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67099A - 传动系统和废气涡轮增压器 - Google Patents

传动系统和废气涡轮增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67099A
CN102667099A CN2010800605894A CN201080060589A CN102667099A CN 102667099 A CN102667099 A CN 102667099A CN 2010800605894 A CN2010800605894 A CN 2010800605894A CN 201080060589 A CN201080060589 A CN 201080060589A CN 102667099 A CN102667099 A CN 1026670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lower
velocity ratio
rolling curve
curve radius
driv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05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67099B (zh
Inventor
M.博伊尔勒
M.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ert Bosch GmbH
Original Assignee
Robert Bosch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ert Bosch GmbH filed Critical Robert Bosch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2667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670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670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8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exhaust from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of turbine or to the atmosphere
    • F02B37/183Arrangements of bypass valves or actuators therefor
    • F02B37/186Arrangements of actuators or linkage for bypass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F02B39/02Drives of pumps; Varying pump drive gear ratio
    • F02B39/04Mechanical drives; Variable-gear-ratio dri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87Rotary bodies
    • Y10T74/19884Irregular teeth and bo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调节装置的传动系统(1),特别是废气涡轮增压器排气气门的调节装置用的传动系统(1),具有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具有通过传动装置(11)与驱动装置作用连接的传动连杆(3)、从动连杆(4)以及将传动连杆(3)与从动连杆(4)作用连接的耦合机构(5),其中,传动装置(11)具有配属于驱动装置的传动轮(12)和配属于从动连杆(4)的、且与传动轮(12)共同作用的从动轮(13)。其中规定,传动轮(12)具有在圆周上变化的滚动曲线半径(r1、r2、r3),并且从动轮(13)具有对于该滚动曲线半径补充地延伸的滚动曲线半径(r1’、r2’、r3’),其中,在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拉伸位置的周围的旋转角区域中至少局部地选择所述滚动曲线半径(r1、r2、r3;r1’、r2’、r3’),以便形成所述传动装置(11)的第一传动比,并且选择所述旋转角区域以外的滚动曲线半径,以便形成至少一个比第一传动比更大的第二传动比。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器。

Description

传动系统和废气涡轮增压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调节装置的传动系统,特别是废气涡轮增压器排气气门的调节装置用的传动系统,具有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具有通过传动装置与驱动装置作用连接的传动连杆、从动连杆、以及将传动连杆与从动连杆作用连接的耦合机构,其中,传动装置具有配属于驱动装置的传动轮以及配属于传动连杆的、且与传动轮共同作用的从动轮。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废气涡轮增压器。
