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3598B -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3598B
CN102483598B CN201080040271.XA CN201080040271A CN102483598B CN 102483598 B CN102483598 B CN 102483598B CN 201080040271 A CN201080040271 A CN 201080040271A CN 102483598 B CN102483598 B CN 1024835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photographic
electrophotographic belt
belt
image
ac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02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3598A (zh
Inventor
内田光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83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3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35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details of the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chemical compos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4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relating to band, e.g. tension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4Polymeric or resinous materi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照相带,其包含通过将热塑性聚酯树脂、选自聚醚酯酰胺和聚醚酰胺的至少之一和具有特定核-壳结构的颗粒熔融捏合所获得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由聚酯和聚醚酯酰胺组成的无缝带构成的中间转印体。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195431
发明内容
然而,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所进行的研究,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中间转印体有时具有不良的耐久性。具体地,当中间转印体用于电子照相设备时,该中间转印体的表面有时不规则地剥离。当使用其表面已不规则地剥离的中间转印体形成电子照相图像时,图像缺陷可见于对应于剥离部分的位置的电子照相图像上的斑点状图案。这可能因为在剥离部分与未剥离部分之间的调色剂的粘合力上存在差异。
因此,本发明提供如下电子照相带,在所述电子照相带中甚至在长期使用后也抑制表面的不规则剥离,并且表面状态不易从初始表面状态改变。本发明还提供可稳定形成高品质电子照相图像的电子照相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带为包括如下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电子照相带,所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通过将热塑性聚酯树脂、选自聚醚酯酰胺和聚醚酰胺的至少之一和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熔融捏合而获得,其中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为由包含硅酮树脂的核和包含丙烯酸类树脂的壳组成的颗粒。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设备为包括上述电子照相带作为中间转印带的电子照相设备。
根据本发明,可获得其中甚至在长期使用后也抑制表面的不规则剥离,并且表面状态不易从初始表面状态改变的电子照相带。根据本发明,可获得可稳定形成高品质电子照相图像的电子照相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使用电子照相法的全色图像形成设备的截面图。
图2为示出注射成型机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3为示出拉伸吹塑成型机(第一吹塑成型机)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4为示出第二吹塑成型机的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电子照相带]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带包含通过捏合以下材料i)至iii)所获得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i)热塑性聚酯树脂;
ii)选自聚醚酯酰胺和聚醚酰胺的至少之一;和
iii)具有包括由硅酮树脂组成的核和由丙烯酸类树脂组成的壳的核-壳结构的颗粒(下文可称作“核-壳颗粒”)。下文中,热塑性聚酯树脂可称作“PE”,聚醚酯酰胺可称作“PEEA”,聚醚酰胺可称作“PEA”。
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根据专利文献1的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不规则剥离的原因如下。即,中间转印体中的PE和PEEA彼此不完全相容,因此从微观观点来看,PEEA相和PE相以混合方式存在。因此,当中间转印体的表面与清洁刮板或纸等相摩擦时,相对柔软的PEEA相从PE相剥离。在此考虑的基础上,本发明人研究了甚至长期使用后也有效抑制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带的表面剥离的机制。结果,在核-壳颗粒存在于电子照相带的PE相和PEEA相之间的界面的情况下,已证实不易引起PEEA相与PE相的剥离。基于所述事实,本发明人已考虑如下。构成核-壳颗粒的壳的丙烯酸类树脂具有对于PE相和PEEA相二者显示化学亲和力的酯键。因此,PE相和PEEA相用其间的核-壳颗粒的壳彼此结合,核-壳颗粒存在于相间界面。因此,可抑制比PE相更加易引起的PEEA相的剥离或者磨耗。
