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3051A - 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3051A
CN102783051A CN2011800124297A CN201180012429A CN102783051A CN 102783051 A CN102783051 A CN 102783051A CN 2011800124297 A CN2011800124297 A CN 2011800124297A CN 201180012429 A CN201180012429 A CN 201180012429A CN 102783051 A CN102783051 A CN 1027830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signal
reception
bundle
beac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242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3051B (zh
Inventor
森冈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83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3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3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30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64Delay profi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7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locating or positioning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由接收器设备识别控制天线的方向性的定时,之后在该定时形成最优天线束。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第一无线通信单元,能够根据第一通信模式执行无线通信;以及第二无线通信单元,能够根据第二通信模式执行无线通信,第二通信模式使用比第一通信模式高的频带。第二无线通信单元基于由第一无线通信单元接收到预定控制信号的时间点来确定接收根据第二通信模式发送的信标的接收定时,并且进一步在所确定的接收定时形成具有预先学习的方向性的接收束。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最近,开发了一种新的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使用称为毫米波的高频电磁波来提高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毫米波被认为具有10mm到1mm的波长和30GHz到300GHz的频率,使得信道例如可以以GHz单位被分配在60GHz的频带中。
通常,毫米波的特性是:与微波相比更稳健地沿直线行进并具有更大的回波损耗。因此,毫米波通信中的无线通信路径主要是直接波或者反射一次的波。此外,毫米波的特性是具有大自由空间传播损耗(无线电波的短到达(short reach))。因此,在使用毫米波执行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与使用微波的情况相比,在存在空间容易划分的优点的同时,通信距离将更短。
为了补偿毫米波的这种缺点,以便在更多的情况下使用利用毫米波的高速无线通信,考虑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天线具有方向性,且发送束和接收束中的每一个指向通信方,从而增加了通信距离。可以例如通过改变设置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每一个中的多个天线的权重来控制束的方向性。例如,下面提到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这样的技术:该技术用于通过使用诸如声波、红外线或光的通信介质预先交换控制信号以学习天线的优选方向性,来执行利用毫米波的无线通信。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00-307494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即使学习了天线的最优方向性,如果不能识别利用毫米波的无线通信发生的定时,则天线束也难以在该定时指向特定的方向。特别是,当通过多个通信方案使用天线时,或者当存在多个通信方时,难以总是将天线束指向特定方向。因此,在利用毫米波的高速无线通信需要控制天线的方向性的情况下,优选提供接收设备识别控制天线的方向性的定时并且能够在该定时形成最优天线束的机制。
考虑到上面所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改进的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其中接收设备识别控制天线的方向性的定时,并能够在该定时形成最优天线束。
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第一无线通信部分,能够根据第一通信方案执行无线通信;以及第二无线通信部分,能够根据第二通信方案执行无线通信,该第二通信方案使用比第一通信方案高的频带,其中,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由第一无线通信部分接收到预定控制信号的时间来确定接收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发送的信标的接收定时,并且在所确定的接收定时形成具有预先学习的方向性的接收束。
此外,控制信号可以包括指示信标是否跟随控制信号发送的信息。
此外,当未在接收定时正常地接收信标时,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可以再次尝试学习接收束的方向性。
此外,控制信号可以包括指示从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时间到信标的接收定时的时间差的信息。
此外,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将自第一无线通信部分接收到控制信号起过去了预定时间的定时确定为信标的接收定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控制方法,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能够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和第二通信方案分别执行无线通信,第二通信方案使用比第一通信方案高的频带,该方法包括步骤: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将预定控制信号从发送设备发送到接收设备;基于控制信号被接收到的时间确定在接收设备中接收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发送的信标的接收定时;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将信标从发送设备发送到接收设备;并通过在所确定的接收设备中的接收定时形成具有预先学习的方向性的接收束来接收从发送设备发送的信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包括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的通信系统,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各自包括:能够根据第一通信方案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一无线通信部分;以及能够根据第二通信方案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无线通信部分,第二通信方案使用比第一通信方案高的频带,其中发送设备中的第一无线通信部分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将预定控制信号发送到接收设备,接收设备中的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时间来确定接收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发送的信标的接收定时,发送设备中的第二无线通信部分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将信标发送到接收设备,并且接收设备中的第二无线通信部分通过在所确定的接收定时形成具有预先学习的方向性的接收束来接收从发送设备发送的信标。
