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8296A -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 Google Patents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8296A
CN102798296A CN2012102762104A CN201210276210A CN102798296A CN 102798296 A CN102798296 A CN 102798296A CN 2012102762104 A CN2012102762104 A CN 2012102762104A CN 201210276210 A CN201210276210 A CN 201210276210A CN 102798296 A CN102798296 A CN 102798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wer
height
ultra
air inlet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7621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国庆
杨志
毛卫兵
汤东升
罗必雄
彭雪平
乔旭斌
匡俊
李波
朱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Energy Engineering Group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27621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98296A/zh
Publication of CN102798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82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包括有淋水填料区,其零米处的直径为零米直径,其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1-1.2,所述淋水填料区的高度≥1.25米。本发明通过将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设计为1.1-1.2,降低塔高,提高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本身的安全性,并改善超大型自然塔的冷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降低自然塔的进风口高度、淋水高度,降低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利于节能,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然通风冷却塔,尤其是指一种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 
背景技术
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以下简称自然塔)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的诸多部门,主要有电力、石油、化工等,其作用是将挟带废热的冷却水在塔内与空气直接接触进行热交换,使废热传输给空气并散入大气。这种类型冷却塔通风筒常采用双曲线形,用钢筋混凝土浇制,塔筒底部为进风口,空气从进风口进入塔体,穿过填料下的雨区,和热水流动成相反方向流过填料,再从塔筒出口流出。 
自然塔淋水面积是指冷却塔内“填料区顶部”的断面面积,按淋水面积A冷却塔可初步划分为: 
小型塔    A<4000m2
中型塔    4000m2≤A<7000m2
大型塔    7000m2≤A<12000m2
超大型塔  A≥12000m2    (塔底部直径D>110m、进风口高度h>11m) 
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的散热包含了淋水区(图中配水区与填料之间的区域)、填料区和雨区(图中填料区以下、塔底水池水面以上的部分称为雨区)三个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冷却塔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冷却塔设计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在借鉴了国内外冷却塔设计研究的基础上,考虑结构和工艺的要求,编制出了我国冷却塔的设计规范,规范建议的自然通风冷却塔塔型的比例关系如下表1。 
表1规范建议的冷却塔双曲线型风筒壳体几何比例关系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134890700021
目前,已经建成在用的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塔型尺寸基本都符合表1的比例关系。 
随着冷却塔的淋水面积、塔高、塔底部直径增大,塔的进风口高度也相应增高,雨区的高度(淋水高度)也增高,特别是超大型冷却塔高度、塔底部直径有的可能超过现有已建冷却塔的尺寸,高度可达180~220m,零米直径超过150m,且淋水面积≥14000m2;如仍按现有国家规范规定的塔型参数进行超大型冷却塔的塔型设计,则“塔高与零米直径比”为“1.20~1.60”、“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为“0.35~0.40”,且如果淋水填料高度仍≤1.25m;这势必会导致进风口高度、淋水高度均较高,这样的塔型,其配水高度也响应较高,从而导致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相对较高,不利于节能。 
另一方面,塔高过于高对热力特性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对通风量影响;二是对填料断面风速分布的影响。随塔高增高,塔的有效高度增大,抽力增大通风量亦变大;风量增大,塔的总阻力系数与塔内的空气流场的分布也有变化,从而影响塔的冷却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能够适用于超大型塔,确保自然塔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包括有淋水填料区,其零米处的直径为零米直径,其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1-1.2,所述淋水填料区的高度≥1.25米。 
对于塔高高于180m的超大型自然塔,土建造价较高,且超高建筑也会带来 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不降低冷却能力的前提下,降低自然塔的塔高;因此,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1-1.2,可以确保在降低塔高、提高自然塔自身安全性的前提下,且不会降低自然塔的冷却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还包括有淋雨区,所述淋雨区设于所述淋水填料区的下方,所述淋雨区的外周为进风口,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还包括有淋雨区,所述淋雨区设于所述淋水填料区的下方,所述淋雨区的一侧为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高度与塔底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075-0.08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大型自然塔是指其零米直径大于150m,塔高为180m-220m,淋水面积大于12000m2。 
