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7680A - 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67680A
CN102767680A CN2011101155665A CN201110115566A CN102767680A CN 102767680 A CN102767680 A CN 102767680A CN 2011101155665 A CN2011101155665 A CN 2011101155665A CN 201110115566 A CN201110115566 A CN 201110115566A CN 102767680 A CN102767680 A CN 102767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collar
connecting element
hole
supporting structure
connection assi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1556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67680B (zh
Inventor
许有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rlly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rll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rllyte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11556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76768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767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7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67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76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支撑结构,其是由一连接元件,一基座,至少一基座铰链、至少一主铰链,至少一第一辅助连接件,及至少一对第二辅助连接件所组成。该主铰链设有一止挡机构,使被支撑物处于未收合型态的较高位置时,无法由直立型态转成水平收合型态,以避免重心不稳而倾倒;当连接元件朝向基座进行收合运动时,该第一辅助连接件上端带动止挡机构转动,而逐渐改变止挡的位置,使被支撑物能够进行水平收合,如此,可在收合过程中保持被支撑物的稳定,而不致发生倾倒的问题。

Description

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支撑结构,尤指一种具有收合功能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按随着平面监视器,例如液晶监视器、液晶电视或等离子体电视…等,因具备有质轻、薄化及无辐射线等优点,故已逐渐取代传统笨重的映像管(CRT)监视器。是以,支撑结构已成为平面监视器不可或缺的附属品,由于平面监视器观赏时具有视角的限制,故其与基座间均设有至少一铰链装置,使得该平面监视器相对于基座具有仰角调整的功能。
然而前述基座却无法提供平面监视器升降及前后移动功能,因此,相关业者开发出一种平行设置的辅助连接元件,例如二连杆的端部分别接装于一连接元件上端的主铰链及下端的基座铰链之间,即以中国于2006年3月8日授权公告的CN 1244852C号专利案的“在倾斜结构方面得以改进的监视器”(对应于美国第6,822,857号专利案)为例,如该案图5所示的元件标号为100、110即为彼此平行的一对辅助连接元件。其中,该连接元件侧边的一对辅助连接元件、主铰链和基座铰链共同构成一平行四连杆机构,以致该辅助连接元件将连接元件相对于基座元件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监视器主体的倾斜运动。亦即,如欲进行监视器主体高度调整时,该连接元件沿上下方向倾斜监视器主体时,仅与主支架相结合的第二和第三摩擦弹簧(套筒)会绕着第三和第四铰链销旋转,使得监视器主体于位移过程中仍会保持原有角度。
