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36924A - 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36924A
CN102636924A CN2012101238802A CN201210123880A CN102636924A CN 102636924 A CN102636924 A CN 102636924A CN 2012101238802 A CN2012101238802 A CN 2012101238802A CN 201210123880 A CN201210123880 A CN 201210123880A CN 102636924 A CN102636924 A CN 1026369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quid crystal
crystal indicator
electrodes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2388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36924B (zh
Inventor
钟德镇
李永谦
戴文君
廖家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12388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636924B/zh
Priority to US13/558,352 priority patent/US8711315B2/en
Publication of CN102636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69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36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369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63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for applying an electric field parallel to the substrate, i.e. in-plane switching [I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夹设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的液晶层、分别设置在两基板上的两个配向膜。第一基板包括多条扫描线以及多条数据线,而多条扫描线和多条数据线相互交叉以限定出多个像素区域。每个像素区域分别包括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极以及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二电极,其中多个第一电极与多个第二电极分别位于不同层上,且多个第一电极与多个第二电极彼此交叉以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在每个子像素区域内,第一电极在与第二电极不相交叠的位置处设置有两个相对的凸起图案,其中两个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与两个相对的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之间具有5至20度的夹角。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因具有低辐射性、厚度薄和耗电低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领域中。对于绝大多数桌面TFT-LCD都是采用TN(Twisted Nematic,扭转向列)模式,然而,TN型液晶显示器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分别形成在上下两个基板上,其液晶分子是在与基板正交的平面内旋转,由于液晶分子的光学各向异性,导致光从不同角度经过液晶分子后进入人眼的光程不同,因此其显示效果不同,必然导致视角的问题。
为了解决视角问题,对于TN型液晶显示器,由于在个人和办公环境对视角要求不高,因此一般采用加贴视角补偿膜的方法。对于电视及手持PAD产品来说视角要求较高,几种新型的液晶显示模式,例如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电场开关)模式、IPS(In-Plane Switch,面内切换)模式等被应用到相关产品上。图1揭示了现有的一种FF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如图1所示,FFS型液晶显示装置800的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均是形成在下基板上,第一电极81和第二电极82分别位于不同层上,并且,在像素区域中,第一电极81为整面设置,而第二电极82呈条形设置。图2揭示了现有的一种IP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如图2所示,IPS型液晶显示装置900的第一电极91和第二电极92也均是形成在下基板上,第一电极91和第二电极92位于同一层上,并且,在像素区域中,第一电极91和第二电极92均呈条形设置并且交替排布。由于FFS型液晶显示器800与IPS型液晶显示器900的第一电极81、91和第二电极82、92均形成于同一基板上,其液晶分子是在与基板平行的平面内旋转,因而其视角特性得以改善,能够实现广视角显示。
对于TN模式加补偿膜的这种方式,其技术门槛低,因此应用广泛,然而,由于补偿膜是固定的,不能对任意灰阶任意角度进行补偿,因此,TN模式固有的灰阶反转现象依旧存在。对于FFS模式及IPS模式,其技术门槛高,专利垄断,使用费高。
因此,有必要提供改进的技术方案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较广的视角范围,较高的穿透率,较短的响应时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夹设在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的第一配向膜、以及设置在第二基板上的第二配向膜。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多条扫描线以及多条数据线,其中所述多条扫描线和所述多条数据线相互交叉以限定出多个像素区域。其中,每个像素区域分别包括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极以及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二电极,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位于不同层上,且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彼此交叉以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每个子像素区域分别进一步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图案,其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电极之上,且位于所述相邻两个第一电极与所述相邻两个第二电极不相交叠的位置处,其中,所述第一配向膜和所述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与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且所述夹角在5至20度之间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每个像素区域内设置相互交叉的电极架构并在每个子像素区域内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图案,并配合使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与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之间的夹角在5至20度之间的范围内,因此,当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工作时,会使液晶分子沿统一方向进行扭转,从而具有较广的视角范围,并且,可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缩短其响应时间。
而且,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不同于现有的FFS与IPS显示模式,并且相对于现有的FFS与IPS显示模式来说,其实现了集FFS与IPS两种显示模式的优点于一身,而且对打破FFS与IPS的技术垄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这是因为其应当参考附加的权利要求。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力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现有的一种FF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一种IP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一个子像素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a是沿图3中的A-A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b是沿图3中的B-B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5c是沿图3中的C-C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外两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电压的效果对比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外两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时间的效果对比图;
图8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0V时的液晶分子指向矢俯视图;
图8b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0V时的液晶分子指向矢俯视图;
图9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5V时的液晶分子指向矢俯视图;
图9b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5V时的液晶分子指向矢俯视图;
图10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5V时的穿透率图;
