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7474A - 基站装置和干扰抑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站装置和干扰抑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77474A
CN102577474A CN2010800446737A CN201080044673A CN102577474A CN 102577474 A CN102577474 A CN 102577474A CN 2010800446737 A CN2010800446737 A CN 2010800446737A CN 201080044673 A CN201080044673 A CN 201080044673A CN 102577474 A CN102577474 A CN 102577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station apparatus
information
another base
anoth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467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刚史
持田英史
田中义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77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774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即便在FDD(频分双工)系统中,也能使用波束成形来执行干扰抑制。基站装置(1)使用频分双工系统来执行通信。基站装置(1)包括用于接收从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的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基站装置(1)执行波束成形处理,以通过使用从由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接收到的下行信号中获得的信息,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每个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所述信息与基站装置(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每一个之间的传输路径相关。

Description

基站装置和干扰抑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装置和用于抑制来自基站装置的信号对于位于另一个小区中的终端装置进行干扰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尽可能多地减小终端装置不能进行无线通信的面积,常常安装多个基站装置,使得它们的无线电覆盖区域彼此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从某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信号可能到达靠近所述某个基站装置的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小区中存在的终端装置,并且成为这个终端装置的干扰信号。
熟知的是,可以通过波束成形来抑制这种干扰。也就是说,基站装置执行波束成形,使得波束指向其自身小区中存在的终端装置(下文中,被称为“期望终端”)而使零陷波束(null beam)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小区中存在的终端装置(下文中,被称为“干扰终端”)。由此,来自基站装置的信号(干扰信号)不太可能到达干扰终端,从而干扰得以抑制(参照波束成形的非专利文献1)。
引用列表
[非专利文献]
[NPL1]1998年11月25日由Kagaku Gijyutsu Shuppan出版、Nobuyoshi KIKUMA所著的“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 Using ArrayAntenna”(使用阵列天线的自适应信号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将零陷波束指向干扰终端同时将波束指向期望终端,基站装置需要到干扰终端的传输路径的信息(传输路径的传递函数)以及到期望终端的传输路径的信息(传输路径的传递函数)。
因为基站装置本质上要执行与期望终端的通信,所以基站装置可以容易获得到期望终端的传输路径信息。也就是说,期望终端基于从基站装置接收的下行信号中包括的已知信号,诸如导频信号,估计从基站装置到期望终端的下行链路信道的传输路径信息,并且将传输路径信息包括在要发送到基站装置的上行信号中。
虽然基站装置本质上没有执行与干扰终端的通信,但是如果基站装置可以接收(截获)从干扰终端发送的信号,则基站装置可以估计到干扰终端的传输路径信息。
例如,在TDD(时分双工)系统中,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使用相同的频率。因此,基站装置可以接收从干扰终端发送的上行信号,并且基于上行信号中包括的已知信号,诸如导频信号,来获得从干扰终端到基站装置的上行链路信道的传输路径信息。
在TDD系统中,因为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使用相同的频率,所以基于上行链路信道和下行链路信道之间的对称性,可以估计上行链路信道的传输路径信息作为从基站装置到干扰终端的下行链路信道的传输路径信息。
然而,在FDD(频分双工)系统中,因为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使用不同的频率,所以上行链路信道和下行链路信道之间不存在对称性。因此,不能使用与TDD系统相同的方法来获得从基站装置到干扰装置的传输路径信息。因此,在FDD系统中,已不可能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干扰终端的波束成形来抑制对干扰终端的干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技术,通过在FDD(频分双工)系统中进行波束成形来抑制对干扰终端(在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小区中存在的终端装置)的干扰。
问题的解决方案
(1)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频分双工执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包括: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所述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接收从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以及波束成形处理单元,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执行波束成形处理,以通过使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信息,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所述信息可从所接收的下行信号中得到。
因为根据本发明的基站装置设置有在频分双工系统中不一定需要的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所以基站装置可以从另一个基站装置接收下行信号。因此,有可能从下行信号中获得下行信号频率下的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信息。因此,鉴于从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有可能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
即使当零陷波束没有直接指向干扰终端时,通过只将零陷波束指向与干扰终端无线连接的基站装置,也有可能实现一定水平的干扰抑制效果。
(2)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能够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用于确定是否有终端装置无线连接到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确定信息,并且基于所述确定信息,确定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避免零陷波束指向没有终端装置与其无线连接的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情形。
(3)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能够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得到确定信息,所述确定信息使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能够确定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的效果的程度,所述效果是当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时得到的,并且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所述确定信息确定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根据可以得到的干扰抑制效果的程度确定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
(4)当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其它基站装置的数目超过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时,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能够基于所述确定信息,选择零陷波束实际应该指向的另一个基站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其它基站装置的数目超过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时,也可以将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其它基站装置的数目限制在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的范围内。
(5)优选地,所述确定信息是指示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和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之间的距离的信息。随着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和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之间的距离减小,本发明的干扰抑制效果提高。因此,优选地将距离信息用作确定信息。
(6)优选地,所述确定信息是指示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中的信号接收状况的信息。如果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中的信号接收状况差时,该终端装置有可能经历干扰。因此,当零陷波束指向这个终端装置时,可以实现本发明的干扰抑制效果。因此,优选地,使用指示接收状况的信息作为确定信息。
(7)优选地,所述确定信息是指示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中的信号接收状况的信息,并且所述信号接收状况包括当零陷波束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时的第一接收状况和当没有零陷波束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时的第二接收状况。通过将当有零陷波束指向时的接收状况与没有零陷波束指向时的接收状况进行比较,可以掌握通过引导零陷波束指向实现的干扰抑制效果的程度。因此,优选地,使用这两种接收状况作为确定信息。
(8)优选地,所述确定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距离的信息,或者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中的信号衰减程度的信息,或者指示当所述基站装置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接收下行信号时的接收信号功率和/或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发送信号功率的信息。这多条信息中的每条信息是与影响来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干扰信号)的大小的指标相关的信息,并且当干扰信号大时,有可能要求通过引导零陷波束指向进行干扰抑制。因此,优选地,使用这多条信息作为确定信息。
(9)优选地,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得到指示由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分配到终端装置的时间和/或频率的无线电资源分配信息,并且执行波束成形处理,使得在所述无线电资源分配信息指示的时间和/或以所述无线电资源分配信息指示的频率将零陷波束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因为零陷波束旨在抑制对终端装置的干扰,如果在分配到终端装置的时间和/或以分配到终端装置的频率形成零陷波束,则可以避免形成无用的零陷波束。
(10)优选地,所述基站装置包括获得单元,所述获得单元用于经由连接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回程线路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容易地从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确定信息、无线电资源分配信息等。
(11)优选地,所述基站装置包括获得单元,所述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无线广播信息中包括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容易地从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确定信息、无线电资源分配信息等。
(12)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能够在所述基站装置的天线总数的范围内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并且在零陷波束成形对波束成形的限制内,形成朝向与所述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波束。在这种情况下,优先执行零陷波束成形,并且增强干扰抑制效果。
(13)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能够在所述基站装置的天线总数的范围内确定与所述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并且在朝向所述终端装置的波束成形对零陷波束成形的限制内形成零陷波束。在这种情况下,在优先执行与无线连接到基站装置的终端装置的通信的同时,可以执行干扰抑制。
(14)优选地,所述基站装置包括用于实现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基站间同步的基站间同步处理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基站装置可以从与所述基站装置同步的另一个基站装置接收下行信号,所以有助于进行接收、解调等。
(15)优选地,所述基站间同步处理单元基于所述下行信号接收单元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接收的下行信号,检测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同步误差,并且校正所述同步误差。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在不使用GPS信号等的情况下实现了基站间同步,所以不需要GPS接收器,从而导致基站装置的尺寸减小。
(16)优选地,在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发送被暂停的时刻,所述下行信号接收单元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接收下行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防止来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被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接收。
(17)优选地,所述基站装置被构造为具有2W或更低的发送信号功率的小型基站装置。
(18)优选地,所述基站装置被构造为具有20mW至200mW范围内的发送信号功率的毫微微基站装置。
(19)优选地,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直接或间接指示当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时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间接指示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包括:影响干扰抑制效果的程度或存在/不存在的信息;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等),执行对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确定;然后基于所述确定的结果,确定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
(20)优选地,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直接或间接指示当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时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执行对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确定;并且基于所述确定的结果,调节要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零陷波束的强度。
(21)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
(22)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如下信息中的任一种:指示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发生的切换的次数的信息;其值受所述切换的次数影响的信息;指示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的接收水平的大小的信息;指示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到所述基站装置的传输路径中的衰减值的信息;以及指示当检测到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时的检测结果的信息。
(23)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执行所述确定,并且当所述基站装置太靠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以致即使当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时也不能实现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效果时,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
(24)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执行所述确定,并且随着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位置关系彼此更靠近,而减小要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零陷波束的深度。
(25)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执行所述确定,并且当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彼此分开的程度使得不发生干扰时,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
(26)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执行所述确定,并且随着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位置关系彼此更靠近,而增大要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零陷波束的深度。