而就平面监视器制造商言,为缩减运输时的材积,因此在装箱前,必须使支撑物、连接元件与基座形成收合型态,使三者的高度降至最低。由于已知支撑结构的连接元件与主铰链间可自由地旋转,如果被支撑物,例如平面监视器处于支撑结构处于未收合的较高位置时,即先将平面监视器由直立型态转成水平收合型态时,因平面监视器的重心偏移,而容易造成支撑结构的倾倒,甚至造成平面监视器的毁损,进而造成制造商或使用者在收合使用上的困扰,而亟待相关业者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其枢接于连接元件上端的主铰链设有一止挡机构,使被支撑物处于未收合型态的较高位置时,因该止挡机构的止挡作用,而无法由直立型态转成水平收合型态;而当支撑结构进行收合运动时,由第一辅助连接件、基座铰链、主铰链及连接元件所构成的非平行四连杆机构可带动止挡机构转动,而逐渐改变止挡位置,使被支撑物能够进行水平收合,如此,可在收合过程中保持被支撑物的稳定,而不致发生倾倒的问题。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其包括:
一连接元件,其具有一上、下端;
一基座;
至少一基座铰链,各基座铰链以一固定轴杆分别枢设于连接元件的下端及一接装于基座的下支架,使连接元件相对于基座可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该固定轴杆另设有至少一第一、第二下轴环;
至少一主铰链,各主铰链以一活动轴杆分别枢设于连接元件的上端及一与被支撑物相连接的上支架,使上支架相对于连接元件可进行仰角的调整;其中,第一上轴环与上支架的邻接面相对设有一第一挡榫及一第一调整槽,该第一挡榫插入第一调整槽内,以作为上支架的止挡,该活动轴杆另设有至少一第一上轴环和至少一可与活动轴杆连动的第二上轴环;
至少一第一辅助连接件,是平行地设于该连接元件至少一侧,各第一辅助连接件上、下端分别枢接于第一上、下轴环周缘开设的一上、下接孔,且下接孔至固定轴杆中心点的距离大于上接孔至活动轴杆中心点的距离;以及
至少一对第二辅助连接件,是邻接于第一辅助连接件,并平行地设于该连接元件至少一侧,各对第二辅助连接件上、下端分别枢接于第二上、下轴环径向相对开设的一对上、下接孔,且各对下接孔的距离等于各对上接孔的距离;
当连接元件朝向基座进行收合运动时,该第一辅助连接件反向拉动该第一上轴环旋转,而逐渐改变止挡的位置,而第二辅助连接件则使第二上轴环亦反向旋转,以保持原有角度,并带动该上支架于收合过程中仍保持原有角度。
本发明所采取的另一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其包括:
一连接元件,其具有一上、下端;
一基座;
至少一基座铰链,各基座铰链以一固定轴杆分别枢设于连接元件的下端及一接装于基座的下支架,使连接元件相对于基座可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该固定轴杆另设有至少一第一下轴环;
至少一主铰链,各主铰链以一活动轴杆分别枢设于连接元件的上端及一与被支撑物相连接的上支架,使上支架相对于连接元件可进行仰角的调整;其中,第一上轴环与上支架的邻接面相对设有一第一挡榫及一第一调整槽,该第一挡榫插入第一调整槽内,以作为上支架的止挡,该活动轴杆另设有至少一第一上轴环;
至少一第一辅助连接件,是平行地设于该连接元件至少一侧,各第一辅助连接件上、下端分别枢接于第一上、下轴环周缘开设的一上、下接孔,且下接孔至固定轴杆中心点的距离大于上接孔至活动轴杆中心点的距离;以及
当连接元件朝向基座进行收合运动时,该第一辅助连接件上端反向拉动第一上轴环旋转,而逐渐改变止挡的位置,使上支架可逐渐反向旋转至相对于连接元件呈水平收合状态。
附图说明
为使审查员对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请配合附图及实施例详述如后,其中:
图1为本发明支撑机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支撑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连接元件、基座及基座铰链组立后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连接元件及主铰链组立后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支撑机构组立后的侧视图。
图6为为本发明支撑机构调整倾斜角度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支撑机构调整至收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8为本发明将上支架以手动方式旋转收合的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支撑机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本发明支撑机构第二实施例组立后的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支撑机构第二实施例调整倾斜角度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发明支撑机构第二实施例调整至收合状态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将上支架以手动方式旋转收合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基本上,本发明的支撑结构是由一连接元件1,一基座2,至少一基座铰链3,至少一主铰链4,至少一第一辅助连接件5,及至少一对第二辅助连接件6所组成。
