CN102948102B -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48102B CN102948102B CN201180030658.1A CN201180030658A CN102948102B CN 102948102 B CN102948102 B CN 102948102B CN 201180030658 A CN201180030658 A CN 201180030658A CN 102948102 B CN102948102 B CN 1029481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k
- nack
- signal
- code element
- c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1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using bitmap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有效地传输反馈控制信息的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装置在多个CC中并行接收下行共享数据信道,并对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判定ACK/NACK/DTX,在削减了能够单独通知的状态数目的基础上将多个CC的判定结果(状态)集中编码,并对已编码的编码数据进行信号处理以使其在用户之间正交后发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电信系统)网络中,以频率利用效率以及峰值数据速率的提高等为目的,通过采用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或HSUPA(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以W-CDMA(宽带码分多址)为基础的系统的特征。在该UMTS网络中,以频率利用效率以及峰值数据速率的进一步提高、延迟的减少等作为目的,正在研究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非专利文献1)。在LTE中与W-CDMA不同,作为多接入方式,对下行线路(下行链路)采用以OFDMA(正交频分多址)作为基础的方式,对上行线路(上行链路)采用以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作为基础的方式。
如图1所示,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的信号被映射到适合的无线资源后从移动终端装置被发送到无线基站装置。在该情况下,用户数据(UE(用户设备)#1,UE#2)被分配给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控制信息在与用户数据同时发送时,与PUSCH时间复用,在只发送控制信息时,被分配给上行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在通过该上行链路发送的控制信息中包含下行链路的质量信息(CQI:信道质量指示符)和下行共享信道的重发响应(ACK/NACK)等。
在PUCCH中,典型地,在发送CQI和ACK/NACK时采用不同的子帧结构(图2A、B)。PUCCH的子帧结构是在一个时隙(1/2子帧)中包含7个SC-FDMA码元。此外,一个SC-FDMA码元包含12个信息码元(副载波)。具体地,如图2A所示,CQI的子帧结构(CQI格式)是在时隙内的第2码元(#2)、第6码元(#6)复用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其他码元(第1码元、第3码元~第5码元、第7码元)中被复用控制信息(CQI)。此外,如图2B所示,ACK/NACK的子帧结构(ACK/NACK格式)是在时隙内的第3码元(#3)~第5码元(#5)复用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其他码元(第1码元(#1)、第2码元(#2)、第6码元(#6)、第7码元(#7))中被复用控制信息(ACK/NACK)。在一个子帧中,所述时隙重复两次。此外,如图1所示,PUCCH被复用到系统频带的两端的无线资源,在一个子帧内具有不同的频带的两个时隙之间应用跳频(时隙间(Inter-slot)FH)。PUSCH的子帧结构是在一个时隙中包含7个SC-FDMA码元。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R25.912(V7.1.0),“Feasibility study for EvolvedUTRA and UTRAN”,Sept.2006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第3代的系统(W-CDMA)利用大概5MHz的固定频带,能够实现下行线路中最大2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另一方面,在LTE的系统中,利用1.4MHz~20MHz的可变频带,能够实现下行线路中最大300Mbps以及上行线路中75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此外,在UMTS网络中,以频率利用效率以及峰值数据速率的进一步提高等为目的,还在研究LTE的后继的系统(例如,有时也称为LTE高级或者LTE增强(以下,称为“LTE-A”))。
在LTE-A系统中,以频率利用效率以及峰值数据速率等的进一步提高为目标,正在研究比LTE更宽频带的频率分配。此外,在LTE-A(例如,版本10)中,具有与LTE的向后兼容(Backward compatibility)为一个要求条件,因此,采用将具有LTE能够使用的带宽的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CC:Component Carrier)排列了多个的发送频带的结构。因此,对于通过多个下行CC发送的数据信道的反馈控制信息会单纯地增大为CC数倍。因此,由于反馈控制信息的信息量增多,因此需要研究上行链路信道中的反馈控制信息的发送方法。
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有效地传输反馈控制信息的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解调部件,对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进行解调;ACK/NACK判定部,如果所述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接收无误则输出ACK、如果检测出错误则输出NACK、如果未检测出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则输出DTX的各个状态作为判定结果;ACK/NACK信号编码部,将所述ACK/NACK判定部对应于在多个基本频率块中并行接收的多个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而按照每个基本频率块输出的状态,在削减了能够单独通知的状态数目的基础上集中编码;以及ACK/NACK信号处理部,对通过所述ACK/NACK信号编码部编码的编码数据进行信号处理,以使其在用户之间正交。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削减了能够单独通知的状态数目的基础上将多个基本频率块集中编码,因此能够抑制最大编码比特数,并且能够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有效地传输反馈控制信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有效地传输反馈控制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映射上行链路的信号的信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物理上行控制信道格式的图。
图3是表示根据码字数目决定了ACK/NACK/DTX的编码数据的编码表的图。
图4A是用于说明使用了CAZAC码序列的基于CS(循环移位)的正交复用的图,图4B是用于说明基于OCC(正交覆盖码)的正交复用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基于CS(循环移位)的码复用中SRS被复用时的用户间正交性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基于OCC(正交覆盖码)的码复用中SRS被复用时的用户间正交性的图。
