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2629A - 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及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及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32629A CN102832629A CN2012103164019A CN201210316401A CN102832629A CN 102832629 A CN102832629 A CN 102832629A CN 2012103164019 A CN2012103164019 A CN 2012103164019A CN 201210316401 A CN201210316401 A CN 201210316401A CN 102832629 A CN102832629 A CN 1028326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niting
- adjustment
- control unit
- svc
- tcs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564 temperature-controlled scanning calorimet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57 mal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205 computational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05 data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80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45 diagno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10—Flexible AC transmission systems [FAC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40—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harmonic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通讯通道、TCSC控制单元、SVC控制单元、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第一联调控制系统和第二联调控制系统;其工作方法包括状态判断、数据处理分析、发送指令、判断稳定及按指令动作;其优越性在于:①电压平滑调整,电压波动小;②网损降低,无功就地平衡;③减少FACTS设备之间的交互影响;④可行性高,成本低,操作简单;⑤为系统无功负荷进入小幅变化阶段的无功电压优化提供可调空间。
Description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Thyristor Controlled Series Compensator——基于晶闸管的可控串联补偿装置)与SVC(Staic Var Compensator——静止无功补偿装置)联调控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二)背景技术:
SVC由相控电抗器(即TCR)、谐波滤波器、并联电容器以及控制系统组成,可以实现无功平滑补偿。而SVC主要解决暂态下电网的无功补偿问题,其能够保证电网电压的稳定水平,调整过程平滑,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SVC装置还可以实现输电线路的快速融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随着电网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电网出现故障的概率越来越低,SVC作为动态无功补偿设备的利用率也越来越低,在稳态条件下,SVC作为电力系统暂态过程的无功储备,其参考电压必然是系统主网架电压,由于剩余容量有限,利用其按系统主网架电压指标进行调压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TCSC具有抑制系统低频振荡和次同步谐振,维持节点电压,调节系统潮流以及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等作用,TCSC之所以可以实现对线路上的功率进行连续的控制,主要是因为其可以通过改变晶闸管的触发角,从而改变其中电感支路上电流的大小,进而改变该线路上的无功补偿程度。因此,TCSC使得电力系统控制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大为提高,这对充分挖掘现有输电线路的输送功率,抑制低频振荡和次同步振荡,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而目前的TCSC由于受晶闸管、C和L上所能承受的电流和电压的限制以及TCSC控制器性能及电力系统对TCSC电抗变化灵敏程度的限制,使得TCSC的阻抗调节范围大大地缩小了,TCSC对电力系统控制所具有的潜力是基于TCSC的快速调节阻抗能力,阻抗控制的优劣影响着整个控制系统响应速度与稳定性。
