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4405A -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4405A
CN102464405A CN2010105360486A CN201010536048A CN102464405A CN 102464405 A CN102464405 A CN 102464405A CN 2010105360486 A CN2010105360486 A CN 2010105360486A CN 201010536048 A CN201010536048 A CN 201010536048A CN 102464405 A CN102464405 A CN 1024644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nitrification
fdn
nitrogen
ammonia
denitroge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604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4405B (zh
Inventor
高会杰
黎元生
李志瑞
孙丹凤
刘忠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 20101053604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6440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64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44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44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44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向含氨氮污水中投加亚硝酸型脱氮菌剂,含氨氮污水处理温度为18-40℃,溶解氧为0.1~3mg/L,pH为7-9。本发明方法采用异养硝化菌进行优势组合作为废水处理的强化微生物,能实现同一反应器内氨氮、总氮和CODcr的脱除,废水处理效果好,特别适用于含氨氮废水的净化处理,真正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或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

Description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要用于含氨废水处理,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实现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废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是指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在同一反应器内同时进行。这一新型脱氮工艺不仅克服了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在两个不同的反应器内进行或者在同一反应器内顺次进行(SBR)的不足,而且在降低能耗和物耗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特别是以亚硝酸盐氮进行的SND工艺具有更明显的优点。例如在硝化阶段可减少供氧量,从而减少了曝气量、降低25%的能耗;在反硝化阶段节省40%有机碳源,降低了运行费用;研究表明,亚硝态氮(NO2 -N)的反硝化速率通常比硝态氮(NO3 -N)的反硝化速率高63%;反应器总容积可减少30%~40%左右、节省基建费用;反硝化过程产生的碱可部分中和硝化过程产生的酸,减少化学试剂消耗,能有效地保持反应器中pH稳定,符合目前大力提倡的节能减排要求。因此,短程同步硝化和反硝化脱氮过程,已经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国外有研究者将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置于同一反应器中混合培养,虽可以达到单个反应器的同步硝化反硝化,但是反硝化结果不尽人意,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荷兰Olburgen土豆加工废水处理项目采用短程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组合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但是由于反硝化采用专性厌氧的厌氧氨氧化细菌,该细菌长期处于一定浓度的有氧环境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活性,导致脱氮效果不理想。国内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耿金菊等利用好氧反硝化菌群和自养硝化菌群组合脱氮(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1):78-82),虽然具有较好的氨氮脱除能力,但抗冲击能力较弱,高于300mg/L的高浓度氨氮能抑制菌体的生长,并且氨氮浓度高于200mg/L时,脱氮后氨氮残余量较多,同时不耐受高浓度有机碳,500mg/L的有机碳浓度抑制菌体生长并降低脱氮效果;这种组合菌群中的各类细菌培养与生长条件不一致,一种发挥功能时另一种却被处于抑制状态,导致彼此不协调,生物脱氮时间延长,成本增大,脱氮效率受到影响。
