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11079B - 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711079B CN102711079B CN201110190626.XA CN201110190626A CN102711079B CN 102711079 B CN102711079 B CN 102711079B CN 201110190626 A CN201110190626 A CN 201110190626A CN 102711079 B CN102711079 B CN 1027110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bility
- network element
- wireless side
- side network
-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8—Mobility data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因特网协议(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当终端发生移动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时,维持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时,释放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系统,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及系统,能降低由于终端的移动而造成的IP分流连接中断的频率,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因特网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分流技术,特别是指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演进的分组系统(EPS,Evolved Packet System)由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E-UTRAN,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移动管理实体(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服务网关(SGW,Serving Gateway)、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归属用户服务器(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3GPP的认证授权计费(AAA,Authentication、Authorization and Accounting)服务器、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实体、以及其它支撑节点组成。
在现有EPS的系统架构中,MME负责移动性管理、非接入层信令的处理、以及用户移动管理上下文的管理等控制层面的相关工作;接入网关包括:SGW及PGW;其中,SGW为与E-UTRAN相连的接入网关设备,负责在E-UTRAN与PGW之间转发数据,并负责对寻呼等待数据进行保存;PGW则为EPS与分组数据网络(PDN,Packet Data Network)的边界网关,负责PDN的接入及在EPS与PDN之间转发数据等;鉴权授权服务器包括:HSS、及3GPP AAA服务器;PCRF实体为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实体,通过Rx接收接口与IP业务网络相连,获取业务信息,此外,PCRF实体还通过Gx/Gxa/Gxc接口与网络中的网关设备相连,负责发起IP承载的建立,保证业务数据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并进行计费控制。
家用基站作为一种小型、低功率的基站,可以部署在家庭或办公室等室内场所,家用基站具有实惠、便捷、低功率输出、以及即插即用等优点,它的主要作用是:为用户提供更高的业务速率,并降低使用高速率服务所需要的费用,同时,弥补已有分布式蜂窝无线通信系统覆盖范围的不足。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家用基站可以直接连接到核心网络,如图1所示;另外,家用基站也可以通过家用基站网关接入到核心网络,如图2所示。其中,家用基站网关的主要功能包括:验证家用基站的安全性、处理家用基站的注册、对家用基站进行运行维护管理、根据运营商要求配置和控制家用基站、以及负责交换核心网和家用基站的数据。在图1及图2中,核心网网关具体可以是SGW、PGW、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Serving General PacketRadio Service Support Node)、或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Gateway General PacketRadio Service Support Node)。本地网关具体可以是本地SGW(L-SGW,Local SGW)、本地PGW(L-PGW,Local PGW)、虚拟SGW(V-SGW,Virtual SGW)、虚拟PGW(V-PGW,Virtual PSGW)、本地GGSN(L-GGSN,Local GGSN)、外置本地网关(L-GW,Local GW)、或数据分流功能实体。本地网关可以和家用基站合设,也可以和家用基站网关合设,还可以在无线侧网元或家用基站网关附近设置,即:采用外置的方式。设置本地网关的目的是为了实现IP分流功能,换句话说,是为了实现终端对家用网络其它IP设备、企业网络中的IP设备、以及互联网络的本地接入,IP分流功能具体包括:本地IP访问(LIPA,Local IP Access)功能及选择性IP传输分流(SIPTO,Selected IP Traffic Offload)功能。
为了实现终端对家用网络其它IP设备及互联网络的本地接入,可以建立两条连接,第一条为IP连接数据路径,该路径可直接访问互联网,即:互联网本地IP访问连接;第二条IP分流连接数据路径,该路径可直接访问家用网络其它IP设备,即:家用网络本地IP访问连接。
图3a和图3b为相关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IP分流数据的示意图,如图3a、图3b所示,对于支持IP分流连接的用户,可以建立传统的核心网IP连接数据路径和IP分流连接数据路径。具体地,图3a为UTRAN系统中IP分流连接和传统的核心网IP连接的数据流路径,图3b为E-UTRAN系统中IP分流连接和传统的核心网IP连接的数据流路径,如图3a及3b所示,IP分流数据路径为:数据从终端经过无线侧网元,直至本地网关,数据的传输不经过核心网。
现有技术中,只要用户终端移动离开原先附着的无线侧网元后,之前已建立的IP分流连接就会被中断。并且,由于家用基站的覆盖范围很小,用户终端非常容易离开最初附着的家用基站,因此,会造成家用基站系统的IP分流连接的中断很频繁,从而降低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及系统,能解决由于用户终端易离开附着的家用基站而造成的IP分流连接中断频繁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当终端发生移动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时,维持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时,释放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为:
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自身与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或与即将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是否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确定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后,则表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确定不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后,表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
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包括:移动性区域的闭合用户组列表;和/或,
移动性区域的接入点名称(APN,Access Point Name)列表;和/或,
移动性区域的无线侧网元列表。
上述方案中,在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为:
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从本地网关、或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System)服务器、或家庭基站管理系统(HMS,HNB Management System)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从本地网关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为:
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未存在控制面时,本地网关将移动性判断信息依次通过核心网网关、及移动性管理实体,转发给无线侧网元;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时,本地网关通过控制面信令将移动性判断信息发送给无线侧网元;
所述从DNS服务器、或HMS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为:
当无线侧网元上电、或需要进行IP分流连接的移动性判断时,无线侧网元向DNS服务器、或HMS发送DNS查询请求消息;
