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8296A -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98296A CN102798296A CN2012102762104A CN201210276210A CN102798296A CN 102798296 A CN102798296 A CN 102798296A CN 2012102762104 A CN2012102762104 A CN 2012102762104A CN 201210276210 A CN201210276210 A CN 201210276210A CN 102798296 A CN102798296 A CN 1027982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wer
- height
- ultra
- air inlet
-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包括有淋水填料区,其零米处的直径为零米直径,其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1-1.2,所述淋水填料区的高度≥1.25米。本发明通过将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设计为1.1-1.2,降低塔高,提高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本身的安全性,并改善超大型自然塔的冷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降低自然塔的进风口高度、淋水高度,降低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利于节能,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然通风冷却塔,尤其是指一种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
背景技术
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以下简称自然塔)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诸多部门,主要有电力、石油、化工等,其作用是将挟带废热的冷却水在塔内与空气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使废热传输给空气并散入大气。这种类型冷却塔通风筒常采用双曲线形,用钢筋混凝土浇制,塔筒底部为进风口,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塔体,穿过填料下的雨区,和热水流动成相反方向流过填料,再从塔筒出口流出。
自然塔淋水面积是指冷却塔内“填料区顶部”的断面面积,按淋水面积A冷却塔可初步划分为:
小型塔 A<4000m2
中型塔 4000m2≤A<7000m2
大型塔 7000m2≤A<12000m2
超大型塔 A≥12000m2 (塔底部直径D>110m、进风口高度h>11m)
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的散热包含了淋水区(图中配水区与填料之间的区域)、填料区和雨区(图中填料区以下、塔底水池水面以上的部分称为雨区)三个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冷却塔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冷却塔设计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借鉴了国内外冷却塔设计研究的基础上,考虑结构和工艺的要求,编制出了我国冷却塔的设计规范,规范建议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塔型的比例关系如下表1。
表1规范建议的冷却塔双曲线型风筒壳体几何比例关系
目前,已经建成在用的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塔型尺寸基本都符合表1的比例关系。
随着冷却塔的淋水面积、塔高、塔底部直径增大,塔的进风口高度也相应增高,雨区的高度(淋水高度)也增高,特别是超大型冷却塔高度、塔底部直径有的可能超过现有已建冷却塔的尺寸,高度可达180~220m,零米直径超过150m,且淋水面积≥14000m2;如仍按现有国家规范规定的塔型参数进行超大型冷却塔的塔型设计,则“塔高与零米直径比”为“1.20~1.60”、“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为“0.35~0.40”,且如果淋水填料高度仍≤1.25m;这势必会导致进风口高度、淋水高度均较高,这样的塔型,其配水高度也响应较高,从而导致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相对较高,不利于节能。
另一方面,塔高过于高对热力特性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对通风量影响;二是对填料断面风速分布的影响。随塔高增高,塔的有效高度增大,抽力增大通风量亦变大;风量增大,塔的总阻力系数与塔内的空气流场的分布也有变化,从而影响塔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能够适用于超大型塔,确保自然塔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包括有淋水填料区,其零米处的直径为零米直径,其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1-1.2,所述淋水填料区的高度≥1.25米。
对于塔高高于180m的超大型自然塔,土建造价较高,且超高建筑也会带来 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不降低冷却能力的前提下,降低自然塔的塔高;因此,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1-1.2,可以确保在降低塔高、提高自然塔自身安全性的前提下,且不会降低自然塔的冷却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还包括有淋雨区,所述淋雨区设于所述淋水填料区的下方,所述淋雨区的外周为进风口,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还包括有淋雨区,所述淋雨区设于所述淋水填料区的下方,所述淋雨区的一侧为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高度与塔底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075-0.08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大型自然塔是指其零米直径大于150m,塔高为180m-220m,淋水面积大于12000m2。
自然塔的阻力主要集中在冷却塔的进风口区域,进风口高度是影响进风口区域气流阻力的主要塔型参数。进风口高度的合理取值,对自然塔的气流阻力和塔内填料断面的空气流态分布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自然塔的热力特性。通过将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或将进风口高度与塔底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075-0.085),选择合理的进风口高度,合理的淋水高度,确保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适中,利于节能。
