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4855A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4855A
CN102804855A CN201080025968XA CN201080025968A CN102804855A CN 102804855 A CN102804855 A CN 102804855A CN 201080025968X A CN201080025968X A CN 201080025968XA CN 201080025968 A CN201080025968 A CN 201080025968A CN 102804855 A CN102804855 A CN 1028048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erence signal
base station
comp
terminal installation
receiv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596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04855B (zh
Inventor
野上智造
示泽寿之
山田升平
王和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21183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112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048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48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048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48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2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intra-user or intra-terminal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发送装置具备:第1接收装置,其对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进行非协作通信;和参考信号发送部,其对进行协作通信的第2接收装置分别进行发送。另外,发送装置具备:通知部,其对第1接收装置指示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并对第2接收装置指示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本申请基于2009年6月16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9-142873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基于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WCDMA(宽带码分多址接入)、LTE(长期演进)、LTE-A(LTE先进)和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这样的移动无线通信系统是公知的。在这些移动无线通信系统中,将基站(基站装置、发送站、发送装置、eNodeB)或者相当于基站的发送站所覆盖的多个区域配置成蜂窝(Cell)状的蜂窝(Cellular)结构。由此,能扩大通信面积。
另外,在相邻的小区间或者扇区(Sector)间,通过使用不同的频率,即使是位于小区端部(小区边缘)区域或者扇区端部区域的终端装置(接收装置、接收站、移动台、移动终端、UE(用户设备)),也能不受来自多个基站的发送信号的干扰而进行通信。然而,在此情况下,存在频率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在相邻的小区或者扇区间利用同一频率,能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然而,在此情况下,需要针对位于小区端部区域的终端装置的干扰的对策。
作为该干扰的对策,研究了如下方法:通过在相邻小区间进行彼此协作的小区间协作通信,来减轻或者抑制针对小区边缘区域的终端装置的干扰。在非专利文献1中,作为那样的方式,公开了CoMP(多点协作)传输方式(协作通信方式)等。另外,作为CoMP的方式,公开了在小区间对相同或者不同的数据进行协作发送的联合处理(Joint Processing)、联合发送(Joint Transmission)、在小区间协作来进行调度或控制的协作调度(Coordinated Scheduling)、或波束成形(Beamforming)等。
通过按照基站和终端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状况,自适应地控制调制方式及编码率(MCS(调制编码方案)、空间复用数(层、秩)、预编码权重(预编码矩阵)等,能实现更高效率的数据传输。在非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进行这些控制的方法。
图17是表示在LTE-A中进行来自单个小区的MIMO(多输入多输出)发送等非协作通信(非CoMP)的基站1701和终端装置1702的图。其提出了以下方案:在LTE-A中,终端装置1702利用从基站1701发送的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导频信号、已知信号、传播路径状态测定用参考信号、CSI-RS(信道状态信息-RS))来将反馈信息发送到基站1701。将参考信号从基站1701发送到终端装置1702。
终端装置1702将基于参考信号而生成的反馈信息发送到基站1701。在进行从基站1701到终端装置1702的数据传输的下行线路(下行链路)的情况下,为了进行上述的自适应控制,基于从基站1701发送的参考信号,在终端装置1702估计下行线路的传输路径状况等。然后,通过进行从终端装置1702到基站1701的数据传输的上行线路(上行链路),将估计出的传输路径状况等发送(反馈)到基站1701。在非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以下方案:在配置参考信号时,在时间轴上不是对全部的子帧配置参考信号,而只是对一部分子帧配置参考信号。
图18是表示基站1701发送的参考信号的例子的图。在图18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频率。以给定的时间和频带而规定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1801内的各四边形的区域表示资源元(映射了调制符号的区域、RE(Resource Element))。标号1801-1~1801-4表示映射了LTE-A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标号1801-5表示映射了LTE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
另外,标号1801-6表示映射了除参考信号以外的信号(数据信号或控制信号等)的资源元。作为参考信号的配置,能利用散乱(scattered)于频率方向以及时间方向的资源元上的参考信号。LTE-A的UE能利用表示信道的特性的信息(CSI(信道状态信息))或对基站的推荐发送格式信息(CQI(信道质量指示符)或RI(秩指示符)或PMI(预编码矩阵索引))等,作为基于该LTE-A的参考信号而生成并对基站反馈的信息(反馈信息)。
图19是表示在LTE-A中进行CoMP通信的基站1901、基站1902和终端装置1903的图。其提出了以下方案:在LTE-A中,终端装置1903使用从基站1901和基站1902发送的各参考信号来创建反馈信息,并将创建的反馈信息发送到基站1901。在非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以下方案:当在LTE-A中进行CoMP通信时,为了在终端装置1903高精度地测定参考信号,在从基站1901发送参考信号时,对来自基站1902的数据进行打孔(puncturing)(不将数据映射到资源元,或者停止数据发送)。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Further Advancements forE-UTRA Physical Layer Aspects(Release X)、2009年1月、3GPP TR 36.814V0.3.2(2009-01)
非专利文献2: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Radio Access(E-UTRA);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 8)、2008年12月、3GPP TS 36.213 V8.5.0(2008-12)
非专利文献3:3GPP TSG RAN WG1 #56-bis、R1-091351、″CSI-RSdesign for LTE-Advanced downlink″、2009年3月
非专利文献4:3GPP TSG-RAN WG1 #56、R1-090875、″FurtherConsiderations and Link Simulations on Reference Signals in LTE-A″、2009年2月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现有的通信方式,在能进行非协作通信和协作通信的通信系统中,高效率的参考信号的配置以及适当的反馈信息的获得是困难的,这成为妨碍传输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能进行非协作通信和协作通信的通信系统中,能进行高效率的参考信号的配置以及适当的反馈信息的获得的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通信系统以及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发送装置,具备:参考信号发送部,其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分别发送到进行非协作通信的第1接收装置、以及进行协作通信的第2接收装置;和通知部,其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指示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并对所述第2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
(2)另外,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发送装置是在上述发送装置的基础上,还可以具备:第1映射部,其将所述第1参考信号和所述第2参考信号映射到不同的资源。
(3)另外,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发送装置是在上述发送装置的基础上,所述第1映射部使用相同的序列来作为所述第1参考信号以及所述第2参考信号。
(4)另外,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发送装置是在上述发送装置的基础上,还可以具备:第2映射部,其将所述第1参考信号和所述第2参考信号配置到不同的子帧。
(5)另外,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的发送装置具备:参考信号发送部,其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分别发送到进行非协作通信的第1接收装置、以及进行协作通信的第2接收装置;和通知部,其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通知用于确定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的信息,并对所述第2接收装置通知用于确定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的信息。
(6)另外,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接收装置具备:第1参考信号测定部,其基于来自通过切换非协作通信和协作通信来进行通信的发送装置的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第1参考信号;和第2参考信号测定部,其基于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
(7)另外,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接收装置还可以具备:第1反馈信息生成部,其利用测定了所述第1参考信号的结果,来创建第1反馈信息;和第2反馈信息生成部,其利用测定了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结果,来创建与所述第1反馈信息不同的第2反馈信息。
(8)另外,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通信系统具备发送装置、以及第1和第2接收装置,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具备:参考信号发送部,其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分别发送到进行非协作通信的第1接收装置、以及进行协作通信的第2接收装置;和通知部,其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指示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并对所述第2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所述第1接收装置具备:第1参考信号测定部,其测定所述第1参考信号,所述第2接收装置具备:第2参考信号测定部,其测定所述第2参考信号。
(9)另外,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的通信系统具备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具备:参考信号发送部,其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发送到切换进行非协作通信和协作通信的所述接收装置;和通知部,其对所述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或者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所述接收装置具备:第1参考信号测定部,其基于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所述第1参考信号;和第2参考信号测定部,其基于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所述第2参考信号
(10)另外,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通信方法,其中,从发送装置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分别发送到进行非协作通信的第1接收装置、以及进行协作通信的第2接收装置;所述发送装置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所述发送装置对所述第2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
