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6374A - 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6374A
CN102546374A CN201010607730XA CN201010607730A CN102546374A CN 102546374 A CN102546374 A CN 102546374A CN 201010607730X A CN201010607730X A CN 201010607730XA CN 201010607730 A CN201010607730 A CN 201010607730A CN 102546374 A CN102546374 A CN 1025463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end interface
message
interface
adjustment capab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60773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可心
付锡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60773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46374A/zh
Priority to EP11854406.3A priority patent/EP2645662A4/en
Priority to JP2013546571A priority patent/JP2014507832A/ja
Priority to US13/976,421 priority patent/US9270367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1/081918 priority patent/WO2012088962A1/zh
Publication of CN102546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63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9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data signal
    • H04B10/0793Network aspects, e.g. central monitoring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3/00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3/16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in which the time allocation to individual channels within a transmission cycle is variable, e.g. to accommodate varying complexity of signals, to vary number of channels transmitted
    • H04J3/1605Fixed allocated frame structures
    • H04J3/1652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OT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4Negotiation of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Wavelength-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227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or provisioning [OAMP] of WDM networks, e.g. media access, routing or wavelength allocation
    • H04J14/0254Optical medium access
    • H04J14/0256Optical medium access at the optical channel layer
    • H04J14/0258Wavelength identification or labe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9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at layers above the network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Compression Or Coding Systems Of Tv Signal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链路源端接口向链路对端接口发送链路属性消息,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根据所述信息、或根据所述信息和本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消息,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根据链路对端接口反馈的消息确定所述链路是否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本发明通过扩展LMP协议中的DATA_LINK对象,使LMP协议能够自动发现链路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G.hao协议)的支持属性,弥补了控制平面的不足,增强了控制平面的功能。

Description

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的G.709v3版本与之前的v2版本相比,新增了新的信号类型,如ODU0、ODU4、ODU2e、ODUflex(灵活速率光数据单元)。ODUflex是为了通过OTN(Optical TransportNetwork,光传送网)比特透传任意速率的客户信号,使用GMP(GenericMapping Procedure,通用映射规程)将ODUflex映射进HO ODU(High OrderODU,高阶ODU)。ODUflex可以适配任何速率的客户信号,然后将LOODUflex(Low Order ODU,低阶ODU)映射进相应数量的HO ODU的支路时隙中。这种技术不仅考虑到了现有各类客户信号的有效传送,同时也考虑了将来出现的客户信号。ODUflex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承载CBR(ConstantBit Rate,固定比特速率)客户信号的ODUflex(CBR),CBR客户信号通过BMP映射进ODUflex(CBR);另一种是用来承载分组客户信号的ODUflex(GFP),分组客户信号通过GFP(Generic Framing Procedure,通用成帧规程)封装进ODUflex(GFP)。
对于ODUflex(GFP)来说,由于分组客户信号的带宽是会随时间变化的,所以为ODUflex(GFP)分配固定带宽不利于带宽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ODUflex(GFP)能够支持动态的带宽调整,那么不但可以更好地满足分组客户信号的多种带宽要求,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带宽利用率并节约带宽资源。为此,ODUflex(GFP)就需要具备无损地调整带宽的能力。ODUflex(GFP)带宽无损调整意味着:ODUflex(GFP)需要在动态且不中断现有业务的情况下完成带宽的调整。但现有技术中并不是所有的接口都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有的接口不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当需要选择具有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链路时,需要控制平面能够发现哪些链路具有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继而将这一信息通过路由协议洪泛出去。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的方法及系统,以实现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自动发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发现灵活速率光数据单元(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包括:
链路源端接口向链路对端接口发送链路属性消息,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
