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5593B - 电荷泵 - Google Patents

电荷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5593B
CN102545593B CN201110456793.4A CN201110456793A CN102545593B CN 102545593 B CN102545593 B CN 102545593B CN 201110456793 A CN201110456793 A CN 201110456793A CN 102545593 B CN102545593 B CN 1025455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 pump
primary side
interval
data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567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5593A (zh
Inventor
J·巴伦舍恩
M·费尔德特凯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Original Assignee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filed Critical Infineon Technologies Austria AG
Publication of CN1025455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55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55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55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push-pull configuration
    • H02M3/33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push-pull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2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04B5/266One coil at each side, e.g.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tabilization Of Oscillater, Synchronisation, Frequency Synthesiz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传输能量和数据的电荷泵具有:初级侧、次级侧和至少一个耦合电容,通过所述耦合电容连接初级侧与次级侧,其中初级侧被构建为在电荷泵间隔期间周期性地将能量以电荷包形式利用第一耦合电容传输到次级侧,其中初级侧被构建为通过调制电荷泵间隔施加数据,其中次级侧被构建为通过解调电荷泵间隔接收数据,其中次级侧被构建为通过调制电荷泵间隔施加数据并且其中初级侧被构建为通过解调电荷泵间隔接收数据。

Description

电荷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传输能量和数据的电荷泵。
背景技术
电荷泵具有在用于提供供给电压的电子装置中的另一使用领域。在除了第一供给电压还需要另外的、其供给电压范围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一供给电压之外或至少部分地与第一供给电压无关的供给电压时使用电荷泵。不同的供给电压称作电压域。
在不同的电压域运行的情况下,各个域的能量供给根据域的能量需求利用不同的方法——譬如电荷泵或DC/DC转换器——来进行。
在使用电荷泵的情况下,能量借助泵送电容器(Pumpkondensator)从第一域传输到第二域中。输出能量的电压域在此称作初级侧而接受能量的侧称作次级侧。
在许多应用中部存在不同的电压域,在这些不同的电压域之间必须交换数据。为此存在不同的方法,譬如光学传输器、脉冲传输器或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为电平移位器。在数据传输中的重要方面是为此所需的能量。一般可以说,所需的能量随升高的速度以及升高的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而提升。
在电荷泵方面已知如下方法,其中除了能量之外也可以将信息和数据从初级侧传输到次级侧。这些方法借助对初级侧电荷泵级的参数的调制来工作。
利用已知的方法不能通过电荷泵来传输双向数据流,因为缺少数据从次级侧至初级侧的返回路径。对于反向传输而言在已知的方法中需要分离的数据传输路线。
此外,电荷泵的效率由于调制而变差,因为并非始终都能够以对于能量传输最优的参数来工作。因此必须在能量传输与数据传输之间选择折衷方案。
根据数据使用的方式可以在数据传输的两个原理之间进行区分:数据——例如功能的控制位——的传输,其中数据要到达确定的位置,或通过确定的参数表征,并且并不与其他数据在时间上或在功能上混合地出现。单个位传输的原理使用在要传输的数据数目小的地方,或使用在仅要传输非常少的位的地方。
在传输数据流时——其中多个信息单元在时间上相继地被传输,重要的是具有时间参考,以便可以为每个单个的信息单元——如一个位或一个符号——在数据流中分配其权重。这种传输使用在传输不可被单个位传输所覆盖的数据量的地方。