现有技术
现有技术已公开了具有排气气门的废气涡轮增压器,所述排气气门借助于调节装置或者调节驱动装置是可调节的。调节驱动装置例如可设计为气动的调节驱动装置。然而代替地也可借助于电动调节驱动装置完成对于排气气门的控制或者调节。与气动的调节驱动装置相比较,采用这种调节驱动装置可提供大得多的调节力。其中,通常持续地达到直到约250N的数值,这些数值是在其关闭位置中用于排气气门的最佳化密封所必需的。当电动调节驱动装置是转动调节器时,通常通过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或者通过四铰链驱动装置来完成力的传递。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具有传动连杆、从动连杆和耦合机构,通过所述耦合机构使得传动连杆与从动连杆作用连接。传动连杆可直接地或者通过传动装置与驱动装置作用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传动装置具有传动轮和从动轮,这些轮彼此共同作用,以便将旋转力矩从驱动装置传递到传动连杆。传动轮配属于驱动装置,从动轮配属于传动连杆。
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通常是如此设计的,即当排气气门处于关闭位置时,传动连杆位于一种拉伸位置的区域中。然而,为了能补偿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调节装置、和/或排气气门的持续运行时的磨损和漂移现象,也可在排气气门的关闭位置中在传动连杆和拉伸位置之间设置一段间距。其中,“拉伸位置”应理解为所述传动连杆的这样一种位置,即在这个位置中,在驱动支承位置(在这个驱动支承位置中传动连杆与驱动装置作用连接)与处在传动连杆和耦合机构之间的连接部位之间的所设想的直线同所述耦合机构或者在耦合机构与传动连杆和从动连杆的连接点之间所设想的直线基本对齐,也就是说,几乎是这个直线的延长线。旋转角位置区域-在此区域中传动连杆位于排气气门的关闭位置中-也可叫作磨损区域,因为这个工域正如前面所述的那样,是用于补偿磨损或者漂移现象而保留的。
传动连杆的位置在排气气门中的关闭位置中离拉伸位置越近,则用于将关闭位置保持在驱动支承位置处或者从驱动装置到传动连杆所必须施加的旋转力矩越小。然而相反地这也表示,当传动连杆靠近拉伸位置时,借助于传动连杆可施加到耦合机构上的调节力会增加。这就是说,在耦合机构上可生成的调节力在磨损区域中-由于接近所述拉伸位置-超过待调节的装置、例如废气涡轮增压器的作用到耦合机构的允许的调节力。这会导致损害该装置。
现有技术例如公开了DE 10 2009 051 623.9,DE 10 2005 028 372 A1和DE 102 45 193 A1。DE 10 2009 051 623.9描述了用于阀帽的调节装置,它具有四铰链传动机构,所述四铰链传动机构具有借助于调节器可间接或者直接地可旋转的第一摆动臂,传动链节可旋转运动地支承在所述第一摆动臂的自由端部上。传动链节对于调节所述阀帽的第二摆动臂进行操作,所述第二摆动臂在它的自由端部上也是旋转运动地与传动链节相连接。在这种情况中设置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在四铰链驱动装置的拉伸位置中—在此位置中第一摆动臂的纵向轴线基本上与传动链节平行地延伸—给在这一位置中调节到挡块位置的并且关闭了的阀帽提供夹紧力。其中,将弹性装置设计成弹性联轴节或者弹簧储能器。这些装置在两部件的传动链节的两个部件之间转换。DE 10 2005 028 372 A1涉及一种用于调节机构的调节器,它具有电伺服马达,具有调节所述调节机构的调节轴,并且具有设置在伺服马达和调节轴之间的传动装置,所述传动装置具有传动输入级,所述传动输入级具有可由伺服马达驱动的第一齿轮和与它啮合的第二齿轮。这两个齿轮中的每个齿轮应该具有至少两个利用齿偏移而轴向并列地设置的、且具有相同的分度圆直径的齿部。也规定,第一齿轮上的齿部之一分别和第二齿轮上的齿部之一处于齿啮合状态之中。最后DE 102 45 193 A1涉及一种具有调节器壳体的调节单元。该调节单元包括具有齿轮对的齿轮传动机构,其中,伺服马达一侧的轮在它的第一啮合端部和它的第二啮合端部之间具有变化的伺服马达一侧的滚动曲线半径,并且节流体一侧的轮在它的第一啮合端部和它的第二啮合端部之间具有对伺服马达一侧的滚动曲线半径进行补偿而变化的节流体一侧的滚动曲线半径。
本发明的公开内容
与现有技术已公开的传动系统相比较,具有在权利要求中所述特征的传动系统具有如下优点,即可避免超过要被调节的装置的允许的调节力。这一点根据本发明可以达到,其做法是,传动轮具有在圆周上可变化的滚动曲线半径,并且从动轮具有对于这个半径进行补充地延伸的滚动曲线半径,其中,在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的拉伸位置的周围的旋转角区域中选择滚动曲线半径,以形成传动装置的第一传动比,并且选择旋转角区域之外的滚动曲线半径,以形成至少一个比第一传动比更大的第二传动比。其中,“更大的传动比”理解为:在从动轮上的旋转力矩与在传动轮上的旋转力矩之比更大。因此,传动装置具有在传动轮或者从动轮的旋转角位置上变化的传动比。传动轮的滚动曲线半径和从动轮的滚动曲线半径是如此地彼此协调一致的,即传动轮和从动轮在用于将旋转力矩从驱动装置传递到传动连杆的每个旋转角位置中是共同作用的。当将传动轮和从动轮设计为齿轮时,可以如此地选择所述滚动曲线半径,即这些齿轮在每个旋转角位置中是彼此啮合的。通过相应地选择所述滚动曲线半径,在环绕着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拉伸位置的周围的旋转角区域中的传动比要比旋转角区域之外的更小。这样就达到,虽然驱动装置的旋转力矩保持相同,但是作用到耦合机构上的调节力并不超过允许的调节力。这样就避免了对传动系统、调节装置、和/或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损坏。然而第一传动比并不必须在整个旋转角区域上。而是它可只规定在旋转角区域的部分区域中,或者分配给一定的旋转角位置。更为有利的是:第一传动比是位于传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最小的传动比。也就是说,在旋转角区域中的和在旋转角区域之外的其它传动比都比第一传动比大。