(11)另外,本发明的其他形态的通信方法,其中,接收装置基于来自切换进行非协作通信和协作通信的发送装置的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第1参考信号;所述接收装置基于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能进行非协作通信和协作通信的通信系统中,能进行高效率的参考信号的配置以及适当的反馈信息的获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
图3A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构成例的图。
图3B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3C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再其它的构成例的图。
图4A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构成例的图。
图4B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4C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再其它的构成例的图。
图5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发送装置)和终端装置(接收装置)之间的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7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发送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框图。
图8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终端装置(接收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框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构成例的图。
图9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9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再其它的构成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发送装置)和终端装置(接收装置)之间的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发送装置)和终端装置(接收装置)之间的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发送装置)和终端装置(接收装置)之间的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发送装置)和终端装置(接收装置)之间的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
图1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构成例的图。
图15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的参考信号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同实施方式中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7是表示进行MIMO通信的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构成图。
图18是表示进行MIMO通信的通信系统中的参考信号的构成的图。
图19是表示进行CoMP通信的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的构成的概略构成图。图1的通信系统包括:构成各小区的基站(发送装置、基站装置、eNodeB、eNB、小区、上行链路接收装置)101以及102、终端装置(接收装置、UE、上行链路发送装置)103以及104。基站101和终端装置103进行作为非CoMP的MIMO通信(或者SISO(单输入单输出))通信或发送分集(TxD)通信)。
另外,基站101和基站102通过CoMP通信(协作通信)来与终端装置104进行通信。即,至少基站101进行MIMO通信和CoMP通信这两者。换言之,基站101容纳进行MIMO通信的终端装置(第1接收装置)103、以及进行CoMP通信的终端装置(第2接收装置)104这两者。此外,尽管在此说明了基站101在相同的时刻容纳了终端装置103和终端装置104的情况,但不限于此。基站101可以在不同的时刻容纳终端装置103和终端装置104。基站201对于终端装置104,是存在与基站101协作的可能性的基站。
进行MIMO通信的终端装置103测定从基站101发送的参考信号来生成反馈信息,并将生成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101。另外,进行CoMP通信的终端装置104测定从基站101发送的参考信号、和从基站102发送的参考信号,来生成反馈信息,并将生成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101或者/以及基站102。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终端装置104在进行CoMP以前的样子的图。终端装置104被基站101容纳。对于终端装置104,存在与基站101协作的可能性的基站是基站102和基站201。基站101指示终端装置104测定从基站102发送的参考信号、和从基站201发送的参考信号。终端装置104将已测定的结果的全部或者一部分报告给基站101。基站101基于报告的信息来决定进行CoMP通信的基站。在选择了基站102的情况下,转移到图1所示那样的CoMP。
图3A~图3C是表示不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所参考的参考信号(传播路径状态测定用参考信号)的构成例的图。图3A所示的资源块301从覆盖小区#1的基站101发送,包含参考信号。图3B所示的资源块302从覆盖小区#2的基站102发送,包含参考信号。图3C所示的资源块303从覆盖小区#3的基站103发送,包含参考信号。
此外,在此,尽管将时间方向上14个、频率方向上12个资源元的组称作资源块,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时间方向上14个、频率方向上12个资源元的组称作资源块,将上述资源块称作资源块的组。资源块301内的资源元301-1~301-4表示映射了LTE-A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除此之外的资源元301-5表示映射了除LTE-A的参考信号以外的信号(数据信号、控制信号、LTE的参考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等)的资源元。
资源元301-1~301-4表示映射了与互不相同的端口(逻辑端口、天线端口)即端口1~端口4对应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资源块302内的资源元302-1~302-5、以及资源块303内的资源元303-1~303-5也同样。然而,尽管在此说明了将与4个端口相关的参考信号配置于1个资源块的情况,但也可以配置任意的端口数(例如,1、2、4、8端口)的参考信号。
针对图2中的终端装置103所进行的接收质量的测定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覆盖小区#1的基站101所容纳的终端装置103按每个端口来合成映射了从基站101发送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301-1~301-4中的接收信号。由此,终端装置103生成来自基站101的接收信号的副本。接着,终端装置103从资源元301-1~301-4中的接收信号减去副本并进行平均。由此,终端装置103算出从除基站101以外的基站发送的信号(干扰信号)以及噪声的功率。
在此,小区#2和小区#3以与资源元301-1~301-4相同的时间以及相同的频率资源来发送信号(不进行打孔)。因此,干扰信号中含有:小区#2中的信号(在图3B的情况下,映射到302-5的一部分的信号)、小区#3中的信号(在图3C的情况下,映射到303-5的一部分的信号)。终端装置103通过将副本的功率来除以干扰信号以及噪声的功率,来算出信号与干扰加噪声功率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终端装置103在算出的SINR中选择CQI(信道质量指示符)和RI(秩指示符),以满足规定的质量。另外,终端装置103选择PMI(预编码矩阵索引),以使算出的SINR变大。这样,终端装置103通过测定容纳终端装置103的小区即小区#1中的资源元301-1~301-4,能生成考虑了干扰信号和噪声的反馈信息。
图4A~图4C是表示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所参考的参考信号的构成例的图。图4A所示的资源块401从覆盖小区#1的基站101发送,包含参考信号。图4B所示的资源块402从覆盖小区#2的基站102发送,包含参考信号。图4C所示的资源块403从覆盖小区#3的基站201发送,包含参考信号。
资源块401内的资源元401-1~401-4表示映射了LTE-A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资源元401-6示出了对信号进行了打孔(不映射信号、或者不发送信号)的情况。另外,除此之外的资源元401-5表示映射了除LTE-A的参考信号以外的信号(数据信号、控制信号、LTE的参考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等)的资源元。资源元401-1~401-4表示映射了与互不相同的端口(逻辑端口、天线端口)即端口1~端口4对应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
此外,尽管在此说明了在CoMP中也使用与上述MIMO用的端口相同的端口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资源元401-1~401-4也可以是诸如分别与端口11~端口14对应的、端口1~端口4和其他端口。资源块302内的资源元302-1~302-5、以及资源块303内的资源元303-1~303-5也同样。然而,在此,与MIMO通信同样,说明了将与4个端口相关的参考信号配置于1个资源块的情况,但也可以配置不同端口数的参考信号。
接下来,说明终端装置104所进行的接收质量的测定方法的一例。与覆盖小区#1的基站101以及覆盖小区#2的基站102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104按每个端口来合成映射了从基站101发送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401-1~401-4中的接收信号。由此,终端装置104生成来自基站101的接收信号的副本。另外,终端装置104按每个端口来合成映射了从基站102发送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402-1~402-4中的接收信号。由此,终端装置104生成来自基站102的接收信号的副本。
在此,小区#2和小区#3以与资源元401-1~401-4相同的时间以及相同的频率资源对信号进行打孔。因此,对于来自基站101的接收信号的副本,小区#2中的信号和小区#3中的信号不会成为干扰,从而能精度好地进行测定。另外,在生成来自基站102的接收信号的副本时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从所得到的来自基站101的接收信号的副本以及来自基站102的接收信号的副本,来生成反馈信息(CSI(信道状态信息))、表示信道矩阵的信息或者对信道矩阵进行了加工的信息、或者CQI/PMI/RI)。如此,终端装置104测定与终端装置104进行CoMP的小区即小区#1和小区#2中的资源元401-1~401-4以及资源元402-1~402-4。由此,终端装置104能生成精度好(干扰的影响小)的反馈信息。
图5是表示从基站101、基站102以及基站201发送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5中,横轴表示时间。作为图5的信号1而示出的无线帧501是从覆盖小区#1的基站101发送的无线帧。作为图5的信号2而示出的无线帧502是从覆盖小区#2的基站102发送的无线帧。作为图5的信号3而示出的无线帧503是从覆盖小区#3的基站201发送的无线帧。无线帧501~503各包含10个子帧SF#0~SF#9。此外,在此,示出的是在小区间无线帧发生同步的情况。
子帧501-2、502-2以及503-2分别是配置小区#1、小区#2以及小区#3中的MIMO通信用参考信号的子帧。子帧501-3、502-3以及503-3分别是配置小区#1、小区#2以及小区#3中的CoMP用参考信号的子帧。另外,除此之外的子帧501-1、502-1以及503-1是通常的子帧。
在此,在相同的时刻配置子帧501-2、502-2以及503-2,并在相同的时刻配置子帧501-3、502-3以及503-3。另外,设配置MIMO通信用参考信号的子帧和配置CoMP通信用参考信号的子帧不同。
在能进行CoMP的小区间,使配置CoMP用参考信号的子帧同步(在相同的时刻配置)。由此,能增大通常子帧的比例,能实现高效率的参考信号的配置。
设配置MIMO通信用参考信号的子帧和配置CoMP通信用参考信号的子帧不同。由此,在进行MIMO通信的终端装置中,能生成考虑了干扰信号和噪声的反馈信息。另外,在进行CoMP通信的终端装置中,能生成精度好的(干扰的影响小)反馈信息。
另外,如图5所示,在存在进行CoMP的可能性的小区的组中,设定为配置CoMP用参考信号的子帧编号相同。由此,由于不需要新通知子帧编号作为表示在其他小区中的CoMP用参考信号的位置的信息,因此能提高信号通知的效率。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101(发送装置、容纳基站、服务小区)和终端基站104之间的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
首先,基站101和终端装置104在初始模式(TxD模式等)、或者非MIMO模式的发送模式下进行通信(步骤S601)。
在转移到MIMO模式的情况下,基站101不仅对终端装置104指示MIMO用的反馈,还通知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步骤S602)。例如,基站101进行使用了物理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通知、上层的信号通知(RRC信号通知)。在此,MIMO用的反馈的指示不管隐式/显式,可以指定反馈方法,还可以指定MIMO模式自身,也可以指定MIMO模式自身和反馈方法这两者。
