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39690A - 电子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电子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39690A
CN102939690A CN2011800287824A CN201180028782A CN102939690A CN 102939690 A CN102939690 A CN 102939690A CN 2011800287824 A CN2011800287824 A CN 2011800287824A CN 201180028782 A CN201180028782 A CN 201180028782A CN 102939690 A CN102939690 A CN 1029396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rent load
load parts
insulator
electric conductor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87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健介
铃木健太
粕谷正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a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a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an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9396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396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23Insulating enclosures f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7/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17/42Means for obtaining improved distribution of voltage; Protection against arc dischar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3Bases or cases for heavy duty; Bases or cases for high voltage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corona or arc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01R43/24Assembling by moulding on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Details Of Resisto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Insulators (AREA)
  • Particle Accelerators (AREA)
  • Patch Boards (AREA)

Abstract

电阻体(13)设置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周处。该电阻体(13)将施加至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绝缘体(12)的表面的电压进行分配,使得分配在该绝缘体(2)的表面上的电势差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或更少。

Description

电子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由绝缘体保持的电流承载部件的电子部件。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经提出各种方法来改善电子部件诸如接线端子的绝缘持久性。例如,PTL1公开一种在其中容易产生电场集中的绝缘体主体的绝缘釉层与水泥材料之间的边界区域中形成导电釉层(电阻体)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可以减小电场集中,由此防止产生电晕放电以及无线电干扰电压(RIV)。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1:日本专利申请未审公开出版物No.H08-264052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但是,PTL1中描述的方法可能不会减小电场从而不开始放电,即使设置电阻体。因此,绝缘体的表面的放电可能不会被减小,电子部件的绝缘持久性可以被减小。
本发明鉴于这种问题作出。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抑制从绝缘体的表面放电而改善电子部件的绝缘持久性。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子部件包括设置在绝缘体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的外周处的电压分配单元。该电压分配单元将施加至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之间的绝缘体的表面的电压进行分配,使得分配在该绝缘体的表面上的电势差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或更少。
本发明的优势效果
根据本发明,分配在绝缘体的表面上的电势差可以由于设置在电流承载部件的外周处的电压分配单元而减小到放电起始电压或更少。
因此,与电流承载部件相邻的电场可以减小。因此,在绝缘体的表面上产生的放电可以被防止,因此,电子部件的绝缘持久性可以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应用电子部件10的电动机1的构造的解释性视图。
