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79950A -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79950A CN102779950A CN2012102887932A CN201210288793A CN102779950A CN 102779950 A CN102779950 A CN 102779950A CN 2012102887932 A CN2012102887932 A CN 2012102887932A CN 201210288793 A CN201210288793 A CN 201210288793A CN 102779950 A CN102779950 A CN 1027799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sphorescent coloring
- organic light
- layer
- emitting diode
- transport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衬底上;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上;有机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由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和掺杂在其中的磷光染料形成;所述磷光染料为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所述红光磷光染料在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为0.2~0.5wt%;所述绿光磷光染料在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为0.02~0.05wt%。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单发光层结构的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实现了红光和绿光来源于磷光客体和蓝光来源于荧光主体的白光发射,该器件不但结构简单,也具有高效率、高显色指数和高光谱稳定性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全固态、主动发光、高对比度、响应速度快、视角宽、色彩逼真、清晰度高、超薄和易于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是信息领域正在崛起的新兴显示技术,继LCD之后有望成为未来20年成长最快的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手机、个人数据处理器、汽车仪表盘等中小尺寸彩色显示。
有机发光二极管依据发光层的不同可以实现红、绿、蓝或白光等不同发光颜色,特别是具有宽光谱的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需要具有高效率、高显色指数、高光谱稳定性和长寿命等性能特点。
从材料角度来说,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通常分全荧光型、全磷光型和荧光/磷光混合型三类。全荧光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高稳定性的优点,可以通过器件结构设计来实现高显色指数和光谱稳定性,但受量子统计理论的限制,该类器件往往表现了效率低的缺点,无法满足照明应用的要求。全磷光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具有高效率的优点,也可以实现高显色指数,但由于缺乏非常稳定的蓝光磷光发光材料,使制备的白光器件的寿命和光谱稳定性受到了影响。相比之下,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兼备了全荧光型器件的长寿命和全磷光型器件的高效率的优点。
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通常采用红(磷光)、绿(磷光)和蓝(荧光)三发光层结构或红绿(磷光)和蓝(荧光)两发光层结构来实现高显色指数的白光发射,为了避免磷光层和荧光层之间由于Dexter能量传递造成的激子淬灭问题,往往在磷光发光层和荧光发光层之间引入另一个具有高三线态能级的有机层来分离它们,这种设计本身对材料的选择就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多发光层或多源掺杂也带来了器件制备的复杂性,其光谱稳定性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很好的解决。现有技术中,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比较多,例如Y.Sun等人提出的一种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该器件结构比较复杂,引入了两个染料掺杂的蓝光荧光发光层和两个间隔层,其光谱也表现了一定不稳定性。该器件最大效率达到了18.7%和37.6lm/W,在500cd/m2亮度下达到了18.4%和23.8lm/W,显色指数为85。因此,针对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现状,发明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效率、高显色指数和高光谱稳定性的结构简单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
衬底;
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衬底上;
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上;
有机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由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和掺杂在其中的磷光染料形成;
所述磷光染料为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
所述红光磷光染料在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为0.2~0.5wt%;
所述绿光磷光染料在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为0.02~0.05wt%。
优选的,所述红光磷光染料为二(2,4-二苯基喹啉)(乙酰丙酮)合铱,所述红光磷光染料的带隙小于2.5eV。
优选的,所述红光磷光染料的最高被占据轨道小于5.3eV,最低未占据轨道大于2.8eV。
优选的,所述绿光磷光染料为三(2-苯基吡啶)合铱、乙酰丙酮酸二(2-苯基吡啶)铱或三(2-对苯基吡啶)合铱,所述绿光磷光染料的带隙小于2.6eV。
