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2023B - 指状件与外壳牢固地紧固的光收发机 - Google Patents
指状件与外壳牢固地紧固的光收发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02023B CN102902023B CN201210262166.1A CN201210262166A CN102902023B CN 102902023 B CN102902023 B CN 102902023B CN 201210262166 A CN201210262166 A CN 201210262166A CN 102902023 B CN102902023 B CN 1029020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p cover
- optical transceiver
- chassis
- under
- fing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收发器,其易于安装在主机系统的隔离罩内。实施例的光收发器设置有围绕光收发器的外壳的指状件。指状件具有:后边缘,其末端向下弯曲以便容纳到外壳的第一凹槽中,并且与隔离罩的边成斜角地延伸;以及截面呈U形的加固部分,其牢固地安置在外壳的第二凹槽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插拔地安装在主机系统中的光收发器。
背景技术
光收发器通常包括光学子组件、框架、用于封闭框架和子组件的盖以及将盖接地的指状件。已公开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147664A已经披露了这样的光收发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涉及一种光收发器,其能够以可插拔方式安置在主机系统中预设的隔离罩中。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光收发器包括:光学子组件(OSA),其将信号在电形式和光形式之间进行转换;外壳,其包括底部框架和顶盖,顶盖与底部框架配合以形成供光学子组件安装的空间;以及指状件,其紧固在外壳上并且围绕外壳以与主机系统的隔离罩接触。实施例的光收发器的特征在于,指状件具有与光收发器的纵轴线成斜角地延伸的后边缘(后边缘相对于光收发器的纵轴线倾斜地延伸);具体地,指状件的后边缘相对于隔离罩的边成斜角地延伸。由于指状件具有这样布置的后边缘,因此即使隔离罩的边向内突出或者指状件与光收发器的外壳松弛地固定,光收发器也可以平滑地插入到隔离罩中。
此外,指状件具有截面呈U形的加固部分,加固部分通过与在光收发器的外壳上预设的凹槽的侧面接触而牢固地安置在该凹槽中。顶盖在其一端处设置有突出部,而底部框架在其垂直于光收发器的纵向而延伸的横梁中设置有凹部。并且,顶盖能够围绕突出部枢转。
实施例的顶盖还可以在另一端设置有凹部,同时底部框架可以设置有突起,通过使顶盖围绕突出部枢转而将突起安置在凹部内。顶盖还可以设置有倾斜表面,当顶盖绕突出部枢转时,底部框架的突起在倾斜表面上滑动以便安置在顶盖的凹部内。因此,顶盖可以在无需任何螺钉或附加部件的情况下仅通过配合与底部框架组装到一起。
附图说明
考虑到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收发器的透视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光收发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从与图2相反的方向观察到的光收发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光收发器的侧视图,其中移除了顶盖和底部框架的一部分以显示其内部;
图5A示出将顶盖与底部框架组装到一起的过程,而图5B示出图5A所示的过程的后续过程,其中顶盖围绕形成在底部框架中的凹部枢转以使顶盖的后端靠近底部框架;
图6A示出恰好在设置在底部框架的后端的突起与设置在顶盖上的倾斜表面接触之前的过程,而图6B示出当顶盖与底部框架组装到一起时的过程;
图7A示出指状件从光收发器的后部与主体配合的过程,并且在图7B中,组装光收发器的过程完成;
图8A示出沿着图5B所示的线VIII-A截取的剖视图,图8B示出沿着图6A所示的线VIII-B截取的剖视图,而图8C放大了图8B中的部分A;
图9放大地示出光收发器的后部;
图10A示出从光收发器的后部观察到的指状件,而图10B示出从不同于10A的方向观察到的指状件;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收发器的外观;
图12A示出将指状件与外壳组装到一起的过程,而图12B示出当指状件与外壳组装到一起时的光收发器;
图13A至13C示出将光收发器安置到隔离罩中的过程;
图14A示出常规光收发器安置在隔离罩中的情形,而图14B示出实施例的光收发器安置在隔离罩中的情形;
