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86158A -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 Google Patents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86158A
CN102886158A CN2012104071863A CN201210407186A CN102886158A CN 102886158 A CN102886158 A CN 102886158A CN 2012104071863 A CN2012104071863 A CN 2012104071863A CN 201210407186 A CN201210407186 A CN 201210407186A CN 102886158 A CN102886158 A CN 1028861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sludge settling
blow
pipe
cooling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4071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学清
王桂平
王河清
王建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SHOUGUANG LUQING PETRO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SHOUGUANG LUQING PET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SHOUGUANG LUQING PETRO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SHOUGUANG LUQING PET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40718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86158A/zh
Publication of CN102886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861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循环水凉水塔水池,所述水池的池底部设有多个紧密排列且敞口设置的污泥沉降室,所述污泥沉降室内均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室壁之间形成沉降排污室,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室壁相对的管壁上布有多个吸污泥口,所述排污管的出水端穿过所述水池的池壁连通污水处理系统。本发明涉及水池排污技术领域,占地面积小、排污时循环水凉水塔不停车、生产效率高、保证循环水水质质量高。

Description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池排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背景技术
循环水凉水塔是一种循环用水的构筑物,可以制造温度较低的循环水以供需要降温的设备使用,凉水塔水池是循环水凉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循环水的水质、降低循环水的污浊度,需要将循环水在水池内沉淀除杂,然后继续进入循环冷却系统使用。凉水塔水池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池底就会沉淀有污泥,污泥的存在会降低循环水的水质,并且对设备具有腐蚀作用,因此及时的除去池底的污泥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如图1所示,经过一段时间,污泥会积聚在水池1的池底11上,目前,在清除池底11的污泥时,需要循环水凉水塔和冷却系统全部停车,排掉凉水塔水池中的循环水,人工清理池底的污泥,这样一次性排放循环水过多,给污水处理系统造成很大压力。这种清除污泥的方法严重的影响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生产系统连续运行时间短,而且会浪费一部分循环水,而且重新加入循环水的时候,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使药剂分散均匀,降低了生产效率。为了不影响生产进行和节约循环水,就要多设置几个凉水塔水池循环使用,但是这样增大了占地面积,在土地面积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不是理想的解决办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排污时循环水凉水塔不停车、生产效率高、保证循环水水质质量高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所述水池的池底部设有多个紧密排列且敞口设置的污泥沉降室,所述污泥沉降室内均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室壁之间形成沉降排污室,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室壁相对的管壁上布有多个吸污泥口,所述排污管的出水端穿过所述水池的池壁连通污水处理系统。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污泥沉降室的截面呈口大底小的形状。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污泥沉降室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弧形、V形或U形。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相邻的两个污泥沉降室的上沿连接为顶角向上的锐角状。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污管底部最高不高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上沿,所述排污管顶部最低不低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上沿。