优选地规定,在旋转角位置上所述传动比持续不断地变化。这就是说,第一传动比位于驱动轮的这样的旋转角位置中,即在这个旋转角位置中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处在它的拉伸位置中。从第一传动比开始,传动装置的传动比不断地增加,其中,例如可以规定线性的增加,或者遵循任何其它规律的增加。从前面所述的传动系统的设计中产生这样的优点,即可以降低调节装置的调节时间,因为传动装置的平均的传动比下降了。这就是说,驱动装置必须具有较小数量的转速,以便达到如现有技术已公开的调节装置的同一调节作用,也就是例如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排气气门从它的打开位置移动到它的关闭位置。同样,正如前面已提到的那样,可以保护待调节的装置免受不允许的高的调节力。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规定,将传动轮和从动轮设计为齿轮。这样就保证了将旋转力矩可靠地从驱动装置传递到传动连杆。其中,齿轮的滚动曲线半径是如此地彼此相协调的,即总是保证齿轮的相互啮合。有利地如此地选择所述滚动曲线半径,即齿轮出现尽可能小的磨损。齿轮例如是圆柱齿轮,并且其中可以具有渐开线啮合部或者圆弧圆柱齿啮合部(Wildhaber-Novikov- Verzahnung)。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规定,如此地选择所述滚动曲线半径,即传动轮和/或从动轮的每个旋转角位置具有一定的传动装置传动比,和/或在一定的、用驱动装置产生的驱动力矩时,可在从动连杆上取得一定的调节力矩。其中,借助于传动轮和从动轮的滚动曲线半径来确定所述传动比。因此,通过相应地选择所述滚动曲线半径,可为每个旋转角位置分别调节所配属的一定的传动比。其中,正如前面已描述的那样,有利地选择不断变化的传动比,其中,在这样的旋转角区域中传动比最小:即在这个旋转角区域中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位于它的拉伸位置之中。在这种情况中,可如此地选择所述滚动曲线系列,即采用一定的、特别是恒定的驱动力矩在传动连杆上达到一定的、特别是恒定的调节力矩。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规定,传动轮和/或从动轮具有小于或者等于360°的滚动咬入角(w?lzwinkel)。滚动咬入角例如是在排气气门的打开位置或者关闭位置中的旋转角位置之间的夹角。也就是说,这个滚动咬入角是传动轮或者从动轮可占据的最终旋转角位置之间的差值。当该滚动咬入角小于360°时,传动轮或者从动轮只在它们的圆周的部分区域上彼此作用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规定,第一传动比是最小传动比。这就是说,如此地选择滚动曲线半径,即第一传动比是传动装置的最小传动比。也就是说,从第一传动比开始-它位于环绕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的拉伸位置周围的旋转角区域中-规定,传动比只增加,或者保持不变。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规定,在所述的、也就是靠近拉伸位置的旋转角区域之外设置第三传动比,所述第三传动比小于第二传动比。也就是从第一传动比起,所述传动比一直增加到第二传动比。紧接着规定,这个传动比变小,直到达到第三传动比,所述第三传动比小于第二传动比。其中可以规定,第二传动比是最大的传动比,也就是在传动装置中存在的最大的传动比。在所述传动系统的所有实施形式中规定,第三传动比小于第二传动比,但是大于第一传动比。然而代替地也可以规定,第三传动比小于第一传动比。原则上讲,可以任意地选择第一、第二和/或第三传动比之间的传动比曲线。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规定,传动连杆与从动轮抗旋转地连接,并且特别是与这个从动轮一起被支承在一个共用的轴承之中。因此,传动装置的从动轮直接对传动连杆施加作用。在这两个部件之间没有设置其它的传动装置。在所述传动系统的这样一种方案中,当将传动连杆和从动轮支承在共用的轴承中时是特别有利的。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规定,传动连杆和从动轮为单构件设计。因此,在这样一种实施形式中,这两个部件之间为材料融合连接。