目前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机理已经形成了三种解释,即宏观环境解释、微观环境理论和生物学解释,他们已经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到证实并被普遍接受。无论是哪种机理,负责脱氮的微生物都是完成生物脱氮过程的主要参与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家研究发现许多硝化菌如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rescens)、粪产杆菌(Alcaligenes faceali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等都可以对有机或无机氨化合物进行异养硝化。与自养型硝化菌比较,虽然单位生物量的异养菌氧化铵盐的速率比自养菌慢,但异养硝化细菌的生长速度快、细胞产率高;要求溶解氧浓度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强,能忍受更酸性环境,从总体上看,氧化铵盐的速率并不比自养菌慢,特别是在某些条件下能表现出更突出的效果。
CN101302485A公开了一种异养硝化微生物菌剂、其培养方法和用途,该菌剂含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train DN 1.1)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 strain DN 1.2),该菌剂能够有效脱除水体中的氨氮和总氮,还可以同时去除有机废水中的COD,适用于高浓度养殖废水处理。该菌剂在处理氨氮浓度为455~600mg/L的猪场废水时,实验运行至94~95h,对废水中氨氮的去除率达87%~88%,处理出水氨氮含量为59~72mg/L;处理95h后能够将进水790mg/L的总氮处理至164mg/L,总氮去除率为79.2%。CN200910021020.7公开了一种降氨氮和亚硝酸氮的水质改良微生态制剂的制备方法,该菌剂中涉及一株节杆菌CGMCC No.1282,但该发明的微生态制剂属于水产养殖技术及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随着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的深入研究,具有好氧反硝化特性的异养硝化细菌的发现从理论上进一步增加了污水硝化与反硝化在一个单元内同步进行的可能性,同时克服传统处理工艺在处理效率与经济适用两方面的矛盾,实现废水高效而经济的脱氮。目前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SND工艺的生态因素很多而且相互关联,如何根据各种不同废水的水质特点寻找其主要的控制因素,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同步硝化反硝化稳定高效,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依靠生长条件相近的脱氮微生物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将加快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进一步工业应用的进程。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直接接种生长条件相近的微生物群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方法,解决同步硝化反硝化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微生物功能互相制约、脱氮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本发明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向含氨氮污水中投加亚硝酸型脱氮菌剂,含氨氮污水处理条件:温度为18-40℃,最适温度为25-40℃,溶解氧为0.1~3mg/L,pH为7-9。
本发明方法中,含氨氮污水为一切适合生物法处理的含COD和氨氮的污水,氨氮浓度一般为100~1500mg/L。亚硝酸型脱氮菌剂按照0.01%~5%的体积比进行投加。采用批次进水或者连续进水方式,最好采取连续进水方式进行生化脱氮处理,水力停留时间小于24h,一般为8~24小时。在含氨污水处理过程中,遇到处理效果出现波动时,亚硝酸型脱氮菌剂可以随时补充,保持稳定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
本发明方法中,亚硝酸型脱氮菌剂含有节杆菌(Arthrobacter creatinolyticus)FDN-1和水氏黄杆菌(Flavobacterium mizutaii)FDN-2中的一种或两种,同时含有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DN-3和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phyllosphaerae)SDN-3中的一种或两种,四种菌株均于2010年3月1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FDN-1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3657,FDN-2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3659,DN-3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3658,SDN-3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3660。
其中:节杆菌FDN-1和水氏黄杆菌FDN-2可以是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两种任意比例的混合菌体;脱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可以是其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两种任意比例的混合菌体。“节杆菌FDN-1和/或水氏黄杆菌FDN-2”与“脱氮副球菌DN-3和/或甲基杆菌SDN-3”两类菌体的比例为1∶3~3∶1(按菌体体积计,菌体体积为培养后经离心或过滤等方法浓缩得到的菌体体积),优选为1∶2~2∶1。