本发明人还发现,当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带用作中间转印带时,令人惊讶地是,二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效率高。此处,当从感光体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纸上,并且二次转印后中间转印带上的残余调色剂浓度与纸上的转印调色剂浓度的总和推定为100时,转印效率定义为纸上的调色剂浓度。
本发明人认为,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带产生如此优势的原因如下。当通过熔融捏合制备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时,包含PE、PEEA和核-壳颗粒的树脂组合物在高于或等于PE的Tm(熔点)和PEEA的Tm的温度下加热。在该情况下,由于包含于核-壳颗粒的壳中的丙烯酸类树脂的Tg比PE和PEEA的Tm低,因此熔融捏合期间核-壳颗粒的壳的一部分熔融,并且核部分暴露。因此,通过包含于核颗粒中的硅酮树脂的作用向带表面赋予令人满意的调色剂剥离性质,这改进转印效率。即使使用PEA代替PEEA,也获得与PEEA的结果相同的结果。
[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通过将PE、PEEA和PEA的至少之一以及具有特定核-壳结构的颗粒熔融捏合来获得。熔融捏合是指加热要包含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树脂并在熔融状态下捏合。在该方法中,捏合可在高于或等于要包含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树脂中具有最高熔点的树脂的熔点的温度下进行,以使具有最高熔点的树脂可完全捏合。捏合方法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使用单轴挤出机、双轴捏合挤出机、班伯里混合机、辊、布拉本德(Brabender)、塑性计(Plastograph)或捏合机。[PE]
PE可通过二羧酸与二醇的缩聚、羟基羧酸(oxycarboxylicacid)或内酯的缩聚或者其多组分的缩聚来获得。可一起使用多官能单体。PE可为均聚酯或共聚酯。
二羧酸的实例包括:
芳香族二羧酸(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萘二甲酸(如,2,6-萘二甲酸)、联苯二甲酸、二苯醚二甲酸、二苯甲烷二甲酸和二苯乙烷二甲酸);
具有4至10个碳原子的环烷二羧酸(如,环己烷二甲酸);和
具有4至12个碳原子的脂肪族二羧酸(如,琥珀酸、己二酸、壬二酸和癸二酸)。
二醇的实例包括:
脂肪族二醇(如具有2至10个碳原子的亚烷基二醇如乙二醇、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新戊二醇和己二醇);
脂环族二醇(如,具有4至12个碳原子的脂环族二醇如环己二醇和环己二甲醇);
芳香族二醇(如,具有6至20个碳原子的芳香族二醇如氢醌(hydrochinon)、间苯二酚、二羟基联苯、萘二酚、二羟基联苯醚、2,2-双(4-羟基苯基)丙烷(双酚A));和
上述芳香族二醇的环氧烷加合物(通过向双酚A加成具有2至4个碳原子的环氧烷获得的加合物)以及聚氧亚烷基二醇(如,二甘醇、聚乙二醇、聚氧化丙二醇和聚四亚甲基醚乙二醇)。
这些二醇可为能够进行酯化的衍生物(如,烷基、烷氧基和卤素取代产物)。这些二醇可单独或组合使用。在所获PE的结晶性和耐热性等方面,这些二醇中,可有利使用具有2至4个碳原子的亚烷基二醇以及脂环族二醇。
羟基羧酸例举如下。下列羟基羧酸可单独或组合使用。
羟基羧酸如羟基苯甲酸、羟基萘甲酸、二亚苯基羟基甲酸(diphenylene oxycarboxylic acid)和2-羟基丙酸,以及羟基羧酸的衍生物。
内酯例举如下。
丙内酯、丁内酯、戊内酯和己内酯(如,ε-己内酯)。
多官能单体例举如下。通过一起使用此类多官能单体,可获得具有支化结构或交联结构的聚酯。
多元羧酸(如苯偏三酸、苯均三酸和苯均四酸)和多元醇(丙三醇、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乙烷和季戊四醇)。
作为根据本发明的PE,可适当地使用全部具有高结晶性和良好耐热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与聚间苯二甲酸亚烷基酯的共聚物。在该情况下的共聚物可为嵌段共聚物或无规共聚物。在高结晶性和良好耐热性方面,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聚间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和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的亚烷基的碳原子数期望为2至16。具体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共聚物,以及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可期望地用作根据本发明的PE。
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作为TN-8050S C(商品名,由TeijinChemicals Ltd.制造)和TN-8065S(商品名,由Teijin ChemicalsLtd.制造)商购可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作为TR-8550(商品名,由Teijin Chemicals Ltd.制造)商购可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共聚物作为PIFG30(商品名,由BellPolyester Products Inc.制造)商购可得。