目前,研究FACTS装置已经着重研究其装置之间的交互影响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方面的影响。同一条母线上同时安装TCSC与SVC,两者之间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高频的交互影响,系统中如果同时安装了SVC和TCSC,一般情况下两者之间存在一定交互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大。图1、图2中,由于TCSC是串联在输电线路中的,而SVC是并联在线路中使用的,它们的联合补偿使用可以随时、动态、连续地补偿系统中的无功,改善线路的阻抗水平及系统阻尼水平,使系统电压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因此考虑结合现有的自动化变电站条件,在变电站的输出侧采用第一联调系统和第二联调系统将TCSC和SVC安装在变电站的出口处,以实现两者联调的目的。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它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是一种可以提高电网电压调节质量,提供更优质电能的操作简单的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通讯通道、TCSC控制单元、SVC控制单元、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第一联调控制系统和第二联调控制系统;其中,所述TCSC控制单元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呈双向连接,其输出端与通讯通道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通讯通道分别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和第二联调控制单元呈双向连接,其输入端还连接SVC控制单元的输出端;所述SVC控制单元与第二联调控制单元呈双向连接,其输出端与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鞍结分岔控制器单元分别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和第二联调控制单元的呈双向连接。
所述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由带分析处理主程序的自适应控制单元组成,其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和第二联调控制单元连接,鞍结分岔控制器输入端从第一联调系统和第二联调系统采集分析所需的参数信号,输出端则将处理后的有效信号通过第一联调系统和第二联调系统传递,进行系统调度。
所述通讯通道是由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调度模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和数据通讯模块构成;其中,所述SCADA调度模块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以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分别呈双向连接,其输入端接收TCSC控制单元发出的控制信号;所述数据通讯模块与第二联调控制单元以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分别呈双向连接,其输入端接收SVC控制单元发出的控制信号。
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①由第一联调单元根据TCSC控制单元中接收的来自SCADA系统的电网参数,由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的主程序循环判断作为控制对象的联调控制的电力系统是否处于稳态运行阶段,并通过鞍结分岔控制器中的鞍结分岔分析方法计算出系统当前运行状态下TCSC和SVC的极限运行状态,从而指导相关分岔参数的安全调节范围;如果系统处于稳态运行阶段,则第一联调系统会根据变电站进线端电压水平、系统联络线的等效阻抗、线路中的无功功率水平、系统暂态稳定性情况,进行处理、分析,并计算调整电网参数所需要进行调节的无功变化数据,并发出调节指令,此时通过奇异值分解法求得TCSC在小范围等效阻抗变化下,且TCSC和SVC交互影响系数最小时的SVC控制单元所提供的无功功率调整量。
②第一联调单元通过通讯通道将步骤①得到的调节指令SCADA调度模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和数据通讯模块逐级传送并解释执行功能,最后送达第二联调单元;
③第二联调单元采集母线电压的变化参数,并判断系统是否处于稳态运行,如果系统处于稳态运行阶段,则第二联调单元则接收该调整指令,然后通过SVC控制单元控制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单元根据指令调整无功量,将其调整到电网所要求的状态;
④联调控制系统根据TCSC控制单元从SCADA调度模块上接收的SVC控制单元发出的无功出力值和等效电抗值,并根据无功出力数值和等效电抗值的变化判断SVC控制单元是否按照设定值进行动作;
⑤如果电力系统处于故障状态,即暂态运行,则由主程序分析计算出调整电网参数所需要进行调节的无功变化数据,并结合鞍结分岔控制器中的鞍结分岔分析方法计算出系统当前运行状态下TCSC和SVC的极限运行状态,协调所需无功功率的分配;同时第二联调单元会发出指令,使SVC控制单元迅速转入暂态控制策略,退出联调控制,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的动态补偿,并同时通过通讯通道向第一联调单元反馈“SVC控制单元已退出”的联调状态,此时第一联调单元向TCSC控制单元发出启动辅助暂态强补策略的信号,第一联调单元和第二联调单元各自运行以满足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无功功率需要,不再考虑交互影响;
⑥当电力系统进入新的稳态运行时,第二联调单元会向SVC控制单元发送信号,使其自动恢复到第一联调单元最后一次下发的调节值状态,并进入新的联调控制状态中,进行新一轮的判断。
所述步骤①中所述计算调整电网参数的过程由以下步骤构成:
⑴首先选择TCSC的等效电抗XTCSC和SVC的等效电纳BSVC为分岔参数,通过鞍结分岔分析和电能质量监测,在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计算最小交互影响系数下,调节TCSC控制单元时对应的SVC控制单元的无功调节量,生成调节指令;
