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4922A - 用于电连接器的触头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连接器的触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4922A
CN102544922A CN2011103508394A CN201110350839A CN102544922A CN 102544922 A CN102544922 A CN 102544922A CN 2011103508394 A CN2011103508394 A CN 2011103508394A CN 201110350839 A CN201110350839 A CN 201110350839A CN 102544922 A CN102544922 A CN 1025449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part
recess
attachment regions
part attachment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508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4922B (zh
Inventor
M·J·维诺四世
小爱德华·E·尼塞利
Original Assignee
Tyc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yco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Tyco Elec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449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49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49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49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01R13/6586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for separating multiple connector modules
    • H01R13/6587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for separating multiple connector modules for mounting on PCB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触头(58),其包括配合端(60)、安装端(62)、在该配合端与安装端之间延伸的中间部分(116)、以及设置在该中间部分上的屏蔽部附接区(142)。该屏蔽部附接区包括顶部(174)、底部(146)、以及在该顶部和底部之间延伸的一对侧部(154,156)。凹口(144)形成在该屏蔽部附接区的顶部和底部中的至少一者中。该凹口配置成在该屏蔽部附接区的冲压和成型过程中将该对侧部对齐,从而使得该对侧部被冲压和成型为平行结构。

Description

用于电连接器的触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在电连接器中的触头。
背景技术
电路板一般包括配置成接收卡模块等的电接头(header)。电接头包括具有延伸穿过其中的触头的介电壳体。触头包括安装端和配合端。安装端连结到电路板从而将电接头电耦接到电路板。配合端配置成接合并电耦接到卡模块。中间部分在安装端与配合端之间延伸。中间部分被配置为二次模制(over-mold)有绝缘材料。绝缘材料控制介电壳体内的电磁干扰。绝缘材料还形成过盈配合,以将触点保持在介电壳体中。一些电接头包括沿着触头的中间部分延伸的屏蔽部。屏蔽部连接到触头的屏蔽部附接区。屏蔽部附接区不被二次模制在绝缘材料中。通过将屏蔽部附接区暴露在外,可在屏蔽部附接区与屏蔽部之间提供电连接。
触头通常在冲压机(press)中冲压并成型。屏蔽部附接区由冲压机的相对壁成型。具体来说,这些壁被推动到一起从而形成屏蔽部附接区的平行侧部。安装端和配合端由类似的工艺形成。触头的中间部分然后被二次模制上绝缘材料。在二次模制的过程中,屏蔽部附接区通过在模具中形成的嵌板而与绝缘材料隔离开来。隔离屏蔽部附接区可以防止屏蔽部附接区被绝缘。因此,屏蔽部附接区在二次模制过程后仍然保持暴露在外。
然而,传统的触头并不是没有缺点。在冲压和成型的过程中,屏蔽部附接区的侧部会不均匀地形成。特别是,屏蔽部附接区的顶部的宽度会比屏蔽部附接区的底部的宽度更大。屏蔽部附接区的侧部从底部到顶部呈向外张开形状。当非均匀地形成屏蔽部附接区时,那么二次模制过程的复杂性将会增加。例如,屏蔽部附接区的张开的侧部会在屏蔽部附接区与二次模制过程中使用的模具的嵌板之间形成间隙。在二次模制过程中,绝缘材料会通过该间隙而渗透到隔离的屏蔽部附接区中,从而形成灌注。灌注会使得在屏蔽部附接区上形成不必要的绝缘材料带。一般地,这些不必要的绝缘材料带难以去除,并且触头必须要被废弃。
需要一种具有屏蔽部附接区的触头,其中屏蔽部附接区在二次模制过程中可与绝缘材料隔离开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一种电触头包括配合端、安装端、在该配合端和安装端之间延伸的中间部分、以及设置在该中间部分上的屏蔽部附接区。该屏蔽部附接区包括顶部、底部、以及在该顶部和底部之间延伸的一对侧部。在屏蔽部附接区的顶部和底部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凹口。该凹口配置成在该屏蔽部附接区的冲压和成型过程中将该对侧部对齐,从而使得该对侧部被冲压和成型为平行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电接头的侧剖面图。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触头承载组件的底部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屏蔽部附接区的底部视图。