本发明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设计为1.1-1.2,降低塔高,提高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本身的安全性,并改善超大型自然塔的冷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降低自然塔的进风口高度、淋水高度,降低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利于节能,降低成本。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对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塔型的设计偏见,在不改变其冷却能力的前提下,降低了塔高,提高自然塔自身的安全性,且利于节能,降低了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塔高与出塔水温降低的关系图;
图3为进风口高度对冷却塔雨区阻力系数的关系图;
图4为进风口高度对冷却塔总阻力系数的关系图;
图5为不同进风口高度热季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
图6为不同进风口高度夏季10%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
图7为不同进风口高度春秋季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
图8为进风口高度与出塔水温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包括有塔体11,所述塔体11内依次从上至下设置有淋水填料区12及淋雨区13,其中所述淋雨区13的外周为进风口。自然塔的零米处的直径为零米直径DP,塔高H与零米直径DP的比值范围为1.1-1.2,所述淋水填料区12的高度≥1.25米。通过增高淋水填料区12的高度,确保自然塔的冷却能力。
对于塔高高于180m的超大型自然塔,土建造价较高,且超高建筑也会带来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不降低冷却能力的前提下,降低自然塔的塔高;因此,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1-1.2,可以确保在降低塔高、提高自然塔自身安全性的前提下,且不会降低自然塔的冷却能力。
在本发明中,所述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零米直径大于150m,塔高为180m-220m,淋水面积大于12000m2。
以某超大型自然塔为实例,在淋水填料高度为1.25m、冷却水量相同、气象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对比计算发现,塔高与零米直径比1.1增大至1.5,春秋季的自然塔出塔水温降低了0.84℃、热季降低了0.58℃,夏季10%降低了0.57℃。将不同运行季节的温度降低表示为各季节的进出塔温差的百分数,绘于图2。由图2可看出,自然塔的出塔水温的降低值占其对应的温差百分数与塔高是相关的,塔高与零米直径比由1.1增大至1.5,出塔水温降低值占冷却水温差的约12%。
自然塔水温降低反映冷却塔的热力特性变好,原因是自然塔的抽力增加,通风量增加。另一方面,通风量的增加又引起塔内的空气流速分布的变化,反过来再影响塔的热力特性。
由表2可见,随自然塔塔高的增大,塔的总阻力系数减小,春秋季最大差6%、热季差10%、夏季10%的气象条件差9%,这说明塔高变化对填料断面的风速分布影响不大,可以认为塔高的变化主要是增加冷却塔的抽力,提高通风量来提高自然塔的热力特性的,填料断面的风速变化较小可忽略不计。
表2冷却塔高与阻力系数的关系
在实际建设中,自然塔塔高超过180m的超大型塔,土建造价较高,且超高建筑物也会带来安全问题,应尽可能在不降低冷却能力的前提下,减少塔高。从上表可以看出,塔高H与零米直径DP的比值范围为1.1-1.2与塔高H与零米直径DP的比值范围为1.2-1.6相比,阻力系数的变化不大,通过降低塔高缩减土建成本及提高自然塔自身的安全性,同时,通过增加淋水填料区的高度,确保自然塔的冷却能力不会降低。
为了降低自然塔冷却水提升泵的扬程,所述淋雨区的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所述进风口高度H0与塔底壳直径Du的比值范围为0.075-0.085)。其中,所述淋雨区13的进风口面积πD0*H0(D0为淋雨区进风口平均高度处直径,H0为淋雨区进风口高度),而塔底壳面积为πDu 2。
自然塔的阻力主要集中在冷却塔的进风口区域,进风口高度是影响进风口 区域气流阻力的主要塔型参数。进风口高度的合理取值,对自然塔的气流阻力和塔内填料断面的空气流态分布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自然塔的热力特性。通过将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或将进风口高度与塔底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075-0.085),选择合理的进风口高度,合理的淋水高度,确保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适中,利于节能。
以某超大型自然塔为例,在淋水填料高度为1.25m、冷却水量相同、气象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保持某超大型自然塔的进风口区域以上的塔体尺寸不变,研究不同进风口高度对出塔水温与阻力系数的影响。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从0.1变化到0.6,按二维数值模拟计算方法计算不同季节的冷却塔出塔水温及各参数。
由图4可看出,随进风口高度的增大,自然塔的总阻力系数减小,当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接近0.4时,总阻力系数减小变缓,大于0.4后再增高,总阻力系数反而增大。这是由随冷却塔的进风口高度增大,雨区中的径向阻力减小,而垂向阻力增加,当径向减小值小于垂向增大值时,雨区的阻力系数开始变大(如图3所示),影响整体冷却塔的总阻力系数增大。所以,从工艺角度看,自然塔的进风口高度并非越高越好,从阻力系数的变化趋势看,冷却塔的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不宜大于0.4(进风口高度与塔底壳直径比不宜大于0.1)。
进风口高度的变化必然引起填料断面的风速分布变化。为便于对比,将不同进风口高度热季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不同进风口高度夏季10%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不同进风口高度春秋季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分别绘于图5、图6、图7,其中,在图5、图6及图7中,横坐标R/Rf值0.2处,从上往下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分别为0.6、0.5、0.4、0.3、0.2、0.1。
由图5、图6及图7可以看出,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为0.1时,自然塔内的风速分布最不好,中心区基本没有风,范围可达淋水半径的30%,当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大于0.4时,填料断面风速分布改善减缓,小于0.3时不均匀程度加剧较大。从填料断面风速分布的角度看,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宜为0.3~0.4。春秋季较热季和夏季10%的填料断面风速分布略均匀些。
不同进风口高度的冷却塔出塔水温见图8,从图8可以看出,当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大于0.4时,出塔水温基本不再下降,面积比在0.3至0.4之间有缓慢下降,小于0.3升高快。所以,冷却塔进风口的面积与塔底壳的面积比应控制在0.3至0.4之间。使自然塔具有合理的进风口高度,合理的淋水高度,确保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适中,利于节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4)