另外,通过设定为对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通知是MIMO用的反馈的触发,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的通知自身能成为MIMO用的反馈的指示。此外,作为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可以通知配置了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子帧的编号,也可以通知规定的索引,在终端装置侧根据索引和其他的参数(例如小区固有物理编号、小区ID等)来得到已配置的子帧的编号。进而,不仅是子帧编号,还能通知与资源元的位置相关的信息(OFDM符号编号、资源块编号、子载波编号、频偏值、或者利用查询表来指定它们的组合的索引)。
终端装置104测定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603)。然后,终端装置104基于步骤S603的测定结果来生成MIMO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604)。然后,终端装置104将在步骤S604生成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101(步骤S605)。基站101参考反馈信息来决定MIMO发送的参数,并对终端装置104进行MIMO发送(步骤S606)。在进行MIMO通信的期间中,重复进行步骤S603~步骤S606的处理。
在从MIMO模式向CoMP模式转移的情况下,基站101对终端装置104指示CoMP用的反馈。另外,基站101将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通知给终端装置104(步骤S607)。例如,基站101进行使用了物理控制信道(PDCCH)的信号通知或上层的信号通知(RRC信号通知)。在此,CoMP用的反馈的指示不管隐式/显式,可以指定反馈方法,还可以指定CoMP模式自身。另外,通过设定为对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通知是CoMP用的反馈的触发,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的通知自身能成为CoMP用的反馈的指示。
另外,作为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可以通知在本小区以及存在进行CoMP的可能性的其他小区中配置了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子帧的编号,也可以通知规定的索引,在终端装置104侧可以根据索引和其他的参数(例如小区固有物理编号、小区ID等)来得到已配置的子帧的编号。另外,作为在其他小区中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可以是用于对与其他小区中配置了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子帧对应的本小区的子帧进行确定的信息(子帧编号等)。由此,终端装置104可以仅掌握本小区的子帧编号,从而能减轻终端装置104的处理量。例如,作为用于将在其他小区中配置了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子帧通知给终端装置104的信息,可以通知对应的本小区的子帧编号,也可以通知本小区的子帧编号和其他小区的子帧编号之间的相对偏移值或其他小区中的子帧编号。
进而,在不仅是子帧编号,还能通知与资源元的位置相关的信息(OFDM符号编号、资源块编号、子载波编号、频偏值(在参考信号基于小区ID而发生频偏的情况下,对其他小区的小区ID进行通知将隐式地通知参考信号的位置)、或者利用查询表来指定它们的组合的索引)。由此,自由度高的参考信号配置成为可能,其结果是,能提高通信的效率。
或者,还能采取如下方法:预先在全部小区中将配置CoMP用参考信号以及MIMO用参考信号的子帧的编号设为共同的,在转移到CoMP模式时,通知本小区的子帧编号和其他小区的子帧编号之间的相对偏移值。由此,能使与其他小区相关的信号通知高效化。
此外,CoMP用的反馈的指示、和对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指定的其他小区之间并不局限于进行关联。例如可以是,对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指定的小区(本小区以及其他小区)是测定参考信号的小区的集合,创建反馈信息的小区的集合是测定参考信号的小区的集合的子集。
终端装置104测定本小区以及/或者其他小区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608)。终端装置104基于步骤S608的测定结果,生成CoMP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609)。终端装置104将在步骤S609生成的CoMP用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101(步骤S610)。基站101参考反馈信息来决定CoMP发送的参数,并对于终端装置104,与其他基站协作来进行CoMP发送(步骤S611)。在进行CoMP通信的期间中,重复进行步骤S608~步骤S611的处理。另外,根据需要,可以从基站101向终端装置104通知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在存在进行CoMP的可能性的其他小区中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
在切换发送模式时,通过进行反馈方法的指示或参考信号的位置的通知,能使与反馈关联的信号通知高效化。另外,通过将反馈方法的指示与参考信号的位置的通知建立关联,能减少信号通知的开销。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发送装置)101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框图。此外,基站102、基站201的构成与基站101同样,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
基站101具备:编码部701-1、701-2;加扰部702-1、702-2;调制部703-1、703-2;层映射部704;预编码部705;参考信号生成部706;资源元映射部707-1、707-2;OFDM信号生成部708-1、708-2;发送天线709-1、709-2;接收天线710;接收信号处理部711;反馈信息处理部712;以及上层713。
上层713将每个码字的码字数目个的发送数据(比特序列)分别输出到编码部701-1、701-2。编码部701-1、701-2基于由反馈信息处理部712输出的编码率,对由上层713输出的信号进行纠错编码以及速率映射处理后,输出到加扰部702-1、702-2。加扰部702-1、702-2对由编码部701-1、701-2输出的信号乘上扰码后,输出到调制部703-1、703-2。调制部703-1、703-2基于由反馈信息处理部712输出的调制方式,对由加扰部702-1、702-2输出的信号进行PSK(移相键控)调制或QAM(正交幅度调制)调制等调制处理后,输出到层映射部704。
层映射部704基于由反馈信息处理部712输出的映射方法,对每层分配从调制部703-1、703-2输出的调制符号序列,并将层数个的信号输出到预编码部705。预编码部705基于由反馈信息处理部712输出的预编码矩阵,对由层映射部704输出的每层的调制符号序列进行预编码处理,并将处理后的结果输出到资源元映射部707-1、707-2。更具体地说,预编码部705对由层映射部704输出的每层的调制符号序列乘上预编码矩阵。
参考信号生成部706生成MIMO用参考信号以及CoMP用的参考信号,并输出到资源元映射部707-1、707-2。在此,参考信号生成部706通过将在MIMO用的参考信号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生成中使用的序列设为相同,能减轻参考信号的生成所需的电路规模或者处理量。例如,参考信号生成部706能将依照小区ID而生成的序列用于MIMO用的参考信号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这两者。或者,参考信号生成部706可以按照使在MIMO用的参考信号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生成中使用的序列不同的方式来生成MIMO用的参考信号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通过按照使在MIMO用的参考信号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生成中使用的序列不同的方式来生成MIMO用的参考信号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即使将在不同小区间的MIMO用的参考信号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由相同的资源发送那样的情况下,也能减少干扰。
资源元映射部707-1、707-2基于由反馈信息处理部712输出的调制符号的映射方法,将在预编码部705经预编码的调制符号序列、以及由参考信号生成部706生成的参考信号映射到规定的资源元,并将发送天线数目个的信号输出到OFDM信号生成部708-1、708-2。在此,在进行CoMP的各小区中,预先在小区间(基站间)共享对CoMP用的参考信号进行映射的资源元的位置。资源元映射部707-1、707-2对于与在进行CoMP的小区中映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对应的本小区的资源元,不映射调制符号。
OFDM信号生成部708-1、708-2将从资源元映射部707-1、707-2输出的资源块群变换成OFDM信号,并输出到发送天线709-1、709-2。发送天线709-2、709-2将由OFDM信号生成部708-1、708-2输出的信号作为下行链路发送信号从发送天线709-1、709-2发送到终端装置104等。
另一方面,接收天线710从终端装置104等接收上行链路接收信号,并输出到接收信号处理部711。接收信号处理部711在对由接收天线710输出的信号进行了规定的信号处理后,作为反馈信息输出到反馈信息处理部712。反馈信息处理部712利用从进行MIMO通信的终端装置报告的反馈信息,对编码部701-1、701-2中的编码率、调制部703-1、703-2中的调制方式、层映射部704中的映射方法、预编码部705中的预编码矩阵、资源元映射部707-1、707-2中的调制符号的映射方法等进行变更,并输出到各部。
另外,反馈信息处理部712对于从进行了CoMP通信的终端装置报告来的反馈信息,不仅利用该反馈信息来变更编码部701-1、701-2中的编码率、调制部703-1、703-2中的调制方式、层映射部704中的映射方法、预编码部705中的预编码矩阵、资源元映射部中的调制符号的映射方法等,还基于反馈信息来生成为了进行CoMP而在小区间共享的信息(调度信息、预编码信息等),并输出到各部。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终端装置(接收装置)104的构成的一例的概略框图。此外,由于终端装置103的构成与终端装置104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终端装置104具备:接收天线801-1、801-2;OFDM信号解调部802-1、802-2;资源元解映射部803-1、803-2;滤波部804;解预编码部805;层解映射部806;解调部807-1、807-2;解扰部808-1、808-2;解码部809-1、809-2;上层810;参考信号测定部811;反馈信息生成部812;发送信号生成部813;以及发送天线814。
接收天线801-1、801-2接收由基站101等发送的下行链路接收信号,并将接收天线数目个的信号输出到OFDM信号解调部802-1、802-2。OFDM信号解调部802-1、802-2对于由接收天线801-1、801-2输出的信号进行OFDM解调处理,并将资源块群的信号输出到资源元解映射部803-1、803-2。
资源元解映射部803-1、803-2从在图6的步骤S602或步骤S607中由基站通知的位置的资源元取得参考信号,并输出到参考信号测定部811。另外,资源元解映射部803-1、803-2将除映射了参考信号的资源元以外的资源元中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滤波部804。在此,在终端装置104进行CoMP的情况下,终端装置104在图6的步骤S607中,被从基站101通知在协作的其他小区中对CoMP用的参考信号进行映射的资源元的位置。
在与该资源元对应的本小区的资源元中,在资源元映射部707-1、707-2对调制符号进行打孔。因此,资源元解映射部803-1、803-2可以在对接收信号丢弃以及/或者解打孔后,输出到滤波部804。由此,能减少干扰以及噪声,能提高接收数据的质量。
滤波部804对从资源元解映射部803-1、803-2输出的接收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并输出到解预编码部805。解预编码部805对由滤波部804滤波后的信号进行与预编码部705的预编码对应的解预编码,并将层数目个的每层的信号输出到层解映射部806。解映射部806对由解预编码部805输出的信号进行与层映射部704对应的结合处理,将每层的信号变换成每个码字的信号,输出到解调部807-1、807-2。
解调部807-1、807-2对由层解映射部806变换后的每个码字的信号进行与调制部703-1、703-2的调制处理对应的解调处理,并输出到解扰部808-1、808-2。解扰部808-1、808-2对由解调部807-1、807-2输出的信号乘上加扰部702-1、702-2所用到的扰码的共轭码(除以扰码),并输出到解码部809-1、809-2。解码部809-1、809-2对由解扰部808-1、808-2输出的信号进行速率解映射处理以及纠错解码处理,取得每个码字的接收数据,并将码字数目个的信号输出到上层810。
在此,在滤波部804所进行的滤波处理中,对接收天线801-1、801-2各自的接收信号使用ZF(迫零)、MMSE(最小均方误差)、MLD(最大似然检测)等方法,来检测图7中的发送天线709-1、709-2各自的发送信号。此外,在参考与数据同样地经预编码的已知信号来检测每层的发送信号时,能同时进行滤波部804处的处理和解预编码部805处的处理。
参考信号测定部811测定由资源元解映射部803-1、803-2取得的参考信号,并将该测定结果输出到反馈信息生成部812。反馈信息生成部812在终端装置104进行MIMO通信的情况下,生成前述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并输出到发送信号生成部813。另一方面,反馈信息生成部812在终端装置104进行CoMP通信的情况下,生成前述的CoMP用的反馈信息,并输出到发送信号生成部813。
发送信号生成部813将在反馈信息生成部812生成的反馈信息变换成发送信号,并输出到发送天线814。发送天线814将由发送信号生成部813输出的信号作为上行链路发送信号发送到基站101等。
如此,基站在不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所参考的第1参考信号中不进行打孔。另一方面,基站在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所参考的第2参考信号中进行打孔,并将第1参考信号和第2参考信号配置到不同的子帧。由此,终端装置能生成高精度的反馈信息。另外,在向MIMO模式转移时,基站对终端装置通知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另外,在向COMP模式转移时,基站对终端装置通知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由此,能进行用于反馈的高效率的参考信号配置以及信号通知。
此外,作为发送装置的基站101的资源元映射部707-1作为第1映射部707-1-1、第2映射部707-1-2发挥功能。此外,资源元映射部707-2也具有与资源元映射部707-1同样的功能。