图2(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构造的平面图。图2(b)是沿着通过图2(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3(a)是示出与图2所示的电子部件10相比较的电子部件20的构造的解释性平面图。图3(b)是沿着通过图3(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2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横截面剖视图。图3(c)是示出沿着通过图3(a)中的成对的电流承载部件2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电势分配图。
图4(a)是示出与图2所示的电子部件10相比较的电子部件20的构造的解释性平面图。图4(b)是沿着通过图4(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2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横截面剖视图。图4(c)是示出沿着通过图4(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2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电势分配图。
图5(a)是示出由于电子部件10的电阻体13造成的电场削弱效应的解释性横截面剖视图。图5(b)是示出沿着通过图5(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电势分配图。
图6(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改进实例的构造的平面图。图6(b)是沿着通过图6(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7(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另一改进实例的构造的平面图。图7(b)是沿着通过图7(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8(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另一改进实例的构造的平面图。图8(b)是沿着通过图8(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9(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构造的平面图。图9(b)是沿着通过图9(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横截面剖视图。图9(c)是示出沿着通过图9(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的线所做的电势分配图。
图10(a)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改进实例的构造的平面图。图10(b)是沿着通过图10(a)中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的每个中心的线所做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另一改进实例的构造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应用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电动机1的构造的解释性视图。该电子部件10经由电缆连接至图中未示出的外部装置(例如,逆变器)和电动机1,使得该电子部件10作为接线端子从而经由电子部件10电连接逆变器和电动机1。
电动机1采用永磁体同步电动机,其中多相绕组(例如,三相绕组)以星型连接状态连接,以中性点为中心,围绕定子2缠绕。电动机1包括具有环形形状截面的定子2和连接至未示出在该图中的轴的转子(移动件)3。转子3经由气隙设置在定子2的内周。定子2和转子3容纳在壳体4,一部分壳体设置有电子部件10作为接线端子。
线圈引线5作为围绕定子2缠绕的相应相绕组的一部分,连接至设置在电子部件10中的每个相的三个电流承载部件(电极端子)11。每个电流承载部件用作电流承载装置。相应的电流承载部件11连接至电缆(未示出在途中),电缆连接至壳体4的外部从而连接至逆变器,使得与需求动力相对应的动力经由相应的电流承载部件11施加至每个相的相绕组。
电动机1由于通过经由电子部件10从逆变器供给至每个相的线圈的三相交流电力产生的磁场与由转子的永磁体产生的磁场之间的的相互作用而驱动。更具体地说,在电动机1中,磁路包括嵌入到转子3中的永磁体,包括转子3本身的磁体(电磁钢板),包括定子2的磁体(电磁钢板)。当来自于永磁体的磁通量和由于通过逆变器控制施加至该相绕组的电流产生的交流磁通量通过磁路时,由于电磁力而产生扭矩,从而旋转该转子3以及连接至转子3的轴。
图2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构造的解释图。电子部件10包括电流承载部件11、绝缘体12(用作绝缘装置)以及电阻体13。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部件10假定为接线端子,电子部件10包括与图1所示的三个相相对应的三个电流承载部件11。虽然后文解释电子部件10并且出于简便的原因主要是一对彼此相邻的电流承载部件11作为主要部件,类似的考虑也可应用于其他的电流承载部件11。
每个电流承载部件11包括具有导电性的材料,诸如金属材料,电流通过该材料。相应的电流承载部件11通过诸如插入模制的模制方式而与绝缘体12集成。例如,螺母模制在绝缘体12中,螺栓固定至螺母,从而形成电流承载部件11。
绝缘体12包括绝缘材料诸如树脂。电流承载部件11载入到金属模具中,之后采用树脂填充该模具,并使之硬化,使得绝缘12形成为预定形状。绝缘体12将相应的电流承载部件11保持在绝缘状态,而相应电流承载部件11的一部分从表面伸出。
电阻体13设置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边缘区域中。更具体地说,绝缘体13设置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从而围绕包括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边缘区域的外周。换句话说,绝缘体13设置在从电流承载部件11的边缘起朝向径向方向的预定范围内,从而围绕该电流承载部件11。根据本实施例,绝缘体13配置成具有圆形外边缘形状。绝缘体13通过例如粘合剂附着至绝缘体12的表面,从而固定至绝缘体12的表面。可选择地,电阻体13可通过以类似的方式插入模制到电流承载部件11而与绝缘体12集成,从而固定至绝缘体12的表面。
在电子部件10中,散布在与使用电子部件10相关联的周围环境中的电离污染物14附着至绝缘体12的表面。电阻体13经由电离污染物14对施加至绝缘体12的表面的电压进行分配,从而用于减小相邻于电流承载部件11的电场。尤其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正确地获得电场削弱效果,电阻体13包括单一任意的材料或者复合材料,从而具有预定的电阻值R。下文是电阻体13的特定解释。
