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4797B - 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34797B CN102834797B CN201180018540.7A CN201180018540A CN102834797B CN 102834797 B CN102834797 B CN 102834797B CN 201180018540 A CN201180018540 A CN 201180018540A CN 102834797 B CN102834797 B CN 1028347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put
- area
- light
- input media
- medias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10000004276 hyalin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20324 Pyr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21017 pea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282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137852 Petrea volubil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3077 detection of light stimulu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配置了非接触式传感器时能够抑制误检测的输入装置。本发明的输入装置能够检测操作面的操作位置,且具有透明层,所述输入装置具有:第一区域(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区域(第二空间部)、(32),它们在所述输入装置的背面(10b)与表面(10a)之间能够使光通过,且位于相互分离的位置;抑制部(例如狭缝部(36)),在从所述第一区域(31)的所述背面(10b)侧朝向所述表面(10a)侧射出光时,其用于抑制所述光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31)与所述第二区域(32)之间的所述透明层透过而向所述第二区域(32)内进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检测输入位置的输入装置,尤其涉及射出光的部分和受光的部分接近设置的输入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输入装置上设置的非接触式传感器。非接触式传感器感知外部物体的近接的有无。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基于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切换画面显示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一种红外光传感器,而这样的红外光传感器能够应用于专利文献1所示的非接触式传感器。
然而,在形成有透明层的输入装置(触摸面板)上配置非接触式传感器时,即使外部物体未近接,也存在从光源照射的光在透明层内透过而向受光部返回引起的误检测的情况。
另外,在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涉及设置有照度传感器的输入装置的发明,并记载有基于照度来控制背光灯的亮度的技术。
然而,当在照度传感器的附近例如配置移动灯,且要在观察液晶画面的同时使移动灯点亮来通过相机拍摄人或风景等时,若来自移动灯的光泄漏到照度传感器上,则照度传感器可能会误认为周围明亮,而降低背光灯亮度,以使液晶画面变暗。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07/032353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41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6626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1-2237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尤其是能够抑制射出光的部分与受光的部分接近设置时因漏光引起的误检测的输入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其能够检测操作面的操作位置,且具有透明层,所述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它们在所述输入装置的背面与表面之间能够使光通过,且位于相互分离的位置;
抑制部,在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背面侧朝向所述表面侧射出光时,其用于抑制所述光从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透明层内透过而向所述第二区域内进入。
根据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结构,能够抑制在第一区域内从背面侧朝向表面侧射出的光在透明层内透过而向第二区域内进入的情况。因此,在第一区域的背面侧配置光出射部,且在第二区域的背面侧配置受光部时,能够抑制从光出射部照射的光在透明层内透过而向受光部进入的不良情况,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误检测。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构成为,所述抑制部为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所述透明层上形成的间隙部。例如,所述间隙部优选以狭缝形状形成。由此,即使在第一区域内从背面侧朝向表面侧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向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之间的透明层内侵入,所述光也在间隙部的位置处引起漫反射等而衰减。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一区域经由透明层向第二区域内漏出的光的量。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形成抑制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间隙部的所述第一区域侧的第一侧壁面或所述第二区域侧的第二侧壁面中的至少一方从所述背面侧朝向所述表面侧而由倾斜面形成。并且,此时,优选在所述第一侧壁面或所述第二侧壁面上施加粗糙面处理、棱镜或遮光膜。由此,在光从第一区域侧向间隙部进入时能够使光有效地扩散。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分别通过由空间形成的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构成。
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一空间部或所述第二空间部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第二空间部隔着所述透明层而面对的侧壁面上形成有作为所述抑制部的遮光膜。由此,例如在将遮光膜形成在第二空间部的侧壁面上的情况下,即使在第一空间部内从背面侧朝向表面侧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向第一空间部与第二空间部之间的透明层内侵入,通过遮光膜也能够抑制光向第二空间部内漏出的情况。或者,在将遮光膜形成在第一空间部的侧壁面上的情况下,能够根本上抑制在第一空间部内从背面侧朝向表面侧射出的光向第一空间部与第二空间部之间的透明层内侵入的情况。也可以将遮光膜设置在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这双方的侧壁面上。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一空间部或所述第二空间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使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第二空间部隔着所述透明层而面对的侧壁面粗糙或对所述侧壁面施加有棱镜的所述抑制部。由此,在第二空间部的侧壁面的表面上施加粗加工或棱镜加工的情况下,即使在第一空间部内从背面侧朝向表面侧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向第一空间部与第二空间部之间的透明层内侵入,也能够有效地使光扩散(漫反射)。