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63274B - 天线组件以及便携式无线终端 - Google Patents

天线组件以及便携式无线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63274B
CN102763274B CN201180010741.2A CN201180010741A CN102763274B CN 102763274 B CN102763274 B CN 102763274B CN 201180010741 A CN201180010741 A CN 201180010741A CN 102763274 B CN102763274 B CN 1027632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element
antenna
hole
connection
frequency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07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63274A (zh
Inventor
仓元干雄
武部裕幸
末竹弘泰
近藤俊范
引野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632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32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63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632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30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antenna units operating in different wavebands and connected to a common feeder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40Imbricated or interleaved structures; Combined or electromagnetically coupled arrangements, e.g. comprising two or more non-connected fed radia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天线组件(110)具备:天线基座(115);以及天线元件(111~113),形成于天线基座(115)的表面,天线基座(115)具有:连接面(115b),设置有作为天线元件(111~113)的与无线部电路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连接用端部(111b~113b);以及贯通孔(106),从连接面(115b)贯通至另一面(115a),至少一个天线元件,例如天线元件(112)以通过贯通孔(106)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天线组件以及便携式无线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天线元件(antenna element)的天线组件(antenna assembly)以及具备该天线组件的便携式无线终端。
背景技术
在具备具有多个天线元件的天线的无线装置中,存在该天线配置于装置内的某一部分的情况。例如,在像折叠类型(clamshell type)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等在铰链部以能开闭的方式连接有两个壳体的这样的无线装置中,天线配置于单个壳体内的铰链部的情况较多。此外,在像只有一个壳体的这样的直板类型(straight type)的无线装置的大部分中,天线配置于壳体的长尺寸方向的任意一端。此外,在像具有两个壳体并且一个壳体相对于另一个壳体滑动的这样的类型的无线装置中,天线配置于任意一个壳体的长尺寸方向的任意一端的情况较多。此时,在上述天线内的各天线元件的配置在考虑该天线的特性方面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具备多个天线元件的复杂的天线中,提供各天线元件的更加优选的配置是非常有用的。
此外,近年来在便携式无线终端中使用的天线多半内置于便携式无线终端的壳体内部,其天线的结构也是各种各样的。例如,有(i)在FPC上制作天线元件,将该FPC贴附于壳体内部或固定用的树脂的结构、(ii)用金属板制作天线元件,并固定在由树脂等构成的天线基座上等(例如,固定、支承、嵌合等)的结构、(iii)在由树脂等构成的天线基座的表面实施金属镀敷并使该镀敷部分作为天线元件来进行工作的结构等。
另外,在像上述那样除天线元件以外还有天线基座的情况下,有时将天线元件和天线基座合起来称为天线组件。
在此,关于上述的(iii)“在由树脂等构成的天线基座的表面实施金属镀敷并使该镀敷部分作为天线元件来进行工作的结构”,参照图14以及图15,对例如像非专利文献1那样的现有技术中的天线元件的配置进行说明。图14的(a)是表示现有技术的便携式无线终端900的配置了天线的壳体901的内部的透视俯视图。图14的(b)是便携式无线终端900的透视侧面图。图14的(c)是表示从图14的(a)中除去了天线基座915的状态的图。图15是从各个方向观察便携式无线终端900具备的天线组件920时的图。
如图14的(b)所示那样,便携式无线终端900是具备第一壳体901以及第二壳体902并利用连结构件903以能开闭的方式连接有两个壳体的折叠类型的便携式无线终端。
便携式无线终端900为了进行蜂窝(cellular)通信而具备在800~900MHz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一天线元件911、在1.7~2.1GHz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三天线元件913和蜂窝通信用无线部电路921。便携式无线终端900为了利用GPS还具备在1.5GHz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二天线元件912和GPS用无线部电路923。蜂窝通信用无线部电路921和GPS用无线部电路923设置在内置于第一壳体901的电路基板920上。在电路基板920上还设置有照相机(camera)922。
如图14所示的那样,第一天线元件9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913通过在配置于电路基板920上的天线基座915的表面进行金属镀敷而形成,并配置于壳体901的最外侧。另一方面,第二天线元件912形成于电路基板920上。由此,第二天线元件912的特性会由于离电路基板920的接地(ground)或其它金属物的距离变近而变差,但第二天线元件912对第一天线元件9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913的特性施加的影响变小。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从而以稍微牺牲GPS用的天线的特性使蜂窝通信用的天线的特性变得良好的方式来进行天线的设计。
此外,在第一壳体901,在四角设置有用于对第一壳体901自身进行螺丝(vis)固定的螺柱(boss)909a~d。因此,在配置于第一壳体901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的天线基座915设置有用于通过螺柱909a的螺柱孔906。
在此,第一天线元件9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913的大部分形成于天线基座915的顶面915a上,并通过天线基座915的侧面连接到天线基座915的连接面915b,与电路基板920连接。参照图15,对此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5的(a)所示,天线元件911以及913主要形成于顶面915a上。而且,如图15的(b)(c)所示,天线元件911以及913通过天线基座915的侧面从顶面915a连接到连接面915b。像这样,在现有技术中,在由树脂等构成的天线基座的表面实施金属镀敷并使该镀敷部分作为天线元件来进行工作的结构中,天线元件通过天线基座915的侧面从顶面915a被引绕到连接面915b。
另外,通常,在天线元件和电路基板的连接中使用安装于电路基板的弹簧。此外,为了使天线特性变得良好,通常将天线元件和电路基板的连接部配置于电路基板的角落附近。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在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注册的APYHR000071的天线形状)。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像这样在天线基座的表面实施金属镀敷的类型的天线组件中,例如像非专利文献1那样使形成于天线基座的顶面的天线元件通过天线基座的侧面引绕到连接面。因此,特别是在天线基座形成多个天线元件并将供电部相互配置在附近的情况下,会对天线元件的引绕路径产生大的限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在天线基座的表面用金属镀敷等形成天线元件并且具备多个天线元件的天线组件中,提供高效的天线元件的引绕路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天线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天线基座;以及多个天线元件,形成于该天线基座的表面,该天线基座具有:连接面,设置有作为该多个天线元件的与无线部电路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连接用端部;以及贯通孔,从该连接面贯通至另一面,至少一个该天线元件以通过该贯通孔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至少一个天线元件通过上述贯通孔被引绕到连接面,所以与将全部天线元件通过侧面引绕到连接面的情况相比,引绕路径的自由度提高。由此,例如,能拉开各天线元件的距离,因此能减轻天线间的相互干扰。此外,由于避免了一个天线元件与其它天线元件交叉的情况,所以能避免接近于在电路基板安装的或在壳体配置的其它金属物造成的天线特性的劣化。此外,由于上述贯通孔能设置在任意的地方,所以天线元件的配置的自由度显著地提高,能理想地配置天线元件。此外,由于在贯通孔的内部通过哪都可以,所以只要电路基板上的连接部的位置也是上述孔的附近,就能配置在任意的地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天线组件,由于天线元件通过贯通孔,所以,在具备多个天线元件的天线组件中,能提供高效的天线元件的引绕路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组件的概略结构的图,(a)表示俯视图,(b)表示后视图,(c)表示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的未配置有天线组件的状态的透视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的配置有天线组件的状态的透视俯视图。