DNS服务器、或HMS根据无线侧网元的标识信息或为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的标识信息,查询获得移动性判断信息,并向无线侧网元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的查询响应消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为:基站、或为家用基站、或为无线网络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或为分流网关、或为分流功能实体、或为家用基站网关。
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还包括:无线侧网元所属本地网络的LHN标识;和/或,无线侧网元所属本地网络LHN名。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系统,该系统至少包括:无线侧网元,用于当终端发生移动时,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确定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时,维持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确定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时,释放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
上述方案中,该系统进一步包括本地网关、或DNS服务器、或HMS,用于向无线侧网元提供移动性判断信息;
所述无线侧网元,还用于从本地网关、或DNS服务器、或HMS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本发明提供的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及系统,当终端发生移动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时,维持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时,释放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在本发明的方案中,当确定支持移动性时,维持终端的IP分流连接,如此,能降低由于终端的移动而造成的IP分流连接中断的频率,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的无线通信网络连接的示意图一;
图2为相关技术的无线通信网络连接的示意图二;
图3a为UTRAN系统中IP分流连接和传统的核心网IP连接的数据流路径示意图;
图3b为E-UTRAN系统中IP分流连接和传统的核心网IP连接的数据流路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附着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PDN连接建立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三跟踪区更新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及移动性判断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四业务请求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及移动性判断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五切换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及移动性判断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六切换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及移动性判断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七通过DNS服务器查询的方式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当终端发生移动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时,维持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时,释放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允许终端在移动时享受不间断IP分流业务的家用基站,组成了一个本地网络(LHN,local H(e)NB Network),拥有一个本地网络的标识(LHN ID)。
本发明提供的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如图4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具体地,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从本地网关、或DNS服务器、或HMS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这里,所述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具体可以是:基站、家用基站、RNC、分流网关、分流功能实体、或家用基站网关。
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可以包括:一个移动性区域的闭合用户组列表;和/或,一个移动性区域的APN列表;和/或,一个移动性区域的无线侧网元列表;和/或,无线侧网元所属本地网络的LHN标识;和/或,无线侧网元所属本地网络LHN名。其中,所述闭合用户组列表具体可以是:闭合用户组标识(CSG ID)列表、或闭合用户组名(CSG name)列表等;所述无线侧网元列表具体可以是:家用基站标识列表等。
步骤402:当终端发生移动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时,维持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时,释放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
具体地,根据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自身与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或与即将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是否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如果是,则表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否则,表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
举个例子来说,当移动性判断信息包括一个移动性区域的CSG ID列表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自身的CSG ID是否与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或与即将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的CSG ID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的闭合用户组列表中,如果是,则说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能维持,否则,表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能维持。同样的,当移动性判断信息包括一个移动性区域的家用基站标识列表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自身的家用基站标识是否与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或与即将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的家用基站标识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的家用基站标识列表中,如果是,则说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能维持,否则,表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能维持。同样的,当移动性判断信息包括一个移动性区域的APN列表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终端的IP分流连接的APN是否能在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或在即将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移动,如果是,则说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能维持,否则,表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能维持。其中,移动性管理实体在终端移动之前已经通过现有技术获得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的与移动性判断信息相关的标识信息,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从移动性管理实体获得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的与移动性判断信息相关的标识信息,比如:CSG ID、或家用基站标识等;对于切换流程,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终端上报的测量报告可以获得即将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的与移动性判断信息相关的标识信息,比如:CSG ID、或家用基站标识等。