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污管的中心线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上沿持平。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污管在靠近所述污泥沉降室底部的管壁上设有呈“之”字形排列的多个吸污泥口,位于排污管两侧的吸污泥口和底部的吸污泥口之间均具有20-60度的夹角。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位于排污管两侧的吸污泥口和底部的吸污泥口之间均具有30度的夹角。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污泥沉降室为多个紧密排列在所述池底上的污泥沉降槽,所述污泥沉降槽内均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槽壁之间形成沉降排污槽,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槽壁相对的管壁上布有吸污泥口,所述多个排污管在所述池壁外面的部位上均设有排污阀。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水池的底部设有泵入口,所述泵入口在所述水池的池底处设有池底部向下凹陷形成的下水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污阀为闸阀、截止阀、旋塞阀、球阀或蝶阀,可以保证快速开启或关闭。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污管位于所述池壁外部的出水端均和连通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总管道连通。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池底部设有多个紧密排列且敞口设置的污泥沉降室,在水池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污泥积聚在污泥沉降室内,由于污泥沉降室具有多个,因此原本成大片的积聚在池底的污泥分别积聚在污泥沉降室内被分成了多个小片,这样为分段排污泥提供了基础。并且由于设有污泥沉降室,不用设置多个轮换使用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减小了占地面积。所述污泥沉降室内均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室壁之间形成沉降排污室,采用这样的结构,污泥大多积聚在沉降排污室内,为快速排污提供便利,可以实现不停车排污泥,提高了生产效率。排污管的顶部为圆弧形,所以积聚的污泥不会太多,起到了使污泥向沉降排污室底部积聚的作用。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室壁相对的管壁上布有多个吸污泥口,当需要进行排出污泥操作时,水池内的循环水从吸污泥口进入排污管,同时带动污泥进入排污管;由于排污管对排污管上方的循环水有分流的作用,因此沉降排污室内的循环水具有一定程度的扰动,所以可以使积聚的较为结实的污泥也可以进入排污管,加大了排出污泥的效果,保证了循环水的质量。
2.本发明的污泥沉降室的截面呈口大底小的形状,优选半圆弧形、V形或U形,这样污泥在积聚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积聚在沉降排污室的底部,为排出污泥时的操作减少了用水量。
3.本发明的相邻的两个污泥沉降室的上沿连接为顶角向上的锐角状,这样污泥在沉降的过程中都会尽量的积聚在沉降排污室内,不会积聚在两个污泥沉降室的上沿连接处,提高了排污泥的效果。
4.本发明的排污管底部最高不高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上沿,所述排污管顶部最低不低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上沿,优选排污管的中心线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上沿持平。采用这样的结构,能保证排污管上的吸污泥口尽可能的对着污泥沉降室的内壁,保证排污泥的效果,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保持循环水向下流动时产生合理的扰动,保证对积聚的比较结实的污泥的冲刷效果。
5.本发明的排污管在靠近所述污泥沉降室底部的管壁上设有呈“之”字形排列的多个吸污泥口,吸污泥口呈“之”字形排列可以用较少的吸污泥口保证对沉降排污室的覆盖面,同时兼顾吸污泥口的抽滤压力,吸污泥口太多,在排污管出水端管径一定的情况下势必降低吸污泥时候的速度,降低了循环水的流速,不利于形成扰动;吸污泥口太少则形成不了覆盖面。位于排污管两侧的吸污泥口和底部的吸污泥口之间均具有20-60度的夹角,优选30度的夹角。采用这样的结构,中间排吸污泥口可以对污泥沉降槽底部的的污泥进行排出操作,两侧排吸污泥口位于污泥沉降槽的侧下部位,可以起到辅助的排出操作,加强了排出污泥的效果,减少了污泥的排出时间。
6.本发明的多个排污管在所述池壁外面的部位上均设有排污阀,由于每个排污管单独设有阀门,因此可以单独的控制每个排污管进行排污泥操作,这样避免了几种排污泥带来的污水过多的现象,把冲刷污泥的循环水分多次排放,减轻了污水处理压力。由于不用集中排放循环水,保证了药剂在水池内的均匀性、连续性,提高了水池的循环水的质量。
7.本发明的水池的底部设有泵入口,所述泵入口在所述水池的池底处设有池底部向下凹陷形成的下水槽,这样在开车或停车时,有利于排净水池池底的循环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A部位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排污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的剖面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剖面图,
图中:1.水池,11.池底,12.下水槽,13.泵入口,14.池壁,2.沉降排污室,3.排污管,31.左侧排吸污泥口,32.中间排吸污泥口,33.右侧排吸污泥口,34.吸污泥口,35.闸阀,4.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5.V形污泥沉降室,6.U形污泥沉降室,7.污泥总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2至图5所示,循环水凉水塔水池1,水池1的池底11设有多个紧密排列且敞口设置的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内均设有排污管3,排污管3与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壁之间形成沉降排污室2,排污管3与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壁相对的管壁上布有多个吸污泥口34,排污管3的出水端穿过水池1的池壁14均和连通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泥总管道7连通。多个排污管3在池壁外面的部位上均设有排污阀,排污阀为可以保证快速开启或关闭的闸阀35、截止阀、旋塞阀、球阀或蝶阀。