发明的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接收设备识别控制天线的方向性的定时,并能够在该定时形成最优天线束。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概览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发送设备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发送设备的第二数字部分的更具体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图4是学习指令信号和束学习信号的示例性格式的说明图。
图5是示例性束模式的说明图。
图6是控制信号和信标的示例性格式的说明图。
图7是根据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
图8是根据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第二数字部分的更具体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实施例的用于学习方向性的处理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示出根据实施例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示例性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请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实质具有相同功能和结构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重复说明。
此外,将按下面的顺序描述“具体实施方式”。
1.根据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概览
2.实施例的说明
2-1.发送侧的示例性配置
2-2.示例性信号格式
2-3.接收侧的示例性配置
2-4.处理的流程
3.结论
<1.根据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概览>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的概览的示意性说明图。参考图1,通信系统1包括通信设备100和通信设备200。在本实施例中,通信设备100发送引领通信设备100和通信设备200之间的高速通信的开始的控制信号。通信设备200接收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控制信号,并且在基于控制信号确定的定时将天线束的方向性引导向通信设备100存在的方向。从而,这里,通信设备100有时被称为发送侧的设备或发送设备,并且通信设备200有时被称为接收侧的设备或接收设备。
通信设备100和200可以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和第二通信方案经由无线电波彼此进行通信。其中,第一通信方案使用诸如微波的电磁波,其中,相比于上述毫米波,微波沿直线行进的稳健性较弱,而具有较小的回波损耗。第一通信方案可以基于诸如IEEE802.11a/b/g/n的无线局域网(LAN)标准。换句话说,当根据第一通信方案执行无线通信时,通信设备100和200可以在不管天线束的方向性的情况下彼此进行通信。另一方面,第二通信方案使用典型地如上述毫米波的电磁波,上述毫米波沿直线稳健地行进并且具有较大的回波损耗。第二通信方案可以例如基于使用60GHz频带的标准802.11ad(也称为超高吞吐量(VHT))。换句话说,当根据第二通信方案执行无线通信时,通信设备100和200优选在将天线束指向通信方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通信设备100包括配置为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天线110,以及配置为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多个天线160a到160n。天线110在物理上可以与天线160a到160n中之一相同。通信设备200包括配置为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天线210,以及配置为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多个天线260a到260n。天线210在物理上可以与天线260a到260n中之一相同。通信设备100和200可以根据第二通信方案使用这种天线160a到160n和天线260a到260n执行所谓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因此,经由各天线中每一个发送和接收的信号的权重被调整,以在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期间控制天线束的方向性。参考图1,例如,发送束Bt被从通信设备100指向通信设备200。此外,例如,接收束Br被从通信设备200指向通信设备100.
请注意:通信设备100和200可以是诸如个人计算机(PC)、移动电话终端、手持终端、音乐播放器或游戏终端的终端设备;或者诸如电视接收器的家用电器。可选择地,通信设备100和200还可以是诸如宽带路由器或无线接入点的网络设备。此外,通信设备100和200例如还可以是安装在这些设备上的无线通信模块。
<2.实施例的说明>
(2-1.发送侧的示例性配置)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通信设备100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参考图2,通信设备100包括:天线110、第一无线通信部分120、存储部分150、天线160a到160n以及第二无线通信部分170。此外,第一无线通信部分120包括:第一模拟部分122、模拟数字(AD)转换部分124、数字模拟(DA)转换部分126、第一数字部分130以及控制部分140。第二无线通信部分170包括:第二模拟部分172、AD转换部分174、DA转换部分176、第二数字部分180以及控制部分190。
第一模拟部分122通常对应于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射频(RF)电路。换句话说,第一模拟部分122例如放大从天线110接收的接收信号,转换频率,并将该信号输出到AD转换部分124。此外,第一模拟部分122对已经由DA转换部分126转换为模拟信号的发送信号的频率进行转换,并将该信号输出到天线110。
AD转换部分124将作为从第一模拟部分122输入的模拟信号的接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第一数字部分130。DA转换部分126将作为从第一数字部分130输入的数字信号的发送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第一模拟部分122。