当移动性判断信息为无线侧网元所属本地网络的LHN标识、或无线侧网元所属本地网络LHN名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比较收到的移动性管理信息与自身所属的LHN标识、或自身所属的本地网络LHN名是否一致,若一致,终端的IP分流连接能维持,否则,表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能维持。
这里,终端发生移动的时机可以是:进行跟踪区更新、移动后进行业务请求、或进行切换等。
当终端发生移动的时机为进行跟踪区更新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自身与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是否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其中,所述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是指:移动到跟踪区列表之外的区域后,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
当终端发生移动的时机为移动后进行业务请求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自身与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是否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其中,所述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是指:移动后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
当终端发生移动的时机为进行切换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自身与即将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是否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其中,所述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是指:切换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所述即将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是指:切换后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IP分流可以是:本地IP访问用户本地网络、本地IP访问公司本地网络、本地IP访问互联网、互联网业务的分流操作、或特定IP数据分流等。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附着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的方法,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在进行通信前,终端需要建立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Control)连接作为信令消息或业务数据的承载,此时,终端向无线侧网元发送包含初始化非接入层(NAS,Non-Access-Stratum)消息的附着请求消息,进行附着操作;
步骤502:无线侧网元收到附着请求消息后,将初始的用户消息发送给移动性管理实体,并转发附着请求消息至移动性管理实体;
步骤503: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请求消息后,开启鉴权以及安全流程,对用户进行验证;
步骤504:移动性管理实体根据接入点名称(APN,Access Point Name)或本地访问标识,确定需要建立IP分流连接后,向核心网网关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这里,APN或本地访问标识携带在初始的用户消息中。
在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中,所述核心网网关是指:核心网服务网关SGW。
步骤505:核心网网关向本地网关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506:本地网关收到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后,创建用户上下文,向核心网网关回应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这里,事先已在本地网关上配置移动性判断信息。
设置本地网关与无线侧网元之间没有控制面,也就是说,本地网关不能直接将移动性判断信息发送给无线侧网元,此时,需要将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核心网网关及移动性管理实体转发给无线侧网元。
所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
步骤507:核心网网关收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后,向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这里,所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包含会移动性判断信息。
步骤508: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后,向无线侧网元发起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
步骤509:无线侧网元收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执行RRC连接配置过程;
步骤510:RRC连接配置过程完成后,无线侧网元和本地网关之间建立直接隧道;
这里,由于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没有控制面,因此,在本步骤中,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不存在控制面信令的交互。
步骤509与步骤510可并行执行。
步骤511:无线侧网元保存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
这里,本步骤还可以步骤508后执行,也就是说,无线侧网元获得移动性判断信息后即可执行。
步骤512:无线侧网元向移动性管理实体回复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
步骤513:之后终端向无线侧网元发送直传消息,包含附着完成信息;
步骤514:无线侧网元收到直传消息后,向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附着完成消息;
步骤515: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附着完成消息后,向核心网网关请求更新承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时,步骤506中本地网关向核心网网关回应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不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相应的,步骤507中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及步骤508中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均不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此时,在步骤510中,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信令的交互。无线侧网元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向本地网关请求移动性判断信息,本地网关将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相应的信令返回给无线侧网元;或者,本地网关直接将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发送给无线侧网元,不需要无线侧网元请求。
本实施例中只描述了IP分流连接的建立,不影响核心网连接的建立,核心网连接的建立采用现有技术即可以实现。
本实施例以EPS接入系统为例,描述附着过程中无线侧网元获得移动性判断信息的流程,而在UTRAN或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无线接入网(GERAN,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接入中的分组数据协议(PDP,Packet Data Protocol)上下文激活流程,也可以运用本实施例来实现移动性判断信息的获取,即:将移动性判断信息携带在相应的消息中发送给无线侧网元。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适用于EPS接入系统的PDN连接建立流程,本实施例PDN连接建立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的方法,如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终端向无线侧网元发送PDN连接请求消息,进行PDN连接建立操作;
这里,终端已经附着到网络,具有PDN连接。
步骤602:无线侧网元收到连接请求消息后,向移动性管理实体转发PDN连接请求消息;
步骤603: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连接请求消息后,根据APN或本地访问标识,确定需要建立IP分流连接后,向核心网网关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这里,APN或本地访问标识携带在PDN连接请求消息中。
在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中,所述核心网网关是指:核心网服务网关SGW。
