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3101A - 负载平衡控制单元、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负载平衡控制单元、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3101A
CN102783101A CN2011800121231A CN201180012123A CN102783101A CN 102783101 A CN102783101 A CN 102783101A CN 2011800121231 A CN2011800121231 A CN 2011800121231A CN 201180012123 A CN201180012123 A CN 201180012123A CN 102783101 A CN102783101 A CN 1027831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buffer
load balance
balance control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21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尾嘉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831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31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25Management thereof using policies
    • H04W28/0933Management thereof using policies based on load-splitting rati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17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a round robin mechanis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负载平衡控制单元、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使得即使在需要处理可变长度帧并且相应传输线路的缓冲器的阈值还动态改变的情况下,仍可以执行各个传输线路的合适负载共享控制。一种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包括在用于经由多条传输线路向对方设备发送多个数据单元的传输设备中,每个数据单元是由给定数据长度界定的一段发送数据,所述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包括:划分缓冲器,针对相应传输线路而提供;阈值设置装置,针对相应划分缓冲器设置上限保持阈值;以及划分确定装置,针对每个数据单元,基于相应划分缓冲器的保持状态和上限保持阈值以及每个数据单元的数据量,确定要将每个数据单元写入哪个划分缓冲器。

Description

负载平衡控制单元、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载平衡控制单元、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一般地,一个无线通信线路的带宽近似为几百Mbps。相反,在用户侧通信线路的情况下,其具有例如1Gbps(比特每秒)或10Gbps的较大带宽。为了消除这种带宽差异,众所周知通过使用多条无线通信线路来增加无线通信线路侧的总带宽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执行负载平衡控制(也称为负载共享控制),以平衡赋予相应无线通信线路的负载。
作为这种负载平衡控制的示例,例如,可以采取通过所谓“循环”方法的负载平衡控制,其中将负载(例如发送分组或发送帧)依次分配给各个无线通信线路。例如,在将一系列帧(1,2,3,4,5...)划分到两个无线通信线路的情况下,将帧1,3,5...划分到一个线路缓冲器,将帧2,4...划分到另一线路缓冲器。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描述了一种负载共享技术,其中,对于每个通信线路,基于预设阈值与其当前数据发送量之间的差值来计算其可用剩余线路容量,将增加的发送数据或已经从特定的一个通信线路溢出的发送数据划分到具有可用剩余线路容量的其任何通信线路。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描述了另一负载共享技术,其中,当特定缓冲器(提供用于相应通信线路的缓冲器之一)中存储的数据存储量超过其预设存储容量阈值时,将缓冲器切换至另一缓冲器,将从外部网络接收的数据存储至该另一缓冲器。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36208
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6-34532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在要划分的帧具有固定长度的情况下,即使采用循环方法用于划分,也不会出现特别的问题。然而,在要划分的每个帧的长度变化的通信协议(如以太网(注册商标)协议)的情况下,如果采用如循环方法的简单方法用于划分,则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例如,这里假定以下情况:具有大量数据的帧已经写入线路缓冲器之一,因此,该线路缓冲器当前处于满状态。在循环方法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循环方法具有交替划分每个帧的规则,因此,在线路缓冲器之一处于满状态的上述情况下,即使另一线路缓冲器具有剩余存储容量,也无法将任何更多帧写入另一线路缓冲器。因此,未有效利用通信线路之一的带宽,还可能涉及数据丢失等等情况发生。此外,相应通信线路的传输延迟之间的变化使得帧的发送顺序也可能反转。即,在通过循环方法来划分可变长度帧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不能保证帧的发送顺序。