参照图3至5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由于设置在电子部件10中的电阻体13产生的电场削弱效果。图3和4是与图2所示的电子部件10相比较的电子部件20的解释图。图5是由于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电阻体13的电场削弱效果的解释图。
首先,将讨论电子部件20包括电流承载部件21和绝缘体22的状态。散布在与使用电子部件20相关联的周围环境中的电离污染物24附着到绝缘体22的表面。电离污染物24吸收由于环境湿度增加造成的水气和潮湿,由此实现导电。在一对电流承载部件21设置成在绝缘体22的表面上彼此面对的结构中,泄漏电流经由已经吸收水气和潮湿的电离污染物24(指图3(b)所示的箭头)而在绝缘体22的表面流动。如图3(c)所示,施加至绝缘体22的表面的电压集中在与电流承载部件21相邻的区域。因此,在绝缘体22的表面上引发的放电集中于与电流承载部件21相邻的区域中。
为了削弱与电流承载部件21相邻的电场,电阻体23设置在绝缘体22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21的外边缘区域中,如图4(a)和4(b)所示。如图4(c)所示,电阻体23部分地分配电压,使得施加至绝缘体22的表面上的电阻体23的外周的电压(下文称之为“外周施加电压”)降低。因此,与电流承载部件21相邻的电场等效地减小。
但是,即使电阻体23简单地设置在电流承载部件21的外边缘区域中,外周施加电压需要减小至放电起始电压Vs或者更少从而获得足以抑制气体放电的电场削弱效果。因此,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中的电阻体13配置成获得足以抑制空气中放电的电场削弱效果。即,电阻体13的电阻值的确定是,通过将放电起始电压Vs与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21之间的施加电压进行比较,之后计算由电阻体13分配所必要的电压值,并且进一步根据计算得到的电压值、电离污染物的类型和量以及根据环境湿度限定的泄漏电流,而实现。
下面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绝缘体13的特定说明。参照图5,在垂直于流过电离污染物14的泄漏电流的方向的横截面中,每单元面积的泄漏电流i通过下述公式获得。
[公式1]
i = n × F × c × D π × t
在该公式中,n表示由污染物的潮湿和水气吸收导致的离子价,F表示法拉第常数。另外,c表示具有与周围大气相同的水蒸汽压力的污染物水溶液的浓度,D表示由污染物的潮湿和水气吸收导致的离子的扩散系数。此外,t表示电流承载时间。
泄漏电离i趋向于饱和,具有常数值,与电流传导的持续性相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扩散层的厚度限定为比例常数ka,那么计算公式1可以替换为下述公式。
[公式2]
i=ka×n×F×c×D
当使用每单元表面面积的绝缘体12的污染物粘附量P时,由污染物的潮湿和水气吸收产生的水溶液的厚度通过下述公式获得。
[公式3]
t = p c
因此,在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周的电场的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泄漏电流I通过下述公式确定,不考虑施加的电压。
[公式4]
I=i×t
因此,抑制绝缘体12的表面上产生的放电所必须的沿着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周处的电场方向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体13的电阻值R通过使用施加在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电压V而通过下述公式获得。
[公式5]
R = V 2 - V S I
在该数学公式中,Vs表示帕邢定律的放电开始限制电压,并且在正常的温度大气压力环境下为大概300V。
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所述,电阻体13设置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周处。电阻体13具有电阻值R,包括施加至电阻体13的外周的电压(外周施加电压)设定为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少的条件。
根据这种构造,具有适当地设定的电阻值R的电阻体13设置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周处。由于电阻体13,可以实现将外周施加电压减小至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小的规定目的,这可以不在电阻体仅设置在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周处的情况下实现(参照图5(b))。因此,与电流承载部件11相邻的电场削弱效果可以充分地实现。因此,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导致的放电可以被有效地抑制,因此,可以实现改善电子部件10的绝缘持久性。
在本实施例中,电阻体13设置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从而围绕包括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边缘区域的外周。根据这种构造,电阻体13在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对施加至绝缘体12的表面的电压进行分配,使得分配在绝缘体的表面上的电势差(外周施加电压)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少。即,电阻体13作为电压分配单元(电压分配装置),从而充分地获得电场削弱效果,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绝缘体12的表面上导致的放电。
下文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电阻体13的改进实例的说明。在改进实例的说明中,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构造指代相同的附图标记,其说明重复。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将在主要在下文进行说明。