(27)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执行所述确定,由此确定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是处于第一位置关系还是处于第二位置关系。在所述第一位置关系中,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靠近的程度使得必须抑制干扰,并且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分开的程度使得可以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而获得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效果。在所述第二位置关系中,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靠近的程度使得必须抑制干扰,并且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太靠近以致即使当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时也不能获得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效果。
(28)优选地,所述基站装置是具有比宏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功率小的发送信号功率的小型基站装置,并且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优选地,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确定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是宏基站装置还是小型基站装置,并且执行干扰抑制效果的确定,然后基于这两个确定的结果,执行所述波束成形处理。
(29)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
(30)优选地,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是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相关的信息,并且是用于允许确定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
(31)优选地,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是指示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通信频率的信息,或者指示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电源接通/断开状态的信息,或者指示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类型的信息。
(32)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是否执行或者是否可以执行除了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之外的干扰抑制手段的信息。
(33)优选地,指示是否执行或者是否可以执行除了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之外的干扰抑制手段的信息是指示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是否实现了通信时序和/或通信频率的同步的信息,或者指示是否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设置了基站间网络的信息。
(34)优选地,通过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使用不同的无线电资源,来执行由其它干扰抑制手段执行的干扰抑制。
(35)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终端装置对所述基站装置的接入模式的信息。
(36)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的信息,或者其值受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影响的信息。
(37)优选地,间接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在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当中存在位于所述基站装置附近的终端装置的信息。
(38)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通过频分双工执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并且所述基站装置包括: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所述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接收从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以及波束成形处理单元,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执行波束成形处理,其中,通过使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信息,来抑制朝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的波束,所述信息得自所述下行信号。
(39)通过执行用于形成在期望方向上具有零增益的零陷波束的第一权重计算,来实现在期望方向上的波束被抑制的波束成形处理,然后基于所述第一权重计算的结果,执行第二权重计算以减小在期望方向上的零陷波束的深度。
(40)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干扰抑制方法,所述干扰抑制方法抑制通过频分双工执行通信的基站装置所发送的下行信号对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以及通过使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信息,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从而抑制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所述信息得自所接收的下行信号。
(41)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干扰抑制方法,所述干扰抑制方法抑制通过频分双工执行通信的基站装置所发送的下行信号对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以及执行波束成形,其中,通过使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信息,来抑制朝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的波束,所述信息得自所接收的下行信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便在频分双工系统中,也有可能通过波束成形来抑制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基站装置(BS-1)的波束构造的图示。
图2是示出基于LTE的帧构造的图示。
图3是示出基于LTE的DL帧构造的图示。
图4是示出基于LTE的资源块构造的图示。
图5是示出基站装置的电路构造的图示。
图6是示出发送/接收单元的电路图。
图7是示出阵列天线系统的图示。
图8是示出波束成形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从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信息的方法的图示。
图10是示出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数目的处理的图示。
图15是示出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数目的处理的图示。
图16是示出同步处理单元的构造图。
图17是示出宏小区和毫微微小区之间的关系的图示。
图18是示出毫微微基站装置的安装示例的图示。
图19是基站间网络的构造图。
图20是示出波束成形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示出基于距离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是示出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性图示。
图23是示出第一位置关系的图示。
图24是示出第二位置关系的图示。
图25是示出第三位置关系的图示。
图26是示出基于切换次数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示出零陷波束深度调节的说明性图示。
图28是示出z平面上的零点的图示。
图29是示出其中形成增益均为零的零陷波束的波束的图示。
图30是示出z平面上设置的新零点的图示。
图31是示出其中零陷波束的强度减小的波束的图示。
图32是示出基于切换次数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33是示出切换处理的流程图。
图34是示出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示。
图35是示出会造成干扰的位置关系的图示。
图36是示出绝不会造成干扰的位置关系的图示。
图37是示出基于切换次数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38是示出基于切换次数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39是示出基于切换次数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40是示出使用通信频率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41是示出使用电源接通/断开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42是示出使用无线电接入技术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43是示出使用是否存在另一个干扰抑制手段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44是示出使用接入模式的波束成形处理的流程图。
图45是示出使用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46是示出使用位于基站装置附近的终端装置的数目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47是示出检测位于基站装置附近的终端数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8是示出分配第一PRACH和第二PRACH的方式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1.通信系统的构造]
图1示出包括多个基站装置(BS;基站)1的无线通信系统。允许每个基站装置与基站装置的小区中存在的终端装置(移动终端;MS;移动站)执行无线通信。
例如,这种通信系统是应用了LTE(长期演进)的移动电话系统。在LTE中,可以采用频分双工(FDD)。下文中,在假设采用频分双工的前提下,描述通信系统。注意的是,通信系统不限于LTE,并且可以采用任何通信系统,只要它可以采用FDD。
[2.LTE的帧结构]
在本实施例的通信系统所遵从的LTE中可采用的FDD中,通过使上行信号(从终端装置到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的频率fu与下行信号(从基站装置到终端装置的发送信号)的频率fd不同,同时执行上行链路通信和下行链路通信。
图2示出LTE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帧结构。LTE的下行链路帧(DL帧)和上行链路帧(UL帧)的每一个均具有10毫秒的时间长度并且由20个时隙#0至#19组成。在LTE中,2个时隙的组合被称为子帧。注意的是,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帧的时序彼此一致。
如图3中所示,形成下行链路帧(DL帧)的每个时隙由7个(I=0至6)OFDM符号组成(就普通循环前缀而言)。
在形成下行链路帧的20个时隙#0至#19之中,第0个(#0)和第10个(#10)时隙均设置有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作为基站装置的识别码。
主同步信号布置在形成时隙的7个OFDM符号之中的最后一个符号(I=6)中。这个信号是最初为终端装置提供的用于识别基站装置的小区被划分成的多个(3个)扇区中的每个的信息,并且具有3种模式。
辅同步信号布置在形成时隙的7个OFDM符号之中的倒数第二个符号(I=5)中。这个信号是最初为终端装置提供的用于识别多个基站装置的每个通信区域(小区)的信息,并且具有168种模式。
通过这两种信号,即主同步信号和辅同步信号,形成504(168x3)个类型的识别码。在接收到从基站装置发送的这些信号时,终端装置可以识别终端装置存在于哪个基站装置的哪个扇区中。
上述信号可以采用的多种模式是预先在通信标准中定义的,并且是每个基站装置和每个终端装置已知的。也就是说,每个信号是可以采用多种模式的已知信号。在下文中,将主同步信号称为第一已知信号并且将辅同步信号称为第二已知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不仅对于终端装置实现与基站装置同步的情况,而且对于随后将描述的基站间同步的情况,都使用第一已知信号和第二已知信号,在所述基站间同步中,在基站装置之间实现通信时序和/或频率的同步。
图4详细示出由1个时隙组成的资源块。资源块是用户(终端装置)分配的单位。图3示出对应于1个子帧的2个资源块。每个资源块在符号方向(时间方向)上具有7个OFDM符号,并且在子载波方向(频率方向)上具有12个子载波,因此总共具有84(=7x12)个资源元素。在每个资源块中布置用于多个天线(在这个实施例中,4个天线#1至#3)的参考信号(已知信号)。这些参考信号允许基站装置1获得多个天线中的每个天线的传输路径信息(传输路径的传递函数)。
[3.基站装置的构造(第一实施例)]
图5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基站装置1(BS-1)的构造。基站装置1被构造为具有多个天线3的多天线系统(阵列天线系统)。
也就是说,基站装置1包括:多个天线3;发送/接收单元(RF单元)4,其对应于各个天线3;以及信号处理单元5,其向发送/接收单元4输出信号并且从发送/接收单元4接收信号,从而执行各种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单元5的功能之一是作为波束成形处理单元的功能。信号处理单元5包括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和同步处理单元5b。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执行波束成形处理,以将零陷波束指向期望方向。同步处理单元5b执行同步处理,以实现多个基站装置1之间的通信时序或通信频率的同步。
[3.1发送/接收单元]
图6示出发送/接收单元4的具体构造的示例。虽然图6示出一个发送/接收单元4的构造,但是多个发送/接收单元4具有与图6所示相同的构造。
发送/接收单元4包括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和发送单元13。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从终端装置2接收上行信号,并且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从另一个基站装置1接收下行信号。发送单元13向终端装置2发送下行信号。
发送/接收单元4还包括环形器14。环形器14向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并且向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提供来自天线3的接收信号,并且向天线3提供从发送单元13输出的发送信号。环形器14和发送单元13中的第四滤波器135防止来自天线3的接收信号被发送到发送单元13。
另外,环形器14和上行信号接收单元中的第一滤波器111防止从发送单元13输出的发送信号被发送到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此外,环形器14和第五滤波器121防止从发送单元13输出的发送信号被发送到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2。
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被构造为超外差接收器,以执行IF(中频)采样。更具体地,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包括第一滤波器111、第一放大器112、第一频率转换器113、第二滤波器114、第二放大器115、第二频率转换器116和A/D转换器117。
第一滤波器111仅允许来自终端装置2的上行信号从其通过,并且通过仅允许上行信号的频率fu从其通过的带通滤波器来实现。已通过第一滤波器111的接收信号被第一放大器(高频放大器)112放大,并且随后经历由第一频率转换器113进行的从频率fu到第一中频的频率转换。注意的是,第一频率转换器113包括振荡器113a和混频器113b。
第一频率转换器113的输出通过仅允许第一中频从其通过的第二滤波器114,并且再次被第二放大器(中频放大器)115放大。第二放大器115的输出经历由第二频率转换器116进行的从第一中频到第二中频的频率转换,并且被A/D转换器117转换成数字信号。注意的是,第二频率转换器116也包括振荡器116a和混频器116b。
A/D转换器117的输出(第一接收单元11的输出)被提供到也用作解调电路的信号处理单元5并且执行对来自终端装置的接收信号的解调处理。
因此,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是被构造成遵从上行信号频率fu以从终端装置接收上行信号的接收单元,并且是基站装置本质上要求的接收单元。
发送单元13接收从也用作调制电路的信号处理单元5输出的调制信号I和Q,并且使天线3发送该信号。因此,发送单元13被构造为直接转换发送器。发送单元13包括D/A转换器131a和131b、正交调制器132、第三滤波器133、第三放大器(高功率放大器,HPA)134和第四滤波器135。
D/A转换器131a和131b对调制信号I和Q分别执行D/A转换。D/A转换器131a和131b的输出被提供到正交调制器132,并且正交调制器132产生其载波频率为fd(下行信号频率)的发送信号。
正交调制器132的输出通过仅允许频率fd从其通过的第三滤波器133,并且被第三放大器134放大。第三放大器134的输出通过仅允许频率fd从其通过的第四滤波器135并且被从天线3发送,成为到达终端装置的下行信号。
如上所述,虽然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和发送单元13是执行与终端装置的必要通信所必需的功能,但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1还包括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接收其它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已接收的来自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被用于基站间同步处理,并且用于获得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的信息的处理。
由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的频率是fd,该频率不同于上行信号的频率fu。因此,仅具有上行信号处理单元11的普通基站装置不能接收由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
也就是说,与TDD相比,在FDD中,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同时出现在传输路径上。因此,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被构造为使得仅允许上行信号频率fu的信号从其通过而不允许下行信号频率fd的信号从其通过。具体地,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包括仅允许上行信号频率fu的信号从其通过的第一滤波器111和仅允许从频率fu转换成的第一中频从其通过的第二滤波器114。因此,如果将不同于频率fu的频率(下行信号频率fd)的信号提供给第一接收单元11,则不允许该信号通过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
也就是说,包括滤波器111和114的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适于接收上行信号频率fu的信号,因此不能接收其它频率的信号(具体地,下行信号)。
因此,本实施例的发送/接收单元4包括与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分离的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用于接收由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频率为fd的下行信号。
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包括第五滤波器121、第四放大器(高频放大器)122、第三频率转换器123、第六滤波器124、第五放大器(中频放大器)125、第四频率转换器126和A/D转换器127。
