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4629B - 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04629B CN102804629B CN201080028182.3A CN201080028182A CN102804629B CN 102804629 B CN102804629 B CN 102804629B CN 201080028182 A CN201080028182 A CN 201080028182A CN 102804629 B CN102804629 B CN 1028046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ference signals
- uplink reference
- cyclic shift
- orthogonal
- mobile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7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different delays between antenna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transmitt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3—Code application, i.e. aspects relating to how codes are applied to form multiplexed channe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6—Code allocation
- H04J13/18—Alloc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4—Pilot insertion in the transmitter chain, e.g. pilot overlapping with data, insertion in time or frequency domai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H04J13/0062—Zadoff-Chu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777—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2025/03783—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025/03789—Codes therefo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在MIMO传输中实现多个天线间的上行参考信号的正交的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包括:参考信号生成部(11),使用ZC序列生成解调用参考信号;以及循环移位部(13),对多个天线端口(19)的每个循环移位解调用参考信号,将与多个天线端口(19)对应的解调用参考信号在多个天线端口(19)之间正交,将被循环移位了的多个解调用参考信号经由对应的多个天线端口(19),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给无线基站装置(eN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上行链路发送解调用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的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中,通过PU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和PUC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从移动终端装置对无线基站发送上行数据信号和上行控制信号。通过PUSCH和PUCCH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和上行控制信号中复用了解调用的参考信号,该上行参考信号用于在无线基站中用于同步检波的信道估计。
此时,在多个移动终端装置之间,作为上行参考信号的信号序列,使用公共的ZC序列(Zadoff-Chu Sequence),对每个移动终端装置进行循环移位(Cyclic Shift)。在循环移位中,将规定的序列的最后部分更换移位到前端,从而生成不同的序列,并将其反复进行而生成多个不同的序列。然后,通过对每个移动终端装置将ZC序列进行固有的循环移位,从而来自多个移动终端装置的参考信号正交。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TS 36.21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在LTE系统中,为了实现传输速度的高速化,采用使用了多个天线的MIMO(多输入多输出)传输。该MIMO传输中,通过从各个发送天线,将不同的信息在同一频率、同一定时进行发送,从而提高传输速度。但是,在MIMO传输中多个天线间的参考信号的正交成为问题。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MIMO传输中能够实现多个天线间的上行参考信号的正交的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参考信号生成部,使用通过移位开始位置而正交的信号序列而生成上行参考信号;循环移位部,对多个天线端口的每个循环移位所述上行参考信号,将与所述多个天线端口对应的所述上行参考信号在所述多个天线端口之间正交;以及发送部,将被循环移位了的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经由对应的所述多个天线端口,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给无线基站装置。
根据该结构,参考信号是通过开始位置的移位而正交的信号序列,因此通过对多个天线端口的每个进行循环移位,从而能够将多个天线之间的上行参考信号正交并复用发送给无线基站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MIMO传输中实现移动终端装置的多个天线间的上行参考信号的正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通信系统中的上行解调用参考信号的发送控制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移动终端装置的功能方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将循环移位值和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相关联的表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循环移位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分布FDMA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块扩频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无线基站装置的功能块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将循环移位值和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相关联的表的另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移动终端装置的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通过正交码选择循环移位值的分配模式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移动终端装置中设定的循环移位值的分配模式和设定条件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移动终端装置中设定的循环移位值的分配模式和设定条件的另一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将循环移位值、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和正交码相关联的表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解调用参考信号(DM 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的正交,但不限定于解调用参考信号,只要是在上行链路中在多个天线端口之间和多个用户之间正交复用的信号即可,例如,也可以是CQI测定用参考信号(探测参考信号)。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中的上行解调用参考信号的发送控制的概要的说明图。
在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多个移动终端装置U1、U2、U3、U4分别被构成为具有多个天线,并且可以与覆盖小区C1的无线基站装置eNB1和覆盖小区C2的无线基站装置eNB2进行通信。在上行链路中,从移动终端装置U1、U2、U3、U4通过用于上行的通信信道对无线基站装置eNB1、eNB2发送上行数据信号和上行控制信号。
在通过用于上行的通信信道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和上行控制信号中时间复用了解调用参考信号。无线基站装置eNB1、eNB2根据接收到的解调用参考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并对上行的通信信道进行同步检波。此时,解调用参考信号作为信号序列,在同一小区内使用公共的ZC序列。ZC序列在频带内为一定幅度,并且同步点以外的自相关为0,通过将信号序列的开始位置移位而正交。在该通信系统中,通过对每个天线端口循环移位ZC序列的解调用参考信号,从而解调用参考信号在各个移动终端装置U1、U2、U3、U4的各个天线之间正交。
