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2379A - 电磁阀 - Google Patents

电磁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2379A
CN102782379A CN2011800121049A CN201180012104A CN102782379A CN 102782379 A CN102782379 A CN 102782379A CN 2011800121049 A CN2011800121049 A CN 2011800121049A CN 201180012104 A CN201180012104 A CN 201180012104A CN 102782379 A CN102782379 A CN 1027823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ressure
chamber
solenoid
s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21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2379B (zh
Inventor
冈本英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gl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agl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gl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agl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82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2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23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23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6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agnet, e.g. diaphragm valves, cutting off by means of a liquid
    • F16K31/0603Multiple-way valves
    • F16K31/0624Lift val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6493Multi-way valve unit
    • Y10T137/86574Supply and exhaust
    • Y10T137/8667Reciprocating valve
    • Y10T137/86694Piston valve
    • Y10T137/86702With internal flow pass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6493Multi-way valve unit
    • Y10T137/86574Supply and exhaust
    • Y10T137/8667Reciprocating valve
    • Y10T137/86694Piston valve
    • Y10T137/8671With annular passage [e.g., spoo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6919Sequentially closing and opening alternately seating flow control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7169Supply and exhaust
    • Y10T137/87217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受流体的压力变动的影响、能进行期望的流量控制的电磁阀。本发明中,在利用螺线管部将第一提升阀(103)和第二提升阀(104)打开关闭的控制阀中,所述第一提升阀(103)的落座面积即第一受压面积(S1)、所述第二提升阀(104)的落座面积即第二受压面积(S2)、所述第一感压部(145)的受压面积即第三受压面积(S3)、所述第二感压部(155)的受压面积即第四受压面积(S4)大致相等。藉此,在各提升阀工作时从流入流出的流体受到的不平衡的力都被抵消。

Description

电磁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例如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等中使用的电磁阀。
背景技术
广泛地使用一种滑阀式电磁阀:将阀芯配置成能沿着在侧面形成有端口的套筒的内周面滑动,利用螺线管的电磁力和弹簧等的机械性的力控制阀芯的位置,藉此,对工作流体的压力进行控制。在这种电磁阀中,需在套筒与阀芯之间设置间隙,因而难以完全防止从套筒与阀芯之间产生的泄漏。作为降低该泄漏的方法,可想到增大滑动部分的长度或尽可能减小间隙等应对方法,但均需要高精度的加工,从而增大了加工成本。
作为密封性良好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已知有例如使用日本专利特许第3994871号公报(专利文献1)及PCT国际公开WO2009/025366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提升阀的电磁阀。
日本专利特许第3994871号公报中记载的压力比例控制阀包括:第一提升阀,该第一提升阀设置于分隔板,该分隔板配置于在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所形成的连通室;以及第二提升阀,该第二提升阀设置于连通室的和输入端口连通一侧的相反侧,该连通室与输出端口连通,通过使分隔板的内周孔的密封滑动直径(第一提升阀的阀芯的密封滑动直径、第一密封滑动直径)、第一提升阀的阀部的落座直径、第二提升阀的落座直径(抵接直径)相等,从而能与螺线管的输出成比例地对流体的压力进行控制。
另外,PCT国际公开WO2009/025366号公报中记载的控制阀具有以下结构:将第一提升阀的阀部和第二提升阀的阀部一体形成,并利用由波纹管构成的第一感压弹簧装置来支承该阀部体,并利用由波纹管构成的第二感压弹簧装置来支承第二提升阀的阀座体,此外,通过使第一感压弹簧装置的受压面积、第二感压弹簧装置的受压面积、第一提升阀的阀部的落座直径、第二提升阀的阀部的落座直径大致相等,能良好地实现控制特性。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3994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PCT国际公开WO2009/0253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例如日本专利特许第3994871号公报所记载的电磁阀中,相对于形成得相等的分隔板的内周孔的阀芯的密封滑动面直径、第一提升阀的阀部的落座直径及第二提升阀的落座直径(抵接直径),将第二提升阀的阀座体的密封滑动直径(第二密封滑动直径)设定得较大,其结果是,第二提升阀会受到输出压力的影响,有时无法仅借助螺线管力来控制开口量。
另外,在PCT国际公开WO2009/025366号公报所记载的控制阀中,存在使用波纹管而使零件成本增大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这种控制阀中,在形成经得住高压的电磁阀的情况下,需提高波纹管的耐压性,并需增大波纹管的板厚,但若采用这种结构,则存在波纹管的弹簧常数变大、需使螺线管整体变大这样的技术问题。
此外,在使用波纹管的上述结构的控制阀中,在不能完全修正因波纹管倾斜而引起的阀落座时的倾斜的情况下,可能无法恰当地打开关闭阀。
本发明鉴于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可靠且高精度地进行流量控制并能降低成本的小型且高耐压的电磁阀。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一的本申请发明的电磁阀是对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的电磁阀,其特征是,包括:
本体,该本体的内部形成为在轴向上贯穿的阀空间室,该阀空间室被内周直径比周围形成得小的第一分隔部、第二分隔部及第三分隔部沿轴向依次分隔为第一感压室、第一阀室、第二阀室及第二感压室;
供给端口,该供给端口贯穿上述本体的上述第一阀室,供期望的供给压力的流体在本体与上述本体的外部之间流入流出;
输出端口,该输出端口贯穿上述本体的上述第二阀室,供期望的控制压力的流体在本体与上述本体的外部之间流入流出;