其中,连接元件1为一架体,其底、顶部分别具有一下端11及一上端12,该下、上端11、12分别由基座铰链3及该主铰链4与后叙基座2及被支撑物,例如平面监视器枢接连结并呈可回动状态。如图1所示,该上、下端12、11的两侧边分别延伸一对凸耳13,且各对凸耳13间各自形成一凹入部14。
基座2可摆设于一平面体,例如桌面,该基座2由一基座铰链3而与前述连接元件1枢接,使该连接元件1相对于基座2可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
基座铰链3是可旋转地相对设置于连接元件1的下端11与基座2之间。如图1所示,两个基座铰链3分别枢设于连接元件1左、右侧的下凸耳13;但为方便说明该基座铰链3的具体技术内容,请参阅图2,其仅揭示该连接元件1左侧的基座铰链3。
其中,各基座铰链3是由一固定轴杆31一端枢设于下凸耳13的轴孔131,并于凹入部14套接一扭转弹簧32,而固定轴杆31另一端则依序穿越至少一第二下轴环33、至少一第一下轴环34、一接装于基座2的下支架35,并将该固定轴杆31端部与一端封件36,例如防脱螺帽相结合,使该连接元件1相对于两下支架35可产生回动及停滞定位效果。其中,该第一下轴环34与下支架35之间得加置至少一供固定轴杆31穿越的弹性元件37,例如弹簧或正反面交错配置的碟型弹片,且下支架35与端封件36间设置一垫片38。
该扭转弹簧32的两端部321分别固设于该下支架35的架槽352与连接元件1的下端11预设的接槽133,所以,该连接元件1由固定轴杆31在两下支架35间转动时,可令该扭转弹簧32产生蓄能或释能效果。该被支撑物,例如平面监视器的重量与扭转弹簧32的弹力相互抵销,让使用者可施加很小的力,即可很容易地相对于两下支架35旋转该连接元件1。
该固定轴杆31为断面非圆形的柱体,其表面设有至少一平面311,以便穿越第一、第二下轴环34、33对应开设的环孔341、331,并将固定轴杆31固设于同侧下支架35对应开设的架孔351。所以,当连接元件1在两下支架35间进行倾斜角度调整时,并不致带动第一、第二下轴环34、33及固定轴杆31旋转。
再者,为增加下凸耳13与第二下轴环33邻接面的耐磨效果,是以,该凸耳13的圆形轴孔131外固设一耐磨环7,各耐磨环7周缘突伸一卡榫71,以便插接于该轴孔131周缘预设的榫槽132。
尤其是,该下凸耳13与第二下轴环33邻接面相对设有定位槽134与定位榫333,该定位榫333容置于定位槽134内,用以界定该连接元件1相对于两下支架35,亦即基座2的倾斜角度。因此,当处于收合型态时,该连接元件1与基座2是处于夹角为0度的平行交迭合型态。
主铰链4是可旋转地相对设置于连接元件1的上端12与被支撑物,例如平面监视器之间。如图1所示,两个主铰链4分别枢设于连接元件1左、右侧的上凸耳13;但为方便说明该主铰链4的具体技术内容,请参阅图2,其仅揭示该连接元件1左侧的主铰链4。
其中,各主铰链4是由一活动轴杆41向内依序穿越一与被支撑物相连接的上支架42的架孔421、摩擦环43、至少一第一上轴环44、至少一第二上轴环45、一上凸耳13的轴孔131,并于该上凸耳13的凹入部14将活动轴杆41端部与一端封件46,例如防脱螺帽相结合,使上支架42相对于连接元件1可产生回动及停滞定位效果。其中,该上凸耳13与端封件46之间得加置至少一供活动轴杆41穿越的弹性元件47,例如弹簧或正反面交错配置的碟型弹片,且弹性元件47与端封件46间设置一垫片48。
其中,活动轴杆41为断面非圆形的柱体,其表面设有至少一平面411,以便分别穿越上支架42的圆形架孔421、第一上轴环44的圆形杆孔441、第二上轴环45对应活动轴杆41断面造形所开设的环孔451,以及上凸耳13的圆形轴孔131,使活动轴杆41可被第二上轴环45拉动而旋转。
同前所示,为增加上支架42与摩擦环43、上凸耳13与第一上轴环44邻接面的耐磨效果,是以,该上支架42的架孔421内壁与上凸耳13的轴孔131的外壁分别固设一耐磨环7,各耐磨环7周缘突伸一卡榫71,以便插接于轴孔131与架孔421周缘预设的榫槽132、422。
该上支架42的架孔421周缘相对开设一第一、第二调整槽423、424,以分别供该第一、第二上轴环44、45周缘轴向突设的第一、第二挡榫443、453的插入与容置,以限制该上支架42的前倾与后仰的倾斜角度。此外,该第一上轴环44是设于第二上轴环45外侧,以致第一上轴环44对应第二挡榫453的移动路径开设缺口444,以供第二挡榫453通过并插入第二调整槽424内。当然,该第一上轴环44可设于第二上轴环45内侧,以致第二上轴环45对应第一挡榫443的移动路径亦开设缺口,以供第一挡榫443通过并插入第一调整槽423内。
