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5676B - 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5676B
CN102545676B CN201210014559.0A CN201210014559A CN102545676B CN 102545676 B CN102545676 B CN 102545676B CN 201210014559 A CN201210014559 A CN 201210014559A CN 102545676 B CN102545676 B CN 1025456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tmost point
oxide
semiconductor
metal
solar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145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5676A (zh
Inventor
廖志贤
韦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UNELINK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UNELINK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UNELINK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UNELINK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01455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456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25456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56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56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56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其中的方法包括:主控制模块实时获取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和当前参考电压;在当前输出电压大于当前参考电压时,向储能电路输出储能控制信号,储能电路采用升压方式进行储能,以降低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在当前输出电压低于当前参考电压时,向储能电路输出释能控制信号,储能电路释放其存储的电能,以提高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本发明可以采用数字控制方式对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进行控制,有效减小了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纹波,有利于提高MPPT控制精度;通过升压方式进行储能避免了电解电容的使用,从而提高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应用于光伏并网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当今社会,能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传统能源如石油和煤炭等的消耗速度的逐年递增使人们产生了能源危机感。新型可再生能源由于其具有可再生性以及环境污染小等优点而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其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型可再生能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光伏并网逆变器作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其可靠性和转换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在现有光伏并网逆变器技术中,通常会在与太阳能光伏(PV)电池的连接侧并联大容量的电解电容,以使PV电池的电压波动足够小,从而减少PV电池的电压纹波,提高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精度,实现最大功率输出。
目前,电解电容被广泛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中,电解电容尤其是大容量的电解电容是一种高失效率的元件,因此,其存在寿命短的问题,而电解电容的寿命极大的影响了光伏并网变器的寿命。光伏并网变器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重要元件,光伏并网变器的寿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光伏并网逆变器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新的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数字控制方式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进行精确控制,减少了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电压纹波,有利于提高MPPT精度和整机转换效率;通过采用升压方式进行储能,避免了电解电容的使用,解决了采用电解电容所带来的高失效率、寿命短、可靠性低等问题,从而提高了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方法,包括:主控制模块实时获取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并实时计算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所述主控制模块包括单片机、FPGA、CPLD或者DSP;所述主控制模块在所述当前输出电压大于所述当前参考电压时,向储能电路输出储能控制信号,所述储能电路根据所述储能控制信号采用升压方式进行储能,以降低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所述主控制模块在所述当前输出电压低于所述当前参考电压时,向所述储能电路输出释能控制信号,所述储能电路根据所述释能控制信号释放其存储的电能,以提高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所述主控制模块在所述当前输出电压等于所述当前参考电压时,不向所述储能电路输出储能控制信号或者释能控制信号,所述储能电路不进行储能操作以及释能操作。