步骤604:核心网网关收到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后,向本地网关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605:本地网关收到会话建立请求消息后,创建用户上下文,向核心网网关回应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这里,事先已在本地网关上配置移动性判断信息。
设置本地网关与无线侧网元之间没有控制面,也就是说,本地网关不能直接将移动性判断信息发送给无线侧网元,此时,需要将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核心网网关及移动性管理实体转发给无线侧网元。
所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
步骤606:核心网网关收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后,向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这里,所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包含会移动性判断信息。
步骤607: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后,向无线侧网元发起承载建立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初始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
步骤608:无线侧网元收到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后,执行RRC连接配置过程;
步骤609:RRC连接配置过程完成后,无线侧网元和本地网关之间建立直接隧道;
这里,由于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没有控制面,因此,在本步骤中,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不存在控制面信令的交互。
步骤608与步骤609可并行执行。
步骤610:无线侧网元保存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
这里,本步骤还可以步骤607后执行,也就是说,无线侧网元获得移动性判断信息后即可执行。
步骤611:无线侧网元向移动性管理实体回复承载建立响应消息;
步骤612:之后终端向无线侧网元发送直传消息,包含附着完成信息;
步骤613:无线侧网元收到直传消息后,向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PDN连接完成消息;
步骤614: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PDN连接完成消息后,向核心网网关请求更新承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时,步骤605中本地网关向核心网网关回应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不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相应的,步骤606中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及步骤607中的承载建立请求消息均不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此时,在步骤609中,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信令的交互。无线侧网元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向本地网关请求移动性判断信息,本地网关将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相应的信令返回给无线侧网元;或者,本地网关直接将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发送给无线侧网元,不需要无线侧网元请求。
本实施例中只描述了IP分流连接的建立,不影响核心网连接的建立,核心网连接的建立采用现有技术即可以实现。
本实施例以EPS接入系统为例,描述PDN连接建立过程中无线侧网元获得移动性判断信息的流程,而在UTRAN或GERAN接入中的PDP上下文激活流程,也可以运用本实施例来实现移动性判断信息的获取,即:将移动性判断信息携带在相应的消息中发送给无线侧网元。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适用于EPS接入系统跟踪区更新流程,在以下的描述中,为了区分各个无线侧网元、移动性管理实体及核心网网关,将终端移动后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称为目标无线侧网元,将终端进入空闲态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称为原无线侧网元,将移动后当前为终端服务的移动性管理实体,称为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将终端进入空闲态之前为终端服务的移动性管理实体,称为原移动性管理实体,将移动后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核心网网关,称为目标核心网网关,将终端进入空闲态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核心网网关,称为原核心网网关。本实施例跟踪区更新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及移动性判断的方法,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1:终端移动后,向目标无线侧网元发送跟踪区更新请求消息,目标无线侧网元向为终端选择的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跟踪区更新请求消息;
这里,终端接入无线通信系统后具有IP分流连接,此后,终端进入空闲态,当终端移动到路由区或跟踪区列表之外的区域、或周期定时器超时等原因都会引发终端跟踪区更新请求消息。
终端移动后,所述目标无线侧网元与原无线侧网元可能不相同。
步骤702:当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确定与原移动性管理实体不相同时,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向原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上下文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跟踪区更新请求消息中包含终端的相关信息,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据此获知是否原移动性管理实体相同,确定不相同后,进一步据此获得原移动性管理实体的IP地址,根据IP地址,向原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上下文请求消息,其中,具体处理过程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如果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确定与原移动性管理实体相同时,则不执行步骤702~705。
步骤703:原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上下文请求消息后,向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包含终端的上下文信息的上下文响应消息;
这里,如果终端存在IP分流连接,则消息中携带IP分流连接的承载信息。
步骤704: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上下文响应消息后,发起鉴权流程;
这里,如果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根据终端的上下文信息,确定需要发起鉴权流程时,则执行本步骤,确定不需要发起鉴权流程时,则不执行本步骤。
步骤705: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保存所述终端的上下文信息,并向原移动性管理实体回应上下文确认消息;
步骤706: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向为IP分流连接选择的目标核心网网关发送会话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707:目标核心网网关向本地网关发起承载更新流程;
这里,事先已在本地网关上配置移动性判断信息。
设置本地网关与无线侧网元之间没有控制面,也就是说,本地网关不能直接将移动性判断信息发送给无线侧网元,此时,需要将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核心网网关及移动性管理实体转发给无线侧网元,具体地,本地网关将移动性判断信息包含在承载更新响应中发送给目标核心网网关。
步骤708:目标核心网网关向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会话建立响应消息;
这里,所述会话建立响应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
步骤709: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后,向鉴权授权服务器发起位置更新流程;
步骤710:位置更新流程完成后,鉴权授权服务器向原移动性管理实体发起位置删除流程;
步骤711:原移动性管理实体向原核心网网关发起连接的会话删除流程;
这里,如果原移动性管理实体与原核心网网关已建立连接的会话流程,则执行本步骤,如果没有建立,则不执行本步骤。
步骤712:当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决定不激活用户的承载时,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向目标无线侧网元发送跟踪区更新接受消息,之后执行步骤723~724,当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决定激活用户的承载时,移动性管理实体向目标无线侧网元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同时发送跟踪区更新接受消息;
