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02336A - 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02336A
CN102802336A CN2011101387183A CN201110138718A CN102802336A CN 102802336 A CN102802336 A CN 102802336A CN 2011101387183 A CN2011101387183 A CN 2011101387183A CN 201110138718 A CN201110138718 A CN 201110138718A CN 102802336 A CN102802336 A CN 102802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upply
gas
insulator
discharge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871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钟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EM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IEM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EM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IEM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13871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02336A/zh
Publication of CN102802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023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sma Technolog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包括:接地并下部开放的外壳;在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外壳隔开配置的分段射频(RF)电极;向所述分段射频电极供电的供电部;配置在所述外壳内部,将所述分段射频电极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并将所述外壳与所述分段射频电极隔开的绝缘体。在所述外壳侧面下部和所述分段射频电极侧面下部形成相互隔开并相对的放电空间,在所述放电空间内,分别供入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和所述工程气体通过不同的通路分别供向所述放电空间。

Description

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分离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发生等离子并提高其稳定性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尤其是介质阻挡放电(Deo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装置的结构或电极结构虽然存在差异,但是都是通过将为发生等离子并使其稳定化而使用的气体(氩、氦等)及用于蚀刻或光刻等的工程气体混合后供向等离子装置方式来进行的。也就是说,现有的大气压等离子装置或大气压辉光放电系统,因不易生成用于工程气体的等离子,所以为了发生等离子及使其稳定化,需要混入大量的氩、氦或干洁气源,并将其供入等离子装置,从而生成用于加工工程的等离子。
但是,大气压下的等离子放电,尤其是兆赫以上的高频放电中,与氩等等离子发生气体相比,工程气体的放电非常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开始就混合在一起并注入,但这也很难使等离子发生并稳定下来,工程条件也需随时改变,存在诸多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分别注入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从而使等离子发生更加容易并可提高其稳定性。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所述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包括:接地并下部开放的外壳;在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外壳隔开配置的分段射频电极;向所述分段射频电极供电的供电部;配置在所述外壳内部,将所述分段射频电极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并将所述外壳与所述分段射频电极隔开的绝缘体;在所述外壳侧面下部和所述分段射频电极侧面下部形成相互隔开并相对的放电空间,在所述放电空间内,分别供入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和所述工程气体通过不同的通路分别供向所述放电空间。
供给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的第一供给部与所述放电空间的距离要大于供给所述工程气体的第二供给部与所述放电空间的距离。
 所述外壳的内侧面和所述绝缘体相互隔开,与所述放电空间连通,所述外壳的内侧面与绝缘体之间的间距要小于所述放电空间的间距,所述第一供给部在所述外壳与所述绝缘体之间,供给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并通过所述外壳和所述绝缘体之间的间距,向所述放电空间移动,所述第二空间部直接将所述工程气体供入所述放电空间。