排出端口,该排出端口分别贯穿上述本体的上述第一感压室和/或上述第二感压室,供期望的排出压力的流体在本体与上述本体的外部之间流入流出;
第一阀构件,该第一阀构件是以能在轴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本体的上述第一感压室、上述第一阀室及上述第二阀室的内部的构件,上述第一阀构件在内部具有沿轴向贯穿该构件并使上述第一感压室侧与上述第二阀室侧连通的第一连通路;
第二阀构件,该第二阀构件是以能在轴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第二阀室及上述第二感压室的内部的构件,上述第二阀构件在内部具有沿轴向贯穿该构件并使上述第二阀室侧与上述第二感压室侧连通的第二连通路;
第一提升阀,该第一提升阀具有:形成于将上述第一阀室和上述第二阀室分隔开的上述第二分隔部的阀芯和阀座体中的任意一方;以及形成于上述第一阀构件的上述阀芯和阀座体中的任意另一方,上述第一提升阀使流体经由上述供给端口而流入的上述第一阀室与流体经由上述输出端口而流入的上述第二阀室之间打开、关闭;
第二提升阀,该第二提升阀具有:形成于上述第一阀构件的靠上述第二阀室侧的端部、且形成于该第二阀室内的阀芯和阀座体中的任意一方;以及形成于上述第二阀构件的靠上述第二阀室侧的端部、且形成于该第二阀室内的阀芯和阀座体中的任意另一方,上述第二提升阀在开阀状态下使上述第一连通路及上述第二连通路与上述第二阀室连通,并在闭阀状态下使上述第一连通路与上述第二连通路连通;
第一感压部,该第一感压部一体形成于上述第一阀构件,并以能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将上述第一感压室和上述第一阀室分隔开的上述第一分隔部的内周;
第二感压部,该第二感压部一体形成于上述第二阀构件,并以能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将上述第二阀室和上述第二感压室分隔开的上述第三分隔部的内周;
螺线管部,该螺线管部根据所通入的电流产生规定方向上的磁力,并使该磁力经由与上述第二阀构件连接的螺线管杆作用于上述第二阀构件;
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设置于上述本体与第一阀构件之间,并使上述第二阀构件方向的弹性力作用于上述第一阀构件;以及
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设置于上述本体与第二阀构件之间,并使与上述螺线管部作用的磁力相反方向的弹性力作用于上述第二阀构件,
上述第一提升阀的落座面积即第一受压面积、上述第二提升阀的落座面积即第二受压面积、上述第一感压部的受压面积即第三受压面积以及上述第二感压部的受压面积即第四受压面积大致相等。
根据这种结构的控制阀,由于第一阀座面与第一阀部面接合的内径面的第一受压面积、第二阀座面与第二阀部面接合的内径面的第二受压面积、第一感压部的第三受压面积、第二感压部的第四受压面积大致相等,因此,在各提升阀工作时,从流入的压力流体受到的不平衡的力全部被抵消。也就是说,即使由压送泵等产生的变动压力的流体流入第一阀室,由于该流体的变动压力由大致相同的受压面积来承受,因此受到的力变得相同,相反的力被抵消。即使变动压力作用于第一提升阀和第二提升阀,也能利用根据对应于弹簧的弹簧力和电流的大小的螺线管部而移动的螺线管杆来控制第一提升阀和第二提升阀的开度,因此,能可靠地进行流量控制。
另外,技术方案二的本发明的电磁阀的特征是,在上述第一分隔部和上述第三分隔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分隔部中,在该分隔部的内周和/或与该内周滑动的上述第一感压部或上述第二感压部的外周上配置有O形环等密封构件。
在这种结构的电磁阀中,能降低流体从滑动部的泄漏,并能进行更恰当的流量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常闭式电磁阀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用于例如自动变速器的液压制动器等用途。
图1是本发明的电磁阀100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电磁阀100是将控制阀部101和螺线管部102结合而一体形成的。
控制阀部101具有作为外框的本体110和在本体110的内部沿轴向贯穿的阀空间室120。阀空间室120因被第一分隔部111~第三分隔部113隔断而被划分为第一感压室121、第一阀室122、第二阀室123及第二感压室124。
而且,本体110由铁、黄铜、铜、铝、不锈钢等金属、工业塑料、特殊树脂等合成树脂材料制作而成。
在本体110上形成有从第一感压室121朝轴向的外侧贯穿的排出端口131、从外周面贯穿第一阀室122的供给端口132以及从外周面朝第二阀室123贯穿的输出端口133。供给端口132及输出端口133沿外周面设有多个。供给压力Po的流体流入供给端口132,控制压力Pc的流体从输出端口133流出或流入,从排出端口131排出排出压力Pd的流体。
本体110的靠螺线管部102侧的端部的外表面形成为供螺线管部102安装的安装面114,在其端部、即第二感压室124的靠螺线管部102侧的端部设有沿轴向贯穿该端部的螺线管杆186用的通孔134。
本体110的第一分隔部111的将第一感压室121与第一阀室122连通的孔的周面形成为第一滑动面111A。在第一滑动面111A上,后述阀芯140的呈圆筒形状的第一感压部145的外周面以隔着微小的间隙的方式贯穿并在轴向上滑动。
在第二分隔部112的将第一阀室122与第二阀室123连通的孔的周面上形成有阀孔面112A,在阀孔面112A的靠第一阀室122侧的端部形成有构成第一提升阀103的第一阀座面112B。
第三分隔部113的将第二阀室123与第二感压室124连通的孔的周面形成为第二滑动面113A。在第二滑动面113A上,后述阀座体150的呈圆柱形状的主体部151的外周面以隔着微小的间隙的方式贯穿并在轴向上滑动。
阀芯14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阀构件)是在圆柱状的主体部141的一个端部形成有筒状的第一感压部145和第一阀芯142、并在另一个端部形成有第二阀芯143的构件。换言之,阀芯140是第一阀芯142、第二阀芯143及第一感压部145被一体化后的构件。阀芯140以使第二阀芯143侧的端部位于螺线管部102侧并在第一阀芯142与第二阀芯143之间存在第二分隔部112的方式配置于控制阀部101的本体110的阀空间室120内。
阀芯140例如是通过使主体部141的端部外周面与设于第一阀部142的端部的嵌合孔嵌连而连接的方式等来进行组装的,并配置成上述配置。
阀芯140的材料是例如黄铜、铜、铝、不锈钢等金属或合成树脂材料等。
在阀芯140中,在第一阀室122内配置有第一阀芯142。在第一阀芯142上形成有第一阀部面142A,该第一阀部面142A是直径朝向主体部141变小、换言之直径朝向本体110的第二分隔部112变小的锥面。当阀芯140朝螺线管部102移动而使锥面在阀孔面112A内移动时,第一阀部面142A与第一阀座面112B接合而闭阀。另外,当阀芯140朝远离螺线管部102的方向移动而使锥面远离第一阀座面112B时,开阀。
这样,第一阀部面142A和第一阀座面112B构成为圆筒面不嵌合的第一提升阀103。在提升阀中,由于阀部面以微小的宽度与阀座面接触(落座),因此,能在开闭阀时不伴随产生滑动阻力。
第一阀部面142A与第一阀座面112B接合(落座)的内径部分的截面积(落座面积)成为受到工作流体压力的第一受压面积S1。
阀芯140的主体部141间隙嵌合地配置于本体110的第二分隔部112的阀孔面112A的内侧。在第一阀部面142A远离第一阀座面112B而将第一提升阀103开阀的状态下,阀芯140的主体部141与阀孔面112A之间形成为第一流通路125。因此,当第一提升阀103开阀时,供给压力Po的流体从第一阀室122流过第一流通路125而被供给至第二阀室123。
这样,由于阀芯140的主体部141间隙嵌合地配置于本体110的第二分隔部112的阀孔面112A的内侧,因此,在阀芯140移动的情况下,主体部141与阀孔面112A之间也形成为空间而不发生接触。因此,阀芯140的移动不伴随产生滑动阻力。另外,即便在主体部141上附着附着物,主体部141与阀孔面112A也不会在彼此的表面上滑动,因此,电磁阀100也不会产生工作不良。
在阀芯140中,在第二阀室123内配置有第二阀芯143。第二阀芯143形成于阀芯140靠螺线管部102侧的端部。在第二阀芯143上形成有第二阀部面143A,该第二阀部面143A是直径朝向前端变小、换言之直径朝向后述阀座体150变小的锥面。当阀座体150朝阀芯140移动,并使第二阀芯143的锥面位于形成于阀座体150靠阀芯140侧的端部的阀座部152的圆筒形状的阀孔面152A内的位置时,第二阀部面143A与第二阀座面152B接合而闭阀。另外,当阀座体150朝远离阀芯140的方向移动而使锥面远离第二阀座面152B时,开阀。
这样,第二阀部面143A和第二阀座面152B构成为圆筒面不嵌合的第二提升阀104。第二提升阀104与第一提升阀103相同,由于阀部面以微小的宽度与阀座面接触(落座),因此,也能在开闭阀时不伴随产生滑动阻力。
第二阀部面143A与第二阀座面152B接合(落座)的内径部分的截面积(落座面积)成为受到工作流体压力的第二受压面积S2。
另外,在该阀芯140的内部形成有从第一感压部145朝第二阀芯143贯穿的第一连通路146。