此外,在需要处理可变长度帧的配置的情况下,例如,对应线路缓冲器的阈值还动态改变,帧划分处理变得更加复杂,使得仅通过采用如循环方法的简单方法,不能处理可变长度帧。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类似地,不能认为充分公开了使得可以在需要处理可变长度帧并且对应线路缓冲器的阈值还动态改变的情况下执行合适负载共享控制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负载平衡控制单元、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使得即使在需要处理可变长度帧并且对应线路缓冲器的阈值还动态改变的情况下,仍可以执行各个传输线路的合适负载共享控制。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包括在用于经由多条传输线路向对方设备发送多个数据单元的传输设备中,每个数据单元是由给定数据长度界定的一段发送数据,所述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包括:划分缓冲器,针对相应传输线路而提供;阈值设置装置,针对相应划分缓冲器设置上限保持阈值;以及划分确定装置,针对每个数据单元,基于相应划分缓冲器的保持状态和上限保持阈值以及每个数据单元的数据量,确定要将每个数据单元写入哪个划分缓冲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负载平衡控制方法,用于经由多条传输线路向对方设备发送多个数据单元的传输设备,每个数据单元是由给定数据长度界定的一段发送数据,所述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包括:设置针对相应传输线路提供的划分缓冲器的上限保持阈值;以及针对每个数据单元,基于相应划分缓冲器的保持状态和上限保持阈值以及每个数据单元的数据量,确定要将每个数据单元写入哪个划分缓冲器。
根据本发明的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用于使传输设备的计算机执行处理,所述传输设备经由多条传输线路向对方设备发送多个数据单元,每个数据单元是由给定数据长度界定的一段发送数据,所述处理包括以下处理:设置针对相应传输线路提供的划分缓冲器的上限保持阈值;以及针对每个数据单元,基于相应划分缓冲器的保持状态和上限保持阈值以及每个数据单元的数据量,确定要将每个数据单元写入哪个划分缓冲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需要处理可变长度帧并且对应线路缓冲器的阈值还动态改变的情况下,仍可以执行各个传输线路的合适负载共享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系统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2是示意了图1中所示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图3是示意了第一划分缓冲器执行的帧写入处理的示例的概念图。部分(a)指示了当写入特定帧时当前保持量与要写入的帧的数据量之和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部分(b)指示了该和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
图4是示意了在第一无线通信线路的传输容量等于第二无线通信线路的传输容量的情况下(即第一阈值等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将帧划分到第一划分缓冲器和第二划分缓冲器的示例的概念图。
图5是示意了在第一无线通信线路的传输容量不同于第二无线通信线路的传输容量的情况下(即第一阈值不同于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将帧划分到第一划分缓冲器和第二划分缓冲器的示例的概念图。
图6是示意了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和第二划分缓冲器的每个帧的格式示例的帧格式图。
图7是示意了图2所示的划分确定单元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8是示意了图2所示的第一接收缓冲器的存储结构示例的存储器图。
图9是示意了图2所示的发送顺序控制单元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意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的配置示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系统10的配置示例的框图。传输系统10包括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和第二无线传输设备14。这里,假定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和第二无线传输设备14具有相同配置。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和第二无线传输设备14经由多条无线通信线路互相连接(在本示例中,例如,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和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和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均能够双向执行数据发送和接收。即,传输系统10通过提供多条无线通信线路,增加两点之间(在图1的情况下,在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和第二无线传输设备14之间)的带宽。此外,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的另一侧连接至以太网通信线路30(作为用户侧通信线路的示例)。
如上所述,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和第二无线传输设备14具有相同配置,因此此后使用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作为其代表来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传输设备的配置。此外,在以下描述中,由于关注和描述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以下有时将第二无线传输设备14称为“对方设备”。
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包括以太网发送和接收单元40(接收单元)和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负载平衡控制单元)。此外,针对每个无线通信线路(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和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包括调制和解调单元44(46)(调制单元)和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48(50)(发送单元)。
以太网发送和接收单元40执行将从以太网通信线路30接收的“以太网数据70”交换至对方设备(在图1中,例如,第二无线传输设备14),作为“对方设备数据72”。以太网发送和接收单元40执行将从对方设备接收的“对方设备数据72”交换至以太网通信线路30,作为“以太网数据70”。这里,以太网发送和接收单元40基于每个数据的MAC地址和VLAN-ID(标识),执行将每个数据从一个设备交换至另一设备。这里,“MAC”是“媒体接入控制地址”的缩写。“VLAN”是“虚拟局域网”的缩写。此外,由于基于MAC地址和VLAN-ID的交换处理本身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广为熟知的技术,这里省略其描述。