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根据所述信息、或根据所述信息和本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消息,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根据链路对端接口反馈的消息确定所述链路是否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具有下面特点: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是通过下面方式实现的:所述链路属性消息的数据链路对象中包括一子对象,所述子对象包括表示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字段。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具有下面特点: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根据所述信息、或根据所述信息和本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消息的步骤包括:
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读取所述子对象中的所述字段,若判断所述字段表示源端接口不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则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若判断所述字段表示源端接口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则判断本端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若不支持,则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若支持,则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链路属性确认消息,其中,所述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中包括用于说明错误原因的对象。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具有下面特点:所述用于说明错误原因的对象包括,用于指示错误原因是不接受不可协商的链路属性参数的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具有下面特点:所述链路对端接口读取所述子对象中的所述字段,是在所述链路属性消息中携带的本地或远端接口映射关系与存储在本端的接口映射关系匹配的条件下进行的。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具有下面特点: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通过G.hao协议定义。
进一步地,上述方法还具有下面特点: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向链路对端接口发送链路属性消息的步骤具体为:所述链路源端接口通过链路管理协议周期地向链路对端接口发送链路属性消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发现灵活速率光数据单元(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系统,包括:
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用于向链路对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发送链路属性消息,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用于根据链路对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的消息确定所述链路是否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所在的节点,用于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根据所述信息、或根据所述信息和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消息。
进一步地,上述系统还具有下面特点: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是通过下面方式实现的:所述链路属性消息的数据链路对象中包括一子对象,所述子对象包括表示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字段。
进一步地,上述系统还具有下面特点:所述链路对端节点包括:
读取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读取所述子对象中的所述字段;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字段是否表示源端接口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字段表示源端接口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判断本端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字段表示源端接口不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本端接口不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本端接口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链路属性确认消息;
其中,所述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中包括用于说明错误原因的对象,所述用于说明错误原因的对象包括用于指示错误原因是不接受不可协商的链路属性参数的信息。
进一步地,上述系统还具有下面特点:所述读取模块包括:
匹配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将所述链路属性消息中携带的本地或远端接口映射关系与存储在本端的接口映射关系进行匹配,若匹配一致,则触发读取单元;
所述读取单元,用于受触发后,读取所述子对象中的所述字段。
进一步地,上述系统还具有下面特点: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通过G.hao协议定义。
综上,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通过扩展LMP协议中的DATA LINK对象,使LMP协议能够自动发现链路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G.hao协议)的支持属性。本发明弥补了控制平面的不足,增强了控制平面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Hitless Resize子对象的格式的示意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自动发现链路支持G.hao协议的过程;
图5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自动发现链路不支持G.hao协议的过程;
图6本发明实施例三中的自动发现链路不支持G.hao协议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ITU-T已经提出了关于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的建议,G.hao协议,该建议将ODUflex带宽的无损调整分为两个阶段:链路连接调整(LCR)和带宽调整(BWR),来对ODUflex进行无损调整。
IETF的链路管理协议(Link Management Protocol,简称LMP)运行在一对LMP对等节点之间,定义了四个程序,来分别提供如下四个功能:
控制通道管理:控制通道管理是针对LMP会话(session)本身的协商和维护而言的,用于在邻居发现后,在控制平面建立相邻物理节点间的控制通道,以便进行参数协商和信令消息的传递;
链路属性关联:链路属性关联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协商相邻节点之间的TE(Traffic Engineering,流量工程)链路ID映射关系和数据链路属性,可以通过交互链路聚合消息和回复消息来实现。链路聚合消息通常会包含:所要通告的TE链路ID、该TE链路所包含的各条链路以及相关的链路属性;
链路连通性验证:链路连通性验证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验证特定数据链路的连通性,二是自动映射数据链路和TE链路的本地和远端接口ID。链路连通性验证在LMP中是可选功能,由参数协商过程配置可协商的验证标志(Verification Flag)决定;
