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92642A - 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92642A
CN102792642A CN2011800127736A CN201180012773A CN102792642A CN 102792642 A CN102792642 A CN 102792642A CN 2011800127736 A CN2011800127736 A CN 2011800127736A CN 201180012773 A CN201180012773 A CN 201180012773A CN 102792642 A CN102792642 A CN 1027926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data
source apparatus
destination device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27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92642B (zh
Inventor
权亨晋
金龙仙
阵成根
张甲石
洪升恩
李禹容
丁铉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filed Critical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ETRI
Publication of CN102792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26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926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926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28Control of operation parameters of a relay station to exploit the physical medium
    • H04B7/1555Selecting relay station antenna mode, e.g. selecting omnidirectional -, directional beams, selecting polariz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检测从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1链路或从所述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所述目的装置的第2链路的状态;基于所述检测结果来选择所述第1链路和所述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以及利用所述选择的链路来传送数据。

Description

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以下实施例涉及一种在无线系统中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标准化的60GHz频带的毫米波(mmWave),其使用约2GHz范围内宽频带,从而无须高频调制(high modulation)便可容易地以数Gbps的传送率来传送数据。但是,高频率特性上具有直进性较强,电力损耗较大的缺点。因此,为改善这一缺点,可使用指向性天线将电力以特定方向聚集而不是全方向,从而获得较高的天线增益(high antenna gain)。
但是,在没有确保可视距离(Line-Of-Sight,以下称:LOS)时,须将信号反射来传达,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距离变长衰减损耗增大,增加了因反射的损耗。此外,在因人可视距离被切断时,穿透损耗(penetration loss)为20dB以上,一般室内存在的门或墙壁使损耗更大信号无法到达。此外,60GHz频带的通信到达距离限制在10m以内,这是由于就算更远的距离没有反射或穿透损耗,也可能会因距离造成衰减增大,从而信号无法到达。
由于一般类似家庭的宽度为10m以上,且5GHz以下频带中使用的无线局域网其到达距离为数10m,因此,能够以一个网络来全部遮盖该距离。与此相比,由于60GHz频带的通信不能实现,因此用户感到不方便。更进一步,如上所述的在因门或墙壁可视距离被切断的房间与房间之间或房间与卧室之间时,较难构成一个网络,因此,需要进行改善。
因此,现正在研究适合此类频带的指向性通信的通信方法(例如,无线局域网WLAN或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但是,数据传送中,与人将可视距离LOS切断相同,当网络状态以动态(dynamic)变化时,由于不能进行可视距离LOS通信,须使用迂回链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须使发送器、接收器同步。
此外,为了使发送器不错过以迂回链路发出的信号并进行接收,接收器必须比发送器先对准信号的接收方向,因此,不管在迂回链路中使用的传送方式是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能够在预定区间中使用的中继方法。
发明内容
技术课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在使用指向性天线进行MAC存取(MAC access)时,与通过中继装置迂回的链路转换方法和链路转换后数据传送方法无关,就算在要通信的终端的信号没有被传达时,也能够以一体化方式来使用预约的区间。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检测从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1链路或从所述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所述目的装置的第2链路的状态;基于所述检测结果来选择所述第1链路和所述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以及利用所述选择的链路来传送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判断从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1链路或从所述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所述目的装置的第2链路中通过所述源装置选择的链路是否可使用;以及基于所述判断结果来接收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当源装置在从所述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1链路以及从所述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所述目的装置的第2链路中选择第2链路为选择的链路时,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等待从所述源装置的数据接收;以及将所述数据传送给所述目的装置。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可视距离LOS链路因障碍物切断时,可转换经由中继装置的迂回链路,从而使数据传送畅通,且不管是全双工(Full Duplex)还是半双工(Half Duplex)方式,中继装置可通过统一的方式来传送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全双工FD中继方式的AF中继装置的数据传送时被附加的帧传送规则的示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使用的802.11无线局域网WLAN的帧结构的示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半双工HD中继方式的DF(Decode and Forward)中继装置的数据传送时被附加的帧传送规则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实施例的限制或局限。此外,各附图中所示出的相同的参照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以下,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包括具备指向性天线并在通信网络中可各自起到源(source)、目的(destination)、及中继(relay)作用的通信终端;基站;和执行类似运作的装置。假设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各自使用基于预约的媒体存取控制。此外,下述的数据包括数据帧或数据包的概念。
提供一种可在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中以非争用方式传送数据的方式。无线局域网WLAN的接入点AP(Access Point)或无线个人局域网WPAN的微微网协调器PNC(Pico Net Coordinator)将时间区域分为争用区间和非争用区间。
在争用区间中,网络的所有装置为获得信道基于CSMA/CA(Carrier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方式进行争用。
此外,在非争用区间中,接入点AP或微微网协调器PNC为了使特定装置依据轮询(polling)方法或传送调度信息(scheduling information)的方法来传送数据,尽量单独使用非争用区间的特定时间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对非争用区间的数据传送中链路被切断时,将传送数据的链路转换,即,根据转换链路的方法和转换链路经由中继装置时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适当地中继数据来传送的方法进行说明。
以下所述的根据转换链路的方法和中继方法适当地中继数据来传送的方法基于IEEE 802.11WLAN来进行。
首先,假设中继装置、源装置、及目的装置之间的链路设置和波束形成等初始化过程已被执行,且协调器(Coordinator)在预约的区间中正传送数据或正准备传送数据。
在上述的初始化过程中可定义中继使用模式,中继使用模式的第一区段显示出标准(normal)/交换(alternation)模式,且第二区段显示出全双工(FullDuplex,以下称:FD)中继方式的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以下称:AF)中继装置和半双工(Half Duplex,以下称:HD)中继装置的解码转发中继装置。
半双工HD中继方式的解码转发DF中继装置不通过交换模式运作,且只通过标准模式运作。
标准模式,是在相关链路中发生切断(blockage)或信道热化严重不能使用时,源装置和目的装置只通过直接链路或中继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来继续交换帧的方式。
