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5875B - 电平识别切换电路 - Google Patents
电平识别切换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45875B CN102545875B CN201110389601.2A CN201110389601A CN102545875B CN 102545875 B CN102545875 B CN 102545875B CN 201110389601 A CN201110389601 A CN 201110389601A CN 102545875 B CN102545875 B CN 1025458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resistance
- connects
- triode
-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平识别切换电路,所述电路包括通道切换模块、串口识别模块和采样模块。所述采样模块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电平信号,所述串口识别模块识别外部输入电平信号的类型,并根据识别结果给通道切换模块提供通道切换信号,所述通道切换模块用于输入TTL电平到输出TTL电平、RS232电平到输出TTL电平的通道切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无需外加控制器来实现通道的切换,通过对两个不同标准的串口电平的识别,完成外部输入TTL电平到输出TTL电平、RS232电平到输出TTL电平的通道切换。本发明能对串口的自动识别与自动切换,避免了常用设备因串口电平不一致而与一些设备无法建立通讯的麻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控制器的串口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串口通信应用电路模块,特别是指一种可自动识别和切换TTL与RS232电平的串口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使用微控制器的终端设备与同类外设产品或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大部分使用串口通信,串口通信或通过串口传输数据是针对数据量不大的应用领域。请参阅附图1,目前微控制器的串口采用的是TTL电平标准,使用本设计可实现微控制器与以RS232电平为标准的计算机之间的通讯,或者与以RS232或TTL电平为标准的其他终端外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路,该电路能对串口自动识别和自动切换,避免了常用设备因串口电平的不一致而与一些设备无法建立通讯的麻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动识别和切换TTL与RS232电平的串口电路,所述电路包括通道切换模块、串口识别模块和采样模块;所述采样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通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TXD端和TTL电平输出端;所述串口识别模块包括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所述采样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外接电平信号,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通道切换模块的TXD端,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串口识别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第二输出端连接通道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串口识别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通道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通道切换模块的TXD端连接所述采样模块的第二输入端;所述采样模块接收外部输入电平信号,并将接收到的电平信号传输给通道切换模块以及串口识别模块;所述外部输入电平信号为TTL电平信号或RS232电平信号;所述串口识别模块识别外部输入电平信号的类型,并根据识别结果给通道切换模块提供通道切换信号;所述通道切换模块接收串口识别模块发送的通道切换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电平信号完成外部输入电平信号到输出TTL电平的通道切换。
其中,所述通道切换模块包括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TTL处理模块和RS232处理模块;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与所述TTL处理模块互连;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与所述RS232处理模块互连;TTL处理模块和RS232处理模块的输入端连接通道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输出端连接通道切换模块的TXD端。
其中,所述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包括:第一到第八端口、第一至第七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一至第三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一变换器、第二变换器、TXD控制器、RXD控制器、TXD端和RXD端;所述第一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五电阻后与第一端口相连,输出端连接第四端口;所述第二端口连接第三电阻后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TXD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RXD端连接第六电阻后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电容后接地,第三端口连接第七电阻后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十电阻的一端连接RXD端口,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