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43981B -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43981B
CN102943981B CN201210478883.8A CN201210478883A CN102943981B CN 102943981 B CN102943981 B CN 102943981B CN 201210478883 A CN201210478883 A CN 201210478883A CN 102943981 B CN102943981 B CN 1029439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board
side plate
base plate
heat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7888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43981A (zh
Inventor
吴泽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47888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94398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85499 priority patent/WO2014079084A1/zh
Priority to US13/702,295 priority patent/US20140139779A1/en
Publication of CN102943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439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439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439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包括背板、热源以及热阻隔机构,所述热源与背板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热阻隔机构设置于背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所述热源并传递至背板的热进行阻隔。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通过在热源与液晶面板的热传递路线中设置热阻隔机构,阻隔热源的热量传递至液晶面板,从而减轻了液晶面板由于过热而出现的亮度不均匀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装置结构通常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液晶面板110、胶框120和背光模组130。其中,胶框120部分位于液晶面板110和背光模组130之间。背光模组130包括背板134、LED131、铝挤133以及金属基印刷电路板(MCPCB)132。其中,铝挤133的一部分位于背板134的侧板与MCPCB132之间,且分别与背板134的侧板的内表面和MCPCB132直接接触。胶框120则直接与背板134的侧板外表面接触。
LED131发光产生热,而所产生的热会通过MCPCB132传递到铝挤133,并由铝挤133传递至背板134。由于胶框120分别与液晶面板110和背光模组130的背板134接触,来自LED131的部分热就从胶框120传递至液晶面板110。当液晶面板110过热时,容易出现液晶面板110的亮度不均匀(ThermalMura)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能够阻隔来自热源的热传递至液晶面板,减轻液晶面板的亮度不均匀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热源以及热阻隔机构、MCPCB,所述热源与背板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热阻隔机构设置于背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所述热源并传递至背板的热进行阻隔;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热体,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自底板边侧向上弯折的侧板,所述热源是光源,所述光源邻近背板的侧板设置,所述导热体一部分位于光源和背板的侧板之间,另一部分与背板的底板热耦合,所述光源与导热体热耦合,所述导热体与背板的侧板之间设有间隙,形成所述热阻隔机构;所述热阻隔机构包括背板的侧板与底板之间弯折处断开部分,所述断开部分对应光源位置设置;其中,所述导热体包括第二底板和自第二底板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二底板贴附于所述背板的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侧板设置在MCPCB的一侧,光源固定于所述MCPCB的另一侧;邻近所述断开部分的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补强机构,所述补强机构为设置于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的补强肋。
其中,所述间隙大小为0.5~4毫米。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面板、中框、背光模组以及热阻隔机构,所述中框设置于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热源,所述热源与背板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热阻隔机构设置于液晶面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所述热源并传递至液晶面板的热进行阻隔;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热体、MCPCB,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自底板边侧向上弯折的侧板,所述导热体和背板的侧板位于液晶面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所述热源是光源,所述光源邻近背板的侧板设置,所述导热体一部分位于光源和背板的侧板之间,另一部分与背板的底板热耦合,所述光源与导热体热耦合,所述导热体与背板的侧板之间设有间隙,形成所述热阻隔机构;所述热阻隔机构包括背板的侧板与底板之间弯折处断开部分,所述断开部分对应光源位置设置;其中,所述导热体包括第二底板和自第二底板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二底板贴附于所述背板的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侧板设置在MCPCB的一侧,光源固定于所述MCPCB的另一侧;邻近所述断开部分的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补强机构,所述补强机构为设置于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的补强肋。