在阀芯140的与螺线管部102相反一侧的端部配置有第一感压部145。第一感压部145的端部侧是朝第一感压室121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的部分,其外周面以能在轴向上自由滑动的方式与本体110的第一分隔部111的第一滑动面111A嵌合。在圆筒形状的第一感压部145的作为底面的靠第一阀芯142侧的面上形成有朝第二阀芯143贯穿的第一连通路146的端部开口。
在圆筒形状的第一感压部145的内周部设置有第一弹簧161。第一弹簧161的一个端部与圆筒形状的第一感压部145的底面连接,第一弹簧161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感压室121的形成有排出端口131的端面连接。第一弹簧161利用弹簧力F1将阀芯140弹性地朝螺线管部102的方向按压。
当阀芯140的第二阀芯143的第二阀部面143A远离阀座体150的第二阀座面152B而开阀时,第一感压室121经由第一连通路146而与第二阀室123连通。另外,当第二阀芯143的第二阀部面143A与阀座体150的第二阀座面152B紧贴而闭阀时,第一感压室121经由第一连通路146及第二连通路156而与第二感压室124连通。
第一感压部145受到供给压力Po的面积是第三受压面积S3。
在本体110内部的阀芯140的螺线管部102侧以能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有阀座体150。
在阀座体15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阀构件)中,在圆柱状的主体部151靠阀芯140侧的端部形成有筒状的阀座部152,并在主体部151的螺线管部102侧形成有第二感压部155。另外,在阀座体150的更靠螺线管部102侧的端部连接着螺线管杆186的端部。另外,在阀座体150靠螺线管部102侧的端部沿外径方向形成有凸缘部153,在凸缘部153与第三分隔部113靠螺线管部102侧的环状侧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62。第二弹簧162是对螺线管杆186朝图示右侧、即螺线管部102侧施力的拉伸弹簧。
第二感压部155的受压面积是第四受压面积S4。
设于阀座体150的阀座部152靠阀芯140侧的端部的内周角部的第二阀座面152B与阀芯140的第二阀芯143的第二阀部面143A分离、接触而形成开闭阀。如上所述,该第二阀座面152B和第二阀部面143A构成接合宽度较小地接合而开闭的第二提升阀104。另外,第二阀座面152B与第二阀部面143A接合的内径部的截面中受到控制压力Pc的流体的面积是第二受压面积S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受压面积(第一提升阀103的落座面积)S1、第二受压面积(第二提升阀104的落座面积)S2、第三受压面积(第一感压部145的受压面积)S3及第四受压面积(第二感压部155的受压面积)S4均形成得大致相等。大致相等是指,若在±6%的范围内,则可起到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阀座体150上形成有使圆筒状的阀座部152的底部与第二感压室124连通的第二连通路156。当第二提升阀104开阀时,第二连通路156能将第二阀室123的流体导入供第二弹簧162配置的第二感压室124。同时,第二连通路156使第二感压室124与第一连通路146、第一感压室121及排出端口131始终连通。
流入第二感压室124的流体作用于连通的螺线管部102内的各构件,并以流体的压力仅作用于一个面的方式使压力平衡(流体也从第二感压室124流入螺线管部102的内部)。
根据这种结构的阀座体150,当螺线管部102不工作时,因第二弹簧162的弹簧力F2而使阀座体150远离阀芯140,以将第二提升阀104开阀。当第二提升阀104开阀时,第二阀室123与第二感压室124经由第二连通路156而连通,从而能使控制压力Pc的流体从第二阀室123流动至第二感压室124。
如上所述,螺线管部102与控制阀部101的安装面114连接。
螺线管部102在内部设有可动芯181,并使螺线管杆186与可动芯181连接。另外,在可动芯181的相对的位置设置固定芯182,并在可动芯181和固定芯182的周围配置电磁线圈183,以构成电磁回路。当对该电磁线圈183通电时,因根据该电流的大小而在电磁回路中产生的磁力F而将可动芯181朝固定芯182吸引。当可动芯181被吸引至固定芯182时,与可动芯181一体的螺线管杆186和可动芯181一起移动,以压缩第二弹簧162并按压阀座体150。当阀座体150移动时,阀座体150相对于阀芯140闭阀,并使阀芯140朝图示左方移动,从而使第一阀部面142A脱离第一阀座面112B以将第一提升阀103开阀。此时,第一弹簧161也被压缩。
接着,对这种结构的电磁阀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不朝螺线管部102通电的状态下,在螺线管部102的可动芯181与固定芯182之间未作用磁力F,可动芯181与固定芯182处于分离的状态,阀座体150因第二弹簧162的弹簧力F2的拉伸力而处于被朝螺线管部102侧拉动的状态。其结果是,阀座部152的第二阀座面152B远离阀芯140的第二阀部面143A,第二提升阀104处于行程(开口量)最大的开阀状态。
当第二提升阀104处于开阀状态时,形成流体能从第二阀室123朝第一连通路146流动的状态,控制压力Pc的流体从第二阀室123经由第一连通路146和第一感压室121而朝排出端口131排出,控制压力Pc降低。即,在停止朝螺线管部102通入电流的状态下,控制压力Pc处于降低的状态。
另外,当第二提升阀104处于开阀状态时,第二感压室124经由第二连通路156而与第二阀室123连通,第二感压室124、第二阀室123及第一感压室121均处于相同压力状态。
另外,当第二提升阀104处于开阀状态时,阀芯140被配置于第一感压室121的第一弹簧161的弹簧力F1按压,第一阀部面142A处于与第一阀座面112B接合的状态。即,由第一阀部面142A和第一阀座面112B构成的第一提升阀103处于行程(开口量)为零的闭阀状态。因此,从供给端口132供给来的供给压力Po的流体被第一提升阀103切断,停止朝第二阀室123的流入。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00中,由于第一受压面积S1、第二受压面积S2、第三受压面积S3及第四受压面积S4均构成为相同面积,因此,从工作流体受到的相互的力被抵消。
当在上述状态下朝螺线管部102通电时,在螺线管部102的可动芯181与固定芯182之间作用有磁力F,可动芯181与固定芯182处于靠近的状态下,阀座体150克服第二弹簧162的弹簧力F2的推伸力而移动至远离螺线管部102侧的位置。其结果是,阀座部152的第二阀座面152B靠近第二阀部面143A,第二提升阀104的行程(开口量)变小。
此时的磁力F、可动芯181与固定芯182的靠近状态、阀座体150的移动位置及第二提升阀104的行程(开口量)由通入螺线管部102的电流量确定。即,通入螺线管部102的电流量越大,则在螺线管部102的可动芯181与固定芯182之间作用的磁力F就越大,可动芯181和固定芯182处于进一步靠近的状态,阀座体150移动至进一步远离螺线管部102侧的位置,第二提升阀104的行程(开口量)更小,其结果是,第二阀室123与第一连通路146之间的流体流动处于被进一步抑制的状态。
当通入螺线管部102的电流量达到某一值时,阀座体150移动至第二阀座面152B与阀芯140的第二阀部面143A接合的位置,第二提升阀104的行程(开口量)为零,第二提升阀104处于闭阀状态。在该状态下,流体从第二阀室123朝第一连通路146的流动被切断,流过输出端口133的控制压力Pc的流体朝排出端口131侧的流出停止。
在该状态下,即在阀座体150单单移动至第二阀座面152B与第二阀部面143A接合的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提升阀103还处于行程(开口量)为零的闭阀状态,因而第一提升阀103及第二提升阀104均处于关闭的状态。
当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增大通入螺线管部102的电流量时,因第二阀部面143A与阀座部152的第二阀座面152B接合而与阀座体150形成一体的阀芯140克服第一感压室121的第一弹簧161的弹簧力F1朝第一感压室121侧移动,第一提升阀103的第一阀部面142A处于远离第一阀座面112B的状态。其结果是,从供给端口132供给来的供给压力Po的流体在第一阀座面112B与第一阀部面142A之间的第一流通路125中流动,并开始流入第二阀室123,从而使输出端口133侧的控制压力Pc的流量增大。
此时的第一提升阀103的行程(开口量)也由通入螺线管部102的电流量确定。即,通入螺线管部102的电流量越大,则阀芯140克服第一弹簧161的弹簧力F1而朝第一感压室121侧移动的距离就越长,第一提升阀103的第一阀部面142A与第一阀座面112B的分离状态变大,第一提升阀103的行程(开口量)变大。
在对螺线管部102通入最大电流的情况下,在可动芯181与固定芯182之间作用有最大的磁力F,可动芯181与固定芯182处于彼此最大的靠近状态。与可动芯181连接的螺线管杆186压缩第二感压室124的第二弹簧162及第一感压室121的第一弹簧161,并使阀座体150和阀芯140一体地朝感压室121侧移动。