自然塔的阻力主要集中在冷却塔的进风口区域,进风口高度是影响进风口区域气流阻力的主要塔型参数。进风口高度的合理取值,对自然塔的气流阻力和塔内填料断面的空气流态分布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自然塔的热力特性。通过将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或将进风口高度与塔底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075-0.085),选择合理的进风口高度,合理的淋水高度,确保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适中,利于节能。 
本发明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设计为1.1-1.2,降低塔高,提高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本身的安全性,并改善超大型自然塔的冷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降低自然塔的进风口高度、淋水高度,降低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利于节能,降低成本。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对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的塔型的设计偏见,在不改变其冷却能力的前提下,降低了塔高,提高自然塔自身的安全性,且利于节能,降低了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塔高与出塔水温降低的关系图; 
图3为进风口高度对冷却塔雨区阻力系数的关系图; 
图4为进风口高度对冷却塔总阻力系数的关系图; 
图5为不同进风口高度热季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 
图6为不同进风口高度夏季10%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 
图7为不同进风口高度春秋季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 
图8为进风口高度与出塔水温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包括有塔体11,所述塔体11内依次从上至下设置有淋水填料区12及淋雨区13,其中所述淋雨区13的外周为进风口。自然塔的零米处的直径为零米直径DP,塔高H与零米直径DP的比值范围为1.1-1.2,所述淋水填料区12的高度≥1.25米。通过增高淋水填料区12的高度,确保自然塔的冷却能力。 
对于塔高高于180m的超大型自然塔,土建造价较高,且超高建筑也会带来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不降低冷却能力的前提下,降低自然塔的塔高;因此,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1-1.2,可以确保在降低塔高、提高自然塔自身安全性的前提下,且不会降低自然塔的冷却能力。 
在本发明中,所述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零米直径大于150m,塔高为180m-220m,淋水面积大于12000m2。 
以某超大型自然塔为实例,在淋水填料高度为1.25m、冷却水量相同、气象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对比计算发现,塔高与零米直径比1.1增大至1.5,春秋季的自然塔出塔水温降低了0.84℃、热季降低了0.58℃,夏季10%降低了0.57℃。将不同运行季节的温度降低表示为各季节的进出塔温差的百分数,绘于图2。由图2可看出,自然塔的出塔水温的降低值占其对应的温差百分数与塔高是相关的,塔高与零米直径比由1.1增大至1.5,出塔水温降低值占冷却水温差的约12%。 
自然塔水温降低反映冷却塔的热力特性变好,原因是自然塔的抽力增加,通风量增加。另一方面,通风量的增加又引起塔内的空气流速分布的变化,反过来再影响塔的热力特性。 
由表2可见,随自然塔塔高的增大,塔的总阻力系数减小,春秋季最大差6%、热季差10%、夏季10%的气象条件差9%,这说明塔高变化对填料断面的风速分布影响不大,可以认为塔高的变化主要是增加冷却塔的抽力,提高通风量来提高自然塔的热力特性的,填料断面的风速变化较小可忽略不计。 
表2冷却塔高与阻力系数的关系 
Figure DEST_PATH_GDA00002134890700051
在实际建设中,自然塔塔高超过180m的超大型塔,土建造价较高,且超高建筑物也会带来安全问题,应尽可能在不降低冷却能力的前提下,减少塔高。从上表可以看出,塔高H与零米直径DP的比值范围为1.1-1.2与塔高H与零米直径DP的比值范围为1.2-1.6相比,阻力系数的变化不大,通过降低塔高缩减土建成本及提高自然塔自身的安全性,同时,通过增加淋水填料区的高度,确保自然塔的冷却能力不会降低。 
为了降低自然塔冷却水提升泵的扬程,所述淋雨区的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所述进风口高度H0与塔底壳直径Du的比值范围为0.075-0.085)。其中,所述淋雨区13的进风口面积πD0*H0(D0为淋雨区进风口平均高度处直径,H0为淋雨区进风口高度),而塔底壳面积为πDu 2。 
自然塔的阻力主要集中在冷却塔的进风口区域,进风口高度是影响进风口 区域气流阻力的主要塔型参数。进风口高度的合理取值,对自然塔的气流阻力和塔内填料断面的空气流态分布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自然塔的热力特性。通过将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或将进风口高度与塔底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075-0.085),选择合理的进风口高度,合理的淋水高度,确保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适中,利于节能。 
以某超大型自然塔为例,在淋水填料高度为1.25m、冷却水量相同、气象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保持某超大型自然塔的进风口区域以上的塔体尺寸不变,研究不同进风口高度对出塔水温与阻力系数的影响。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从0.1变化到0.6,按二维数值模拟计算方法计算不同季节的冷却塔出塔水温及各参数。 
由图4可看出,随进风口高度的增大,自然塔的总阻力系数减小,当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接近0.4时,总阻力系数减小变缓,大于0.4后再增高,总阻力系数反而增大。这是由随冷却塔的进风口高度增大,雨区中的径向阻力减小,而垂向阻力增加,当径向减小值小于垂向增大值时,雨区的阻力系数开始变大(如图3所示),影响整体冷却塔的总阻力系数增大。所以,从工艺角度看,自然塔的进风口高度并非越高越好,从阻力系数的变化趋势看,冷却塔的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不宜大于0.4(进风口高度与塔底壳直径比不宜大于0.1)。 
进风口高度的变化必然引起填料断面的风速分布变化。为便于对比,将不同进风口高度热季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不同进风口高度夏季10%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不同进风口高度春秋季工况填料断面风速分布图分别绘于图5、图6、图7,其中,在图5、图6及图7中,横坐标R/Rf值0.2处,从上往下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分别为0.6、0.5、0.4、0.3、0.2、0.1。 
