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2884A - 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2884A
CN102482884A CN201080033780XA CN201080033780A CN102482884A CN 102482884 A CN102482884 A CN 102482884A CN 201080033780X A CN201080033780X A CN 201080033780XA CN 201080033780 A CN201080033780 A CN 201080033780A CN 102482884 A CN102482884 A CN 102482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concave part
unit
wall construction
unit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378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2884B (zh
Inventor
姜锡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2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2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2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28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02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built-up from layers of building elements
    • E04B2/28Walls having cavities between, but not in, the elements; Walls of elements each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parts kept in distance by means of spacers, all parts being solid
    • E04B2/30Walls having cavities between, but not in, the elements; Walls of elements each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parts kept in distance by means of spacers, all parts being solid using elements having specially designed means for stabilising the position; Spacers for cavity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3/00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 E04F13/07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E04F13/08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similar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3/00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FFINISHING WORK ON BUILDINGS, e.g. STAIRS, FLOORS
    • E04F13/00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 E04F13/07Coverings or linings, e.g. for walls or ceilings composed of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Sub-structures theref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 E04F13/21Fasten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vering or lining el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04B2/02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built-up from layers of building elements
    • E04B2002/0202Details of connections
    • E04B2002/0243Separate connectors or inserts, e.g. pegs, pins or keys
    • E04B2002/0247Strips or b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inishing Walls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涉及在对墙体进行施工时,不仅在块体与块体之间不使用砂浆也能够坚固、容易且顺利地进行所述块体之间的结合及叠成工作,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性的用于墙体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为此,本发明包含,多个单位块体,用于形成所述墙体的外观;导向件,设置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下方以帮助位于所述所要施工的墙体的下端部侧的单位块体进行设置位置的定位;多个垂直支撑条,设置在横向排列的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之间用以以啮合的状态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多个水平支撑条,设置在纵向排列的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之间,并位于与所述各垂直支撑条直交的位置用以以啮合的状态叠层所述各单位块体。

Description

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的墙体施工的块体,更具体而言,涉及在对墙体进行施工时,不仅在块体与块体之间不使用砂浆也能够坚固、容易且顺利地进行所述块体之间的结合及叠成工作,而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用于墙体体施工的块体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住宅或建筑物的墙体通过使用制作成预定大小及形状的混凝土砖,或使用打磨好定型的高价的天然石形成建筑物的墙体。
在此,在由所述混凝土砖建成的建筑物内,由于从混凝土自身所释放的对人体有害的环境污染物质及从玻璃纤维、聚苯乙烯、石膏板等有毒性物质所释放的化学物质等,对生活在建筑物内的人们造成精神及身体上的伤害。
并且,由于在相互结合混凝土砖时所使用的砂浆也释放对人体有害的环境污染物质,因此对人体造成各种伤害。
由此,考虑到健康,最近在建建筑物时,以木材为主材料的木造建筑或以土为主材料的土墙房及以含有黄土的黄土砖为主材料的黄土房成为受人瞩目的趋势。
由于从建筑黄土房时所使用的黄土砖所含的黄土释放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人体的血液循环的同时对疲劳恢复有卓越的效果。
如此,根据建筑物的种类所使用的砖头各不相同,即,在建一般建筑物时使用混凝土砖,建木造建筑物时使用木材,建土墙房时使用土,建黄土房时使用黄土。
在对所述建筑物的内、外面墙体进行施工时,将混凝土砖设置在底面,朝水平方向放置其他的混凝土砖,然后在所述混凝土砖之间涂抹粘合剂及水泥砂浆的同时朝水平方向结合所述混凝土砖,在所述朝水平方向结合的混凝土砖的上面涂抹粘合剂及水泥砂浆后,在所述混凝土砖的上部堆积而叠层其他的混凝土砖,如此对建筑物的内、外面墙体进行施工。
但是,在对如上所述的现有的对建筑物的内、外面墙体进行施工时,由于用手工在所述混凝土砖与混凝土砖之间涂抹粘合剂及水泥砂浆而相互结合及叠层所述混凝土砖,从而存在工作时间变长,消耗很多工作时间及浪费很多人力,并且所述砖之间的结合不牢固的问题点。
由此,不仅存在伴随所述混凝土砖之间的结合及叠层工作的工作效率的显著下降,而且所述施工的建筑物的内、外面的墙体状态发生倾斜或倒塌时需要重新进行施工的问题点。
并且,由于伴随所述混凝土砖之间的结合及叠层的工作十分苛刻且难度大,因此也存在应由工作经验相当丰富的熟练工进行工作而引起工资成本等上涨的问题点。
另外,由于从所述混凝土砖、抹在所述混凝土砖与混凝土之间的粘合剂及水泥砂浆释放有毒性物质的化学物质后传递到人体,从而也存在由所述化学物质导致对人体产生伤害的问题点。
并且,在结合或叠层形状或形态平缓的立方体的所述混凝土砖时,外部的空气与声音通过所述叠层的混凝土砖之间的缝隙与水泥砂浆传到室内、外,从而存在不仅降低室内的供暖及隔音效率,而且为了所述室内的供暖及隔音,对建筑物的墙体进行施工后,需要结合单独的隔热部件及隔音部件,或由于需要另外结合由释放有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线等的黄土或锗等构成的环保部件,从而存在产生追加费用等所述建筑物的建筑费用上涨的问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为了对建筑物的墙体进行施工构成单位块体、垂直支撑条、水平支撑条等,从而将所述块体与块体相互啮合而进行结合及叠层时,在所述块体与块体之间不使用砂浆也可以容易、简单且坚固地形成所述块体之间的结合及叠层,并节省工作费用及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所述墙体进行块体的更换及修理时,由于容易进行所述块体的分解工作,因此容易进行所述墙体的块体更换及修理。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了安装支柱、梁及门窗等将墙体变形,容易进行所述块体间的结合及叠层工作,从而对具有任何形状的墙体都可以顺利地进行施工。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所述块体内设置隔热、隔音材料等功能性部件,从而不仅能够提高隔热、隔音效果,而且由于能够在所述块体的外表面简单地设置各种形状的饰面元件,从而通过所述内置的功能性部件具有各种功能及效果而能够进行功能性住宅的施工,而且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价值。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用于对建筑物的墙体进行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系统包含:多个单位块体,用于按照所述墙体的施工方式形成所述墙体的外观;导向件,设置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下方以帮助位于所述所要施工的墙体的下端部侧的单位块体进行设置位置的定位;多个垂直支撑条,设置在横向排列的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之间用以将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以啮合的状态相互连接及结合;多个水平支撑条,设置在纵向排列的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之间,并位于与所述各垂直支撑条直交的位置而以将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以啮合的状态相互连接及叠层。
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位块体,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及背面形成为扁平状,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分别形成有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上部与下部的水平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分别形成有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两侧的垂直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中央部垂直贯通形成有插入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功能性部件。