故障管理:LMP提出了一整套的故障定位机制,来确定发生故障的具体链路。这一过程是由下游检测到的数据链路故障的节点发起的,通过通道故障消息、恢复消息的交互,沿着LSP向上游逐跳检测链路状态,直到定位到发生了故障的链路。管理链路故障也是可选功能,由参数协商过程配置可协商的故障管理标志(Fault Management Flag)决定。
在现有的LMP协议的链路属性关联功能中,定义了LinkSummary(链路属性)、LinkSummaryAck(链路属性确认)、以及LinkSummaryNack(链路属性未确认)这三条消息,其对象是链路属性,属性分为可协商和不可协商的。在LinkSummary和LinkSummaryNack消息中,都携带了DATA_LINK(数据链路)对象,来表示一端链路的属性。已有的DATA_LINK中,为链路属性定义了以下两个子对象:Interface Switching Type(接口交换类型)子对象以及Wavelength(波长)子对象,通过携带这两个子对象,实现了在自动发现程序中,对链路的接口交换类型以及波长这两个属性的支持,然而已定义的子对象并不支持链路对G.hao协议的支持属性的自动发现功能。
本发明的核心思想是提供一种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在链路源端接口向链路对端接口发送的链路属性消息中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然后根据链路对端接口的反馈消息来发现链路是否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和链路对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其中,
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用于向链路对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发送链路属性消息,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用于根据链路对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的消息确定所述链路是否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所在的节点,用于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根据所述信息、或根据所述信息和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消息。
本实施例中,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是通过下面方式实现的:所述链路属性消息的数据链路对象中包括一子对象(Hitless Resize(无损调整)子对象),所述子对象包括:表示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字段。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链路对端节点可以包括:
读取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读取所述子对象中的所述字段;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字段是否表示源端接口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字段表示源端接口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判断本端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字段表示源端接口不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本端接口不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本端接口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链路属性确认消息;
其中,所述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中包括用于说明错误原因的对象,所述用于说明错误原因的对象包括用于指示错误原因是不接受不可协商的链路属性参数的信息。
其中,所述读取模块可以进一步包括:匹配单元和读取单元,
匹配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将所述链路属性消息中携带的本地或远端接口映射关系与存储在本端的接口映射关系进行匹配,若匹配一致,则触发读取单元;
所述读取单元,用于受触发后,读取所述子对象中的所述字段。
本实施例中的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通过G.hao协议定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也可以通过其他协议来定义。
图2为本发明的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下面步骤:
S10、链路源端接口向链路对端接口发送链路属性消息,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
S20、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根据所述信息、或根据所述信息和本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消息,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根据链路对端接口反馈的消息确定所述链路是否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只有链路的源端接口和对端接口均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才能确定链路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
这样,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即可实现自动发现链路是否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为对本发明有进一步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应用实例对本发明所述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扩展LMP协议来实现对OTN网络中,链路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G.hao协议)的支持性能的自动发现。具体的,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扩展LMP协议中的DATA_LINK对象,在该对象中增加一个Hitless Resize子对象,来携带链路本端接口对带宽无损调整能力(G.hao协议)的支持属性。
当希望得知链路是否支持G.hao协议的信息时,链路一端接口可以通过本发明扩展的LMP协议中的链路属性关联程序,使对端接口得到本端接口对G.hao协议是否支持的属性,然后对端接口通过比较链路两端接口是否均支持G.hao协议,将结论通过消息给源端接口,即可得出链路对G.hao协议是否支持的结论。
本实施例通过在链路的两端运行链路属性关联程序,来发现对端接口是否支持G.hao协议,当链路两端接口都支持G.hao协议,在路由协议洪泛,才能进一步指出整条链路支持G.hao协议。
首先,扩展LMP协议,在已有的DATA_LINK对象中增加一个HitlessResize子对象,来携带链路本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G.hao协议)是否支持的属性,通过链路属性关联程序中的LinkSummary消息携带该扩展的DATA_LINK对象,使链路两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属性进行协商与关联,从而使LMP协议自动发现链路的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的性能。
以下是RFC4204中对LinkSummary消息以及LinkSummaryNack消息的定义:
<LinkSummary Message>::=<Common Header>
                         <MES SAGE_ID>
                         <TE_LINK>
                         <DATA_LINK>
                         [<DATA_LINK>...]
<LinkSummaryNack Message>::=<Common Header>
                             <MESSAGE_ID_ACK>
                             <ERROR_CODE>
                             [<DATA_LINK>...]
