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16C - 具有往复运动枪机的武器的后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往复运动枪机的武器的后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716C CN1024716C CN88102314A CN88102314A CN1024716C CN 1024716 C CN1024716 C CN 1024716C CN 88102314 A CN88102314 A CN 88102314A CN 88102314 A CN88102314 A CN 88102314A CN 1024716 C CN1024716 C CN 1024716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nlock
- recoil
- spring
- absorption plant
- cart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41—WEAPONS
- F41A—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COMMON TO BOTH SMALLARMS AND ORDNANCE, e.g. CANNONS; MOUNTINGS FOR SMALLARMS OR ORDNANCE
- F41A3/00—Breech mechanisms, e.g. locks
- F41A3/64—Mounting of breech-blocks; Accessories for breech-blocks or breech-block mountings
- F41A3/78—Bolt buffer or recuperator means
- F41A3/82—Coil spring buffers
- F41A3/88—Coil spring buffers mounted around the barre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41—WEAPONS
- F41A—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COMMON TO BOTH SMALLARMS AND ORDNANCE, e.g. CANNONS; MOUNTINGS FOR SMALLARMS OR ORDNANCE
- F41A3/00—Breech mechanisms, e.g. locks
- F41A3/64—Mounting of breech-blocks; Accessories for breech-blocks or breech-block mountings
- F41A3/78—Bolt buffer or recuperator means
- F41A3/82—Coil spring buff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ys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Golf Clubs (AREA)
Abstract
一种兵器,有往复滑动枪闩,在第一后坐吸收系统的弹簧偏压下处于锁闭位置。第二偏置弹簧后坐吸收系统在枪闩缩回行程的部分行程,与第一后坐吸收系统共同操作,减慢枪闩的移动后失去作用。第一后坐吸收系统独自减慢枪闩,使之停止又反向移动。然后,第二后坐吸收系统再起作用,与第一后坐吸收系统共同操作,在枪闩回位行程,使枪闩加速回到原位。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装有往复运动枪机闭锁类型的武器,在弹膛内爆发枪弹的作用下,枪机在其后的弹簧力的紧压下保持在后膛内。随着枪机的后坐,枪机抓取空弹壳并随后将弹壳抛出,以清理弹膛,以便另一发枪弹的上膛。枪机在后坐弹簧力的作用下再次复进,抓取另一发枪弹并推入弹膛内待击发位置。特别提及的是这些具有往复运动的枪机的武器可适应装填包括称之为“大酒瓶”的新式薄壳弹。发射以后,在弹膛内产生的过量的膛压使弹壳膨胀致使武器卡壳。
0.45口径的手枪使用185号装药的枪弹可获得约390英尺-磅(54千克-米)的枪口能量,将产生大约每秒950英尺的枪口速度(290米/秒)。这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武器,然而用这种武器射击,费用高昂,目前至少一盒50发高质量的枪弹售价为25-30美元。
在几年前,Winchester武器公司采用了一种业已获知的0.22口径的大酒瓶枪弹,50发一盒的枪弹售价仅为5美元,在许多方面它能与传统的0.45口径的枪弹相比较。仅使用40号装药的枪弹,可获得392英尺-磅(54千克-米)的枪口能量并且具有每秒2000英尺的枪口速度(600米/秒),使用的是缓燃步枪火药。在装填同样型号的速燃火药的相同枪弹期望获得2000英尺-磅(275千克-米)的枪口能量,并将具有每秒3200至3500英尺(975-1067米/秒)的枪口速度。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特殊的枪弹的壳薄而长招致许多问题。又薄又长的弹壳不能承受膛压,如果枪机不能牢固地保持在紧靠枪膛的位置,
存在的间隙将会使产生于弹膛内的膛压显著降低,弹壳头部破裂,因此在枪膛内留下的其余的空壳没有留下便于拉壳钩将其抛出的抓取部分。进入弹膛的下一发枪弹或者在试图进入的弹壳的余下部分而被卡住,或者由于枪弹在枪机仅部分地闭锁的情况下发射,致使射手处于严重的和潜在的危险状态。这些选择是不能接受的,因为需要解决由于枪机过早开锁弹壳头部被吹裂的问题。
可以看到随着弹壳内火药的迅速燃烧,压力脉冲立即达到峰值,然后随弹头离开枪口,从而增大了气体膨胀的体积,压力脉冲将以稍慢的速度衰减。当然,如果留在武器弹膛内的弹壳头部不受约,一定的压力将会使其破裂。所幸的是,绝大多数枪弹设计成能承受使其破坏的压力,方法是通过减少装药量或者增加弹壳的强度,或两种方法都采用。在前所述的某些薄壳弹按比例加大装填量,情况不会是这样,事实上,直至压力衰减至允许枪机后从并开锁的安全压力值之前,弹壳不被完全地限制在弹膛内,那么弹壳就可能会破裂。
所谓武器的“后坐”是一种反作用力,是随弹丸离开枪管时的向前运动的结果致使枪机向后运动的力,由于密封在弹丸和它的空弹壳之间的枪管内的迅速膨胀的气体施加于枪机上的压力而引起武器向后运动。轻武器,特别是手提式轻武器设置了各种类型的后坐吸收装置,如一些机械的或液压后坐吸收装置用于某些高能量的枪弹中,通过减低枪口的压力,并把它传送到枪机后机的某一位置通常能吸收部分的后坐能量。无论使用哪一种后坐吸收装置,其主要作用是起到减震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自动和半自动武器中,后坐吸收装置也起到附加的作用,使枪机复进至发射位置,密闭着枪膛,在枪机复进期间,抓取一发待发射枪弹并将它推进弹膛。在轻武器中,无论什么样的作用,或者是由后坐吸收装置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的方面总是应把枪机保持在某一位置,在该位置,枪机把枪弹保持在弹膛一段所需的时间,不论这段时间多么短
暂,直至枪管内的压力减至能使枪机安全地打开的某一水平。该全部重要的作用能够由设计用于普通弹药的许多后坐吸收装置所胜任,然而,当使用薄壳高能量的弹药时,这些相同的装置业已证明是不能胜任的,并且是非常危险。然而,使保护密闭直至枪口压力减至枪机可安全地打开的问题的解决并非整个问题已获得解决,因为它未能解决如何最好的和最有效的控制枪机后坐而不致对射手产生强烈震动或损失总的射击精度的仍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具有快速往复运动的枪机的速射武器中。
申请人已知的用于控制由现今的薄壳弹所产生的过高枪口压力的现有技术装置是基于这样的原理,首先不使枪口压力达到损坏弹壳的数值,其方法是通过延迟一些类型的枪机的开锁时间,直至枪口压力进一步降低至枪机可以安全地被打开。尤其是随着弹丸向着枪口运动,通过减低弹丸前部的气体压力而把枪口压力限制的比火药气体在另一密闭系统中产生的气压要显著低的水平。当然,在限制该压力时,它膨胀至枪管外的一容积内,如果该“泄漏口”不存在,那么减低的压力要大大低于泄漏口存在时的。当然,除了旁路装置受到堵塞,最大枪口压力受到限制,坦白地说,在发射不了几发枪弹就会很快发生堵塞。
延迟装置用于使枪机瞬时地保持在闭锁位置,直至枪口压力进一步降低至枪机能够安全地开锁的水平,它通常包括某种机械装置,该机械装置保持闭锁直至从枪管排出的枪口压力被分流,才打开它,并允许枪机后坐。如果有该延迟装置的话,则它能够小量地吸收后坐力,仅仅能够减少过高的枪口压力和用于延迟枪机的开锁。事实上,主要的后坐冲击力是通过枪机及保持枪机闭锁的机械装置传至射手,为了实用的目的,在该系统中没有东西可以产生并提供消震的作用,直至绝大部分枪口压力消散,它的效果才显露出来。在这些系统中,一旦枪机已被释放,它的向后的运动通过通常的偏置的弹簧后坐吸收装置而使其慢下