另外,基站101的发送天线709-1作为参考信号发送部709-1-1、通知部709-1-2发挥功能。此外,发送天线709-2也具有与发送天线709-1同样的功能。
在基站101中,参考信号发送部709-1-1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分别发送到进行非协作通信的第1接收装置(例如,终端装置104)、以及进行协作通信的第2接收装置(例如,终端装置103)。
另外,在基站101中,通知部709-1-2对第1接收装置指示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对第2接收装置指示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
此外,在基站101中,第1映射部707-1-1可以将第1参考信号和第2参考信号映射到不同的资源。
另外,在基站101中,第1映射部707-1-1可以使用相同的序列来作为第1参考信号以及第2参考信号。
另外,在基站101中,第2映射部707-1-2可以将第1参考信号和所述第2参考信号配置到不同的子帧。
此外,在基站101中,参考信号发送部709-1-1可以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分别发送到进行非协作通信的第1接收装置(例如,终端装置104)、以及进行协作通信的第2接收装置(例如,终端装置103)。
然后,通知部709-1-2可以对第1接收装置通知用于对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确定的信息,对第2接收装置通知用于对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确定的信息。
作为接收装置的终端装置104的参考信号测定部811作为第1参考信号测定部811-1、第2参考信号测定部811-2发挥功能。
另外,终端装置104的反馈信息生成部812作为第1反馈信息生成部812-1、第2反馈信息生成部812-2发挥功能。
此外,在终端装置104中,第1参考信号测定部811-1基于从切换非协作通信和协作通信来进行通信的发送装置来的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第1参考信号。
另外,在终端装置104中,第2参考信号测定部811-2基于来自发送装置的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与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
此外,在终端装置104中可以是,第1反馈信息生成部812-1利用测定了第1参考信号的结果来创建第1反馈信息,第2反馈信息生成部812-2利用测定了第2参考信号的结果来创建与第1反馈信息不同的第2反馈信息。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在能进行CoMP的小区间使配置CoMP用参考信号的子帧同步(在相同的时刻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在能进行CoMP的小区间将CoMP用参考信号配置于不同的子帧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由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基站以及终端装置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图7)以及终端装置(图8)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它们的详细的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
图9A~图9C是表示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所参考的参考信号的构成例的图。在图9A~图9C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频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小区结构在与图1以及图2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说明。
图9A所示的资源块901从覆盖小区#1的基站101发送,与在小区#1中包含CoMP用参考信号的资源块同时刻从各小区发送。图9B所示的资源块902从覆盖小区#2的基站102发送,是与在小区#1中包含CoMP用参考信号的资源块同时刻从各小区发送的资源块。图9C所示的资源块903从覆盖小区#3的基站201发送,是与在小区#1中包含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块同时刻从各小区发送的资源块。
资源块901内的资源元901-1~901-4表示映射了LTE-A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另外,除此之外的资源元901-5表示映射了除LTE-A的参考信号以外的信号(数据信号、控制信号、LTE的参考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等)的资源元。资源元902-2是与从小区#1发送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为相同的频率以及相同的时刻的小区#2中的资源元,对调制符号进行了打孔。此外,在此,以与资源块902相同的频率以及相同时刻进行发送、且配置有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情形是针对仅为小区#1的情况而示出的。然而,若在其他小区中配置了CoMP用的参考信号,即使在与对该小区的参考信号进行映射的资源元为相同频率以及相同时刻的小区#2中的资源元中,也进行打孔。针对在小区#3中的资源块903内的资源元903-1以及903-2,也与小区#2同样。
针对图1中的终端装置104所进行的接收质量的测定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与覆盖小区#1的基站101以及覆盖小区#2的基站102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104按每个端口来合成对从基站101发送来的参考信号进行了映射的资源元901-1~901-4中的接收信号。由此,终端装置104生成来自基站101的接收信号的副本。在此,小区#2和小区#3中,以与资源元901-1~901-4相同的时间以及相同的频率资源(例如,资源元902-2以及903-2)来对信号进行打孔。
因此,对于来自基站101的接收信号的副本,小区#2中的信号和小区#3中的信号不会成为干扰,从而能精度好地进行测定。终端装置104从所得到的来自基站101的接收信号的副本,生成反馈信息(CSI(信道状态信息))、表示信道矩阵的信息或者对信道矩阵进行了加工的信息。如此,终端装置104测定与终端装置104进行CoMP的小区即小区#1中的资源元901-1~901-4,能生成精度好(干扰的影响小)的反馈信息。
图10是表示从基站101、基站102以及基站201发送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10中,横轴表示时间。作为图10的信号1而示出的无线帧1001从覆盖小区#1的基站101发送。作为图10的信号2而示出的无线帧1002从覆盖小区#2的基站102发送。作为图10的信号3而示出的无线帧1003从覆盖小区#3的基站201发送。无线帧1001、1002、1003各包含10个子帧SF#0~SF#9。此外,在此,示出的是在小区间无线帧发生同步的情况。
子帧1001-2、1002-2以及1003-2分别是配置小区#1、小区#2以及小区#3中的MIMO通信用参考信号的子帧。作为子帧1001-2、1002-2以及1003-2,能使用与图3A~图3C同样地配置了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子帧。另外,子帧1001-3、1002-3以及1003-3分别是小区#1、小区#2以及小区#3中配置CoMP用参考信号的子帧。
子帧1001-4、1002-4以及1003-4分别是在小区#1、小区#2以及小区#3的任一个中的映射了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中进行了打孔的子帧。例如,在子帧SF#6中,能使用图9A~图9C所示的参考信号配置。另外,除此以外的子帧1001-1、1002-1以及1003-1是通常的子帧(不配置参考信号的子帧、或者不进行打孔的子帧)。
如前所述,图1中的终端装置104在子帧SF#6中,能以高精度来测定小区#1的CoMP用参考信号。同样,终端装置104在子帧SF#7中,能以高精度来测定小区#2的CoMP用参考信号。这样,终端装置104能生成各自精度好(干扰的影响小)的反馈信息,并分开向基站报告。由此,由于在时间上分散了反馈信息,因此能提高反馈的效率。
或者,终端装置104还能预先存储各自的精度好(干扰的影响小)的测定结果,并根据多个小区(例如小区#1和小区#2)中的测定结果来生成反馈信息并报告给基站。在此情况下,终端装置104,作为反馈信息,不仅是CSI(表示信道矩阵的信息或者对信道矩阵进行了加工的信息),还能生成CQI/PMI/RI,从而能创建考虑了终端装置的性能的高精度的反馈信息。
如此,基站在不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所参考的第1参考信号中不进行打孔。另一方面,基站在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所参考的第2参考信号中进行打孔,并将第1参考信号和第2参考信号配置到不同的子帧。由此,终端装置能生成高精度的反馈信息。
(第3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在向MIMO模式转移时通知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在向CoMP模式转移时通知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中,针对从基站向终端装置广播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在向CoMP模式转移时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由于第3实施方式中的基站以及终端装置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图7)以及终端装置(图8)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
以下,使用图1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101(发送装置、容纳基站、服务小区)和终端装置之间的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
首先,基站对终端装置广播表示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的信息。终端装置接收该信息(步骤S1101)。基站和终端装置在初始模式(TxD模式等)、或者在并非MIMO模式的发送模式下进行通信(步骤S1102)。在此,作为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可以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配置了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子帧的编号,也可以通知规定的索引,在终端装置侧根据索引和其他的参数(例如小区ID等)来得到已配置的子帧的编号。进而,不仅是子帧编号,还能从基站向终端装置广播与资源元的位置相关的信息(OFDM符号编号、资源块编号、子载波编号、频偏值、或者利用查询表来指定它们的组合的索引)。
在向MIMO模式转移的情况下,基站对终端装置指示MIMO用的反馈(步骤S1103)。在此,在MIMO用的反馈的指示中,不管隐式/显式,可以指定反馈方法,也可以指定MIMO模式自身。
从基站接受到MIMO用的反馈的指示的终端装置使用所广播的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信息来测定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1104)。终端装置基于步骤S1104的测定结果来生成MIMO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1105)。终端装置将在步骤S1105生成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步骤S1106)。基站参考反馈信息来决定MIMO发送的参数,并对终端装置进行MIMO发送(步骤S1107)。在进行MIMO通信的期间中,重复进行从步骤S1104到步骤S1107的处理。
在从MIMO模式向CoMP模式转移的情况下,基站对终端装置不仅指示CoMP用的反馈,还通知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例如,利用了物理控制信道(PDCCH)的信号通知或上层的信号通知(RRC信号通知))(步骤S1108)。在此,在CoMP用的反馈的指示中,不管隐式/显式,可以指定反馈方法,也可以指定CoMP模式自身。另外,通过设定为对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通知是CoMP用的反馈的触发,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的通知自身能成为CoMP用的反馈的指示。
另外,作为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可以通知在本小区以及存在进行CoMP的可能性的其他小区中配置了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子帧的编号,也可以通知规定的索引,在终端装置侧根据索引和其他的参数(例如小区ID等)来得到已配置的子帧的编号。进而,不仅是子帧编号,还可以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与资源元的位置相关的信息(OFDM符号编号、资源块编号、子载波编号、频偏值、或者利用查询表来指定它们的组合的索引)。
此外,CoMP用的反馈的指示、和对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指定的其他小区之间并不局限于进行关联。例如可以是,对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指定的小区(本小区以及其他小区)是测定参考信号的小区的集合,创建反馈信息的小区的集合是测定参考信号的小区的集合的子集。
终端装置测定本小区以及/或者其他小区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1109)。终端装置基于测定结果,生成CoMP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1110)。终端装置将生成的CoMP用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步骤S1111)。基站参考反馈信息来决定CoMP发送的参数,并对于终端装置,与其他基站协作来进行CoMP发送(步骤S1112)。在进行CoMP通信的期间中,重复进行从步骤S1109到步骤S1110的处理。另外,根据需要,可以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在存在进行CoMP的可能性的其他小区中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