PE的特性粘度优选1.4dl/g以下并更优选0.3dl/g以上至1.2dl/g以下。具有此特性粘度的PE在熔融捏合期间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在该热塑性树脂组合物中PE的含量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60质量%以上和特别优选70质量%以上。通过设定PE的含量至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为50质量%以上,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机械强度可进一步改进。使用通过在邻氯苯酚中溶解热塑性聚酯树脂所获得的溶液,在25℃下测量热塑性聚酯树脂的特性粘度,所述溶液的浓度为0.5质量%。
[PEEA和PEA]
PEE
PEEA的实例为主要由聚酰胺嵌段单元和聚醚酯单元构成的共聚物所组成的化合物,该聚酰胺嵌段单元如尼龙6、尼龙66、尼龙11和尼龙12。例如,共聚物衍生自内酰胺(如,己内酰胺和月桂基内酰胺)或氨基羧酸酯、聚乙二醇和二羧酸。二羧酸的实例包括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酸和十二烷二酸。PEEA可通过公知的聚合方法如熔融聚合来生产。PEEA不限定于上述物质,并可为两种以上物质的共混物或合金。PEEA作为Irgastat P20(商品名,由Ciba SpecialtyChemicals制造),TPAE H151(商品名,由FUJI KASEI KOGYOCo.,Ltd.制造),和PELESTAT NC6321(商品名,由Sanyo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商购可得。
PEA
PEA为由聚酰胺嵌段单元(如,尼龙6、尼龙66、尼龙11和尼龙12)、聚醚二胺单元和二羧酸单元构成的共聚物。具体地,该共聚物由内酰胺(如,己内酰胺和月桂基内酰胺)或氨基羧酸酯、聚四亚甲基二胺和二羧酸合成。可使用上述二羧酸。PEA可通过公知的聚合方法如熔融聚合来生产。PEA不限定为上述物质,并可为两种以上聚醚酰胺的共混物或其合金。PEA作为Pebax 5533(商品名,由ARKEMA制造)商购可得。
共混量
PEEA和PEA的总量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优选为3质量%以上至30质量%以下,并更优选5质量%以上至20质量%以下。PEEA和PEA充当导电剂。因此,当该量为3质量%以上时,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电阻,即,电子照相带的电阻可适当地降低。当该量为30质量%以下时,可适当地抑制由树脂分解所引起的粘度降低。结果,所形成的电子照相带的耐久性可进一步改进。
[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
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各自包括由硅酮树脂组成的核以及由丙烯酸类树脂组成的壳。硅酮树脂通过高度聚合具有硅氧烷键(Si-O-Si键)的化合物而获得。硅酮树脂的实例包括通过高度聚合硅氧烷获得的聚硅氧烷、通过高度聚合二甲基硅氧烷获得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具有三维交联硅氧烷骨架的化合物。丙烯酸类树脂的实例包括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聚丙烯腈。
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的量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至20质量%以下,更优选1质量%以上。通过将该量设定于所述范围内,可实现更高的耐久性和转印效率。此外,可实现良好的吹塑成型性。
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作为GENIOPERL P52(商品名,由WACKER ASAHIKASEI SILICONE CO.,Ltd.制造)商购可得。所述颗粒包括由硅酮树脂组成的核和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成的壳。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的一次粒径优选0.1纳米以上至10微米以下,更优选10纳米以上至1微米以下,并特别优选50纳米以上至500纳米以下。一次颗粒为构成所生产的粉末、其分子键仍保留的颗粒。颗粒的平均粒径可定义为一次粒径。一次粒径可通过,例如激光衍射散射来测量。
[添加剂]
可向热塑性树脂组合物添加其他组分,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优势即可。其他组分的实例包括除PEEA和PEA以外的离子导电剂、导电性聚合物、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有机颜料、无机颜料、pH调节剂、偶联剂、增容剂、脱模剂、交联剂、润滑剂、绝缘性填料和导电性填料。
[硅油]
在上述添加剂中,硅油是期望的,这是因为硅油可进一步改进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带的转印效率。通过添加硅油,可进一步改进电子照相带表面上的调色剂脱模性。直链硅油和改性硅油可用作硅油。改性硅油的实例包括聚醚改性的硅油和环氧改性的硅油。
考虑到熔融捏合的容易性,硅油的粘度优选为5厘沲以上至小于3000沲,并更优选100厘沲以上至小于1000厘沲。硅油的含量相对于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总质量约为0.1质量%以上至3质量%以下。
[电子照相带]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带包括上述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具体地,可以通过使热塑性树脂组合物造粒,然后使用公知成型方法如连续熔融挤出、注射成型、拉伸吹塑成型或吹胀成型使颗粒成型而获得电子照相无缝带。在这些方法中,连续熔融挤出和拉伸吹塑挤出是特别期望的。连续熔融挤出包括可精确控制挤出管内径的向下挤出内部冷却芯轴系统(downwardlyextruding internal cooling mandrel system)和真空定型系统。电子照相带的厚度约10微米以上至500微米以下,优选30微米以上至150微米以下。