基本上,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具有以下第一至第三功能。第一功能是以下功能:确定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和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的相应划分缓冲器(图1中未示出)的阈值(即“阈值确定功能”)。第二功能是以下功能:基于预定准则对从以太网发送和接收单元40接收的“对方设备数据72”进行划分,并将划分后的两种数据(“划分数据74”和“划分数据76”)发送至相应调制和解调单元44和46(即“划分功能”)。第三功能是以下功能:执行控制,以理顺从调制和解调单元44和46接收的相应两种划分后的数据(“划分数据74”和“划分数据76”)的发送顺序,并向以太网发送和接收单元40发送已经理顺发送顺序的数据序列,作为“对方设备数据72”(即“发送顺序控制功能”)。这里,第一和第二功能是与帧的发送相关联的功能(具体地,将从以太网通信线路30接收的帧发送至对方设备)。第三功能是与帧的接收相关联的功能(例如,将从对方设备接收的帧发送至以太网通信线路30)。以下将描述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的上述第一至第三功能的细节。
这里,该传输系统10具有自适应调制无线电(AMR)功能。具体地,调制和解调单元44对第一通信线路20的调制方法执行控制。调制和解调单元46对第二无线通信线路的调制方法执行控制。此外,无线通信线路的调制方法的改变可以分别由调制和解调单元44和46独立确定,或者可以基于来自高层控制单元(未示出)的指令来进行。这里,熟知无线通信线路的传输容量根据无线通信线路的调制方法的改变而改变。调制和解调单元44获得与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的调制方法相对应的传输容量,并将获得的传输容量发送至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作为传输容量信息78。同时,调制和解调单元46获得与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的调制方法相对应的传输容量,并将获得的传输容量发送至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作为传输容量信息80。
此外,调制和解调单元44将从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接收的、针对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绑定的“划分数据74”发送至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48作为“无线通信线路数据82”,此外,将从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48接收的“无线通信线路数据82”从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发送至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作为“划分数据74”。同时,调制和解调单元46将从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接收的、针对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绑定的“划分数据76”发送至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50作为“无线通信线路数据84”,此外,将从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50接收的“无线通信线路数据84”从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发送至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作为“划分数据76”。
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48将从调制和解调单元44接收的“无线通信线路数据82”输出至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此外,将从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输入的数据发送至调制和解调单元44作为“无线通信线路数据82”。同时,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50将从调制和解调单元46接收的“无线通信线路数据84”输出至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此外,将从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输入的数据发送至调制和解调单元46作为“无线通信线路数据84”。
图2是示意了图1中所示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的配置示例的框图。负载平衡控制单元42包括发送单元100和接收单元102。
发送单元100将从以太网发送和接收单元40输入的形成以太网帧的“对方设备数据72”转换为无线帧,并输出无线帧,作为分别形成无线帧的“划分数据74”和“划分数据76”。
发送单元100包括:发送缓冲器200、划分确定单元202(划分确定装置),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划分缓冲器)、第一无线帧转换单元206、第二划分缓冲器208(划分缓冲器)、第二无线帧转换单元210和阈值确定单元212(阈值设置装置)。
发送缓冲器200将与从以太网发送和接收单元40输入的“对方设备数据72”相对应的以太网帧写入其中,此外,基于来自划分确定单元202的读出请求,从其中读出以太网帧。
对于每个以太网帧,划分确定单元202确定在写入相关帧之前第一划分缓冲器204的保持量与相关帧的数据量(数据长度)之和以及在写入相关帧之前第二划分缓冲器208的保持量与相关帧的数据量(数据长度)之和是否小于分别针对划分缓冲器设置的阈值(以下描述其细节)。划分确定单元202根据确定结果将相关以太网帧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和第二划分缓冲器208中的任一个(根据确定结果,还存在以下情况:不将相关以太网帧写入任一划分缓冲器)。例如,在上述和小于相应阈值的状态下,划分确定单元202可以根据循环方法,将以太网帧依次写入各个划分缓冲器。备选地,在关于划分缓冲器之一,上述和超过对应阈值的状态下,划分确定单元202可以连续地将帧写入划分缓冲器中的另一个。
此外,在将以太网帧写入各个划分缓冲器时,划分确定单元202向每个以太网帧赋予序列ID(顺序信息)。这里,序列ID是每个帧的顺序,换言之,序列ID是指示每个帧的发送顺序、并在接收侧设备执行处理以发送至下游侧设备时使用的索引。例如,在图1中,在第一无线传输设备12是接收侧设备的情况下,序列ID指示要输出至以太网帧通信线路30的每个帧的发送顺序。