在该状态下,由于如上所述形成第二阀座面152B与第二阀部面143A接合而将第二提升阀104关闭的状态,因此,切断第二阀室123和第一连通路146之间的流体流动,流过输出端口133的控制压力Pc的流体朝排出端口131侧的流出停止。
另一方面,第一提升阀103处于开阀状态,从供给端口132供给来的供给压力Po的流体在第一阀座面112B与第一阀部面142A之间的第一流通路125中流动而流入第二阀室123。其结果是,使输出端口133侧的(例如液压制动器的)控制压力Pc的流量增大。
这样,在第二提升阀104闭阀的状态下,根据螺线管部102中流动的被控制的电流使阀芯140移动,从而使第一提升阀103进行开闭动作。此时,在电磁阀100中,由于使第一受压面积S1、第二受压面积S2、第三受压面积S3及第四受压面积S4大致相等,因此,因来自供给压力Po的流体的变动压力而引起的不平衡的力被抵消,即使从液压泵供给来的供给压力Po的流体产生变动,也能有效防止因供给压力Po而使阀芯140变动,可根据螺线管杆186的行程使第一提升阀103的开闭开度按照设定进行开闭。即,第一提升阀103仅借助由螺线管部102的磁力F引起的螺线管杆186的移动、第一感压室121的第一弹簧161的弹簧力F1和第二感压室124的第二弹簧162的弹簧力F2的力来进行开闭,藉此,对控制压力Pc的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
即,由于第一阀芯142的(第一提升阀103)的受压面积S1、第二阀芯143(第二提升阀104)的受压面积S2、第一感压部的受压面积S3及第二感压部的受压面积S4分别构成为相同的面积,因此,即便流体的各压力Po、Pc作用于上述各受压面积S1~S4,上述相反的力也会被抵消。
由于对被第一弹簧161和第二弹簧162的弹簧力F1、F2以及螺线管部102的磁力F控制的可动芯181与固定芯182之间的距离进行控制,因此,也对与可动芯181一体的螺线管杆186进行控制,使螺线管杆186移动期望的距离。
其结果是,与螺线管杆186连接的阀座体150的第二阀座面152B能使第一弹簧161和第二弹簧162弹性伸缩,并能在与阀芯140的第二阀部面143A闭阀接合的状态下对第一提升阀103的开闭的开度进行控制。即,该情况下的阀芯140的跟随动作能在不受供给压力Po的变动影响的情况下对第一阀座面112B与第一阀部面142A之间的开闭阀的开度进行控制。能通过上述第一提升阀103的受到控制的开闭来对从第一阀室122朝第二阀室123流动的供给压力Po的流体进行流量比例控制。
在电磁阀100中,第二提升阀104的闭阀和第一提升阀103的开阀或第一提升阀103的闭阀和第二提升阀104的开阀并不能相对于通入螺线管部102的电流量而连续地切换。
在阀芯140的第二阀部面143A与阀座体150的第二阀座面152B接合而使阀芯140与阀座体150一体地克服第一感压室121的第一弹簧161的弹簧力F1及第二感压室124的第二弹簧162的弹簧力F2移动的状态、和只有与阀芯140分离的阀座体150仅克服第二感压室124的第二弹簧162的弹簧力F2而移动的状态中,驱动螺线管杆186的负载是非连续性增减的。因此,为了实现上述驱动而对螺线管部102要求的磁力F的大小也非连续性地变化。
因此,在其切换的状态、即在第一提升阀103闭阀且第二提升阀104开阀的状态与第一提升阀103开阀且第二提升阀104闭阀的状态之间切换状态时,即便使通入螺线管部102的电流量变化,螺线管杆186也不移动,第一提升阀103及第二提升阀104均处于欲变为闭阀状态的状态。即,在通入螺线管部102的电流量中,存在即便电流量增减,第一提升阀103及第二提升阀104这两个提升阀也一直处于闭阀状态的规定的电流量的范围。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电磁阀100根据电流的大小使螺线管部102的螺线管杆186工作,以与第一弹簧161、第二弹簧162的弹簧力F1、F2共同协作地对第一提升阀103及第二提升阀104的开闭度(开口量)进行控制,并根据该阀的开闭度使控制压力Pc的流体流动来进行流量控制。此时,在使电磁阀100的第一提升阀103和第二提升阀104工作的结构中,S1=S2=S3=S4,因此,第一提升阀103和第二提升阀104不会受到由流体压力引起的不平衡的力。因此,可只在螺线管部102的磁力F的作用下使螺线管杆186按照设定进行移动,从而对第一提升阀103和第二提升阀104的开闭度进行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00中,在阀芯140的主体部141与第二分隔部112的阀孔面112A之间未形成滑动部,另外,第一提升阀103和第二提升阀104的阀面是在线接触的状态下抵接的狭小宽度的接触。因此,在第一提升阀103和第二提升阀104中,能降低摩擦阻力且滑动面也较少,所以,能降低在滑动面间附着粉末而增大滑动阻力的可能性。
另外,通过由提升阀构成阀部,能减小各阀中的泄漏量,其结果是,能降低阀整体的内部泄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00中,不使用波纹管,阀芯以隔着微小间隙的方式滑动。因此,能防止因波纹管的倾斜而在阀落座时产生倾斜,从而能恰当地进行阀的开闭。
此外,与使用波纹管的情况比较,能构成经得住高压的电磁阀。换言之,能在电磁阀小型的状态下确保流量。
另外,能降低零件成本,也能使装置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常开式电磁阀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用于例如自动变速器的液压制动器等用途。
图2是本发明的电磁阀200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电磁阀200是将控制阀部201和螺线管部202结合而一体形成的。
控制阀部201具有作为外框的本体210和在本体210的内部沿轴向贯穿的阀空间室220。阀空间室220因被第一分隔部211~第三分隔部213隔断而被划分为第一感压室221、第一阀室222、第二阀室223及第二感压室224。
而且,本体210由铁、黄铜、铜、铝、不锈钢等金属、工业塑料、特殊树脂等合成树脂材料制作而成。
在本体210上形成有从第二感压室224朝轴向的外侧贯穿的排出端口231、从外周面贯穿第一阀室222的供给端口232以及从外周面朝第一阀室223贯穿的输出端口233。供给端口232及输出端口233沿外周面设有多个。供给压力Po的流体流入供给端口232,控制压力Pc的流体从输出端口233流出或流入,从排出端口231排出排出压力Pd的流体。
本体210的靠螺线管部202侧的端部的外表面形成为供螺线管部202安装的安装面214,在其端部、即第一感压室221的靠螺线管部202侧的端部设有沿轴向贯穿该端部的螺线管杆286用的通孔234。
本体210的第一分隔部211的将第一感压室221与第一阀室222连通的孔的周面形成为第一滑动面211A。在第一滑动面211A上,后述阀芯240的呈圆筒形状的第一感压部245的外周面以隔着微小的间隙的方式贯穿并在轴向上滑动。
在第二分隔部212的将第一阀室222与第二阀室223连通的孔的周面上形成有阀孔面212A,在阀孔面212A的靠第一阀室222侧的端部形成有构成第一提升阀203的第一阀座面212B。
第三分隔部213的将第二阀室223与第二感压室224连通的孔的周面形成为第二滑动面213A。在第三滑动面213A上,后述阀座体250的呈圆柱形状的主体部251及第二感压部255的外周面以隔着微小的间隙的方式贯穿并在轴向上滑动。
阀芯24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一阀构件)是在圆柱状的主体部241的一个端部形成有筒状的第一感压部245和第一阀芯242、并在另一个端部形成有第二阀芯243的构件。换言之,阀芯240是第一阀芯242、第二阀芯243及第一感压部245被一体化后的构件。阀芯240以使第一感压部245侧的端部位于螺线管部202侧并在第一阀芯242与第二阀芯243之间存在第二分隔部212的方式配置于控制阀部201的本体210的阀空间室220内。
阀芯240例如是通过使主体部241的端部外周面与设于第一阀部242的端部的嵌合孔嵌连而连接的方式等来进行组装的,并被配置成上述配置。
阀芯240的材料是例如黄铜、铜、铝、不锈钢等金属或合成树脂材料等。
在阀芯240中,在第一阀室222内配置有第一阀芯242。在第一阀芯242上形成有第一阀部面242A,该第一阀部面242A是直径朝向主体部241变小、换言之直径朝向本体210的第二分隔部212变小的锥面。当阀芯240朝与螺线管部202的相反侧移动而使锥面在阀孔面212A内移动时,第一阀部面242A与第一阀座面212B接合而闭阀。另外,当阀芯240朝靠近螺线管部202的方向移动而使锥面远离第一阀座面212B时,开阀。
这样,第一阀部面242A和第一阀座面212B构成为圆筒面不嵌合的第一提升阀203。在提升阀中,由于阀部面以微小的宽度与阀座面接触(落座),因此,能在开闭阀时不伴随产生滑动阻力。
第一阀部面242A与第一阀座面212B接合(落座)的内径部分的截面积(落座面积)成为受到工作流体压力的第一受压面积S1。
阀芯240的主体部241间隙嵌合地配置于本体210的第二分隔部212的阀孔面212A的内侧。在第一阀部面242A远离第一阀座面212B而将第一提升阀203开阀的状态下,阀芯240的主体部241与阀孔面212A之间形成为第一流通路225。因此,当第一提升阀203开阀时,供给压力Po的流体从第一阀室222流过第一流通路225而被供给至第二阀室223。