图10b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5V时的穿透率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电压的效果比较图;
图1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角范围的示意图;
图12b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角范围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外的三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电压的效果比较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外的三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时间的效果比较图;
图1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第一电极之间的不同间隙宽度的穿透率-电压的效果比较图;
图1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第一电极之间的不同间隙宽度的穿透率-时间的效果比较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第二电极之间的不同间隙宽度的穿透率-电压的效果比较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第二电极之间的不同间隙宽度的穿透率-时间的效果比较图;
图19是图3所示的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的制造流程图;
图2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1a是沿图20中的D-D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1b是沿图20中的E-E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1c是沿图20中的F-F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22是图20所示的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的制造流程图;
图2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现有FF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色偏-角度的效果对比图;
图2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对比度模拟效果图;
图2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的平面示意图;以及
图28是图27中的一个子像素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图示的清楚起见,本发明的附图仅显示了与本发明的创作点相关的结构特征,而对于其他的结构特征则进行了省略。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00、200、300、400和第二基板(图未示)、以及夹于第一基板100、200、300、400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图未示)。本发明的第一基板100、200、300、400可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从而由多种不同的第一基板100、200、300、400形成多种实现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以下将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其中的第一基板100、200、300、400的组成及其像素结构,以及所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3-4及图5a-5c揭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图示的简洁和清楚起见,图3仅揭示了第一基板100的其中一个像素区域P的平面结构。如图3和图4并结合参照图5a-5c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基板100包括透明基底10以及形成于透明基底10上的多条扫描线11、多条数据线12及形成在扫描线11和数据线12交叉位置处的薄膜晶体管14。薄膜晶体管14包括与扫描线11电性连接的栅极141、半导体层142、与数据线12电性连接的源极143以及与像素电极电性连接的漏极144。多条扫描线11和多条数据线12相互交叉从而限定出多个像素区域P,即每相邻两条扫描线11和每相邻两条数据线12之间相互交叉从而限定出一个像素区域P。
每个像素区域P包括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极15和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二电极1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电极15通过电极连接部154彼此电性连接在一起,而且电极连接部154平行于第二电极16的方向且位于像素区域P的边缘。在本发明中,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以及电极连接部154均为透明电极,其可以例如是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多个第一电极15和多个第二电极16分别位于不同层上并且其间夹有绝缘层。多个第一电极15和多个第二电极16彼此相交叉以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P1。优选地,每个像素区域P分别包括至少四个以上的子像素区域P1,从而能够提高穿透率。图3所示的子像素区域P1的数目仅为方便说明而设,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子像素区域P1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和实际制程条件合理选择。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每一个子像素区域P1中,本发明的第一电极15在与第二电极16不相交叠的位置处设置有两个相对的凸起图案150。其中,凸起图案150可为三角形凸起图案或者弧形凸起图案,例如半圆形凸起图案或者其它具有弧形边的弧形凸起图案。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均将以三角形凸起图案150为例来介绍本发明。
三角形凸起图案150居中地设置在子像素区域P1中的第一电极15上,从而确保液晶显示装置工作时子像素区域P1产生的电场的对称性。优选地,所有三角形凸起图案150具有相同的结构,从而确保液晶显示装置工作时整个像素区域P产生的电场的均一性。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基板100上的第一配向膜(图未示)和位于第二基板上的第二配向膜(图未示)。在本发明中,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如图4所示的R-R方向)与每一个子像素区域P1中的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的顶点连线方向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φ,其在5至20度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夹角φ为7度,从而可使液晶分子3初始就具有沿一个方向扭转的力矩,具有较大的力矩和较快的响应时间,且可以使液晶分子3沿同一方向进行扭转,增加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中,多个第一电极15和多个第二电极16均呈彼此大致平行排列的条形。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的夹角θ在50至150度之间的范围内,从而可以使液晶分子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彼此相互垂直,具体地,多个第一电极15大致沿平行于扫描线11的方向排列,第二电极16大致沿平行于数据线12的方向排列,从而能够使得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更加规整的像素结构。然而,本发明的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排列方式并不局限此,本发明的第一电极15也可以大致沿平行于数据线12和扫描线11的其中之一的方向排列,而第二电极16也可以大致沿平行于数据线12和扫描线11中的另一个的方向排列。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电极15也可以大致沿平行于数据线12的方向排列,而第二电极16大致沿平行于扫描线11的方向排列。
如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的三角形的斜边与第一电极15之间的夹角在0至60度之间的范围内,从而可使液晶分子3较快地转动,也会使穿透率有所增加。
如图5a-5c所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中,第一电极15为与薄膜晶体管14的漏极144电性连接的像素电极,三角形凸起图案150设置在像素电极上,而第二电极16为公共电极。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中,像素电极位于下层,公共电极位于上层,即公共电极位于像素电极上方,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所夹的绝缘层为钝化层18。