来,然而,在这时已造成了绝大多数的损坏,在后坐吸收的方面仅有很少部分存留下来。
这些装置的主要困难是它们不起作用。当点燃弹药时,所有各种杂质生成,很快地堵塞排放装置,使之完全地被废弃,或至少局部地不能质生成,很快地堵塞排放装置,使之完全地被废弃,或至少局部地不能操作。然而,当排放孔和通道越来越被堵塞时,枪口压力随之上升,整个装置不能达到设计要求。这些装置常用于武装部队、执法人员和特殊保安部门使用的连射自动或半自动武器中,他们不允许所用的武器不可靠。此外,不能有效地控制武器的后坐力,甚至在短距离内,也是它们的射击精度不高的重要因素。
控制后坐力的其它装置是纯机械装置,它们不包括排放部分枪口压力。其中的一些甚至装有一种类型的枪机延迟开锁机构或另一种与常规的偏置螺旋弹簧后坐吸收装置共同操作瞬时地使枪机延迟开锁的装置,在该瞬时,它们则完全不起作用。这样,它们在吸收后坐力方面起着小的或根本就不起作用,根据很简单的理由,它们允许几乎所有的反作用力直接通过主后坐吸收装置并返回到射手。在大部分时间,这些力接近其最大数值。换句话说,此刻正是射手最需要后坐力保持的时候,辅助机械延迟机构已停止起作用,从而,由剩下的常规的主偏置弹簧装置自身承受后坐力主要部分,然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装置在武器发射现今的薄壳大容量弹药在枪管内产生的不正常高压时,这些装置在保护枪机闭锁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而后坐吸收是重要的,而这正是武器试图获得的特点,特别是自动武器和半自动武器在射击精度方向的要求,是仅次于绝对需要抵抗由现代薄壳弹产生的过高的内压而保持枪机的闭锁。就申请人所知,至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包括通过释放枪管内的一部分气体以减少峰值压力,并在保持枪机闭锁直至可以安全地开锁而不会使弹壳头部炸裂方面,利用这些从枪管内释放的气体帮助主偏置弹簧,后坐装置。
一种恰当的设计的后坐装置,无论是用于高能薄壳弹,还是用于绝大多数按常规装填的枪弹,必须考虑若干其他因素,例如枪机的质量和重量相对于武器的长度和需要的将枪机带至停止位置的弹簧的尺寸,枪机往复运动的速率也是其重量和使其返回至闭锁位置的偏置弹簧的函数;在枪机撞击后支承面等之前,为了使枪机停止,应当吸收反作用力,所有这些因素,包括作或大或小的折衷选择,但是,甚至返回至起初包括的爆炸力的因素,即不使枪机过早地开锁,此后,在由枪管内受限的爆炸力产生的反作用力在到达射手之前尽量地能够被取消。
因此,对使用各种类型弹药的并带有往复运动的枪机的轻武器而言,迫切需要一个无气体后坐装置,这种类型轻武器特别适用于由薄壳弹药产生于枪管内的过高压力时不会使得枪机过早开锁导致武器卡住或更糟的是伤害射手。第二个重要的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是设计这一种装置,另外它还能减弱由枪管内的爆炸力而引起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改善射击精度,以及在发射时使射手感到舒适,同时能够使武器保持轻便、紧凑,尤其对于那些速射武器,可以控制其射速,不致太快。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武器,它包括一个枪射,一个机匣和一个具有前端和后端侧壁的枪机,枪机装于机匣内适于作往复运动,这种往复运动是在闭锁位置及缩回位置之间进行,在闭锁时枪机用其前端顶靠着容纳枪弹的弹膛的咀部,弹膛位于枪管的后端,枪管的后端通向弹膛的前端,包括一只通常偏压枪机至闭锁位置的弹簧的主后坐吸收装置,在缩回行程的操作期间,至少能吸收一部分武器发射时产生的后坐能量,此时排出空的弹壳,在复进行程期间抓取一发待发枪弹并推入弹膛,提供的次后坐吸收装置,其包括最初与主后坐吸收装置共同操作的次后坐吸收系统,当其离开枪膛时,放慢枪机的缩回行程,此后,紧接着进入一个重新啮合的不活动的期间并再次与主后坐吸收装置一道加速所述的枪机的复进行程。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这一类型武器的方法,该兵器含有一个枪身和一个机匣,一个具有侧壁和前、后端的枪机,枪机容纳于机匣内,并适于在闭锁位置和未复盖枪膛的缩回位置之间作往复运动,在闭锁位置,枪机的前端顶压着在弹膛咀部近旁的枪膛,弹膛位于枪管的后端,枪管的后端通向弹膛前端,一个主后坐吸收装置包括一只偏压枪机进入闭锁位置的弹簧,在缩回行程期间的操作中至少吸收一部分武器射击时产生的后坐能量,与此同时排出空弹壳。在复进行程期间,抓取一发待发射枪弹并推入弹膛内,该方法包括控制所述枪机的发射周期,借助次偏置弹簧吸收装置与主后坐吸收装置最初地共同操作,当枪机移离枪膛时的它的缩回行程的预定时间间隔内,使枪机的缩回行程减慢,然后所述的次偏置弹簧后坐吸收装置停止动作,接着经过所述的预定时间间隔后,进入第二时间间隔,在此期间,主后坐吸收装置使枪机减慢直到停止位置,并变换方向,此后,所述次偏置弹簧后坐吸收装置重新动作,以便与主后坐吸收装置共同操作,在枪机的返回行程的预定区间,加速所述枪机返回至其最初的位置。
下面以举例的方式并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速射武器的局部剖视的俯视图,该武器具有往复运动的枪机,在其射击循环内由两个偏置弹簧后坐吸收装置分阶段实施控制,在射击循环的部分时间内,二者共同起作用,而在其它时间内,其中的一个脱离,另一个继续操作;
图2是类似于图1的局部剖视图的俯视图,其比例相同,不同点在于盖板和枪机已被拆开以暴露武器的枪管,后者的支架,枪机放置在上面的导轨和一个抓弹钩组件;
图3仍然是与图1和图2比例相同的另一剖视图,显示武器的正视图,武器带有断开的延伸部分并部分地被剖开;
图4是沿图3中4-4线的截面图;
图5是沿图3中5-5线的截面图,但是比其他图形要大些;
图6是局部俯视图,它的一部分已剖开并显示其剖开部分,并显示了次偏置后坐吸收组件的另一实施例,在此提供了三级后坐吸收,和枪机的加速,而不是两级;
图7是图6所示的三级形式的加大了比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8、9和10是类似于图3的局部正视图,但比例加大,示出了图6和图7的三级组件的发射循环的后坐部分;
图11是类似于图6的局部俯视图,但比例稍加放大,并且局部已剖开,显示其剖面,示出了另外一种两级的偏置弹簧后坐吸收组件,与图1至5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和第五枪机控制阶段,使用了双倍的偏置弹簧;
图12示出了射击循环的后半段,其中枪机由图11的两级组件向前加速;
图13和图14是局部侧视图,局部剖开以侧面显示了图11和图12的枪机返回次序;
参考附图,标号10被选用来表示作为发明主题的武器,而标号12代表装有多排枪弹夹14的握把。一般为类似盒状的长方形的壳体或机匣通常以标号16表示,机匣由前、后壁18和20,底壁22,左、右侧壁24和26,和一可拆顶壁或盖板28。在机匣内部装有系统的所有功能机构。
后壁20显示了装有缓冲垫20B。挡块30位于机匣的前端,它和前壁18外侧的轴环32一起互相配合来固定枪管34,枪管34穿过这三元件轴向对准的开口,这最清楚地示于图3中。在图2、3和4中可以看到,枪管34的后端支承于鞍形座36内,鞍形座通过在底壁22内的扳机槽38向上伸出,形成握把组件的一部分。握把12包括一个中空的通常为延伸的管状套,它通过底壁22内的同一槽38与机匣相通。机匣向外扩大些,以容纳弹夹的上部以及包含在其内的枪弹40(见图1和3)。如图3所示的
握把42如通常的轻武器那样复盖着手柄,当然,常规的弹夹包括某一类型的偏置弹簧(未示出)托弹板,它输送一排枪弹40顺序进入被复进的枪机抓取的位置并被推入弹膛46。
在轻武器10中最显著的改进是以标号48总的表示机身,它置于机匣16的底部,并为枪机44以及大体上以标号50表示的称作“吹后坐吸收组件”提供支承,稍后将详细加以描述机身。机身由穿过两侧壁之间的销53前后固定,其两侧壁限定一对横向隔开的平行的导轨54,枪机置于其上,当枪机向前进入击发位置以及向后进入收缩回位的位置时,在机身上滑动。在其缩回的滑行过程中,枪机抓取并抛出空弹壳,以便为把另一发枪弹推入弹膛作准备。