这样,由于阀芯240的主体部241间隙嵌合地配置于本体210的第二分隔部212的阀孔面212A的内侧,换言之,在阀芯240移动的情况下,也可在主体部241与阀孔面212A之间确保间隙,主体部241与阀孔面212A不会发生接触。因此,阀芯240的移动不伴随产生滑动阻力。另外,即便在主体部241上附着有附着物,主体部241与阀孔面212A也不在彼此的表面上滑动,因此,电磁阀200也不会产生工作不良。
在阀芯240中,在第二阀室223内配置有第二阀芯243。第二阀芯243形成于阀芯240的与螺线管部202相反一侧的端部。在第二阀芯243上形成有第二阀部面243A,该第二阀部面243A是直径朝向前端变小、换言之直径朝向后述阀座体250变小的锥面。当阀座体250朝阀芯240移动,而使第二阀芯243的锥面位于形成在阀座体250靠阀芯240侧的端部上的有底圆筒形状的阀座面252的内周面即阀孔面252A内的位置时,第二阀部面243与圆筒形状的阀孔面252A的开口部的环状的内周角部即第二阀座面252B接合而闭阀。另外,当阀座体250朝远离阀芯240的方向移动而使锥面远离第二阀座面252B时,开阀。
这样,第二阀部面243A和第二阀座面252B构成为圆筒面不嵌合的第二提升阀204。第二提升阀204与第一提升阀203相同,由于阀部面以微小的宽度与阀座面接触(落座),因此,也能在开闭阀时不伴随产生滑动阻力。
第二阀部面243A与第二阀座面252B接合(落座)的内径部分的截面积(落座面积)成为受到工作流体压力的第二受压面积S2。
另外,在该阀芯240的内部形成有从第一感压部245朝第二阀芯243贯穿的第一连通路246。螺线管杆286从螺线管部202贯穿该第一连通路246,其端部与阀座体250的靠螺线管部202侧的端部连接。具体而言,螺线管杆286的端部与阀座体250的有底圆筒形状的阀座部252的底面的中央部连接。
在阀芯240中,在第一阀芯242的螺线管部202侧形成有第一感压部245。第一感压部245从第一阀芯242靠螺线管部202侧的端部贯穿第一分隔部211的内侧而延伸至第一感压室221,在该第一感压部245的内部形成有上述第一连通路246。另外,第一感压部245靠螺线管部202侧的端部形成为凸缘状,在该凸缘状的端面的中央部形成有第一连通路246的端部开口。
另外,在第一感压部245的凸缘状的端部的周边部设置有第一弹簧261的一个端部。第一弹簧261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感压室221的靠螺线管部202侧的端面连接。第一弹簧261利用弹簧力F1将阀芯240弹性地朝与螺线管部202的相反方向按压。
流入第一感压室221的流体作用于连通的螺线管部202内的各构件,并以流体的压力仅作用于一个面的方式使压力平衡(流体也从第一感压室221流入螺线管部202的内部)。
当阀芯240的第二阀芯243的第二阀部面243A远离阀座体250的第二阀座面252B而使第二提升阀204开阀时,第一感压室221经由第一连通路246而与第二阀室223连通。另外,当阀芯240的第二阀部面243A与阀座体250的第二阀座面252B紧贴而使第二提升阀204闭阀时,第一感压室221经由第一连通路246而与第二感压室224连通。
第一感压部245受到供给压力Po的面积是第三受压面积S3。
在本体210内部的与螺线管部202的相反一侧以能在轴向上移动的方式配置有阀座体250。
在阀座体25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中的第二阀构件)中,在圆柱状的主体部251的靠阀芯240侧的端部形成有筒状的阀座部252,另外,还在其靠阀芯240侧(螺线管部202侧)的端部连接着螺线管杆286的端部。另外,阀座体250的与螺线管部202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为在其端部侧开口的有底圆筒形状,以形成第二感压部255。在该圆筒形状的第二感压部255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弹簧262。第二弹簧262是对螺线管杆286朝图示左侧、即螺线管部202侧施力的拉伸弹簧。
第二弹簧262的弹簧力比上述第一弹簧261的弹簧力大,当未利用螺线管部202作用任何磁力(F)时,利用第二弹簧262的弹簧力克服第一弹簧261的弹簧力,朝螺线管部202方向推压阀座体250及阀芯240。
第二感压部255的受压面积是第四受压面积S4。
设于阀座体250的阀座部252靠阀芯240侧的端部的内周角部的第二阀座面252B与阀芯240的第二阀芯243的第二阀部面243A分离、接触而形成开闭阀。如上所述,该第二阀座面252B和第二阀部面243A构成接合宽度较小地接合而开闭的第二提升阀204。另外,第二阀座面252B与第二阀部面243A接合的内径部的截面中承接控制压力Pc的流体的面积是第二受压面积S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受压面积(第一提升阀203的落座面积)S1、第二受压面积(第二提升阀204的落座面积)S2、第三受压面积(第一感压部245的受压面积)S3及第四受压面积(第二感压部255的受压面积)S4均形成得大致相等。
另外,在阀座体250上形成有使圆筒状的阀座部252的底部与第二感压室224连通的第二连通路256。当第二提升阀204开阀时,第二连通路256能将第二阀室223的流体导入供第二弹簧262配置的第二感压室224。同时,第二连通路256使第二感压室224与第一连通路246、第一感压室221及排出端口231始终连通。
第二连通路256的靠阀芯240侧的端部开口形成于阀座体250的有底圆筒形状的阀座部252的底面的中央部,但此处,如上所述,连接着螺线管杆286。然而,如图2所示,第二连通路256的开口部的一部分以外径比螺线管杆286的外径大的方式朝外周部扩大,或者形成到达上述位置为止的槽,从而不会被螺线管杆286堵住开口,能确保流路,以在第二连通路256与第二阀室223之间确保足够的流体流量。
根据这种结构的阀座体250,当螺线管部202未工作时,因第二弹簧262的弹簧力F2而使阀座体250朝阀芯240侧移动。当阀座体250移动时,阀座体250相对于阀芯240闭阀,并使阀芯240朝图示右方移动,从而使第一阀部面242A脱离第一阀座面212B以将第一提升阀203开阀。此时,第一弹簧261也被压缩。
由于螺线管部202的结构与螺线管部102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着,对这种结构的电磁阀2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未朝螺线管部202通电的状态下,未作用有螺线管部202的磁力F,阀座体250因第二弹簧262的弹簧力F2的推伸力而朝阀芯240侧移动,阀座体250的第二阀座面252B与第二阀芯243的第二阀部面243A接合,以使第二提升阀204处于行程(开口量)为零的闭阀状态。其结果是,第二阀室223与第二连通路256之间的流体的流动被切断,不能使流过输出端口233的控制压力Pc的流体朝排出端口231侧流出。
另外,由于第二弹簧262的弹簧力比第一弹簧261的弹簧力大,因此,第二弹簧262进一步使第一感压室221的第一弹簧261压缩并使阀芯240朝螺线管部202侧移动,第一阀部面242A和第一阀座面212B分离而使第一提升阀203处于行程(开口量)最大的开阀状态。其结果是,从供给端口232供给来的供给压力Po的流体在第一阀座面212B与第一阀部面242A之间的第一流通路225中流动而流入第二阀室223。其结果是,使输出端口233侧的(例如液压制动器的)控制压力Pc的流量增大。
即,当电流未朝螺线管部102流入时,能使控制压力Pc增大。
当在上述状态下朝螺线管部202通电时,在螺线管部202的可动芯181与固定芯182之间作用有磁力F,当该磁力F与第一弹簧261的弹簧力合在一起的力比第二弹簧262的弹簧力大时,克服第二弹簧262的弹簧力,使阀座体250朝远离螺线管部202的方向移动。此时,由于第一弹簧261作用于阀芯240,因此,阀芯240追随阀座体250一体地朝远离螺线管部202的方向移动,并维持第二提升阀204的闭阀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使第二提升阀204朝远离螺线管部202的方向移动,形成第一提升阀203的第一阀芯242的第一阀部面242A靠近第一阀座面212B,第一提升阀203的行程(开口量)减小。
此时的磁力F、阀芯240及阀座体250的移动位置及第一提升阀203的行程(开口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通入螺线管部202的电流量确定。
当通入螺线管部102的电流量达到某一值时,阀芯240的第一阀部面242A到达与第一阀座面212B接合的位置,第一提升阀203的行程(开口量)为零而处于闭阀状态。在该状态下,流体从第一阀室222朝第二阀室223的流动被切断,控制压力Pc的流体从供给端口232朝输出端口233的流动停止。
在该第一提升阀203刚闭阀之后的状态中,第二提升阀204也还处于行程(开口量)为零的闭阀状态,第一提升阀203及第二提升阀204均处于关闭的状态。
在上述状态下,在螺线管部202中流动着受到控制的中间电流的情况下,在第二提升阀204闭阀的工作状态下,根据螺线管部202中流动的电流使阀座体250及阀芯240移动,第一提升阀203进行开闭动作。能通过上述第一提升阀203的受到控制的开闭来对从第一阀室222朝第二阀室223流动的供给压力Po的流体进行流量比例控制。
