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5412A -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5412A
CN102835412A CN2012103674420A CN201210367442A CN102835412A CN 102835412 A CN102835412 A CN 102835412A CN 2012103674420 A CN2012103674420 A CN 2012103674420A CN 201210367442 A CN201210367442 A CN 201210367442A CN 102835412 A CN102835412 A CN 102835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otrione
wheat
thifensulfuronmethyl
weeds
seed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6744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国斌
陈克付
金劲松
程小虎
管怀骥
王毅
缪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Fengle Agro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Fengle Ag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Fengle Agro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Fengle Ag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6744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35412A/zh
Publication of CN102835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54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包含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两种活性成分,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重量比为1.5∶1~5∶1,作为优选,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所述复配除草剂的5~85%。本发明所述复配除草剂既能防除小麦田一年生阔叶杂草、特别是播娘蒿、泽漆、荠菜等抗性阔叶杂草,又能兼除部分禾本科杂草,除草效果显著,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对后茬作物无影响,是一种理想的除草剂。

Description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常年种植面积在3000多万公顷,仅次于水稻种植面积。麦田草害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其中严重受害面积在8%以上,普遍减产15%以上,严重时可绝收。因此,国内小麦田除草剂的使用比例几乎达到100%,其用药量是很大的。目前,国内小麦田苗后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主要药剂有:苯磺隆、麦草畏、甲磺隆、噻磺隆、异丙隆等,但因多年使用,许多杂草产生了抗药性,造成其用量加大,容易使小麦产生隐性药害而减产,且对后茬作物也不太安全。目前黄淮流域的播娘蒿、麦家公、荠菜、泽漆等逐渐产生了抗性。一般小麦田杂草的化学防治都在冬前防治和早春返青后拔节前两个关键时期进行。
甲基磺草酮又名硝磺草酮,是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近年来推出的玉米新型除草剂,商品名为千层红,防除一年生阔叶杂草和部分禾本科杂草 (对阔叶防效优于禾本科),作用机理为抑制对-羟基丙酮酸双加氧酶(HPPD)的活性,HPPD可将氨基酸络氨酸转化为质体醌。目前没有任何在小麦上使用的报道,更没有登记使用。为此,我们进行了小麦安全性及防效试验。
噻磺隆属内吸传导型苗后选择性除草剂,是支链氨基酸合成抑制剂,能抑制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阻止细胞分裂,使敏感作物停止生长。主要用于防除禾谷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田间的阔叶杂草,如反枝苋、马齿苋、播娘蒿、荠菜、猪毛菜、猪殃殃、婆婆纳、牛繁缕等,对刺儿菜、田旋花及禾草等无效。是一种高效选择性芽后茎叶处理剂,能用于禾谷类作物防除1年生阔叶杂草。主要通过杂草叶面和根系吸收并传导。一般施药后,敏感杂草立即停止生长,1周后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防除阔叶杂草,特别是播娘蒿、麦家公、荠菜、泽漆等抗性阔叶杂草,又能兼除部分禾本科杂草,且效果良好的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包含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重量比为1.5:1~5:1。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复配除草剂中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重量比为2:1~4:1 。
更优选,本发明所述复配除草剂中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重量比为3:1 。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所述复配除草剂中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所述复配除草剂的5~85%。
作为优选,本发明所述复配除草剂中,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两种活性成分按照上述重量比复配后,油悬浮剂、悬浮剂等农药剂型。
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混配后的联合作用,结果显示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按1.5:1~5:1。比例复配的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20,达到显著增效作用,说明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按1.5:1~5:1比例混配对一年生双子叶杂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对小麦的安全性测定试验表明,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复配茎叶处理,抑制小麦生长10%的ED10=1261.04,抑制杂草生长90%的ED90=180.54,选择性系数为1261.04/180.54=6.98>2,认为该药剂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对小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发明所述复配除草剂通过2年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小麦3叶期到返青期,杂草1-10叶不等期,小麦从施药到成熟期未见药害症状,对小麦安全。杂草的防效20天达到75%以上,60天达到90%以上,随着用药量的增大,防效明显增强,不仅除草效果显著,而且对环境友好,对下茬作物无影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复配除草剂既能防除阔叶杂草,特别是抗性阔叶杂草,又能兼除部分禾本科杂草,对小麦安全,且对后茬作物无影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含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两种活性成分的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产品及应用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制备本发明所述复配除草剂的悬浮剂(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2:1)
