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41723B - 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41723B
CN102741723B CN201180002327.7A CN201180002327A CN102741723B CN 102741723 B CN102741723 B CN 102741723B CN 201180002327 A CN201180002327 A CN 201180002327A CN 102741723 B CN102741723 B CN 1027417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ath
optical fiber
tail optical
cover body
body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23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41723A (zh
Inventor
蒋方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41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17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417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417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39Auxiliary devices
    • G02B6/4459Ducts; Conduits; Hollow tubes for air blown fibres
    • G02B6/4461Articulat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39Auxiliary devices
    • G02B6/4471Terminating devices ; Cable clamps
    • G02B6/4472Manifolds
    • G02B6/4475Manifolds with provision for lateral branch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属通信用辅助工具领域。该装置包括: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其中,所述第一护套为开口侧设有防护部件的管状开口槽;所述第二护套为管状开口槽;所述第一护套一端与第二护套一端连接,连接后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处于不同平面,第二护套的槽底与第二护套上连接的所述第一护套处于同一侧,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的槽体相互连通成为容置尾纤的开口槽。通过该装置不但节省人力且提高了向开口波纹管布置尾纤的效率,也防止了划伤操作人员和尾纤。

Description

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向开口波纹管内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发明背景
在通信网络中,设备与ODF(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e,光纤配线架)是通过尾纤来连接的,通常在安装设备时需要安装尾纤,特别是在一些传输网设备上,需要连接到ODF的尾纤较多。尾纤是比较脆弱的连接线缆,在很多站点机房,尾纤出柜后需要用开口波纹管来保护其不受外界因素破坏。
目前在站点设备安装过程中,向开口波纹管内布放尾纤的操作,安装人员需要徒手完成。而这种方式至少存在下述缺点,由于波纹管开口小,材质硬,单个安装人员无法一手掰开波纹管一手去塞尾纤,因此目前向开口波纹管内布放尾纤时需要两名或两名以上安装人员配合,一人掰开波纹管,另一个向掰开的波纹管内塞入尾纤,才能顺利完成安装,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布放工时长的问题;此外,波纹管开口的地方较锋利,经常会导致没有防护的安装人员手部受伤或损害光纤。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可高效、安全地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布放尾纤的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其中,
所述第一护套及所述第二护套均包括筒状的套体壁及由所述套体壁的一端沿所述套体壁的长度方向贯穿至所述套体壁的另一端的侧向开口;
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与所述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相互对齐以构成一容置腔,所述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及所述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构成向所述容置腔内放入尾纤的容置腔敞口,其中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的连接处两侧的套体壁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所述容置腔敞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及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之间的所述夹角的朝向不同。
本发明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布放尾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采用上述的装置,将尾纤安装到所述装置内,
将尾纤安装到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内,将安装好尾纤的所述布放尾纤的装置从开口波纹管中滑过,带动尾纤穿过开口波纹管;
当尾纤完全穿过开口波纹管后,将所述装置从尾纤上移开完成尾纤布放。
由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连接,使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处于不同平面两者间保持一定夹角,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槽体相互连通成为容置尾纤的开口槽。这种结构的装置可以由一个安装人员方便的将尾纤布放在开口波纹管内,提高了向开口波纹管内布置尾纤的效率,并且也防止了徒手安装时造成安装人员手部的伤害,以及刮伤尾纤的问题。