相邻的两个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的上沿连接为顶角向上的锐角状。
排污管3的中心线与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的上沿持平。
多个吸污泥口34呈“之”字形排列的,位于排污管3两侧的左侧排吸污泥口31和右侧排吸污泥口33与底部的中间排吸污泥口32之间均具有30度的夹角。
水池1的底部设有泵入口13,泵入口13在水池1的池底11处设有池底11部向下凹陷形成的下水槽12。
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可以为半圆弧形污泥沉降槽。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排污管3底部与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的上沿持平。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排污管3顶部与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的上沿持平。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四
如图8所示,位于排污管3两侧的左侧排吸污泥口31和右侧排吸污泥口33与底部的中间排吸污泥口32之间均具有20度的夹角,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五
如图9所示,位于排污管3两侧的左侧排吸污泥口31和右侧排吸污泥口33与底部的中间排吸污泥口32之间均具有60度的夹角,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六
如图10所示,用V形污泥沉降室5代替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
实施例七
如图11所示,用U形污泥沉降室6代替半圆弧形污泥沉降室4,其他与实施例一相同。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本发明的池底上设有多个紧密排列在池底11上的污泥沉降室,循环水中的污泥可以积聚在污泥沉降室中,污泥沉降室的截面呈口大底小的形状,优选半圆弧形、V形或U形,这样污泥在积聚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积聚在污泥沉降室的底部,为排出污泥时的操作减少了用水量。这样原本大片的积聚在池底的污泥分别积聚在污泥沉降室中,被分成了多个小片。当需要进行排出污泥操作时,开启排污阀,在重力作用下水池内的循环水从吸污泥口进入排污管3,同时带动污泥进入排污管3;由于排污管3对排污管3上方的循环水有分流的作用,因此排污管3与污泥沉降室之间的循环水具有一定程度的扰动,所以可以使积聚的较为结实的污泥也可以进入排污管3,加大了排出污泥的效果,保证了循环水的质量。本发明两侧排吸污泥口和中间排吸污泥口之间均具有20-60度的夹角,优选30度的夹角。采用这样的结构,中间排吸污泥口可以对污泥沉降室底部的的污泥进行排出操作,两侧排吸污泥口位于污泥沉降室的侧下部位,可以起到辅助的排出操作,加强了排出污泥的效果,减少了污泥的排出时间。由于每个排污管3单独设有排污阀,因此可以单独的控制每个排污管3进行排污泥操作,这样避免了集中排污泥带来的污水过多的现象,把冲刷污泥的循环水分多次排放,减轻了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

Claims (10)

1.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的池底部设有多个紧密排列且敞口设置的污泥沉降室,所述污泥沉降室内均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室壁之间形成沉降排污室,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室壁相对的管壁上布有多个吸污泥口,所述排污管的出水端穿过所述水池的池壁连通污水处理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截面呈口大底小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弧形、V形或U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两个污泥沉降室的上沿连接为顶角向上的锐角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底部最高不高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上沿,所述排污管顶部最低不低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上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的中心线与所述污泥沉降室的上沿持平。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在靠近所述污泥沉降室底部的管壁上设有呈“之”字形排列的多个吸污泥口,位于排污管两侧的吸污泥口和底部的吸污泥口之间均具有20-60度的夹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排污管两侧的吸污泥口和底部的吸污泥口之间均具有30度的夹角。
9.如权利要求1至8所述的任一种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沉降室为多个紧密排列在所述池底上的污泥沉降槽,所述污泥沉降槽内均设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槽壁之间形成沉降排污槽,所述排污管与所述污泥沉降槽壁相对的管壁上布有吸污泥口,所述多个排污管在所述池壁外面的部位上均设有排污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循环水凉水塔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池的底部设有泵入口,所述泵入口在所述水池的池底处设有池底部向下凹陷形成的下水槽。