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排气气门和用于调节该排气气门的调节装置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其中,所述调节装置具有特别是按照前述方案的、且带有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的传动系统,其中,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具有通过传动装置与驱动装置作用连接的传动连杆、从动连杆以及将传动连杆与从动连杆作用连接的耦合机构,其中,传动装置具有配属于驱动装置的传动轮以及配属于传动连杆的、且与传动轮共同作用的从动轮。在这种情况中规定,传动轮具有在圆周上变化的滚动曲线半径,并且从动轮具有对这个滚动曲线半径进行补充延伸的滚动曲线半径,其中,在铰链耦合传动机构拉伸位置的周围的旋转角区域中选择所述滚动曲线半径,至少局部地用于形成传动装置的第一传动比,并且选择旋转角区域之外的滚动曲线半径,用于形成比第一传动比更大的第二传动比。可根据前述的方案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系统。
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方案规定,将驱动装置设置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壳体上,并且将排气气门设置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壳体上。由于热的原因,将驱动装置设置在压缩机壳体上。相反地,排气气门必须设置在涡轮壳体上的热的涡轮侧。因此,在调节装置运行时,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壳体和涡轮壳体之间存在负载的下降。其中,这个负载下降相当于通过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的耦合器所传递的调节力。在这种情况时,在使用非按照本发明的废气涡轮增压器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负载下降变得不允许的大,这样废气涡轮增压器就可能受到损害。这种情况可通过相应地选择传动装置的传动轮和从动轮的滚动曲线半径予以避免,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将通过耦合机构传递的调节力、并且因此也将负载的下降限制到允许的调节力。
下面借助于在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但这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这些附图是:
图1:具有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的传动系统的简图,其中,传动连杆位于拉伸位置中;
图2:所述传动系统的配属于传动连杆的传动装置的简图;
图3:所述传动装置的传动比和从动轮的旋转角位置的关系曲线图;
图4:所述传动装置的传动连杆和从动连杆的滚动曲线图。
图1示出了一种具有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的传动系统1的简图。这样一种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例如用于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排气气门或者说废气门的在此未示出的调节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该调节装置是一种电操作的调节装置,也就是说具有电调节器或者电驱动装置。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具有传动连杆3、从动连杆4、以及将传动连杆3与从动连杆4作用连接起来的耦合机构5。在这种情况中,传动连杆3可绕支承位置6转动地进行支承。在这个支承位置6上,它与在此未示出的传动装置11作用连接。耦合机构5在耦合支承位置7处可转动地支承在传动连杆2上。在传动连杆4上设置另一耦合支承位置8,在该耦合支承位置中,所述耦合机构5可转动地支承在从动连杆4上。从动连杆4可绕从动支承位置9转动地进行支承,并且为此优选地固定在从动轴10上。通过该从动轴10,在从动连杆4与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排气气门之间产生了一种作用连接。传动系统1或者在此示出的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也是排气气门的调节装置的组成部分。
在图1中在一种旋转角位置中示出了传动连杆3,在所述旋转角位置中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位于它的拉伸位置中。在这个拉伸位置中,在支承位置6和耦合支承位置7之间的所设想的直线基本上形成为耦合支承位置7和8之间设想的直线的延长线。在这种情况中,从动连杆4处在一种旋转角位置中,在该旋转角位置中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排气气门位于它的关闭位置之中。因此,从动连杆4的所示出的旋转角位置也叫作关闭位置。当应将从动连杆4保持在这个旋转角位置中时,所示出的传动连杆3的拉伸位置是特别有利的,因为在这个位置中由驱动装置(未示出)应施加的旋转力矩很小或者等于零。因此能以很小的能量消耗将从动连杆4保持在关闭位置之中。合适的是,只有当达到最大的磨损和/或最大的温度漂移时,才能达到或者调节出在图1中示出的四铰链耦合传动装置2位于它的拉伸位置的状态。优选地,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装置2是如此设计的,即在从动连杆4的关闭位置中(还)未达到所述拉伸位置,这样将一种备用旋转角区域用于对于磨损、公差和/或温度漂移进行重新调节或者补偿。