另外,关于ZC序列,如果在多个用户之间,所在小区和发送频带不一致,则不能使用公共的ZC序列。从而,在如移动终端装置U1、U2这样所在小区不同的情况下,或如移动终端装置U3、U4这样发送频带不同的情况下,仅通过对各个移动终端装置的每个端口进行循环移位,在多个用户之间不能实现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正交化。
尤其在作为LTE的后继的系统的高级LTE(LTE-A)中,正在研究导入SU-MIMO(Single-Use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U-MIMO(Multi-User Multi-Input Multi-Output)和CoMP等,不仅在一个用户的多个天线之间正交,也期望在多个用户之间的正交。因此,在该系统中,除了循环移位之外,还使用分散FDMA(Distribut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和块扩频(Block Spreading),在多个用户之间正交复用解调用参考信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ZC序列为例说明上行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信号序列,但并不限定于该信号序列。只要通过将信号序列的开始位置移位而能够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化,可以是任何的信号序列。
以下,参照图2到图8,详细地说明移动终端装置和无线基站装置的功能结构。最初,参照图2说明移动终端装置的功能结构。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功能方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包括多个发送系统,但在图2中,为了方便说明,仅具体图示了一个发送系统。
如图2所示,各个移动终端装置U包括解调用参考信号生成部11、对应于各个发送天线A1的多个发送系统12。各个发送系统12包括循环移位部13、上行数据信号生成部14、DFT(离散傅立叶变换)部15、复用部16、IFFT(快速傅立叶反变换)部17、CP(循环前缀)附加部18。
解调用参考信号生成部11生成解调用参考信号。解调用参考信号以上述ZC序列作为信号序列而生成,在无线基站装置eNB中,用于通过同步检波对解调用的无线传输路径状态的测定。由解调用参考信号生成部11生成的解调用参考信号被输出到与各个天线端口19对应的发送系统12。
循环移位部13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循环移位值,对从解调用参考信号生成部11输入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信号序列进行循环移位。循环移位通过将循环移位值所示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到最后部分更换移位到解调用参考信号的信号序列的前端,从而生成与其他发送系统12的天线端口19不同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信号序列。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移动终端装置U具有将循环移位值和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相关联的表。循环移位值例如是3比特的信号,构成为可确定共8种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而且,循环移位部13从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循环移位值对应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起开始进行循环移位。
例如,在循环移位值为“010”的情况下,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为“3”,因此如图4所示,解调用参考信号的信号序列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3”到最后部分被移位到开头部分。同样,在其他的发送系统12的天线端口19中,解调用参考信号的信号序列也通过其他的循环移位值而移位。
这样,通过以ZC序列作为信号序列的解调用参考信号被循环移位,从而解调用参考信号在各个天线端口19之间正交。循环移位后的解调用参考信号被输出到DFT部15。另外,后面叙述通过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对于移动终端装置U的循环移位值的方法。
上行数据信号生成部14使用从高层传送的数据生成包含用户数据等的上行数据信号,并进行上行数据信号的纠错码的附加和对每个副载波的调制。生成的上行数据信号被输出到DFT部15。
DFT部15对从循环移位部13和上行数据信号生成部14输入的解调用参考信号和上行数据信号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解调用参考信号和上行数据信号通过离散傅立叶变换处理从时域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并输出到复用部16。
复用部16对上行数据信号复用解调用参考信号,将上行发送信号输出到IFFT部17。解调用参考信号例如被复用到一个子帧的第3个码元和第10个码元(参照图5、图6)。此外,复用部16在复用解调用参考信号时,通过分散FDMA和块扩频,在多个用户之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
在分散FDMA中,在复用了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码元,基于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分配信息,构成资源块的副载波按照一定的规则被分配给多个用户。如图5所示,在两个用户之间复用的情况下,在码元内,每隔一个副载波复用解调用参考信号。此时,对于用户A(例如移动终端装置U1),在第3个码元分配第偶数个副载波,对于用户B(例如移动终端装置U2),在第3个码元分配第奇数个副载波。
这样,由于副载波在多个用户之间分配,因此解调用参考信号在多个用户间正交。另外,在图5中,采用在两个用户之间分配资源块而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的结构,但不限定于该结构。只要在多个用户之间分配的副载波不重复即可,例如在三个用户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的情况下,每隔两个副载波复用解调用参考信号,并且以一定顺序对各个用户分配副载波。另外,后面叙述通过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对于移动终端装置U的分配信息的方法。
此外,也可以代替分散FDMA,通过块扩频而在多个用户之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块扩频是对解调用参考信号乘以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扩频码从而在频率方向上扩频。此时,扩频码为正交码,对同一码元复用多个用户的解调用参考信号。
如图6所示,在两个用户之间复用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情况下,对用户A(例如,移动终端装置U1)的参考信号乘以正交码{1,1},对用户B(例如,移动终端装置U2)的参考信号乘以正交码{1,-1}。这样,通过对解调用参考信号乘以正交码,从而可以在同一频带中防止多个用户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混迭。
另外,在图6中,采用在两个用户之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的结构,但不限定于该结构。只要是多个用户的解调用参考信号在同一码元正交的结构即可,例如,在4个用户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的情况下,使用4个码片的正交码。
这样,在复用部16中,通过分散FDMA和块扩频,在所在小区和发送频带不同的多个移动终端装置U中,可以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
IFFT部17对从复用部16输入的复用后的上行发送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处理。上行发送信号通过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处理而从频域的信号变换为时域的信号,并被输出到CP附加部18。
CP附加部18对从IFFT部17输入的上行发送信号附加循环前缀。被附加了循环前缀的上行发送信号被经由发送天线A1向无线基站装置eNB发送。此时,上行发送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通过PUSCH等发送,上行发送信号中包含的控制信号通过PUCCH等发送。
接着,参照图7说明无线基站装置的功能结构。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的功能方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装置包括多个接收系统,但在图7中,为了方便说明,仅图示了一个接收系统。
如图7所示,无线基站装置eNB作为接收系统,具有CP除去部21、FFT(快速傅立叶变换)部22、分离部23、信道估计部24、解调部25、解码部26。此外,无线基站装置eNB具有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分配信息生成部32、扩频码生成部33、发送部34。
