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79886B - 光电装置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光电装置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79886B
CN102779886B CN201210247885.6A CN201210247885A CN102779886B CN 102779886 B CN102779886 B CN 102779886B CN 201210247885 A CN201210247885 A CN 201210247885A CN 102779886 B CN102779886 B CN 1027798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optical device
optical component
device assembly
auxiliary energy
assembl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478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79886A (zh
Inventor
谢明勋
李宗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pista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pista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pistar Corp filed Critical Epistar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24788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79886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09101266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18342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79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9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79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79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2PV systems with concentrator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公开一种光电装置组件,包括:一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具有一第一级进口以及一具有一外边界与一内边界的第二级进口;及一光电装置,光学耦合到该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其中该外边界对于可被该光电装置接收的辐射能不可穿透,而该内边界对于该辐射能可穿透。

Description

光电装置组件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3月10日,申请号为200910126649.7,发明名称为“光电装置组件”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能量收集系统,尤其关于一种太阳能收集系统以及与其相接合的光学透镜。
背景技术
图1显示一传统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封装10,其包括一光学透镜11、一封装基座12、以及一LED芯片13。LED封装10具有一纵轴15,其通过光学透镜11的中心。LED芯片13设置在封装基座12上。封装基座12可以具有一杯状物(未显示),此杯状物还可以具有一反射器(未显示)以反射自LED芯片13的底面与侧面发射的光线,使其朝向观测者。
光学透镜11连接到LED芯片13以接收并导引来自LED芯片13的光线。光学透镜11具有凹穴14以容置LED芯片13。通过光学透镜11的凹穴14的光线可于二个主要光路上行进:第一光路LP1为光线自LED芯片13行进至表面1102,经过全反射以相对于纵轴15呈接近90度的角度穿越侧壁1101。第二光路LP2为光线以会在侧壁1101上产生全反射或反射的角度自LED芯片13射向侧壁1101,并以大体上非垂直于纵轴15的角度离开光学透镜11。第一光路LP1有利于制造一有效率的侧面发光,然而第二光路却可能引起观测者所不希望看到的光点。
因此,对于LED封装或发光装置而言,为避免令观测者不悦的光点产生,通常以连接一较薄的光学透镜的方式以降低整体的尺寸。此外,亦希望LED封装或发光装置可以提供均匀色光。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光电装置组件包括一光学构件、一基部、以及一光电装置。此光电装置设置在基座的一表面上。此光学构件装设至基座及/或光电装置。此光学构件具有一喇叭状展开部与一基部。此喇叭状展开部包括一上表面、一侧表面、以及一下表面。此上表面形成此喇叭状展开部的凹口,此侧表面与上表面连接并相对于一纵轴倾斜,此纵轴大体上垂直于基部的一水平表面。此外,侧表面呈弯曲,且优选地为一凹面。下表面与侧表面及基部连接。光学构件可以辐射对称于纵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光学构件沿纵向延伸,优选地,左右对称于一通过光学构件的纵面。再者,一透镜形成在上表面上。特别地,上表面为一波纹状表面。形成在上表面上的波纹的传递方向可以平行于此纵向。透镜的半径约介于50μm~60μm。光电装置优选地沿着波纹的传递方向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光电装置组件包括一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具有一第一能量进口及一侧壁用以大体上导引能量远离此第一能量进口;一光学构件,光学耦合到此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并包括一朝向该第一能量进口的凹口和一具有一凸状顶面的凹穴;以及一光电装置,光学耦合到此光学构件并接收来自于此第一能量进口的能量。