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空间部内向背面方向返回的光的量。或者,使在第一空间部内从背面侧朝向表面侧射出的光的一部分扩散,从而能够抑制光向第一空间部与第二空间部之间的透明层内侵入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空间部内向背面方向返回的光的量。也可以将粗加工或棱镜加工形成在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这双方的侧壁面上。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在隔着所述透明层与所述第一空间部面对的所述第二空间部的侧壁面上形成有从所述背面侧到所述表面侧逐渐向所述第一空间部的方向倾斜的作为所述抑制部的倾斜面。由此,即使在第一空间部内从背面侧朝向表面侧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在第一空间部与第二空间部之间的透明层内透过,通过所述倾斜面也能够减少向第二空间部内的背面方向漏出的光的量。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输入装置中设有传感器基板,该传感器基板具有透明基材和透明电极作为所述透明层,且所述输入装置中形成有贯通所述传感器基板的所述第一空间部及所述第二空间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传感器基板由透明的顶板支承,所述第一空间部及所述第二空间部的表面侧的开口部由所述顶板闭塞。由于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的表面侧的开口部闭塞,也此能够阻止灰尘或水分向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进入的情况。并且,也能够良好地保持从第一空间部经由顶板的光的出射效率、从顶板侧向第二空间部内的受光效率。
在本发明中,优选所述输入装置中设有表面由操作面构成的输入区域、位于所述输入区域的周围的非输入区域,在所述输入区域,光沿厚度方向透过,在所述非输入区域,在所述透明层以外设有装饰层而以非透光性构成,以免光沿厚度方向透过,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抑制部设置在所述非输入区域,在所述装饰层上的与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由此,在非输入区域能够适当地设置非接触式传感器。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位于最背面侧的透明基材上至少设有所述抑制部是有效的。
另外,本发明的输入装置适合适用于如下结构: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背面侧的光出射部和配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背面侧的受光部。
例如,所述光出射部为构成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光源,所述受光部为构成所述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受光元件。由此,能够抑制从光源照射的光在透明层内透过而向受光元件返回的不良情况,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非接触式传感器的误检测。
或者,能够适用于如下结构:所述光出射部为灯部,所述受光部为照度传感器。灯部是例如相机摄影时的移动灯,照度传感器是用于基于周围的照度来对例如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灯亮度进行调整的构件。根据本发明的结构,能够抑制从灯部照射的光在透明层内透过而向照度传感器漏出的不良情况,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照度传感器的误检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结构,能够抑制在第一区域内从背面侧朝向表面侧射出的光在从第一区域向第二区域方向的透明层内透过而向第二区域内进入的情况。因此,在第一区域的背面侧配置光出射部,且在第二区域的背面侧配置受光部时,能够抑制从光出射部照射的光在透明层内透过而向受光部进入的不良情况,由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抑制受光部的误检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输入装置形成为组装后的状态并沿着A-A线剖开而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3(a)是将图1所示输入装置形成为组装后的状态并沿着B-B线剖开而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设置有非接触式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3(b)是第一空间部、第二空间部及狭缝部(抑制部)的俯视图,图3(c)是用于说明由非接触式传感器对外部物体进行检测的检测原理的说明图(与图3(a)相同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4是比较例中的输入装置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5(a)、(b)是表示第一空间部、第二空间部及与图3(b)不同的狭缝部(抑制部)的形状的俯视图。
图6(a)~图6(c)是作为抑制部而示出狭缝部以外的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装置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7是图6(a)所示的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的俯视图。
图8是具备与图1、图2不同的传感器基板的输入装置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9是具备与图1、图2不同的传感器基板的输入装置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输入装置中设置有非接触式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11(a)是具有与图1、图2、图8~图10不同的传感器基板的结构的输入装置的局部俯视图(透明电极的局部俯视图),图11(b)是沿着图11(a)所示的c-c线剖开而从箭头方向观察时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12(a)是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中的设置有非接触式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12(b)是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中的输入区域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13是与图12结构不同的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中的设置有非接触式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14(a)是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中的设置有移动灯和照度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14(b)是将狭缝部的截面结构放大而示出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14(c)是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及狭缝部的俯视图。