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位块体,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及背面形成为扁平状,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分别形成有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上部与下部的水平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分别形成有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两侧的垂直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中央部垂直贯通形成有插入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功能性部件;在所述插入槽部的内侧面垂直形成有一对凹槽部,用于将垂直支撑条插入结合到所述插入槽部内。
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位块体,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部与后面部形成为相互交叉的形态,即“Z”字形的双重结构,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上面与下面分别形成有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上部与下部的水平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分别形成有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两侧的垂直支撑条;在所述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部侧,即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中央部垂直贯通形成有多个插入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功能性部件。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为了对建筑物的墙体进行施工构成由多个单位块体、垂直支撑条、水平支撑条构成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从而将所述块体与块体结合以相互啮合,通过设置成位于经结合的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的侧面与上面的垂直支撑条与水平支撑条,从而存在在所述块体与块体之间不使用砂浆也可以容易且顺利地进行所述块体之间的结合叠层工作,而且通过所述啮合的单位块体及各支撑条,可以坚固地形成所述单位块体之间的结合及叠层的效果。
并且,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之间不仅相互啮合,而且通过所述各垂直支撑条与水平支撑条,相互连接结合及叠层所述各单位块体而对墙体进行施工,因此在构成所述墙体的单位块体由于被损伤或破损而需要更换所述单位块体,或修理墙体时,不仅存在不拆所述墙体也能够容易分解所要更换及修理的墙体的单位块体,而且容易结合新的单位块体而容易进行对所述墙体的单位块体交换及墙体的修理工作的效果。
而且,即使为了在墙体设置支柱、梁及门窗将墙体的形状变形,由于啮合地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因此按照所述墙体的形状容易进行所述单位块体之间的结合及叠层工作,因此存在通过所述容易进行的结合及叠层工作,无论何种形状都能顺利地对墙体进行施工的效果。
另外,由于最大限度地减低构成墙体的单位块体的重量而制作成重量轻的单位块体,并相互啮合地结合及叠层单位块体,从而即使不是专家,任何人都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方便且简单地对墙体进行施工,因此存在节省工作时间及降低人力损失等提高工作效率性的效果。
在此,由于在所述各单位块体内设置隔热材料、隔音材料、或释放远红外线的木炭、麦饭石、玉石粉、粗糠、锯屑、中草药副产品等功能性部件,从而由所述各单位块体施工所得到的墙体通过隔热、隔音效果及由功能性部件具有各种功能及效果,因此通过用所述单位块体施工所得到的墙体具有能够施工成具备各种功能及效果的住宅的效果。
并且,能够在各单位块体的外面简单设置具有各种形状的饰面元件,从而具有设置有所述饰面元件的墙体及建筑物的外观不仅华丽,而且由此引发进建筑物的价值进一步提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的各构成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从底面示出单位块体的底面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的包含其他单位块体的各构成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从底面示出其他单位块体的底面立体图。
图5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更换设置垂直支撑条与水平支撑条而对墙体进行施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在垂直支撑条之间设置水平支撑条而对墙体进行施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在水平支撑条之间设置垂直支撑条而对墙体进行施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在其他单位块体结合垂直支撑条与垂直支撑条而对墙体进行施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至图17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从侧面观察的单位块体的各种形状的上面凹槽部及下面凹槽部的图。
图18至图27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从平面观察的单位块体的各种形状的左侧面凹槽部及右侧面凹槽部的图。
图2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的各构成的分离状态的另一实施例。
图29是在另一实施例的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从底面示出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的底面立体图。
图30至图38是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从侧面观察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的各种形状的上面凹槽部及下面凹槽部的图。
图39至47是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从平面观察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的各种形状的左侧面凹槽部及右侧面凹槽部的图。
图48是在另一实施例的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更换设置垂直支撑条与水平支撑条而对墙体进行施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9是在另一个实施例的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在垂直支撑条之间设置水平支撑条而对墙体进行施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0是在另一个实施例的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在水平支撑条之间设置垂直支撑条而对墙体进行施工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1是在一实施例的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结合有大型垂直支撑条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2是在另一个实施例的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结合有大型垂直支撑条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3及图54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分别示出在各单位块体的表面结合有饰面元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5至图57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分别示出在各单位块体结合有饰面元件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48至图64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结合在各单位块体的表面的饰面元件的各种形态的立体图。
图65及图66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各种形状的单位块体的立体图。
图67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各种形状的插入槽部及在所述插入槽部结合有垂直支撑条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68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各种单位块体的上面凹槽部及下面凹槽部的图。
图69是在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中,示出各种单位块体的左侧面凹槽部及右侧面凹槽部的图。
图中:
100、200:单位块体;101、201:上面凹槽部;102、202:下面凹槽部;103、203:左侧面凹槽部;104、204:右侧面凹槽部;105、205:插入槽部;110、210:导向件;120、220:垂直支撑条;130、230:水平支撑条;140、240:饰面元件;150,250:功能性部件;160、260:密封带;W: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1至69,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
本发明具备有用于对建筑物的内、外面的墙体W进行施工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
所述块体系统,如图1所示,设置有多个单位块体100,用于根据所述墙体W施工形成墙体W的外观;导向件110,设置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下方以帮助位于所述所要施工的位于墙体W的下端部侧的单位块体100进行设置位置的定位。
所述导向件110插入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下端部,从而结合固定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下面,并根据所述所要施工的墙体W的长度连接结合一个或多个,即若所要施工的墙体W的长度短,则设置一个导向件110即可,若所要施工的墙体W的长度长,则形成一个导向件110,或所述导向件110的长度太长,则由于很难进行成型工作及很难保管等,因此能够相互连接结合多个,这是为了根据工作条件等具备各种长度的导向件110。
在位于所述墙体W的横方向并结合的所述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之间设置有多个垂直支撑条120,分别与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两侧面结合用以以啮合的状态相互连接结合所述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
并且,在位于所述墙体W的纵方向并叠层的所述单位块100与单位块体100之间设置有多个水平支撑条130,分别与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结合,并与所述各垂直支撑条120交叉成直角用以以啮合的状态相互连接结合所述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
即,在建筑物的墙体W的施工位置即底面结合固定用于帮助所述墙体W进行定位的导向件110后,在所述导向件100的上部朝横方向按照顺序一个个结合单位块体100,然后在所述朝横方向结合的单位块体100的上部,朝纵方向按照顺序一个个叠层其他单位块体100。
此时,垂直支撑条120与水平支撑条130设置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之间,将垂直支撑条120分别朝纵方向竖立而设置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两侧面的同时,将水平支撑条130分别朝纵方向设置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