图7A是在PUSCH内进行时间复用而同时发送的概念图,图7B是同时发送PUCCH和PUSCH的方法的概念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无线基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PDCCH未检测出(DTX)的通知方法]
在LTE(版本8)中,在对于下行链路数据信道(PDSCH)的ACK/NACK(格式1a/1b)的通知中,能够通知以下的多个状态。
在一个码字传输的情况下为ACK、NACK、DTX的三个状态,在两个码字传输的情况下为ACK/ACK、ACK/NACK、NACK/ACK、NACK/NACK、DTX(间歇接收)的5个状态。
这里,DTX是由于用户终端UE未能接收到PDCCH,因而没有通过上行链路发送任何响应的状态(PDCCH未检测出状态)。基站在上行链路中分配给ACK/NACK的资源中的接收功率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是DTX。
码字是指信道编码(纠错编码)的编码单位,在应用MIMO复用传输时进行一个或者多个码字的传输。在LTE中,在单用户MIMO中最大使用两个码字。在两层发送的情况下,各层成为独立的码字,在4层发送的情况下,每两层成为一个码字。
利用多个CC发送了PDSCH的情况下,用户终端UE若想设为能够对每个CC通知上述的3个状态(一个码字)或者5个状态(两个码字),则存在最大编码比特数增大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侧面是ACK/NACK信息的通知方法,在多个CC之间将对于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ACK/NACK信息进行联合(joint)编码从而生成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并通过上行链路发送该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时,根据条件对ACK/NACK信息进行编码使得不会单独传送DTX的信息比特,并减少最大的编码比特数。
(1)对应于码字数目将DTX的通知设为ON/OFF。
在一个码字传输的情况下,针对每个CC关于3个状态(ACK、NACK、DTX)分别分配信息比特而进行通知,在两个码字传输的情况下,不对DTX单独分配信息比特,从而针对每个CC关于4个状态(ACK/ACK、ACK/NACK、NACK/ACK、NACK/NACK或者DTX)分别分配信息比特而进行通知。即,DTX只有在一个码字的情况下单独进行编码而通知,在两个码字的情况下不进行DTX的通知。
图3是应用于本发明的DTX(PDCCH未检测出)的通知方法的编码表的结构例。
在一个码字传输的情况下,针对每个CC规定了3个状态(ACK、NACK、DTX),对DTX分配了“00”、对NACK分配了“01”、对ACK分配了“10”的信息比特。
在两个码字传输的情况下,针对每个CC规定了4个状态(ACK/ACK、ACK/NACK、NACK/ACK、NACK/NACK或者DTX),对NACK/NACK或者DTX分配了“00”、对NACK/ACK分配了“01”、对ACK/NACK分配了“10”、对ACK/ACK分配了“11”的信息比特。即,在两个码字的情况下,对DTX或者NACK/NACK的状态分配了一个信息比特(00),状态数目减少。DTX单独则进行编码以便不通知信息比特。基站重复重发直到通过上行链路被通知ACK为止。
由此,在两个码字传输时,通知的状态数目减少为4个状态,因此能够减少最大编码比特数。例如,在设为CC数目=5、通知的状态数目=4时,最大的编码比特数成为10比特。如以往方式那样设为CC数目=5、通知的状态数目=5时的最大的编码比特数为12比特,因此能够减少两个比特。
(2)对应于CC数目将DTX的通知设为ON/OFF。
当CC数目为X以下的情况下,在两个码字传输时以可通知5个状态(对DTX单独分配信息比特)的方式进行编码,当CC数目大于X的情况下,在两个码字传输时以可通知4个状态(在NACK/NACK或者DTX中分配公共的信息比特)的方式进行编码。即,只有在CC数目为X以下的情况下,将DTX单独编码并通过上行链路通知。
例如,当CC数目为4以下的情况下,在一个码字传输时通知3个状态,在两个码字传输时通知5个状态。在设为CC数目=4、通知的状态数目=4时,最大的编码比特数成为10比特。当CC数目大于4的情况下,在一个码字传输时通知3个状态,在两个码字传输时通知4个状态。在设为CC数目=5、通知的状态数目=4时,最大的编码比特数成为10比特。
这样,根据条件将DTX单独的通知设为ON/OFF,从而能够减少在对ACK/NACK信息进行编码发送时的最大编码比特数。
如上所述,按每个CC附带条件地减少了状态数目的ACK/NACK信息,按每个用户将多个CC一次性地进行编码从而变换为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从各个用户终端UE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ACK/NACK信息、CQI信息、参考信号(RS))在用户之间被复用。
[考虑与SRS的同时发送的缩减型格式结构]
这里,说明利用正交复用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格式。在PUCCH中复用多个用户的上行控制信道信号时,对上行控制信道信号进行正交,使得在无线基站装置中能够按每个用户分离上行控制信道信号。作为这样的正交复用方法,可举出利用了CAZAC(恒定幅度零自相关)码序列的循环移位的正交复用法、利用了块扩频的正交复用法。
利用了CAZAC码序列的循环移位的正交复用法是利用了将编码长度L的CAZAC码序列仅循环移位Δp后的序列CAZAC#1(Δp)和将该CAZAC码序列仅循环移位Δq后的序列CAZAC#1(Δq)相互正交的特点的正交复用法。因此,在该方法中,针对映射了改变循环移位量的CAZAC码序列的SC-FDMA码元,通过控制信息对一个SC-FDMA码元整体进行调制(块调制),从而能够将上行控制信道信号按照每个用户进行正交复用。例如,如图4A所示,在用于传输ACK/NACK信息的子帧结构(格式2/2a/2b)中,将具有特定的循环移位量(Δp)的CAZAC码序列映射到各SC-FDMA码元。然后,通过数据调制后的上行控制信号(ACK/NACK信号序列)p1~p5进行块调制。通过按照每个用户分配不同的循环移位量,从而能够在用户之间对上行控制信道信号进行正交复用。由此,在无线基站装置中,能够分离每个用户的上行控制信道信号。另外,对用户分配的CAZAC码序列的循环移位的间隔优选设定为比多路径的最大延迟量还要长。
块扩频是在时间方向上应用正交码(OCC:Orthogonal Cover Code)的正交复用法。例如,如图4B所示,复制一个SC-FDMA内的信号(ACK/NACK信号序列)A,并映射到5个SC-FDMA码元(第1码元、第3码元~第5码元、第7码元)。进而,对SC-FDMA码元(第1码元、第2码元~第5码元、第7码元)整体乘以扩频码Wp1~Wp5。通过在不同的用户之间利用正交的扩频码(正交码),从而能够在用户之间对上行控制信道信号进行正交,在无线基站装置中,能够分离每个用户的上行控制信道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是ACK/NACK信息的通知方法,在多个CC之间将对于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ACK/NACK信息进行联合编码从而生成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并通过上行链路发送该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时,仅针对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发送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和信道质量测定用的SRS(探测参考信号)的用户采用缩减型格式,通过基于CS(循环移位)的码复用保持用户之间的正交性。
图5是通过基于CS的码复用使ACK/NACK信息在用户之间正交的概念图。对于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发送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和SRS的用户#p,应用删除了(puncture)子帧内的ACK/NACK信息用的最终码元的缩减型格式,在子帧内的被删除的最终码元位置上发送SRS。此外,对于不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发送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和SRS的用户#q,应用没有删除子帧内的ACK/NACK信息用的最终码元的通常格式。