图4是沿着线4-4剖面得到的、图3所示的屏蔽部附接区的剖面图。
图5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可选屏蔽部附接区的剖面图。
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另一屏蔽部附接区的剖面图。
图7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另一屏蔽部附接区的剖面图。
图8是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另一屏蔽部附接区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前述发明内容以及下面对一些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接合附图阅读时会更加容易理解。使用在这里,以单数形式出现以及之前冠以单词“一”或“一个”的元件或步骤应当被理解为并不排除多个所述元件或步骤,除非明确地说明排除多个所述元件或步骤。而且,提到“一个实施例”并不意于被解释为将也包括所提到特征的其它实施例排除在外。此外,除非明确地说明了相反的情况,“包括”或“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特定性能的元件的实施例可包括不具有这种性能的额外的类似元件。
图1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电接头50。电接头50包括壳体52,壳体52具有配合端54和安装端56,安装端56以一定的角度例如90度而相对于配合端54设置。壳体52可由介电材料形成。多个触头58延伸穿过壳体52。触头58包括从壳体52的配合端54延伸出的配合端60,以及从壳体52的安装端56延伸出的安装端62。
电接头50连结到电路板64。壳体52的安装端56可布置在电路板64上。每个触头58的安装端62连结到电路板64,从而电连结电接头50和电路板64。每个触头58的安装端62可穿孔安装到形成在电路板64中的开孔内,从而使得每个触头58的安装端62延伸穿过电路板64。电接头50的配合端54配置成接合到模块(未示出)例如卡模块的对应触头。电接头50将该模块连结到电路板64,从而使得该模块与电路板64电接合。
图2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触头承载组件100。触头承载组件100包括承载板102,其在初始制造过程中用作触头58的框架。触头58和承载板102由片状材料冲压和成型得到。多个触头58同时形成。多个触头58由片状材料冲压成毛坯。这些毛坯可形成触头58,并且同时保持与承载板102的连接。触头58然后与承载板102分离开来。或者,这些毛坯可在形成触头58之前从承载板102上去除。在被从触头承载组件100上去除之后,电触头58可插入到电接头50中。
每个触头58包括配合端60和安装端62。配合端60被配置为从接头壳体52(如图1所示)的配合端54(如图1所示)延伸出。安装端62被配置为从接头壳体52的安装端56(如图1所示)延伸出。配合端60相对于安装端62以一定的角度如90度而定向。或者,配合端60可相对于安装端62以任意角度如180而定向。
每个触头58的安装端62被形成为针眼型连接器。当插入到电路板64中的开孔内时,安装端62配置成发生形变,以与开孔的壁表面形成过盈配合。或者,开孔的壁表面发生形变,以接收触头58的安装端62。在另一实施例中,开孔的壁表面以及触头58的安装端62均发生形变,以在触头58的安装端62与电路板64之间形成过盈配合。在一个实施例中,触头58的安装端62可形成为任意合适的连接器,例如插针、柱、以及配置成接收插针、柱的中空连接器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头壳体52的安装端56可包括接合机构,其接合电路板64上的对应机构,以使触头58的安装端62与电路板64的对应导体保持接合。
每个触头58的配合端60被形成为配置成被接收在模块的插孔(receptacle)中的柱。或者,配合端60可形成为与模块的插孔形成过盈配合的针眼型连接器。配合端60还可形成为任意其它适合的连接器,例如插针、柱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接头壳体52的配合端54可包括接合机构,其配置成接合模块上的对应机构,以将触头58的配合端60保持在模块中。
多个第一配合端108具有长度110。多个第二配合端112具有长度114。长度114大于长度110。或者,长度114可小于长度110。在另一实施例中,长度114可等于长度110。邻近每个第二配合端112布置一对第一配合端108。或者,第一和第二配合端108和112可具有任意的结构。触头58从承载板102上去除,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配合端108和110可以任意方式布置在接头壳体52中。
中间部分116在每个配合端60与每个安装端62之间延伸。中间部分116包括中间配合部分118和中间安装部分120。过渡部分122在中间配合部分118与中间安装部分120之间延伸。
中间安装部分120从安装端62延伸。在示出的实施例中,中间安装部分120轴向地从安装端62延伸。或者,中间安装部分120可以一角度从安装端62延伸。
中间配合部分118从配合端60轴向地延伸,如参照触头124示出的那样。在另一实施例中,中间配合部分118可相对于配合端60以一角度延伸。或者,中间配合部分118可包括第一端126、第二端128、以及在第一端126与第二端128之间延伸的成角度部分130,如参照触头132示出的那样。第一端126可轴向地从配合端60延伸。成角度部分130相对于第一端126和第二端128以45度角定向。第二端128平行于第一端126的中心线134延伸。第二端128平行于配合端60的中心线136而定向。或者,第二端128可相对于配合端60以一角度延伸。