图15A示出沿着图14A所示的线XV-A截取的常规指状件的剖视图,而图15B示出沿着图14B所示的线XV-B截取的本实施例的指状件的剖视图;以及
图16A示出沿着图14A所示的线XVI-A截取的常规指状件的剖视图,而图16B示出沿着图14B所示的线XVI-B截取的本实施例的指状件的另一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光收发器的细节进行说明。在对附图的说明中,彼此相同或相似的数字或符号将指代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不再进行重复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收发器的透视图;图2是从前方观察到的图1所示的光收发器1的分解透视图;而图3是从与图2相反的方向观察到的光收发器1的分解透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的光收发器1包括外壳2和指状件3。外壳2由顶盖4和底部框架5构成,其中顶盖4和底部框架5形成了容纳光接收子组件(下文中称为ROSA)6、光发射子组件(下文中称为TOSA)7、电路板8、框架9、片状件11、前盖12、致动器13和卡圈14的空间。尽管说明书在上下文中提及了“上”、“下”、“前”、“后”等词,但这些词仅用于解释,而不具有任何限制含义。安装有OSA的一侧为前向或前方,而与前向/前方相反的另一侧为后向或后方。而且,安置有顶盖4的一侧为上方,而安置有底部框架的另一侧与下方对应。
顶盖4和底部框架5具有沿着前向和后向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顶盖4和底部框架5将OSA 6和7、电路板8、框架9以及片状件11封闭于其中。顶盖4和底部框架5可由例如锌(Zn)铸件形成。顶盖4以肋板的方式操作;而底部框架5提供底部和两个侧面。而且,顶盖4和底部框架5可以具有对其内部进行电磁屏蔽的功能。当顶盖4和底部框架5松开时,在它们之间会形成泄漏电磁噪声的间隙。因此,顶盖4和底部框架5彼此紧密组装是必要的。
ROSA 6可以接收光信号并且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ROSA 6经由连接器与电路板8电连接以将转换后的电信号发送至电路板8。TOSA 7可以接收来自电路板8的电信号并且将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以经由与TOSA 7耦合的光纤来发送该光信号。TOSA 7(确切地说,安装于TOSA 7中的激光二极管)由大的电流驱动,这导致热量的产生。TOSA 7还经由电连接器与电路板8连接以发送来自电路板8的电信号。ROSA 6和TOSA 7并排布置在底部框架5的前部中。
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8包括母板8B和子板8A。子板8A和母板8B上安装有构成用于ROSA 6和TOSA 7的电路的电子器件。具体地,一个电路对由ROSA 6提供的信号进行处理以将该处理过的信号发送至主机系统;而另一个电路对由主机系统提供的电信号进行处理以将该处理过的信号发送至TOSA 7。两个板8A和8B可经由图中未明确示出的柔性印刷电路(下文中称为FPC)板电连接在一起。
在框架9上可以安装子板8A和母板8B。框架9置于两个板8A和8B之间。尽管本实施例提供了两个板8A和8B,但是光收发器可以仅提供一个电路板来安装整个电子电路。
片状件11可以将由OSA 6和7以及安装在电路板8上的电子电路产生的热量散发至顶盖4和底部框架5。片状件11可以任选地安置在安装有产生大量热量的器件的部分中,例如安置在TOSA 7的顶面和底面、母板8B的底面。
下面将参照图4对片状件11进行进一步说明,图4为光收发器1的侧视图,其中顶盖4和底部框架5的一部分被剖开以示出光收发器1的内部。片状件11需要与顶盖4或底部框架5以及TOSA 7均紧密接触。另一方面,形成在TOSA 7和顶盖4或底部框架5之间的间隙具有制造公差,该制造公差取决于各种TOSA。具体地,即使顶盖4或底部框架5与TOSA 7之间的间隙设计成大约1.0mm,由于制造公差,导致间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为大约0.4mm。因此,片状件11需要具有足以填充最大间隙的厚度;同时片状件11还需要是可压缩的以便插入到最小间隙中。从而,片状件11可以补偿顶盖4或底部框架5与TOSA 7之间的间隙的制造公差。片状件11可由典型地为硅橡胶的弹性材料等制成。由于压缩在顶盖4或底部框架5与TOSA 7之间,片状件11引起了向上或向外挤压顶盖4的推斥力。
前盖12可以从前面屏蔽外壳2的内部,即,防止外壳2内产生的噪声泄漏到外部。组装在底部框架5的前部的致动器13和卡圈14可以从主机系统上释放光收发器1。具体地,致动器13在其后部设置有突起13a。突起13a将与主机系统中预设的隔离罩接合。将光收发器插入到隔离罩中,致动器13中的突起13a可以与隔离罩接合。使卡圈14绕底部框架5的侧面预设的轴线枢转,与隔离罩接合的致动器13中的突起13a可被解除接合;并且光收发器1可从隔离罩中取出。