正对机匣16的底壁后端22,在弹夹14的出现的部位设备次后坐吸收组件50。从结构上来说,次后坐吸收组件可看作置于机身的导轨54之间的机匣的底壁22上,它有一个U形轭56,该轭的开口朝前,如图1和图2所示。轭的支壁58之间,穿过一延伸枢轴60。装于该枢轴销60的是一摇臂62。该摇臂安装于销钉60两端之间的某一部位上,并围绕着由第二根枢轴销64限定的它的下端的轴在图3中的实线和虚线位置之间作往复摆动。以这种方式,摇臂限定了这种类型的杠杆,即该杠杆在其一端具有支点,相反的力之一靠近杠杆的另一端,而另一相反的力位于支点和杠杆的另一端之间。一支杆66自轭56的横架68向后伸出,它穿过横架的横腹板72内的开口孔70,如图3所示。在轭56的横架68的后表面和横架的横腹板72之间是一压缩弹簧74。摇壁62在实线和虚线位置之间关于枢轴销64的运动引起轭作往复运动,从而交替地压缩和松弛受缩弹簧74。应注意的是,摇臂的上端如图1和2所示是叉开的,以便安装滚柱76,该滚柱76置于枪机44的后表面78和下侧面或底部80上。其安置的方式和理由由下面讨论。
板机组件装于导轨54之间的机身48内,以标号82总的予以表示,
它包括板机本身,在先提到的支承枪管后端的托板36,一个叉形击发阻铁86,一根弹簧88和枢轴90、92。安装的扳机84相对于横轴可作枢轴运动,这种枢轴运动是围绕板机槽38内的枢轴销90而在图3中的实线和虚线的位置之间进行。用类似的方式,击发阻铁86在其两端上的枢轴销92上作适于摆动的固定,枢轴销92通过托板36。阻铁的分叉臂94如图2所示沿着鞍形座的侧面向后延伸,并适于与机身48的导轨54的切口部分96相配合。当这两臂象这样的时,即被致动或处于图3的实线位置,限定了前述导轨54的连续性,枪机44的其上滑动,当枪机自虚线位置向前运动从弹匣14抓取一发枪弹,并推入弹膛46,在此枪机以实线表示。反之,在如图3虚线所示的枪机44的击发了的位置,置于机匣底部的一对弹簧88的作用是向上地偏压分叉臂的后端,伸出导轨54的平面(虚线位置),从而起到了横向间隔的支柱作用,挡住枪机向前的运动。这也是板机84的虚线位置。当扳机被拉回到它的实线位置,位于枢轴销90后面的向上的凸缘98绕着销反时针的旋转,并与阻铁的前端啮合,并提起阻铁的前端,在由弹簧88施加的偏压相反方向,降下阻铁的后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分叉的臂94返回到图3所示的实线位置,位于导轨54的平面上,从而去除阻止枪机向前运动的阻挡,以便装在弹簧排列杆102的主后坐弹簧100能够将枪机推入发射位置。
当枪机由主后坐弹簧100驱动向前至弹膛46,首先发生的是枪机将从弹匣14的顶部抓取一发枪弹40,由于向上凸出于弹匣的纵向延伸肋104(图3和图5)在弹匣顶部的反向卷折的舌片106之间运动,弹夹顶着枪机推杆上的偏置弹簧的作用保持枪弹托弹板定位,并向上托起枪弹,推杆除外的所有这些细节在图1、图3、图5中能够最清楚地看到。当位于托弹板上的下一发枪弹被从弹匣上取出时,在其下的托弹簧或在托弹板上的下一发枪弹限定于一引导枪弹进入弹膛的斜面上,肋104前端装有击针108,击针108是作用于与包含底火的枪弹的头部。
枪机由其后端的主后坐簧100及次后坐簧74一起施加的偏压向前,当枪弹位于弹膛46设置于其内的枪管尾端部并停止在弹膛时,间歇作用的次后坐簧推动击针撞击包含在枪弹头内的底火,当然,这样一来枪弹以普通的方式击发。应注意到随着主后坐簧100越来越伸长,对着枪机施加的向前的推力越来越小,次后坐弹簧74重新起作用,加速枪机返回进入待发位置。
如图3和图4所示,枪机有从一端至另一端延伸的纵向延伸开口110,该枪机下侧的一部分挖空,形成如图5能够最清楚看到的拱形槽112,当枪机运动至其实线待发射位置时,枪机放置在枪管34的上面并容纳枪管的顶部,击针108被置于槽的封闭端,随之肋104从弹匣和取弹钩114和116顶出枪弹,这从图1和图5可以清楚地看出。弹簧排列杆102松松地插入开口110,并自枪机30向后延伸至机匣的后壁20。在枪机前、后移动期间,枪机的导引不是弹簧排列杆在起作用,而是在机匣底部的导轨54和94、机匣的侧壁24和26和形成于盖板28下侧的导轨118(图4和图5)导引枪机。开口110自枪机后端至其前端稍后的一位置被扩大成同样的孔,并与环绕弹簧排列杆的环状空间122一道提供弹簧的顶压台肩120,弹簧的顶压台肩120与环绕弹簧排列杆的环形空间122一道容纳主后坐弹簧100。因此,如图3所示,当枪机在后坐行程向后运动时,杆102保持固定,同时弹簧顶压台肩压缩环绕在杆102上的弹簧100。
现在暂时离开主题谈别的内容,这是值得的,即在该结构中,类似于弹簧100的一根后坐弹簧用来吸收枪机的后坐能量,阻止枪机并在枪机撞击后壁上的缓冲垫20B之前使枪机改变运动方面,枪机不得不非常轻并且具有很小的质量,或者后坐弹簧不得不非常强或非常长,其结果使得武器很长。遗憾的是,尤其是在自动武器中,在这个问题上,选择的余地很小。
例如,枪机很重以及使用很强的后坐弹簧和在短距离内使枪机反向,这将导致射击循环特别迅速,以致不可能抽取和排列空弹壳,足够快地输送一发未发射的枪弹。反之,在短的距离内使用轻的枪机和弱的后坐弹簧来阻止枪机并使其反向运动,不仅不能解决非常的快的速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枪机不能够抵抗枪上的压力,而会过早地打开,这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对于高能量弹药象0.22薄壳大容量枪弹更是如此。
以举例的方式说明上述各点,一种非常普通的机枪,即所谓9毫米UZI。它有17英寸长,每分钟射击650发枪弹。经过良好的训练,这种射击频率是能够控制的。把武器缩短至13英寸,射击频率可提高到每分钟1500发,这对于速射武器专家来说,甚至也难于控制它。因此,到目前为止,所有具有单根后坐弹簧的这一类武器都使用相当重的枪机,并在长的距离上运行,同时后坐力消失,其结果使武器很长,然而,在另一方面,人们需要的是具有合适的射速并能够控制的武器。
已经提到过的独特的问题是涉及目前的0.22大容量枪弹,该弹的壳薄并且很长,除此之外使用了慢燃火药。与快燃火药相比,慢燃火药的一个问题是因为它很“脏”,这意味着它将在枪管内留下相当多的残存物。受小口径枪管内的空间限制,要求用于排放过高压力的通道是很小的,这个基本的后果是,在发射30-40发枪弹后容易引起堵塞,造成武器失效。本发明的两级或多级纯机械装置排除了与气体操作装置相关的困难,这种方式下面将详细加以讨论。
如前面提到过的,使0.22大容量枪弹避免在由于这种弹药产生的过高的枪口压力下破裂,其关键是,使枪机保持闭锁,直至枪口压力已减至远低于普通壁厚的枪弹可以承受的不致破裂的压力水平。参照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通过简便的增补由主后坐弹簧100与在先描述的次弹簧后坐组件一道施加的偏压而实现这种纯机械装置,与此同时,获得重的
枪机质量的优点和使枪机以“停止”位置开始运动,直至保持其瞬时地闭锁所需的辅助的力。起作用的是,滚子76顶靠着枪机的后端,此时枪机通过次后坐弹簧组件顶靠着保持未发射枪弹在其内的枪膛,该弹簧具有选择的弹簧常数,与起动惯性力共同操作使枪机运动,并借助主后坐弹簧100的作用使枪机保持瞬时闭锁,其时间长到足以使枪口压力下降到使发射后的弹壳将不被吹裂的水平,在此,剩余压力仍然足以使对着弹簧74和100联合的偏压的枪机开锁。应注意的是,弹簧力和需要使枪机移动的所需的力之间的共同配合是这样选择的,即与枪弹击发有关的反作用力是不足以使枪机从枪膛移开,直至压力下降到所需要的水平,同时,一旦枪机的静止惯性被克服,在装置内留下的足够的剩余压力克服由主后坐吸收装置和次后坐吸收装置施加的合力使枪机缩回。在部分后坐行程上,两个后坐吸收装置共同作用比一个主后坐吸收装置快得多的使枪机减慢速度,其结果是使枪机的行程短多了,相应地使武器的总长缩短。借助次后坐弹簧74的辅助偏压使枪机闭锁,一些轻的枪机也可采用,仍可保留高的枪口压力。
现在,两级偏压弹簧后坐机构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整个次偏压弹簧后坐组件在枪机向后移动一段预定距离之后失去作用。其失去作用发生在当滚子76滚离枪机后端并且落至枪机下方,在此,对于枪机的进一步移动,仅产生很小的滚动摩擦力。换句话说,在次后坐组件执行其最初的协助主后坐组件的作用后,枪机则处于瞬时闭锁状态,直至过高的枪口压力下降至使枪机能够安全开锁,不致引起弹壳破裂,此后,以同样方式与主弹簧后坐装置共同配合,当枪机缩回并且抽出空弹壳时,减慢枪机的向后的运动,同时吸收足够的后坐能量,剩余的后坐力由主后坐吸收装置单独吸收,然后次后坐吸收装置基本上不操作,而由主后坐吸收装置承担。这样一来,次后坐吸收装置不会起到使枪机快速返回到击发装置、提高射速的作用。此外,枪支适应性强,甚到在枪机的复进
行程中,枪支也易于控制,在枪机需要额外的“推力”抓取一发新枪弹和推入弹膛时,次后坐吸收装置再次起动,加速枪机返回至发射位置。这样,甚至武器的总长度比使用单根后坐弹簧的自动武器要显著地短,其射速不快,并且能够完全预以控制。事实上,虽然关于它们的特定理由尚不清楚,然而,次后坐吸收装置在某些方面消除了自动武器在其发射时出现的一些弊端。熟练的射手或速射武器用参考附图在前面描述过的装置,比使用相同的弹药的其它可比较武器能够获得更密集的射击精度。