交换模式是指所谓链路改变间隔(link change interval)的每一个预先设定的间隔交替两个链路来交换帧的方式。
源装置来决定通过标准模式和交换模式中的哪个模式来传送数据,从而向中继装置和目的装置发送,且源装置不改变相关模式,其值不变。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显示出非争用区间的数据传送中链路被切断时源装置转换传送数据的链路的方法。
源装置可将参数(parameter)告知给目的装置和中继装置,该参数包括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或目的装置感应数据是否通过选择的链路被传送的数据传感时间(data sensing time)。
此外,在步骤101中,源装置可将有关传送数据时所使用的运作模式和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的信息传送给所述目的装置和所述中继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的链路可以是从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1链路,或是从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2链路中的任何一个。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可包括全双工FD方式和半双工HD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在为全双工FD方式时,中继装置可在通过源装置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Link Change Interval)中将第1链路转换为第2链路,并在数据传感时间(data sensing time)之后以第2链路来传送数据。
数据传感时间(data sensing time)是目的装置感应数据是否通过选择的链路(在此为第1链路)被传送所需的时间。
在为半双工HD方式时,中继装置可根据用于所述源装置和所述中继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的第1时段(fist period)以及用于所述中继装置和所述目的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的第2时段(second period)来传送数据,来代替全双工方式中使用的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
与数据传感时间相同,第1时段和第2时段可通过源装置被设定或更新。
当半双工方式被使用时,源装置可基于将数据传送至目的装置之前所获得的波束形成的结果和相关链路中传送数据中所获得的相关链路的质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来将第1时段或第2时段设定或更新。
用于源装置和中继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的第1时段在源装置将第1链路转换为第2链路时被开始。
此外,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Link Change Interval)可在源装置将链路从第2链路转换为第1链路时重新开始。
源装置向目的装置和中继装置传送数据时所使用的运作模式可包括标准模式和交换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标准模式(normal mode)是利用任何一个的链路来向目的装置传送数据直到第1链路或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被决定为不可使用(Unavailable)的模式。
交换模式(alternation mode)是在每个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源装置将所述第1链路(direct link)和第2链路交替(alternate)使用,从而向目的装置传送数据的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第2链路可在源装置和中继装置之间(S-R)以及中继装置和目的装置之间(R-D)被形成。
在步骤103中,源装置检测出从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1链路的状态,或是从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2链路的状态。
在步骤105中,基于检测结果来选择第1链路和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
在步骤105中,源装置可基于检测结果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LinkChange Interval)中将第1链路和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转换为选择的链路。
在此,源装置根据通过没有被选择的链路预先获得的波束形成的结果来调整源装置的指向性天线方向,从而通过没有被选择的链路来提高数据发送天线的增益。
在步骤105中,源装置基于通过选择的链路向目的装置所发送的上一个数据的确认(ACK,以下称:ACK)信号或从用于推定信道的状态的帧中所获得的链路质量的信息,来选择第1链路和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
在这种情况下,可利用相关链路是否被切断(block)或相关链路的质量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链路的质量来选择第1链路和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
如上所述的选择第1链路和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其中,当第1链路或第2链路被判断为不可使用(Unavailable)时,在不可使用被确认的瞬间所在的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源装置可将选择的链路转换为没有被选择的链路。在此,不可使用的链路(Unavailable Link),并不限制于被切断的链路,就算是没有被切断的链路,在具备低于可使用的链路的状态的质量状态时也被表示为“不可使用的链路”。
在107步骤中,源装置利用选择的链路来传送数据。
在步骤107中,源装置可以是在考虑目的装置感应数据是否通过选择的链路被传送的数据传感时间(data sensing time)或目的装置在选择的链路中转换为没有被选择的链路时所需要的转换时间(switching time)之后,利用选择的链路来传送数据。
当确定源装置根据上述的交换模式重新开始(resume)数据的传送时,源装置为了向目的装置告知选择的链路中的运作重新开始,可以在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数据传感时间后传送向目的装置传送数据。
源装置为了监视第1链路或第2链路中没有被选择的链路的质量,可执行定期地转换为没有被选择的链路。
当源装置为监视没有被选择的链路的质量从第1链路转换为第2链路时,源装置可将用于监视第1链路的质量的请求帧传送给中继装置。源装置可从中继装置应答请求帧,从而接收包含有关第1链路的质量的信息的应答帧。
此外,在从第2链路转换为第1链路用于监视没有被选择的链路的质量时,源装置可将用于监视第2链路中源装置和中继装置之间的链路质量的请求帧传送给中继装置。
此后,源装置可应答请求帧,并接收应答帧,该应答帧包含第2链路中源装置和中继装置之间的链路的质量的信息以及中继装置从目的装置接收的中继装置和目的装置之间的链路的质量的信息。
此外,可向目的装置发送/接收用于监视第2链路的质量的请求诊和对应于请求帧的应答帧。
以下,根据一个实施例,假设源装置利用第1链路传送数据来说明源装置的运作。源装置可判断在向目的装置传送数据时所使用的第1链路(link)是否被切断。
在这种情况下,源装置可根据向目的装置传送数据时所使用的预先设定的规则来判断当前使用的第1链路是否被切断。
在此,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可获知源装置向目的装置传送数据所需要的运行时实例(time instance)或接收源装置传送的数据的相对方装置是否接收到向源装置传送的ACK。
当判断第1链路被切断时,源装置可根据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LinkChange Interval)将当前使用的第1链路转换为第2链路。当判断第1链路被切断时,源装置可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在此是指被切断的瞬间所在的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将第1链路转换为第2链路。
此后,源装置利用第2链路来传送数据。
在这种情况下,源装置可在考虑数据传感时间(data sensing time)和转换时间(switching time)之后,利用第2链路来传送数据。
转换时间(switching time)是目的装置将链路从第1链路转换为第2链路所需要的时间。
当判断第1链路没有被切断时,源装置可无需链路的转换,继续使用第1链路来将数据传送给目的装置。
此外,源装置可将用于掌握中继装置所接收的数据是否成功地传达给目的装置的请求帧传送给连接于第2链路的中继装置。
在此,如表1所示,请求帧可以是中继ACK请求(Relay ACK Request)帧。
当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为半双工方式时,源装置根据第1时段和第2时段来传送数据来代替链路改变间隔。
但是,由于第2时段中的ACK是中继装置向目的装置传达的,因此,中继装置可获知该链路(R-D)的状态(status),但源装置不能获知相关链路(R-D)的状态。
因此,源装置可在下一个时段中,将如表1所示的中继ACK请求帧发送给中继装置,并请求该帧在R-D链路中是否被成功传送的信息。
[表1]
中继ACK请求(Relay ACK Request)
  命令   信息
  1   分类
  2   响应
  3   BAR控制
  4   BlockAck启动序列控制
中继ACK请求帧,其是源装置为了获知向中继装置传送的所有帧是否成功地被传送至目的装置,向参与中继运作(relay operation)的中继装置所发送的帧。
此外,源装置可应答请求帧,来接收显示出数据是否从中继装置被传达至目的装置的应答帧。
在此,应答帧可以是中继ACK应答(Relay ACK Response)帧。
中继装置可针对中继ACK请求帧,以如表2中所示出的中继ACK应答帧来应答。
[表2]
中继ACK应答(Relay ACK Response)
  命令   信息
  1   分类
  2   响应
  3   BA控制
  4   BlockAck启动序列控制
  5   BlockAck位图
中继ACK应答帧,其是中继装置为了报告哪个帧被成功地传送至目的装置,向参与中继运作(relay operation)的源装置所发送的帧。
此外,根据各运作模式和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的源装置的具体的运作,各模式中数据交换规则以及帧传送规则将在后面被说明。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显示出非争用区间的数据传送中链路被切断(blockage)时,随源装置将传送数据的链路转换(switching)的目的装置的运作。