对于相同的CAZAC序列(根序列相同),按用户#p、#q的每一个分配不同的循环移位Δp、Δq。用户#p在缩减型格式的4个ACK/NACK信息用的码元中映射CAZAC序列(循环移位Δp),在子帧的最终码元中映射SRS。用户#q在通常格式的5个ACK/NACK信息用的码元中映射CAZAC序列(循环移位Δq)。将分别映射到ACK/NACK信息用的码元中的CAZAC序列,通过数据调制后的ACK/NACK信号序列(UE#p=p1~p4、UE#q=q1~q5)进行块调制。
由此,在采用基于CS的码复用对ACK/NACK信息进行了用户间正交的情况下,能够在同一子帧内映射SRS而发送,并且能够保持用户间正交。
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是ACK/NACK信息的通知方法,在多个CC之间将对于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ACK/NACK信息进行联合编码从而生成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并通过上行链路发送该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时,仅针对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发送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和信道质量测定用的SRS的用户采用缩减型格式,通过基于OCC的码复用保持用户之间的正交性。
图6是通过基于OCC的码复用使ACK/NACK信息在用户之间正交的概念图。对于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发送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和SRS的用户#p,应用删除了(puncture)子帧内的ACK/NACK信息用的最终码元的缩减型格式,在子帧内的被删除的最终码元位置上发送SRS。此外,对于不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发送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和SRS的用户#q,应用没有删除子帧内的ACK/NACK信息用的最终码元的通常格式,但子帧内的最终码元设为无发送。在用户之间如果OCC的序列长度不同,则用户之间的正交性瓦解。为了维持正交性,在用户之间需要使映射ACK/NACK信号序列的码元数目一致,为此将不发送SRS的用户#q的一个码元量设为无发送。
由此,在采用基于OCC的码复用对ACK/NACK信息进行了用户间正交的情况下,能够在同一子帧内映射SRS而发送,并且能够保持用户间正交。
[将PUCCH与PUSCH同时发送时的ACK/NACK信息的比特数控制]
在LTE(版本8)中,在同一子帧中发送ACK/NACK(PUCCH)和数据(PUSCH)的情况下,在PUSCH内对ACK/NACK(PUCCH)进行时间复用而发送。
在通过上行链路发送对多个CC的ACK/NACK信息进行联合编码而组成的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的情况下,考虑如图7A所示那样与LTE(版本8)同样地在PUSCH内进行时间复用而同时发送的方法和如图7B所示那样同时发送PUCCH和PUSCH的方法。无论是哪个方法,都可能是ACK/NACK信息的比特数越大,则数据的吞吐量越是劣化。
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是ACK/NACK信息的通知方法,在多个CC之间将对于下行链路数据信道的ACK/NACK信息进行联合编码从而生成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并通过上行链路与数据(PUSCH)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发送该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时,限制ACK/NACK信息的比特数。
应用空间集束(bundling),对各状态进行编码,使得在两个码字传输时只有在两个码字都是ACK的情况下返回ACK,除此以外的情况下返回NACK。
由此,ACK/NACK信息的编码数据能够不依赖每个CC的码字数目而减少为两个状态(1比特)。例如,即使CC聚合数目为5,最大的编码比特数也能够抑制为5比特。
或者,应用CC集束,对各状态进行编码,使得只有在所有CC都是ACK的情况下返回ACK,除此以外的情况下返回NACK。
由此,ACK/NACK信息的编码数据能够不依赖CC数目而减少为总计1-2比特。
此外,削减DTX,从而在一个码字传输时减少为两个状态(1比特),在两个码字传输时减少为4个状态(2比特)。由此,即使是5CC也能够抑制为最大10比特。
(实施方式1)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从移动终端装置通过上行链路发送上行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利用CAZAC码序列的循环移位在多个用户之间进行正交复用,并发送作为反馈控制信息的ACK/NACK信息的情况。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图8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包括发送部和接收部。发送部包括ACK/NACK信号处理部100、参考信号处理部101、对ACK/NACK信号和参考信号进行时间复用的时间复用部102。另外,在发送部的功能块中没有图示发送数据(PUSCH)的处理块,但数据(PUSCH)通过时间复用部102被复用。
ACK/NACK信号处理部100具有生成与CAZAC号对应的CAZAC码序列的CAZAC码生成部1001、对ACK/NACK比特序列进行纠错编码的信道编码部1003、进行数据调制的数据调制部1004、将生成的CAZAC码序列通过数据调制后的信号进行块调制的块调制部1002、对块调制后的信号进行循环移位的循环移位部1005、将循环移位后的信号映射到副载波的副载波映射部1006、对映射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的IFFT部1007、对IFFT后的信号附加CP(循环前缀)的CP附加部1008。
参考信号处理部101具有生成与CAZAC号对应的CAZAC码序列的CAZAC码生成部1011、对通过CAZAC码序列构成的参考信号进行循环移位的循环移位部1012、对循环移位后的信号进行块扩频的(乘以正交码)块扩频部1013、将块扩频后的信号映射到副载波的副载波映射部1014、对映射后的信号进行IFFT的IFFT部1015、对IFFT后的信号附加CP的CP附加部1016。在上行链路的参考信号中包含SRS和RS。SRS是用于由基站估计调度(以及定时控制)所需的各UE的上行信道的状态的参考信号,独立于PUSCH和PUCCH被复用到第2时隙的最终SC-FDMA码元。RS被复用到各时隙的第2码元和第6码元。
在移动终端装置中,对通过下行链路共享数据信道(PDSCH)接收到的信号判定ACK/NACK,生成与其对应的ACK/NACK比特序列。ACK/NACK信号处理部100的数据调制部1004将在信道编码部1003中进行了信道编码的ACK/NACK比特序列调制成极坐标分量的信号。数据调制部1004将数据调制后的信号输出到块调制部1002。CAZAC码生成部1001准备与分配给用户的CAZAC号对应的CAZAC码序列。CAZAC码生成部1001将生成的CAZAC码序列输出到块调制部1002。块调制部1002通过数据调制后的控制信号,在与一个SC-FDMA码元对应的每个时间快,对CAZAC码序列进行块调制。块调制部1002将块调制后的信号输出到循环移位部1005。
循环移位部1005将时域的信号循环移位规定的循环移位量。另外,循环移位量对每个用户不同,并且与循环移位号相关联。循环移位部1005将循环移位后的信号输出到副载波映射部1006。副载波映射部1006基于资源映射信息将循环移位后的信号映射到副载波。副载波映射部1006将映射后的信号输出到IFFT部1007。
IFFT部1007对映射后的信号进行IFFT从而变换为时域的信号。IFFT部1007将IFFT后的信号输出到CP附加部1008。CP附加部1008对映射后的信号附加CP。CP附加部1008将附加了CP的信号输出到时间复用部102。