 所述第一供给部由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上部或上面,横向贯通的第一供给管及在所述外壳上形成,将所述第一供给管连至所述外壳内部,至少两个第一喷射管形成。
所述第二供给部由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下部,横向贯通的第二供给管及在所述外壳上形成,将所述第二供给管连至所述外壳内部,至少两个第二喷射管形成。
所述外壳、所述分段射频电极、所述绝缘体、所述第一供给部及所述第二供给部前后左右对称。所述第一喷射管与所述绝缘体相对,向所述绝缘体与所述外壳之间供给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所述第二喷射管与所述分段射频电极相对,向所述放电空间供给所述工程气体。
所述第一供给部由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上部或上面,横向贯通的第三供给管及在所述外壳上形成,将所述第三供给管连至所述外壳内部,至少两个第三喷射管形成。
所述第二供给部由横向贯通所述绝缘体的第四供给管及在所述绝缘体上形成,将所述第四供给管连至所述外壳内部,至少两个第四喷射管形成。
所述外壳、所述分段射频电极、所述绝缘体、所述第一供给部及所述第二供给部前后左右对称,所述第三喷射管与所述绝缘体相对,向所述绝缘体与所述外壳之间供给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所述第四喷射管与所述放电空间相对,开放形成,直接向所述放电空间供给所述工程气体。
在所述绝缘体的侧面形成至少一个以上、按照一定的间隔隔开并突出而成的引导突起,所述引导突起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相接。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另一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的使用方法使用一种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所述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包括:接地并下部开放的外壳;在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外壳隔开配置的分段射频电极;向所述分段射频电极供电的供电部;配置在所述外壳内部,将所述分段射频电极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并将所述外壳与所述分段射频电极隔开的绝缘体。在所述外壳侧面下部和所述分段射频电极侧面下部形成相互隔开并相对的放电空间,在所述放电空间内,分别供入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和所述工程气体通过不同的通路分别供向所述放电空间。先提供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发生等离子,并使其稳定后,提供所述工程气体。
具体地,首先,通过第一供给管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从供电部向分段射频电极 供电;
通过第一供给管供给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再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喷射管喷在绝缘体 上面,并再通过在绝缘体 侧面上形成的引导突起之间而移至下部;
通过引导突起之间移至放电空间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因在供电的分段射频电极和外壳之间,从而放电,发生等离子并稳定后,通过第二供给部供给工程气体;
工程气体通过第二供给管,途经第二喷射管,直接喷向在外壳侧面下部的放电空间。
或者,首先,通过第三供给管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从供电部向分段射频电极供电;
通过第三供给管供给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再通过至少一个第三喷射管喷在绝缘体 侧面,并移至放电空间;
通过放电空间移动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因在供电的分段射频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从而放电,发生等离子并稳定后,通过第二供给部供给工程气体;
工程气体通过第四供给管,途经第四喷射管,直接喷向绝缘体下方的放电空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通过第一供给部和第二供给部,分别独立的注入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尤其是在注入等离子发生气体后注入工程气体,从而使等离子更易于发生,并可使其稳定,使工程气体更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 2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 3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另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 4 是图 1 沿A-A 方向的截面图;
   图 5 是图 1 沿B-B 方向的截面图;
   图 6 是图 4 沿C-C 方向的截面图;
   图 7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 8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 9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另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
   图 10 是图 7 D-D 方向的截面图;
   图 11 是图 7 E-E 方向的截面图;