CP除去部21从由接收天线A2接收到的上行发送信号中除去循环前缀。被除去了循环前缀的上行发送信号被输出到FFT部22。FFT部22对从CP除去部21输入的除去CP后的上行发送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处理。上行发送信号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处理而从时域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并输出到分离部23。
分离部23从上行发送信号取出解调用参考信号和上行数据信号,并分离上行数据信号和解调用参考信号。此时,在解调用参考信号通过分散FDMA进行了用户复用的情况下,分离部23从分配信息生成部32取得分配信息,并基于分配信息取出解调量参考信号。取出的解调用参考信号被输出到信道估计部24,上行数据信号被输出到解调部25。
另一方面,解调用参考信号通过块扩频被用户复用的情况下,分离部23从扩频码生成部33取得解扩码,对与其他用户复用的解调用参考信号乘以解扩码,从而取出发往自己的解调用参考信号。取出的解调用参考信号被输出到信道估计部24,上行数据信号被输出到解调部25。
信道估计部24基于输入的解调用参考信号估计信道。此时,信道估计部24从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取得循环移位值和移动终端装置U的ZC序列,基于循环移位值所示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检测每个天线端口的移位量。由此,信道估计部24取得每个天线端口19的信道估计结果。
解调部25基于从分离部23输入的上行数据信号和从信道估计部24输入的信道估计结果,解调上行数据信号。由解调部25解调了的上行数据信号在进行了信道均衡和离散傅立叶反变换(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处理等之后,输入到解码部26。解码部26从上行数据信号除去纠错码,并取出用户数据等。
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对移动终端装置U的每个天线端口19生成循环移位值,并经由发送部34通过下行链路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U。循环移位值是表示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的信号,对每个天线端口为不同的值。例如,无线基站装置eNB对天线端口数为4的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不同的循环移位值、天线端口#0的循环移位值“000”、天线端口#1的循环移位值“010”、天线端口#2的循环移位值“100”、天线端口#3的循环移位值“110”。
由此,如图3所示,移动终端装置U的各个天线端口#0、#1、#2、#3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分别被设定为“0”、“3”、“6”、“9”。这样,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对各个天线端口19生成3比特的共12比特的循环移位值,并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U,从而可以在四个天线端口19之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另外,这里,将循环移位值作为3比特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可以根据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的选择数而改变控制比特的比特数。
此外,也可以代替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对于每个天线端口19将循环移位值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U的结构,采用通知对于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值和对各个天线端口19等间隔地设定的循环移位值的差值的结构。此时,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生成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值和各个天线端口19间的差值。
例如,无线基站装置eNB对天线端口数为4的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0的循环移位值“000”的3比特、差值“10”的2比特的共5比特。由此,移动终端装置U的各个天线端口19间的循环移位值的差值成为“2”,如图3所示,各个天线端口#0、#1、#2、#3的循环移位值的开始位置分别被设定为“0”、“3”、“6”、“9”。
这样,由于将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和差值、例如循环移位值的3比特、差值的2比特共5比特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U,因此控制比特数不会与天线端口数成比例地增大,能够削减控制比特数。另外,这里,将循环移位值作为3比特,将差值作为2比特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控制比特的比特数根据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的选择数和差值的大小而改变。
此外,也可以代替上述结构,在移动终端装置U和无线基站装置eNB之间预先设定循环移位值的多个分配模式,并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分配模式的选择信息。此时,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生成分配模式的选择信息。选择信息从移动终端装置U所具有的多种分配模式中选择一个分配模式。
移动终端装置U在具有第一、第二分配模式的两种分配模式的情况下,从无线基站装置eNB对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1比特的选择信息。例如,在选择信息“0”的情况下,选择对天线端口#0、#1、#2、#3分配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0”、“2”、“3”、“4”的第一分配模式,在选择信息“1”的情况下,选择对天线端口#0、#1、#2、#3分配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0”、“3”、“6”、“9”的第二分配模式。
这样,由于仅通知分配模式的选择信息,因此还能够削减控制比特。另外,这里,将选择信息作为1比特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控制比特的比特数根据分配模式的种类而改变。
此外,也可以代替通知分配模式的选择信息的结构,采用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扩频码选择分配模式(表)的结构。例如图10所示,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了正交码{1,1}的情况下,选择分配模式1,在通知了正交码{1,-1}的情况下,选择分配模式2。此时,也可以预先将分配模式的循环移位值和各个天线端口相对应,也可以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循环移位值而使其对应。通过该结构,不会从无线基站装置eNB对移动终端装置U在正交码之外通知选择信息,能够削减控制比特的比特数。
此外,在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扩频码选择分配模式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与扩频码一同通知的对于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的循环移位值来设定对于各个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此时,移动终端装置U具有如下的设定条件:除了与扩频码对应的多种分配模式之外,还根据扩频码和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而对各个天线端口19设定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
这里所说的设定条件表示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扩频码和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对各个天线端口19设定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的计算式。即,通过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扩频码和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从而移动终端装置U根据设定条件自动计算对于各个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这样,在本结构中,无线基站装置eNB通过通知用于上述块扩频的扩频码(Block spreading code)和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的组合,从而削减控制比特的比特数。
例如图11(a)所示,移动终端装置U对应于从无线基站装置eNB作为扩频码通知的正交码{1,1}、{1,-1}而具有分配模式1和分配模式2的两种分配模式。另外,图11(a)所示的分配模式是将图10所示的分配模式通过在纵向配置正交码、在横向配置由循环移位值分配的资源从而进行了二维表示的模式。此外,在图11(a)中,影线所示的资源表示对于各个天线端口#0、#1、#2、#3实际可分配的资源。各个资源对应于图10所示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