在步骤201中,目的装置在初始化过程中,可从源装置接收有关源装置传送数据时所使用的运作模式以及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的信息。不仅如此,目的装置可从源装置接收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
在此,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可包括全双工FD方式和半双工HD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当第1链路为选择的链路时,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的半双工HD方式中所使用的第1时段和第2时段不能再使用。
链路改变间隔可以从源装置将链路从第2链路转换为第1链路的第1时段的开始时点被开始。对于全双工FD方式和半双工HD方式以及第1时段、第2时段的详细说明,请参照图1的相关部分的说明。
此外,有关包含标准模式和交换模式中至少一个的运作模式的说明也请参照图1的相关部分的说明。
在步骤203中,目的装置判断从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1链路或从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2链路中通过源装置选择的链路是否可使用。
为了判断选择的链路是否可使用,目的装置可根据在一定的时间期间通过选择的链路是否接收到数据,来判断所述选择的链路是否可使用。
在此,一定时间可以是从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Link Change Interval)区间的开始到经过数据传感时间(data sensing time)的时间。
目的装置为了确认源装置是否从第2链路转换为第1链路,可在每第1时段的开始时将装置的链路从第2链路转换为第1链路。
如上所述的从第2链路转换为第1链路,当目的装置通过第1链路从源装置接收可使用的数据时,可将在所述第1链路中接收数据的第1时段的开始时点作为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
此后,当目的装置不能通过第1链路从源装置接收可使用的数据时,可在下一个第1时段及下一个第2时段中下一个第2时段的开始将目的装置的链路从第1链路转换为第2链路。
在这种情况下,在下一个第1时段中,源装置可将数据传送给中继装置,并在下一个第2时段中,中继装置可将数据传送给目的装置。
在步骤205中,目的装置基于判断结果来接收数据。
在步骤205中,目的装置可确认源装置是否转换为选择的链路,此后,当确认源装置已转换为所述选择的链路时,目的装置可将目的装置的指向性天线指向选择的链路的方向,来等待数据的接收。
当运作模式为标准模式,且目的装置不能在从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至数据传感时间内从源装置接收可使用的数据时,目的装置可将选择的链路转换为没有被选择的链路。
当运作模式为交换模式,并通过选择的链路来接收数据时的目的装置的运作与下述说明相同。
当运作模式为交换模式时,目的装置可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通过选择的链路来接收数据;
目的装置可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转换为没有被选择的链路。此后,目的装置可从所述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接收数据。
当目的装置中更多数据(More Data)区段的值为0时,根据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和运作模式的目的装置的运作与下述说明相同。
当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为半双工方式,选择的链路为第2链路,且上一个数据帧的更多数据区段的值为0时,目的装置就算在经由中继装置的链路(在此为第2链路)中第2时段期间不接收数据,也可不将链路转换为所述第1链路。
当运作模式为标准模式,且从源装置接收的最后一个帧的MAC层头帧的更多数据区段的值为0时,目的装置就算在选择的链路中数据传感时间(data sensing time)期间不接收数据,也可维持选择的链路。
此外,当运作模式为交换模式,且从源装置接收的最后一个帧的MAC层头帧的更多数据区段的值为0时,目的装置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不交换链路,并按原样维持选择的链路。
以下,根据一个实施例,假设目的装置利用第1链路来传送数据的情况下,对目的装置的运作进行说明。
目的装置可判断从源装置接收数据时所使用的第1链路是否被切断。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装置可确认源装置是否已将第1链路转换。
在此,当目的装置确认源装置已将第1链路转换时,可将目的装置的指向性天线指向第2链路的方向,来等待所述数据的接收。
当判断第1链路被切断时,目的装置可根据通过源装置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在数据传感时间经过后将第1链路转换为第2链路,并利用第2链路来接收数据。
当判断第1链路没有被切断时,目的装置可继续利用第1链路从源装置接收数据。
当目的装置不能在标准模式中合适的时点接收数据时,可将链路从直接链路转换为中继链路。即,运作模式为标准模式,且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至数据传感时间内,目的装置不能从源装置接收可使用的数据时,目的装置可将直接链路转换为中继链路。
此外,目的装置不能在交换模式中以预先期待的顺序来接收数据时,可继续在当前的链路中停留来代替交换链路。
即,运作模式为交换模式,且目的装置通过第1链路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接收第2链路的数据时,可根据交换模式继续维持当前的第1链路来代替转换为第2链路。
有关根据各运作模式和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的目的装置的具体的运作、各模式中的数据交换规则、以及帧传送规则将在以下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非争用区间中的数据传送中链路被切断(blockage)时,随源装置将传送数据的链路转换(switching)的中继装置的运作。
在步骤301中,当源装置选择第1链路和第2链路中的第2链路为选择的链路时,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中等待从源装置的数据接收。
在此,第1链路为从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链路,且第2链路为从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目的装置的链路。
在步骤301中,中继装置从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一段时间内调整中继装置的指向性天线的方向,从而在第2链路中等待从源装置的数据接收。
在步骤303中,中继装置可从源装置接收数据后,在步骤305中,将数据传送给目的装置。
目的装置可从源装置接收有关第1时段和第2时段的信息。此后,中继装置在第1时段中从源装置接收数据,并在第2时段将数据传送给目的装置。
第1时段用于源装置和中继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且第2时段用于中继装置和目的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
中继装置可从源装置接收用于掌握源装置向中继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被传达至目的装置的请求帧。
此后,中继装置应答请求帧,并传送显示出数据是否被传达至目的装置的应答帧。
中继装置可根据全双工(Full Duplex)方式和半双工(Half Duplex)方式中至少一个的中继方式来进行运行。
全双工(Full Duplex)方式,是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中将第1链路转换为第2链路,并在目的装置感应数据是否通过第1链路被传送的数据传感时间之后,将所述数据传送至第2链路的方式。半双工(Half Duplex)方式,是在发送装置利用第1链路时通过与全双工方式相同的方式来传送数据,且在发送装置利用所述第2链路时,根据第1时段及第2时段来传送数据的方式。
当中继方式为所述全双工方式时,中继装置从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一段时间内调整中继装置的另外一个指向性天线的方向,通过指向目的装置的链路来等待数据的接收。
此外,当中继方式为全双工方式时,中继装置可针对中继装置所接收的每一个帧,根据帧的类型及ACK信号的规则将中继装置的指向性天线的运作转换为发送/接收的状态。以下,假设中继装置利用第2链路来发送接收数据,对中继装置的运作进行说明。
中继装置从源装置接收有关第1时段和第2时段的信息。
中继装置在第1时段中从源装置接收数据,并在第2时段中将数据传送给目的装置。
中继装置可从源装置接收用于掌握如上所述的源装置向中继装置传送的数据是否被传达至目的装置的请求帧。
中继装置可应答请求帧,并传送显示出数据是否被传达至目的装置的应答帧。
在此,请求帧可以是中继ACK请求帧,且应答帧可以是中继ACK应答帧。以下,参照图1的表1和表2对各个帧进行说明。
以下,对在用于源装置、目的装置、和中继装置之间链路转换的运作、所分配的资源中源装置、目的装置、和中继装置须遵守的数据装换规则及帧传送规则等进行说明。
首选,当传送数据的链路被切断将进行链路转换时,可判断相关链路被堵塞的时间点(time instant)根据源装置和目的装置会有所不同。每个装置(源装置和目的装置)时间点不同是指各装置为了转换链路将发送接收端指向新链路的波束形成过程的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
由于每个装置时间点不同,其结果为目的装置可能不能接收到源装置转换的链路中所发送的数据。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为防止该情况,使用链路改变间隔(Link Change Interval)和数据传感时间(Data Sensing Time)两种参数。
首先来解决由于在预约的区间内只在预定时段的有关时点中允许传送数据的链路的转换从而在任意的瞬间中传送数据所造成的问题。
在此,所定的时段可以使链路改变间隔,源装置在传送数据之前将链路改变间隔的置告知给中继装置和目的装置,从而可共享所定的时段的信息。
当感应到在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例如,ACK没有被接收)进行数据传送中当前使用的链路被切断时,源装置可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转换链路来传送数据。