图15是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中的设置有移动灯和照度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将图1所示输入装置形成为组装后的状态并沿着A-A线剖开而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3(a)是将图1所示输入装置形成为组装后的状态并沿着B-B线剖开而从箭头方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设置有非接触式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图3(b)是第一空间部、第二空间部及狭缝部(抑制部)的俯视图。图3(c)是用于说明由非接触式传感器对外部物体进行检测的检测原理的说明图(与图3(a)相同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4是比较例中的输入装置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5(a)、(b)是表示第一空间部、第二空间部及与图3(b)不同的狭缝部(抑制部)的形状的俯视图。图6(a)~图6(c)是作为抑制部而示出狭缝部以外的结构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装置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7是图6(a)所示的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的俯视图。图8、图9是具备与图1、图2不同的传感器基板的输入装置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10是图9的输入装置中设置有非接触式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11(a)是具有与图1、图2、图8~图10不同的传感器基板的结构的输入装置的局部俯视图(透明电极的局部俯视图),图11(b)是沿着图11(a)所示的c-c线剖开而从箭头方向观察时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12(a)是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中的设置有非接触式传感器的位置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12(b)是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中的输入区域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如图1所示,输入装置10具有顶板20、上部基板21、下部基板22及柔性印刷电路板23等而构成。
顶板20由塑料或玻璃形成。顶板20例如由玻璃形成。如图1所示,顶板20被区分为透光性的输入区域11和包围输入区域11的周围的被着色了的非透光性的非输入区域12。在非输入区域12中,在顶板20的下表面20b设有装饰层18。顶板20的表面为输入装置10的表面10a。表面10a中,输入区域11的位置为通过手指等能够操作的操作面S。另外,非输入区域12例如以框状形成。
如图1、图2所示,在下部基板22的下部透明基材(透明基材)24的表面形成有由ITO(Indium Tin Oxide)等的透明导电层构成的下部电极(透明电极)14。
如图1所示,在输入区域11以规定的图案形状形成有多根下部电极14。在图1中,各下部电极14沿着X-Y平面的例如X1-X2方向延伸,且多个各下部电极14在Y1-Y2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在图1中,仅图示出下部电极14的一部分)。
如图1所示,与在输入区域11形成的各下部电极14电连接的配线部19被拉回到包围输入区域11的周围的非输入区域12。配线部19被从非输入区域12的X1侧区域及X2侧区域分别拉回,各配线部19的前端在非输入区域12的Y2侧区域构成连接部17。配线部19由具有Ag、Cu等的金属层形成。
下部透明基材24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或玻璃的透明基材构成。下部透明基材24可以为在树脂基材的表背面形成有由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的涂层的形态。
如图1、图2所示,在上部基板21的上部透明基材(透明基材)25的表面形成有由ITO(Indium Tin Oxide)等的透明导电层构成的上部电极13。
如图1所示,在输入区域11以规定的图案形状形成有多根上部电极13。在图1中,各上部电极13沿着X-Y平面的例如Y1-Y2方向延伸,且多个各上部电极13在X1-X2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在图1中,仅图示出上部电极13的一部分)。
这样在输入区域11上形成的各上部电极13与各下部电极14正交。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各上部电极13电连接的配线部(未图示)被拉回到非输入区域12。在上部基板21形成的各配线部的前端构成图1所示的连接部15。
上部透明基材25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或玻璃的透明基材构成。上部透明基材25可以为在树脂基材的表背面形成有由聚酯树脂或环氧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的涂层的形态。
如图2所示,下部基板22与上部基板21之间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OCA)26接合。
并且,通过下部基板22、光学透明粘接层26及上部基板21的层叠结构构成传感器基板16。
另外,如图2所示,顶板20与上部基板21之间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OCA)27接合。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下部基板22的下表面侧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OCA)28而接合有硬质涂层薄膜29。
并且,在输入装置10的与输入区域11对置的背面侧配置有液晶显示器30。
在图1、图2所示的输入装置10中,当手指F接触操作面S时,具备下部电极14及上部电极13的输入区域11处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从而能够检测出手指F的接触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光性”或“透明”是指可见光线透过率为80%以上的状态。并且,优选雾度为6以下。
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非输入区域12朝向厚度方向(Z)形成有第一空间部(第一区域)31和第二空间部(第二区域)32。在图1中图示出在与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对置的位置的装饰层18上形成的开口部18a、18b。
如图3(a)所示,第一空间部31沿高度方向(厚度方向)、(Z)贯通装饰层18、光学透明粘接层27、传感器基板16、光学透明粘接层28及硬质涂层薄膜29而形成。在该实施方式中,硬质涂层薄膜29的背面相当于“输入装置10的背面10b”。另外,顶板20的表面相当于“输入装置10的表面10a”。因此,第一空间部31从输入装置10的背面10b朝向表面10a的方向形成,但不贯通顶板20,而形成为第一空间部31的表面侧的开口部31a通过顶板20闭塞的状态。
在图3(a)所示的下部透明基材(透明基材)24的表面形成有ITO等的透明导电层33。该透明导电层33是与下部电极14相同的层。
另外,在图3(a)所示的上部透明基材(透明基材)25的表面形成有ITO等的透明导电层34。该透明导电层34是与上部电极13相同的层。非输入区域12中的透明导电层33、34是在非输入区域12中的配线部的形成及输入区域11中的各电极13、14的形成后残留的部分。在非输入区域12也可以不残留透明导电层33、34而将其除去,但从制造效率等观点出发,优选在非输入区域12残留透明导电层33、34。
如图3(a)所示,在俯视下从第一空间部31离开的位置形成有第二空间部32。因此,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不接触。
第二空间部32沿高度方向(Z)贯通装饰层18、光学透明粘接层27、传感器基板16、光学透明粘接层28及硬质涂层薄膜29而形成。如图3(a)所示,第二空间部32从输入装置10的背面10b朝向表面10a的方向形成,但不贯通顶板20,而形成为第二空间部32的表面侧的开口部32a通过顶板20闭塞的状态。
如图3(b)所示,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的平面形状为圆形状,但对形状没有限定。然而为圆形的情况能够使后述的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光的射出效率、受光效率良好,从而优选。
如图3(a)所示,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形成有狭缝部36。狭缝部36沿高度方向(Z)贯通光学透明粘接层27、传感器基板16、光学透明粘接层28及硬质涂层薄膜29而形成。如图3(a)所示,狭缝部36从输入装置10的背面10b朝向表面10a的方向形成,但不贯通装饰层18及顶板20,而形成为狭缝部36的表面侧的开口部36a通过装饰层18及顶板20闭塞的状态。如此,由于狭缝部36未贯通装饰层18,因此成为从输入装置10的表面10a侧无法观察到狭缝部36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贯通装饰层18来形成狭缝部36,这种情况下,例如,能够将狭缝部36作为一个构思来构成。