预先从基站向终端装置广播基本的发送模式下的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并在切换发送模式时,通知反馈方法的指示。另外,在切换到CoMP模式时,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由此,能使与反馈关联的信号通知高效化。另外,通过将反馈方法的指示与参考信号的位置的通知建立关联,能减少信号通知的开销。
另外,通过从基站向终端装置广播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即使在转移到CoMP模式的终端装置中,也能取得MIMO用的参考信号,并对其利用。例如,CoMP模式的终端装置也能测定MIMO用的参考信号,并算出在假设为MIMO发送的情况下的SINR。通过进一步将基于该SINR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能实现从CoMP模式向MIMO模式的平滑的转移、或者CoMP模式和MIMO模式的动态的切换。或者,能将基于终端装置所算出的SINR的传输速率、和CoMP模式中的传输速率进行比较,且终端装置向基站报告哪一种发送模式合适。由此,由于能实现从CoMP模式向MIMO模式的平滑的转移、或者CoMP模式和MIMO模式的动态的切换,因此能高效地使用频带。
(第4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在向MIMO模式转移时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在向CoMP模式转移时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中,针对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和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且在向MIMO模式或者CoMP模式转移时指示MIMO用或者CoMP用的反馈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由于第4实施方式中的基站以及终端装置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图7)以及终端装置(图8)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
以下,使用图12来说明本实施方式。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101(发送装置、容纳基站、服务小区)和终端装置之间的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
首先,基站和终端装置在初始模式(TxD模式等)、或者MIMO模式、并非CoMP模式的发送模式下进行通信(步骤S1201)。
在向MIMO模式转移的情况下,基站对终端装置通知MIMO用的参考信号(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以及CoMP用的参考信号(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另外,基站对终端装置指示MIMO用的反馈(步骤S1202)。此外,在此尽管针对在向MIMO模式转移时(步骤S1202)来进行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和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的通知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此之前进行通知。例如,能使用随机接入过程或在同步越区切换时进行信号通知等方法。
从基站接受到MIMO用的反馈的指示的终端装置使用所通知的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信息来测定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1203)。终端装置基于步骤S1203的测定结果来生成MIMO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1204)。终端装置将在步骤S1204生成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步骤S1205)。基站参考反馈信息来决定MIMO发送的参数,并对终端装置进行MIMO发送(步骤S1206)。在进行MIMO通信的期间中,重复进行从步骤S1203到步骤S1206的处理。
在从MIMO模式向CoMP模式转移的情况下,基站对终端装置指示CoMP用的反馈(步骤S1207)。
终端装置测定本小区以及/或者其他小区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1208)。终端装置基于步骤S1208的测定结果,生成CoMP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1209)。终端装置将在步骤S1209生成的CoMP用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步骤S1210)。基站参考反馈信息来决定CoMP发送的参数,并对于终端装置,与其他基站协作来进行CoMP发送(步骤S1211)。在进行CoMP通信的期间中,重复进行从步骤S1208到步骤S1211的处理。另外,根据需要,可以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存在进行CoMP的可能性的其他小区中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
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预先通知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在切换发送模式时,通知反馈方法的指示。由此,能使与反馈关联的信号通知高效化。
另外,通过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预先通知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即使在转移到CoMP模式的终端装置中,也能取得MIMO用的参考信号,并能对其利用。例如,CoMP模式的终端装置也能测定MIMO用的参考信号,并算出在假设为MIMO发送的情况下的SINR。通过进一步将基于该SINR的反馈信息从终端装置报告给基站,能实现从CoMP模式向MIMO模式的平滑的转移、或者CoMP模式和MIMO模式的动态的切换。
或者,能将由终端装置所算出的SINR的传输速率、和CoMP模式中的传输速率进行比较,且终端装置向基站报告哪一种发送模式合适。由此,由于能实现从CoMP模式向MIMO模式的平滑的转移、或者CoMP模式和MIMO模式的动态的切换,因此能高效地使用频带。反之,即使在转移到MIMO模式的终端装置中,也能取得CoMP用的参考信号,并能对该参考信号进行利用。例如,MIMO模式的终端装置也能测定CoMP用的参考信号,并算出精度高的SINR。或者,由于终端装置能掌握在本小区中经打孔的调制符号的位置,因此能进行考虑了其的数据的解调以及解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参考信号的位置信息能使用与第1~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信息。另外,关于参考信号的位置的通知,能使用与第1~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信号通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CoMP用的反馈的指示、与对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指定的其他小区并不局限于进行关联。
(第5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在向MIMO模式转移时通知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在向CoMP模式转移时通知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中,针对广播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和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且在向MIMO模式或者CoMP模式转移时指示MIMO用或者CoMP用的反馈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由于第5实施方式中的基站以及终端装置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图7)以及终端装置(图8)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
以下,使用图13来说明本实施方式。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101(发送装置、容纳基站、服务小区)和终端装置之间的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
基站装置对终端装置广播MIMO用的参考信号(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以及CoMP用的参考信号(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步骤S1301)。
首先,基站和终端装置在初始模式(TxD模式等)、或者MIMO模式、并非CoMP模式的发送模式下进行通信(步骤S1302)。
在向MIMO模式转移的情况下,基站对终端装置指示MIMO用的反馈(步骤S1303)。
从基站接受到MIMO用的反馈的指示的终端装置使用所广播的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信息来测定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1304)。终端装置基于步骤S1304的测定结果来生成MIMO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1305)。终端装置将在步骤S1304生成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步骤S1306)。基站参考反馈信息来决定MIMO发送的参数,并对终端装置进行MIMO发送(步骤S1307)。在进行MIMO通信的期间中,重复进行从步骤S1304到步骤S1307的处理。
在从MIMO模式向CoMP模式转移的情况下,基站对终端装置指示CoMP用的反馈(步骤S1308)。
终端装置测定本小区以及/或者其他小区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1309)。终端装置基于步骤S1309的测定结果,生成CoMP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1310)。终端装置将在步骤S1310生成的CoMP用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步骤S1311)。基站参考反馈信息来决定CoMP发送的参数,并对于终端装置,与其他基站协作来进行CoMP发送(步骤S1312)。在进行CoMP通信的期间中,重复进行从步骤S1309到步骤S1312的处理。
预先从基站向终端装置广播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并在切换发送模式时,通知反馈方法的指示。由此,能使与反馈关联的信号通知高效化。
另外,通过从基站向终端装置广播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和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即使在转移到CoMP模式的终端装置中,也能取得MIMO用的参考信号,并能对其利用。例如,CoMP模式的终端装置也能测定MIMO用的参考信号,并算出在假设为MIMO发送的情况下的SINR。通过进一步对基于该SINR的反馈信息进行报告,能实现从CoMP模式向MIMO模式的平滑的转移、或者CoMP模式和MIMO模式的动态的切换。
或者,能将终端装置所算出的基于SINR的传输速率、和CoMP模式中的传输速率进行比较,且终端装置向基站报告哪一种发送模式合适。由此,由于能实现从CoMP模式向MIMO模式的平滑的转移、或者CoMP模式和MIMO模式的动态的切换,因此能高效地使用频带。相反,即使在转移到MIMO模式的终端装置中,也能取得CoMP用的参考信号,并能对该参考信号进行利用。例如,MIMO模式的终端装置也能测定CoMP用的参考信号,并算出精度高的SINR。或者,由于能掌握在本小区中经打孔的调制符号的位置,因此能进行考虑了其的数据的解调以及解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参考信号的位置信息能使用与第1~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信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CoMP用的反馈的指示、与对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进行指定的其他小区并不局限于进行关联。
(第6实施方式)
在第3实施方式中,针对CoMP模式的终端装置将CoMP用反馈报告给基站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中,针对CoMP模式的终端装置除了CoMP用反馈之外,还将MIMO用反馈报告给基站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由于第6实施方式中的基站以及终端装置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图7)以及终端装置(图8)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
以下,使用图14来说明本实施方式。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基站101(发送装置、容纳基站、服务小区)和终端装置之间的处理的一例的顺序图。
首先,基站对终端装置广播表示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的信息。终端装置从基站接收该信息(步骤S1401)。基站和终端装置在初始模式(TxD模式等)、或者并非MIMO模式的发送模式下进行通信(步骤S1402)。
在向MIMO模式转移的情况下,基站对终端装置指示MIMO用的反馈(步骤S1403)。
从基站接受到MIMO用的反馈的指示的终端装置使用所广播的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信息来测定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1404)。终端装置基于步骤S1404的测定结果来生成MIMO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1405)。终端装置将在步骤S1405生成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步骤S1406)。基站参考反馈信息来决定MIMO发送的参数,并对终端装置进行MIMO发送(步骤S1407)。在进行MIMO通信的期间中,重复进行从步骤S1404到步骤S1407的处理。