较佳的,前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实时计算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包括:基于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实时计算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
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包括:主控制模块、储能电路以及全桥换相电路;所述主控制模块与所述储能电路、所述全桥换相电路以及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分别连接;所述储能电路与所述主控制模块、所述全桥换相电路以及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分别连接;所述主控制模块,用于实时获取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并实时计算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在所述当前输出电压大于所述当前参考电压时,向储能电路输出储能控制信号;在所述当前输出电压低于所述当前参考电压时,向所述储能电路输出释能控制信号,在所述当前输出电压等于所述当前参考电压时,不向所述储能电路输出储能控制信号或者释能控制信号;所述储能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储能控制信号时,采用升压方式进行储能,以降低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在接收到所述释能控制信号时,释放其存储的电能,以提高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
较佳的,前述的储能控制电路,该储能电路包括:输入滤波电容,其一端与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太阳电池阵列的负极连接;输入二极管,其P极与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和主控制模块分别连接;第一MOS管,其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第二MOS管,其S极与输入二极管的N极连接,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第三MOS管,其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第四MOS管,其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第五MOS管,其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第一续流二极管,其N极与第二MOS管的D极连接;第二续流二极管,其N极与第二MOS管的D极连接;第一整流二极管,其N极与第一MOS管的D极连接;第二整流二极管,其N极与第五MOS管的D极连接;非电解电容,其一端与第一续流二极管和第二续流二极管的N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的S极连接并接地;第一反激变压器,其初级绕组同名端与输入二极管的N极连接,其初级绕组非同名端与第三MOS管的D极和第一续流二极管的P极连接,其次级绕组非同名端与第一整流二极管的P极连接;第二反激变压器,其初级绕组同名端与输入二极管的N极连接,其初级绕组非同名端与第四MOS管的D极和第二续流二极管的P极连接,其次级绕组非同名端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P极连接;输出滤波电容,其一端与第一反激变压器和第二反激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同名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MOS管和第五MOS管的S极连接;输出滤波电感,其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连接,另一端与全桥换相电路连接。
较佳的,前述的储能控制电路,所述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包括:RU190N08的MOS管。
较佳的,前述的储能控制电路,所述第一续流二极管、第二续流二极管、第一整流二极管以及第二整流二极管包括:快速功率二极管。
较佳的,前述的储能控制电路,该非电解电容包括:非极性薄膜电容。
较佳的,前述的储能控制电路,该第二MOS管包括:IRF630N的MOS管。
较佳的,前述的储能控制电路,所述输出滤波电容包括:非极性电容。
较佳的,前述的储能控制电路,所述主控制模块基于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实时计算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利用单片机、FPGA、CPLD或者DSP来实现主控制模块,使主控制模块获取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并计算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且主控制模块根据当前输出电压和当前参考电压的比较结果向储能电路输出储能控制信号以及释能控制信号,使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控制可以以数字控制的方式来实现;通过采用升压方式进行储能,可以避免电解电容尤其是大容量的电解电容的使用,从而避免了电解电容所带来的高失效率、寿命短以及可靠性低等问题对逆变器的不利影响;从而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和控制电路在实现了数字化控制的同时,提高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发明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的实现简图;
图4为本发明的MOS管的控制信号时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主开关MOS管在一个公共电网正弦半波内的开关控制信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及控制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本发明提供的应用于光伏并网变器的储能控制方法的流程如附图1所示。
在图1中,S100、主控制模块实时获取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并实时计算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