在此,透明层是指下部透明基材24、透明导电层33(下部电极14)、上部透明基材25、透明导电层34(上部电极13)、光学粘接层26等位于比顶板20靠内方(背面侧)的位置的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层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施方式中的狭缝部36优选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形成于透过光的全部的透明层。
如图3(b)所示,优选狭缝部36的长度尺寸L1比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的最大开口宽度(直径)T1、T2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狭缝形状是指与宽度尺寸T3相比,长度尺寸L1充分大的形态的形状。作为纵横尺寸比(长度尺寸L1/宽度尺寸T3),优选10~500左右。
如图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装置10的背面10b侧,在与第一空间部31对置的位置设置有LED等光源41,在与第二空间部32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受光元件42。这样,在输入装置10的背面10b侧配置有由光源41和受光元件42构成的非接触式传感器43。
当前,如图3(c)所示,外部物体40接近顶板20的表面10a(在图3(c)中,外部物体40与表面10a接触)。如图3(c)所示,从光源41发出的光(例如,红外线IR)在第一空间部31内从背面10b向表面10a的方向移动,并透过透明基材的顶板20而向表面10a的外侧射出。此时,光IR由接近表面10a的外部物体40反射,再次透过顶板20而在第二空间部32内向背面10b方向返回来。然后,在第二空间部32的背面10b设置的受光元件42接受光IR,从而检测出外部物体40接近输入装置10。
另一方面,如图3(a)所示,在外部物体40未接近的状态下,从光源41照射的光IR在第一空间部31内从背面10b侧向表面10a的外侧穿过,因此光IR未被受光元件42检测出。因此能够得到外部物体40未接近这样的检测结果。
通过上述的检测结果,例如若得到外部物体40接近的检测结果,则可以进行使操作面S上的操作无效等各种控制。
然而,由于第一空间部31的侧壁由构成传感器基板16的下部透明基材24或上部透明基材25等透明层的侧壁构成,因此光IR中的一部分的光IR1容易侵入透明层内。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a)中,为了方便,用箭头表示光IR1进入到下部透明基材2和上部透明基材25内的情况,但不意味着光IR1的侵入仅限定为上述的透明层。
在此,如图4所示的比较例那样,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未形成狭缝部36的形态下,在第一空间部31内从背面10b侧朝向表面10a侧射出的光IR中的一部分的光IR1在下部透明基材24或上部透明基材25等透明层内沿平面方向透过。并且,在透明层内透过后的光IR1中的一部分的光IR2在第二空间部32内朝向背面10b侧前进,到达受光元件42。向受光元件42进入的光IR2的量若小则没有问题,但在图4所示的比较例的结构中,从第一空间部31的背面10b侧朝向表面10a侧射出的光位于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内透过时没有障碍,并且也丝毫未对使在透明层内透过的光在第二空间部32内难以向背面10b的方向返回的结构下工夫。
与此相对,在图3(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在从位于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硬质涂层薄膜29到传感器基板16的透明层中形成有狭缝部36。因此,即使在第一空间部31内从背面10b侧朝向表面10a侧射出的光IR中的一部分的光IR1侵入到透明层内,在狭缝部36的位置也进行衰减(扩散),因此能够使透过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光的量比图4的比较例小,因此,与图4的比较例相比,能够形成为难以产生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误检测的结构。
狭缝部36的平面形状不局限于直线状。例如图5(a)所示,若狭缝部36的平面形状为波状或锯刃状等以小的周期重复凹凸的形状,则能够使侵入到透明层内的光在狭缝部36的位置进行漫反射,从而更加优选。
如图5(b)所示,可以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形成多个狭缝部45、46。此时,如图5(a)所示,若形成为如下形态则更优选,该形态为使接近来自光源41的光的出射侧即第一空间部31的狭缝部45形成为波形形状等,来使光漫反射,且使接近第二空间部32的狭缝部46例如形成为圆弧状,来使光向第二空间部32的进入进一步衰减。
可以通过激光加工来形成狭缝部36、45、46。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图3(b)所示的狭缝部36的宽度尺寸T3等进一步扩宽而将狭缝形状以外的形状的间隙部(抑制部)形成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但是,当将宽度尺寸T3过于扩宽时,则第一空间部31与间隙部(抑制部)的间隔以及第二空间部32与间隙部(抑制部)的间隔变窄,从而在配置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位置处的输入装置10的机械强度容易变弱。另外,当为狭缝形状时,例如可以通过激光简单地加工成图5所示那样的波形形状等。因此,优选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形成的间隙部为狭缝形状。
另外,在以狭缝部36、45、46或狭缝以外的形状形成间隙部(抑制部)的情况下,可以将该间隙部内作为用于装入其它的传感器或元件的空间来利用,或者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构件填埋间隙部内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可以将接下来说明的遮光膜形成在所述间隙部内。
在图6(a)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空间部32的侧壁上形成有遮光膜(抑制部)47。遮光膜47在第二空间部32的高度方向(Z)的整个区域形成。如图6(a)、图7所示,遮光膜47需要至少形成在隔着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而面对的侧壁面32b上。即,在面对的侧壁面32b的相反侧的侧壁面32c上不需要形成遮光膜47。
如图7所示,在考虑将第一空间部31的两端和第二空间部32的两端分别由直线D、E连结而形成的从直线D通过各空间部31、32的内侧的侧壁直到直线E的路径时,所述内侧的侧壁为“面对区域”。但是,也可以不在整个面对区域形成遮光膜47。即,虽然优选在整个面对区域形成遮光膜47,但即使局部不形成(尤其是两侧部分),也能够使向受光元件42返回的光的量比比较例小,能够防止非接触式传感器的误检测。
如图6(a)所示,通过将遮光膜47形成在第二空间部32的侧壁面32b上,从而即使在第一空间部31内从背面10b侧朝向表面10a侧射出的光IR中的一部分的光IR1向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内侵入,也能够通过遮光膜47抑制光向第二空间部32内漏出的情况。或者,也可以将遮光膜47形成在第一空间部31的侧壁面31b上。这种情况下,能够根本上抑制在第一空间部31内从背面10b侧朝向表面10a侧射出的光IR向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内侵入的情况。也可以将遮光膜47设置在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这双方的侧壁面31b、32b上。另外,如上所述,不用将遮光膜47形成在侧壁的整个周围,只要仅形成在第一空间部31和第二空间部32隔着透明层而面对的侧壁面31b、32b上即可。
在接合顶板20之前,且在对具有传感器基板16、光学透明粘接层28及硬质涂层薄膜29的输入装置通过激光等形成沿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之后,在第二空间部32或第一空间部31的侧壁面31b、32b上涂敷遮光膜47,接着,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27来接合顶板20。