作为对此的示例要提及借助同步SPI、异步RS232或LIN接口的串行传输。
在例如利用SPI的同步传输中,每位的长度通过传输到第二线路上的时钟脉冲来确定,使得各个位可以明确地彼此区分。为此,数据字——即时间上相互串行的信息单元——的开始和结束可以通过第三线路来发信号通知。因此,始终明确的是何种权重对应于传输的信息单元,因为该信息、单元在数据字中的位置可以清楚地分配。由于不仅信息单元的长度而且数据字的开始和结束被发信号通知,所以两个域的时钟脉冲系统基本上不存在必要的关系,其中数据在两个域之间传输。也就是说,在次级侧上不需要时钟脉冲系统来解调数据。
与此相比,存在异步RS232协议或LIN接口,其中仅分别传输一个信息单元。各个单元彼此间在时间上分离,使得不仅在发送器处而且在接收器中必须各存在一时钟脉冲,该时钟脉冲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例如,在数据字期间在时钟脉冲之间允许最大3%的相对偏差。
数据字的开始和结束通过附加的信息单元来确定,所述附加的信息单元在数据字之前或者之后被发送,例如帧开始(SOF)、停止位。该传输相对于同步传输的优点在于并行需要的传输通道的数量少,与在同步传输时两到三个传输通道相比需要一个传输通道。然而,该优点的前提为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中的稳定的时钟脉冲系统。
在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同步的可能性在于对电荷泵的周期数进行计数并且因此确定数据符号的长度。但在此情况下得到的缺点是,在两侧上必须各实施一个带有分析逻辑的计数器,其中带有分析逻辑的计数器必须足够快以便无误差地对所有周期计数并且相应快地检测信息内容。在此,错误或缺失的计数脉冲由于干扰——例如由于在发送器或接收器中的瞬时干扰——在电荷泵周期的分析中导致推移的计数器状态,所述推移的计数器状态可导致错误的数据解释。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必要足够频繁地使计数器同步,例如设置到预定义的值、例如0。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基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电荷泵,其中除了从初级侧到次级侧的能量传输之外还可以进行双向数据传输。
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的电荷泵来解决。从属权利要求分别限定了优选的实施形式。
用于传输能量和数据的电荷泵包括初级侧、次级侧和第一耦合电容,通过该第一耦合电容连接初级侧与次级侧。初级侧被构建为在电荷泵间隔期间周期性地将能量以电荷包形式利用第一耦合电容传输到次级侧,其中初级侧被构建为通过调制电荷泵间隔的参数向电荷泵间隔施加数据。电荷泵驱动器的所调制参数例如是占空比、频率、幅度或相位彼此间的相位位置。在次级侧上,所调制的参数被解调,以便获得数据内容。次级侧被构建为通过解调电荷泵间隔来接收数据。次级侧被构建为通过调制向电荷泵间隔施加数据,并且其中初级侧被构建为通过解调电荷泵间隔来接收数据。
电荷泵间隔包括如下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至少一个耦合电容的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结束。由初级侧确定的电荷泵间隔的参数例如是占空比、频率、幅度或至少两个耦合电容的相位位置。由次级侧确定的参数例如是耦合电容在停滞时间间隔期间的幅度或电势。
电荷泵提供了用于电容性电荷泵的运行的装置,其中利用该装置不仅能够传输能量而且能够在两个电压域之间同时传输双向数据流。数据传输可以优化为除了从初级侧到次级侧的数据正向通道(Datenhinkanal)之外在没有显著能量开销的情况下还提供从次级侧到初级侧的数据返回通道。数据传输可以优化为在没有显著电路方面的额外开销的情况下提供从次级侧到初级侧的数据返回通道,使得在集成电路的情况下将附加面积保持得小。
数据通过数据返回通道的传输在初级侧的功率驱动器的停滞时间间隔期间进行,其中停滞时间间隔是电荷泵间隔的时间间隔,在此期间电荷泵的初级侧的功率驱动器是高阻的并且耦合电容的初级侧和次级侧的端子是高阻的(或(英语)浮置)。如下状态称作高阻的:其中电路的节点具有高的电阻。例如,在该功率驱动器关断时,功率驱动器的输出节点是高阻的。与此相比功率驱动器在其输出节点上的低阻状态是“高”或“低”,例如至供给电压或地的低阻连接。术语“高阻”也表示在节点的电阻大到使得对其他电路部分或电路节点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的状态。该状态被用于在次级侧上通过耦合电容器的端子确定耦合电容器的电势。为此,在次级侧上需要仅仅一个与初级侧的功率驱动器相比更弱的驱动器。
由次级侧确定的电势可以在初级侧上被分析,其方式是初级侧的信号检测电路同步到停滞时间间隔上,检测电势并且信号分析电路通过分析获取传输的数据。
在通过电荷泵的初级侧调制进行数据传输时,本发明从至少两个可分离表示的符号出发,根据这些符号可以确定每个信息单元、数据的长度和内容。如果可表示更多符号,则可以每单位时间传输更多信息。例如,第三符号可以表示数据的中性状态。
以下借助两相位的电荷泵利用调制到三个符号上来阐述本发明。占空比的调制只能理解为示例,因为电荷泵的传输形式的其他特征——譬如频率、幅度或两个或多个耦合电容的相位位置——也可以被调制。在多相位的电荷泵的情况下,相位位置可以被调制以便传输数据。
所述符号也可以通过调制电荷泵的传输形式的更多特征来产生,以便由此例如提高数据安全性或其可区分性。
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从数据流动来看由两个路径构成,这些路径的结构在图1中示出:
一方面,初级侧具有发送器,该发送器控制正向通道的电荷泵的传输形式的特征的调制。发送器通过至少一个耦合电容与次级侧连接,其中发送器为至少一个耦合电容周期地供给传输能量的电荷包。次级侧具有用于接收传输能量的电荷包的整流器和用于信号制备和用于解调正向通道的数据的接收器。
另一方面,次级侧具有发送器,该发送器控制返回通道的电荷泵的传输形式的特征的调制。初级侧具有用于信号制备和用于解调返回通道的数据的接收器。
返回通道的调制可以同步到电荷泵的切换时间点,因为由此可以容易地确定能够最好地检测返回通道的切换时间点的时间点。
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因此相对于已知的电荷泵具有一些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也能够在能量传输期间以正向通道和返回通道的相同的数据速率实现双向数据流。
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不具有正向通道的带宽损失,因为返回通道具有独立的调制原理。
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可以利用多个符号来进行数据传输,其中至少一个符号针对返回通道的传输来优化。
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可以或者针对数据传输或者针对能量传输来优化各个时间间隔或者符号。
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可以通过电荷泵的电荷泵间隔的时序或通过符号的长度或序列来确定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可以通过符号序列构建数据流,其中数据字的开始和结束是明确地确定的。
对于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而言在次级侧不需要自己的时钟脉冲系统。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以下附图更为详细地阐述实施形式,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的初级侧,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荷泵的次级侧,
图4示出了通过调制占空比对三个符号的编码,
图5示出了数据返回通道的编码,
图6示出了编码的两种可能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电荷泵的一个实施例,该电荷泵具有初级侧100、次级侧200和两个耦合电容器301、302。初级侧100具有调制电路110、输出级120、信号制备电路130和解调电路140。输出级120与耦合电容器301、302连接。输出级周期性地用载流子加载耦合电容器301、302。输出级120的输入端与调制电路110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级120可以由调制电路110激励为使得可以改变电荷泵间隔的特征以传输电荷包。调制电路110具有输入端,该输入端被构建为接收传输的数据。输出级120具有同步输出端。该同步输出端可以构建为将同步信号发送给电荷泵的其他电路部分。同步信号例如可以发信号通知电荷泵间隔的开始、结束或其他确定的时间点。信号制备电路130用输入端与耦合电容器301、302连接。信号制备电路130检测在耦合电容器301、302的初级侧上的电压的变化过程并且可以将该电压经放大和经滤波地在输出端提供。信号制备电路可以与用于接收同步信号的输出级130的同步输出端连接。信号制备电路130的输出端与解调电路140连接。解调电路140可以与用于接收同步信号的输出级130的同步输出端连接。解调电路140被构建为从信号制备电路130的信号中提取返回通道的数据。
电荷泵的次级侧200具有调制电路210、输出级220、信号制备电路230、解调电路240和整流器250。整流器250与耦合电容器301、302连接。整流器250将耦合电容器301、302放电,使得可以在次级侧上提供电压。信号制备电路230用输入端与耦合电容器301、302连接。信号制备电路230检测耦合电容器301,302的次级侧上的电压的变化过程,并且可以将该电压经放大和经滤波地在第一输出端提供。信号制备电路230根据接收到的信号产生同步信号并且在同步输出端上提供该同步信号。信号制备电路230的第一输出端与解调电路240连接。解调电路240可以与用于接收同步信号的信号制备电路230的同步输出端连接。解调电路240被构建为从信号制备电路230的信号中提取正向通道的数据。
输出级220与耦合电容器301、302连接。输出级220的输入端与调制电路210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级220和调制电路210可以具有用于接收同步信号的输入端,该输入端可以与信号制备电路230的同步输出端连接。输出级220可以由调制电路210激励为使得电荷泵间隔的确定特征可以在传输电荷包期间被改变。调制电路210具有输入端,该输入端被构建为接收要传输的数据。
图2示出了电荷泵的初级侧100的一个实施例。初级侧100具有电荷泵控制装置111、带功率驱动器121、121、123、124的输出级120、带差动放大器131的用于制备信号的信号制备电路130和解调电路140。每两个功率驱动器121、123和122、124各驱动耦合电容器302、301的一个端子。功率驱动器121、122、123、124被接线为半桥,其中半桥使耦合电容器301、302的初级侧的端子在正电压和负电压之间来回切换。在该实施例中,耦合电容器301、302的初级端子与差动放大器131的输入端连接,而差动放大器131的输出端与信号制备电路130的输入端连接。差动放大器131检测耦合电容器301、302的初级侧端子的差动电压变化过程。如果电荷泵仅仅具有一个耦合电容器301、302,则例如差动放大器131的输入端可以与参考电压连接。如果电荷泵具有多于两个的耦合电容器301、302,则例如多个差动放大器131可以分别检测耦合电容器301、302的每两个初级侧端子的两个电压变化过程。