从而,如影线所示,分配模式1可将资源“1”、“5”、“7”、“11”以外的资源所示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分配给各个天线端口#0、#1、#2、#3。另一方面,如影线所示,分配模式2可以将分配模式1各偏移一个,从而将资源“0”、“2”、“6”、“8”以外的资源所示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分配给各个天线端口#0、#1、#2、#3。
此外,如图11(b)所示,移动终端装置U具有如下的设定条件:以天线端口#0为基准,设定剩余的天线端口#1、#2、#3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从对于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0的循环移位值(CS0)在横向上移位6个资源而设定对于天线端口#1的循环移位值(CS1)。此时,对天线端口#1设定的分配模式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扩频码而选择。
在天线端口#1中,作为用于选择分配模式的扩频码(BS1),与在天线端口#0中用于选择分配模式的扩频码(BS0)同样,使用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扩频码。从而,天线端口#1设定与天线端口#0相同的分配模式。另外,扩频码以“0”或“1”等1比特通知,例如,“0”表示正交码{1,1},“1”表示正交码{1,-1}。
从对于天线端口#0的循环移位值(CS0)在横向上移位3个资源而设定对于天线端口#2的循环移位值(CS2)。此时,在天线端口#2中,作为用于选择分配模式的扩频码(BS2),使用对于天线端口#0中用于选择分配模式的扩频码(BS0)在纵向上移位1个资源的扩频码。在图11(b)所示的例子中,扩频码(BS2)通过相对扩频码(BS0)在纵向上移位1个资源,从而码被反转。从而,天线端口#2选择与天线端口#0、#1不同的分配模式。
从对于天线端口#0的循环移位值(CS0)在横向上移位9个资源而设定对于天线端口#3的循环移位值(CS3)。此时,在天线端口#3中,作为用于选择分配模式的扩频码(BS3),使用对于天线端口#0中用于选择分配模式的扩频码(BS0)在纵向上移位1个资源的扩频码。从而,天线端口#3选择与天线端口#0、#1不同的分配模式。
若对具有这样的分配模式和设定条件的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表示正交码(1,1}的“0”和表示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0”的“000”作为扩频码,则如图11(c)所示,对各个天线端口#0、#1、#2、#3设定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对天线端口#0、#1选择与正交码{1,1}对应的分配模式1,并分别分配分配模式1的资源“0”、“6”。对天线端口#2、#3选择与正交码{1,-1}对应的分配模式2,并分别分配分配模式2的资源“3”、“9”。从而,天线端口#0、#1、#2、#3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被设定为“0”、“6”、“3”、“9”。
此外,若对具有上述的分配模式和设定条件的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表示正交码{1,1}的“0”和表示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2”的“001”作为扩频码,则如图11(d)所示,对各个天线端口#0、#1、#2、#3设定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对天线端口#0、#1选择与正交码{1,1}对应的分配模式1,并分别分配分配模式1的资源“2”、“8”。对天线端口#2、#3选择与正交码{1,-1}对应的分配模式2,并分别分配分配模式2的资源“5”、“11”。从而,天线端口#0、#1、#2、#3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被设定为“2”、“8”、“5”、“11”。
另外,设定条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例如也可以是图12(a)所示的设定条件。在该设定条件下,从对于天线端口#0的循环移位值(CS0)分别在横向上移位1个资源、2个资源、3个资源而设定对于天线端口#1、#2、#3的循环移位值(CS1、CS2、CS3)。此外,设定对于各个天线端口#0、#1、#2、#3的分配模式交替不同的分配模式。
若对具有该设定条件的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表示正交码{1,1}的“0”和表示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0”的“000”作为扩频码,则如图12(b)所示,对各个天线端口#0、#1、#2、#3设定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对天线端口#0、#2选择与正交码{1,1}对应的分配模式1,并分别分配分配模式1的资源“0”、“2”。对天线端口#1、#3选择与正交码{1,-1}对应的分配模式2,并分别分配分配模式2的资源“1”、“3”。从而,天线端口#0、#1、#2、#3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被设定为“0”、“1”、“2”、“3”。
这样,由于将正交码的1比特、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的3比特共4比特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U,因此控制比特不会与天线端口数成比例地增大,能够削减控制比特数。另外,这里,将循环移位值作为3比特,将正交码作为1比特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控制比特的比特数根据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的选择数和分配模式数而可变。此外,在该结构中,不会在正交码之外通知用于选择分配模式的选择信息。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采用了对多个分配模式设定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以单一的分配模式设定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的结构。此外,将分配模式作为2种进行了说明,但可以根据扩频码的码数而使用2种以上的分配模式。
此外,移动终端装置U作为具有单一的设定条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对移动终端装置U预先规定多个设定条件,并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设定条件的设定选择信息。此时,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生成设定条件的设定选择信息。设定选择信息从多个设定条件中选择一个设定条件。
移动终端装置U在具有2种设定条件的情况下,从无线基站装置eNB对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1比特的设定选择信息。例如,在设定选择信息“0”的情况下,选择图11(b)所示的设定条件,在设定选择信息“1”的情况下,选择图12(a)所示的设定条件。这样,通过除了扩频码和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之外还通知设定条件的设定选择信息,从而可以进一步自由设定各个天线端口#0、#1、#2、#3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另外,这里,将设定选择信息作为1比特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控制比特的比特数根据设定条件的条件数而可变。
此外,除了上述结构之外,也可以采用预先对移动终端装置U设定规定的分配模式的结构。此时,无线基站装置eNB不具有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通过该结构,不会从无线基站装置eNB对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循环移位值,在移动终端装置U的多个天线端口19之间可以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
此外,也可以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循环移位值设定对于各个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和扩频码。此时,如图13所示,移动终端装置U对于将循环移位值和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相关联的表还关联扩频码。在图13所示的表中,除了循环移位值“010”、“110”之外关联扩频码(1,1},对循环移位值“010”、“110”关联扩频码(1,-1}。
例如,从无线基站装置eNB对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天线端口#0的循环移位值“000”、天线端口#1的循环移位值“010”、天线端口#2的循环移位值“100”、天线端口#3的循环移位值“110”。由此,移动终端装置U的各个天线端口#0、#1、#2、#3的循环移位开始位置被设定为“0”、“3”、“6”、“9”,并且对天线端口#0、#2设定扩频码{1,1},对天线端口#1、#3设定扩频码{1,-1}。