⑵当系统无功负荷处于大幅变化阶段需要进行及时调节时,联调控制系统将通过自适应控制算法改变TCSC和SVC控制单元的可调容量,即等效为XTCSC和BSVC的值,系统无功负荷进入小幅变化阶段的无功电压优化提供可调空间。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采用鞍结分岔理论的直接法计算分析TCSC与SVC中各个分岔控制参数与所在系统电压稳定性关系,并通过奇异值分解法(SVD)和自适应反馈控制,实现TCSC与SVC相对应的等效阻抗值动态、连续的变化,以平衡整个系统中的部分无功功率,使得三相正序电压能够保持在一个正常水平范围内的平衡,最终使得整个系统中的电压值稳定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内,减少FACTS设备之间的交互影响。鞍结分岔控制器单元主要由自适应控制单元和分析处理主程序组成。
所有的控制指令均来自这个主程序,确保调节SVC控制系统、相控电抗器回路以及TCSC系统的策略能够相互协调,该主程序采用奇异值分解法(SVD)建立适用于TCSC和SVC组合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借助鞍结分岔理论,采用直接法计算分析出联调控制策略中的各个参数和基数,从而进行交互影响的分析,最终减少FACTS设备之间的交互影响。第一联调系统位于TCSC系统侧,属于主控制系统,第二联调系统连接SVC系统,主要实现对SVC系统与通讯通道的数据分析,同时作为SVC系统的状态开关。
主程序上,TCSC系统着重解决了建立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求解系统失稳分岔边界问题,确定了无功补偿设备受控后母线电压在TCSC和SVC相互影响下的自适应控制算法。事实上联调控制系统是将SVC系统中的TCR支路的控制策略纳入TCSC系统的整体管理中。
主程序还包括有调试试验平台,包括TCSC后台工作站、SCADA后台工作站、SVC后台工作站,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分析处理主程序以及数据通讯管理平台。该试验平台可以实现对所有联调试验项目的模拟,保证现场设备一次成功接入,为系统整体实际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指电力系统中通讯传送的站控层,具有快速的信息响应能力及相应的信息处理分析功能,完成站内的运行管理及控制(包括就地及远方控制管理两种方式),例如事件记录、开关控制及SCADA的数据收集功能。
调度系统,也就是电力系统中通讯传送中的调度层,即SCADA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生产过程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它可以对现场的运行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控制、测量、参数调节以及各类信号报警等各项功能。有着信息完整、提高效率、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能帮助快速诊断出系统故障状态等优势,现已经成为电力调度不可缺少的工具。联调控制系统中的各个参考数据都来自SCADA系统。
经过双分支电抗器接线后,其中一段母线的无功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对另一段母线电压造成影响,同时为了防止两者误调节导致的系统电压失稳和求取系统失稳边界以指导系统安全运行。因此,本发明需要使用奇异值分解法(SVD)建立适用于TCSC和SVC组合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借助鞍结分岔理论,采用直接法计算分析出联调控制策略中的各个参数和基数,从而进行交互影响的分析。
奇异值分解法(SVD)应用简介:
假定一个控制系统中含有m个输入和m个输出,G(s)为相对应的传递函数矩阵,可以得到以下公式:G(s)=Z(s)·Λ(s) ·VT(s)
该式中,Λ(s)=diag[σ1(s),σ2(s),…,σm(s)]; Z(s)=diag[z1(s),z2(s),…,zm(s)],
V(s)=diag[v1(s),v2(s),…,vm(s)]这两个矩阵是传递函数矩阵G(s)的左右奇异向量,因此G(s)可以改写成如下形式:
同时Y(s)=G(s)·U(s)=Z(s)·Λ(s)·VT
由上式可知:G(s)由三部分组成。见图5
进一步可以得出该系统中K输出与l输入之间的增益可由下式表示:
另外可以定义:θi=cos-1|<Wi(s),Ekl>|
θ=0,即cosθ=1的时候,表示此时控制系统之间没有交互影响;i=π/2即cosθ=0的情况下,此时之间的交互影响相对最强烈。
鞍结分岔理论应用简介:
描述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一般采用如下微分—代数方程的形式
式中:F为描述系统动态元件特性的微分方程;G为描述各节点的有功、无功功率平衡的代数方程;x为微分状态变量;y为代数状态变量;μ为系统分岔控制参数。式中μ∈Rk(k≥1且k为整数)且多为负荷有功和无功,在对系统电压稳定性分岔分析时,根据分岔参数向量μ∈Rk中k值的不同分为单参数、多参数分岔分析。下式为鞍结分岔条件,
为了实现鞍结分岔理论的控制应用,首先确定TCSC与SVC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推导得到关于该系统的微分代数方程,对TCSC与SVC系统进行自适应延时反馈控制,受控系统为:
其中K为自适应增益系数,τ为自适应延时时间,x为一个TCSC与SVC系统可测的状态变量,μ为鞍结分岔参数组,即SVC的补偿器电纳Bsvc和TCSC的等效电抗XTCSC,在不同的系统状态下,通过相应软件对系统的雅克比矩阵中相应的鞍结分岔参数进行鞍结分岔求解,采用扩展方程法求解电力系统二维参数分岔边界,通过引入两个参数来构造系统的特征方程,以其求解得到SNB分岔曲线和电压临界崩溃边界,从而得到自适应反馈控制的电压临界崩溃的给定值,以求得到第一联调系统TCSC和第二联调系统SVC的控制信号XTCSC和Bsvc。
自适应延时时间的确定:
选取延时时间τ为可测状态变量时间历程曲线上任意相邻(k-1)个峰值之间的时间间隔τ=Δt(n) max=t(n) max-t(n-k) max,随着控制的不断施加,这个时间间隔也逐渐等于一个常数,即周期轨道的周期。