由图5、图6及图7可以看出,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为0.1时,自然塔内的风速分布最不好,中心区基本没有风,范围可达淋水半径的30%,当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大于0.4时,填料断面风速分布改善减缓,小于0.3时不均匀程度加剧较大。从填料断面风速分布的角度看,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宜为0.3~0.4。春秋季较热季和夏季10%的填料断面风速分布略均匀些。 
不同进风口高度的冷却塔出塔水温见图8,从图8可以看出,当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比大于0.4时,出塔水温基本不再下降,面积比在0.3至0.4之间有缓慢下降,小于0.3升高快。所以,冷却塔进风口的面积与塔底壳的面积比应控制在0.3至0.4之间。使自然塔具有合理的进风口高度,合理的淋水高度,确保冷却水提升水泵的扬程适中,利于节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4)

1.一种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包括有淋水填料区,其特征在于,其零米处的直径为零米直径,其塔高与零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1.1-1.2,所述淋水填料区的高度≥1.25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淋雨区,所述淋雨区设于所述淋水填料区的下方,所述淋雨区的外周为进风口,进风口面积与塔底壳面积的比值范围为0.30-0.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淋雨区,所述淋雨区设于所述淋水填料区的下方,所述淋雨区的一侧为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高度与塔底壳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075-0.08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其特征在于,其零米直径大于150m,塔高为180m-220m,淋水面积大于12000m2
CN2012102762104A 2012-08-03 2012-08-03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Pending CN10279829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762104A CN102798296A (zh) 2012-08-03 2012-08-03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762104A CN102798296A (zh) 2012-08-03 2012-08-03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8296A true CN102798296A (zh) 2012-11-28

Family

ID=47197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762104A Pending CN102798296A (zh) 2012-08-03 2012-08-03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9829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8966A (en) * 1978-04-12 1979-10-24 Ernst G Cooling tower
EP0170868A1 (de) * 1984-07-03 1986-02-12 Günter Prof. Dr.-Ing. Ernst Naturzugkühlturm
CN2503443Y (zh) * 2001-11-09 2002-07-31 何熙光 自然风冷却塔冷却设施
CN102505880A (zh) * 2011-10-27 2012-06-20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一种电厂用大型双曲线型钢结构冷却塔
CN102607324A (zh) * 2012-03-28 2012-07-25 山东大学 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方式
CN202709785U (zh) * 2012-08-03 2013-01-30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8966A (en) * 1978-04-12 1979-10-24 Ernst G Cooling tower
EP0170868A1 (de) * 1984-07-03 1986-02-12 Günter Prof. Dr.-Ing. Ernst Naturzugkühlturm
CN2503443Y (zh) * 2001-11-09 2002-07-31 何熙光 自然风冷却塔冷却设施
CN102505880A (zh) * 2011-10-27 2012-06-20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一种电厂用大型双曲线型钢结构冷却塔
CN102607324A (zh) * 2012-03-28 2012-07-25 山东大学 湿式冷却塔填料的一种新型布置方式
CN202709785U (zh) * 2012-08-03 2013-01-30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29317B (zh) 一种冷却三角花瓣状布置的间接冷却塔
CN109282665A (zh) 一种自然通风逆流式冷却塔
WO2018120956A1 (zh) 花瓣状填料布置的干湿混合大型冷却塔、冷却系统及方法
CN201903284U (zh) 逆流式自然通风冷却塔多功能复合进风控制装置
CN110686552A (zh) 一种基于冷却潜动力的冷却塔填料布置优化方法
CN101818715B (zh) 一种冷却塔用传动水轮机装置及其含有该水轮机的冷却塔
CN202709785U (zh)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CN107120980A (zh) 一种空冷凝汽器塔外垂直布置的混合通风直接空冷系统
CN209415799U (zh) 太阳能空气加热装置
CN102798296A (zh)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
CN102062544A (zh) 逆流式机力通风海水冷却塔
CN205510443U (zh) 一种翅型ptc加热装置
CN207797790U (zh) 可消纵向旋涡的填料及高位收水冷却塔
CN106227980A (zh) 电厂引水明渠导流隔热装置及其设计方法
CN205607186U (zh) 新型三氯化磷冷凝器
CN206669705U (zh) 一种锅炉排污缓冲与能量转化装置
CN205480936U (zh) 食用油脂工程冷凝水回收节能装置
CN202836257U (zh) 电站直接空冷装置
CN102788517A (zh) 超大型逆流式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设计方法及系统
CN209386652U (zh) 脱硫石膏浆液脱水降温装置
CN208320391U (zh) 氯化氢气体吸收塔
Chen et al. A desalination plant with solar and wind energy
CN208536645U (zh) 一种锅炉定排扩容器的乏汽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205896378U (zh) 一种管路地热伴热釜
CN205843470U (zh) 一种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填料的分布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