过渡部分122以角度138从中间配合部分118延伸。过渡部分122还以角度140从中间安装部分120延伸。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过渡部分122相对于中间配合部分118和中间安装部分120以45度角延伸。过渡部分122以角度138和140延伸,从而使得配合端60相对于安装端62以90度定向。在一个实施例中,过渡部分122分别相对于中间配合部分118和中间安装部分120以任意的角度138和140延伸,从而使得配合端60相对于安装端62以90度定向。在配合端60和安装端62以90度角之外的其它角度定向的实施例中,角度138和140配置成在配合端60和安装端62之间形成所需的角度。
中间配合部分118包括屏蔽部附接区142。中间安装部分120包括屏蔽部附接区142。在一个实施例中,仅中间配合部分118和中间安装部分120中的一个包括屏蔽部附接区142。在另一实施例中,过渡部分122可包括屏蔽部附接区142。
屏蔽部被设置为连结屏蔽部附接区142,以屏蔽触头58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屏蔽部附接区142被配置为保持暴露在外并且不包括绝缘覆层。将屏蔽部附接区142暴露在外使得在屏蔽部附接区142与屏蔽部之间能够形成电连接。屏蔽部附接区142包括形成在其内的凹口144。凹口144在触头58的冲压和成型过程中形成,从而为屏蔽部附接区142提供均匀尺寸。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均匀尺寸可使得当触头58被二次模制时屏蔽部附接区与绝缘材料能够隔离开来。在一个实施例中,凹口144可形成在触头58的任意位置上。
图3示出了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底部146。屏蔽连接器142的底部146包括凹口144。或者,凹口144可形成在屏蔽部附接区142的顶部(未示出)。屏蔽部附接区142包括前端148和后端150。屏蔽部附接区142包括从前端148延伸到后端150的中心线160。屏蔽部附接区的长度152沿着中心线160限定在前端148和后端150之间。屏蔽部附接区142包括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宽度158被限定在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之间。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宽度158在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前端148和后端150处均增大。在另一实施例中,屏蔽部附接区142可在前端148和后端150之间具有均匀宽度158。
凹口144沿着屏蔽部附接区142的中心线160延伸。或者,凹口144可平行于中心线160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凹口144可相对于中心线160以一定的角度延伸。凹口144包括靠近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前端148设置的前端162。凹口144包括靠近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后端150设置的后端164。凹口144具有限定在前端162和后端164之间的长度166。凹口144的长度166小于屏蔽部附接区142的长度152。可选地,凹口144的长度166可等于屏蔽部附接区142的长度152。凹口144包括第一侧168和第二侧170。凹口144的宽度172被限定在凹口144的第一侧168和第二侧170之间。凹口144沿着凹口144的长度166具有均匀宽度172。或者,凹口144的宽度172可沿着凹口144的长度166变化。
图4示出了沿着图3中的线4-4截取的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剖面图。屏蔽部附接区142(如图3所示)包括底部146和顶部174。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在顶部174和底部146之间延伸。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基本上平行地在顶部174和底部146之间延伸。顶部174具有宽度176,底部146具有宽度178。顶部174的宽度176基本上等于底部146的宽度178。
底部146包括在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之间居中的中点180。凹口144形成在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底部146的中点180处。或者,凹口144可形成在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之间的任意中间位置处。凹口144被形成为V形结构。凹口144包括第一侧182和第二侧184。第一侧182在点186处与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底部146相交。第二侧184在点188处与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底部146相交。凹口的宽度190被限定在点186和点188之间。凹口144的第一侧182和第二侧184在点192处会合。点192相对于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底部146而与中点180对齐。凹口144的深度194被限定在点192与中点180之间。或者,点192可相对于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底部146而从中点180偏移。凹口144的第一侧182和第二侧184相对于彼此以角度196从点192延伸出。在一个实施例中,角度196可以为90度。或者,角度196可以为45度。在一个实施例中,角度196可以为0度和180度之间的任意角度。