自适应增益系数的确定:
定义:在时刻tn,延时反馈时间的局部变化率为
其中K(tn-1)为上一个时间段的增益系数。当σ→0时,自适应延时反馈就退化到原始延时反馈方法中的形式。σ>0是一个小数,以至于对所有的时间,σλ落在函数tanh的线性范围内,该反馈的设定可以确保联调控制系统的有效控制。设计的自适应鞍结分岔控制装置如附图3所示。
在整个控制过程中,延时反馈时间和反馈增益系数均是根据系统的瞬态动力学行为自动选择的,具有自适应性的特点。这里将根据上述理论方法对TCSC与SVC的系统进行分析,可以定量地分析出系统中各种FACTS装置安装位置的变化以及系统中电气参数的变化对控制器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强弱。
本发明的优越性在于:①在系统稳定运行阶段,TCSC控制单元与SVC控制单元可以较好地实现最低的交互影响,并通过一个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实现多种平滑调节的无功补偿容量,保证电压的平滑调整,减少电压波动对用户产品的影响;在系统故障状态下,通过鞍结分岔控制器的指导和调节作用可以较快地使系统恢复稳定运行状态,并保证系统远离电压极限运行点,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网的电压稳定性;②可以优化电网的无功补偿方式,有效降低网损,实现无功就地平衡,为电网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电能;③采用奇异值分解法(SVD)建立适用于TCSC和SVC组合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借助鞍结分岔理论,采用直接法计算分析出联调控制策略中的各个参数和基数,从而进行交互影响的分析,最终减少FACTS设备之间的交互影响;④利用现有的控制系统以及通讯通道,实现的可行性高,成本低,操作简单;⑤当系统无功负荷处于大幅变化阶段需要进线无功调节时,通过改变TCSC的线路的串联阻抗,可以进一步放大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的可调容量,为系统无功负荷进入小幅变化阶段的无功电压优化提供可调空间。
(四)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常采用的TCSC模型。
图2现有技术常采用的SVC的基本控制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涉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涉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的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涉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中奇异值分解法系统输入输出流程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见图3),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通讯通道、TCSC控制单元、SVC控制单元、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第一联调控制系统和第二联调控制系统;其中,所述TCSC控制单元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呈双向连接,其输出端与通讯通道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通讯通道分别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和第二联调控制单元呈双向连接,其输入端还连接SVC控制单元的输出端;所述SVC控制单元与第二联调控制单元呈双向连接,其输出端与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鞍结分岔控制器单元分别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和第二联调控制单元的呈双向连接。
所述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由带分析处理主程序的自适应控制单元组成,其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和第二联调控制单元连接,鞍结分岔控制器输入端从第一联调系统和第二联调系统采集分析所需的参数信号,输出端则将处理后的有效信号通过第一联调系统和第二联调系统传递,进行系统调度。
所述通讯通道(见图3)是由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调度模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和数据通讯模块构成;其中,所述SCADA调度模块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以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分别呈双向连接,其输入端接收TCSC控制单元发出的控制信号;所述数据通讯模块与第二联调控制单元以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分别呈双向连接,其输入端接收SVC控制单元发出的控制信号。