   图 12 是图 10 F-F 方向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1
 图 1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的立体图;图 2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图 3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另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图 4 是图 1 沿A-A 方向的截面图;图 5 是图 1沿 B-B 方向的截面图;图 6 是图 4沿 C-C 方向的截面图。
  如图 1 至图 6 所示,本发明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包括:外壳 110、分段射频电极 120、供电部 125、绝缘体 130、第一供给部 140 和第二供给部 150。
 外壳 110 为长方体,内部形成空的空间,下部开放。外壳 110 与接地线连接。
分段射频电极 120 配置在外壳 110 的内部,与外壳 110 隔开设置。分段射频电极 120 是为了发生等离子而供电的电极。
供电部 125 向分段射频电极 120 供电。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电部 125 使用另外的接头在外壳 110 的上面,贯通绝缘体 130,连接在分段射频电极 120 上。
 绝缘体 130 配置在外壳 110 内部,将分段射频电极 120 固定在外壳 110 内,同时使分段射频电极 120 与外壳 110 隔开。
 绝缘体 130 与分段射频电极 120 和外壳 110 一样,横向形成,可大面积的发生等离子。
分段射频电极 120 通过绝缘体 130 的下部插入后,绝缘体 130 的上部和分段射频电极 120 的上部,通过另外的连接方法固定结合。
安装有分段射频电极 120 的绝缘体 130,通过外壳 110 的下部插入后,外壳 110 侧面与绝缘体 130 的侧面利用另外的连接方法固定结合。分段射频电极 120 通过绝缘体 130,安装在外壳 110 的内部。
此时,分段射频电极 120 与外壳 110 相互隔开,尤其是外壳 110 侧面下部和分段射频电极 120 的侧面下部相互隔开,并彼此相对,形成放电空间 160。
 放电空间 160 如图 4 及图 6 所示,在分段射频电极 120 的外周面与外壳 110 的内周面之间的两侧形成。分段射频电极 120 要向下突出于绝缘体 130。
如图 4 所示,绝缘体 130 的下部和侧面,与外壳 110 的内侧面隔开,上述隔开的空间与放电空间 160 连通。
此时,外壳 110 的内侧面与绝缘体 130 之间所隔开的间距要小于放电空间 160 的间距。在绝缘体 130 的外侧面上,分段射频电极 120 的插入方向,即等离子喷出方向上,突出形成至少两个引导突起 135,引导突起 135 按照一定的距离隔开。上述引导突起 135 与外壳 110 的内侧面相接。
第一供给部 140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在外壳 110 上形成。等离子发生气体为氩、氦等。第一供给部 140 由第一供给管 141 和第一喷射管 142 构成。
第一供给管 141 在外壳 110 的上面,横向贯通形成。从外部向第一供给管 141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因此第一端或/及另一端向外壳 110 的外部开放。
也可以与实施方式不同,第一供给管 141 也可以在外壳 110 的侧面两侧上部,沿横向贯通形成。
第一喷射管 142 至少有一个以上形成,并形成在外壳 110 上,使第一供给管 141 连至外壳 110 的内部。
如图 5 所示,第一供给管 141 在外壳 110 上面的中心部横向形成,第一喷射管 142 在外壳 110 的上面向下形成,使第一供给管 141 与外壳 110 内部相互连通。
第一喷射管 142 在外壳 110 的上面形成,因此如图 4 及图 5 所示,绝缘体 130 与其相对,第一喷射管 142 向绝缘体 130 与外壳 110 之间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
通过第一供给管 141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时,等离子发生气体通过第一喷射管 142 在外壳 110 与绝缘体 130 之间喷射,并通过外壳 110 与绝缘体 130 之间的间距,移向放电空间 160。
 此时,第一喷射管 142 沿外壳 110 的横向方向,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通过第一喷射管 142 所喷射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可均匀地喷射在外壳 110 与绝缘体 130 之间。
在外壳 110 内侧面与绝缘体 130 之间的间距非常小,且保持一定距离,因此通过第一喷射管 142 所喷射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可通过外壳 110 的内侧面和绝缘体 130 之间的间距,被均匀地移向放电空间 160。
第二供给部 150 与第一供给部 140 不同,可直接将工程气体供向放电空间 160。也就是说,第一供给部 140 不能直接将等离子气体供向放电空间 160,只能在供向外壳 110 和绝缘体 130 之间后,移向放电空间 160。但是相反,第二供给部 150 则可以直接将工程气体供向放电空间 160。
在放电空间 160 内,等离子气体和工程气体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被供入。
上述工程气体为六氟化硫、四氟化碳、氯气、氧气、三氟化氮等。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的第一供给部 140,与供给工程气体的第二供给部 150 相比,其与放电空间 160 的距离要更远。
如图 4 及图 6 所示,第二供给部 150 由第二供给管 151 和第二喷射管 152 构成。