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将从划分确定单元202输出的、要输出至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的以太网帧写入其中,此外,基于来自第一无线帧转换单元206的请求,第一划分缓冲器204从其中读出要输出至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的以太网帧,并将读出的以太网帧输出至第一无线帧转换单元206。第一划分缓冲器208将从划分确定单元202输出的、要输出至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2的以太网帧写入其中,此外,基于来自第二无线帧转换单元210的请求,第一划分缓冲器208从其中读出要输出至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的以太网帧,并将读出的以太网帧输出至第二无线帧转换单元210。
第一无线帧转换单元206将从第一划分缓冲器204读出的以太网帧转换为无线帧,并将无线帧输出至调制和解调单元44作为“划分数据74”。第二无线帧转换单元210将从第二划分缓冲器208读出的以太网帧转换为无线帧,并将无线帧输出至调制和解调单元46作为“划分数据76”。
阈值确定单元212从调制和解调单元44接收“传输容量信息78”(与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的调制方法相对应的传输容量),此外,从调制和解调单元46接收“传输容量信息80”(与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的调制方法相对应的传输容量)。阈值确定单元212基于“传输容量信息78”来确定“第一阈值90”,第一阈值90是第一划分缓冲器204的上限保持量。阈值确定单元212基于“传输容量信息80”来确定“第二阈值92”,第二阈值92是第二划分缓冲器208的上限保持量。阈值确定单元212在预定定时(例如由预定处理触发,或者以预定周期周期性地)从相应调制和解调单元44和46接收“传输容量信息78”和“传输容量信息80”,并根据其变化动态改变相应“第一阈值90”和“第二阈值92”。
接收单元102将从相应调制和解调单元44和46输入的分别形成无线帧的“划分数据74”和“划分数据76”转换为以太网帧,并输出以太网帧作为形成以太网帧的“对方设备数据72”。
接收单元102包括:第一以太网帧转换单元250、第二以太网帧转换单元252、第一接收缓冲器254、第二接收缓冲器256以及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
第一以太网帧转换单元250将从调制和解调单元44接收的、形成无线帧的“划分数据74”转换为以太网帧,并将以太网帧写入第一接收缓冲器254。第二以太网帧转换单元252将从调制和解调单元46接收的、形成无线帧的“划分数据76”转换为以太网帧,并将以太网帧写入第二接收缓冲器256。
第一接收缓冲器254根据来自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的读出请求,读出以太网帧,并将读出的以太网帧输出至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第二接收缓冲器256根据来自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的读出请求,读出以太网帧,并将读出的以太网帧输出至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
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确认第一接收缓冲器254和第二接收缓冲器256中存储的每个以太网帧的序列ID,并基于其序列ID,依次读出每个以太网帧,并将读出的以太网帧发送至以太网发送和接收单元40作为“对方设备数据72”。
图3是示意了第一划分缓冲器204执行的帧写入处理的示例的概念图。在图3中,部分(a)指示了当写入特定帧时当前保持量与要写入的帧的数据量之和小于第一阈值90的情况。在图3中,部分(b)指示了该和大于第一阈值90的情况。在部分(a)中,例如,当将帧2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时,在写入帧2之前第一划分缓冲器204的保持量(即帧1的数据量)与帧2的数据量之和小于第一阈值90。因此,划分确定单元202确定可以将帧2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相反,在部分(b)中,例如,当将帧3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时,在写入帧3之前第一划分缓冲器204的保持量(即帧1的数据量与帧2的数据量之和)与帧3的数据量之和大于第一阈值90。因此,划分确定单元202确定不能将帧3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此外,在部分(b)所示的状态下,例如,已经读出帧1,因此,如果在写入要写入的下一帧之前第一划分缓冲器204的保持量与要写入的下一帧的数据量之和变为小于第一阈值90,则可以将要写入的下一帧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
此外,在以上描述中,采用第一划分缓冲器204作为示例,不言自明,第二划分缓冲器208也执行与上述相同的动作。此外,在图3中,采用将帧连续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的情况作为示例。然而,在第二划分缓冲器208可以用于写入的状态下,根据循环方法,将帧依次写入各个划分缓冲器,因此,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的每个帧的序列ID取每隔一个数值:如1,3,...
图4是示意了在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的传输容量等于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的传输容量的情况下(即第一阈值90等于第二阈值92的情况下),将帧划分到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和第二划分缓冲器208的方法示例的概念图。在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的传输容量等于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的传输容量的情况下,划分确定单元202根据循环方法,将帧(例如帧1至4)依次划分到各个划分缓冲器,直到在写入要写入的下一帧之前至少一个划分缓冲器的保持量与要写入的下一帧的数据量之和变为大于至少一个划分缓冲器的阈值。