相对于现有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上层电极在整个像素区域P中为条形而下层电极在整个像素区域P中为整面设置的结构来说,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优势在于:第一基板100上的上层电极和下层电极在整个像素区域P中均呈条形设置,由于下层电极呈条形设置,因此,下层电极在整个像素区域P中会有部分区域没有被透明电极覆盖,从而,可以提高穿透率。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基板100上制作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两层电极,两层电极中间用绝缘层间隔,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呈交叉结构,并且,在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相交叉所形成的子像素区域P1中,第一电极15在与第二电极16不相交叠的位置处具有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结构。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利用交叉的电极架构并搭配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结构的设计,因此,当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工作,在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如图4所示,则会在一个子像素区域P1中实现既有边缘电场,又有水平电场,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3能够同时受到边缘电场和水平电场的双重作用,利用边缘场效应和水平场效应可以使液晶分子3发生转动,并且,在双重电场力的作用下液晶分子3可以更快地转动,减小液晶分子3的响应时间,并且在双电场的作用下可以降低液晶分子3的驱动电压,提高穿透率。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不同于现有的FFS与IPS显示模式,并且相对于现有的FFS与IPS显示模式来说,其实现了集FFS与IPS两种显示模式的优点于一身,而且对打破FFS与IPS的技术垄断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每一个像素结构的存储电容只存在于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交叠部分,相比FFS型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存储电容的形成面积小很多,从而,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的绝缘层相比FFS型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做得较薄,可以节省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的产能。因此,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对于现有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来说,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程比FFS型液晶显示装置要快,从而提高产能。
图6揭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外两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电压的效果对比图,图6中的曲线①、②和③均是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生成的,其中曲线①为本发明的交叉电极架构并搭配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曲线②为现有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以及曲线③为无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交叉电极架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如图6所示,由曲线③可以得出,通过将位于不同层的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设计成彼此交叉的电极架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较高,但是,通过图6中的曲线②和曲线③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仅将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设计成交叉电极架构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穿透率仍不及于现有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但是,从图6中的曲线①和曲线③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通过设置交叉电极架构的同时搭配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设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有了很大提升,因此,本发明的具有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设计在穿透率方面明显优于无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设计。进一步地,从图6中的曲线①和曲线②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通过设置交叉电极架构的同时搭配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设计,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甚至高于现有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穿透率。
图7揭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外两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时间的效果对比图,图7中的曲线①、②和③均是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生成的,其中曲线①为本发明的交叉电极架构并搭配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曲线②为现有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以及曲线③为无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交叉电极架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另外,在图7中所生成的表中,Ton为穿透率从10%升到90%时液晶分子3转动所需的时间,Toff为穿透率从90%降到10%时液晶分子3转动所需的时间。从图7中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具有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交叉电极架构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Ton明显小于无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交叉电极架构的液晶显示装置,而所具有的Toff与无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交叉电极架构的液晶显示装置基本接近,并且,相较于无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交叉电极架构的液晶显示装置来说,本发明的具有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交叉电极架构的液晶显示装置所具有的Ton和Toff更加接近于现有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因此,本发明的具有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设计在响应时间上也明显优于无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设计。
综上,本发明的交叉电极架构搭配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不论在穿透率方面还是在液晶分子的响应时间方面均明显优化于无三角形凸起图案结构的交叉电极架构的设计。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以下将以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进行比对以突出本发明的优点。其中,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在一个子像素区域P1内的第一电极15上设置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且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与两个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的顶点连线方向具有夹角7度。而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是在一个子像素区域P1内,不但在第一电极15上设置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而且在第二电极16上也设置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即在每个子像素区域P1内具有四个三角形凸起图案,且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与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之间无夹角,即其平行于设置在第一电极15上的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并垂直于设置在第二电极16上的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
图8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0V时的液晶分子指向矢俯视图,图8b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0V时的液晶分子指向矢俯视图。如图8a所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分别作为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的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无压差时,例如两电极上施加的电压均是0V时,液晶分子3的指向矢方向与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的顶点连线方向具有夹角7度。而如图8b所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分别作为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的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无压差时,液晶分子3的指向矢方向与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之间无夹角,即平行或者垂直于顶点连线方向。
