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摸屏,该触摸屏的结构包括绝缘基底,具有电阻异向性的第一导电膜,以及具有电阻异向性的第二导电膜。所述绝缘基底具有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间隔相对。所述第一导电膜设置于所述绝缘基底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导电膜设置于所述绝缘基底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导电膜的最小电阻的方向与所述第二导电膜的最小电阻的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中至少一个导电膜为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通过粘结剂粘附在所述绝缘基底的第二表面。即,所述第一导电膜和第二导电膜可以均为碳纳米管膜构成,此时触摸屏可以做得更薄而且结构更简单成本更低;也可以其中一个导电膜为碳纳米管膜,另一个为传统导电膜,比如ITO导电膜,尤其ITO导电膜位于面向操作者的表面时,会提高触摸屏的灵敏度。
所谓导电膜具有电阻异向性是指,导电膜在一个方向上的电阻小于在其他任意方向上的电阻,优选地,导电膜均存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在其中之一个方向上该导电膜的电阻远远小于另外一个方向上的电阻。比如本发明的触摸屏中,所述第一导电膜可以为金属薄膜,或者ITO薄膜。以ITO薄膜为例,可以将一个完整的ITO薄膜进行图案化,形成多个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的条带状的ITO导电带,从而对于由ITO薄膜构成的第一导电膜来讲,沿着ITO导电带延伸的方向为导电方向,由于ITO导电带之间是间隔设置的,所以ITO导电带之间相互绝缘,从而在垂直于ITO导电带延伸方向上,该第一导电膜为绝缘体。另外,每个条带状ITO导电带的表面可形成有网格状的图案,用以减少ITO导电带与第二导电膜之间的电容。另外,实际上,所述多个相互平行并间隔设置的条带状的ITO导电带之间之间隙是非常小的,几乎肉眼无法识别出来,但从电性上来看,相邻的两个条带状的ITO导电带之间的电阻无限大。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导电膜为碳纳米管膜,该碳纳米管膜为从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中拉取获得的多个碳纳米管基本定向延伸形成,所述多个碳纳米管在延伸方向上通过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首尾相连,在垂直于延伸方向上也通过范德华力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具有整体结构的碳纳米管膜。由于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并且碳纳米管具有非常好的导电异向性,其在轴向上具有非常好的导电性,而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即碳纳米管的直径方向)几乎是绝缘体,从而所述碳纳米管膜在碳纳米管延伸的方向上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在垂直于碳纳米管延伸的方向上的导电性很差。因此,该碳纳米管膜具有优异的电阻异向性。
本发明触摸屏的绝缘基底,可以是传统透明绝缘材料,例如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或薄化的玻璃。
本发明中的第二导电膜为碳纳米管膜,通过粘结剂直接粘附于所述绝缘基底的第二表面,因此,所述绝缘基底的第二表面于碳纳米管膜之间没有其他的部件,从而可以提高本发明的触摸屏的透光率,并且还简化了触摸屏的结构。
以下将结合附图并以具体实施例为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触摸屏。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个触摸屏200,其主要包含第一导电膜20及第二导电膜22,以及一个绝缘基底21。请一并参阅图3,所述绝缘基底21具有第一表面210,以及第二表面212。所述第一导电膜20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210,所述第二导电膜22设置于所述第二表面212。并且,所述第一导电膜20及第二导电膜22均具有电阻抗异向性(anisotropicimpedance)。并且,所述第一导电膜20的最小电阻的方向与所述第二导电膜22的最小电阻的方向垂直。
第一导电膜20包含图案化(patterned)的多个导电结构202,例如长条形导电结构202,该多个长条形的导电结构202相互平行且互相分隔预设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膜20为图案化的氧化铟锡(ITO)薄膜,然而,也可以使用其它传统导电材料或者使用图案化的电阻抗异向性薄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膜20的每一长条形导电结构202的宽度与相邻的长条形导电结构202之间的距离(pitch)的比例大约为5%-5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如果相邻长条形导电结构202之间的距离为5mm,则长条形导电结构202的宽度大约为0.25-2.5mm。并且所述多个长条形导电结构202沿着横轴方向(图1及图2中的X轴方向)延伸,因此该第一导电膜20沿着横轴的方向电阻最小。