但是,可能会发生目的装置不能获知经源装置所形成的链路转换的情况。这是由于虽然目的装置按原样接收了数据,但作为应答发送的ACK在被传送至源装置的途中消失,因此,源装置有可能不能识别相关数据传送的ACK。
为此,源装置在下一个(next)链路改变间隔中不马上传送数据,而是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例如,数据传感时间)之后来传送数据。
由于目的装置不能获知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是否发生链路转换,因此,仍旧在转换之前的链路中等待。但是,一定时间经过后数据仍旧没有被传送时,目的装置转换相关链路。
在此,为了配合两个装置(源装置和目的装置)之间的同步(sync),目的装置在定义为数据传感时间的一定时间经过后将链路转换,且源装置在考虑数据传感时间和转换时间后利用转换的链路来传送数据。这是由于目的装置在数据传感时间后考虑链路转换时所需的转换时间后,源装置再进行传送会比较安全。
但是,当转换时间比从源装置向目的装置传送的传达延迟(propagationdelay)短时可忽视。因此,目的装置在数据传感时间后将链路转换,且源装置也可在数据传感时间后在转换的链路中发送数据。因此,由于目的装置在转换的链路中事先准备,因此,可按原样接收从源装置发送的数据。
在上述的过程中,当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为全双工FD方式时,源装置和目的装置的运作没有变化。
但是,当中继装置为使用半双工HD中继方式的DF中继时,由于中继装置在以中继链路传送数据时,将相关数据解码后重新编码,传送至目的装置,因此,比直接传送需要约两倍的时隙(slot)。
此外,由于各自与中继装置连接的两个链路(S-R链路和R-D链路),其质量互不相同,因此,传送数据所需的时间也可能互不相同。因此,半双工中继方式的情况下,需要显示两个区间的长度的区段,并可将其各自称为第1时段(First Period)和第2时段(Second Period)。
两个区段的值可通过源装置传送数据之前获得的波束形成的结果或传送数据的区间中间进行请求获得的链路的质量信息来进行设定或更新。此外,源装置定义集中相关参数集合的信息元IE(information element)。源装置可将基于信息元IE的相关参数经中继装置发送给目的装置,且对此应答,目的装置重新经中继装置来将有关信息(相关参数)传送给源装置。
当使用中继链路时,在第1时段内,源装置将数据包传送给中继装置,并为了在短帧间间隔SIFS(Short Inter-Frame Space,以下称:SIFS)后可接收到ACK,定义数据包的大小来进行传送。当源装置只传送一个MAC服务数据单元(MAC Service Data Unit,以下称:MSDU)时,优选是使MSDU+SIFS+ACK+SIFS的值与第1时段的值相一致。
此外,与此相同,中继装置也可在第2时段中接收向目的装置发送的数据包的大小并进行编码,考虑SIFS后将接收的ACK从而决定。同样,当中继装置只传送一个MSDU时,优选是使MSDU+SIFS+ACK+SIFS的值与第2时段的值相一致。
但是,如上所述,由于第2时段中的ACK是中继装置向目的装置传达,因此,中继装置虽然可获知链路(R-D)的状态(status),但源装置不能获知链路(R-D)的状态
因此,源装置在下一个第1时段中可向中继装置发送如表1中所示的中继ACK请求帧,请求有关R-D链路中帧是否被传送的信息。此外,中继装置可应答中继ACK请求帧,向源装置传送如表2中所示的中继ACK应答帧。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帧(中继ACK请求和中继ACK应答)的格式为表1和表2中的BlockAck,与发送BlockAck相一致。
通过中继ACK请求和中继ACK应答帧的交换,源装置可确认数据(帧)是否被成功传达至目的装置。此外,源装置须在将数据(帧)的传送在预约的资源内结束,因此,在最后第1时段中,保留可交换该数据帧的时间,使相关帧的传送确认不越至下一个预约区间。
此外,与全双工FD中继方式不同,以半双工HD中继方式运作时,根据使用直接链路和中继链路中的哪个链路,源装置的链接转换(link switching)运作会有所不同。
源装置,其在使用直接链路时,类似在全双工FD中继方式中的以链路改变间隔为单位进行链路转换,或是在使用中继链路时通过第1时段及第2时段来运作。源装置在直接链路中将链路转换为中继链路时(即,链路改变间隔开始的瞬间),第1时段被开始。
源装置根据第1时段和第2时段,将数据帧传达至目的装置。源装置不能收到在第1时段中所接收的ACK或中继ACK应答帧时,可看作为相关中继链路被切断,可转换为直接链路。
由于在自身发送数据时实行链路转换,因此,源装置可在决定链路转换的下一个第1时段的开始立即转换为直接链路。从源装置将链路转换为直接链路的开始,链路改变间隔被开始,并可利用相关链路进行运行。
目的装置可能不能获知源装置是否决定链路转换,只可获知自身必须接收的数据(帧)还没被接收。因此,目的装置必须定期地确认源装置是否执行了链路转换。
由于使用中继链路时源装置传送数据帧的时期为第1时段,因此,目的装置在每个第1时段从往直接链路的方向开始等待数据(帧)。
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装置等待的时间可以是源装置任意来决定。
由于在链路转换时,源装置在第1时段的开始无条件地传送数据(帧),因此,可将目的装置等待的时间定为类似数据传感时间。
当通过直接链路接收数据(帧)时,目的装置可识别链路转换的发生,并继续使用直接链路。在这种情况下,利用链路改变间隔和数据传感时间。
但是,当通过直接链路没有接收数据(帧)时,目的装置可在第2时段的开始,将天线指向中继装置的方向,并转换为中继链路用于等待数据(帧)。
以下,对在分配的资源中,源站、中继站、和目的站装置须遵守的数据交换规则进行说明。
上述的链路改变间隔(Link Change Interval)、数据传感时间(Data SensingTime)、第1时段(First Period)、和第2时段(Second Period)的值,与使用模式的值相同,可通过源装置被决定。
向源装置及目的装置各自分配的资源(时间区间)可通过链路改变间隔和第1时段中的任何一个被开始,在一个链路改变间隔内参与运作的源装置、中继装置、和目的装置必须使用相同的链路。
新链路改变间隔须在上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之后立即开始一个,不能超越分配给各装置的资源的范围。
在标准模式中,源装置必须在分配给源装置及目的装置的第1个资源(时间区间)的开始,使用直接链路来向目的装置传送帧。在下一个分配的所有资源的开始,必须只使用帧传送时最后成功地使用过的链路。
与此相反,在交换模式中,源装置轮换使用直接链路和中继链路,向目的装置传送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源装置在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须交换传送帧的链路。
当针对通过直接链路传达的帧,不能在一个链路改变间隔期间接收到所期待的ACK或BlockAck时,源装置须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将传送帧的链路转换,并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中继装置的中继来将帧传达给目的装置。
此外,当针对通过直接链路传达的帧,不能在一个链路改变间隔或第1时段期间接收到所期待的ACK或BlockAck时,源装置须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或第1时段的开始,将传送帧的链路转换。在这种情况下,源装置须利用直接链路来将帧传达给目的装置。
以下,对上述的一般规则进行补充,对在使用利用全双工FD中继方式的AF中继装置时所附加的帧传送规则进行说明。
图4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全双工FD中继方式的AF中继装置的数据传送时被附加的帧传送规则的示图。
当源装置决定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将链路转换,且假设运作模式为使用标准模式时,源装置必须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数据传感时间后开始帧传送。
当交换模式被使用时,源装置必须在每个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交替用于帧传送的链路,并可忽视数据传感时间。
在标准模式中,目的装置在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数据传感时间内不能从源装置接收可使用的帧时,目的装置为了试图通过中继装置从源装置接收帧,必须立即将链路转换。
在最后接收的帧的更多数据(More Data)区段被设定为0时,目的装置就算在数据传感时间期间没有接收到帧,也不能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转换链路。在此,对于更多数据区段将参照图5。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使用的802.11无线局域网WLAN的帧结构的示图。
当不能在交换模式中以预先期待的顺序来接收数据时(例如,没有接收到在上一个链路中必须接收的帧,且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转换的链路中接收上一个链路的帧时),目的装置可按原样停留在当前的链路中且不交换链路。
在最后接收的帧的更多数据区段被设定为0时,目的装置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不转换链路。
当预案装置打算使用直接链路和中继链路中的任何一个,并将帧传送重新交换来发送时,源装置为了向目的装置告知将重新使用剩下的一个链路来进行运作,其必须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数据传感时间后来传送帧。在这种情况下,是在交换模式中使用数据传感时间的唯一的例子。
以下,补充上述的一般规则,对在使用利用半双工HD中继方式的DF中继装置时被附加的帧传送规则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使用半双工HD中继方式的DF(Decode and Forward)中继装置的数据传送时被附加的帧传送规则的示图。
当中继装置以使用半双工HD中继方式的DF中继装置来运作,并使用交换模式时,中继装置所使用的一个(也就是说,中继链路被使用的一个)帧交换可在第1时段和第2时段的两个区间期间被反复执行。
在第1时段中,源装置将帧传送给中继装置,且中继装置需要时须在SIFS内应答源装置。在第2时段中,中继装置须将从源装置接收的帧中继给目的装置,且目的装置需要时须在SIFS内应答中继装置。在这种情况下,第1时段和第2时段的大小可使用最近被传送的值。
第1时段和第2时段只有在源装置和目的装置经中继装置来交换帧时(即,使用中继装置时)才有效,且链路改变间隔只有在源装置和目的装置以直接链路来交换帧时才有效。
在直接链路中发生以中继链路的转换时,第1时段在链路改变间隔的末端开始。此外,在中继链路中发生以直接链路的转换时,链路改变间隔从第2时段的末端开始。
源装置为了确认通过中继装置传送的所有帧是否被成功地传达至目的装置,可以将如表1所示的中继ACK请求(Relay ACK Request)帧传送给中继装置。
接收中继ACK请求(Relay ACK Request)帧的中继装置须以中继ACK应答(Relay ACK Response)帧对源装置作出应答,中继装置为了显示哪个帧被成功地接收,须设定中继ACK应答(Relay ACK Response)帧的BlockAck位图(Bitmap)区段。
