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3103A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83103A CN102783103A CN2011800114810A CN201180011481A CN102783103A CN 102783103 A CN102783103 A CN 102783103A CN 2011800114810 A CN2011800114810 A CN 2011800114810A CN 201180011481 A CN201180011481 A CN 201180011481A CN 102783103 A CN102783103 A CN 1027831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discharge resistance
- discharge
- voltage
- lin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42—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the information being in digital for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48—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the power on the line being D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29—Applications for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45—Local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29—Applications for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58—Monitor sensor; Alarm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62—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7—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via DC power distribu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抑制因用于使传送路的残余电荷放电的放电电阻而产生的电能消耗的空调机。在两个放电电阻(R5、R6)之间插入模拟开关,当朝传送路(4)的两根线(P1、P2)送出AMI信号时,利用MCU(30)进行以下放电控制:若输出高电平的信号电压,则使模拟开关(S1)处于断开的状态,若输出低电平的信号电压,则使模拟开关(S1)处于接通的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尤其涉及构成空调机的设备间的信号传送。
背景技术
图12是表示空调机的信号传送的概况的图。在图中,室内机1与室外机2及遥控器3之间分别进行信号传送。室内机1与遥控器装置3之间通常被包括两根线的传送路(例如两芯电缆)4连接。室内机1及遥控器装置3均包括发送部T及接收部R,因而能彼此进行发送接收。用于遥控器装置3的电源是从设于室内机1的电源叠加电路1p经由传送路4而被供给的。
图13是表示在信号传送中使用的AMI(Alternate Mark Inversion:信号交替反转)方式的信号波形一例的图。AMI方式是以半双工通信传送数字信号的方式中的一种,通过将传送路的两根线间的除了直流部分之外的信号电压设为零、正、负中的任一种来发送信号。在例如为负逻辑的情况下,交替地将逻辑1分配给零,并将逻辑0分配给正或负的电平。另外,每当发送一比特的信号时,设有使积存于在传送路的两根线间存在的浮动电容(杂散电容)中的电荷放电的期间。
在正或负的信号波形被输出之后,需为了准备下个信号波形而使信号电压返回为零。例如如图13中的正的波形之后的虚线所示那样,若在电荷放电期间内返回至零,则没有问题。然而,实际上,当使因正或负的信号波形被输出时的信号电压而积存于浮动电容的电荷自然放电时,如图13中的负的波形之后的虚线所示,在信号电压返回至零之前很费时间。在该情况下,若应在下个时钟时间点发送的逻辑为“1”,则发送侧不发出正或负的信号电压(零输出),因此,在接收侧会检测到残余电荷所引起的负的电压,从而会被误认为是逻辑“0”。
