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6893A -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6893A
CN102466893A CN2011103415436A CN201110341543A CN102466893A CN 102466893 A CN102466893 A CN 102466893A CN 2011103415436 A CN2011103415436 A CN 2011103415436A CN 201110341543 A CN201110341543 A CN 201110341543A CN 102466893 A CN102466893 A CN 1024668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gressive
centre
distance
moving
amou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415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贵照
加藤一寿
伊藤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66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68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3Shape of the progressive surface
    • G02C7/065Properties on the principal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用于观察确认远用作业距离的远用部、用于观察确认近用作业距离的近用部、以及设置在该远用部和近用部之间的中间部。除了分别设定于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屈光力以外,在根据中间瞳孔间距离(MPD)而设定的中间内移量(ML)的位置(P)附加了观察中间作业距离时所需要的中间位置附加度(MF)。因此,在通过中间部进行观察确认时,视野中不会产生像差,从而使得佩戴感觉变得良好。

Description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用于观察确认远用作业距离的远用部、用于观察确认近用作业距离的近用部、以及设置在该远用部和近用部之间的中间部。
背景技术
在眼镜镜片中,除了单焦点镜片外还有渐进屈光力镜片。
作为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如图7(A)所示那样,存在具备下述部分的非球面镜片:远用部1;近用部2;中间部3,其设置于该远用部1和近用部2之间;以及中间侧方部4,其设置于该中间部3的两侧。
在远用部1、中间部3以及近用部2的范围内设定有主子午线A。主子午线A在远用部1沿着上下方向设置在大致中央部,在中间部3设置成朝向鼻侧倾斜,在近用部2设置成上下延伸。在近用部2中,主子午线A由于观察近距离时的内聚(輻輳)而靠向鼻侧。
将主子午线A的渐进开始点S与渐进结束点E之间设为附加度连续变化的渐进面。该渐进开始点S和渐进结束点E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为渐进带长,沿着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为内移量I。
如图7(B)所示那样,对于主子午线A上的镜片的度数,在从远用部1至渐进开始点S为止的范围内度数为D1,从渐进开始点S至渐进结束点E为止度数从D1增加至D2,从渐进结束点E至近用部2的下部为止度数为D2。
此外,作为以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存在下述几种方法:求出矢状面的偏移量,假定近距观察的位置,根据所决定的近距观察,使从远距观察至近距观察为止的经线变化移动以设计一对渐进焦点眼镜镜片的方法(专利文献1);为了设计出考虑到随着年龄增加而产生的接近观察距离(近接視距離)的变化(减少)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使位于中间观察距离区域和接近观察区域的主经线的位置发生变化的方法(专利文献2);以及将远用度数测量位置设置在镜片的几何中心的上方位置,将眼点(Eye Point)设置在镜片的几何中心的水平方向,将近用度数测量位置设置在镜片的几何中心的下方且在鼻侧内方,并且通过这3个位置设置有将镜片分割成鼻侧部分和耳侧部分的主注视线的渐进多焦点镜片的设计方法(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110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9-17907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86156号公报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主子午线A的位置从渐进开始点S至渐进结束点E为止变化了内移量I,镜片在主子午线A上的度数在从远用部1至渐进开始点S为止的范围内为度数D1,在从渐进结束点E至近用部2的下部为止的范围内为度数D2。主子午线A的位置在中间部3的区域内是将渐进开始点S和渐进结束点E单纯地以直线连接而成的,因此,镜片在主子午线A上的度数从渐进开始点S至渐进结束点E为止只不过是单纯地从度数D1变化至D2。