由此,能够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循环移位值在移动终端装置U中确定循环移位开始位置和扩频码,因此不必从无线基站装置eNB对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扩频码,能够削减用于扩频码的控制比特数。另外,这里,将循环移位值作为3比特来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控制比特的比特数根据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的选择数而可变。
此外,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循环移位值设定对于各个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和扩频码的结构不限定于对每个天线端口19通知循环移位值的结构。无线基站装置eNB也可以采用通知如上所述的对于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值和等间隔地对各个天线端口19设定的循环移位值的差值的结构。此时,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生成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值和各个天线端口19之间的差值。
例如,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0的循环移位值“000”的3比特、差值“10”的2比特的共5比特。由此,移动终端装置U的各个天线端口19之间的循环移位值的差值成为“2”,各个天线端口#0、#1、#2、#3的循环移位开始位置被设定为“0”、“3”、“6”、“9”,并且对天线端口#0、#2设定扩频码(1,1},对天线端口#1、#3设定扩频码{1,-1}。
这样,通过通知循环移位的差值,可以用更少的控制比特对移动终端装置U的各个天线端口19设定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和扩频码。另外,这里,将循环移位值作为3比特,将差值作为2比特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控制比特的比特数根据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的选择数和差值的大小而可变。
进而,无线基站装置eNB也可以采用仅通知对于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值,从而设定对于各个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和扩频码的结构。此时,对移动终端装置U进行如下的设定:根据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计算各个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
例如,对各个天线端口19设定与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的差值,天线端口#0设定差值“0”,天线端口#1设定差值“2”,天线端口#2设定差值“4”,天线端口#3设定差值“6”。然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0的循环移位值“000”的3比特。由此,移动终端装置U的各个天线端口#0、#1、#2、#3的循环移位开始位置被设定为“0”、“3”、“6”、“9”,并且对天线端口#0、#2设定扩频码{1,1},对天线端口#1、#3设定扩频码{1,-1}。
这样,由于在移动终端装置U中,根据成为基准的循环移位值计算各个天线端口19的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因此可以用更少的控制比特对移动终端装置U的各个天线端口19设定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和扩频码。另外,这里,将循环移位值作为3比特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控制比特的比特数根据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的选择数而可变。
此外,移动终端装置U也可以采用具有将循环移位值、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和扩频码相关联的多个表。此时,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31生成从多个表中选择一个表的表选择信息。移动终端装置U从无线基站装置eNB接收表选择信息,使用表选择信息所表示的表。
分配信息生成部32对每个用户生成分配信息,经由发送部34通过下行链路通知给各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U。分配信息用于通过分散FDMA按照一定的规则将构成资源块的副载波分配给多个用户,包含分配对象的用户数(RPF)、分配顺序(Comb)。例如,在两个用户之间复用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情况下,对各个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RPF的1比特、表示是第奇数个还是第偶数个的Comb的1比特的共2比特的分配信息。
例如,在分配对象为一个用户的情况下,对各个移动终端装置U分别分配第一个码元的全部频域,解调用参考信号在用户间不正交。此时,从无线基站装置eNB对各个移动终端装置U通过1比特通知RPF“1”。
另一方面,在分配对象为两个用户的情况下,对各移动终端装置U交替分配副载波,解调用参考信号在两个用户之间正交。此时,从无线基站装置eNB对一个移动终端装置U通过2比特通知RPF“2”和表示是第偶数个的Comb#0,对另一个移动终端装置U通过2比特通知RPF“2”和表示是第奇数个的Comb#1。
由此,如图5所示,对用户A分配第3个码元的第偶数个副载波,对用户B分配第3个码元的第奇数个副载波。这样,分配信息生成部32对各个用户生成RPF和Comb并通知给各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U,从而可以在多个用户之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另外,在这里,将RPF作为1比特,将Comb作为1比特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控制比特的比特数根据用户数而可改变。
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低层通知Comb,并通过更高层信令(Higher-layer Signaling)等由高层通知RPF。
此外,代替分配信息生成部32对每个用户将RPF和Comb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U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仅将RPF作为分配信息而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U的结构。此时,如图8所示,对将移动终端装置U所具有的循环移位值和循环移位的开始位置相关联的表进一步关联Comb。例如,将循环移位值“000”到“011”与Comb#0相关联,将循环移位值“100”到“111”与Comb#1相关联。
由此,可以根据从无线基站装置eNB通知的循环移位值,在移动终端装置U中确定分配顺序,因此不必从无线基站装置eNB对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Comb值,可以削减分配信息的控制比特数。另外,这里,将RPF作为1比特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控制比特的比特数根据用户数而可变。
此外,分配信息不限定于RPF和Comb,只要是能够在多个用户中不重叠副载波地进行分配的结构,可以是任何的信息。
扩频码生成部33对每个用户生成扩频码和解扩码,经由发送部34通过下行链路将扩频码通知给各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U。扩频码是所谓的正交码,通过块扩频对同一码元正交复用多个用户的解调用参考信号。例如,在两个用户之间复用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情况下,通过1比特将正交码通知给各移动终端装置U。
例如,对一个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正交码{1,1},对另一移动终端装置U通知正交码{1,-1}。由此,如图6所示,对各个移动终端装置U的参考信号分别乘以正交码,在同一频带中复用多个用户的参考信号。这样,扩频码生成部33对各个用户分别生成正交码,并通知给各个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U,从而可以使解调用参考信号在多个用户间正交。另外,这里,将正交码作为1比特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该结构。控制比特的比特数根据用户数而可变。
在这样构成的移动终端装置U中,通过循环移位值,解调用参考信号在多个天线之间正交,通过分配信息或正交码,解调用参考信号在多个用户之间正交。从而,即使在多个移动终端装置U中,所在小区和发送频带不同,并且不使用公共的ZC序列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
另外,由组装在装置内的CPU(中央处理单元)按照ROM(只读存储器)内的各种控制程序运算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内的数据,与通信接口等协作执行处理,从而实现上述移动终端装置U和无线基站装置eNB的各部分。
参照图9,说明移动终端装置的通信控制处理。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的通信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另外,移动终端装置假设在初始状态下从无线基站装置被通知了循环移位值、分配信息、扩频码。