当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增大通入螺线管部202的电流量时,由于第一阀芯242被第二分隔部212卡定,因此,阀芯240不能朝阀座体250方向移动,但与螺线管杆286直接连接的阀座体250进一步朝与螺线管部202的相反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构成第二提升阀204的阀座体250的第二阀座面252B远离阀芯240的第二阀部面243A,第二提升阀204处于开阀状态。其结果是,第二阀室223的控制压力Pc的流体流过第二连通路256及第二感压室224而处于朝排出端口231排出的状态,控制压力Pc开始降低。
在朝螺线管部202通入最大电流的情况下,螺线管部202的磁力F最大,螺线管杆286使阀座体250朝螺线管部202的远位侧的端部移动。其结果是,阀座部252的第二阀座面252B远离第二阀芯243的第二阀部面243A,而使第二提升阀204处于行程(开口量)最大的开阀状态,能使例如自动变速器的液压制动器用等的控制压力Pc的流体从第二阀室223流过第一连通路246和第二感压室224而朝排出端口231排出。
此时,阀芯240被第一弹簧261的弹簧力F1朝阀座体250方向按压,而使第一阀部面242A与第一阀座面212B接合,由第一阀部面242A和第一阀座面212B构成的第一提升阀203闭阀。因此,从供给端口232供给来的供给压力Po的流体被第一提升阀203切断,停止朝第二阀室223的流入。
也就是说,当在螺线管部202中流动着足够的电流时,能使控制压力Pc降低。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电磁阀200根据电流的大小使螺线管部202的螺线管杆286工作,以与第一弹簧261、第二弹簧262的弹簧力F1、F2共同协作地对第一提升阀203及第二提升阀204的开闭度(开口量)进行控制,并根据该阀的开闭度使控制压力Pc的流体流动来进行流量控制。此时,在使电磁阀200的第一提升阀203和第二提升阀204工作的结构中,S1=S2=S3=S4,因此,第一提升阀203和第二提升阀204不会受到由流体压力引起的不平衡的力。因此,可只借助螺线管部202的磁力F使螺线管杆286按照设定进行移动,对第一提升阀203和第二提升阀204的开闭度进行控制。
另外,在电磁阀200中,与电磁阀100相同,在阀芯240的主体部241与第二分隔部212的阀孔面212A之间未形成滑动部,另外,第一提升阀203和第二提升阀204的阀面是在线接触的状态下抵接的狭小宽度的接触。因此,在第一提升阀203和第二提升阀204中,能降低摩擦阻力且滑动面也较少,所以,能降低在滑动面间附着粉末而增大滑动阻力的可能性。
另外,通过由提升阀构成阀部,能减小各阀中的泄漏量,其结果是,能降低阀整体的内部泄漏。
此外,在电磁阀200中,不使用波纹管,阀芯以隔着微小间隙的方式滑动。因此,能防止因波纹管的倾斜而在阀落座时产生倾斜,从而能恰当地进行阀的开闭。
此外,与使用波纹管的情况比较,能构成经得住高压的电磁阀。换言之,能在电磁阀小型的状态下确保流量。
另外,能降低零件成本,也能使装置小型化。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表示实际实现图1中示意示出的本发明的常闭式电磁阀的情况下的一构成例。
因此,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阀300是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00相同的结构,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300中,本体310因组装上的原因而从螺线管部102侧被依次分割为第一本体部分311、第二本体部分312及第三本体部分313,并彼此在端部上设置有螺纹部,通过拧入彼此的螺纹部而将本体310组装成一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300中,划分阀空间室120的第二分隔部112构成以下结构:当将第二本体部分312的阳螺纹相互拧入第一本体部分311的阴螺纹而结合在一起时,将分隔构件312夹在第一本体部分311与第二本体部分312间来加以固定。
另外,在电磁阀300中,阀芯340构成为第一阀部341和第二阀部342的结合体。
电磁阀300的其它结构实质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00相同。另外,电磁阀300的动作、作用、效果等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00相同。
本发明的电磁阀能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来实际上恰当地加以实现。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表示实际实现图2中示意示出的本发明的常开式电磁阀的情况下的一构成例。
因此,图4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阀400是基本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阀200相同的结构,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400中,本体410因组装上的原因而从螺线管部202侧被依次分割为第一本体部分411、第二本体部分412及第三本体部分413,并彼此在端部上设置有螺纹部,通过拧入彼此的螺纹部而将本体410组装成一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400中,划分阀空间室220的第二分隔部212构成以下结构:当将第二本体部分412的阳螺纹相互拧入第一本体部分411的阴螺纹而结合在一起时,将分隔构件412夹在第一本体部分411与第二本体部分412间来加以固定。
另外,在电磁阀400中,阀芯440构成为第一阀部441和第二阀部442的结合体。
电磁阀400的其它结构实质上与第二施方式的电磁阀200相同。另外,电磁阀400的动作、作用、效果等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阀200相同。
本发明的电磁阀能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实际上恰当地加以实现。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表示实际实现图1中示意示出的本发明的常闭式电磁阀的情况下的另一构成例。
因此,图5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电磁阀500是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阀100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电磁阀300相同的结构,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除了图3所示的电磁阀300的结构之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电磁阀500还在滑动部上配置有作为密封构件的O形环。即,在阀芯140的第一感压部145的与第一分隔部111滑动的外周面上配置O形环501,在阀座体150的第二感压部155的与第三分隔部113滑动的外周面上配置O形环502。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降低从滑动部的泄漏。
本发明的电磁阀也可利用上述结构加以实现。
也可将上述O形环设于第一分隔部111及第三分隔部113侧、即本体210侧。另外,还可使用O形环以外的任意密封构件。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阀表示实际实现图2中示意示出的本发明的常开式电磁阀的情况下的另一构成例。
因此,图6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电磁阀600是基本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阀200及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磁阀400相同的结构,对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除了图4所示的电磁阀400的结构之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电磁阀600还在滑动部上配置有作为密封构件的O形环。即,在阀芯240的第一感压部245的与第一分隔部211滑动的外周面上配置O形环601,在阀座体250的第二感压部255的与第三分隔部213滑动的外周面上配置O形环602。
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能降低从滑动部的泄漏。
本发明的电磁阀也可利用上述结构加以实现。
也可将上述O形环设于第一分隔部211及第三分隔部213侧、即本体210侧。另外,还可使用O形环以外的任意密封构件。
工业上的应用领域
本发明作为能准确地控制朝车辆的液压系统、各种动力传递装置等的液压、朝空气压力系统供给的流体的流量的控制阀是有用的。另外,本发明的控制阀廉价而且没有误动作,很有用。