第二供给管 151 在外壳 110 的下面,横向贯通形成。第二供给管 151 为两个,在外壳 110 的两侧下部横向贯通形成。
因需从外部供向第二供给管 151 的工程气体,所以其一端或/及另一端向外壳 110 外部开放。
第二喷射管 152 有至少一个以上形成,且形成在外壳 110 的侧面,将第二供给管 151 连至外壳 110 的内部。
第二供给管 151 在外壳 110 的侧面下部,横向形成。第二喷射管 152 在外壳 110 的侧面下部内侧方向形成,将第二供给管 152 连至外壳 110 的内部。
第二喷射管 152 在外壳 110 的侧面下部形成,与分段射频电极 120 相对,因此第二喷射管 152 可向在分段射频电极 120 与外壳 110 之间形成的放电空间 160 供给工程气体。
当工程气体通过第二供给管 151 供给时,工程气体可通过第二喷射管 152 直接喷向放电空间 160。
此时,第二喷施管 152 沿外壳 110 的横向方向,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通过第二喷射管 152 所喷射的工程气体可直接喷向在外壳 110 与分段射频电极 120 只见形成的放电空间 160。
上述外壳 110、分段射频电极 120、绝缘体 130、第一供给部 140 及第二供给部 150 前后左右对称,因此可将放电空间 160 上发生的等离子气体均匀地喷出。
 接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运作过程。
首先,通过第一供给管 141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从供电部 125 向分段射频电极 120 供电。
通过第一供给管 141 供给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再通过至少两个第一喷射管 142 喷在绝缘体 130 上面,并再通过在绝缘体 130 侧面上形成的引导突起 135 之间而移至下部。
通过引导突起 130 之间移至放电空间 160 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因在供电的分段射频电极 120 和外壳 110 之间,从而放电,发生等离子。
上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不混合,在仅供给等离子气体的状态下放电,因此放电更加容易。
因等离子放电气体而使等离子发生并稳定后,通过第二供给部 150 供给工程气体。
工程气体通过第二供给管 151,途经第二喷射管 152,直接喷向在外壳 110 侧面下部的放电空间 160。
上述工程气体的喷射时,因等离子发生气体已经发生等离子,且等离子已稳定,因此在注入工程气体时,工程更加容易,可提高工程气体的加工效率。
实施方式 2
 图 7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的立体图;图 8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图 9 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另一方向的分解立体图;图 10 是图 7沿 D-D 方向的截面图;图 11 是图 7 沿E-E 方向的截面图;图 12 是图 10 沿F-F 方向的截面图。
如图 7 至图 12 所示,本发明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包括:外壳 110、分段射频电极 120、供电部 125、绝缘体 130、第一供给部 140和第二供给部 150。
 外壳 110 为长方体,横向形成,内部形成空的空间,下部开放。
外壳 110 在实施方式 1中由一个构成,但在实施方式 2 中由两个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外壳 110 分为外壳本体 111 和接地电极部 115。
上述外壳本体 111 为长方体,横向形成,内部形成空的空间,下部开放。接地电极部 115 与外壳本体 111 的下部结合,并与接地线连接。
分段射频电极 120 在外壳 110 内周面,具体地说,与接地电极部 115 隔开配置,绝缘体 130 使分段射频电极 120 与外壳 110 结合,并使分段射频电极 120 与外壳 110 不相互接触。
如图 10 所示,绝缘体 130 与外壳本体 111 的内侧面略微隔开,如后述,通过第三喷射管 144 喷出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可移至放电空间 160。 
上述外壳 110、分段射频电极 120、供电部 125 及绝缘体 130 如第一实施方式所述,在此不做另外说明。
第一供给部 140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形成在外壳 110 上。上述第一供给部 140 由第三供给管 143 和第三喷射管 144 构成。
第三供给管 143 如图 12 所示,在外壳本体 111 的两侧上,沿横向方向贯通形成。从外部向第三供给管 143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因此其一端或/及另一端向外壳本体 111 外部开放。
也可以与实施方式不同,第三供给管 143 也可以在外壳本体 111 的侧面两侧上部,沿横向贯通形成。
第三喷射管 144 至少有一个以上形成,并形成在外壳本体 111 上,使第三供给管 143 连至外壳本体 111 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供给管 143 在外壳本体 111 侧面两侧沿横向形成,第三喷射管 144 在外壳本体 11 的侧面两侧,向内侧方向形成,将第三供给管 143 连至外壳本体111 的内部。
第三喷射管 144 在外壳本体 111 上形成,因此与绝缘体 130 相对,如图 10 及图 12 所示,第三喷射管 144 将等离子发生气体供向绝缘体 130 与外壳本体 111 之间。
此时,绝缘体 130 的侧面与外壳本体 111 的内侧面有略微的间距隔开,通过第三供给管 143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时,等离子发生气体通过第三喷射管 144,喷向外壳本体 111 和绝缘体 130 之间,然后再通过外壳本体 111 与绝缘体 130 之间的间距移至放电空间 160。