1.一种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包括有淋水填料区,其特征在于,其零米处的直径为零米直径,其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1-1.2,所述淋水填料区的高度≥1.25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淋雨区,所述淋雨区设于所述淋水填料区的下方,所述淋雨区的外周为进风口,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淋雨区,所述淋雨区设于所述淋水填料区的下方,所述淋雨区的一侧为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高度与塔底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075-0.08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其零米直径大于150m,塔高为180m-220m,淋水面积大于12000m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762104A CN102798296A (zh) | 2012-08-03 | 2012-08-03 |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762104A CN102798296A (zh) | 2012-08-03 | 2012-08-03 |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98296A true CN102798296A (zh) | 2012-11-28 |
Family
ID=47197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762104A Pending CN102798296A (zh) | 2012-08-03 | 2012-08-03 |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798296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18966A (en) * | 1978-04-12 | 1979-10-24 | Ernst G | Cooling tower |
EP0170868A1 (de) * | 1984-07-03 | 1986-02-12 | Günter Prof. Dr.-Ing. Ernst | Naturzugkühlturm |
CN2503443Y (zh) * | 2001-11-09 | 2002-07-31 | 何熙光 | 自然风冷却塔冷却设施 |
CN102505880A (zh) * | 2011-10-27 | 2012-06-20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 一种电厂用大型双曲线型钢结构冷却塔 |
CN102607324A (zh) * | 2012-03-28 | 2012-07-25 | 山东大学 | 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方式 |
CN202709785U (zh) * | 2012-08-03 | 2013-01-30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
-
2012
- 2012-08-03 CN CN2012102762104A patent/CN10279829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18966A (en) * | 1978-04-12 | 1979-10-24 | Ernst G | Cooling tower |
EP0170868A1 (de) * | 1984-07-03 | 1986-02-12 | Günter Prof. Dr.-Ing. Ernst | Naturzugkühlturm |
CN2503443Y (zh) * | 2001-11-09 | 2002-07-31 | 何熙光 | 自然风冷却塔冷却设施 |
CN102505880A (zh) * | 2011-10-27 | 2012-06-20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 一种电厂用大型双曲线型钢结构冷却塔 |
CN102607324A (zh) * | 2012-03-28 | 2012-07-25 | 山东大学 | 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方式 |
CN202709785U (zh) * | 2012-08-03 | 2013-01-30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29317B (zh) | 一种冷却三角花瓣状布置的间接冷却塔 | |
CN109282665A (zh) | 一种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 | |
WO2018120956A1 (zh) | 花瓣状填料布置的干湿混合大型冷却塔、冷却系统及方法 | |
CN201903284U (zh) | 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多功能复合进风控制装置 | |
CN110686552A (zh) | 一种基于冷却潜动力的冷却塔填料布置优化方法 | |
CN101818715B (zh) | 一种冷却塔用传动水轮机装置及其含有该水轮机的冷却塔 | |
CN202709785U (zh) |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 |
CN107120980A (zh) | 一种空冷凝汽器塔外垂直布置的混合通风直接空冷系统 | |
CN209415799U (zh) | 太阳能空气加热装置 | |
CN102798296A (zh) |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 |
CN102062544A (zh) | 逆流式机力通风海水冷却塔 | |
CN205510443U (zh) | 一种翅型ptc加热装置 | |
CN207797790U (zh) | 可消纵向旋涡的填料及高位收水冷却塔 | |
CN106227980A (zh) | 电厂引水明渠导流隔热装置及其设计方法 | |
CN205607186U (zh) | 新型三氯化磷冷凝器 | |
CN206669705U (zh) | 一种锅炉排污缓冲与能量转化装置 | |
CN205480936U (zh) | 食用油脂工程冷凝水回收节能装置 | |
CN202836257U (zh) | 电站直接空冷装置 | |
CN102788517A (zh) |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设计方法及系统 | |
CN209386652U (zh) | 脱硫石膏浆液脱水降温装置 | |
CN208320391U (zh) | 氯化氢气体吸收塔 | |
Chen et al. | A desalination plant with solar and wind energy | |
CN208536645U (zh) | 一种锅炉定排扩容器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
CN205896378U (zh) | 一种管路地热伴热釜 | |
CN205843470U (zh) | 一种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填料的分布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