即,以往存在下述问题:由于中间部3没有被考虑为积极地进行观察确认的区域,因此,在镜片设计上没有积极地考虑该区域内的内移量,从而导致佩戴感觉并不令人满意。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例子中,虽然考虑了佩戴者观察近处时的矢状面相对于标准矢状面的偏位,并在左右的镜片中设定最优的经线(主子午线),但是并没有在远距观察的区域和近距观察的区域之间的区域内考虑内移量来设计镜片,因此,具有与图7的例子相同的问题。
专利文献2所示的以往的例子是使位于中间观察距离区域和接近观察区域的主经线的位置发生变化的例子,但是在镜片设计上没有考虑与这些区域相邻的中间区域,因此具有与图7的例子相同的问题。
专利文献3所示的以往的例子为:对于远用度数测量位置、眼点位置以及近用度数测量位置这3点在水平方向的配置,不管是左眼用镜片还是右眼用镜片,为了应对观察近处时的眼的内聚作用,眼点位置位于比远用度数测量位置靠鼻侧的位置,该眼点位置位于比近用度数测量位置更加靠鼻侧的位置,虽然将通过这3个位置的1条曲线作为主注视线,但该曲线用于使被主注视线分割出的2个面部分夹着主注视线而在水平方向上不对称,并不是着眼于中间区域,因此具有与图7的例子相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佩戴感觉良好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特征在于,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远用部,其用于观察确认远用作业距离;近用部,其用于观察确认近用作业距离;以及中间部,其设置于所述远用部和近用部之间,在所述中间部,观察比所述远用作业距离小且比所述近用作业距离大的中间作业距离时所需要的中间位置附加度设定于中间内移量的位置,该中间内移量的位置是观察确认到所述中间作业距离时的视线通过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球侧面的位置。
在该结构的本发明中,除了分别设定于远用部和近用部的屈光力以外,在根据中间瞳孔间距离而设定的中间内移量的位置附加了观察确认中间作业距离时的中间位置附加度,因此,在通过中间部进行观察确认时,视野中不会产生像差,从而使得佩戴感觉变得良好。另外,在本发明中,远用作业距离包括无限远方。
在此,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形成为下述结构:当设左眼用的所述中间内移量的位置与右眼用的所述中间内移量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即中间瞳孔间距离为MPD,并设观察确认到所述远用作业距离时的远用瞳孔间距离为OPD时,所述中间内移量ML根据ML=(OPD-MPD)÷2来求取。
在该结构的本发明中,每当计算中间内移量ML时都利用了在进行镜片设计时经常被求出的远用瞳孔间距离OPD,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镜片设计。
此外,也可以形成为下述结构:若将必要的调节力设为F,将所述中间作业距离设为ml,将调节安静位上的屈光力设为mf,该调节安静位表示在没有调节或刺激的情况下的生理紧张下的调节状态,则所述中间位置附加度MF根据MF=F-mf=(1/ml)-mf来求取。
在该结构的本发明中,从中间作业距离ml的倒数(1/ml)中减去调节安静位上的屈光力mf而求得中间位置附加度MF。调节安静位表示在哪儿也不看而使眼睛休息时实现聚焦的、在没有调节或内聚刺激的情况下的生理紧张下的调节状态,由于以该调节安静位为前提来设定中间位置附加度MF,因此,在观察中间作业距离ml的情况下不使副交感神经工作就能够进行观察,从而能够设计出疲劳感较少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是设计前述的结构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包括:求取中间瞳孔间距离的工序;基于通过该工序中而求得的中间瞳孔间距离来设定中间内移量的工序;以及在通过该工序而设定的中间内移量的设定位置处设定观察所述中间作业距离时所需要的中间位置附加度的工序。
在该结构的本发明中,在求取中间瞳孔间距离的工序中,例如在50cm~100cm的中间作业距离内配置电脑或电视的显示器等对象物,将从该对象物至佩戴者之间的距离作为中间作业距离。然后,通过计算或直接通过装置来求取与中间作业距离对应的中间瞳孔间距离MPD。在该工序后,基于中间瞳孔间距离MPD来计算求取中间内移量ML,然后,在中间内移量ML的位置处设定观察中间作业距离时所需要的中间位置附加度。
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提供合理地设计佩戴感觉良好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方法。
在此,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的本发明中,下述结构是优选的:若将规定所述中间内移量的方向设为x,将与该方向x正交的方向设为y,将方向x和方向y的原点O作为设定在所述远用部的渐进开始点,则设定所述中间位置附加度的y方向的位置根据设定在所述渐进开始点和渐进结束点的平均度数变化、与所述渐进开始点和所述渐进结束点的位置之间的关系来求得,所述渐进结束点设定于所述近用部。