因此,设有利用发送路的两根线间连接的放电电阻使成为信号发送的障碍的残余电荷强制放电的电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能将上述放电电阻设在室内机或遥控器装置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7-280328号公报(图10)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空调机中,每当信号被送出至传送路时,电流就会在放电电阻中流动,从而消耗电能。这是与本来的放电目的无关的电能消耗,相应地,使必要的电源容量增大。另外,因电流在放电电阻中流动而使电压(发送电压)稍许降低也是不理想的。此外,在放电电阻位于遥控器装置内的情况下,因来自放电电阻的散热而使遥控器装置的筐体内温度上升,设于遥控器装置内的室温传感器不能正确地检测出室温。
鉴于上述现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因用于使传送路的残余电荷放电的放电电阻而产生的电能消耗的空调机。
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空调机具有室外机、室内机及遥控器装置这各个设备,并在经由包括两根线的传送路而相互连接的设备间使用数字信号来进行信号传送,其特征是,包括:放电电阻,该放电电阻用于使上述两根线间的浮动电容所积存的电荷放电;开关元件,该开关元件进行在上述两根线间连接上述放电电阻的接通动作以及将该连接断开的断开动作;以及控制部,在通过对上述两根线间的信号电压设定对应于数字信号的符号的绝对值的高、低电平而进行的信号传送中,该控制部进行以下放电控制:当设定是高电平时,使上述开关元件处于断开的状态,当设定是低电平时,使上述开关元件处于接通的状态。
在采用上述结构的空调机中,由于控制部进行放电控制,因此,当设定于两线间的信号电压为低电平时,放电电阻与传送路连接,当设定于两根线间的信号电压为高电平时,放电电阻不与传送路连接。因此,能防止因数字信号的信号电压而有电流在放电电阻中流动。
(2)另外,在上述(1)的空调机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放电电阻由一端与两根线中的一根连接的第一放电电阻和一端与两根线的中的另一根连接的第二放电电阻构成,开关元件是插入第一放电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放电电阻的另一端间的双向元件。
根据上述电路结构,由于形成在第一放电电阻与第二放电电阻之间夹有双向的开关元件的放电电路,因此,在数字信号以AMI方式被编码的情况下,能使极性反转并使积存的电荷放电。另外,即便在两根线中的任一根线上感应出电涌,也可始终通过电阻来降低电压,使电涌电压不被直接施加到开关元件。因此,能保护开关元件免受电涌的影响。此外,开关元件的输出端子因两个放电电阻的存在而处于电源电压的中间电压。因此,能容易地确保与控制端子的电位差(栅极-源极间电压)。
(3)另外,在上述(2)的空调机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在两根线中的各根线上连接有齐纳二极管的阴极,开关元件由CMOS电路构成,选择其锁定耐久量的电流值,以使电位差因分别在正负双方向上被施加到该CMOS电路的电源电压Vcc及GND而分别在正、负方向上超过上述齐纳二极管的钳位电压Vc+及Vc-,该电位差是因该电流值在各上述放电电阻中流动而产生的。
在该情况下,由于锁定耐久量的电流值在CMOS电路中流动时已经超过了齐纳二极管的钳位电压Vc+或Vc-,因此,换言之,在电流增大而达到锁定耐久量的电流值之前,各线的电压被齐纳二极管抑制为钳位电压。因此,针对较高的电涌电压能可靠地使齐纳二极管动作,并能防止CMOS电路的锁定发生。
(4)另外,在上述(1)的空调机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控制部利用欲发送出的数字信号来进行放电控制。
在该情况下,无需另行准备用于放电控制的信号。因此,不用在根本上改变现存的空调机的设计,利用本来就有的信号,就能容易地实现放电控制的功能。
(5)另外,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空调机的基础上,也可采用以下结构:放电电阻、开关元件及控制部设于遥控器装置。
在该情况下,放电电阻收纳于遥控器装置的紧凑的筐体,但通过抑制在放电电阻中流动的电流还能抑制放电电阻的发热量、电源电路的发热量。因此,在室温传感器设于遥控器装置的情况下,能降低对其测定的影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能防止因信号电压而有电流在放电电阻中流动,并能相应地抑制电能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与信号传送相关地表示经由传送路将室内机和遥控器装置相互连接的状态的电路图。