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的工作方法(见图4、图5),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①由第一联调单元根据TCSC控制单元中接收的来自SCADA系统的电网参数,由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的主程序循环判断作为控制对象的联调控制的电力系统是否处于稳态运行阶段,并通过鞍结分岔控制器中的鞍结分岔分析方法计算出系统当前运行状态下TCSC和SVC的极限运行状态,从而指导相关分岔参数的安全调节范围;如果系统处于稳态运行阶段,则第一联调系统会根据变电站进线端电压水平、系统联络线的等效阻抗、线路中的无功功率水平、系统暂态稳定性情况,进行处理、分析,并计算调整电网参数所需要进行调节的无功变化数据,并发出调节指令,此时通过奇异值分解法求得TCSC在小范围等效阻抗变化下,且TCSC和SVC交互影响系数最小时的SVC控制单元所提供的无功功率调整量。
②第一联调单元通过通讯通道将步骤①得到的调节指令SCADA调度模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和数据通讯模块逐级传送并解释执行功能,最后送达第二联调单元;
③第二联调单元采集母线电压的变化参数,并判断系统是否处于稳态运行,如果系统处于稳态运行阶段,则第二联调单元则接收该调整指令,然后通过SVC控制单元控制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单元根据指令调整无功量,将其调整到电网所要求的状态;
④联调控制系统根据TCSC控制单元从SCADA调度模块上接收的SVC控制单元发出的无功出力值和等效电抗值,并根据无功出力数值和等效电抗值的变化判断SVC控制单元是否按照设定值进行动作;
⑤如果电力系统处于故障状态,即暂态运行,则由主程序分析计算出调整电网参数所需要进行调节的无功变化数据,并结合鞍结分岔控制器中的鞍结分岔分析方法计算出系统当前运行状态下TCSC和SVC的极限运行状态,协调所需无功功率的分配;同时第二联调单元会发出指令,使SVC控制单元迅速转入暂态控制策略,退出联调控制,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的动态补偿,并同时通过通讯通道向第一联调单元反馈“SVC控制单元已退出”的联调状态,此时第一联调单元向TCSC控制单元发出启动辅助暂态强补策略的信号,第一联调单元和第二联调单元各自运行以满足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无功功率需要,不再考虑交互影响;
⑥当电力系统进入新的稳态运行时,第二联调单元会向SVC控制单元发送信号,使其自动恢复到第一联调单元最后一次下发的调节值状态,并进入新的联调控制状态中,进行新一轮的判断。
所述步骤①中所述计算调整电网参数的过程由以下步骤构成:
⑴首先选择TCSC的等效电抗XTCSC和SVC的等效电纳BSVC为分岔参数,通过鞍结分岔分析和电能质量监测,在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计算最小交互影响系数下,调节TCSC控制单元时对应的SVC控制单元的无功调节量,生成调节指令;
⑵当系统无功负荷处于大幅变化阶段需要进行及时调节时,联调控制系统将通过自适应控制算法改变TCSC和SVC控制单元的可调容量,即等效为XTCSC和BSVC的值,系统无功负荷进入小幅变化阶段的无功电压优化提供可调空间。
Claims (5)
1.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通讯通道、TCSC控制单元、SVC控制单元、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第一联调控制系统和第二联调控制系统;其中,所述TCSC控制单元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呈双向连接,其输出端与通讯通道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通讯通道分别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和第二联调控制单元呈双向连接,其输入端还连接SVC控制单元的输出端;所述SVC控制单元与第二联调控制单元呈双向连接,其输出端与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鞍结分岔控制器单元分别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和第二联调控制单元的呈双向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由带分析处理主程序的自适应控制单元组成,其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和第二联调控制单元连接,鞍结分岔控制器输入端从第一联调系统和第二联调系统采集分析所需的参数信号,输出端则将处理后的有效信号通过第一联调系统和第二联调系统传递,进行系统调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通道是由SCADA(Supervisory Control AndData Acquisition——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调度模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和数据通讯模块构成;其中,所述SCADA调度模块与第一联调控制单元以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分别呈双向连接,其输入端接收TCSC控制单元发出的控制信号;所述数据通讯模块与第二联调控制单元以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分别呈双向连接,其输入端接收SVC控制单元发出的控制信号。
4.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①由第一联调单元根据TCSC控制单元中接收的来自SCADA系统的电网参数,由鞍结分岔自适应控制器的主程序循环判断作为控制对象的联调控制的电力系统是否处于稳态运行阶段,并通过鞍结分岔控制器中的鞍结分岔分析方法计算出系统当前运行状态下TCSC和SVC的极限运行状态,从而指导相关分岔参数的安全调节范围;如果系统处于稳态运行阶段,则第一联调系统会根据变电站进线端电压水平、系统联络线的等效阻抗、线路中的无功功率水平、系统暂态稳定性情况,进行处理、分析,并计算调整电网参数所需要进行调节的无功变化数据,并发出调节指令,此时通过奇异值分解法求得TCSC在小范围等效阻抗变化下,且TCSC和SVC交互影响系数最小时的SVC控制单元所提供的无功功率调整量。