在该结构的本发明中,按照前述的步骤求取中间位置附加度的x方向(坐标)的位置,根据设定在渐进开始点和渐进结束点的平均度数变化、与渐进开始点和渐进结束点的位置之间的关系来求取中间位置附加度的y方向(坐标)的位置。即,根据平均度数变化的曲线图来求取与x坐标上的中间位置附加度的位置对应的y坐标上的位置,将该y坐标的位置作为中间位置附加度在y坐标上的设定位置。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以简单的方法设计出在视野中不会产生像差的、佩戴感觉更加良好的镜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示出平均度数变化与主子午线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是用于说明远用瞳孔间距离、近用瞳孔间距离以及中间瞳孔间距离的概略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中间内移量的概略的曲线图,横坐标轴示出镜片的横向位置,纵坐标轴示出镜片的纵向位置。
图4是示出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用于设定中间位置附加度的位置的曲线图。
图5是对使用眼动仪来直接测量视线的方法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6是对使用眼动仪来直接测量视线的方法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7是示出以往例子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图,其中(A)是主视图,(B)是示出平均度数变化与主子午线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标号说明
1:远用部;2:近用部;3:中间部;A:主子午线;S:渐进开始点;E:渐进结束点;ADD:附加度;MPD:中间瞳孔间距离;ML:中间内移量;P:设定位置;ml:中间作业距离;MF:中间位置附加度;OPD:远用瞳孔间距离;FP:配适点。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如图1(A)所示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为具备下述部分的非球面镜片:远用部1,其用于观察确认包括无限远方的远用作业距离;近用部2,其用于观察确认近用作业距离;中间部3,其设置于该远用部1和近用部2之间;以及中间侧方部4,其设置于该中间部3的两侧。
在远用部1、中间部3以及近用部2的范围内设定有与视线相接触的主子午线A。该主子午线A是在佩戴时视线频繁通过的镜片上的位置,其在远用部1沿着上下方向设置在大致中央部,在近用部2设置成上下延伸。在近用部2中,主子午线A由于观察近距离时的内聚而靠向鼻侧。
将主子午线A的渐进开始点S与渐进结束点E之间设为附加度连续变化的渐进面。该渐进开始点S和渐进结束点E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为渐进带长L,沿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为内移量I。
将配适点作为原点O,将通过该原点O并沿着远用部1的主子午线A的方向作为y坐标,将通过原点O并与y坐标正交的方向作为x坐标。原点O为渐进开始点S,其坐标为(0,0)。渐进结束点E的坐标为(xe,ye)(0<xe)。
如图1(B)所示那样,在主子午线A上,在从远用部1至渐进开始点S为止的范围内度数为D1,从渐进开始点S至渐进结束点E为止度数从D1增加至D2,从渐进结束点E至近用部2的下部为止度数为D2。本实施方式中的附加度ADD为ADD=D2-D1。
基于图2对内移量I进行说明。
图2示出了用于说明远用瞳孔间距离、近用瞳孔间距离以及中间瞳孔间距离的图。
在图2中,通常,在通过左眼LE和右眼RE观察无限远方的情况下的视线为OS,该视线透过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球侧面的x坐标位置为与渐进开始点S的位置相同的O。此时的左右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渐进开始点S之间的距离为左眼LE的旋转中心与右眼RE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该距离为远用瞳孔间距离OPD。与此相对,在观察近用作业距离(一般为30~40cm)的情况下的视线为NS,该视线NS透过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球侧面的x坐标位置与渐进结束点E的位置相同,左右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渐进结束点E之间的距离为近用瞳孔间距离NPD。
内移量I根据I=(OPD-NPD)÷2求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部3设定有中间内移量ML。
在观察中间作业距离ml(一般情况下,ml=50~100cm)的情况下的视线为MS,在左右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该视线MS透过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球侧面的x坐标位置之间的距离为中间瞳孔间距离MPD。
中间内移量ML根据ML=(OPD-MPD)÷2求取。