其中,所述间隙大小为0.5~4毫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在热源与液晶面板的热传递路线中设置热阻隔机构,阻隔热源的热量传递至液晶面板,从而减轻了液晶面板由于过热而出现的亮度不均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背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背光模组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液晶面板210、中框220、背光模组230及热阻隔机构240。
中框220包括中间开窗的矩形框体221以及自矩形框体221外侧向下延伸的第一侧板222。背光模组230包括光源231、导热体232、背板233以及MCPCB234。背板233包括第一底板2332和自第一底板2332外侧向上弯折的第二侧板2331。导热体232包括第二底板2322和自第二底板2322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三侧板2321。
其中,导热体232的第二底板2322贴附于背板233的第一底板2332上表面,与第一底板2332之间形成热耦合结构,并且导热体232的第三侧板2321邻近背板233的第二侧板2331设置。光源231与背板233相对固定设置,并邻近第二侧板2331。具体上,导热体232的第三侧板2321位于光源231和背板233的第二侧板2331之间,且设置在MCPCB234水平方向的一侧,而光源231固定于MCPCB234另一侧上,并且背对背板233的第二侧板2331一侧,使得光源231与导热体232之间形成热耦合结构。此外,中框220的矩形框体221设置于背板233的第二侧板2331之上,而第一侧板222则设置于背板233的第二侧板2331水平方向的外侧。
热阻隔机构240设置于背板233与导热体232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光源231并传递至背板233的热进行阻隔。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体232与第二侧板2331之间设有间隙,形成热阻隔机构240。
对热阻隔机构240进行具体的说明:光源231发光产生热而形成热源,由于光源231与导热体232之间形成热耦合结构,光源231将部分热传递至导热体232。因导热体232与第二侧板2331之间设有间隙,且间隙距离小于温度边界层时,间隙中的空气可以看成是不流动的。此时,间隙中的空气只起导热作用,无传热效果。由于空气的热导率比较小,所以此时间隙中的空气只有保温效果,也就是起到阻隔导热体232的热传递至第二侧板2331的作用。进一步说,上述间隙起到了阻隔来自光源231的热传递至液晶面板210的作用,进而减轻液晶面板210由于过热而出现的亮度不均匀现象。换言之,导热体232与第二侧板2331之间的间隙形成了热阻隔机构2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体232与第二侧板2331之间的间隙距离设置为0.5~4毫米,比如1毫米、2毫米或3毫米等,但间隙距离不限于设置为0.5~4毫米。在具体实施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隔热效果较好的距离作为间隙距离。为了便于说明,全文的中框为设置在背光模组之外,但不应认为中框仅限于设置在背光模组之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中框也可以集成于背光模组中。
请参与图3和图4,图3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背板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为了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更为优化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在上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优化的,故对于液晶显示装置300与上一实施方式结构相同部分不再进行一一赘述,如有需要,请参阅上一实施方式的相关描述。
与上一实施方式比较,更为优化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热阻隔机构340包括导热体332与背板333的第二侧板3331之间的间隙341,及背板333的第二侧板3331与第一底板3332之间弯折处断开部分34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更好的隔热效果,断开部分342的位置对应光源331位置设置。
对热阻隔机构340进行进一步说明:在上一实施方式中,已对间隙341的隔热原理进行的详细说明,请参照上一实施方式的相关文字描述。光源331发光产生热并传递至与其热耦合的导热体332,间隙341的存在阻隔了导热体332的热直接传递至背板333的第二侧板3331,从而阻隔了来自光源331的部分热量传递至液晶面板310。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导热体332与背板333的第一底板3332热耦合,导热体332的热量会经第一底板3332传递至第二侧板3331,进而从第二侧板3331经过中框320传递至液晶面板310。本实施方式在背板333的第二侧板3331与第一底板3332之间弯折处设置断开部分342,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第一底板3332的热传递至第二侧板3331,从而进一步阻隔了来自光源331的热传递至液晶面板310。
更为优化地,本实施方式在邻近断开部分342的第二侧板3331与第一底板3332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补强机构343,该补强机构343用于减少断开部分342造成背板333强度减弱的影响。
前面已有描述,即为了实现更好的隔热,本实施方式在背板333的第二侧板3331与第一底板3332之间弯折处设置了断开部分342,然而,在第二侧板3331和第一底板3332连接处设置断开,会对背板333的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上述影响,在邻近断开部分342的第二侧板3331与第一底板3332之间的弯折处设置补强机构343。具体地,本实施方式是通过在邻近断开部分342的第二侧板3331与第一底板3332之间的弯折处、邻近导热体332一侧设置加强肋(背面的形状为凹槽)来实现补强。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补强机构343可以通过其他补强方式实现,并不仅限于通过在邻近断开部分342的第二侧板3331与第一底板3332之间的弯折处设置加强肋(背面的形状为凹槽)实现。