如图9所示,在解调用参考信号生成部11中,生成将ZC序列作为信号序列的解调用参考信号(步骤S01)。接着,在循环移位部13中,解调用参考信号根据循环移位值对移动终端装置U的每个天线端口被循环移位(步骤S02)。此时,解调用参考信号在移动终端装置U的各个天线端口之间正交。
接着,在复用部16中,解调用参考信号与上行数据信号复用,并且进行分散FDMA或块扩频的处理(步骤S03)。此时,移动终端装置U在与其他用户的移动终端装置U之间,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接着,在IFFT部17和CP附加部18中进行各种处理,并向无线基站装置eNB发送(步骤S04)。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装置U,具有如下结构:使用ZC序列生成解调用参考信号,对多个天线端口的每个循环移位解调用参考信号,将循环移位后的多个上行参考信号经由对应的多个天线端口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给无线基站装置eNB。从而,通过对多个天线端口的每个进行循环移位,可以在多个天线端口之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进而复用传输到无线基站装置eN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通过循环移位从而在移动终端装置的天线端口之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进而通过分散FDMA或块扩频在多个用户之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的结构,但不限定于该结构。如果不需要用户之间的解调用参考信号的正交,则也可以采用不进行分散FDMA和块扩频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通过分散FDMA或块扩频在多个用户之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的结构,但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采用将分散FDMA和块扩频组合从而在多个用户之间使解调用参考信号正交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无线基站装置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的循环移位用的控制比特可以用任何结构通知给移动终端装置。例如,控制比特可以采用通过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等控制信道、PBCH(物理广播信道)等广播信道、PDS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等数据共享信道或高层通知的结构。
此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都是例示,不应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仅仅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范围表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范围均等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具有能够在MIMO传输中实现多个天线间的上行参考信号的正交的效果,尤其对于通过上行链路发送解调用参考信号的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有用。
本申请基于2009年6月23日申请的特愿2009-149000、2010年1月6日申请的特愿2010-001127以及2010年4月2日申请的特愿2010-086034。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14)
1.一种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参考信号生成部,使用通过移位开始位置而正交的信号序列而生成上行参考信号;
循环移位部,使多个上行参考信号循环移位而正交;
扩频部,从无线基站装置取得将多个上行参考信号正交的正交码,根据所述正交码将上行参考信号在多个用户间正交;以及
发送部,将被循环移位了的多个上行参考信号经由多个天线端口,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给所述无线基站装置,
在所述发送部经由所述多个天线端口发送从第1上行参考信号至第4上行参考信号的情况下,所述扩频部在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中,对第1上行参考信号和第2上行参考信号应用第1正交码,对第3上行参考信号和第4上行参考信号应用与所述第1正交码不同的第2正交码,所述循环移位部使所述第1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2上行参考信号间的循环移位值、以及所述第3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4上行参考信号间的循环移位值分别移位相当于整体的1/2的资源数量,并且进行循环移位,使得各个上行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值分别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当于整体的1/2的资源数量是6资源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移位部将成为基准的上行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值作为基准,根据在对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分配循环移位值的多个设定条件中的从所述无线基站取得的设定选择信息所示的设定条件、对于所述成为基准的上行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值、所述正交码,进行循环移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移位部将成为基准的上行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值作为基准,根据对于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分配的循环移位值进行循环移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移位部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取得循环移位值,并根据所述循环移位值进行循环移位,
所述扩频部使用与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取得的循环移位值对应的正交码,对所述上行参考信号进行扩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移位部基于对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值的多个分配模式中从所述无线基站装置取得的模式信息所表示的分配模式进行循环移位。
7.一种移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参考信号生成部,使用通过移位开始位置而正交的信号序列而生成上行参考信号;
循环移位部,使多个上行参考信号循环移位而正交;
扩频部,从无线基站装置取得将多个上行参考信号正交的正交码,根据所述正交码将上行参考信号在多个用户间正交;以及
发送部,将被循环移位了的多个上行参考信号经由多个天线端口,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给所述无线基站装置,
所述循环移位部基于根据所述正交码而不同的对于所述多个天线端口的循环移位值的分配模式,进行循环移位。
8.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生成循环移位信息,其中该循环移位信息从移动终端装置的多个天线端口发送,用于将使用通过移位开始位置而正交的信号序列而生成的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进行循环移位,并使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正交;
扩频码生成部,对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生成用于使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在多个用户间正交的正交码信息;以及
发送部,将所述循环移位信息和正交码信息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装置,
在经由所述多个天线端口发送从第1上行参考信号至第4上行参考信号的情况下,所述扩频码生成部在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中,对第1上行参考信号和第2上行参考信号应用第1正交码,对第3上行参考信号和第4上行参考信号应用与所述第1正交码不同的第2正交码,所述循环移位信息使所述第1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2上行参考信号间的循环移位值、以及所述第3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4上行参考信号间的循环移位值分别移位相当于整体的1/2的资源数量,并且各个上行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值分别为不同的值。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当于整体的1/2的资源数量是6资源数。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移位信息是将成为基准的天线端口的循环移位值作为基准,在对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分配循环移位值的多个设定条件中的表示一个设定条件的设定选择信息、所述正交码、对于所述成为基准的上行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值。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循环移位信息是对于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多个上行参考信号的每一个循环移位的循环移位值,所述循环移位值与将所述上行参考信号扩频的正交码对应,以在多个用户间正交。