这里,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为终端的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的地址、及移动性判断信息。
步骤713:目标无线侧网元收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判断为终端的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是否能继续为目标无线侧网元服务,如果是,则执行步骤714,否则,执行步骤718,之后继续执行步骤720~722;
这里,当IP分流连接需要支持业务连续性时,必须执行本步骤,否则,本步骤可以不执行。
步骤714:目标无线侧网元和本地网关之间建立直接隧道;
这里,由于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没有控制面,因此,在本步骤中,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不存在控制面信令的交互。
步骤715:目标无线侧网元保存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
步骤716:目标无线侧网元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目标无线侧网元是否与原无线侧网元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717~719、之后执行步骤724~725,否则,执行步骤718,之后执行步骤720~725;
步骤717:目标无线侧网元执行RRC连接配置过程;
这里,本步骤也可以放在步骤712后执行。
步骤718:RRC连接配置过程完成后,目标无线侧网元向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回复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
这里,当目标无线侧网元确定本地网关不能继续为目标无线侧网元服务时,或者,当目标无线侧网元确定与原无线侧网元不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时,则回复的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中表明无法建立IP分流连接。
步骤719: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后,向目标核心网网关发起承载修改流程;
这里,在进行承载修改流程时,目标核心网网关与本地网关之间可能进行承载修改流程,具体处理过程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720:目标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进行直接隧道释放流程,以释放IP分流连接的直接隧道;
步骤721~723: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向目标核心网网关发起会话删除流程,删除目标核心网网关上的IP分流连接信息;目标核心网网关向本地网关发起会话删除流程,删除本地网关上的IP分流连接信息;目标核心网网关向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回复会话删除响应消息;
这里,步骤721~723为释放核心网隧道的过程。
其中,当本地网关在步骤720中没有删除终端的IP分流连接信息时,则需要执行步骤722,即:目标核心网网关向本地网关发起会话删除流程,删除本地网关上的IP分流连接信息。当本地网关在步骤720中已经删除终端的IP分流连接信息时,则不执行步骤722。
步骤724~725:目标无线侧网元向终端发送位置更新接受消息,终端向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跟踪区更新完成消息。
这里,如果IP分流连接是终端的唯一连接,并且因为不能在当前无线侧网元覆盖范围内支持移动性而被释放时,则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会接着发起用户去附着流程。
本实施例中,当在步骤716中,目标无线侧网元判断出目标无线侧网元与原无线侧网元不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时,即:判断出IP分流连接不能支持移动性时,采用了释放IP分流连接的处理,此时,也可以采用只释放直接隧道,而保留核心网隧道的处理,所述直接隧道就是指:本地网关-目标核心网网关-目标无线侧网元直接的隧道。
这里,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时,步骤707中本地网关向核心网网关发送的承载更新响应消息不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相应的,步骤708中的会话建立响应消息、及步骤712中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均不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此时,在步骤714中,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信令的交互。无线侧网元可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向本地网关请求移动性判断信息,本地网关将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相应的信令返回给无线侧网元;或者,本地网关直接将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发送给无线侧网元,不需要无线侧网元请求。
本实施例中只描述了跟踪区更新(TAU)过程中对终端原有IP分流的处理,不影响核心网连接的处理,核心网连接的处理采用现有技术即可以实现。
本实施例以EPS接入系统为例,描述TAU过程中无线侧网元获得移动性判断信息及根据该移动性判断信息进行移动性判断的流程,而UTRAN/GERAN接入中的跟踪区更新流程,也可以运用本实施例来实现移动性判断信息的获取及移动性的判断。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适用于EPS接入系统业务请求流程,在以下的描述中,为了区分各个无线侧网元,将终端移动后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称为目标无线侧网元,将终端进入空闲态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称为原无线侧网元本实施例业务请求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及移动性判断的方法,如图8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801:终端有信令或数据发送时,向目标无线侧网元发送业务请求消息,目标无线侧网元向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业务请求消息;
这里,终端接入无线通信系统后具有IP分流连接,此后,终端进入空闲态。终端移动后,有信令或数据发送都会引发终端发起业务请求消息,此时,终端移动未超出跟踪区列表之外的区域。
步骤802:执行NAS的鉴权过程;
这里,所述业务请求消息中包含终端的相关信息,移动性管理实体据此确定是否需要发起鉴权过程,确定需要时,执行本步骤,确定不需要时,则不执行本步骤。
步骤803:鉴权过程完成后,移动性管理实体向目标无线侧网元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为终端的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的地址。
步骤804:目标无线侧网元收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后,判断为终端的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是否能继续为目标无线侧网元服务,如果是,则执行步骤805,否则,执行步骤809;
这里,当IP分流连接需要支持业务连续性时,即:支持移动性必须执行本步骤,否则,本步骤可以不执行。
步骤805: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建立直接隧道;
这里,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没有控制面时,在本步骤中,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不存在控制面信令的交互,此时,无线侧网元可从DNS或HMS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时,在本步骤中,无线侧网元可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向本地网关请求移动性判断信息,本地网关将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相应的信令返回给无线侧网元;或者,本地网关直接将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发送给无线侧网元,不需要无线侧网元请求。
步骤806:无线侧网元保存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
步骤807:无线侧网元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目标无线侧网元是否与原无线侧网元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808~810,否则,执行步骤809,之后执行步骤811~814;
步骤808:目标无线侧网元执行RRC连接配置过程;
步骤809:RRC连接配置过程完成后,目标无线侧网元向移动性管理实体回复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