图5是示意了在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的传输容量不同于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的传输容量的情况下(即第一阈值90不同于于第二阈值92的情况下),将帧划分到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和第二划分缓冲器208的方法示例的概念图。在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的传输容量不同于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的传输容量的情况下,即例如在在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的传输容量大于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的传输容量的情况下,关于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如图5所示设置第一阈值90。同时,关于第二划分缓冲器208,设置第二阈值92,第二阈值92大于第一阈值90。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第一阈值90与第二阈值92的比值可以设置为等于传输容量的比值。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首先,划分确定单元202确定在写入要写入的帧1之前第一划分缓冲器204的保持量(在图的情况下,该保持量为“0”,因为该写入操作是第一操作)与要写入的帧1的数据量之和是否大于第一阈值90。例如,如果帧1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阈值90,则划分确定单元202确定不能将帧1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此外,划分确定单元202确定在写入要写入的下一帧1之前第二划分缓冲器208的保持量与要写入的帧1的数据量之和是否大于第二阈值92。这里,如上所述,第二阈值92被设置为大于第一阈值90,因此,上述和未变为大于第二阈值92。因此,可以将帧1写入第二划分缓冲器208。随后,在要写入的帧2和3中每一个的数据量大于第一阈值90,并且在写入帧2之前第二划分缓冲器208的保持量与帧2的数据量之和以及在写入帧3之前第二划分缓冲器208的保持量与帧3的数据量之和均小于第二阈值92的情况下,将帧2和3写入第二划分缓冲器208。即,在图5的情况下,不将任何帧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而将帧1至3连续写入第二划分缓冲器208。
此外,例如,在帧2的数据量小于第一阈值90,并且未将任何帧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的情况下,将帧2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在这种情况下,仅将帧2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而将帧1和3写入第二划分缓冲器208。
图6是示意了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和第二划分缓冲器208的每个帧的格式示例的帧格式图。
首先,帧(如以太网帧)基于IEEE(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802.3中规定的MAC帧。MAC帧包括目的地地址502、源地址503、类型/长度字段504、净荷505和FCS(帧校验序列)506。此外,将序列ID501添加至帧的头部。这里,序列ID 501是帧的顺序,换言之,序列ID 501是指示帧的发送顺序、并在接收侧设备执行处理以发送至下游侧设备时使用的索引。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负载平衡控制中,划分不是根据如循环方法的简单方法来执行的,而是根据帧长度间的差异以及相应无线通信线路的传输容量来执行的,因此,可能发生接收侧设备不能确定帧的发送顺序的情形。因此,如上所述,通过向每个帧赋予序列ID501,即使划分得到的帧以不规则的顺序排列,接收侧设备可以根据其原始顺序来发送帧。
图7是示意了图2所示的划分确定单元202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针对每个帧执行流程图中所示的处理。此外,在以下描述的处理之前,阈值确定单元212确定相应划分缓冲器(例如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和第二划分缓冲器208)的各个阈值(例如“第一阈值90”和“第二阈值92”)。
划分确定单元202确定发送缓冲器200中是否存在要划分的帧(以下有时简称为“目标帧”)(步骤S1)。如果存在目标帧(在步骤S1中确定“是”的情况下),划分确定单元202获取划分缓冲器计数器X(以下称为“计数器X”)的数值(步骤S2)。这里,在计数器X中,指示特定划分缓冲器(在该划分操作中将目标帧写入其中的候选)的编号(即设置已经执行上一划分的划分缓冲器的下一特定划分缓冲器的编号)。此外,计数器X指示无线通信线路编号,即划分缓冲器编号。此外,计数器X的数值循环改变。即,当计数器X的数值达到最大划分缓冲器编号时,其返回“1”,并再次重复向上计数操作。即,在存在两个划分缓冲器的情况下,计数器X的数值改变,如1->2->1->2...
划分确定单元202获取计数器X指示的划分缓冲器的阈值(例如第一阈值90或第二阈值92)。此外,划分确定单元202确定是否可以将目标帧写入计数器X指示的划分缓冲器(步骤S3)。具体地,划分确定单元202确定在写入目标帧之前相关划分缓冲器的保持量与目标帧的数据量(帧长度)之和是否小于相关划分缓冲器的阈值。
如果确定可以将目标帧写入计数器X指示的划分缓冲器(在步骤S3中确定“是”的情况下),划分确定单元202将目标帧写入计数器X指示的划分缓冲器(步骤S4)。此外,划分确定单元202增加计数器X(步骤S5),以准备划分下一目标帧。
相反,如果确定不能将目标帧写入计数器X指示的划分缓冲器(在步骤S3中确定“否”的情况下),为了确定是否可以将目标帧写入下一划分缓冲器,划分确定单元202增加计数器X(步骤S6),此外,确定是否可以将目标帧写入计数器X的数值指示的划分缓冲器(步骤S3)。
图8是示意了图2所示的第一接收缓冲器254的存储结构示例的存储器图。此外,第二接收缓冲器256的存储结构与第一接收缓冲器254相同(自然,即使存储结构相同,存储内容本身不同)。因此,省略对第二接收缓冲器256的描述。
第一接收缓冲器254被分割为:帧缓冲器702,用于将相应帧的MAC帧部分存储在其中;以及首部缓冲器703,用于将相应帧的序列ID部分存储在其中。当从第一以太网帧转换部分250接收每个帧时,执行写入帧缓冲器702和首部缓冲器703的操作。
此外,将第一接收缓冲器254的状态分为等待状态、写入状态和就绪状态。等待状态指示帧缓冲器702和首部缓冲器703均为空的状态。写入状态指示仅完成写入序列ID的操作的状态(即根本未写入或正在写入对应MAC帧的状态)。就绪状态指示写入MAC帧的操作也完成的状态。
图9是示意了图2所示的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的操作示例的流程图。