图3示出了电荷泵的次级侧的一个实施例。该次级侧具有调制电路210、带驱动器221、222的输出级220、带差动放大器231的信号制备电路230、用于对耦合电容器301、302的传输的电荷包整流的整流器电路250以及用于存储传输的电荷的辅助电容器401,其中整流器电路250具有对每个耦合电容301、302各两个二极管251、252、253、254。
在该实施例中,耦合电容器301、302的端子与差动放大器231的输入端连接并且差动放大器231的输出端与信号制备电路230的输入端连接。差动放大器231检测耦合电容器301、302的次级侧端子的差动电压变化过程。如果电荷泵仅仅具有一个耦合电容器301、302,则例如差动放大器231的输入端可以与参考电压连接。如果电荷泵具有多于两个的耦合电容器301、302,则例如多个差动放大器231可以分别检测耦合电容器301、302的每两个次级侧端子的两个电压变化过程。
在该实施例中,耦合电容器的两个端子通过电阻器RM1、RM2偏置至正供给电压VDR或偏置至负供给电压GND。如果电阻器RM1、RM2是非常高阻,则由此形成的能量消耗可忽略不计。而如果电阻器RM1、RM2过于高阻,则在耦合电容器301、302的端子上的电压的取向由于寄生电容而持续过长。电阻器RM1、RM2因此应选择为使得在预先给定的时间中可以达到所希望的状态,该时间通过停滞时间间隔来预先给定。
如果电阻器RM1、RM2如所描述的那样合适地选择,则驱动器级MD1、MD2、221、222可以持续地或在其间应传输确定符号的时间段中保持接通,使得不必要一定同步到电荷泵周期上或同步到电荷泵间隔上。该方法极大地简化了电荷泵的次级侧的电路开销。正向通道的信号制备提供了关于正向通道的符号长度的明确的时间信息。出于简明原因,返回通道的数据流可以同步到正向通道的数据流上。但是因此也可能的是,实施返回通道的其他时间特性。
图4示出了电荷泵的电荷泵间隔的示例性信号变化过程。在该示例中,针对正向通道来调制带有两个耦合电容器的电荷泵的电荷泵间隔的占空比。带有一个耦合电容器或带有多于两个耦合电容器的电荷泵的电荷泵间隔的调制类似地进行。
在图4中示出了两相位电荷泵(具有相位CP1、CP2)的3个符号的可能编码。在此情况下,例如对耦合电容器的两个相位的占空比调制,而其他参数、譬如相位位置保持不变。在每个周期的两个间隔(充电间隔和放电间隔)之间(在其间能量从初级侧传输到次级侧)存在停滞时间间隔,在停滞时间间隔期间在初级侧上的输出驱动器关断,以便避免功率驱动器的短路。在图4的示例中,停滞时间间隔为总间隔的5%,其中电荷泵间隔包括两个停滞时间间隔,使得总停滞时间为总间隔的10%。
在该实施例中,各个符号的差别可以通过测定占空比来进行。为此,在次级侧上使用差动放大器,该差动放大器将在相位CP1与CP2之间的差在至少一个电荷泵间隔上取平均。为了提高抗干扰性,符号也可以在多个电荷泵间隙上延伸。所说明的占空比的值是纯粹示例性的并且可以视为定性的。实际使用的值可与此不同。
图4a示出了中性符号N的调制。其中电荷被传输的间隔至少大致等长。
图4b示出了第一符号L的调制。其间传输电荷的第一间隔短于第二间隔。
图4c示出了第二符号H的调制。其间电荷被传输的第一间隔长于第二间隔。
在图4a、4b、4c所示的信号变化过程中,电荷泵间隔的、其间电荷泵的初级侧功率驱动器121、122、123、124为高阻的间隔、即停滞时间间隔为高阻的,也就是没有返回通道的数据被传输。不仅初级侧的驱动器级121、122、123、124被关断,而且次级侧的驱动级221、222也被关断,即高阻。图5示出了电荷泵的电荷泵间隔的另外的示例性信号变化过程。在图5a和5b所示的两个信号变化过程中,通过正向通道示例性地传输符号N。返回通道的数据在停滞时间间隔内被传输。
图5a示出了第一符号0的调制。耦合电容器301、302的次级侧的端子不是高阻的,而是第一耦合电容器301的次级侧的端子通过次级侧的第一驱动器221偏置的电势比第二耦合电容器302的次级端子通过次级侧的第二驱动器222偏置的电势更低。初级侧的驱动器级121、122、123、124为高阻的,而次级侧的驱动器级221、222是激活的并且确定耦合电容301、302及其端子的电势。
图5b示出了第二符号1的调制。耦合电容器301、302的端子不是高阻的,而第一耦合电容器301的次级侧端子通过次级侧的第一驱动器221偏置到的电势比第二耦合电容器302的次级侧端子通过次级侧的第二驱动器222偏置到的电势更高。
带有一个耦合电容器或带有多于两个耦合电容器的电荷泵的停滞时间间隔的调制类似地进行,例如通过与在带有一个耦合电容器的电荷泵情况下的参考电压比较。
在图5中示出了以符号N为例返回通道对电荷泵的初级侧相位的作用。在此,假定二进制编码,其中两个停滞时间间隔以不等的值或反相位地调制。也可能的是,在其中一个停滞时间间隔期间传输与在前的停滞时间间隔期间所传输的信息不同的信息。
在图5中可看到的是,根据在返回通道上存在何种数据或何种符号,初级侧的、在耦合电容器的端子之间的电压差在停滞时间间隔期间明显有区别。为了提高抗干扰性,符号可以在多个电荷泵间隔上延伸,其中在多个彼此相继的停滞时间间隔期间传输相同的符号。
根据电荷泵的调制参数和调制深度的选择(其中应保持保证符号的可靠区分),停滞时间间隔的长度可以增大,以便增大供返回通道可用的时间。这样例如在必须传输较少能量时,可以引入符号,该符号具有与其他符号相同的数据内容,但能够实现改进的返回通道信令。因此,根据应用情况、次级侧的运行状态或能量需求,可以利用其中一个符号或另一符号。
电荷泵的传输特征的次级侧的解调允许从所传输的符号中获得数据字。根据现有符号的数目和应用的边界条件可以从符号中以不同的方式重构数据。