参考信号处理部101的CAZAC码生成部1011准备与分配给用户的CAZAC号对应的CAZAC码序列,并作为参考信号来使用。CAZAC码生成部1011将参考信号输出到循环移位部1012。
循环移位部1012将时域的参考信号移位规定的循环移位量。另外,循环移位量对每个用户不同,并且与循环移位号相关联。循环移位部1012将循环移位后的参考信号输出到块扩频部1013。块扩频部(正交码乘法部件)1013对循环移位后的参考信号乘以正交码(OCC)({1,1}、{1,-1})(进行块扩频)。这里,关于参考信号中使用的OCC(块扩频码号),可以从上位层通过RRC信令等通知,也可以使用与数据码元的CS预先相关联的OCC。块扩频部1013将块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副载波映射部1014。
副载波映射部1014基于资源映射信息将频域的信号映射到副载波。副载波映射部1014将映射后的参考信号输出到IFFT部1015。IFFT部1015对映射后的信号进行IFFT从而变换为时域的参考信号。IFFT部1015将IFFT后的参考信号输出到CP附加部1016。CP附加部1016对正交码乘法运算后的参考信号附加CP。CP附加部1016将附加了CP的参考信号输出到时间复用部102。
在时间复用部102中,对来自ACK/NACK信号处理部100的上行控制信号和来自参考信号处理部101的参考信号进行时间复用,从而作为包含上行控制信道信号的发送信号。本发明对于ACK/NACK信息和SRS被同时发送(在同一子帧中时间复用)的用户,应用削减了子帧的最终码元的缩减型格式,并在删除的最终码元位置上插入SRS(图5)。对于SRS没有被同时发送的用户,即使是其他用户可能同时发送SRS的子帧,也应用不削减子帧的最终码元的通常格式。
如图5所示,在应用缩减型格式的用户的情况下,在一个时隙中通过ACK/NACK信息被块调制的码元为4个码元,因此只有该用户的ACK/NACK信号序列成为p1到p4。其他用户在一个时隙中通过ACK/NACK信息被块调制的码元为5个码元,因此其他用户的ACK/NACK信号序列成为q1到q5。
接收部具有对OFDM信号进行解调的OFDM信号解调部103、对BCH(广播信道)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进行解码的BCH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04、通过下行链路信号来判定ACK/NACK的ACK/NACK判定部105、ACK/NACK信号编码部106。
OFDM信号解调部103接收下行OFDM信号,并解调。即,从下行OFDM信号中去除CP,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取出被分配了BCH信号或者下行控制信号的副载波,并进行数据解调。OFDM信号解调部103将数据解调后的信号输出到BCH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04。此外,OFDM信号解调部103将下行信号输出到ACK/NACK判定部105。
BCH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04对数据调制后的信号进行解码,获得CAZAC号、资源映射信息(包含资源块号)、循环移位号、块扩频码号。BCH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04将CAZAC号输出到CAZAC码生成部1001、1011,将资源映射信息输出到副载波映射部1006、1014,将循环移位号输出到循环移位部1005、1012,将块扩频码号(OCC号)输出到块扩频部1013。
ACK/NACK判定部105判定已接收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PDSCH信号)是否接收无误,如果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接收无误则输出ACK,如果检测出错误则输出NACK,如果未检测出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则输出DTX的各状态作为判定结果。ACK/NACK判定部105对每个码字判定上述三个状态。在两个码字传输时对每个码字判定上述三个状态。在与基站的通信中被分配了多个CC的情况下,按照每个CC判定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是否接收无误。
ACK/NACK信号编码部106中输入在ACK/NACK判定部105中按照每个码字判定的判定结果。ACK/NACK信号编码部106能够利用图3所示的编码表对判定结果进行编码。在一个码字的情况下,对ACK、NACK、DTX的三个状态分别分配信息比特。如果判定结果为DTX则编码为“00”,如果判定结果为NACK则编码为“01”,如果判定结果为ACK则编码为“10”。在两个码字的情况下,削减了有关DTX的状态的编码比特。在图3的编码表(两个码字的情况)中,ACK/ACK表示两个码字的判定结果分别为ACK,ACK/NACK表示一个码字的判定结果为ACK,而另一个码字的判定结果为NACK。此外,NACK/ACK表示一个码字的判定结果为NACK,而另一个码字的判定结果为ACK。对该三个状态分别规定了信息比特。另一方面,关于DTX没有单独规定信息比特。对DTX/ACK、DTX/NACK、ACK/DTX、NACK/DTX、DTX/DTX、NACK/NACK的各个状态分配了一个信息比特(00)。由于DTX或者NACK/NACK的发生概率低,因此与NACK/NACK同样地处理而重发。DTX/DTX的状态可以与LTE同样地设为未发送。
这样,在至少一个码字的判定结果中包含DTX的情况下,都分配与NACK/NACK相同的信息比特,从而将可通知的状态数目限制为4个状态,抑制NACK/NACK信息的编码数据的最大比特数。
或者,也可以只在CC数目为规定数目X以下时对DTX规定单独的信息比特,但在CC数目大于规定数目X且两个码字时,DTX单独则不规定信息比特。ACK/NACK信号编码部106例如设为CC数目的阈值X=4。在CC数目为4以下时,如果码字数目为两个码字则能够通知5个状态。此外,在CC数目超过阈值为5时,如果码字数目为两个码字则通知4个状态。这时的最大比特数成为10比特(=2×5)。
或者,也可以在通过上行链路与数据(PUSCH)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发送ACK/NACK信息时,限制ACK/NACK信息的比特数。ACK/NACK信号编码部106按照每个CC,在两个码字时,对于两字码字都是ACK的状态的ACK/ACK分配ACK的信息比特(例如“0”),对于ACK/ACK以外的所有状态分配NACK的信息比特(例如“1”)。由此,每个CC能够通知的状态不依赖于码字数目而减少为两个状态(1比特)。
或者,ACK/NACK信号编码部106也可以对于多个CC,只有在所有CC的判定结果为ACK时分配ACK的信息比特(例如“0”),除此以外的情况下分配NACK的信息比特(例如“1”)。由此,能够不依赖于CC数目而将ACK/NACK信息减少为总计1-2比特。
或者,ACK/NACK信号编码部106也可以对包含DTX的判定结果不分配信息比特,在一个码字时对于ACK、NACK的两个状态(1比特)分配2比特的信息比特,在两个码字时对于ACK/ACK、ACK/NACK、NACK/ACK、NACK/NACK的4个状态(2比特)分配2比特的信息比特。
ACK/NACK信号编码部106在如上所述那样减少了ACK/NACK信息的比特数的基础上,一次性地对多个CC的ACK/NACK信息进行编码。一次性地对多个CC的ACK/NACK信息进行编码的方法在本发明中没有限定。另外,在CC聚合数目为1时直接使用通过上述方法编码了的ACK/NACK信息。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无线基站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图9所示的无线基站装置包括发送部和接收部。发送部具有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信号生成部701、将其他下行链路信道信号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信号复用而生成OFDM信号的OFDM信号生成部702。其他下行链路信道信号包含数据、参考信号、控制信号等,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信号包含CAZAC号、资源映射信息、循环移位号、块扩频码号(OCC号)。
另外,CAZAC号、资源映射信息、循环移位号、块扩频码号(OCC号)可以通过BCH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也可以通过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发送到移动终端装置。或者,CAZAC号、资源映射信息、循环移位号、块扩频码号(OCC号)也可以通过上位层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