图4是表示天线元件的各种结构的图,(a)表示没有螺柱孔的情况,(b)表示虽然有螺柱孔,但在螺柱孔中未通过天线元件的情况,(c)表示有螺柱孔并且在螺柱孔中通过元件的情况。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天线组件的概略结构的图,(a)表示俯视图,(b)表示后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天线组件的概略结构的图,(a)表示俯视图,(b)表示后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的概略结构的透视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天线组件的概略结构的图,(a)表示俯视图,(b)表示后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天线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0的(a)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天线的概略结构的图,(b)以及(c)是表示电路基板上的布线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无线部电路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并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天线元件以及第三天线元件的频率特性的史密斯图。
图14是表示作为现有技术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的概略结构的图,(a)表示透视俯视图,(b)表示透视侧面图,(c)表示从(a)中除去了天线基座的状态。
图15是从各个方向观察作为现有技术的便携式无线终端具备的天线组件920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下。另外,在以下,本发明的天线作为在与基站之间进行用于通话的无线通信的便携式无线终端所具备的天线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天线不限于在与基站之间进行用于通话的无线通信的便携式无线终端所具备的天线,能通常适用于接收和/或发送叠加有一些信号的载波的天线,也可以是便携式无线终端以外的无线终端所具备的天线。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天线组件110的概略结构的图,(a)是天线组件110的俯视图,(b)是天线组件110的后视图,(c)是天线组件110的立体图。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天线组件”是指包括天线基座和在该天线基座表面例如以金属镀敷形成的天线元件的构件。
如图1所示,在天线组件110中,在天线基座115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天线元件111、第二天线元件112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
图2是表示从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无线终端100中除去了天线组件110的状态的概略结构的透视俯视图。便携式无线终端100具备壳体101,壳体101具备:用于蜂窝通信系统的无线部电路121、利用传输线路与无线部电路121连接的连接用端子151~153、以及设置有照相机等导电性构件的电路基板120。在壳体101还设置有用于对壳体101进行螺丝固定的螺柱(螺丝支承构件)109a~d。
天线组件110配置于电路基板120的相当于纸面上部(设置有螺柱109a、b的一侧)的上端部。图3是表示在电路基板120上配置有天线组件110的便携式无线终端100的概略结构的透视俯视图。另外,虽然未在图中特别示出,但天线组件110只要配置在壳体101的外侧,那么配置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没有必要像上述那样配置于上端部。例如,天线组件110也可以配置于下端部。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要螺柱存在于配置了天线组件110的地方即可。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无线部电路”是对包括发送电路、接收电路、天线切换用的开关、将从发送电路到天线的流和从天线到接收电路的流进行分路的分路滤波器、IC等的各部件的至少任意一个的电路进行总称的电路。
天线基座115例如由电介质、磁性体、陶瓷等制成,并具有厚度。作为一个例子,举出长尺寸方向的长度为45mm、短尺寸方向的长度为15mm、厚度为4.5mm的天线基座,但根据应用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的形状来适当地变更这些值。天线基座115具有:作为与电路基板120相接的面的连接面115b和作为不同于连接面115b的面的顶面115a。另外,典型地,顶面115a是与连接面115b相反的一侧的面。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通过例如在天线基座115的顶面115a上对金属等导体进行镀敷而形成。通过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形成于天线基座115上,从而能使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从电路基板120远离地配置在更靠壳体101的外侧。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各自的一部分延伸到天线基座115的连接面115b,在连接面115b分别具备作为与无线部电路121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经由设置于相向的电路基板120上的弹簧等的连接用端子151~153连接于电路基板120上的传输线路,连接于无线部电路121。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在天线基座115的顶面115a上还分别具备作为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未与其它导电性构件连接,成为开放端。
在天线基座115还设置有用于通过螺柱109a的螺柱孔(贯通孔)106。关于第二天线元件112,虽然包含该第二顶端部112a的大部分设置于顶面115a上,但通过螺柱孔106延伸到连接面115b形成了第二连接用端部112b。
如上述那样,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形成于天线基座115的顶面115a上,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形成于连接面115b。以往,从顶面115a到连接面115b的连接是通过天线基座115的侧面来进行的。但是,在将多个天线元件通过天线基座115a的侧面的情况下,存在为了避免由于天线元件彼此的交叉以及接近造成的天线特性的劣化而将各连接用端部配置于相互离开的位置、或者无可奈何地不得不使天线元件彼此相互接近地配置的情况。因此,存在当将各连接用端部配置于相互离开的位置时供电用线路的长度变长导致损失变大、或者此外由于天线元件彼此相互接近而导致天线元件彼此的相互干扰变大使天线的性能劣化的问题。特别是在天线基座115上形成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变得显著。
与此相对地,像本实施方式这样,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的至少任一个通过螺柱孔106从顶面115a连接到连接面115b,由此能不使连接用端部彼此离开地实现天线元件的引绕以使减轻各天线的相互干扰,并能形成全部的天线元件。另外,在此将连接用端部彼此配置在附近是因为例如在同一系统中使用三个天线元件的情况下,通过将各天线的供电部集中在一处,从而使供电线路的线路长度变短、或使各供电线路所附带的匹配电路的安装面积变小。
像以上那样,能使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接近,因此,通过将无线部电路121配置得较近,从而能使连结无线部电路121和各连接部的供电线路的长度变短,由此,能减少在供电线路中的损失。此外,通过将各连接部集聚地配置在一处,从而能避免电路基板120上的安装面积被压缩的情况。
在此,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的至少任一个通过的孔不限定于螺柱孔106,只要是贯通顶面115a和连接面115b的贯通孔即可,但优选为螺柱孔106。这是因为,通常在便携式电话中设置于壳体101的螺柱如图2的109a~109d那样,为了固定螺丝而配置于壳体101的四角附近。此外,由于天线配置于壳体的一端,所以为了存在该螺柱而需要在天线基座的一部分开孔的情况变多。像这样,螺柱孔106原本位于天线基座115的情况较多,通过共用螺柱孔106和使天线元件通过的孔,从而没有必要在天线基座115上设置新的贯通孔。由此,能避免由于设置新的贯通孔而造成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的引绕自由度的降低。
另外,虽然在插入到螺柱孔106的螺柱109a中插入金属制的螺丝,但利用螺柱109a的厚度将螺柱孔106的壁面和螺丝之间充分离开而使天线特性不会极端劣化。
此外,上述贯通孔、螺柱孔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
下面,对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天线元件111进行工作的第一频带、第二天线元件112进行工作的第二频带以及第三天线元件进行工作的第三频带为按照该顺序变高的频率。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说明作为第一频率而使用WCDMA、AMPS、EGSM、CDMA2000等用的800~900MHz频带、作为第二频带而使用WCDMA、Band XI、GPS等用的1.5GHz频带、作为第三频带而使用WCDMA、DCS、PCS、CDMA2000等的1.7~2.1GHz频带的情况,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此外,通常天线元件的长度与工作的频率成反比。即,较低的频带的天线元件较长。因此,第一天线元件111、第二天线元件112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的长度依次变短。