图2是表示遥控器装置中的发送部和其它详细情况及传送路的两根线间的浮动电容的电路图。
图3是在图2中标上电流流动的图,示出了MCU输出信号为逻辑0、AMI信号为正、例如线P1侧为正的状态。
图4是在图2中标上电流流动的图,示出了MCU输出信号为逻辑0、AMI信号为负、例如线P2侧为正的状态。
图5是在图2中标上电流流动的图,示出了MCU输出信号为逻辑1、AMI信号为零的状态。
图6是分别表示图2的电路结构中的(a)MCU输出信号、(b)模拟开关S1的接通、断开状态、(c)送出至传送路的信号、(d)在传送信号时从电源电压流动至浮动电容的电流以及(e)为了对比而在如以往那样放电电阻始终与传送路连接的情况下从电源电压流动至浮动电容的电流的波形图。
图7是表示齐纳二极管的连接的电路图。
图8是表示齐纳二极管的特性的概况的图表。
图9是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图,其是表示遥控器装置中的发送部和其它详细情况及传送路的两根线间的浮动电容的电路图。
图10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信号传送相关地表示经由传送路将室内机和多个遥控器装置相互连接的状态的电路图。
图11是表示发送波形和放电电阻动作的图。
图12是表示空调机的信号传送的概况的图。
图13是表示AMI方式的信号波形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进行说明。空调机整体如图12所示由室内机1、室外机2及遥控器装置3构成,这些部件彼此进行信号传送。另外,室内机1与室外机2被未图示的制冷剂配管彼此连接在一起。图12示出了基本形态,根据需要,室内机1、室外机2及遥控器装置3这各个设备的数量可以是多个。然而,关于室内机1与遥控器装置3的关系,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一台遥控器装置3与一台室内机1连接的情况并对其进行说明。
图1是与信号传送相关地示出了将室内机1和遥控器装置3经由包含两根线的传送路4(例如电缆)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电路图。在图中,在室内机1中设有用于在传送路4上叠加电源电压Vcc(此处是16V)的扼流线圈L、对遥控器装置3发送AMI编码方式的数字信号(以下称为AMI信号)的发送部T、从遥控器装置3接收AMI信号的接收部R、仅使发送接收用的信号通过的电容器C1~C4,这些部件如图所示被连接在一起。
电源电压Vcc从扼流线圈L经由传送路4被供给至遥控器装置3。在遥控器装置3中,经由包括扼流线圈、整流平滑电路在内的输入电路31和三端子调节器的稳定电路32而生成电源电压Vcc(此处为5V)。由输入电路31及稳定电路32构成遥控器装置3的电源电路。该电源电压Vcc被供给至遥控器装置3内需要电源的所有电子设备。
在遥控器装置3内,设有对室内机1发送AMI信号的发送部T、从室内机1接收AMI信号的接收部R、仅使发送接收用的信号通过的电容器C11~C14、放电电路33(详细后述),这些部件如图所示被连接在一起。在本例中,放电电路33仅与遥控器装置3的发送部T相关地设置。
图2是表示遥控器装置3的发送部T和其它详细情况及传送路4的两根线之间的浮动电容Cs的电路图(左右关系与图1相反)。在图中,MCU(Micro Control Unit:微控制单元)30朝发送部T指示应发送的二进制信号。发送部T具有:四个晶体管Q1~Q4;在上述晶体管Q1~Q4的各集电极-发射极之间并联连接的电阻R1~R4(电阻值基本上相同);以及使各晶体管Q1~Q4接通、断开的控制器Tc。发送部T根据由MCU30指示的二进制信号进行动作,以输出正/负/零的AMI信号。另外,MCU30不仅进行发送部T的控制,也进行接收部R(图1)的控制。
放电电路33由电阻值相等的两个放电电阻R5、R6及作为开关元件的模拟开关S1构成。放电电阻R5的一端经由电容器C13而与传送路4的一根线P1连接。同样地,放电电阻R6的一端经由电容器C14而与传送路4的另一根线P2连接。另外,在放电电阻R5、R6各自的另一端间插入模拟开关S1,两个放电电阻R5、R6和模拟开关S1彼此串联连接。放电电阻R5、R6以两个电阻值的合计值形成适于放电的电阻值。模拟开关S1由CMOS电路(MOS-FET)构成并形成双向元件。
位于两个放电电阻R5、R6之间的模拟开关S1的端子是“源极”-“漏极”。另外,朝栅极输入MCU30所输出的二进制信号(以下也称为MCU输出信号)、即发送信号。模拟开关S1被连接至GND,并接收电源电压Vcc的供给。
在传送路4的两根线P1、P2之间始终施加有室内机1(图1)的电源电压Vcc(16V)。信号传送是通过以该16V为基础并对传送路4的两根线P1、P2间的信号电压设定对应于AMI信号的符号的绝对值的高、低电平而进行的。即,对应于AMI信号的符号的P1、P2的电位、电位差、信号电压以及与正、负无关地用绝对值表示的信号传送的设定电平例如如表1所示。另外,电荷放电期间处于与符号零相同的状态。