当屏蔽部附接区142被冲压和成型时,屏蔽部附接区142的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通过冲压机(未示出)被挤压到一起。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可由冲压机不均匀地形成,从而使得顶部174的宽度176大于底部146的宽度178。凹口144被挤压形成在屏蔽部附接区142的底部146中,从而将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从底部146的中点180向外挤压。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被向外挤压,从而使得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基本上平行地形成。凹口144形成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从而使得顶部174的宽度176基本上等于底部146的宽度178。
通过基本上平行地形成第一侧154与第二侧156,当触点58被二次模制时屏蔽部附接区142可被适当地隔离开来。二次模制过程中使用的模具的嵌板可适当地与屏蔽部附接区142的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对齐。第一侧154和第二侧156与模具嵌板之间适当的对齐,可防止在二次模制过程中绝缘材料从嵌板下方渗透到屏蔽部附接区142。对屏蔽部附接区142的隔离可防止绝缘材料的灌注,这种灌注会造成触头58被废弃。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凹口144被形成为具有0.0342mm的深度194和0.0759mm的宽度190。顶部174的最终宽度176为0.2978mm,以及底部146的最终宽度178为0.2942mm。顶部174的宽度176与底部146的宽度178之间的差值为0.0036mm。
在另一实施例中,凹口144被形成为具有0.0307mm的深度194和0.0686mm的宽度190。顶部174的最终宽度176为0.3024mm,以及底部146的最终宽度178为0.2867mm。顶部174的宽度176与底部146的宽度178之间的差值为0.0157mm。
在另一实施例中,凹口144被形成为具有0.0358mm的深度194和0.0733mm的宽度190。顶部174的最终宽度176为0.3068mm,以及底部146的最终宽度178为0.2845mm。顶部174的宽度176与底部146的宽度178之间的差值为0.0223mm。
在另一实施例中,凹口144被形成为具有0.0452mm的深度194和0.0945mm的宽度190。顶部174的最终宽度176为0.297mm,以及底部146的最终宽度178为0.2988mm。顶部174的宽度176与底部146的宽度178之间的差值为0.0018mm。
在另一实施例中,凹口144被形成为具有0.0465mm的深度194和0.0952mm的宽度190。顶部174的最终宽度176为0.3012mm,以及底部146的最终宽度178为0.2932mm。顶部174的宽度176与底部146的宽度178之间的差值为0.008mm。
在另一实施例中,凹口144被形成为具有0.0465mm的深度194和0.0952mm的宽度190。顶部174的最终宽度176为0.3036mm,以及底部146的最终宽度178为0.3019mm。顶部174的宽度176与底部146的宽度178之间的差值为0.0017mm。
应当注意的是,上面的例子仅仅是示例性的。上面的例子仅在于示例,而并不是限制性的。
图5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可替代屏蔽部附接区200的剖面图。屏蔽部附接区200包括顶部202和底部204。顶部202具有宽度216,底部204具有宽度218。一对相反的侧部206在顶部202与底部204之间延伸。顶部202包括在两个侧部206之间居中的中点208。
凹口210被形成在屏蔽部附接区200的顶部202中。凹口210被形成在顶部202的中点208处。或者,凹口210可形成在两个侧部206之间的任意中间位置处。凹口210具有V形结构。或者,凹口210可以为圆形的,或者可具有适于对齐屏蔽部附接区200的侧部206的任意结构。凹口210包括相对于彼此以角度214延伸的侧部212。角度214可以为0度和180度之间的任意角度。凹口210对齐屏蔽部附接区200的两个侧部206,从而使得顶部202的宽度216基本上等于底部204的宽度218。凹口210对齐两个侧部206,从而使得这两个侧部基本上平行。
图6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另一屏蔽部附接区300的剖面图。屏蔽部附接区300包括具有宽度304的顶部302和具有宽度308的底部306。一对相反的侧部310在顶部302与底部306之间延伸。顶部302在角部312处与每个侧部310相交。底部306在角部314处与每个侧部310相交。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角部312和314是圆形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仅有一个角部312或者314是圆形的。角部312和314可具有0.05mm的半径。或者,角部312和314可具有任意合适的半径。在另一实施例中,角部312和314可具有任意其它合适的结构。例如,角部312和314可分别包括相对于侧部310和顶部302或底部306成角度的边缘。
凹口318形成在底部306中。在另一实施例中,凹口318可形成在屏蔽部附接区300的顶部302中。凹口318相对于侧部310居中地设置。凹口318形成为弓形结构。凹口318包括第一侧320和第二侧322。凹口318的中点324被形成为在第一侧320与第二侧322之间居中。底部306包括在两个侧部310之间居中的中点316。凹口318的中点324与底部306的中点316对齐。凹口318的深度326被限定为在凹口318的中点324和底部306的中点316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凹口318的中点324从底部306的中点316偏移。例如,凹口318可形成在两个侧部310之间的任意中间位置处。
凹口318包括一半径。凹口318的半径可变。凹口318的半径被选择以对齐屏蔽部附接区300的侧部310。在一个实施例中,凹口318的半径在凹口318的第一侧320和第二侧322之间是均匀的。在另一实施例中,凹口318的半径在凹口318的第一侧320和第二侧322之间变化。在可替代实施例中,凹口318不具有弓形形状。例如,凹口318可以为正方形、矩形等。