第一数字部分130通常包括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方案解调和解码接收信号的电路,以及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方案编码和调制发送信号的电路。例如,当从控制部分140输入发送信号时,第一数字部分130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并将该信号输出到DA转换部分126。除用于正常数据通信的信号之外,由第一数字部分130处理的发送信号还包括例如学习指令信号和控制信号。下面将描述学习指令信号和控制信号。此外,例如,当从AD转换部分124输入接收信号时,第一数字部分130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并将该信号输出到控制部分140。
控制部分140使用诸如中央处理单元(CPU)的计算装置控制第一无线通信部分120中的整个操作。例如,控制部分140首先响应于来自通信设备200的请求使学习指令信号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120发送到通信设备200。学习指令用于命令学习束的方向性。之后,当从通信设备200接收到通知信号时,控制部分140将参数值存储在存储部分150中。通知信号用于通知束的方向性的学习结果。参数值用于指定包括在通知信号中的最优束模式。此外,控制部分140例如响应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的开始请求,使控制信号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120发送到通信设备200。控制信号用于开始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
存储部分150使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的记录介质存储程序和参数值。程序和参数值用于通信设备100的通信处理。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存储部分150存储与例如通信方的装置的标识符相关的参数值。参数值用于指定第二无线通信部分170根据第二通信方案进行的无线通信期间的最优束模式。
天线160a到160n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天线160a到160n通常被配置为MIMO天线。换句话说,例如,天线160a到160n的每一个使用毫米波发送无线信号。使用预定权重系数对无线信号进行加权。此外,例如,天线160a到160n接收作为毫米波的无线信号,并将该无线信号输出到第二模拟部分172。
第二模拟部分172通常对应于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RF电路。换句话说,第二模拟部分172例如分别放大从天线160a到160n接收的多个接收信号,转换各信号的频率,并将各信号输出到AD转换部分174。此外,第二模拟部分172独立地对已经由DA转换部分176转换为模拟信号的多个发送信号的频率进行转换,并将信号输出到天线160a到160n。
AD转换部分174独立地将作为从第二模拟部分172输入的模拟信号的多个接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各信号输出到第二数字部分180。DA转换部分176将作为从第二数字部分180输入的数字信号的多个发送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将各信号输出到第二模拟部分172。
第二数字部分180通常包括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解调和解码接收信号的电路,以及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编码和调制发送信号的电路。
图3是第二数字部分180的更具体配置的示例的框图。参考图3,第二数字部分180包括:同步部分181、接收束处理部分182、解调和解码部分183、编码和调制部分184以及发送束处理部分185。
同步部分181例如根据分组的头处的前导码对与由天线160a到160n接收的多个接收信号相关的接收处理的开始定时进行同步,并将各信号输出到接收束处理部分182。
接收束处理部分182例如根据均匀分布或泰勒分布对从同步部分181输入的接收信号执行加权处理,从而控制接收束的方向性。例如通过从控制部分190输入的方向性控制信号指定由接收束处理部分182使用的权重值。可选择地,接收束处理部分可以基于天线160a到160n是阵列天线的假设形成接收束。
解调和解码部分183根据给定的调制方案和给定的编码方案对由接收束处理部分182进行了加权的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从而获得数据信号。调制方案和给定编码方案用于第二通信方案。然后,解调和解码部分183将获得的数据信号输出到控制部分190。
编码和调制部分184根据用于第二通信方案的给定的编码方案和给定的调制方案对从控制部分190输入的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从而生成发送信号。然后,编码和调制部分184将生成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发送束处理部分185。
发送束处理部分185根据由编码和调制部分184输入的发送信号生成例如根据均匀分布或泰勒分布进行了加权的多个发送信号,从而控制发送束的方向性。例如根据从控制部分190输入的方向性控制信号指定由发送束处理部分185使用的权重值。可选择地,发送束处理部分185可以基于天线160a到160n是阵列天线的假设形成发送束。由发送束处理部分185进行了加权的发送信号被分别输出到DA转换部分176。
尽管未在图3中示出,但请注意:在第二数字部分180中,还根据由天线160a到160n接收的接收信号估计MIMO信道的信道特性,并根据估计结果执行信道均衡。
回到图2,将继续说明通信设备100的示例性配置。
例如,控制部分190例如使用诸如CPU的计算装置控制第二无线通信部分170的整个操作。例如,控制部分190使得在自已经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120发送了上述学习指令信号开始过去了预定时间T1(下文中称为偏移T1)之后,从第二无线通信部分170发送束学习信号。此外,例如,控制部分190使得在自已经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120发送了上述控制信号开始过去了预定时间T2(下文中称为偏移T2)之后,从第二无线通信部分170发送信标。该信标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此外,控制部分190从存储部分150获得用于指定最优束模式的参数值,并能够根据获得的参数值将方向性控制信号输出到第二数字部分180中的接收束处理部分182或者发送束处理部分185。
(2-2.示例性信号格式)
图4是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学习指令信号和束学习信号的示例性信号格式的说明图。
参考图4,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发送的学习指令信号S1除了前导码之外还包括2个字段:“信号分类”和“偏移”。前导码例如对应于继承-短训练字段(L-STF,Legacy-Short Training Field)或者继承-长训练字段(L-LTF,Legacy-Long Training Field)。前导码例如用于分组检测、自动增益控制、同步处理和信道估计。尽管未在图中示出,可以将包括信号长度、系统ID和时间戳的信息添加到学习指令信号S1,跟随前导码。“信号分类”是表示信号类型的字段。指示信号是学习指示信号的值被存储在学习指令信号S1的“信号分类”字段中。接收设备可以参考“信号分类”字段识别束学习信号S2跟随该信号发送。用于确定接收束学习信号的接收定时的偏移T1的值被存储在“偏移”字段中。偏移T1例如可以是从学习指令信号S1的接收结束到束学习信号S2的接收开始的时间差。偏移T1可以是0。可选择地,当例如通过通信标准(或者通过通信设备之间的在前协商)预先确定学习指令信号S1的接收结束到束学习信号S2的接收开始的时间差时,可以省略“偏移”字段。
另一方面,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发送的束学习信号S2包括束学习字段BTF。响应于由控制部分190进行的控制,BTF被在从上述学习指令信号的发送结束起过去偏移T1时发送。