OFDM信号生成部702将包含其他下行链路信道信号以及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信号的下行信号映射到副载波,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并附加CP,从而生成下行发送信号。
接收部具有从接收信号去除CP的CP去除部703、对接收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FFT部704、对FFT后的信号进行解映射的副载波解映射部705、通过块扩频码(OCC)对副载波解映射后的信号进行解扩频的块解扩频部706、从解扩频后的信号中去除循环移位从而分离作为对象的用户的信号的循环移位分离部707、针对用户分离后的解映射后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的信道估计部708、利用信道估计值对副载波解映射后的信号进行数据解调的数据解调部709、对数据解调后的信号进行数据解码的数据解码部710。
CP去除部703去除相当于CP的部分从而提取有效的信号部分。CP去除部703将CP去除后的信号输出到FFT部704。FFT部704对接收信号进行FFT从而变换为频域的信号。FFT部704将FFT后的信号输出到副载波解映射部705。
副载波解映射部705利用资源映射信息从频域的信号中提取作为上行控制信道信号的ACK/NACK信号。副载波解映射部705将提取的ACK/NACK信号输出到数据解调部709。副载波解映射部705将提取的参考信号输出到块解扩频部706。
在块解扩频部706中,采用在移动终端装置中使用的正交码({1,1}、{1,-1})对利用块扩频、即正交码(OCC)(块扩频码)被正交复用的接收信号进行解扩频。块解扩频部706将解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循环移位分离部707。
循环移位分离部707利用循环移位号对使用循环移位被正交复用的控制信号进行分离。来自移动终端装置的上行控制信道中,以按照每个用户不同的循环移位量进行循环移位。因此,通过向反方向循环移位与在移动终端装置中进行的循环移位量相同的循环移位量,从而能够分离作为接收处理的对象的用户的控制信号。循环移位分离部707将用户分离后的信号输出到信道估计部708。
信道估计部708将利用循环移位以及正交码被正交复用的参考信号,利用循环移位号以及根据需要还利用OCC号进行分离。在信道估计部708中,利用与循环移位号对应的循环移位量沿反方向进行循环移位。此外,利用与OCC号对应的正交码进行解扩频。由此,能够分离用户的信号(参考信号)。此外,信道估计部708利用资源映射信息从频域的信号中提取接收到的参考信号。然后,通过取与CAZAC号对应的CAZAC码序列和接收到的CAZAC码序列的相关,从而进行信道估计。
数据解调部709对ACK/NACK信号进行数据解调,并输出到数据解码部710。这时,数据解调部709基于来自信道估计部708的信道估计值进行数据解调。此外,数据解码部710对解调后的ACK/NACK信号进行数据解码从而作为ACK/NACK信息来输出。数据解码部710在多个CC的ACK/NACK信号被一次性地编码时,按每个CC对ACK/NACK信号进行解码,进而对按每个CC编码的ACK/NACK信息进行解码。在移动终端装置中,如果利用图3所示的编码表进行着编码,则利用相同的编码表进行解码。数据解调部709采用与移动终端装置中的ACK/NACK信息的编码方法对应的解码方法进行解码。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从移动终端装置通过上行链路发送上行控制信息时,利用块扩频对多个用户之间进行正交复用,并发送作为反馈控制信息的ACK/NACK信息的情况。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移动终端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0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包括发送部和接收部。发送部包括ACK/NACK信号处理部130、参考信号处理部131、将ACK/NACK信号和参考信号进行时间复用的时间复用部132。另外,在发送部的功能块中没有图示发送数据(PUSCH)的处理块,但数据(PUSCH)在时间复用部132中被复用。
ACK/NACK信号处理部130具有对ACK/NACK比特序列进行纠错编码的信道编码部1301、对ACK/NACK比特序列进行数据调制的数据调制部1302、对数据调制后的信号进行DFT(离散傅立叶变换)的DFT部1303、以块扩频码对DFT后的信号进行块扩频的块扩频部1305、将块扩频后的信号映射到副载波的副载波映射部1306、对映射后的信号进行IFFT的IFFT部1307、对IFFT后的信号附加CP的CP附加部1308。另外,数据调制部1302、副载波映射部1306、IFFT部1307以及CP附加部1308与实施方式1中的数据调制部1004、副载波映射部1006、IFFT部1007以及CP附加部1008分别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参考信号处理部131具有生成与CAZAC号对应的CAZAC码序列的CAZAC码生成部1311、对通过CAZAC码序列构成的参考信号进行循环移位的循环移位部1312、以块扩频码对循环移位后的信号进行块扩频的块扩频部1313、将块扩频后的信号映射到副载波的副载波映射部1314、对映射后的信号进行IFFT的IFFT部1315、对IFFT后的信号附加CP的CP附加部1316。另外,CAZAC码生成部1311、循环移位部1312、块扩频部1313、副载波映射部1314、IFFT部1315以及CP附加部1316与实施方式1中的CAZAC码生成部1011、循环移位部1012、块扩频部1013、副载波映射部1014、IFFT部1015以及CP附加部1016分别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由于DFT后生成的是一个码元量的信号(12个副载波),因此块扩频部1305、1313将其生成相应于多个码元的量之后,乘以正交码。如图6所示,块扩频码W按每个用户而不同,并且与块扩频码号相关联。此外,块扩频部1313对循环移位后的参考信号乘以块扩频码(正交码(OCC)({1,1}、{1,-1}))。这里,关于参考信号中使用的OCC,优选使用与数据码元的块扩频码预先相关联的OCC。块扩频部1305、1313分别将块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副载波映射部1306、1314。
接收部对OFDM信号进行解调的OFDM信号解调部133、对BCH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进行解码的BCH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34、判定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是否接收无误的ACK/NACK判定部135、ACK/NACK信号编码部136。另外,OFDM信号解调部133以及BCH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34与实施方式1中的OFDM信号解调部103以及BCH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04分别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ACK/NACK判定部135判定接收到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PUSCH信号)是否接收无误,并输出判定结果。判定结果是ACK、NACK、DTX比特的三个状态。ACK/NACK判定部135将ACK/NACK/DTX的判定结果输出到ACK/NACK信号编码部136。在多个CC中并行接收着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的情况下,按每个CC判定上述3个状态。
ACK/NACK信号编码部136输入在ACK/NACK判定部135中按照每个码字判定的判定结果。ACK/NACK信号编码部136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ACK/NACK信号编码部106相同的功能。即,将ACK/NACK判定部135对应于在多个CC中并行接收的多个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按照每个CC输出的状态,在削减了能够单独通知的状态数目的基础上集中编码。