将对具有本发明特征的顶盖4进行进一步说明。图5A示出了顶盖4以及与顶盖4分离的底部框架5。如图所示,顶盖4包括位于其前部E1的突出部41和沿着其纵向的侧面44-1和44-2。尽管图5A示出了两个突出部41,但顶盖4需要设置至少一个突出部41。突出部41在沿着其纵向的截面中略微向上弯曲。突出部41还具有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的厚度比突出部41的其它部分的厚度薄。
顶盖4还在后部E2设置有凹部42-1,具体地,顶盖4设置有分别形成在其后部E2的相应侧面的两个凹部。凹部42-1和42-2具有接纳在底部框架5的后部的两个侧面预设的相应突起52-1和52-2的尺寸。
参照图9,顶盖4在其后部E2包括从相应凹部42-1和42-2延伸出并且与相应凹部42-1和42-2连续的倾斜表面43-1和43-2。顶盖4的宽度随倾斜表面43-1和43-2向上延伸而增加。也就是说,倾斜表面43-1和43-2向下敞开。顶盖4的两个侧面44-1和44-2沿着纵向延伸。一个侧面44-1与顶盖4的后部E2的一个凹部42-1连续,而另一个侧面44-2与后部的另一个凹部42-2连续。侧面44-1定位在底部框架5的一个侧面54-1的正上方,而另一个侧面44-2定位在底部框架5的另一个侧面54-2的正上方。
顶盖4在其后部E2还设置有阶状部45。阶状部45具有比顶盖4的其它部分大的厚度。也就是说,阶状部45朝向底部框架5伸出。将阶状部45置于底部框架5的两个侧面54-1和54-2之间,使得顶盖4可以紧密地组装在底部框架5上,而不会在两个侧面54-1和54-2之间横向移动。
将对底部框架5进行进一步说明。底部框架5包括底部53以及从底部53的相应纵向边缘竖起的两个侧面54-1和54-2。底部框架5还在前部E1设置有在两个侧面54-1和54-2之间延伸的横梁55。在横梁55的面向底部53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凹部51,顶盖4的突出部41插入到凹部51中。底部框架5的凹部51的宽度基本等于或略大于突出部41的宽度以便接纳突出部41。
一个侧面54-1在其后部E2设置有突起52-1。突起52-1向内突出,即,朝向另一个侧面54-2突出。突起52-1在其顶部具有圆角表面52a-1。突起52-1可以配合到顶盖4的凹部42-1内。另一个侧面54-2也在其后部E2设置有突起52-2。朝向另一个侧面54-1突出的该突起52-2具有配合到顶盖4的凹部42-2内的圆角表面52a-2。侧面54-1和54-2的上表面可以与顶盖4紧密接触。
接下来,将对组装光收发器1的方法进行说明。图5A至图7B示出了将顶盖4与底部框架5组装到一起的过程。如图5A所示,该过程首先将ROSA 6、TOSA 7、电路板8、框架9和片状件11安装到底部框架5内,并且将致动器13和卡圈14组装到底部框架5上。然后,如图5B所示,将突出部41插入到底部框架5的相应凹部51中,使顶盖4围绕突出部41和凹部51彼此接触的部分枢转,从而使顶盖4靠近底部框架5。
图6A示出了恰好在底部框架5的后部E2中的突起52-1和52-2与顶盖4中的相应倾斜表面43-1和43-2接触之前的过程。为了使突起52-1和52-2与倾斜表面43-1和43-2接触,进一步枢转顶盖4,并且沿着图6A所示的方向D2朝向底部框架5推动顶盖4的后部E2,由于突起52-1和52-2在其顶部设置有相应的圆角表面52a-1和52a-2,并且顶盖4的后端设置有越接近底部框架5的底部53越使彼此间的距离缩短的倾斜表面43-1和43-2,因此底部框架5的侧面54-1和54-2的后部E2被顶盖4的后部E2向外推动;这产生了使侧面54-1与侧面54-2之间的距离加宽的力F1。
图6B示出了当顶盖4与底部框架5组装到一起时的过程;即将突起52-1和52-2安置到顶盖4的凹部42-1和42-2内的过程。当突起52-1和52-2安置在凹部42-1和42-2内时,侧面54-1和54-2基本恢复它们的初始形状以校准在后端处它们之间的距离。因此,顶盖4可与底部框架5组装到一起。底部框架5的侧面54-1和54-2的顶部54a-1和54a-2与顶盖4的侧面44-1和44-2接触,并且两个突出部41安置在底部框架5的相应凹部51中。
然后,指状件3从外壳2的后部与外壳2配合。指状件3可通过指状件3中的孔和外壳2中的突起相对于外壳2定位。于是,可以完成图7B所示的光收发器1。
接下来,将对光收发器1中所设置的结构的功能进行说明。光收发器1的组装可通过如下步骤来实施:(1)将ROSA 6、TOSA 7、框架9以及两个片状件11安装到底部框架5上;(2)将致动器13和卡圈14连接至底部框架5;以及通过将突出部41插入到凹部51中,并且朝向底部框架5推动顶盖4的后部以将突起52-1和52-2安置到凹部42-1和42-2内,从而将顶盖4连接至底部框架5。光收发器1的组装不需要螺钉或任何特殊部件。此外,突起52-1和52-2具有圆角表面52a-1和52a-2,并且顶盖4的后端设置有倾斜表面43-1和43-2,每个倾斜表面面向底部框架5的底部53;从而,可有助于将突起52-1和52-2安置到凹部42-1和42-2中。