图9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5V时的液晶分子指向矢俯视图,图9b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压差为5V时的液晶分子指向矢俯视图。如图9a所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分别作为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的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的压差为5V时,其液晶分子沿统一方向进行扭转。而如图9b所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分别作为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的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的压差为5V时,其液晶分子的扭转方向分为对称的两个方向。因此,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距必须设置的比较大,其一般要大于8微米(μm)才能使液晶分子的扭转方向分成对称的两个方向,其中,在图9b中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距为11微米(μm)。而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距可以设置的比较小,例如5微米(μm)就可以达到上述效果。
图10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分别作为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的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的压差为5V时的穿透率图,而图10b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分别作为像素电极与公共电极的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的压差为5V时的穿透率图。如图10a-10b所示,显而易见地,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在相同条件下其穿透率大于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
图1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电压的效果比较图,图11中的曲线①和②均是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生成的,其中的曲线①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而曲线②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如图11所示,在相同的模拟区域、相同的驱动电压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远高于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例如在6V的驱动电压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为8%,而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只有5%,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1.6倍。
图12a和12b揭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角范围的效果对比,其中图12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角范围的示意图,而图12b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视角范围的示意图。如图12a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装置在对比度为10时,其边缘视角分别为58.7度、67.5度、80.3度和72.5度;而如图12b所示,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对比度为10时,其边缘视角分别为54.5度、54.6度、65.4度和65.3度。也就是说,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相对于另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来说具有更高的视角范围。
此外,以下还将以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外的三种其它液晶显示装置进行对比以突出本发明的优点。其中,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在一个子像素区域P1内的第一电极15上设置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即一个子像素区域P1内只有两个三角形凸起图案),且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与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的顶点连线方向具有夹角7度。第一种其它液晶显示装置是在一个子像素区域P1内的第一电极15上设置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即一个子像素区域P1内只有两个三角形图案),且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与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的顶点连线方向平行,即无夹角。第二种其它液晶显示装置是在一个子像素区域P1内,不但在第一电极15上设置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而且在第二电极16上也设置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即在每个子像素区域P1内具有四个三角形凸起图案),且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与第一电极15上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之间无夹角。第三种其它液晶显示装置是在一个子像素区域P1内,不但在第一电极15上设置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而且在第二电极16上也设置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即在每个子像素区域P1内具有四个三角形凸起图案),且第一配向膜与第二配向膜与第一电极15上的两个相对的三角形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7度。
图1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外的三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电压的效果比较图,图13中的曲线①、②、③和④均是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生成的,其中曲线①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曲线②为第一种其它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曲线③为第二种其它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而曲线④为第三种其它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电压的关系曲线。在相同的驱动电压下,由图13中的曲线①和②可知,本发明的具有两个凸起图案且具有夹角的技术方案在穿透率方面明显优于具有两个凸起图案而无夹角的技术方案,由图13中的曲线③和④可知,具有四个凸起图案而无夹角的技术方案在穿透率方面明显优于具有四个凸起图案且具有夹角的技术方案,而且,由图13中的四条曲线可以明显看出,具有两个凸起图案的技术方案不论是否具有夹角在穿透率方面均优于具有四个凸起图案的技术方案,并且,如图13所示,在相同的模拟区域、相同的驱动电压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最高的穿透率。
图1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另外的三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时间的效果比较图,图14中的曲线①、②、③和④均是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生成的,其中曲线①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曲线②为第一种其它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曲线③为第二种其它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而曲线④为第三种其它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由图14中的曲线①和②可知,本发明的具有两个凸起图案且具有夹角的技术方案在穿透率和响应时间上明显优于具有两个凸起图案而无夹角的技术方案,由图14中的曲线③和④可知,具有四个凸起图案而无夹角的技术方案在穿透率和响应时间上明显优于具有四个凸起图案且具有夹角的技术方案,而且,由图14中的四条曲线可以明显看出,具有两个凸起图案的技术方案不论是否具有夹角在穿透率和响应时间上均优于具有四个凸起图案的技术方案,并且,如图14所示,在相同的模拟条件下,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最佳的响应时间以及最高的穿透率。
请继续参阅图3-4,在本发明中,第一电极15的宽度L1和第二电极16的宽度L2在2至5微米之间的范围内。由于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正上方会出现向错线(disclination line),所以第一电极15的宽度L1和第二电极16的宽度L2越细越好,但是考虑到实际制程能力的限制,依据制程良率,优选地将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宽度L1、L2设为2-5微米较好。