在此,如图1的(a)所示那样,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和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形成在与第二顶端部112a相比更接近于第二连接用端部112b的位置,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形成在与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相比更接近于天线基座115的角落的位置。而且,第二天线元件112以被第一天线元件111和第三天线元件113夹着的方式形成。
在本说明书中,“第二天线元件112在天线基座115上以被第一天线元件111和第三天线元件113夹着的方式形成”是指在天线基座115的表面上,在第一天线元件111和第三天线元件113之间的空间,形成有第二天线元件112的大部分、至少一半以上的情况。此外,从另一个观点来看,“第二天线元件112在天线基座115上以被第一天线元件111和第三天线元件113夹着的方式形成”包含第一天线元件111、第二天线元件112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沿某个方向依次排列的情况,优选包含从接近于上述导电性构件的一方起按照上述顺序进行配置的情况。
此外,“接近于天线基座115的角落”是指位于从天线基座115的中心更加离开的位置的情况。
由于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和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形成在与第二顶端部112a相比更接近于第二连接用端部112b的位置,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形成在与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相比更接近于天线基座115的角落的位置,第二天线元件112以被第一天线元件111和第三天线元件113夹着的方式形成,所以,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按照第一顶端部111a、第二顶端部112a、第三顶端部113a的顺序排列。而且,如果是本实施方式,那么由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均形成在与第一顶端部111a相比更接近于第三顶端部113a的位置,所以,能使从配置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的区域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的各个距离为从该区域到第一顶端部111a的距离最长、从该区域到第三顶端部113a的距离最短。
像这样,通过以上述的方式形成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从而能顺利地使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接近,并能提高天线特性。
接着,从另一个观点对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的配置进行说明。如图1的(a)所示那样,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均形成在天线组件110的接近于壳体101的外缘的端部,第二天线元件112在天线基座115上以夹在第一天线元件111和第三天线元件113之间的方式形成,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均形成在与第一顶端部111a相比更接近于第三顶端部113a的位置。
即,如图3所示那样,通过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配置在天线组件110的接近于壳体101的外缘的端部,从而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的特性变得良好,不会牺牲任一个天线元件的特性。换言之,为了确保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的特性而增大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的天线尺寸的必要性变小,并能满足近来的对便携式无线终端的小型化、薄型化等的要求。
此外,从另一个观点来看,由于从与无线部电路121、照相机122等的导电性构件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看时,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未被其它天线元件覆盖,所以,不会牺牲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中的任一个天线元件的特性。
进而,通过第二天线元件112在天线基座115上以被第一天线元件111和第三天线元件113夹着的方式形成,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均形成在与第一顶端部111a相比更接近于第三顶端部113a的位置,从而能使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的位置互不离开。
以下对优选像这样形成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的理由进行说明。
首先,如上述那样,在各天线元件的长度中,第一天线元件111最长,第二天线元件112比第一天线元件111短,第三天线元件113最短。因此,为了接近地配置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需要在从配置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的区域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的各个距离中,使从该区域到第一顶端部111a的距离最长、从该区域到第三顶端部113a的距离最短。在此,在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没有以上述方式形成的情况下,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
即,如果是本实施方式,那么第二天线元件112以被第一天线元件111和第三天线元件113夹着的方式形成。因此,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按照第一顶端部111a、第二顶端部112a、第三顶端部113a的顺序排列。而且,如果是本实施方式,那么由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均形成在与第一顶端部111a相比更接近于第三顶端部113a的位置,所以,能使从配置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的区域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111a~113a的各个距离为从该区域到第一顶端部111a的距离最长、从该区域到第三顶端部113a的距离最短。
像这样,通过以上述方式形成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从而能顺利地使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111b~113b接近,并能使天线特性提高。
在像上述那样配置有三个天线元件的天线组件中,在第二天线元件112不通过螺柱孔106的内部地进行引绕的情况下,为了不使其与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交叉,需要在天线基座110的连接面对天线元件引绕得较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天线基座110的连接面位于与电路基板120接近的地方,所以认为与安装于电路基板120的金属部件、配置于壳体的扬声器、FPC等导体其自身具有谐振的这样的部件等接近,有时会由于它们的影响而导致产生在第二频率的天线特性的劣化。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例中使第二天线元件112从第二连接用端部112b通过螺柱孔106的内部引绕到第二顶端部112a,由此能避免与上述那样的部件接近,并能防止天线特性的劣化。此外,由于各天线元件配置的自由度提高,所以,能以防止天线元件的相互干扰或影响的方式配置各天线元件。
此外,虽然在实施例中对天线元件为三根的情况进行了记述,但只要天线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就能优选应用本发明,天线元件的数量不限于三根。
此外,在现有技术的天线组件中,由于为了提高天线性能而需要使天线元件彼此离开,所以,需要使天线变大。与此相对地,在本发明的天线组件中,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容易地使天线元件彼此离开,因此,起到能使天线小型化的效果。
图4是表示天线元件的各种结构的图,(a)表示没有螺柱孔的情况,(b)表示虽然有螺柱孔,但在螺柱孔中未通过天线元件的情况,(c)表示有螺柱孔并在螺柱孔中通过元件的情况。图4的(a)以及(b)表示现有技术的例子,(c)表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
