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0255A - 用于高速数据率传输系统的光学互连 - Google Patents
用于高速数据率传输系统的光学互连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60255A CN102460255A CN2010800319680A CN201080031968A CN102460255A CN 102460255 A CN102460255 A CN 102460255A CN 2010800319680 A CN2010800319680 A CN 2010800319680A CN 201080031968 A CN201080031968 A CN 201080031968A CN 102460255 A CN102460255 A CN 1024602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p
- optical fiber
- port
- sleeve pipe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85—Multicore or multichannel optical connectors, i.e. one single ferrul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fibre, e.g. ribbon typ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51—Ferrules having keying or coding mea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73—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 G02B6/3874—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 G02B6/3878—Connectors using guide surfaces for aligning ferrule ends, e.g. tubes, sleeves, V-grooves, rods, pins, balls using tubes, sleeves to align ferrul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ferrules, branching and break-out mea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44—Mechanical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tensile strength and external protection for fibres, e.g. optical transmission cables
- G02B6/4439—Auxiliary devices
- G02B6/4471—Terminating devices ; Cable clamps
- G02B6/4472—Manifol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纤组件包括至少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二多光纤连接器,所述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多光纤连接器各自具有相应的数个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界定各自具有至少两个端口的相应的数个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二多光纤连接器能够经设置,以使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端口位于每一个套管(ferrule)的相应的终止侧上。组件还具有数个光纤,根据配对方法所述数个光纤连接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配对方法维持相应的有源组件的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的极性。在不翻转光纤的情況下光学连接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且通过翻转光纤光学连接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
本申请请求2009年6月17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号12/486,427和也是2009年6月17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号12/486,473的权益,所述美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光纤网络,且尤其涉及用于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光学互连组件、系统和方法,所述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使用多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用于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一些传统光纤网络解决方案使用12芯(12f)连接器组件且通常具有点对点配置。通过在将连接器插入环氧树脂插头之前将光纤在组件的一端中翻转,或通过提供“A”和“B”类型分叉模块(其中将光纤翻转于“B”模块中且“笔直地”插入“A”模块中),来解决光纤极性的保存(即,给定光纤的传输和接收功能匹配)。为网络环境中的多光纤连接器提供光纤互连解决方案的极性保留光学互连组件在美国专利号6,758,600和6,869,227中讨论,所述专利让渡给本受让人或本受让人的分支机构且所述专利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存储区域网络(SANs)使用SAN引向器,所述SAN引向器具有称为“线路卡”的高密度输入/输出(“I/O”)接口。线路卡固持多个光学有源组件,诸如将光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且反之亦然的收发机。线路卡具有含传输端口{0T,01T,02T,…}和接收端口{0R,01R,02R,…}的连接器,将网络电缆插入所述传输端口{0T,01T,02T,…}和接收端口{0R,01R,02R,…}中。每个线路卡的端口数通常可变化,例如,可使用16-端口、24-端口、32-端口和48-端口线路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范性方面是一种用于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光纤组件。