24%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悬浮剂,24%是指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两种活性组分占总重的百分比。取16kg甲基磺草酮,8kg噻吩磺隆,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苯基醚3%,硅酸镁铝1%,丙二醇3%,黄原胶0.2%,卡松0.1%,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2:制备本发明所述复配除草剂的油悬浮剂(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3:1)
32%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油悬浮剂,32%是指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两种活性组分占总重的百分比。取24kg甲基磺草酮,8kg噻吩磺隆,Pluronic125  8%,丙二醇5%,黄原胶0.8%,1%甲酯化植物油,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3: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茎叶处理联合作用室内活性测定
1 、试验目的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二元复配的除草效果,并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二者不同比例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为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供试作物  小麦品种:皖麦33
2.2 供试杂草  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Schur)、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野燕麦(Avena fatua L.)上一年田间采收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
2.3 试验条件及试材的培养
在光照培养室中进行试验材料的培养,温度15-20℃。选取直径为15cm,高度为15cm的聚乙烯塑料盆钵,盆钵的底部打1cm直径的透水孔。透水孔用双层滤纸覆盖,钵内装入事先准备消毒过的壤土至钵高10cm处,用清水从下部浸透土壤。试验时,将每种杂草种子30-40粒均匀放入盆中,覆土0.5cm,杂草培养期间应补充生长所需水分。
2.4 其它条件
    以底部渗水的方式定期补水(药后2天内不浇水),保持土壤湿度。
3 试验设计
3.1 药剂
3.1.1 供试药剂  
95%甲基磺草酮原药(辽宁丹东市农药总厂);
95%噻吩磺隆原药(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3.1.2 供试药剂药液配制
    用电子天平称取定量的原药,加入适量的乳化剂,用丙酮溶解,最后用0.1%的土温80水溶液将上述原药稀释至所需浓度。
3.1.3 试验设计  
3.1.3.1 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联合作用
将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单剂及5个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混配制剂分别设5个剂量,所述比例为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的活性成分重量比。另设空白对照,每个试验处理重复4次。处理药剂剂量详见表1。
表1  试验处理及试验水平(浓度ga.i./亩)
3.2 施药方法  
3.2.1 施药方法
于小麦3叶期、杂草2-4叶期茎叶喷雾处理。喷药采用可调速的室内天车式喷雾试验装置,模拟田间常规喷雾方法。喷头为扇形喷头,型号为Teejer8002E型,喷药量40公斤/亩。喷雾高度0.5米,喷幅0.7米,步速0.224米/秒。喷雾压力2.0兆帕,流量697升/分。          
3.2.2 施药时间和次数
试验于小麦3-5叶期进行药剂喷雾处理,施药1次。
4 调查方法 
施药后详细记录小麦及杂草的受害症状,药后20d,进行鲜重测量,并与对照处理相比较,计算鲜重防效。
4.1 联合作用测定方法
    试验结果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
依据SUN,Y-P(孙云沛)法计算其实际毒力指数、混剂理论毒力指数、共毒系数。以浓度对数为X,病虫害防效机率值为Y,求回归方程。
实际毒力指数=标准药剂LD50/混剂的LD50  × 100
理论毒力指数=∑(供试药剂的毒力指数×在混剂中该药剂有效成分的百分率)
共毒系数=混剂的实际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 × 100
试验中以噻吩磺隆为标准药剂。
判定标准:共毒系数<80为拮抗作用,在80-120之间为相加作用,>120为增效作用。
5 结果与分析
5.1 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的联合作用
5.1.1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混配对杂草的鲜重防效,结果见表2.
表2  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混配药后20d对杂草的鲜重防效
表中防治效果为四个数据的平均值。
5.1.2 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混配对杂草的联合作用
由表2可知:药剂对杂草的毒杀作用情况及防效。通过公式计算其各自的毒力回归方程、LD50、实际毒力指数、理论毒力指数与共毒系数。列于表3。
表3: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混配对杂草的联合作用
Figure 2012103674420100002DEST_PATH_IMAGE003
由试验可知,处理C、D、E、F、G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73.23,317.47,544.62,347.15,207.80,共毒系数均明显大于120,达到显著增效作用,其中处理E的共毒系数最大。
5.1.3 试验结论
通过试验可知,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按1.5:1~5:1比例混配都有增效作用,对一年生双子叶杂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6 综合评价
由以上联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二者以1.5:1~5:1的比例复配效果较好,其中以3:1左右比例复配效果最佳。
 
实施例5: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复配茎叶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测定试验
1、试验目的: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二元复配茎叶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为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的合理混配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供试作物  小麦品种:皖麦33。