应注意到更重要的是,上面描述的两级后坐吸收装置,在使用0.22口径大酒瓶型弹药方面,由于该枪弹壁薄而且装药量大,同其它0.22口径枪弹比较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也可以用于其它类似的武器上,例如,前面提及的UZI,通过把现在的次后坐弹簧装置附加到通用的主后坐弹簧装置上可使UZI能够制成更短、更紧凑,也更易于控制,并能获得更高的射击精度。事实上,上面参照附图叙述的多级后坐吸收装置,可容易地采用到更普通的武器上,甚至象猎枪这样的武器,尽管在自动武器发射薄壳大酒瓶枪弹上已达到了其效用的顶点。
考虑到实用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同样地应用到其它速射武器和武器中的是枪的独特的设计,这种设计允许在盖板卸下以后,枪机、两级后坐吸收装置的主级后坐吸收装置、抓弹钩可作为一个整体取下。这些拆卸工作可以很快地予以完成,并且可以用新的或者修理的组件邓代全部组件,武器可以立即恢复使用,而损坏的或有缺陷的零部件可以修理。例如在战斗中,步兵甚至可以携带备件。
抓弹钩114和116固定于击针108上,并与装有枪机底部的衬套124并排放置,如图3和图5所示。该衬套是圆柱形的,并由一销钉(未示出)固定在沿枪机底部的纵向孔126内。很明显,因为击针是衬套124的一整体部分,插入件可从枪机卸下予以更换,仅需要1、2分
钟即可,故更换损坏的击针是一件容易的事。
抓弹钩114和116枢轴地装于销钉128上,以便在图2所示的伸展位置和在图3与图5所示的收缩位置之间运动。设置在衬套内的弹簧130通常偏压抓弹钩使其进入收缩位置。抓单钩116位于枪机的侧面,与在机匣右侧壁24上的空弹壳抛出口132相对,抓弹钩具有内缘,形成一个向前和外弯曲的凸轮表面134L(图2),适合于从其缩回位置进入伸展位置,从而啮合和抱住弹壳的头部136。另一方面,抓弹钩114设置靠近空弹壳抛壳口132的枪机右侧的切口138内(图2和图5),并具有其类似向前和向外的弯曲凸轮表面138的内边缘,凸轮表面包括与其共同操作的缺口,以限定钩子140。它的斜面134R,象另一抓弹钩上的类似斜面134L一样,当枪弹进入枪和位于弹膛46时,抱住弹壳的头部并进入其伸展位置,然而,当枪机闭锁,击针撞击枪弹而击发时,钩子140位于弹壳的头部后面,因为弹簧130的作用,钩子140稍微后移一些,停留在邻近枪膛的枪管后端的一般的锥体表面142上面。这恰好使弹壳足够地侧向向外伸出面超过枪弹头部136,并且把弹拉出弹膛,而不管枪弹发射与否。换句话说,枪口压力不会使弹壳退出弹膛而进入抓弹钩能够将其抓住的位置,因为如果这是需要的话,则它将不可能抛出未发火的枪弹。抓弹钩116的作用是保持住用抓弹钩114的钩子140钩住枪弹的头部,当弹壳被向后拉时,不再由弹膛限定其侧向运动。当枪机携带空弹壳或未发射的枪弹在其后坐行程中向后运动时,无论是空弹壳还是未发射的枪弹存在,枪弹最靠近抓弹钩116的边缘将撞击弹匣顶上的另一个倾斜的舌片144,该舌片伸出于托弹板之上。倾斜舌片144形成一固定的支片,其作用是使左侧的抓弹钩伸展开并向侧面移动,以抓取弹壳。同时,弹壳头部136的右侧仍由右侧抓弹钩114的钩子140钩在后面,在弹壳相对于由倾斜舌片144限定的支片继续后移时,右侧抓弹钩114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它使枪弹或弹壳向一侧回转,并抛出空
弹壳排出口132,在那里,抓弹钩114不再钩住枪弹或弹壳,任其自由降落,所有这一切在图2中清楚地展示出来。
在图1中可以看到,有一拉伸弹簧146一端接到盖板28的前端的支撑环148,在其下侧的拉伸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到板机杆150上。该杆整个地在机匣的后端延伸,在此它通过在后端壁20的孔152露出,并配备手柄156。在扳机杠杆的前端,在靠近弹簧146钩住的地方是构成整体的支环158,其后边缘与枪机侧面上的朝向前的凸肩160啮合,如图2所示。顶着由拉伸簧146所施加的偏压后拉扳机杆时,使得扳机进入图1和图3中虚线所示的扳上了的位置。在此,击发阻铁的臂94自扳机前部弹起,扳机杆被释放转而向前进入实线位置。扳机杆的移动被限制在枪机顶部及盖板下侧的铣削出的槽162内。
一个使用短枪管及高能弹药的速射武器其噪声如此之高以致不配带某种耳朵保护装置是不能进行射击的。在这种情况下,图1、2和3示出的特殊形式的武器配备有装于枪管上的常规的消声器164。
在图6至14示出的是后坐装置的其它实施例,下面将详细加以介绍。这些实施例中使用了往复式枪机和已结合图1至5详细地加以说明和叙述并包含在其内的普通类型的主后坐吸收组件,因此,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些相同的机械结构将不再加以叙述,尽管主要的零件使用前面已确定了的标号。
下面参考图6至10,以总的标号50′表示的次后坐吸收组件已示出,它与图1至5中的组件50不同之外在于它由两个连续级的后坐吸收组件,而不是仅仅一个。换句话说,当图1至5中的实例包含总数为两级后坐吸收组件,即一个次组件50和另一个主后坐吸收组件,这一种总数为3个,其中的两个包含于次组件50′中,第三个是普通的主组件。总述图6至10,特别是最后的三个附图,将立即显示出这些实施例起着“双重”次后坐吸收组件的作用,并在三个连续的递增的后坐吸收
组件而不是两个后坐吸收组件中,在枪机反向之前,枪机停止运动。首先,正是最前面的和通常的主后坐吸收组件起到减慢枪机运行的作用,这里,枪机受到由爆炸枪弹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影响。随着该作用力强度减小,第一次后坐组件停止操作,第二次后坐组件操作,同时,主后坐吸收组件仍然起作用。最后,三个后坐组件中的第二个不操作,随后,由主后坐吸收组件独自操作,完成使枪机减慢直至停止并转换其方向一系列操作。然后,又一次重新开始其返回的行程,当由主后坐组件施加的弹簧偏压力开始减小并从弹匣抓取待发枪弹时,第二后坐主件又一次与主后坐吸收组件配合使枪机加速运动。接着,第二后坐组件不操作,三个后坐组件中的第三个与第一个配合,此时,靠这两个后坐组件沿枪机运行方向连续加速枪机,把枪弹推入弹膛。
也许改型的次后坐组件50′最清楚地示于图7中,在此,它被视作进一步公开的一对后坐组件202和204,在枪机向后运行过程中,后坐组件在枪机运动方向上分隔开,一个在另一个的后面。后坐组件202和204均包括分别以标号206和208表示的U形轭,两者开口都向前。轭206包括两个横向成型支臂210和212,两个支臂的后端由类似于图3中的元件68的横向构件214连接,以相同的方式,轭208具有由横向构件220相互连接的分开的臂216和218。
每个轭的前述的支臂的自由端之间有横向延伸的枢轴销60′和60″销住轭206和208。摇臂62′在其下端和上端222和224的居中位置被枢轴地安装在销60′上,以便能够从图6至9所示的最前位置摆至图10所示的最后位置。从图7可见,后组件202的摇臂62是分叉的,以便容纳即将介绍的前组件204的有关零件。以类似的方式,前组件204的摇臂62″在其下端226和上端228的居中位置,适于摆动地安装在枢轴销60″上。在图6至8所示的最前位置和图9至10所示的最后位置之间摇臂62″的摇动完全类似于在图3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的摇臂62的
摆动。
摇臂62′和62′枢轴摆动的轴线是由枢轴销64′和64″分别限定,两枢轴销安装在机匣的底部,其位置是通过图7所示的两摇臂的下端222和226,再次与图3中的枢轴销64有许多相似之外。杆66′和66″分别从前轭和后轭的横构件214和220向后伸出,在此,它们穿过在横向延伸的弹簧支撑板上的加大的孔,类似于图6中的72′所示出的一个。第二个这样的开孔支撑板放置前杆66″,图中未示出,然而,其类似于在图1、2和3中标号72所示部位中的一个。在每个轭的横构件和这些支撑板之间安装的是压缩弹簧74′和74″。如前所述摇臂62′是分叉的,以限定分隔开的支臂230和232,支臂230和232并排地通过前组件204的杆和弹簧。销234在前面提到的摇臂62′的支臂之间延伸,摇臂62′装有滚子76′以便转动。另一方面,前组件204的摇臂62″显示出是单块构件构成,但在其上端228开有槽,以容纳安装于销子238上的滚子76″。
从功用的观点方面看,前组件204的作用类似于图1至5的单个次组合件50。出于同样的考虑,后组件202的作用也是如此,除了未起到保持枪机顶靠着枪膛的作用以外,与此同时枪口压力减至枪机可安全地开锁的水平。换句话说,一旦枪机远离枪膛,由组件204和202所提供的阻止作用非常相同,但事实上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因而提供的枪机控制范围上不能单独使用前面的组件和主后坐装置来实现。特别是,前组件204的弹簧74″具有远大于后组件202上的弹簧74′强度的优点。在枪机收缩行程期间,前组件204起到把枪机保持在紧压靠着枪膛的作用,并与主后坐装置共同操作来减慢枪机的速度和吸收反作用力,其时反作用力是最大的。一旦这过大的反作用力被吸收并且降至更适当的水平,此后由组件202限定的相对弱的后备装置承担着与主后坐装置共同完成任务。这样的“分工”在枪机返回行程显得更为显著。在此,最后