从图1中可以看出,借助于传动连杆3,在使用驱动装置的比较小的旋转力矩的情况下可对所述拉伸位置区域中的耦合机构5施加很大的调节力。特别是因为通常将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壳体上,并且将排气气门设置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壳体上,所以然而有必要将所述通过耦合机构5传递的调节力限制为一种允许的数值。
这是通过下述办法达到的:即传动连杆3通过在图2中示出的传动装置11与驱动装置连接。该传动装置具有传动轮12和从动轮13。这两个轮设计为齿轮14,也就是具有齿部。传动轮12配设给所述驱动装置,从动轮13配设给传动连杆3。在这种情况中,通常传动连杆3与从动轮13抗转动地进行连接。理想的是,它们被支承在支承位置6的一个共用的轴承中。传动轮12和从动轮13共同作用,以便将由驱动装置提供的旋转力矩传递到传动连杆3上。为此目的,传动轮12和从动轮13的齿部相互啮合。正如在图2中可看到的那样,无论是传动轮12还是从动轮13分别具有在圆周上变化的滚动曲线半径。这对于传动轮12来说借助于滚动曲线15来表示,并且对于从动轮13来说借助于滚动曲线16来表示。在传动轮12和从动轮13的齿部彼此啮合的区域中,滚动曲线15和16重叠。从图2中也可看到,从动轮13的滚动曲线半径补充传动轮12的滚动曲线半径地延伸。按照这种方式,保证了这些齿部总是彼此啮合。传动轮12在支承位置17中与所述驱动装置连接,例如其做法是:将传动轮12固定在驱动装置的轴18上。而与此相反地使得所述从动轮13和传动连杆3一起被支承在支承位置6中。支承位置6和支承位置17是位置固定的。
借助于图3至图4来说明传动装置11的功能方式。在这些附图中,分别示出了所述传动装置11在不同的旋转角位置中的另一实施形式。在图2中所述传动轮12或者从动轮13位于相当于排气气门或者调节装置的打开位置的旋转角位置中。这个旋转角位置是第一终端旋转角位置。在这种情况中,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的未示出的传动连杆3距它的拉伸位置有间距地设置。
在图2中示出了所述传动轮12的滚动曲线半径r1、r2、r3和从动轮13的滚动曲线半径r1’、r2’、r3’。这样,给传动轮12和/或从动轮13的每个旋转角位置配设传动装置11的一定的传动比。传动装置11的第一传动比位于半径r1、r1’的区域中,第二传动比位于半径r2、r2’的区域中,第三传动比位于半径r3、r3’的区域中。也可毫无困难地看出,r1大于r2,r2小于r3,并且r3大于r1。也规定,r1’小于r2’,r2’大于r3’,并且r3’小于r1’。从图中可得出,第一传动比小于第二传动比,而第三传动比既小于第一传动比,也小于第二传动比。在图2中,传动轮12和从动轮13具有一种旋转角位置,在该旋转角位置中,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位于它的拉伸位置中。也就是说,第一传动比位于这个拉伸位置周围的旋转角区域中,而第二和第三传动比位于这个旋转角区域之外。按照这种方式实现:在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的拉伸位置的区域中使得施加到耦合机构5上的调节力或者引入到传动连杆3中的旋转力矩得以减小。
在图3的曲线图中示出了这一点。在这个曲线图中示出了在从动轮13的旋转角位置α上的传动装置11的传动比i,其中,旋转角位置α以度表示。在这种情况中,α=0°的旋转角位置相应于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的拉伸位置。据此,当旋转角位置α=0°时为第一传动比,在这种情况中这个第一传动比就是最小传动比。从第一传动比开始,随着旋转角位置α的增加,所述传动比也增加,直到在旋转角位置大约为α=32°时达到第二传动比,这个传动比相当于传动装置11的最大传动比。当旋转角位置α继续增加时,所述传动比又下降,直到大约α=62°时达到第三传动比。接下来在后面,即使旋转角位置继续增加,传动比也恒定地保持在第三传动比的数值上。
图4示出了一个曲线图,在这个曲线图中再次示出了传动轮12的滚动曲线15和从动轮13的滚动曲线16。在这种情况中,该曲线图示出坐标y和坐标x,这两个坐标以毫米计。从动轮13的旋转点、也就是支承位置6位于曲线图的点(0;0)处。相反地,传动轮12的旋转点在(0;-28)处,这相当于所述支承位置17。

Claims (10)

1. 用于一种调节装置的传动系统(1),特别是废气涡轮增压器排气气门的调节装置用的传动系统(1),具有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具有通过传动装置(11)与驱动装置作用连接的传动连杆(3)、从动连杆(4)以及将传动连杆(3)与从动连杆(4)作用连接的耦合机构(5),其中,传动装置(11)具有配属于驱动装置的传动轮(12)和配属于传动连杆(4)的、且与传动轮(12)共同作用的从动轮(13),其特征在于,传动轮(12)具有在圆周上变化的滚动曲线半径(r1、r2、r3),并且从动轮(13)具有对于这个滚动曲线半径补充地延伸的滚动曲线半径(r1’、r2’、r3’),其中,在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拉伸位置的周围的旋转角区域中选择所述滚动曲线半径(r1、r2、r3;r1’、r2’、r3’),至少局部地用来形成传动装置(11)的第一传动比,并且选择所述旋转角区域以外的滚动曲线半径,以便形成至少一个比所述第一传动比更大的第二传动比。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将传动轮(12)和从动轮(13)构成为齿轮(14)。
