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25200A - 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及扬声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及扬声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25200A
CN102625200A CN2012100085227A CN201210008522A CN102625200A CN 102625200 A CN102625200 A CN 102625200A CN 2012100085227 A CN2012100085227 A CN 2012100085227A CN 201210008522 A CN201210008522 A CN 201210008522A CN 102625200 A CN102625200 A CN 1026252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lit
voice coil
straight line
opposite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085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樋渡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25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252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02Casings; Cabinets ; Supports therefor; Mountings therein
    • H04R1/025Arrangements for fixing loudspeaker transducers, e.g. in a box, furni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02Details casings, cabinets or mounting therein for transducers covered by H04R1/02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029Manufacturing aspects of enclosures transduc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及扬声器单元,该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具备具有狭缝的框架、通过插入到狭缝中而由框架支承的端子。从插入端子的方向观察时,狭缝具有包括两个一侧支承部和至少一个另一侧支承部的形状,所述至少一个另一侧支承部与另一方表面抵接且位于由两个一侧支承部夹着的区域的内侧。相对于将两个一侧支承部相连的假想的第一直线,在第一方向上比端子的厚度小的距离处设定与第一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的第二直线时,另一侧支承部位于从第二直线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由此,将端子稳定地固定于狭缝,从而能够抑制端子的移动引起的引线的断线。

Description

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及扬声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及扬声器单元,尤其涉及将端子插入到框架的狭缝中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及具备该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的扬声器单元。
背景技术
在便携式电话机、智能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游戏机、个人计算机等便携式信息终端中搭载有扬声器。在该扬声器中,在安置侧基板(设备侧电路基板)上电连接扬声器单元的端子。该端子与扬声器单元的音圈通过引线电连接。由此,扬声器单元和安置侧基板电连接。
以往,提出了具有将该端子插入到框架的狭缝中的结构的扬声器。作为此种扬声器,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136708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扬声器装置,其中,在框架的L字状的钩状突起部的卡挂部卡合弹簧端子的开口部的一内周缘部,且在框架的孔部中插入弹簧端子的L字状的插入部,由此将弹簧端子固定于框架。
另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260775号公报中提出了一种扬声器装置,其中,通过将金属制的弹簧端子的多个折弯片压入到树脂制框架上的多个安装孔中,从而将金属制的弹簧端子固定于树脂制框架。
在上述的日本特开2005-136708号公报所记载的扬声器装置中,弹簧端子的开口部插入到框架的L字状的钩状突起部的卡挂部中,弹簧端子的L字状的插入部插入到框架的孔部中。因此,为了将弹簧端子安装于框架,需要将框架的孔部的尺寸形成得比弹簧端子的L字状的插入部的尺寸大。因此,在将弹簧端子安装到框架后,弹簧端子的插入部会相对于框架的孔部移动。因此弹簧端子的位置不稳定。
在上述的日本特开2005-260775号公报所记载的扬声器装置中,由于金属制的弹簧端子的多个折弯片设定成不平行,因此树脂制框架的安装孔的尺寸需要形成得比折弯片的尺寸大。因此,在安装后,金属制的弹簧端子的折弯片会相对于树脂制框架的安装孔移动。因此金属制的弹簧端子的位置不稳定。
在上述那样弹簧端子的位置不稳定的情况下,可能会因弹簧端子移动而导致与弹簧端子电连接的引线发生断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端子稳定地固定于狭缝,从而能够抑制因端子的移动而引起的引线的断线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及扬声器单元。