图6a和6b示出了正向通道的编码可能性的示例。
图6a作为实施例示出了数据编码的方式,其针对尽可能高的数据速率而设计。
在图4和图5中示例性示出的符号中,符号N的特征在于,能量传输可以在尽可能大的间隔中进行,间隔的使用持续时间对称地分布。符号L和H关于使用持续时间非对称。如果在能量传输时随之出现的略微降低的效率在应用中是合理的,则对于每个符号可以获得一个数据位,其中数据位或数据的长度和值通过符号来限定。
编码的方式可以与图6a所示的非返回到零编码(Non-retum-to-zero-Kodierung)比较,其中最有效的符号是零符号。
图6b作为实施例示出了数据编码的方式,其针对尽可能高的能量传输而设计。
每个数据或数据位包含两个符号,其中两个之一始终针对能量传输而优化。在该编码中,效率较低的符号仅用于传输值信息,而数据位的长度通过能量更有效的符号来限定。因此,在通过下一个符号可以触发次级侧的切换操作之前将足够的能量传输给次级侧。
这种方式的编码可以与返回到零编码(return-to-zero-Kodierung)来比较,其中最有效的符号是零符号。
在所有情况下,信息单元或数据位或数据的长度及其值明确地通过符号来确定。因此,获得同步传输机制,该同步传输机制能够实现在没有彼此协调的时钟脉冲系统的情况下在初级侧与次级侧之间交换数据。这就此而言是有利的,例如次级侧不需要自己的时钟脉冲系统,因为可以直接从电荷泵间隔中导出写时钟脉冲以用于由较小的数据单元组合数据字。以此方式和方法也可以将返回通道中的数据流容易地同步到正向通道中的数据流。因此,获得在初级侧中可容易地再现的、返回通道数据的采样时间点。
这样获得的写时钟脉冲也可以用作在次级侧上的逻辑的时钟脉冲。在此的优点是在初级侧上已知何时在次级侧上进行相应的反应。
属于由传输的信息单元产生数据字的还有可靠地识别数据字的开头和结束。为此可以动用通常已知的原理,譬如由异步RS232或LIN所已知的编码方法。在此情况下,接收器侧上的位长度或者通过如在LIN中的自己的总是再调整的振荡器或者通过在电荷泵中的上述同步传输机制和数据字长度(在两侧上定义的格式)是已知的。通过添加开始标志和停止标志——例如数据位0作为帧开始标识符SOF——可以容易地将各个数据字彼此分离并且区分各个数据字。
附加地,根据应用可以添加签名——例如CRC、奇偶性等——来进行数据保护。以此方式和方法,所提出的方法允许通过电荷泵传输LIN消息或类似的数据结构,其中不仅写方向而且读方向通过双向数据传输的可能性得到支持。
通过将同步数据传输与对在异步数据传输时所利用的数据结构的利用相组合,可以除了能量之外以简单的方式和方法将持久的时钟脉冲、偶然的数据以及持续的数据传输给次级侧。电荷泵允许双向数据传输,而没有带宽损失或不必考虑能量传输中的损失。对电荷泵间隔的停滞时间的利用实现了返回通道,而正向通道不具有在带宽或能量传输方面的损耗。

Claims (14)

1.一种用于传输能量和数据的电荷泵,包括:
初级侧(100)、次级侧(200)和至少一个耦合电容(301,302),通过所述耦合电容连接初级侧(100)与次级侧(200),其中
初级侧(100)被构建为借助所述至少一个耦合电容(301,302)将能量和数据传输到次级侧,并且其中
次级侧(200)被构建为借助所述至少一个耦合电容(301,302)将数据传输到初级侧(100),
其中初级侧(100)被构建为在电荷泵间隔期间通过调制电荷泵间隔的参数向电荷泵间隔施加数据,其中电荷泵间隔包括如下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至少一个耦合电容的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结束,以及
其中次级侧(200)被构建为通过解调电荷泵间隔的参数接收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次级侧(200)被构建为通过调制电荷泵间隔的参数向电荷泵间隔施加数据,并且其中
初级侧(100)被构建为通过解调电荷泵间隔的参数接收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电荷泵间隔具有充电间隔、放电间隔和至少一个停滞时间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电荷泵间隔具有充电间隔、放电间隔和至少一个停滞时间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在充电间隔和放电间隔之后是停滞时间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之一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数据的第一状态通过充电间隔具有比放电间隔更大的持续时间来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之一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数据的第二状态通过充电间隔具有比放电间隔更小的持续时间来确定。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之一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数据的第三状态通过充电间隔具有与放电间隔大致相同的持续时间来确定。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之一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初级侧(100)被构建为在停滞时间间隔期间将所述至少一个耦合电容(301,302)切换为高阻的,并且其中
次级侧(200)被构建为在停滞时间间隔期间通过调制在次级侧(200)上的所述至少一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电势来施加数据,并且其中