3. 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如此方式地选择所述滚动曲线半径(r1、r2、r3;r1’、r2’、r3’),即传动轮(12)和/或从动轮(13)的每个旋转角位置都有传动装置(11)的确定的传动比;和/或在确定的、利用驱动装置所产生的驱动力矩时,可在从动连杆上(4)取得一种确定的调节力矩。
4. 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传动轮(12)和/或从动轮(13)具有小于或者等于360°的滚动角。
5. 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传动比是最小传动比。
6. 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旋转角区域之外设置第三传动比,所述第三传动比小于第二传动比。
7. 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传动连杆(3)与从动轮(13)抗转动地连接,特别是与这个从动轮被支承在一共用的轴承中。
8. 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传动连杆(3)和从动轮(13)单构件地构成。
9. 具有排气气门和用于调节该排气气门的调节装置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其中,所述调节装置具有尤其是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且带有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的传动系统(1),其中,所述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具有通过传动装置(11)与驱动装置作用连接的传动连杆(3)、从动连杆(4)和将传动连杆(3)与从动连杆(4)作用连接起来的耦合机构(5),其中,传动装置(11)具有配属于驱动装置的传动轮(12)和配属于传动连杆(3)且与传动轮(12)共同作用的从动轮(13),其特征在于,传动轮(12)具有在圆周上变化的滚动曲线半径(r1、r2、r3),并且从动轮(13)具有对于这个滚动曲线半径补充延伸的滚动曲线半径(r1’、r2’、r3’),其中,在四铰链耦合传动机构(2)的拉伸位置的周围的旋转角区域中选择所述滚动曲线半径(r1、r2、r3;r1’、r2’、r3’),至少区域地用来形成传动装置(11)的第一传动比,并且选择旋转角区域以外的滚动曲线半径,以便形成至少一个比第一传动比更大的第二传动比。
10. 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者多项所述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将驱动装置设置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压缩机壳体上,并且将排气气门设置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涡轮机壳体上。
CN201080060589.4A 2010-01-05 2010-12-06 传动系统和废气涡轮增压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70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00688A DE102010000688A1 (de) 2010-01-05 2010-01-05 Getriebeanordnung sowie Abgasturbolader
DE102010000688.2 2010-01-05
PCT/EP2010/068987 WO2011082917A1 (de) 2010-01-05 2010-12-06 Getriebeanordnung sowie abgasturbolad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67099A true CN102667099A (zh) 2012-09-12
CN102667099B CN102667099B (zh) 2016-03-16

Family

ID=43607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058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67099B (zh) 2010-01-05 2010-12-06 传动系统和废气涡轮增压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587555B2 (zh)
EP (1) EP2521846B1 (zh)
JP (1) JP5322137B2 (zh)
KR (1) KR20120099757A (zh)
CN (1) CN102667099B (zh)
DE (1) DE102010000688A1 (zh)