组件包括至少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其中每一个多光纤套管具有用于与光学连接器的另一个配合面相配合的配合面和用于接收光纤的终止面。每一个套管具有数个光纤接收区,所述光纤接收区布置于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二或更多个光纤接收区中。每一个套管的光纤接收区具有光纤接收孔,所述光纤接收孔形成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孔从配合面延伸到终止面,以便每一个孔与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相关联。将光纤的相应末端光学固定于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每一组的孔中的至少一些孔中。光纤形成相应组的光纤,所述相应组的光纤从第一套管的终止侧到第二套管的终止侧光学互连光纤接收区。光纤中的一些光纤沿笔直方向从第一套管延伸到第二套管,以便在不翻转光纤的情況下光学互连每一个套管的光纤接收区。光纤中的一些光纤从第一套管延伸到第二套管,以使光纤被翻转,以便像从第一套管延伸到第二套管的光纤一样使光纤末端的方向颠倒。
本发明的另一个示范性方面是一种用于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光纤组件,所述光纤组件具有各自含传输端口和接收端口的有源组件。光纤组件包括至少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二多光纤连接器,所述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多光纤连接器各自具有相应的数个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界定各自具有至少两个端口的相应的数个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二多光纤连接器能够经设置,以便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端口位于每一个套管的相应的终止侧上。光纤组件还包括数个光纤,所述光纤根据配对方法连接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配对方法维持有源组件的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的极性。在不翻转光纤的情況下光学连接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且通过翻转光纤光学连接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
本发明的示范性方面还针对一种用于形成用于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光纤组件的方法,所述光纤组件具有各自含传输端口和接收端口的有源组件。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至少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二多光纤连接器,所述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多光纤连接器各自具有相应的数个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界定各自具有至少两个端口的相应的数个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二多光纤连接器能够经设置,以便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端口位于每一个套管的相应的终止侧上。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配对方法使用数个光纤连接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配对方法维持有源组件的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的极性,其中包括在不翻转光纤的情況下光学连接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的端口,且包括通过翻转光纤光学连接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的端口。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二十四芯(24f)光纤“干线”电缆的示意图,所述“干线”电缆具有含“楔片向上(key up)”配置的两个连接器;
图2是类似于图1但进一步包括与系统有源组件(未示出)有关的两个24f连接器的示意图,从而示出系统如何如所示不能在有源组件之间提供具有适当的传输/接收极性的连接;
图4是示范性卷曲的接插线光纤互连组件的透视图;
图5是图3的系统的示意图,从而更详细地示出各种连接器端口;
图7是光纤互连组件的透视图,从而示出如何将光纤束布线为三维的实例;图8是光纤互连组件的有源组件方式(active-assembly-wise)24f连接器的端视图,从而示出可如何将连接器端口分割成不同组;
图9是光纤互连组件的电缆方式(cable-wise)2×24f连接器的端视图,从而示出可如何将连接器端口分割成不同组;
图10是光纤互连组件的有源组件方式24f连接器的端视、楔片向上图,从而示出顶行和底行中的光纤如何根据色码蓝色、橙色……浅绿色从左延伸到右(即,“B→A”)的实例;
图11示出多模光纤实施方式的玻璃部分横截面的折射率分布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光纤的横截面图的示意图(不按比例绘制);
图13是类似于图3的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但使用24f光纤电缆和24f接插线的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示意图;
图14类似于图5但表示图13的系统;
图20是示范性模块光学互连组件的透视图;
应了解,上述概括说明和以下详细说明皆呈现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且旨在提供一个有助于理解所请求的本公开的纲要或框架。现提供附图以进一步了解本公开,并且将附图并入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未必按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现详细参见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示出所述实施方式的实例。在可能的情况下,附图各部分所使用的相似的或类似的元件符号指代相似的或类似的部分。元件符号中的字母“L”和字母“R”表示“左”和“右”,以区别设备、系统、组件或网络的不同部分中的相同或相似部分,并且所述字母以与“第一”和“第二”相同的方式使用且因此不希望就位置来说加以限制。