具体的,主控制模块可以为单片机、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或者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主控制模块可以通过实时检测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电流或者输出电压的方式实时获取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另外,主控制模块可以基于现有的MPPT(Maximum PowerPoint Tracking,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实时计算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本发明不限制主控制模块获取当前输出电压以及计算当前参考电压的具体实现方式。
S105、主控制模块判断太阳电池陈列当前输出电压是否大于启动电压,如果大于启动电压,则到S110,否则,到S100。
S110、主控制模块判断当前输出电压是否大于当前参考电压,如果当前输出电压大于当前参考电压,到S120;如果当前输出电压小于当前参考电压,到S130;如果当前输出电压等于当前参考电压,则到S140。
S120、主控制模块向储能电路输出储能控制信号,到S121。
具体的,该储能控制信号可以是储能电路中的相应开关通断的信号。
S121、储能电路在接收到储能控制信号后,采用升压方式进行储能,以降低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到S150。
具体的,本发明中的储能电路的电压输入端与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连接,储能电路的电压输出端与全桥换相电路连接,另外,储能电路还与主控制模块连接,以便于主控制模块对储能电路进行储能和释能控制。
储能电路在接收到储能控制信号后,通过相应开关的通断使储能电路中的增压元件对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进行增压处理,增压处理后的电压比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高一个数量级,且增压处理后的电能被存储在储能元件中。由于本发明的储能电路利用了增压储能技术,因此,储能电路中的储能元件可以不采用电解电容,而采用非电解电容,如非极性薄膜电容。本发明的储能电路的一个具体例子如下述控制电路实施例中的描述,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S130、主控制模块向储能电路输出释能控制信号,到S131。
同样的,该释能控制信号可以是储能电路中的相应开关通断的信号。
S131、储能电路根据释能控制信号释放其存储的电能,以提高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到S150。
S140、主控制模块不向储能电路发送储能控制信号,也不向储能电路发送释能控制信号,到S141。
具体的,主控制模块可以向储能电路发送取消储能控制信号,该取消储能控制信号可以是储能电路中的相应开关通断的信号。
S141、储能电路不工作,逆变器输入电压为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到S150。
S150、判断是否继续进行储能控制,如果继续进行储能控制,到S100,否则,本次控制过程结束。
本发明的光伏并网变器的控制电路主要包括:主控制模块、储能电路以及全桥换相电路。主控制模块与储能电路、全桥换相电路以及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分别连接。储能电路与主控制模块、全桥换相电路以及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分别连接。
主控制模块主要用于实时获取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并实时计算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之后,对当前输出电压和当前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在当前输出电压大于当前参考电压时,主控制模块向储能电路输出储能控制信号;在当前输出电压低于当前参考电压时,主控制模块向储能电路输出释能控制信号。
储能电路主要用于在接收到主控制模块传输来的储能控制信号时,采用升压方式进行储能,以降低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在接收到主控制模块传输来的释能控制信号时,释放其存储的电能,以提高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
下面以图2为例对本发明的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和控制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中的控制电路包括:一个输入二极管D1、一个输入滤波电容C1、两个主开关MOS管M3和M4(即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三个辅助开关MOS管M1、M2和M5(即第一MOS管、第二MOS管和第五MOS管)、两个续流二极管D3和D4(即第一续流二极管和第二续流二极管)、两个整流二极管D2和D5(即第一整流二极管和第二整流二极管)、储能电容C3、两个反激变压器T1和T2(即第一反激变压器和第二反激变压器)、一个输出滤波电容C2、一个输出滤波电感L1、主控制模块以及全桥换相电路(即图2中的全桥换相)。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太阳电池阵列(即图2中的PV)的正极连接到输入二极管D1的P极和输入滤波电容C1的一端,C1的另一端接到太阳电池阵列的负极,太阳电池阵列的负极与地相连。输入二极管D1的N极与反激变压器T1以及反激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同名端连接,输入二极管D1的N极还与辅助开关MOS管M2的S极相连。反激变压器T1的初级绕组的非同名端与主开关MOS管M3的D极以及续流二极管D3的P极相连。反激变压器T2的初级绕组的非同名端和主开关MOS管M4的D极以及续流二极管D4的P极相连。续流二极管D3和D4的N极均与辅助开关MOS管M2的D极相连,且续流二极管D3和D4的N极还连接到储能电容C3的一个管脚,储能电容C3的另一个管脚与主开关MOS管M3和M4的S极相连,且接地。辅助开关MOS管M2的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且主开关MOS管M3和M4的G极也与主控制模块连接。反激变压器T1和T2的次级绕组同名端相连,并连接到输出滤波电容C2的一个管脚,C2的另一管脚与辅助开关MOS管M1和M5的S极分别连接,且C2的另一管脚还与输出滤波电感L1的一端相连接。L1的另一端连接到全桥换相电路。反激变压器T1的次级绕组非同名端与整流二极管D2的P极相连接。D2的N极与辅助开关MOS管M1的D极相连接。反激变压器T2的次级绕组非同名端与整流二极管D5的P极相连接,D5的N极与辅助开关MOS管M5的D极相连接。辅助开关MOS管M1、M2和M5的G极均电连接到主控制模块。主控制模块电连接全桥换相电路。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与主控制模块电连接。