第五滤波器121仅允许来自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从其通过,并且通过仅允许下行信号的频率fd从其通过的带通滤波器来实现。已通过第五滤波器121的接收信号被第四放大器(高频放大器)122放大。第四放大器122的输出经历由第三频率转换器123进行的从下行信号频率fd至第一中频的频率转换。注意的是,第三频率转换器123包括振荡器123a和混频器123b。
第三频率转换器123的输出通过仅允许从第三频率转换器123输出的第一中频从其通过的第六滤波器124,并且再次被第五放大器(中频放大器)125放大。第五放大器125的输出经历由第四频率转换器126进行的从第一中频至第二中频的频率转换,并且进一步被A/D转换器127转换成数字信号。注意的是,第四频率转换器126也包括振荡器126a和混频器126b。
从A/D转换器127输出的信号被提供至信号处理单元5中的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和/或同步处理单元5b。
注意的是,上行信号接收单元11和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1均可被构造为直接转换接收器。
优选的是,通过天线校准针对每个天线确保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在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1和发送单元13中的对称性。通过向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1和/或发送单元13提供增益/相位调节器(未示出)来实现这种天线校准。
通常,因为FDD系统不需要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对称,所以不需要执行天线校准。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执行波束成形,所以通过确保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的对称性来增强波束成形的效果。
[3.2波束成形处理单元]
根据本实施例的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的基本功能用于确定与赋予构成多天线系统的多个(L个)天线3的信号相乘的权重w1至wL,并且形成期望波束,如图7中所示。
根据本实施例的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执行波束成形,使得相对强的波束指向位于其自身基站装置(BS-1)的小区中并且以无线方式连接到自身基站装置的终端装置(期望终端;MS-1),而零陷波束指向位于自身基站装置附近的其它基站装置(干扰基站;BS-2和BS-3)(参见图1)。
本质上,希望对与靠近基站装置(BS-1)的另一个基站装置(BS-2或BS-3)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干扰终端;MS-2或MS-3)执行干扰抑制。然而,在本实施例中,零陷波束没有指向不能获得其信道信息(传递函数)的干扰终端,而是指向相对靠近干扰终端并且可以获得其传输路径信息(传递函数)的干扰基站。当干扰终端靠近干扰基站时,可以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干扰基站来抑制对干扰终端的干扰。
根据本实施例的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使用传递函数基于MMSE权重来执行波束成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执行波束成形使得强波束指向期望终端而零陷波束指向干扰基站,需要基站装置(BS-1)和期望终端(MS-1)之间的传输路径的传递函数以及基站装置(BS-1)和干扰基站(BS-2或BS-3)之间的传输路径的传递函数。
基站装置(BS-1)可以从期望终端(MS-1)发送的反馈信号中获得基站装置(BS-1)和期望终端(MS-1)之间的传输路径的传递函数。
也就是说,期望终端(MS-1)基于从基站装置(BS-1)接收的下行信号中包括的已知信号,诸如导频信号,来估计从基站装置(BS-1)到期望终端(MS-1)的下行链路信道的传递函数,并且将传递函数包括在上行信号中,随后将上行信号反馈回基站装置(BS-1)。注意的是,在LTE中,可以使用码本来获得这种传输路径信息。
另一方面,基站装置(BS-1)可以获得基站装置(BS-1)和干扰基站(BS-2或BS-3)之间的传输路径的传递函数,这是通过使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接收从干扰基站(BS-2或BS-3)发送的下行信号并且借助使用下行信号中包括的参考信号(导频信号)估计传递函数来实现的。
当基站装置(BS-1)使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接收从干扰基站(BS-2或BS-3)发送的下行信号时,暂停发送单元13对下行信号的发送。在该暂停期间,防止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接收从发送单元13发送的下行信号,从而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可以可靠地接收从干扰基站(BS-2或BS-3)发送的下行信号。注意的是,暂停发送单元13对下行信号的发送的时间段被设置为可以获得必要导频信号(参考信号)的时间段,并且需要具有对应于至少一个符号的时间长度,优选地,其时间长度对应于数个符号。
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个基站装置之中,确保基站间同步,其中(尤其是下行链路)发送时序和通信频率彼此一致。通常,在FDD系统中,不需要基站间同步。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同样在FDD系统中确保了基站间同步,所以可以甚至通过短期下行信号接收来执行可靠的接收和解调,达到可以获得必要导频信号(参考信号)的程度。
针对多个天线(#1至#L)中的每个,获得自身基站装置和期望终端之间的传递函数以及自身基站装置和干扰基站之间的传递函数。
自身基站装置和期望终端之间的传递函数矢量H1以及自身基站装置和(N-1)个干扰基站之间的传递函数矢量H2、H3...、HN分别如下地表达。
[等式1]
Figure BDA0000150405710000231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以下等式计算将零陷波束指向(N-1)个干扰基站所需的权重矢量W,其包括权重w1...、wL
[等式2]
h = H 1 · · · H N
W = w 1 · · · w N = H 1 * ( HH * ) - 1
其中,
Figure BDA0000150405710000234
和H*分别是H1和H的复共轭。
基于所获得的传递函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计算将零陷波束指向干扰基站所需的权重,由此执行波束成形。因此,可以朝向如图1中所示的干扰基站(BS-2、BS-3)形成零陷波束。
[3.3波束成形处理的细节]
图8是详细示出波束成形处理的流程图。
[3.3.1信息获得(步骤S1)]
首先,基站装置(BS-1)从围绕基站装置(BS-1)的其它基站装置(BS-2、BS-3和BS-4)获得确定信息和/或无线电资源分配信息(步骤S1)。为此目的,如图5中所示,基站装置1包括获得单元6,获得单元6用于从其它基站装置接收波束成形处理所需的信息,并且获得单元6接收的信息被提供到信号处理单元5(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
为了使基站装置(BS-1)的获得单元6从其它基站装置(BS-2、BS-3和BS-4)获得必要信息,例如,可以使用如图9(a)中所示的经由线缆连接多个基站装置的回程线路。通过在经由回程线路在基站装置之间交换的信息中包括本实施例的获得单元6将要获得的信息,获得单元6可以从其它基站装置获得必要信息。
此外,如图9(b)中所示,通过在从其它基站装置(BS-2、BS-3和BS-4)发送的无线广播信息中包括本实施例的获得单元6将要获得的信息,获得单元6可以从其它基站装置获得必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和信号处理单元5来实现获得单元6。
获得单元从其它基站装置获得的信息包括确定信息和/或无线电资源分配信息。随后,将描述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3.3.2零陷波束确定处理(步骤S2)]
随后,波束成形处理单元执行零陷波束确定处理(步骤S2),以基于所获得的确定信息,确定在周围的基站装置(BS-2、BS-3和BS-4)之中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BS-2和BS-3)。
在本实施例中,零陷波束没有指向干扰终端(MS-2和MS-3)而是指向其它基站装置(BS-2和BS-3)。
然而,不是一直存在与波束指向的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如果不存在这种终端,则指向基站装置的零陷波束无效。此外,能形成的零陷波束数目受基站装置的天线数目限制,即,是有限的。
因此,在周围的基站装置(自身基站装置可以从其接收(检测)下行信号并且识别其存在的其它基站装置)之中,零陷波束应该只指向其自身小区中具有终端装置(干扰终端装置)(即,具有与其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另一个基站装置。
另外,随着零陷波束指向的另一个基站装置和干扰终端之间的距离减小,当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时实现的对干扰终端(MS-2或MS-3)的干扰抑制效果增强。如果距离太长,则干扰抑制效果会降低。因此,即使当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时,对干扰终端的干扰抑制效果也发生变化。因此,只有当识别到某一水平的干扰抑制效果时,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才是有效的。
也就是说,当三个基站装置BS-2、BS-3和BS-4如图1中所示作为周围基站装置存在时,零陷波束可以指向所有这三个基站装置。然而,当零陷波束只指向无线连接有干扰终端(MS-2和MS-3)的两个基站装置BS-2和BS-3时,可以避免零陷波束的浪费使用。
就这点而言,在步骤S2中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中,基于确定信息,确定在周围基站装置(BS-2、BS-3和BS-4)之中,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BS-2和BS-3)。
图10至图13示出用于确定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变形形式。
图10示出通过使用指示另一个基站装置(BS-2或BS-3)和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小区中存在的干扰终端(MS-2或MS-3)之间距离的距离信息作为确定信息来执行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方法。
注意的是,基于从干扰终端(MS-2或MS-3)发送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位置信息等,由另一个基站装置(BS-2或BS-3)测量距离信息。
在图10所示的处理中,假设自身基站装置1已经从其接收下行信号的周围基站装置(BS-2、BS-3和BS-4)的数目是K,则基于从K个基站装置中的每个获得的距离信息(步骤S12和S13)确定对于每个基站装置而言,是否应该将零陷波束指向该基站装置。
具体来讲,将从每个基站装置获得的距离信息所指示的距离与阈值(第一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12)。如果距离小于该阈值,则确定该基站装置是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步骤S13)。当距离大于阈值或者当没有获得距离信息时,确定该基站装置不是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对周围基站装置重复以上过程(步骤S14和S15),由此确定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所有基站装置。
在图10所示的处理中,距离信息也是指示有终端装置无线连接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信息(存在信息)。当没有获得距离信息时,意味着,没有终端装置无线连接到另一个基站装置,因此不形成零陷波束。对于图11至图13所示的使用不同于距离信息的确定信息的那些处理,同样如此。
替代使用距离信息等作为存在信息,可以独立地从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专指是否有终端装置无线连接到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信息作为存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基于专指是否有终端装置无线连接到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存在信息而不使用距离信息等,确定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
图11示出通过使用指示干扰终端(MS-2或MS-3)的接收状况(例如,SIR或SINR)的接收状况信息作为确定信息来执行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方法。不只是在干扰基站和干扰终端之间的物理距离短时,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干扰基站所实现的干扰抑制效果才增强。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可以根据干扰终端的接收状况,确定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注意的是,由干扰终端(MS-2或MS-3)测量诸如SIR或SINR的接收状况,并且将测得的值发送到另一个基站装置(BS-2或BS-3)。
另外,在图11所示的处理中,与图10所示的处理类似,假设自身基站装置1已从其接收下行信号的周围基站装置(BS-2、BS-3和BS-4)的数目是K,并且基于从K个基站装置中的每个获得的干扰终端的接收状况,确定对于每个基站装置,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该基站装置(步骤S22和S23)。
具体来讲,将已从每个基站装置获得的干扰终端的接收状况(SIR或SINR)与阈值(第二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22)。当SIR或SINR小于阈值时,确定接收状况差,并且实际上,针对干扰终端的干扰信号相对大。因此,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干扰基站,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SIR或SINR,并且可以预期干扰抑制效果。
因此,当SIR或SINR小于阈值时,确定该基站装置是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步骤S23)。当SIR或SINR大于阈值并且接收状况有利时或者当还没有获得接收状况信息时,确定该基站装置不是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对于周围基站装置,重复以上处理(步骤S14和S15),由此确定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所有基站装置。
图12也示出通过使用指示干扰终端(MS-2或MS-3)的接收状况(例如,SIR或SINR)的接收状况信息作为确定信息来执行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方法。
在图12所示的处理中,从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在零陷波束实际指向每个周围基站装置时的第一接收状况(SIR1)和在没有零陷波束指向时的第二接收状况(SIR2)作为接收状况,并且将这些接收状况与已确定的由于零陷波束产生的干扰抑制效果程度进行比较,由此确定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注意的是,SIR1和SIR2是直接指示由于零陷波束产生的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
为了获得第一接收状况,自身基站装置实际上将零陷波束指向任一个周围基站装置,并且在此时经由该基站装置获得干扰终端的接收状况。相反,为了获得第二接收状况,自身基站装置将波束指向任一个周围基站装置而不是将零陷波束指向该基站装置,并且在此时经由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干扰终端的接收状况。
另外,在图12所示的处理中,与图11所示的处理类似,假设自身基站装置1已从其接收下行信号的周围基站装置(BS-2、BS-3和BS-4)的数目是K,并且基于从K个基站装置中的每个获得的干扰终端的第一接收状况和第二接收状况,确定对于每个基站装置,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该基站装置(步骤S32和S33)。
具体来讲,将已从每个基站装置获得的干扰终端的第一接收状况和第二接收状况进行比较(步骤S32)。如果与没有零陷波束指向时相比,当零陷波束指向时接收状况改善(SIR1>SIR2),则由于零陷波束产生的干扰抑制效果得到认可,并因此,确定该干扰基站是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步骤S33)。
如果不管零陷波束是否指向接收状况几乎没有变化(SIR1≈SIR2)或者当没有获得第一接收状况和/或第二接收状况时,则确定该基站装置不是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
对于周围基站装置(BS-2、BS-3和BS-4)重复以上处理(步骤S14和S15),由此确定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所有基站装置。
图13示出通过使用指示基站装置(BS-1)和每个周围基站装置(BS-2、BS-3和BS-4)之间的传输路径中信号的损失率的损失率信息作为确定信息来执行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方法。
当基站装置(BS-1)和周围基站装置(BS-2、BS-3和BS-4)之间的距离短时,从基站装置(BS-1)发送的信号在进入周围基站装置(BS-2、BS-3和BS-4)的通信区域(小区)之前其损失(衰减程度)小,因此,信号有可能变成大的干扰信号。因此,当信号的损失小时(当干扰信号大时),由于零陷波束产生的干扰抑制效果增强。
注意的是,损失率是“干扰基站的接收信号功率/自身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功率”。通过从干扰基站获得当从自身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被干扰基站接收时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大小,可以计算出损失率。
另外,在图13所示的处理中,与其它处理类似,假设自身基站装置1已从其接收下行信号的周围基站装置(BS-2、BS-3和BS-4)的数目是K,并且基于自身基站装置1和K个基站装置中的每个之间的损失率,确定对于每个基站装置,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该基站装置(步骤S42和S43)。
具体来讲,将自身基站装置1和每个周围基站装置之间的损失率与阈值(第三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42)。如果损失率大于阈值,则意味着,周围基站装置中的接收信号功率大,因此干扰信号大。因此,当损失率大于阈值时,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干扰基站可以预期干扰抑制效果。
因此,当损失率大于阈值时,确定该基站装置是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步骤S43)。当损失率小于阈值并因此干扰信号小时,确定该基站装置不是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
对于周围基站装置(BS-2、BS-3和BS-4)重复以上处理(步骤S14和S15),由此确定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所有基站装置。
虽然在图13所示的处理中使用信号损失率(信号衰减的程度),但是可以替代地使用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距离。原因是,随着距离增大,损失率减小(衰减增大)。
另外,可以只使用另一个基站装置中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大小来替代损失率。原因是,如果自身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功率恒定,则可以基本上只用另一个基站装置中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大小来估计损失率。
此外,可以使用自身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发送信号功率的大小来替代损失率。原因是,如果自身基站装置的下行链路发送信号功率增大,则不管损失率(距离)如何,干扰信号都会变大。
在图10至图13所示的处理中,通过单独地使用各种确定信息来执行关于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的确定,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确定信息的组合来执行综合的确定。
[3.3.3限制处理(步骤S3)]
存在如下情况:其中,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周围基站装置的数目(已在步骤S2中确定)超过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当期望终端(没有空间多路复用)的数目为1时,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是“自身基站装置的天线总数L-1”。