图8A示出了沿着图5B所示的线VIII-A=VIII-A截取的剖视图,其中突出部41安置在凹部51中。图8B还示出了沿着图6A所示的线VIII-B=VIII-B截取的剖视图,其中随着使顶盖4以安置在凹部51中的突出部41为轴线枢转,顶盖4的后部靠近底部框架。图8C放大地示出图8B中的部分A,其中突出部41安置在横梁55中预设的凹部51中。突出部41的末端向上弯曲以与横梁55的下表面接触,这导致突出部41受到向下的应力。同时,突起52-1和52-2导致凹部42-1和42-2受到向下的应力。另一方面,顶盖4被底部框架5的侧面54-1和54-2的顶部54a-1和54a-2向上推,并且被设置在TOSA7和电路板8中的片状件11向上推。于是,顶盖4的纵向中央部分被向上推,而顶盖4的前端和后端被向下推;因此,顶盖4可沿着图9中的方向D3与底部框架5紧密地组装到一起。
突出部41具有位于弯曲部分的中部处的厚度较小的减薄部分。因此,即使突出部41接收到横梁55施加的向下的压力,该减薄部分也可以吸收该压力而不使顶盖4变形。
此外,底部框架5中的突起52-1和52-2安置在顶盖4中的凹部42-1和42-2内的布置可有效地抑制顶盖4沿着图9中的箭头D4纵向移动。顶盖4后部中的阶状部45置于底部框架5的两个侧面54之间,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顶盖4沿着图9中的方向D5移动。于是,顶盖4可以与底部框架5紧密地组装到一起。
接下来,将对指状件3进行进一步说明。图10A和图10B是指状件3的透视图。如图10A和图10B所示,可由诸如铜板等的金属板仅通过切割和弯曲而无需任何焊接或熔接形成的指状件3包括主体32和多个突出部31。主体32包括底部32A、左部32B、右部32C、左顶部32D和右顶部32E。底部32A面向底部框架5的底部53并且与底部框架5的底部53接触。从底部32A的侧面向上竖起的左部32B和右部32C面向底部框架5的相应的侧面54-1和54-2。左顶部32D从左部32B的顶部朝向右顶部32E延伸,而右顶部32E从右部32C的顶部朝向左顶部32D延伸。左顶部32D和右顶部32E面对顶盖4的上表面4f,并且在左顶部32D和右顶部32E之间形成有间隙。
左顶部32D和右顶部32E各自设置有后边缘32a、加固部分32b和孔32c。后边缘32a与光收发器1的纵向成斜角(即,后边缘32a相对于光收发器1的纵向倾斜),也就是,顶部32D和32E在边缘部分处具有比其在中央部分处更宽的宽度。后边缘32a的末端向下弯曲以便安置在凹槽4a中,凹槽4a设置在顶盖4的上表面4f上。
加固部分32b设置在相应的顶部32D和32E的中央边缘上,并且加固部分32b向下弯曲然后向上弯曲以形成U形截面。加固部分32b的末端的水平高度低于顶部32D和32E的水平高度。加固部分32b安置在顶盖4的上表面4f上的另一个凹槽4b中。具体地,加固部分32b的末端32e与凹槽4b的侧面接触。
具有圆形形状的开口32c接纳顶盖4的上表面4f上的突起4c。底部32A也设置有用于接纳形成在底部框架5的底部的突起的开口32c。
突出部31沿着主体32的前边缘布置,并且突出部31之间留有间隙。每个突出部31均在向前延伸的同时略微向外弯曲以形成凸形截面。突出部31可与隔离罩C接触,从而当光收发器1安置在隔离罩中时,不仅确保了光收发器1的接地,而且确保了从光收发器1到隔离罩C的散热路径。
接下来,将对指状件3与光收发器1的外壳2的组装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图11是示出在指状件3与光收发器组装到一起之前光收发器1的外观的透视图。如图11所示,顶盖2的上表面4f在其前部设置有第一凹槽4a、第二凹槽4b和突起4c。第一凹槽4a从中央延伸到侧面,朝向光收发器1的后部形成倾斜角。第一凹槽4a接纳指状件3的后边缘32a。第二凹槽4b沿着光收发器1的纵轴线在上表面4f的中央延伸。第二凹槽4b大致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二凹槽4b的后端与第一凹槽4a的端部连续。第二凹槽4b接纳指状件3的加固部分32b,第二凹槽4b的宽度略小于加固部分32b的宽度。两个突起4c布置在相应的侧面以将第二凹槽4b置于两个突起4c之间。突起4c可插入到在指状件3的主体32的顶部32D和32E预设的孔32c中。
图12A示出了将指状件3与外壳2组装到一起的过程。在完成将顶盖4与底部框架5组装到一起以将光学部件和电气部件封闭到其中的过程之后,指状件3从外壳2的后部与外壳2配合。将顶盖4的上表面4f上的突起4c与指状件3的开口32c相配合,指状件3可相对于外壳2定位。此外,将后边缘32a安置在第一凹槽4a中,同时将加固部分32b安置在第二凹槽4b中,从而指状件3可以与外壳2组装到一起,这如图12B所示。
将对将光收发器1安置到隔离罩中的方法进行说明。图13A至图13C示出了将光收发器1安置到隔离罩C中的过程。光收发器1可从其后端插入到隔离罩C的前开口Ca中。如图13B所示,光收发器1在指状件3的后端处与开口Ca的边Cb接触。而且,如图13C所示,当光收发器1完全插入到隔离罩C中时,指状件3的主体32被隔离罩C完全覆盖,而指状件3的突出部31从边Cb露出。