[表1]
接着,对上述放电电路33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图5是在图2中标上电流流动的图。图3表示MCU输出信号为逻辑0、AMI信号为正、例如线P1侧为正的状态。为了处于该状态,控制器Tc使晶体管Q1、Q4接通,并使晶体管Q2、Q3断开。此时,电流从电源电压Vcc经由晶体管Q1、电容器C13、浮动电容Cs、电容器C14及晶体管Q4而流动至GND。因此,传送路4处于P1朝P2输出信号电压+5V的表1的正输出的状态。另一方面,模拟开关S1因MCU输出信号为0而处于断开状态。因此,在放电电阻R5、R6中,电流未流动。
图4表示MCU输出信号为逻辑0、AMI信号为负、例如线P2侧为正的状态。为了处于该状态,控制器Tc使晶体管Q2、Q3接通,并使晶体管Q1、Q4断开。此时,电流从电源电压Vcc经由晶体管Q3、电容器C14、浮动电容Cs、电容器C13及晶体管Q2而流动至GND。因此,传送路4与图3相反,处于P2朝P1输出信号电压-5V的表1的负输出的状态。另一方面,模拟开关S1因MCU输出信号为0而处于断开状态。因此,在放电电阻R5、R6中,电流未流动。
图5表示MCU输出信号为逻辑1、AMI信号为零的状态。为了处于该状态,控制器Tc使晶体管Q1~Q4全都断开。另一方面,通过使MCU输出信号为逻辑1,来使模拟开关S1处于接通状态。在浮动电容Cs没有电荷(是指信号电压所引起的电荷,而不是指16V所引起的电荷,下同。)的情况下,电源电压Vcc所引起的P1的电位及P2的电位分别为Vcc·R2/(R1+R2)及Vcc·R4/(R3+R4),并因分压比相同而彼此相等。在该状态下,信号电压为0而处于表1的零输出的状态。
由于电容器C13、C14可阻隔直流部分,因此不会因从室内机1侧供给至传送路4的直流电压(16V)而导致在放电电阻R5、R6中有稳定的电流流动。
另一方面,当在浮动电容Cs中积存了正输出后的电荷时,该电荷经由电容器C13、放电电阻R5、模拟开关S1、放电电阻R6及电容器C14流动并放电。相反地,当在浮动电容Cs中积存了负输出后的电荷时,该电荷经由电容器C14、放电电阻R6、模拟开关S1、放电电阻R5及电容器C14流动(与图示的方向相反)并放电。选择放电电阻R5、R6的电阻值以使放电在时钟周期内的短时间中结束,在放电完毕后,处于传送路4的两根线间的信号电压为0的状态。
图6是表示图2的电路结构中的(a)MCU输出信号、(b)模拟开关S1的接通、断开状态、(c)送出至传送路的信号以及(d)在传送信号时从电源电压Vcc流动至浮动电容Cs的电流的波形图的一例。另外,为了对比,(e)是表示在如以往那样放电电阻始终与传送路4连接的情况下因电源电压Vcc而流动至浮动电容Cs的电流的波形图的一例。
在图6中,MCU输出信号的符号0/1与模拟开关S1的接通/断开的状态彼此同步。每当MCU输出信号为0时,传送路4上的信号因AMI编码而使正/负反转,当MCU信号为1时,传送路4上的信号为零。另外,当朝传送路4输出正或负的信号电压时,模拟开关S1断开,在放电电阻R5、R6中,电流未流动。
在传送路4中产生信号电压的瞬间,在浮动电容Cs中有(d)所示的充电电流流动,但因充电完毕,随后就不流动了。因此,电流仅过渡性地流动,放电电阻R5、R6的电能消耗极小。与此相对,目前,如(e)所示,除了过渡性的充电电流之外,还因传送路的信号电压而导致在放电电阻中有恒定电流Ii流动,因此,电能消耗较大,产生与(d)较大的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中,在通过对两根线P1、P2间的信号电压设定对应于AMI信号的符号的绝对值的高、低电平而进行的信号传送中,控制部即MCU30进行以下放电控制:当设定为高电平时,使模拟开关S1处于断开的状态,当设定为低电平时,使模拟开关S1处于接通的状态。通过进行上述放电控制,当在两根线P1、P2间因AMI信号而被设定的信号电压为低电平时,放电电阻R5、R6与传送路4连接,当在两根线P1、P2间因AMI信号而被设定的信号电压为高电平时,放电电阻R5、R6不与传送路4连接。因此,能防止因AMI信号的信号电压而在放电电阻R5、R6中有电流流动,并能抑制相应程度的电能消耗。
另外,根据上述电路结构,由于形成在两个放电电阻R5、R6之间夹有双向模拟开关S1的放电电路33,因此能针对AMI信号使极性反转并使积存的电荷放电。
此外,模拟开关S1的源极因两个放电电阻R5、R6的存在而处于电源电压Vcc的中间电压。因此,能容易地确保与栅极的电位差(栅极-源极间电压)。若充分地确保栅极-源极间电压,则接通电阻较小。因此,发热较少,效率较佳。
例如,即便将上述放电电路33的R5、R6置换为具有它们的合计电阻值的一个电阻R7(未图示),并将模拟开关S1与该电阻R7串联连接,也能实现相同的放电控制。然而,在该情况下,由于模拟开关S1的源极电压接近Vcc,因此即便以电压Vcc输入栅极信号,也不能充分地确保栅极-源极间电压。在该状态下,接通电阻较大,发热较大。