附图简要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向布放尾纤的装置安装一根尾纤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向布放尾纤的装置安装多根尾纤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安装好尾纤的装置滑入开口波纹管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安装好尾纤的装置在开口波纹管内向另一侧滑动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安装好尾纤的装置从开口波纹管中滑出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将尾纤从装置中取出开口波纹管内布放好尾纤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分体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折合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布放尾纤的装置,是一种向开口波纹管内布放尾纤的辅助工具,可以实现单人向开口波纹管内快速布放尾纤,不但提高了布放效果,也能防止安装人员手部划伤以及防止尾纤划伤。该装置包括: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其中,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均由筒状的套体壁及由套体壁的一端沿套体壁的长度方向贯穿至所述套体壁的另一端的侧向开口构成;第一护套一端与第二护套一端连接,具体为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与第二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连接以使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与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相互对齐构成容置腔,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及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构成向容置腔内放入尾纤的容置腔敞口,其中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的连接处两侧的套体壁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容置腔敞口的朝向与第一护套的套体壁及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之间的夹角的朝向不同。这样形成一种折弯结构带有侧向开口的布放尾纤装置,当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形成的容置腔内放入尾纤后,安装人员可单手握持第二护套,另一只手可把持住开口波纹管,从而通过该装置将尾纤拉入开口波纹管内,而第一护套则可以在拉入过程中很好的保护尾纤,避免尾纤被开口波纹管刮伤。通过该装置不但提高了向开口波纹管布置尾纤的效率,也防止了划伤操作人员和尾纤。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装置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第一护套1和第二护套2;其中,第一护套1和第二护套2均包括筒状的套体壁及由套体壁的一端沿套体壁的长度方向贯穿至所述套体壁的另一端的侧向开口5;第一护套1的套体壁的一端与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的一端连接以使第一护套1的侧向开口101与第二护套2的侧向开口201相互对齐以构成一容置腔5,第一护套1的侧向开口101及第二护套2的侧向开口201构成向容置腔内放入尾纤的容置腔敞口,其中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的连接处4两侧的套体壁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一般夹角在60~150度;容置腔敞口的朝向与第一护套1的套体壁及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之间的夹角的朝向不同。
上述装置中,第一护套1及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上与侧向开口101、201对应的底侧为弧形,且在第一护套1的套体壁上邻近侧向开口处设有防护部件3,防护部件3由侧向开口101一侧的套体壁向侧向开口101另一侧的套体壁延伸。防护部件3沿侧向开口的延伸方向交错设置在套体壁上。这样的防护部件既便于向第一护套1内放入尾纤,也可通过其挡住放入后的尾纤防止掉出。
如图1-3所示,上述装置中的第一护套1和第二护套2为一体结构,两者一端部相互连接,连接后的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之间基本呈垂直状态,侧视该装置的整体呈水平翻转后的L形,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连接处的容置腔底侧为弧形,该弧形的直径比所布放尾纤的直径≥40mm。这样可以确保不会因连接的转折弯处弧度过小,使放在该装置内的尾纤因过度弯折而损坏。
上述装置中第一护套1及第二护套2的各边沿及边角处均为弧形或导角形状,即保证各边沿及边角均为圆钝状,不会因边沿或边角的锋利,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以及操作时刮伤尾纤。
如图4~图9所示,利用上述结构的装置布放尾纤的方法为,可首先将尾纤11安装到该装置10内,通过该装置10上的卡扣3将尾纤11限定在第一护套1内(图4为安装一根尾纤后该装置的示意图,图5为安装多根尾纤后该装置的示意图);
将已经固定好尾纤11的该装置10从开口波纹管12一端滑入,可由一名安装人员操作,操作人员一只手13把持开口波纹管12,另一只手14拉住该装置10的第二护套,带动尾纤11进入开口波纹管12内(见图6);
持续拉动该装置10带着尾纤11在开口波纹管12内滑动(见图7);
最终将安装有尾纤11的该装置10从开口波纹管12的另一端拉出,此时尾纤11被拉动布放到开口波纹管12内;
将尾纤11从该装置10中取下来,则完成尾纤11向开口波纹管12内的布放。
实施例二
如图10-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给出的布放尾纤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该装置的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为分体结构,第一护套1一端与第二护套2一端通过相匹配的连接结构固定连接,如在第一护套1的套体壁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部件6,在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部件7,通过第一连接部件6与第二连接部件7相互连接使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相互连接;连接后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连接处的容置腔底侧为弧形,该弧形的直径比所布放尾纤的直径≥40mm。
上述装置中第一连接部件6可以采用对称地形成在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凸块;第二连接部件7可采用对称地形成在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开孔,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连接时,开孔套设在凸块上,连接后使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具体可使第一护套1的套体壁上的凸块与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上的开孔构成锁定结构以使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如凸块和开孔均可采用非中心对称形的结构,如长条形,三角形,棱形等,或者可在凸块边沿上设置限制开孔移动的结构,如棘齿,凸凹结构等,开孔可采用与凸块外形匹配的结构,只要能套装到凸块上,并使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之间相对位置保持固定即可。可以知道,也可以采用其它锁定结构,只要实现第二护套2的套体壁上的开孔套在第一护套1的套体壁上的凸块后,使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之间相对位置保持固定即可,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说明。
上述结构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由于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可设为分体结构,不使用时使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分离,更方便携带,使用时卡装固定后,也能保证提高向开口波纹管布置尾纤的效率,也防止划伤操作人员和尾纤。