优选的,所述绿光磷光染料的最高被占据轨道小于5.2eV,最低未占据轨道大于2.6eV。
优选的,所述电子传输材料为二(2-羟基苯基吡啶)合铍,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最高被占据轨道大于5.7eV,最低未占据轨道小于2.6eV,带隙为3.1eV。
优选的,所述发光层的厚度为10~20nm。
优选的,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包括:
空穴界面层;
设置于所述空穴界面层上的空穴传输层;
设置于所述空穴传输层上的发光层;
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上的电子传输层;
设置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上的电子界面层;
所述发光层由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和掺杂在其中的磷光染料形成;
所述磷光染料为红光磷光染料和蓝光磷光染料。
优选的,所述空穴传输层的空穴传输材料的带隙大于3.4eV,最高被占据轨道为5.3eV~5.7eV。
优选的,所述电子传输层的电子传输材料的带隙大于3.1eV,最低未占据轨道为2.6eV~2.8eV。
在驱动电压的作用下,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获得在蓝色荧光主体上的部分空穴和电子,形成激子,激子辐射衰减则形成红光发射和绿光发射,在蓝光荧光主体上的大部分电子和空穴复合,形成激子,激子辐射衰减则形成蓝光发射,从而在衬底一端得到红绿蓝三基色的白光发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有机发光单元中仅设置了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掺杂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的单层发光层,并且同时实现了红、绿、蓝三基色发光,从而简化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另一方面,由上述发光过程可知,在驱动电压的作用下,磷光染料获得荧光主体上的空穴和电子,形成三线态激子,而蓝色荧光主体上的空穴和电子复合,形成单线态激子,发光层中的激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因此该器件具有非常高的效率,而器件又发射了含有红、绿、蓝同时发光的光谱,保证了该器件的高的显色指数特性;由于绿光磷光染料和红光磷光染料较低的掺杂浓度,其电子俘获并不随工作电压的增加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该器件也具有稳定的发光光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密度-亮度-电压特性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功率效率-量子效率特性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在不同亮度下的电致发光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这些描述只是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而不是对本发明权利要求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
衬底;
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衬底上;
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
有机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由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和掺杂在其中的磷光染料形成;
所述磷光染料为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
所述红光磷光染料在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为0.2~0.5wt%;
所述绿光磷光染料在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为0.02~0.05wt%。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单发光层结构的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实现了红光和绿光来源于磷光客体和蓝光来源于荧光主体的宽光谱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该器件不但结构简单,也具有高效率、高显色指数和高光谱稳定性的特点。
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通常包括阳极、阴极以及位于两个电极之间的有机电致发光单元,而有机电致发光单元至少包括一个空穴传输层、一个发光层和一个电子传输层。按照本发明,所述有机发光单元优选包括:空穴界面层、设置于所述空穴界面层上的空穴传输层;设置于所述空穴界面层上的磷光染料掺杂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的发光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上的电子传输层,设置于所述电子传输层的电子界面层。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优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衬底1;设置于衬底1上的阳极2;设置于阳极2上的空穴界面层3;设置于空穴界面层3上的空穴传输层4、设置于空穴传输层4上的发光层5、设置于发光层5上的电子传输层6、设置于电子传输层6上的电子界面层7、设置于电子界面层7上的阴极8。