另一方面,由于MCU30利用欲发送的数字信号进行放电控制,因此无需另外准备用于放电控制的信号。因此,不用在根本上改变现存的空调机的设计,利用本来就有的信号,就能容易地实现放电控制的功能。
另外,放电电阻R5、R6收容于遥控器装置3的紧凑的筐体,但通过抑制电流还能抑制放电电阻的发热量、电源电路的发热量。因此,在室温传感器设于遥控器装置3的情况下,能降低对其测定的影响。
上述传送路4较多地是与电灯线并行地进行布线的。在上述状况下,在传送路4的两根线P1、P2上可能从电灯线感应出电涌(surge)。模拟开关S1由CMOS电路构成,一般抗电涌较弱。但是,通过将电阻R5、R6设于模拟开关S1的两侧,电涌电压不会直接施加于模拟开关S1,即是说,即便在两根线中的任一根线上感应出电涌,也可始终产生由电阻R5、R6引起的电压降而缓和电涌电压。因此,能保护模拟开关S1免受电涌的影响。
图7是表示图2中省略(图3~图5也同样省略)的齐纳二极管D1、D2的电路图。即,在晶体管Q1、Q2的相互连接点(Q1的发射极、Q2的集电极)及晶体管Q3、Q4的相互连接点(Q3的发射极、Q4的集电极)分别连接有齐纳二极管D1和D2的各阴极。藉此,即便对传送路4的两根线P1、P2施加了超过齐纳二极管D1、D2的钳位电压的电压,也可将该电压抑制到钳位电压。
图8是表示齐纳二极管D1、D2共有特性的概况的图表。为传送信号而送出至传送路4的输出电压处于从GND到电源电压Vcc的范围内。在对例如与P1侧连接的齐纳二极管D1的阴极施加正的电压的情况下,在钳位电压Vc+以下没有电流流动,但当超过钳位电压Vc+时,电流流动,阴极被维持在钳位电压Vc+。
相反地,在对齐纳二极管D1的阴极施加负的电压的情况下,若绝对值处于钳位电压Vc-以下,则没有电流流动,但当绝对值超过钳位电压Vc-时,电流流动,阴极被维持在钳位电压Vc-。对于齐纳二极管D2也是相同的。选择钳位电压Vc+及Vc-处在输出电压的范围GND~Vcc之外的齐纳二极管,以在输出电压的范围GND~Vcc内使齐纳二极管D1、D2中没有电流流动。
另一方面,构成模拟开关S1的CMOS电路的电压的允许量较小(相对于Vcc为+0.3V左右,相对于GND为-0.3V左右),因此,若不在该范围内使用,则可能会引起锁定(latch up)。当将该锁定耐久量的电流设为ILUP时,假设该电流在模拟开关S1中流动,则在图7所示的放电电阻R5、R6中有ILUP流动,因此,若将放电电阻R5、R6的电阻值设为R,则会产生电压降ILUP×R。因此,能输入至P1、P2的电压Vin+及Vin-分别如下所示。
Vin+=Vcc+ILUP×R
Vin-=GND-ILUP×R
因此,选择具有上述Vin+、Vin-分别如图8所示处于Vc-~Vc+的范围外这样的ILUP的值的CMOS电路。藉此,若因电涌而产生超过Vc+的电压,则通过齐纳二极管D1或D2的动作使电压降低至Vc+。另外,若因电涌而产生在负方向上超过Vc-的电压,则通过齐纳二极管D1或D2的动作将电压抑制至Vc-。若将电压抑制在Vc-~Vc+的范围中,则如上所述,能通过放电电阻R5、R6的电压降来缓和施加于模拟开关S1的电压。这样,能利用齐纳二极管D1、D2来保护模拟开关S1。
<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图,其是表示遥控器装置3中的发送部T和其它详细情况及传送路4的两根线间的浮动电容Cs的电路图。与图2的不同是从MCU30送往模拟开关S1的控制信号是与对控制器Tc指示的发送信号不同的信号这点,其它结构相同。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假设室内机1与遥控器装置处于一比一的关系,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假设多台遥控器装置3与一台室内机1并联连接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在各遥控器装置3上设有放电电路33。在这样使多台遥控器装置3并联连接的状态下进行第一实施方式的放电控制时,进行发送的遥控器装置在通过信号传送使传送路4的两根线P1、P2间产生高电平的信号电压时会切断放电电阻,但不进行发送的其它遥控器装置因没有切断放电电阻这样的指示而处于将放电电阻连接到传送路的两根线间的状态。
不过,即便在该状态下,由于因进行发送的遥控器装置切断放电电阻而使整体的并联电阻与不切断的情况相比较大,因此也存在一定的节电效果。但是,当遥控器装置的并联连接数量增加时,即便其中的一个切断放电电阻,由于对整体的并联电阻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节电效果也小。另外,传送路整体的阻抗降低,在较长的传送路的情况下,信号的振幅会降低。