将对根据实施例的指状件3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图14A示出了常规的光收发器安置在隔离罩C中的情形,而图14B示出了实施例的光收发器1安置在隔离罩C中的情形。当开口Ca的边Cb向内弯曲或者指状件30松弛地固定至外壳2时,指状件30在其后边缘320a处有时与隔离罩C的边Cb接触,这妨碍了将光收发器100进一步插入到隔离罩C中。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指状件3在相应的顶部32D和32E中设置有后边缘32a,后边缘32a与隔离罩C的边Cb成斜角,也就是说,后边缘32a并非与隔离罩C的边Cb平行地延伸,即使边Cb向内弯曲至开口Ca或者指状件3与外壳2松弛地固定,后边缘32a也不会妨碍光收发器1进一步插入到隔离罩C中。
此外,后边缘32a在其靠近相应的侧面32B和32C的侧部处首先与隔离罩C的边Cb的边缘部分接触。由于边Cb的靠近隔离罩C的相应侧面的边缘部分与边Cb的中央部分相比相对地保持了其原始尺寸,因此指状件3的后边缘32a可安置在边Cb的下方。即使边Cb的中央部分向内弯曲,通过将光收发器1进一步插入到隔离罩C中也可以使得边Cb沿着后边缘32a向上提升,这样可有助于将光收发器1插入到隔离罩C中。
图15A示出了沿着图14A所示的线XV-A截取的指状件30的剖视图,而图15B示出了沿着图14B中的线XV-B截取的指状件3的剖视图。具有常规布置的指状件30使后边缘320a横向延伸,并且指状件30的顶部与顶盖4的上表面4f大致平行地延伸。将光收发器100插入到边Cb的中央向内弯曲的隔离罩C中,指状件30的后边缘320a与隔离罩的边Cb接触。由于后边缘320a横向延伸,因此具有常规布置的指状件30妨碍了光收发器100的进一步插入。
另一方面,如图15B所示,本实施例的指状件3具有后边缘32a,该后边缘32a的特征在于:(1)其向下弯曲到设置在顶盖4的上表面4f上的第一凹槽4a中;以及(2)该后边缘32a与隔离罩C的边Cb成斜角地延伸。当将光收发器1安置在隔离罩C内时,隔离罩的边Cb首先与后边缘32a的侧面接触。将光收发器1进一步插入到隔离罩C中可以在向下推动指状件3或者向上推动边Cb的同时使后边缘32a与边Cb相接触的接触点向内滑移。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指状件3的布置可有助于将光收发器1插入到隔离罩C中。
图16A示出了沿着图14A所示的线XVI-A截取的常规指状件30的截面,而图16B示出了沿着图14B所示的线XVI-B截取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指状件3的另一个截面。当指状件30或3由于其自身或外壳2的机械尺寸的分散、与外壳2的机械碰撞等而与外壳2松弛地组装在一起时,指状件30或3与外壳2不稳定地固定。在常规光收发器100中,指状件30的顶部的末端仅向下弯曲,常规光收发器100仅通过使顶盖4置于指状件30的侧面和末端320b之间来安置指状件30,当外壳2向外膨胀或者受到大的震动时,指状件30难以稳定地安置于外壳2中。松弛地固定的指状件30很可能妨碍光收发器100平滑地插入到隔离罩C内。
然而,实施例的光收发器1在顶盖4的上表面4f上设置有第二凹槽4b,并且指状件3在其相应的顶部32D和32E具有截面呈U形的加固部分32b。加固部分32b的末端位于比顶部32D或32E低的水平高度处并且与第二凹槽4b的壁接触。当指状件3与外壳2紧固时,由于加固部分32b的末端与第二凹槽4b的侧面紧密接触,加固部分32b安置在第二凹槽4b内,这防止了指状件3松弛并且有助于将光收发器1插入到隔离罩C中。
鉴于存在多个可能的实施例,应理解的是,图示的实施例仅包括实例而不应当被视为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相反,本发明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限定。因此,申请人要求将落入这些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实例作为本发明而加以保护。
Claims (9)
1.一种光收发器,其以可插拔方式安置在由主机系统预设的隔离罩中,所述光收发器包括:
光学子组件,其用于将信号在电形式和光形式之间进行转换;
外壳,其具有底部框架和顶盖,所述顶盖与所述底部框架配合以形成供所述光学子组件安装的空间;以及
指状件,其围绕所述外壳并且紧固在所述外壳上,所述指状件与所述主机系统的隔离罩接触,
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状件具有与所述光收发器的纵轴线成斜角地延伸的后边缘,并且
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凹槽,并且所述指状件的后边缘在其末端处朝向所述外壳弯曲以便安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收发器,