本发明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具备具有狭缝的框架、通过插入到狭缝中而由框架支承的端子。从插入端子的方向观察时,狭缝具有包括两个一侧支承部和至少一个另一侧支承部的形状,所述两个一侧支承部与端子的一方表面抵接,所述至少一个另一侧支承部与端子的和一方表面对置的另一方表面抵接,且位于由两个一侧支承部夹着的区域的内侧。相对于将两个一侧支承部相连的假想的第一直线,在从一方表面朝向另一方表面的第一方向上比端子的厚度小的距离处设定与第一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的第二直线时,另一侧支承部位于从第二直线靠与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相对于将两个一侧支承部相连的假想的第一直线,在第一方向上比端子的厚度小的距离处设定与第一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的第二直线时,另一侧支承部位于从第二直线靠第二方向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两个一侧支承部和另一侧支承部将端子以弯曲的状态支承。因此,在端子的弹力作用下,能够将端子相对于狭缝施力。由此,能够将端子稳定地固定于狭缝。通过将端子稳定地固定于狭缝,从而能够抑制因端子的移动而引起的引线的断线。
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扬声器单元的安装结构及扬声器单元,通过将端子稳定地固定于狭缝,从而能够抑制端子的移动引起的引线的断线。
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方面及优点通过与附图关联理解的以下的详细说明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单元的简要俯视图。
图2是图1的沿II-II线的简要剖视图。
图3是图1的沿III-III线的简要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1的沿IV-IV线的简要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单元的简要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扬声器单元的简要仰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P1部中的狭缝与端子的卡合状态的简要俯视图。
图8是表示图7的P2部的简要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1的P1部中的狭缝的形状的简要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在狭缝中插入端子前的状态的与图4的截面位置对应的简要局部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狭缝中插入端子后的状态的与图4的截面位置对应的简要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与图8的平面位置对应的简要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与图8的平面位置对应的简要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与图8的平面位置对应的简要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与图5的平面位置对应的简要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狭缝与端子的卡合状态的简要俯视图,是与图7的平面位置对应的简要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端子沿狭缝的宽度方向移动的状态的简要局部剖视图,是与图4的截面位置对应的简要局部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端子在狭缝内转动的状态的简要局部剖视图,是与图4的截面位置对应的简要局部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狭缝与端子的卡合状态的简要局部剖视图,是与图3的截面位置对应的简要局部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比较例1中的端子沿狭缝的深度方向移动的状态的简要局部剖视图,是与图4的截面位置对应的简要局部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比较例2中的狭缝与端子的卡合状态的简要局部放大俯视图,是与图8的平面位置对应的简要放大俯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简要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折叠后的状态的简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单元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1及图2,扬声器单元10主要具有框架11、振动板12、框架罩13、音圈14、磁体15、板16、磁轭17、引线18、端子21。
框架11主要具有支承部11a、内周部11b、外周部11c、端子安装部11d、狭缝22。在框架11上设有背面孔11e。支承部11a设置在外周部11c的上表面。通过在支承部11a上支承振动板12的外周端部,从而在框架11上将振动板12支承为能够振动。可以在支承部11a与内周部11b之间设置高低差。
在外周部11c设有两个狭缝22。两个狭缝22分别形成为沿框架11与框架罩13重叠的方向贯通端子安装部11d。在两个狭缝22中分别支承端子21。两个端子21通过分别插入到狭缝22中而由框架11支承。端子21例如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端子21例如由不锈钢、钛、铜等形成。端子21的厚度例如形成为0.1mm以上且0.2mm以下。作为端子21,例如可以使用弹簧端子。
参照图3及图4,端子21主要具有突出部21a、突起部21b、插入部21c、折弯部21d。突出部21a设置成从框架11突出。突起部21b设置成能够在将端子21插入狭缝22的方向ID上与框架11卡合。在框架11的端子安装部11d设有能够收容突起部21b的凹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21b收容在凹部23中。插入部21c插入到狭缝22中。折弯部21d以沿着端子安装部11d的下表面的方式被折弯。
参照图5,端子21的突出部21a以发生了弹性变形的状态与安置侧基板(设备侧电路基板)50的基板侧端子51抵接,由此扬声器单元10经由端子21与安置侧基板50电连接。
另外,再参照图1及图2,框架11构成为在内周部11b支承配置有磁体15的磁轭17。磁轭17以从背面孔11e露出的方式由框架11支承。外周部11c与支承部11a的外周侧连续而形成。框架11例如在俯视下形成为跑道状。在此,跑道状是指由圆弧连接两根直线的两端而形成的形状。框架11例如由树脂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框架11可以具有由金属形成的部分。
振动板12由薄板构成,从而能够沿上下方向(图2中箭头A方向)振动。振动板12具有中央振动部12a、音圈安装部12b、边缘部12c、框架安装部12d。中央振动部12a设置在振动板12的中央。中央振动部12a在振动板12的径向D的剖视下形成为向磁体15的相反侧凸出的圆弧状。