当源装置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决定从直接链路至中继链路的链路转换时,源装置须在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来进行帧传送。
假设当前使用的链路为直接链路,且目的装置在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数据传感时间内不能从源装置接收可利用的帧时,此时,目的装置须将链路转换,并在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第1时段开始。
当发生从中继链路至直接链路的转换时,在第2时段的末端开始链路改变间隔,在这种情况下,源装置可使用直接链路来开始数据(帧)的传送。
目的装置在每第1时段须转换为直接链路,监听(listening)指向源装置的媒体(medium)。当目的装置从源装置接收到可利用的帧时,目的装置须留在直接链路中,链路改变间隔从第1时段的开始时点被开始。
当没有接收到可利用的帧时,目的装置须在下一个第2时段的开始将链路转换,并试图接收经由中继装置的帧。
当中继链路正被使用,且最近从中继装置接收的帧的更多数据(MoreDate)区段被设定为0时,就算目的装置在第2时段期间没有接收到任何帧,也不能转换为直接链路。
比起利用与一般装置相同地运作的半双工HD中继方式的DF中继装置,利用全双工FD中继方式的AF中继装置须根据以下几点来进行中继运作。
在分配的资源中利用全双工FD中继方式的AF中继装置以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的方式运作。
在此,放大转发的方式是指,在作为自身利用全双工FD中继方式的AF中继装置运作的资源内,将接收状态中的无线电频率(Radio Frequency,以下称:RF)中检测出的对每个帧接收的信号放大,并同时经由发送状态中的其他无线电频率来将该信号同时再传送。
在分配的资源的开始使用全双工FD中继方式的AF中继装置,其必须将指向源装置的RF模块初始化为接收状态,并将指向目的装置的其他RF模块初始化为发送状态。
对接收的各帧使用全双工FD中继方式的AF中继装置,其根据帧的类型和ACK规则(ACK policy)须将各自的RF模块的状态从发送模式转换为接收模式,或与此相反。
链路转换发生后,源装置可定期地监视上一个链路的质量。为此,源装置可使用如上所述的帧交换规则。
当转换之前的链路为直接链路时,源装置可使用现所使用的链路适配(link adaptation)原理来获得有关信道状态的信息。但是,当上一个链路为中继链路时,源装置使用现有的链路适配原理时需要添加如下所述的事项。
在中继装置向源装置应答信道状态时,在传达源-中继(S-R)链路的状态信息的现有方式中添加中继-目的(R-D)链路的状态信息来进行传达。
当上一个链路的信道状态比当前使用的链路的状态好的情况下,源装置可转换为上一个链路。
上述方法可通过多种计算机手段被记录在执行各种操作的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媒体。该媒体计算机可读媒体可包括独立的或结合的程序指令、数据文件、数据结构等。媒体和程序指令可专门为本发明的目的设计和创建,或为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熟知而应用。计算机可读媒体的例子包括:磁媒体(magnetic media),如硬盘、软盘和磁带;光学媒体(optical media),如CD ROM、DVD;磁光媒体(magneto-optical media),如光盘(floptical disk);和专门配置为存储和执行程序指令的硬件设备,如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等。程序指令的例子,既包括机器代码,如由编译器产生的,也包括含有可由计算机使用解释程序执行的更高级代码的文件。所述硬件设备可配置为作为一个以上软件模块运行以执行上面所述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反之亦然。
如上所示,本发明虽然已参照有限的实施例和附图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在本发明所属领域中具备通常知识的人均可以从此记载中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形。
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受说明的实施例的局限或定义,而是由后附的权利要求范围以及与权利要求范围等同的内容来定义。

Claims (39)

1.一种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检测从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1链路或从所述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所述目的装置的第2链路的状态;
基于所述检测结果来选择所述第1链路和所述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以及
利用所述选择的链路来传送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选择所述第1链路和所述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所述检测结果,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中将所述第1链路和所述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转换为所述选择的链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为监视所述第1链路或所述第2链路中没有被选择的链路的质量,定期地转换为所述没有被选择的链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从所述第1链路转换为所述第2链路时,将用于监视所述第1链路的质量的请求帧传送给所述中继装置;以及
应答所述请求帧,从而接收包含有关所述第1链路的质量的信息的应答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从所述第2链路转换为所述第1链路时,将用于监视所述第2链路中所述源装置和所述中继装置之间的链路质量的请求帧传送给所述中继装置;以及
应答所述请求帧,并接收应答帧,所述应答帧包含所述第2链路中所述源装置和所述中继装置之间的链路质量的信息以及所述中继装置从所述目的装置接收的所述中继装置和所述目的装置之间的链路质量的信息。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选择所述第1链路和所述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通过所述选择的链路向所述目的装置所发送的上一个数据的确认信号或从用于推定信道状态的帧中所获得的链路质量的信息,来选择所述第1链路和所述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选择所述任何一个的链路的步骤,是根据所述链路是否被切断或所述链路的质量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链路的质量来选择所述任何一个的链路的步骤。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选择所述第1链路和所述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第1链路和所述第2链路被判断为不可使用时,在所述不可使用被确认的瞬间所属的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将所述选择的链路转换为所述没有被选择的链路。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将所述第1链路和所述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转换为所述选择的链路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通过没有被选择的链路预先获得的波束形成的结果,来调整所述源装置的指向性天线的方向,从而通过所述没有被选择的链路来提高数据发送天线的增益。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参数告知给所述目的装置和所述中继装置,所述参数包括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或所述目的装置感应数据是否通过所述选择的链路被传送的数据传感时间。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利用所述选择的链路来传送数据的步骤,是在考虑所述目的装置感应数据是否通过所述选择的链路被传送的数据传感时间或所述目的装置在所述选择的链路中转换为没有被选择的链路时所需要的转换时间之后,利用所述选择的链路来传送数据的步骤。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将传送所述数据时所使用的运作模式及所述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的信息传送给所述目的装置和所述中继装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全双工方式,其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中将所述第1链路转换为所述第2链路,并在所述目的装置感应数据是否通过所述选择的链路被传送的数据传感时间之后,将所述数据传送至所述第2链路;
半双工方式,其在所述中继装置利用所述第1链路时通过与所述全双工方式相同的方式来传送所述数据,且在所述中继装置利用所述第2链路时,根据用于所述源装置和所述中继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的第1时段以及用于所述中继装置和所述目的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的第2时段来传送所述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第1时段和所述第2时段,在所述半双工方式被使用时,基于传送所述数据之前所获得的波束形成的结果和传送所述数据中所获得的链路的质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来设定或更新,且
所述第1时段,其在所述源装置将所述第1链路转换为所述第2链路时被开始,且
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其在所述源装置将链路从所述第2链路转换为所述第1链路时被重新开始。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运作模式,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标准模式,利用所述任何一个的链路来将所述数据传送给所述目的装置,直到所述第1链路或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被决定为不可使用时;