本发明提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原理具体为:从阴极8通过电子传输层6注入到发光层5的电子和从阳极2通过空穴传输层4注入到发光层5的空穴,首先在发光层5的电子传输材料荧光主体上传输,由于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的最高被占据轨道(HOMO)能级接近于电子传输材料的HOMO能级,注入的部分空穴也会注入到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分子上并传输,而由于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的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能级低于电子传输材料的LUMO能级,则在电子传输材料荧光主体上的传输电子其中一部分被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俘获,因此在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分子上俘获的电子和在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分子上传输的空穴复合形成激子,激子辐射衰减则形成了绿光磷光染料的绿光发射和红光磷光染料的红光发射。由于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的浓度比较低,在电子传输材料上传输的电子不可能被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完全俘获,大部分电子还是在电子传输材料上传输的,因此在电子传输材料上传输的电子和在电子传输材料上传输的空穴复合形成激子,激子辐射衰减便形成了电子传输材料的蓝光发射。从而,在衬底一端得到红绿蓝三基色的白光发射。
本发明在有机发光单元中中设置了磷光染料掺杂荧光主体的发光层5,由于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是荧光主体,具有高的三线态能级,因此,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掺杂在荧光主体电子传输材料中时,不存在激子淬灭的问题。
按照本发明,衬底1优选为玻璃或柔性聚合物衬底。所述第一电极优选为阳极2,阳极2优选为氧化铟锡或导电聚合物,所述阳极的功函数优选为4.7eV~5.2eV。空穴界面层3的材料优选为五氧化二钒、三氧化钼或三氧化钨。空穴传输层4优选为一种宽带隙高迁移率的空穴传输材料,其带隙优选大于3.4eV,最高被占据轨道优选为5.3eV~5.7eV,空穴迁移率优选大于10-4cm2/V·s。所述空穴传输层的空穴传输材料更优选为4,4'-环己基二(N,N-二(4-甲基苯基)苯胺)(TAPC)或4,4',4″-三(N-咔唑)三苯胺(TCTA)。
由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和掺杂在其中的磷光染料形成的发光层5是本发明核心的发光层,所述磷光染料包括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其实现了红光和绿光来源于磷光染料和蓝光来源于荧光主体的白光发射。发光层5的红光磷光染料在电子传输材料中的掺杂浓度为0.2~0.5wt%,优选为0.3wt%~0.4wt%。所述红光磷光染料的带隙小于2.5eV,其最高被占据轨道小于5.3eV,最低未占据轨道大于2.8eV,通过对所述红光磷光染料能级的限定,保证了二极管发射白光的过程,否则将会无法得到高显色指数的白光,同时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也会受到影响。所述红光磷光染料优选为铱的配合物,更优选为二(2,4-二苯基喹啉)(乙酰丙酮)合铱(III)((PPQ)2Ir(acac))。
发光层5中的绿光磷光染料在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为0.02~0.05wt%,更优选为0.03~0.04wt%。所述绿光磷光染料的带隙优选小于2.6eV,所述绿光磷光染料优选为三(2-苯基吡啶)合铱((Ir(ppy)3)、乙酰丙酮酸二(2-苯基吡啶)铱((ppy)2Ir(acac))或三(2-对苯基吡啶)合铱(Ir(mppy)3)。
本发明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的带隙是相对主体材料的带隙来说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染料的带隙通常要小于主体的带隙,目的在于保证染料可以俘获电子或俘获空穴,使电子和空穴俘获后在染料分子上复合发光,如果染料分子的带隙过大,将无法保证这样的发光过程,从而不能保证得到良好的白光发射,器件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按照本发明,发光层5中通过对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的限定,使发光层中的单线态激子能量和三线态激子能量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使二极管具有较高的效率,而器件又发射了含有红、绿、蓝同时发光的宽的光谱,保证了该器件的高的显色指数特性;由于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的掺杂浓度较低,其电子俘获并不随工作电压的增加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该器件也显示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光谱。若浓度过高会导致红光和绿光过多,无法得到白光,浓度过低除了无法得到很好的白光发射,其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发光层5中电子传输材料是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优选为二(2-羟基苯基吡啶)合铍(Be(PP)2)。为了保证电子的有效注入,且对空穴具有阻挡作用,使从阳极注入的空穴能够有效地限制在发光层内,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带隙优选为3.1eV。所述电子传输材料最高被占据轨道(HOMO)优选大于5.7eV,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小于2.6eV,三重态能级大于2.6eV,荧光量子效率大于40%。为了使发光层内激子的数目得到充分利用,所述发光层5的厚度优选为10~20nm,若厚度过薄激子将扩散到传输层被淬灭,若过厚则会增加电压,降低器件的效率。
电子传输层6优选为宽带隙高迁移率电子传输材料,其带隙优选大于3.1eV,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优选为2.6eV~2.8eV,电子迁移率大于10-4cm2/V·s,其厚度优选为30~50nm。所述电子界面层优选为五氧化二钒、三氧化钼或三氧化钨,厚度优选为2~20nm。
本发明公开的白光发光二级管的发光层是通过同时掺杂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在单一荧光主体中形成的,通过控制两个磷光染料在其荧光主体中的浓度,实现了红光和绿光来源于磷光染料和蓝光来源于荧光主体的宽光谱白光发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同时该器件显示了高效率、高光谱稳定性好显色指数的特点。
本发明对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本发明优选采用下述方法制备,具体为:
先将ITO玻璃上的ITO阳极层2光刻成细条状的电极,然后清洗,氮气吹干,用氧等离子体处理1~5min,并在真空烘箱内在120℃烘烤0.5~1h,然后转移到真空镀膜系统中,待真空度达到1~5×10-4Pa时,依次在ITO阳极层2上蒸镀空穴界面层3,空穴传输层4,发光层5,电子传输层6,电子界面层7和阴极8,其中两个电极相互交叉部分形成器件的发光区,发光区面积为16mm2,空穴界面层3的厚度为2~20nm,空穴传输层4厚度为50~70nm、发光层5厚度为10~20nm,电子传输层6的厚度为30~50nm,电子界面层7的厚度为0.5~1.5nm,阴极8的厚度为100~300纳米。发光层5中的绿光磷光染料和红光磷光染料的掺杂浓度按重量比分别控制在0.02wt%~0.05wt%和0.2wt%~0.5wt%。
空穴界面层和电子界面层的蒸发速率为0.1~0.3nm/s,空穴传输层4、发光层5、电子传输层6中的有机材料的蒸发速率为0.1~0.2nm/s,掺杂的磷光染料的蒸发速率为0.001~0.01nm/s,Al的蒸发速率为1nm/s。实验表明,该器件的起亮电压为2.5伏,最大亮度超过了45000cd/m2,在3.2伏电压下的亮度为1000cd/m2,最大功率效率为45.1lm/W,最大的外量子效率为15.2%,在1000cd/m2亮度下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了30.3lm/W和13.2%,该器件也显示了很好的白光发射和非常好的光谱稳定性,色度坐标(0.42,0.46)左右,显色指数超过了88。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有机发光二极管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
先将玻璃衬底1上的ITO阳极2光刻成4mm×30的电极,然后清洗,氮气吹干,把该玻璃放置到真空烘箱内在120℃烘烤30min,采用氧等离子体处理2分钟,随后把该玻璃放到真空镀膜系统中。当真空镀膜系统真空度达到1~5×10-4Pa的时候,依次在ITO阳极2上蒸镀MoO3的空穴界面层3、TAPC的空穴传输层4、红光磷光染料(PPQ)2Ir(acac)和绿光磷光染料(ppy)2Ir(acac)掺杂的电子传输材料Be(PP)2的发光层5、Be(PP)2的电子传输层6、LiF的电子界面层7和金属Al的阴极8,其中两个电极相互交叉部分形成器件的发光区,发光区面积为16mm2,空穴界面层3、空穴传输层4、发光层5、电子传输层6、电子界面层7和阴极8的厚度分别为5、50、20、30、1和200nm,MoO3和LiF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1nm/s,TAPC、Be(PP)2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2nm/s,发光层中(PPQ)2Ir((acac)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6nm/s,(ppy)2Ir(acac)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06nm/s,Al的蒸发速率控制在1nm/s。对于发光层中的掺杂,三种有机材料在不同的蒸发源中同时蒸镀,(PPQ)2Ir(acac)的浓度控制在0.3wt%,(ppy)2Ir(acac)控制在0.03wt%。最终制备成结构为ITO/MoO3/TAPC/(PPQ)2Ir(acac):(ppy)2Ir(acac):Be(PP)2/Be(PP)2/LiF/Al的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附图2为本发明的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密度-亮度-电压特性曲线图,图中○曲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亮度-电压曲线,●曲线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密度-电压曲线,由图2可知,器件的起亮电压为2.45伏,器件的最大亮度超过了30000cd/m2,在3.2伏电压下的亮度为1000cd/m2。附图3为器件的亮度-功率效率-量子效率特性曲线图,图中曲线a为二极管的功率效率曲线,曲线b为二极管的外量子效率曲线,由图可知,器件的最大功率效率为46.8lm/W,最大的外量子效率为16.5%,在1000cd/m2亮度下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了30.3lm/W和13.4%。图4为器件在不同亮度下的电致发光光谱图,◇曲线为二极管在3V时的电致发光光谱图,色度光标为(0.45,0.48),显色指数为88,△曲线为二极管在4V时的电致发光光谱图,色度光标为(0.43,0.47),显色指数为88,○曲线为二极管在5V时的电致发光光谱图,色度光标为(0.42,0.46),显色指数为88,□曲线为二极管在6.5V时的电致发光光谱图,色度光标为(0.41,0.45),显色指数为90,由图4可知,二极管具有很好的白光发射和非常好的光谱稳定性,色度坐标(0.42,0.46)左右,显色指数88~90。
实施例2
先将玻璃衬底1上的ITO阳极2光刻成4mm×30mm的电极,然后清洗,氮气吹干,把该玻璃放置到真空烘箱内在120℃烘烤30min,采用氧等离子体处理2min,随后把该玻璃放到真空镀膜系统中。当真空镀膜系统真空度达到1至5×10-4Pa的时候,依次在ITO阳极2上蒸镀MoO3的空穴界面层3、TAPC的空穴传输层4、红光磷光染料(PPQ)2Ir(acac)和绿光磷光染料Ir(ppy)3掺杂的电子传输材料Be(PP)2的发光层5、Be(PP)2的电子传输层6、LiF的电子界面层7和金属Al的阴极8,其中两个电极相互交叉部分形成器件的发光区,发光区面积为16平方毫米,空穴界面层3、空穴传输层4、发光层5、电子传输层6、电子界面层7和阴极8的厚度分别为5、50、20、30、1和200nm,MoO3和LiF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1nm/s,TAPC、Be(PP)2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2nm/s,发光层中(PPQ)2Ir(acac)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6nm/s,Ir(ppy)3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06nm/s,Al的蒸发速率控制在1nm/s。对于发光层中的掺杂,三种有机材料在不同的蒸发源中同时蒸镀,(PPQ)2Ir(acac)的浓度控制在0.2wt%,Ir(ppy)3控制在0.02wt%。最终制备成结构为ITO/MoO3/TAPC/(PPQ)2Ir(acac):Ir(ppy)3:Be(PP)2/Be(PP)2/LiF/Al的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实验证明,该器件的起亮电压为2.3伏,最大亮度超过了40000cd/m2,在3.0伏电压下的亮度为1000cd/m2,最大功率效率为47.1lm/W,最大的外量子效率为17.5%,在1000cd/m2亮度下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了32.3lm/W和14.2%,该器件也显示了很好的白光发射和非常好的光谱稳定性,色度坐标(0.41,0.45)左右,显色指数超过了89。