第一改进实例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改进实例的解释性示意图。在本改进实例中,电阻体13的范围宽度x(沿径向方向的长度)被适当地设定。更具体地说,以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目标,外周施加电压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少的范围宽度被确定,由此限定已确定的范围宽度作为电阻体13的范围宽度x。
下文是电阻体13的范围宽度x的确定方法的特定说明。更具体地说,电阻体13的范围宽度x根据施加在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电压V与帕邢定律的放电开始限制电压Vs(称为算数公式6)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帕邢定律而示出。
[公式6]
V 2 - V S = B × p × x ln A × p × x ( 1 + 1 Gma )
在该公式中,p表示大气压,A和B表示确定气体的碰撞电离系数的常数。另外,Gma表示副电子发射系数。
根据本实例,如上所述,范围宽度通过以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目标而确定,使得电阻体13的范围宽度x可设定为最小值。因此,电子部件10的尺寸的增加可以受到抑制,同时实现充分的放电防止效果。
第二改进实例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另一改进实例的解释图。在本改进实例中,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其中的只有一个设置有电阻体13。该对电流承载部件11中的设置有电阻体13的那个优选为处于高电势侧的电流承载部件11。这种布局的基础在于,与低电势侧的电流承载部件11相比,在高电势侧的电流承载部件11处容易引发放电。
换句话说,根据本实例,仅有一个电流承载部件11设置有电阻体13,与部件数量的增加相关联的成本增加能够得到防止。另外,由于电阻体13设置在高电势侧处的尤其容易引发放电的电流承载部件11处,所以能够获得足够的放电防止效果。因此,能够改善电子部件10的绝缘持久性的可靠性。
在连接三个相的接线端子的情况下,处于三个电流承载部件11的高电势侧处的电流承载部件11周期性地改变。因此,本改进实例相对于电流承载部件11的电势状态不改变的电子部件10来说是有效的。
第三改进实例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另一改进实例的解释图。在本改进实例中,涂覆材料涂覆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每个外边缘区域上,从而形成相应的电阻体13。这种设置为电阻体13的涂覆材料具有需要适当地设定的电阻值R,使得施加至与电流承载部件11相邻的电离污染物14的每个区域的电压减小到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少,如上所述。作为涂覆材料,可以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涂覆材料。例如,可以施加包括金属粉末的涂覆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将被使用的涂覆材料包括导致电迁移的可能性低的金属。
根据本改进实例,涂覆有具有导电性的涂覆材料,由此形成相应的电阻体13。因此,由于电阻体13可通过简单的方法形成,所以电子部件10的绝缘持久性的改善能够容易地实现。
涂覆有相应电阻体13的涂覆材料的区域可限制为如第一改进实例描述的范围宽度x的区域。可选择地,根据第三改进实例中描述的接线端子的类型,涂覆材料可设置在仅一个电流承载部件11处。
第二实施例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构造的解释图。在下文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构造将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其的解释将不重复。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主要将在下文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电子部件10假定为接线端子,电子部件10包括与三个相相对应的三个电流承载部件11。虽然下文说明电子部件10并且出于简便的原因主要是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作为主要部件,类似的考虑也可应用于与其他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关系。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包括电流承载部件11、绝缘体12以及电导体15。电导体15的每个用作电压分配单元(电压分配装置)。作为本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性的电导体15设置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周。更具体地说,电导体15具有环状,围绕电流承载部件11,以预定距离从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周分离开。电导体15设置为具有环形形状。电导体15通过例如粘合剂附着到绝缘体12的表面,从而固定至绝缘体12的表面。可选择地,电导体15可通过与包括电流承载部件11的螺母一起插入模制入绝缘体12而形成,从而固定至绝缘体12的表面。
在图9中,电子部件10包括相应于每个电流承载部件11的一个电导体15。但是,可以根据随后的概念设置任意数量的电导体。即,设置在电流承载部件11的电导体15的数量n根据在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施加的电压和通过使用帕邢定律而获得的放电起始电压Vs而获得。通过使用帕邢定律而获得的放电起始电压Vs通过下述公式表示。
[公式7]
V S = B × p × x 1 ln A × p × x 1 1 n ( 1 + 1 Gma )
在该数学公式中,p表示大气压力,A和B表示确定气体的碰撞电离系数的常数。另外,Gma表示副电子发射系数,x1表示具有电势差的部件之间的距离。
因此,电导体15的数量n通过使用施加在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电压和放电起始电压Vs根据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公式8]