在本实施例中,束学习信号S2的BTF包括分别与作为示例的10种发送束模式Bt0到Bt9相对应的10个时隙T0到T9。在时隙T0到T9的每一个中,使用权重系数对用于在接收测学习束的已知信号序列进行加权,以形成相应发送束模式Bt0到Bt9中的每一个。换句话说,束学习信号的发送束的方向性在每个时隙T0到T9顺序改变。因此,在位于通信设备100周围的接收设备中,束学习信号的时隙之一中的接收信号的功率水平具有取决于位置的显著值,从而能够确定最优的发送束模式。请注意:已知信号序列可以例如是二进制移相键控(BPSK)的随机模式。
图5是可以由通信设备100形成的示例性束模式的说明图。
参考图5,示出了10个发送束模式Bt0到Bt9。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由通信设备100来形成发送束模式Bt0到Bt9。发送束模式Bt0到Bt9各自具有沿在通信设备100位于的平面表面上彼此相差36度的方向的方向性。通信设备100中的发送束处理部分185可以响应于来自控制部分190的方向性控制信号使用10个发送束模式Bt0到Bt9之一从天线160a到160n发送无线信号。此外,可以由通信设备100形成的接收束模式可以与图5中所示的发送束模式Bt0到Bt9相同。例如,可以预先将用于形成这些束模式的天线160a到160n的每一个的权重系数存储在通信部分100的存储部分150中。请注意:可以由通信设备100形成的发送束模式和接收束模式不限于该例。例如,可以形成具有沿三维空间中的各种方向的方向性的发送束模式和接收束模式。此外,可以由通信设备200形成的束模式与可以由通信设备100形成的束模式相同。
图6是上述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控制信号和信标的示例性信号格式的说明图。
参考图6,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发送的控制信号S3除了前导码之外还包括两个字段:“信号分类”和“偏移”。“信号分类”是表示信号类型的字段。指示信号是控制信号的值存储在控制信号S3的“信号分类”字段中。控制信号可以被用于确定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发送的信标的接收定时。接收设备可以参考“信号分类”字段识别跟随该信号发送了信标S4。用于确定接收信标S4的接收定时的偏移T2的值被存储在“偏移”字段中。例如,偏移T2可以是从控制信号S3的接收结束到信标S4的接收开始的时间差。偏移T2可以是0。例如,当从控制信号S3的接收结束到信标S4的接收开始的时间差由通信标准(或由通信设备之间的在先协商)预先确定时,可以省略“偏移”字段。
请注意:控制信号S3可以是现有信号,诸如是已经由诸如现有的IEEE802.11a/b/g/n的通信标准定义的信标或发送请求(RTS,Request ToSend)。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现有信号格式的扩展区域中提供“信号分类”和“偏移”字段。可选择地,控制信号S3可以是完全重新定义的信号。
另一方面,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发送的信标S4除了前导码以外还包括两个字段:“信号分类”和“信标周期”。指示信号是信标的值被存储在控制信号S3的“信号分类”字段中。信标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信标周期”字段指示信标S4被周期性发送的周期。一旦接收设备成功地接收了信标S4,接收设备可以在参考“信标周期”字段之后连续地调整接收信标的接收定时。请注意:尽管在图中未示出,例如包括信号长度、系统ID以及时间戳的信息可以被添加到信标S4。
(2-3.接收侧的示例性配置)
图7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200的示例性配置的框图。参考图7,通信设备200包括:天线210、第一无线通信部分220、存储部分250、天线260a到260n以及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此外,第一无线通信部分220包括:第一模拟部分222、AD转换部分224、DA转换部分226、第一数字部分230以及控制部分240。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包括:第二模拟部分272、AD转换部分274、DA转换部分276、第二数字部分280以及控制部分290。
第一模拟部分222通常对应于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RF电路。换句话说,第一模拟部分222例如放大从天线210接收的接收信号,转换频率,并将该信号输出到AD转换部分224。此外,第一模拟部分222对已经由DA转换部分226转换为模拟信号的发送信号的频率进行转换,并将该信号输出到天线210。
AD转换部分224将作为从第一模拟部分222输入的模拟信号的接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第一数字部分230。DA转换部分226将作为从第一数字部分230输入的数字信号的发送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第一模拟部分222。
第一数字部分230通常包括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方案解调和解码接收信号的电路,以及用于根据第一通信方案编码和调制发送信号的电路。例如,当从控制部分240输入发送信号时,第一数字部分230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并将该信号输出到DA转换部分226。除用于正常数据通信的信号之外,由第一数字部分230处理的发送信号还包括例如通知信号。通知信号用于将天线方向性的学习结果通知给通信设备100。此外,例如,当从AD转换部分224输入接收信号时,第一数字部分230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并将该信号输出到控制部分240。除用于正常数据通信的信号之外,由第一数字部分230处理的接收信号还包括例如已经参考图4和图6描述了的学习指令信号和控制信号。
控制部分240使用诸如CPU的计算装置控制第一无线通信部分220中的整个操作。例如,在尚未学习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的束的方向性时,或者当确定所学习的方向性不再是最优方向性时,控制部分240使得束学习信号的发送请求被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220发送到通信设备100。然后,当从通信设备100接收到上述学习指令信号时,控制部分240命令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学习束的方向性。这时,当学习指令信号包括偏移T1的值时,控制部分240将偏移T1的值和学习指令一起通知给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此外,当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确定了最优束模式时,控制部分240从存储部分250获得用于指定所确定的最优束模式的参数值,并使得通知信号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220发送到通信设备100。通知信号用于通知所获得的参数值。此外,当从通信设备100接收到上述控制信号时,控制部分240指示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接收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进行无线通信的信标。