首先,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确定在所有接收缓冲器(例如第一接收缓冲器254和第二接收缓冲器256)中是否存在处于就绪状态的至少一个接收缓冲器(步骤S10)。如果存在处于就绪状态的至少一个接收缓冲器(在步骤S10中确定“是”的情况下),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将处于不同于等待状态的状态(该状态是写入状态或就绪状态,即至少完成写入序列ID的操作的状态)的接收缓冲器的首部缓冲器703中存储的序列ID互相比较(步骤S11)。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选择具有最小序列ID的接收缓冲器(步骤S12)。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监视所选接收缓冲器的状态(步骤S13)。如果相关接收缓冲器当前处于就绪状态(或者在其已经转移至就绪状态时),发送顺序控制单元258从相关接收缓冲器中读出帧(即实质内容)(步骤S14)。通过重复上述处理,可以以规则顺序读出和发送帧。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基于要划分的帧的数据量(帧长度)、划分缓冲器的当前保持量和划分缓冲器的阈值(上限保持值)的划分方法,而不是如循环方法的呆板方法,可以灵活地划分帧。相应地,即使在要处理的帧是可变长度帧并且划分缓冲器的阈值动态改变的情况下,仍可以执行各个无线通信线路的合适负载共享控制。
同时,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写入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和第二划分缓冲器208中的每一个缓冲器的帧不总是以如通过根据循环方法来执行划分而得到的顺序的规则顺序排列,而是以不规则顺序排列。相反,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将指示帧顺序的序列ID添加至每个划分帧。在帧接收侧,可以基于该序列ID来理顺每个帧。即,即使在每个帧的帧长度改变并且每个无线通信线路的传输容量动态改变的环境下,仍可以保证每个帧的发送顺序。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提供了动态改变每个划分缓冲器(例如第一划分缓冲器204和第二划分缓冲器208)的阈值、并根据与每个通信线路(例如第一无线通信线路20和第二无线通信线路22)的调制方法相对应的“传输容量”来确定相关阈值的功能。因此,与基于对应通信线路的通信吞吐量(即对应通信线路的使用状态)等等来确定阈值的情况相比,可以更简单精确地确定阈值。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无线通信线路的数目不限于2,而可以是3或更多。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帧的长度改变的通信协议不限于以太网,而可以是任何其他合适的通信协议。此外,要划分的数据的形式不一定限于帧的形式,而例如可以是分组的形式。
此外,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例中,自然,可以处理可变长度帧(如以太网帧),但是不言自明,还可以处理固定长度数据,如异步传送模式(ATM)数据。
[另一实施例]
图10是示意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300的配置示例的框图。负载平衡控制单元300装配在例如用于经由多条传输线路1至n向对方设备(图10中未示出)发送多个数据单元(帧、分组等等)的传输设备中,其中每个数据单元是由给定数据长度界定的一段发送数据。
负载平衡控制单元300包括:针对传输线路1至n中的每个提供的多个划分缓冲器302-1至302-n;阈值设置部分304(阈值设置装置)以及划分确定单元306(划分确定装置)。
阈值设置部分304针对每个划分缓冲器302-1至302-n设置上限保持阈值。划分确定单元306针对每个数据单元,通过考虑每个划分缓冲器302-1至302-n的保持状态和上限保持阈值以及每个数据单元的数据量,确定要将每个数据单元写入划分缓冲器302-1至302-n中的哪个。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基于要划分的帧的数据量(帧长度)、划分缓冲器302-1至302-n的当前保持量和划分缓冲器302-1至302-n的阈值(上限保持值)的划分方法,而不是如循环方法的呆板方法,可以灵活地划分帧。相应地,即使在要处理的帧是可变长度帧并且划分缓冲器302-1至302-n的阈值动态改变的情况下,仍可以执行各个无线通信线路的合适负载共享控制。
通过使计算机电路(未示出)(如中央处理单元(CPU))基于控制程序来执行控制,可以使得上述实施例可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控制程序存储在例如设备或系统内的存储介质中,或者外部存储介质中,并被读出以由上述计算机电路来执行。作为系统内的存储介质的示例,例如可以采用只读存储器(ROM)或硬盘等等。作为外部存储介质的示例,例如可以采用可移除介质、可移除盘等等。
尽管参照本发明的示例实施例具体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其中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10年3月2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069521的优先权,其全部公开通过引用并入此处。
参考符号列表
10:传输系统
12:第一无线传输设备
14:第二无线传输设备
20:第一无线通信线路
22:第二无线通信线路
40:以太网发送和接收单元
42:负载平衡控制单元
44:调制和解调单元
46:调制和解调单元
48: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
50:无线发送和接收单元
100:发送单元
102:接收单元
200:发送缓冲器
202:划分确定单元
204:第一划分缓冲器
206:第一无线帧转换单元
208:第二划分缓冲器
210:第二无线帧转换单元
212:阈值确定单元
250:第一以太网帧转换单元
252:第二以太网帧转换单元
254:第一接收缓冲器
256:第二接收缓冲器
258:发送顺序控制单元
300:负载平衡控制单元
302-1至302-n:划分缓冲器
304:阈值设置部分
306:划分确定单元

Claims (13)

1.一种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包括在用于经由多条传输线路向对方设备发送多个数据单元的传输设备中,每个数据单元是由给定数据长度界定的一段发送数据,所述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包括:
划分缓冲器,针对相应传输线路而提供;
阈值设置装置,针对相应划分缓冲器设置上限保持阈值;以及
划分确定装置,针对每个数据单元,基于相应划分缓冲器的保持状态和上限保持阈值以及每个数据单元的数据量,确定要将每个数据单元写入哪个划分缓冲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其中,在将每个数据单元写入划分缓冲器之一时,所述划分确定装置向所述数据单元赋予顺序信息,所述顺序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单元的顺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其中,所述上限保持阈值是根据与传输线路的调制方法相对应的传输容量来分别确定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其中,所述调制方法动态改变。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其中,与任意两个传输线路相对应的相应划分缓冲器的上限保持阈值的比值被设置以使其等于所述任意两个传输线路的相应传输容量的比值。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还包括:发送装置,经由所述多条传输线路从作为划分的数据单元的发送源的传输设备接收划分的数据单元,并向另一设备发送所述数据单元,