n = V Vs × 2
在数量n不是自然数的情况下,优选地采用大于n的中间自然数应用到电导体15的数量n。
作为该数学公式7所示的参数的距离x1,根据产生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潮解电离污染物14的行为进行确定。但是,潮解电离污染物14的行为取决于存在绝缘体12的环境而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因此,可能难以明白地确定距离x1。在这种情况下,数字n可以通过下述公式鉴于大概为300V的放电起始电压Vs的下限而进行计算。
[公式9]
n = V 300 × 2
在通过数学公式9计算的值不是自然数的情况下,优选地将大于n的中间自然数应用至电导体15的数量n。
根据本实施例,如上所述,电导体15设置在下述情况,施加至电流承载部件11的相应外周和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导体15的外周施加电压dV的每个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少。
由于这种构造,电导体15对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电压进行分配(电压分配装置)。因此,如图9(c)所示,施加至电流承载部件11的相应外周和电导体15的外周施加电压的每个被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少。换句话说,分配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势差(外周施加电压dV)的每个可以减小到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少。因此,由于电场削减的效果可以充分地获得,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引发于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放电。因此,电子部件10的绝缘持久性的改善能够由于有效地防止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引发放电而实现。
根据本实施例,电导体15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同心地设置有相应的电流承载部件11。电导体15的数量n根据施加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电压V和放电起始电压Vs进行确定。
由于这种结构,由于电导体15的数量n被适当地设定,绝缘体12的表面上分配的电势差(外周施加电压dV)的每个可减小至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少。因此,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引发的放电会被有效地抑制。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导体15可以具有至少导电性,并且可以是具有预定电阻的电阻体。即使当电导体15用作电阻体时,电场削弱的效果可以充分地获得。因此,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引发的放电可以被有效地防止。
下文是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电导体15的改进实例的说明。
第四改进实例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改进实例的解释图。在本改进实例中,电导体15包括金属柱状部件。电导体15设置成借助插入模制而围绕电流承载部件11,并且嵌入绝缘体12使得电导体15的端部从绝缘体12的表面伸出。在这种情况下,电导体15的伸出高度优选地设定为低于电流承载部件11的高度。
在本实例中,电导体15设置在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的仅一个处。设置有电导体15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其中的一个优选地为处于高电势侧的电流承载部件11。这种布局的基础在于,与低电势侧的电流承载部件11相比,在高电势侧的电流承载部件11容易引发放电。
如图10(b)所示,相应的电流承载部件11与电导体15之间的每个距离Da设定为在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中彼此对应。当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距离(最短距离)限定为“Db”时,距离Da通过下述公式计算。
[公式10]
Da = Db N + 1
在该数学公式中,N表示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存在的电导体15的数量。当成对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每个设置有电导体15时,电流承载部件11与电导体15之间的每个距离和彼此相邻的电导体15之间的距离优选地设定为彼此对应。
根据本改进实例,电导体15设置成使得电流承载部件11与电导体15之间的每个距离(取决于情况,彼此相邻的柱状电导体15之间的距离)彼此对应。由于这种构造,由于可以防止局部干燥状态,所以可以防止施加至电导体15和电流承载部件11的相应外周的相应外周施加电压的局部增加和减小。因此,外周施加电压dV的每个可以减小至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少,可以有效地防止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引发放电。另外,电导体15包括金属柱状部件,使得电导体15可采用简单的结构设置在绝缘体12中。
而且,由于电导体15设置在电流承载部件11的仅一个处,所以可以抑制与部件的数量增加相关联的成本增加。此外,可以有效地抑制与尤其容易引发放电的高电势侧处的电流承载部件11相邻的放电。
在上述实例中,电导体15设置在电流承载部件11的仅一个处。但是,在电导体设置在成对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每个处的情况下,电导体15优选地更设置在尤其容易引发放电的高电势侧处的电流承载部件11处。由于电导体15的数量增加,所以可以有效地抑制与尤其容易引发放电的高电势侧处的电流承载部件11相邻的放电。
虽然在电导体15设置在高电势侧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仅一个处的情况下,本改进实例相对于电子部件10是有效的,诸如用于连接DC的接线端子,其中电流承载部件11的电势状态没有改变。