鉴于上述情况,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与传送路4连接的全部遥控器装置3及室内机1中,基本上将自己的设备内的放电电阻切断。此外,仅进行发送的设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进行根据发送的信号来连接或切断放电电阻的控制。即,在图9中,当该遥控器装置3进行发送时,从MCU30对模拟开关S1施加的控制信号与施加于控制器Tc的信号相同,但当不进行发送时,从MCU30对模拟开关S1施加的控制信号成为使模拟开关S1断开的信号。在这点上,上述控制信号形成为与施加于控制器Tc的信号不同的信号。
藉此,若从进行发送的遥控器装置3或室内机1观察,则处于与在接收端不存在放电电阻等价的状态。因此,无论哪个设备进行发送,都能防止因放电电阻而产生的电能消耗,并能抑制信号的衰减。其结果是,能使传送路进一步变长,并能增加可连接的遥控器装置的数量。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即便使多个遥控器装置3与传送路4连接,由于各遥控器装置3中的放电电阻除自己进行发送时以外始终被切断,因此不会增加电源的负担。
进行发送的设备也可在发送期间结束后立即切断自己的放电电阻,但也存在因切断而使阻抗升高时噪声容易叠加这样的缺点。因此,例如,通过如图11所示延长从发送期间起将放电电阻连接规定时间的时间,能使进行发送的遥控器装置处于噪声不易叠加的状态。另外,使延长在下个发送期间即将开始之前结束。
<其它>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主要对室内机1与遥控器装置3之间的信号传送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在通过传送路而彼此连接的各种组合的设备间执行信号传送时进行上述放电控制。例如,也能在室外机-遥控器装置、多个遥控器装置间进行上述放电控制。此外,在将对放电电阻进行接通、切断的电路和该放电控制功能设于遥控器装置以外的各设备的情况下,也能在室外机-室内机、多个室外机间、多个室内机间进行相同的放电控制。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传送路为两根线,但即便为三根线以上,也能在其中任意的两根线间同样地进行放电控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AMI方式作为编码方式,但也能对其它方式的数字信号的传送进行相同的放电控制。
符号说明
1室内机
2室外机
3遥控器装置
4传送路
30MCU(控制部)
D1、D2齐纳二极管
P1、P2传送路的线(两根线)
R5、R6放电电阻
S1模拟开关(开关元件)
Claims (5)
1.一种空调机,具有室外机(2)、室内机(1)及遥控器装置(3)这各个设备,并在经由包括两根线(P1、P2)的传送路(4)而相互连接的设备间使用数字信号来进行信号传送,其特征在于,包括:
放电电阻(R5、R6),该放电电阻(R5、R6)用于使所述两根线(P1、P2)间的浮动电容(Cs)所积存的电荷放电;
开关元件(S1),该开关元件(S1)进行在所述两根线(P1、P2)间连接所述放电电阻(R5、R6)的接通动作以及将该连接断开的断开动作;以及
控制部(30),在通过对所述两根线间的信号电压设定对应于数字信号的符号的绝对值的高、低电平而进行的信号传送中,该控制部(30)进行以下放电控制:当设定为高电平时,使所述开关元件(S1)处于断开的状态,当设定为低电平时,使所述开关元件(S1)处于接通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阻(R5、R6)由一端与所述两根线(P1、P2)中的一根连接的第一放电电阻(R5)和一端与所述两根线(P1、P2)中的另一根连接的第二放电电阻(R6)构成,
所述开关元件(S1)是插入所述第一放电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二放电电阻(R6)的另一端间的双向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根线(P1、P2)中的各根线上连接有齐纳二极管(D1、D2)的阴极,
所述开关元件(S1)由CMOS电路构成,选择其锁定耐久量的电流值,以使电位差因分别在正负双方向上被施加到该CMOS电路的电源电压Vcc及GND而分别在正、负方向上超过所述齐纳二极管(D1、D2)的钳位电压Vc+及Vc-,该电位差是因该电流值在各所述放电电阻(R5、R6)中流动而产生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30)利用欲发送出的数字信号来进行所述放电控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电阻(R5、R6)、开关元件(S1)及控制部(30)设于所述遥控器装置(3)。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75850 | 2010-03-29 | ||