本发明通过在导热体与背板之间设置热阻隔机构,阻隔了来自光源的热通过背板传递至液晶面板,从而进一步减轻了液晶面板由于过热而出现的亮度不均匀现象。更优化地,本发明还在邻近断开部分的第二侧板与第一底板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补强机构,在实现更好隔热的同时,也避免了对背板强度的过多影响。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发明背光模组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的背光模组500包括:光源510、导热体520、背板530、MCPCB550以及热阻隔机构540,背板530包括第一底板532和自第一底板532外侧向上弯折的第二侧板531。导热体520包括第二底板522和自第二底板522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三侧板521。
其中,导热体520的第二底板522贴附于背板530的第一底板532上表面,与第一底板532之间形成热耦合结构,并且导热体520的第三侧板521邻近背板530的第二侧板531设置。光源510与背板530相对固定设置,并邻近第二侧板531。具体上,导热体520的第三侧板521位于光源510和背板530的第二侧板531之间,且设置在MCPCB550水平方向的一侧,而光源510固定于MCPCB550另一侧上,并且背对背板530的第二侧板531一侧,使得光源510与导热体520之间形成热耦合结构。
热阻隔机构540设置于背板530与导热体520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光源510并传递至背板530的热进行阻隔。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体520与第二侧板531之间设有间隙,形成热阻隔机构540。
结合图2和图5对热阻隔机构540进行具体的说明,光源510发光产生热而形成热源,由于光源510与导热体520之间形成热耦合结构,光源510将部分热传递至导热体520。因导热体520与第二侧板531之间设有间隙,且间隙距离小于温度边界层时,间隙中的空气可以看成是不流动的,此时,间隙中的空气只起导热作用,无传热效果。由于空气的热导率比较小,所以此时间隙中的空气只有保温效果,也就是起到阻隔导热体520的热传递至第二侧板531的作用。换言之,导热体520与第二侧板531之间的间隙形成了热阻隔机构540。根据图2可知,在液晶显示装置中,中框分别与第二侧板531和液晶面板热耦合,热阻隔机构540阻隔了导热体520的热传递至第二侧板531,进一步说,热阻隔机构540就阻隔了来自光源510的热传递至液晶面板。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热体520与第二侧板531之间的间隙距离设置为0.5~4毫米,比如1毫米、2毫米或3毫米等,但间隙距离不限于设置为0.5~4毫米。在具体实施时,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隔热效果较好的距离作为间隙距离。同时,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500不包括中框,但不应认为本发明背光模组500不包括中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中框集成于背光模组500中。
请参阅图3至图5,为了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更为优化的背光模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在上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优化的,故对于背光模组500与上一实施方式结构相同部分不再进行一一赘述,如有需要,请参阅上一实施方式的相关描述。
与上一实施方式比较,更为优化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热阻隔机构540包括导热体520与第二侧板531之间的间隙,及背板530的第二侧板531与第一底板532之间弯折处断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更好的隔热效果,背板530的第二侧板531与第一底板532之间弯折处断开部分的位置对应光源510位置设置。
对热阻隔机构540进行进一步说明:在上一实施方式中,已对导热体520与第二侧板531之间的间隙的隔热原理进行的详细说明,请参照上一实施方式的相关文字描述。光源510发光产生热并传递至与其热耦合的导热体520,导热体520与第二侧板531之间间隙的存在阻隔了导热体520的热直接传递至第二侧板531。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导热体520与第一底板532热耦合,导热体520的热量会经第一底板532传递至第二侧板531。本实施方式在第二侧板531与第一底板532之间弯折处设置断开部分,一定程度上阻隔了第一底板532的热传递至第二侧板531,从而进一步阻隔了来自光源510的热传递至第二侧板531。
更为优化地,本实施方式在邻近断开部分的第二侧板531与第一底板532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补强机构,该补强机构用于减少断开部分造成背板530强度减弱的影响。
前面已有描述,即为了实现更好的隔热,本实施方式在第二侧板531与第一底板532之间弯折处设置了断开部分,然而,在第二侧板531和第一底板532连接处设置断开,会对背板530的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上述影响,在邻近断开部分的第二侧板531与第一底板532之间的弯折处设置补强机构。具体地,本实施方式是通过在邻近断开部分的第二侧板531与第一底板532之间的弯折处、邻近热导体332一侧设置加强肋(背面的形状为凹槽)实现补强。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补强机构可以通过其他补强方式实现,并不仅限于通过在邻近断开部分的第二侧板531与第一底板532之间的弯折处设置加强肋(背面的形状为凹槽)实现。
本发明通过在导热体与背板之间设置热阻隔机构,阻隔了来自光源的热传递至第二侧板,进而经中框传递至背光模组所对应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面板,从而进一步减轻了液晶面板由于过热而出现的亮度不均匀现象。更优化地,本发明还在邻近断开部分的第二侧板与第一底板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补强机构,在实现更好隔热的同时,也避免了对背板强度的过多影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板、热源以及热阻隔机构、MCPCB,所述热源与背板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热阻隔机构设置于背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所述热源并传递至背板的热进行阻隔;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热体,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自底板边侧向上弯折的侧板,所述热源是光源,所述光源邻近背板的侧板设置,所述导热体一部分位于光源和背板的侧板之间,另一部分与背板的底板热耦合,所述光源与导热体热耦合,所述导热体与背板的侧板之间设有间隙,形成所述热阻隔机构;