接着,在图6(b)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第二空间部32的侧壁表面实施粗加工。粗加工部(抑制部)48在第二空间部32的高度方向(Z)的整个区域形成。如图6(b)所示,粗加工部48需要至少形成在隔着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而面对的侧壁面32b上。即,在面对的侧壁面32b的相反侧的侧壁面32c上不需要形成粗加工部48。
如图6(b)所示,通过将粗加工部48形成在第二空间部32的侧壁面32b上,从而即使在第一空间部31内从背面10b侧朝向表面10a侧射出的光IR中的一部分的光IR1向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内侵入,通过粗加工部48也能够使光IR1漫反射(扩散)。因此,与比较例相比,能够抑制在第二空间部32内向背面10b的方向返回的光的量。或者,在第一空间部31的侧壁面31b上形成粗加工部48的情况下,与比较例相比,通过粗加工部48(漫反射面)能够抑制在第一空间部31内从背面10b侧朝向表面10a侧射出的光IR向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内侵入的光的量。还可以在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这双方的侧壁面31b、32b的表面上形成粗加工部48。另外,不用将粗加工部48形成在侧壁的整个周围,只要仅形成在第一空间部31和第二空间部32隔着透明层而面对的侧壁面31b、32b上即可。
在接合顶板20之前,且在对具有传感器基板16、光学透明粘接层28及硬质涂层薄膜29的输入装置形成沿厚度方向贯通的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之后,通过砂纸或利用热进行熔化等物理处理,或者通过使用了溶剂等的化学处理来对第二空间部32或第一空间部31的侧壁面31b、32b实施表面粗加工。需要说明的是,在难以仅对第二空间部32或第一空间部31的侧壁面31b、32b进行表面粗加工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第二空间部32或第一空间部31的侧壁的整个周围实施表面粗加工。之后,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27来接合顶板20。
接着,在图6(c)的结构中,在隔着第二空间部32的透明层而与第一空间部31对置的侧壁面32b上形成有倾斜面(抑制部)49,该倾斜面49从背面10b侧到表面10a侧逐渐向第一空间部31的方向倾斜。
在图6(c)所示的结构中,第二空间部32中的与侧壁面32b相反侧的侧壁面32c也形成为向与倾斜面49相同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50,但侧壁面32c也可以为垂直面。然而,在通过激光倾斜地切割第二空间部32时,如图6(c)所示,不仅是侧壁面32b,相反侧的侧壁面32c也被倾斜切割,从而形成为相互平行的倾斜面49、50。
由此,在第一空间部31内从背面10b侧朝向表面10a侧射出的光IR中的一部分的光IR1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内透过而向第二空间部32内漏出时,通过倾斜面49进行扩散,而一部分的光IR3在第二空间部32内容易向与背面29b反方向(即,表面10a方向)进行折射而漏出,因此,能够减少在第二空间部32内向背面29b方向漏出的光的量。
在图2中,在使下部基板22的下部电极14及上部基板21的上部电极13全部朝向表面10a侧的状态下,将下部基板22与上部基板21之间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26接合,但也可以如图8所示,形成使下部基板22的下部电极14朝向表面10a侧,并使上部基板21的上部电极13朝向背面10b侧的状态,来将下部基板22与上部基板21之间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26接合,或者,还可以如图9所示,形成为在一个基材38的上下表面形成有下部电极14及上部电极13的形态。
图9是输入装置10的输入区域11的结构。另一方面,图10是图9所示的输入装置的非输入区域12中设置有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部分处的结构。在图10中,代表性地将图3(a)所示的狭缝部36形成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但当然也可以使用图6所示的“抑制部”。在图10中,对与图3(a)相同的层标注与图3(a)相同的符号。通过图10的结构,能够抑制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中透过的光,从而能够抑制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误检测。
在图9中,在一个基材38的两面形成有下部电极14和上部电极13,但也可以如图11(a)、(b)所示,在基材38的相同的面侧形成全部的电极。图11(a)是局部俯视图,但省略了图11(b)所示的绝缘层等。另外,图11(b)是沿着图11(a)所示的C-C线剖开而从箭头方向观察时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在图11(a)、(b)中,在一个基材38的表面上排列多个电极51、55,其中,将电极55朝向X方向连接,并且利用绝缘层53覆盖在电极55的连结部52上。并且,在绝缘层53上形成用于连接各电极51的连结部54,经由连结部54将各电极51沿Y方向相连。在图11的结构中,在相同的基材38的相同的表面形成沿X方向相连的电极55和沿Y方向相连的电极51。
需要说明的是,静电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也可以是图2、图8、图9、图11以外的结构。
图1至图11所示的传感器基板16的结构为静电电容式,但也可以如图12所示那样为电阻膜式。
图12(a)是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的非输入区域中设置有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位置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12(b)是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的输入区域处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如图12(a)、(b)所示,形成由下部透明基材60及在下部透明基材60的内表面形成的下部电阻层(下部电极)62构成的下部基板65、由上部透明基材61及在上部透明基材61的内表面形成的上部电阻层(上部电极)63构成的上部基板66,如图12(b)所示,在输入区域11中,下部电阻层62与上部电阻层63之间为空气层64。虽然未图示,但在空气层64中设有多个隔点。并且,具有在输入区域11的周围扩展的装饰层18的非输入区域12中,下部基板65与上部基板66之间通过光学透明粘接层67接合。
图12(a)、(b)所示的顶板68为挠性的透明基材,顶板68与上部基板66之间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69接合。当对输入区域11中的顶板68的表面68a(输入装置的表面)进行按压时,顶板68及上部基板66挠曲而与下部基板65接触。并且,得到与电阻层62、63的接触位置处的分割电阻对应的电压,由此能够检测操作位置。
如图12(a)所示,在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中,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设置例如与图3(a)同样的狭缝部36(抑制部),由此能够抑制光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内透过,因此,能够抑制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误检测。在此,透明层是指下部透明基材60、透明的下部电阻层62、上部透明基材61、透明的上部电阻层63、光学透明粘接层67等位于比顶板68靠内方(背面侧)的位置的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层的至少一个。
图3(a)、图6(a)~(c)中列举出的各抑制部也可以分别组合使用。例如,可以使用图3(a)所示的狭缝部36和图6(a)所示的遮光膜47这双方。
另外,输入装置的结构层也可以为上述列举出的结构以外的结构。例如,可以为没有图3(a)等所示的硬质涂层薄膜29的结构。另外,传感器基板16的结构也可以如图8以后所示的那样选择各种结构,没有限定。