音圈安装部12b设置在中央振动部12a的外周侧。音圈安装部12b设置在中央振动部12a与边缘部12c之间。音圈安装部12b以包围中央振动部12a的方式设置成环状。音圈安装部12b用于安装音圈14。音圈安装部12b在振动板12的径向D的剖视下形成为平坦状。
边缘部12c设置在音圈安装部12b的外周侧。框架安装部12d设置在边缘部12c的外周侧。框架安装部12d安装于框架11的支承部11a。框架安装部12d以包围边缘部12c的方式设置成环状。框架安装部12d在振动板12的径向D的剖视下形成为平坦状。
振动板12例如在俯视下形成为跑道状。振动板12例如由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I(聚醚酰亚胺)等形成。
通过将音圈14的上表面固定在振动板12的音圈安装部12b,从而将音圈14安装于振动板12。音圈14例如形成为跑道状。引线18与音圈14电连接。
磁体15以与音圈14的内周面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音圈14的内周侧(内磁型)。磁体15以与音圈14对置的方式配置。磁轭17具有与音圈14的外周面隔开间隔而配置在音圈14的外周侧的部分(外周侧部分)和配置在音圈14及磁体15的下侧的部分(下侧部分)。
磁轭17通过在外周侧部分的外周面与框架11的内周部11b嵌合而被固定。磁轭17的下侧部分与音圈14的下表面隔开间隔而配置。在磁轭17的下侧部分的中央部配置有磁体15。在磁体15的上表面配置有板16。通过上述的磁体15、板16及磁轭17构成磁回路。
参照图2及图6,端子21通过焊料19与引线18接合。与音圈14电连接的引线18被钎焊于端子21的折弯部21d。端子21通过与引线18电连接而与音圈14电连接。
接着,对端子与狭缝的卡合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及图8中,为了说明的方便,将端子的弯曲的程度图示得比实际大。同样,在后述的图12~图14中,为了说明的方便,也将端子的弯曲的程度图示得比实际大。
参照图7及图8,从插入端子21的方向ID观察时,狭缝22具有包括两个一侧支承部22f和两个另一侧支承部22s的形状,其中,两个一侧支承部22f与端子21的一方表面21f抵接,两个另一侧支承部22s与端子21的和一方表面21f对置的另一方表面21s抵接。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由两个一侧支承部22f夹着的区域24的内侧。即,另一侧支承部22s在由两个一侧支承部22f夹着的区域24中位于比两个一侧支承部22f靠内侧的位置。即,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不与两个一侧支承部22f对应的位置处。另外,另一侧支承部22s至少设有一个为好。
以将两个一侧支承部22f相连的方式设定假想的第一直线L1。以与第一直线L1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设定假想的第二直线L2。第二直线L2相对于第一直线L1位于从端子21的一方表面21f朝向另一方表面21s的第一方向D1侧。第二直线L2相对于第一直线L1离开比端子21的厚度T1小的距离T2。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从第二直线L2靠与第一方向D1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D2侧的位置。即,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第二直线L2上或比第二直线L2靠第二方向D2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比第一直线L1靠第一方向D1的位置。
即,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的垂线的距离T2比端子21的厚度T1小。优选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的垂线的距离T2设定在比端子21的厚度T1小5%以上且15%以下的范围内。尤其优选第一直线L1与第二直线L2的垂线的距离T2设定为比端子21的厚度T1小10%。
并且,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比第二直线L2靠第一方向D1的位置。因此,从第一直线L1到另一侧支承部22s的垂线的距离比端子21的厚度T1小。其结果是,端子21没有在沿着第一直线L1的直线状态下被狭缝22支承。即,端子21在弯曲的状态下被狭缝22支承。
对狭缝22的形状进一步进行说明。狭缝22具有第一孔部22a、在第一孔部22a的两侧设置的第二孔部22b及第三孔部22c。第一孔部22a与第二孔部22b以彼此产生高低差的方式相连。另外,第一孔部22a与第三孔部22c以彼此产生高低差的方式相连。在第一孔部22a与第二孔部22b的连结部分及第一孔部22a与第三孔部22c的连结部分分别设有截面收缩部25。
端子21以弯曲的状态被狭缝22支承。即,由于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比第二直线L2靠与第一方向D1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D2的位置,因此端子21无法在直线的状态下通过一侧支承部22f与另一侧支承部22s之间。因此,端子21以弯曲的状态由一侧支承部22f和另一侧支承部22s支承。
接着,对将端子安装于框架的方法进行说明。
参照图9,准备形成有狭缝22的框架11。参照图10,准备要插入到狭缝22中的端子21。参照图11,将端子21插入到狭缝22中。此时,插入部21c位于狭缝22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起部21b与框架11卡合,因此端子21通过突起部21b在插入端子的方向ID上定位。接着,将折弯部21d沿着端子安装部11d的下表面折弯。这样,端子21通过插入到狭缝中而由框架11支承。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扬声器单元10中,从磁体15产生的磁通由板16及磁轭17引导,向配置有音圈14的空隙聚集而产生磁场。并且,当音圈14中流过交流电时,在流过音圈14的交流电和由磁体15产生的磁场的作用下,基于弗来明的左手法则,音圈14产生上下振动。因此,安装在音圈14上的振动板12产生振动。由此,将电信号(交流电)转换为声音(振动)。
在上述中,对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比第一直线L1靠第一方向D1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没有限定于此。参照图12,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的变形例1中,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比第一直线L1靠第二方向D2的位置。