交换模式,在每个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将所述第1链路和第2链路交替使用,从而向所述目的装置传送所述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当所述源装置决定根据所述交换模式重新开始所述数据的传送时,为了向所述目的装置告知所述选择的链路中的运作被重新开始,在所述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数据传感时间之后传送所述数据。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源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向连接于所述第2链路的中继装置传送请求帧,所述请求帧用于掌握所述中继装置接收的数据是否被传达给了所述目的装置;以及
应答所述请求帧,从而接收显示出所述数据是否从所述中继装置被传达至所述目的装置的应答帧。
18.一种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从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1链路或从所述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所述目的装置的第2链路中通过所述源装置选择的链路是否可使用;以及
基于所述判断结果来接收数据。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判断通过所述源装置选择的链路是否可使用的步骤,是根据在从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区间的开始到经过数据传感时间的期间是否通过所述选择的链路接收到所述数据,来判断所述选择的链路是否可使用。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基于所述判断结果来接收数据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确认所述源装置是否转换为所述选择的链路;以及
当确认所述源装置已转换为所述选择的链路时,将所述目的装置的指向性天线指向所述选择的链路的方向,来等待所述数据的接收。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为了确认所述源装置是否从第2链路转换为第1链路,在每第1时段的开始将所述目的装置的链路从所述第2链路转换为第1链路;以及
当不能通过所述第1链路从所述源装置接收可使用的数据时,在下一个第1时段和下一个第2时段中所述下一个第2时段的开始,将所述目的装置的链路从第1链路转换为第2链路,且
在所述下一个第1时段中,所述源装置将数据传送给所述中继装置,且在所述下一个第2时段中,所述中继装置将所述数据传送给所述目的装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在每第1时段的开始将所述目的装置的链路从所述第2链路转换为第1链路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当通过所述第1链路从所述源装置接收可使用的数据时,将在所述第1链路中接收数据的第1时段的开始时点作为所述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源装置接收有关传送所述数据时所使用的运作模式以及所述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的信息。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全双工方式,其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中将所述第1链路转换为所述第2链路,并在所述目的装置感应数据是否通过所述选择的链路被传送的数据传感时间之后,将所述数据传送至所述第2链路;
半双工方式,其在所述发送装置利用所述第1链路时通过与所述全双工方式相同的方式来传送所述数据,且在所述发送装置利用所述第2链路时,根据用于所述源装置和所述中继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的第1时段以及用于所述中继装置和所述目的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的第2时段来传送所述数据。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第1时段和所述第2时段,基于所述源装置传送所述数据之前所获得的波束形成的结果和传送所述数据中所获得的链路的质量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来设定或更新,且
所述第1时段,其在所述源装置将所述第1链路转换为所述第2链路时被开始。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第1时段和所述第2时段,在所述第1链路为选择的链路时,不再为可使用,且
所述链路改变间隔,在所述源装置将链路从所述第2链路转换为所述第1链路的所述第1时段的开始时点被开始。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运作模式,包括以下中的至少一个:
标准模式,所述源装置利用所述任何一个的链路将所述数据传送给所述目的装置,直到所述第1链路或第2链路中任何一个的链路被决定为不可使用时;
交换模式,在每个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将所述第1链路和第2链路交替使用,从而所述源装置将所述数据传送给所述目的装置。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运作模式为所述标准模式,且所述目的装置不能在从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至所述数据传感时间内从所述源装置接收可使用的数据时,将所述选择的链路转换为没有被选择的链路。
29.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中继装置的中继方式为半双工方式时,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选择的链路为所述第2链路,且上一个数据帧的更多数据区段的值为0时,就算在所述第2链路中所述第2时段期间不接收数据,也不转换为所述第1链路。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运作模式为所述标准模式,且从所述源装置接收的最后一个帧的MAC层头帧的更多数据区段的值为0时,就算在所述选择的链路中所述数据传感时间期间不接收所述数据,也维持所述选择的链路。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所述运作模式为所述交换模式,且从所述源装置接收的最后一个帧的MAC层头帧的更多数据区段的值为0时,在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维持所述选择的链路。
32.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运作模式为所述交换模式,所述目的装置在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通过所述选择的链路来接收数据;
在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转换为没有被选择的链路;以及
在所述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接收数据。
33.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目的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运作模式为所述标准模式,且所述目的装置通过所述第1链路在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下一个链路改变间隔中接收所述第2链路的数据时,根据所述交换模式维持所述第1链路来代替转换为所述第2链路。
34.一种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源装置在从所述源装置直接连接至目的装置的第1链路以及从所述源装置经中继装置连接至所述目的装置的第2链路中选择第2链路为选择的链路时,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等待从所述源装置的数据接收;以及
将所述数据传送给所述目的装置。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等待从所述源装置的数据接收的步骤,是从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一段时间内调整所述中继装置的指向性天线的方向,从而在所述第2链路中等待从所述源装置的数据接收的步骤。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源装置接收有关用于所述源装置和所述中继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的第1时段以及用于所述中继装置和所述目的装置之间的中继链路的第2时段的信息;
在所述第1时段中,从所述源装置接收所述数据;以及
在所述第2时段中,将所述数据传送给所述目的装置。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源装置接收请求帧,所述请求帧用于掌握所述源装置向所述中继装置发送的数据是否被传达给了目的装置;以及
应答所述请求帧,从而传送显示出所述数据是否被传达至所述目的装置的应答帧。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中继装置,根据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个的中继方式来运作:
全双工方式,其在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中将所述第1链路转换为所述第2链路,并在所述目的装置感应数据是否通过所述第1链路被传送的数据传感时间之后,将所述数据传送至所述第2链路;
半双工方式,其在所述发送装置利用所述第1链路时通过与所述全双工方式相同的方式来传送所述数据,且在所述发送装置利用所述第2链路时,根据第1时段及第2时段来传送所述数据,且
当所述中继方式为所述全双工方式时,包括以下步骤:
从所述预先设定的链路改变间隔的开始时点,一段时间内调整所述中继装置的另外一个指向性天线的方向,从而通过指向所述目的装置的链路来等待所述数据的接收。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其中,当所述中继方式为所述全双工方式时,包括以下步骤:
针对所述中继装置所接收的每一个帧,根据所述帧的类型及确认信号的规则将所述中继装置的指向性天线的运作转换为发送/接收的状态。
CN201180012773.6A 2010-02-05 2011-02-07 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 Active CN1027926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00011214 2010-02-05