这里,当目标无线侧网元确定与原无线侧网元不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时,则回复的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表明不能建立IP分流连接。
步骤810: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消息后,向核心网网关发起承载修改流程;
这里,在进行承载修改流程时,核心网网关与本地网关之间可能进行承载修改流程,具体处理过程与现有技术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811: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进行直接隧道释放流程,以释放IP分流连接的直接隧道;
步骤812~814:之后移动性管理实体向核心网网关发起会话删除流程,删除核心网网关上的IP分流连接信息;目标核心网网关向本地网关发起会话删除流程,删除本地网关上的IP分流连接信息;之后核心网网关向移动性管理实体回复会话删除响应;
这里,步骤812~814为释放核心网隧道的过程。
其中,当本地网关在步骤811中没有删除终端的IP分流连接信息时,则需要执行步骤813,即:目标核心网网关向本地网关发起会话删除流程,删除本地网关上的IP分流连接信息。当本地网关在步骤811中已经删除终端的IP分流连接信息时,则不执行步骤813。
本实施例中,当在步骤807中,目标无线侧网元判断出目标无线侧网元与原无线侧网元不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时,即:判断出IP分流连接不能支持移动性时,采用了释放IP分流连接的处理,此时,也可以采用只释放直接隧道,而保留核心网隧道的处理,所述直接隧道就是指:本地网关-目标核心网网关-目标无线侧网元直接的隧道。
实施例中只描述了业务请求(SR)过程中对终端原有IP分流的处理,不影响核心网连接的处理,核心网连接的处理采用现有技术即可以实现。
本实施例以EPS接入系统为例,描述SR过程中无线侧网元获得移动性判断信息及根据该移动性判断信息进行移动性判断的流程,而UTRAN/GERAN接入中的业务请求流程,也可以运用本实施例来实现移动性判断信息的获取及移动性的判断。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适用于EPS接入系统S1切换流程,为了区分各个无线侧网元、移动性管理实体及核心网网关,将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称为原无线侧网元,将终端进行切换后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称为目标无线侧网元,将当前为终端服务的移动性管理实体,称为原移动性管理实体,将终端进行切换后为终端服务的移动性管理实体,称为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将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核心网网关,称为原核心网网关,将终端进行切换后为终端服务的核心网网关,称为目标核心网网关。本实施例切换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及移动性判断的方法,如图9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901:当原无线侧网元发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小区信号已低于阈值时,则发起S1切换流程;
这里,终端会周期检测本小区及其它相邻小区的无线信号,以测量报告的形式上报给原无线侧网元。
此时,原无线侧网元会选择一个信号强度适合的目标无线侧网元发起切换流程。
步骤902:原无线侧网元根据保存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目标无线侧网元是否与原无线侧网元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903,否则,释放该终端的IP分流连接;
步骤903:原无线侧网元向原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切换请求消息中包含终端的IP分流连接的承载信息。
步骤904:原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切换请求消息后,向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发送切换前转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切换前转请求消息中包含IP分流连接的承载信息。
步骤905: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收到切换前转请求消息后,向目标核心网网关发起会话建立流程;
这里,当切换过程中,为终端服务的核心网网关没有发生改变时,则不执行本步骤。
步骤906: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向目标无线侧网元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这里,消息中携带为终端的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的地址。
步骤907:目标无线侧网元收到切换请求消息后,判断为终端的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是否能继续为目标无线侧网元服务,如果是,则执行步骤908,否则,删除IP分流连接;
这里,当IP分流连接需要支持业务续性时,必须执行本步骤,否则,本步骤可以不执行。
步骤908:目标无线侧网元和本地网关之间建立直接隧道;
这里,当目标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没有控制面时,在本步骤中,目标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不存在控制面信令的交互,此时,目标无线侧网元可从DNS或HMS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当目标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时,在本步骤中,目标无线侧网元可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向本地网关请求移动性判断信息,本地网关将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相应的信令返回给目标无线侧网元;或者,本地网关直接将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发送给目标无线侧网元,不需要目标无线侧网元请求。
步骤909:目标无线侧网元向目标移动性管理实体回应切换确认消息;
步骤910:继续完成后续的切换过程;
步骤911:继续跟踪区更新流程。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902中,当原无线侧网元判断出目标无线侧网元与原无线侧网元不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时,即:判断出IP分流连接不能支持移动性时,采用了释放IP分流连接的处理,此时,也可以采用只释放直接隧道,而保留核心网隧道的处理,所述直接隧道就是指:本地网关-目标核心网网关-目标无线侧网元直接的隧道。
本实施例中只描述了S1切换过程中对终端原有IP分流的处理,不影响核心网连接的处理,核心网连接的处理采用现有技术即可以实现。
本实施例以EPS接入系统为例,描述S1切换过程中无线侧网元获得移动性判断信息及根据该移动性判断信息进行移动性判断的流程,而UTRAN/GERAN接入中的切换流程,也可以运用本实施例来实现移动性判断信息的获取及移动性的判断。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适用于EPS接入系统X2切换流程,为了区分各个无线侧网元,将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称为原无线侧网元,将终端进行切换后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称为目标无线侧网元。本实施例切换流程中移动性判断信息获取及移动性判断的方法,如图10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1:当原无线侧网元发现终端当前所接入的小区信号已低于阈值时,则发起X2切换流程;
这里,终端会周期检测本小区及其它相邻小区的无线信号,以测量报告的形式上报给原无线侧网元。
此时,原无线侧网元会选择一个信号强度适合的目标无线侧网元发起切换流程。
步骤1002:原无线侧网元根据保存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目标无线侧网元是否与原无线侧网元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02,否则,释放该终端的IP分流连接;
步骤1003:原无线侧网元向目标无线侧网元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这里,所述切换请求消息中包含终端的IP分流连接的承载信息及为终端的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的地址。
步骤1004:目标无线侧网元判断为终端的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是否能继续为目标无线侧网元服务,如果是,则执行步骤1005,否则,释放该终端的IP分流连接;
这里,当IP分流连接需要支持业务连续性时,必须执行本步骤,否则,本步骤可以不执行。
步骤1005:目标无线侧网元和本地网关之间建立直接隧道;
这里,当目标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没有控制面时,在本步骤中,目标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不存在控制面信令的交互,此时,目标无线侧网元可从DNS或HMS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当目标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时,在本步骤中,目标无线侧网元可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向本地网关请求移动性判断信息,本地网关将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相应的信令返回给目标无线侧网元;或者,本地网关直接将移动性判断信息通过直接隧道建立过程中的控制面信令发送给目标无线侧网元,不需要目标无线侧网元请求。