所述绝缘基底21为平面结构,主要起支撑作用,并应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该所述绝缘基底21为平面结构,主要起支撑作用,并应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该绝缘基底21可以由玻璃、石英、金刚石等硬性材料或塑料,树脂等柔性材料形成。具体地,当该绝缘基底21由柔性材料形成时,该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聚酯材料,以及聚醚砜(PES)、纤维素酯、苯并环丁烯(BCB)、聚氯乙烯(PVC)及丙烯酸树脂等材料。本实施例中,该绝缘基底21的材料为玻璃,厚度为1毫米。可以理解,形成所述绝缘基底21的材料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材料,只要能使绝缘基底21起到支撑的作用,并具较好的透明度,都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内。
第二导电膜22于纵轴方向(图1及图2中Y轴方向)具最小的电阻抗,而在横轴方向具最大的电阻抗。一般来说,第二导电膜22的导电结构202的导电方向为垂直于第一导电膜20的最小电阻抗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膜22为碳纳米管(CNT)薄膜,然而也可以使用其它具电阻抗异向性的材料。碳纳米管薄膜的制造方法是首先长出碳纳米管,接着,以拉伸技术将多个的碳纳米管并排并首尾相连拉出,这些碳纳米管由范德华力相互连接而得以前后端相连,形成定向、平行排列的导电结构。所形成的碳纳米管薄膜会在拉伸的方向具最小的电阻,而在垂直于拉伸方向具最大的电阻,因而形成电阻异向性。
请参阅图3,所述第二导电膜22由粘结剂23直接粘附在所述绝缘基底21的第二表面212。该粘结剂23具有较好的透光性,并且由于碳纳米管膜直接通过粘结剂粘附于所述绝缘基底21的第二表面212,无需其他元件,不仅简化了触摸屏的结构,降低成本,还进一步提升了透光度。所述粘结剂23可以为压敏胶、热敏胶或光敏胶等。该粘结剂23的厚度不宜太厚,在4微米至8微米的范围内比较合适。本实施例中,该粘结剂23的材料为UV胶,厚度为5微米。
可以理解,本发明的触摸屏200的第一导电膜20可以和第二导电膜22结构完全相同,均由碳纳米管膜构成,并有粘结剂直接粘附于绝缘基底21的第一表面210和第二表面212。此时,第一导电膜20中的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与第二导电膜22中的碳纳米管的排列方向相互垂直。
另外,请参见图3,所述触摸屏20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个保护层24覆盖于第一表面210的第一导电膜20。保护层24可以选用传统透明绝缘材料,例如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或薄化的玻璃。
根据图3所示的电容结构,当手指触碰到触控面板,亦即,碰触于第一导电膜20的上方时,会干扰第一导电膜20和第二导电膜22间的电场,因而改变电容结构的电容值Cm。由于第二导电膜22的多个长形导电结构之间具有间隔空隙,使得电场干扰的程度增大,与传统CNT触控面板相较之下,得以提升触碰灵敏度(sensitivity)。一般来说,长形导电结构的间隔大小的设计准则,是以最大电场干扰为依据,并兼考虑到工艺的良率、产能等因素。
当第一导电膜20和第二导电膜22分别耦接至读取电路30及驱动电路32,如图4所示,由侦测电容值的改变,而得以定位出触碰点。图4中的第一电容C1代表第一导电膜20至地的电容值,而第二电容C2则代表第二导电膜22至地的电容值。虽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膜20耦接至读取电路30,而第二导电膜22则耦接至驱动电路32;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导电膜20耦接至驱动电路32,第二导电膜22耦接至读取电路30。
图5显示触碰点定位的一种具体实施作法。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膜20的最小电阻的方向上的任意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金属电极204,耦接至读取电路30用以作为读取端;第二导电膜22的最小电阻的方向上的任意一侧也设有多个第二金属电极220,耦接至驱动电路32用以作为扫描端。于图6中,扫描端包含有扫描线1至扫描线m,而读取端包含有读取线1至读取线n。图6显示本实施例的扫描时序图。首先,于期间T1,驱动电路32经由扫描线1输入方波信号,而读取电路30则由读取线1至读取线n分别读取对应至纵轴或Y轴位置的n个电压数值。依相同原理,于期间T2,驱动电路32经由扫描线2输入方波信号,而读取电路30则通过读取线1至读取线n分别读取对应至纵轴或Y轴位置的n个电压数值。重复相同步骤直到扫描线m,即完成一个扫描周期。经过一个扫描周期后,将可得到m×n个数值。图7显示触控面板未经触碰的一般读取信号波形,而图8则显示触控面板经触碰的读取信号波形,亦即,其电压幅度会不同于或小于一般读取信号的电压幅度。若将得到的m×n个数值作数值的统计比较,可得到如图9所示的曲线,其中,具最小电压幅度的位置即代表触碰点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结构及扫描定位方法可用以侦测得到同时发生的多个触碰点(multi-touch)。
与现有技术的触摸屏相比较,本发明提供的触摸屏及显示装置具有以下优点:由于碳纳米管膜通过粘结剂直接粘附在绝缘基底的第二表面,从而降低了成本,并且具有更简单的结构。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