如图4的(c)那样,在螺柱孔中通过元件的情况下,天线元件彼此接近的地方少。另一方面,如图4的(b)那样,在螺柱孔中未通过元件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图中用A表示的区域中,天线元件彼此非常接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例如将天线元件形成得较细,也担心天线性能的劣化、天线元件之间的相互的综合干扰、天线形成上的问题等。在如图4的(a)那样没有螺柱孔的情况下,与图4的(b)所示的情况相比,天线元件彼此接近的地方少,但与图4的(c)所示的情况相比,接近的部分大。此外,在图4的(a)所示的情况下,需要在天线部以外配置螺柱孔,因此,需要无线终端的壳体空间,导致无线终端的大型化。如以上那样,在图4的(c)所示那样在螺柱孔中通过天线元件的情况下,最能确保各天线元件间的距离。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是配置于直板终端的天线组件的一个例子,但也能毫无问题地应用于折叠等能开闭的类型或滑动类型的便携式无线机等。此外,通过螺柱孔106的天线元件的数量不限定于一个。对于通过螺柱孔106的天线元件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在以下的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构件号码,并省略其说明。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组件210的概略结构的图,(a)表示俯视图,(b)表示后视图。如图5所示那样,在天线组件210中不仅是第二天线元件112,而且第一天线元件111也通过螺柱孔106。即,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二天线元件112分别通过螺柱孔106的壁面的一部分从顶面115a连接到连接面115b。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6以及8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构件号码,并省略其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组件310的概略结构的图,(a)表示俯视图,(b)表示后视图。如图6所示那样,在天线组件310中使全部天线元件111~113通过螺柱孔106。即,第一天线元件111、第二天线元件112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分别通过螺柱孔106的壁面的一部分从顶面115a连接到连接面115b,没有通过天线基座115的侧面从顶面115a连接到连接面115b的天线元件。
因此,能将天线基座115的侧面形状做成任意的形状。例如,如图7所示的那样,能延长天线基座115,并将一部分用作振荡器(vibrator)124的保持部(保持单元)115c。另外,保持部115c保持的构件能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无线终端300的结构来适当地选定,除振荡器124以外,也可以是扬声器等。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天线基座115的形状存在自由度,所以,能兼用作其它构件的保持单元。因此,能减少便携式无线终端300的部件件数,在成本上是有利的。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8~13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构件号码,并省略其说明。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组件410的概略结构的图,(a)表示俯视图,(b)表示后视图。如图8所示那样,在天线组件410中,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在接近于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的位置与第三天线元件113在物理上连接,第二天线元件112通过螺柱孔106从顶面115a连接到连接面115b。为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优点,首先,对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和第三天线元件113在物理上连接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9表示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和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在物理上连接的结构。如图9所示的那样,在天线基座115上的接近于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的位置,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和第三天线元件113在物理上连接,作为连接用端部114,被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共用。第一布线130对连接用端部114和无线部电路121的第一电路负载121a进行连接。第二布线131连接第二连接用端部112b和无线部电路121的第二电路负载121b。
图11是表示无线部电路121的结构的一例的图。来自如图9所示那样连接于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的第一布线130的信号通过开关140在使用第一天线元件111或第三天线元件时连接于开关142,在不使用时连接于第一未使用时端子146。来自连接于第二天线元件112的第二布线131的信号通过开关141在使用第二天线元件112时连接于开关142,在不使用时连接于第二未使用时端子147。第一未使用时端子146以及第二未使用时端子147可以具有如图12所示那样的开关元件固有的阻抗,也可以预先加感调整用的常数使设计者能调整为任意的阻抗。开关142与使用的天线元件对应地连接于处理第一频带的信号的第一RF电路143、处理第二频带的信号的第二RF电路144、处理第三频带的信号的第三RF电路145。根据这样的结构,无线部电路121具有第一电路负载121a以及第二电路负载121b。
如以上那样,通过对从无线部电路121向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1~113供电的路径的一部分进行合并,从而能实现省空间化、低成本化。这是因为,当供电路径多时,相应地需要较多的匹配电路和连接天线元件的连接用端部与电路基板120上的布线的连接用端子,因此,部件件数增加,压缩了电路基板120上的能安装导电性构件的面积。
在此,合并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的供电路径是因为这种组合是最优选的。这是因为,第一天线元件111进行工作的第一频带与第三天线元件113进行工作的第三频带之差比任一个与第二天线元件112进行工作的第二频带之差大。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频带是第一频带的约二次谐波,因此,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二天线元件112会反谐振,此外,由于第二频带与第三频带的低频侧(1.7GHz附近)接近,所以相互干扰大,无法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与此相对地,第三频带是第一频带的约三次谐波并且两频带不接近,所以相互干扰小,能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因此,能适当地合并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的供电路径。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天线元件112通过螺柱孔106,所以在各连接用端部附近能离开地配置天线元件111和天线元件112或天线元件112和天线元件113。因此,能进一步减小天线元件111以及天线元件113对天线元件112施加的影响以及天线元件112对天线元件111以及天线元件113施加的影响。
进而,通过对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的供电路径进行合并,从而如以下那样,能使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波及到第二天线元件112的影响最小化。
如图9所示的那样,为了使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匹配,在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和第一电路负载121a之间加感有第一匹配部133,为了使第二天线元件112匹配,在第二天线元件112和第二电路负载121b之间加感有第二匹配部134,此时,作为第一匹配部133,优选使用对第一布线130并联地加感、连接于接地的并联谐振电路。
如图12所示那样,并联谐振电路的传输特性在比谐振频率f0低的频率作为电感性来进行工作,在比谐振频率f0高的频率作为电容性来进行工作。在此,如果对谐振频率f0进行调整以使其包含在第三频带中,那么第一匹配部133相对于第一频带几乎作为电感性元件(并联L匹配)来进行工作,因此,能使作为λ/4单极天线(monopole antenna)来进行工作的第一天线元件111的长度稍稍短于λ/4,并能实现天线210的小型化。此外,利用第三天线元件113的谐振和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能使第三天线元件113宽频带化。这一方面也有助于天线210的小型化。
在此,针对在将向图9中的包含第一匹配部133的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的输入端作为端口1、将向包含第二匹配部134的第二天线元件112的输入端作为端口2时的从端口1看向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侧的天线输入阻抗的变动方式进行说明。在比并联谐振电路的f0低的频率,该电路作为电感性元件工作,在史密斯图上阻抗绕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且,随着频率接近于f0,逆时针方向的旋转量减少,在f0不旋转。另一方面,在比f0高的频率该电路作为电容性元件工作,在史密斯图上阻抗绕顺时针方向旋转,随着频率变高,顺时针方向的旋转量增加。因此,在端口1的天线输入阻抗的频率特性典型地为图13的史密斯图所示出的那样的特性。