由上述图1和图2可知,本发明的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和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包括:为了减小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流纹波,采用互补输出技术,具体是使用两个同样规格的反激变压器并联,以180°的相位差工作,从而以互补的方式输出电流。为了能使太阳电池阵列时刻保持最大功率输出,可以采用MPPT控制,要达到高精度的MPPT控制,必须使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电压的波动幅度在很小的范围内,即稳压在MPPT参考电压值。主控制模块对太阳电池阵列电压或者电流进行实时检测,并计算出每一时刻的参考电压Uref,在获得了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参考电压后,主控制模块根据实际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Upv变化方向(即运算出的当前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电压的实际值Upv与参考值的差值)产生辅助开关MOS管M1、M2和M5的控制信号,即根据该差值进行储能/释放控制,使实际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维持在参考电压值Uref,即如附图3所示。
更进一步地说,当太阳电池阵列的实际输出电压大于参考电压值时,本发明通过利用反激变压器T1和T2的初级漏感、续流二极管D3和D4、以及储能电容C3构成Boost储能电路,将一定电流注入储能电容C3中,使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流变大,则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下降,直到太阳电池阵列的实际输出电压等于参考电压值,Boost储能工作方式停止;当太阳电池阵列的实际输出电压小于参考电压值时,则释放储能电容中存储的电能,产生的补偿电流使得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变小,从而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上升,直至太阳电池阵列的实际输出电压等于参考电压值时,停止储能电容的电能释放过程。利用上述过程周期运作,可以实现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电压的稳压作用,保证MPPT精度,实现了光伏电池能量的充分利用。由于本发明采用Boost方式进行储能,储能电容上的电压比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电压高一个数量级以上(10-102),因此,储能电能仅需小容量的非电解电容即可。
本发明中的主控制模块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5路开关MOS管M1-M5的控制信号,即2路主开关MOS管M3和M4的控制信号、以及3路辅助开关MOS管M1、M2和M5的控制信号。2路主开关MOS管的控制信号可以是数字SPWM(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正弦波脉宽调制)信号。2路主开关MOS管的控制信号可以控制两个主开关MOS管M3和M4以180°相位差进行开关动作,通过反激变压器T1和T2将太阳电池阵列的能量进行隔离升压变换,经过输出整流二极管D2、辅助开关MOS管M1和M5、输出滤波电容C2、以及输出滤波电感L1之后,获得2倍公共电网频率的正弦半波电流,最后经过全桥换相电路,得到公共电网频率的正弦波电流,并进行并网得到与电网同相同频的正弦波交流电,进而并入电网。
本发明中的主控制模块具有运行速度快、精度高、以及控制灵活等优点,通过在主控制模块中设置控制算法程序,可以通过数字控制方式实现有源滤波,即对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压进行稳压,避免了电解电容的使用,从而延长了变器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可靠性。
本发明中的滤波电容C1可以采用普通的非极性电容器,输入二极管D1可以采用普通的功率二极管即可。开关MOS管M3和M4可以采用高频功率MOS管,如型号为RU190N08的MOS管。续流二极管D3和D4可以采用快速功率二极管。输出整流二极管D2和D5可以采用快速功率二极管。储能电容C3优选高耐压值小容量的非极性薄膜电容。开关MOS管M2可以采用型号为IRF630N的MOS管。输出滤波电容C2可以采用高耐压值小容量的非极性电容。
下面结合附图4和附图5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MOS管的控制信号时序如图4所示。在图4中,T为一个开关周期,在状态I(即Upv<Uref)的情况下,MOS管M1-M5的时序如图4中的左边部分所示;在状态II(Upv=Uref)的情况下,MOS管M1-M5的时序如图4的中间部分所示;在状态III(即Upv>Uref)的情况下,MOS管M1-M5的时序如图4的右边部分所示。
上述状态I具体为: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的实际电压小于参考电压,储能电容C3的能量将被释放,以减小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流,阻止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电压的减小。在0~T时间内,开关MOS管M1一直导通,初级输出能量尽可能输出到电网,在此期间开关MOS管M3以一定占空比导通,辅助开关MOS管M2在M3关闭前的一小段时间内导通,将储能电容C3上的能量释放,分担了太阳电池阵列的电流输出,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流将变小,输出电压上升;在T~2T时间内,开关MOS管M5一直导通,初级输出能量尽可能输出到电网,在此期间开关MOS管M4以一定占空比导通,辅助开关MOS管M2在M4关闭前的一小段时间内导通,将储能电容C3上的能量释放,分担了太阳电池阵列的电流输出,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流将变小,输出电压上升;
