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0153A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线缆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70153A CN102570153A CN2010105837692A CN201010583769A CN102570153A CN 102570153 A CN102570153 A CN 102570153A CN 2010105837692 A CN2010105837692 A CN 2010105837692A CN 201010583769 A CN201010583769 A CN 201010583769A CN 102570153 A CN102570153 A CN 1025701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axial cable
- connector assembly
- cable connector
- trailing edge
- micro coax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连接器(2)、外壳(3)以及与连接器连接的线缆(4),连接器组装至外壳中,且连接器具有暴露出外壳前面的对接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防尘盖(6),防尘盖包括盖帽部(61)以及一对与盖帽部连接的翼部(62),盖帽部具有遮蔽连接器对接部的收容腔,收容腔具有可供连接器对接部从其中穿过的下开口,翼部与外壳枢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具有防尘盖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ZL 200820303305.X号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线缆连接器、安装于第一线缆连接器内部的电路板、包围于电路板外的遮蔽壳体及位于遮蔽壳体外的绝缘壳体,所述电路板末端连接有穿出遮蔽壳体的两根线缆,两根线缆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符合Displayport标准的第二线缆连接器和符合USB标准的第三线缆连接器。该线缆连接器组件可满足两种不同的传输模式,扩展了其应用领域。然而,由于线缆连接器上无防尘保护措施,导致灰尘杂质侵入连接器的对接部,可能影响信号的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尘盖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外壳以及与连接器连接的线缆,连接器组装至外壳中,且连接器具有暴露出外壳前面的对接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防尘盖,防尘盖包括盖帽部以及一对与盖帽部连接的翼部,盖帽部具有遮蔽连接器对接部的收容腔,收容腔具有可供连接器对接部从其中穿过的下开口,翼部与外壳枢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防尘盖可保护连接器的对接部,且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且防尘盖未遮蔽于连接器的对接部。
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3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仰视图,且防尘盖遮蔽至连接器的对接部。
图4是图1的部分分解图。
图5是图4的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6是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的部分组合图。
图7是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2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1中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0是图9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11是图4中开关装置的分解图。
图12是图11另一角度的视图。
图13是上壳体和防尘盖的放大图。
图14是上壳体和防尘盖结合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14,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第一连接器1、第二连接器2、外壳3、线缆4、开关装置5、防尘盖6以及导光元件7。线缆4包括第一线缆41、第二线缆42,且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通过第一线缆41连接,第二线缆42连接至第二连接器2。
第一连接器1是电源连接器,本实施例中,其是用于传输直流电源的连接器(DC Plug)。第一连接器1包括大致成圆柱状的主体部111,主体部111的前部具有圆形的对接埠112。第一线缆41的一端电性连接至主体部111的后端。此外,一外包覆体113成型于第一线缆41与主体部111的连接处。
第二连接器2是信号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21,组装至绝缘本体21的若干第一端子22及第二端子23以及遮蔽于绝缘本体21外面的金属外壳29。其中第一端子22直接与绝缘本体21组装在一起,第二端子23先与塑料体25组装在一起,然后将绝缘定位体28安装至塑料体25后面而定位端子。塑料体25安装到绝缘本体21后部下面的收容腔212内。第一端子22与第二端子23的对接部221、231沿前后方向布置,构成符合USB3.0传输标准的对接接口。
此外,第二连接器2还包括用于实现光信号传输的光学模块24。光学模块24安装在绝缘本体21上面前部的收容槽211内。光学模块24包括沿横向布置的若干透镜241以及用于固定透镜241的包覆体242。自包覆体242后面中间设有向后延伸的柱体243,另有一弹簧27与包覆体242组装在一起,且该柱体243插入弹簧27的前端内。
第二线缆42中的光纤423穿过绝缘本体21上面的通道214、延伸入收容槽211内并连接到透镜241。盖体26安装至绝缘本体21上面的凹陷部216内,将光纤423遮蔽于其下面。
外壳3包括组合在一起的、且结构大致相同的上壳体31及下壳体32。
上壳体31具有第一收容空间310,上壳体31的前壁设有矩形的第一上开口311,上壳体31的后壁设有一对半圆形的第二上开口313。第一上开口311后方设有第一上定位部3111。上壳体31的上壁设有圆形的窗口3100及矩形的通孔3102,窗口3100及通孔3102与第一收容空间310连通。上壳体31的上壁的下面设有定位部3103,定位部3103上设有收容槽3105,该收容槽3105位于通孔3102下方并与通孔3102连通。收容槽3105较通孔3102的要大些。此外,收容槽3105的内壁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干涉部3107。若干定位槽316设置在第一收容空间310内并邻近上壳体31的侧壁。上壳体31侧壁的前部设有第一凹陷部312,该侧壁前部下缘设有半圆形的第一安装孔3121,其与第一收容空间310及第一凹陷部312连通。