在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中,光电装置组件包括一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具有一第一级进口以及一具有一外边界与一内边界的第二级进口;及一光电装置,光学耦合到此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其中此外边界对于可被此光电装置接收的辐射能大体上不可穿透,而此内边界对于此辐射能大体上可穿透。再者,此内边界可借由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光学构件被限定。
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中,光电装置组件包括一光电装置,用于转换辐射能为电能;一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包括一第一能量进口、一侧壁、及一内表面;及一光学构件,用以将来自于此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的辐射能大体上导引朝向此光电装置,其中该光学构件包括一凹穴,其为具有一形成为凸状的顶面。
再者,一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可选择性地结合或光学耦合到此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优选地,此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可扩展,更优选地,可以自此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分离。
在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一电子装置包括一主要单元;一显示单元,与此主要单元相结合;一匣体单元,可装入且移出自此主要单元;及一如前述实施例的光电装置组件,与此匣体单元相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一传统的LED封装。
图2A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
图2B显示图2A所示的光电装置组件的剖面图。
图2C显示连接到图2A的光电装置组件的光学构件的剖面图。
图2D显示光学构件的一实施例的光路图。
图2E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电装置组件的下视图。
图2F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电装置组件的剖面图。
图3A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电装置组件的剖面图。
图3B显示图3A所示光电装置组件的上视图。
图3C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剖面图。
图3D显示图3C所示光电装置组件的上视图。
图4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A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5B显示图5A所示的光电装置组件的上视图。
图6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以接收辐射能的光电装置组件或总成的剖面图。
图7A~图7D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与不同光学构件接合的光电装置组件或总成的剖面图。
图8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与菲涅耳透镜(Fresnellens)或平凸透镜(plano-convexlens)接合的光电装置组件或总成的剖面图。
图9A与图9B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与特定光学构件结合的光电装置组件或总成的剖面图。
图10显示图9A及图9B的光电装置组件或总成的光路图。
图11A与图11B显示根据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与一附加或可扩展的能量接收器相接合的光电装置组件或总成。
图12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与光电装置组件或总成接合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发光二极管封装2110B上表面
11光学透镜2110C上表面
1101表面2110D上表面
1102侧壁211A上部
12封装基座211D上部
13LED芯片212A下部
14凹穴212D下部
15纵轴22基座
20光电装置组件23光电装置
21光学构件24纵轴
21A光学构件30发光装置
21B光学构件30A发光装置
21C光学构件31光学构件
21D光学构件31A光学构件
2101上表面3109波纹
2102侧表面3110传递方向
2102A侧表面32基座
2102B侧表面33发光体
2102C侧表面34纵面
2102D端部35纵向
2103下表面40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
2104凹面4001第一能量进口
2105凹口4002侧壁
2105A凹口4003内表面
2105B凹口4010填充材料
2105C凹口4020第一级进口
2105D凹口4030第二级进口
2106基部4040内边界
2107凹穴4050外边界
2107A凹穴4060上边界
2107B凹穴50光学构件
2107C凹穴60A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
2107D凹穴60B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
2108台面100可携式电子装置
2109波纹101主要单元
2110上表面102显示单元