存储部分250使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的记录介质存储程序和参数值。程序和参数值用于通信设备200的通信处理。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存储部分250存储用于指定在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期间的最优束模式。此外,存储部分250例如存储用于指定由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确定的发送侧的最优束模式的参数值,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天线260a到260n被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天线260a到260n通常被配置为MIMO天线。换句话说,例如,天线260a到260n中的每一个使用毫米波发送无线信号。使用预定权重系数对无线信号进行加权。此外,例如,天线260a到260n接收作为毫米波的无线信号,并将该无线信号输出到第二模拟部分272。
第二模拟部分272通常对应于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RF电路。换句话说,第二模拟部分272放大例如独立地从天线260a到260n接收的多个接收信号,转换各信号的频率,并将各信号输出到AD转换部分274。此外,第二模拟部分272对已经由DA转换部分276独立地转换为模拟信号的多个发送信号的频率进行转换,并将各信号输出到天线260a到260n。
AD转换部分274将作为从第二模拟部分272输入的模拟信号的接收信号独立地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各信号输出到第二数字部分280。DA转换部分276将作为从第二数字部分280输入的数字信号的发送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将各信号输出到第二模拟部分272。
第二数字部分280通常包括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解调和解码接收信号的电路,以及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编码和调制发送信号的电路。例如,当从控制部分290输入发送信号时,第二数字部分280对发送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并将该信号输出到DA转换部分276。此外,例如,当从AD转换部分274输入接收信号时,第二数字部分280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并将该信号输出到控制部分290。除用于正常数据通信的信号之外,由第二数字部分280处理的接收信号还包括例如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的信标和束学习信号。已经参考图4和图6描述了束学习信号和信标。
图8是第二数字部分280的更具体配置的示例的框图。参考图8,第二数字部分280包括:同步部分281、接收束处理部分282、功率计算部分283、确定部分284、解调和解码部分285、编码和调制部分286以及发送束处理部分287。
同步部分281例如根据分组的头处的前导码对与由天线260a到260n接收的多个接收信号相关的接收处理的开始定时进行同步,并将各信号输出到接收束处理部分282。此外,当从控制部分290通知了束学习信号的接收定时时,同步部分281开始从接收定时接收束学习信号。然后,同步部分281将接收到的束学习信号输出到接收束处理部分282,并指示功率计算部分283计算所接收的功率。此外,当从控制部分290通知了接收信标的定时时,同步部分281从接收定时起开始接收信标。
接收束处理部分282例如根据均匀分布或泰勒分布对从同步部分281输入的接收信号执行加权处理,从而以与上述接收束处理部分182相同的方式控制接收束的方向性。然后,接收束处理部分282将加权的接收信号输出到功率计算部分283和解调和解码部分285。
图9是用于说明用于由接收束处理部分282学习天线束的方向性的处理的说明图。
参考图9,再次示出了束学习信号S2的示例性信号格式。根据第二通信方案从通信设备100发送束学习信号S2。束学习信号S2包括BTF,BTF包括分别与发送束模式Bt0到Bt9相对应的10个时隙T0到T9。接收束处理部分282还将束学习信号S2的时隙T0到T9中的每一个划分为10个部分ST0到ST9。接收束处理部分282分别根据部分ST0到ST0中的10个不同的接收束模式对接收的信号执行加权处理。例如,在时隙T0中的第一部分ST0与接收束模式Br0相关联,且在时隙T0中的第二部分ST1与接收束模式Br1相关联。通过这种方向性学习处理,可以在束学习信号中获得接收信号。已经以总共100个发送和接收束模式对接收的信号进行了发送和接收,该100个发送和接收束模式通过用10个发送束模式乘以10个接收束模式获得。
功率计算部分283响应于来自同步部分281的指令计算接收信号的每一个接收功率。以上述总共100个发送和接收模式发送和接收了该接收信号。然后,功率计算部分283顺序地将计算的接收功率值输出到确定部分284。
确定部分284基于从功率计算部分283输入的接收功率值确定用于指定最优发送束模式和接收束模式的参数值。最优束模式通常是这样的束模式:其中,从功率部分283输入的一系列接收功率值成为束学习信号中的最大值。用于指定最优发送束模式的参数值例如可以是图9中所示时隙编号(T0到T9)之一。可选择地,用于指定最优发送束模式的参数值例如可以是在发送束处理部分287中乘以发送信号的加权系数。此外,用于指定最优接收束模式的参数值例如可以是图9中所示的部分编号(ST0到ST9)。可选择地,用于指定最优接收束模式的参数值例如可以是在接收束处理部分282中乘以接收信号的每一个的加权系数。确定部分284将以这种方式确定的参数值输出到控制部分290。
为了获得数据信号,解调和解码部分285根据用于第二通信方案的给定调制方案和给定编码方案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接收束处理部分282对接收信号进行了加权。然后,解调和解码部分285将获得的数据信号输出到控制部分290。
为了生成发送信号,编码和调制部分286根据用于第二通信方案的给定的编码方案和给定的调制方案对从控制部分290输入的数据信号进行编码和调制。然后,编码和调制部分286将生成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发送束处理部分287。
与以发送束处理部分187中相同的方式,发送束处理部分287根据从编码和调制部分286输入的发送信号生成例如根据均匀分布或泰勒分布进行了加权的多个发送信号,从而控制发送束的方向性。例如根据从控制部分290输入的方向性控制信号指定由发送束处理部分287使用的权重值。由发送束处理部分287进行了加权的发送信号被独立地输出到DA转换部分276。
尽管未在图8中示出,但请注意:在第二数字部分280中,还根据由天线260a到260n接收的接收信号估计MIMO信道的信道特性,并可以根据估计结果执行信道均衡。
回到图7,将继续说明通信设备200的示例性配置。
例如,控制部分290例如使用诸如CPU的计算装置控制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的整个操作。例如,当从第一无线通信部分220指示学习束的方向性时,控制部分290使第二数字部分280在自接收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220的学习指令信号起过去了偏移T1之后,使用束学习信号确定最优束模式。此外,当被指示根据第二通信方案接收用于无线通信的信标时,控制部分290使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在自接收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220的控制信号起过去偏移T2之后接收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的信标。这时,控制部分190将包括用于指定学习的最优接收束模式的参数值的方向性控制信号输出到接收束处理部分282,并形成具有沿朝向通信设备100的方向的方向性的接收束。这可以使通信设备200顺利地接收上述信标。需要参加到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的信息(例如系统ID和信标周期)被包括在信标中。
此外,一旦控制部分290成功地接收了用于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的信标,控制部分290将方向性控制信号输出到接收束处理部分282,从而形成具有沿朝向后续无线通信中的通信方的方向的方向性的接收束。控制部分290还可以将包括与用于形成接收束的值相同的参数值的方向性控制信号输出到发送束处理部分287,从而形成具有沿相同方向的方向性的发送束。这使得能够例如在通信设备100和通信设备200之间进行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有利的无线通信。