2.2 供试杂草  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Schur)、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荠菜(Capsellabursa-pastoris(L.)Medic.)、野燕麦(Avena fatua L.)上一年田间采收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上一年田间采收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
2.3 试验条件及试材的培养
在光照培养室中进行试验材料的培养,温度15-20℃。选取直径为15cm,高度为15cm的聚乙烯塑料盆钵,盆钵的底部打1cm直径的透水孔。透水孔用双层滤纸覆盖,钵内装入事先准备消毒过的壤土至钵高10cm处,用清水从下部浸透土壤。试验时,将小麦种子20粒、每种杂草种子30-40粒均匀放入盆中覆土0.5cm,放入温室内培养(15-20℃ ),小麦苗和杂草培养期间应补充生长所需水分。出齐后留10株健壮的苗,待小麦苗长到3~4叶和杂草长到3~5时施药处理。
2.4 其它条件
    以底部渗水的方式定期补水(药后2天内不浇水),保持土壤湿度。
3 试验设计
3.1 药剂
3.1.1 供试药剂  
95%甲基磺草酮原药(辽宁丹东市农药总厂);
95%噻吩磺隆原药(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3.1.2 供试药剂药液配制
    用电子天平称取定量的原药,加入适量的乳化剂,用丙酮溶解,最后用0.1%的土温80水溶液将上述原药稀释至所需浓度。
3.2 施药方法
3.2.1 施药方法
于小麦3叶期、杂草2-4叶期茎叶喷雾处理。喷药采用可调速的室内天车式喷雾试验装置,模拟田间常规喷雾方法。喷头为扇形喷头,型号为Teejer8002E型,喷药量40公斤/亩。喷雾高度0.5米,喷幅0.7米,步速0.224米/秒。喷雾压力2.0兆帕,流量697升/分。          
3.2.2 施药时间和次数
试验于小麦3叶期进行药剂喷雾处理,施药1次。
4 调查及计算方法
4.1 作物调查
施药后,调查各处理小麦有无药害症状,若有则详细记录药害症状、等级,药后20天,测量各处理小麦鲜重,计算鲜重抑制率,以明确试验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4.2 杂草调查
    施药后详细记录杂草的受害症状(如生长抑制、失绿、畸形等),于药后20天,称量各处理杂草地上部分鲜重,计算杂草的鲜重防效。 
4.3 计算方法
用DPS软件对药剂剂量的对数值与小麦鲜重抑制率的几率值进行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和抑制作物10%时的剂量ED10,及抑制杂草90%ED90,求出选择性指数。
选择性指数=ED10/ED90
5 结果与分析
5.1 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茎叶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
    安全性评价标准见表4,施药后3天观察,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高浓度2086mg/kg处理个别小麦心叶扭曲,生长受到抑制,低浓度处理小麦生长基本正常;施药后7-12天,低浓度处理小麦长势正常,2086mg/kg处理小麦也慢慢恢复。施药后20天50%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WP对小麦的抑制作用见表5。
表4除草活性和作物安全性目测法评价标准
植物毒性(%) 除草活性综合评语(对植株抑制、畸形、白化、死亡等影响程度 作物安全性综合评语(对植株抑制、畸形、白化、死亡等影响程度
0 同对照,无活性 同对照,无影响,安全
10 稍有影响,活性很低 稍有影响,药害很轻
20-40 有影响,活性低 有影响,药害明显
50-70 明显影响生长,有活性 明显影响生长,药害严重
80 严重影响生长,部分死亡 严重影响生长,药害较严重
90 严重影响生长,大部分死亡,残余植株少,活性很好 严重影响生长,大部分死亡,药害非常严重
95 严重影响生长,植株基本死亡,残余植株很少,活性很好 植株基本死亡,药害非常严重 
100 全部死亡 全部死亡
表5  50%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WP对小麦的抑制作用
处理 质量浓度(mg/kg) 20d抑制率(%)
  130 0.25
  260 0.75
50%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WP 520 2.00
  1040 7.50
  2080 20.25
对照 清水 /
表6  50%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WP对杂草的鲜重防效
由表6可知该药剂对杂草的毒杀作用情况及防效,通过公式计算其各之毒力回归方程、LD50,列于表7。
表7:毒力回归方程及LD 50
处理 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 LD50 95%置信区间
A Y=0.9629+2.3570x 0.9925 51.6241 44.74-59.57
由表7可知:50%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WP的LD50为:51.6241, 95%置信区间为44.74-59.57。
5.2 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茎叶处理对小麦和杂草的选择性指数
由表5、表6,通过DPS软件求得抑制小麦生长10%的ED10=1261.04,抑制杂草生长90%的ED90=180.54,选择性系数为1261.04/180.54=6.98>2,认为该药剂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可以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6 综合评价
6.1  本试验结果表明,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茎叶处理高浓度处理对小麦可以引起小麦白化,部分心叶扭曲,其它浓度处理小麦生长正常。
6.2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可知,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对杂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实施例6:本发明所述复配除草剂田间药效试验
本发明所述复配除草剂通过2年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冬前小麦返青期,杂草1-10叶不等期,利用本发明的32%甲基磺草酮·噻吩磺隆(24%甲基磺草酮+9%噻吩磺隆)油悬浮剂(OF)剂量15、20、25、40克/亩,兑水40公斤/亩喷施,20、60天及成熟期目测小麦安全性及杂草防效,20、60天测诸防效,结果如下表:
Figure 2012103674420100002DEST_PATH_IMAGE005
通过目测,小麦从施药到成熟期未见药害症状,对小麦安全。对阔叶杂草的防效20毫升/亩20天达到85%以上,60天达到93%以上,随着用药量的增大,防效明显增强,在小麦田20毫升/亩即可对阔叶杂草有良好的除草效果,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有效成分比较,扩大了杀草谱,对阔叶杂草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不仅除草效果显著,而且对环境友好,对下茬作物无影响,对环境的污染小,对人、畜、鸟类及有益生物安全,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另外,本发明的除草剂采用物理方法加工,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过程中无三废排放,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是目前防治效果理想的复配除草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其特征在于,包含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重量比为1.5:1~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除草剂,作为优选,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重量比为2:1~4:1 。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配除草剂,更优选,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重量比为3:1 。