在上述中,对另一侧支承部22s为两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没有限定与此。参照图13,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的变形例2中,另一侧支承部22s为一个。
在上述的变形例2中,对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比第一直线L1靠第一方向D1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变形例1同样,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比第一直线L1靠第二方向D2的位置。参照图14,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的变形例3中,一个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比第一直线L1靠第二方向D2的位置。
在上述中,对端子21为弹簧端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端子21没有限定于此。参照图15,端子21的突出部21a可以沿着端子安装部11d的上表面设置。在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将端子21的突出部21a经由配线52并通过钎焊与安置侧基板(设备侧电路基板)50的基板侧端子51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中,对内磁型的扬声器单元10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也能够适用于磁体15配置在音圈14的外周侧的外磁型的扬声器单元。另外,本实施方式还能够适用于音圈14在宽度方向上比在厚度方向上形成得大且配置在磁体15的一面上的水平型的扬声器单元1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中,对扬声器单元10在俯视下构成为跑道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俯视下也可以构成为圆状、椭圆状等。
接着,与比较例比较,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参照图16,在比较例1中,狭缝22的形状形成为直线状。在该比较例1的情况下,为了将端子21插入到狭缝22中,需要使端子21的尺寸比狭缝22的尺寸小。参照图17,由于端子21的尺寸比狭缝22的尺寸小,因此端子21在狭缝22内沿狭缝22的宽度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移动。因此,端子21相对于狭缝22的宽度方向(图中箭头X方向)的位置不稳定。
另外,参照图18,由于端子21的尺寸比狭缝22的尺寸小,因此端子21在狭缝22内以折弯部21d为支点而进行转动。因此,端子21相对于狭缝22的转动方向(图中箭头R方向)的位置不稳定。
另外,参照图19,在比较例1中,端子21不具有图3所示的突起部21b。此外,框架11不具有图3所示的凹部23。因此,在插入端子21的方向ID上,端子21未通过突起部21b定位。在该状态下,参照图20,由于端子21的尺寸比狭缝22的尺寸小,因此端子21在狭缝22内沿狭缝22的深度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移动。因此,端子21相对于狭缝22的深度方向(图中箭头Y方向)的位置不稳定。
参照图21,在比较例2中,狭缝22的形状形成为直线状。另外,通过冲压成形将端子21形成为凸形状。在比较例2中,端子21主要具有第一弯曲部31、第二弯曲部32、第三弯曲部33。端子21在插入到狭缝22的状态下,通过端子21的弹性变形,端子21相对于狭缝22被施力。因此,在端子21被施力的状态下,第一弯曲部31与狭缝22的一侧面41接触,第二弯曲部32及第三弯曲部33与另一侧面42接触。
在比较例2中,在将端子21形成为凹形状时容易产生形状的不均。因此,在比较例2中,与端子21为直线形状的情况相比,容易因冲压成形而产生形状的不均。因该冲压成形引起的形状的不均,端子21没有被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因此,端子21的位置不稳定。
相对于上述结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相对于将两个一侧支承部22f相连的假想的第一直线L1,在第一方向D1上比端子21的厚度T小的距离T2处设定与第一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的第二直线时,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从第二直线L2靠第二方向D2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两个一侧支承部22f和另一侧支承部22s将端子21以弯曲的状态支承。因此,在端子21的弹力作用下,能够将端子21相对于狭缝22施力。由此,能够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通过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能够抑制端子21的移动引起的引线18的断线。
另外,由于能够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因此能够使端子21的位置稳定。因此,能够抑制端子21与安置侧基板(设备侧电路基板)50的基板侧端子51的触点错动。由此,能够抑制触点错动引起的导通不良。
另外,由于能够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因此能够抑制端子21的移动引起的振动声的产生。由此,能够发出稳定的声音。
另外,在如比较例1那样狭缝22形成为直线状的情况下,用于形成狭缝22的模具的宽度的尺寸为直线形状的宽度的尺寸,因此模具的宽度的尺寸变薄。因而模具的强度降低。因此,狭缝22的宽度的尺寸存在界限。由此,在端子21的厚度薄的情况下,无法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通过两个一侧支承部22f和另一侧支承部22s将端子21以弯曲的状态支承,因此与端子21为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狭缝22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因此,能够确保模具的强度。由此,从该点出发,也能够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中,由于另一侧支承部22s位于比第一直线L1靠第一方向D1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小在两个一侧支承部22f和另一侧支承部22s的作用下弯曲的端子21的弯曲程度。