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1424A - 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及具该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及具该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1424A
CN102591424A CN2012100361462A CN201210036146A CN102591424A CN 102591424 A CN102591424 A CN 102591424A CN 2012100361462 A CN2012100361462 A CN 2012100361462A CN 201210036146 A CN201210036146 A CN 201210036146A CN 102591424 A CN102591424 A CN 1025914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lectronic installation
bracing
strutting arrangement
magnetic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61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1424B (zh
Inventor
林昭伶
朱书贤
王千睿
刘晨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sda Suzhou Co Ltd
BenQ Corp
Qis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Qisda Suzhou Co Ltd
BenQ Corp
Qis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sda Suzhou Co Ltd, BenQ Corp, Qisda Corp filed Critical Qisda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1003614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914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91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1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1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14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及具该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可用于支撑第一电子装置。该支撑装置包含依次连接的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及第三板件,以及固定该三个板件的固定机构。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通过该固定机构可保持在特定夹角以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可支撑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使得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和一水平面间保持为一定的观察角度;第二电子装置可设置于该第三板件的表面上且位于该第一电子装置前方。当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保持在平行状态时,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可用以覆盖部分该第一电子装置正面。因此,本发明的输入装置兼具支撑架及保护盖的功用。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及具该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支撑装置,尤指一种用以支撑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平板计算机(tablet computer)以其轻便的特性,于消费市场广受欢迎。使用者多以手托持平板计算机,另手进行触控操作。然而,当使用者不方便以手托持平板计算机来操作时,平板计算机多被平放于桌面上或是倚靠于他物上,使得使用者难以舒适的状态对平板计算机进行操作,并且不稳定地斜置平板计算机易使其滑落、受损。此外,当平板计算机需与其它外接装置,例如键盘共同操作时,使用者需双手操作,平板计算机更需适当的放置。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种用于平板计算机的具支撑功能的保护盖,操作方便且结构可与平板计算机整合便于携带,但不具整合外接装置的功能,无法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环境,使用者仍需另行携带外接装置,仍有不便。
发明内容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可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用以支撑电子装置,同时该支撑装置上亦可设置另一电子装置,以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环境。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可用以支撑第一电子装置,该第一电子装置具有正面与背面,该支撑装置包含:第一板件、第二板件、固定机构以及第三板件。所述第二板件,具有第一侧及第二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是相对两侧,该第一板件设置于该第一侧并能相对于该第二板件旋转;所述固定机构,连接于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之间,该固定机构外形能根据使用者外力而被调整改变并保持,因而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能被设置在平行状态或第一特定夹角状态,当该使用者外力消失时,该固定机构外形保持不变;所述第三板件,设置于该第二侧并能相对于该第二板件旋转,该第三板件具有表面;当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通过该固定机构保持在该第一特定夹角状态时,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形成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可支撑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使得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和一水平面间保持为一定的观察角度,该观察角度为使用者的使用角度,即电子装置的正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该观察角度的最佳范围介于45度至180度,但不以此为限,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习惯对该观察角度进行调节,同时该第三板件以第二特定夹角相对于该第二板件设置以使该表面朝上;当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保持在该平行状态时,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可用以覆盖至少一部分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固定机构为可挠性连接件、或者为铰链,用以连接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通过该可挠性连接件、或者该铰链,以该第一特定夹角固定。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固定机构包含第一拘束板件及第二拘束板件,该第一拘束板件连接于该第一板件和该第二拘束板件之间,该第二拘束板件连接于该第一拘束板件和该第二板件之间,当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处于同一平面时,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间亦处于同一平面,此时该第一拘束板件、该第二拘束板件、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可平坦覆盖于该第一电子装置上,以及当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间夹角因相对旋转而减小时,同时带动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相对旋转以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间夹角减小至该第一特定夹角以形成该支撑结构。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分别为形状近似三角形的板件,该第一拘束板件具有第一边、第二边及第三边,该第二拘束板件具有第四边、第五边及第六边,该第一板件具有第一斜边,该第二板件具有第二斜边,该第一拘束板件的该第一边连接该第一板件的该第一斜边,该第一拘束板件的该第二边连接该第二拘束板件的该第五边,该第二拘束板件的该第四边连接该第二板件的该第二斜边。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当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处于同一平面时,该第一拘束板件的该第三边及该第二拘束板件的该第六边和该第三板件的侧边形成直线。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当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间平行设置时,该第一拘束板件的该第三边为圆弧形。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一拘束板件具有第一磁性部,该第一板件对应具有第二磁性部,该第一磁性部与该第二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以该第一特定夹角固定。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二拘束板件具有第三磁性部,该第二板件对应具有第四磁性部,该第三磁性部与该第四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以该第一特定夹角固定。