WO (1) WO201108291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1308A (zh) * 2020-03-04 2022-07-15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用于使车辆转向的方法、用于车辆后桥转向系统的致动器和具有这种致动器的后桥转向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39791A1 (de) 2010-08-26 2012-03-01 Robert Bosch Gmbh Verstelleinrichtung sowie Abgasturbolader
US20140000397A1 (en) * 2012-06-29 2014-01-02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onstant to variable gear pitch for temperature door rotation
GB2557659A (en) * 2016-12-14 2018-06-27 Johnson Electric Sa Wastegate actuator assembly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91380A (en) * 1944-07-15 1949-12-13 Honeywell Regulator Co Control apparatus
US2629541A (en) * 1945-07-20 1953-02-24 Boeing Co Turbosupercharger waste gate control
US20040060349A1 (en) * 2001-09-27 2004-04-01 Matthias Brendle Actuator
DE102005028372A1 (de) * 2005-06-20 2006-12-21 Robert Bosch Gmbh Steller für ein Stellorgan
WO2009115442A2 (de) * 2008-03-17 2009-09-24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Aktuator für schaltelement einer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51016B2 (ja) * 1986-12-12 1996-11-06 日本電装株式会社 スロットル弁制御装置
US4838226A (en) * 1986-12-12 1989-06-13 Nippondenso Co., Lt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intake air flow rate i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GB0123469D0 (en) 2001-10-01 2001-11-21 Siemens Ag Electromagnetical clutch,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 and turbine
JP2004251203A (ja) * 2003-02-20 2004-09-09 Jidosha Denki Kogyo Co Ltd 可変ノズル式ターボチャージャのノズルベーン駆動制御装置
DE10327868A1 (de) * 2003-06-18 2005-01-05 Siemens Ag Stellantrieb zur reversiblen Bewegung einer Ventilklappe eines Ventils
DE102004056897A1 (de) * 2004-11-25 2006-06-01 Robert Bosch Gmbh Steller für ein Stellorgan
US7775197B2 (en) * 2006-07-10 2010-08-17 Continental Automotive Canada, Inc. Engine sub-system actuators having variable ratio drive mechanisms
DE102007054769A1 (de) * 2007-11-16 2009-05-20 Bosch Mahle Turbo Systems Gmbh & Co. Kg Stellantrieb für bidirektionales Stellglied
DE102008004688A1 (de) * 2008-01-16 2009-07-2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Elektronischer Stellantrieb zur Betätigung eines Ventils in einem Turbolad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9051623A1 (de) 2009-11-02 2011-05-05 Robert Bosch Gmbh Stelleinrichtung für eine Ventilklappe
MX2012011257A (es) * 2010-04-01 2013-03-08 Columbia Insurance Co Sistema de impulso.