实施例3
先将玻璃衬底1上的ITO阳极2光刻成4mm×30mm的电极,然后清洗,氮气吹干,把该玻璃放置到真空烘箱内在120℃烘烤30min,之后,用氧等离子体处理2min,之后,把该玻璃放到真空镀膜系统中。当真空镀膜系统真空度达到1至5×10-4Pa的时候,依次在ITO阳极2上蒸镀MoO3的空穴界面层3、TAPC的空穴传输层4、红光磷光染料(PPQ)2Ir(acac)和绿光磷光染料Ir(mppy)3掺杂的电子传输材料Be(PP)2的发光层5、Be(PP)2的电子传输层6、LiF的电子界面层7和金属Al的阴极8,其中两个电极相互交叉部分形成器件的发光区,发光区面积为16mm2,空穴界面层3、空穴传输层4、发光层5、电子传输层6、电子界面层7和阴极8的厚度分别为5、50、20、30、1和200nm,MoO3和LiF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1nm/s,TAPC、Be(PP)2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2nm/s,发光层中(PPQ)2Ir(acac)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6nm/s,Ir(mppy)3的蒸发速率控制在0.0006nm/s,Al的蒸发速率控制在1nm/s。对于发光层中的掺杂,三种有机材料在不同的蒸发源中同时蒸镀,(PPQ)2Ir(acac)的浓度控制在0.5wt%,Ir(ppy)3控制在0.05wt%。最终制备成结构为ITO/MoO3/TAPC/(PPQ)2Ir(acac):Ir(mppy)3:Be(PP)2/Be(PP)2/LiF/Al的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实验表明,该器件的起亮电压为2.5伏,最大亮度超过了45000cd/m2,在3.2伏电压下的亮度为1000cd/m2,最大功率效率为45.1lm/W,最大的外量子效率为15.2%,在1000cd/m2亮度下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了30.3lm/W和13.2%,该器件也显示了很好的白光发射和非常好的光谱稳定性,色度坐标(0.42,0.46)左右,显色指数超过了88。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第一电极,设置于所述衬底上;
第二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上;
有机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包括发光层,所述发光层由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和掺杂在其中的磷光染料形成;
所述磷光染料为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
所述红光磷光染料在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为0.2~0.5wt%;
所述绿光磷光染料在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浓度为0.02~0.05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光磷光染料为二(2,4-二苯基喹啉)(乙酰丙酮)合铱,所述红光磷光染料的带隙小于2.5eV。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光磷光染料的最高被占据轨道小于5.3eV,最低未占据轨道大于2.8eV。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光磷光染料为三(2-苯基吡啶)合铱、乙酰丙酮酸二(2-苯基吡啶)铱或三(2-对苯基吡啶)合铱,所述绿光磷光染料的带隙小于2.6eV。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绿光磷光染料的最高被占据轨道小于5.2eV,最低未占据轨道大于2.6eV。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传输材料为二(2-羟基苯基吡啶)合铍,所述电子传输材料的最高被占据轨道大于5.7eV,最低未占据轨道小于2.6eV,带隙为3.1eV。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层的厚度为10~2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发光单元包括:
空穴界面层;
设置于所述空穴界面层上的空穴传输层;
设置于所述空穴传输层上的发光层;
设置于所述发光层上的电子传输层;
设置于所述电子传输层上的电子界面层;
所述发光层由可发蓝光的电子传输材料和掺杂在其中的磷光染料形成;
所述磷光染料为红光磷光染料和绿光磷光染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穴传输层的空穴传输材料的带隙大于3.4eV,最高被占据轨道为5.3eV~5.7eV。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传输层的电子传输材料的带隙大于3.1eV,最低未占据轨道为2.6eV~2.8eV。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88793.2A CN102779950B (zh) | 2012-08-14 | 2012-08-14 |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210288793.2A CN102779950B (zh) | 2012-08-14 | 2012-08-14 |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79950A true CN102779950A (zh) | 2012-11-14 |
CN102779950B CN102779950B (zh) | 2015-05-20 |
Family
ID=47124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88793.2A Active CN102779950B (zh) | 2012-08-14 | 2012-08-14 |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779950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03765A (zh) * | 2013-04-01 | 2014-10-15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 |