因此,该第一上轴环44的第一挡榫443是作为上支架42的止挡,以便限定被支撑物处于支撑结构较高位置时,不能由直立型态转成水平收合型态。其中,该第一、第二挡榫443、453与第一、第二调整槽423、424的设置方式,不以前述实施例为限,也就是说,该第一、第二挡榫可突设于该上支架42内侧面,而第一、第二调整槽则分别凹设于第一、第二上轴环44、45外侧面,亦可获致相同的仰角调整及止挡效果。所以,当两上支架42在连接元件1的上端12间进行仰角调整时,不致带动第一、第二上轴环44、45及活动轴杆41的旋转。
第一辅助连接件5为长条杆体,其是设于该连接元件1至少一侧,如图1所示,该连接元件1两侧各装设有一第一辅助连接件5,各第一辅助连接件5上、下端分别枢接一轴销51,以便分别枢设于主、基座铰链4、3的第一上、下轴环44、34周缘开设的一上、下接孔442、342内。如图2所示,该下接孔342至固定轴杆31中心点的距离L1大于该上接孔442至活动轴杆41中心点的距离L2,亦即该第一辅助连接件5下端至固定轴杆31中心点的距离大于第一辅助连接件5上端至活动轴杆41中心点的距离。
该第一辅助连接件5枢接于第一上、下轴环44、34周缘开设的上、下接孔442、342形成第一边,而上、下接孔442、342分别至活动、固定轴杆41、31中心点各自形成第二边及第三边,且第三边长度大于第二边,而该活动、固定轴杆41、31的两中心点形成假想的第四边,由于该连接元件1的上、下端12、11限制了该活动、固定轴杆41、31的位置,因此该连接元件1的侧面亦可视为第四边。此举将导致该第一辅助连接件5、基座铰链3、主铰链4及连接元件1本质上形成一种非平行四连杆机构。因此,当第一辅助连接件5随着连接元件1进行倾斜角度调整时,该第一辅助连接件5是以第一下轴环34的下接孔342为支点,而拉动第一上轴环44呈反向旋转,进而改变第一挡榫443在第一调整槽423内的止挡位置。
该一对平行设置的第二辅助连接件6亦为长条杆体,其设于该连接元件1至少一侧,如图1所示,该连接元件1两侧各装设有一对第二辅助连接件6。其中,该对第二辅助连接件6上、下端分别枢接一轴销61,以便分别枢设于主、基座铰链4、3的第二上、下轴环45、33周缘相对开设的一对上、下接孔452、332内。
该两第二辅助连接件6各自形成第一、二边,且该第二上、下轴环45、33的各对上、下接孔452、332的距离L3相同,亦即两第二辅助连接件6的上端距离与下端距离相同,并各自形成第三、四边。此举将导致该对第二辅助连接件6、基座铰链3及主铰链4本质上形成一种平行四连杆机构。因此,当连接元件1进行倾斜角度调整时,由平行四连杆机构使第二上轴环45相对于连接元件1反向旋转而保持在相同的角度,第二上轴环45并连动断面非圆形的活动轴杆41及摩擦环43反向旋转保持在相同的角度,再由摩擦环43与上支架42邻接面的摩擦力带动上支架42保持原有的仰角。
请再参阅图2,该连接元件1至少一侧平行设置一第一辅助连接件5及一对第二辅助连接件6为佳,其中该第一辅助连接件5上、下端被两片第一上、下轴环44、34所包夹,该第一上、下轴环44、34周缘两端相对设有一对上、下接孔442、342;其中,该两片第一上、下轴环44、34的一上、下接孔442、342供枢接第一辅助连接件5的上、下端的轴销51,而另一上、下接孔442、342则供枢接一中继插销52。
该对第二辅助连接件6上、下端间隔地设于三片第二上、下轴环45、33之间,该三片第二上、下轴环45、33周缘两端相对设有一对上、下接孔452、332,以便枢接该对第二辅助连接件6上、下端的轴销61,而相邻三片第二上、下轴环45、33未枢接且相邻的上、下接孔452、332则各枢接一中继插销62。
本发明经由前述的说明,其组立后的立体图是如图1所示,而图3显示连接元件1、基座2及基座铰链3组立后的剖面图,图4为显示连接元件1及主铰链4组立后的剖面图,以详细揭露各构件及连接关系。
如图2至图5所示,该下支架35固设于基座2上,而基座铰链3的固定轴杆31枢设于连接元件1的下端11,并穿越第二、第一下轴环33、34,而固设于下支架35,以形成固定型态。此举,使得连接元件1的下端11以该固定轴杆31为支点,并与基座2形成一倾斜角度。而主铰链4的活动轴杆41穿越上支架42、摩擦片43、第一、第二上轴环44、45及连接元件1的上端12,且第一、第二上轴环44、45的第一、第二挡榫443、453分别容置于第一、第二调整槽423、424内,而上支架42进一步连接被支撑物,例如平面监视器,使得上支架42以活动轴杆41为轴心,并以第一调整槽423触及第一挡榫443作为后仰角度的调整,例如25度,而第二调整槽424触及第二挡榫453则作为前倾角度的调整,例如5度。因此,如图5所示,当被支撑物处于支撑结构较高位置时,若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该第一调整槽423上端将会抵住第一挡榫443,而不能由直立型态转成水平收合型态,以避免被支撑物因重心偏移,而造成支撑结构不稳而倾倒。