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一拘束板件具有第一磁性部,该第二拘束板件对应具有第三磁性部,该第一磁性部与该第三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间夹角减少,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以该第一特定夹角固定。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二特定夹角为钝角,使该第二板件突出于该第三板件,该支撑结构通过该第二板件接触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以支撑该第一电子装置。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二板件具有第五磁性部,该支撑结构通过该第五磁性部磁吸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三板件具有第六磁性部,该第三板件通过该第六磁性部磁吸该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边,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三板件具有止挡结构,该第三板件可通过该止挡结构抵接该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边,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二特定夹角为零度,使该第一板件突出于该第三板件上方,该支撑结构通过该第一板件接触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以支撑该第一电子装置。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一板件具有第七磁性部,该支撑结构通过该第七磁性部磁吸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二板件具有第八磁性部,该第三板件对应具有第九磁性部,该第二板件与该第三板件通过该第八磁性部与该第九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该第二特定夹角保持为零度。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三板件具有止挡结构,该第三板件可通过该止挡结构抵接该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边,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更包含枢接机构,该枢接机构和该第二板件连结于该第一板件上的相对两侧,该第一电子装置具有第三侧及相对该第三侧的第四侧,该第一电子装置能以该第三侧与该枢接机构连接以使该第一板件能相对该第一电子装置旋转,其中当该支撑结构的该第二板件放置于平面上,且该第一电子装置以该第四侧放置于该平面上时,该支撑结构向上撑起该第一电子装置,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与该平面间的夹角大于5度且小于45度。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枢接机构包含磁性部,该枢接机构通过该磁性部磁吸该第三侧以与该第一电子装置连接。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更包含枢接机构,相对该第二板件设置于该第一板件上,与该第一电子装置的一侧连接以使该第一板件能相对该第一电子装置旋转,其中当该第一板件、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间均为平行设置时,该第一板件、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可用以覆盖至少一部分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枢接机构包含磁性部,该枢接机构通过该磁性部磁吸该第三侧以与该第一电子装置连接。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当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水平设置时,该第一板件附着于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且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可用以覆盖至少一部分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二板件与该第三板件的总面积大致等于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的面积。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更包括第四板件,该第四板件设置于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之间,该第四板件的宽度大致等于该第一电子装置的厚度。
根据上述的支撑装置,该第一板件的面积大致等于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的面积。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具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可用以支撑第一电子装置,该第一电子装置具有正面与背面,正面带有显示屏,该输入装置包含上述的支撑装置以及第二电子装置,该第二电子装置,设置于该第三板件表面上且位于该第一电子装置前方,该第二电子装置可接受该使用者操作而传送电讯号到该第一电子装置。
于实际使用情境中,本发明的支撑装置可经由简单的操作即可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以支撑电子装置,例如平板计算机,并且该支撑装置于平板计算机前方提供另一设置区域以供另一电子装置,例如键盘放置,进而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环境。于收纳时,该支撑装置亦可用作该平板计算机的保护盖。于实际产品设置中,键盘亦可直接与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直接结构整合在一起,便于使用者携带。本发明的输入装置,具有该支撑装置及可供使用者操作的输入电子装置,故于实际使用情境中,当该输入装置支撑另一外部电子装置时,该输入电子装置即能与该外部电子装置通讯连接以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环境。因此,本发明的支撑装置及具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均可解决先前技术中平板计算机操作不便、支撑不易及与外接装置不易结构整合的问题。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第1A图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伸展后的示意图。
第1B图为第1A图中支撑装置沿线X-X的剖面图。
第1C图为第1A图中支撑装置沿线Y-Y的剖面图。
图2为图1中支撑装置作为第一电子装置保护盖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支撑装置形成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支撑装置支撑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支撑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支撑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7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支撑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8为图1中支撑装置形成的支撑结构以另一状态支撑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9为图8中第一电子装置以另一支撑角度被支撑装置形成的支撑结构支撑的侧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形成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伸展后的示意图。
图12为适用于图11中支撑装置的铰链的分解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伸展后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支撑装置作为第一电子装置保护盖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3中支撑装置形成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3中支撑装置支撑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17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支撑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18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支撑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1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支撑装置支撑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图20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形成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21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伸展后的示意图。
图22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伸展后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支撑装置形成支撑结构的示意图。
图24为图22中支撑装置作为第一电子装置保护盖的示意图。
图25为图1中支撑装置形成的支撑结构以另一状态支撑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第1A、1B及1C图,第1A图为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1伸展后的示意图,第1B图为支撑装置1沿第1A图中线X-X的剖面图,第1C图为支撑装置1沿第1A图中线Y-Y的剖面图。支撑装置1包含第一板件12、第二板件14、固定机构16、第三板件18及枢接机构20。第二板件14具有第一侧142及第二侧144,第一侧142与第二侧144为相对两侧。第一板件12设置于第一侧142并能相对于第二板件14旋转。第三板件18设置于第二侧144并能相对于第二板件14旋转。实际操作中,第一板件12、第二板件14及第三板件18得同时以软性材料包覆,例如厚胶膜10(以粗实线表示于图中),即可产生可相对旋转的效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直接于各板件12、14及18上形成孔轴结构或其它枢接结构枢接亦可。