②第一联调单元通过通讯通道将步骤①得到的调节指令SCADA调度模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站控层模块和数据通讯模块逐级传送并解释执行功能,最后送达第二联调单元;
③第二联调单元采集母线电压的变化参数,并判断系统是否处于稳态运行,如果系统处于稳态运行阶段,则第二联调单元则接收该调整指令,然后通过SVC控制单元控制相控电抗器回路TCR支路单元根据指令调整无功量,将其调整到电网所要求的状态;
④联调控制系统根据TCSC控制单元从SCADA调度模块上接收的SVC控制单元发出的无功出力值和等效电抗值,并根据无功出力数值和等效电抗值的变化判断SVC控制单元是否按照设定值进行动作;
⑤如果电力系统处于故障状态,即暂态运行,则由主程序分析计算出调整电网参数所需要进行调节的无功变化数据,并结合鞍结分岔控制器中的鞍结分岔分析方法计算出系统当前运行状态下TCSC和SVC的极限运行状态,协调所需无功功率的分配;同时第二联调单元会发出指令,使SVC控制单元迅速转入暂态控制策略,退出联调控制,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的动态补偿,并同时通过通讯通道向第一联调单元反馈“SVC控制单元已退出”的联调状态,此时第一联调单元向TCSC控制单元发出启动辅助暂态强补策略的信号,第一联调单元和第二联调单元各自运行以满足系统电压稳定性的无功功率需要,不再考虑交互影响;
⑥当电力系统进入新的稳态运行时,第二联调单元会向SVC控制单元发送信号,使其自动恢复到第一联调单元最后一次下发的调节值状态,并进入新的联调控制状态中,进行新一轮的判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①中所述计算调整电网参数的过程由以下步骤构成:
⑴首先选择TCSC的等效电抗XTCSC和SVC的等效电纳BSVC为分岔参数,通过鞍结分岔分析和电能质量监测,在保证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下计算最小交互影响系数下,调节TCSC控制单元时对应的SVC控制单元的无功调节量,生成调节指令;
⑵当系统无功负荷处于大幅变化阶段需要进行及时调节时,联调控制系统将通过自适应控制算法改变TCSC和SVC控制单元的可调容量,即等效为XTCSC和BSVC的值,系统无功负荷进入小幅变化阶段的无功电压优化提供可调空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16401.9A CN102832629B (zh) | 2012-08-31 | 2012-08-31 | 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及工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316401.9A CN102832629B (zh) | 2012-08-31 | 2012-08-31 | 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及工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32629A true CN102832629A (zh) | 2012-12-19 |
CN102832629B CN102832629B (zh) | 2014-09-17 |
Family
ID=47335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1640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2629B (zh) | 2012-08-31 | 2012-08-31 | 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及工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832629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69078A (zh) * | 2013-05-17 | 2013-08-28 | 华北电力大学 | 用于电压控制的svc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280813A (zh) * | 2013-05-17 | 2013-09-04 | 华北电力大学 | 用于电压控制的tcsc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492489A (zh) * | 2019-07-22 | 2019-11-22 | 中国农业大学 |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4417559A (zh) * | 2021-12-16 | 2022-04-29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 一种考虑混合直流馈入的交直流系统功率交互分析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96757B1 (en) * | 1999-07-30 | 2002-12-17 |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Nonlinear contingency screening for voltage collapse |
CN101877483A (zh) * | 2010-07-09 | 2010-11-03 | 天津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线性反馈控制的电力系统鞍结点分岔控制器 |
-
2012
- 2012-08-31 CN CN201210316401.9A patent/CN10283262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96757B1 (en) * | 1999-07-30 | 2002-12-17 |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Nonlinear contingency screening for voltage collapse |