在ACK/NACK信号编码部136中以限制了最大编码比特数的状态进行了编码的ACK/NACK信息被提供给ACK/NACK信号处理部130。信道编码部1301在对ACK/NACK信息进行纠错编码后,复制相应于分配给一个时隙的码元数目的量,并将复制的ACK/NACK信息(图6的p1到p12)顺序提供给数据调制部1302。在DFT部1303中将时域的ACK/NACK信息变换为频域之后对复制码元整体乘以正交码(Wp1到Wp4),从而在用户之间被正交。
这时,如图6所示,与ACK/NACK信息在同一子帧中发送SRS时,应用子帧的最终码元被删除的缩减型格式。在缩减型格式的最末尾(被删除的最终码元位置)插入SRS而发送。
另一方面,不发送SRS的其他用户的格式是,与SRS相同位置的最终码元设为无发送。因此,无线基站装置通过UL许可对其他用户#q进行指示,使得其他用户#q不在用户#p发送SRS的子帧的最终码元上发送ACK/NACK信息。此外,无线基站装置通过UL许可进行指示,使得所有的用户#p、#q都将正交码Wp、Wq的序列长度减少一个。由此,在多个用户之间对ACK/NACK信息相乘的正交码的序列长度在用户之间一致,用户之间的正交性被维持。
BCH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34对数据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解码,获得CAZAC号、资源映射信息(包含资源块号)、循环移位号、块扩频码号。BCH信号、下行控制信号解码部134将CAZAC号输出到CAZAC码生成部1311,将资源映射信息输出到副载波映射部1306、1314,将循环移位号输出到循环移位部1312,将块扩频码号输出到块扩频部1305、1313。
在如上那样构成的移动终端装置中,从ACK/NACK判定部135输出的ACK/NACK比特序列在ACK/NACK信号编码部136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以限制了最大编码比特数的状态被编码。多个CC的情况下ACK/NACK信息被一次性地编码。
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则针对上述说明中的处理部的数目、处理步骤可以适当变更而实施。此外,图中示出的各个元素表示功能,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此外,能够适当变更实施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基于2010年6月21日申请的特愿2010-141020。其内容都包含于此。
Claims (7)
1.一种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ACK/NACK信号编码部,在多个基本频率块间联合编码对于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的ACK/NACK信息而生成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
信道编码部,将所述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信道编码;
DFT部,对信道编码后的信号进行DFT(离散傅立叶变换);块扩频部,以块扩频码进行块扩频,
所述块扩频部,在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测定用的SRS(探测参考信号)的码元被时间复用的子帧中发送所述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的情况下,应用删除了子帧内的ACK/NACK信息用的最终码元的缩减型格式,在不包含用于发送所述SRS的码元的子帧中发送所述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的情况下,应用没有删除所述码元数目的通常格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ACK/NACK信号编码部在一个码字传输的情况下,关于每个基本频率块的ACK、NACK、DTX的三个状态单独分配信息比特,在两个码字传输的情况下,不对DTX单独分配信息比特从而削减状态数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ACK/NACK信号编码部只有在基本频率块数目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对DTX单独分配信息比特,在基本频率块数目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不对DTX单独分配信息比特从而削减状态数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复用部,在第1码元、第3码元~第5码元以及第7码元复用所述ACK/NACK信息,在第2码元以及第6码元复用参考信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ACK/NACK信号编码部,在削减了能够按照每个基本频率块单独通知的状态数目的基础上,集中编码对于在多个基本频率块中并行接收的多个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的ACK、NACK、DTX的各个状态。
6.一种移动终端装置与无线基站装置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在多个基本频率块间联合编码对于下行共享数据信道信号的ACK/NACK信息而生成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的步骤;
将所述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信道编码的步骤;
对信道编码后的信号进行DFT(离散傅立叶变换)以及使用了块扩频码的块扩频的步骤,
在用于发送信道质量测定用的SRS(探测参考信号)的码元被时间复用的子帧中发送所述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的情况下,应用删除了子帧内的ACK/NACK信息用的最终码元的缩减型格式,在不包含用于发送所述SRS的码元的子帧中发送所述多个比特的ACK/NACK信息的情况下,应用没有删除所述码元数目的通常格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第1码元、第3码元~第5码元以及第7码元复用所述ACK/NACK信息,在第2码元以及第6码元复用参考信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41020 | 2010-06-21 | ||
JP2010141020A JP2012005075A (ja) | 2010-06-21 | 2010-06-21 | 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PCT/JP2011/064127 WO2011162235A1 (ja) | 2010-06-21 | 2011-06-21 | 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48102A CN102948102A (zh) | 2013-02-27 |
CN102948102B true CN102948102B (zh) | 2016-08-31 |
Family
ID=45371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30658.1A Active CN102948102B (zh) | 2010-06-21 | 2011-06-21 |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02819B2 (zh) |
EP (1) | EP2584826A4 (zh) |
JP (1) | JP2012005075A (zh) |
KR (2) | KR20140137432A (zh) |
CN (1) | CN102948102B (zh) |
BR (1) | BR112012032740A2 (zh) |
CA (1) | CA2802198C (zh) |
MX (1) | MX2012014914A (zh) |
RU (1) | RU2548657C2 (zh) |