如图13所示那样,在第二频带,从端口1看过去的阻抗几乎接近于开路。在此,天线间的相互耦合量用从端口1到端口2的传输振幅(表示为︱S21︱。与从端口2到端口1的传输振幅︱S12︱等效)表示,但如果在第二频带的从端口1看过去的阻抗为开路,那么︱S21︱变小。即,能缓和天线间相互耦合,能使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波及到第二天线元件的影响最小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中,进而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和第一布线130的至少任一个具备频率控制部(频率控制单元)也可,该频率控制部(频率控制单元)用于增加从第一天线元件111和第三天线元件113的输入侧看向的在第二频带的输入阻抗。由于各天线元件的长度以及天线匹配的常数受到天线组件210附近的导电性构件(金属部件、接地等)或在折叠型或直板型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等中能得到打开/关闭等多个形状的变形壳体造成的接地导体形状的变化等影响,所以,未必成为理想的长度。此外,这些影响存在具有频率特性的情况,在图7所示的史密斯图中,由于阻抗未均等地旋转,所以需要重新调整。作为频率控制部,能使用电感器、电容器等的电路元件或具有电感性或电容性阻抗的短截线图案(stub pattern)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使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和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在物理上连接存在几个优点。
在如上述那样配置天线元件的天线组件中,若看图8则很明确,在天线基座115的顶面115a上使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和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在物理上连接的情况下,难以将第二天线元件112引绕到连接面115b。但是,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第二天线元件112通过螺柱孔106,由此即使在将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和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在物理上进行连接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将第二天线元件112延伸到连接面115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第二天线元件112以外,将第一天线元件111以及第三天线元件113合并的部分通过螺柱孔106也可。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以及图10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或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构件号码,并省略其说明。虽然本实施方式如图10的(a)所示那样,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图9)几乎相同的结构,但不同之处在于,天线组件由图1所示的那样的结构组成,并且第一布线130在途中分路为两个,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和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以及图10的(a)所示,各天线元件的顶端部按照第一顶端部111a、第二顶端部112a、第三顶端部113a的顺序进行配置,各天线元件的连接用端部按照第二连接用端部112b、第一连接用端部111b、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的顺序进行配置。在此,在各天线元件的连接用端部与顶端部相同地按照第一连接用端部112b、第二连接用端部111b、第三连接用端部113b的顺序进行配置的情况下,如图10的(b)所示那样,在电路基板120上,对于第二布线131,需要以绕过第一布线130的方式进行引绕(图中A)。因此,线路长度变长,损失变大。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的(c)所示那样,对于第二布线131,无需以绕过第一布线130的方式进行引绕,因此能使布线的长度变短。由此,能使由于线路长度变长而产生的损失变少。另外,在图10的(b)以及(c)中,用B表示第一布线130的分支点。
另外,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在天线基座的表面形成图案,从而构成天线元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关于利用金属板等构成天线元件的方式也是本发明的范畴。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在技术方案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关于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案适当地进行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总结〕
即,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天线组件的特征在于,具备:天线基座;以及多个天线元件,形成于该天线基座的表面,该天线基座具有:连接面,设置有作为该多个天线元件的与无线部电路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连接用端部;以及贯通孔,从该连接面贯通至另一面,至少一个该天线元件以通过该贯通孔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至少一个天线元件通过上述贯通孔引绕到连接面,所以与将全部天线元件通过侧面引绕到连接面的情况相比,引绕路径的自由度提高。由此,例如能拉开各天线元件的距离,因此能减轻天线间的相互干扰。此外,由于避免了一个天线元件和其它天线元件交叉的情况,所以能避免接近于在电路基板安装的或在壳体配置的其它金属物而造成的天线特性的劣化。此外,由于上述贯通孔能设置在任意的地方,所以天线元件的配置的自由度显著地提高,能理想地配置天线元件。此外,由于在贯通孔的内部通过哪都可以,所以只要电路基板上的连接部的位置也是上述孔的附近,就能配置在任意的地方。
在本发明的天线组件中,在上述天线基座的表面具备三个以上的上述天线元件也可。
根据本发明的天线组件,由于即使在具备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的情况下,也至少一个天线元件通过上述贯通孔被引绕到连接面,所以能拉开各天线元件间的距离,能适当地减轻天线间的相互干扰。
在上述天线组件中,优选上述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中的以被自身以外的两个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形成的任意的天线元件以通过上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以被自身以外的两个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形成的任意的天线元件,即两端以外的任意的天线元件以通过上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虽然两端的天线元件能以容易通过天线基座的侧面的方式形成,但两端以外的天线元件的处理的自由度低,存在难于拉开各天线元件间的距离的情况。在此,根据上述结构,使两端以外的任意的天线元件以通过上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由此能提高处理的自由度,能顺利地拉开各天线元件间的距离。
在上述天线组件中,上述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包含在第一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一天线元件、在比第一频带高的第二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二天线元件、以及在比第二频带高的第三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三天线元件而成,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分别具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和作为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也可。
在上述天线组件中,优选从第一连接用端部看向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的角度或者从第三连接用端部看向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用端部的角度为钝角。
如果从第一连接用端部看向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的角度为钝角,那么各连接用端部按照第二连接用端部、第一连接用端部、第三连接用端部的顺序排列。此外,如果从第三连接用端部看向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用端部的角度为钝角,那么各连接用端部按照第一连接用端部、第三连接用端部、第二连接用端部的顺序排列。
在此,由于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三天线元件的工作频带离开,所以也能对连接于各个连接用端部的电路基板上的布线进行汇集。但是,例如,当在各连接用端部按照第一连接用端部、第二连接用端部、第三连接用端部的顺序排列的情况下对连接于第一连接用端部的布线和连接于第三连接用端部的布线进行汇集时,需要以绕过这些布线的方式设置连接于第二连接用端部的布线。因此,供电线路长大化使损失变大。与此相对地,根据上述结构,即使汇集了连接于第一连接用端部的布线和连接于第三连接用端部的布线,由于各连接用端部以上述的方式排列,所以也无需以绕过这些布线的方式设置连接于第二连接用端部的布线。因此,能顺利地避免供电线路的长大化以及损失的增大。