由此,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以与垂直支撑条120和水平支撑条130以啮合的状态相互连接结合及叠层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和左侧面与右侧面而对建筑物的墙体W进行施工。
所述单位块体100由成型框形成预定的形状,并根据墙体W的种类使用各种的材料,即有用水泥成型的水泥砂浆或用释放有远红外线的黄土成型的黄土块及在所述水泥含有黄土的块体,或用铁等金属材料及铝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块体,用合成树脂成型的合成树脂块体,还有由天然树木或人工树木等制成的树块体等,这是为了根据所述建筑物的种类及所要施工的墙体W的种类等能够使用各种材料,并只要是能够对所述建筑物的墙体W进行施工的材料的单位块体100,使用何种材料都无妨。
所述单位块体100,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前面与背面形成为扁平状,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形成有上面凹槽部101,用于插入结合位于单位块体100的上部的水平支撑条130;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下面形成有下面凹槽部102,用于插入结合位于单位块体100的下部的水平支撑条130;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形成有左侧面凹槽部103,用于插入结合位于单位块体100的左侧的垂直支撑条120,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右侧面形成有右侧面凹槽部104,用于插入结合位于单位块体100的右侧的垂直支撑条120。
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中央部形成有插入槽部105,用于插入结合隔热材料、隔音材料及功能性材料150以使所述单位块体100发挥隔热、隔音及各种功能,并且所述插入槽部105垂直贯通于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凹槽部101及下面凹槽部102。
并且,另一例的所述单位块体100,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前面与背面形成为扁平状,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形成有上面凹槽部101,用于插入结合位于单位块体100的上部的水平支撑条130;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下面形成有下面凹槽部102,用于插入结合位于单位块体100的下部的水平支撑条130;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形成有左侧面凹槽部103,用于插入结合位于单位块体100的左侧的垂直支撑条120,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右侧面形成有右侧面凹槽部104,用于插入结合位于单位块体100的右侧的垂直支撑条120。
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中央部形成有插入槽部105,用于插入结合隔热材料或隔音材料及功能性材料150以使所述单位块体100发挥隔热、隔音及各种功能,并且所述插入槽部105垂直贯通于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凹槽部101及下面凹槽部102,在所述插入槽部105的内侧面垂直形成有一对凹槽部105a,用于固定结合插入到所述插入槽部105的垂直支撑条120。
即,图1的单位块体100与图3的单位块体100整体上相似,仅在图3的单位块体100的插入槽部105内进一步形成一对凹槽部105a,由于所述一对凹槽部105a在结合及叠层各单位块体100时,所述垂直支撑条120也能够与形成在各单位块体100的插入槽部105内的一对凹槽部105a结合,从而不仅能够施工成比较坚固的墙体W,而且是为了在所述插入槽部105内插入结合相同或互不相同的功能性部件150而进一步增强所述墙体W的功能。
如上所述,如图1至图4所述,用于所述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的单位块体100根据与垂直支撑条120或水平支撑条130的结合关系及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制作或所要施工的墙体W的构造能够形成各种形态。
垂直支撑条120插入结合固定在形成在如此构成的各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内,即,垂直支撑条120的一侧面插入结合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凹槽部103,则所述垂直支撑条120的另一侧面插入结合在另一个单位块体100的右侧面凹槽部104内,从而通过所述垂直支撑条120依次结合各单位块体100。
并且,水平支撑条130插入结合固定在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内,即水平支撑条130的一侧面插入结合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凹槽部101,则水平支撑条130的另一侧面插入结合在另一个单位块体100的下面凹槽部102内,从而通过所述水平支撑条130依次叠层各单位块体100。
因此,通过所述垂直支撑条120、水平支撑条130,依次结合及叠层各单位块体100而对墙体W进行施工。
另外,分别形成在如图1及图3所示的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101及下面凹槽部102形成为各种形状,以下,对所述各种形状的上面凹槽部101及下面凹槽部102进行说明。
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如图1及图2所示,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中央部以容易插入结合所述水平支撑条130,并通过所述水平支撑条130坚固地结合各单位块体100之间。
所述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如图5所示,形成为半圆形,或如图10及图11所示,能够形成为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角形,这是根据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使用目的或效果及结合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的水平支撑条130的形状,将上面凹槽部101及下面凹槽部102形成为各种形状,或根据各种形状的上面凹槽部101及下面凹槽部102的形状,将水平支撑条130形成为各种形状而用于容易且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之间。
并且,如图12所示,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的预定位置分别形成有一对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以分别插入结合水平支撑条130,即分别插入结合尺寸小的大刀形状的水平支撑体130,所述水平支撑条130根据一对上面凹槽部101及下面凹槽部102的形状及大小,插入结合有如图12的水平支撑条130。
即,在所述相接状态的单位块体100,在一对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插入结合有形成一对的“一”字形的水平支撑条130。
并且,如图13所示,“T”字形的上面凹槽部101及下面凹槽部102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以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相接的状态下形成“+”字形。
即,所述相接状态的单位块体100的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形成“+”字形,“+”字形的水平支撑条130插入结合在所述“+”字形的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内,从而通过所述“+”字形的水平支撑条130相互坚固地连接结合各单位块体100。
并且,如图14及图15所示,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如图14所示,在形成在所述中央部的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的一侧面分别形成嵌合槽106,或如图15所示,在形成在所述中央部的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嵌合槽106。
由此,在如图14所示的各单位块体100之间分别插入结合有两端折曲形状的水平支撑条130,或在如图15所示的各单位块体100之间分别插入结合有“H”字形的水平支撑条130,因此通过所述各水平支撑条130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
并且,如16及图17所示,上面凹槽部101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的中央部,如图16所示,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下面,在与所述上面凹槽部101的一侧面对应的位置形成嵌合槽106,或如图17所示,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下面,在与所述上面凹槽部101的两侧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一对嵌合槽106。
即,随着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下面的嵌合槽106发挥与下面凹槽部相同的作用,在所述相接的各单位块体100之间结合如图16所示的“L”字形的水平支撑条130,或结合如图17所示的
Figure BPA00001498885000111
字形的水平支撑条130,因此坚固地结合所述的各单位块体100。
以上,如图9至图17所示,按照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凹槽部101及下面凹槽部102的形状及嵌合槽106的位置制造水平支撑条130而通过将所述水平支撑条130结合到所述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之间,从而所述单位块体100之间的结合较为坚固,且形成坚固的墙体W的施工。
另外,分别形成在如图1及图3所示的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形成为各种的形状,以下,对所述各种形状的左侧面凹槽部103及右侧面凹槽部104进行说明。
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如图1及图2所示,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以容易插入结合垂直支撑条120,并通过所述垂直支撑条120坚固地结合各单位块体100之间。
所述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如图18所示,形成为半圆形,或如图19及图20所示,能够形成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角形,这是根据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使用目的或效果及结合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两侧面的垂直支撑条120的形状,将左侧面凹槽部103及右侧面凹槽部104形成为各种形状,或根据各种形状的左侧面凹槽部103及右侧面凹槽部104的形状,将垂直支撑条120形成为各种形状而用于容易且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之间。
并且,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预定位置分别形成有一对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以分别插入结合所述垂直支撑条120,即分别插入结合尺寸小的大刀形状的水平支撑体120,所述垂直支撑条120根据一对左侧面凹槽部103及右侧面凹槽部104的形状及大小,插入结合有如图21或图22的垂直支撑条120。
即,在相接状态的所述单位块体100之间,在一对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插入结合形成一对的“一”字型的垂直支撑条120。
并且,如图23所示,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T”字形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以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相接的状态下形成“+”字形。