此外,在子像素区域P1中,由于第一电极15位于第二电极16之下,因此位于上层的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隙宽度L3在3至8微米(μm)之间的范围内,而位于下层的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5之间的间隙宽度L4在0至6微米(μm)之间的范围内,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5上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之间间隔的距离L5在0至6微米(μm)之间的范围内。
图1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5之间的不同间隙宽度L4的穿透率-电压的效果比较图。如图15所示,在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的压差为5V时,在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5之间的间隙宽度L4分别为2微米(μm)、3微米(μm)、4微米(μm)、5微米(μm)及6微米(μm)时,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分别依次为8.5%、8.3%、7.3%、6.5%及5.5%,并且,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5之间的间隙宽度L4在大于6微米(μm)时,其穿透率显著下降,因此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5之间的间隙宽度L4优选地小于6微米(μm),在本发明中,优选在0至6微米(μm)之间的范围内。
图16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5之间的不同间隙宽度L4的穿透率-时间的效果比较图。如图16所示,在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5之间的间隙宽度L4分别为2微米(μm)、3微米(μm)、4微米(μm)、5微米(μm)及6微米(μm)时,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响应时间分别依次为27.87毫秒(ms)、30.58毫秒(ms)、29.76毫秒(ms)、29.17毫秒(ms)及39.82毫秒(ms),并且,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5之间的间隙宽度L4大于6微米(μm)时,其响应时间显著增加,因此相邻两个第一电极15之间的间隙宽度L4优选地小于6微米(μm),在本发明中,优选在0至6微米(μm)之间的范围内。
图17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不同间隙宽度L3的穿透率-电压的效果比较图。如图17所示,在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之间的压差为5V时,在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隙宽度L3分别为3微米(μm)、4微米(μm)、5微米(μm)、6微米(μm)及7微米(μm)时,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穿透率分别依次为5.3%、7.0%、7.3%、7.7%及8.0%,并且,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隙宽度L3在小于4微米(μm)时,其穿透率显著下降,因此,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隙宽度L3优选地大于4微米(μm),在本发明中,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隙宽度L3限定在3至8微米(μm)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地,在4至7微米(μm)之间的范围内。
图18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不同间隙宽度L3的穿透率-时间的效果比较图。如图17所示,在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隙宽度L3分别为3微米(μm)、4微米(μm)、5微米(μm)、6微米(μm)及7微米(μm)时,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响应时间分别依次为32.48毫秒(ms)、30.66毫秒(ms)、29.85毫秒(ms)、30.90毫秒(ms)及29.10毫秒(ms),并且,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隙宽度L3在小于4微米(μm)时,其响应时间显著增加,因此,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隙宽度L3优选地大于4微米(μm),在本发明中,相邻两个第二电极16之间的间隙宽度L3限定在3至8微米(μm)之间的范围内,优选地,在4至7微米(μm)之间的范围内。
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可以采用如下六道光罩制程来制造。图19揭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的制造流程。以下将参照图19并结合参照图3及图5a-5c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的制造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9并结合参照图3及图5a-5c所示,在步骤S11中,采用第一道光罩制程,形成第一金属层,并对第一金属层进行图案化。
具体地,在透明基底10上依次形成第一金属层和第一光阻层,以第一道光罩图案对第一光阻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第一光阻层图案,再以第一光阻层图案为遮罩对第一金属层进行刻蚀以实现图案化,从而形成扫描线11、和薄膜晶体管14的栅极141,随后,移除第一光阻层。
在步骤S12中,采用第二道光罩制程,依次形成栅极绝缘层17、非晶硅层和掺杂非晶硅层,并对掺杂非晶硅层和非晶硅层进行图案化。
具体地,在具有图案化的第一金属层的透明基底10上依次形成栅极绝缘层17、非晶硅层、掺杂非晶硅层以及第二光阻层,以第二道光罩图案对第二光阻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第二光阻层图案,再以第二光阻层图案为遮罩对掺杂非晶硅层和非晶硅层进行刻蚀以实现图案化,从而形成薄膜晶体管14的半导体层142,随后,移除第二光阻层。
在步骤S13中,采用第三道光罩制程,形成第一透明导电材料层,并对第一透明导电材料层进行图案化。
具体地,在形成第二道光罩图案后的透明基底10上依次形成第一透明导电材料层和第三光阻层,以第三道光罩图案对第三光阻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第三光阻层图案,再以第三光阻层图案为遮罩对第一透明导电材料层进行刻蚀以实现图案化,从而形成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条形像素电极(即第一电极15)及在条形像素电极15与随后形成的公共电极(即第二电极16)不交叠的位置处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随后,移除第三光阻层。
在步骤S14中,采用第四道光罩制程,形成第二金属层,并对第二金属层进行图案化。
具体地,在形成第三道光罩图案后的透明基底10上依次形成第二金属层和第四光阻层,以第四道光罩图案对第四光阻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第四光阻层图案,再以第四光阻层图案为遮罩对第二金属层进行刻蚀以实现图案化,从而由经过图案化的第二金属层形成数据线12、薄膜晶体管14的源极143和漏极144,像素电极15与薄膜晶体管14的漏极144直接电性接触,随后,移除第四光阻层。
在步骤S15中,采用第五道光罩制程,形成钝化层18,并对钝化层18进行图案化。
具体地,在形成第四道光罩图案后的透明基底10上依次形成钝化层18和第五光阻层,以第五道光罩图案对第五光阻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第五光阻层图案,再以第五光阻层图案为遮罩对钝化层18和钝化层18下方的栅极绝缘层17进行刻蚀以实现图案化,从而形成需要跨接电路部分的过孔(图未示),随后,移除第五光阻层。
在步骤S16中,采用第六道光罩制程,形成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并对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进行图案化。
具体地,在形成第五道光罩图案后的透明基底10上依次形成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和第六光阻层,以第六道光罩图案对第六光阻层进行曝光显影,从而形成第六光阻层图案,再以第六光阻层图案为遮罩对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进行刻蚀以实现图案化,从而形成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条形公共电极16,随后,移除第六光阻层。
经过以上步骤S11- S16,形成了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
第二实施方式
图20及图21a-21c揭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200的结构示意图,同样地,为了图示的简洁和清楚起见,图20也仅揭示了第一基板200的其中一个像素区域P的平面结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200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0并结合参照图21a-21c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200中,第一电极15为公共电极,三角形凸起图案150设置在公共电极上,而第二电极16为像素电极。并且,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2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200中,公共电极位于下层,像素电极位于上层,即像素电极位于公共电极上方,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所夹的绝缘层包括栅极绝缘层17和钝化层18。