CN104183778A (zh) * | 2013-05-24 | 2014-12-03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6058063A (zh) * | 2016-07-26 | 2016-10-26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
CN111952478A (zh) * | 2020-08-25 | 2020-11-17 | 烟台大学 | 界面激基复合物的单发光层白光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5673A (zh) * | 2002-11-12 | 2005-05-11 | 奥博特瑞克斯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 |
CN1711002A (zh) * | 2004-06-17 | 2005-12-21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单发光层全波长有机电激发光装置 |
CN1921171A (zh) * | 2006-09-14 | 2007-02-2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US20070126350A1 (en) * | 2005-12-06 | 2007-06-07 | Lee Jeong I |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
CN101006755A (zh) * | 2004-07-27 | 2007-07-25 | 华盛顿大学 | 发白光的电致发光器件 |
CN101170853A (zh) * | 2007-11-23 | 2008-04-30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由rgb组成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0521287C (zh) * | 2005-12-21 | 2009-07-29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器件 |
CN101694849A (zh) * | 2009-09-22 | 2010-04-14 | 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叠层器件 |
CN101859881A (zh) * | 2010-04-28 | 2010-10-13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电子传输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924186A (zh) * | 2009-06-17 | 2010-12-22 | 上海宏源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
-
2012
- 2012-08-14 CN CN201210288793.2A patent/CN10277995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15673A (zh) * | 2002-11-12 | 2005-05-11 | 奥博特瑞克斯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元件的制造方法 |
CN1711002A (zh) * | 2004-06-17 | 2005-12-21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单发光层全波长有机电激发光装置 |
CN101006755A (zh) * | 2004-07-27 | 2007-07-25 | 华盛顿大学 | 发白光的电致发光器件 |
US20070126350A1 (en) * | 2005-12-06 | 2007-06-07 | Lee Jeong I | 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
CN100521287C (zh) * | 2005-12-21 | 2009-07-29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器件 |
CN1921171A (zh) * | 2006-09-14 | 2007-02-2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CN101170853A (zh) * | 2007-11-23 | 2008-04-30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由rgb组成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924186A (zh) * | 2009-06-17 | 2010-12-22 | 上海宏源照明电器有限公司 |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
CN101694849A (zh) * | 2009-09-22 | 2010-04-14 | 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叠层器件 |
CN101859881A (zh) * | 2010-04-28 | 2010-10-13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电子传输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FANGCHAO ZHAO ET AL.: "A hybrid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 stable color and reduced efficiency roll-off by using a bipolar charge carrier switch", 《ORGANIC ELECTRONICS》, vol. 13, 31 March 2012 (2012-03-31), pages 1049 - 1055, XP028412383, DOI: 10.1016/j.orgel.2012.03.005 * |
JIAXING JIANG ER AL.: "High-Efficiency White-Light-Emitting Devices from a Single Polymer by Mixing Singlet and Triplet Emission", 《ADVANCED MATERIALS》, vol. 18, no. 13, 1 June 2006 (2006-06-01), pages 1769 - 1773, XP007910596, DOI: 10.1002/adma.200502740 * |