即,相接状态的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形成“+”字形,“+”字形的垂直支撑条120插入结合在所述“+”字形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内,从而通过所述“+”字形的垂直支撑条120,相互坚固地连接结合各单位块体100。
并且,如图24所示,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在形成在所述中央部的左侧面凹槽部103的一侧面形成有嵌合槽107,即左侧嵌合槽107a,位于所述左侧面凹槽部103的左侧嵌合槽a的对角方向,即所述右侧面凹槽部104的一侧面形成嵌合槽107,即右侧嵌合槽107b。
或,如图25所示,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在形成在所述中央部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的两侧面分别形成有一对嵌合槽107,即左侧嵌合槽107a及右侧嵌合槽107b。
由此,在如图24的各单位块体100的之间分别插入结合两端折曲形状的垂直支撑条120,或在如图25所示的各单位块体100之间分别插入结合“H”字形的垂直支撑条120,因此通过各垂直支撑条120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
并且,如26及图27所示,右侧面凹槽部104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右侧面的中央部,如图26所示,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在与所述右侧面凹槽部104对应的位置形成嵌合槽107,或如图27所示,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在与所述右侧面凹槽部104对应的两侧的位置分别形成一对嵌合槽107。
即,根据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的嵌合槽107发挥与右侧面凹槽部相同的作用,在所述相接的各单位块体100之间结合如图26的“L”字形的垂直支撑条120,或结合如图27的
Figure BPA00001498885000121
字形的垂直支撑条120,因此坚固地叠层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
以上,如图18至图27所示,按照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的形状及嵌合槽107的位置制造垂直支撑条120而将所述制造的垂直支撑条120结合到所述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之间,从而所述单位块体100之间的结合较为坚固,且对墙体W进行坚固的施工。
在此,作为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另一实施例,如图28及图29所示,形成块体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相互交叉的形状,即“Z”字形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100。
即,一体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的后面的后面部200b与所述前面部200a形成为相同的长度,并形成为从所述前面部200a交叉预定长度的状态。
分别插入结合有位于所述单位块体200的上部的水平支撑条230的上面凹槽部201分别形成在所述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及后面部200b的各上面,分别插入结合有位于所述单位块体200的下部的水平支撑条230的下面凹槽部202分别形成在所述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各下面。
并且,分别插入结合有位于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左侧的垂直支撑条220的左侧面凹槽部203分别形成在所述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各左侧面,分别插入结合有位于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右侧的垂直支撑条220的右侧面凹槽部204分别形成在所述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及后面部200b的各右侧面。
在分别形成在所述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201侧与下面凹槽部202侧,即在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各中央部,供插入结合隔热材料或隔音材料及功能性部件250的插入槽部205垂直贯通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200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以发挥隔热、隔音及各种功能,所述各插入槽部205根据单位块体200的使用目的或效果及购买方的要求事项形成为一个或多个。
并且,所述各插入槽部205形成为四角形或在所述各插入槽部205的内侧面垂直形成一对凹槽部,用于将插入到插入槽部205内的垂直支撑条220固定结合,这是为了根据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使用目的或效果等具备各种形状。
垂直支撑条220插入而结合固定在分别形成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2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内,即,若各垂直支撑条220的一侧面插入结合在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各左侧面凹槽部203内,则所述各垂直支撑条220的另一侧面插入结合到另一个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各右侧面凹槽部204内,通过所述各垂直支撑条220依次结合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
并且,水平支撑条230插入结合在分别形成在如上所述所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201及下面凹槽部202内,即,若各水平支撑条230的一侧面插入结合在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各上面凹槽部201内,则所述各水平支撑条230的另一侧面插入结合到另一个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各下面凹槽部202内,通过所述各水平支撑条230依次叠层各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
因此,通过所述各垂直支撑条220及水平支撑条230,依次结合及叠层具有各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而对墙体W进行施工。
另外,分别形成在具有所述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形成各种形状,以下,对所述各种形状的上面凹槽部201及下面凹槽部202进行说明。
分别形成在具有所述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如图28及图29所示,分别形成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以容易插入结合所述各水平支撑条230,并通过所述各水平支撑条230坚固地结合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之间。
所述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如图30所示,形成为半圆形,或如图31及图32所示,能够形成为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角形,这是根据所述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使用目的或效果及结合在所述单位块体200的上面与下面的水平支撑条230的形状,将上面凹槽部201及下面凹槽部202形成为各种形状,或根据各种形状的上面凹槽部201及下面凹槽部202的形状,将水平支撑条230形成为各种形态用以容易且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之间。
并且,如图33所示,在具有双重结构的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预定位置分别形成一对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以分别插入结合水平支撑条230,即分别插入结合尺寸小的大刀形状的水平支撑体230,所述水平支撑条230根据一对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的形状及大小,插入结合如图25的水平支撑条230。
即,在所述相接状态的单位块体200之间,在一对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插入结合形成一对水平支撑条230。
并且,如图34所示,“T”字形的上面凹槽部201及下面凹槽部202分别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及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以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相接的状态下形成“+”字形。
即,所述相接状态的单位块体200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形成“+”字形,“+”字形的水平支撑条230插入结合在所述“+”字形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内,从而通过所述“+”字形的水平支撑条230相互坚固地连接结合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
并且,如图35及图36所示,所述上面凹槽部201及下面凹槽部202分别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如图35所示,在形成在所述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a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的一侧面分别形成嵌合槽206,或如图36所示,在形成在所述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嵌合槽206。
由此,在如图35所示的各单位块体200之间分别插入结合两端折曲形状的水平支撑条230,或在如图36所示的各单位块体200之间分别插入结合“H”字形的水平支撑条230,因此通过各水平支撑条230坚固地结合具有双重结构的各单位块体200。
并且,如37及图38所示,上面凹槽部201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的中央部,如图37所示,在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下面,在与所述上面凹槽部201的一侧面对应的位置形成嵌合槽206,或如图38所示,在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下面,在与所述上面凹槽部201的两侧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一对嵌合槽206。
即,根据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下面的嵌合槽206发挥与下面凹槽部相同的作用,在所述相接的各单位块体200之间结合如图37所述的“L”字形的水平支撑条230,或结合如图38所述的
Figure BPA00001498885000161
字形的水平支撑条230,因此坚固地结合所述的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
以上,如图30至图38所示,按照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及下面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的形状及嵌合槽206的位置制造水平支撑条230而将所述制造的水平支撑条230结合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与单位块体200之间,从而所述各单位块体200之间的结合较为坚固,且形成坚固的墙体W的施工。
另外,分别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形成为各种的形状,以下,对所述各种形状的左侧面凹槽部203及右侧面凹槽部204进行说明。