该第一、二辅助连接件5、6的上、下端分别枢接于第一、第二上、下轴环44、34、45、33的上、下接孔442、342、452、332,且该第一、第二辅助连接件5、6以第一、第二下轴环34、33所枢接的下接孔342、332为支点。
如图6所示,如欲将被支撑物进行收合,该连接元件1的下端11以固定轴杆31为支点,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该第一、第二辅助连接件5、6与连接元件1同步运动,并各以所枢接的下接孔342、332为支点而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由包含第一辅助连接件5的非平行四连杆机构使第一辅助连接件5的上端拉动第一上轴环44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第一挡榫443在上支架42的第一调整槽423亦呈逆时针方向运动,而逐渐改变止挡的位置。同时,包含两个第二辅助连接件6的平行四连杆机构亦使第二上轴环45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保持原有角度,且第二上轴环45则进一步带动活动轴杆41及摩擦环43旋转,并由摩擦环43施予上支架42的摩擦力作用,而使得上支架42于位移过程中仍保持原有角度。由于非平行四连杆的第一辅助连接件5的上端至活动轴杆41中心点的距离小于下端至固定轴杆31的距离,因此,第一上轴环44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会大于平行四连杆的第二上轴环45转动的角度。所以,第一挡榫443止挡上支架42的位置会逐渐改变,而第二上轴环45与摩擦环43则会保持原有的角度。
如图7所示,当连接元件1相对于基座2呈平行的收合状态时,上支架42由平行四连杆仍保持原有直立型态的角度,而第一挡榫443由非平行四连杆而改变了止挡的位置。此时,操作人员可利用手动方式将连接被支撑物的上支架42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如图8所示上支架42相对于连接元件1呈水平收合状态,而大幅缩减支撑结构的高度,而有利于包装与运输。
图9至图13为本发明支撑机构第二实施例的相关附图,本第二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构件均以相同的元件名称与数字代表,在此不拟赘述。如图9所示,本第二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手段差异在于,其并无第二辅助连接件、第二上、下轴环、摩擦环和第二调整槽的设置。
该上、下凸耳13与第一上、下轴环44、34间具有耐磨环7的设置外,且该下凸耳13与第一下轴环34邻接面相对设有定位槽134与定位榫343,该定位榫343容置于定位槽134内,用以界定该连接元件1相对于两下支架35,亦即基座2的倾斜角度。再者,该邻接上支架42的第一上轴环44本身即具有摩擦环的功能,因此,当第一上轴环44旋转时,其对上支架44施予摩擦力,进而同步带动与被支撑物连接的上支架42旋转,而逐渐改变被支撑物的倾斜角度与重心位置。
如图9及图10所示,该下支架35固设于基座2上,而基座铰链3的固定轴杆31枢设于连接元件1的下端11,并穿越第一下轴环33,而固设于下支架35,以形成固定型态。此举,使得连接元件1的下端11以该固定轴杆31为支点,并与基座2形成一倾斜角度。而主铰链4的活动轴杆41穿越上支架42、第一上轴环44及连接元件1的上端12,且第一上轴环44的第一挡榫443容置于第一调整槽423内,而上支架42进一步连接被支撑物,例如平面监视器,使得上支架42以活动轴杆41为轴心,并以第一调整槽423触及第一挡榫443作为仰角角度的调整。因此,如图10所示,当被支撑物处于支撑结构较高位置时,若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则该第一调整槽423上端将会抵住第一挡榫443,而不能由直立型态转成水平收合型态,以避免被支撑物因重心偏移,而造成支撑结构不稳而倾倒。
该第一辅助连接件5的上、下端枢接于第一上、下轴环44、34的上、下接孔442、342,且该第一辅助连接件5以第一下轴环34所枢接的下接孔342为支点。该下接孔342至固定轴杆31中心点的距离L1大于该上接孔442至活动轴杆41中心点的距离L2,亦即该第一辅助连接件5下端至固定轴杆31中心点的距离大于第一辅助连接件5上端至活动轴杆41中心点的距离。因此,本实施例第一辅助连接件5、基座铰链3、主铰链4及连接元件1本质上形成一种非平行四连杆机构。