2110A上表面103匣体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图2A为例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电装置组件20。光电装置组件20包括光学构件21、基座22、及纵轴24。光学构件21,例如一透镜,连接到基座22以导引进入其中的光线。纵轴24可以通过或不通过光学构件21的中心。优选地,纵轴24大体上垂直于基座22的一水平表面。
图2B显示图2A的光电装置组件20的剖面图。光电装置23设置在基座22的一表面上。光电装置23包括但不限于LED芯片、白炽灯、荧光灯、冷阴极灯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太阳能电池、以及其他可以发射或接收光线且可以连接到光学构件21的装置。
光学构件21可以为一个独立的零件并借由各种方式连接到基座22,该些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丝固定、扣接、摩擦配合、粘接剂接合、热接合、以及超声波接合。另一方面,光学构件21可以借由许多方式形成在基座22及/或光电装置23之上,该些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射出成形以及铸造。
光学构件21由透光材料所构成。透光材料可以为一透明材料或一非透明材料,且光电装置23所发出或可吸收的光可以完全或部分通过此透明材料或此非透明材料。透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丙烯酸树脂(AcrylicResin)、环烯烃聚合物(CO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C/PMMA)、聚醚酰亚胺(Polyetherimide)、氟碳聚合物(FluorocarbonPolymer)、及硅胶(Silicone)。透光材料可以被赋予颜色,使光学构件21的功能如同一滤光器而产生所需的色光。
若光电装置组件20设置在环境中充满折射系数为1的空气中,为了产生所需的光场,光学构件21的折射系数需介于1.4~1.8。依光电装置组件20所处或使用的环境的不同,光学构件21的折射系数亦可为上述范围以外的值。优选地,光学构件21与其所处的环境的折射系数的差值介于0.45~0.5。
如图2B所示,光学构件21包括一喇叭状展开部与一基部2106。喇叭状展开部包括上表面2101,其是在透光材料上形成一凹口2105、连接到上表面2101的侧表面2102、以及连接到侧表面2102的下表面2103。基部2106用以接收来自光电装置23的光线,并可以具有一凹穴2107以容置光电装置23。光学构件21用以导引来自于光电装置23的大部分光线使其以大体上垂直于纵轴24的方向或非直接指向观测者的方向离开光学构件21。再者,为避免在光学构件21上方形成暗点,来自于光电装置23的小部分光线可以被导引至大体上平行于纵轴24的方向或指向观测者的方向。
凹口2105用以形成上表面2101。优选地,凹口2105具有一尖点,其位于上表面2101下沉处,并指向光电装置23。纵轴24可以通过或不通过尖点。凹口2105上可以形成反射材料或反射结构以反射行进至上表面2101的光线。反射材料或反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Ag、Al、Cu、Au、Cr、反射涂料、以及分散式布拉格反射层(DistributedBraggReflector;DBR)。凹口2105上可以形成一抗紫外光材料以保护装置中的零件,特别是对紫外光敏感的零件,防止其因紫外光照射而劣化。
上表面2101设计为一全反射(TotalInternalReflection;TIR)表面,用以反射自基部2106进入的光线,并防止其由凹口2105离开,即使如此,仍可能有部分以特定入射角入射的光线穿过上表面2101,此特定入射角随着光电装置组件20的整体设计而变。上表面2101可以为一平面或一具有固定半径或二个以上半径的曲面。特别地,此曲面可以具有一可变半径,其随着上表面2101的弯曲路径而变。优选地,远离凹口2105的尖点的半径大于靠近尖点的半径。
侧表面2102连接到上表面2101,并相对于纵轴24倾斜,用以导引光线至光学构件21的侧向,优选地,用以导引光线至大约垂直于纵轴24的方向。若侧表面2102的法线向量与纵轴24的夹角约为90度,则有相当高比例穿过侧表面2102的光线将朝下方行进。然而,若侧表面2102相对于纵轴24倾斜一定角度,优选地,侧表面2102面朝上,如图2B所示,则朝下方行进的光线将减少。侧表面2102可以为一平面、一粗糙表面、或一曲面。曲面可以为凹面、凸面、或两者的组合。凹侧表面可以分散穿过此表面的光线,而凸侧表面将聚集穿过此表面的光线。粗糙表面则可以散射光线。
下表面2103连接到侧表面2102以及基部2106。上表面2101、侧表面2102、以及下表面2103在基部2106上方形成喇叭状展开部。
下表面2103与基部2106间可以形成一凹面2104。来自光电装置23的光若射向凹面2104可能被反射而朝向凹口2105的区域,因此可以增加经由凹口2105射出的出光量。若此,观测者将不容易观察到发生在光电装置组件20的光学构件21的凹口2105上方的暗点。
基部2106内可以形成一凹穴2107以容置光电装置23。凹穴2107的形状优选地形成为圆锥形或角锥形。圆锥或角锥的尖点可以指向凹口2105的尖点。基部2106的台面2108可以为水平面、曲面、或斜面。光线通过倾斜一定角度的斜面可能被折射而朝大体上垂直于纵轴24的方向前进。
图2C显示根据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光学构件21的剖面图。为使画面清晰,图2C中部分轮廓线与标号将省略。如图2C所示,光学构件21为假设辐射对称于纵轴24,且优选地,其直径D约为105mm,高度H约为14mm。凹口2105尖点的角度可以在A1与A2间变化,其中A1是30度而A2是180度,优选地,A1是50度而A2是145度。侧表面2102与纵轴24间的夹角A3可以在5度~20度间变化。凹穴2107尖点的角度A4可以在180度内变化,优选地,介于90度~140度。台面2108的斜度A5可以在60度内变化,优选地,是在10度内变化。侧表面2102的半径R1可以在20mm内变化,优选地,在10mm内变化。凹面2104的半径R2可以在10mm内变化。上述的尺寸可以随着光学构件21的比例与具体的设计而调整。
图2D显示来自基部内的发射点P并穿过光学构件21的光线的光路图。光路L1自发射点P射向上表面2101,并因一或多次全反射而改变方向达到下表面2103或离开光学构件21,最后在弯曲的侧表面2102处被折射而水平地离开光学构件21。光路L2自发射点P射出,在凹面2104与上表面2101经过两次全反射后,再在弯曲的侧表面2102处被折射而水平地离开光学构件21。光路L3自发射点P射向台面2108的斜面并经折射后水平地离开光学构件21。