在步骤S3中,当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周围基站装置的数目超过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时,执行将零陷波束实际指向的基站装置的数目限制为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或更少数目的处理。
具体来讲,基于确定信息,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周围基站装置之中,在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范围内,选择当零陷波束指向其时将具有较高干扰抑制效果的基站装置。例如,通过以干扰基站和干扰终端之间的距离的降序来执行该选择,可以减小零陷波束实际指向的基站的数目。
至于限制处理,作为如上所述限制零陷波束指向的基站的数目的替代方式,可以防止使用下行信号的可用频带当中、其中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周围基站装置的数目超过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的频带。
虽然在以上说明中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是“自身基站装置的天线总数L-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当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比天线的总数小得多时,基站装置和期望终端之间的通信被给予优先权。随着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越来越接近天线的总数,干扰抑制效果被给予较高优先级。
另外,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可以是固定值,或者可以根据如图14和15所示的情形发生变化。图14示出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的处理的第一示例。在图14中,首先,基站装置1确定期望终端的数目(步骤S51)。例如,当存在多个期望终端时,基站装置1考虑到这种情形优先确定期望终端的数目。
然后,通过将天线总数减去步骤S51中确定的期望终端的数目而得到的数目被设置为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步骤S52)。以此方式,期望终端的数目限制零陷波束形成。当如图14中所示地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时,与期望终端的通信相对于干扰抑制被给予优先权。如果需要执行多天线系统的空间多路复用以与期望终端进行高速通信,则通过将天线总数减去“期望终端的数目×多路复用度”而得到的数目是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从而增加了对零陷波束形成的限制。
图15示出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的处理的第二示例。在图15中,首先,基站装置1优先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步骤S61)。例如,在没有超过天线总数的范围内,基站装置1根据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的数目来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然而,如果存在一个期望终端,则在“天线总数-1”的范围内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
然后,通过将天线总数减去步骤S61中确定的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而得到的数目被设置为期望终端的数目(步骤S62)。当如图15中所示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时,干扰抑制相对于与期望终端的通信被给予优先权。如果需要执行多天线系统的空间多路复用以与期望终端进行高速通信,则通过将步骤S62中确定的期望终端的数目除以多路复用度而得到的数目是期望终端的实际数目。
[3.3.4权重计算(步骤S4)]
在步骤S4中,基于到通过步骤S2和S3确定为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的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传输路径的传递函数来计算权重,并且基于所获得的权重来执行波束成形。由此,零陷波束指向希望的基站装置,并且实现了对干扰终端的干扰抑制效果。
另外,零陷波束形成可以限于分配给干扰终端的无线电资源。在诸如LTE的OFDMA系统中,将用于发送或接收的资源块分配给终端装置,并且每个用户通过使用所分配的资源块来执行通信。因此,只需要在资源块的范围内执行干扰抑制。
也就是说,基于在步骤S1中已获得的对干扰终端的无线电资源分配的信息,在分配给干扰终端的无线电资源(频率(子载波)和/或时间(符号))中零陷波束指向干扰基站。由此,防止不必要的零陷波束指向干扰基站,从而导致有效的波束成形。
[3.4同步处理单元]
图16详细示出执行用于恒定确保多个基站装置之间的基站间同步的处理的同步处理单元5a。通过为每个基站装置提供GPS接收器以便基站装置可以通过使用GPS信号实现同步,或者通过经由线缆连接基站装置,可以实现这种基站间同步。然而,本实施例采用基于“空中同步”的基站间同步,在基站间同步中,通过使用无线信号(下行信号)来实现同步。
具体来讲,同步处理单元5a基于第一已知信号(主同步信号)和第二已知信号(辅同步信号),执行将其自身基站装置1的通信时序和通信频率与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通信时序和通信频率同步的处理,所述第一已知信号和所述第二已知信号被包括在经由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从另一个基站装置接收的下行信号的帧中。
同步处理单元5a包括帧同步误差检测单元17、帧计数器校正单元18、频率偏移估计单元31、频率校正单元32和存储单元33。
帧同步误差检测单元17通过使用下行信号中包括的已知信号来检测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帧发送时序,并且检测所检测到的帧发送时序和自身基站装置1的帧发送时序之间的误差(帧同步误差;通信时序偏移)。
注意的是,通过检测所接收的下行信号的帧中的预定位置处存在的已知信号(其波形也是已知的)的时序,可以执行对发送时序的检测。
另外,当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接收下行信号进行同步时,发送单元13暂停发送。
帧同步误差检测单元17检测到的同步误差被提供到帧计数器校正单元18并且用于帧同步误差校正。另外,每当同步误差被检测到时就被提供到存储单元33,并且在存储单元33中累积。
频率偏移估计单元31基于检测单元17检测到的同步误差,估计作为接收侧的基站装置中包含的时钟发生器(未示出)的时钟频率与作为发送侧的另一个基站装置中包含的时钟发生器的时钟频率之间的差(时钟频率误差),并且根据时钟频率误差估计载波频率误差(载波频率偏移)。
在定期执行空中同步的情形下,频率偏移估计单元31基于上一次空中同步中检测到的帧同步误差t1和当前空中同步中检测到的帧同步误差t2,估计时钟误差。注意的是,可以从存储单元29获得上一次帧同步误差t1。
例如,假设当载波频率为2.6[GHz]时,在上一次空中同步的时序(同步时序=t1)处检测到帧同步误差T1并且已执行将时序校正对应于T1的量。时序校正后的同步误差(时序偏移)为0[毫秒]。然后,假设,另外,仍在T=10秒后执行当前空中同步的时序(同步时序=t2)处,已再次检测到同步误差(时序偏移)并且同步误差(时序偏移)为T2=0.1[毫秒]。
此时,在10秒期间出现的0.1[毫秒]的同步误差(时序偏移)是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时钟周期和自身基站装置的时钟周期之间误差的累积值。
也就是说,同步误差(时序偏移)和时钟周期之间建立如下等式:
同步源基站的时钟周期:同步目标基站的时钟周期=T∶(T+T2)=10∶(10+0.0001)
因为时钟频率和时钟周期互为倒数,所以
(同步源基站的时钟频率-同步目标基站的时钟频率)
=同步源基站的时钟频率×T2/(T+T2)
≈同步源基站的时钟频率×0.00001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作为发送侧的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时钟频率和作为接收侧的自身基站装置的时钟频率之间存在0.00001=10[ppm]的误差。频率偏移估计单元31用上述方式估计时钟频率误差。
因为载波频率和同步误差(时序偏移)以相同的方式偏移,所以载波频率中也出现与10[ppm]对应的量的误差,即,2.6[GHz]×1×10-5=26[kHz]的误差。因此,频率偏移估计单元31也能够根据时钟频率误差估计载波频率误差(载波频率偏移)。
频率偏移估计单元31估计的载波频率误差被提供到载波频率校正单元32。不仅针对上行信号的载波频率而且针对下行信号的载波频率,可以执行对载波频率的校正。
定期地或根据需要,执行对下行信号的接收来进行上述基站间同步处理,由此恒定确保在多个基站之间的同步。另外,独立于用于波束成形处理的下行信号的接收,执行用于基站间同步的下行信号的接收。
因此,当从另一个基站装置接收下行信号以进行波束成形处理时,已建立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同步。因此,不必每当自身基站装置从另一个基站装置接收下行信号以进行波束成形处理时与另一个基站装置建立同步。因此,有助于对下行信号的接收。
[4.使用小型基站装置(毫微微基站装置)]
当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可以用作形成尺寸等于或大于约500m的宏小区的所谓宏基站装置(发送信号功率=约2W至40W)时,基站装置还可以用作形成相对小的小区(小于约500m)的小型基站装置(发送功率=2W或更低)。
小型基站装置的示例包括:微微基站装置,其形成具有约200mW至2W的发送信号功率且尺寸为约100m至500m的微微小区;以及毫微微基站装置,其形成具有20mW至200mW的发送信号功率且尺寸为100m或更小的毫微微小区。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可以有利地用作小型基站装置之中的毫微微基站装置。
图17示出三个宏基站装置BS-2、BS-3和BS-4分别形成宏小区的状态。因为通常是通过电信运营商来安装宏基站装置,所以在考虑其它宏基站装置的位置的情况下已经预先设置波束成形。
另一方面,小型基站装置(尤其是毫微微基站装置)安装在建筑物或地下室中,或安装在建筑物之间,在这些地方来自宏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波不能到达,小型基站装置用于补充宏基站装置,以改进通信环境。因此,这种小型基站装置(BS-1)被安装在,例如,如图17所示的宏小区范围内存在的建筑物B中。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小型基站装置(BS-1)的无线电波不太可能泄露到建筑物外部。然而,如图18中所示,当靠近基站装置(BS-1)存在诸如允许无线电波从其通过的窗之类的结构时,如果朝向窗W形成波束,则无线电波通过窗W泄露到建筑物B外部,从而形成对位于建筑物外部的终端装置(MS-2)的干扰信号。
在这方面,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1作为图17和图18所示的基站装置BS-1,则零陷波束形成在朝向窗W的方向,即,来自干扰基站(BS-2)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上,从而避免了对干扰终端(MS-2)的干扰。
此外,不是总是由电信运营商安装这种小型基站装置。例如,假定是如下情况:除电信运营商之外的人,诸如建筑物等的业主等,可以独立地安装小型基站装置,以改进建筑物或地下商场中的通信环境。除电信运营商之外的人难以计算诸如宏基站装置之类的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位置并且设置波束成形。为了安装小型基站装置而计算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位置的必要性妨碍小型基站装置的散布。另外,需要安装小型基站装置,避开无线电波可能泄露到的地方,如窗W,这会对安装造成限制。
相比之下,本实施例的基站装置1能够通过简单安装基站装置1而不必计算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位置或者避开无线电波可能泄露到的地方,如窗W而自动朝向合适的方向形成零陷波束。
[5.第二实施例;与位置关系相关的信息的使用]
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对于第二实施例中未描述的那些方面,并入了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内容。这对于后续描述的实施例同样适用。
[5.1使用与另一个基站装置的距离进行波束成形]
[5.1.1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间网络]
首先,将描述用于交换指示例如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距离的信息的基站间网络。
图19示出用于连接多个基站装置的通信网络(基站间网络)的方面的图示。每个宏基站装置(下文中,被称为“宏BS”)1a经由MME(移动管理实体)203连接到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网络204。MME 203是管理每个MS 2的位置等的节点,并且通过切换等针对各MS 2执行与移动管理相关的处理。
每个毫微微BS 1b经由网关205(GW)连接到MME 203。网关205具有中继每个毫微微BS 1b和MME 203之间执行的通信以及毫微微BS 1b之间执行的通信的功能。
使用称为“S1接口”的通信接口,通过线路(回程线路)206实现MME 203和每个宏BS 1a之间的连接、MME 203和网关205之间的连接以及网关205和每个毫微微BS 1b之间的连接。
此外,使用称为“X2接口”的基站间通信接口,经由线路(回程线路)207将宏BS 1a彼此连接,这允许进行基站间通信,以在基站装置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换。另外,还使用X2接口,经由线路207将网关205连接到宏BS 1a。
提供X2接口是出于交换移动管理相关信息和基站装置之间共享的其它信息的目的,所述移动管理相关信息例如每个基站装置的位置、与每个基站装置的距离以及在基站装置之间移动的每个MS 2中的切换。虽然X2接口的这种功能与MME 203的功能重叠,但是出于以下原因提供用于基站装置之间的通信的X2接口。即,如果MME 203针对与各个宏BS 1a连接的所有MS 2执行移动管理,则在MME 203上集中了大量的处理。另外,可以更有效地在基站装置之间执行移动管理。
考虑用多个方法经由X2接口进行基站间通信,诸如直接连接基站装置的方法和经由网关连接基站装置的方法。
如图19中所示,在毫微微BS 1b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之间没有建立经由X2接口的直接通信线路。因此,本实施例采用如下的方法:毫微微BS 1b经由使用将毫微微BS 1b连接到网关205的S1接口的通信线路206以及网关205,通过X2接口与另一个基站装置1执行基站间通信。
注意的是,在图19中,与MME 203直接连接的宏BS 1a有时可被称为“eNB(演进节点B)”,网关205可以被称为“家庭-eNB网关”,并且毫微微BS 1b可以被称为“家庭-eNB”。
[5.1.2波束成形处理]
图2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和随后描述的实施例的波束成形处理的流程图。图20所示的处理可以应用于第一实施例。
另外,假设执行下述波束成形处理的基站装置是图19所示的基站装置1a1、1a2、1b1和1b2之中的毫微微BS 1b1,并且剩余的基站装置1a1、1a2和1b2是其它基站装置。
在图20中的步骤S1中,获得波束成形处理所需的信息(距离信息等)。随后,将描述步骤S1中获得的信息。
随后,在图20中的步骤S2中,执行零陷波束确定处理。在步骤S3中,执行限制处理。然后,在步骤S4中,执行权重计算。以此方式,图20中处理的流程大致与图8所示处理的流程相同。随后,将描述图20所示的处理和图8所示的处理之间的差别。
[5.1.3使用距离信息的波束成形]
图21示出通过使用指示基站装置(毫微微BS)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距离的信息(距离信息;确定信息)来执行步骤S2中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的情况下的处理步骤。
在图21所示的处理中,基于指示多个(K个)其它基站装置中的每个和基站装置1b1之间距离的距离信息,针对其它基站装置中的每个,确定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该基站装置(步骤S72-1、S72-2和S73)。
如图22至图25中所示,当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宏BS)1a1时,干扰抑制效果会根据基站装置(毫微微BS)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发生变化。在图21所示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中,根据这种位置关系,确定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
这里,如图22中所示,将描述三种位置关系,即第一位置关系、第二位置关系和第三位置关系作为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例。
在第一位置关系中,如图23中所示,由作为毫微微BS的基站装置1b1形成的小区(毫微微小区)被设置成与作为宏BS的另一个基站装置1a1形成的小区(宏小区)重叠。因此,在位于基站装置1b1和1a1之间的终端装置2中有可能出现干扰。因此,在图23所示的第一位置关系中,基站装置1b1和1a1彼此靠近到需要进行干扰抑制的程度。
在图24所示的第二位置关系中,与在第一位置关系中相比,基站装置1b1更靠近另一个基站装置1a1。因此,同样在图24所示的第二位置关系中,基站装置1b1和1a1彼此靠近到需要进行干扰抑制的程度。
通过将第一位置关系和第二位置关系进行比较,在第一位置关系中,基站装置1b 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彼此适度地分开。因此,当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1a1时,零陷波束也指向与另一个基站装置1a1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2。因此,当基站装置1b1和1a1处于第一位置关系时,可以预期对位于另一个基站装置1a1附近的终端装置2的干扰抑制效果。
另一方面,在第二位置关系中,基站装置1b1太靠近另一个基站装置1a1。因此,即使当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1a1时,零陷波束也没有指向与另一个基站装置1a1连接的终端装置2。因此,在第二位置关系中,对靠近另一个基站装置1a1的终端装置2的干扰抑制效果降低。
此外,在第三位置关系中,如图25中所示,由作为毫微微BS的基站装置1b1形成的小区(毫微微小区)和由作为宏BS的另一个基站装置1a1形成的小区(宏小区)彼此分开(宏小区和毫微微小区可以稍微重叠)。因此,基站装置1b1和1a1之间的距离大,并且在位于基站装置1b1和1a1之间的终端装置2中不大可能出现干扰。因此,在图25所示的第三位置关系中,基站装置1b1和1a1彼此分开的程度使得不需要通过零陷波束进行干扰抑制。
图21所示的步骤S72-1、S72-2和S73利用了如上所述的通过零陷波束产生的干扰抑制效果根据位置关系而变化。具体来讲,基站装置1b1从另一个基站装置k获得距离信息,并且将距离信息所指示的距离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72-1)。经由线路206等,从基站间网络上的诸如MME 203的服务器或者从另一个基站装置1a1,获得距离信息。基站装置之间的距离信息已经被预先设置并存储在基站间网络上的诸如MME 203的服务器中。可选择地,另一个基站装置1a1或基站装置1b1可以基于从基站装置中包含的GPS装置获得的位置信息来计算距离信息。
步骤S72-1中使用的第一阈值是用于确定另一个基站装置1a1是否处于第三位置关系,即,另一个基站装置1a1分开的程度是否使得不需要进行干扰抑制。当与另一个基站装置1a1的距离超过第一阈值(第三位置关系)时,从零陷波束的目标中排除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1a1。
注意的是,零陷波束确定处理中考虑到的K个基站装置可以是基站装置1b1可以从其接收下行信号的周围基站装置,或者可以是被包括在周围基站装置列表中的基站装置,该列表已被准备并由基站装置1b1保留。
注意的是,当零陷波束确定处理中考虑到的K个基站装置限于基站装置1b1可以从其接收下行信号的基站装置时,所有K个基站装置都可以被视为处于第一位置关系或第二位置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跳过步骤S72-1。
当在步骤S72-1中确定与另一个基站装置1a1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第一阈值时,进一步确定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处于第一位置关系或第二位置关系(步骤S72-2)。
步骤S72-2中使用的第二阈值是用于确定另一个基站装置1a1是否处于第一位置关系,即,基站装置1b1和1a1彼此分开的程度是否使得要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另一个基站装置1a1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来实现对终端装置2的干扰抑制效果(第一位置关系)。