本发明方法使用的亚硝酸型脱氮菌剂中,节杆菌FDN-1菌落颜色为黄色、菌株个体呈棒状,无芽孢,能运动;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能利用多种碳源。水氏黄杆菌FDN-2菌落颜色为白色、菌株个体呈杆状,无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阳性,能利用多种碳源。脱氮副球菌DN-3菌落呈乳黄色;菌株个体呈椭圆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阳性;能利用廉价的碳源。甲基杆菌SDN-3菌落呈橘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为杆状,能运动;圆形细小,边缘整齐光滑;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阳性,可利用多种碳源。
本发明方法使用的亚硝酸型脱氮菌剂中的节杆菌FDN-1、水氏黄杆菌FDN-2、脱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在有氧和缺氧环境下均能完成脱氮过程。其中节杆菌FDN-1和水氏黄杆菌FDN-2能以亚硝氮为氮源进行反硝化脱氮,在脱氮的同时能去除COD;脱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均能以氨氮作为氮源进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同步脱氮,在脱氮的同时能去除COD。
本发明方法使用的亚硝酸型脱氮菌剂中,节杆菌FDN-1、水氏黄杆菌FDN-2可以按任意比例混合但必须包含其中一种,脱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也可以按照任意比例进行混合但必须包含其中一种,四种菌株通常按照1∶1∶1∶1的配置比例进行混合。应用时可以根据废水的实际处理效果而定,当硝化效果比反硝化效果差时,脱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所占的比例大于节杆菌FDN-1和水氏黄杆菌FDN-2;当反硝化效果比硝化效果差时,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所占的比例小于节杆菌FDN-1和水氏黄杆菌FDN-2。亚硝酸型脱氮菌剂中可以含有适宜的添加剂,如营养物质、保藏助剂等,具体的添加剂种类及用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
本发明方法使用的亚硝酸型脱氮菌剂由节杆菌(Arthrobactercreatinolyticus)FDN-1、水氏黄杆菌(Flavobacterium mizutaii)、FDN-2、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DN-3和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phyllosphaerae)SDN-3菌株组成。在含氮废水处理过程中,特别是采用一级工艺(同步硝化和反硝化工艺)进行生物脱氮处理过程中,所述不同的微生物互相配合、互相竞争底物,氨氮和总氮去除速率高于任何一种微生物单独使用时的效果,由于群体效应所以对废水的耐受冲击能力比纯化的菌体强、对废水水质的适用范围宽,能有效促进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进程,使得废水脱氮效果明显提高。
本发明的脱氮微生物菌剂主要由生长条件相近的异养微生物制备而成,其中节杆菌FDN-1和水氏黄杆菌FDN-2的培养条件和生长速率相近,脱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的培养条件和生长速率相近,所以混合液中各个菌株的比例不受放大倍数的影响,有利于快速培养。其中负责反硝化的微生物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可以及时降解系统内的亚硝氮,一方面降低高浓度亚硝酸盐对微生物的毒性,另一方面减少了继续发生硝化反应的底物,将硝化反应稳定控制在亚硝酸阶段而直接进行反硝化。该菌剂所涉及的微生物培养条件相近,能有效控制反应进程,实现稳定的同时硝化反硝化。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方法使用的亚硝酸型脱氮微生物菌剂的一种具体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将本发明节杆菌FDN-1、水氏黄杆菌FDN-2、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分别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进行活化;
2、用接菌环取平板上的菌落分别接种于相应的液体培养液中,在温度25~35℃、150~240rpm好氧条件下震荡培养1~3天至对数生长期,获得液体菌剂种子液;
3、将上述种子液放大培养后收集菌体,过滤浓缩后按所需的比例混合即为本发明亚硝酸型脱氮微生物菌剂。每种菌的种子液可以单独放大培养,也可以FDN-1种子液和FDN-2种子液按比例混合共同放大培养,DN-3种子液和SDN-3种子液按比例混合共同放大培养,也可以是四种菌的种子液混合进行放大培养。
亚硝酸型脱氮微生物菌剂所涉及的节杆菌FDN-1和水氏黄杆菌FDN-2的菌体活化和种子液培养所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3~7g/L,蛋白胨:7~13g/L,NaNO2:0.8~1.5g/L,固体培养基加入1.5~2.5%的琼脂。本发明微生物菌剂所涉及的脱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的菌体活化和种子液培养所用的培养基配方为:硫酸铵:0.1~0.5g/L,KNO3:0.5~1.0g/L,丁二酸钠2~8g/L,甲醇:0.25~1.0mL/L,固体培养基加入2%的琼脂;此外培养液中还含有少量的铁离子和镁离子等。培养条件均为:温度为20~35℃、150~240rpm震荡培养至对数期即可收获菌体用于制备微生物菌剂。