光学构件21的形状由上视图看可以为椭圆形、圆形、或矩形。若光学构件21相对于通过光学构件21的中心的纵轴24呈辐射对称(radialsymmetry),则光学构件21上视图的形状为圆形。此时,纵轴24将通过凹口2105的尖点。若光学构件21相对于将光学构件21分割为二个完全相同部分的纵面呈左右对称(bilateralsymmetry),则光学构件21在上视图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圆形、或矩形。此时,纵轴24位于纵面上并通过凹口2105的尖点。
图3A~图3D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光学构件21。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构件21的上表面2101形成为一波纹表面。上表面2101的波纹2109可以环绕着纵轴24,如图3A所示,或自凹口2105的最深处朝外移动,如图3C所示。图3B与图3D分别为两种波纹表面的上视图。波纹2109可以由多个凸透镜形成。此凸透镜的半径可以介于50μm~60μm。
图4显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30包括光学构件31、基座32、发光体33、以及纵面34。光学构件31具有与上述光学构件21相似的剖面。光学构件31与光学构件21间的差异在于光学构件31形成在一纵向35上并为纵面34所通过。纵向35垂直于光学构件31的剖面。纵面34可通过或不通过光学构件31的中心线,优选地,大体上垂直于基座32的一水平面。
图5A显示依据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波纹状上表面的发光装置的立体图。图5B显示图5A所示的发光装置的上视图。如图5A所示,发光装置30A具有与图4所示的发光装置30相似的组成,除了形成在光学构件31A的上表面的波纹3109。如图5B所示,波纹3109沿着一传递方向3110前进。传递方向3110为波纹传递的方向,优选地,为平行或大约平行于纵向35,然而其他方向亦可以被接受。发光体33可以被设置于光学构件31A之下,优选地,平行于传递方向3110配置。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光电装置封装或组件20包括光学构件21、基座22、光电装置23、及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光学构件21及基座22的详细说明可参考前述的实施例。除了如LED与激光二极管(laserdiode)等的发光元件之外,本实施例的光电装置23尤其可选自如太阳能电池(solarcell)与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等的受光元件。
光学构件21安置在或光学耦合到第一辅助能量器40。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具有第一能量进口4001、侧壁4002、及内表面4003。与无封装的光电装置23相比较,例如未装配任何附加聚光器的太阳能电池,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可提供光电装置23较高的能量通量或密度。若光电装置23可以将辐射能转变为电能,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则可用于收集进入第一能量进口4001的辐射能,例如:太阳光、紫外光、红外线、可见光、X射线、及γ射线等。
有利的是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的侧壁4002以建构为反向截头圆锥体(reversedtruncatedconicalshape)。换句话说,第一能量进口4001的截面积大于接收器40另一端的截面积。然而,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的外型亦可以形成如截头角锥体或半圆形。再者,侧壁4002与内表面4003结合为复合抛物面反射器(compoundparabolicreflector;CPC)或幂级数聚光器(powerseriesconcentrator)。侧壁4002的内表面4003可任意性地选择反射性材料、反射性结构、散射材料或结构、及其组合中至少其一而形成或与其相结合。反射性材料例如铝、银、铜、金、铬、锡、铁、镍、锰、钨、青铜、或其合金或组合。反射性结构例如导电性或介电性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distributedBraggreflector;DBR)。散射材料或结构例如光子晶体。再者,内表面4003可形成为抛物面、椭圆面、双曲面、及幂级数面中至少其一。
具体而言,光学构件21具有侧表面2102、凹口2105、及凹穴2107。在一实施例中,凹口2105与凹穴2107分别形成在光学构件21的相对侧。如图2B与图2F所示,凹穴2107的内容积可形成为角锥体或半圆形。再者,凹穴2107可包括一个形成为凸状轮廓的上表面2110。此凸状上表面2110有助使来自于第一能量进口4001的辐射能聚焦到恰为、靠近、或约当光电装置23的区域。除此之外,上表面2110的轮廓可形成为凹状、平面、斜面、波纹状、或上述选择的任意组合。虽然光学构件21配合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如图6所示,然而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一个预设的间隔物或间隙可以形成在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与光学构件21之间。并且,一填充材料4010可以形成在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与光学构件21间的部分或全部的自由空间中。形成填充材料4010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沉积、涂布、喷涂、填塞、射出、吸收、附装、粘合、配接、及锁固。填充材料4010可选自于气体、液体、及固体。气体例如空气与惰性气体。液体例如水、油与溶剂。固体例如氧化物、半导体、金属、陶瓷、与塑料。