的“推动”必须把新的枪弹推上弹膛内,而需要最大的推动力。这时,具有相当强的弹簧组件204承担较弱者202的工作,并与主后坐装置共同操作(在此主后坐装置甚至较弱)完成射击循环。当然,并非说组件202和204不能够相同或者甚至靠后的组件202不能比靠前的组件204强,然而,把前者做得比其他两个强是有利的。
图8、9和10详细地示出了射击循环的后坐部分。已述及前组件204执行的主要任务是与图1至5实例中的与主后坐吸收装置共同起作用的情形相同,此时,后组件202保持不起作用,在图9中,业已看到前组件204已经脱开,由后组件202起作用。最后,在图10中,次后坐装置50′的组件202和204已经脱开,留下的剩余后坐力由主后坐装置吸收。
在介绍示于图11-14的第二种改型方案之前,应提及的是,在枪机的底侧提供有停止的结构或凹槽,这样,两滚子76′和76″能同时啮合,然后,前组件和后组件以及主后坐装置互相共同起作用,而不是顺序地如图8、9和10所示的那样。然而,这样做是存在缺点的,在许多情况下,枪机不得不做得很长,从而加长了武器的总的长度。一个更好、更实际的解决办法是提供较大的后坐阻力和后坐循环开始使枪机放慢速度以及在后坐循环的末尾阶段使枪弹加速插入弹膛,所有这些都不会增加枪机的长度的措施业已呈现于图11至14的改进方案中,现将作详细介绍。
此外,代替次后坐吸收装置的是一对组件204和202,它们如图6至10所示前后设置,以便顺序操作,两个相同的组件是这样设置的,即它们的是便于共同起作用,推顶枪机的后表面,但是在不起作用时,它们即进入枪机的不同表面,这些表面基本上与枪机的运动方向平行。如已示出的那样,它们从枪机的后表面进入不同的两表面。显而易见,它们可以在顶部和底部起相同的作用,或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在顶部或底
部和一端面。然而,在枪机的相对的两表面上安装这些组件是有一定优点的,并且最好机匣做得宽些,至少能容纳次后坐吸收组件,而不会受其他必要的部件的干涉。另一方面,如果组件的一部分停止在武器的上部,那么瞄准等等方面会受到干扰。
该实例50″分别包括在组件202′和右组件204′,它们分别横向间隔地安装地与枪机并排的对置位置。滚子252安装在摇臂256上,摇臂256是右组件202′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以同样的方式,滚子254及其摇臂258组成左组件204′的一个元件。滚子252通过销子264可旋转地安装到其臂256上,如图12所示。在此,以同样的方式,左组件的滚子254通过销子266可旋转地安装在摇臂258上,如图12和14所示。轭268的端部被销子270销在摇臂256中间部位,而轭272也同样地由销子274销到摇臂258上。与滚子252对置安装的摇臂256的端部适于枢轴转动地装配到沿枪机右侧延伸的由销子276限定的垂直轴上。以类似的方式,在枪机的左侧,与装配的滚子254对置的摇臂258的端部如已示出的那样适于枢轴转动地安装到销子278上。自左轭272的横杆280部分向后延伸的是杆282,杆282容纳于机匣后壁20′上加大的孔284内。类似地,杆286被固定在轭268上的横杆的适当位置上,向后伸出通过机匣后壁20′上的加大的孔288,如图11和图12所示。机匣后壁和轭的横杆部分分别地限定了压缩弹簧290和292的支撑空间,两弹簧分别适于装有右面和左面的组件202′和204′的杆上。
当然,这两个并排的组件的操作与图1至5中构成发明主题的单个的组件基本相同,除了两个(202′和204′)一起工作保持枪机44紧压着枪膛并且在射击循环的后坐行程期间,当枪机带着空弹壳自枪膛开始移开时,阻止枪机的最初的推力。以类似的方式,在枪机返回的行程,当枪机抓取一发新弹插入弹膛以便加速这一阶段的射击循环时,两个组件共同操作。以特殊形式表示的两个组件,在后坐行程同时脱开,当然,
这种情况并不是需要的,即通过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摇臂的长度,变更滚子的相对尺寸或重新设置枢轴或三种方式全部采用,而使一组件相对于另一个在不同时间内脱开或重新啮合,虽然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
图11和14的变型在一些应用中是理想的,例如,有很大后坐力的猎枪、重的弹壳和其他复杂情况即常常需要两个分组件202′和204′同时工作的强大的力,而靠应用由类似于图1至5设置有较重弹簧的单根次弹簧偏压后坐组件其效果是不会令人满意的。另一方面,单从空间上考虑,与单个重的且需要占更多空间的后坐组件相比较往往要求使用两个较小的和较轻的后坐组件。
借助于如上参考附图所述的分级后坐吸收装置,可获得一些理想的结果。借助最初的结合阶段保持枪机处于闭锁位置,非常紧凑的装置使枪膛有效地被控制住,直至压力降至枪机可被安全打开的水平,甚至在薄壳弹加大装药量的情况下被使用,如果枪机过早地打开,也会象那样的吹裂弹壳头部。该分级装置已被证明能有效地承受由于加大装药量造成的过高枪口压力,为了防止枪机过早地开锁而不会排泄一部分高压气体。
尽管绝不在任何方面仅限使用加大装药量的现代薄壳弹,然而这种分级、无气后坐吸收装置特别适合于上述的这种使用情况、归入“第三类”的那些速射自动武器通常是笨重、难于控制和射击精度差的。提高精度的关键是利用分级装置而获得,由此构成的发明主题的本质在于多级连续共同操作和共同作用,甚至在枪膛已被打开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一个非常短的距离内迅速阻止枪机后移,与此同时,单级后坐吸收装置本身可以吸收余下的反作用力。尤其应注意到,在枪机非常迅速地向后运动,并自弹膛抽出以及排出空弹壳期间,两个或多个偏压弹簧装置共同作用,减慢枪机的后坐的运动,从而延长了开始的半个射击循环。在后半部分射击循环期间,在枪机返回行程中发生的情况也是同等重要
的。代替单级的偏压弹簧来使枪机返回至其发射位置,已脱开的单级或多级装置重新结合以加速枪机的返回并提供附加的推力。在此非常重要的时刻,因为抓取一发新的枪弹,由于其装药量和弹头的缘故要比空弹壳重,并且要把它推入弹膛,这种附加的“冲力”是尤为需要的。如果没有这种分级后坐吸收装置,就不得不使用重得多的后坐弹簧,因此常常把射击循环加速至不能够实施排出空弹壳并抓取一发新弹这一系列机械性的动作。
以另一种方式观察该后坐吸收装置,在发射循环期间,它至少由五个控制枪机运动的不同阶段组成,其中两个控制阶段仅包括象它以往那样的单个偏压弹簧组件的作用,即使得枪机停止,转而改变其运动方向和使枪机复进。另一方面,在第一控制阶段,不少于三个元件共同操作以使枪机闭锁,直至枪口压力减至枪机可安全开锁的水平。首先,虽然不是绝大多数,但在现有的往复式枪机类型的武器中也有许多主偏压弹簧组件,在枪机闭锁并保持一段时间间隔期间,和由于枪机本身的质量以及其处于的“休息”状态需要一定的附加力(除了使其保持运动的力以外)使其运动,次偏压弹簧组件同主偏压弹簧后坐组件共同作用。这样,第一阶段是这样的,即第一和第二偏压弹簧后坐组件相互共同操作并借助枪机本身的质量来保持其闭锁,直至枪口压力减至枪机能够安全地开锁的水平。
在第二控制阶段,枪机开始移动,需要克服其启动摩擦力的最初的力已被克服。在早期的运动期间,枪机抽出空弹壳也消减了一些在弹膛内的爆炸所产生的力。不过,它仍然以其最快的速度离开枪膛向后移动,附加的阻力是希望用来减慢枪机的速度。在这期间,两个或更多个偏压弹簧后坐组件相互作用以减慢枪机的运动。
在第三控制阶段中,这是,差不多是两级或多级组件中之一正在相互一致作用使枪机的运行速度放慢至单级可以接受的水平,则脱开该系
统,基本上变为不操作,而由保留的单级后坐组件使枪机减速至停止。
第四阶段是单个偏压弹簧组件起作用,但是作用于相反方向上,即开始使枪机返回到闭锁位置。如前面提到过的,第三和第四阶段是常规的,并几乎是由全部现存的单级偏压弹簧后坐吸收装置实施。
第五阶段又是一次独特的阶段,该阶段包括了不操作的组件又一次与一个始终保持作用在枪机上的一个组件共同作用,以帮助枪机抓取一发新的未发射的枪弹,当枪机紧对着枪膛时,把枪弹插入弹膛。由于这些组件以刚提及的方式互相共同作用,枪机返回行程只在发射循环的仅有后坐吸收装置作用在其上时加快速度。当然,总的效果是,在开头半个射击循环期间,当枪机受枪管内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影响以最快速度运动时,枪机被阻止放慢速度,但是在后半个射击循环,当枪机仅有后坐装置作用在其上时,枪机加快其运行速度。这样,整个射击循环时间将保持大体相同,而且不会加快至发生问题的程度,然后,半个循环时间间隔采用最先进的方式将可以显著地改变。还有,如已介绍过的,可以通过设置两个或多个偏压弹簧组件而添加辅助控制循环,这些偏压弹簧组件顺序地脱开和再起作用。
最后,对本领域专业人员来说,从在此已被公开的内容,将容易地确定可设计出次后坐吸收装置的其它结合形式,它能够与主后坐吸收装置共同作用控制枪机的运动。在枪机一部分向后和向前的行程时期,此时允许全部由主后坐吸收装置本身来操作,使枪机减慢至停止并改变其方向。
Claims (10)
