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677125U -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677125U CN209677125U CN201821896741.2U CN201821896741U CN209677125U CN 209677125 U CN209677125 U CN 209677125U CN 201821896741 U CN201821896741 U CN 201821896741U CN 209677125 U CN209677125 U CN 2096771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aquaculture
- sedimentation basin
- aquaculture pond
- po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属于水产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其包括养殖池、给水管道、阻断部件、供气管、吸污管和沉淀排污系统;所述养殖池上端设有给水管道,养殖池内设有沉淀排污系统和阻断部件;阻断部件上方设有供气管和吸污管,所述供气管的一端连接于吸污管上与养殖池连通,另一端与增氧机连通,吸污管一端与养殖池连通,另一端与沉淀排污系统连通。本实用新型既实现了养殖池内的水体循环利用、有效净化,还达到清理养殖池,保持水质及使养殖场内水体流动,增加含氧量的效果;本实用新型可实现两个养殖池共用一套沉淀池,其节地省水,工程造价低,易于人工控制,使用、维护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具体涉及一种以气提式增氧排水、蓄水沉淀进行固液分离,水体颗粒物沉淀分离后,将沉淀物通过排污管道排出,而经过固液分离的水则继续流入养殖池,循环利用的系统,属于水产养殖水循环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水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对水产养殖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传统室内的养殖池其封闭性,会导致养殖池内的水无法进行有效循环,在这种环境下养殖,食物残渣和鱼的排泄物都无法排出,会造成池内的水浑浊和有害废物沉积,这些颗粒物会导致养殖水体恶化,还会成为病原体的生长温床,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造成池内鱼类的死亡,给养殖带来极大的损失。
目前一些室内养殖场装有循环水净化养殖系统,但建设成本和维护使用的成本都比价高。因此一些小型养殖场尚未安装循环水养殖系统,需要定期人工对养殖池底部吸污、进行换水,从而保证养殖水体达到鱼虾生长的要求。目前,我国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越来越重视,频繁换水即增加劳动力成本,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频繁变化的水质会引起鱼虾应激,不利于生长。
另外,养殖池养殖过程中需保持水循环流动以形成活水。流动的水可以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并减少养殖区域死角,保证水域内水质指标一致,尤其是溶解氧,减少局部过低导致的缺氧。水的流动还可以把沉积在底部的污物集中起来,然后利用排污装置排出水体外,减轻水体的负荷,增加鱼虾的负载量。
因此,室内高效化养殖池水质调控,及时排出养殖池废弃物,成为解决养殖池高密度养殖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养殖场主要采用设立水处理池、置入固体污物分离器和构建水循环系统等三种方式。王志敏(2009)申请专利(200910128325.7)生态型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方法,以蓄水沉淀池、回水渠道沉降和旋流沉降进行固液分离,在通过一、二级生物滤池净化及紫外线消毒。廖真梅(2017)申请专利(201710374381.3)一种养鱼池水处理方法,在池塘出水口新建水处理池,循环封闭式养殖。但是此种方法通常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张修成等(2015)申请专利(201520402894.7)一种养鱼池循环水多功能固体污物分离器,发明了一种养鱼池循环水多功能固体污物分离器。但是此种方法需配合水处理系统一起使用。李玉生(2012)申请专利(201210148388.0)一种水产养殖用的水循环装置,设导流板将养殖池的水域分隔成一闭合循环的水渠,设有水泵将水渠内的水从一侧送到另一侧,养殖池下方设有集污槽,底部设有排污管。孙守旗等(2012)申请专利(201210330694.6)一种水流循环过滤装置,包括过滤池、过滤窗、固定板、过滤网、固定杆等,但是此种结构简单,排污能力有限。