当基站装置1b1和1a1处于第一位置关系时,另一个基站装置1a1被选定为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步骤S73)。当基站装置1b1和1a1处于第二位置关系时,从零陷波束的目标中排除另一个基站装置1a1。
针对K个基站装置重复上述处理(步骤S14和S15),由此确定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所有基站装置。
[5.2使用切换次数的波束成形]
[5.2.1当另一个基站装置是宏基站时]
[5.2.1.1零陷波束强度的调节]
图26示出通过使用切换的次数来执行零陷波束确定处理(步骤S2)的情况的示例。
如图24中所示,在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彼此太靠近的第二位置关系中,由作为毫微微BS的基站装置1b1形成的小区(毫微微小区)的尺寸实质上减小。也就是说,即使当终端装置2位于来自基站装置1b1的无线电波到达的区域中时,如果终端装置2位于来自作为宏BS的另一个基站装置1a1的无线电波的功率相对大的位置,则终端装置2往往会与作为宏BS的另一个基站装置1a1建立连接。因此,基站装置1b1的小区(毫微微小区)实质上减小。基站装置1b1的小区的实质尺寸的这种减小造成基站装置1b1附近存在的终端装置2在其绕基站装置1b1移动时进出小区的概率增加,由此在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之间有可能发生切换。
另一方面,如图23中所示,当基站装置1b1和1a1彼此充分分开时,由基站装置1b1形成的小区的尺寸不太可能减小。因此,即使当基站装置1b1附近存在的终端装置2绕基站装置1b1移动时,在基站装置1b1和其它基站装置1a1之间发生切换的次数也变得相对较小。
因此,切换的次数是其值受基站装置1b1和1a1之间距离(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是间接指示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
所以,在图26中的步骤S82中,根据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之间切换的次数,调节零陷波束的深度。更具体来讲,随着切换次数的增加,零陷波束的深度减小(其强度减小)。也就是说,随着切换次数的增加,与第一位置关系(图23)相比,基站装置1b1和1a1之间的位置关系更接近第二位置关系(图24),由此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1a1达到的干扰抑制效果减弱。因此,优选地,随着切换次数的增加,要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1a1的零陷波束的深度减小。
也就是说,当切换次数小时,零陷波束的深度增大,如图27(a)中所示。当切换次数大时,零陷波束的深度减小,如图27(b)中所示。注意的是,优选地,零陷波束的深度根据切换次数呈阶梯状变化。
优选地,基于切换次数不小于1的假设,执行步骤S82中的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切换次数是0,则确定基站装置1b1和1a1处于第三位置关系,并且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另一个基站装置1a1。
下文中,将描述用于调节零陷波束的深度的方法(权重控制方法)。如上所述,通过以下等式(A)计算用于将零陷波束指向(N-1)个干扰基站的每一个的权重矢量W,其包括权重w1...、wL。为了基于等式(A)获得权重矢量W,对以下等式(B)求解。
[等式3]
W = w 1 · · · w N = H 1 * ( HH * ) - 1 . . . . . . ( A )
w1+w2z-1+...wLz-L=0......(B)
图28示出基于通过等式(B)获得的权重w1、...、wL执行波束成形时获得的N-1个零点(每一个均具有零增益的零陷波束)。在图28中,零点存在于z平面(复平面)中的单位圆上。
图29示出从基站装置1b1观察到的水平面上的角度和增益之间的关系,并且示出与图28所示零点对应的N-1个零点。
为了减小零陷波束的深度,如图30中所示,通过减小其深度需要减小的零点(图30所示的“原零点”)的绝对值来设置新零点(图30所示的“新零点”)。然后,重新计算权重w′1...、w′L,以获得“新零点”。
在图20中的步骤S4中,第一权重计算(步骤S4-1)和第二权重计算(步骤S4-2)示出上述过程。
也就是说,为了获得用于形成其中零陷波束的深度得以调节的波束的权重,首先,针对所有零点计算用于形成均具有零增益的零陷波束的权重w′1...、w′L(步骤S4-1;第一权重计算)。
然后,通过使用由第一权重计算获得的权重w′1...、w′L,对等式(B)进行因式分解,由此得到下面的等式(C)。
[等式4]
A(z-a1)(z-a2)...(z-aL)=0......(C)
Figure BDA0000150405710000451
A(z-a′1)(z-a2)...(z-aL)=0......(D)
Figure BDA0000150405710000452
w′1+w′2z-1+...w′Lz-L=0......(E)
在等式(C)中,a1、a2...、aL代表图28所示的零点(原零点)的绝对值。为了减小某个零点的零陷波束的深度,零点的绝对值(就等式(C)而言是指a1)被设置成较小值a′1,由此得到等式(D)。
然后,再次推导等式(D),以获得与等式(B)相同形式的等式(E)。执行第二权重计算,其中,采用与上述第一权重计算相同的方式计算等式(E),由此形成期望零点的零陷波束的深度减小的波束。图31示出由此调节零陷波束深度的情况下的增益。在图31中,指向多个其它基站装置的波束得以抑制,并且在所述其它基站装置之间抑制程度有所不同。
[5.2.1.2零陷波束的有/无(ON/OFF)]
图32示出通过使用切换次数执行图20所示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步骤S2)的另一个示例。在图32中,切换次数没有被用于调节零陷波束的深度,而是被用于零陷波束的有/无切换。
也就是说,在图32中的步骤S92中,将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之间的切换次数与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92中使用的阈值用于确定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是第一位置关系。在步骤S92中确定了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之间切换的次数小于阈值时,基站装置1b1和1a1被视为处于第一位置关系,并且选定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作为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
另一方面,在步骤S92中确定了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之间切换的次数等于或大于阈值时,基站装置1b1和1a1被视为处于第二位置关系,并且将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
优选地,步骤S92中的确定是基于切换次数不小于1的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切换次数是0,则确定基站装置1b1和1a1处于第三位置关系,并且将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
[5.2.1.3切换次数等的获得]
下文中,将描述基站装置1b1获得指示切换次数等的信息(切换信息)的处理。图33是示出毫微微BS 1b1在毫微微BS 1b1和终端装置(MS)2之间执行切换处理期间获得切换信息的方式的示例的顺序图示。
首先,毫微微BS 1b1设置MS 2将要测量的测量目标(步骤ST 20)。这里,毫微微BS 1b1将相邻小区信息中登记的另一个基站装置1的下行信号设置为测量目标。相邻小区信息是位于基站装置1b1附近的基站装置的列表。可以通过MS 2进行无线电波测量来检测相邻小区信息,或者可以从网络上诸如MME 203的服务器获得相邻小区信息。
接着,毫微微BS 1b1向MS 2发送测量开始请求,以使MS 2测量作为所设置的测量目标的下行信号(步骤ST 21)。测量开始请求包括要测量的频率、对应基站装置的信息等。
接着,MS 2从毫微微BS 1b1接收测量开始请求,并且对测量开始请求所指示的测量目标进行下行信号测量(步骤ST22)。
在下行信号测量之后,MS 2向毫微微BS 1b1发送作为测量结果的测量结果通知,所述通知包括所检测的下行信号的接收水平和对应的小区ID(步骤ST23)。另外,此时,MS 2还向毫微微BS 1b1发送毫微微BS 1b1的下行信号的接收水平。
在从MS 2接收到测量结果通知之后,毫微微BS 1b1基于测量结果通知,确定MS 2是否应该执行切换。在确定了MS 2应该执行切换之后,毫微微BS 1b1参照相邻小区信息确定切换目的地,并且向宏BS1a1发送切换请求(步骤ST24)。在图33中,宏BS 1a1被确定为切换目的地。
通过将当前连接的基站装置1b1的下行信号的接收水平与另一个基站装置1a1的接收水平进行比较,执行是否执行切换的确定和对切换目的地的确定。
此外,可以由MS 2执行是否执行切换的确定和对切换目的地的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毫微微BS 1b1根据MS 2的确定来发送切换请求。
通过发送切换请求,毫微微BS 1b1可以识别MS 2已尝试向其切换的基站装置1。也就是说,毫微微BS 1b1的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被通知MS 2已尝试进行切换,并且获得与所确定的切换目的地相关的信息(步骤ST 25)。
在接收到切换请求之后,宏BS 1a1向毫微微BS 1b1发送对切换请求的切换响应(步骤ST26)。
在接收到切换响应之后,毫微微BS 1b1向MS 2发送RRC连接重建指令(步骤ST27)。
当在MS 2和宏BS 1a1之间建立RRC连接时,MS 2向宏BS 1a1发送RRC连接建立通知(步骤ST28)。
在接收到RRC连接建立通知之后,宏BS 1a1向毫微微BS 1b1发送切换完成通知(步骤ST29)。
在接收到切换完成通知之后,毫微微BS 1b1释放关于MS 2的信息并且终止切换。另外,通过接收切换完成通知,毫微微BS 1b1可以识别切换已成功。此时,毫微微BS 1b1的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获得关于切换结果的信息(步骤ST30)。
如果切换已失败,则宏BS 1a1在步骤ST29中发送切换失败通知。
毫微微BS 1b1和宏BS 1a1之间的切换请求、切换响应和切换完成通知的发送/接收经由诸如MME 203和网关205之类的高级装置来执行,但是可以经由X2接口由基站间通信来执行。
基于在步骤ST25和ST30中得到的已尝试切换的信息、关于所确定的切换目的地的信息、关于切换结果的信息,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获得切换尝试数目、切换成功数目(=切换次数)和切换成功率,这些是每个另一个基站装置1a1的切换信息。通过将切换成功数目除以切换尝试数目,得到切换成功率。
[5.2.2另一个基站装置是毫微微基站的情况]
[5.2.2.1零陷波束强度的调节]
以上章节[5.2.1另一个基站装置是宏基站的情况]中的说明是指围绕基站装置1b1的基站装置只是宏BS的情况。下文中,将描述围绕基站装置1b1的基站装置只是毫微微BS(小型基站装置)的情况。
当另一个基站装置1a1是宏BS时,常常得到如图23和图24所示的基站装置1b1的小区位于宏单元中的包括关系。
另一方面,如图34至图36所示,当另一个基站装置是毫微微BS1b2时,基站装置1b1的小区和基站装置1a1的小区不太可能处于包括关系中,尽管这些小区可能部分彼此重叠。也就是说,在毫微微BS 1b1和1b2之间,它们的小区如图35中所示地彼此部分重叠,或者如图36所示地彼此分开。
所以,当另一个基站装置是毫微微BS时,优选地,如图37中所示地执行图20中的步骤S2中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
在图37中的步骤S102中,与图26中的步骤S82类似,根据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a1之间切换的次数,调节零陷波束的深度。然而,在图37中的步骤S102中,随着切换次数的增加,零陷波束的深度增大(零陷波束的强度增大)。也就是说,在毫微微BS之间,随着基站装置1b1和1b2更靠近彼此,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1a1达到的干扰抑制效果增加。因此,优选地,随着切换次数的增加,要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1a1的零陷波束的深度增大。
[5.2.2.2零陷波束的有/无]
图38示出在围绕基站装置1b1的基站装置只是毫微微BS(小型基站装置)的情况下,切换次数用于零陷波束的有/无切换的示例。
也就是说,在图38所示的步骤S112中,将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b2之间切换的次数与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112中使用的阈值是用于确定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b2彼此靠近的程度是否使得干扰发生。在步骤S112中确定了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b2之间切换的次数大于阈值时,确定BS 1b1和1b2彼此充分靠近,并且选定另一个基站装置1b2作为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92中确定了基站装置1b1和另一个基站装置1b2之间切换的次数小于阈值时,确定基站装置1b1和1b2彼此远离,并且将另一个基站装置1b2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
[5.2.3周围基站装置是宏基站装置和毫微微基站装置的情况]
[5.2.3.1零陷波束强度的调节]
图39示出在基站装置1b1周围存在宏BS 1a1和毫微微BS 1b2的情况下使用切换次数的方式。
在图39中,在步骤S122中确定另一个基站装置是宏BS还是毫微微BS。从基站间网络上的诸如MME 203的服务器或者从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指示另一个基站装置是宏BS还是毫微微BS(小型基站)的信息。
在步骤S122中确定了另一个基站装置k是宏BS之后,随着切换次数的增加,零陷波束的深度减小。这种零陷波束的深度减小是基于与图26中的步骤S82相同的原因。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22中确定了另一个基站装置k是毫微微BS之后,随着切换次数的增加,零陷波束的深度增大。这种零陷波束的深度增大是基于与图37中的步骤S102相同的原因。
根据图39中的处理,即使当宏BS和毫微微BS共同存在于基站装置1b1周围时,也可以适当调节零陷波束的深度。
[5.2.3.2零陷波束的有/无]
除了根据基站装置的类型是宏还是毫微微(如图39中所示)而改变调节零陷波束的方式之外,可以执行零陷波束的有/无切换。
也就是说,可以在图39中的步骤S123-1中执行图32中的步骤S92和S93,并且可以在图39中的步骤S123-2中执行图38中的步骤S112和S113。
[5.3与除切换次数之外的位置关系相关的信息的使用]
[5.3.1停留时间]
除了切换的次数,还可以使用其值受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与自身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停留在自身基站装置的小区中的停留时间(平均值等)。停留时间是从已执行切换将终端装置连接到自身基站装置的时间t1到执行切换将终端装置连接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时间t2的时间间隔(t2-t1)。停留时间越短,执行切换越频繁。所以,简单的停留时间用作与切换次数的频率近似的指标。也就是说,停留时间是其值受切换次数影响的信息。
停留时间可以是终端装置停留在与自身基站装置的小区相邻的另一个小区中持续的时间。也就是说,停留时间可以是从已执行切换将终端装置的连接从自身基站装置改变到第一另一个基站装置时的t1至执行切换将终端装置的连接从第一另一个基站装置改变到第二另一个基站装置或自身基站装置时的t2的时间间隔(即,在第一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小区内的停留时间)。
可选择地,停留时间可以是从已执行切换将终端装置的连接从第一另一个基站装置改变到第二另一个基站装置时的时间t1至执行切换将终端装置的连接从第一另一个基站装置改变到自身基站装置时的时间t2的时间间隔(即,在第二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小区内的停留时间)。
[5.3.2接收水平]
可以使用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信号(下行信号)的接收水平的大小,作为其值受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从另一个基站装置到接收位置的距离越长,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信号的接收水平越低。距离越短,则接收水平越高。可以由自身基站装置测量接收水平的大小,或者可以使终端装置2测量接收水平并向自身基站装置通知所测量的接收水平值,或者可选择地,可以组合这两种方式。
可用于测量接收水平的信号信道的示例可以包括:主同步信号(PSS)和辅同步信号(SSS)、BCH(广播信道)、控制信道(如,PDCCH、PCFICH或PHICH)和参考信号。
[5.3.3路径损耗值(衰减值)]
可以使用路径损耗值作为其值受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路径损耗值是从另一个基站装置到自身基站装置的传输路径中的衰减值。虽然路径损耗值与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发送信号的接收水平具有大致相同的含义,但是路径损耗值相对于接收水平是优选的,因为它更准确地反应了距离是长还是短。
[5.3.4对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检测的结果(检测次数或检测率)]
可以使用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检测率或检测的次数作为其值受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可以通过检测来自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波(下行信号)实现对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检测。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距离越短,检测率或检测次数越大。
虽然可以由自身基站装置独自执行对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检测,但是可以使终端装置2对另一个基站装置执行检测并且向自身基站装置通知检测结果。
例如,终端装置2对来自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执行测量/检测,以获得已发送下行信号的基站装置的小区ID(基站装置的标识符)。终端装置2获得的一个或多个其它基站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小区ID被作为测量结果信息发送到自身基站装置。自身基站装置被构造用于对预定时间段内检测到另一个基站装置1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获得检测次数和检测率作为测量结果信息。检测率被计算为检测到某个基站装置的次数与终端装置2测量到下行信号的次数之比。
也就是说,小区检测的次数和检测率构成与检测到来自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时得到的检测结果有关的信息。
检测次数越大,则与检测次数对应的另一个基站装置位于自身基站装置附近的位置的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说,对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检测次数构成其值受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
与检测次数类似,检测率越高,与检测率对应的另一个基站装置位于自身基站装置附近的可能性越高。
[6.第三实施例;指示干扰是否可能发生的信息的使用]
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关于位置关系的信息作为间接指示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然而,在这个第三实施例中,使用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
[6.1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通信频率]
图40示出在使用指示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通信频率的信息作为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的情况下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图20中的步骤S2)。
因为当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使用不同的通信频率时没有干扰发生,所以可以使用通信频率作为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