此时,第三喷射管 144 沿外壳本体 111 的横向方向,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通过第三喷射管 144 喷射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可均匀地喷向外壳本体 111 和绝缘体 130 之间的空间。
外壳 110 的内侧面,具体地说,外壳本体 111 和绝缘体 130 之间的间距非常小,且保持一定距离,因此通过第三喷射管 144 喷射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可通过外壳本体 111 内侧面与绝缘体 130 之间的间距而被均匀地喷向放电空间 160。
第二供给部 150 与第一供给部 140 不同,可直接将工程气体喷至放电空间 160。
也就是说,第一供给部 140 不能直接将等离子气体供向放电空间 160,只能在供向外壳本体111 和绝缘体 130 之间后,移向放电空间 160。但是相反,第二供给部 150 则可以直接将工程气体供向放电空间 160。
在放电空间 160 内,等离子气体和工程气体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被供入。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的第一供给部 140,与供给工程气体的第二供给部 150 相比,其与放电空间 160 的距离要更远。
第二供给部 150 由第四供给管 153 和第四喷射管 154 构成。
第四供给管 153 横向贯通绝缘体 130,与第三供给管 143 横向平行。
第四供给管 153 由两个形成,分别横向贯通绝缘体 130 的两侧下部。
因需从外部供向第四供给管 153 的工程气体,所以其一端或/及另一端绝缘体 130 外部开放。
第四喷射管 154 有至少一个以上形成,且形成在绝缘体 130 的下面,将第四供给管 153 连至外壳 110 的内部。
第四供给管 154 在绝缘体 130 的侧面下部,横向形成。第四喷射管 154 在绝缘体 130 的侧面下部内侧方向形成,将第四供给管 153 连至外壳 110 的内部。
第四喷射管 154 在绝缘体 130 的侧面下部形成,如图 10 所示,与放电空间 160 上部相对,因此第四喷射管 154 可向在分段射频电极 120 与外壳 110 的接地电极部 115 之间形成的放电空间 160 供给工程气体。
当工程气体通过第四供给管 153 供给时,工程气体可通过第四喷射管 154 直接喷向放电空间 160。
此时,第四喷施管 154 沿绝缘体 130 的横向方向,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通过第四喷射管 154 所喷射的工程气体可直接喷向在接地电极部 115 与分段射频电极 120 只见形成的放电空间 160。
上述外壳 110、分段射频电极 120、绝缘体 130、第一供给部 140 及第二供给部 150 前后左右对称,因此可将放电空间 160 上发生的等离子气体均匀地喷出。
接下来,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运作过程。
首先,通过第三供给管 143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从供电部 125 向分段射频电极 120 供电。
通过第三供给管 143 供给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再通过至少两个第三喷射管 144 喷在绝缘体 130 侧面,并移至放电空间 160。
通过放电空间 160 移动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因在供电的分段射频电极 120 和接地电极 115 之间,从而放电,发生等离子。
上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不混合,在仅供给等离子气体的状态下放电,因此放电更加容易。
因等离子放电气体而使等离子发生并稳定后,通过第二供给部 150 供给工程气体。
工程气体通过第四供给管 153,途经第四喷射管 154,直接喷向绝缘体 130 下方的放电空间 160。
上述工程气体的喷射时,因等离子发生气体已经发生等离子,且等离子已稳定,因此在注入工程气体时,工程更加容易,可提高工程气体的加工效率。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及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改进、等同替换、修改等,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包括:接地并下部开放的外壳;在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外壳隔开配置的分段射频电极;向所述分段射频电极供电的供电部;配置在所述外壳内部,将所述分段射频电极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并将所述外壳与所述分段射频电极隔开的绝缘体;在所述外壳侧面下部和所述分段射频电极侧面下部形成相互隔开并相对的放电空间,在所述放电空间内,分别供入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和所述工程气体通过不同的通路分别供向所述放电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供给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的第一供给部与所述放电空间的距离要大于供给所述工程气体的第二供给部与所述放电空间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内侧面和所述绝缘体相互隔开,与所述放电空间连通;及