步骤1006:目标无线侧网元向原无线侧网元回应切换确认消息;
步骤1007:继续完成后续的切换过程。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1002中,当目标无线侧网元判断出目标无线侧网元与原无线侧网元不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时,即:判断出IP分流连接不能支持移动性时,采用了释放IP分流连接的处理,此时,也可以采用只释放直接隧道,而保留核心网隧道的处理,所述直接隧道就是指:本地网关-核心网网关-目标无线侧网元直接的隧道。
本实施例中只描述了X2切换过程中对终端原有IP分流的处理,不影响核心网连接的处理,核心网连接的处理采用现有技术即可以实现。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适用于EPS、UTRAN、或GERAN接入系统,本实施例通过DNS服务器查询的方式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的方法,如图1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01:当无线侧网元上电、或需要进行IP分流连接的移动性判断时,无线侧网元向DNS服务器发送DNS查询请求消息;
这里,DNS服务器事先已配置移动性判断信息。
所述DNS查询请求消息中携带无线侧网元的标识信息或为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无线侧网元的标识信息具体可以是:CSGID或无线侧网元标识、地址等,所述为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的标识信息具体可以是本地网关标识或地址等。
步骤1102:DNS服务器根据无线侧网元的标识信息或为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的标识信息,查询获得移动性判断信息,并向无线侧网元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的DNS查询响应消息;
步骤1103:无线侧网元收到DNS查询响应后,保存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
本实施例只描述了无线侧网元向DNS服务器查询移动性判断信息,移动性判断信息也可以配置在HMS上,此时,无线侧网元需要向HMS来查询,具体处理过程与向DNS服务器查询的处理过程完全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当无线侧网元使用本实施例的方式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时,如果终端移动,则无线侧网元的移动性判断与图7~10所示的流程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这些流程中,无线侧网元不需要再从本地网关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有实施例均以家用基站直接连接到E-UTRAN系统为例,描述在IP分流连接通信系统中无线侧网元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及进行移动性判断的相关流程。所述无线侧网元可以是:无线侧网元可以是基站、家用基站、RNC、分流网关、分流功能实体、或家用基站网关等;所述移动性管理实体可以为MME、MSC、SGSN、或家用基站网关等。
上述所有实施例均适用于UTRAN/GERAN接入网络、以及家用基站通过家用基站网关连接的核心网。其中,如果接入UTRAN系统,则核心网网关为GGSN,如果接入E-UTRAN系统,则核心网网关指的是:SGW及PGW。接入的系统不同,消息有所不同,但是作用类似,对本地网关获取分流策略的流程与上述实施例相似,不会对阐述本发明造成影响。所述过程都应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技术,这里不做赘述。
基于上述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系统,该系统至少包括:无线侧网元,用于当终端发生移动时,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时,维持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时,释放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无线侧网元是指: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
其中,该系统进一步包括本地网关、或DNS服务器、或HMS,用于向无线侧网元提供移动性判断信息;
所述无线侧网元,还用于从本地网关、或DNS服务器、或HMS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这里,本发明的所述系统中的无线侧网元、本地网关、或DNS服务器、或HMS的具体处理过程已在上文中详述,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因特网协议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当终端发生移动时,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时,维持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确定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时,释放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
从本地网关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为:
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未存在控制面时,本地网关将移动性判断信息依次通过核心网网关、及移动性管理实体,转发给无线侧网元;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时,本地网关通过控制面信令将移动性判断信息发送给无线侧网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为:
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根据移动性判断信息,判断自身与之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或与即将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是否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确定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后,则表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确定不在同一个移动性区域内后,表明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包括:移动性区域的闭合用户组列表;和/或,
移动性区域的接入点名称APN列表;和/或,
移动性区域的无线侧网元列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之前,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为:
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从本地网关、或域名系统DNS服务器、或家庭基站管理系统HMS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DNS服务器、或HMS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为:
当无线侧网元上电、或需要进行IP分流连接的移动性判断时,无线侧网元向DNS服务器、或HMS发送DNS查询请求消息;
DNS服务器、或HMS根据无线侧网元的标识信息或为IP分流连接服务的本地网关的标识信息,查询获得移动性判断信息,并向无线侧网元包含移动性判断信息的查询响应消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为:基站、或为家用基站、或为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或为分流网关、或为分流功能实体、或为家用基站网关。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性判断信息还包括:
无线侧网元所属本地网络的LHN标识;和/或,
无线侧网元所属本地网络LHN名。
9.一种因特网协议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至少包括:无线侧网元,用于当终端发生移动时,根据获得的移动性判断信息,对终端的IP分流连接进行移动性判断,确定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支持移动性时,维持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确定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不支持移动性时,释放所述终端的IP分流连接;
从本地网关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为:
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未存在控制面时,本地网关将移动性判断信息依次通过核心网网关、及移动性管理实体,转发给无线侧网元;当无线侧网元与本地网关之间存在控制面时,本地网关通过控制面信令将移动性判断信息发送给无线侧网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进一步包括本地网关、或域名系统DNS服务器、或家庭基站管理系统HMS,用于向无线侧网元提供移动性判断信息;