在图1(A)中,中间内移量ML的设定位置P为(xm,ym)的位置(0<xm)。中间位置附加度MF设定于该设定位置P。
将必要的调节力设为F,将中间作业距离设为ml,将在调节安静位上的屈光力设为mf,该调节安静位表示在没有调节或刺激的情况下在生理紧张下的调节状态,则中间位置附加度MF根据MF=F-mf=(1/ml)-mf求取。
图3是用于说明中间内移量ML的示意图。
图3的实线是在中间部3设定了1处中间内移量ML的例子。通过直线将设定该1处中间内移量ML的位置P与渐进开始点S连接,并且,通过直线将位置P与渐进结束点E连接,从而这些直线成为主子午线。如后述那样,该中间内移量ML是位置根据各种条件而变化的量,其相对于图3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以往的内移量的设定位置Po而设定于内侧或外侧。另外,中间内移量ML的设定并不仅限于1处,例如,也可以设定多处、例如3处,这种情况下,主子午线如图3的单点划线所示那样。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佩戴者的参数的测量工序】
对佩戴者的远用瞳孔间距离OPD、近用瞳孔间距离NPD、中间瞳孔间距离MPD进行测量。
在进行这些测量时,例如可以如下述这样:在佩戴有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状态下,在佩戴者观察远处或观察近处时的、左右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上的眼所在的位置上分别做标记,将连接这些标记的位置而成的直线的距离作为远用瞳孔间距离OPD或近用瞳孔间距离NPD。或者,也可以为下述这样:在佩戴有与近处观察和远处观察对应的验光用的单焦点镜片的状态下,在佩戴者观察远处或观察近处时的、左右的单焦点镜片上的眼所在的位置上分别做标记,将连接这些标记的位置而成的直线的距离作为远用瞳孔间距离OPD或近用瞳孔间距离NPD。此外,也可以如下这样:通过测量仪器对佩戴者的左右眼球的旋转中心之间进行测量,将这些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作为远用瞳孔间距离OPD,并且,对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球侧的表面与眼球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或将其作为已知值,并根据观察近处时的近用作业距离和左右眼球的旋转中心距离的值,利用三角函数来求取近用瞳孔间距离NPD。
另外,为了测量中间瞳孔间距离MPD,首先,将配置在中间作业距离ml、例如80cm的位置的计算机或电视机的显示器等对象物作为目标值进行设置。然后,通过与测量近用瞳孔间距离NPD相同的方法来进行中间瞳孔间距离MPD的测量。例如,可以是下述这样:计算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球侧的表面与眼球之间的距离、或将该距离作为已知值,并根据中间作业距离ml和左右眼球的旋转中心距离的值,利用三角函数来求取中间瞳孔间距离MPD。
然后,对在调节安静位上的屈光力mf进行测量。调节安静位表示在没有调节或内聚刺激的情况下的生理紧张下的调节状态,此时的屈光力mf使用验光装置(眼调节计(Accommodometer)AA-2000(株式会社Nidec制)、自动验光仪(AutoRefractometer)GR-2100/GR-3100K(Grand Seiko株式会社制))进行测量。
另外,在难以进行明确的测量的情况下,虽然不能说是正确的调节安静位,但是也可以方便地使用0.50~1.00(D)之间的数值。
然后,通过与以往相同的方法来确定渐进带长L、度数D1、D2以及附加度ADD,进而求得渐进开始点S、渐进结束点E以及内移量I。
【中间内移量设定工序】
根据在前述工序中求得的中间瞳孔间距离MPD来设定中间内移量ML。
在此,根据公式ML=(OPD-MPD)÷2求取中间内移量ML。
【中间位置附加度设定工序】
在中间内移量的设定位置P,对观察中间作业距离ml时所需要的中间位置附加度MF进行设定。
在中间内移量ML的设定位置P设定的中间位置附加度MF根据下面的公式求得。
将所需要的调节力设为F,将中间作业距离设为ml,将在调节安静位的屈光力设为mf,则中间位置附加度MF如前述那样根据公式MF=F-mf=(1/ml)-mf求得。
在此,中间作业距离ml如前述那样为预先确定的值,在调节安静位上的屈光力mf如前述那样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由此,能够计算出中间位置附加度MF。
例如,中间作业距离ml为0.8m,需要的调节力F为(1/ml),由此,调节力F为1.25(D)。如果使在调节安静位上的屈光力mf的测量值为0.5(D),则中间位置附加度MF为0.75(D)。
中间内移量ML是设定位置P在x坐标上的距离,其在y坐标上的位置根据下述曲线图求取,该曲线图示出了设定在图1(B)的渐进开始点S和渐进结束点E的平均度数变化、与渐进开始点S和渐进结束点E的位置之间的关系。
关于前述的测量结果,如果远用瞳孔间距离OPD为66.00mm,近用瞳孔间距离NPD为61.00mm,中间瞳孔间距离MPD为63.94mm,渐进屈光力镜片的附加度ADD为2.00(D),渐进带长L为14mm,则内移量I为2.50mm,中间内移量ML为ML=(66.00mm-63.94mm)÷2=1.03mm。并且,中间位置附加度MF为0.75(D),因此,如图4所示那样,其设定位置P的y坐标为从原点O向下方5.25mm,其设定位置P的x坐标为从原点O向右1.03mm(xm=1.03mm,ym=-5.25mm)。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达到下面的作用效果。