类似地,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200可以采用如下六道光罩制程来制造,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的制程略有不同。图22揭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200的制造流程。以下将参照图22并结合参照图20及图21a-21c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200的制造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2并结合参照图20及图21a-21c所示,在步骤S21中,采用第一道光罩制程,形成第一透明导电材料层,并对第一透明导电材料层进行图案化,从而形成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条形公共电极15及在条形公共电极15与随后形成的像素电极16不交叠的位置处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
在步骤S22中,采用第二道光罩制程,形成第一金属层,并对第一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从而形成扫描线11、公共电极总线13和薄膜晶体管14的栅极141,条形公共电极15与公共电极总线13直接电性接触。
在步骤S23中,采用第三道光罩制程,依次形成栅极绝缘层17、非晶硅层和掺杂非晶硅层,并对掺杂非晶硅层和非晶硅层进行图案化,从而形成薄膜晶体管14的半导体层142。
在步骤S24中,采用第四道光罩制程,形成第二金属层,并对第二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从而形成数据线12、薄膜晶体管14的源极143和漏极144。
在步骤S25中,采用第五道光罩制程,形成钝化层18,并对钝化层18进行图案化,从而形成使之后形成的像素电极16与薄膜晶体管14的漏极144能够电性连接的过孔H以及其它需要跨接电路部分的过孔(图未示)。
在步骤S26中,采用第六道光罩制程,形成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并对第二透明导电材料层进行图案化,从而形成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条形像素电极16,像素电极16通过过孔H与薄膜晶体管14的漏极144电性连接。
经过以上步骤S21-S26,形成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200。
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除在第一基板的制程上略有不同之外,二者具有类似的有益技术效果,故,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方式
图23和图24揭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300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30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300中,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并非沿直线排列而是呈弯折状排列,配合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弯折排列,数据线12亦相应地呈弯折状排列,其中,第一电极15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部151及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部152,第二电极16包括与第一电极部151相交叉的沿第三方向排列的第三电极部161及与第二电极部152相交叉的沿第四方向排列的第四电极部162,从而可以将一个像素区域P分成两个区域,当在液晶显示装置工作时,则液晶分子3会在一个像素区域P内形成两个不同的转动区域,在一个像素区域P内形成两个畴(domain),因此,可以明显改善液晶显示装置的色偏(color shift)现象,可以形成更好的图像显示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电极15的第一电极部151通过第一电极连接部1541彼此电性连接在一起,多个第一电极15的第二电极部152通过第二电极连接部1542彼此电性连接在一起,并且,第一电极连接部1541平行于第三方向且位于像素区域P的边缘,第二电极连接部1542平行于第四方向且位于像素区域P的边缘。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四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即第一电极15的第一电极部151与第二电极16的第三电极部161相互垂直,第一电极15的第二电极部152与第二电极16的第四电极部162相互垂直。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5为像素电极,三角形凸起图案150设置在像素电极上,而第二电极16为公共电极。
如图2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第一电极15的相邻两个第一电极部151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的顶点连线方向与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R-R之间具有夹角φ,且其在5至20度之间的范围内。而且,位于第一电极15的相邻两个第二电极部152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的顶点连线方向与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R-R之间也具有5至20度范围内的夹角φ。
而且,由于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分别呈弯折状排列,因此在本发明中,可以通过调整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弯折程度,在不改变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R-R的基础上,使位于第一电极部151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的顶点连线方向和位于第二电极部152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三角形凸起图案150的顶点连线方向与第一配向膜和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R-R之间具有的两个夹角相同,且均处于5至20度之间的范围内,只是两个夹角的方向不同。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300可以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基本相同的六道光罩制程来制造,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类似的有益技术效果之外,其还能够更好地改善色偏现象,具有更好的图像显示效果。图25揭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现有FF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色偏-角度的效果对比图,其中曲线①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两个畴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色偏-角度的关系曲线;以及曲线②为现有的具有两个畴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的色偏-角度的关系曲线。如图25所示,从图25中的曲线①和曲线②的对比可以看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两个畴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现有的具有两个畴的FFS型液晶显示装置相比拟的色偏效果,而且,在本领域中将在视角(即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法向之间的观察角度)为60度时的色偏值小于0.02均视为具有较佳的色偏效果,从图25中的曲线①可以看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两个畴的液晶显示装置在视角为60度时的色偏值大约为0.0115,因此,已经能够很好地满足本领域对于色偏的要求。
图26揭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对比度模拟效果图。从图26的模拟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超高的视角及对比度。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300中的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弯折设计同样可以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200中,将第一电极15和第二电极16的弯折设计应用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200中所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相类似的有益技术效果,故,在此亦不再赘述。
第四实施方式
图27及图28揭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第一基板400的结构示意图,同样地,为了图示的简洁和清楚起见,图27也仅揭示了第一基板400的其中一个像素区域P的平面结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第一基板400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100的相同之处在此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7及图28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400中,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极15还通过多个连接部157彼此电性连接在一起,多个连接部157与多个第一电极15位于同一层上,而与多个第二电极16分别位于不同层上。且多个连接部157分别平行于多个第二电极16且其分别正对于多个第二电极16,例如,每一个连接部157分别直接设置在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极16之下,以使每一个连接部157与对应的一个第二电极16至少部分重叠。此外,连接部157与第二电极16之间可利用绝缘层而隔开。由于连接部157分别平行且正对着第二电极16,因此其可以增大第一电极15与第二电极16之间的交叠面积,则像素区域P的存储电容可以增大,从而避免了存储电容过小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电性问题,如电压保持率,馈通电压(feed-through voltage)过大等等。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基板400的制程方法与第一基板的制程方法相似,只是在制成第一电极15的同时,一并制成连接部157,即第一电极15和连接部157是在同一道制程中制造而成。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8)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