如图11所示,如欲将被支撑物进行收合,该连接元件1的下端11以固定轴杆31为支点,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该第一辅助连接件5与连接元件1同步运动,并各以所枢接的下接孔342为支点而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该第一辅助连接件5、连接元件1、基座铰链3和主铰链4形成非平行四连杆机构,以致各第一辅助连接件5的上端拉动第一上轴环44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第一挡榫443在上支架42的第一调整槽444呈逆时针方向运动,而逐渐改变止挡的位置,并由第一上轴环44施予上支架42的摩擦力作用,而使得与上支架42连接的被支撑物亦同步以逆时针方向旋转,而逐渐改变倾斜角度与重心位置。
如图12所示,当连接元件1相对于基座2呈平行的收合状态时,上支架42亦逆时针方向旋转至一倾斜角度。此时,操作人员可利用手动方式将连接被支撑物的上支架42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直到如图13所示上支架42相对于连接元件1呈水平收合状态,而大幅缩减支撑结构的高度,而有利于包装与运输。
本发明所揭示的,乃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凡是局部的变更或修饰而源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为熟习该项技术的人所易于推知的,俱不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畴。

Claims (18)

1.一种支撑结构,其包括:
一连接元件,其具有一上、下端;
一基座;
至少一基座铰链,各基座铰链以一固定轴杆分别枢设于连接元件的下端及一接装于基座的下支架,使连接元件相对于基座可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该固定轴杆另设有至少一第一、第二下轴环;
至少一主铰链,各主铰链以一活动轴杆分别枢设于连接元件的上端及一与被支撑物相连接的上支架,使上支架相对于连接元件可进行仰角的调整;其中,第一上轴环与上支架的邻接面相对设有一第一挡榫及一第一调整槽,该第一挡榫插入第一调整槽内,以作为上支架的止挡,该活动轴杆另设有至少一第一上轴环和至少一可与活动轴杆连动的第二上轴环;
至少一第一辅助连接件,平行地设于该连接元件至少一侧,各第一辅助连接件上、下端分别枢接于第一上、下轴环周缘开设的一上、下接孔,且下接孔至固定轴杆中心点的距离大于上接孔至活动轴杆中心点的距离;以及
至少一对第二辅助连接件,邻接于第一辅助连接件,并平行地设于该连接元件至少一侧,各对第二辅助连接件上、下端分别枢接于第二上、下轴环径向相对开设的一对上、下接孔,且各对下接孔的距离等于各对上接孔的距离;
当连接元件朝向基座进行收合运动时,该第一辅助连接件反向拉动该第一上轴环旋转,而逐渐改变止挡的位置,而第二辅助连接件使第二上轴环亦反向旋转,以保持原有角度,并带动该上支架于收合过程中仍保持原有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第二上轴环与上支架之间相对设有一第二挡榫及一第二调整槽,该第二挡榫插入第二调整槽内,使该上支架相对于连接元件可进行前倾角度的调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第二挡榫突设于该第二上轴环,该第二调整槽设于该上支架,该第一上轴环设于第二上轴环外侧,且第一上轴环对应第二上轴环的第二挡榫的移动路径开设缺口,以供第二挡榫通过并插入上支架的第二调整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第一挡榫突设于该第一上轴环,该第一调整槽设于该上支架,该第一上轴环设于第二上轴环内侧,且第二上轴环对应第一挡榫的移动路径开设缺口,以供第一上轴环的第一挡榫通过并插入上支架的第一调整槽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主铰链进一步包括一摩擦环,该摩擦环套设于活动轴杆,并可与活动轴杆连动,且该摩擦环邻接于上支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第一辅助连接件的上、下端分别结合一轴销,以便枢接于该主铰链、基座铰链的第一上、下轴环周缘开设的上、下接孔;而该对第二辅助连接件的上、下端分别结合一轴销,以便枢接于该主铰链、基座铰链的第二上、下轴环周缘开设的上、下接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第一辅助连接件的上、下端被两片第一上、下轴环所包夹,该两片第一上、下轴环周缘两端相对设有一对上、下接孔;其中一上、下接孔供枢接第一辅助连接件上、下端的一轴销,而另一上、下接孔则供枢接一中继插销;而该对第二辅助连接件的上、下端间隔地设于三片第二上、下轴环之间,该三片第二上、下轴环周缘两端相对设有一对上、下接孔,以枢接该对第二辅助连接件上、下端的一轴销,而相邻三片第二上、下轴环未枢接且相邻的上、下接孔则各枢接一中继插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连接元件的上、下端的两侧边分别延伸一对上、下凸耳,且各对上、下凸耳间各自形成一凹入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连接元件的上端与第二上轴环、连接元件的下端与第二下轴环的邻接面分别固设一耐磨环,其中该耐磨环周缘突伸一卡榫,以便插接于连接元件的上、下端预设的榫槽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连接元件的下端与第二下轴环的邻接面相对设置定位槽与定位榫,该定位榫容置于定位槽内,用以界定该连接元件相对于下支架的倾斜角度。