于本实施例中,固定机构16包含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第一拘束板件162连接于第一板件12和第二拘束板件164之间,第二拘束板件164连接于第一拘束板件162和第二板件14之间,第一板件12、第二板件14、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均能相对旋转。详细来说,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分别为形状近似三角形的板件,第一拘束板件162具有第一边162a、第二边162b及第三边162c,第二拘束板件164具有第四边164a、第五边164b及第六边164c,第一板件12具有第一斜边122,第二板件14具有第二斜边146。第一拘束板件162的第一边162a连接第一板件12的第一斜边122,第一拘束板件162的第二边162b连接第二拘束板件164的第五边164b,第二拘束板件164的第四边164a连接第二板件14的第二斜边146。同样地,实际操作中,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亦得同时与第一板件12、第二板件14及第三板件18以软性材料包覆,例如厚胶膜10,即可产生可相对旋转的效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直接于各板件12、14、18、162及164上形成孔轴结构或其它枢接结构枢接亦可。
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件12与第二板件14经由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已可有效连接,故实际操作中,第一板件12与第二板件14之间无直接实体连接的必要。此外,为简化图示,于本实施例中,各板件12、14、18、162及164是以厚胶膜10(为简化图面线条,仅示意于平面图中)包覆以产生可旋转机制为例,故各板件12、14、18、162及164间形成间隙,以利各板件12、14、18、162及164能有效旋转。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件12与第二板件14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机构16,其结构及作动均对称,于本文中仅对其中一个固定机构16说明,另一个亦同,不另赘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请并参阅图2,图2为支撑装置1作为第一电子装置3保护盖的示意图,其中第一电子装置3以虚线绘示于图中。实际操作中,第一电子装置3可为平板计算机,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一电子装置3具有第三侧32及相对第三侧32的第四侧34。枢接机构20相对第二板件14设置于第一板件12上,亦即枢接机构20和第二板件14连结于第一板件12上的相对两侧。枢接机构20包含磁性部,例如内埋磁铁202(以虚线示示于图2中),枢接机构20通过磁铁202磁吸第一电子装置3的第三侧32以与第一电子装置3连接,使得第一板件12能相对第一电子装置3旋转。当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处于同一平面时,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保持在平行状态,亦即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间亦为平行设置,如此第一拘束板件162、第二拘束板件164、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能与第三板件18一同平行设置可平坦覆盖于第一电子装置3上,换言之,支撑装置1即作为第一电子装置3的保护盖,可用以保护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即其屏幕所在处。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件12、第二板件14及第三板件18覆盖整个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原则上支撑装置1仅需能保护位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的触控屏幕已足够。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当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处于同一平面时,第一拘束板件162的第三边162c及第二拘束板件164的第六边164c和第三板件18的侧边181形成直线,可配合第一电子装置3的轮廓,对第一电子装置3的保护作用更为完整。
请参阅图1及图3,图3为支撑装置1形成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一电子装置3以虚线绘示于图3中,另为简化图面线条,厚胶膜10未予绘示。以图1的视角为基准,当使用者需利用支撑装置1支撑第一电子装置3时,使用者先将第一电子装置3脱离支撑装置1,接着使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相对向后旋转而旋入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之间,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间的夹角减小,同时带动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相对旋转以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间夹角减小至第一特定夹角22。经由对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相对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的尺寸设计,利用结构相互支撑的特性,可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弯折后放置于桌面上时,可被稳定设置在第一特定夹角22状态,以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拘束板件164具有磁性部,例如磁铁164d,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二板件14对应具有另一磁性部,例如亦为磁铁148。于使用者旋转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以形成支撑结构时,磁铁164d、148相互磁吸以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以第一特定夹角22固定,如图3所示;其中第二板件14与第二拘束板件164叠在一起,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前述操作利用磁吸作用,可使该支撑结构更为稳定。实际操作中,或可于第一拘束板件162上设置磁性部,例如磁铁162d(以虚线表示于图1中),第一板件12对应具有另一磁性部,例如磁铁124(以虚线表示于图1中),于使用者旋转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以形成支撑结构时,同样利用磁铁162d、124相互磁吸以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固定。补充说明的是,于前述两情形中,各板件12、14、162及164的相对尺寸实作上不一定相同,基于对第一电子装置3支撑所需的设置角度,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熟知技艺者自可经由简单的几何计算或样品试验即可推知所需第一特定夹角22及各板件12、14、162及164的相关尺寸,于此不另赘述。
再补充说明的是,原则上第一板件12与第二板件14间的夹角的固定可通过控制第一板件12的第一斜边122及第二板件14的第二斜边146的夹角实现,因此实作上可通过固定第一拘束板件162与第二拘束板件164间的夹角,再通过分别与第一斜边122及第二斜边146连接的第一边162a及第四边164a实现控制第一板件12与第二板件14间的夹角。实际操作中,可于第一拘束板件162与第二拘束板件164对应设置磁性部,如前述磁铁162d、164d,利用磁铁162d、164d相互磁吸以使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间夹角减少,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以特定夹角固定。其中,虽磁铁162d、164d相互磁吸,但受限于各板件12、14、162及164的实际尺寸造成结构上的拘束作用,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原则上不会叠在一起。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形成支撑结构后,与第三板件18一起放置于平面P1(例如桌面)上时,第三板件18以第二特定夹角24相对于第二板件14设置以使第三板件18的表面182朝上;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特定夹角24为钝角,使第二板件14实质突出于第三板件18前方。该支撑结构通过第二板件14接触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以支撑第一电子装置3,使得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朝上。第二电子装置26,例如键盘或其它输入装置可设置于表面182上且位于第一电子装置3前方,进而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环境,例如需双手打字的使用情境。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装置26另外固定于第三板件18上,例如贴附或机构卡合,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将第二电子装置26直接与第三板件18结构整合,例如沉入第三板件18的表面182,使得支撑装置1于作为保护盖的使用情境中不会刮伤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此时其余板件12、14、162及164的位置或厚度等相关尺寸亦需视情况设变,以能较佳地发挥对第一电子装置3保护盖的功能。第二电子装置26与第一电子装置3间的通讯连接得以无线通讯连接或实体缆线连接实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壳以顺磁性材料制成,第二板件14具有磁性部,由复数个磁铁150(以虚线绘示其位置于图1及图3中)组成,该支撑结构通过磁铁150磁吸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使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与第二板件14大致紧贴以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如图4所示,其中平面P1以链线表示,另为简化图面线条,厚胶膜10仅于板件连接处示意绘示,以下各图亦同,不另赘述。