(1)除了分别设定于远用部1和近用部2的屈光力以外,在根据中间瞳孔间距离MPD而设定的中间内移量ML的设定位置P附加了观察中间作业距离ml时所需要的中间位置附加度MF,因此,在通过中间部3进行观察确认时,在主子午线上不会产生像差,从而使得佩戴感觉变得良好。
(2)当将中间瞳孔间距离设为MPD,将观察确认到所述远用作业距离时的远用瞳孔间距离设为OPD时,根据ML=(OPD-MPD)÷2求出了中间内移量ML,因此,每当计算中间内移量ML时都利用了在进行镜片设计时经常被求出的远用瞳孔间距离OPD,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镜片设计。
(3)将所需要的调节力设为F,将中间作业距离设为ml,将在调节安静位的屈光力设为mf,从而中间位置附加度MF根据公式MF=F-mf=(1/ml)-mf求得。即,由于以调节安静位为前提来设定中间位置附加度MF,因此,在观察中间作业距离ml的情况下不使副交感神经工作就能够进行观察,从而能够设计出疲劳感较少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4)设定中间位置附加度MF的设定位置P的y坐标根据渐进开始点S和渐进结束点E之间的平均度数变化、与渐进开始点S和渐进结束点E的主子午线A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来求取。即,根据平均度数变化与主子午线A的位置之间的曲线图来求取与x坐标上的中间位置附加度MF的设定位置P对应的y坐标上的位置,将该y坐标的位置作为设定中间内移量ML的y坐标上的位置,由此能够以简单的方法来设计佩戴感觉良好的镜片。
接下来,基于图5和图6对本发明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与第1实施方式的镜片相同。
在第2实施方式中,设定中间内移量ML的位置通过测量仪器来确定,其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测量方法为使用眼动仪(Eye Mark Recorder)。眼动仪能够对测量者的视线方向进行测量,还能够根据两眼的视线方向来同时测量物体的距离。根据测量结果求得视线所通过的镜片位置和物体距离。在视线所通过的镜片的纵方向位置设定与物体距离相对应的内移量和中间位置附加度,由此来设计适合佩戴者的镜片。
在第2实施方式中,眼动仪可以利用已知的装置。例如,可以利用应用了日本特开平8-238222号公报或日本特开2010-104754号公报所述的技术的眼动仪、或移动型眼动仪EMR-9(株式会社NAC Image Technology制)。日本特开平8-238222号公报所述的技术为:将光照射至作为视线识别对象的眼球,使具有多个特征点的像在眼球的角膜上成像,根据成像在角膜上的像的特征点求得眼球的角膜曲率中心,并根据角膜曲率中心与瞳孔中心的位置信息来识别视线方向。这种情况下,当假设视线计算单元根据角膜曲率中心和瞳孔中心的位置关系来计算假设的视线方向时,角膜区域判定单元根据假设的视线方向和瞳孔的位置信息来求取限定的角膜区域。然后,在限定的角膜区域内存在像的特征点的情况下,处理单元将假设的视线方向作为视线识别结果,此外,在限定的角膜区域内没有像的特征点的情况下,处理单元选择存在于限定的角膜区域内的像的特征点,根据选择的像的特征点求取眼球的角膜曲率中心,根据角膜曲率中心和瞳孔中心的位置信息来识别视线方向,并将其作为视线识别结果。
在第2实施方式中,眼动仪的测量方法有2种,利用图5和图6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说明。
在图5中,将中间作业距离、例如位于距离眼睛100cm的位置的墙壁10作为目标进行设置。另外,形成使视线不移动至渐进带长之外的环境。并且,从镜片11的上方朝向佩戴者的眼球RE(LE)设置眼动仪12。另外,佩戴者所佩戴的镜片11是单焦点镜片。不使用渐进屈光力镜片是因为:通过渐进屈光力镜片只能看到容易看到的位置,从而无法正确地进行测量。
接下来使佩戴者带上镜片11进行眼动仪12的测量。
将视线朝向放置的物体(墙壁)来测量使用了镜片11的哪个部位。通过眼动仪12测量在观察中间作业距离(100cm)时视线所通过的镜片11的纵方向的位置。即,在观察位于前方100cm处的对象物时,通过眼动仪12来测量使用了镜片11的从配适点(渐进开始点S)向下多少mm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测量值是从配适点FP(y=0)向下4mm。
此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根据预先测量出的中间瞳孔间距离MPD和远用瞳孔间距离OPD来求取中间内移量ML,并使前述的测量值与该中间内移量ML的设定位置一致。
然后,使位于从配适点FP向下4mm的位置的附加度为容易观察的附加度。即,在调节安静位的状态下调整中间位置附加度MF,以便能够观察到100cm。在需要的附加度为1.00(D),并使在调节安静位上的屈光力mf为0.5(D)的情况下,中间位置附加度MF为MF=F-mf=(1/ml)-mf=0.5(D)。
此外,对在佩戴者容易观察的位置设计了中间作业距离为100cm的中间内移量ML和中间位置附加度MF的主子午线A进行设定。
在图6中,从镜片11的上方朝向佩戴者的眼球RE(LE)设置眼动仪12。图6的例子和图5的例子不同,没有设置墙壁。
首先,通过眼动仪12测量两眼的视线方向C。然后,使佩戴者带上单焦点镜片11进行眼动仪12的测量。