1、一种具有往复运动枪机的武器的后坐装置,包括一个机身(48)和一个机匣(16),一个装于机匣(16)内的枪机(44),枪机具有侧壁、前端和后端(78),枪机适于在闭锁位置和收缩位置之间作往复运动,在闭锁位置,枪机的前端顶靠在邻近弹膛(46)咀部的枪膛上,弹膛位于枪管(34)的后端,枪管的后端通向弹膛(46)的前端,主后坐吸收装置包括通常偏压枪机(44),使其有效地进入闭锁位置的弹簧(100),该弹簧在收缩行程至少吸收一部分发射武器所需的能量,与此同时抛出空弹壳(40),在复进行程,抓取一发待发枪弹(40)并把其推入弹膛,其特征在于,配置的次后坐吸收包括一个次后坐吸收系统(50,;50′;50″),在枪机移离枪膛时,适于最初地与主后坐吸收装置(100)共同作用使枪机(44)在收缩行程放慢速度,其后紧随一个重新啮合的静止不动的期间,并且再一次与主后坐吸收装置(100)共同操作加速所述枪机(44)的返回行程。
2、按照权利要求1的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次后坐吸收装置包括两个次后坐吸收系统(50′,;50″,)每一个系统在收缩行程使枪机放慢速度,在枪机复进行程,使其加速。
3、按照权利要求2的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次后坐吸收装置(50′,50″)起类似的作用,使枪机在收缩行程放慢速度,在复进行程使其加速。
4、按照权利要求2的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次后坐吸收装置(50′,50″)顺序操作,使枪机在收缩行程减速,在复进行程加速。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中之一的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次后坐吸收装置(50;50′;50″)包括一个杠杆臂(62,,62′,62″,256,258,),其一端连接到枪身(48),并由弹簧(74,;74′,74″,;290,292,)推压与枪机(44)的后端啮合,此时,枪机位于所述闭锁位置,所述弹簧(74,;74′,74″,,290,292,)与上述主后坐吸收装置的弹簧(100)共同最初地阻止枪机(44)的后坐,然后弹簧受压以减慢枪机(44)的收缩行程,枪机(44)在所述收缩行程转动杠杆臂(62,;62′,62″,;256,258,),在所述收缩行程期间,直至杠杆臂与枪机(44)的后端(78)脱开,并与受压弹簧一道保持静止,在复进行程期间,枪机(44)允许杠杆臂(62,;62′,62″,;256,258),在压缩弹簧(74,;74′,74″,;290,292,)的作用下反向旋转,以便杠杆重新啮合板机(44)的后端,联合的弹簧加速枪机的复进行程。
6、按照权利要求5的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枢轴销(64,;64′,64″,;276,278)把杠杆臂(62,;62′,62″,;256,258,)一端枢轴连接到机身上,抗摩擦力装置(76)固定于另一端,包含所述弹簧的杠杆致动装置(56,66,68,74,;206,208,210,212,214,216,218,220,66′,66″,74′,74″,;268,272,280,282,286,290,292,)枢轴地连接到杠杆臂的中间端。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抗摩擦装置包括一个定位的滚子(76),在所述臂运动而进入不活动位置时,该滚子适于沿枪机(44)的后端(78)滚动,并在滚离枪机(44)的后端(78)后进入枪机的侧壁。
8、按照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次后坐吸收装置(50,;50′,;50″,)在枪机收缩并自击发的枪膛排出空弹壳期间使其减速。
9、按照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后坐装置,其特征在于,次后坐吸收装置(50,;50′,;50″,)加速枪机(44)的复进行程,与此同时,所述枪机抓限一发未击发枪弹,并把它推入枪膛。
10、后坐装置的操作方法,该武器包含机身(48)和机匣(16),容纳于机匣(46)内的枪机(44)具有侧臂和前、后端(78),枪机适于在闭锁位置和枪机(44)收缩位置之间作往复运行,在闭锁位置,枪机的前端顶靠在弹膛(46)咀部的枪膛上,弹膛位于枪管(34)的后端,枪管的后端通向弹膛(46)的前端,主后坐吸收装置包括在收缩行程正常地偏压枪机(44)使其进入闭锁位置的弹簧(100),并至少吸收一部分发射武器所需的后坐能量,与此同时,抛出空弹壳,在复进行程抓取一发未发射枪弹(40),并把它推入弹膛,其特征在于,在收缩行程的预定时间间隔内,在枪机移离枪膛时,所述枪机(44)的发射循环最初地受由装配的次偏压弹簧后坐装置与主偏压后坐装置(100)的(50,;50′,;50″)共同作用予以控制,以放慢枪机(44)的后坐行程,然后,随着所述次偏压弹簧后坐吸收装置(50,;50′,;50″)不起作用的预定时间间隔结束,经历第二个时间间隔,在此时间间隔内,主后坐吸收装置(100)已使枪机(44)减速至停止运动,使其反向,此后,使次偏压弹簧后坐吸收装置重新起作用(50,;50;,;50″),以便与所速主后坐吸收装置(100)共同作用,在其复进行程的预定时间内,加速所述枪机(44)复进行至初始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4012987A | 1987-04-20 | 1987-04-20 | |
US040,129 | 1987-04-20 | ||
US040129 | 1987-04-20 | ||
US161195 | 1988-02-26 | ||
US07/161,195 US4938116A (en) | 1987-04-20 | 1988-02-26 | Recoil system for weapons with a reciprocating breech block |
US161,195 | 1988-02-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88102314A CN88102314A (zh) | 1988-11-23 |
CN1024716C true CN1024716C (zh) | 1994-05-25 |
Family
ID=26716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88102314A Expired - Lifetime CN1024716C (zh) | 1987-04-20 | 1988-04-20 | 具有往复运动枪机的武器的后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4938116A (zh) |
EP (1) | EP0288244A3 (zh) |
JP (1) | JPS6438599A (zh) |
KR (1) | KR880012980A (zh) |
CN (1) | CN1024716C (zh) |
AR (1) | AR244426A1 (zh) |
AU (1) | AU608826B2 (zh) |
BR (1) | BR8801874A (zh) |
DK (1) | DK214988A (zh) |
GB (1) | GB2204111B (zh) |
IL (1) | IL86122A0 (zh) |
NO (1) | NO881686L (zh) |
PT (1) | PT8727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64534A (en) * | 1987-04-20 | 1992-11-17 | Royster John L | Secondary recoil absorption mechanism for use on a firearm |
JPH04147800A (ja) * | 1990-10-08 | 1992-05-21 | Aida Eng Ltd | プレス機械 |
DE4125148A1 (de) * | 1991-07-30 | 1993-02-04 | Gerold Domhan | Abzugseinrichtung fuer schusswaffen |
US5457901A (en) * | 1994-01-12 | 1995-10-17 | Gernstein; Terry M. | Recoil absorption means for a shotgun |
IT1318167B1 (it) * | 2000-07-14 | 2003-07-23 | Bresciana Armi Fabarm | Fucile semiautomatico a funzionamento inerziale |