12.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循环移位信息生成部,生成循环移位信息,其中该循环移位信息从移动终端装置的多个天线端口发送,用于将使用通过移位开始位置而正交的信号序列而生成的多个上行参考信号进行循环移位,并使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正交;
扩频码生成部,对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生成用于使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在多个用户间正交的正交码信息;以及
发送部,将所述循环移位信息和正交码信息通过下行链路发送给所述移动终端装置,
所述循环移位信息是根据所述正交码信息而被选择的、不同的对于所述多个天线端口的循环移位值的分配模式。
13.一种无线基站装置和移动台装置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终端装置使用通过移位开始位置而正交的信号序列而生成上行参考信号的步骤;
使多个上行参考信号循环移位而正交的步骤;
从无线基站装置取得将多个上行参考信号正交的正交码,根据所述正交码将上行参考信号在多个用户间正交的步骤;以及
将被循环移位了的多个上行参考信号经由多个天线端口,通过上行链路发送给所述无线基站装置的步骤,
在经由所述多个天线端口发送从第1上行参考信号至第4上行参考信号的情况下,在所述多个上行参考信号中,对第1上行参考信号和第2上行参考信号应用第1正交码,对第3上行参考信号和第4上行参考信号应用与所述第1正交码不同的第2正交码,使所述第1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2上行参考信号间的循环移位值、以及所述第3上行参考信号和所述第4上行参考信号间的循环移位值分别移位相当于整体的1/2的资源数量,并且进行循环移位,使得各个上行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值分别为不同的值。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信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当于整体的1/2的资源数量是6资源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49000 | 2009-06-23 | ||
JP2009149000 | 2009-06-23 | ||
JP2010-001127 | 2010-01-06 | ||
JP2010001127 | 2010-01-06 | ||
JP2010086034A JP5203409B2 (ja) | 2009-06-23 | 2010-04-02 |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JP2010-086034 | 2010-04-02 | ||
PCT/JP2010/060620 WO2010150806A1 (ja) | 2009-06-23 | 2010-06-23 | 移動端末装置、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04629A CN102804629A (zh) | 2012-11-28 |
CN102804629B true CN102804629B (zh) | 2015-06-24 |
Family
ID=43386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28182.3A Active CN102804629B (zh) | 2009-06-23 | 2010-06-23 | 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48912B2 (zh) |
EP (1) | EP2448162A4 (zh) |
JP (1) | JP5203409B2 (zh) |
KR (1) | KR101345312B1 (zh) |
CN (1) | CN102804629B (zh) |
AU (1) | AU2010263607B2 (zh) |
CA (1) | CA2765255C (zh) |
CL (1) | CL2011003243A1 (zh) |
RU (1) | RU2510137C2 (zh) |
WO (1) | WO201015080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82817B (zh) | 2008-08-19 | 2014-07-02 |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 用于接收和发送应答/无应答信息的方法 |
CN102804630B (zh) | 2009-06-26 | 2015-07-29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上行链路多入多出(mimo)传输中发送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1086920A1 (ja) * | 2010-01-14 | 2011-07-2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端末装置、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3270713B (zh) | 2011-01-07 | 2015-10-14 |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
JP2013017016A (ja) * | 2011-07-04 | 2013-01-24 | Sharp Corp |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
CN102984746A (zh) * | 2011-09-05 | 2013-03-20 |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 | 提高网络中性能的参考信号功率测量和报告 |
US9300458B2 (en) * | 2013-02-05 | 2016-03-29 |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scheduling |
US9288679B2 (en) * | 2013-07-25 | 2016-03-15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greedy-based autonomous 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 scheme for cellular networks with self-organizing relaying terminals |
WO2015130059A1 (en) * | 2014-02-25 | 2015-09-0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
US20180254868A1 (en) * | 2015-11-27 | 2018-09-06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WO2017164789A1 (en) * | 2016-03-23 | 2017-09-2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duction of cubic metric in a concatenated block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
US11038557B2 (en) * | 2016-03-31 | 2021-06-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EP3446431A1 (en) * | 2016-04-22 | 2019-02-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 radio network node, a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
WO2018061341A1 (ja) * | 2016-09-28 | 2018-04-05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受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
CN113557677B (zh) * | 2019-01-11 | 2024-09-27 | 索尼集团公司 | 使用多个天线面板的信道探测 |
CN111757330B (zh) * | 2019-03-27 | 2021-12-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用户配对方法及相关设备 |
JP7201075B2 (ja) * | 2019-04-25 | 2023-01-10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復調装置 |