因此,本实用新型针对室内养殖场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水质恶化、水体不流动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室内水产养殖气提式增氧、排水、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增强养殖水体水处理效率,节约用水,促进水体流动以提高养殖池鱼虾的生产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具体涉及气提式增氧排水、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其在养殖过程中,只要通空气入养殖池底部即可吸污,并使污水流入沉淀池充分沉淀,使其与水体分离,而后污染物通过排污管道排出,而洁净水则均匀流入两个养殖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养殖池、给水管道、阻断部件、供气管、吸污管和沉淀排污系统;所述养殖池上端设有给水管道,养殖池内设有沉淀排污系统和阻断部件;阻断部件上方设有供气管和吸污管,所述供气管的一端与吸污管相连,另一端连接供气设备,吸污管一端与养殖池连通,另一端与沉淀排污系统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养殖池包括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给水管道分别向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进行供水;所述第一养殖池和第二养殖池内均设有阻断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阻断部件为网兜。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排污系统包括若干个依次排列的沉淀池、第一排污管和第二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和第二排污管设置于沉淀排污系统底部,均与外界连通;其中,第一排污管与第一个沉淀池直接连通,第二排污管与除第一个沉淀池之外所有的沉淀池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沉淀池的底面均为V型底面,每个沉淀池之间均通过隔断面隔开;第一个沉淀池和最后一个沉淀池的隔断面上均设有出水洞,其通过出水洞与相邻的沉淀池连通;所述出水洞上设有网兜;
进一步的,每个沉淀池底部均设有排污底孔;第一个沉淀池通过排污底孔直接与第一排污管连通;除第一个沉淀池以外的沉淀池均通过排污底孔与第二排污管连通。
进一步的,除第一个沉淀池和最后一个沉淀池之外所有的沉淀池之间的隔断面的高度均低于养殖池,高于水面。
进一步的,还包括进水管道,位于最末端的沉淀池通过进水管道与养殖池互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道为进水直管或进水弯管。
进一步的,所述供气管与吸污管连通的位置距离吸污管底部3-5cm;所述吸污管的进口位于养殖池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吸污管的一端与第一个沉淀池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系统通过将养殖池与沉淀池连接,利用气压抽水,经过若干级沉淀池使水污分离,且特意设计的沉淀池出水口与矮墙可延长水体流经路径,可更好的增加水体含氧量,沉淀池底部排污管道排出沉淀物,而沉淀池末端水管使洁净水流入养殖池。
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系统操作简单,建设使用及维护成本低廉,但可实现养殖池内的循环水流动,利用水流作用将养殖池内污染物集中送至沉淀池并经排污管道统一排出,便于治污管理,既实现了养殖池内的水体有效净化,还达到清理养殖池,保持水质及使养殖场内水体流动,增加含氧量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既实现了养殖池内的水体有效净化,还达到清理养殖池,保持水质及使养殖场内水体流动,增加含氧量的效果,水体循环利用,减少浪费;本实用新型可实现两个养殖池共用一套沉淀池,其节地省水,工程造价低,易于人工控制,使用、维护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养殖池;1-1、第一养殖池;1-2、第二养殖池;2、给水管道;3、阻断部件;4、供气管;5、吸污管;6、沉淀排污系统;6-1、沉淀池;6-11、出水洞;6-12、排污底孔;6-13、隔断面;6-2、第一排污管;6-3、第二排污管;7、进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室内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养殖池1、给水管道2、阻断部件3、供气管4、吸污管5和沉淀排污系统6;所述养殖池1上端设有给水管道2,养殖池1内设有沉淀排污系统6和阻断部件3;阻断部件3上方设有供气管4和吸污管5,所述供气管4的一端连接于距离吸污管5底部3cm处,另一端与增氧机连通,吸污管5一端与养殖池1连通,另一端与沉淀排污系统6连通。
所述养殖池1包括第一养殖池1-1和第二养殖池1-2,给水管道2分别向第一养殖池1-1和第二养殖池1-2进行供水;所述第一养殖池1-1和第二养殖池1-2内均设有阻断部件3。
所述阻断部件3为网兜。
所述沉淀排污系统6包括若干个依次排列的沉淀池6-1、第一排污管6-2和第二排污管6-3;所述第一排污管6-2和第二排污管6-3设置于沉淀排污系统6沉淀池底部,均与外界连通;其中,第一排污管6-2与第一个沉淀池6-1直接连通,第二排污管6-3与除第一个沉淀池6-1之外所有的沉淀池6-1连通。
所述沉淀池6-1的底面均为V型底面,每个沉淀池6-1之间均通过隔断面6-13隔开;第一个沉淀池6-1和最后一个沉淀池6-1的隔断面6-13上均设有出水洞6-11,其通过出水洞6-11与相邻的沉淀池6-1连通;
每个沉淀池6-1底部均设有排污底孔6-12;第一个沉淀池6-1通过排污底孔6-12直接与第一排污管6-2连通;除第一个沉淀池6-1以外的沉淀池6-1均通过排污底孔6-12与第二排污管6-3连通。
除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沉淀池6-1之外所有的沉淀池6-1之间的隔断面6-13的高度均低于养殖池1,高于水面。
还包括进水管道7,位于最末端的沉淀池6-1通过进水管道7与养殖池1互相连通。
所述进水管道7为进水直管或进水弯管。