应理解,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仅仅为实例,每一个实例并入本公开的某些有益性。在本公开范围之内可对以下实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且可以不同的方式来混合不同实例的方面,以实现其它实例。因此,参见(但不限于)本文所述的实施方式,可从本公开的全文了解本公开的范围。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涉及光纤互连(或“转换”)组件,所述组件配置为转换或以其它方式将多光纤连接器互连。例如,在本文中将多光纤连接器视为二十四芯(“24f”)连接器和十二芯(“12f”)连接器。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多光纤连接器包含多光纤套管。套管各自具有用于与另一个光纤连接器配合的配合面和用于与光纤电缆的光纤连接的终止侧。一个示范性光纤互连组件配置为将24f连接器与两个12f连接器连接,所述24f连接器具有二十四个端口,所述12f连接器各自具有十二个端口。这种互连组件通常称为“组件”。另一个示范性光纤互连组件配置为转换或以其它方式将一个24f连接器与另一个24f连接器互连。这种互连组件通常称为“组件”。
本公开的光学互连组件可以体现为各种不同形式,诸如具有一或更多个壁的模块形式的单独形成的外壳(例如,冲压形成的金属箱)、具有与柔性基板相关的光纤的柔性基板、电缆部分(作为排列好的光纤和连接器的光纤束或簇、作为光纤接插线,或通常位于光纤电缆中)。互连组件可以包括上述物的组合。本发明的方面包括使用本文所述的互连组件的电缆系统。
如本文所用,术语“束”意指一批光纤,包括通过包覆材料、粘合剂、捆绑元件或其它适当的收集夹具或组件捆绑成组或捆绑成子组的光纤,或未捆绑的光纤(例如,没有捆绑元件的松开光纤)。可以光纤带的形式布置束光纤,并且通过一或更多个捆绑元件将光纤带收集在一起且将所述光纤带封闭于光纤电缆的一部分中。
如本文所用,术语“接插线”是具有相对较短的长度(例如,2-4米)的一或更多个光纤、位于两个末端处的连接器的集合,且所述集合通常用于在电子机架、光学交叉连接或光纤配线架(FDF)内提供前面板互连。
术语“干线”意指承载多个光纤(通常为4个光纤至96个光纤),且在大于与接插线有关的距离的距离内(诸如,在电子机架、房间、建筑物、中心站或网络的相似部分之间)连接组件的光纤电缆。
术语“端口”是光纤接收区,即,可插入光纤或将光纤连接至另一个光纤的位置。
用于如下所述的组件和电缆中的示范性多光纤连接器是环氧树脂和抛光兼容的MPO连接器或MTP连接器,例如,Corning Cable Systems′LANScape连接器解决方案集的一部分。此类连接器提供极高的光纤密集度且含有多个光学路径,所述光学路径布置于通常为平面的阵列中。光学路径直接邻接于至少一个其它光学路径,以与光纤电缆中的光纤光学对齐。针对多模应用或单模应用设计多光纤连接器,且所述多光纤连接器使用推/拉设计以便于配合和去除。在本文中可以将多光纤连接器视为与传统SC连接器大小相同,但所述多光纤连接器提供更大(例如,12X)光纤密集度,从而有利地节省成本和空间。多光纤连接器可以包括用于与任何所需光学适配器重叠的适当方向的楔片。可以将楔片配置为“楔片向上(key up)”或“楔片向下(key down)”。诸如MTP连接器的某些多光纤连接器还可包括导向针和导向孔,当两个连接器啮合时所述导向针和导向孔用于使光纤对齐。
光学连接器适配器(未示出)可以用于管理光纤连接。然而,可以使用其它连接方式,诸如带状扇出成套部件。
本文所述的组件、系统和方法通常涉及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例如可以诸如10千兆比特(10G)至120G的速率光学传输信息的系统。在典型的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中,存在多个通道,其中每一个通道能够支持选定的数据速率,其中总数据速率由通道的数据速率乘以所使用的通道数目确定。例如,用于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典型通道可以支持10G通信,所以对十二通道系统来说,可以将通信数据速率以10G的倍数从10G调节为120G。在增加更多通道或每通道的不同数据速率的情况下,可获得其它数据速率。因此,对特定系统数据速率来说,存在选择范围,其中可能存在40G和100G。
图1是呈24f干线电缆(“24f干线”)形式的光纤电缆10的示意图,所述24f干线电缆具有两个多光纤连接器20,例如右连接器20R和左连接器20L。每一个连接器20具有端口22,将所述端口22布置为两行十二个,且使用业界公认的彩色编码方式{B,O,G,Br,S,W,R,Bk,Y,V,Ro,A}={蓝色、橙色、绿色、褐色、石板色、白色、红色、黑色、黄色、紫色、玫瑰色和浅绿色}为所述端口22彩色编码。在图1中(以及在图2中)由符号“B→A”表示彩色编码方式的方向。端口22由相应的彩色编码光纤部分(“光纤”)36连接,其中为了说明仅示出两个光纤。
连接器20具有楔片32,且两个连接器20L和20R配置为“楔片向上对楔片向上”。光纤电缆10配置为“楔片向上对楔片向上”,以便顶行和底行中的每一个连接器20通过光纤36分别连接至与每一个连接器20匹配的彩色编码端口22。在必要时,将个别光纤36识别为36-1、36-2等。连接器20R和连接器20L具有相应的端口22L和端口22R。
图2是类似于图1但进一步包括与相应的有源组件(未示出)(诸如,收发机)有关的两个有源组件连接器41(例如,41R和41L)的示意图。将有源组件连接器41L和41R布置为邻近相应的左连接器20L和右连接器20R。在一个实例中,有源组件连接器41是专用媒体接口(MDI)连接器或包括MDI连接器。有源组件连接器41具有端口42。上行十二个有源组件端口42是接收端口{0R,1R,…11R},而下行有源组件端口42是传输端口{0T,1T,…11T}。必须将有源组件连接器41布置为“楔片向下”,以便有源组件连接器41可以与相应的“楔片向上”光纤电缆连接器20配合。因此,彩色编码是从左到右的A→B。然而,这种配置防止光纤电缆连接器20直接插入有源组件连接器41中,由于有源组件连接器的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的连接极性将不会保持下去。当试图使用光纤电缆10时会出现类似问题,所述光纤电缆10具有两个12f电缆部分且在每一个电缆末端处具有两个12f连接器。具有互连的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
图3是示范性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系统”)100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的示意图,所述示范性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100包括两个示范性组件110。系统100包括具有上述连接器41的相应的有源组件40和光纤电缆10,所述光纤电缆10具有两个12f电缆部分11A和11B,所述两个12f电缆部分11A和11B各自由多光纤连接器20A和20B终止于电缆部分11A和11B的相应末端处,所述多光纤连接器20A和20B具有相应的十二个端口22A和22B。系统100可用作(例如)光纤网络中的一部分,诸如处于光学电信数据中心的LAN或SAN。示范性有源组件是收发机,诸如多通道、高数据速率(例如,10G/通道)收发机。