另外,形成为传感器基板16由透明的顶板20、68支承,且贯通传感器基板16而形成的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的一方的开口部31a、32a由顶板20、68闭塞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能够良好地保持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通过第一空间部31的光的出射效率、通过第二空间部32的受光效率。并且,由于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的开口部31a、32a闭塞,因此能够阻止灰尘或水分向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进入的情况,不会对非接触式传感器43带来不良影响。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空间部31、第二空间部32及抑制部形成在具有装饰层18而使光不会沿高度方向(Z)透过的非输入区域12。并且,在装饰层18上的与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8a、18b(参照图3)。由此,在非输入区域12能够适当地进行来自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光的射出及受光。
本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装置不仅包括图3(a)所示那样实际上设置了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状态,还包括设置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状态之前的状态(能够设置非接触式传感器43的输入装置)。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输入装置没有仅限定为设置非接触式传感器43。即,在第一空间部31的背面侧及第二空间部32的背面侧配置何种元件、传感器等可以任意决定。本实施方式的输入装置是用于抑制光在第一空间部31与第二空间部32之间的透明层透过,或者即使透过也使光不向第二空间部32的背面侧返回的结构,利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如何使用第一空间部31及第二空间部32可以由客户等选定。
在上述的结构中,都为设有第一空间部31和第二空间部32的结构,但也可以如图13所示那样不形成空间部。
图13与图12同样,为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在背面侧配置有由光源41和受光元件42构成的非接触式传感器43。如图13所示,下部基板65和上部基板66在非输入区域12的位置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67接合。在输入区域11中,在下部基板65与上部基板66之间形成有空气层64,在空气层64中设有多个隔点70。
如图13所示,在非输入区域12中,在透明的顶板(面板)68的下表面侧设有装饰层18。如图13所示,在高度方向上与光源41对置的装饰层18上形成有第一开口部18a,在高度方向上与受光元件42对置的装饰层18上形成有第二开口部18b。
图13所示的光源41与第一开口部18a之间为第一区域71,受光元件42与第二开口部18b之间为第二区域72。在第一区域71及第二区域72上未设置图12所示那样的空间。如图13所示,在第一区域71与第二区域72之间,在构成下部基板65的透明基材(塑料基材)73上形成有狭缝部36。在丙烯酸树脂等塑料基材上可以通过注射模塑成形等形成狭缝部36。图13所示的狭缝部36在高度方向上为直线形状,但如后述那样形成为倾斜面的情况通过注射模塑成形也能够容易形成。另外,可以在狭缝部36的侧壁上施加粗糙面处理或棱镜。或者也可以形成为施加图6(a)中所示的遮光膜47的结构。
从图13所示的光源41照射的光通过第一区域71而从第一开口部18a向外方输出。此时,即使一部分的光通过透明的塑料基材73而向第二区域72的方向传播,通过在中途存在狭缝部36,光在狭缝部36处扩散,从而能够抑制光到达第二区域72及受光元件42的情况。在此,透明塑料基材73相当于透明层。
另外,不仅可以将狭缝部36形成于塑料基材73,也可以形成于位于塑料基材73与装饰层18之间的透明基材或光学透明粘接层的区域。这种情况下,透明基材及光学透明粘接层也相当于透明层。
图13中作为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而进行了说明,但在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中也同样能够适用。
在图14(a)所示的另一输入装置中,取代图3至图13所示的非接触式传感器43,而设置移动灯75及照度传感器76。如图14所示,在高度方向上与移动灯75对置的装饰层18上形成有第一开口部18a,在高度方向上与照度传感器76对置的装饰层18上形成有第二开口部18b。
图14(a)所示的移动灯75与第一开口部18a之间为第一区域77,照度传感器76与第二开口部18b之间为第二区域78。在相机摄影时从移动灯75向要拍摄的人物等照射光。此时,在输入区域11,摄影风景从液晶显示器30显现出。照度传感器76接受外部的光,并与其对应而对液晶显示器30的背光灯亮度进行调整。例如若周围明亮则降低背光灯亮度而使画面变暗,若周围暗则提高背光灯亮度而使画面变明亮。此时,即使从移动灯75照射的光的一部分朝向第二区域78而透过透明的塑料基材73,由于在其中途存在狭缝部80,因此光IR2如图14(a)所示那样扩散而能够抑制光IR2从第二区域78到达照度传感器76。因此,能够抑制照度传感器76的误检测。在此,透明塑料基材73相当于透明层。以下,对于图14(b)、图14(c)也同样。
如图14(a)、(b)所示,狭缝部80的第一区域77侧的第一侧壁面80a及第二区域78侧的第二侧壁面80b分别以所述狭缝部80的第一侧壁面80a与第二侧壁面80b之间的宽度尺寸从背面10b侧朝向表面10a侧逐渐减小的方式倾斜。通过这样使狭缝部80的侧壁面倾斜,能够有效地使光扩散。尤其是在第一侧壁面80a和第二侧壁面80b上使倾斜角度不同,从而在狭缝部80内能够使光有效地扩散,能够抑制光向第二区域78及照度传感器76漏出的情况。如图14(b)所示,在第一侧壁面80a及第二侧壁面80b上,在高度方向上形成有多个沿狭缝部8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横列棱镜82。或者也可以对第一侧壁面80a及第二侧壁面80b进行梨皮面处理(粗糙面处理)。由此,能够使从第一区域77侧向狭缝部80侵入的光、或从狭缝部80向第二区域78侧侵入的光更有效地扩散,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向照度传感器76进入的光的量。可以对狭缝部80的侧面整个区域实施图14(b)所示的横列棱镜82或梨皮面处理,或者也可以仅对第一侧壁面80a和第二侧壁面80b中的一方实施。另外,也可以在狭缝部80施加图6(a)中所示的遮光膜47。
图14(c)是示出在装饰部18形成的第一开口部18a、第二开口部18b及狭缝部80的平面形状的图,而在图14(c)中,第一开口部18a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但是,也可以与第二开口部18b同样地形成为圆形状,各开口部18a、8b还可以形成为圆形、矩形以外的形状。
另外,狭缝部80的平面形状不仅可以形成为图14(c)所示的一定宽度的直线状,而且也可以形成为图5所示那样的波状等。
图14是电阻膜式的输入装置,但如图15所示,也可以在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中适用图14的结构。
图15所示的静电电容式的输入装置中,在由玻璃或塑料等形成的顶板(面板)20的背面的非输入区域12形成有装饰层18,在装饰层18上,在高度方向上与移动灯75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开口部18a,在高度方向上与照度传感器76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开口部18b。第一开口部18a与移动灯75之间为第一区域90,第二开口部18b与照度传感器76之间为第二区域91。如图15所示,构成静电电容式传感器的下部基板85与上部基板86经由光学透明粘接层87接合,作为静电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例如与图2同样,但不局限于此。在此,下部基板85相当于透明层。
在图15中,在下部基板85上形成有狭缝部80,但也可以如图15的点线所示那样,狭缝部80连续而形成到上部基板86。这种情况下,下部基板85、上部基板86、光学透明粘接层87等位于比顶板20靠内方(背面侧)的位置的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层为透明层。需要说明的是,透明层是指上述列举出的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层中的至少一个,用于形成狭缝部80的层没有限定为图15所记载的层。
在将图14及图15所示的移动灯75和照度传感器76组合而得到的输入装置中,也可以将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双方或一方形成为空间部。在形成为空间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图6中说明的遮光膜47等施加在空间部内。