上述消息定义中,Common Header为LMP消息的通用消息头,TE_LINK用于标识链路两接口间的TE链路,DATA_LINK用于标识两接口间的数据链路。ERROR_CODE用于说明错误原因。此四个对象的具体定义的编码格式可参见RFC4204。
图3所示为对LMP协议进行扩展后,为DATA_LINK对象新定义的Hitless Resize子对象的格式,如图所示,其中:
Type字段长度为8比特,表示该子对象的类型,其值为3;
Length字段长度为8比特,表示该子对象的总长度,以字节(8比特)为单位。该子对象的总长度包括了Type和Length字段所占的长度。根据RFC4202中的定义,Length的值至少为4(字节),而且必须是4(字节)的整数倍;
N字段长度为1比特,表示接口对G.hao协议是否支持的性能。本发明进一步为该字段定义了2个值:
N的值为0:表示接口不支持G.hao协议;
N的值为1:表示接口支持G.hao协议。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自动发现链路是否支持G.hao协议的方法,包括:
当链路进入启动(UP)状态之前或之后,并且没有进入链路验证过程之前的任意时刻,链路的源端接口周期性地发送LinkSummary消息给链路对端接口,通知链路对端接口,链路源端接口是否支持G.hao协议;
若链路对端接口收到该LinkSummary消息后,首先确定消息中携带的本地/远端接口映射关系是否与存储在本端的接口映射关系匹配,然后再确定链路两端接口是否均支持G.hao协议。具体如下:
若源端接口发送的LinkSummary消息中指出,源端接口支持G.hao协议,而对端接口也支持G.hao协议,则对端接口发送LinkSummaryAck消息至源端接口,表示链路两端接口均支持G.hao协议。通过自动发现过程,发现了整条链路支持G.hao协议;
若源端接口发送的LinkSummary消息中指出,源端接口支持G.hao协议,而对端接口不支持G.hao协议,则对端接口发送LinkSummaryNack消息至源端接口,根据RFC4204中的定义,该消息中包含的ERROR_CODE对象中的C-Type=2,表示该错误码是表示LinkSummary消息的错误(LINK_SUMMARY_ERROR),Value取值为0x01,进一步指出错误原因是不接受不可协商的LinkSummary参数(Unacceptable non-negotiableLINK_SUMMARY parameters),则链路两端接口不全部支持G.hao协议。通过自动发现过程,发现了整条链路不支持G.hao协议。
若源端接口发送的LinkSummary消息中指出,源端接口不支持G.hao协议,则对端接口不论是否支持G.hao协议,均发送LinkSummaryNack消息至源端接口,根据RFC4204中的定义,该消息中包含的ERROR_CODE对象中的C-Type=2,表示该错误码是表示LinkSummary消息的错误(LINK_SUMMARY_ERROR),Value取值为0x01,进一步指出错误原因是不接受不可协商的LinkSummary参数(Unacceptable non-negotiableLINK_SUMMARY parameters),则链路两端接口不全部支持G.hao协议。通过自动发现过程,发现了整条链路不支持G.hao协议。
本实施例通过以上LMP程序,能够得到链路两端接口是否支持带宽无损调整能力(G.hao协议)的属性,即通过自动发现过程,发现整条链路是否支持带宽无损调整能力(G.hao协议)的属性。
其中,所述LinkSummary消息所包含的DATA_LINK对象中,携带了本发明定义的Hitless Resize子对象,来携带链路本端接口是否支持带宽无损调整能力(G.hao协议)的属性;
其中,所述LinkSummaryNack消息所包含的ERROR_CODE对象来进一步指出错误原因;
其中,通过LMP协议完成所述链路的自动发现过程。
实施例一
源端(A)接口与对端(B)接口均支持G.hao协议,即链路两端接口均支持G.hao协议,因此这两个接口之间的链路支持G.hao协议。本实施例的自动发现该链路对G.hao协议支持属性的过程,如图4所示,包括下面步骤:
步骤101、链路启动后,A接口发送LinkSummary消息至B接口,LinkSummary消息中包含了DATA_LINK对象,该DATA_LINK对象携带了本实施例新定义的Hitless Resize子对象,其中N取值为1,表示A接口支持G.hao协议;
步骤102、B接口收到该LinkSummary消息后,首先确定消息中携带的本地/远端接口映射关系是否与存储在B接口中的接口映射关系匹配,若匹配,执行步骤103;若不匹配,执行步骤104;
步骤103,B接口读取LinkSummary消息中新定义的Hitless Resize子对象中N的值=1,表示接口A支持G.hao协议。因为B接口也支持G.hao协议,则表示链路两端接口均支持G.hao协议,因此B接口发送LinkSummaryAck消息至A接口,表示链路两端接口对G.hao协议的支持属性达成一致,即整条链路支持G.hao协议。
步骤104、B接口收到该LinkSummary消息后,发现消息中携带的本地/远端接口映射关系与存储在B接口中的接口映射关系不匹配,则发送LinkSummaryNack消息至A接口,并指出接口映射关系不匹配。
实施例二
源端(A)接口支持G.hao协议,而对端(B)接口不支持G.hao协议,链路两端接口不全支持G.hao协议,因此这两个接口间的链路不支持G.hao协议。自动发现该链路对G.hao协议不支持属性的过程,如图5所示,包括下面步骤:
步骤201、A接口发送LinkSummary消息至B接口,LinkSummary消息中包含了DATA_LINK对象,该DATA_LINK对象携带了本实施例新定义的Hitless Resize子对象,其中N取值为1,表示A接口支持G.hao协议;
步骤202、B接口收到该LinkSummary消息后,首先确定消息中携带的本地/远端接口映射关系是否与存储在B接口中的接口映射关系匹配,若匹配,则执行步骤203;若不匹配,则执行步骤204;
步骤203、B接口读取本实施例新定义的Hitless Resize子对象中N的值=1,表示A接口支持G.hao协议。因为B接口不支持G.hao协议,表示链路两端接口不全支持G.hao协议,则链路不支持G.hao协议,因此B接口发送LinkSummaryNack消息至A接口;
根据RFC4204中的定义,该LinkSummaryNack消息中携带的ERROR_CODE对象中的C-Type=2,表示该错误码是表示LinkSummary消息的错误(LINK_SUMMARY_ERROR),Value取值为0x01,进一步指出错误原因是不接受不可协商的LinkSummary参数(Unacceptablenon-negotiable LINK_SUMMARY parameters),则链路两端接口不全部支持G.hao协议。通过自动发现过程,发现了整条链路不支持G.hao协议。
步骤204、B接口收到该LinkSummary消息后,发现消息中携带的本地/远端接口映射关系与存储在B接口中的接口映射关系不匹配,则发送LinkSummaryNack消息至A接口,并指出接口映射关系不匹配。
实施例三
源端(A)接口不支持G.hao协议,而对端(B)接口不论是否支持G.hao协议,链路两端接口均不全支持G.hao协议,因此这两个接口间的链路不支持G.hao协议。自动发现该链路对G.hao协议不支持属性的过程,如图6所示,包括下面步骤:
步骤301、A接口发送LinkSummary消息至B接口,LinkSummary消息中包含了DATA_LINK对象,该DATA_LINK对象携带了本实施例新定义的Hitless Resize子对象,其中N取值为0,表示A接口不支持G.hao协议;