图7A至图7D例示根据本发明其他数个实施例的数个光电装置封装或组件20。图7A至图7D与图6的主要差异是所采用的光学构件种类。图7A的光学构件21A具有上部211A及下部212A。上部211A的侧表面2102A与图6的侧表面2102相似或相同。下部212A可以与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相配合。图7B的光学构件21B具有的侧表面2102B可以与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的至少一部分完全地或部分地几何配接。具体而言,侧表面2102B形成为平滑轮廓。图7C的光学构件21C具有的侧表面2102C呈现内凹状态。图7D的光学构件21D具有上部211D及下部212D。上部211D形成为漏斗状并具有端部2102D。端部2102D可视为侧表面2102的变形或小型化。下部212D与上部211D物理性相接。此外,如图8所示,光学构件21可选自菲涅耳透镜(Fresnellens)、平凸透镜(plano-convexlens;如虚线所示)、双凸透镜(biconvexlens;以下未显示)、正弯月形透镜(positivemeniscuslens)、负弯月形透镜(negativemeniscuslens)、平凹透镜(plano-concave)、双凹透镜(biconcavelens)、及全内反射镜(TIRlens)中之一或其任意组合。并且,光电装置23可选择性地容置在具有上表面2110的凹穴2107。上表面2110的轮廓可选择性地形成为凹状、平面、斜面、波纹状、或上述选择的任意组合。
如图9A与图9B所示,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光电装置封装或组件20包括光电装置23、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及光学构件50。光学构件50安置在或光学耦合到第一辅助能量器40。光电装置23与光学构件50的一端光学耦合,并优选地以耦合至与第一能量进口4001相对的一侧。图9A的光学构件50形成为圆锥形或角锥形。圆锥的轮廓可选自抛物面、椭圆面、双曲面、及幂级数面中之一或其任意组合。
图9B例示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与光学构件50的组装图。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的内部空间可虚拟上划分为第一级进口4020与第二级进口4030。优选地光学构件50的大多数部件安排在第二级进口4030之内。换句话说,光学构件50的部件中全无或仅少数被安排在第一级进口之中。进入第一能量进口4001的辐射能可由第一级进口4020下移至第二级进口4030。此外,若辐射能在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中经历反射、折射、散射、与导引中至少其一,辐射能可能会由第二级进口4030上移至第一级进口4020。在某些实施例中,辐射能甚至能在第一级进口4020与第二级进口4030中之一或二者之间来回移动。
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的内部空间可借由一内边界4040、一外边界4050、及一上边界4060来划定。内边界4040被光学构件所限定。外边界4050被侧壁4002所限定,更具体地说,被内表面4003或介于光学构件50与侧壁4002间不为辐射能穿透的材质所限定。上边界4060被第一能量进口4001的最外层表面所限定。优选地,对于可被光电装置23吸收的辐射能,内边界4040为可穿透,而外边界4050为不可穿透。内边界4040的穿透性取决于光学构件50的材料或表面结构。穿透性的数值表示约为90%、80%、70%、60%、50%、40%、30%、20%、10%、5%、或介于99.99%与5%之间。外边界4050的建构通常是在内边界4040之外形成反射与散射功能中至少其一。例如前述实施例中所述,外边界4050借由形成在内表面4003上方的反射性或散射性的材料或结构所构成。
甚者,用以说明图9A与图9B的实施例的方法论亦可适用于图6、图7A至图7D、与图8的实施例。形成光学构件21、21A~21D、与50的透光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玻璃、丙烯酸树脂(acrylicresin)、环烯烃共聚合物(cyclicolefincopolymer;COC)、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聚碳酸酯(PC)、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C/PMMA)、聚醚酰亚胺(Polyetherimide;PEI)、氟碳聚合物(Polyetherimide;PEI)、及硅树脂(silicone)。
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光电装置封装或组件20呈现出接收大角度变化入射光的能力。如数值模拟的结果,以0°至50°射入第一能量进口4001的光线可以有效地被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与光学构件50导引至目标的光电装置23。观察射线轨迹,大多数的光线被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所反射,但却为光学构件50所反射与折射。
除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之外,组件20中可再选择性地整合一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60A。详细地说,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60A是与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光学耦合,如图11A所示。优选地,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60A具有复合抛物面反射器(compoundparabolicreflector;CPC)、幂级数聚光器(powerseriesconcentrator)、或其二者的功能。并且,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60A可以具有反射性内表面。此反射性内表面的轮廓形成为抛物面、椭圆面、双曲面、及幂级数面中至少其一。优选地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60A的外型以形成为截头圆锥体,然而,亦可以为截头角锥体或半圆形。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伸缩式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60B与组件20光学整合,如图11B所示。此伸缩式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60B可扩展,因此,对于使用者而言较易携带与收藏。