下壳体32具有第二收容空间320,下壳体32的前壁设有矩形的第一下开口321,下壳体32的后壁设有一对半圆形的第二下开口323。第一下开口321后方设有第一下定位部3211。若干定位柱326设置在第二收容空间320内并邻近下壳体32的侧壁。下壳体32侧壁的前部设有第二凹陷部322,该侧壁前部上缘设有半圆形的第二安装孔3221,其与第二收容空间320及第二凹陷部322连通。第二凹陷部322的后部是凹部3220。该凹部3220具有四分之一圆弧结构的后缘3222,且后缘3222的中部设有缺口3224。若干定位柱326设置在第二收容空间320内并邻近下壳体32的侧壁。
第二连接器2组装至外壳3的第一、第二收容空间310、320内,且第二连接器2具有暴露出外壳3前面的对接部20。
开关装置5包括按钮51、弹性件52、支撑件53以及电路板组件54。
按钮51包括主体部510以及按压部511。本实施例中,主体部510及按压部511均为圆柱状结构,主体部510较按压部511要大些,且按压部511自主体部510上面的中部向上突出。一圆形凹槽512自主体部510的下面中部向上凹进而形成。一柱体514自按压部511向下延伸、穿过凹槽512中部并超出主体部510下面。
弹性件52为螺旋弹簧,可组装在柱体514上,且该弹性件52的前端也收容于凹槽512内。
支撑件53包括板部531、自板部531两侧向下延伸的卡扣部532。板部531的中间部分的上面设有定位孔533,定位孔533中进一步设有通孔534。定位孔533较弹性件52稍大些,可收容弹性件52的下端。通孔534较柱体514稍大些,可让柱体514从其中自由穿过。每一卡扣部532包括一对相邻近的弹性臂5321以及形成于每一弹性臂5321下端的止挡部5323。此外,相邻近的弹性臂5321之间设有一定宽度的开槽5325。
电路板组件54包括电路板540、安装在电路板540中部的开关组件541、固定于电路板540右侧的发光二极管(LED)542。此外,开关组件541后方的电路板540上布置有三个导电片543。导电片543左侧的电路板540上安装有静电释放组件(ESD)544。一对第一定位孔5401设置在邻近开关组件541左右侧的电路板540上。此外,四个第二定位孔5402分别设置在电路板540的四个角落处。一对第一焊接部5451、5452布置于电路板540后部的左侧,另外一对第二焊接部5461、5462布置于电路板540后部的右侧。本实施例中,第一焊接部5451及第二焊接部5461为彼此靠近的导电孔,且通过电路板内部的线路连接,用于与传输负电的芯线连接;第一焊接部5452及第二焊接部5462为彼此分开的导电孔,且通过电路板内部的线路连接,用于与传输正电的芯线连接。
电路板540被安装至下壳体32的第二收容空间320中,下壳体32上的安装柱328插入第二定位孔5402中,从而将电路板540固定于下壳体32中。支撑件53组装至电路板540上,卡扣部532与第一定位孔5401相扣合在一起,且弹性臂5321收容于第一定位孔5401内,止挡部5323抵靠于电路板540的下面。板部531位于开关组件541的上方、且通孔534与开关组件541相对准。按钮51与弹性件52安装至支撑件53,柱体514自弹性件52中穿过并延伸至支撑件53的通孔534中,弹性件52的下端置于定位孔533中,从而使弹性件52可靠地定位于按钮51和支撑件53之间。上壳体31组装至下壳体32,按钮51的按压部511自上壳体31的上壁的窗口3100中突露出去,而主体部510抵靠于上壳体31的上壁下面。
第一线缆41具有传输电源的一对芯线411,该对芯线411的一端与电路板540上的第一焊接部5451、5452连接,另一端则与第一连接器1连接。
第二线缆42包括一对第一芯线421、三条第二芯线422以及两条光纤423。其中第一芯线421用于电源传输,与电路板540上的第二焊接部5461、5462连接;三条第二芯线422分别与电路板组件54上三个导电片543连接、并通过电路板540与开关组件541连接,三个导电片543通过电路板540内部的线路分别连接至开关组件541、发光二极管542及接地线(未图示)。
第一线缆41、第二线缆42通过电路板540的转接实现电源传输,此结构简单,体积小,制造较为方便。
此外,与第二连接器2中的第一端子22与第二端子23相连接的芯线在此未示出。
防尘盖6包括盖帽部61以及一对与盖帽部61连接的翼部62。
盖帽部61包括一对侧壁612、前壁613以及上壁614。侧壁612、前壁613以及上壁614相互连接而形成收容腔610。收容腔610具有下开口6100及后开口(未标号)。翼部62与侧壁612连接且相对于侧壁612向外偏置。因此,两翼部62之间的距离大于两侧壁612之间的距离。
翼部62具有大致成圆弧状的自由端部621,本实施例中,自由端部621具有半圆形后缘625,且后缘625上面设有圆弧状的第一凸出部6251、第二凸出部6252。第一凸出部6251、第二凸出部6252大致位于后缘625对应的四十五度、一百三十五度的圆心角处。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6251、第二凸出部6252为凸条,当然,其也可以为凸点等其它结构。翼部62的自由端部621的内表面上设有枢轴622,枢轴622自半圆形后缘625所在的圆心处向内延伸。此外,枢轴622具有扩大的自由端624。
防尘盖6安装到外壳3前部,翼部62与外壳3相枢接。翼部62置于第一凹陷部312与第二凹陷部322所形成的凹陷部内,枢轴622置于第一安装孔3121与第二安装孔3221所形成的安装孔内,自由端624置于安装孔的内侧,且延伸入凹部3220且邻近缺口3224的后缘3222。防尘盖6的枢轴622可绕外壳3侧壁上的安装孔转动,也就是说,防尘盖6的盖帽部61可以从遮蔽于第二连接器2的对接部20向上翻转90度后从而与对接部20分离这一范围内转动。当对接部20穿过盖帽部61的下开口6100而容置于的收容腔610内时,第一凸出部6251卡置于后缘3222上的缺口3224内,防止防尘盖6相对于外壳3转动;当盖帽部61相对对接部20翻转90度时,第二凸出部6252卡置于后缘3222上的缺口3224内,防止防尘盖6相对于外壳3转动。
导光组件7由导光材料制成,其包括基部71以及自基部上面向上延伸的突出部72。自基部71底面向上凹进形成收容部73,收容部73较发光二极管542大些,从而可将发光二极管542容纳于其中。导光组件7安装于上壳体31下面的定位部3103的收容槽3105内,基部71被收容槽3105内的干涉部3107抵靠,突出部72延伸入上壁的通孔3102中,且突出部72的上面与上壁的上面齐平。导光组件7结构简单,与上壳体之间的组装简单、方便。
当按压按钮51时,柱体514向内移动,从而触发开关组件541,接通电路板540上的电路,导通发光二极管542,光线自导光组件7中透射出来。便于确认与线缆连接器组合100相连接的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