US6715399B2 (en) * | 2002-02-14 | 2004-04-06 | Rolin F. Barrett, Jr. | Firearm bolt assembly |
US20080121096A1 (en) * | 2002-03-14 | 2008-05-29 | Jeffrey Hajjar | System and method for loading and feeding a shotgun |
US7201094B2 (en) * | 2002-06-07 | 2007-04-10 | Gamma Kdg Systems Sa | Firearm with enhanced recoil and control characteristics |
US7299737B2 (en) * | 2003-12-03 | 2007-11-27 | Snake River Machine,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action system for a firearm |
US7770507B1 (en) * | 2003-12-03 | 2010-08-10 | Snake River Machine,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action system for a firearm |
US7131367B1 (en) * | 2005-04-26 | 2006-11-07 | Enidine, Inc. | Hydraulic bolt buffer for firearm |
US7743543B2 (en) | 2005-10-06 | 2010-06-29 | Theodore Karagias | Trigger mechanism and a firearm containing the same |
IL175232A0 (en) * | 2006-04-26 | 2007-05-15 | Silver Shadow Advanced Securit | Assault pistol rifle |
US7934443B1 (en) * | 2007-04-05 | 2011-05-03 | Bennett Keith A | Magazine for 22 caliber conversion kit and 22 caliber firearm |
US8176668B2 (en) | 2008-11-17 | 2012-05-15 | Nathan Simms | Recoil reducer for use with a firearm |
CA2765151A1 (en) | 2009-06-22 | 2010-12-29 | Ra Brands, L.L.C. | Gas plug retention and removal device |
USD661364S1 (en) | 2010-06-21 | 2012-06-05 | Ra Brands, L.L.C. | Gas block |
CN102155862B (zh) * | 2011-01-04 | 2016-03-23 | 王志彬 | 膛内活塞自由后坐式——自动武器的新的自动原理 |
US9217614B2 (en) * | 2011-02-11 | 2015-12-22 | Jorge Pizano | Firearm having an articulated bolt train with transversally displacing firing mechanism, delay blowback breech opening, and recoil damper |
US8661963B2 (en) | 2011-02-11 | 2014-03-04 | Swetal K. Patel | Recoil system and method for upper receiver |
US9377255B2 (en) | 2014-02-03 | 2016-06-28 | Theodore Karagias | Multi-caliber firearms, bolt mechanisms, bolt lug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
RU2610177C1 (ru) * | 2015-11-05 | 2017-02-08 | Станислав Святославович Сагаков | Автомат без отдачи |
CN108627046B (zh) * | 2017-03-16 | 2020-09-15 | 罗涛 | 一种采用液体发射药的无弹壳自动武器实现方法 |
US11204210B2 (en) * | 2018-08-21 | 2021-12-21 | Osprey Armament, LLC | Semi-automatic rifle and retrofit magazine |
US10809031B2 (en) * | 2018-09-14 | 2020-10-20 | WHG Properties, LLC | Linear trigger mechanisms for firearms |
US11067347B2 (en) | 2018-11-30 | 2021-07-20 | Theodore Karagias | Firearm bolt assembly with a pivoting hand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3420A (en) * | 1890-07-29 | Magazine-gun | ||
US993175A (en) * | 1910-06-21 | 1911-05-23 | Mathias Knoetgen | Automatic firearm with stationary barrel. |
GB191311016A (en) * | 1912-05-22 | 1914-03-12 | Joseph Chester White | Improvements in Firearms. |
DE324484C (de) * | 1916-07-19 | 1920-08-31 | August Menz | Selbsttaetige Feuerwaffe mit in einem festen Verschlussgehaeuse verschiebbar angeordnetem Verschlusszylinder |
FR595638A (fr) * | 1925-03-24 | 1925-10-06 | Anciens Ets Hotchkiss & Cie | Dispositif accélérateur pour armes automatiques |
BE376325A (zh) * | 1930-01-08 | |||
CH241436A (de) * | 1944-02-04 | 1946-03-15 | Oerlikon Buehrle Ag | Automatische Feuerwaffe. |
GB583294A (en) * | 1944-10-16 | 1946-12-13 | Felix Frederic Ruau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ordnance |
US2565688A (en) * | 1946-08-26 | 1951-08-28 | Horle Arms Company | Repeating firearm |
FR969669A (fr) * | 1948-07-21 | 1950-12-22 | Anciens Ets Hotchkiss & Cie | Perfectionnements aux armes automatiques légères |
US2940202A (en) * | 1957-10-04 | 1960-06-14 | Murry D Harper | Target pistol |
CH369384A (de) * | 1958-12-02 | 1963-05-15 | Tschumi Ernst | Automatische Handfeuerwaffe zur Abgabe von Einzel- oder Seriefeuer |
US3204531A (en) * | 1964-03-04 | 1965-09-07 | Henry P Swieskowski | Firearm drive spring device |
CH514116A (de) * | 1970-02-04 | 1971-10-15 | Heckler & Koch Gmbh | Selbstladende Feuerwaffe |