当控制部分290没有在控制部分290尝试接收信标的定时正常地接收信标时,控制部分290可以经由第一无线通信部分220请求通信设备100发送用于学习束的方向性的学习指令信号。这使得能够针对例如由于通信设备100或200的移动引起的位置关系改变进行迅速调整。请注意:信标未正常接收的情况可以不仅包括信标本身未被检测到的情况,而且还可以包括例如尽管检测到了信标,但是接收(或质量)等级低于预期的情况。
(2-4.处理的流程)
图10是用于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在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的开始的通信控制处理的示例性流程的流程图。请注意:在图10中,从接收图6中示出的控制信号S3和信标S4的通信设备200(即接收侧)的视角示出该处理流程。
参考图10,在开始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之前,通信设备200首先确定是否学习了作为通信方的通信设备100的最优束模式(步骤S102)。这时,当学习了最优束模式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112。另一方面,当未学习最优束模式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104。
在步骤S104中,通信设备200处于待命状态以接收根据第一通信方案(系统1)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学习指令信号(步骤S104)。然后,当已经接收到学习指令信号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106。接下来,通信设备200使用学习指令信号和束学习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即偏移T1)确定束学习信号的接收定时(步骤S106)。接下来,通信设备200在确定的接收定时接收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系统2)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束学习信号(步骤S108)。这时,通信设备200中的第二无线通信部分270在作为示例在图9中示出的方向性学习处理下学习通信设备100和通信设备200之间的最优束模式(步骤S110)。在该时间学习的最优束模式被存储在通信设备200的存储部分250中,并能够被通知给通信设备100。然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102。
当在步骤S102中已经学习了最优束模式时,通信设备200处于待命状态,以接收根据第一通信方案(系统1)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指令信号(步骤S112)。然后,当已经接收到指令信号时,处理进行到步骤S114。接下来,通信设备200使用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的指令信号和信标之间的时间差(即偏移T2)确定信标的接收定时(步骤S114)。接下来,通信设备200在确定的接收定时将学习的束模式应用于接收信号,换句话说,形成接收束,从而增加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信号的到达(reach)(步骤S116)。然后,通信设备200确定是否已经成功地接收了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系统2)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信标(步骤S118)。这时,当未正常接收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信标时,通信设备200再次尝试学习天线束的方向性(步骤S104到S110)。另一方面,当已经正常地接收从通信设备100发送的信标时,通信设备200开始根据使用从信标获得的信息的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步骤S120)。
<3.结论>
到现在为止,使用图1到图10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本实施例,当开始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时,基于已经接收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发送的控制信号的定时确定第二通信方案的信标的接收定时。第二通信方案是通信范围优选通过天线的方向性增加的方案。另一方面,第一通信方案是在不具有方向性的情况下能够维持足够的通信范围的方案。这能够在预期信标达到接收侧的通信设备中的接收定时形成接收束。接收束具有预先学习的方向性。因此,即使天线束不总是指向特定方向,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高速无线通信也能够容易地开始。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上述控制信号包括指示上述信标是否跟随控制信号之后发送的信息。这扩展了根据第一通信方案的现有信号,以将现有信号用作上述控制信号,并且可以只在根据第二通信方案的无线通信被要求开始时进行后续处理。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当未在使用上述控制信号确定的接收定时正常接收上述信标时,再次尝试束模式的学习。这可以在需要进行通信时自动地识别学习束模式的需要,并且这可以在已经学习了束模式之后通信设备被移动时再次快速地学习束模式。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上述控制信号包括指示从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时间到上述信标的接收定时的时间差的“偏移”字段。这使得发送信标侧的通信设备能够积极地(actively)指定信标的接收定时。
请注意:这里,主要描述了将束学习信号划分为与束模式相同多的时隙的示例。然而,束学习信号不限于该示例,束学习信号还可以是通过将用与束模式同样多的扩展代码扩展的信号序列多重化(multiplex)获得的信号。
此外,尽管这里将通信设备100描述为发送侧的设备,且将通信设备200描述为接收侧的设备,无需说:可以提供具有这两种设备的全部功能的通信设备。
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但是本公开不限于这种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找到各种替换和修改,且应该理解这些替换和修改将自然地落入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附图标记列表
1 通信系统
100 通信设备(发送设备)
120 第一无线通信部分
170 第二无线通信部分
200 通信设备(接收设备)
220 第一无线通信部分
270 第二无线通信部分
S1 学习指令信号
S2 束学习信号
S3 控制信号
S4 信标(用于第二通信方案)

Claims (7)

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第一无线通信部分,能够根据第一通信方案执行无线通信;以及
第二无线通信部分,能够根据第二通信方案执行无线通信,所述第二通信方案使用比所述第一通信方案高的频带,