  液晶层,夹设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第一配向膜,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以及
  第二配向膜,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上;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包括:
    多条扫描线;以及
    多条数据线,其中所述多条扫描线和所述多条数据线相互交叉以限定出多个像素区域;
  其中,每个像素区域分别包括:
    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电极;以及
    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二电极,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位于不同层上,且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彼此交叉以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
  其中,每个子像素区域分别进一步包括:
    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图案,其分别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电极之上,且位于所述相邻两个第一电极与相邻两个第二电极不相交叠的位置处;
  其中,所述第一配向膜和所述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与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且所述夹角在5至20度之间的范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图案居中地设置在所述相邻两个第一电极之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图案为三角形凸起图案或者弧形凸起图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图案为所述三角形凸起图案时,则其斜边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夹角在0至60度之间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其中之一为像素电极,而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另一为公共电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的宽度在2至5微米之间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之下,且位于下层的相邻两个第一电极之间的间隙宽度在0至6微米之间的范围内,而位于上层的相邻两个第二电极之间的间隙宽度在3至8微米之间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图案的顶点之间的间隙宽度在0至6微米之间的范围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和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均分别呈彼此大致平行排列的条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像素区域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个电极连接部,以将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彼此电性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电极连接部平行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且位于所述像素区域的边缘。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像素区域进一步包括:
  多个连接部,以将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彼此电性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多个连接部与所述多个第一电极位于同一层上,而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分别位于不同层上,且所述多个连接部分别平行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且分别正对于所述多个第二电极,以使每一个连接部与一个对应的第二电极至少部分重叠。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均呈弯折状,所述第一电极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部及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部,而所述第二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部相交叉的沿第三方向排列的第三电极部以及与所述第二电极部相交叉的沿第四方向排列的第四电极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而所述第四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像素区域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电极连接部,以将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第一电极部彼此电性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平行于所述第三方向且位于所述像素区域的边缘;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电极连接部,以将所述多个第一电极的第二电极部彼此电性连接在一起,且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平行于所述第四方向且位于所述像素区域的边缘。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三电极部相互交叉以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且在每个子像素区域内,相邻两个第一电极部上分别设置两个相对的凸起图案,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一配向膜和所述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之间的夹角在5至20度之间的范围内;而所述第二电极部与所述第四电极部相互交叉以限定出多个子像素区域,且在每个子像素区域内,相邻两个第二电极部上分别设置两个相对的凸起图案,所述两个相对设置的凸起图案的顶点连线方向与所述第一配向膜和所述第二配向膜的摩擦方向之间的夹角在5至20度之间的范围内。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夹角在50至150度之间的范围内。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电极大致沿平行于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的其中之一的方向排列,而所述第二电极大致沿平行于所述扫描线和所述数据线中的另一个的方向排列。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像素区域包括至少四个以上的子像素区域。
CN201210123880.2A 2011-08-01 2012-04-25 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26369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123880.2A CN102636924B (zh) 2011-08-01 2012-04-25 液晶显示装置
US13/558,352 US8711315B2 (en) 2011-08-01 2012-07-26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particular pixel structur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25983.5 2011-08-01
CN201110225983.5A CN102253553A (zh) 2011-08-01 2011-08-01 液晶显示装置
CN201210123880.2A CN102636924B (zh) 2011-08-01 2012-04-25 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6924A true CN102636924A (zh) 2012-08-15
CN102636924B CN102636924B (zh) 2014-12-10

Family

ID=44980895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25983.5A Pending CN102253553A (zh) 2011-08-01 2011-08-01 液晶显示装置
CN201220180768.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83657U (zh) 2011-08-01 2012-04-25 液晶显示装置
CN201210123880.2A Active CN102636924B (zh) 2011-08-01 2012-04-25 液晶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25983.5A Pending CN102253553A (zh) 2011-08-01 2011-08-01 液晶显示装置
CN201220180768.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83657U (zh) 2011-08-01 2012-04-25 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711315B2 (zh)