符号说明:
10输入装置
10a表面
10b背面
11输入区域
12非输入区域
13上部电极
14下部电极
16传感器基板
18装饰层
20、68顶板
21、66上部基板
22、65下部基板
24、60下部透明基材
25、61上部透明基材
26、27、28、67、69光学透明粘接层
29硬质涂层薄膜
31第一空间部
31b、32b、80a、80b侧壁面
32第二空间部
36、45、46、80狭缝部
40外部物体
41光源
42受光元件
43非接触式传感器
47遮光膜
48粗加工部
49、50倾斜面
71、77第一区域
72、78第二区域
73塑料基材
75移动灯
76照度传感器
82横列棱镜
Claims (34)
1.一种输入装置,其能够检测操作面的操作位置,且具有透明层,所述输入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在所述输入装置的背面与表面之间能够使光通过,且位于相互分离的位置的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
在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背面侧朝向所述表面侧射出光时,用于抑制所述光从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透明层内透过而向所述第二区域内进入的抑制部,
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分别构成由空间形成的第一空间部及第二空间部,
所述抑制部形成在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所述透明层上,或者形成在所述第一空间部或所述第二空间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在所述第一空间部与所述第二空间部隔着所述透明层而面对的侧壁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部是间隙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间隙部形成为狭缝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狭缝的平面形状为重复凹凸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间隙部的所述第一区域侧的第一侧壁面或所述第二区域侧的第二侧壁面中的至少一方从所述背面侧朝向所述表面侧形成为倾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对所述第一侧壁面或所述第二侧壁面施加粗糙面处理、棱镜或遮光膜。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间隙部的开口部由装饰层及透明的顶板闭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部是遮光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部使所述侧壁面粗糙或对所述侧壁面施加有棱镜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抑制部是从所述背面侧到所述表面侧逐渐向所述第一空间部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设有传感器基板,该传感器基板具有透明基材和透明电极作为所述透明层,所述输入装置形成有贯通所述传感器基板的所述第一空间部及所述第二空间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基板由透明的顶板支承,所述第一空间部及所述第二空间部的表面侧的开口部由所述顶板闭塞。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基板为静电电容式的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基板为静电电容式的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透明基材具有下部透明基材和上部透明基材,在所述下部透明基材及所述上部透明基材上分别形成有所述透明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透明基材的两面形成有所述透明电极。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在所述透明基材的相同的面上形成有全部的所述透明电极。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基板为电阻膜式的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空间部及所述第二空间部的平面形状为圆。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设有表面由操作面构成的输入区域、位于所述输入区域的周围的非输入区域,在所述输入区域中,光沿着厚度方向透过,在所述非输入区域中,在所述透明层以外设有装饰层而以非透光性构成,以免光沿厚度方向透过,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及所述抑制部设置在所述非输入区域,在所述装饰层上的与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在位于最背面侧的透明基材上至少设有所述抑制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在位于最背面侧的透明基材上至少设有所述抑制部。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背面侧的光出射部和配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背面侧的受光部。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背面侧的光出射部和配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背面侧的受光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装置具有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背面侧的光出射部和配置在所述第二区域的背面侧的受光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光出射部是构成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光源,所述受光部是构成所述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受光元件。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光出射部是构成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光源,所述受光部是构成所述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受光元件。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光出射部是构成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光源,所述受光部是构成所述非接触式传感器的受光元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光出射部为灯部,所述受光部为照度传感器。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光出射部为灯部,所述受光部为照度传感器。
31.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光出射部为灯部,所述受光部为照度传感器。
32.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传感器基板为电阻膜式的结构。
3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间隙部的开口部由装饰层及透明的顶板闭塞。
3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
所述间隙部的开口部由装饰层及透明的顶板闭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78316 | 2010-08-09 | ||
JP2010-178316 | 2010-08-09 | ||