在上述天线组件中,优选第二天线元件以被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三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形成,第一连接用端部和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二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二连接用端部的位置,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一连接用端部相比更接近于上述天线基座的角落的位置,第二天线元件以通过上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天线组件具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而且,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分别具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和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第一连接用端部和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二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二连接用端部的位置,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一连接用端部相比更接近于天线基座的角落的位置,第二天线元件以被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三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形成,由此,能提供天线特性优越的天线组件。此时,由于第二天线元件被第一以及第三天线元件夹着,所以难以通过天线基座的侧面引绕到连接面。在此,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天线元件通过上述贯通孔引绕到连接面,所以能顺利地进行第二天线元件的引绕。
另外,对为什么利用上述结构能提供天线特性优越的天线组件详细地进行说明。通常在配置天线元件时,为了使全部天线元件的特性良好,优选将各天线元件的顶端部配置在内置该天线元件的无线装置的外侧,即,以使天线元件从位于无线装置内的金属物离开的方式进行配置。根据上述结构,各天线元件从短的天线元件开始按顺序接近于天线基座的外侧地进行配置,因此,各天线元件的顶端部能形成在天线基座的任一个端部,即,能将各天线元件的顶端部配置在上述无线装置的外侧。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容易地实现全部天线元件的特性良好的天线。
进而,为了对全部天线元件的连接用端部以互不离开的方式进行配置,需要将第一连接用端部和第三连接用端部配置在与第二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二连接用端部的位置,进而,第三连接用端部与第一连接用端部相比配置在天线基座的一个角落的附近。
在此,根据上述结构,以被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三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配置第二天线元件。因此,第一顶端部、第二顶端部以及第三顶端部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实现各天线元件的向无线部电路的连接部互不离开的天线。
像这样,根据上述结构,能实现(A)全部天线元件的特性良好、(B)各天线元件的向无线部电路的连接部互不离开的天线组件。因此,能提供即使在将各天线元件用于同一系统的情况下也能得到良好的特性的天线组件。另外,本发明的天线也能适当地应用于为了利用多个系统而使用全部天线元件的情况。
在上述天线组件中,第一连接用端部在与第三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三连接用端部的位置与第三天线元件在物理上连接也可。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连接用端部在与第三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三连接用端部的位置与第三天线元件在物理上连接,由此能合并从无线部电路到第一天线元件的供电系统和从无线部电路到第三天线元件的供电系统。当供电系统多时,分别需要天线匹配电路、以及电路基板和天线元件的接点弹簧等,天线用部件的占有面积增大,因此,减少了安装其它导电性构件的电路基板上的有效面积,但根据上述结构,能抑制安装天线用部件以外的导电性构件的电路基板上的有效面积的减少。此外,由于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三天线元件的频带最离开,所以能抑制在合并了各自的供电系统时的相互干扰。
此时,由于第二天线元件被第一以及第三天线元件夹着,进而,第一连接用端部和第三连接用端部在物理上连接,所以通过天线基座的侧面引绕到连接面是非常困难的。在此,根据上述结构,第二天线元件通过上述贯通孔引绕到连接面,因此,能顺利地进行第二天线元件的引绕。
特别是在从第一连接用端部看向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的角度或从第三连接用端部看向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用端部的角度为钝角的情况下,像上述那样能适当地引绕连接于第二连接用端部的电路基板上的布线,因此,能进一步改善天线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天线组件中,优选上述贯通孔为用于通过螺丝支承构件的孔。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上述贯通孔兼用作用于通过螺丝支承构件的孔,从而能避免在天线基座上形成多余的孔。此外,只要是孔的内部,通过哪都可以,因此,能进一步提高天线元件的引绕路径以及电路基板上的端部的配置的自由度。其结果是,能得到良好的天线特性。
在本发明的天线组件中,上述多个天线元件全部以通过上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上述天线基座在未形成上述天线元件的部分具备保持其它物体的保持单元也可。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全部天线元件通过上述贯通孔引绕到连接面,所以没有通过侧面的天线元件。因此,天线基座的侧面形状的自由度提高,能兼用作保持其它物体的保持单元。因此,能削减具备该天线组件的装置整体的部件件数。
在本发明的天线组件中,上述多个天线元件在同一系统中使用也可。
在本发明的天线组件中,像上述那样,天线元件的配置的自由度提高,因此,能接近地设置上述三个连接用端部。因此,能优选地应用于在同一系统中使用上述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的情况。
本发明的便携式无线终端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天线组件。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提供天线特性提高了的便携式无线终端。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适合在通常用于无线通信的天线、特别是便携式无线终端用的天线以及具备该天线的无线装置的制造领域中进行利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 便携式无线终端;300 便携式无线终端;900 便携式无线终端;101 壳体;109a 螺柱(螺丝支承构件);109b 螺柱(螺丝支承构件);109c 螺柱(螺丝支承构件);109d 螺柱(螺丝支承构件);110 天线组件;210 天线组件;310 天线组件;410 天线组件;106 螺柱孔(贯通孔);111 第一天线元件;112 第二天线元件;113 第三天线元件;111a 第一顶端部;112a 第二顶端部;113a 第三顶端部;111b 第一连接用端部;112b 第二连接用端部;113b 第三连接用端部;114 连接用端部;115 天线基座;115a 顶面;115b 连接面;115c 保持部(保持单元);120 电路基板;121 无线部电路;121a 第一电路负载;121b 第二电路负载;122 照相机;124 振荡器(其它构件),130 第一布线;131 第二布线;133 第一匹配部;134 第二匹配部;146 第一未使用时端子;147 第二未使用时端子;900 便携式无线终端;901 第一壳体;902 第二壳体;903 连结构件;911 第一天线元件;912 第二天线元件;913 第三天线元件;915 天线基座;920 电路基板;921 蜂窝通信用无线部电路;922 照相机;923 GPS用无线部电路。

Claims (14)

1.一种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天线基座;以及
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形成于该天线基座的表面,
该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连接于同一无线部电路,
该天线基座具有:连接面,设置有作为该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的与该无线部电路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连接用端部;以及贯通孔,从该连接面贯通至与连接面相向的面,
该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中的以被两个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形成的任意的天线元件以通过该贯通孔的方式形成,
该贯通孔以被该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中的通过该贯通孔的天线元件以外的两个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进行配置,
该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包含在第一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一天线元件、在比第一频带高的第二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二天线元件、以及在比第二频带高的第三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三天线元件而成,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分别具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和作为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
第一连接用端部和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二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二连接用端部的位置,