放大培养所用的培养液可以是自配或者实际的含氨废水,培养液中的总氮和氨氮浓度为100mg/L~1000mg/L,碳氮质量比2∶1~10∶1;培养条件为温度15℃~35℃;pH6.5~10.0;溶解氧低于3.0mg/L。放大培养反应器可以是各种适宜结构,具有良好的曝气和搅拌系统。培养过程中pH值不需要调节。
上述放大培养的菌体浓缩后得到浓度较高的菌悬液,将这些菌悬液加入营养液或者营养液和保护剂的混合液后可以制备成液态菌剂,也可以利用本领域现有的方法制备成干粉状的菌剂。可以采用塑料袋、塑料瓶或者塑料桶等耐储存、防冻、便于运输等材质的容器或者设备进行包装。包装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常规技术,包装量为50~5000g/包(袋或者瓶)包装后的菌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室温或者低温条件下保存。室温保存保质期为1~6个月,低温保存保质期为1~5年,保存后活性降低率小于10%。
本发明所用的浓缩方法可以通过离心或者过滤等不影响菌体活性的方法。菌剂制备过程首先进行菌体活化;然后进行种子液培养,最后将种子液放大培养后收集菌体、浓缩、包装并保存备用。所获得的微生物菌剂耐受性和适应性强,抗冲击性好,总氮的去除负荷高、处理效果好;可以直接投加到污水处理系统中或者与活性污泥混合或者在各种填料上挂膜后处理废水,使用性能好;经过一定时间保藏的微生物菌剂恢复速度快,生物活性高,可实现脱氮微生物的产业化、商品化。
本发明提出的利用亚硝酸型生物脱氮菌剂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方法。本发明所涉及的液态菌剂生长速度快,收集量大,菌剂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可以直接投加到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使用,也可以在适宜的生化反应器内处理含高浓度氨氮和COD的废水,实现稳定的同步硝化反硝化。
实施例1微生物菌剂的制备
1、菌体活化:节杆菌FDN-1和水氏黄杆菌FDN-2的活化培养基配方为:牛肉膏:5g/L,蛋白胨:10g/L,NaNO2:1g/L,加入2.0%的琼脂;氮副球菌DN-3的活化培养基配方为:KNO3:1g/L,丁二酸钠:8g/L,KH2PO4:1g/L,FeCL2:0.5g/L,加入2.0%的琼脂;甲基杆菌SDN-3的活化培养基配方为:硫酸铵:0.5g/L,甲醇:0.75mL/L,KH2PO4:1g/L,FeCL2:0.5g/L,;加入2%琼脂。在平板上涂布均匀后放置在温度为30℃恒温培养箱中进行活化。
2、用接菌环刮取平板上的菌体分别接种于相应的液体培养液中,在温度25~35℃、150~240rpm好氧条件下震荡培养1~3天至对数生长期,获得液体菌剂种子液;培养基配方同活化培养基配方,不用加琼脂。
3、将上述节杆菌FDN-1和水氏黄杆菌FDN-2混合作为I号种子液(菌体按照1∶1和0.5∶1两种比例组合分别编号I-1和I-2),将上述脱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混合作为II号种子液(菌体按照1∶1和0.5∶1两种比例组合分别编号II-1和II-2),将I号种子液中的任一组或任一种微生物与II号种子液中的任一组或任一种微生物再按照1∶1和0.5∶1两种比例混合分别在具有良好搅拌系统的反应器中进行放大培养,培养液中的氨氮浓度为200mg/L~800mg/L,碳氮质量比2∶1~10∶1;培养条件为温度25℃~35℃;pH6.5~10.0;溶解氧低于3.0mg/L。
对经过放大培养获得的液态菌悬液A(种子液I-1和种子液II-1混合比例0.5∶1)、B(种子液I-2和种子液II-2混合比例1∶1)、C(种子液I-1和种子液II-2混合比例1∶1)、D(节杆菌FDN-1和种子液II-2混合比例0.5∶1)、E(种子液I-2和脱氮副球菌DN-3混合比例1∶1)进行收集、浓缩,然后加入菌悬液两倍体积的营养液。每升营养液中NH4 +-N、Fe2+、Mg2+、K+、Ca2+这五种阳离子的摩尔配置比例为2000∶5∶20∶20∶15,再加入菌悬液体积2.5%的保藏剂后分装到500ml的塑料瓶中,置-70℃条件下保存备用。实施例2处理尿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氨废水
取一定量实施例1获得的菌悬液A按照5%(体积)的接种量接种到两个曝气反应器内,在温度30℃、pH 7.7、DO(溶解氧)为0.9~2.9mg·L-1条件下,处理尿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氨废水,NH3-N浓度平均为450mg/L、总氮(TN)浓度平均为500mg/L、CODCr浓度平均为150mg/L,处理过程中1号反应器内补加甲醇作为碳源,2号反应器内不进行碳源的补充。反应进行18h后两个反应器的氨氮去除率均大于90%,碳源充足的1号反应器总氮去除率为90%,反应过程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摩尔比大于9∶1,实现了同步短程硝化和反硝化。碳源不足的2号反应器总氮去除率只有42%、亚硝化率为82%,属于短程硝化。由此可见条件充足情况下能够实现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
实施例3处理味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氨废水
实验在3个100L的SBR反应器中进行,氨氮浓度300mg/L~450mg/L,COD浓度平均为1500mg/L。首先在三个反应器中加入相同浓度的硝化活性污泥,其中一个补加实施例1的菌悬液B(体积比为2%),一个补加SDN-3(体积比为2%)菌液,另一个只加活性污泥。在温度28℃、pH 8.0、DO(溶解氧)为2.5mg·L-1条件下处理味精废水,处理时间均为22h。从表1的效果比较来看,只加活性污泥时,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52.9%和43.7%,补加菌悬液B后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最好,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比只有活性污泥时分别提高了28.6和32.7个百分点。
表1加菌剂和不加菌剂对废水的脱氮效果比较
Figure BSA00000338311200091