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凹槽部203及右侧面凹槽部204,如图28及图29所示,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以容易插入结合垂直支撑条220,并通过所述垂直支撑条220坚固地结合各单位块体200之间。
所述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如图39所示,形成为半圆形,或如图40及图41所示,能够形成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角形,这是根据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使用目的或效果及结合在所述单位块体200的两侧面的垂直支撑条220的形状,将左侧面凹槽部203及右侧面凹槽部204形成各种形状,或根据各种形状的左侧面凹槽部103及右侧面凹槽部104的形状,将垂直支撑条220形成为各种形态而用于容易且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
并且,如图42所示,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预定位置分别形成一对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以分别插入结合所述垂直支撑条220,即分别插入结合尺寸小的大刀形状的垂直支撑体220,所述垂直支撑条220根据一对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的形状及大小,插入结合有如图42的垂直支撑条220。
即,在相接状态的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之间,在一对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插入结合形成一对的”一”字形的垂直支撑条220。
并且,如图43所示,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T”字形的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以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相接的状态下形成“+”字形。
即,所述相接状态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形成“+”字形,“+”字形的垂直支撑条220插入结合在所述“+”字形的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内,从而通过所述“+”字形的垂直支撑条220,相互坚固地连接结合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
并且,如图44所示,所述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分别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在形成在所述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中央部的左侧面凹槽部203的一侧面形成嵌合槽207,即左侧嵌合槽207a,在形成在位于所述左侧面凹槽部203的左侧嵌合槽207a的对角方向的所述前面部200a及后面部200b的中央部的右侧面凹槽部204的一侧面形成嵌合槽207,即右侧嵌合槽207b。
或,如图45所示,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分别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在形成在所述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的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的两侧面分别形成一对嵌合槽207,即左侧嵌合槽207a与右侧嵌合槽207b。
由此,在如图44的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之间分别插入结合两端折曲形状的垂直支撑条220,或在如图45所示的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之间分别插入结合“H”字形的垂直支撑条220,因此通过各垂直支撑条220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
并且,如46及图77所示,右侧面凹槽部204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右侧面的中央部,如图46所示,在所述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的左侧面,在与所述右侧面凹槽部204的一侧面对应的位置形成嵌合槽207,即形成左侧嵌合槽207a,或如图47所示,在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在与所述右侧面凹槽部204的两侧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一对嵌合槽207,即一对右侧嵌合槽207b。
即,根据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的嵌合槽207a发挥与右侧面凹槽部相同的作用,在所述相接的各单位块体200之间结合如图46所述的“L”字形的垂直支撑条220,或结合如图47所述的
Figure BPA00001498885000181
字形的垂直支撑条220,因此坚固地叠层结合所述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
以上,如图39至图47所示,通过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分别形成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同时根据所述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的形状及嵌合槽207的位置制造垂直支撑条220而将所述制造的水垂直支撑条220结合到所述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与单位块体200之间,从而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之间的结合较为坚固,且形成坚固的墙体W的施工。
如上所述,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100、200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下面凹槽部及分别形成在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形成为各种的形状,并按照所述各种形状的凹槽部制造各种形态的垂直支撑条与水平支撑条,随此容易且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之间而施工成坚固的所述墙体W。
在此,以下,参照图5至图8对在图1及图3的单位块体100的垂直支撑条120与水平支撑条130之间的结合状态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插入到分别形成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两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的垂直支撑条120朝纵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之间以位于所述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的两侧面,插入到分别形成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内的水平支撑条130朝横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之间以位于所述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
将所述各垂直支撑条120与各水平支撑条130以相互交叉的方式设置成直交以所述各垂直支撑条120和各水平支撑条130中的一个支撑条的一端与另一个支撑条的一面接触,即所述垂直支撑条120的一端与水平支撑条130的一面接触,或所述水平支撑条130的一端与垂直支撑条120的一面接触。
因此,随着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和左侧面与右侧面分别设置各水平支撑条130与各垂直支撑条120,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和左侧面与右侧面相接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各垂直支撑条120与水平支撑条130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同时对墙体W进行施工。
并且,如图6所示,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之间朝纵方向分别设置有垂直支撑条120以位于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的两侧面而插入结合到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将插入结合到所述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的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内的水平支撑条130分别朝横向设置以分别位于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上部与下部并位于所述各垂直支撑条120之间。
由此,随着位于所述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的所述水平支撑条130只形成与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相同的长度,各单位块体100结合及叠层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两侧的朝横方向竖立设置垂直支撑条120之间,并且水平支撑条130分别设置在所述朝上、下方向叠层的各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之间,因此,通过所述垂直支撑条120与水平支撑条130坚固地结合各单位块体100而对墙体W进行施工。
或,如图7所示,将插入结合在形成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101与下面凹槽部102内的水平支撑条130分别朝横方向设置,将插入结合到形成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凹槽部103与右侧面凹槽部104的垂直支撑条120分别朝纵向位于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并位于所述各水平支撑条130之间。
由此,随着位于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所述垂直支撑条120只形成与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相同的高度,各单位块体100结合及叠层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的朝纵方向设置的水平支撑条130之间,并且垂直支撑条120分别设置在所述朝左、右方向结合的各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之间,因此,通过所述水平支撑条130与垂直支撑条120坚固地结合各单位块体100而对墙体W进行施工。
如图3及图4所示,在形成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中央部的插入槽部105形成一对凹槽部105a时,如图8所示,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之间朝横方向分别设置水平支撑条130以位于所述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以两侧面夹在所述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即两侧面或,一对凹槽部105a的状态朝纵方向分别设置垂直支撑条120。
因此,所述各水平支撑条130设置在各单位块体100的上面与下面相接的状态的各单位块体100之间的同时,所述各垂直支撑条120设置在各单位块体1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相接的各单位块体100之间,或结合在一对凹槽部105a而插入设置在插入槽部105,因此通过所述各水平支撑条130与垂直支撑条120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的同时对墙体W进行施工。