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一连接用端部相比更接近于该天线基座的角落的位置,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设置在与连接面相向的面,并且分别是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的开放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是用于通过螺丝支承构件的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全部以通过所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所述天线基座在未形成有所述天线元件的部分具备保持其它物体的保持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在同一系统中使用。
5.一种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天线基座;以及
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形成于该天线基座的表面,
该天线基座具有:连接面,设置有作为该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的与无线部电路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连接用端部;以及贯通孔,从该连接面贯通至与连接面相向的面,
该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中的以被两个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形成的任意的天线元件以通过该贯通孔的方式形成,
该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包含在第一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一天线元件、在比第一频带高的第二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二天线元件、以及在比第二频带高的第三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三天线元件而成,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分别具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和作为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
从第一连接用端部看向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的角度或者从第三连接用端部看向第一以及第二连接用端部的角度为钝角,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设置在与连接面相向的面,并且分别是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的开放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
第二天线元件以被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三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形成,
第一连接用端部和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二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二连接用端部的位置,
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一连接用端部相比更接近于所述天线基座的角落的位置,
第二天线元件以通过所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中,仅第一连接用端部与第三连接用端部在物理上连接,第一连接用端部在与第三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三连接用端部的位置与第三天线元件在物理上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7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是用于通过螺丝支承构件的孔。
9.根据权利要求5~7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全部以通过所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所述天线基座在未形成有所述天线元件的部分具备保持其它物体的保持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5~7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在同一系统中使用。
11.一种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天线基座;以及
多个天线元件,形成于该天线基座的表面,
该天线基座具有:连接面,设置有作为该多个天线元件的与无线部电路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连接用端部;以及贯通孔,从该连接面贯通至与连接面相向的面,
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全部以通过所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所述天线基座在未形成有所述天线元件的部分具备保持其它物体的保持单元,
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包含在第一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一天线元件、在比第一频带高的第二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二天线元件、以及在比第二频带高的第三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三天线元件而成,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分别具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和作为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
第一连接用端部和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二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二连接用端部的位置,
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一连接用端部相比更接近于该天线基座的角落的位置,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设置在与连接面相向的面,并且分别是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的开放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是用于通过螺丝支承构件的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全部以通过所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所述天线基座在未形成有所述天线元件的部分具备保持其它物体的保持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在同一系统中使用。
15. 一种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天线基座;以及
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形成于该天线基座的表面,
该天线基座具有:连接面,设置有作为该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的与无线部电路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连接用端部;以及贯通孔,从该连接面贯通至与连接面相向的面,
该三个以上的天线元件包含在第一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一天线元件、在比第一频带高的第二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二天线元件、以及在比第二频带高的第三频带进行工作的第三天线元件而成,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分别具备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和作为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连接用端部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
第二天线元件以被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三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形成,
该贯通孔以被第一天线元件和第三天线元件夹着的方式进行配置,
第二天线元件以通过该贯通孔的方式形成,
第一连接用端部和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二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二连接用端部的位置,
第三连接用端部形成在与第一连接用端部相比更接近于该天线基座的角落的位置,
第一连接用端部在与第三顶端部相比更接近于第三连接用端部的位置与第三天线元件的第三连接用端部在物理上连接,