阻后连接第二变换器的输入端,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另一端为所述第七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连接TXD控制器,第八端口连接RXD控制器;所述TTL处理模块包括:第九端口、第八电阻、第五三极管、第七电阻和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九端口连接第七电阻后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第八电阻一端接电源,另一端连接第九端口、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三端口,发射极连接至第四端口;所述RS232处理模块包括:第十端口、第十一端口、第三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九电阻、第十电阻;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十端口,发射极即为第十一端口,基极连接第十电阻后连接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电源,基极连接第九电阻的一端,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端口。
其中,所述串口识别模块包括:第十一至第十九电阻、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二至第六二极管、第三变换器、第四变换器、第十二端口至第十七端口;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十二端口,负极与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的公共节点连接第十七端口,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的公共节点即为第十三端口,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即为第十五端口,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即为第十六端口,第七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连接第十三端口;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的一端,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二电阻后接地,第十九电阻与第十二电阻的公共节点连接第七十一电阻后接至第八三极管的基极,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第七十二电阻后接至第四变换器的输入端,第四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十六端口,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第十五电阻后接至第三变换器的输入端,基极连接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与第十九电阻的公共节点,第三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至第十五端口;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RXD端,负极连接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后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串口识别模块包括一个与门和一个或门。
此外,所述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还包括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负极连接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
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区别于现有技术通过外加控制器来实现通道的切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对两个不同标准的串口电平的识别,完成外部输入TTL电平到输出TTL电平、RS232电平到输出TTL电平的通道切换。本发明能对串口的自动识别与自动切换,避免了常用设备因串口电平的不一致而与一些设备无法建立通讯的麻烦。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分立器件替代MAX232的简易电路;
图2表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电路框图;
图3表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通道切换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TTL处理模块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RS232处理模块示意图;
图6表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串口识别模块示意图;
图7表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的串口识别模块示意图;
图8表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卡诺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附图2,所述可自动识别和自动切换TTL与RS232电平的串口电路包括通道切换模块、串口识别模块和采样模块;