补充说明的是,实际操作中,为了防止第一电子装置3相对支撑装置1移动,支撑装置1亦可改于第三板件18设置磁性部,亦由复数个磁铁184(以虚线绘示其位置于图1及图3中)组成,第三板件18即可通过磁铁184磁吸第一电子装置3的侧边,使第一电子装置3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如图5所示。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调整磁铁184的设置位置以使得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与第二板件14大致紧贴以获取该支撑结构与第一电子装置3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支撑的稳定性;此时,第二板件14若亦设置磁铁150(以虚线绘示其位置于图1及图3中),亦可对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磁吸,更加强对第一电子装置3的固定效果。另外,防止第一电子装置3相对支撑装置1移动,实际操作中亦可采用结构拘束的设计,例如于第三板件18上设置止挡结构,使得第三板件18可通过该止挡结构抵接第一电子装置3的侧边,使第一电子装置3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例如该止挡结构为凹槽186,第一电子装置3的侧边直接部分设置于凹槽186中,如图6所示;又例如该止挡结构为挡板188,枢接于第三板件18上,需使用时,挡板188即旋出表面182以挡止第一电子装置3的侧边,如图7所示。若第二电子装置26突出表面182设置,第二电子装置26的侧边亦得作为挡止第一电子装置3的止挡结构。
请参阅图8,其为支撑装置1形成的支撑结构以另一状态支撑第一电子装置3的侧视图。当使用者无需与其它电子装置协同操作时,支撑装置1可提供较平缓的支撑角度,有利于使用者自然直接于第一电子装置3上进行触控操作。如图8所示,支撑装置1放置于平面P1上时,第三板件18的表面182朝下,第二板件14及第三板件18均平放于平面P1上,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仍通过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使用者可将第一电子装置3以其第三侧32与枢接机构20连接,第一电子装置3以其第四侧34放置于平面P1上,使得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朝上。于此实施例中,该支撑结构向上撑起第一电子装置3,使第一电子装置3与平面P1间的夹角40大于5度且小于45度,以适于一般使用的视角。此夹角40可通过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形成的支撑结构的几何尺寸决定。于此使用情境中,于该支撑结构形成的过程中,第一电子装置3可持续与枢接机构20的连接,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此外,于实际使用上,第一电子装置3亦可以其背面38支撑于枢接机构20(例如磁吸背面38)或第一板件12上,如图9所示;此时,第一电子装置3与平面P1间可产生较大的夹角40。另外,补充说明的是,于此使用情境中,因第二电子装置26无需使用,故不绘示于图8中,以简化图示;又,于此使用情境中,因为实作上第一电子装置3可切断与第二电子装置26的通讯连接或忽略第二电子装置26的响应,故即使第二电子装置26与支撑装置1结构整合导致第二电子装置26(例如键盘)朝下而触碰平面P1,也不会对第一电子装置3产生影响。
于前述实施例中,固定机构16由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实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0,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形成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10中支撑装置与图3中支撑装置1结构逻辑大致相同,故图10中支撑装置各部件仍沿用图3中支撑装置1相关部件的标号,关于支撑装置1各部件的相关说明,于图10中支撑装置亦有适用,不另赘述。如图10所示,图10中支撑装置与图3中支撑装置1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图10中支撑装置的固定机构16以可挠性连接件166实现。可挠性连接件166连接于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之间,兼具连接及固定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的功能。实际操作中,可挠性连接件166可为纯金属板、合金薄板或其它可形塑定形的材料制成的连接件,其两端部分别埋入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中,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形成支撑结构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相对旋转以使可挠性连接件166弯曲,并通过可挠性连接件166可形塑定形的特性,固定机构16外形即能被调整改变并保持,因而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能被设置在第一特定夹角22状态,即以第一特定夹角22固定。该支撑结构形成后即可用以支撑第一电子装置3(以虚线绘示于图10中)。同样地,固定机构16外形亦能被调整改变并保持以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能被设置在平行状态,进而使该支撑装置能作为第一电子装置3的保护盖。
请参阅图11,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伸展后的示意图。图11中支撑装置与图3中支撑装置1结构逻辑大致相同,故图11中支撑装置各部件仍沿用图3中支撑装置1相关部件的标号,关于支撑装置1各部件的相关说明,于图11中支撑装置亦有适用,不另赘述。如图11所示,图11中支撑装置与图3中支撑装置1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图11中支撑装置的固定机构16以至少一摩擦铰链168实现。摩擦铰链168包含固定至第一板件12的第一固定部168a、固定至第二板件14的第二固定部168b及枢轴168c,第一固定部168a及第二固定部168b以枢轴168c枢接。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即能利用摩擦铰链168提供的摩擦力以第一特定夹角22固定。实际操作中,该摩擦力的大小可利用摩擦铰链168的弹簧垫圈168d的设置来控制。
另外,于此实施例中,摩擦铰链168利用摩擦力产生定位效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以利用结构卡合机制实现定位效果的铰链170取代摩擦铰链168亦可。铰链170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铰链170包含第一固定部170a、第二固定部170b、枢轴170c及弹簧170d。第一固定部170a固定于第一板件12,第二固定部170b固定于第二板件14,枢轴170c穿过第一固定部170a、第二固定部170b及弹簧170d,并以螺帽170e组合固定。于第一固定部170a上形成二个定位槽1702a、1702b,于第二固定部170b上形成一个定位肋172c,通过弹簧170d的弹力迫使定位肋172c卡入其中一个定位槽1702a、1702b,弹力的大小可通过改变螺帽170e与枢轴170c间的相对位置来调整。因此,当定位肋172c卡入定位槽1702a时,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即被设置在平行状态;当定位肋172c卡入定位槽1702b时,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即被设置在第一特定夹角22状态(参阅图3所示的状态)。换言之,铰链170具有定位角度1704,即定位槽1702a、1702b形成的圆心角,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能利用铰链170的定位角度1704以第一特定夹角22固定;原则上,定位角度1704与第一特定夹角22互补。补充说明的是,前述铰链168、170仅为示例,于实际产品设计上,结构更为复杂的铰链亦得适用,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为便于说明,铰链168、170为比例夸张绘示于图11及图12中,其实际尺寸应视实际产品而定。
请参阅图13,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5伸展后的示意图。支撑装置5包含第一板件52、第二板件54、固定机构56、第三板件58及第四板件60。第二板件54具有第一侧542及第二侧544,第一侧542与第二侧544为相对两侧。第一板件52设置于第一侧542且能相对于第二板件54旋转。第三板件58设置于第二侧544并能相对于第二板件54旋转。第四板件60设置于第一板件52与第二板件54之间。实际操作中,第一板件52、第二板件54、第三板件58及第四板件60得同时以软性材料包覆,例如厚胶膜50(以粗实线表示于图中),即可产生可相对旋转的效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直接于各板件52、54、58及60上形成孔轴结构或其它枢接结构枢接亦可。
于本实施例中,固定机构56包含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第一拘束板件562连接于第一板件52和第二拘束板件564之间,第二拘束板件564连接于第一拘束板件562和第二板件54之间,第一板件52、第二板件54、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均能相对旋转。详细来说,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分别为形状基本上近似三角形的板件,第一拘束板件562具有第一边562a、第二边562b及第三边562c,第一拘束板件562的第三边562c为圆弧形,第二拘束板件564具有第四边564a、第五边564b及第六边564c,第一板件52具有第一斜边522,第二板件54具有第二斜边546。第一拘束板件562的第一边562a连接第一板件52的第一斜边522,第一拘束板件562的第二边562b连接第二拘束板件564的第五边564b,第二拘束板件564的第四边564a连接第二板件54的第二斜边546。同样地,实际操作中,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亦得同时与第一板件52、第二板件54、第三板件58及第四板件60以软性材料包覆,例如厚胶膜50,即可产生可相对旋转的效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直接于各板件52、54、58、60、562及564上形成孔轴结构或其它枢接结构枢接亦可。