上述状态II(Upv=Uref)具体为: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的实际电压等于当前参考电压,储能电容C3的能量不被释放也不被储存。在0~T时间内,开关MOS管M1一直导通,初级输出能量尽可能输出到电网,在此期间开关MOS管M3以一定占空比导通,辅助开关MOS管M2关闭;在T~2T时间内,开关MOS管M5一直导通,初级输出能量尽可能输出到电网,在此期间开关MOS管M4以一定占空比导通,辅助开关MOS管M2关闭。
上述状态III具体为: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的实际电压大于参考电压,为了维持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的实际电压在参考值范围内,需要将太阳电池阵列的输出电流增大,以阻止太阳电池阵列输出电压的变化过大,增加的电流将被注入储能电容C3中。在0~T时间内,开关MOS管M1并不是一直导通,而是在将一部分能量注入储能电容C3后才打开,初级能量才流入电网,具体的,开关MOS管M3以一定占空比开通,在此期间,辅助开关MOS管M1关闭,M3关断后再经过一小段时间ΔT,M1才被开通,能量经逆变电路流入电网,在ΔT内,在反激变压器T1初级绕组漏感和续流二极管D3的作用下,一定电流注入储能电容C3中,实现了太阳电池阵列所增加的部分电能存储于储能电容。在T~2T时间内,同样的,开关MOS管M4以一定占空比开通,在此期间,辅助开关MOS管M5关闭,M4关断后再经过一小段时间ΔT,M5才被开通,能量流入电网,在ΔT内,在反激变压器T2初级绕组漏感和续流二极管D4的作用下,一定电流注入储能电容C3中,这就是太阳电池阵列所增加的输出电流部分。
主开关MOS管M3和M4在一个公共电网正弦半波内的开关控制信号如附图5所示。图5中的两个开关MOS管M3和M4的控制信号是SPWM信号,两路控制信号以一个开关周期的时间间隔互补输出,即以180°的相位差进行开关运作,其合成开关频率是采用单个变压器时开关频率的2倍,从而更易于进行滤波,大大减小了滤波电感的尺寸,减小了输出电流纹波。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控制模块、储能电路以及全桥换相电路;
所述主控制模块与所述储能电路、所述全桥换相电路以及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分别连接;
所述储能电路与所述主控制模块、所述全桥换相电路以及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分别连接;
所述主控制模块,用于实时获取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并实时计算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在所述当前输出电压大于所述当前参考电压时,向储能电路输出储能控制信号;在所述当前输出电压低于所述当前参考电压时,向所述储能电路输出释能控制信号,在所述当前输出电压等于所述当前参考电压时,不向所述储能电路输出所述储能控制信号或者所述释能控制信号;
所述储能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储能控制信号时,采用升压方式进行储能,以降低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在接收到所述释能控制信号时,释放其存储的电能,以提高所述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输出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储能电路包括:
输入滤波电容,其一端与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与太阳电池阵列的负极连接;
输入二极管,其P极与太阳电池阵列的正极和主控制模块分别连接;
第一MOS管,其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
第二MOS管,其S极与输入二极管的N极连接,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
第三MOS管,其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
第四MOS管,其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
第五MOS管,其G极与主控制模块连接;
第一续流二极管,其N极与第二MOS管的D极连接;
第二续流二极管,其N极与第二MOS管的D极连接;
第一整流二极管,其N极与第一MOS管的D极连接;
第二整流二极管,其N极与第五MOS管的D极连接;
非电解电容,其一端与第一续流二极管和第二续流二极管的N极连接,另一端与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的S极连接并接地;
第一反激变压器,其初级绕组同名端与输入二极管的N极连接,其初级绕组非同名端与第三MOS管的D极和第一续流二极管的P极连接,其次级绕组非同名端与第一整流二极管的P极连接;
第二反激变压器,其初级绕组同名端与输入二极管的N极连接,其初级绕组非同名端与第四MOS管的D极和第二续流二极管的P极连接,其次级绕组非同名端与第二整流二极管的P极连接;
输出滤波电容,其一端与第一反激变压器和第二反激变压器的次级绕组同名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MOS管和第五MOS管的S极连接;
输出滤波电感,其一端与输出滤波电容连接,另一端与全桥换相电路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包括:RU190N08的MOS管。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续流二极管、第二续流二极管、第一整流二极管以及第二整流二极管包括:快速功率二极管。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电解电容包括:非极性薄膜电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MOS管包括:IRF630N的MOS管。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滤波电容包括:非极性电容。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储能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制模块基于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实时计算太阳电池阵列的当前参考电压。
CN201210014559.0A 2012-01-18 2012-01-18 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56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14559.0A CN102545676B (zh) 2012-01-18 2012-01-18 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14559.0A CN102545676B (zh) 2012-01-18 2012-01-18 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5676A CN102545676A (zh) 2012-07-04