所述采样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通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TXD端和TTL电平输出端;所述串口识别模块包括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所述采样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外接电平信号,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通道切换模块的TXD端,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串口识别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第二输出端连接通道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串口识别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通道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通道切换模块的TXD端连接所述采样模块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采样模块接收外部输入电平信号,并将接收到的电平信号传输给通道切换模块以及串口识别模块,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外部输入电平信号为TTL电平信号或RS232电平信号。所述串口识别模块通过识别外部输入电平信号的类型,并将识别结果传送给所述通道切换模块,给通道切换模块提供通道切换信号;所述通道切换模块接收串口识别模块发送的通道切换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电平信号完成外部输入电平信号到输出TTL电平的通道切换。
进一步的,若串口识别模块接收到RS232电平信号,并产生稳定的通道切换信号,向通道切换模块发出切换通道信号,通道切换模块接收该信号,并转换通道,形成输入RS232电平信号到输出TTL电平信号的通道;若串口识别模块接收到TTL电平信号,并产生稳定的通道切换信号,向通道切换模块发出切换通道信号,通道切换模块接收该信号,并转换通道,形成输入TTL电平信号到输出TTL电平信号的通道。
请参阅附图2,对于通道切换模块,该模块需要完成自动识别串口标准和自动切换,而且需要保证两种电平标准能够不相互影响对方的正常工作。针对该问题,本设计采用的是一种用三极管、二极管和阻容器件组成的可替代Max232芯片基本功能的电路并加以改进,使TTL电平和RS232电平能够共用这个电路。请参阅附图1,图中表示的是Max232芯片基本功能的替代电路原型。请参阅附图2,图中表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所述通道切换模块的基本构成,该模块包括通道切换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TTL处理模块和RS232处理模块。
请参阅附图3,所述通道切换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包括第一端口H、第二端口C、第三端口A、第四端口E、第五端口D、第六端口G、第七端口F、第八端口I、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23、第三电阻R62、第四电阻R64、第五电阻R67、第六电阻R76、第七电阻R70、第二十电阻R45、第一二极管D8、第一三极管Q8、第二三极管Q10、第三三极管Q11、第一电容C23、第一变换器、第二变换器、TXD控制器、RXD控制器、TXD端和RXD端;所述第一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五电阻R67后与第一端口H相连,输出端连接第四端口E;所述第二端口C连接第三电阻R62后与第一三极管Q8的基极相连,第一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TXD端;第一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Q10的集电极;所述RXD端连接第六电阻R76后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8的输出端,第一二极管D8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容C23后接地,第三端口连接第七电阻后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十电阻R45的一端连接RXD端口,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11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11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阻R23后连接第二变换器的输入端,第一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Q11的集电极,另一端为所述第七端口F;所述第一端口H连接TXD控制器,第八端口I连接RXD控制器。
请参阅附图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TTL处理模块包括:第九端口NB、第五三极管Q7、第七电阻R66和第四三极管Q4;所述第九端口NB连接第七电阻R66后连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第五三极管Q7的基极,第五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三端口A,发射极连接至第四端口E。
请参阅附图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RS232处理模块包括:第十端口J、第十一端口K、第九三极管Q3、第六三极管Q6、第十电阻R61、第九电阻R60;所述第九三极管Q3的集电极即为第十端口J,发射极即为第十一端口K,基极连接第十电阻R61后连接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第六三极管Q6的发射极连接电源,基极连接第九电阻R60的一端,第九电阻R60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端口E。
参阅附图6,所述串口识别模块包括:第十一电阻R29、第十二电阻R33、第十三电阻R34、第十四电阻R68、第十五电阻R69、第十六电阻R71、第十七电阻R72、第十八电阻R77、第十九电阻R78、第七三极管Q9、第八三极管Q12、第二二极管D6、第三二极管D7、第四二极管D11、第五二极管D12、第六二极管D13、第三变换器、第四变换器、第十二端口G、第十三端口O、第十五端口M、第十六端口N、第十七端口B;所述第六二极管D13的输入端连接第十二端口G,输出端与第五二极管D12的输出端的公共节点连接第十七端口B,第五二极管D12的输入端连接第三二极管D7的输入端,第五二极管D12的输入端与第三二极管D7的输入端连接的公共节点即为第十三端口O,第三二极管D7的输出端即为第十五端口M,第四二极管D11的输出端即为第十六端口N,第七十四电阻R74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连接第十三端口O;所述第十八电阻R77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78