在从MIMO模式向CoMP模式转移的情况下,基站对终端装置不仅指示CoMP用的反馈,还通知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步骤S1408)。
终端装置测定本小区的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1409)。终端装置基于步骤S1409的测定结果,生成MIMO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1410)。另外,终端装置测定本小区以及/或者其他小区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质量(步骤S1411)。终端装置基于步骤S1411的测定结果,生成CoMP用的反馈信息(步骤S1412)。终端装置将在步骤S1412生成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和CoMP用的反馈信息报告给基站(步骤S1413)。基站参考反馈信息来决定CoMP发送的参数,并对于终端装置,与其他基站协作来进行CoMP发送,或者参考MIMO用的反馈信息来决定MIMO发送的参数,进行MIMO发送(步骤S1414)。
预先从基站向终端装置广播基本的发送模式下的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并在切换发送模式时,通知反馈方法的指示,另外,在切换到CoMP模式时,通知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位置。由此,能使与反馈关联的信号通知高效化。另外,通过将反馈方法的指示与参考信号的位置的通知建立关联,能减少信号通知的开销。
另外,由于通过从终端装置向基站报告MIMO用的反馈信息和CoMP用的反馈信息,基站能进行CoMP发送和MIMO发送的动态切换,因此能高效地使用频带。进而,由于在CoMP发送时的参数的决定时,能考虑MIMO用的反馈信息,因此能设定更合适的发送参数。例如,通过在决定CoMP发送时的调制方式或编码率时参考MIMO用的CQI,能使用更合适的调制方式或编码率。
此外,在步骤S1413中,并不局限于在相同的定时从终端装置向基站发送MIMO用的反馈信息和CoMP用的反馈信息。例如,即使在使用与MIMO用的反馈信息不同的子帧来报告CoMP用的反馈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得到上述效果。另外,在步骤S1413中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不一定与在步骤S1403中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相同。例如,在步骤S1413中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可以是在步骤S1403中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的一部分。更具体地说,在步骤S1413中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可以是表示宽带的质量的信息,在步骤S1403中的MIMO用的反馈信息可以是表示宽带的质量(状态)和窄带的质量(状态)的信息。在此情况下也能得到上述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基于第2实施方式,CoMP模式的终端装置除了CoMP用反馈之外,还将MIMO用反馈报告给基站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此外,在上述其他实施方式中,针对CoMP模式的终端装置除了CoMP用反馈之外还将MIMO用反馈报告给基站的情况,也能得到上述效果。
(第7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或第2实施方式中,针对在能进行CoMP的小区间使无线帧同步(在相同的时刻配置相同子帧编号的子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中,针对不使无线帧同步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外,由于第7实施方式中的基站以及终端装置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基站(图7)以及终端装置(图8)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它们的详细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
图15A以及图15B是表示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所参考的参考信号的构成例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小区构成是与图1以及图2同样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5A所示的资源块1501从覆盖小区#1的基站101发送,是在小区#1中包含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块。
图15B所示的资源块1502从覆盖小区#2的基站102发送,是与在小区#1中包含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块同时刻地从小区#2发送的包含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块。
资源块1501内的资源元1501-1~1501-4表示映射了LTE-A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资源元1501-6表示要打孔的资源元。此外,资源元1501-6是与从小区#2发送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为相同的频率以及相同的时刻的小区#1中的资源元。另外,除此之外的资源元1501-5表示映射了除LTE-A的参考信号以外的信号(数据信号、控制信号、LTE的参考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等)的资源元。另一方面,资源块1501内的资源元1502-1~1502-4表示映射了LTE-A的CoMP用参考信号的资源元。除此之外的资源元1502-5表示映射了除LTE-A的参考信号以外的信号(数据信号、控制信号、LTE的参考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等)的资源元。
另外,如图15A以及图15B所示,规定映射MIMO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和映射CoMP用的参考信号的资源元是不同的资源元。由此,由于能将本小区的MIMO用的参考信号、以及本小区或其他小区的CoMP用的参考信号配置在相同的子帧,因此能实现自由度高的参考信号配置。
图16是表示从基站101、基站102发送的无线帧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16中,横轴表示时间。作为图16的信号1而示出的无线帧1601是从覆盖小区#1的基站101发送的无线帧。作为图16的信号2而示出的无线帧1602是从覆盖小区#2的基站102发送的无线帧。无线帧各包含10个子帧SF#0~SF#9。此外,在此,示出的是在小区间无线帧偏离5子帧的情况。
子帧1601-2以及1602-2分别是配置小区#1以及小区#2中的MIMO通信用参考信号的子帧。另外,子帧1601-3以及1602-3分别是配置小区#1以及小区#2中的CoMP用参考信号的子帧。另外,子帧1601-2和1602-4分别是与子帧1602-3和1601-3同时刻发送的子帧。因此,在映射了CoMP用参考信号的资源元中进行打孔。例如,在子帧1601-2中,能使用配置了图15A中的资源块1501的子帧。另外,除此之外的子帧1601-1以及1602-1是通常的子帧。
如前所述,图1中的终端装置104能高精度地测定子帧SF#6中的小区#1的CoMP用参考信号。同样,在子帧SF#2中,能高精度地测定小区#2的CoMP用参考信号。
如此,基站在不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所参考的第1参考信号中不进行打孔。另一方面,基站在进行CoMP的终端装置所参考的第2参考信号中进行打孔,并将第1参考信号和第2参考信号配置到不同的子帧。由此,终端装置能生成高精度的反馈信息。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尽管使用资源元和资源块作为参考信号的映射单位、且使用子帧和无线帧作为时间方向的发送单位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即使用由任意的频率和时间构成的区域以及时间单位来代替它们,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针对从基站对终端装置通知MIMO用反馈的指示或CoMP用反馈的指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些指示是对MIMO用或CoMP用的测定、MIMO用或CoMP用的反馈信息的生成、MIMO用或CoMP用的反馈信息的报告这3个过程进行指示。通过用1个信号通知来进行这3个过程(或者在相同的定时更新参数),能实现高效的信号通知。
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的定时或以不同的信号通知来指示3个过程。由此,能进行灵活的指示,针对信号通知处理的通信的性能将提高。例如,通过在不同的定时或以不同的信号通知从基站向终端装置通知CoMP用的测定、以及CoMP用的反馈信息的生成,能灵活地设定要测定的小区的组和创建反馈信息的小区的组。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尽管针对从初始模式向MIMO模式、从MIMO模式向CoMP模式切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针对从初始模式向CoMP模式切换、从CoMP模式向MIMO模式转移的情况,也能使用同样的方法,并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可以将用于实现图7中的基站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图8中的终端装置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而且,可以通过使计算机读入该记录介质所记录的程序并执行来进行各部的处理。此外,在此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含OS、以及周边设备等硬件。
另外,若是“计算机系统”利用了WWW系统的情况,还包含主页提供环境(或者显示环境)。
另外,“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可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的硬盘等存储装置。进而,“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还可以包括诸如在通过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路那样的短时间、动态地保持程序的记录介质、以及诸如成为该情况下的服务器或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的将程序保持一定时间的记录介质。另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前述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进而也可以是能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上已记录的程序的组合来实现前述的功能的程序。
另外,可以将图7中的基站装置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以及图8中的终端装置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功能集成于集成电路来实现。
以上,尽管参照附图对该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具体的构成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无线发送装置、无线接收装置、无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方法。
符号说明
101、102、201…发送装置、
103、104…接收装置、
301、302、303、401、402、403、901、902、903、1501、1502…资源块、
301-1~301-5、302-1~302-5、303-1~303-5、401-1~401-6、402-1~402-6、403-1~403-6、901-1~301-5、902-1、902-2、903-1、903-2、1501-1~1501-6、1502-1~1502-5…资源元、
501、502、503、1001、1002、1003、1601、1602…无线帧、
501-1~501-3、502-1~502-3、503-1~503-3、1001-1~1001-4、1002-1~1002-4、1003-1~1003-4、1601-1~1601-3、1602-1~1602-4…子帧、
701-1、701-2…编码部、
702-1、702-2…加扰部、
703-1、703-2…调制部、
704…层映射部、
705…预编码部、
706…参考信号生成部、
707-1、707-2…资源元映射部、
708-1、708-2…OFDM信号生成部、
709-1、709-2…发送天线、
710…接收天线、
711…接收信号处理部、
712…反馈信息处理部、
713…上层、
801-1、801-2…接收天线、
802-1、802-2…OFDM信号解调部、
803-1、803-2…资源元解映射部、
804…滤波部、
805…解预编码部、
806…层解映射部、
807-1、807-2…解调部、
808-1、808-2…解扰部、
809-1、809-2…解码部、
810…上层、
811…参考信号测定部、
812…反馈信息生成部、
813…发送信号生成部、
814…发送天线、
1701、1901、1902…发送装置、
1702、1903…接收装置、
1801…资源块、
1801-1~1801-6…资源元

Claims (11)

1.一种发送装置,具备:
参考信号发送部,其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分别发送到进行非协作通信的第1接收装置、以及进行协作通信的第2接收装置;和
通知部,其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指示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并对所述第2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装置还具备:第1映射部,其将所述第1参考信号和所述第2参考信号映射到不同的资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第1映射部使用相同的序列来作为所述第1参考信号以及所述第2参考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装置还具备:第2映射部,其将所述第1参考信号和所述第2参考信号配置到不同的子帧。