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带除了用作带以外,可通过在鼓或辊的周围缠绕带或通过用带覆盖鼓或辊来使用。为了改进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无缝带表面的外观和改进调色剂脱模性,可应用加工助剂或可进行表面处理如抛光。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带可具体地用于配置为支持从电子照相感光体一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输送转印带和感光体带。特别地,电子照相带可适当地用作中间转印体。当电子照相无缝带用作中间转印带时,体积电阻率约为1×102Ωcm以上至1×1014Ωcm以下。
[电子照相设备]
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电子照相设备。图1为全色电子照相设备的截面图。图1中,中等电阻的电子照相无缝带用作电子照相带5。电子照相感光体1为转鼓型电子照相感光体(下文中称作“感光鼓”),其重复用作第一图像承载体并以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沿箭头所指方向旋转。感光鼓1在其旋转过程中,通过一次充电器2均匀地充电至规定的极性和电位。接下来,当感光鼓1暴露于从曝光单元发出的曝光光3时,形成相应于预期彩色图像的第一彩色成分图像(如黄色成分图像)的静电潜像。曝光单元的实例包括彩色原稿图像的颜色分解/成像曝光光学系统和输出根据图像信息的时间序列电数字像素信号调制的激光束的激光束扫描曝光系统。然后,静电潜像通过第一显影单元(黄色显影单元401)使用作为第一颜色的黄色调色剂Y而显影。此时,第二至第四显影装置(品红色显影单元402、青色显影单元403和黑色显影单元404)不工作因而不作用于感光鼓1。因此,黄色(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不受第二至第四显影装置的影响。电子照相带5沿箭头所指方向以与感光鼓1相同的圆周速度旋转。当形成于感光鼓1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经过感光鼓1和电子照相带5之间的辊隙部时,黄色调色剂图像经受中间转印(一次转印)以使通过施加于电子照相带5的转印偏压从一次转印对应辊6转印至电子照相带5的外周面。在黄色(第一颜色)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电子照相带5上后,感光鼓1的表面通过清洁单元13清洁。以相同的方式,品红色(第二颜色)调色剂图像、青色(第三颜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第四颜色)调色剂图像依次转印至电子照相带(中间转印带)5上从而重叠打印。因此,形成相应于预期彩色图像的合成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辊7由轴承支撑以使平行于驱动辊8,并设置为辊7可与电子照相带5的下表面分离。用于以重叠打印的方式将第一至第四色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依次转印至电子照相带5的一次转印偏压具有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并由偏压电源30施加。施加电压为例如+100V以上至+2kV以下。
在将第一至第三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转印至电子照相带5的一次转印步骤中,二次转印辊7可与电子照相带5分离。将转印至电子照相带5上的合成色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作为第二图像承载体的如下转印材料P上。首先,将转印材料P在规定时间从纸进给辊11通过转印材料导向件10供给至电子照相带5和二次转印辊7之间的接触辊隙部,同时使二次转印辊7与电子照相带5相接触。然后,将二次转印偏压从电源31施加至二次转印辊7。通过二次转印偏压,使合成彩色调色剂图像从电子照相带(中间转印带)5(二次)转印至作为第二图像承载体的转印材料P。将调色剂图像已转印至其上的转印材料P导向至定影单元15,加热并定影。在将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P后,使清洁单元的中间转印带清洁辊9与电子照相带5相接触,施加带有与感光鼓1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偏压。因此,将带有与感光鼓1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电荷供给至残留在电子照相带5上的调色剂而未转移至转印材料P上。附图标记33表示偏压电源。将未转印的调色剂在电子照相带5和感光鼓1之间的辊隙部或其周围静电转印至感光鼓1。结果,清洁电子照相带5。
实施例
现将基于实施例和比较例具体描述本发明。现将描述根据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电子照相带的评价方法(1)至(6)。在评价中用于图像形成的转印介质为A4纸,其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4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jis)为15,并将其置于23℃和45%RH的环境中一天。
特征值的测量和评价方法
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生产的电子照相无缝带的特征值的测量和评价方法如下。
(1)体积电阻率(pv)
数字超高电阻/微电流计(商品名:R8340A,由ADVANTESTCorporation制造)和用于超高电阻测量的样品盒(商品名:TR42,由ADVANTEST Corporation制造)用作测量装置。主电极的直径设为25mm,护环电极(guard ring electrode)的内径设为41mm,外径设为49mm(根据ASTMD 257-78)。
如下制备用于测量电子照相无缝带的体积电阻率的样品。首先,裁切电子照相无缝带以具有直径56mm的圆形。在裁切的圆形件(circular piece)一侧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由Pt-Pd蒸镀膜组成的电极。在圆形件的另一侧形成具有直径25mm并由Pt-Pd蒸镀膜组成的主电极和具有内径38mm和外径50mm的保护电极(guard electrode)。