JP2010075850A JP4697338B1 (ja) | 2010-03-29 | 2010-03-29 | 空調機 |
PCT/JP2011/050507 WO2011122061A1 (ja) | 2010-03-29 | 2011-01-14 | 空調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83103A true CN102783103A (zh) | 2012-11-14 |
CN102783103B CN102783103B (zh) | 2015-02-25 |
Family
ID=44237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11481.0A Active CN102783103B (zh) | 2010-03-29 | 2011-01-14 | 空调机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13280B2 (zh) |
EP (1) | EP2555480B1 (zh) |
JP (1) | JP4697338B1 (zh) |
CN (1) | CN102783103B (zh) |
ES (1) | ES2685470T3 (zh) |
WO (1) | WO2011122061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95614A (zh) * | 2020-07-23 | 2020-11-06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外机监控电路及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15638A1 (ja) * | 2013-08-02 | 2015-02-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 |
JP6498096B2 (ja) * | 2015-10-20 | 2019-04-10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子制御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43566A (ja) * | 1995-07-26 | 1997-02-14 | Kojima Press Co Ltd | 液晶表示器の駆動回路 |
CN101165618A (zh) * | 2006-10-18 | 2008-04-23 | 上海地虹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待机节电电源管理器 |
CN101581482A (zh) * | 2009-06-19 | 2009-11-18 | 黄艳芳 | 一种空调加湿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K173291D0 (da) * | 1991-10-14 | 1991-10-14 | Ole Cramer Nielsen | Datakommunikationssystem af feltbus-type, med et tolederkabel til baade stroemforsyning af tilsluttede enheder og dataoverfoering mellem disse |
JPH0621763A (ja) * | 1992-06-30 | 1994-01-28 | Fujitsu Ltd | ブリッジドタップ等化器 |
JP3180555B2 (ja) | 1994-04-07 | 2001-06-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伝送装置 |
US7296426B2 (en) * | 2005-02-23 | 2007-11-20 | Emerson Electric Co. | Interactive control system for an HVAC system |
-
2010
- 2010-03-29 JP JP2010075850A patent/JP4697338B1/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1-14 CN CN201180011481.0A patent/CN102783103B/zh active Active
- 2011-01-14 ES ES11762302.5T patent/ES2685470T3/es active Active