由此,能够使端子21向狭缝22的插入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中,另一侧支承部22s可以位于比第一直线L1靠第二方向D2的位置。由此,通过两个一侧支承部22f和另一侧支承部22s能够将端子21以大幅弯曲的状态支承。因此,在端子21的弹力的作用下,能够将端子21相对于狭缝22强有力地施力。由此,能够将端子21牢固地固定于狭缝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中,至少一个另一侧支承部22s为一个另一侧支承部22s。因此,能够使狭缝22的结构简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中,至少一个另一侧支承部22s为两个另一侧支承部22s。因此,能够将端子21在四点以上支承。在端子21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这两侧,能够通过一侧支承部22f和另一侧支承部22s将端子21夹入。由此,能够将端子21更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中,端子21具有能够在将端子21插入狭缝22的方向上与框架11卡合的突起部21b。因此,通过使突起部21b与框架11卡合,能够在将端子21插入狭缝22的方向ID上进行端子21的定位。由此,在将端子21插入狭缝22的方向ID上能够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中,框架11具有能够收容突起部21b的凹部23。因此,通过在凹部23中收容突起部21b,从而能够在将端子21插入狭缝22的方向ID上更加稳定地进行端子21的定位。由此,在将端子21插入狭缝22的方向ID上能够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中,端子21为弹簧端子。由于能够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因此能够使弹簧端子的触点的位置稳定。因此,能够抑制端子21与安置侧基板50的基板侧端子51的触点错动。由此,能够抑制触点错动引起的导通不良。另外,由于能够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因此在弹簧端子上作用有载荷的情况下能够使弹簧端子的支点稳定。因此,能够使弹簧端子的性能稳定。
本实施方式的扬声器单元具备上述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端子21通过与引线18电连接而与音圈14电连接。由于通过上述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能够将端子21稳定地固定于狭缝22,因此能够抑制端子21的移动引起的引线18的断线。
(实施方式2)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备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单元10的便携式信息终端进行说明。
参照图22及图23,本实施方式中的便携式信息终端100为便携式电话机,其主要具备上部框体101、显示部102、放音孔103、铰链部104、下部框体105、操作按钮106、数字按钮107、显示部111、放音孔112、未图示的实施方式1的扬声器单元10。
参照图22,在上部框体101的表面设有显示部102。在上部框体101的表面的一端部侧形成有放音孔103。在上部框体101的另一端部侧形成有铰链部104。在下部框体105的一端部侧形成有铰链部104。通过铰链部104将上部框体101和下部框体105连结成能够开闭。在下部框体105的表面的铰链部104侧形成有操作按钮106。从操作按钮106朝向铰链部104的相反侧形成有数字按钮107。
参照图23,在上部框体101的背面设有显示部111。在显示部111的旁边形成有放音孔112。
未图示的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扬声器单元10设置在上部框体101的内侧。从该扬声器单元10主要通过放音孔103及112向便携式信息终端100的外部发出声音。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的便携式信息终端100,由于具备上述的实施方式1中记载的扬声器单元10,因此具有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便携式信息终端以便携式电话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还可以为智能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s)、游戏机、个人计算机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组合。
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及例示,但这仅为例示,应当清楚认识到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解释。

Claims (9)

1.一种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其具备:
具有狭缝的框架;
通过插入到所述狭缝中而由所述框架支承的端子,
从插入所述端子的方向观察时,
所述狭缝具有包括两个一侧支承部和至少一个另一侧支承部的形状,所述两个一侧支承部与所述端子的一方表面抵接,所述至少一个另一侧支承部与所述端子的和所述一方表面对置的另一方表面抵接,且位于由所述两个一侧支承部夹着的区域的内侧,
相对于将所述两个一侧支承部相连的假想的第一直线,在从所述一方表面朝向所述另一方表面的第一方向上比所述端子的厚度小的距离处设定与所述第一直线平行地延伸的假想的第二直线时,所述另一侧支承部位于从所述第二直线靠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另一侧支承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直线靠所述第一方向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另一侧支承部位于比所述第一直线靠所述第二方向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另一侧支承部为一个所述另一侧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另一侧支承部为两个所述另一侧支承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端子具有能够在将所述端子插入所述狭缝的方向上与所述框架卡合的突起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框架具有能够收容所述突起部的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其中,