实施例4处理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某催化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水质为:COD浓度600~800mg/L、氨氮浓度200~300mg/L,pH为7~8。采用A/O系统长期运行时氨氮去除率达60%,总氮去除率低于50%,按照体积比0.2%的投加量向反硝化池中投加实施例1的菌剂D,投加10天后分析水样中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9%和60%,继续反应一段时间后,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始终稳定在70%以上,在没有及时补充碳源的情况下系统检测不到硝酸盐氮,实现了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
实施例5本发明菌剂在某污水处理厂脱氮过程中的应用
某污水处理厂的A/O脱氮系统长期运行时氨氮去除率达50%,每天按照体积比0.2%的投加量向反硝化池中投加实施例1的菌剂E,投加10天后分析水样中的氨氮去除率达到了65%,继续反应一段时间后,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始终稳定在80%以上,说明加菌剂后明显提高了废水的处理效果。

Claims (10)

1.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内容:向含氨氮污水中投加亚硝酸型脱氮菌剂,含氨氮污水处理温度为18-40℃,溶解氧为0.1~3mg/L,pH为7-9。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氨氮污水的氨氮浓度为100~1500mg/L。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亚硝酸型脱氮菌剂按照0.01%~5%的体积比进行投加。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污水脱氮处理采用批次进水或者连续进水方式,水力停留时间小于24h。
5.按照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含氨污水处理过程中,遇到处理效果出现波动时,亚硝酸型脱氮菌剂随时补充,保持稳定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亚硝酸型脱氮菌剂含有节杆菌(Arthrobacter creatinolyticus)FDN-1和水氏黄杆菌(Flavobacterium mizutaii)FDN-2中的一种或两种,同时含有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DN-3和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phyllosphaerae)SDN-3中的一种或两种,四种菌株均于2010年3月11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FDN-1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3657,FDN-2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3659,DN-3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3658,SDN-3的保藏编号为CGMCC No.3660。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节杆菌FDN-1和水氏黄杆菌FDN-2是其中的一种,或者是两种任意比例的混合菌体;脱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是其中的一种,或者是两种任意比例的混合菌体。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节杆菌FDN-1和/或水氏黄杆菌FDN-2”与“脱氮副球菌DN-3和/或甲基杆菌SDN-3”两类菌体的比例为1∶3~3∶1。
9.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节杆菌FDN-1菌落颜色为黄色、菌株个体呈棒状,无芽孢,能运动,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能利用多种碳源;水氏黄杆菌FDN-2菌落颜色为白色、菌株个体呈杆状,无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阳性,能利用多种碳源;脱氮副球菌DN-3菌落呈乳黄色,菌株个体呈椭圆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阳性,能利用廉价的碳源;甲基杆菌SDN-3菌落呈橘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为杆状,能运动,圆形细小,边缘整齐光滑,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阳性,可利用多种碳源。
10.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节杆菌FDN-1和水氏黄杆菌FDN-2能以亚硝氮为氮源进行反硝化脱氮,在脱氮的同时能去除COD;脱氮副球菌DN-3和甲基杆菌SDN-3均能以氨氮作为氮源进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同步脱氮,在脱氮的同时能去除COD。
CN 201010536048 2010-11-04 2010-11-04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Active CN1024644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536048 CN102464405B (zh) 2010-11-04 2010-11-04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536048 CN102464405B (zh) 2010-11-04 2010-11-04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4405A true CN102464405A (zh) 2012-05-23