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78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33后接地,第十九电阻R78与第十二电阻R33的公共节点连接第七十一电阻R71后接至第八三极管Q12的基极,第八三极管Q12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第七十二电阻后接至第四变换器的输入端,第四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十六端口N,第七三极管Q9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第十五电阻R69后接至第三变换器的输入端,基极连接第十四电阻R68的一端,第十四电阻R68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77与第十九电阻R78的公共节点,第三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至第十五端口M;第二二极管D6的输入端连接RXD端,输出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29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29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R77后接地。对于串口识别模块,需要从RXD信号线得到正确、可靠的切换信号,由于信号线上的信号在通信的时候是不断变化的,对于TTL电平,是在低电平(0V)和高电平(3.3V或5V)之间不断切换,本发明的实施例适合3.3V标准。对于RS232电平则是在负电压到正电压之间跳变,所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得到一个稳定的通道切换信号。
本发明所述的自动识别和自动切换TTL与RS232电平的串口电路需要完成从RXD信号线上获取一个稳定、可靠的信号作为电路通道切换的控制端。
以下为了便于描述,应用电学领域的通用表示方法,将高电平表示为逻辑1,低电平表示为逻辑0。
TTL电平标准:TTL器件输出小于0.8V代表逻辑0,大于2.4V代表逻辑1。输入低于1.2V代表逻辑0,高于2.0代表逻辑1。
RS232电平标准:电平为-3~-15V代表逻辑1,电平为+3~+15V代表逻辑0。
参照两种电平标准,从中可以看出RS232电平的定义与TTL标准是反相的,RS232电平采用的是负逻辑,所以电路就必须能够保证两种电平能不相互影响。
以下以3.3V为例,若当前接入的是TTL电平,需要通过通道切换模块完成通道切换,使图3中的第十七端口B输出低电平0,建立输入TTL到输出TTL的信号通道。为了达到该目的,首先需要将图的第二端口C与第四端口E、第八端口I与第六端口G分别连通,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应用模拟开关将二者连通,作为优选的应用型号为CD4066的模拟开关。与此同时第三端口A需要一个和第四端口E一样的信号。
当接入TTL电平时,参照附图3,对于TXD端,当第一端口H输入1或0,信号会通过第五电阻R67、第四端口E、第二端口C、第三电阻R62、第一三极管Q8,最后到TXD输出端;若第一端口H输入0,则第四端口E、第二端口C和第三端口A为低电平,由于第二端口C为低电平,使第一三极管Q8导通,第三端口A为低电平,使第二三极管Q10截止,保证TXD能够输出高电平;若第一端口H输入1,则第四端口E、第二端口C和第三端口A为高电平,第二端口C为高电平,使第一三极管Q8截止,第三端口A为高电平,使第二三极管Q10导通,下拉到地,保证TXD端能够输出低电平。在一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所述通道切换模块还包括第七二极管D23,所述第七二极管D23的输入端连接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输出端连接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应用该二极管主要是为了电路在RS232工作状态时,可能损坏第二三极管Q10,第二三二极管起到反向保护的作用。上述过程即要求第三端口A和第四端口E的端点信号一样。
当接入TTL电平时,参照附图3,对于RXD端,若此时H接收到1或0,信号会通过第二十电阻R45、第三三极管Q11、第二电阻R23、第二变换器、第二四电阻R24、第十二端口G、第八端口I,最后输出到RXD端。
以下以3.3V为例,若当前接入的是RS232电平,需要通过通道切换模块完成通道切换,建立输入RS232到输出TTL的信号通道,首先需要将图3中的第二端口C与第五端口D、第八端口I与第七端口F应用模拟开关联通,此时需要第二三极管Q10一直保持截止,避免影响RS232的工作,如图4所示,图中的第九端口NB必须为低电平,其中,第九端口为切换信号的反信号,因为接入的是RS232电平信号,当接入是TTL电平时,则必须让第五三极管Q7导通,上述过程则需要使图3中的第三端口A与第四端口E的端点信号一致。
当接入的是RS232电平时,对于RXD端口,其将接收到高电平(-3V--15V)或低电平(+3V-+15V),信号会通过第二十电阻R45、第三三极管Q11、第一电阻R2、第七端口F、第八端口I,最后输出到RXD端。
当接入的是RS232电平时,对于TXD端,第一端口H输入“1”或“0”,信号会通过第四电阻R64、第五端口D、第二端口C、第三电阻R62、第一三极管Q8,最后到TXD输出端。将附图5中的第十端口J、第十一端口K与图3的相应端口相连,当第一端口H输入“1”时,第四端口E为低电平,使第六三极管Q6、第九三极管Q3同时导通,第一三极管Q8截止,第十端口J、第十一端口K,使TXD端输出负电压(对RS232电平,其代表“1”);当第一端口H输入低电平时,第四端口E为高电平,使第六三极管Q6、第九三极管Q3同时截止,第一三极管Q8导通,第十端口J、第十一端口K断开,使TXD端输出正电压(代表“0”)。
为了让串口识别模块能够自动识别串口,采用从RXD信号线获取三个信号,再通过转换得到稳定的切换信号,参照附图6,从图中可以看到从RXD端获取第六端口G、第十五端口M和第十六端口N的信号。
以下以3.3V为例。
若RXD端接入的是TTL电平,通过第二二极管D6后,经过第十一电阻R29、第十二电阻R33、第十八电阻R77、第十九电阻R78分压后来驱动第七三极管Q9和第八三极管Q12,由于接入是3.3V的高电平,经过分压后,第七三极管Q9导通和第八三极管Q12截止,第十五端口M输出“1”、第十六端口N输出“0”,再经过第三二极管D7和第四二极管D11、第七十四电阻R74构成的“与”门,第十三端口O则为“0”,再经过第五二极管D12与第六二极管D13、第十三电阻R34构成的“或”门,由于接入是3.3V的高电平,光耦此时也没有工作,第十二端口G输出“0”,经过或门后第十七端口B输出为“0”。若RXD端接入的是TTL是“0”,情况和上述过程的区别是只有第七三极管Q9也是截止的,所以第十七端口B仍然输出“0”。保证了在通信的时候,第十七端口B能维持低电平,使模拟开关切换到TTL通道,并保持不变。