系统100包括第一组件110L和第二组件110R,所述第一组件110L和第二组件110R经图示为(例如)接插线形式(在下文中还称为“接插线110L”和“接插线110R”,或更通常地称为“接插线110”),所述第一组件110L和第二组件110R各自将两个12f电缆部分11A和11B连接至电缆部分11A和11B的相应有源组件连接器41。图4是示范性卷曲的接插线的透视图。每一个接插线110包括24f电缆部分126,所述24f电缆部分126由多光纤连接器130终止,所述多光纤连接器130配置为连接至有源组件连接器41。因此,将接插线连接器130和接插线连接器130的端口(如下所述)称为“有源组件方式”。每一个接插线110还包括第一12f电缆部分136A和第二12f电缆部分136B,所述第一12f电缆部分136A和所述第二12f电缆部分136B由多光纤连接器140A和140B终止于相应末端处,所述多光纤连接器140A和140B配置为在楔片向上对楔片向下的配置(其中连接器140A和140B楔片向上)中与光纤电缆连接器20A和20B连接。因此,将接插线连接器140和接插线连接器140的端口(如下所述)称为“电缆方式”。第一12f电缆部分136A和第二12f电缆部分136B通过分叉构件150可操作地连接至第一24f电缆部分126。24f电缆部分126承载二十四个光纤36(参见图3中的插图),而12f电缆部分136A和136B各自承载十二个光纤36。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分叉构件150是刚性套管或柔性管,所述刚性套管或柔性管具有与24f电缆部分126大约相同的直径。
以选定的方式配置接插线110L和110R中的光纤36,以便在系统100的相应末端处在有源组件40L与有源组件40R之间保持光纤极性。接插线110L和110R中的二十四个光纤36构成相应的束112L和112R,所述束112L和112R是针对极性保留互连配置的。此外,配置接插线110以便可以在系统100的任一末端处使用所述接插线110,即,接插线110L和110R可交换,以便对系统100来说仅需要一类接插线。下文更详细地描述了示范性接插线110。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如下文更详细描述的,光纤36是弯曲不敏感(或者“抗弯曲”)光纤。
图5是系统100的示意图,其中有源组件40L包括连接器41,诸如24f未固定住的MPO连接器,并且其中光纤电缆10包括两对连接器:在一端为20AL和20BL而在另一端为20AR和20BR。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0是12f固定住的MPO连接器。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连接器20包括多光纤套管21。
有源组件连接器41L通过接插线110L连接至光纤电缆连接器20AL和20BL,而有源组件连接器41R通过接插线110R连接至光纤电缆连接器20AR和20BR。接插线连接器130L连接至有源组件连接器41L,而接插线连接器130R连接至MPO有源组件连接器41R。接插线连接器140AL和140BL连接至光纤电缆连接器20AL和20BL,而接插线连接器140AR和140BR连接至光纤电缆连接器20AR和20BR。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有源组件连接器41包括多光纤套管43,且接插线连接器130和140包括相应的多光纤套管131和141。
接插线连接器130L具有端口24NP(xL),且接插线连接器130R具有端口24NP(xR),其中xL、xR表示端口数目,其中,1≤xL,xR≤24。同样地,光纤电缆连接器20AL和20BL具有相应的端口12PAL(yAL)和12PBL(yBL),其中,1≤yAL,yBL≤12,而光纤电缆连接器20AR和20BR具有相应的端口12PAR(yAR)和12PBR(yBR),其中,1≤yAR,yBR≤12。在一个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可以将连接器元件符号中的字母“NP”和“P”理解为分别表示连接器“不具脚针”和“具有脚针”的情况。然而,通常,字母“NP”和“P”仅用于区别不同连接器的端口,而不考虑脚针配置。
现参见图5描述为接插线110中的束112建立合适的通用端口配置的方法。首先,在接插线110L中在任何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NPL(xL)与任何电缆方式端口12PAL(yAL)或12PBL(yBL)之间进行初始(纤维)连接。相应的接插线连接器130L和130R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NPL(xL)与端口24NPR(xR)之间的端对端配对方法(所述方法是基于收发机端口之间的选定的配对方法,即,等),允许将初始端口连接从有源组件连接器41L运送贯穿至有源组件连接器41R,即,从接插线110L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NPL(xL)到相应的接插线110R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NPR(xR)。
应注意,光纤电缆10将接插线110L的电缆方式端口12PAL(yAL)和12PBL(yBL)映射至接插线110R的端口12PAR(yAR)和12PBR(yBR),以便将一个接插线中的每一个电缆方式端口连接至另一个接插线的相应电缆方式端口。
表1中展示了示范性有源组件配对方法,所述示范性有源组件配对方法定义如何以保持极性的方式将接插线连接器130L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NPL(xL)映射至接插线连接器130R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NPR(xR),所述示范性有源组件配对方法是基于在有源组件40L与有源组件40R之间映射传输和接收收发机端口(等)。组件的一个方面包括:如果已存在一个配对方法,那么确定配对方法,或者如果还不存在一个配对方法,那么建立配对方法。
配对方法可以表达如下:
其中,1≤xL≤12且13≤xR≤24;以及
其中,13≤xL≤24且1≤xR≤12。
根据配对方法,例如可以看出,与有源组件连接器41L的有源组件端口03R有关的接插线端口24NPL(4)连接至与有源组件端口03T有关的有源组件连接器41R的接插线端口24NPR(16)(还参见图4)。因此,使来自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L(4)的光纤36从接插线端口12PBL(4)穿过光纤电缆10到电缆方式接插线端口12PBR(9),随后,通过另一个光纤36将这个电缆方式端口连接至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R(16),所述光纤36连接至电缆方式接插线端口12PBL(4)。随后,使这个连接路径从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R(4)到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L(16)沿相反方向重复,以形成相应的连接路径。针对未使用的端口重复这个程序,直到不进行更多端口连接为止。结果是有源组件40L与有源组件40R之间的极性保留通用的光学连接。