决定镜片上视线所通过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测量通过从配适点FP向下5mm的位置的视线在看哪里。
然后,根据两眼的视线方向C来测量物体距离。物体距离是两眼视线的交点所观察确认到的位置。在图6的例子中可知:当使用从配适点FP向下5mm的位置时,视线容易集中至100cm的物体。
此外,测量在观察到中间作业距离ml为100cm时的中间瞳孔间距离MPD,并且与图5的例子相同地求取佩戴者在观察100cm的中间作业距离ml时所需要的附加度。即,在需要的附加度为1.00(D)、并且调节安静位上的屈光力mf为0.5(D)的情况下,中间位置附加度MF为MF=F-mf=(1/ml)-mf=0.5(D)。
然后,与图5相同地,对在佩戴者容易观察的位置设计了中间作业距离为100cm的中间内移量ML和中间位置附加度MF的主子午线A进行设定。
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1)~(3)的效果外,还能达到下述的效果。
(5)通过眼动仪12测量佩戴者使用镜片的哪个部分、观察到了哪里的距离,并基于该测量数据来设计对佩戴者来说最合适的镜片,因此,能够设计出适合佩戴者的佩戴感觉良好的镜片。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在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和效果的范围内的变形和改良当然包含于本发明的内容。
例如,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基于远用瞳孔间距离OPD和中间瞳孔间距离MPD之差来求得中间内移量ML,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基于近用瞳孔间距离NPD和中间瞳孔间距离MPD之差来求取中间内移量ML。
此外,前述的实施方式中,由设计者来决定佩戴者所使用的中间作业距离ml,但是作为其他的方法,可以通过从佩戴者了解实际上使用频率较多的中间作业距离ml、或特别使用了镜片的哪个位置这些信息,并指定中间作业距离ml、或增加所测量的中间作业距离ml,来设计出对佩戴者来说比基于前述实施方式的设计更容易使用的镜片。
此外,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在设计镜片时使用了调节安静位上的屈光力mf,如果知道佩戴者在观察中间作业距离ml时容易使用的屈光力(调节力),则也可以使用该数值。
此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配适点和渐进开始点S不一致的渐进屈光力镜片。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在具有远用部、近用部以及中间部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

Claims (5)

1.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具备:远用部,其用于观察确认远用作业距离;近用部,其用于观察确认近用作业距离;以及中间部,其设置于所述远用部和近用部之间,
在所述中间部,观察比所述远用作业距离小且比所述近用作业距离大的中间作业距离时所需要的中间位置附加度被设定于中间内移量的位置,该中间内移量的位置是观察确认到所述中间作业距离时的视线通过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眼球侧面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当设左眼用的所述中间内移量的位置与右眼用的所述中间内移量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即中间瞳孔间距离为MPD,并设观察确认到所述远用作业距离时的远用瞳孔间距离为OPD时,所述中间内移量ML根据ML=(OPD-MPD)÷2来求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其特征在于,
若将必要的调节力设为F,将所述中间作业距离设为ml,将调节安静位上的屈光力设为mf,该调节安静位表示在没有调节或刺激的情况下的生理紧张下的调节状态,则所述中间位置附加度MF根据MF=F-mf=(1/ml)-mf来求取。
4.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其是设计权利要求1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包括:
求取中间瞳孔间距离的工序;
基于通过该工序而求得的中间瞳孔间距离来设定中间内移量的工序;以及
在通过该工序而设定的中间内移量的设定位置处设定观察所述中间作业距离时所需要的中间位置附加度的工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将规定所述中间内移量的方向设为x,将与该方向x正交的方向设为y,将方向x和方向y的交点作为设定在所述远用部的渐进开始点,则设定所述中间位置附加度的y方向的位置根据下述平均度数变化与下述位置之间的关系来求得,所述平均度数变化是设定在所述渐进开始点和渐进结束点的平均度数变化,其中所述渐进结束点设定于所述近用部,所述位置是所述渐进开始点和所述渐进结束点的位置。