其中,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由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接收到预定控制信号的时间来确定接收根据所述第二通信方案发送的信标的接收定时,并且在所确定的接收定时形成具有预先学习的方向性的接收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信号包括指示所述信标是否跟随所述控制信号发送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未在所述接收定时正常地接收所述信标时,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再次尝试学习所述接收束的方向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信号包括指示从接收到所述控制信号的时间到所述信标的接收定时的时间差的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将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接收到所述控制信号起过去了预定时间的定时确定为所述信标的接收定时。
6.一种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的通信控制方法,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能够根据第一通信方案和第二通信方案分别执行无线通信,所述第二通信方案使用比所述第一通信方案高的频带,所述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方案将预定控制信号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到所述接收设备;
基于所述控制信号被接收到的时间确定在所述接收设备中接收根据所述第二通信方案发送的信标的接收定时;
根据所述第二通信方案将所述信标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到所述接收设备;以及
通过在所确定的所述接收设备中的接收定时形成具有预先学习的方向性的接收束来接收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信标。
7.一种包括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的通信系统,所述发送设备和所述接收设备各自包括:
第一无线通信部分,能够根据第一通信方案执行无线通信;以及
第二无线通信部分,能够根据第二通信方案执行无线通信,所述第二通信方案使用比所述第一通信方案更高的频带,其中,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第一无线通信部分根据所述第一通信方案将预定控制信号发送到所述接收设备,
所述接收设备中的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基于接收到所述控制信号的时间来确定接收根据所述第二通信方案发送的信标的接收定时,
所述发送设备中的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根据所述第二通信方案将所述信标发送到所述接收设备,以及
所述接收设备中的所述第二无线通信部分通过在所确定的接收定时形成具有预先学习的方向性的接收束来接收从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所述信标。
CN201180012429.7A 2010-03-11 2011-01-26 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830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4935 2010-03-11
JP2010054935A JP5321508B2 (ja) 2010-03-11 2010-03-11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PCT/JP2011/051443 WO2011111429A1 (ja) 2010-03-11 2011-01-26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3051A true CN102783051A (zh) 2012-11-14
CN102783051B CN102783051B (zh) 2016-08-03

Family

ID=44563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42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83051B (zh) 2010-03-11 2011-01-26 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964642B2 (zh)
EP (1) EP2547007B1 (zh)
JP (1) JP5321508B2 (zh)
KR (1) KR101602009B1 (zh)
CN (1) CN102783051B (zh)
BR (1) BR112012022368A2 (zh)
RU (1) RU2555866C2 (zh)
WO (1) WO20111114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99326B1 (ko) 2013-09-27 2021-09-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정보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BR112017005590A2 (pt) * 2014-09-30 2018-01-2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nós de acesso e método de formação de feixe para receber e transmitir sinais em rede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JP6581014B2 (ja) * 2016-02-19 2019-09-25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方法
US10263684B2 (en) * 2016-07-16 2019-04-16 Phazr, Inc. Wireless system using different bands in the transmit and receive direction and applying frequency shifts for bandwidth expansion
JP6761316B2 (ja) * 2016-09-20 2020-09-23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10742299B2 (en) * 2018-08-20 2020-08-11 Sony Corporation Allocation and directiona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in millimeter wave WLAN network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28857A1 (en) * 2002-06-06 2003-12-11 Hitachi, Ltd. Optimum scan for fixed-wireless smart antennas
JP2008048119A (ja) * 2006-08-15 2008-02-28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無線端末装置
JP2008235961A (ja) * 2007-03-16 2008-10-02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9759A (en) * 1993-02-17 1995-10-1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Frequency hopping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nd method
JP3544891B2 (ja) 1999-04-16 2004-07-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伝送システム、及びアンテナの指向性方向の決定方法