CN102464405B CN102464405B (zh) 2013-07-24

Family

ID=46068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536048 Active CN102464405B (zh) 2010-11-04 2010-11-04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64405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9566A (zh) * 2013-11-05 2015-05-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硝化反硝化处理含氨废水的方法
CN106745728A (zh) * 2015-11-19 2017-05-3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CN106745727A (zh) * 2015-11-19 2017-05-3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腈纶生产过程排放含氨废水的脱氮方法
CN107298484A (zh) * 2017-06-23 2017-10-27 长春工程学院 利用氨氮提高城市污水脱氮效率的sbr深度脱氮方法
CN107500421A (zh) * 2017-09-29 2017-12-22 乔旭 一种连续进水式生物增效高效降解工业废水中氨氮、cod的方法
CN105645582B (zh) * 2014-12-05 2019-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快速启动方法
CN112299561A (zh) * 2020-11-19 2021-02-02 江南大学 一种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处理方法
CN112429839A (zh) * 2020-11-18 2021-03-02 复旦大学 用于处理高氨氮污、废水的增强型sbbr工艺
CN113303251A (zh) * 2021-04-21 2021-08-2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长鳍篮子鱼亲本高效人工强化培育方法
CN114014435A (zh) * 2021-11-10 2022-02-08 黑龙江红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富集红菌的装置及利用该装置处理废水的方法
CN114835265A (zh) * 2022-04-23 2022-08-02 北京赛富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
CN115417563A (zh) * 2022-09-30 2022-12-02 山东济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咖啡因废水的生化处理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Z142795A3 (en) * 1995-06-02 1996-12-11 Atanas Ing Drsc Curev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water denitrification
CN101481673A (zh) * 2009-01-13 2009-07-15 北京未名凯拓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吡啶降解菌及其复合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
KR20100040960A (ko) * 2007-08-08 2010-04-21 구앙하오 펭 종속영양 암모니아―산화 박테리아를 이용하여 c, n 오염물질을 제거하는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Z142795A3 (en) * 1995-06-02 1996-12-11 Atanas Ing Drsc Curev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water denitrification
KR20100040960A (ko) * 2007-08-08 2010-04-21 구앙하오 펭 종속영양 암모니아―산화 박테리아를 이용하여 c, n 오염물질을 제거하는 방법
CN101481673A (zh) * 2009-01-13 2009-07-15 北京未名凯拓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吡啶降解菌及其复合菌剂、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09566B (zh) * 2013-11-05 2016-12-07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硝化反硝化处理含氨废水的方法
CN104609566A (zh) * 2013-11-05 2015-05-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硝化反硝化处理含氨废水的方法
CN105645582B (zh) * 2014-12-05 2019-01-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快速启动方法
CN106745728A (zh) * 2015-11-19 2017-05-3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CN106745727A (zh) * 2015-11-19 2017-05-3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腈纶生产过程排放含氨废水的脱氮方法