- 2011-01-14 EP EP11762302.5A patent/EP2555480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1-14 WO PCT/JP2011/050507 patent/WO201112206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1-14 US US13/575,318 patent/US901328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43566A (ja) * | 1995-07-26 | 1997-02-14 | Kojima Press Co Ltd | 液晶表示器の駆動回路 |
CN101165618A (zh) * | 2006-10-18 | 2008-04-23 | 上海地虹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智能待机节电电源管理器 |
CN101581482A (zh) * | 2009-06-19 | 2009-11-18 | 黄艳芳 | 一种空调加湿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95614A (zh) * | 2020-07-23 | 2020-11-06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外机监控电路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S2685470T3 (es) | 2018-10-09 |
WO2011122061A1 (ja) | 2011-10-06 |
EP2555480A1 (en) | 2013-02-06 |
EP2555480B1 (en) | 2018-08-08 |
CN102783103B (zh) | 2015-02-25 |
EP2555480A4 (en) | 2017-11-29 |
JP4697338B1 (ja) | 2011-06-08 |
JP2011211401A (ja) | 2011-10-20 |
US20120298764A1 (en) | 2012-11-29 |
US9013280B2 (en) | 2015-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73193B2 (en) | Intelligent switch system | |
CN105071469B (zh) | 一种太阳能充电电路 | |
CN104596049B (zh) | 电流环通信电路和空调器 | |
CN103294629B (zh) | 一种接口转换电路及装置 | |
CN111343065A (zh) | 通信电器和空调器 | |
CN102783103A (zh) | 空调机 | |
CN110164115B (zh) | 一种多模式物联网智慧能源数据采集终端 | |
CN110245103B (zh) | 用于模块并联的同步信号母线电路、同步系统及同步方法 | |
CN101383084B (zh) | 一种隔离型总线供电通信系统 | |
CN201266434Y (zh) | 隔离型总线供电通信系统 | |
CN203911885U (zh) | 一种偏置电阻可控的485通信电路 | |
CN207339894U (zh) | 多接口路由器 | |
CN110515875A (zh) | 一种串口供电电路和方法 | |
CN104077260A (zh) | 一种集中器m-bus主机通讯接口装置 | |
CN110196827A (zh) | 基于电源线连接的mcu低频通讯电路及其通讯方法 | |
CN204304165U (zh) | Usb转接器 | |
CA2959819A1 (en) | A drive circuit for transmitting data signals on power wire | |
CN208156474U (zh) | 一种缝纫机控制系统及缝纫机 | |
JP5500087B2 (ja) | 送信回路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調機器 | |
CN204832824U (zh) | 一种频率隔离式安全栅 | |
CN205566300U (zh) | 一种用于智慧停车场管理系统的蓝牙盒子 | |
CN204681337U (zh) | 一种半双工隔离式安全栅 | |
CN204633748U (zh) | 一种混合电压供电系统3.3v与5v器件双向通信电路 | |
CN219124193U (zh) | 一种ttl转兼容rs232电平转换电路 | |
CN103019999A (zh) | Usb-pdc总线转换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