第五改进实例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子部件10的另一改进实例的解释图。在本改进实例中,涂覆材料涂覆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相应外周上,从而形成环形形状的电导体15。设置为电导体15的涂覆材料的数量被适当地设定,使得施加至电流承载部件11的外周的电压被减小至放电起始电压Vs或更少,如上所述。对于这种涂覆材料,可使用具有导电性的涂覆材料。例如,可应用包括金属粉末的涂覆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将被使用的涂覆材料优选地包括具有低可能性导致电迁移的金属。
根据本改进实例,具有导电性的涂覆材料被涂覆从而形成电导体15。由于这种构造,电导体15可通过简单的方法形成,使得能够容易地实现电子部件10的绝缘持久性的改善。
虽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子部件已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前述实施例,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作出各种改进。例如,电子部件并不局限于接线端子,本发明可以应用至各种目的,只要电子部件包括绝缘体中的电流承载部件,诸如设置在电路基板中的端子。
申请日为2010年6月11日的日本专利申请No.P2000-133535和申请日为2011年3月16日的日本专利申请No.P2011-057353的完整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结合于此。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电压分配单元设置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11的至少一个的外周。该电压分配单元分配施加至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11之间的绝缘体12的表面的电压,使得分配在绝缘体12的表面上的电势差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或更少。因此,与电流承载部件相邻的电场可以减小。因此,可以防止在绝缘体的表面上引发放电,因此,可以改善电子部件的绝缘持久性。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电子部件具有实用性。
附图标记列表
1电动机  2定子  3转子  4外壳
5线圈引线  10电子部件  11电流承载部件
12绝缘体  13电阻体  14电离污染物

Claims (15)

1.一种电子部件,包括:
两个或多个电流承载部件,电流通过所述电流承载部件;
将相应的所述电流承载部件保持在绝缘状态的绝缘体;以及
设置在所述绝缘体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其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周的电阻体,
其中,所述电阻体的电阻值包括施加至所述绝缘体的表面上的电阻体的外周的外周施加电压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或更少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电阻体设置在所述绝缘体的表面上,从而围绕所述电流承载部件其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确定所述电阻体的范围宽度使得所述外周施加电压设定为在彼此相邻的一对所述电流承载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中的所述放电起始电压或更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电阻体设置在彼此相邻的所述成对的电流承载部件的高电势侧的电流承载部件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电阻体形成为使得涂覆具有导电性的涂覆材料。
6.一种电子部件,包括:
两个或多个电流承载部件,电流通过所述电流承载部件;
将相应的所述电流承载部件保持在绝缘状态的绝缘体;以及
至少一个电导体,环绕至少一个所述电流承载部件,其位置分离于所述绝缘体的表面上的电流承载部件其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周,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导体设置在下述状态下,施加至所述绝缘体的表面上的至少一个电导体和所述电流承载部件的相应外周的每个外周施加电压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或更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部件,
其中,一个或多个电导体同心地设置有所述电流承载部件其中的至少一个,以及
所述电导体的数量根据施加在所述绝缘体的表面上的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之间的电压与所述放电起始电压进行确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导体布置成使得,所述电流承载部件与至少一个电导体之间的每个距离在彼此相邻的所述成对的电流承载部件之间的最短距离中彼此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电导体设置在所述成对的电流承载部件的每个处,相应的电导体布置成使得所述电流承载部件与电导体之间的每个距离和彼此相邻的电导体之间的距离彼此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相比于彼此相邻的所述成对的电流承载部件的低电势侧的一个电流承载部件,所述电导体更多地设置在高电势侧处的另一电流承载部件处。
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导体形成为使得金属柱状部件嵌入所述绝缘体中。
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导体形成为使得涂覆具有导电性的涂覆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6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部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导体包括电阻体。