初级侧(100)被构建为在停滞时间间隔期间通过测量在所述至少一个耦合电容(301,302)的初级侧(100)上的电势来接收次级侧(200)的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之一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电荷泵具有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以及其中
在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一耦合电容的充电间隔期间出现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二耦合电容的放电间隔,
以及其中在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一耦合电容的停滞时间间隔期间出现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二耦合电容的停滞时间间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在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一耦合电容的放电间隔期间出现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二耦合电容的充电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4或5之一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电荷泵具有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并且其中
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一耦合电容的充电间隔和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二耦合电容的充电间隔彼此间具有确定的时间偏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数据的第一状态通过如下来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一和第二耦合电容的充电间隔与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一和第二耦合电容的充电间隔的紧接于其后的充电间隔相比具有更大的时间偏移。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荷泵,其中
数据的第二状态通过如下来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一和第二耦合电容的充电间隔与所述至少两个耦合电容(301,302)的第一和第二耦合电容的充电间隔的紧接于其后的充电间隔相比具有更小的时间偏移。
CN201110456793.4A 2010-09-29 2011-09-29 电荷泵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55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46964.5 2010-09-29
DE102010046964A DE102010046964A1 (de) 2010-09-29 2010-09-29 Ladungspump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5593A CN102545593A (zh) 2012-07-04
CN102545593B true CN102545593B (zh) 2015-05-20

Family

ID=45804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5679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5593B (zh) 2010-09-29 2011-09-29 电荷泵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32215B2 (zh)
CN (1) CN102545593B (zh)
DE (1) DE1020100469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93368B2 (en) * 2014-03-14 2020-06-23 Psemi Corporation Charge pump stability control
JP2016092445A (ja) * 2014-10-29 2016-05-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リアル通信システム
EP3454486A1 (en) * 2017-09-07 2019-03-13 ETH Zurich Receiver device for touch communication
DE102020101376A1 (de) 2020-01-21 2021-07-22 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 Inc. Verfahren und Schaltungsanordnung zum Ansteuern eines Schrittmotor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0666A (zh) * 2001-06-27 2004-08-11 �ʼҷ����ֵ������޹�˾ 用于功率传输和双向通信的具有双模式控制的隔离电路的通信设备