其中,所述外壳具有沿所述光收发器的纵向延伸的第二凹槽,并且所述指状件具有加固部分,所述加固部分的截面呈U形,所述加固部分紧密地安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以便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收发器,
其中,所述顶盖在其一个纵向端设置有突出部,并且所述底部框架设置有沿所述光收发器的横向延伸的横梁,所述横梁设置有用于接纳所述顶盖的突出部的凹部,
所述顶盖能够围绕所述突出部枢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收发器,
其中,所述顶盖在与形成有所述突出部的所述一个纵向端相对的另一个纵向端设置有凹部,并且所述底部框架设置有安置于所述顶盖的凹部中的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收发器,
其中,所述顶盖在所述另一个纵向端还设置有倾斜表面,
所述底部框架的突起通过在所述倾斜表面上滑动而安置在所述顶盖的凹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收发器,
其中,所述底部框架设置有一对侧面,
随着所述突起在所述倾斜表面上滑动以安置在所述顶盖的凹部内,所述顶盖将所述侧面之间的空间加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收发器,
其中,所述底部框架的侧面具有与所述顶盖紧密接触的相应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收发器,
其中,所述顶盖在所述另一个纵向端设置有阶状部,
所述顶盖的凹部和所述倾斜表面形成在所述阶状部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收发器,
其中,所述底部框架还设置有面向所述顶盖的底部,
所述底部的面向所述阶状部的部分被去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63502A JP5776408B2 (ja) | 2011-07-26 | 2011-07-26 | 光モジュール |
JP2011-163502 | 2011-07-26 | ||
JP2011163467A JP5776407B2 (ja) | 2011-07-26 | 2011-07-26 | 光モジュール |
JP2011-163467 | 2011-07-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02023A CN102902023A (zh) | 2013-01-30 |
CN102902023B true CN102902023B (zh) | 2015-07-22 |
Family
ID=47574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62166.1A Active CN102902023B (zh) | 2011-07-26 | 2012-07-26 | 指状件与外壳牢固地紧固的光收发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90202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54839B (zh) * | 2016-06-28 | 2018-09-28 | 武汉电信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的安装卸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
WO2018218513A1 (en) * | 2017-05-31 | 2018-12-06 | Source Photonics (Chengdu) Company Limited | Emi shielding device for optical transceiver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08235671A (zh) * | 2017-12-01 | 2018-06-29 | 昂纳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emi封堵装置及一种光通讯系统 |
CN113341508B (zh) * | 2021-05-14 | 2022-07-12 |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口组件及光模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17458A1 (en) * | 2005-11-18 | 2007-05-24 | Picolight Incorporated | Pluggable module and cage |