WO (1) | WO201116223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14569B (zh) * | 2010-01-11 | 2016-04-13 |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聚集 |
WO2012148162A2 (ko) * | 2011-04-25 | 2012-11-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참조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단말 |
JP5783062B2 (ja) * | 2012-01-24 | 2015-09-2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装置、無線制御方法、及び無線制御プログラム |
US10602367B2 (en) * | 2012-11-12 | 2020-03-24 | 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JP6376757B2 (ja) * | 2014-01-14 | 2018-08-2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KR102567076B1 (ko) * | 2015-02-06 | 2023-08-14 | 파나소닉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코포레이션 오브 아메리카 | 통신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
CN113534980B (zh) * | 2015-03-02 | 2024-03-12 | 株式会社和冠 | 方法、主动式触控笔以及传感器控制器 |
EP3273734B1 (en) * | 2015-03-20 | 2020-07-0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access network device |
KR102059000B1 (ko) * | 2015-05-12 | 2019-12-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비면허 대역을 지원하는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경쟁 윈도우 크기를 조정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
US11191097B2 (en) * | 2015-08-17 | 2021-11-3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ception of multiple uplink control messages at a same time slot |
JP6865502B2 (ja) * | 2016-01-27 | 2021-04-28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10644914B2 (en) | 2016-12-19 | 2020-05-05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Reference signal detection for reducing control decoding complexity |
CN110546902B (zh) * | 2017-04-20 | 2021-10-15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极化码的动态冻结比特和错误检测 |
PE20200509A1 (es) * | 2017-06-23 | 2020-03-05 | Ntt Docomo Inc | Terminal de usuario y metodo de comunicacion por radio |
US10911191B2 (en) * | 2018-09-27 | 2021-02-02 | Centre Of Excellence In Wireless Technolog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ommunication operations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
CN113938244B (zh) * | 2020-06-29 | 2024-02-06 |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应答信号的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
US11611987B2 (en) * | 2021-01-05 | 2023-03-21 | Hong Kong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partial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using soft bits correlation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519879A (ja) * | 2007-06-14 | 2010-06-03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制御信号を伝送する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386213C2 (ru) * | 2005-09-22 | 2010-04-10 | Мицубиси Денки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
WO2008120925A1 (en) * | 2007-03-29 | 2008-10-0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of transmitting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905385B1 (ko) * | 2008-03-16 | 2009-06-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의 효율적인 전송방법 |
US8634333B2 (en) * | 2008-05-07 | 2014-01-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Bundling of ACK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PL2394384T3 (pl) * | 2009-02-03 | 2019-06-28 |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 Urządzenia i sposoby łączenia ACK/NAK |
CN102326351B (zh) * | 2009-03-18 | 2015-11-25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调度数据的方法 |
US9401779B2 (en) * | 2009-03-29 | 2016-07-26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WO2010124238A2 (en) * | 2009-04-24 | 2010-10-28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component carrier aggregation |
CN102461055B (zh) * | 2009-05-27 | 2015-09-23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具有减少的立方度量的多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 |
WO2011041623A1 (en) * | 2009-10-01 | 2011-04-0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Uplink control data transmission |