图6示出使用上述方法所建立的图5中系统100的束112的示范性配置。两个束112L和112R在图5所示示意图中似乎具有不同的配置。这归因于使用二维表示法来描述事实上是三维实施方式的内容。然而,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将了解,束配置事实上是相同的,以便接插线110L和110R相同且为光纤电缆10提供通用连接。这图示于图7中,所述图7是示范性束112的透视图,所述束112连接多光纤接插线连接器130和140。
在图6中接插线110L的示范性配置中,将光纤36-7至36-12和36-19至36-24布线至12f电缆部分136A,且将光纤36-1至36-6和36-13至36-18布线至12f电缆部分136B。
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使用以下端口配置将接插线连接器140A和140B安装于相应的12f电缆部分136A和136B上。在电缆部分136A中,将光纤36-7至36-12分别连接至接插线连接器端口12PAL(6)至12PAL(1),且将光纤36-19至36-24分别连接至接插线连接器端口12PAL(7)至12PAL(12)。类似地,在电缆部分136B中,将光纤36-1至36-6分别连接至接插线连接器端口12PBL(1)至12PAL(6),且将光纤36-13至36-18分别连接至接插线连接器端口12PAL(12)至12PAL(7)。这是图6中示意性地示出的配置。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根据特定的连接器制备技术,处理(例如,抛光)接插线连接器130、140A和140B。
图8是有源组件方式24f连接器130的端视图,从而示出可如何将连接器端口24NP分割成数个不同组G,诸如组G1至组G4。每组G至少存在两个端口。同样地,图9是电缆方式12f连接器140A和140A的端视图,从而示出可如何将连接器端口12PA和12PB分割成不同组G′和G″,诸如组G1′和组G2′,以及组G1″和组G2″。可形成各种不同组G、G′和G″,诸如连接器端口对,如图8中的组GP和组GP″所示。同样地,以图解说明的方式,针对相应的连接器140A和140B示出了两行六个端口12PA和两行六个端口12PB。在本文中涵盖了其它端口配置,诸如连接器140A和140B中的一个或两个,所述连接器140A和140B各自具有单行十二个端口。
同样地,可以将各组G、G′和G″组合成为较大组。例如,可以将多光纤套管131L的组G1和组G3组合以形成上组GU,且可以将组G2和组G4组合以形成下接收区GL。
参见图5至图9,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是光纤组件110,所述光纤组件110在一端具有多光纤套管131且在另一端具有两个多光纤套管141A和141B。多光纤套管131具有一或更多组G的端口24NP,而多光纤套管141A和141B分别具有一或更多组G′和G″的端口12PA和12PB。相对于多光纤套管141A和141B布置多光纤套管131,以使光纤36可以将端口24NP光学连接至端口12PA或端口12PB。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多光纤套管131R具有上组GU的十二个端口24PL和下组GL的十二个端口24PL,而多光纤套管141A和141B分别具有上组G1′和G2′以及下组G1″和G2″的六个端口12PA和六个端口12PB。
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组G、至少一组G′和至少一组G″具有六个端口。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组G、至少一组G′和至少一组G″具有两个端口。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组G具有十二个端口。
如果可以将多光纤套管131布置为实质上与多光纤套管141A和141B相反,那么据说组G“直接面向”相应组G′和G″。这可能意指(例如)束112可能是柔性的(例如,为光纤电缆中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弯曲以使可以将多光纤套管131和多光纤套管141A和141B沿数个相对方向放置,包括相对放置。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光纤36连接至直接面向端口(例如,端口24NPL(1)到12PBL(1);参见图6),而不必“翻转”光纤,即,不必将光纤连接至非直接面向组。在其它情况中,通过“翻转”光纤将光纤36连接至非直接面向端口(例如,端口24NPL(7)到12PAL(6);参见图6)。
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多光纤套管131的端口24NP通常面向多光纤套管141A和141B的端口12PA和12PB。各组G可以从一个套管到另一个套管彼此对齐,其中光纤36从至少两组G的多光纤套管131延伸到至少两组G′和/或G″的多光纤套管141A和/或141B,进而为束112界定至少两组光纤36。
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光纤36将至少一组G连接至直接面向组G′或G″,而不必跨越或“翻转”光纤。另外,当组G延伸至组G′或G″时,翻转至少一组G。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组G中的至少一组G直接跨越连接至实质上直接面向组G′或G″,但是套管面不需要彼此平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将至少一个子组G连接至至少一个其它组G′或G″,其中翻转连接光纤36,且连接组G′或G″不是直接面向组。
再次参见图3,在接插线110的示范性实施方式中,24f电缆部分126是含有二十四个彩色编码光纤36的小直径互连电缆(例如,250μm外直径)。将光纤36布置于接插线连接器130内(例如,在未示出之连接器套管内),以便当反向观察接插线连接器130(诸如,图10中所示)时,楔片向上光纤36-1至36-12构成顶行且从左延伸到右(从蓝色、橙色……浅绿色,即,“B→A”),而光纤36-13至36-24构成底行且也从左延伸到右,如B→A。
如上所述,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在本文中将用于各种光学互连组件的光纤36认为是可包含抗弯曲(弯曲不敏感)光纤。此类光纤是有利的,由于此类光纤保留且提供使用传统光纤所不能获得的光学性能。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光纤36可以是多模光纤(例如,抗弯曲光纤),所述多模光纤为高位模式提供了稳定性,否则所述高位模式即使用于较短光纤长度也不稳定。因而,抗弯曲光纤36允许安装、布线、松弛存储、较高密集度等的弯曲,进而允许技工和未经训练的个人进行粗糙安装。
图11示出示范性多模抗弯曲光纤36的实施方式中玻璃部分的横截面的折射率分布的示意图,所述多模抗弯曲光纤36包含玻璃芯37和玻璃包层42,所述包层包含内环部分38、低折射率环部分39和外环部分40。图12为图11的光纤的横截面图的示意图(不按比例绘制)。芯37具有外半径R1和最大折射率ΔΔ1MAX。内环部分38具有宽度W2和外半径R2。低折射率环部分39具有最小折射率Δ百分比Δ3MIN、宽度W3和外半径R3。低折射率环部分39图示为由于内环部分38而与芯37偏移或隔离。环部分39环绕且接触内环部分38。外环部分40环绕且接触环部分39。覆层42由至少一个涂层44环绕,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涂层44可包含低模量主要涂层和高模量次要涂层。