若RXD端接入的是RS232电平(电平会在负电压、正电压之间变换)第一次接入时是负电压,第一次接入时,只有光耦导通工作,第十二端口G输出“1”,由于和第十三端口O是“或”的关系,所以第十七端口B输出高电平“1”;若RXD端正在传输信息,则会有负电压、正电压的变化;负电压的情况如上面说明,当为正电压时,假如为5V,则第十二端口G输出低电平“0“,经过分压后,第七三极管Q9和第八三极管Q12都导通,第十五端口M、第十六端口N输出高电平,第十三端口O也输出高,此时第十二端口G输出低电平,经过“或”门后,第十七端口B输出高电平“1”。保证了在通信的时候,第十七端口B能维持高电平,使模拟开关(CD4066)切换到RS232通道,并保持不变。
参照附图7,在一进步性方案中,所述串口识别模块可由一个与门和一个或门组成。下面将详细分析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自动识别模块能够应用与门以及或门作为替代方案的原因。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各个端口直接用字母表示,如:第十七端口B表示成B,第十二端口G表示成G等。
附图8为所需的卡诺图,如下图所示,为我们所需的要求。
信号\电压 | 0 | 3.3 | +5 | -5 |
G | 0 | 0 | 0 | 1 |
M | 0 | 1 | 1 | 0 |
N | 0 | 0 | 1 | 0 |
输出B | 0 | 0 | 1 | 1 |
将其中一项独立,和另外两项构成3变量卡诺图,如附图8所示;附图9的值是从RXD获取的三个信号得到的需求,根据附图9的结果,可知只有当G为1,或者只有当M、N都为1时,输出就为1;当G、M、N都为0,或者只有M为1时,输出就为0;将结果填入附图8中,图中用椭圆形标记的项就是我们要求的项,还可以看到还有圆角矩形标记的四项,若不要这4项,则关系式是B=GM\N\+G\MN,这样的电路会比较复杂,由于电路中并没有这4项,则可以让他们为任意值,根据卡诺图的简化关系,可知相邻的2项可以化去一个重复的项{如AB+AC=A(B+C)},4个相邻的最小项结合可划去其中的两项{GM\N\+GM\N+GM\N+GMN=G};从附图8可以看出G=1的4项没有我们要求输出0的项,所以我们可以都让他们为1,则可以简化得到一项G;由于只要得到最简的输出为1的项,其它项都为0,所以记圆角矩形标记的的1项为0;这样就可以得到表附图8的最终结果。如附图8中标记为“1”和标记为“2”的项,其中4个连续的最小项和2个相邻的项,分别计算可得到
“1”的结果是GM\N\+GM\N+GM\N+GMN=G
“2”的结果是G\MN+GMN=(G\+G)MN=MN
所以输出B就可以简化成B=MN+B只要一个“与”门和一个“或”门就可以得到,比原来的B=GM\N\+G\MN要简单了很多。如附图7的第三二极管D7、第四二极管D11构成一个与门,第五二极管D12、第六二极管D13构成一个或门,其中O=MN,B=O+G;所以B=O+G=MN+G。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无需外加控制器来实现通道的切换,通过对两个不同标准的串口电平的识别,完成外部输入TTL电平到输出TTL电平、RS232电平到输出TTL电平的通道切换。本发明能对串口的自动识别与自动切换,避免了常用设备因串口电平的不一致而与一些设备无法建立通讯的麻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自动识别和切换TTL与RS232电平的串口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道切换模块、串口识别模块和采样模块;
所述采样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通道切换模块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TXD端和TTL电平输出端;所述串口识别模块包括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所述采样模块的第一输入端外接电平信号,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通道切换模块的TXD端,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串口识别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第二输出端连接通道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串口识别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通道切换模块的第二输入端,通道切换模块的TXD端连接所述采样模块的第二输入端;
所述采样模块接收外部输入电平信号,并将接收到的电平信号传输给通道切换模块以及串口识别模块;所述外部输入电平信号为TTL电平信号或RS232电平信号;
所述串口识别模块识别外部输入电平信号的类型,并根据识别结果给通道切换模块提供通道切换信号;
所述通道切换模块接收串口识别模块发送的通道切换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电平信号完成外部输入电平信号到输出TTL电平的通道切换;
所述通道切换模块包括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TTL处理模块和RS232处理模块;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与所述TTL处理模块互连;
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与所述RS232处理模块互连;
TTL处理模块的输入端和RS232处理模块的输入端均连接通道切换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两者的输出端均连接通道切换模块的TXD端;
所述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包括:第一到第八端口、第一至第七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一至第三三极管、第一电容、第一变换器、第二变换器、TXD控制器、RXD控制器、TXD端和RXD端;所述第一变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五电阻后与第一端口相连,输出端连接第四端口;所述第二端口连接第三电阻后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TXD端;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RXD端连接第六电阻后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一电容后接地,第三端口连接第七电阻后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二十电阻的一端连接RXD端口,另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阻后连接第二变换器的输入端,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另一端为所述第七端口;所述第一端口连接TXD控制器,第八端口连接RXD控制器;