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上支架与摩擦环的邻接面固设一耐磨环,其中该耐磨环周缘突伸一卡榫,以便插接于上支架预设的榫槽内。
12.一种支撑结构,其包括:
一连接元件,其具有一上、下端;
一基座;
至少一基座铰链,各基座铰链以一固定轴杆分别枢设于连接元件的下端及一接装于基座的下支架,使连接元件相对于基座可进行倾斜角度的调整,该固定轴杆另设有至少一第一下轴环;
至少一主铰链,各主铰链以一活动轴杆分别枢设于连接元件的上端及一与被支撑物相连接的上支架,使上支架相对于连接元件可进行仰角的调整;其中,第一上轴环与上支架的邻接面相对设有一第一挡榫及一第一调整槽,该第一挡榫插入第一调整槽内,以作为上支架的止挡,该活动轴杆另设有至少一第一上轴环;
至少一第一辅助连接件,平行地设于该连接元件至少一侧,各第一辅助连接件上、下端分别枢接于第一上、下轴环周缘开设的一上、下接孔,且下接孔至固定轴杆中心点的距离大于上接孔至活动轴杆中心点的距离;以及
当连接元件朝向基座进行收合运动时,该第一辅助连接件上端反向拉动第一上轴环旋转,而逐渐改变止挡的位置,使上支架可逐渐反向旋转至相对于连接元件呈水平收合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第一辅助连接件的上、下端分别结合一轴销,以便枢接于该主铰链、基座铰链的第一上、下轴环周缘开设的上、下接孔。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第一辅助连接件的上、下端被两片第一上、下轴环所包夹,该两片第一上、下轴环周缘两端相对设有一对上、下接孔;其中,该两片第一上、下轴环的一上、下接孔供枢接第一辅助连接件上、下端的轴销,而另一上、下接孔则供枢接一中继插销。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连接元件的上、下端的两侧边分别延伸一对上、下凸耳,且各对上、下凸耳间各自形成一凹入部。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连接元件的下端与第一下轴环的邻接面固设一耐磨环;其中该耐磨环周缘突伸一卡榫,以便插接于连接元件的下端预设的榫槽内。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连接元件的下端与第一下轴环的邻接面相对设置定位槽与定位榫,该定位榫容置于定位槽内,用以界定该连接元件相对于下支架的倾斜角度。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结构,其中该连接元件的上端与第一上轴环、上支架与第一上轴环的邻接面分别固设一耐磨环;其中该耐磨环周缘突伸一卡榫,以便插接于连接元件的上端与上支架预设的榫槽内。
CN201110115566.5A 2011-05-03 2011-05-03 支撑结构 Active CN1027676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15566.5A CN102767680B (zh) 2011-05-03 2011-05-03 支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115566.5A CN102767680B (zh) 2011-05-03 2011-05-03 支撑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7680A true CN102767680A (zh) 2012-11-07
CN102767680B CN102767680B (zh) 2014-02-26

Family

ID=47095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15566.5A Active CN102767680B (zh) 2011-05-03 2011-05-03 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6768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9218A (zh) * 2002-07-16 2004-01-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倾斜结构方面得以改进的监视器