Claims (2)

1.一种电磁阀,对流体的流量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该本体的内部形成为在轴向上贯穿的阀空间室,该阀空间室被直径形成得较小的第一分隔部、第二分隔部及第三分隔部依次分隔为第一感压室、第一阀室、第二阀室及第二感压室;
供给端口,该供给端口贯穿所述第一阀室并供流体流入流出;
输出端口,该输出端口贯穿所述第二阀室并供流体流入流出;
排出端口,该排出端口贯穿所述第一感压室和/或所述第二感压室,并供流体流入流出;
第一阀构件,该第一阀构件以能在轴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一感压室、所述第一阀室及所述第二阀室的内部,所述第一阀构件在内部具有沿轴向贯穿并使所述第一感压室侧与所述第二阀室侧连通的第一连通路;
第二阀构件,该第二阀构件以能在轴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二阀室及所述第二感压室的内部,所述第二阀构件在内部具有沿轴向贯穿并使所述第二阀室侧与所述第二感压室侧连通的第二连通路;
第一提升阀,该第一提升阀具有:形成于将所述第一阀室和所述第二阀室分隔开的所述第二分隔部的阀芯和阀座体中的任意一方;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阀构件的所述阀芯和阀座体中的任意另一方,所述第一提升阀使所述第一阀室与所述第二阀室之间打开、关闭;
第二提升阀,该第二提升阀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一阀构件的靠所述第二阀室侧的端部的阀芯和阀座体中的任意一方;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阀构件的靠所述第二阀室侧的端部的阀芯和阀座体中的任意另一方,所述第二提升阀在开阀状态下使所述第一连通路及所述第二连通路与所述第二阀室连通,并在闭阀状态下使所述第一连通路与所述第二连通路连通;
第一感压部,该第一感压部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阀构件,并以能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将所述第一感压室和所述第一阀室分隔开的所述第一分隔部的内周;
第二感压部,该第二感压部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二阀构件,并以能滑动的方式配置于将所述第二阀室和所述第二感压室分隔开的所述第三分隔部的内周;
螺线管部,该螺线管部根据所通入的电流产生规定方向的磁力,并使该磁力经由与所述第二阀构件连接的螺线管杆作用于所述第二阀构件;
第一弹簧,该第一弹簧使所述第二阀构件方向的弹性力作用于所述第一阀构件;以及
第二弹簧,该第二弹簧使与所述螺线管部产生的磁力相反方向的弹性力作用于所述第二阀构件,
所述第一提升阀的落座面积即第一受压面积、所述第二提升阀的落座面积即第二受压面积、所述第一感压部的受压面积即第三受压面积以及所述第二感压部的受压面积即第四受压面积大致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分隔部和所述第三分隔部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分隔部中,在该分隔部的内周和/或与该内周滑动的所述第一感压部或所述第二感压部的外周配置有密封构件。
CN201180012104.9A 2010-03-03 2011-02-23 电磁阀 Active CN1027823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6395 2010-03-03
JP2010046395 2010-03-03
PCT/JP2011/054012 WO2011108423A1 (ja) 2010-03-03 2011-02-23 ソレノイドバルブ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2379A true CN102782379A (zh) 2012-11-14
CN102782379B CN102782379B (zh) 2014-02-26

Family

ID=44542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2104.9A Active CN102782379B (zh) 2010-03-03 2011-02-23 电磁阀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31517B2 (zh)
EP (1) EP2543915B1 (zh)
JP (1) JP5687267B2 (zh)
CN (1) CN102782379B (zh)
WO (1) WO2011108423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5946A (zh) * 2013-03-04 2013-07-10 宁波长壁流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先导阀
CN104819333A (zh) * 2014-01-31 2015-08-05 博格华纳公司 闭锁螺线管调节阀
CN110630805A (zh) * 2019-09-26 2019-12-31 长安大学 一种航空发动机快速电磁阀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05018A (zh) * 2018-05-10 2020-11-27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优先流量控制阀
CN114430796A (zh) * 2019-09-19 2022-05-03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CN115405710A (zh) * 2022-09-01 2022-11-29 唐山传奇科技有限公司 自闭式高速泄压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58423B1 (ko) * 2010-05-26 2012-06-22 주식회사 케피코 차량의 자동변속기용 유압 솔레노이드 밸브
CN102563092A (zh) * 2011-12-17 2012-07-11 西安航空动力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压力常闭型开关电磁阀
CN102720879B (zh) * 2012-06-25 2014-09-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阀及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US9791062B2 (en) * 2014-10-13 2017-10-17 Fema Corporation Of Michigan Hydraulic valve having pressure compensated flow control
US10612676B2 (en) * 2016-01-14 2020-04-07 Do Qoom, Corp, Ltd Check valve having reverse-direction fluid supply function
CN109642560B (zh) * 2016-08-29 2020-07-24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容量控制阀
CN110192052B (zh) 2017-01-26 2020-09-22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容量控制阀
EP3584441B1 (en) 2017-02-18 2022-08-31 Eagle Industry Co., Ltd. Capacity control valve
EP3585730B1 (en) * 2017-02-24 2023-12-20 Merck Patent GmbH Water purification and dispensing system and method
DE102017208310B4 (de) * 2017-05-17 2023-02-16 Mando Corporation Ventilanordnung und diese Ventilanordnung enthaltendes Antiblockiersystem
EP3650695B1 (en) * 2017-07-05 2023-09-06 Eagle Industry Co., Ltd. Capacity control valve
CN110770439B (zh) 2017-07-06 2022-03-22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容量控制阀
US11542931B2 (en) * 2017-11-15 2023-01-03 Eagle Industry Co., Ltd. Capacity control valve and capacity control valve control method