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如图12所示。可携式电子装置100如膝上型电脑、移动电话、轻便笔记本电脑(netbook)、音乐播放器、个人数字助理(PDA)、及电子字典。优选地,可携式装置100包括主要单元101、显示单元102、及匣体单元103。主要单元101装配有输入介面、输出介面、或其二者。显示单元102包括视觉信息输出介面,例如: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或上述选择的任意组合。匣体单元103可移入且移出主要单元101。一光电装置23与一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安排在匣体单元103之内或之上。光电装置23电性连接到主要单元101、显示单元102、或其二者。再者,一伸缩式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60B可选择性地与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40相耦合以提供光电装置23更高的能量通量或密度。在一实例中,伸缩式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60B可自匣体单元103分离。此外,伸缩式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60B同样内建在匣体单元103之中。虽然本发明已说明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顺序、或使用的材料与制程方法。对于本发明所作的各种修饰与变更,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电装置组件,包括:
一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具有一第一级进口以及一具有一外边界与一内边界的第二级进口;及
一光电装置,光学耦合到该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
其中该外边界对于可被该光电装置接收的辐射能不可穿透,而该内边界对于该辐射能可穿透,并能用于反射与折射入射到其上的光线,
其中该内边界被一光学构件限定,该光学构件为圆锥形或角锥形,该光学构件位于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之内,并且,该光学构件与所述光电装置光学耦合,
其中进入该光学构件的辐射能能够在该内边界的两相对侧之间产生多次全反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装置组件,其中该光学构件的轮廓选自抛物面、椭圆面、双曲面、及幂级数面中之一或其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装置组件,还包括:
一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光学耦合到该第一辅助能量接收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电装置组件,其中该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可扩展。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电装置组件,其中该第二辅助能量接收器的外型为截头圆锥体,截头角锥体,或半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装置组件,其中,
所述光学构件位于第二级进口之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电装置组件,其中该光学构件的材料选自玻璃、丙烯酸树脂、环烯烃共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碳酸酯、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醚酰亚胺、氟碳聚合物、及硅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装置组件,其中该内边界之穿透性为90%、80%、70%、60%、50%、40%、30%、20%、10%或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装置组件,其中该内边界之穿透性介于99.99%与5%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装置组件,还包括:
一反射性或散射性的材料或结构,构成该外边界。
CN201210247885.6A 2009-03-10 2009-03-10 光电装置组件 Active CN1027798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47885.6A CN102779886B (zh) 2009-03-10 2009-03-10 光电装置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47885.6A CN102779886B (zh) 2009-03-10 2009-03-10 光电装置组件
CN200910126649A CN101834219B (zh) 2009-03-10 2009-03-10 光电装置组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26649A Division CN101834219B (zh) 2009-03-10 2009-03-10 光电装置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9886A CN102779886A (zh) 2012-11-14
CN102779886B true CN102779886B (zh) 2016-06-22

Family