本实施例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其它结构可参见实施例一中的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实施例三
如图13-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给出的布放尾纤装置的结构基本相同,该装置的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也为分体结构,不同的是该装置的第一护套1一端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件6与第二护套2一端设置的第二连接部件7活动连接,如作为第一连接部件6的第一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凸块可以是圆柱状,第二护套2通过其套体壁上的作为第二连接部件7的开孔能转动的套设在第一护套1的圆柱状凸块上并能沿圆柱状的套体壁转动,连接后,第二护套2能沿圆柱状的凸块旋转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其中,旋转至第一位置时第二护套2与第一护套1贴合(见图15),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二护套2与第一护套1之间保持一定夹角(如90度角左右,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之间基本呈垂直状态)并与第一护套1保持相对固定。为使第二护套2在第一护套1上转动到第二位置时保持固定,可在第一护套1用于连接第二护套2一端的套体壁上设有对称的突起部81;在第二护套2用于连接第一护套1一端的套体壁上设有对称的挂钩82,挂钩82能钩在突起部81上,使第二护套2与第一护套1之间保持一定夹角(如90度角左右,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之间基本呈垂直状态)并与第一护套1保持相对固定。连接后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连接处容置腔底侧呈弧形,该弧形的直径比所布放尾纤的直径≥40mm。
上述结构的布放尾纤的装置,由于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为分体结构并活动连接,不使用时可方便的将第一护套1与第二护套2折合到一起,更便于携带,使用时掰开第二护套2定位后,也能保证提高向开口波纹管布置尾纤的效率,也防止划伤操作人员和尾纤。
本实施例布放尾纤的装置的其它结构可参见实施例一中的说明,在此不再重复。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布放尾纤的方法,是一种利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向开口波纹管中布放尾纤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给出的布放尾纤的装置;
将尾纤安装到该布放尾纤的装置内,将安装好尾纤的布放尾纤的装置从开口波纹管中滑过,带动尾纤穿过开口波纹管;
当尾纤完全穿过开口波纹管后,将所述布放尾纤的装置从尾纤上移开完成尾纤布放。
该方法因采用布放尾纤的装置,可由一名安装人员完成尾纤的布放,节省人力,且提高了布放效率,并且由于装置的防护作用,可避免开口波纹管划伤操作人员或尾纤,安全性好。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以辅助向开口波纹管内布置尾纤,从而可以避免安装人员在开口波纹管布放尾纤时手部割伤问题,有效保护安装人员的安全;并可以很好的保护尾纤在布放穿管过程中不受波纹管开口侧的刮伤;还可以实现单人完成尾纤在开口波纹管中的布放任务,大幅节省人力,并有效提高布放尾纤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其中,
所述第一护套及所述第二护套均包括筒状的套体壁及由所述套体壁的一端沿所述套体壁的长度方向贯穿至所述套体壁的另一端的侧向开口;
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的一端连接以使所述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与所述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相互对齐构成容置腔,所述第一护套的侧向开口及所述第二护套的侧向开口构成向所述容置腔内放入尾纤的容置腔敞口,其中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的连接处两侧的套体壁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所述容置腔敞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及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之间的所述夹角的朝向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及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上与所述侧向开口对应的底侧为弧形,且在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上邻近所述侧向开口处设有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由所述侧向开口一侧的套体壁向所述侧向开口另一侧的套体壁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件沿所述侧向开口的延伸方向交错设置在所述套体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为一体结构,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连接处的容置腔底侧为弧形,该弧形的直径比所布放尾纤的直径大于等于4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相互连接使所述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相互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连接处的容置腔底侧为弧形,该弧形的直径比所布放尾纤的直径大于等于4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为对称地形成在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的凸块;所述第二连接部件为对称地形成在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开孔,所述开孔套设在所述凸块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凸块与所述第二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开孔构成锁定结构以使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的套体壁上的凸块为圆柱状,所述第二护套通过其套体壁上的开孔能转动的套设在所述第一护套的圆柱状凸块上并能沿所述圆柱状的套体壁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护套能沿所述圆柱状的凸块旋转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其中,旋转至第一位置时第二护套与第一护套贴合,旋转至第二位置时,第二护套与第一护套之间保持一定夹角并与第一护套保持相对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用于连接第二护套一端的套体壁上设有对称的突起部;所述第二护套用于连接第一护套一端的套体壁上设有对称的挂钩,所述挂钩能钩在所述突起部上,使所述第二护套与第一护套之间保持一定夹角并与第一护套保持相对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及第二护套各边角或边沿均为弧形或导角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与所述第二护套的连接处两侧的套体壁之间形成小于180度的夹角为60~150度夹角。