CN2011103415436A 2010-11-08 2011-11-02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Pending CN1024668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9450A JP2012103312A (ja) 2010-11-08 2010-11-08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JP2010-249450 2010-11-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6893A true CN102466893A (zh) 2012-05-23

Family

ID=45463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415436A Pending CN102466893A (zh) 2010-11-08 2011-11-02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50622B2 (zh)
EP (1) EP2450738A1 (zh)
JP (1) JP2012103312A (zh)
CN (1) CN102466893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04363A (zh) * 2014-04-03 2016-11-09 依视路国际集团(光学总公司) 用于生产定制渐进式眼科镜片的方法
CN106796359A (zh) * 2014-03-31 2017-05-31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其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制造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85159B2 (en) 2014-09-22 2019-01-22 Hoya Lens Thailand Ltd. Progressive power lens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and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203520B2 (en) 2014-09-22 2019-02-12 Hoya Lens Thailand Ltd. Progressive power lens group
US10545354B2 (en) * 2015-05-26 2020-01-28 Hoya Lens Thailand Ltd. Designing method and designing device for progressive power lens
JP6696792B2 (ja) * 2016-02-19 2020-05-20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受注装置、眼鏡レンズ提供システムおよび眼鏡レンズ設計プログラム
JP2022056821A (ja) * 2020-09-30 2022-04-11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判定方法、製造方法、および設計システム
EP4086694A1 (en) * 2021-05-07 2022-11-09 Carl Zeiss Vision International GmbH Establishing a progression profile for a power-variation lens and determining a spectacle lens design
WO2023119914A1 (ja) * 2021-12-21 2023-06-29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設計装置、および計測モジュール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38343A1 (en) * 1996-04-04 1997-10-16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ogressive lens elements and methods for designing and using same
US6343861B1 (en) * 1998-06-12 2002-02-05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Myopia lens
CN101501552A (zh) * 2006-06-12 2009-08-05 像素光学公司 与动态光学器件光连通中的静态渐进表面区域
US20100045931A1 (en) * 2005-06-20 2010-02-25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Short Channel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9738B2 (ja) * 1989-12-26 1996-10-30 ホーヤ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及びその製作方法
FR2683642B1 (fr) 1991-11-12 1994-01-14 Essilor Internal Cie Gle Optique Lentille ophtalmique multifocale progressive.