ID=47124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47885.6A Active CN102779886B (zh) 2009-03-10 2009-03-10 光电装置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798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4445A (zh) * 2016-03-03 2017-09-12 苏州升奥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封装结构
CN110307861B (zh) * 2019-07-05 2024-04-09 托菲传感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电传感器装置及控制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3612A (en) * 1980-02-25 1990-01-16 Dawson Robert E Radiant energy collector
US5343330A (en) * 1991-09-25 1994-08-30 Rousseau Sauve Warren Inc. Double refraction and total reflection solid nonimaging lens
US5973858A (en) * 1996-01-29 1999-10-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flecting optical system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6717045B2 (en) * 2001-10-23 2004-04-06 Leon L. C. Chen Photovoltaic array module design for sola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3612A (en) * 1980-02-25 1990-01-16 Dawson Robert E Radiant energy collector
US5343330A (en) * 1991-09-25 1994-08-30 Rousseau Sauve Warren Inc. Double refraction and total reflection solid nonimaging lens
US5973858A (en) * 1996-01-29 1999-10-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flecting optical system and optical apparatus
US6717045B2 (en) * 2001-10-23 2004-04-06 Leon L. C. Chen Photovoltaic array module design for sola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79886A (zh) 2012-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04149B2 (en) Opto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having auxiliary energy receiver
US8541795B2 (en) Side-emitting optical coupling device
US7034343B1 (en) Dipolar side-emitting LED lens and LED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7648256B2 (en) Lighting system having lenses for light sources emitting rays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US7142769B2 (en) Illumination package
TW565951B (en) LED lens
US9442241B2 (en) Optics for illumination devices
CN101900292B (zh) 聚光透镜及使用该聚光透镜的灯具
US20030235050A1 (en) Side emitting led and lens
KR101535850B1 (ko) 측면 방출형 엘이디 렌즈,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유닛 및 표시장치
CN102252224B (zh) 光单元及具有该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CN101556984A (zh) 发光二极管光放射装置
TW201235707A (en) LED lens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01900294B (zh) 一种聚光透镜以及使用该聚光透镜的灯具
CN101440935A (zh) 导光板与发光装置
US20100154887A1 (en) photovoltaic system
JPH0983018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ユニット
TW200916863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CN101834219B (zh) 光电装置组件
TW201226783A (en) Tir optics with optimized incoupling structure
CN102779886B (zh) 光电装置组件
TWI409410B (zh) 光電裝置組件
CN107919431B (zh) 发光二极管芯片级封装结构及直下式背光模块
KR100665373B1 (ko) 발광다이오드 패키지
KR101488382B1 (ko) 측면 방출형 발광다이오드용 렌즈,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유닛 및 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