5.一种发送装置,具备:
参考信号发送部,其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分别发送到进行非协作通信的第1接收装置、以及进行协作通信的第2接收装置;和
通知部,其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通知用于确定第1参考信号的位置的信息,并对所述第2接收装置通知用于确定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位置的信息。
6.一种接收装置,具备:
第1参考信号测定部,其基于来自通过切换非协作通信和协作通信来进行通信的发送装置的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第1参考信号;和
第2参考信号测定部,其基于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接收装置还具备:
第1反馈信息生成部,其利用测定了所述第1参考信号的结果,来创建第1反馈信息;和
第2反馈信息生成部,其利用测定了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结果,来创建与所述第1反馈信息不同的第2反馈信息。
8.一种通信系统,具备发送装置、以及第1接收装置和第2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装置具备:
参考信号发送部,其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分别发送到进行非协作通信的所述第1接收装置、以及进行协作通信的所述第2接收装置;和
通知部,其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并对所述第2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
所述第1接收装置具备:第1参考信号测定部,其测定所述第1参考信号,
所述第2接收装置具备:第2参考信号测定部,其测定所述第2参考信号。
9.一种通信系统,具备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其中,
所述发送装置具备:
参考信号发送部,其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发送到切换进行非协作通信和协作通信的所述接收装置;和
通知部,其对所述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或者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
所述接收装置具备:
第1参考信号测定部,其基于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所述第1参考信号;和
第2参考信号测定部,其基于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所述第2参考信号。
10.一种通信方法,其中,
从发送装置将第1参考信号、以及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这两者分别发送到进行非协作通信的第1接收装置、以及进行协作通信的第2接收装置;
所述发送装置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
所述发送装置对所述第2接收装置指示所述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
11.一种通信方法,其中,
接收装置基于来自切换进行非协作通信和协作通信的发送装置的第1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第1参考信号;
所述接收装置基于来自所述发送装置的第2参考信号的测定的指示,测定与所述第1参考信号不同的第2参考信号。
CN201080025968.XA 2009-06-16 2010-05-31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048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1839.4A CN104811275B (zh) 2009-06-16 2010-05-31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及通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2873 2009-06-16
JP2009-142873 2009-06-16
PCT/JP2010/003632 WO2010146781A1 (ja) 2009-06-16 2010-05-31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1839.4A Division CN104811275B (zh) 2009-06-16 2010-05-31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及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4855A true CN102804855A (zh) 2012-11-28
CN102804855B CN102804855B (zh) 2015-06-03

Family

ID=433561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1839.4A Active CN104811275B (zh) 2009-06-16 2010-05-31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及通信方法
CN20108002596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04855B (zh) 2009-06-16 2010-05-31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1839.4A Active CN104811275B (zh) 2009-06-16 2010-05-31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3) US8774290B2 (zh)
EP (1) EP2445260B1 (zh)
JP (2) JP5051935B2 (zh)
KR (1) KR101309985B1 (zh)
CN (2) CN104811275B (zh)
AU (1) AU2010261281B2 (zh)
CA (1) CA2765450C (zh)
WO (1) WO201014678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61824A1 (zh) * 2014-10-24 2016-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基站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37396B2 (en) 2009-02-10 2014-09-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apping user data onto a time-frequency resource grid in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tem
US11223459B2 (en) 2009-02-10 2022-01-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apping user data onto a time-frequency resource grid in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410684B1 (en) 2009-03-16 2019-08-28 Sun Patent Trust Radio receiving apparatus, radio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110032838A1 (en) * 2009-08-04 2011-02-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tigation of crs misalignment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s
JP2012147048A (ja) * 2011-01-06 2012-08-02 Ntt Docomo Inc 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2094802A1 (en) 2011-01-10 2012-07-1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upporting dynamic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configuration
US9060306B2 (en) * 2011-01-13 2015-06-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Estimat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using additional reference signals
WO2012103946A1 (en) * 2011-02-02 2012-08-09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co-operating cells
CN102685797B (zh) * 2011-03-11 2017-04-12 夏普株式会社 Rrh增强协作多点传输系统及其csi‑rs配置方法
EP3232590B1 (en) 2011-04-19 2018-12-05 Sun Patent Trust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9344299B2 (en) * 2011-05-13 2016-05-17 Lg Electronics Inc. CSI-RS based channel estimating metho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KR101763750B1 (ko) * 2011-06-17 2017-08-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협력 통신을 위한 피드백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8983391B2 (en) 2011-08-12 2015-03-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ignaling power allocation parameters for up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US9008582B2 (en) * 2011-08-25 2015-04-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enhancements for cooperative multi-point communication
CN103220079B (zh) * 2012-01-20 2018-05-25 索尼公司 用于确定传输集合的方法、基站、用户设备以及通信系统
JP2013197782A (ja) * 2012-03-19 2013-09-30 Sharp Corp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通知方法、報告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439096B2 (en) * 2012-08-13 2016-09-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support channel refinement and multi-stream transmission in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JP6121118B2 (ja) * 2012-09-07 2017-04-2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無線通信方法、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4047785A1 (en) * 2012-09-25 2014-04-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of signaling comp states, and transmission point and user equipment therefor
JP2016510519A (ja) * 2012-12-27 2016-04-07 ゼットティーイー (ユーエスエー)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Mimootaをサポートするueの測定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JP5367187B2 (ja) * 2013-02-22 2013-12-11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移動端末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4165648A (ja) * 2013-02-25 2014-09-08 Kyocer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基地局および移動局
CN105009473B (zh) * 2013-03-05 2018-03-27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基于多小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报告用于垂直波束成形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EP2983428A4 (en) * 2013-04-04 2016-04-13 Fujitsu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STATION AND WIRELESS DEVICE