TWI387411B (zh) * | 2007-02-28 | 2013-02-21 | Finisar Corp | 印刷電路板及捲帶系統 |
US7597590B2 (en) * | 2008-02-06 | 2009-10-06 | Avago Technologies Fiber Ip (Singapore) Pte. Ltd. |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 collar and method for use with a pluggable optical transceiver module |
JP5316234B2 (ja) * | 2009-06-04 | 2013-10-16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トランシーバ |
CN201741940U (zh) * | 2010-06-10 | 2011-02-0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US8967884B2 (en) * | 2010-12-14 | 2015-03-03 |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Optical transceiver |
-
2012
- 2012-07-26 CN CN201210262166.1A patent/CN102902023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02023A (zh) | 2013-0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93297B (zh) | 光收发器 | |
US9039300B2 (en) | Optical transceiver with finger tightly fastened to housing | |
US8830679B2 (en) | Receptacle heat sink connection | |
US6416361B1 (en) |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transceiver cage | |
US7476039B2 (en) | Optical subassembly positioning device for an electronic module | |
CN101826674B (zh) | 收发机组件的插座连接器 | |
US7037136B1 (en) | Connector module | |
CN101330173B (zh) | 用于插座组件的热传递系统 | |
US9172468B2 (en) | Optical transceiver with optical receiver electrically isolated from housing and optical transmitter with enhanced heat dissipation to housing | |
US6824429B2 (en) | Transceiver cage assembly | |
CN102902023B (zh) | 指状件与外壳牢固地紧固的光收发机 | |
US20080233799A1 (en) | Pluggable Module And Cage | |
JP2014078941A (ja) | トランシーバ組立体 | |
US8348525B2 (en) | Modular connector system having electrical and optical links | |
KR100947694B1 (ko) | 트랜시버 케이지 | |
US20140087577A1 (en) | Pluggable system and optical transceiver applicable to pluggable system | |
CN107076934A (zh) | 插头、插座及连接器 | |
JP4735342B2 (ja) | ホストシステム | |
US10992085B2 (en) | Receptacle | |
US20100178013A1 (en) | Optical transceiver with partition plate between tosa and rosa | |
EP3855228B1 (en) | Board mounting type connector | |
JP5663212B2 (ja) | 電子部品 | |
JP2010277916A (ja) | 垂直嵌合型コネクタ | |
EP3745176B1 (en) | Optical connector | |
JP4730226B2 (ja) | 光リンクの取付機構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