US8485498B2 (en) * 2010-06-30 2013-07-16 Denso Corporation Valve control apparatus
DE102010039791A1 (de) * 2010-08-26 2012-03-01 Robert Bosch Gmbh Verstelleinrichtung sowie Abgasturbolad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91380A (en) * 1944-07-15 1949-12-13 Honeywell Regulator Co Control apparatus
US2629541A (en) * 1945-07-20 1953-02-24 Boeing Co Turbosupercharger waste gate control
US20040060349A1 (en) * 2001-09-27 2004-04-01 Matthias Brendle Actuator
DE102005028372A1 (de) * 2005-06-20 2006-12-21 Robert Bosch Gmbh Steller für ein Stellorgan
WO2009115442A2 (de) * 2008-03-17 2009-09-24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Aktuator für schaltelement einer verbrennungskraftmaschin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61308A (zh) * 2020-03-04 2022-07-15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用于使车辆转向的方法、用于车辆后桥转向系统的致动器和具有这种致动器的后桥转向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21846A1 (de) 2012-11-14
US9587555B2 (en) 2017-03-07
JP5322137B2 (ja) 2013-10-23
US20130028714A1 (en) 2013-01-31
JP2013516570A (ja) 2013-05-13
DE102010000688A1 (de) 2011-07-07
EP2521846B1 (de) 2014-11-26
KR20120099757A (ko) 2012-09-11
WO2011082917A1 (de) 2011-07-14
CN102667099B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6618B (zh) 通风装置的执行机构
CN102667099A (zh) 传动系统和废气涡轮增压器
US7766777B2 (en) Device for superimposing rotational speeds, comprising a servodrive
US20100072725A1 (en) Actuator for generating a rotational positioning movement
CN203611665U (zh) 在车辆部分之间具有接合装置的铰接式车辆
US20120080256A1 (en) Steering valve having a planetary gear train
CN104661850A (zh) 离合器踏板装置
CN105308362A (zh) 具有螺纹杆的电致动器
CN105143617A (zh) 调节驱动器
CN103174808A (zh) 一种无级变速装置
CN102094703B (zh) 四铰节耦合传动机构以及废气涡轮增压器
CN101063892B (zh) 用于调整机构的伺服驱动装置
CN102713197B (zh) 传动系统以及废气涡轮增压器
CN202175123U (zh) 一种履带结构
CN102734343A (zh) 改变带有两个换挡元件半部的换挡元件的运行状态的设备
CN204403298U (zh) 内燃机的可变皮带张紧装置以及内燃机
CN109501852A (zh) 电动四向可调转向管柱
EP2143904B1 (en) Device for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rotation speed of an engine cooling fan
CN114802423A (zh) 一种带有机械冗余的线控转向路感模拟系统
CN101880741A (zh) 高炉鼓风机双速拨风方法
US10871210B2 (en) Gear drive assembly for actuator system
CN217002361U (zh) 一种外置减速箱的动叶调节行进装置
CN103069129B (zh) 调节装置以及废气涡轮增压机
CN103925033A (zh) 摆臂调节架
CN204783123U (zh) 一种调整机匣叶片角度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712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