所述TTL处理模块包括:第九端口、第八电阻、第五三极管、第七电阻和第四三极管;所述第九端口连接第七电阻后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基极,第八电阻一端接电源,另一端连接第九端口、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三端口,发射极连接至第四端口;
所述RS232处理模块包括:第十端口、第十一端口、第九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九电阻、第十电阻;所述第九三极管的集电极即为第十端口,发射极即为第十一端口,基极连接第十电阻后连接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电源,基极连接第九电阻的一端,第九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四端口;
所述串口识别模块包括:第十一至第十九电阻、第七三极管、第八三极管、第二至第六二极管、第三变换器、第四变换器、第十二端口至第十七端口;
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十二端口,负极与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的公共节点连接第十七端口,第五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的公共接点即为第十三端口,第三二极管的负极即为第十五端口,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即为第十六端口,第七十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电源,另一端连接第十三端口;
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十九电阻的一端,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通过第十二电阻后接地,第十九电阻与第十二电阻的公共节点连接第七十一电阻后接至第八三极管的基极,第八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第七十二电阻后接至第四变换器的输入端,第四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第十六端口,第七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第十五电阻后接至第三变换器的输入端,基极连接第十四电阻的一端,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与第十九电阻的公共节点,第三变换器的输出端连接至第十五端口;
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RXD端,负极连接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十八电阻后接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识别和切换TTL与RS232电平的串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串口识别模块包括一个与门和一个或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识别和切换TTL与RS232电平的串口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TTL电平信号模块还包括第七二极管,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负极连接第十三极管的集电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89601.2A CN102545875B (zh) | 2011-11-29 | 2011-11-29 | 电平识别切换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89601.2A CN102545875B (zh) | 2011-11-29 | 2011-11-29 | 电平识别切换电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45875A CN102545875A (zh) | 2012-07-04 |
CN102545875B true CN102545875B (zh) | 2014-04-16 |
Family
ID=46351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89601.2A Active CN102545875B (zh) | 2011-11-29 | 2011-11-29 | 电平识别切换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5458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03311B (zh) * | 2013-12-10 | 2020-06-02 | 陈卫斌 | 单端口数字通信 |
CN104038208B (zh) * | 2014-06-17 | 2017-07-14 | 上海华兴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数字信号复用电路 |
CN104615562A (zh) * | 2015-01-19 | 2015-05-13 | 深圳市中兴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串口电平自适应方法、系统和开发板 |
CN105045751B (zh) * | 2015-06-29 | 2017-11-24 | 福建实达电脑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串口ttl/rs232电平自适应装置 |
CN107070445B (zh) * | 2017-03-22 | 2023-05-12 | 广州致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串行通讯接口功能切换电路及方法 |