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复配除草剂,其特征在于,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所述复配除草剂的5~85%。
5.根据权利要求1、2、3、4所述的复配除草剂,其特征在于,甲基磺草酮和噻吩磺隆以桶混的形式现混现用,都视为是包括在本发明。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复配除草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除草剂为油悬浮剂、悬浮剂等农药剂型。
CN2012103674420A 2012-09-28 2012-09-28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Pending CN1028354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674420A CN102835412A (zh) 2012-09-28 2012-09-28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674420A CN102835412A (zh) 2012-09-28 2012-09-28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5412A true CN102835412A (zh) 2012-12-26

Family

ID=47363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674420A Pending CN102835412A (zh) 2012-09-28 2012-09-28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3541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9555A (zh) * 2015-12-30 2016-04-27 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氟噻草胺的玉米田苗后复配除草剂及其制备方法
US9661852B1 (en) 2015-12-03 2017-05-30 Rotam Agrochem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Synergistic herbicidal composition and use thereof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24411A2 (de) * 2004-08-27 2006-03-09 Bayer Cropscience Gmbh Herbizid-kombinationen mit speziellen ketoenolen
CN102265888A (zh) * 2011-06-11 2011-12-07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一种含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的除草组合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24411A2 (de) * 2004-08-27 2006-03-09 Bayer Cropscience Gmbh Herbizid-kombinationen mit speziellen ketoenolen
CN102265888A (zh) * 2011-06-11 2011-12-07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一种含甲基磺草酮与噻吩磺隆的除草组合物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61852B1 (en) 2015-12-03 2017-05-30 Rotam Agrochem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Synergistic herbicidal composition and use thereof
WO2017092446A1 (en) * 2015-12-03 2017-06-08 Rotam Agrochem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Synergistic herbicidal composition and use thereof
GB2555359A (en) * 2015-12-03 2018-04-25 Rotam Agrochem Int Co Ltd Synergistic Herbicidal composition and use thereof
GB2555359B (en) * 2015-12-03 2021-04-14 Rotam Agrochem Int Co Ltd Synergistic Herbicidal composition and use thereof
CN105519555A (zh) * 2015-12-30 2016-04-27 山东胜邦绿野化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氟噻草胺的玉米田苗后复配除草剂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9302B (zh)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4304296B (zh) 一种水稻田综合除草组合物
CN103300039A (zh) 一种玉米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2283235B (zh) 一种用于棉花田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6259368B (zh) 一种含异噁唑草酮的玉米田复配除草剂
CN102487956A (zh)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1946782A (zh) 一种大豆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2379303A (zh)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7801730A (zh) 一种含乳氟禾草灵的非耕地复配除草剂
CN101965846B (zh) 一种含有氟噻草胺的玉米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2726400A (zh)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4782646A (zh) 一种水稻苗后一次性复配除草剂
CN102487946A (zh)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2835412A (zh)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4855391A (zh) 一种含双草醚和三唑酰草胺的水稻苗后除草剂
CN104770385B (zh) 一种水稻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4522023A (zh) 一种含炔草酸的小麦田除草剂组合物
CN101965835A (zh) 一种玉米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2388898A (zh) 一种用于棉花田的复配除草剂
CN104365617B (zh) 一种玉米苗后除草剂组合物
CN101946791A (zh) 一种增效除草剂组合物
CN102845428A (zh)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2369932A (zh) 一种小麦苗后复配除草剂
CN101946781B (zh) 一种可用于玉米水稻苗后的复配除草剂
CN104798800A (zh) 一种玉米苗后除草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