图7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另一屏蔽部附接区400的剖面图。屏蔽部附接区400包括顶部402、底部404、以及在顶部402与底部404之间延伸的一对侧部406。底部404包括在两个侧部406之间居中的中点408。
屏蔽部附接区400包括形成在屏蔽部附接区400的底部404上的两个凹口410。或者,凹口410可形成在屏蔽部附接区400的顶部402上。在另一实施例中,屏蔽部附接区400包括形成在屏蔽部附接区400的顶部402和/或底部404上的任意数量的凹口410。第一凹口412设置在第一侧414与底部404的中点408之间。第二凹口416设置在第二侧418和底部404的中点408之间。或者,凹口412和416可形成在第一侧414和第二侧418之间的任意中间位置处。
图8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的另一屏蔽部附接区500的剖面图。屏蔽部附接区500包括顶部502、底部504、以及在顶部502和底部504之间延伸的一对侧部506。凹口508形成在顶部502上,以及凹口510形成在底部504上。凹口508和510可形成在两个侧部506之间的任意中间位置处。屏蔽部附接区500可包括任意数量的凹口508和/或凹口510。

Claims (7)

1.一种电触头(58),其包括配合端(60)、安装端(62)、在所述配合端与安装端之间延伸的中间部分(116)、以及设置在所述中间部分上的屏蔽部附接区(142),所述屏蔽部附接区包括顶部(174)、底部(146)、以及在所述顶部和底部之间延伸的一对侧部(154,156),特征在于:
在所述屏蔽部附接区的顶部和底部中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有凹口(144),所述凹口配置成在所述屏蔽部附接区的冲压和成型过程中将所述一对侧部对齐,从而使得所述一对侧部被冲压和成型为平行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触头,其中,所述中间部分配置为被二次模制,所述凹口将所述对侧部对齐以减小在二次模制过程中的灌注。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触头,其中,所述凹口被形成在所述屏蔽部附接区的顶部和底部中的至少一者的中点(180)处。
4.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触头,其中,所述凹口被形成为V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触头,其中,所述凹口具有以至少45度的角度形成的一对侧部(182,184)。
6.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触头,其中,所述凹口具有至少为0.03mm的深度(194)。
7.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触头,其中,所述屏蔽部附接区被设置在所述中间部分上,靠近所述安装端或配合端中的至少一者。
CN201110350839.4A 2010-09-10 2011-09-09 用于电连接器的触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49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2/879,815 US8246395B2 (en) 2010-09-10 2010-09-10 Contact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2/879,815 2010-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4922A true CN102544922A (zh) 2012-07-04
CN102544922B CN102544922B (zh) 2016-08-31

Family

ID=45807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5083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44922B (zh) 2010-09-10 2011-09-09 用于电连接器的触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46395B2 (zh)
CN (1) CN102544922B (zh)
TW (1) TWI5396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19473B1 (en) * 2012-01-05 2013-04-16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7302168B (zh) * 2016-04-15 2019-05-03 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埋射嵌件成形方法和前置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4975A (en) * 1977-07-20 1978-09-19 Amp Incorporated Displation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643742A (zh) * 2002-01-28 2005-07-20 厄尼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l形接地屏蔽和差动触片对的连接器组件接口
US7241150B2 (en) * 2005-08-18 2007-07-1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 terminal fitting, a chained terminal and a mounting method for a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8934A (en) * 1991-02-20 1992-02-18 Chian Chyun Enterprise Co. Ltd. Electrical terminal