在图40中的步骤S132中,将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通信频率(下行链路频率)与自身基站装置的通信频率(下行链路频率)进行比较。当这两个频率匹配时,选定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作为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另一方面,当这两个频率不匹配时,将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
注意的是,从基站间网络上的诸如MME 203的服务器或者从另一个基站装置,得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通信频率。
[6.2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电源接通/断开]
图41示出在指示电源接通/断开状态,即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电源是接通还是断开的信息用作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的情况下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图20中的步骤S2)。
当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电源断开时,基本上没有干扰发生。因此,可以使用指示电源接通/断开状态的信息作为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
在图41中的步骤S142中,获得指示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电源接通/断开状态的信息,并且当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电源接通时,选定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作为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另一方面,当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电源断开时,将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
注意的是,从基站间网络上的诸如MME 203的服务器或者从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指示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电源接通/断开状态的信息。
[6.3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接入技术(RAT)]
图42是示出在使用指示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接入技术(RAT)类型的信息作为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的情况下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图20中的步骤S2)。
当自身基站装置采用LTE时,如果另一个基站装置采用诸如W-CDMA的另一种无线电接入技术,则干扰不会发生。因此,使用指示无线电接入技术(RAT)类型的信息作为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
在图42中的步骤S152中,获得指示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类型的信息,并且当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与自身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相同时,选定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作为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另一方面,当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与自身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不同时,将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
从基站间网络上的诸如MME 203的服务器或者从另一个基站装置,得到指示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类型的信息。
[7.第四实施例;另一个干扰抑制手段存在/不存在]
在章节[3.3.4权重计算(步骤S4)]中,描述了零陷波束的形成可以限于分配给干扰终端的无线电资源。这是基于当干扰终端(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所使用的无线电资源(资源块)用于自身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时干扰发生的假设。
相反,在这个第四实施例中,当执行干扰避免(干扰抑制)使得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所使用的无线电资源没有用于自身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时,通过零陷波束进行干扰抑制不是必须的,因此,不将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
也就是说,指示不同于将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干扰抑制手段存在/不存在的信息是间接指示通过零陷波束产生的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
图43示出使用指示不同于将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干扰抑制手段存在/不存在的信息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图20中的步骤S2)。
在图43中的步骤S162中,检查在自身基站装置或另一个基站装置中是否执行(或者可以执行)另一个干扰抑制手段。当执行(或者可以执行)另一个干扰抑制手段时,将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当没有执行另一个干扰抑制手段时,选定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作为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
其它干扰抑制手段的示例包括:用于选择性使用无线电资源(时间和/或频率)的手段;和降低重叠无线电资源中的发送功率的手段。
为了获得指示执行另一个干扰抑制手段的信息,从自身基站装置、或者另一个基站装置、或者诸如基站间网络上的诸如MME 203的服务器,获得指示在自身基站装置中或另一个基站装置中是否执行如上所述的另一个干扰抑制手段的信息。
指示是否可以执行另一个干扰抑制手段的信息的示例包括:指示在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是否实现了通信时序和/或通信频率的同步的信息;以及指示在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是否设置了基站间网络的信息。可以从自身基站装置或另一个基站装置、或基站间网络上的诸如MME 203的服务器,得到这些条信息。
当在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实现通信时序和/或通信频率的同步时,可以在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实现对无线电资源(资源块)的选择性使用。因此,指示是否实现了同步的信息是指示是否使用了另一个干扰抑制手段的信息。
当在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设置了基站间网络时,允许这些基站装置实现同步,并且共享指示基站装置所使用的无线电资源的信息。因此,指示是否在自身基站装置和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设置了基站间网络的信息是指示是否执行了另一个干扰抑制手段的信息。
[8.第五实施例;接入模式的使用]
在这个第五实施例中,使用指示自身基站装置的接入模式的信息作为间接指示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
接入模式是基站装置限定终端装置对基站装置的无线接入限制的模式。存在三种类型的接入模式,即开放接入模式、闭合接入模式和混合接入模式。基站装置被设置成这三种类型的接入模式中的任一种。
开放接入模式是允许所有终端装置接入的模式。因为电信运营商等所安装的宏BS高度公开,所以其通常被设置成开放接入模式。
闭合接入模式是只允许在以该模式设置的基站装置1中登记的终端装置接入的模式。
混合模式是如下模式:其中,基本上允许所有终端装置接入,但是登记的终端装置相对于未登记的终端装置可以优先对待,并且可以不连接未登记的终端装置。
毫微微BS被设置成上述三种模式中的任一种。
个人或公司将毫微微BS安装在其自身的建筑物或特定空间中,并且安装毫微微BS的个人或公司可能期望将对毫微微BS接入的终端装置限制到特定的终端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毫微微BS被构造成能够根据情形选择并设置上述三种模式中的任一种。
当作为毫微微BS的自身基站装置被设置成闭合接入模式时,如果在非常靠近自身基站装置的地方存在未登记的终端装置,则终端装置不能接入自身基站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对终端装置的干扰有可能增加。相反,当自身基站装置被设置成开放或混合接入模式时,如果终端装置接近自身基站装置,则终端装置执行切换并接入自身基站装置。在这种情况下,考虑不太可能发生对终端装置的干扰。也就是说,当自身基站装置是闭合时,有可能产生由零陷波束产生的干扰抑制效果。然而,当自身基站装置为开放或混合模式时,基本上不可能发生干扰,因此,也不可能产生干扰抑制效果。
所以,在第五实施例中,通过使用指示自身基站装置上设置的接入模式的信息来执行波束成形处理。具体来讲,如图44中所示,在图20所示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步骤S2)之前,执行确定自身基站装置的接入模式是否处于闭合接入模式(步骤S1-A)的处理。当接入模式是闭合接入模式时,执行步骤S2中的零陷波束确定处理。另一方面,当接入模式不是闭合接入模式时,执行权重计算(步骤S4)以执行不包括零陷波束的波束成形。
[9.第六实施例;与终端数目相关的信息的使用]
第六实施例采用指示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的信息或者其值受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影响的信息作为间接指示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
在第六实施例中,通过根据下行信号接收单元12接收的另一个基站装置1的下行信号计算每个资源块的接收水平的平均值,可以得到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也就是说,波束成形处理单元5a基于每个资源块的接收水平,确定用于终端装置的资源是否分配到每个资源块,由此掌握下行信号中的资源分配的状态。基于下行信号中的资源分配的状态,有可能估计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
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2的数目越大,对终端装置2产生干扰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可以预期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所产生的干扰抑制效果。
所以,在第六实施例中,如图45中所示,将所估计的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MS)的数目与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172)。当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大于阈值时,选定该基站装置作为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
另一方面,当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等于或小于阈值时,将该基站装置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
可以使用上述的切换成功率作为其值受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影响的信息。当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大时,另一个基站装置可能会拒绝到该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切换,从而造成切换成功率的降低。也就是说,切换成功率越低,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越大。
[10.第七实施例;靠近自身基站装置的终端的数目]
第七实施例采用指示存在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哪个终端装置位于作为毫微微BS的自身基站装置附近的信息,作为间接指示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
当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位于自身基站装置附近时,有可能发生对该终端装置的干扰。因此,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另一个基站装置,可以容易地实现干扰抑制效果。
所以,在第七实施例中,如图46中所示,确定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MS)是否存在于自身基站装置的附近(步骤S182)。当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MS)存在于自身基站装置的附近时,选定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作为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
另一个方面,当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MS)不在自身基站装置附近存在时,将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
可以如下地检测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并且位于自身基站装置附近的终端装置的存在(终端装置的数目)。
如图47中所示,作为毫微微BS的自身基站装置首先从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下行链路接收信号(步骤S1101)。自身基站装置从下行链路接收信号中包括的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系统信息中获得从自身基站装置将RAP(随机接入前导)发送到另一个基站装置所需的控制信息,诸如另一个基站装置中的PRACH(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分配信息,和与RAP的格式相关的信息(步骤S1102)。
接着,基于步骤S1102中获得的PRACH分配信息,自身基站装置在自身基站装置的UL(上行链路)帧中设置用于接收尝试接入自身基站装置的终端装置的RAP的第一PRACH以及用于截获尝试接入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终端装置的RAP的第二PRACH(步骤S103)。
图48是示出在UL帧上设置第一PRACH和第二PRACH的情况的示例的图示。在图48中,PRACH中的每个被设置在与频率轴方向上的72个子载波对应的带宽范围内以及在时间轴方向上的一个子帧宽度的范围内。
通过如上所述设置第一PRACH和第二PRACH允许毫微微BS 1b接收尝试接入自身基站装置的终端装置所发送的RAP,并且允许可靠地截获尝试接入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终端装置所发送的RAP。
返回参照图47,在步骤S1103中设置第二PRACH之后,当自身基站装置截获通过使用第二PRACH发送的RAP时,作为毫微微BS的自身基站装置从所接收的上行链路接收信号中获得尝试接入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终端装置的RAP,并且识别在RAP到达自身基站装置的范围内存在的终端装置(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终端)(步骤S1104)。此时,通过使用与步骤S1102中获得的RAP的格式相关的信息,自身基站装置可以获得从终端装置发送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RAP。
接着,自身基站装置在从当前时间回到时间T经过前的时间宽度T的范围内,对所识别的终端装置的数目N进行计数(步骤S1105),并且获得作为计数结果的终端装置的数目N,作为指示位于自身基站装置附近的终端装置(与另一个基站装置连接的终端装置)存在的信息。也就是说,终端装置的数目N对应于通过对位于RAP到达自身基站装置的范围内的终端装置,即位于自身基站装置附近的终端装置进行计数获得的值。
注意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应被视为就所有方面而言都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由所附权利要求书而不是由前述的表述指示本发明的范围,因此所有落入权利要求的等同物的含义和范围内的修改都被包含在其中。
附图标记说明
1 基站装置
2 终端装置
3 天线
4 发送/接收电路
5 信号处理单元
5a 波束成形处理单元
5b 同步处理单元
11 上行信号接收单元
12 下行信号接收单元
13 发送单元

Claims (41)

1.一种通过频分双工来执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包括:
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所述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接收从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以及
波束成形处理单元,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执行波束成形处理,用于通过使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信息,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其中,能够从所接收的下行信号中得到所述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用于确定是否存在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确定信息,并且基于所述确定信息来确定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确定信息,所述确定信息使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能够确定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的效果的程度,所述效果是当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时获得的,并且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所述确定信息来确定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当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其它基站装置的数目超过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时,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所述确定信息来选择零陷波束实际应该指向的另一个基站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确定信息是指示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和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之间的距离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确定信息是指示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中的信号接收状况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确定信息是指示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中的信号接收状况的信息,并且所述信号接收状况包括当零陷波束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时的第一接收状况和当没有零陷波束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时的第二接收状况。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确定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距离的信息,或者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中的信号衰减程度的信息,或者指示当所述基站装置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接收下行信号时的接收信号功率和/或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发送信号功率的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指示由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分配给终端装置的时间和/或频率的无线电资源分配信息,并且执行波束成形处理以使得在由所述无线电资源分配信息指示的时间和/或以由所述无线电资源分配信息指示的频率将零陷波束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还包括:
获得单元,所述获得单元用于经由连接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回程线路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获得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还包括:
获得单元,所述获得单元用于获得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无线广播信息中所包含的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在所述基站装置的天线的总数的范围内确定所能形成的零陷波束的数目,并且在零陷波束成形对波束成形的限制内,形成朝向与所述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波束。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在所述基站装置的天线的总数的范围内确定与所述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并且在朝向所述终端装置的波束成形对零陷波束成形的限制内形成零陷波束。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还包括:
基站间同步处理单元,所述基站间同步处理单元用于实现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基站间同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基站间同步处理单元基于由所述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所接收的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来检测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同步误差,并且校正所述同步误差。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在来自所述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发送被暂停的时刻,所述下行信号接收单元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接收下行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所述基站装置被构造为具有2W或更低的发送信号功率的小型基站装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所述基站装置被构造为具有20~200mW范围内的发送信号功率的毫微微基站装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直接或间接地指示当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时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来执行对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确定,并且
基于所述确定的结果来确定零陷波束是否应该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1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直接或间接地指示当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时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效果的信息,来执行对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确定,并且
基于所述确定的结果来调节要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零陷波束的强度。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是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下述信息中的任一种:
指示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发生的切换的次数的信息;
其值受所述切换的次数影响的信息;
指示由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的接收水平的大小的信息;
指示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到所述基站装置的传输路径中的衰减值的信息;以及
指示在当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被检测时的检测结果的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是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所述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所述信息来执行所述确定,并且当所述基站装置离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太近以致即使当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时也不能够实现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效果时,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是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所述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所述信息来执行所述确定,并且随着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位置关系彼此变得更近,而减小要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零陷波束的深度。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是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所述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所述信息来执行所述确定,并且当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彼此分开到没有干扰发生时的程度时,从零陷波束应该指向的基站装置中排除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是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所述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所述信息来执行所述确定,并且随着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位置关系彼此变得更近时,增大要指向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零陷波束的深度。
27.根据权利要求21或2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是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所述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所述信息来执行所述确定,由此确定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是处于第一位置关系还是处于第二位置关系,
所述第一位置关系是下述位置关系,即: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靠近到使得必须进行干扰抑制的程度,并且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分开到使得通过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而能够获得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效果的程度,并且
所述第二位置关系是下述位置关系,即: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靠近到使得必须进行干扰抑制的程度,并且所述基站装置离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太近以致即使当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时也不能够获得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抑制效果。
28.根据权利要求19至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所述基站装置是小型基站装置,该小型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功率比宏基站装置的发送信号功率小,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信息,或者是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信息,并且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基于指示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所述信息或者其值受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影响的所述信息来确定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是宏基站装置还是小型基站装置,并且执行对干扰抑制效果的确定,然后基于该两个确定的结果来执行所述波束成形处理。
29.根据权利要求19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所述信息是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相关的信息,并且是用于允许确定干扰是否会发生的信息。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指示干扰是否会发生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通信频率的信息,或者是指示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电源接通/断开状态的信息,或者是指示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的类型的信息。
32.根据权利要求19至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是否执行或者是否能够执行除了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之外的干扰抑制手段的信息。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指示是否执行或者是否能够执行除了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之外的干扰抑制手段的所述信息是指示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是否实现了通信时序和/或通信频率的同步的信息,或者是指示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是否设置有基站间网络的信息。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通过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使用不同的无线电资源来执行由其它干扰抑制手段进行的干扰抑制。
35.根据权利要求19至3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所述终端装置对所述基站装置的接入模式的信息。
36.根据权利要求19至3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的信息,或者是其值受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数目影响的信息。
37.根据权利要求19至3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间接地指示所述干扰抑制效果的所述信息是指示在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当中存在位于所述基站装置附近的终端装置的信息。
38.一种通过频分双工来执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包括:
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所述下行信号接收单元接收从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以及
波束成形处理单元,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执行波束成形处理,在所述波束成形处理中,通过使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信息来抑制朝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的波束,其中,从所述下行信号中获得所述信息。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波束成形处理单元执行第一权重计算,以形成朝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的具有零增益的零陷波束,并且
基于所述第一权重计算的结果来执行第二权重计算从而减小所述零陷波束的深度。
40.一种干扰抑制方法,所述干扰抑制方法用于抑制从通过频分双工来执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对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所述方法包括:
由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以及
通过使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信息来将零陷波束指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从而抑制对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其中,从所接收的下行信号中获得所述信息。
41.一种干扰抑制方法,所述干扰抑制方法用于抑制从通过频分双工来执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对与另一个基站装置无线连接的终端装置的干扰,所述方法包括:
由所述基站装置接收从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发送的下行信号;以及
执行波束成形,在所述波束成形中,通过使用所述基站装置和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之间的传输路径信息来抑制朝向来自所述另一个基站装置的下行信号的到达方向的波束,其中,从所接收的下行信号中获得所述信息。
CN2010800446737A 2009-10-05 2010-10-04 基站装置和干扰抑制方法 Pending CN1025774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31766 2009-10-05
JP2009231766 2009-10-05
PCT/JP2010/067373 WO2011043298A1 (ja) 2009-10-05 2010-10-04 基地局装置及び干渉抑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77474A true CN102577474A (zh) 2012-07-11

Family

ID=43856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46737A Pending CN102577474A (zh) 2009-10-05 2010-10-04 基站装置和干扰抑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687514B2 (zh)
JP (1) JPWO2011043298A1 (zh)
CN (1) CN102577474A (zh)
WO (1) WO2011043298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53761A1 (zh) * 2013-03-28 2014-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波束赋形的方法及装置
CN104871597A (zh) * 2013-01-21 2015-08-26 英特尔公司 用于波束成形链路的切换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11434070A (zh) * 2017-12-01 2020-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支持全双工通信的前导码结构
US10897703B2 (en) 2017-05-27 2021-01-19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Capability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relevant devices and system
CN114222326A (zh) * 2016-09-28 2022-03-22 凯迪迪爱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装置、网络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835382A (zh) * 2023-02-16 2023-03-2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干扰抑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44364B2 (en) * 2008-11-26 2014-06-03 Nec Corporation Wireless st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02474756B (zh) * 2009-07-15 2014-12-24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无线基站接收设备和信号解调方法及其中使用的程序
CN102202310A (zh) * 2010-03-25 2011-09-2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在微小区的接入设备中消减微小区间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US8843157B2 (en) * 2010-10-27 2014-09-23 Ntt Docomo, Inc. Dynamic travel behavior estimation in mobile network
BR112013026094A2 (pt) * 2011-04-29 2016-12-27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ontrole descentralizado de redução de interferência em um sistema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CN103858375A (zh) * 2011-08-11 2014-06-11 诺基亚公司 用于fdd scell ack/nack传输的pdsch指配指示
CN103096326B (zh) * 2011-11-04 2018-05-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带外泄漏干扰的信道配置方法及系统