通过溅射设备(商品名:Mild Sputter E1030,由Hitachi Ltd.制造)形成Pt-Pd蒸镀膜。在蒸镀中,电流为15mA,靶材(Pt-Pd)与样品(电子照相无缝带的圆形件)间的距离为15mm,蒸镀时间为2分钟。
在23℃和52%RH的环境中进行测量。预先将用于测量的样品置于上述环境中12个小时。体积电阻率的测量模式为10秒放电、30秒充电和30秒测量,施加电压为100V。用该测量模式测量十次体积电阻率,并采用十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电子照相无缝带的体积电阻率。
(2)电阻的均匀性
在九个点(三点×三点)测量具有宽度250mm和长度450mm的电子照相无缝带的体积电阻率,并根据以下标准评价。沿电子照相无缝带的长度方向的三个测量点以150mm的间隔设定,沿宽度方向的三个测量点为中心部和距离两端60mm的部位。
A:(体积电阻率的最大值)/(体积电阻率的最小值)<2
B:(体积电阻率的最大值)/(体积电阻率的最小值)≥2
(3)初始阶段的表面剥离性质
在电子照相无缝带的表面的矩形区域(125mm×20mm)中用刀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间隔5mm处形成深度约10微米的切口。随后,通过用手指使劲按压将由聚酯制成的粘合带(商品名:31B号,由NITTO DENKO Corporation制造)粘附到具有切口的矩形区域。粘合带具有长度130mm和宽度22mm。以45°角提起的同时剥离粘合带。计数在矩形区域中制成的100个方形切口中与粘合带一起剥离的方形切口的数量,并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A:0至2
B:3至5
C:10以上
(4)耐久性试验后的表面剥离性质
在全色电子照相设备(商品名:LBP-5200,由CanonKABUSHIKI KAISHA制造)的鼓盒中安装电子照相无缝带作为中间转印带。在10000个转印介质上打印实心图像。随后,从全色电子照相设备中取出电子照相无缝带并在表面上通过吹气来除去调色剂。以与(3)中相同的方式进行试验和评价。
(5)初始阶段和耐久性试验后的转印效率
在全色电子照相设备(商品名:LBP-5200,由CanonKABUSHIKI KAISHA制造)的鼓盒中安装电子照相无缝带作为中间转印带。使用全色电子照相设备在转印介质上连续形成青色实心图像。
当二次转印至转印介质上的调色剂浓度和二次转印后残留在电子照相无缝带上的调色剂浓度的总和推定为100%时,转印介质上的调色剂浓度的比例定义为转印效率。随着该比例的增加,二次转印效率变得更好。形成于第100个转印介质上的图像的转印效率定义为初始阶段的转印效率,形成于第10000个转印介质的图像的转印效率定义为耐久性试验后的转印效率。当两种转印效率均高且转印效率间的差异小时,电子照相无缝带在二次转印性能方面具有长期稳定性。
(6)第10个图像品质的评价
在全色电子照相设备(商品名:LBP-5200,由CanonKABUSHIKI KAISHA制造)的鼓盒中安装电子照相无缝带作为中间转印带。通过在品红色调色剂上叠加青色调色剂,使用全色电子照相设备在转印介质上形成紫色实心图像。根据以下标准通过目测评价在第10个转印介质上形成的图像。
A:未能看见浓度不均匀
B:在整个图像上稍微看见浓度不均匀
C:在整个图像上清楚看见浓度不均匀
用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材料
表1至4示出用于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材料。表5和7示出材料的混合比。
[表1]
[表2]
[表3]
[表4]
实施例1
使用双轴挤出机(商品名:TEX30α,由The Japan Steel Works,Ltd.制造)以表5中所述的混合比通过进行熔融捏合来制备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熔融捏合温度调整为260℃以上至280℃以下,熔融捏合时间设为约3分钟。
使所得热塑性树脂组合物造粒并在140℃下干燥6小时。将颗粒形式的干燥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装入具有图2所示结构的注射成型机(商品名:SE180D,由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Ltd.制造)的料斗48。缸体的温度设为295℃。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在螺杆42和42A中熔融并通过喷嘴41A注射成型至模具中以生产预制件104。此处,注射模具的温度设为30℃。将预制件104插入具有500℃温度的加热装置107以软化预制件104后,在500℃下加热预制件104。随后,将预制件104插入图3所示的第一吹塑成型机中。在以下条件下,使用拉伸杆109和空气(吹气注射部分110)在具有110℃温度的吹塑模具108中吹塑成型预制件104以获得吹塑瓶205。预制件104的温度为155℃,大气压力为0.3MPa,拉伸杆109的速度为700mm/s。接下来,将所得的吹塑瓶205插入图4所示的第二吹塑成型机的由镍制成并通过电铸制造的圆筒状模具201中以在吹塑瓶205上安装外模具203。在吹塑瓶205内侧施加0.01MPa的大气压力。通过调节空气将吹塑瓶205转移至模具201的内表面上以使空气不漏出,同时旋转模具201,并用加热器202在190℃下均匀加热60秒。然后使用空气冷却模具201至室温并除去瓶内侧施加的压力。因此,获得通过退火改进其大小的吹塑瓶。通过切断吹塑瓶的两端,生产电子照相无缝带。所得电子照相无缝带的厚度为80微米。对该电子照相无缝带进行上述评价(1)至(6)。
实施例2至9
除了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混合比改为表5所示的混合比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电子照相无缝带。
表6示出对根据实施例1至9的电子照相无缝带进行的评价(1)至(6)的结果。
[表5]
(表5中,单位为“质量份”。)
[表6]
比较例1至10
除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混合比改为表7所示的混合比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电子照相无缝带。表8示出对这些电子照相无缝带进行的评价结果。
[表7]
(表7中,单位为“质量份”。)
[表8]
实施例10至12和比较例11至13
除了将热塑性树脂组合物的混合比改为表9所示的混合比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电子照相无缝带。表10示出对这些电子照相无缝带进行的评价。除了上述评价(1)至(6)以外,对根据实施例10至12和比较例11至13的电子照相无缝带进行评价(7)。