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顶端部设置在与连接面相向的面,并且分别是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天线元件的开放端。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孔是用于通过螺丝支承构件的孔。
17.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全部以通过所述贯通孔的方式形成,所述天线基座在未形成有所述天线元件的部分具备保持其它物体的保持单元。
18.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天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天线元件在同一系统中使用。
19. 一种便携式无线终端,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5~7、11、15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线组件。
CN201180010741.2A 2010-02-24 2011-02-22 天线组件以及便携式无线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32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39289 2010-02-24
JP2010-039289 2010-02-24
PCT/JP2011/053866 WO2011105381A1 (ja) 2010-02-24 2011-02-22 アンテナアセンブリおよび携帯無線端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63274A CN102763274A (zh) 2012-10-31
CN102763274B true CN102763274B (zh) 2015-07-01

Family

ID=44506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074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63274B (zh) 2010-02-24 2011-02-22 天线组件以及便携式无线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313825A1 (zh)
JP (1) JP5406979B2 (zh)
CN (1) CN102763274B (zh)
WO (1) WO20111053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86306B2 (ja) * 2010-02-24 2013-09-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および携帯無線端末
JP5286307B2 (ja) * 2010-02-24 2013-09-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および携帯無線端末
KR101967392B1 (ko) * 2012-08-13 2019-04-0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의 내장용 안테나
CN103682566A (zh) * 2012-09-26 2014-03-26 国基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通信装置
CN208589546U (zh) * 2018-08-03 2019-03-08 瑞声精密制造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11031156A (zh) * 2019-12-12 2020-04-1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12751157B (zh) * 2020-12-28 2022-07-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天线组件和终端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23640A2 (en) * 2000-12-11 2002-07-17 Sony Corporation Antenna device and mobile wireless terminal
CN1617616A (zh) * 2003-11-15 2005-05-18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组
CN1679207A (zh) * 2003-07-04 2005-10-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天线元件及移动电话
CN200956405Y (zh) * 2006-05-12 2007-10-03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三频天线
CN101313318A (zh) * 2005-11-21 2008-11-26 格姆普拉斯公司 通过将无触点模块缝合到天线上来制造无触点转发器的方法和由此获得的转发器
CN101573831A (zh) * 2007-01-19 2009-11-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及无线通信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58639B2 (ja) * 2000-04-11 2005-06-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のアンテナを備えた無線機
JP2004007559A (ja) * 2002-04-25 2004-0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多共振アンテナ、アンテナ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多共振アンテナを用いた無線装置
JP4284252B2 (ja) * 2004-08-26 2009-06-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アンテナ装置ならびに無線通信装置
JP4645603B2 (ja) * 2007-02-22 2011-03-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無線通信装置
JP2009027019A (ja) * 2007-07-20 2009-02-05 Toshiba Corp 電子機器
TW200935656A (en) * 2008-02-04 2009-08-16 Quanta Comp Inc Hidden antenna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23640A2 (en) * 2000-12-11 2002-07-17 Sony Corporation Antenna device and mobile wireless terminal
CN1679207A (zh) * 2003-07-04 2005-10-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天线元件及移动电话
CN1617616A (zh) * 2003-11-15 2005-05-18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组
CN101313318A (zh) * 2005-11-21 2008-11-26 格姆普拉斯公司 通过将无触点模块缝合到天线上来制造无触点转发器的方法和由此获得的转发器
CN200956405Y (zh) * 2006-05-12 2007-10-03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三频天线
CN101573831A (zh) * 2007-01-19 2009-11-0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天线装置及无线通信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1105381A1 (ja) 2013-06-20
JP5406979B2 (ja) 2014-02-05
CN102763274A (zh) 2012-10-31
US20120313825A1 (en) 2012-12-13
WO2011105381A1 (ja) 201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63274B (zh) 天线组件以及便携式无线终端
US9948003B2 (en) Loop antenna for mobile handset and other applications
US7629931B2 (en) Antenna having a plurality of resonant frequencies
US8111199B2 (en) Slotted ground-plane used as a slot antenna or used for a PIFA antenna
US7126547B2 (en) Antenna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01024316A1 (fr) Antenne a montage en surface et dispositif de communication avec antenne a montage en surface
WO2020024662A1 (zh) 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US8643549B2 (en) Multi-resonant antenna
KR20120055981A (ko) 미모 안테나 장치
CN102763280B (zh) 天线以及便携式无线终端
CN106972256A (zh) 天线以及移动终端
JP5078090B2 (ja) アンテナ素子及び携帯無線機
JP4049185B2 (ja) 携帯無線機
JP2006279530A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該アンテナ装置を備えた携帯型電子機器
JP5078102B2 (ja) アンテナ素子及び携帯無線機
WO2013103067A1 (ja)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通信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