其中,所述发送装置包括:发送顺序控制装置,确认划分缓冲器中存储的每个数据单元的顺序信息,基于所述顺序信息,依次读出数据单元,并向所述另一设备发送读出的数据单元。
7.一种负载平衡控制方法,用于经由多条传输线路向对方设备发送多个数据单元的传输设备,每个数据单元是由给定数据长度界定的一段发送数据,所述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针对相应传输线路提供的划分缓冲器的上限保持阈值;以及
针对每个数据单元,基于相应划分缓冲器的保持状态和上限保持阈值以及每个数据单元的数据量,确定要将每个数据单元写入哪个划分缓冲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其中,在将每个数据单元写入划分缓冲器之一时,向所述数据单元赋予顺序信息,所述顺序信息指示所述数据单元的顺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其中,所述上限保持阈值是根据与传输线路的调制方法相对应的传输容量来分别确定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其中,所述调制方法动态改变。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其中,与任意两个传输线路相对应的相应划分缓冲器的上限保持阈值的比值被设置以使其等于所述任意两个传输线路的相应传输容量的比值。
12.一种存储介质,其中存储计算机程序,用于使传输设备的计算机执行处理,所述传输设备经由多条传输线路向对方设备发送多个数据单元,每个数据单元是由给定数据长度界定的一段发送数据,所述处理包括以下处理:
设置针对相应传输线路提供的划分缓冲器的上限保持阈值;以及
针对每个数据单元,基于相应划分缓冲器的保持状态和上限保持阈值以及每个数据单元的数据量,确定要将每个数据单元写入哪个划分缓冲器。
13.一种传输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负载平衡控制单元;
接收单元,至少具有以下功能:从特定用户侧通信线路接收数据单元,并将接收的数据单元提供给所述负载平衡控制单元;
调制单元,至少具有以下功能:对从所述负载平衡控制单元接收的数据执行调制处理;以及
发送单元:至少具有以下功能:向对方设备发送从所述调制单元接收的数据。
CN2011800121231A 2010-03-25 2011-03-15 负载平衡控制单元、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027831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69521 2010-03-25
JP2010-069521 2010-03-25
PCT/JP2011/056684 WO2011118542A1 (ja) 2010-03-25 2011-03-15 ロードバランス制御ユニット、ロードバランス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3101A true CN102783101A (zh) 2012-11-14

Family

ID=44673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1231A Pending CN102783101A (zh) 2010-03-25 2011-03-15 负载平衡控制单元、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76651B2 (zh)
EP (1) EP2552066A1 (zh)
JP (1) JPWO2011118542A1 (zh)
CN (1) CN102783101A (zh)
WO (1) WO201111854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92248A (zh) * 2016-07-08 2018-01-16 成都夸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以太网总线不规则数据的高效传输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05977B2 (en) * 2011-04-20 2017-07-11 Symantec Corporation Load balancing for network devices
EP2833592B1 (en) * 2012-03-27 2018-10-31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ssion device, circuit control device, circuit condition monitoring method and non-tempora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a program
US9147501B2 (en) * 2013-03-13 2015-09-29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Retention logic for non-volatile memory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90697A1 (en) * 2004-03-01 2005-09-01 Masahiro Dohi Transmission control system using link aggregation
CN1756384A (zh) * 2004-09-28 2006-04-05 京瓷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以及发送数据量决定方法
JP2006345323A (ja) * 2005-06-09 2006-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ータ転送装置および情報伝送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40183B2 (ja) * 1999-01-21 2004-07-07 株式会社東芝 マルチリンク通信装置
JP2000307598A (ja) 1999-04-23 2000-11-0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逆多重通信におけるフレーム分割送信回路
JP2001136208A (ja) 1999-11-10 2001-05-18 Nec Shizuoka Ltd ロードバランス制御方法及びロードバランス制御システム
JP3901982B2 (ja) * 2001-10-18 2007-04-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プロセッサの負荷分散装置