内环部分38的折射率分布Δ2(r)具有最大相对折射率Δ2MAX和最小相对折射率Δ2MIN,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Δ2MAX=Δ2MIN。低折射率环部分39的折射率分布Δ3(r)具有最小相对折射率Δ3MIN。外环部分40的折射率分布Δ4(r)具有最大相对折射率Δ4MAX和最小相对折射率Δ4MIN,其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Δ4MAX=Δ4MIN。优选地,Δ1MAX>Δ2MAX>Δ3MIN。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环部分38具有实质上恒定的折射率分布,如图11中所示具有常数Δ2(r);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Δ2(r)=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环部分40具有实质上恒定的折射率分布,如图10中所示具有常数Δ4(r);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Δ4(r)=0%。芯37具有完全为正的折射率分布,其中Δ1(r)>0%。R1被定义为半径,在所述半径下芯的折射率Δ首先达到数值0.05%,从而从中线向外辐射。优选地,芯37实质上不含有氟,并且更优选地,芯37不含有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环部分38优选地具有相对折射率分布Δ2(r),所述相对折射率分布Δ2(r)具有小于0.05%的最大绝对幅度,且Δ2MAX<0.05%而Δ2MIN>-0.05%,并且低折射率环部分39开始于包层的相对折射率首先达到小于-0.05%的数值处,从而从中线向外辐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环部分40具有相对折射率分布Δ4(r),所述相对折射率分布Δ4(r)具有小于0.05%的最大绝对幅度,且Δ4MAX<0.05%而Δ4MIN>-0.05%,并且低折射率环部分39结束于包层的相对折射率首先达到大于-0.05%的数值处,从而从发现Δ3MIN处的半径向外辐射。
在本文中将示范性光纤36认为是多模光纤,且所述光纤36包含渐变折射率型芯区域和环绕且直接邻接于芯区域的包层区域,所述包层区域包含低折射率环部分,所述低折射率环部分包含相对于包层中的另一个部分的低相对折射率。优选地,包层的低折射率环部分与芯间隔开来。优选地,芯的折射率分布具有曲线形状,对一个实例来说,通常为抛物线形状。
低折射率环部分可(例如)包含:a)包含数个空隙的玻璃,或b)掺杂有一或更多个减少掺杂剂(诸如,个别氟、硼或氟和硼的混合物)的玻璃。低折射率环部分可具有小于约-0.2%的折射率Δ和至少约1微米的宽度,低折射率环部分与所述芯间隔至少约0.5微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模光纤包含具有空隙的包层,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空隙非周期性地位于低折射率环部分内。“非周期性地位于”意指,如果截取光纤的横截面(诸如,垂直于纵轴的横截面),那么在光纤的一部分上(例如,在低折射率环形区内)会随机地或非周期性地分布非周期性设置的空隙。在沿光纤长度的不同点处截取的类似横截面将展现随机分布的不同横截面孔图案,即,各种横截面将具有不同孔图案,其中对于每一个此类横截面来说空隙的分布和空隙的大小并不精确匹配。也就是说,空隙为非周期性的,即,空隙不会周期性地设置于光纤结构内。这些空隙沿光纤长度(即,通常平行于纵轴)设置(拉长),但是这些空隙不必使整个光纤的整个长度延伸达到传输光纤的典型长度。咸信,空隙中的至少一些空隙沿光纤长度延伸的距离小于约20米,更优选地为小于约10米,甚至更优选地为小于约5米,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小于1米。
本文中所公开的多模光纤展现出极低的弯曲诱发衰减,尤其为极低的大弯曲诱发衰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芯中较低的最大相对折射率提供了较高带宽,同时还提供了较低弯曲损失。因而,多模光纤可以包含渐变折射率玻璃芯;并且内部包层环绕且接触芯,且第二包层包含低折射率环部分,所述低折射率环部分环绕内部包层,所述低折射率环部分具有小于约-0.2%的折射率Δ和至少1微米的宽度,其中所述内部包层的宽度为至少约0.5微米且光纤另外展现1圈、10mm直径心轴包覆衰减增加小于或等于约0.4分贝/圈(波长为850nm,“850nm”),数值孔径(NA)大于0.14,更优选地大于0.17,甚至更优选地大于0.18且最优选地大于0.185,并且全模式带宽大于1.5GHz-km(在850nm下)。例如,多模光纤36的数值孔径为约0.185至约0.215。
可以制造50微米直径芯37的多模光纤36,以提供:(a)大于1.5GHz-km的全模式(OFL)带宽,更优选地大于2.0GHz-km,甚至更优选地大于3.0GHz-km且最优选地大于4.0GHz-km(波长为850nm)。例如,可以实现这些较高带宽同时仍然保持1圈、10mm直径心轴包覆衰减增加小于0.5dB(波长为850nm),更优选地小于0.3dB,甚至更优选地小于0.2dB且最优选地小于0.15dB。还可以实现这些较高带宽同时还保持1圈,20mm直径心轴包覆衰减增加小于0.2dB(波长为850nm),更优选地小于0.1dB且最优选地小于0.05dB,并且1圈,15mm直径心轴包覆衰减增加小于0.2dB(波长为850nm),优选地小于0.1dB且更优选地小于0.05dB。此类光纤更能够提供大于0.17的数值孔径(NA),更优选地大于0.18且最优选地大于0.185。同时,此类光纤更能够在1300nm下展现大于约500MHz-km的OFL带宽,更优选地大于约600MHz-km,甚至更优选地大于约700MHz-km。同时,此类光纤更能够展现大于约1.5MHz-km的最小计算有效模型带宽(Min EMBc)带宽,更优选地大于约1.8MHz-km,且最优选地大于约2.0MHz-km(波长为850nm)。
优选地,本文中所公开的多模光纤展现小于3dB/km(波长为850nm)的光谱衰减,优选地小于2.5dB/km(波长为850nm),甚至更优选地小于2.4dB/km(波长为850nm)且更优选地小于2.3dB/km(波长为850nm)。优选地,本文中所公开的多模光纤展现小于1.0dB/km(波长为130nm,“1300nm”)的光谱衰减,优选地小于0.8dB/km(在1300nm下),甚至更优选地小于0.6dB/km(在1300nm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从中线向外辐射状延伸半径R1,其中10微米≤R1≤40微米,更优选地为,20微米≤R1≤40微米。在一些实施方式中,22微米≤R1≤34微米。在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中,芯的外半径为约22微米至28微米。在一些其它优选实施方式中,芯的外半径为约28微米至34微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芯的最大相对折射率小于或等于1.2%且大于0.5%,更优选地为大于0.8%。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芯的最大相对折射率小于或等于1.1%且大于0.