步骤302、B接口收到该LinkSummary消息后,首先确定消息中携带的本地/远端接口映射关系是否与存储在B接口中的接口映射关系匹配,若匹配,则执行步骤303;若不匹配,则执行步骤304;
步骤303、B接口读取本实施例新定义的Hitless Resize子对象中N的值=0,表示A接口不支持G.hao协议,链路两端接口不全支持G.hao协议,则链路不支持G.hao协议,因此B接口发送LinkSummaryNack消息至A接口;
根据RFC4204中的定义,该LinkSummaryNack消息中携带的ERROR_CODE对象中的C-Type=2,表示该错误码是表示LinkSummary消息的错误(LINK_SUMMARY_ERROR),Value取值为0x01,进一步指出错误原因是不接受不可协商的LinkSummary参数(Unacceptablenon-negotiable LINK_SUMMARY parameters),则链路两端接口不全部支持G.hao协议。通过自动发现过程,发现了整条链路不支持G.hao协议。
步骤304、B接口收到该LinkSummary消息后,发现消息中携带的本地/远端接口映射关系与存储在B接口中的接口映射关系不匹配,则发送LinkSummaryNack消息至A接口,并指出接口映射关系不匹配。
至此,通过携带了本发明新定义的Hitless Resize子对象的LinkSummary消息,以及根据RFC4204中定义的携带了ERROR_CODE对象来说明错误原因的LinkSummaryNack消息,发现了链路两端接口是否均支持G.hao协议,进而自动发现整条链路是否支持带宽无损调整(G.hao协议)。
本实施不改变基本的LMP程序,通过定义Hitless Resize(无损调整)子对象来专门用于识别链路是否支持G.hao协议的属性。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完成,所述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可选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也可以使用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现。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模块/单元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形式的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自动发现灵活速率光数据单元(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包括:
链路源端接口向链路对端接口发送链路属性消息,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
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根据所述信息、或根据所述信息和本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消息,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根据链路对端接口反馈的消息确定所述链路是否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是通过下面方式实现的:所述链路属性消息的数据链路对象中包括一子对象,所述子对象包括表示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字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根据所述信息、或根据所述信息和本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消息的步骤包括:
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读取所述子对象中的所述字段,若判断所述字段表示源端接口不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则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若判断所述字段表示源端接口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则判断本端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若不支持,则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若支持,则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反馈链路属性确认消息,其中,所述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中包括用于说明错误原因的对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于说明错误原因的对象包括,用于指示错误原因是不接受不可协商的链路属性参数的信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对端接口读取所述子对象中的所述字段,是在所述链路属性消息中携带的本地或远端接口映射关系与存储在本端的接口映射关系匹配的条件下进行的。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通过G.hao协议定义。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向链路对端接口发送链路属性消息的步骤具体为:所述链路源端接口通过链路管理协议周期地向链路对端接口发送链路属性消息。
8.一种自动发现灵活速率光数据单元(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系统,包括:
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用于向链路对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发送链路属性消息,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用于根据链路对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的消息确定所述链路是否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所在的节点,用于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根据所述信息、或根据所述信息和所述链路对端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消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链路属性消息携带所述链路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信息是通过下面方式实现的:所述链路属性消息的数据链路对象中包括一子对象,所述子对象包括表示源端接口对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是否支持的字段。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对端节点包括:
读取模块,用于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读取所述子对象中的所述字段;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字段是否表示源端接口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字段表示源端接口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判断本端接口是否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判断所述字段表示源端接口不支持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或者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本端接口不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判断本端接口支持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情况下,向所述链路源端接口所在的节点反馈链路属性确认消息;
其中,所述链路属性未确认消息中包括用于说明错误原因的对象,所述用于说明错误原因的对象包括用于指示错误原因是不接受不可协商的链路属性参数的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读取模块包括:
匹配单元,用于接收到所述链路属性消息后,将所述链路属性消息中携带的本地或远端接口映射关系与存储在本端的接口映射关系进行匹配,若匹配一致,则触发读取单元;
所述读取单元,用于受触发后,读取所述子对象中的所述字段。
12.如权利要求8-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通过G.hao协议定义。
CN201010607730XA 2010-12-27 2010-12-27 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Pending CN1025463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07730XA CN102546374A (zh) 2010-12-27 2010-12-27 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EP11854406.3A EP2645662A4 (en) 2010-12-27 2011-11-08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discovering oduflex bandwidth lossless adjustment capability
JP2013546571A JP2014507832A (ja) 2010-12-27 2011-11-08 ODUflex帯域幅ロスレス調整能力を自動的に発見す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13/976,421 US9270367B2 (en) 2010-12-27 2011-11-08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ally discovering ODUflex bandwith lossless adjustment capability
PCT/CN2011/081918 WO2012088962A1 (zh) 2010-12-27 2011-11-08 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07730XA CN102546374A (zh) 2010-12-27 2010-12-27 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6374A true CN102546374A (zh) 2012-07-04

Family

ID=46352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07730XA Pending CN102546374A (zh) 2010-12-27 2010-12-27 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70367B2 (zh)
EP (1) EP2645662A4 (zh)
JP (1) JP2014507832A (zh)
CN (1) CN102546374A (zh)
WO (1) WO201208896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18705A (zh) * 2017-11-22 2019-05-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送、接收子速率信号方法及装置、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66000B1 (ko) * 2012-08-14 2015-11-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보호 절체를 지원하는 광 전달망에서의 네트워크 연결 리사이즈 방법
US9136940B2 (en) * 2012-08-14 2015-09-1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resizing network connection in the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support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US9722723B2 (en) * 2012-09-13 2017-08-01 Tejas Networks Ltd. Dynamic hitless ODUflex resizing in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s
JP5987679B2 (ja) * 2012-12-21 2016-09-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ビットレート可変機能を含む光伝送装置
KR102017880B1 (ko) * 2014-07-16 2019-09-0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ODUflex(GFP)신호를 지원하는 광 전달망에서의 보호절체 장치 및 보호절체 방법