所述热阻隔机构还包括背板的侧板与底板之间弯折处断开部分,所述断开部分对应光源位置设置;
其中,所述导热体包括第二底板和自第二底板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二底板贴附于所述背板的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侧板设置在MCPCB的一侧,光源固定于所述MCPCB的另一侧;
邻近所述断开部分的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补强机构,所述补强机构为设置于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的补强肋;
所述间隙大小为0.5~4毫米。
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面板、中框、背光模组以及热阻隔机构,所述中框设置于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之间,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热源,所述热源与背板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热阻隔机构设置于液晶面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对来自所述热源并传递至液晶面板的热进行阻隔;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热体、MCPCB,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自底板边侧向上弯折的侧板,所述导热体和背板的侧板位于液晶面板与热源之间的热传递路线之中,所述热源是光源,所述光源邻近背板的侧板设置,所述导热体一部分位于光源和背板的侧板之间,另一部分与背板的底板热耦合,所述光源与导热体热耦合,所述导热体与背板的侧板之间设有间隙,形成所述热阻隔机构;
所述热阻隔机构还包括背板的侧板与底板之间弯折处断开部分,所述断开部分对应光源位置设置;
其中,所述导热体包括第二底板和自第二底板一侧向上延伸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二底板贴附于所述背板的底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三侧板设置在MCPCB的一侧,光源固定于所述MCPCB的另一侧;
邻近所述断开部分的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设置有补强机构,所述补强机构为设置于侧板与底板之间的弯折处的补强肋;
所述间隙大小为0.5~4毫米。
CN201210478883.8A 2012-11-22 2012-11-22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29439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78883.8A CN102943981B (zh) 2012-11-22 2012-11-22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PCT/CN2012/085499 WO2014079084A1 (zh) 2012-11-22 2012-11-29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13/702,295 US20140139779A1 (en) 2012-11-22 2012-11-29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78883.8A CN102943981B (zh) 2012-11-22 2012-11-22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43981A CN102943981A (zh) 2013-02-27
CN102943981B true CN102943981B (zh) 2015-11-25

Family

ID=47726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78883.8A Active CN102943981B (zh) 2012-11-22 2012-11-22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943981B (zh)
WO (1) WO20140790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3321B (zh) * 2014-03-21 2016-07-0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曲面液晶显示装置
CN105278141B (zh) * 2015-10-16 2019-09-1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板及直下式背光模组
CN205213232U (zh) * 2015-11-18 2016-05-04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设备的散热结构
CN107436508A (zh) * 2016-05-25 2017-12-0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709792B (zh) * 2018-04-09 2020-11-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及應用其之顯示裝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21494B1 (ko) * 2001-12-26 2004-03-11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장치
KR100441843B1 (ko) * 1997-08-12 2004-1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JP2006039349A (ja) * 2004-07-29 2006-02-09 Kyocer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CN1794057A (zh) * 2005-12-28 2006-06-2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背光模块辉度爬升速率的壳体结构
JP2007042552A (ja) * 2005-08-05 2007-0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照明光源装置
CN101017278A (zh) * 2007-03-09 2007-08-1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1556008A (zh) * 2007-03-09 2009-10-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