所述无线侧网元,还用于从本地网关、或DNS服务器、或HMS获取移动性判断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前为终端服务的无线侧网元为:基站、或为家用基站、或为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或为分流网关、或为分流功能实体、或为家用基站网关。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190626.XA CN102711079B (zh) | 2011-03-28 | 2011-06-27 | 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及系统 |
PCT/CN2012/071945 WO2012130018A1 (zh) | 2011-03-28 | 2012-03-05 | 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及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075530 | 2011-03-28 | ||
CN201110075530.9 | 2011-03-28 | ||
CN2011100755309 | 2011-03-28 | ||
CN201110190626.XA CN102711079B (zh) | 2011-03-28 | 2011-06-27 | 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及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11079A CN102711079A (zh) | 2012-10-03 |
CN102711079B true CN102711079B (zh) | 2017-02-08 |
Family
ID=46903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90626.XA Active CN102711079B (zh) | 2011-03-28 | 2011-06-27 | 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及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711079B (zh) |
WO (1) | WO201213001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13397B (zh) * | 2012-11-12 | 2019-02-1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管理分流连接的方法、无线侧网元及移动性管理实体 |
WO2015021597A1 (en) * | 2013-08-13 | 2015-02-19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Traffic offload in small cell systems |
US9445279B2 (en) | 2014-12-05 | 2016-09-13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lacing virtual serving gateways for mobility management |
WO2017214991A1 (zh) * | 2016-06-17 | 2017-12-2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网关设备和网络设备 |
CN108260171A (zh) | 2016-12-29 | 2018-07-0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业务请求处理方法和相关设备 |
CN108617030B (zh) * | 2017-01-06 | 2020-10-30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业务转发方法、网关及移动性管理实体 |
CN114143269A (zh) * | 2021-11-12 | 2022-03-04 | 上海途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http请求分流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72340A (zh) * | 2008-04-30 | 2008-09-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racs支持移动ip的系统及方法 |
CN101282287A (zh) * | 2007-04-02 | 2008-10-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协商移动性管理协议的方法及其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90313B (zh) * | 2009-08-06 | 2014-01-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实现本地ip访问控制的方法、通知方法及系统 |
CN102056143A (zh) * | 2009-11-03 | 2011-05-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本地ip访问连接的管理方法 |
-
2011
- 2011-06-27 CN CN201110190626.XA patent/CN102711079B/zh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3-05 WO PCT/CN2012/071945 patent/WO201213001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82287A (zh) * | 2007-04-02 | 2008-10-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协商移动性管理协议的方法及其装置 |
CN101272340A (zh) * | 2008-04-30 | 2008-09-2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racs支持移动ip的系统及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Mobility Issue for LIPA_SIPTO;ZTE;《3GPP TSG SA WG2 Meeting #75》;20090825;第1、5节 * |
PDN Connection Management for LIPA_SIPTO;ZTE;《3GPP TSG SA WG2 Meeting #75》;20090825;第1、5节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711079A (zh) | 2012-10-03 |
WO2012130018A1 (zh) | 2012-10-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711079B (zh) | 一种ip分流连接移动性支持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1370266B (zh) | 切换方法、终端重新附着方法 | |
CN102045692B (zh) | 一种基于控制面与媒体面分离的网络架构实现的通信网络 | |
CN109155949A (zh) | 无线通信中在网络之间的互通方法及其装置 | |
CN101291536B (zh) | 一种移动性管理实体负载重平衡的切换方法 | |
CN107371215A (zh) | 一种轻连接控制的方法及设备 | |
CN102868994A (zh) | 一种支持用户设备ue移动性的方法 | |
CN109905904A (zh) | 一种接入控制方法 | |
JP2019068114A (ja) | 端末装置、MME(MobilityManagementEntity)、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
CN103313329B (zh) | 服务网关选择方法及移动性管理实体 | |
CN102123378B (zh) | 一种终端切换的方法及相应的通信网络 | |
CN108353456A (zh) | Ue、mme、ue的通信控制方法以及mme的通信控制方法 | |
CN108464054A (zh) | 终端装置、mme以及通信方法 | |
CN108353445A (zh) | Ue、mme、ue的通信控制方法以及mme的通信控制方法 | |
CN103428731B (zh) | 路由优化方法及系统、服务网关 | |
CN102868999A (zh) | 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的建立方法及系统 | |
CN109005602A (zh) | 避免切换失败的方法 | |
JP2019068113A (ja) | 端末装置、MME(MobilityManagementEntity)、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 |
JP6077141B2 (ja) | 無線ラン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2752830B (zh) | 一种网关的选择方法、实现设备及系统 | |
CN101998370B (zh) | 一种本地ip访问连接的释放系统及方法 | |
CN102014452B (zh) | 一种本地ip访问连接实现移动性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2158961A (zh) | 一种本地访问寻呼优化方法及装置 | |
AU2017219795B2 (en) | Terminal Apparatus,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MM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 |
CN103813397B (zh) | 管理分流连接的方法、无线侧网元及移动性管理实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