JP3453911B2 (ja) 1995-03-02 2003-10-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視線認識装置
JP3196877B2 (ja) 1995-04-18 2001-08-06 ホーヤ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
JP4059274B2 (ja) * 1996-10-14 2008-03-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の製造装置
AUPQ065599A0 (en) * 1999-05-31 1999-06-24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ogressive lens
JP2003329984A (ja) 2002-05-13 2003-11-19 Seiko Epson Corp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インセット量計算方法および計算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FR2874709B1 (fr) 2004-08-27 2006-11-24 Essilor Int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une paire de lentilles ophtalmiques progressives
JP5346503B2 (ja) * 2008-06-20 2013-11-20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25870B2 (ja) 2008-09-30 2013-07-03 花村 剛 情動分析装置
JP5383690B2 (ja) * 2008-09-30 2014-01-08 Hoya株式会社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JP2012013742A (ja) * 2010-06-29 2012-01-19 Seiko Epson Corp 累進屈折力眼鏡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38343A1 (en) * 1996-04-04 1997-10-16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Progressive lens elements and methods for designing and using same
US6343861B1 (en) * 1998-06-12 2002-02-05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Myopia lens
US20100045931A1 (en) * 2005-06-20 2010-02-25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Short Channel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CN101501552A (zh) * 2006-06-12 2009-08-05 像素光学公司 与动态光学器件光连通中的静态渐进表面区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6359A (zh) * 2014-03-31 2017-05-31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其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制造系统
CN106796359B (zh) * 2014-03-31 2019-08-13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以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制造系统
CN106104363A (zh) * 2014-04-03 2016-11-09 依视路国际集团(光学总公司) 用于生产定制渐进式眼科镜片的方法
CN106104363B (zh) * 2014-04-03 2019-08-30 依视路国际公司 用于生产定制渐进式眼科镜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50738A1 (en) 2012-05-09
US8550622B2 (en) 2013-10-08
US20120113387A1 (en) 2012-05-10
JP2012103312A (ja) 201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6893A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KR101167174B1 (ko) 한 쌍의 누진 안과용 렌즈의 결정방법
JP6377080B2 (ja) 1対の累進眼科用レンズ(1、2)を提供する方法
EP2959337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air of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es
CN111033362B (zh) 用于校正定心参数和/或轴向位置的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和方法
EP2959338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air of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es
US11054900B2 (en) Eye movement detec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ystem
CN107111159B (zh) 双眼用的一对眼镜镜片、其制造方法、供给系统及供给程序
CN107111160B (zh) 双眼用的一对眼镜镜片、其制造方法、供给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取记录介质
EP3200010A1 (en) Progressive power lens, and design method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CN112334820B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制造方法以及设计系统
CN103842891A (zh) 渐进屈光力镜片
US20220240774A1 (en)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measurement method,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measurement program, eyeglass lens designing method, eyeglass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measurement system
US1104810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btaining ophthalmic measurements for progressive lenses that accurately account for body stature and posture
JP2021009719A (ja) 電子機器及び表示方法
CN110049710B (zh) 用于测量屈光的方法和系统、用于眼科镜片的光学设计的方法以及包括这种眼科镜片的眼镜
JP2019034144A (ja) ウェアラブルデバイス対応眼電位データ処理装置、それを備えた眼鏡型ウェアラブルデバイス、及びウェアラブルデバイス対応眼電位データ処理方法
JP6297378B2 (ja) 眼鏡レンズ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設計システムおよび眼鏡レンズ設計装置
US12007627B2 (en) Metho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sign system of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and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JP2022059595A (ja) 電子機器及び表示方法
CN113508330A (zh) 测量被测试者的眼镜的感知能力的测量方法和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OYA OPTICAL MANUFACTURING PHILIPPINES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EIKO EPSON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091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912

Address after: Philippines province of Cavite

Applicant after: SEIKO EPSON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eiko Epson Corp.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