(7)第10000个图像品质的评价
在全色电子照相设备(商品名:LBP-5200,由CANONKABUSHIKI KAISHA制造)的鼓盒中安装根据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电子照相无缝带作为中间转印带。然后通过在品红色调色剂上叠加青色调色剂在转印介质上形成紫色实心图像。与评价(6)中所使用的相同的纸用作转印介质。所使用的转印介质为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4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j i s)为15的纸,并且将其置于23℃和45%RH的环境中一天。对于形成于第10000个转印介质上的图像,通过目测观察是否存在不均匀并根据以下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
A:未能看见浓度不均匀
B:在整个图像上稍微看见浓度不均匀
C:在整个图像上清楚看见浓度不均匀
[表9]
(表9中,单位为“质量份”)
[表10]
Ex:实施例
C.E.:比较例
尽管已参考示例性实施方案描述本发明,但要理解本发明不受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涵盖所有此类改进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09年9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215566和2010年7月12日提交的2010-158132的的权益,在此将其全部引入以作参考。

Claims (5)

1.一种电子照相带,其包含:
通过将热塑性聚酯树脂、选自聚醚酯酰胺和聚醚酰胺的至少之一和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熔融捏合所获得的热塑性树脂组合物,
其中所述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为由包含硅酮树脂的核和包含丙烯酸类树脂的壳组成的颗粒,
其中所述具有核-壳结构的颗粒的核部分地暴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带,其中所述热塑性聚酯树脂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和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的至少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照相带,其中所述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子照相带,其中所述聚萘二甲酸亚烷基酯为聚萘二甲酸乙二酯。
5.一种电子照相设备,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带作为中间转印带。
CN201080040271.XA 2009-09-17 2010-09-07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35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5566 2009-09-17
JP2009215566 2009-09-17
JP2010-158132 2010-07-12
JP2010158132A JP4701311B2 (ja) 2009-09-17 2010-07-12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PCT/JP2010/065686 WO2011034013A1 (en) 2009-09-17 2010-09-07 Electrophotographic bel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3598A CN102483598A (zh) 2012-05-30
CN102483598B true CN102483598B (zh) 2015-04-01

Family

ID=437586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027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3598B (zh) 2009-09-17 2010-09-07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59092B2 (zh)
EP (1) EP2446323B1 (zh)
JP (1) JP4701311B2 (zh)
KR (1) KR101318063B1 (zh)
CN (1) CN102483598B (zh)
WO (1) WO20110340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9872B (zh) * 2011-12-13 2015-01-21 Ind Tech Res Inst 低熱膨脹係數聚酯薄膜與其形成方法
JP6238692B2 (ja) * 2012-12-07 2017-1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CN106462095B (zh) * 2014-05-14 2018-12-07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导电性环带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150370199A1 (en) * 2014-06-23 2015-12-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bel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25111B2 (ja) * 2016-12-19 2019-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7458912B2 (ja) * 2019-07-02 2024-04-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0539A (en) * 1986-05-27 1987-09-01 Xerox Corporation Transfer apparatus