所述供气管4与吸污管5连通的位置距离吸污管5底部3-5cm;所述吸污管5的进口位于养殖池1底部。所述吸污管5的一端与第一个沉淀池6-1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给水管道2对第一养殖池1-1和第二养殖池1-2进行给水,给水过程中,保证水面低于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沉淀池6-1之外所有的隔断面6-13,高于供气管4的出气口;
对吸污管5通具一定压力的空气,通过供气管4对第一养殖池1-1和第二养殖池1-2进行供气,吸污管5在压差作用下开始将污水抽出,形成水流,进行吸污,为减小通气压力,供气管4的通气口距离水面约20cm;通过控制气压,就可控制吸污速度。
所述沉淀池6-1在本实施例中一共分为四级沉淀;由于气压的作用,污水流入一级沉淀池中,此时通过沉淀池6-1底部的V型底面对污水进行沉积,沉积所得沉淀物直接通过第一排污管6-2进行排污;一级沉淀池通过出水洞6-11流入二级沉淀池中进一步沉淀;由于二级沉淀池的隔断面6-13低于一级沉淀池的隔断面6-13,因此污水经过二级沉淀池沉淀后继续流入三级沉淀池,三级沉淀池继续沉淀,并通过隔断面6-13上的出水洞6-11流入四级沉淀池,为阻隔填料,在两个出水洞上布置有网兜。第二、三、四级沉淀池中的沉淀物通过第二排污管6-3进行收集排放,四级沉淀池中上层为洁净水,经进水直管或进水弯管重新回流入第一养殖池1-1和第二养殖池1-2中。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达到养殖水体循环利用的目的。同时通过在沉淀池延长水体流动路径,可以更好的增加水体含氧量的效果。
所述养殖水污分离机水循环利用系统中,为挡隔鱼虾及阻隔填料而设有网兜,养殖池污水经过网兜进入吸污管5,吸污管5和供气管4与养殖池1连通的一端均位于网兜中;网兜稍高于水面,其长宽与池塘的长宽及养殖品种、投喂饲料有关,网兜的孔径则与养殖品种及池塘大小有关。
4个沉淀池都是V型底部,沉淀物主要集中在一级沉淀池,在底部铺设有两根排污管,排污管上开设圆孔,其中第一排污管6-1连接一级沉淀池,而排污管6-2连接其余三个沉淀池。由于重力及水压原因,沉淀物会经过圆孔进入排污管。打开排污管阀门,即可排出沉淀物,从而达到水污分离的效果。
为阻隔填料,在出水洞6-11上设置有网兜,从而减缓污水流动速度,使污染物有更多时间沉淀至V型底面,尤其是针对一级沉淀池。污水在一级沉淀池会经过出水洞6-11进入二级沉淀池。为延长污水流的流经路径,便于充分沉淀,中间墙体没有开设出水洞,而是使隔断面6-13的高度稍低于沉淀池其余墙体,高于出水洞6-11。
由于重力原因,沉淀物最终会沉淀在V型底面,该底面开设有排污底孔,沉淀物经过该洞口进入排污管道,打开阀门即可进行排污。
污水经过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三级沉淀池及四级沉淀池的沉淀后,在四级沉淀池顶部的水体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设置在四级沉淀池上的进水弯管及进水直管高于养殖池1水面但低于隔断面6-13高度,四级沉淀池的上层净水经过进水弯管及进水直管流入到养殖池1中。通过调整进水弯管的朝向,则可调整出水速度,最终使进入两个养殖池的水流速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即可达到养殖污染物与水体分离,最终排出污染物且将净水送入养殖池循环利用,且还能保持养殖池的水体循环流动,增加水体含氧量。本实用新型只需要一直增氧供气,保持压力差即可吸出污池底污水,成本低廉,易于施工,操作简单,性能稳定,节能环保等效果。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其特点,其在于让熟悉该项技术的同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内容,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养殖池(1)、给水管道(2)、阻断部件(3)、供气管(4)、吸污管(5)和沉淀排污系统(6);所述养殖池(1)上端设有给水管道(2),养殖池(1)内设有沉淀排污系统(6)和阻断部件(3);阻断部件(3)上方设有供气管(4)和吸污管(5),所述供气管(4)的一端与吸污管(5)相连,另一端连接供气设备,吸污管(5)一端与养殖池(1)连通,另一端与沉淀排污系统(6)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养殖池(1)包括第一养殖池(1-1)和第二养殖池(1-2),给水管道(2)分别向第一养殖池(1-1)和第二养殖池(1-2)进行供水;所述第一养殖池(1-1)和第二养殖池(1-2)内均设有阻断部件(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阻断部件(3)为网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沉淀排污系统(6)包括若干个依次排列的沉淀池(6-1)、第一排污管(6-2)和第二排污管(6-3);所述第一排污管(6-2)和第二排污管(6-3)设置于沉淀排污系统(6)底部,均与外界连通;其中,第一排污管(6-2)与第一个沉淀池(6-1)直接连通,第二排污管(6-3)与除第一个沉淀池(6-1)之外所有的沉淀池(6-1)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沉淀池(6-1)的底面均为V型底面,每个沉淀池(6-1)之间均通过隔断面(6-13)隔开;第一个沉淀池(6-1)和最后一个沉淀池(6-1)的隔断面(6-13)上均设有出水洞(6-11),其通过出水洞(6-11)与相邻的沉淀池(6-1)连通;所述出水洞(6-11)上设有网兜;