Claims (10)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外壳以及与连接器连接的线缆,连接器组装至外壳中,且连接器具有暴露出外壳前面的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防尘盖,防尘盖包括盖帽部以及一对与盖帽部连接的翼部,盖帽部具有遮蔽连接器对接部的收容腔,收容腔具有可供连接器对接部从其中穿过的下开口,翼部与外壳枢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一对侧壁,侧壁的前部设有凹陷部,凹陷部的后部是圆弧结构后缘的凹部,翼部具有圆弧状的自由端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后缘上设有缺口,所述自由端部具有圆弧状的后缘,且自由端部的后缘上面设有可卡置于缺口内的凸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后缘是四分之一圆弧结构,自由端部的后缘是半圆形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部的后缘上面设有两个凸出部,且两个凸出部位于后缘对应的45度、135度的圆心角处,缺口设在凹部后缘的中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的自由端部的内表面上设有枢轴,枢轴自半圆形后缘所在的圆心处向内延伸,侧壁前部的凹陷部内设有安装孔,枢轴置于安装孔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轴具有扩大的自由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盖包括一对侧壁、前壁以及上壁,所述侧壁、前壁以及上壁相互连接而形成具有下开口和后开口的收容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是可传输光信号的连接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光学模组以及遮蔽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837692A CN102570153A (zh) | 2010-12-10 | 2010-12-10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837692A CN102570153A (zh) | 2010-12-10 | 2010-12-10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70153A true CN102570153A (zh) | 2012-07-11 |
Family
ID=46414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837692A Pending CN102570153A (zh) | 2010-12-10 | 2010-12-10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57015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98534A (zh) * | 2022-02-18 | 2022-05-13 | 河南华民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大直径电缆端头连接装置 |
-
2010
- 2010-12-10 CN CN2010105837692A patent/CN10257015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98534A (zh) * | 2022-02-18 | 2022-05-13 | 河南华民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大直径电缆端头连接装置 |
CN114498534B (zh) * | 2022-02-18 | 2024-03-29 | 河南华民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大直径电缆端头连接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927856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US9728916B1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US9935401B2 (en) |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 |
CN205104699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TWI581530B (zh) | 插座電連接器 | |
CN104348025B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2076548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US8011961B2 (en) | Cable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pieces | |
US2013033768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etect function | |
TW201725806A (zh) | 電連接器組合 | |
CN102468569B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与配对连接器组件的组合件 | |
CN204333335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557055B (zh) | 屏蔽壳及基板组件 | |
CN102468581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821914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1178176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427181B (zh) | 插头、插座及其电连接器组件 | |
TWM496864U (zh) | 電連接器 | |
CN103094781B (zh)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TWI523352B (zh) | USB to convert mini USB to electrical connectors | |
CN102570153A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1185278Y (zh) | 具有开关功能的电连接器 | |
CN201937142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WO2015089906A1 (zh) | Usb电连接器的旋动装置 | |
CN202150588U (zh) | 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