KR10-2010-0011214 2010-02-05
KR20100021933 2010-03-11
KR10-2010-0021933 2010-03-11
KR10-2010-0043306 2010-05-10
KR20100043306 2010-05-10
KR10-2011-0010136 2011-02-01
KR20110010136 2011-02-01
PCT/KR2011/000757 WO2011096752A2 (ko) 2010-02-05 2011-02-07 소스 장치, 데스티네이션 장치 및 릴레이 장치의 통신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92642A true CN102792642A (zh) 2012-11-21
CN102792642B CN102792642B (zh) 2016-08-17

Family

ID=44355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773.6A Active CN102792642B (zh) 2010-02-05 2011-02-07 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8908550B2 (zh)
EP (2) EP2533468B1 (zh)
JP (5) JP5788909B2 (zh)
CN (1) CN102792642B (zh)
WO (1) WO2011096752A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3592A (zh) * 2014-05-16 2014-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元处理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9708B2 (ja) * 2011-02-22 2014-10-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機,中継方法,送信機,受信機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GB2500410A (en) * 2012-03-21 2013-09-25 Renesas Mobile Corp Swapping an actual channel on a secondary link with a shadow channel on a primary link with when the secondary link is no longer available
JP6036118B2 (ja) * 2012-09-28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5907033B2 (ja) 2012-09-28 2016-04-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US9294246B2 (en) * 2013-03-19 2016-03-2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ing common control channe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CN103476087B (zh) * 2013-09-04 2016-08-03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提高无线网络中继选择速率的方法及系统
US10264510B2 (en) 2013-11-06 2019-04-16 K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LAN system
WO2015069047A1 (ko) * 2013-11-06 2015-05-14 주식회사 케이티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9234757B2 (en) 2013-11-29 2016-01-12 Fedex Corporate Services, Inc. Determining node location using a variable power characteristic of a node in a wireless node network
US9973257B1 (en) * 2015-08-19 2018-05-15 Sprint Spectrum L.P. RF slave repeater management
KR102432712B1 (ko) * 2015-11-30 2022-08-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링크 설정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6563345B2 (ja) * 2016-01-25 2019-08-21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装置および無線中継方法
EP3433809A4 (en) 2016-03-23 2019-10-02 Fedex Corporate Services, Inc.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BROADCAST ADJUSTMENT OF A NODE IN A WIRELESS NODE NETWORK
CN105897478B (zh) * 2016-04-12 2019-02-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决策的方法及决策设备
CN107404372B (zh) * 2016-05-20 2019-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545570B (zh) * 2016-08-09 2020-07-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系统消息的发送方法和设备
US10530465B2 (en) * 2018-05-30 2020-01-07 Motorola Solutions, Inc.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virtual assistant on a repeater
US11528075B2 (en) 2019-05-16 2022-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Joint beam management for backhaul links and access links
US11778533B2 (en) * 2019-08-02 2023-10-03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Path optimization in a mesh network
JP2022084339A (ja) * 2020-11-26 2022-06-07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第1の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53308A1 (en) * 2007-06-13 2008-12-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ing multi-path
WO2009069870A1 (en) * 2007-11-29 2009-06-0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cooperative receiving diversity scheme and selective cooperative relaying
WO2009072825A2 (en) * 2007-12-05 2009-06-1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1510A (en) 1998-08-19 2000-06-27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bust operation of data transmission during adverse radio-link conditions
JP3985828B2 (ja) * 2004-07-27 2007-10-0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通信ルートの構築方法及び通信端末
US8159999B2 (en) 2005-01-25 2012-04-1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eer-to-pe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R2904259B1 (fr) 2006-07-31 2013-02-22 Oberthur Card Syst Sa Support d'information presentant un connecteur male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KR101210344B1 (ko) 2006-09-08 2012-12-10 한국과학기술원 좌표 회전 릴레이 시스템 및 좌표 회전 릴레이 방법
KR100878538B1 (ko) 2006-11-13 2009-0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대역폭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데이터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9942883B2 (en) 2006-11-13 2018-04-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ndwidth of wireless network where both wide-band and narrow-band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on the network
US20080112370A1 (en) 2006-11-13 2008-05-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ndwidth of wireless network,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on the network
US20080112369A1 (en) 2006-11-13 2008-05-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ndwidth of wireless network,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on the network