所述外壳的内侧面与绝缘体之间的间距要小于所述放电空间的间距,所述第一供给部在所述外壳与所述绝缘体之间,供给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并通过所述外壳和所述绝缘体之间的间距,向所述放电空间移动,所述第二空间部直接将所述工程气体供入所述放电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给部由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上部或上面,横向贯通的第一供给管及在所述外壳上形成,将所述第一供给管连至所述外壳内部,至少两个第一喷射管形成;及
   所述第二供给部由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下部,横向贯通的第二供给管及在所述外壳上形成,将所述第二供给管连至所述外壳内部,至少两个第二喷射管形成;及
   所述外壳、所述分段射频电极、所述绝缘体、所述第一供给部及所述第二供给部前后左右对称;及
所述第一喷射管与所述绝缘体相对,向所述绝缘体与所述外壳之间供给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所述第二喷射管与所述分段射频电极相对,向所述放电空间供给所述工程气体。
5.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给部由在所述外壳的侧面上部或上面,横向贯通的第三供给管及在所述外壳上形成,将所述第三供给管连至所述外壳内部,至少两个第三喷射管形成;及
   所述第二供给部由横向贯通所述绝缘体的第四供给管及在所述绝缘体上形成,将所述第四供给管连至所述外壳内部,至少两个第四喷射管形成;及
   所述外壳、所述分段射频电极、所述绝缘体、所述第一供给部及所述第二供给部前后左右对称;及
所述第三喷射管与所述绝缘体相对,向所述绝缘体与所述外壳之间供给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所述第四喷射管与所述放电空间相对,开放形成,直接向所述放电空间供给所述工程气体。
6.根据权利要求 4 或 5 所述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绝缘体的侧面形成至少一个以上、按照一定的间隔隔开并突出而成的引导突起,所述引导突起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相接。
7.一种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的使用方法使用一种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所述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包括:接地并下部开放的外壳;在所述外壳内部与所述外壳隔开配置的分段射频电极;向所述分段射频电极供电的供电部;配置在所述外壳内部,将所述分段射频电极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并将所述外壳与所述分段射频电极隔开的绝缘体;在所述外壳侧面下部和所述分段射频电极侧面下部形成相互隔开并相对的放电空间,在所述放电空间内,分别供入等离子发生气体和工程气体,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和所述工程气体通过不同的通路分别供向所述放电空间;及
先提供所述等离子发生气体,发生等离子,并使其稳定后,提供所述工程气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通过第一供给管 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从供电部向分段射频电极 供电;
通过第一供给管供给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再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喷射管喷在绝缘体 上面,并再通过在绝缘体 侧面上形成的引导突起之间而移至下部;
通过引导突起之间移至放电空间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因在供电的分段射频电极和外壳之间,从而放电,发生等离子并稳定后,通过第二供给部供给工程气体;
工程气体通过第二供给管,途经第二喷射管,直接喷向在外壳侧面下部的放电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通过第三供给管供给等离子发生气体,从供电部向分段射频电极供电;
通过第三供给管供给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再通过至少一个第三喷射管喷在绝缘体 侧面,并移至放电空间;
通过放电空间移动的等离子发生气体,因在供电的分段射频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从而放电,发生等离子并稳定后,通过第二供给部供给工程气体;
工程气体通过第四供给管,途经第四喷射管,直接喷向绝缘体下方的放电空间。
CN2011101387183A 2011-05-26 2011-05-26 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Pending CN1028023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387183A CN102802336A (zh) 2011-05-26 2011-05-26 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387183A CN102802336A (zh) 2011-05-26 2011-05-26 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02336A true CN102802336A (zh) 2012-11-28

Family

ID=47201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87183A Pending CN102802336A (zh) 2011-05-26 2011-05-26 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0233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81499A (zh) * 2016-03-14 2018-11-09 株式会社富士 等离子发生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16457A1 (en) * 2002-10-07 2005-01-27 Shinichi Kawasaki Plasma film forming system