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件52与第二板件54经由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已可有效连接,故实际操作中,第一板件52与第二板件54之间无直接实体连接的必要。此外,为简化图示,于本实施例中,各板件52、54、58、60、562及564以厚胶膜50(为简化图面线条,仅示意于侧视图平面图中)包覆以产生可旋转机制为例,故各板件52、54、58、60、562及564间形成间隙,以利各板件52、54、58、60、562及564能有效旋转。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件52与第二板件54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机构56,其结构及作动均对称,于本文中仅对其中一个固定机构56说明,另一个亦同,不另赘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请并参阅图14,图14为支撑装置5作为第一电子装置3保护盖的示意图,其中第一电子装置3以虚线绘示于图中,另为简化图面线条,厚胶膜10仅于板件连接处示意绘示,以下各图亦同,不另赘述。当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平行设置时,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保持在平行状态,亦即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间亦为平行设置,即如图13所示;此时,第二板件54及第三板件58可用以覆盖至少部分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即其屏幕所在处。于本实施例中,支撑装置5以第一板件52贴附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作为第一电子装置3能相对支撑装置5旋转的机制,例如第一板件52具有磁性部,例如由复数个磁铁524组成(以虚线绘示其位置于图13),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壳以顺磁性材料制成或于对应磁铁524埋入磁铁或是磁性构件,即可实现前述贴附效果。实际操作中,因第一拘束板件562亦随第一板件52贴附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上,故第一拘束板件562亦可具有磁性部,例如磁铁562d(以虚线绘示其位置于图13),以吸附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上。因此,支撑装置5于实际保护盖应用中,第一板件52附着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第二板件54及第三板件58绕过第一电子装置3的第三侧32并以水平设置时,可用以覆盖至少部分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当第二板件54与第三板件58的总面积大致等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的面积时,第二板件54与第三板件58即可完整覆盖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以获得对第一电子装置3较佳的保护效果,并且第二拘束板件564的第六边564c和第三板件58的侧边581形成直线,可配合第一电子装置3的轮廓,对第一电子装置3的保护作用更为完整,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原则上支撑装置5仅需能保护位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的触控屏幕已足够。
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由于支撑装置5作为保护盖时,需绕过第一电子装置3的第三侧32,因此第一板件52与第二板件54间至少存有略大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厚度的间距,以使第一板件52与第二板件54能分别平覆于第一电子装置3上。于本实施例中,于此间距中,支撑装置5设置第四板件60,因此第四板件60的宽度大致等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厚度,此除可对第一电子装置3的第三侧32发挥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外,亦有助于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其形成结构详如后文。
请参阅图13及图15,图15为支撑装置5形成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第一电子装置3以虚线绘示于图15中。以图13的视角为基准,当使用者需利用支撑装置5支撑第一电子装置3时,使用者可先将第一电子装置3脱离支撑装置5,接着使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相对向后旋转而旋入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之间,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间的夹角减小,同时带动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相对旋转以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间夹角减小至第一特定夹角62。经由对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相对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的尺寸设计,利用结构相互支撑的特性,可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弯折后放置于桌面上时,可被稳定设置在第一特定夹角62状态,以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拘束板件564具有磁性部,例如磁铁564d,第二板件54对应具有另一磁性部,例如磁铁548。于使用者旋转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以形成支撑结构时,磁铁564d、548(以虚线表示其位置于图13中)相互磁吸以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以第一特定夹角62固定,如图15所示;其中第二板件54与第二拘束板件564叠在一起,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前述操作利用磁吸作用,可使该支撑结构更为稳定。如图15所示,第一板件52与第二板件54间存有相当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厚度的间距,由于第四板件60具有相当刚性,故可避免第一板件52及第一拘束板件562相对第二板件54及第二拘束板件564过度移动而影响该支撑结构的稳定度。补充说明的是,在不考虑第一板件52与第二板件54间的间距可能产生的问题,逻辑上,第一板件52与第二板件54间的夹角的固定可通过控制第一板件52的第一斜边522及第二板件54的第二斜边546的夹角实现,因此实作上可通过固定第一拘束板件562与第二拘束板件564间的夹角,再通过分别与第一斜边522及第二斜边546连接的第一边562a及第四边564a实现控制第一板件52与第二板件54间的夹角。
如图16所示,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形成支撑结构后,与第三板件58一起放置于平面P1(例如桌面)上时,第三板件58以第二特定夹角64相对于第二板件54设置以使第三板件58的表面582朝上;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特定夹角64为零,使第二板件54实质突出于第三板件58上方。实际操作中,第二板件54具有磁性部,例如由复数个磁铁550(以虚线表示其位置于图13中)组成,第三板件58对应具有磁性部,例如由复数个磁铁584(以虚线表示其位置于图13中),第二板件54与第三板件58通过磁铁550、584相互磁吸,以使第二特定夹角64保持为零度。该支撑结构通过第一板件52接触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以支撑第一电子装置3,使得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朝上。第二电子装置26(例如键盘或其它输入装置)即可设置于表面582上且位于第一电子装置3前方,进而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环境,例如需双手打字的使用情境。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电子装置26另外固定于第三板件58上,例如贴附或机构卡合,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将第二电子装置26直接与第三板件58结构整合,例如沉入第三板件58的表面582,使得支撑装置5于作为保护盖的使用情境中不会刮伤第一电子装置3的正面36,此时其余板件54、58及564的位置或厚度等相关尺寸亦需视情况设变,以能较佳地发挥对第一电子装置3保护盖的功能。第二电子装置26与第一电子装置3间的通讯连接得以无线通讯连接或实体缆线连接实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壳以顺磁性材料制成,该支撑结构通过磁铁524磁吸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使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与第一板件52大致紧贴以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如图16所示,其中平面P1以链线表示。
补充说明的是,实际操作中,防止第一电子装置3相对支撑装置5移动,支撑装置5亦可于第三板件58设置磁性部,亦由复数个磁铁586(以虚线绘示其位置于图13及图15中)组成,第三板件58即可通过磁铁586磁吸第一电子装置3的侧边,使第一电子装置3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如图17所示。实际操作中,可通过调整磁铁586的设置位置以使得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与第一板件52大致紧贴以获取该支撑结构与第一电子装置3较大的接触面积,有助于支撑的稳定性;此时,第一板件52的磁铁524亦可对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磁吸,更加强对第一电子装置3的固定效果。另外,防止第一电子装置3相对支撑装置1移动,实际操作中亦可采用结构拘束的设计,例如于第三板件58上设置止挡结构,使得第三板件58可通过该止挡结构抵接第一电子装置3的侧边,使第一电子装置3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例如该止挡结构为凹槽588,第一电子装置3的侧边直接部分设置于凹槽588中,如图18所示;又例如该止挡结构为挡板589,枢接于第三板件58上,需使用时,挡板589即旋出表面582以挡止第一电子装置3的侧边,如图19所示。若第二电子装置26突出表面582设置,第二电子装置26的侧边亦得作为挡止第一电子装置3的止挡结构。