CN101877483A (zh) * | 2010-07-09 | 2010-11-03 | 天津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线性反馈控制的电力系统鞍结点分岔控制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包黎昕等: "SVC和TCSC提高电压稳定性作用的动态分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 * |
殷红德: "分岔理论在含FACTS装置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万方学位论文》 * |
邹振宇等: "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TCSC与SVC控制器协调设计", 《电力系统自动化》 *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69078A (zh) * | 2013-05-17 | 2013-08-28 | 华北电力大学 | 用于电压控制的svc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280813A (zh) * | 2013-05-17 | 2013-09-04 | 华北电力大学 | 用于电压控制的tcsc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03280813B (zh) * | 2013-05-17 | 2014-12-03 | 华北电力大学 | 用于电压控制的tcsc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492489A (zh) * | 2019-07-22 | 2019-11-22 | 中国农业大学 |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4417559A (zh) * | 2021-12-16 | 2022-04-29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嘉兴供电公司 | 一种考虑混合直流馈入的交直流系统功率交互分析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32629B (zh) | 2014-09-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581245B2 (en) | Voltage/reactive power operation assisting device and assisting method, and voltage/reactive power operation monitoring control device and monitoring control method | |
CN103296677B (zh) | 一种在线大电网恢复辅助决策系统 | |
CN102709918B (zh) | 基于avc系统的电网关口无功功率控制方法 | |
CN103151784B (zh) | 一种基于avc系统的无功电压优化方法及装置 | |
CN104238362B (zh) | 一种光伏电站厂站级控制系统建模方法 | |
CN103580022B (zh) | 一种电力系统动态无功储备计算方法 | |
CN106471693A (zh) | 用于控制配电的方法 | |
CN101976847B (zh) | Svc与avc联调控制系统 | |
CN102856919B (zh) | 一种混合经济压差和灵敏度分析的无功优化在线控制方法 | |
CN103077480B (zh) | 一种电力系统的安全校核方法 | |
CN106655227A (zh) | 一种基于智能软开关的有源配电网馈线负载平衡方法 | |
CN102244384A (zh) | 一种基于经济当量分析的主变压器优化运行方法 | |
CN104993478A (zh) | 一种适用于用户侧微电网的离网运行控制方法 | |
CN102832629B (zh) | 基于鞍结分岔理论的tcsc与svc联调控制系统及工作方法 | |
CN105375506A (zh) | 特高压直流输电仿真系统 | |
CN104158199A (zh) | 对电力系统实时状态进行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3151795A (zh) | 降低风机损耗的分散式风电场无功优化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7994608A (zh) | 光伏电站的无功电压控制方法 | |
Mohagheghi et al. | Real-time optimal power flow under wind energy penetration-Part I: Approach | |
Guo et al. | Distributed 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 framework for large-scale wind integration in China | |
CN105449715A (zh) | 风电场的无功电压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2904265A (zh) | 一种基于区间潮流的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方法和系统 | |
CN103296678B (zh) | 一种在线大电网恢复辅助决策方法 | |
CN102830277B (zh) | 一种用于发电机端系统的信号测量装置和方法 | |
US20240136823A1 (en) | Controllable grid interface for microgrid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