US7260647B2 (en) * 2002-03-28 2007-08-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of load balancing traffic among routers in a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JP3769544B2 (ja) * 2003-01-31 2006-04-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伝送帯域制御装置
JP4430597B2 (ja) 2005-08-26 2010-03-1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送信側振分装置、パケット通信方法、および、パケット通信プログラム
JP2007104054A (ja) 2005-09-30 2007-04-19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通信装置、データ通信方法及びデータ通信プログラム
JP4749195B2 (ja) * 2006-03-28 2011-08-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無線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649264B2 (en) * 2006-10-04 2014-02-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P flow-based load balancing over a plurality of wireless network links
WO2008066078A1 (fr) * 2006-11-28 2008-06-05 Kyocera Corporation Dispositif de commande de communication, dispositif de communication radio, procédé de commande de communication, et procédé de communication radio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90697A1 (en) * 2004-03-01 2005-09-01 Masahiro Dohi Transmission control system using link aggregation
CN1756384A (zh) * 2004-09-28 2006-04-05 京瓷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以及发送数据量决定方法
JP2006345323A (ja) * 2005-06-09 2006-1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データ転送装置および情報伝送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92248A (zh) * 2016-07-08 2018-01-16 成都夸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以太网总线不规则数据的高效传输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76651B2 (en) 2015-03-10
US20120300623A1 (en) 2012-11-29
JPWO2011118542A1 (ja) 2013-07-04
EP2552066A1 (en) 2013-01-30
WO2011118542A1 (ja) 2011-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2415B (zh) 一种调度方法及设备
CN101227402B (zh) 聚合链路流量分担方法及装置
CN109729588B (zh)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976908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bandwidth, buffers and timing management using hybrid scheduling of traffic with different priorities and guarantees
CN108632156A (zh) 负载平衡系统、设备和方法
CN109510780B (zh) 流控方法、交换芯片及网络设备
JPH0720124B2 (ja) データチャンネル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装置及び方法
CN102835081B (zh) 基于三级互联交换网络的调度方法、装置及系统
JP5677588B2 (ja) マルチチャネルパケット伝送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6292491B1 (en) Distributed FIFO queuing for ATM systems
CN109842868B (zh) 一种帧聚合、网络设置帧发送方法及设备
CN102783101A (zh) 负载平衡控制单元、负载平衡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4461727A (zh) 内存模组访问方法及装置
US8588239B2 (en) Relaying apparatus and packet relaying apparatus
CN101848158B (zh) 一种数据通道的负载均衡方法、装置和网络交换设备
CN112005528B (zh) 一种数据交换方法、数据交换节点及数据中心网络
CN102265688B (zh) 通信系统
US10142247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transferring data using a plurality of lines
CN114979844B (zh) 一种光交换机以及数据通信系统
US20210409510A1 (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Serializer and Deserializer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erializing and Deserializing
JP5452046B2 (ja) 複数の資源のうちのいずれの資源に、一群の要素のうちの複数の要素を配分しなくてはならないかを決定する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832309B2 (en) Generating packets with low overhead or selectable sequence number generation
CN102780611A (zh) 包交换电路及包交换方法
KR102012284B1 (ko) 고속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고속 데이터 전송 장치
CN115208839A (zh) 一种数据传输系统、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