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纤展现1圈、10mm直径心轴衰减增加不大于1.0dB,优选地不大于0.6dB,更优选地不大于0.4dB,甚至更优选地不大于0.2dB且更优选地不大于0.1dB,所有波长为800nm至1400nm。示范性光纤36还公开于2008年10月14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号12/250,987和2008年12月12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号12/333,833中,所述公开皆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图13是类似于图3的系统但使用24f光纤电缆10和24f单电缆接插线110的系统100的示意图,所述24f光纤电缆10具有24f连接器20L和20R。使用相应的24f连接器130将每一个接插线110终止于所述接插线110的末端处。接插线连接器130NP连接至有源组件连接器41,而接插线连接器130P连接至光纤电缆连接器20。
图14类似于图5但表示图13的系统100。如同上述24NPL(xL)表示接插线连接器130NPL的端口,而24PL(yL)表示接插线连接器130PL的端口,其中1≤xL,yL≤24。同样地,如同上述24NPR(xR)表示接插线连接器130NPR的端口,而24PR(yR)表示接插线连接器130PR的端口,其中1≤xR,yR≤24。
为接插线110的束112建立合适的通用端口配置的方法类似于与组件相关的如上所述的方法。参见图8,首先,(例如,使用光纤36)在接插线110L中在任何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L(xL)与任何电缆方式接插线端口12PL(yL)之间进行初始光学连接。接插线110L的接插线端口24NPL(xL)与接插线110R的接插线端口24NPR(xR)之间的配对方法,以及通过光纤电缆10在接插线的电缆方式端口之间进行的对应,允许将初始端口连接从有源组件连接器41L运送贯穿至有源组件连接器41R。
根据如上所述的配对方法,例如可以看出,与有源组件接收端口03R有关的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L(4)连接至与有源组件传输端口03T有关的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R(16)。因此,使来自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L(4)的光纤36穿过光纤电缆10到电缆方式接插线端口12PBR(9),随后,通过另一个光纤36将这个电缆方式端口连接至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R(16),所述光纤36连接至电缆方式接插线端口12PBL(4)。随后,使这个连接路径从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R(4)到有源组件方式接插线端口24NPL(16)沿相反方向重复,以形成相应的连接路径。可以在部分地连接可用端口时重复这个程序,直到所有所要端口已连接为止,或者可以在完全连接方法中重复这个程序以使所有现有端口已连接。图14示出使用这种方法所建立的用于相应接插线110L和110R的束112L和112R的示范性配置。
图15是类似于图7的透视图,除了光纤互连组件100的情况。应注意,为了说明,将连接器130NP的隐藏面上的端口配置示于接近面上。图16和图17是光纤互连组件100的组件方式和电缆方式24f连接器130NP和130P的端视图,从而示出可如何将连接器端口24NP和24P分割成二或更多个端口的各种不同组G和G′,这类似于上述组件的情况。
同样地,可以将各组G和G′组合成为较大组。例如,可以将多光纤套管131的组G1和组G3组合以形成上组GU,且可以将组G2和组G4组合以形成下组GL。
参见图13至图17,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是光纤组件110,所述光纤组件110在一端具有多光纤套管131NP且在另一端具有多光纤套管131P。多光纤套管131NP具有一或更多组G的端口24NP,而多光纤套管具有一或更多组G′的端口24P。相对于多光纤套管131P布置多光纤套管131NP,以使光纤36可以将端口24NP光学连接器端口24P。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多光纤套管131NP具有上组GU的十二个端口24NP和下组GL的十二个端口24NP,而多光纤套管131P分别具有上组GU′的十二个端口24P和下组GL′的十二个端口24P。
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组G和至少一组G′具有十二个端口。在另一个示范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组G和至少一组G′具有六个端口。在另一个示范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组G和至少一组G′具有两个端口。
如果可以将多光纤套管131NP布置为实质上与多光纤套管131P相反,那么据说组G“直接面向”相应组G′。这可能意指(例如)束112可能是柔性的(例如,为光纤电缆中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弯曲以使可以将多光纤套管131NP和多光纤套管131P沿数个相对方向放置,包括相对放置。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将光纤36连接至直接面向端口(例如,端口24NPL(6)到24PL(7);参见图14),而不必“翻转”光纤,即,不必将光纤连接至非直接面向组。在其它情况中,通过“翻转”光纤将光纤36连接至非直接面向端口(例如,端口24NPL(7)到24PL(19);参见图14)。
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多光纤套管131NP的端口24NP通常面向多光纤套管131P的端口24P。各组G和G′可以从一个套管到另一个套管彼此对齐,其中光纤36从至少两组G的多光纤套管131NP延伸到至少两组G′的多光纤套管131P,进而为束112界定至少两组光纤36。
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光纤36将至少一组G连接至直接面向子组G′,而不必跨越或“翻转”光纤。另外,当组G延伸至组G′时,翻转至少一组G。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组G中的至少一组G直接跨越连接至实质上直接面向组G′,但是套管面不需要彼此平行。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将至少一组G连接至至少一个其它组G′,其中翻转连接光纤36,且连接组G′不是直接面向组。
应注意,对本文所讨论的组件110来说以及对上文所讨论的组件的情况来说,有相应标记的组(G1、G1′等)不需要直接面向彼此,且视如何为两个连接器的各组选择标记而定可能不会面向彼此。例如,参见图16和图17,当正向观察每一组时,以相应的方式为连接器130NP和130P的组作标记。然而,当面对面放置这些连接器时,组G1和组G3沿顶行分别面向组G3′和G1′,且组G2和组G4沿底行分别面向组G4′和G2′。