US7224685B2 (en) * 2001-09-13 2007-05-29 Ipr Licensing, Inc. Method of detection of signals using an adaptive antenna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US8913600B2 (en) * 2003-01-07 2014-12-16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device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device in an autonomous distributed network without a designated control station and method thereof
US7787437B2 (en) * 2003-02-03 2010-08-31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including timed beacon transmission control
JP4442338B2 (ja) * 2004-02-06 2010-03-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7379446B2 (en) * 2004-10-14 2008-05-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beacon signa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8175532B2 (en) * 2006-06-06 2012-05-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via at least one of directional and omni-direction antennas
US8320942B2 (en) * 2006-06-13 2012-11-27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device with directional antennas for use in millimeter-wave peer-to-peer network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beam steering
JP4697068B2 (ja) * 2006-06-27 2011-06-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5106013B2 (ja) * 2006-09-15 2012-12-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8102825B2 (en) * 2006-11-30 2012-01-24 Kyocera Corporation Detection of a multi-mode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at a mesh network
US8396018B2 (en) * 2006-12-04 2013-03-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of uncompressed video having beacon design
JP4224099B2 (ja) * 2006-12-26 2009-02-12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JP2008301006A (ja) * 2007-05-30 2008-12-11 Hitachi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7916081B2 (en) * 2007-12-19 2011-03-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forming in MIMO systems
JP4770939B2 (ja) * 2009-02-13 2011-09-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228857A1 (en) * 2002-06-06 2003-12-11 Hitachi, Ltd. Optimum scan for fixed-wireless smart antennas
JP2008048119A (ja) * 2006-08-15 2008-02-28 Nippon Hoso Kyokai <Nhk> 無線端末装置
JP2008235961A (ja) * 2007-03-16 2008-10-02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555866C2 (ru) 2015-07-10
EP2547007A1 (en) 2013-01-16
EP2547007B1 (en) 2017-07-12
KR101602009B1 (ko) 2016-03-17
BR112012022368A2 (pt) 2016-07-05
JP2011193044A (ja) 2011-09-29
US8964642B2 (en) 2015-02-24
US20120307738A1 (en) 2012-12-06
JP5321508B2 (ja) 2013-10-23
CN102783051B (zh) 2016-08-03
WO2011111429A1 (ja) 2011-09-15
EP2547007A4 (en) 2016-06-01
RU2012137774A (ru) 2014-03-10
KR20130016201A (ko) 201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7949B (zh) 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2308612B (zh) 通信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EP1672824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IMO channel measurement exchange
US8736491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puter program,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015800B2 (en) Beamforming training using polarization
EP2415181B1 (en) Method for beamforming training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es utilizing the same
CN102132504A (zh) 通过扇区扫描进行波束成形
CN102334356A (zh)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计算机程序和通信系统
CN102326339A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计算机程序和通信系统
CN102783051A (zh) 通信设备、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4521207A (zh) 在远程无线局域网(wlan)中用于单用户波束成形的数据单元格式
JP2010166316A (ja) Mimo通信システム
US8982714B2 (en) Methods for exchang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apparatuses utiliz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