所述端子为弹簧端子。
9.一种扬声器单元,其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
振动板;
安装于所述振动板的音圈;
与所述音圈电连接的引线;
以与所述音圈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磁体,
所述框架对所述磁体及所述振动板进行支承,
所述端子通过与所述引线电连接而与所述音圈电连接。
CN2012100085227A 2011-01-28 2012-01-12 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及扬声器单元 Pending CN1026252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16673 2011-01-28
JP2011016673A JP2012156953A (ja) 2011-01-28 2011-01-28 スピーカ用端子取付構造および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25200A true CN102625200A (zh) 2012-08-01

Family

ID=46564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85227A Pending CN102625200A (zh) 2011-01-28 2012-01-12 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及扬声器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20882B2 (zh)
JP (1) JP2012156953A (zh)
CN (1) CN10262520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34718A (ja) * 2010-12-21 2012-07-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スピーカおよび携帯情報端末
US11640108B1 (en) * 2020-04-06 2023-05-0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ealed speaker and speaker back volume without wir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3296A (zh) * 2002-11-22 2004-06-09 ŷķ����ʽ���� 电磁式继电器
JP2006128924A (ja) * 2004-10-27 2006-05-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CN2852435Y (zh) * 2005-07-14 2006-12-27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扬声器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36708A (ja) 2003-10-30 2005-05-2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スピーカ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482353B2 (ja) 2004-03-15 2010-06-1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3296A (zh) * 2002-11-22 2004-06-09 ŷķ����ʽ���� 电磁式继电器
JP2006128924A (ja) * 2004-10-27 2006-05-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
CN2852435Y (zh) * 2005-07-14 2006-12-27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扬声器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56953A (ja) 2012-08-16
US8520882B2 (en) 2013-08-27
US20120195456A1 (en) 2012-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0770B2 (en) Speaker device
US8890375B2 (en) Multi-function vibrating device
JP5555863B2 (ja)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の構造
JP6026632B1 (ja) 振動電気モーター
US20200366177A1 (en) Vibration generator
US20150319535A1 (en) Miniature Speaker
JP2018512014A (ja) コイルワイヤ及びリードが随意に支持されたモバイル用フレームレス音響トランスジューサ
CN102625200A (zh) 扬声器用端子安装结构及扬声器单元
CN209748606U (zh) 包括带有接收器功能的振动马达的携带用终端
US20200314576A1 (en) Speaker
CN102547538A (zh) 扬声器及便携式信息终端
CN102273228A (zh) 多功能微型扬声器
EP3738683A1 (en) Vibration generator
CN102273226A (zh) 多功能微型扬声器
CN101601175B (zh) 供电端子结构
CN110048579B (zh) 一种振动马达
EP1744587A1 (en) Electro-acoustic convert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5029536U (zh) 柔性振动马达
US8457345B2 (en) Vibration plate, speaker unit and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CN219164731U (zh) 扬声器以及音频设备
CN201910914U (zh) 电容式麦克风
CN202550856U (zh) 线性振动电机
CN210579209U (zh) 一种新式音圈固定方式扬声器
CN112825450A (zh) 振动马达
CN101020176B (zh) 扁平型振动源及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116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