YANQIN LI ET AL.: "Hydroxyphenyl-pyridine Beryllium Complex (Bepp2) as a Blue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 《CHEM. MASTER》, vol. 12, no. 9, 12 August 2000 (2000-08-12), pages 2672 - 2675, XP012027756, DOI: 10.1063/1.1366338 * |
汪磊等: "基于荧光与磷光复合的有机电致白光器件", 《化学进展》, vol. 20, no. 78, 31 August 2008 (2008-08-31), pages 1050 - 1056 *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03765A (zh) * | 2013-04-01 | 2014-10-15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 |
CN104103765B (zh) * | 2013-04-01 | 2018-02-02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 |
CN104183778A (zh) * | 2013-05-24 | 2014-12-03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6058063A (zh) * | 2016-07-26 | 2016-10-26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
CN111952478A (zh) * | 2020-08-25 | 2020-11-17 | 烟台大学 | 界面激基复合物的单发光层白光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CN111952478B (zh) * | 2020-08-25 | 2024-03-12 | 烟台大学 | 界面激基复合物的单发光层白光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79950B (zh) | 2015-05-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277563B1 (ko) |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 |
EP3364459B1 (en)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 |
KR102378408B1 (ko) |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장치 | |
CN103187429B (zh) |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751449B (zh) |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 |
CN106410053B (zh) |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06531769A (zh)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电子设备及其制作方法 | |
WO2016078102A1 (zh) | 白光oled显示屏及其串联式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 |
KR20150063785A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6024844B (zh) |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CN107579097A (zh) | 白色有机发光装置 | |
CN108011047A (zh) | 一种红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02184938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963093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 |
CN109473561A (zh) |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显示面板 | |
CN106997890A (zh) | 一种基于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的彩色显示器件 | |
CN102779950B (zh) |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 |
CN101859881B (zh) | 电子传输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859879A (zh) | 一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746079B (zh) | 一种单层结构的倒置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09346500B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 |
CN103219473A (zh) | 具有单发光层结构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06992256A (zh) | 一种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01916830B (zh) | 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169965B (zh) | 一种oled器件及其制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321 Address after: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Hehai road 213000 No. 9 Patentee after: 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 Devices Address before: 130022 Changchun people's street, Jilin, No. 5625 Patentee before: Changchun Institue of Applied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