JP4948594B2 (ja) 2007-03-07 2012-06-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システム
KR20090048159A (ko) 2007-11-09 2009-05-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국 사이의 다이렉트 링크를 관리하는 방법
WO2009072815A2 (en) 2007-12-04 2009-06-11 Lg Chem, Ltd. Integrated wide viewing film and in-plan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the same
JP2009164868A (ja) 2008-01-07 2009-07-23 Panasonic Corp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不揮発性記憶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方法
JP5230753B2 (ja) * 2008-01-22 2013-07-10 ノーテル・ネットワークス・リミテッド 中継局を有する無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ス選択
US8670440B2 (en) * 2008-05-13 2014-03-1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Data transceiv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centralized MAC-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231376B1 (ko) 2008-05-23 2013-02-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분산 매체 접근제어를 사용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경로를 사용한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9236933B2 (en) * 2008-05-23 2016-01-1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multi-pat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distributed MAC
US8825040B2 (en) * 2008-07-17 2014-09-02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election of connection type in cellular system
US8155049B2 (en) * 2009-04-29 2012-04-10 Hong Kong Technologies Group Limited Method and device for use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WO2011003457A1 (en) * 2009-07-10 2011-01-13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veying traffic
KR101753926B1 (ko) * 2009-10-22 2017-07-04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물리층 네트워크 부호화를 이용한 쌍방향 중계 방식의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153308A1 (en) * 2007-06-13 2008-12-18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using multi-path
WO2009069870A1 (en) * 2007-11-29 2009-06-0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erating cooperative receiving diversity scheme and selective cooperative relaying
WO2009072825A2 (en) * 2007-12-05 2009-06-1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IN SUK KANG ET AL: "Effect of cooperative and selection relaying schemes on multiuser diversity in downlink cellular systems with ralays", 《JORU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vol. 10, no. 2, 30 June 2008 (2008-06-30), pages 175 - 179, XP011483666, DOI: doi:10.1109/JCN.2008.6389837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73592A (zh) * 2014-05-16 2014-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元处理方法及装置
US9742703B2 (en) 2014-05-16 2017-08-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ell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3973592B (zh) * 2014-05-16 2017-1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元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78193A1 (en) 2015-03-19
JP2019075794A (ja) 2019-05-16
JP2018014728A (ja) 2018-01-25
US8908550B2 (en) 2014-12-09
JP2015167364A (ja) 2015-09-24
JP5788909B2 (ja) 2015-10-07
JP2016054492A (ja) 2016-04-14
WO2011096752A3 (ko) 2011-12-01
EP3512119B1 (en) 2021-12-22
JP6193952B2 (ja) 2017-09-06
JP6449949B2 (ja) 2019-01-09
JP2013519290A (ja) 2013-05-23
EP3512119A2 (en) 2019-07-17
CN102792642B (zh) 2016-08-17
US20130039201A1 (en) 2013-02-14
EP2533468A2 (en) 2012-12-12
US9584212B2 (en) 2017-02-28
EP2533468B1 (en) 2019-04-10
JP5993977B2 (ja) 2016-09-21
EP2533468A4 (en) 2014-03-26
JP6655699B2 (ja) 2020-02-26
EP3512119A3 (en) 2019-10-02
WO2011096752A2 (ko) 201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92642A (zh) 源装置、目的装置、及中继装置的通信方法
WO2019184963A1 (zh) 射频识别系统、组建中继网络的方法和阅读器、中继器
CN102870348B (zh) 宽频带近距离无线通信装置及方法
US8712418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98282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9531627A (ja) ユーザ機器動作管理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KR102220689B1 (ko) 소스 장치, 데스티네이션 장치 및 릴레이 장치의 통신 방법
WO200808819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vice discover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2771063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设置中继链路的方法及装置
JP2010200161A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通信システム
CN102812647A (zh) 利用中继进行收发的宽频局域网的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JP7356736B2 (ja) ビーコン装置及びゲートウェイ装置を接続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WO201701652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obust relay communication
CN102844996A (zh) 宽频带短距离无线通信装置及方法
CN112567869B (zh) 毫米波wlan网络中的分配和方向信息分发
CN102067653B (zh) 无线通信装置中使用的用于信道开放的方法及无线通信系统
JP2019514254A (ja) 双方向性ネットワークによるテレグラム分割送信方法
JP2019514253A (ja) 双方向性ネットワークによるテレグラム分割送信方法
JP5770943B2 (ja)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リレー開始・リレー解除動作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KR101638425B1 (ko) 다중 홉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하향 링크에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KR20130128028A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협업 통신을 수행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13170386B (zh) 多bss发现辅助
CN118216170A (zh) 用于基于区域执行波束成形的技术
CN113039739A (zh) Mmw wlan网络中的空间加载通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