CN111316028B (zh) 2017-11-30 2022-12-02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
WO2019112025A1 (ja) 2017-12-08 2019-06-13 イーグル工業株式会社 容量制御弁及び容量制御弁の制御方法
CN111417780B (zh) 2017-12-14 2022-05-17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容量控制阀及容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
CN111630270B (zh) 2018-01-22 2022-04-15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容量控制阀
US11187330B2 (en) * 2018-04-17 2021-11-30 Hydraforce, Inc. Hydraulic balancing control valve and ride control system incorporating same
US11635152B2 (en) 2018-11-26 2023-04-25 Eagle Industry Co., Ltd. Capacity control valve
US11035482B2 (en) * 2019-01-31 2021-06-15 Scott Dale Follett Pressure relief valv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8461A (zh) * 2002-12-19 2004-06-30 �����Զ�����ʽ���� 压力比例控制阀
WO2009025366A1 (ja) * 2007-08-23 2009-02-26 Eagle Industry Co., Ltd. 制御弁
CN101410620A (zh) * 2006-03-15 2009-04-15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容量控制阀
JP2009287613A (ja) * 2008-05-27 2009-12-10 Keihin Corp 電磁スプール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16917A (en) * 1956-08-24 1962-01-16 Int Basic Economy Corp Valve for controlling pressurized fluid
JPS6436777U (zh) * 1987-08-28 1989-03-06
US5123718A (en) * 1990-04-06 1992-06-23 G. W. Lisk Company, Inc. Valve for automatic brake system
JP3921828B2 (ja) * 1998-08-05 2007-05-30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磁弁
CN100346100C (zh) * 2003-02-12 2007-10-31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流量控制阀
CN101784829B (zh) * 2007-08-23 2012-05-30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阀
CN101784830B (zh) * 2007-08-31 2011-11-09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阀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8461A (zh) * 2002-12-19 2004-06-30 �����Զ�����ʽ���� 压力比例控制阀
JP2004197858A (ja) * 2002-12-19 2004-07-15 Isuzu Motors Ltd 圧力比例制御弁
CN101410620A (zh) * 2006-03-15 2009-04-15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容量控制阀
WO2009025366A1 (ja) * 2007-08-23 2009-02-26 Eagle Industry Co., Ltd. 制御弁
JP2009287613A (ja) * 2008-05-27 2009-12-10 Keihin Corp 電磁スプール弁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95946A (zh) * 2013-03-04 2013-07-10 宁波长壁流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先导阀
CN104819333A (zh) * 2014-01-31 2015-08-05 博格华纳公司 闭锁螺线管调节阀
CN112005018A (zh) * 2018-05-10 2020-11-27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优先流量控制阀
CN114430796A (zh) * 2019-09-19 2022-05-03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CN114430796B (zh) * 2019-09-19 2023-12-08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流路切换阀
CN110630805A (zh) * 2019-09-26 2019-12-31 长安大学 一种航空发动机快速电磁阀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5405710A (zh) * 2022-09-01 2022-11-29 唐山传奇科技有限公司 自闭式高速泄压阀
CN115405710B (zh) * 2022-09-01 2023-06-09 唐山传奇科技有限公司 自闭式高速泄压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2379B (zh) 2014-02-26
WO2011108423A1 (ja) 2011-09-09
US8931517B2 (en) 2015-01-13
JP5687267B2 (ja) 2015-03-18
EP2543915A4 (en) 2016-07-20
US20120211686A1 (en) 2012-08-23
JPWO2011108423A1 (ja) 2013-06-27
EP2543915A1 (en) 2013-01-09
EP2543915B1 (en) 2018-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2379B (zh) 电磁阀
CN101784828B (zh) 控制阀
EP3239570B1 (en) Volume control valve
CN101784829B (zh) 控制阀
CN100557239C (zh) 容量控制阀
CN104471505B (zh) 直动式螺线管致动器
CN101784830B (zh) 控制阀
CN1763384B (zh) 具有差动辅助返回的直接操作式气动阀
CN104048090B (zh) 具有恒定排放口的电磁操作阀
EP2614278B1 (en) Pressure balanced valve with diaphragm valve member end seal
CN105102814B (zh) 阀单元、包括阀单元的流体作业机器
US20100258210A1 (en) Spool-type selector valve
CN103168190B (zh)
CN103003606A (zh) 气体用调压阀
EP1803980A1 (en) Hollow piston valve
EP3604875A1 (en) Electromagnetic proportional valve
CN107956911A (zh) 一种电磁阀
CN103597260A (zh) 阀组件
CN107725517B (zh) 一种比例流量电磁阀
US20070075283A1 (en) Valve apparatus
CN103133442A (zh) 液压装置
CN113446279A (zh) 高压油路切换装置及液压系统
US8905072B2 (en) Manual override device for a twin spool valve
CN106949114B (zh) 位移控制单元
US9777865B2 (en) Balanced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pressure regulating valv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