14.一种电子部件,包括:
两个或多个电流承载部件,电流通过所述电流承载部件;
将相应的所述电流承载部件保持在绝缘状态的绝缘体;以及
电压分配单元,设置在所述绝缘体的表面上的所述电流承载部件其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周,
其中,所述电压分配单元对施加至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之间的绝缘体的表面的电压进行分配,使得分配在所述绝缘体的表面上的电势差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或更少。
15.一种电子部件,包括:
两个或多个电流承载装置,用于传导电流;
将相应的所述电流承载装置保持在绝缘状态的绝缘装置;以及
用于对施加至所述绝缘体的表面的电压进行分配的电压分配装置,其设置在所述绝缘装置的表面上的所述电流承载部件其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周,
其中,所述电压分配装置对彼此相邻的一对电流承载部件之间的绝缘装置的表面的电压进行分配,使得分配于所述绝缘装置的表面的电势差设定为放电起始电压或更少。
CN2011800287824A 2010-06-11 2011-05-31 电子部件 Pending CN1029396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33535 2010-06-11
JP2010-133535 2010-06-11
JP2011-057353 2011-03-16
JP2011057353A JP2012018907A (ja) 2010-06-11 2011-03-16 電機部品
PCT/JP2011/003058 WO2011155153A1 (en) 2010-06-11 2011-05-31 Electrical componen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39690A true CN102939690A (zh) 2013-02-20

Family

ID=45097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87824A Pending CN102939690A (zh) 2010-06-11 2011-05-31 电子部件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75132A1 (zh)
EP (1) EP2580817A4 (zh)
JP (1) JP2012018907A (zh)
CN (1) CN102939690A (zh)
BR (1) BR112012030644A2 (zh)
MX (1) MX2012013173A (zh)
RU (1) RU2524379C1 (zh)
WO (1) WO20111551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022086B2 (en) * 2018-10-19 2021-06-01 Tenneco Inc. Optimized barrier discharge device for corona ignition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23255A (en) * 1970-06-30 1973-07-11 Siemens Ag Electric insulators
GB1436766A (en) * 1972-06-16 1976-05-26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Cross-bonding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sheaths of ac supply cables
WO1999001874A1 (en) * 1997-07-02 1999-01-1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 method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highly stressed electrical insulating structures
DE19817072A1 (de) * 1998-04-17 1999-11-11 Driescher Spezialfab Fritz Steuerteil für eine Durchführung eines metallischen Leiters
JP2001076810A (ja) * 1999-08-23 2001-03-23 Lucent Technol Inc 改善された高電圧サージ動作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JP2003284220A (ja) * 2002-03-20 2003-10-03 Yazaki Corp アーク放電防止部材
JP2005322573A (ja) * 2004-05-11 2005-11-17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コネクタ
JP2010015773A (ja) * 2008-07-02 2010-01-21 Murata Mfg Co Ltd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0191A (ja) * 1995-03-09 1996-09-27 Kurabe Ind Co Ltd 差し込みプラグ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337904B2 (ja) * 1996-04-22 2002-10-2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機器直結型端末
AU6531600A (en) * 1999-08-27 2001-03-26 Lex Kosowsky Current carrying structure using voltage switchable dielectric material
JP2001196124A (ja) * 2000-01-11 2001-07-19 Hitachi Cable Ltd トラッキング現象防止差し込みプラグ
US6316734B1 (en) * 2000-03-07 2001-11-1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lexible circuits with static discharge protection and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DE10020129C1 (de) * 2000-04-14 2001-11-15 Siemens Ag Baugruppe mit Überspannungsableiter für eine Hochspannungsanlage