US9538264B2 (en) 2014-08-07 2017-01-03 Ciena Corporation ODUflex resiz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10830142A (zh) * 2018-08-10 2020-0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切换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801582B (zh) * 2022-09-27 2024-05-31 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系统链路带宽提升方法、相关器件及计算机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7238B (zh) * 2003-10-21 2010-08-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源光网络的动态带宽分配装置及方法
CN1897760B (zh) 2006-04-10 2010-08-04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定时器的动态带宽分配能力发现和参数配置方法
US7885543B2 (en) 2007-09-12 2011-02-08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High performance gigabi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CA2765104C (en) 2009-06-09 2014-09-3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Lossless adjustment method of oduflex channel bandwidth and oduflex channel
CN102006270B (zh) * 2009-08-28 2013-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能力信息的协商方法、网络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3891222B (zh) * 2011-10-20 2017-06-2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对光传输网络中的现有业务流调整大小的方法及装置
WO2012167551A1 (zh) * 2011-11-15 2012-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光传送网上传送业务数据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ATAI ZHANG等: "《Internet Draft》", 9 July 2010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18705A (zh) * 2017-11-22 2019-05-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送、接收子速率信号方法及装置、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70367B2 (en) 2016-02-23
WO2012088962A1 (zh) 2012-07-05
JP2014507832A (ja) 2014-03-27
EP2645662A4 (en) 2017-05-10
US20130279904A1 (en) 2013-10-24
EP2645662A1 (en) 201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6374A (zh) 自动发现ODUflex带宽无损调整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US7633952B2 (en) Discovery of physically adjacent neighbor devices using a unidirectional in-band process coupled with an out-of-band follow-up process
CN101217338B (zh) 一种检测消息的传送方法、网元设备
CN100558037C (zh) 一种数据帧的传输处理方法
US10374714B2 (en) Method for online switching of operation mode of ONT, ONT and OLT
CN108616402B (zh) 一种远端设备的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668030B (zh) 用于通信网络中的多协议应用的处理字段帧的系统与方法以及网络设备
CN106803811A (zh) 一种路由信息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US6944657B1 (en) Automatic network synchronization of the network configuration with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atabase
US8619590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AM message and processing error in PON system
CN101114954A (zh) 协议测试装置
CN101888573B (zh) 一种自动发现相邻节点间资源状态的方法和系统
CN101248700A (zh) 网络数据平面中相邻网络元件的发现
CN101854565A (zh) 信息传送方法、业务保护方法及系统和设备
CN102209037B (zh) 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的切换方法、网络设备和用户设备
CN100377506C (zh) 防错连的方法
US20120155246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Blocking Protocol Messages at a Sub-Ring Control Channel without Virtual Channel
CN102724599A (zh) 一种控制平面带宽调整处理方法
US780112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ending 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s
CN101848052B (zh) 多域网络业务映射配置方法及系统
US854270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imeslot configuration in TDM transmission
JP2005519492A (ja) 光学ポートを備えるノードを有するネットワークで信号伝達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構成
US7110355B1 (en) Automatic side selection in double-ring topologies
CN100544350C (zh) 一种获取链路对端接口详细信息的方法
CN102571546B (zh) ODUflex无损调整能力路由洪泛方法、装置及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