于图15中,固定机构56由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实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20,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形成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20中支撑装置与图15中支撑装置5结构逻辑大致相同,故图10中支撑装置各部件仍沿用图15中支撑装置5相关部件的标号,关于支撑装置5各部件的相关说明,于图20中支撑装置亦有适用,不另赘述。如图20所示,图20中支撑装置与图15中支撑装置5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图20中支撑装置的固定机构56以可挠性连接件566实现。可挠性连接件566连接于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之间,兼具连接及固定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的功能,包含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间存有适当的间距,以补偿第一电子装置3的厚度。实际操作中,可挠性连接件566可为纯金属板、合金薄板或其它可形塑定形的材料制成的连接件,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形成支撑结构的过程中,使用者可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相对旋转以使可挠性连接件566弯曲,并通过可挠性连接件566可形塑定形的特性,固定机构56外形即能被调整改变并保持,因而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能被设置在第一特定夹角62状态,即以第一特定夹角62固定。该支撑结构形成后即可用以支撑第一电子装置3(以虚线绘示于图20中)。同样地,固定机构56外形亦能被调整改变并保持以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能被设置在平行状态,进而使该支撑装置能作为第一电子装置3的保护盖。
请参阅图21,其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伸展后的示意图。图21中支撑装置与图15中支撑装置5结构逻辑大致相同,故图21中支撑装置各部件仍沿用图15中支撑装置5相关部件的标号,关于支撑装置5各部件的相关说明,于图21中支撑装置亦有适用,不另赘述。如图21所示,图21中支撑装置与图15中支撑装置5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图21中支撑装置的固定机构56以至少一摩擦铰链568实现。摩擦铰链568包含固定至第一板件52的第一固定部568a、固定至第二板件54的第二固定部568b及枢轴568c,第一固定部568a及第二固定部568b以枢轴568c枢接。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即能利用摩擦铰链568提供的摩擦力以第一特定夹角62固定。实际操作中,该摩擦力的大小可利用摩擦铰链568的弹簧垫圈568d的设置来控制。又,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间的间距,即得直接以摩擦铰链568主体的外径实现。
另外,于此实施例中,摩擦铰链568利用摩擦力产生定位效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以利用结构卡合机制实现定位效果的铰链170取代摩擦铰链568亦可。铰链170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其中,第一固定部170a固定于第一板件52,第二固定部170b固定于第二板件54。同样地,当定位肋172c卡入定位槽1702a时,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即被设置在平行状态;当定位肋172c卡入定位槽1702b时,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即被设置在第一特定夹角62状态(参阅图15所示的状态)。换言之,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能利用铰链170的定位角度1704以第一特定夹角62固定;于本实施例中,原则上,定位角度1704与第一特定夹角62互补。补充说明的是,前述铰链568、170仅为示例,于实际产品设计上,结构更为复杂的铰链亦得适用,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为便于说明,铰链568、170是比例夸张绘示,其实际尺寸应视实际产品而定。
于第13至图15中支撑装置5的结构中,第一板件52仅覆盖部分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第13至图15及第22至图24,图22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支撑装置7伸展后的示意图,图23为图22中支撑装置7形成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24为图22中支撑装置7作为第一电子装置3保护盖的示意图。支撑装置7与支撑装置5的结构大致相同,因此,除了主要不同的部件外,支撑装置7各部件的编号仍沿用支撑装置5各部件的编号,关于支撑装置5各部件的相关说明,于支撑装置7亦有适用,不另赘述。支撑装置7的第一板件72远大于支撑装置5的第一板件52,各板件72、54、及60亦得同时以软性材料包覆,例如厚胶膜70(以粗实线表示于图22中)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件72的面积大致等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的面积,因此当支撑装置7作为保护盖使用时,第一板件72可覆盖大部分的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此外,由于第一板件72相对于第一板件52大,因此当支撑装置7作为支撑架时,第一板件72对第一电子装置3可提供较大的托持面积,有利于提升对第一电子装置3的固定效果。补充说明的是,相较于支撑装置5的第一板件52,支撑装置7的第一板件72上可设置更多的磁铁724,有助于稳固贴附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拘束板件762的轮廓配合第一板件72设变,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于前述说明中,以支撑装置1及支撑装置5分别说明两种第二特定夹角24、64,但支撑装置1及支撑装置5的实际应用不以此为限。例如支撑装置1亦得采用第二特定夹角24为零的情形而对第一电子装置3提供支撑功能,如图25所示。此时,第二板件14与第三板件18叠在一起,使得第二特定夹角24为零,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形成的支撑结构即以第一板件12接触第一电子装置3(以虚线绘示于图25中)的背面38以支撑第一电子装置3。其中,第二板件14与第三板件18可如同支撑装置5的第二板件54与第三板件58,于对应处可设置磁性部,以相互磁吸,使第二特定夹角24可稳定保持为零;此外,第一板件12亦可如同支撑装置5的第一板件52,于其上设置磁吸部以磁吸第一电子装置3的背面38,提升支撑装置1对第一电子装置3支撑的稳定度。关于支撑装置5支撑机制的相关说明,于图25中支撑装置1中可适用者,亦有适用,不另赘述。补充说明的是,于图25中支撑装置1中,设置于第三板件18的表面182上的第二电子装置26轮廓可能需配合设变或选用合适的第二电子装置26,此为本技术领域熟知技艺者可轻易完成,故于此不另赘述。
补充说明的是,于前述关于支撑第一电子装置3的各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装置3均以其长边为底而支撑,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于实际应用中,第一电子装置3的支撑方向应视使用者需求或是运行于第一电子装置3的应用程序而定,于此不另赘述。
如前文说明,本发明的支撑装置可经由简单的操作即可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以支撑第一电子装置,并且该支撑装置于平板计算机前方提供另一设置区域以供第二电子装置,进而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环境。此外,本发明的支撑装置亦可作为第一电子装置的保护盖,而与第一电子装置一并收纳。另外,于实际产品设置中,第二电子装置可直接与本发明的支撑装置直接结构整合在一起,即形成具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便于使用者携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26)

1.一种支撑装置,可用以支撑第一电子装置,该第一电子装置具有正面与背面,其特征在于,该支撑装置包含:
第一板件;
第二板件,具有第一侧及第二侧,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是相对两侧,该第一板件设置于该第一侧并能相对于该第二板件旋转;
固定机构,连接于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之间,该固定机构外形能根据使用者外力而被调整改变并保持,因而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能被设置在平行状态或第一特定夹角状态,当该使用者外力消失时,该固定机构外形保持不变;以及
第三板件,设置于该第二侧并能相对于该第二板件旋转,该第三板件具有表面;
其中,当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通过该固定机构保持在该第一特定夹角状态时,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形成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可支撑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使得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和一水平面间保持为一定的观察角度,且该第三板件以第二特定夹角相对于该第二板件设置以使该表面朝上;以及