另外,以下,参照图48及图50对图28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垂直支撑条220与水平支撑条230间的结合状态进行说明。
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垂直支撑条220及水平支撑条230的结合与如图5至图8所示的所述单位块体100的形态相同。
即,如图48所示,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之间分别朝纵方向设置插入到分别形成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两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的垂直支撑条220以位于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与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两侧面,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之间朝横方向分别设置插入到分别形成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的水平支撑条230以位于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与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
将所述各垂直支撑条220与各水平支撑条230以相互交叉的方式设置为直交以所述各垂直支撑条220和各水平支撑条230中的一个支撑条的一端与另一个支撑条的一面接触,即所述垂直支撑条220的一端与水平支撑条230的一面接触,或所述水平支撑条230的一端与垂直支撑条220的一面接触。
并且,如图49所示,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之间朝纵方向分别设置垂直支撑条220以位于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与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两侧面而插入结合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的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将插入结合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与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内的水平支撑条230分别朝横向设置以分别位于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部与下部并位于所述各垂直支撑条220之间。
由此,随着位于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所述水平支撑条230只形成与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相同的长度,各单位块体200结合及叠层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的两侧的朝横方向竖立设置的垂直支撑条220之间,并且水平支撑条230分别设置在所述朝上、下方向叠层的各单位块体200的上面与下面之间,因此,通过所述垂直支撑条220与水平支撑条230坚固地结合各单位块体100而对墙体W进行施工。
或,如图50所示,将插入结合到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与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201与下面凹槽部202内的水平支撑条230朝横方向设置,将插入结合到形成在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与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203与右侧面凹槽部204的垂直支撑条220分别纵向设置以分别位于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并位于所述各水平支撑条220之间。
由此,随着位于所述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所述垂直支撑条220只形成与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相同的高度,各单位块体200结合及叠层在所述各单位块体200的上面与下面朝纵方向设置的水平支撑条230之间,并且垂直支撑条220分别设置在所述朝左、右方向结合的各单位块体200的左侧面与右侧面之间,因此,通过所述水平支撑条230与垂直支撑条220坚固地结合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而对墙体W进行施工。
如上所述,在如图1及图3所示的单位块体100,将垂直支撑条120与水平支撑条130以与图5至图8所述的方式结合成各种形态,或在如图28所示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之间,将垂直支撑条220与水平支撑条230以与图48至图50相同的方式结合成各种形态。
即,在如图1及图3及图28所示的单位块体100、200之间,将所述各垂直支撑条120、220与所述各水平支撑条130、230相互交叉地结合或,将所述垂直支撑条120、220结合后,分别结合水平支撑条130、230以位于所述各垂直之争条120、220之间,从而通过所述结合及被结合的各单位块体100、200对墙体W进行施工。
这是为了根据按照所述建筑物进行施工的墙体W及伴随所述墙体W施工的所述单位块体100、200之间的结合及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工作形态、条件等,构成多种多样的单位块体100、200与垂直支撑条120、220与水平支撑条130、230的结合方式,从而容易且简单地形成所述单位块体100、200及所述垂直支撑条120、220与水平支撑条130、230,并且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等施工成坚固的墙体W。
在此,建大型建筑物或高层建筑时,为了防止所述建筑物或建筑的墙体W倒塌,如图51所示,在图1的单位块体100之间结合有比一般垂直支撑条的尺寸大、强度强、硬度高的金属材料的垂直支撑条120。
因此,通过所述金属材料的垂直支撑条120容易且坚固地结合各单位块体100与单位块体100,并随着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与垂直支撑条120而坚固地形成所述所要施工的墙体W,因此防止倒塌而能够建大型建筑物或高层建筑。
并且,在图28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与后面部200b中的一面部的侧面部,如图52所示,结合各种形状的垂直支撑条220,即在以相互啮合的状态相互连接结合及叠层多个所述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各单位块体200的前面部200a及后面部200b中的一侧面之间结合有比一般垂直支撑条的尺寸大、强度强、硬度高的金属材料的垂直支撑条220。
因此,通过所述金属材料的垂直支撑条220容易且坚固地结合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与单位块体200,并随着坚固地结合所述垂直支撑条220与各单位块体200而所完工的墙体W通过所述金属材料的垂直支撑条220被支持固定,从而防止倒塌而能够建大型建筑物或高层建筑。
如上所述,在建大型建筑物或高层建筑时,在单位块体100及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结合金属材料的垂直支撑条,从而所述各单位块体之间的结合不仅坚固且由此能施工成坚固的墙体,从而能够建大型建筑物或高层建筑。
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及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上面与下面和左侧面与右侧面,如图1与图28所示,粘贴有密封带160、260以较为坚固且结实地相互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与单位块体100、200,在所述密封带160、260的两面涂布有预定粘性的粘合剂。
因此,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的上面与下面和左侧面与右侧面等各面粘贴所述密封带160、260后,将另外的单位块体100、200的各面分别位于所述单位块体100、200的各面,则随着通过所述密封带160、260在将所述单位块体100、200与另一个单位块体100、200贴紧的状态较为坚固地结合及叠层,坚固地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由此也坚固地形成所施工的墙体W。
另外,使通过所述各单位块体100及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结合及叠层工作分别结合饰面元件140、240以使所施工的墙体W及建筑物的外观秀丽。
所述饰面元件140、240,如图53所示,结合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的内面与外面中的一面,或如图54所示,分别结合在整个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的内面及外面,这是为了考虑到通过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所施工的墙体W的外观形状及美观而将所述饰面元件140、240以各种形态结合在单位块体100、200的内面及外面。
并且,所述饰面元件140、240,如图55及图56所示,在构成所述墙体W的多个单位块体100、200的表面结合所述多个单位块体100、200以用一个饰面元件140、240覆盖,即能够将所述多个单位块体100、200纵向(图55)或横向(图56)结合到一个饰面元件140、240。
或,如图57所示,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的表面,在每一个所述单位块体100、200能够结合每一个所述收尾材料140、240,这是为了根据由于结合所述收尾材料140、240而显示的墙体W的外观形状及购买方的各种要求施工成各种形状的墙体W。
如上所述的收尾材料140、240的外面,如图53及图54所示,形成外观扁平的“一”字型,或如图58及图59所示,外观扁平的一字型的收尾材料140、24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能够倒角成直线形(图58),或所述外观扁平的“一”字型的收尾材料140、240的上部面及下部面能够形成圆形。
并且,如图60所示,所述收尾材料140、240的外面以半圆形将所述整个外面形成圆形,或如图61至图63所示,所述收尾材料140、240的外面形成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等多角形,或如图64所示,所述收尾材料140、240的外面形成为从所述收尾材料140、240的上端部朝下端部幅度逐渐变宽的锥形。
如此,随着在所述单位块体100、200的内面与外面中的一面或整个两面,将具有如上所述的各种形状的收尾材料140、240以如图55至图57所示的形态结合在单位块体100、200的表面,通过所述收尾材料140、240不仅墙体W的外观秀丽等整体建筑物美观且华丽,而且通过所述收尾材料140、240也能够期待隔热及隔音效果等。
在形成在如图3及图5所示的单位块体100及如图28所示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插入槽部105、205插入结合有隔热材料或隔音材料及功能性部件150、250以通过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所施工的墙体W具有隔热或隔音等各种功能。
形成在如图3及图5所示的单位块体100及如图28所示的具有双重结构的单位块体200的插入凹槽部105、205插入结合隔热材料、隔音材料及功能性材料150、250以通过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所施工的墙体W具有隔音、隔热等各种功能。
即,在所述插入槽部105、205内插入结合功能性部件150、250即隔热材料时,随着所述墙体W阻断与外部的热量而提高室内的暖气及冷气效率,在所述插入槽部105、205内插入结合功能性部件150、250即隔音材料时,通过所述墙体W能够阻断外部声音的传达,在所述插入槽部105、205内插入结合放射有远红外线或对人体有益成分的粗糠、锯屑、木炭、麦饭石、玉石粉及中草药副产品等功能性部件中的一个功能性部件150、250时,所述墙体W通过所述物质具有各种功能及效果,从而提升通过插入结合所述功能性部件150、250的各单位块体100、200所施工的墙体W及建筑物的价值。
为了对如上所述的建筑物的墙体W进行施工所使用的单位块体不仅能够使用如图1、图3及图28所示的形状及如图65及图66所示的各种形状的单位块体,而且按照所述各种形状的各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与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各种形状制作各种形状的水平支撑条及垂直支撑条等,从而容易、简单方便地结合及叠层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并只要是用于施工坚固的墙体W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将所述单位块体、水平支撑条及垂直支撑条形成何种形状都无妨。