KR101784189B1 (ko) * | 2009-10-28 | 2017-10-1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RU2531264C2 (ru) * | 2010-02-16 | 2014-10-20 |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 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 Способ кодирования информации обратной связи harq с помощью двух отдельных кодовых слоев с неравной защитой от ошибок для dtх и ack/nack |
US8553671B2 (en) * | 2010-03-10 | 2013-10-0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2835057B (zh) * | 2010-04-01 | 2015-07-08 | Lg电子株式会社 | 控制信息发送方法及其设备 |
-
2010
- 2010-06-21 JP JP2010141020A patent/JP2012005075A/ja active Pending
-
2011
- 2011-06-21 US US13/704,249 patent/US8902819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6-21 KR KR20147028688A patent/KR20140137432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1-06-21 RU RU2012157381/07A patent/RU2548657C2/ru active
- 2011-06-21 BR BR112012032740A patent/BR112012032740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1-06-21 KR KR1020127032928A patent/KR20130038877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1-06-21 CA CA2802198A patent/CA2802198C/en active Active
- 2011-06-21 WO PCT/JP2011/064127 patent/WO201116223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6-21 EP EP11798119.1A patent/EP2584826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6-21 CN CN201180030658.1A patent/CN102948102B/zh active Active
- 2011-06-21 MX MX2012014914A patent/MX2012014914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519879A (ja) * | 2007-06-14 | 2010-06-03 |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制御信号を伝送する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Investigation on problems in case of PUCCH and S-RS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LG Electronics Inc.;《3GPP TSG RAN WG1 #49bis》;20070625;section 2-3,图1 * |
"Uplink ACK/NACK Transmission Scheme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NTT DOCOMO;《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1》;20100510;section 1,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84826A4 (en) | 2018-05-02 |
EP2584826A1 (en) | 2013-04-24 |
CA2802198A1 (en) | 2011-12-29 |
KR20140137432A (ko) | 2014-12-02 |
BR112012032740A2 (pt) | 2016-11-08 |
CA2802198C (en) | 2016-02-16 |
WO2011162235A1 (ja) | 2011-12-29 |
CN102948102A (zh) | 2013-02-27 |
RU2548657C2 (ru) | 2015-04-20 |
KR20130038877A (ko) | 2013-04-18 |
JP2012005075A (ja) | 2012-01-05 |
RU2012157381A (ru) | 2014-07-27 |
US20130176924A1 (en) | 2013-07-11 |
MX2012014914A (es) | 2013-02-15 |
US8902819B2 (en) | 2014-1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48102B (zh) |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
KR101225920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
KR101243508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 |
KR100987266B1 (ko) | 단일 반송파 주파수 분할 다중접속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1296513B (zh) |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干扰随机化的方法 | |
JP5087061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US8817753B2 (en) |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KR20180135868A (ko) | 전송 블록 크기를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무선 기기 | |
JP5301323B2 (ja) | 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02870358B (zh) | 移动终端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KR100968223B1 (ko)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k 제어정보의 송수신방법 및 장치 | |
JP5931577B2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04509193A (zh) |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 |
KR20080110443A (ko)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장치 | |
JP5108794B2 (ja) |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2014096805A (ja) |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通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
KR101368105B1 (ko) |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접속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신호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