CN1344978A (zh) * 2000-09-19 2002-04-17 佳能株式会社 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以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44387B2 (en) 1999-12-24 2002-09-03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bearing material,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receptor using the image bearing material,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photoreceptor
JP4366180B2 (ja) * 2003-11-28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用エンドレスベルト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ベルト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95431A (ja) 2004-12-13 2006-07-27 Canon Inc 電子写真エンドレスベルト、電子写真装置および電子写真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JP2008185945A (ja) * 2007-01-31 2008-08-14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用シームレス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91225A (ja) * 2007-02-01 2008-08-21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用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5453773B2 (ja) * 2008-02-18 2014-03-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用中間転写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0539A (en) * 1986-05-27 1987-09-01 Xerox Corporation Transfer apparatus
CN1344978A (zh) * 2000-09-19 2002-04-17 佳能株式会社 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以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59092B2 (en) 2014-10-14
EP2446323A1 (en) 2012-05-02
CN102483598A (zh) 2012-05-30
JP2011085896A (ja) 2011-04-28
JP4701311B2 (ja) 2011-06-15
KR20120056866A (ko) 2012-06-04
WO2011034013A1 (en) 2011-03-24
US20120183330A1 (en) 2012-07-19
KR101318063B1 (ko) 2013-10-15
EP2446323B1 (en) 2017-08-09
EP2446323A4 (en)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3598B (zh) 电子照相带和电子照相设备
JP5538954B2 (ja) 導電性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CN108205246B (zh) 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KR20060055519A (ko) 화상형성장치용 엔드레스 벨트 및 화상형성장치
JP6238692B2 (ja) 導電性ベルト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0062676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用エンドレス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7427B2 (ja) 電子写真用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US10866543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bel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182717A (zh) 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7458912B2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WO2021075296A1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13552787A (zh) 电子照相用带和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
JP2023083971A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582486B2 (ja) 成形部材、エンドレスベルト、画像形成装置用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95571A (ja) 電子写真用ベルト、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導電性樹脂混合物
JP2010285478A (ja) 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