并且,形成在所述各单位块体100、200的插入槽部105、205及所述插入槽部105、205的内侧面的一对凹槽部105能够形成为四角形,并且如图67所示,能够形成为各种形状,分别形成在所述各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及下面凹槽部与分别形成在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及右侧面凹槽部,除以上说明外,如图68及图69所示,还能够形成为各种形状,这是为了制造满足所述各单位块体的使用目的或效果及制作条件、买方的各种要求的单位块体。

Claims (69)

1.一种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用于对建筑物的墙体进行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系统包含:
多个单位块体,用于按照所述墙体的施工方式形成所述墙体的外观;
导向件,设置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下方以帮助位于所述所要施工的墙体的下端部侧的单位块体进行设置位置的定位;
多个垂直支撑条,设置在横向排列的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之间用以将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以啮合的状态相互连接及结合;
多个水平支撑条,设置在纵向排列的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之间,并位于与所述各垂直支撑条直交的位置以将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以啮合的方式相互连接及叠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导向件根据所述所要施工的墙体的长度连接结合一个或多个以插入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下端部而结合固定所述单位块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单位块体,
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及背面形成为扁平状,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分别形成有上面凹槽部及下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上部及下部的水平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分别形成有左侧面凹槽部及右侧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两侧的垂直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中央部垂直贯通形成有插入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功能性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单位块体,
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及背面形成为扁平状,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分别形成有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上部与下部的水平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分别形成有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两侧的垂直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中央部垂直贯通形成有插入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功能性部件;在所述插入槽部的内侧面垂直形成有一对凹槽部,用于将垂直支撑条插入结合到所述插入槽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上面凹槽部及下面凹槽部形成为半圆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上面凹槽部及下面凹槽部形成为多角形。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一对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的预定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以“T”字形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在形成在所述中央部的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的一侧面形成嵌合槽。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的中央部,在形成在所述中央部的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嵌合槽。
1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上面中央部形成上面凹槽部,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下面,在与所述上面凹槽部的一侧面对应的位置形成嵌合槽。
13.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上面中央部形成上面凹槽部,在所述单位块体的下面,在与所述上面凹槽部的两侧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嵌合槽。
14.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左侧面凹槽部及右侧面凹槽部形成为半圆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左侧面凹槽部及右侧面凹槽部形成为多角形。
1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分别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预定位置形成一对。
1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以“T”字形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
1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在所述左侧面凹槽部的一侧面形成左侧嵌合槽,在所述左侧嵌合槽的对角方向的位置,即在所述右侧面凹槽部的一侧面形成右侧嵌合槽。
2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中央部,在形成在所述中央部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嵌合槽。
2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右侧面的中央部形成右侧面凹槽部,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在与所述右侧面凹槽部的一侧面对应的位置形成嵌合槽。
2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右侧面的中央部形成右侧面凹槽部,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左侧面,在与所述右侧面凹槽部的两侧面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嵌合槽。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
单位块体,
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部与后面部形成为相互交叉的形态,即“Z”字形的双重结构,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上面与下面分别形成有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上部与下部的水平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与右侧面分别形成有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分别位于单位块体的两侧的垂直支撑条;在所述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部侧,即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中央部垂直贯通形成有多个插入槽部,用于插入结合功能性部件。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前面部与后面部的中央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上面凹槽部及下面凹槽部形成为半圆形。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上面凹槽部及下面凹槽部形成为多角形。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上面与下面的预定位置分别形成一对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以“T”字形形成在所述前面部与后面部的中央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上面与下面的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前面部与后面部的中央部,在形成在所述中央部的上面凹槽部与下面凹槽部的一侧面分别形成嵌合槽。
3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上面中央部分别形成上面凹槽部,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下面,在与所述上面凹槽部的一侧面对应的位置形成嵌合槽。
31.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上面中央部分别形成上面凹槽部,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下面,在与所述上面凹槽部的两侧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嵌合槽。
32.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前面部与后面部的中央部。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形成为半圆形。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形成为多角形。
3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在所述前面部与后面部的预定位置分别形成一对。
3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以“T”字形形成在所述前面部与后面部的中央部。
3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前面部与后面部的中央部,在所述左侧面凹槽部的一侧面形成左侧嵌合槽,在所述左侧嵌合槽的对角方向的位置,即在所述右侧面凹槽部的一侧面形成右侧嵌合槽。
3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分别形成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前面部与后面部的中央部,在形成在所述中央部的左侧面凹槽部与右侧面凹槽部的两侧面分别形成嵌合槽。
39.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右侧面的中央部形成右侧面凹槽部,在所述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在与所述右侧面凹槽部的一侧面对应的位置形成嵌合槽。
40.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右侧面的中央部形成右侧面凹槽部,在所述前面部及后面部的左侧面,在与所述右侧面凹槽部的两侧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嵌合槽。