US7883643B2 (en) * 2002-10-21 2011-02-08 Chi-Ming Chan Overvoltage protection materials and process for preparing same
CN101595769B (zh) * 2005-02-16 2011-09-14 三米拉-惜爱公司 印刷电路板的嵌入式瞬时保护的选择性沉积
RU85765U1 (ru) * 2008-12-30 2009-08-1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СЕВЗАППРОМ"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ащиты от перенапряжений
KR101679099B1 (ko) * 2009-03-26 2016-11-23 쇼킹 테크놀로지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전압 스위칭형 유전 물질을 갖는 소자
US8199450B2 (en) * 2009-05-05 2012-06-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SD protection utilizing radiated thermal relief
US9053844B2 (en) * 2009-09-09 2015-06-09 Littelfuse, Inc. Geometric configuration or alignment of protective material in a gap structure for electrical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23255A (en) * 1970-06-30 1973-07-11 Siemens Ag Electric insulators
GB1436766A (en) * 1972-06-16 1976-05-26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Cross-bonding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sheaths of ac supply cables
WO1999001874A1 (en) * 1997-07-02 1999-01-14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 method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highly stressed electrical insulating structures
DE19817072A1 (de) * 1998-04-17 1999-11-11 Driescher Spezialfab Fritz Steuerteil für eine Durchführung eines metallischen Leiters
JP2001076810A (ja) * 1999-08-23 2001-03-23 Lucent Technol Inc 改善された高電圧サージ動作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JP2003284220A (ja) * 2002-03-20 2003-10-03 Yazaki Corp アーク放電防止部材
JP2005322573A (ja) * 2004-05-11 2005-11-17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コネクタ
JP2010015773A (ja) * 2008-07-02 2010-01-21 Murata Mfg Co Ltd サージアブソー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55153A1 (en) 2011-12-15
MX2012013173A (es) 2012-11-29
EP2580817A4 (en) 2014-08-06
US20130075132A1 (en) 2013-03-28
EP2580817A1 (en) 2013-04-17
BR112012030644A2 (pt) 2016-08-16
JP2012018907A (ja) 2012-01-26
RU2524379C1 (ru) 2014-07-27
RU2012157718A (ru) 2014-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45755B (zh) 旋转电机
CN111512540B (zh) 旋转电机
CN111527670B (zh) 旋转电机
CN112470376A (zh) 旋转电机
CN111527669A (zh) 旋转电机系统
CN113169602A (zh) 旋转电机
CN113383481A (zh) 旋转电机
CN113169651A (zh)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CN111566904A (zh) 旋转电机
CN114128112A (zh) 旋转电机
CN113454894A (zh) 旋转电机
CN114208004A (zh) 旋转电机
WO2015111236A1 (ja) ガス絶縁電気機器
CN112514205A (zh) 旋转电机
CN102939690A (zh) 电子部件
US10763005B2 (en) Insulation for conductors
US20180323688A1 (en) Resistively graded insulation for stators
CN112470368A (zh) 旋转电机
CN112655137A (zh) 旋转电机
CN113056861A (zh) 旋转电机
WO2018206222A1 (en) Insultated wire of a stator winding comprising grounding by conducting layer
JP7200585B2 (ja) 回転電機
JPH06162854A (ja) 絶縁支持具
CN114128093A (zh) 旋转电机
Pang et al. Design concept of short-circuit fault-tolerance permanent magnet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0224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