CN (3) CN1022535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56233A (ja) * 2012-09-13 2014-03-2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画素ユニット、アレイ基板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3591B (zh) * 2011-11-30 2013-07-10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TWI708981B (zh) 2013-08-28 2020-11-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N103744234A (zh) * 2013-11-28 2014-04-2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蓝相液晶显示面板
TWI519880B (zh) * 2014-05-20 2016-02-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CN104536215B (zh) 2014-12-29 2017-12-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TWI607268B (zh) * 2017-02-20 2017-12-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結構
US10663812B2 (en) * 2018-05-28 2020-05-26 Tianma Japan,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4355687B (zh) * 2022-01-12 2023-10-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55688B (zh) * 2022-01-12 2024-01-3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1892A (zh) * 1997-12-29 1999-07-07 现代电子产业株式会社 具有高透光率和高开口率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6088078A (en) * 1997-12-03 2000-07-11 Hyundai Electronics Industries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horizontal electric field
US20020021396A1 (en) * 2000-04-19 2002-02-21 Jang-Jin Yoo In-plane switching LCD panel
US20020033922A1 (en) * 2000-07-28 2002-03-21 Nec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6452657B1 (en) * 1998-09-17 2002-09-17 Nec Corporation In-plane switching schem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CN1388403A (zh) * 2001-05-29 2003-01-01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横向电场广视角液晶显示器的电极排列结构
CN1605917A (zh) * 2003-10-10 2005-04-13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621926A (zh) * 2003-11-29 2005-06-01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
CN101038403A (zh) * 2006-03-14 2007-09-19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一种面内开关型液晶显示装置
CN101750802A (zh) * 2008-12-19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54587B2 (en) * 2011-08-01 2014-10-07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8078A (en) * 1997-12-03 2000-07-11 Hyundai Electronics Industries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horizontal electric field
CN1221892A (zh) * 1997-12-29 1999-07-07 现代电子产业株式会社 具有高透光率和高开口率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6452657B1 (en) * 1998-09-17 2002-09-17 Nec Corporation In-plane switching schem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nit
US20020021396A1 (en) * 2000-04-19 2002-02-21 Jang-Jin Yoo In-plane switching LCD panel
US20020033922A1 (en) * 2000-07-28 2002-03-21 Nec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388403A (zh) * 2001-05-29 2003-01-01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横向电场广视角液晶显示器的电极排列结构
CN1605917A (zh) * 2003-10-10 2005-04-13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621926A (zh) * 2003-11-29 2005-06-01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件
CN101038403A (zh) * 2006-03-14 2007-09-19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一种面内开关型液晶显示装置
CN101750802A (zh) * 2008-12-19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液晶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56233A (ja) * 2012-09-13 2014-03-27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画素ユニット、アレイ基板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36924B (zh) 2014-12-10
CN202583657U (zh) 2012-12-05
US20130033665A1 (en) 2013-02-07
US8711315B2 (en) 2014-04-29
CN102253553A (zh) 2011-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583657U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692770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24340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156367B (zh) 阵列基板、液晶面板和液晶显示器
CN100435014C (zh) 液晶显示器件
US20020163604A1 (en) In plane fringe field switching mode LCD realizing high screen quality
CN102436106A (zh) 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19149B (zh) 显示装置
CN102841466A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101310309B1 (ko) 표시패널
CN103645589A (zh) 显示装置、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3792737B (zh) 显示面板
CN109976586B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03268042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5093606A (zh)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US8031313B2 (en) Lateral electric field 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60131014A (ko) 고투과율을 위한 프린지 필드 스위칭 모드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20089965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3383510A (zh) 一种液晶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3323988B (zh) 透明电极、阵列基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KR20130008585A (ko) 액티브 매트릭스 기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1231624B2 (en) Pixel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385202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2393591B (zh) 液晶显示装置
KR20080076466A (ko)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패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301,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after: Kunshan Longteng Au Optronics Co

Address before: 215301, 1, Longteng Road, Kunshan,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Longteng Optronics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