PCT/JP2011/062542 WO2012020594A1 (ja) | 2010-08-09 | 2011-05-31 | 入力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34797A CN102834797A (zh) | 2012-12-19 |
CN102834797B true CN102834797B (zh) | 2015-06-17 |
Family
ID=45567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1854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4797B (zh) | 2010-08-09 | 2011-05-31 | 输入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948687B2 (zh) |
KR (1) | KR101247063B1 (zh) |
CN (1) | CN102834797B (zh) |
WO (1) | WO201202059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73275B2 (ja) * | 2012-04-27 | 2015-09-0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通知窓付き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
JP5912855B2 (ja) * | 2012-05-23 | 2016-04-27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 |
JP5880292B2 (ja) * | 2012-06-01 | 2016-03-08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通知窓付き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
CN103731518B (zh) * | 2012-10-15 | 2017-04-26 |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增加光传感器接收角度的方法、结构及手持终端 |
EP2772835A1 (en) * | 2013-02-27 | 2014-09-03 | Wintek (China) Technology Ltd. | Touch-sensitive panel |
JP2019214173A (ja) * | 2018-06-13 | 2019-12-19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機能性フィルム、成形体、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150192A (ja) * | 1987-12-07 | 1989-06-13 | Nec Corp | タッチ入力装置 |
JP2000111872A (ja) * | 1998-10-05 | 2000-04-21 | Casio Comput Co Ltd | 表示装置 |
JP4054985B2 (ja) * | 2001-12-27 | 2008-03-05 | Toto株式会社 | 光学式タッチパネル装置 |
JP4697552B2 (ja) * | 2008-04-18 | 2011-06-0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
KR20100081052A (ko) * | 2009-01-05 | 2010-07-1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근접 센서를 이용한 감지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휴대 단말기 |
-
2011
- 2011-05-31 JP JP2011551725A patent/JP494868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5-31 WO PCT/JP2011/062542 patent/WO201202059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5-31 CN CN201180018540.7A patent/CN10283479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5-31 KR KR1020127019500A patent/KR101247063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948687B2 (ja) | 2012-06-06 |
JPWO2012020594A1 (ja) | 2013-10-28 |
KR20120091464A (ko) | 2012-08-17 |
WO2012020594A1 (ja) | 2012-02-16 |
CN102834797A (zh) | 2012-12-19 |
KR101247063B1 (ko) | 2013-03-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34797B (zh) | 输入装置 | |
CN101441541B (zh) | 多点触摸平板显示模块 | |
EP2369451B1 (en) | Object-sensing device | |
US8339373B2 (en) | Touch panel display with infrared light source | |
US8379226B2 (en) | Optical posi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position detection function | |
KR101381815B1 (ko)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TWI571769B (zh) | 非接觸輸入裝置及方法 | |
US20170017335A1 (en) | Touch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 |
US8854336B2 (en) | Light guide module, optical touch module, and method of increasing a signal to noise ratio of an optical touch module | |
US20120075191A1 (en) | Optical Touch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cal Touch Location | |
TWI496058B (zh) | 光學式觸控裝置 | |
KR20140131526A (ko) | 근적외선 필터를 갖는 센서-인-픽셀 디스플레이 시스템 | |
TW201409324A (zh) | 觸控顯示面板及其光學式觸控面板 | |
US9310918B2 (en) | Touch display having a reflective type display screen | |
US20150205442A1 (en) | Optical touch screen | |
US20120188184A1 (en) | Display having a frame, touch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frame | |
KR20120009604A (ko) | 카메라 모듈 및 그를 구비한 광학 터치 스크린 | |
JP2014085902A (ja) | タッチスイッチ素子及びタッチスイッチ装置 | |
CN103257763A (zh) | 输入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141861A (zh) | 光学式触摸面板 | |
US20110050646A1 (en) | Optical touch apparatus and optical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 |
US9234789B2 (en) | Optical sensing frame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with | |
US20140340591A1 (en) | Multifunction input device | |
RU2764109C1 (ru) | Емкостная сенсорная панель с рассеивателем и структурированным электродом | |
EP3647920A1 (en) | Touch display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53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