CN101465597A (zh) * 2007-12-21 2009-06-24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为晶体管驱动器电路提供电压供给的电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1258119A1 (en) * 2000-05-09 2001-12-03 Lumion Corporation Ac power line signalling system
KR101504587B1 (ko) * 2008-08-12 2015-03-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음 전원전압 발생회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집적회로
US8576928B2 (en) * 2009-05-08 2013-11-05 Intersil Americas Inc. Capacitive divider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improved communications isolation
DE102009029307A1 (de) * 2009-09-09 2011-03-10 Endress + Hauser Wetzer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r Übertragung eines Steuersignal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0666A (zh) * 2001-06-27 2004-08-11 �ʼҷ����ֵ������޹�˾ 用于功率传输和双向通信的具有双模式控制的隔离电路的通信设备
CN101465597A (zh) * 2007-12-21 2009-06-24 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为晶体管驱动器电路提供电压供给的电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32215B2 (en) 2013-04-30
CN102545593A (zh) 2012-07-04
US20120075009A1 (en) 2012-03-29
DE102010046964A1 (de) 201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8848B2 (e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multiplexed isolator communication
CN102545593B (zh) 电荷泵
CN106383265B (zh) 一种台区及接入相位自动识别的装置和方法
US8098684B2 (en)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US8576928B2 (en) Capacitive divider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improved communications isolation
US8798175B2 (en) Communicating with a self-clocking amplitude modulated signal
CN101641901B (zh) 数据通信系统的快速加电
CN109347713B (zh) 双向总线系统和操作双向总线的方法
CN105122229A (zh) 用于通信总线的容错回路
CN101669292A (zh) 直流电力线上的通信
CN102739384B (zh) 全双工通信电路及其方法
CN103812667A (zh) 用于组合的以太网供电系统的极性校正桥控制器
CN1142712A (zh) 收发数据符号长度不同的全双工数据通信系统
CN106803340A (zh) Mbus通信电路、通信方法及其制成的计量仪表
KR20160023731A (ko) 저-스큐 통신 시스템
CN103353780B (zh) 数据传输设备
CN104838562A (zh) 无线输电装置
AU655561B2 (en) Automatic detector and selector of RS-232 or V.35 interface
CN109995347A (zh) 信号隔离电路
KR101457268B1 (ko) 용량성 통신 회로 및 이를 위한 방법
CN201886347U (zh) 一种m-bus总线控制器
US4046959A (en)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photocouplers
AU2004306086B2 (en) 10/100 MBs network device
CN206489708U (zh) Mbus通信电路及其制成的计量仪表
EP2365623A1 (en) Isolated mains power supp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Termination date: 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