JP2929420B2 (ja) * 1994-09-14 1999-08-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
JPH08255638A (ja) * 1995-03-17 1996-10-0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圧接端子
DE19603960B4 (de) * 1996-01-26 2008-03-06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Mehrpoliger Abzweig-Steckverbinder
USD409142S (en) * 1997-03-12 1999-05-04 Smk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terminal
US6315588B1 (en) * 2000-02-23 2001-11-1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Direct insertion shorting clip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14975A (en) * 1977-07-20 1978-09-19 Amp Incorporated Displation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643742A (zh) * 2002-01-28 2005-07-20 厄尼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l形接地屏蔽和差动触片对的连接器组件接口
US7241150B2 (en) * 2005-08-18 2007-07-1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 terminal fitting, a chained terminal and a mounting method for a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0510A (en) 2012-07-16
TWI539688B (zh) 2016-06-21
CN102544922B (zh) 2016-08-31
US20120064773A1 (en) 2012-03-15
US8246395B2 (en) 2012-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47740B2 (en) Mechanically robust lead frame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13519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ductive terminals
US1041141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embedded grounding mechanism
JP3909769B2 (ja) コネクタ
JP5019187B2 (ja) コネクタ
CN100492769C (zh) 具有调谐阻抗端子的边缘卡连接器组件
CN101552442B (zh) 汇流条安装组件
CN102946029A (zh) 用于插头和插座组件的接地结构件
US920319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O2008156857A2 (en) Backplan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pin header
US20100055986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a tongue
JP2000277196A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0854572B (zh) 连接器
CN101911391A (zh) 连接器
US2013016499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992247B2 (en) Multi-surface contact plug assembli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879012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housing
CN112701511B (zh) 电连接器
TWM521821U (zh) 電連接器
US8986042B2 (en) Square RF electrical contac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4336180B (zh) 电连接器及其传输片
CN102544922A (zh) 用于电连接器的触头
CN211579022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US6334783B1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JP3624404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merican Pennsylvania

Patentee after: Tailian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Pennsylvania

Patentee before: Tyco Electronics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