13.一种布放尾纤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采用上述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
将尾纤安装到所述的布放尾纤的装置内,将安装好尾纤的所述布放尾纤的装置从开口波纹管中滑过,带动尾纤穿过开口波纹管;
当尾纤完全穿过开口波纹管后,将所述装置从尾纤上移开完成尾纤布放。
CN201180002327.7A 2011-10-09 2011-10-09 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417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1/080578 WO2012149798A1 (zh) 2011-10-09 2011-10-09 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41723A CN102741723A (zh) 2012-10-17
CN102741723B true CN102741723B (zh) 2014-01-22

Family

ID=46995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232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41723B (zh) 2011-10-09 2011-10-09 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741723B (zh)
WO (1) WO20121497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7031A (zh) * 2012-12-13 2013-03-27 苏州和林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防止产品互锁的卡口结构
US10270232B2 (en) * 2015-06-25 2019-04-23 Go!Foton Holdings, Inc.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cables in split sleeve
WO2020253897A1 (de) * 2019-06-17 2020-12-24 Lisa Dräxlmaier GmbH Werkzeug zum anbringen eines schlauches an ein kabel und herstellverfahren
CN112946844B (zh) * 2021-03-19 2023-01-06 岳阳飞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用光纤端部夹持定位保护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919977D0 (en) * 1989-09-04 1989-10-18 Raychem Sa Nv Environmental seal
US6601997B2 (en) * 2001-04-17 2003-08-05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Fiber optic cable guide boot
CN2539972Y (zh) * 2002-03-28 2003-03-12 宁波隆兴电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光纤熔接盘及其支架
US6925227B2 (en) * 2002-08-30 2005-08-02 Fujikura Ltd. Optical device
CN2665728Y (zh) * 2003-11-18 2004-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尾纤套
US6950239B2 (en) * 2004-01-08 2005-09-27 Tang Yin S Method for making micro-lens array
CN2935187Y (zh) * 2006-08-10 2007-08-15 苑宝义 一种尾纤连接装置
JP2010128111A (ja) * 2008-11-26 2010-06-10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低損失光ファイバ、光ファイバアレイ、コネクタ構造および低損失光ファイバの作製方法
CN201434919Y (zh) * 2009-04-23 2010-03-31 上海泰阳光达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光纤收容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49798A1 (zh) 2012-11-08
CN102741723A (zh) 2012-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41723B (zh) 布放尾纤的装置及方法
EP2033033B1 (en) A cable loop device for optical systems
KR101577259B1 (ko) 광섬유 융착 접속 시스템
US20060068633A1 (en) Work station outlet for behind-the-wall cable management
KR101201989B1 (ko) 광섬유 커플링 장치 및 방법
EP1207413A1 (en) Branching method for an optical fiber cable
CA296255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serting optical fibers into tubes
KR101451606B1 (ko) 중간분기용 무여장 광접속함체에서의 광케이블 분기 방법
TWM414753U (en) Optical-fiber communication device
JP5352393B2 (ja) 光配線方法
KR102447223B1 (ko) 광케이블 통신관용 외관 탈피기구
CN102326111A (zh) 用于光纤组件的插入件和使用该插入件的光纤组件
JP4919646B2 (ja) マンホール構造及びケーブル敷設方法
US20210165182A1 (en) Optical fiber splice closure and method of installing fiber optic cables
KR102015616B1 (ko) 광 신호 전송장치 및 그 설치방법
CN203376501U (zh) 一种光纤保护装置
KR200470544Y1 (ko) 광단자함의 결속장치
JP7380875B2 (ja) 光ケーブル敷設方法
JP5579801B2 (ja) 光ケーブル接続用クロージャ
JP2018010196A (ja) 直接埋設用ケーブルの補修方法
JP2020091347A (ja) 光ケーブルの布設方法及び光ケーブル布設構造
JP2018011457A (ja) 直接埋設用ケーブルの補修方法
EP2933669B1 (en) Protection element for protecting a fiber network component against damage thereof, tapping box, method of installing a network, and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203561775U (zh) 一种皮线保护盒
RU164512U1 (ru) Плата для волоконно-оптическо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22

Termination date: 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