当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保持在该平行状态时,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可用以覆盖至少一部分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机构为可挠性连接件、或者为铰链,用以连接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通过该可挠性连接件、或者该铰链,以该第一特定夹角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机构包含第一拘束板件及第二拘束板件,该第一拘束板件连接于该第一板件和该第二拘束板件之间,该第二拘束板件连接于该第一拘束板件和该第二板件之间,当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处于同一平面时,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间亦处于同一平面,此时该第一拘束板件、该第二拘束板件、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可平坦覆盖于该第一电子装置上,以及当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间夹角因相对旋转而减小时,同时带动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相对旋转以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间夹角减小至该第一特定夹角以形成该支撑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分别为形状近似三角形的板件,该第一拘束板件具有第一边、第二边及第三边,该第二拘束板件具有第四边、第五边及第六边,该第一板件具有第一斜边,该第二板件具有第二斜边,该第一拘束板件的该第一边连接该第一板件的该第一斜边,该第一拘束板件的该第二边连接该第二拘束板件的该第五边,该第二拘束板件的该第四边连接该第二板件的该第二斜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处于同一平面时,该第一拘束板件的该第三边及该第二拘束板件的该第六边和该第三板件的侧边形成直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间平行设置时,该第一拘束板件的该第三边为圆弧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拘束板件具有第一磁性部,该第一板件对应具有第二磁性部,该第一磁性部与该第二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以该第一特定夹角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拘束板件具有第三磁性部,该第二板件对应具有第四磁性部,该第三磁性部与该第四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以该第一特定夹角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拘束板件具有第一磁性部,该第二拘束板件对应具有第三磁性部,该第一磁性部与该第三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该第一拘束板件及该第二拘束板件间夹角减少,使该第一板件及该第二板件以该第一特定夹角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特定夹角为钝角,使该第二板件突出于该第三板件,该支撑结构通过该第二板件接触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以支撑该第一电子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件具有第五磁性部,该支撑结构通过该第五磁性部磁吸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板件具有第六磁性部,该第三板件通过该第六磁性部磁吸该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边,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板件具有止挡结构,该第三板件可通过该止挡结构抵接该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边,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特定夹角为零度,使该第一板件突出于该第三板件上方,该支撑结构通过该第一板件接触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以支撑该第一电子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件具有第七磁性部,该支撑结构通过该第七磁性部磁吸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4及14其中之一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件具有第八磁性部,该第三板件对应具有第九磁性部,该第二板件与该第三板件通过该第八磁性部与该第九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该第二特定夹角保持为零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板件具有止挡结构,该第三板件可通过该止挡结构抵接该第一电子装置的侧边,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保持在被该支撑结构支撑的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枢接机构,该枢接机构和该第二板件连结于该第一板件上的相对两侧,该第一电子装置具有第三侧及相对该第三侧的第四侧,该第一电子装置能以该第三侧与该枢接机构连接以使该第一板件能相对该第一电子装置旋转,其中当该支撑结构的该第二板件放置于平面上,且该第一电子装置以该第四侧放置于该平面上时,该支撑结构向上撑起该第一电子装置,使该第一电子装置与该平面间的夹角大于5度且小于45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接机构包含磁性部,该枢接机构通过该磁性部磁吸该第三侧以与该第一电子装置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枢接机构,相对该第二板件设置于该第一板件上,与该第一电子装置的一侧连接以使该第一板件能相对该第一电子装置旋转,其中当该第一板件、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间均为平行设置时,该第一板件、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可用以覆盖至少一部分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枢接机构包含磁性部,该枢接机构通过该磁性部磁吸该第三侧以与该第一电子装置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水平设置时,该第一板件附着于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且该第二板件及该第三板件可用以覆盖至少一部分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板件与该第三板件的总面积大致等于该第一电子装置的正面的面积。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第四板件,该第四板件设置于该第一板件与该第二板件之间,该第四板件的宽度大致等于该第一电子装置的厚度。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板件的面积大致等于该第一电子装置的背面的面积。
26.一种具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可用以支撑第一电子装置,该第一电子装置具有正面与背面,正面带有显示屏,其特征在于,该输入装置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以及
第二电子装置,设置于该第三板件表面上且位于该第一电子装置显示屏的前方,该第二电子装置可接受该使用者操作而传送电讯号到该第一电子装置。
CN 201210036146 2012-02-17 2012-02-17 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及具该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14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036146 CN102591424B (zh) 2012-02-17 2012-02-17 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及具该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10036146 CN102591424B (zh) 2012-02-17 2012-02-17 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及具该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1424A true CN102591424A (zh) 2012-07-18
CN102591424B CN102591424B (zh) 2013-09-11

Family

ID=46480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1003614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1424B (zh) 2012-02-17 2012-02-17 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及具该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91424B (zh)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99182A (zh) * 2012-08-08 2014-04-02 苹果公司 附件设备
CN103815873A (zh) * 2014-01-02 2014-05-28 深圳源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手掌式多参数测量仪及其工作方法
WO2014079026A1 (en) * 2012-11-22 2014-05-30 Thomson Licensing Terminal supporting apparatus
CN103984389A (zh) * 2014-03-27 2014-08-1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保护套
CN104166433A (zh) * 2014-05-16 2014-11-2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保护盖装置
CN104281211A (zh) * 2013-07-11 2015-01-14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机构及电子系统
CN104460836A (zh) * 2013-09-16 2015-03-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4879618A (zh) * 2014-02-28 2015-09-0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整平板状显示装置的支撑角度的支撑设备