CN102545676B true CN102545676B (zh) 2014-09-17

Family

ID=46351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1455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5676B (zh) 2012-01-18 2012-01-18 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456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34849B (zh) * 2020-09-30 2022-06-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提供装置以及充电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2044A (zh) * 2008-05-30 2008-10-08 东莞市特龙金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匹配电路及其实现方法
EP2043246A2 (en) * 2007-09-28 2009-04-01 Enphase Ener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power conversion using an interleaved flyback converter with automatic balancing
CN101841252A (zh) * 2010-05-11 2010-09-22 英伟力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能量解耦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43246A2 (en) * 2007-09-28 2009-04-01 Enphase Ener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power conversion using an interleaved flyback converter with automatic balancing
CN101282044A (zh) * 2008-05-30 2008-10-08 东莞市特龙金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太阳能电池匹配电路及其实现方法
CN101841252A (zh) * 2010-05-11 2010-09-22 英伟力新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主动能量解耦的光伏并网逆变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具有MPPT功能的光伏充电系统的研究;王飞等;《太阳能学报》;20030430(第z1期);第99页左栏第1段至右栏倒数第2段及图3-图5 *
王飞等.具有MPPT功能的光伏充电系统的研究.《太阳能学报》.2003,(第z1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5676A (zh) 2012-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7879B (zh) 基于导抗网络的双向直流变换器及其数字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2377192B (zh) 一种直驱型海浪发电储能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2545257B (zh) 太阳能光伏发电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3618470B (zh) 一种基于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的功率解耦控制方法
CN103944180B (zh) 基于固态变压器的混合储能风光互补并网发电系统
US8111528B2 (en) DC to AC inverter
CN102005772B (zh) 一种并网逆变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3855790A (zh) 具有储能功能的智能光伏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3387430U (zh) 直流母线电容优化的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
CN102723888B (zh) 一种三端口全桥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3761297U (zh) 多路直流输入双向储能变流器
CN103490448A (zh) 一种基于级联h桥和多端口直流变换器的发电储能装置
CN103915856A (zh) 一种基站并网-充电光伏微逆变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MX2014005360A (es) Sistema y metodo para conversion de potencia para fuentes de energia renovables.
CN103633846A (zh) 一种光伏变流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262356A (zh) 一种五电平全桥并网逆变器输入电容自均压方法
CN103208923B (zh) 高频交流方波输入-直流输出的功率变换器的控制方法
CN104753445B (zh) 太阳能供电装置
CN103094918A (zh) 一种改善电能质量的单相并网装置
CN104158427B (zh) 单相无变压器隔离型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及调制方法
CN203574386U (zh) 多电平多端口发电储能混合装置
CN205847091U (zh) 一种开关电感型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204681289U (zh) 太阳能供电装置
CN102545676B (zh) 应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储能控制电路
CN203691279U (zh) 一种微型光伏逆变器拓扑结构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Termination date: 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