CN201354985Y (zh) * 2009-02-23 2009-12-02 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组
CN201866637U (zh) * 2010-10-22 2011-06-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ed组件、侧光式led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KR20120056670A (ko) * 2010-11-25 2012-06-0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588849A (zh) * 2012-03-15 2012-07-1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661533A (zh) * 2012-04-11 2012-09-1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89582B2 (en) * 2007-05-31 2012-01-03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groove having an end portion that stops short of the non-adjacent opposite side surfaces and extends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non-adjacent side surfaces
CN101368707B (zh) * 2008-10-13 2013-03-2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背板
JP5512506B2 (ja) * 2010-12-24 2014-06-04 パナソニック液晶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441843B1 (ko) * 1997-08-12 2004-1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100421494B1 (ko) * 2001-12-26 2004-03-11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장치
JP2006039349A (ja) * 2004-07-29 2006-02-09 Kyocera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042552A (ja) * 2005-08-05 2007-02-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照明光源装置
CN1794057A (zh) * 2005-12-28 2006-06-2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背光模块辉度爬升速率的壳体结构
CN101017278A (zh) * 2007-03-09 2007-08-15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
CN101556008A (zh) * 2007-03-09 2009-10-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组装方法
CN201354985Y (zh) * 2009-02-23 2009-12-02 上海广电光电子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组
CN201866637U (zh) * 2010-10-22 2011-06-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ed组件、侧光式led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器
KR20120056670A (ko) * 2010-11-25 2012-06-0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588849A (zh) * 2012-03-15 2012-07-1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661533A (zh) * 2012-04-11 2012-09-1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79084A1 (zh) 2014-05-30
CN102943981A (zh) 2013-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43981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1949526B (zh) 侧入式背光模块及其背板散热构造
CN101988648B (zh) 背光单元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N202256962U (zh) 一种液晶显示器
CN102628566A (zh)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光源
CN102900989A (zh) Led灯条及用该led灯条的背光模组
CN203478019U (zh) 背光模组
US20130141940A1 (en) LED Light Bar and Backlight Modul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4913247B (zh) 一种高耦光效率的背光单元
CN201866615U (zh) 一种混合式led背光源装置
CN205883828U (zh) 显示装置及其散热组件
WO2016131208A1 (zh) 液晶显示器背板
CN102606958A (zh) 背光模组
CN205247017U (zh) 一种新型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US20140139779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204114749U (zh) 一种背光源
CN206178297U (zh) 一种改进散热性能的背光模组
CN207999728U (zh) 散热性好的发光组件及背光模组
CN207148482U (zh) 一种led背光源
CN203743984U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4296002A (zh) 背光模组和使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3499986U (zh) 一种水泵控制器
CN205299127U (zh) Led节能灯
CN202549200U (zh) 一种自助终端计算机的显示屏
CN207689782U (zh) 一种液晶屏的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