CN2012104071863A 2012-10-23 2012-10-23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Pending CN10288615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071863A CN102886158A (zh) 2012-10-23 2012-10-23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4071863A CN102886158A (zh) 2012-10-23 2012-10-23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86158A true CN102886158A (zh) 2013-01-23

Family

ID=47529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071863A Pending CN102886158A (zh) 2012-10-23 2012-10-23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8615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2530A (zh) * 2014-02-13 2014-05-28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凉水塔排污系统
CN107525299B (zh) * 2016-06-22 2023-06-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式制冷机组及其排污控制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08762Y (zh) * 2007-02-07 2008-01-23 梁仁礼 改进型的逆向流斜板沉降器
US20100116358A1 (en) * 2007-05-17 2010-05-13 Totetu Mfg. Co. Ltd. Dust-removal managing pit
CN201768405U (zh) * 2010-09-03 2011-03-23 浙江沃特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穿孔排泥管
CN201932968U (zh) * 2011-01-11 2011-08-17 东北电力大学 可调式浮沉切换固液分离装置
CN202482157U (zh) * 2012-03-03 2012-10-10 王志勇 多功能絮凝浮沉实验装置
CN202876448U (zh) * 2012-10-23 2013-04-17 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08762Y (zh) * 2007-02-07 2008-01-23 梁仁礼 改进型的逆向流斜板沉降器
US20100116358A1 (en) * 2007-05-17 2010-05-13 Totetu Mfg. Co. Ltd. Dust-removal managing pit
CN201768405U (zh) * 2010-09-03 2011-03-23 浙江沃特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穿孔排泥管
CN201932968U (zh) * 2011-01-11 2011-08-17 东北电力大学 可调式浮沉切换固液分离装置
CN202482157U (zh) * 2012-03-03 2012-10-10 王志勇 多功能絮凝浮沉实验装置
CN202876448U (zh) * 2012-10-23 2013-04-17 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22530A (zh) * 2014-02-13 2014-05-28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凉水塔排污系统
CN107525299B (zh) * 2016-06-22 2023-06-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式制冷机组及其排污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1658B (zh) 一种高效微阻脉动漩涡沉降装置
CN207237380U (zh) 一种可高效清洗斜管沉淀池的装置
CN108545844A (zh) 一种污水处理的节能高效多重曝气系统及其方法
CN209376493U (zh) 一种无能耗二级旋流沉淀集污装置
CN103461260A (zh) 一种旋流排污的水产养殖池
CN102886158A (zh)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CN202876448U (zh) 循环水凉水塔水池
CN110102079A (zh) 一种脱硫脱硝系统的酸性结晶装置
CN109275617A (zh)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05803088U (zh) 一种高效污水处理沉淀池
CN101967842B (zh) 一种高效斜板除沙取水装置
CN202569672U (zh) 一种斜板沉淀装置
CN202185189U (zh) 一种铁精矿浆体污水处理沉淀池
CN102939930B (zh) 可调式三通道圆形循环水养殖池
CN207243526U (zh) 一种二级水平隔油池
CN214763502U (zh) 一种高炉水渣系统用多级沉淀装置
CN103585798A (zh) 涡流式固液分流净化装置及具有该净化装置的沉降池
CN209677125U (zh)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11799006U (zh) 一种双向组合斜板沉淀池
CN208130566U (zh) 排水中煤泥沉淀处理系统
CN208708494U (zh) 一种流水养鱼池
CN208603793U (zh) 一种带气冲洗两层斜管或板混凝沉淀净水系统
CN209108682U (zh) 一种污泥沉淀池排泥收集装置
CN207827937U (zh) 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CN202246354U (zh) 无动力生物化粪过滤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