CN106745727B (zh) * 2015-11-19 2020-10-16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腈纶生产过程排放含氨废水的脱氮方法
CN106745728B (zh) * 2015-11-19 2020-06-0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CN107298484A (zh) * 2017-06-23 2017-10-27 长春工程学院 利用氨氮提高城市污水脱氮效率的sbr深度脱氮方法
CN107298484B (zh) * 2017-06-23 2019-01-18 长春工程学院 利用氨氮提高城市污水脱氮效率的sbr深度脱氮方法
CN107500421A (zh) * 2017-09-29 2017-12-22 乔旭 一种连续进水式生物增效高效降解工业废水中氨氮、cod的方法
CN112429839A (zh) * 2020-11-18 2021-03-02 复旦大学 用于处理高氨氮污、废水的增强型sbbr工艺
CN112299561A (zh) * 2020-11-19 2021-02-02 江南大学 一种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处理方法
CN113303251A (zh) * 2021-04-21 2021-08-27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长鳍篮子鱼亲本高效人工强化培育方法
CN114014435A (zh) * 2021-11-10 2022-02-08 黑龙江红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富集红菌的装置及利用该装置处理废水的方法
CN114835265A (zh) * 2022-04-23 2022-08-02 北京赛富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氨氮废水的处理方法
CN115417563A (zh) * 2022-09-30 2022-12-02 山东济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咖啡因废水的生化处理方法
CN115417563B (zh) * 2022-09-30 2024-05-24 山东济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咖啡因废水的生化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4405B (zh) 2013-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64405B (zh) 一种污水短程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方法
CN103374524B (zh) 一种耐盐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73762B (zh) 一种含盐污水的生物脱氮方法
CN101899401B (zh) 含氨废水处理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50521B (zh) 同步硝化反硝化处理含氨污水方法
CN103374525B (zh) 一种废水处理微生物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122332B (zh)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木糖氧化亚种lh-n25与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微生物菌剂及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1831392B (zh) 一种自养异养共生氨氧化菌剂及用途
CN103373758B (zh) 一种腈纶生产过程排放含氨废水的脱氮方法
CN101792715B (zh) 硝化细菌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21611A (zh) 一种含氨废水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快速启动方法
CN102465101B (zh) 利用亚硝酸盐进行反硝化的脱氮菌剂及其应用
CN102443550A (zh) 一种脱氮细菌的筛选方法
CN102465102B (zh) 亚硝酸型生物脱氮菌剂及其应用
CN103373767B (zh) 一种高含盐催化剂污水的生物脱氮方法
CN105585133A (zh) 催化剂生产过程排放的高含盐污水的生物脱氮方法
CN103373766B (zh) 一种同时实现污泥减量的废水生化处理方法
CN103146604B (zh)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lh-n5与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微生物菌剂及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3373769B (zh) 一种工业循环水的生物净化方法
CN100500831C (zh) 脱氮细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712487B (zh) 一种含氨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
CN103102016B (zh) 一种控制污水生化处理过程硝化反应进程的方法
CN105969698A (zh) 一种水质净化微生物复合菌剂
CN103373768B (zh) 一种减少循环水系统中生物粘泥的方法
CN105621610B (zh) 一种含盐污水同时硝化反硝化脱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