US20070262224A1 (en) * 2006-05-11 2007-11-15 Jarllytec Co., Ltd. Axle mechanism capable of adjusting an elevation
CN201138903Y (zh) * 2008-01-08 2008-10-22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辅助支撑功能的支撑结构
TW200849992A (en) * 2007-06-11 2008-12-16 Qisda Corp Support structure of lifting and lower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9218A (zh) * 2002-07-16 2004-01-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倾斜结构方面得以改进的监视器
US20070262224A1 (en) * 2006-05-11 2007-11-15 Jarllytec Co., Ltd. Axle mechanism capable of adjusting an elevation
TW200849992A (en) * 2007-06-11 2008-12-16 Qisda Corp Support structure of lifting and lowering
CN201138903Y (zh) * 2008-01-08 2008-10-22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辅助支撑功能的支撑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7680B (zh) 2014-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3953U (ja) 折り畳まれても高くならないトレーラ
USD693614S1 (en) Stand
CN102151006B (zh) 垂直升降滑动折叠框架
CN102372017B (zh) 具有活节连接结构的手推童车
AU2015200113B9 (en) Furnishing element having a folding support shelf and/or a folding support structure
US20210284216A1 (en) Folding cart with high load-bearing chassis structure
CN102770046B (zh) 物体的稳定
MX2008013417A (es) Disposicion de mesa y asientos.
DE10030022A1 (de) Kopplung eines Ausleger-Fußes und der Drehmöglichkeit mit der Neigung der zum horizontalen Vorschieben der Sitzfläche synchronisierten Rückenlehne
CN210822332U (zh) 折叠手推车
US20120242114A1 (en) Folding Chair, Particularly Folding Child's Chair
CN102767673B (zh) 支撑结构
US8763974B2 (en) Support structure
RU2640333C2 (ru) Сиденье и прогулочная или легкая детская коляска с таким сиденьем
CN201138903Y (zh) 具有辅助支撑功能的支撑结构
CN101457864B (zh) 具有连杆卡掣功能的支撑结构
CN101373037A (zh) 具扭力移转功能的支撑结构
JP2008104876A6 (ja) 折り畳みテーブル
CN102767680A (zh) 支撑结构
CN201138904Y (zh) 具有倾斜锁固功能的支撑结构
EP2508408B1 (en) Rolling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same
CN206079559U (zh) 一种折叠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折叠支架
CN206534415U (zh) 儿童餐椅
CN103115231A (zh) 屏幕支撑架
CN207311551U (zh) 一种能整车收合折叠的婴儿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