US10091766B2 (en) * 2013-04-05 2018-10-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uppression in TD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9680522B2 (en) 2013-05-09 2017-06-1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Dynamic reconfiguration of uplink transmission in a TD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MY177294A (en) * 2013-09-24 2020-09-11 Sony Corp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JP2017513259A (ja) * 2014-01-30 2017-05-25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チャネル品質フィードバック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10693623B2 (en) * 2014-01-31 2020-06-23 Apple Inc. Reference subframes for synchronization and cell measurements
JP6365584B2 (ja) * 2016-04-28 2018-08-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チャネル状態情報の測量方法、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CN108023700B (zh) * 2016-11-04 2022-08-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频参数的反馈、配置方法及装置、用户终端、基站
CN109005548B (zh) 2017-06-06 2023-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信息的上报方法及装置
US11082279B2 (en) 2018-09-27 2021-08-0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on of reduction of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0659270B2 (en) * 2018-10-10 2020-05-1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app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to avoid repetition
US11418992B2 (en) 2018-11-02 2022-08-1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Generation of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 in advanced networks
US10659112B1 (en) * 2018-11-05 2020-05-19 XCOM Labs, Inc. User equipment assisted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downlink configur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1331A (zh) * 2002-07-02 2004-01-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的基站系统
US20050094588A1 (en) * 2002-06-12 2005-05-05 Globespan Virata Incorporated Direct link relay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1208887A (zh) * 2005-03-30 2008-06-25 北电网络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89684A4 (en) 2003-01-29 2008-12-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ULTI-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T AND RECEIVING DEVICE
JP3877215B2 (ja) 2003-10-10 2007-02-07 株式会社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コスモス研究機構 送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2143119B (zh) 2005-03-30 2016-03-16 苹果公司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US8111763B2 (en) 2005-03-30 2012-02-07 Rockstar Bidco, LP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FDM using 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
US8213943B2 (en) * 2007-05-02 2012-07-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strained hopping of DL reference signals
US8467367B2 (en) * 2007-08-06 2013-06-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and transmission of traffic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09142873A (ja) 2007-12-17 2009-07-02 Fukoku Kogyo Kk スクリュプレス
US8755806B2 (en) * 2008-02-08 2014-06-1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feedback information on PUSCH in wireless networks
US8559359B2 (en) * 2008-04-29 2013-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formation exchange mechanisms to achieve network QoS in wireless cellular systems
EP2293473B8 (en) * 2008-06-23 2016-09-21 Sun Patent Trust Method of arranging reference signal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US20100189038A1 (en) * 2009-01-23 2010-07-29 Runhua Che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mapping data symbols and reference signals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systems
US7940740B2 (en) * 2009-02-03 2011-05-10 Motorola Mobility,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and processing a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based on identifier associated with a base station
EP2410684B1 (en) * 2009-03-16 2019-08-28 Sun Patent Trust Radio receiving apparatus, radio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8208434B2 (en) 2009-04-28 2012-06-26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of signaling particular types of resource element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632371B2 (ja) * 2009-06-10 2014-11-26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219128B2 (en) * 2009-06-12 2012-07-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Network-centric link adaptation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downlink transmission
JP5538930B2 (ja) * 2010-02-04 2014-07-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94588A1 (en) * 2002-06-12 2005-05-05 Globespan Virata Incorporated Direct link relay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471331A (zh) * 2002-07-02 2004-01-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的基站系统
CN101208887A (zh) * 2005-03-30 2008-06-25 北电网络有限公司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符号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61824A1 (zh) * 2014-10-24 2016-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765450A1 (en) 2010-12-23
WO2010146781A1 (ja) 2010-12-23
EP2445260A4 (en) 2013-05-15
AU2010261281A1 (en) 2012-01-19
CN104811275B (zh) 2018-06-12
US20120106610A1 (en) 2012-05-03
EP2445260A1 (en) 2012-04-25
JP5051935B2 (ja) 2012-10-17
JP5078189B2 (ja) 2012-11-21
JP2012090350A (ja) 2012-05-10
US20140269576A1 (en) 2014-09-18
CN104811275A (zh) 2015-07-29
CN102804855B (zh) 2015-06-03
US20160173258A1 (en) 2016-06-16
KR20120017448A (ko) 2012-02-28
KR101309985B1 (ko) 2013-09-17
JPWO2010146781A1 (ja) 2012-11-29
US8774290B2 (en) 2014-07-08
AU2010261281B2 (en) 2014-08-21
EP2445260B1 (en) 2016-04-06
CA2765450C (en) 2017-05-16
US10148398B2 (en) 2018-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04855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US1092505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channel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assive MIMO
CN108292986B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2511130B (zh) 用于协作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2239659B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通信网元
CN107888366B (zh) 映射数据符号的系统和方法
US20120281657A1 (en) Method for downlink multi-antenna multi-base station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and base station
CN108604976A (zh) 具有缩短的传输时间间隔的下行链路操作
CN102577197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KR20110084594A (ko) 채널상태정보-기준신호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CN106102174A (zh) 发送静默信息的装置和方法与获取信道状态的装置和方法
CN102892201B (zh) Phich符号数据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4019550A1 (zh) 控制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186019A (zh) 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2685038A (zh) 一种解调导频物理资源块绑定解调的方法及系统
CN104168092A (zh) 增强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信道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201069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channel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massive MIMO
CN104935363A (zh) 用于协作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JP6064017B2 (ja) 基準信号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通信ネットワーク要素
JP2014060738A (ja) 基準信号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通信ネットワーク要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Termination date: 20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