CN107272509A (zh) * | 2017-07-28 | 2017-10-20 | 重庆七彩虹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机房环境数据采集仪 |
CN108924026A (zh) * | 2018-07-20 | 2018-11-30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总线复用通信电路 |
CN112346897B (zh) * | 2020-10-23 | 2022-07-22 |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处理计算机故障的方法及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5650A (zh) * | 2003-09-15 | 2004-09-01 | 港湾网络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lvttl电平到lvpecl电平转换的方法 |
US6798267B1 (en) * | 2003-03-03 | 2004-09-28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Buffer circuit with programmable switching thresholds |
US7091747B2 (en) * | 2004-08-07 | 2006-08-15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ircuit for translating voltage signal levels |
CN101662279A (zh) * | 2008-08-29 | 2010-03-03 | 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平转换装置 |
-
2011
- 2011-11-29 CN CN201110389601.2A patent/CN10254587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798267B1 (en) * | 2003-03-03 | 2004-09-28 |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 Buffer circuit with programmable switching thresholds |
CN1525650A (zh) * | 2003-09-15 | 2004-09-01 | 港湾网络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lvttl电平到lvpecl电平转换的方法 |
US7091747B2 (en) * | 2004-08-07 | 2006-08-15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Circuit for translating voltage signal levels |
CN101662279A (zh) * | 2008-08-29 | 2010-03-03 | 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平转换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45875A (zh) | 2012-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45875B (zh) | 电平识别切换电路 | |
CN100563117C (zh) | 一种电源线斩波通信收发电路 | |
CN204166372U (zh) | 一种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 |
CN208126380U (zh) | 一种高速1553b总线信号收发驱动电路 | |
CN204946336U (zh) | 智能电能表的计量通信模块 | |
CN107273320A (zh) | 一种通讯接口硬件自适应复用装置及方法 | |
CN104125173B (zh) | 数据通讯路径切换电路、车载路由器及汽车 | |
CN204031208U (zh) | 数据通讯路径切换电路、车载路由器及汽车 | |
CN202721661U (zh) | 一种uart电平转换电路 | |
CN202454825U (zh) | 一种两线接口识别装置 | |
CN205563342U (zh) | 电压输出的调节电路 | |
CN103684405A (zh) | 一种离散信号采集接口 | |
CN103066986A (zh) | 一种正负逻辑电平转换电路 | |
CN203825408U (zh) | 一种汽车开关信号自适应识别采集系统 | |
CN202798970U (zh) | Hdmi设备 | |
CN207039577U (zh) | 具备多协议通讯模式的电子装置 | |
CN103914014A (zh) | 一种汽车开关信号自适应识别采集系统 | |
CN205942681U (zh) | 一种可配置的串行通信接口 | |
CN103067324B (zh) | 一种hart调制解调器及其数据传输方法 | |
CN202145308U (zh) | 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的多主模块管理接口模块 | |
CN205158347U (zh) | 提供aux接口和供电接口的车载无线数据终端 | |
CN200953558Y (zh) | 电源线斩波通信收发电路 | |
CN109743240B (zh) | 通信设备的接口切换装置及方法 | |
CN215813787U (zh) | 接入设备识别切换电路及监护设备 | |
CN203423282U (zh) | 具有地址识别功能的通信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56 |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Copper Road Software Park G District, Gulou District of Fuzhou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350000 Building No. 16 Patentee after: Hengonda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350003, Fujian Fuzhou Gulou District software Avenue 89, Fuzhou Software Park industrial base two, building 7, third floor Patentee before: Fujian Sanyuanda Software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