JP5687997B2 (ja) * 2011-11-10 2015-03-2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832914B2 (ja) * 2012-01-27 2015-12-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9686110B2 (en) 2012-02-20 2017-06-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50029969A1 (en) * 2012-02-20 2015-0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137450B (zh) 2012-02-20 2017-12-12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US9401790B2 (en) 2012-02-20 2016-07-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237227A1 (en) * 2012-03-09 2013-09-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femtocell location classification
CN103327500B (zh) * 2012-03-23 2017-0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抑制方法和装置
CN103391552B (zh) * 2012-05-11 2016-04-13 北京邮电大学 分层异构无线网络系统上行干扰协调方法和装置
DE112013003099B4 (de) 2012-06-21 2016-09-15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Effizientes anpassbares Drahtlosnetzsystem mit agiler Strahlformung
ES2665895T3 (es) 2012-07-02 2018-04-30 Intel Corporation Transmisión y recepción simultáneas
KR101380437B1 (ko) * 2012-07-03 2014-04-01 한국과학기술원 분산소형 기지국을 활용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이의 빔 포밍 방법
KR20140072968A (ko) * 2012-12-05 2014-06-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다중 연결을 이용한 단말의 핸드오버 방법
JP6316204B2 (ja) * 2012-12-07 2018-04-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5795016B2 (ja) * 2013-02-22 2015-10-14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指向性アンテナ及びスモールセル基地局
US9277528B1 (en) * 2013-08-12 2016-03-01 Sprint Spectrum L.P. Configuration of tracking area layers
MX364274B (es) 2014-03-25 2019-04-2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Sistema y método para un acceso aleatorio físico basado en un haz.
JP6331007B2 (ja) * 2014-03-31 2018-05-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送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4980380A (zh) * 2014-04-14 2015-10-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US9374721B1 (en) 2014-11-19 2016-06-21 Sprint Spectrum L.P. Dynamic management of base station radiation pattern based on feedback from adjacent base station
AU2015380881A1 (en) 2015-01-29 2017-07-06 Sony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P3295726B1 (en) * 2015-05-14 2020-06-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system for synchronizing nod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20170006593A1 (en) * 2015-07-02 2017-01-0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Beam Detection, Beam Tracking and Random Access in MM-Wave Small Cell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
KR102109606B1 (ko) * 2015-07-16 2020-05-12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빔포밍 기반 무선 백홀 형성 방법, 이를 위한 장치
JP2017059933A (ja) * 2015-09-15 2017-03-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アンテナ制御方法
DE112016007007T5 (de) 2016-06-22 2019-03-07 Intel Corporation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für vollduplex-disposition
JP2018046442A (ja) * 2016-09-15 2018-03-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US11296745B2 (en) 2016-12-12 2022-04-05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Mobile station, RF front-end module for mobile station, and front-end integrated circuit
US10057898B2 (en) * 2016-12-21 2018-08-21 Phazr, Inc. Downlink and uplink data multiplexing on widely spaced frequencies in wireless 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954000B2 (ja) * 2017-10-26 2021-10-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200130288A (ko) * 2018-03-09 2020-11-18 아이소트로픽 시스템즈 엘티디. 안테나 빔 추적 시스템에 대한 동적 간섭 감소
JP6832896B6 (ja) * 2018-08-27 2021-03-24 Hapsモバイル株式会社 空中滞在型の通信中継装置におけるフィーダリンクの通信を行うシステム
CN110896550A (zh) * 2018-09-12 2020-03-20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72185A (zh) * 2018-12-25 2020-07-03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定位方法及设备
US11943020B2 (en) * 2020-06-08 2024-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ective null-forming on one or more beams based on null-forming procedure information
JP7477796B2 (ja) 2020-11-26 2024-05-02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WO2022242820A1 (en) * 2021-05-17 2022-11-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for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
US11923923B2 (en) 2021-07-30 2024-03-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directional nulling
US11901987B2 (en) 2021-07-30 2024-02-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directional nulling for SRS-based data beam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0787A (zh) * 1996-05-31 1999-06-2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干扰抑制组合和下行链路波束成形的方法和设备
JP2004147079A (ja) * 2002-10-24 2004-05-20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無線システム
CN101123450A (zh) * 2007-07-02 2008-02-13 重庆邮电大学 抑制智能天线主波束内多用户干扰的方法
US20080181174A1 (en) * 2007-01-25 2008-07-31 Yong Soo Ch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transceiver in a mobile/fixed relay with multiple antenna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03808A (ja) * 1997-05-01 1998-11-13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移動通信用基地局装置及びその放射指向性制御方法
JPH11308037A (ja) * 1998-04-20 1999-11-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基地局アンテナ装置
US7248841B2 (en) * 2000-06-13 2007-07-24 Agee Brian 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timization of wireless multipoint electromagneti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KR100499472B1 (ko) * 2000-12-06 2005-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순방향 링크에서의 적응 어레이를 이용한 빔포밍 시스템
JP3961900B2 (ja) * 2002-07-24 2007-08-22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US7312750B2 (en) * 2004-03-19 2007-12-25 Comware, Inc. Adaptive beam-forming system using hierarchical weight banks for antenna arra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802830B2 (ja) * 2005-04-11 2011-10-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
GB0720559D0 (en) * 2007-10-19 2007-11-28 Fujitsu Ltd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GB2484278A (en) * 2010-10-04 2012-04-11 Airspan Networks Inc Suppressing co-channel interference in dependence upon probabilities of establishing a link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terminal via resource block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0787A (zh) * 1996-05-31 1999-06-23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干扰抑制组合和下行链路波束成形的方法和设备
JP2004147079A (ja) * 2002-10-24 2004-05-20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無線システム
US20080181174A1 (en) * 2007-01-25 2008-07-31 Yong Soo Cho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transceiver in a mobile/fixed relay with multiple antennas
CN101123450A (zh) * 2007-07-02 2008-02-13 重庆邮电大学 抑制智能天线主波束内多用户干扰的方法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1597A (zh) * 2013-01-21 2015-08-26 英特尔公司 用于波束成形链路的切换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CN104871597B (zh) * 2013-01-21 2019-04-23 英特尔公司 用于波束成形链路的切换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WO2014153761A1 (zh) * 2013-03-28 2014-10-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波束赋形的方法及装置
CN114222326A (zh) * 2016-09-28 2022-03-22 凯迪迪爱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终端装置、网络装置、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897703B2 (en) 2017-05-27 2021-01-19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Capability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relevant devices and system
US11546750B2 (en) 2017-05-27 2023-01-03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Capability information reporting method, relevant devices and system
CN111434070A (zh) * 2017-12-01 2020-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支持全双工通信的前导码结构
US11115239B2 (en) 2017-12-01 2021-09-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eamble structure supporting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s
CN111434070B (zh) * 2017-12-01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支持全双工通信的方法、网络节点
US11632269B2 (en) 2017-12-01 2023-04-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eamble structure supporting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s
CN115835382A (zh) * 2023-02-16 2023-03-21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干扰抑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5835382B (zh) * 2023-02-16 2023-07-04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干扰抑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43298A1 (ja) 2011-04-14
JPWO2011043298A1 (ja) 2013-03-04
US20120155341A1 (en) 2012-06-21
US8687514B2 (en) 2014-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77474A (zh) 基站装置和干扰抑制方法
Hasegawa et al. High-speed train 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 in 3GPP 5G NR
US10111108B2 (en) Radio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RU2604657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совместного существования множества радиомодулей с системой в смежной полосе частот, имеющей зависимую от времени конфигурацию
CN105247927B (zh)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无线电通信系统、基站和终端装置
US895347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es for data transfer within a relay enhanced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AU2012279799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1459155B1 (ko) 협력 무선통신 시스템을 위한 기준신호의 전송방법 및 무선자원의 할당방법
KR101356524B1 (ko) 릴레이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준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2550098A (zh) 基站装置
WO2010013249A1 (en) Gps synchronization method for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CN102812756A (zh) 基站设备、终端设备、接收器端基站设备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8160491B2 (en) GPS synchronization method for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
KR20240018555A (ko) Nr 시스템의 랜덤 액세스 프리앰블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2550099A (zh) 基站装置
EP3286847B1 (en) Adaptive beamforming
CN102577476A (zh) 在多小区环境中检测牺牲终端并执行干扰协调的通信系统
WO2010023023A1 (en) Measurement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1022390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ation
CN109478921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US9577740B2 (e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101735847B1 (ko) 기지국 장치, 중계국 장치, 송신 방법, 수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CN104869648A (zh) 一种基于基站间协作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干扰消除方法
CN112771794B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测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77859A (zh) 一种中继下行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