CN117856990A (zh) * | 2022-09-30 | 2024-04-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芯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986742B2 (en) * | 2002-10-25 | 2011-07-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ilots for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1035083B1 (ko) * | 2006-04-26 | 2011-05-19 | 재단법인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재단 | 다중 셀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이용 방법 및 시스템 |
CN103873222B (zh) * | 2006-11-01 | 2017-07-28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供基于单载波的控制信道用的混合fdm‑cdm结构的方法和装置 |
JP2008193414A (ja) * | 2007-02-05 | 2008-08-21 | Nec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その上りリンクにおけるデータ送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局装置 |
CN104821868B (zh) * | 2007-04-30 | 2018-06-01 | 诺基亚通信公司 |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JP5024533B2 (ja) | 2007-06-19 | 2012-09-1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ファレンス信号系列の割当方法および装置 |
US8503375B2 (en) * | 2007-08-13 | 2013-08-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ding and multiplex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009149000A (ja) | 2007-12-21 | 2009-07-09 | Tokai Aluminum Foil Co Ltd | 遮熱材及び遮熱方法 |
JP4803215B2 (ja) | 2008-06-20 | 2011-10-2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97666B2 (ja) | 2008-09-29 | 2012-12-12 |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 オリフィス板及び流量制御装置 |
-
2010
- 2010-04-02 JP JP2010086034A patent/JP52034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6-23 KR KR20117030739A patent/KR10134531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6-23 EP EP10792124.9A patent/EP244816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6-23 US US13/378,679 patent/US9048912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6-23 AU AU2010263607A patent/AU2010263607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6-23 WO PCT/JP2010/060620 patent/WO201015080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6-23 RU RU2012101078/07A patent/RU2510137C2/ru active
- 2010-06-23 CA CA 2765255 patent/CA2765255C/en active Active
- 2010-06-23 CN CN201080028182.3A patent/CN102804629B/zh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12-21 CL CL2011003243A patent/CL2011003243A1/es unknown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UL DM RS for Multi-bandwidth Multi-user MIMO;Nokia Siemens Networks,Nokia;<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1bis>;20080118;第3节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2765255A1 (en) | 2010-12-29 |
US9048912B2 (en) | 2015-06-02 |
AU2010263607B2 (en) | 2014-02-06 |
EP2448162A1 (en) | 2012-05-02 |
JP2011160396A (ja) | 2011-08-18 |
CL2011003243A1 (es) | 2012-07-20 |
RU2012101078A (ru) | 2013-07-27 |
RU2510137C2 (ru) | 2014-03-20 |
CA2765255C (en) | 2014-08-26 |
JP5203409B2 (ja) | 2013-06-05 |
WO2010150806A1 (ja) | 2010-12-29 |
EP2448162A4 (en) | 2015-01-21 |
AU2010263607A1 (en) | 2012-01-19 |
US20120163318A1 (en) | 2012-06-28 |
CN102804629A (zh) | 2012-11-28 |
KR101345312B1 (ko) | 2014-01-15 |
KR20120025547A (ko) | 2012-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04629B (zh) | 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
US9843466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n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EP2264937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 dedicated reference signal | |
US9425936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1594683B (zh) | 一种载波聚合时的信号传输方法及系统 | |
CN105049168B (zh) | 在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1330321B (zh) | 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分配参考信号序列的方法和设备 | |
CA2786700C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861144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modulation of a reference signal | |
CN103974418B (zh) | Dmrs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06411486B (zh) | 一种上行解调导频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
WO2013069663A1 (ja) | 無線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04205669A (zh) | 用于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导频加扰的装置和方法 | |
CN102437986A (zh) | 参考信号映射方法及装置 | |
CN104137449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 |
WO2018040884A1 (zh) | 信道估计方法、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10411770B2 (en) |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transmit diversity | |
AU2011204052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a reference signal sequ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5237503B2 (ja) | 中継局を含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参照信号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