FR2248484A1 (en) * | 1973-10-19 | 1975-05-16 | Faure Louis | Breech block for a carbine - pivot arm swings up to engage curved recess for automatic fire |
US4015512A (en) * | 1974-10-29 | 1977-04-05 | Feerick Jay J | Gas-operated firearm |
US4126079A (en) * | 1977-09-01 | 1978-11-21 | Perrine Walter E | Bolt actuating mechanism useable with floating firing pin |
US4522105A (en) * | 1983-06-06 | 1985-06-11 | Sw Daniel, Inc. | Firing mechanism for semiautomatic firearms |
-
1988
- 1988-02-26 US US07/161,195 patent/US4938116A/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88-04-19 GB GB8809178A patent/GB2204111B/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88-04-19 EP EP88303514A patent/EP0288244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1988-04-19 IL IL86122A patent/IL86122A0/xx unknown
- 1988-04-19 NO NO881686A patent/NO881686L/no unknown
- 1988-04-20 CN CN88102314A patent/CN102471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88-04-20 AU AU14789/88A patent/AU608826B2/en not_active Ceased
- 1988-04-20 AR AR88310614A patent/AR244426A1/es active
- 1988-04-20 KR KR1019880004479A patent/KR88001298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1988-04-20 JP JP63095799A patent/JPS6438599A/ja active Pending
- 1988-04-20 DK DK214988A patent/DK214988A/da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1988-04-20 BR BR8801874A patent/BR8801874A/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88-04-20 PT PT87279A patent/PT87279B/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GB2204111B (en) | 1990-03-07 |
AR244426A1 (es) | 1993-10-29 |
KR880012980A (ko) | 1988-11-29 |
GB2204111A (en) | 1988-11-02 |
EP0288244A2 (en) | 1988-10-26 |
NO881686L (no) | 1988-10-21 |
BR8801874A (pt) | 1988-11-22 |
PT87279B (pt) | 1994-08-31 |
IL86122A0 (en) | 1988-11-15 |
EP0288244A3 (en) | 1989-06-07 |
AU608826B2 (en) | 1991-04-18 |
AU1478988A (en) | 1988-10-20 |
DK214988A (da) | 1988-10-21 |
US4938116A (en) | 1990-07-03 |
PT87279A (pt) | 1989-05-12 |
CN88102314A (zh) | 1988-11-23 |
GB8809178D0 (en) | 1988-05-25 |
NO881686D0 (no) | 1988-04-19 |
DK214988D0 (da) | 1988-04-20 |
JPS6438599A (en) | 1989-02-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716C (zh) | 具有往复运动枪机的武器的后坐装置 | |
CA2402482C (en) | Recoil control mechanism for a weapon | |
US5123329A (en) | Self-actuating blow forward firearm | |
US9746262B2 (en) | Semi-automatic rimfire rifle | |
US7137217B2 (en) | Auto-loading firearm mechanisms and methods | |
US9683800B2 (en) | Semi-automatic rifle | |
EP0054088B1 (en)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gas operated, 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 guns | |
US5734120A (en) | Firearm locking mechanism | |
EP1102022B1 (en) | Automatic weapon with recoiling barrel | |
US4028994A (en) | Micro-precision timed firing handgun | |
US3566744A (en) | Automatic gun receiver combination | |
US6212991B1 (en) | Rapid fire mechanism for firearms | |
US3584532A (en) | Automatic gun with ejection actuated rammer | |
CN1692266B (zh) | 反冲力控制装置 | |
CA3112152A1 (en) | Automatic firearm having an inertial automatic system | |
KR100664792B1 (ko) | 대구경 가스 작동식 소총 | |
RU2168142C2 (ru) |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е стрелковое оружие | |
CA1300946C (en) | Recoil system for weapons with a reciprocating breech block | |
RU2077011C1 (ru) |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е огнестрельное оружие | |
RU207692U1 (ru) | Безоткатное многозарядное оружие без обратного скольжения с магазинным питанием | |
US1021130A (en) | Breech mechanism for automatic recoil-operated guns. | |
EA007440B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автоматики для стрелкового оружия малого, среднего и большого калибра | |
AU2001267128B2 (en) | Recoil control mechanism for a weapon | |
RU39395U1 (ru) | Самозарядное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е стрелковое оружие с гильзосборником | |
NO814213L (no) | Gassdrevet skytevaapen og sluttstykkebaerer for dett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