CN105229554A (zh) * 2012-12-05 2016-01-06 新流量有限责任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覆盖、保护和定位
CN105378583A (zh) * 2014-04-09 2016-03-02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计算设备的用铰链链接的盖子
CN105431795A (zh) * 2013-08-22 2016-03-23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磁吸引的显示构件和基部构件
CN105632343A (zh) * 2016-03-31 2016-06-0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7515642A (zh) * 2016-06-16 2017-12-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组件
US10340969B2 (en) 2013-08-13 2019-07-02 Apple Inc. Magnetic related features of a cover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14278813A (zh) * 2020-09-28 2022-04-05 淮安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弯折的软性支撑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85283A1 (en) * 2005-06-16 2006-12-21 Michael Simonian Notebook computer folding ergonomic pad
CN101957640A (zh) * 2010-10-27 2011-01-26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触控输入功能的保护套
CN201836608U (zh) * 2010-10-25 2011-05-18 周群杰 折叠式支撑座
CN102232689A (zh) * 2010-04-27 2011-11-09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免持皮套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85283A1 (en) * 2005-06-16 2006-12-21 Michael Simonian Notebook computer folding ergonomic pad
CN102232689A (zh) * 2010-04-27 2011-11-09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免持皮套
CN201836608U (zh) * 2010-10-25 2011-05-18 周群杰 折叠式支撑座
CN101957640A (zh) * 2010-10-27 2011-01-26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触控输入功能的保护套

Cited B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99182A (zh) * 2012-08-08 2014-04-02 苹果公司 附件设备
US9954571B2 (en) 2012-08-08 2018-04-24 Apple Inc. Cover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WO2014079026A1 (en) * 2012-11-22 2014-05-30 Thomson Licensing Terminal supporting apparatus
US10470540B2 (en) 2012-12-05 2019-11-12 Newflux, Llc Covering, protecting, and positioning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5229554A (zh) * 2012-12-05 2016-01-06 新流量有限责任公司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覆盖、保护和定位
CN104281211A (zh) * 2013-07-11 2015-01-14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机构及电子系统
CN104281211B (zh) * 2013-07-11 2017-08-15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机构及电子系统
US10340969B2 (en) 2013-08-13 2019-07-02 Apple Inc. Magnetic related features of a cover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CN105431795A (zh) * 2013-08-22 2016-03-23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磁吸引的显示构件和基部构件
CN105431795B (zh) * 2013-08-22 2019-06-28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磁吸引的显示构件和基部构件
CN104460836A (zh) * 2013-09-16 2015-03-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4460836B (zh) * 2013-09-16 2018-07-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3815873A (zh) * 2014-01-02 2014-05-28 深圳源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手掌式多参数测量仪及其工作方法
CN103815873B (zh) * 2014-01-02 2016-04-06 深圳源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手掌式多参数测量仪及其工作方法
CN104879618B (zh) * 2014-02-28 2017-02-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整平板状显示装置的支撑角度的支撑设备
CN104879618A (zh) * 2014-02-28 2015-09-0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整平板状显示装置的支撑角度的支撑设备
CN103984389B (zh) * 2014-03-27 2017-02-15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保护套
CN103984389A (zh) * 2014-03-27 2014-08-1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保护套
CN105378583A (zh) * 2014-04-09 2016-03-02 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计算设备的用铰链链接的盖子
CN104166433A (zh) * 2014-05-16 2014-11-2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保护盖装置
CN104166433B (zh) * 2014-05-16 2017-06-2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保护盖装置
CN105632343A (zh) * 2016-03-31 2016-06-0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07515642A (zh) * 2016-06-16 2017-12-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组件
CN107515642B (zh) * 2016-06-16 2020-08-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组件
CN114278813A (zh) * 2020-09-28 2022-04-05 淮安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可弯折的软性支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1424B (zh)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1424B (zh) 电子装置的支撑装置及具该支撑装置的输入装置
TWI487464B (zh) 可攜式電腦
CN106371509B (zh) 一种电子设备
US8917500B2 (en) Portable computer
US2014011889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6006239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6415428A (zh) 具有可旋转的显示构件的计算设备
US8922984B2 (en) Portable computer
CN201974731U (zh) 平板电脑用旋转皮套
KR20090035408A (ko) 지지장치와 이를 구비하는 듀얼 디스플레이장치
US20220253101A1 (en) Portable Triple Mount
KR200430156Y1 (ko) 컴퓨터용 책상
CN201097264Y (zh) 一种可转动的笔记本电脑支座
US20140117195A1 (en) Lift device
CN201032525Y (zh) 组合型台式个人计算机
KR20090062214A (ko) 듀얼 모니터
CN205103772U (zh) 一种倾斜度可调键盘
KR100659716B1 (ko) 듀얼 모니터 힌지장치
CN202815669U (zh) 便携式电脑
CN102979812A (zh) 一种云台万向定位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灯光控制台
CN201174846Y (zh) 具有可调动支架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CN202548715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
CN209473995U (zh) 一种多功能桌
CN102334807A (zh) 保护装置及使用该保护装置的电子设备
CN201122251Y (zh) 一种可调节倾斜角度的笔记本电脑支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1

Termination date: 201602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