JP2006351367A (ja) * 2005-06-16 2006-12-28 Sharp Corp 大気圧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WO2007094572A1 (en) * 2006-02-17 2007-08-23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Hanyang University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remote plasma
US20080245478A1 (en) * 2007-02-09 2008-10-09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rface treatment apparatus
US20100033096A1 (en) * 2008-08-08 2010-02-11 Kore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apparatus
US20100044352A1 (en) * 2007-02-02 2010-02-25 Bang Kwon Kang Apparatus for uniformly generating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16457A1 (en) * 2002-10-07 2005-01-27 Shinichi Kawasaki Plasma film forming system
JP2006351367A (ja) * 2005-06-16 2006-12-28 Sharp Corp 大気圧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WO2007094572A1 (en) * 2006-02-17 2007-08-23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Foundation Hanyang University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remote plasma
US20100044352A1 (en) * 2007-02-02 2010-02-25 Bang Kwon Kang Apparatus for uniformly generating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US20080245478A1 (en) * 2007-02-09 2008-10-09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urface treatment apparatus
US20100033096A1 (en) * 2008-08-08 2010-02-11 Kore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81499A (zh) * 2016-03-14 2018-11-09 株式会社富士 等离子发生装置
CN108781499B (zh) * 2016-03-14 2020-09-29 株式会社富士 等离子发生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72381B2 (en) Plasma reactor for abatement of hazardous material
KR880012791A (ko) 다이어몬드 증착장치와 방법
KR101589624B1 (ko) 친환경 공정을 위한 플라즈마 반응기
CN100358198C (zh) 一种用于实现大气压下空气中均匀辉光放电的方法
CN102310063A (zh) 蜂窝形状等离子体自由基清洗系统
CN103249240A (zh) 用于容器内部涂覆的空心阴极气体喷枪
KR20140101266A (ko) 리모트 플라즈마 발생장치
CN102802336A (zh) 工程气体分离供给型大气压等离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2477547B (zh) 等离子体处理装置
KR100752525B1 (ko) 파워가 인가되는 가스분리형 샤워헤드
KR20140101235A (ko) 분사형 플라즈마 발생기
CN102811545A (zh) 大气压等离子发生装置
US9363881B2 (en) Plasma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of plasma device
KR20020078804A (ko) 상압 플라즈마 발생기
US9293300B2 (en) Plasma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1307437B (zh) 射频电极及薄膜制备装置
KR100948951B1 (ko) 확장형 파워전극을 구비한 대기압 플라즈마 발생장치
JP5685417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KR101096458B1 (ko) 공정가스 분리 공급형 대기압 플라즈마 장치
KR20060095706A (ko) 대기압 플라즈마 표면 처리장치
KR101092963B1 (ko) 대기압 플라즈마 발생장치
CN109119322B (zh) 一种磁增强型等离子体源
KR101881956B1 (ko) 기상 증착장치 및 플라즈마 소스
KR101031367B1 (ko) 와류발생판이 구비된 대기압 플라즈마 장치
KR101909467B1 (ko) 안정적인 고속 표면처리가 가능한 선형 플라즈마 발생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