4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的两侧面之间分别设置垂直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之间分别设置水平支撑条,将所述各垂直支撑条与各水平支撑条相互直交以在所述各垂直支撑条与各水平支撑条中的一个支撑条的一端与另一个支撑条的一面接触。
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的两侧面之间分别设置垂直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之间,在所述垂直支撑条之间分别设置水平支撑条。
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之间分别设置水平支撑条,在所述单位块体与单位块体的两侧面之间,在所述水平支撑条之间分别设置垂直支撑条。
44.根据权利要求1或2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垂直支撑条位于以相互啮合的状态连接结合的具有双重结构的多个单位块体之间,并结合在所述单位块体的前面部及后面部中的一面部的侧面。
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内面与外面中的一面结合饰面元件。
4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内面与外面分别结合饰面元件。
47.根据权利要求45或46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饰面元件结合在形成墙体的多个单位块体的表面。
48.根据权利要求45或46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饰面元件分别结合在形成墙体的各单位块体的表面。
49.根据权利要求45或46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饰面元件的外面形成为“一”字型。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饰面元件的上部面及下部面被倒角。
51.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饰面元件的上部面及下部面形成圆形。
52.根据权利要求45或46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饰面元件的外面形成为圆形。
53.根据权利要求45或46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饰面元件的外面形成为多角形。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饰面元件的外面为三角形。
55.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饰面元件的外面为五角形。
56.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饰面元件的外面形成为从所述饰面元件的上端部朝下端部幅度逐渐变宽的锥形。
5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2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单位块体的插入槽部插入结合功能性部件。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功能性部件为阻断朝墙体内面及外面传导热的隔热材料。
59.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功能性部件为阻断通过墙体内面及外面传导声音的隔音材料。
60.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功能性部件为粗糠、锯屑、木炭、麦饭石、玉石粉及中草药副产品中的一个。
6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位块体为黄土块。
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位块体由水泥砂浆形成。
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位块体在水泥砂浆含有黄土。
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位块体为金属材料。
6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位块体为非金属材料。
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位块体为合成树脂材料。
6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单位块体为木材。
6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各单位块体的上面与下面和左侧面与右侧面粘贴密封带用以结合所述各单位块体。
69.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密封带的两面涂布有粘合剂。
CN201080033780.XA 2009-07-27 2010-07-23 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28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90068175A KR101127538B1 (ko) 2009-07-27 2009-07-27 벽체 시공용 블록 시스템
KR10-2009-0068175 2009-07-27
PCT/KR2010/004865 WO2011013955A2 (ko) 2009-07-27 2010-07-23 벽체 시공용 블록 시스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2884A true CN102482884A (zh) 2012-05-30
CN102482884B CN102482884B (zh) 2014-10-15

Family

ID=43529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378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2884B (zh) 2009-07-27 2010-07-23 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127538B1 (zh)
CN (1) CN102482884B (zh)
WO (1) WO2011013955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96888B1 (ko) 2022-02-08 2023-02-08 김교원 탄소배출저감 기능성 벽돌을 이용한 조적식 인테리어 벽체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04843A (en) * 1983-02-08 1986-08-12 Societe Anonyme Dite "Etablissements Paturle" Lost-form concrete falsework
CN86102335A (zh) * 1985-03-07 1986-12-31 安东尼奥·马佐科 建筑物用的钢筋混凝土组合构件
CN86107528A (zh) * 1985-10-28 1987-07-15 清水建设株式会社 用于混凝土灌筑的模板装置
WO2004111360A1 (en) * 2003-06-10 2004-12-23 Aghebo Sistemi S.R.L. Complex of structural elements for forming glass brick walls
CN1842630A (zh) * 2003-08-25 2006-10-04 建筑方法有限公司 建筑模板
KR100663923B1 (ko) * 2005-05-24 2007-01-09 이형수 조적블록의 건식 조적방법 및 조적장치
KR100674504B1 (ko) * 2005-07-13 2007-01-29 노태길 벽돌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63812A (ko) * 2002-01-24 2003-07-31 구경회 건축용 블록
KR200311851Y1 (ko) * 2002-12-30 2003-05-09 (주)우성에스에이씨 기포단열재가 내설된 치장벽돌
KR100649984B1 (ko) * 2006-04-24 2006-11-28 유용관 조립식 타일 외장재
KR20080022307A (ko) * 2006-09-06 2008-03-11 (주)관영이엔지 건축용 조립식 블록
KR100915770B1 (ko) * 2008-01-10 2009-09-04 오재연 건물의 내외장재용 블록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04843A (en) * 1983-02-08 1986-08-12 Societe Anonyme Dite "Etablissements Paturle" Lost-form concrete falsework
CN86102335A (zh) * 1985-03-07 1986-12-31 安东尼奥·马佐科 建筑物用的钢筋混凝土组合构件
CN86107528A (zh) * 1985-10-28 1987-07-15 清水建设株式会社 用于混凝土灌筑的模板装置
WO2004111360A1 (en) * 2003-06-10 2004-12-23 Aghebo Sistemi S.R.L. Complex of structural elements for forming glass brick walls
CN1842630A (zh) * 2003-08-25 2006-10-04 建筑方法有限公司 建筑模板
KR100663923B1 (ko) * 2005-05-24 2007-01-09 이형수 조적블록의 건식 조적방법 및 조적장치
KR100674504B1 (ko) * 2005-07-13 2007-01-29 노태길 벽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010859A (ko) 2011-02-08
WO2011013955A2 (ko) 2011-02-03
CN102482884B (zh) 2014-10-15
KR101127538B1 (ko) 2012-03-23
WO2011013955A3 (ko) 2011-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65374B2 (en) Wall system and method
ES2374122B1 (es) Sistema de ejecución de vigas mixtas o viguetas de forjados de edificaciones mediante perfiles plegados de acero y otro material unidos mediante conectores conformados en perfil de acero.
AU2001228795A1 (en) A sleeved bracing usefu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structures
CN209703715U (zh) 一种clt隔墙板连接结构
CN102482884A (zh) 用于墙体施工的块体系统
Yamshanov et al. Neogothic Park Pavilions and Utility Constructions in the Russian Empire XIX Century
CN203783246U (zh) 艺术围栏立柱
KR20090110251A (ko) 스트로베일 하우스용 벽체 블록 및 상기 벽체 블록을 이용한 스트로베일 하우스 건축공법
JP5686756B2 (ja) パネル塀
CN201605689U (zh) 现场浇注轻钢复合墙体
CN206591683U (zh) 高强度保温复合墙体和房屋
CN202324256U (zh) 建筑石膏砌块内隔墙
CN212427783U (zh) 一种市政建筑预制alc轻质隔板
CN204826756U (zh) 一种入口式廊架
CN203924333U (zh) 一种具有倾斜支撑柱的房屋
CN207419853U (zh) 一种特制水泥的仿木型材
ES2270622T3 (es) Elemento de hormigon armado.
CN207944658U (zh) 一种墙体装饰板
CN218206411U (zh) 一种立体式山峰造型金属门头板结构
CN211524219U (zh) 具有活动空间的模块化造型建筑结构
CN87208261U (zh) 建筑轻型复合承重板
CN206204839U (zh) 一种重竹护栏
CN206987167U (zh) 一种新型天花板
KR200206963Y1 (ko) 세계 건축물 축소 모형 시리즈 - 한국편, 전통건축물시리즈
CN101672073A (zh) 房屋抗震安全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15

Termination date: 201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