每个沉淀池(6-1)底部均设有排污底孔(6-12);第一个沉淀池(6-1)通过排污底孔(6-12)直接与第一排污管(6-2)连通;除第一个沉淀池(6-1)以外的沉淀池(6-1)均通过排污底孔(6-12)与第二排污管(6-3)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除第一个沉淀池(6-1)和最后一个沉淀池(6-1)之外所有的沉淀池(6-1)之间的隔断面(6-13)的高度均低于养殖池(1),高于水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进水管道(7),位于最末端的沉淀池(6-1)通过进水管道(7)与养殖池(1)互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进水管道(7)为进水直管或进水弯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供气管(4)与吸污管(5)连通的位置距离吸污管(5)底部3-5cm;所述吸污管(5)的进口位于养殖池(1)底部。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吸污管(5)的一端与第一个沉淀池(6-1)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96741.2U CN209677125U (zh) | 2018-11-16 | 2018-11-16 |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896741.2U CN209677125U (zh) | 2018-11-16 | 2018-11-16 |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677125U true CN209677125U (zh) | 2019-11-26 |
Family
ID=68594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896741.2U Active CN209677125U (zh) | 2018-11-16 | 2018-11-16 |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67712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5617A (zh) * | 2018-11-16 | 2019-01-29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
-
2018
- 2018-11-16 CN CN201821896741.2U patent/CN20967712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5617A (zh) * | 2018-11-16 | 2019-01-29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05238B (zh) | 一种水生动物养殖系统 | |
CN111115989A (zh) | 养殖尾水沟渠循环处理系统 | |
CN107372278A (zh) | 工厂化生态循环养鱼系统 | |
CN107869163A (zh) | 一种雨水蓄水池系统 | |
CN109275617A (zh) |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 |
CN112335596B (zh) | 一种池塘工程化循环水零排放养殖系统 | |
CN212198931U (zh) | 一种流水养殖尾水生态处理装置 | |
CN109122529A (zh) | 一种半工厂化池塘内循环养殖系统 | |
CN106386636B (zh) | 一种池塘水可循环过滤的整体养殖方法和系统 | |
CN105994109B (zh) | 循环水养殖池塘内置处理池 | |
CN209677125U (zh) | 一种水产养殖水污分离及水循环利用系统 | |
CN207928779U (zh) | 一种分离流水养鱼废水中悬浮物的漏斗水渠 | |
CN211847624U (zh) | 养殖尾水沟渠循环处理系统 | |
CN220191868U (zh) | 一种养鱼池塘底部水质检测及处理装置 | |
CN210915740U (zh) | 环绕式双向回流多级生物过滤池体 | |
CN206101319U (zh) | 一种水产养殖综合系统 | |
CN212757626U (zh) | 一种养殖尾水三级沉淀过滤装置 | |
CN211703351U (zh) | 一种工厂化立体循环水蟹类健康养殖的水净化系统 | |
CN210808849U (zh) | 鱼草共生过滤养殖池 | |
CN115124149A (zh) | 池底排污与生态净化池结合的尾水处理系统 | |
CN211268182U (zh) | 一种圆形体集约化水产养殖装置 | |
CN209442808U (zh) | 一种塘底预埋排污系统 | |
CN208956738U (zh) | 一种循环水养鱼工厂 | |
CN219326681U (zh) | 一种连片鱼塘尾水处理系统 | |
CN107998690A (zh) | 一种分离流水养鱼废水中悬浮物的漏斗水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21 Address after: 214000 No.111, Gaoyun Road, Binhu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xi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su Hengta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4081, No. 9, Shanshui East Road, Binhu street, Binhu District, Jiangsu, Wuxi Patentee before: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