普遍方法
图18是普遍12f互连系统200的示意图,所述12f互连系统200包括两个在与光纤36进行互连的程序中所示的组件110L和110R。组件110L包括:在有源组件末端处的具有单纤端口12NPL(xL)的连接器130AL,和在光纤电缆末端处的具有端口12PL(yL)的连接器130BL,其中1≤xL,yL≤12。同样地,组件110R包括:在有源组件末端处的具有单纤端口12NPL(xR)的连接器130AR,和在光纤电缆末端处的具有端口12PR(yR)的连接器130BR,其中1≤xR,yR≤12。通过光纤电缆10,光学连接电缆方式接插线连接器130BL和130BR。每一个有源组件方式连接器130AL和130AR内的有源组件方式单纤端口12NP可配对,即,{12NPL(1),12NPL(2)}、{12NPL(3),12NPL(4)}。
在以下配对表(表2)中提供了有源组件方式端口12NPL(xL)与有源组件方式端口12NPR(xR)之间的示范性配对方法,所述配对方法是基于有源组件(未示出)之间的保留极性连接:
配对方法可以表达如下:
其中1≤xL≤12偶数,且1≤xR≤12奇数。
使用以下规则来用光纤36连接有源组件方式端口12NPL(xL)和12NPR(xR):当在组件110L中时,将有源组件方式端口12NPL(xL)布线至电缆方式接插线端口12PL(yL=n),随后将组件110R中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12NPR(xR)(如根据已建立的配对所确定的)连接(布线)至电缆方式端口12PR(yR=m+1-n),其中m是有源组件端口或光纤36的总数(例如,在这个实例中m=12)。针对所有剩余连接器端口,重复这个程序。
因此,参见图19,通过给定配对方法,将组件110L中的有源组件方式组件端口12NPL(4)与组件110R中的有源组件方式组件端口12NPR(3)配对,以使yL=n=3。自由地将有源组件方式组件端口12NPL(4)连接至电缆方式端口12PL(8),以使yL=n=8。因此,如所示,将组件110R中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12NPR(y=3)连接至电缆方式端口12PR(yR=12+1-8)=12PR(5)。同样地,将组件110R中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12NPL(3)与组件110L中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12NPR(4)配对。因此,自由地将有源组件方式端口12NPL(3)连接至电缆方式端口12PL(7),以使yL=n=7。因此,如所示,将有源组件方式端口12NPR(4)连接至电缆方式端口12PR(yR=12+1-7)=12PR(6)。
为了说明,已结合12f互连系统描述了上述互连方法。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方法原则上应用于互连系统和互连组件,所述互连系统和互连组件使用任何合理数目m的光纤。
因此,在有源组件方式组件端口mNPL(xL)和mNPR(xR)的普通情况中,其中m是端口的偶数(即,在上述实例中m=12或24),配对方法通常表达为:
其中1≤xL≤m偶数,且1≤xR≤m奇数。
具有单纤端口的24f通用模块
图19是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100的示意图,所述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100包括两个具有单纤端口24的光学互连组件110和有源组件40。在示范性实施方式中,两个光学互连组件110包括称为“分叉模块”的模块外壳。通过24f光纤电缆10连接光学互连组件110。光学互连组件110L和110R分别包括一组二十四个有源组件方式单纤端口24L(xL)和24R(xR),所述端口通过配对方法彼此映射(即,对应),如以下表3中所展示:
上述配对方法还可以表达如下:
本文使用如上所述用于配置24f接插线110的束112的相同的普通互连方法来配置光学互连组件110中的束112L和束112R。首先,在光学互连组件110L中在任何单纤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L(xL)与任何电缆方式端口24PL(yL)之间进行初始(纤维)连接。根据配对方法,例如可以看出,与组件110L中的有源组件接收端口03R有关的有源组件方式单纤端口24L(4)连接至与组件110R中的有源组件传输端口03T有关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R(3)。因此,使来自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L(7)的光纤36穿过光纤电缆10到光学互连组件110R和电缆方式端口24PR(12),所述光纤36连接至组件110L中的电缆方式端口24PL(1)。随后,通过另一个光纤36将这个电缆方式端口连接至光学互连组件110R中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NPR(8)。
应注意,光学连接在相应的有源组件连接器41L和41R中从传输端口03T到接收端口03R,以使连接极性保留。随后,使这个连接路径从光学互连组件110R中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R(7)到光学互连组件110L中的有源组件方式端口24L(8)沿相反方向重复,进而使有源组件连接器41R的传输端口03T连接至有源组件连接器41L的接收端口03R。
针对未使用的端口重复这个方法,直到不进行更多端口连接为止。图19示出用于相应的光学互连组件110中的完整束112L和112R的示范性配置,所述光学互连组件110是使用这种重复方法建立的。
图20是示范性模块光学互连组件110的透视图。组件110包括外壳220,所述外壳220具有第一端222和第二端224,且所述外壳220界定内部230。外壳220可能由金属制成,所以,所述外壳220包含冲压形成的金属箱。外壳第一端222包括具有端口24NPR的有源组件方式24f连接器130R,而外壳第二端224包括电缆方式连接器140AR和140BR。由光纤36将连接器140AR和140BR连接至连接器130R,所述光纤36跨越外壳内部230且使用上述方法配置所述光纤36。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的公开内容包括具有多光纤连接器的光纤组件,所述多光纤连接器各自具有设置于所述多光纤连接器中的多光纤套管,以使组件具有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在不翻转光纤的情况下光学连接一组端口,且通过翻转光纤光学连接一组端口。将每一个端口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其中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例如,参见图7至图9和图15至图17以及与这些图相关的公开内容。通过翻转光纤光学连接至少一组端口,所述光纤具有第一组的翻转光纤。组件可进一步具有第二组的翻转光纤,所述翻转光纤从第一套管的终止侧延伸到第二套管的终止侧。当组从第一套管延伸到第二套管时,第一组的翻转光纤和第二组的翻转光纤彼此交叉。在不翻转光纤的情况下进行光学连接的至少一组端口可位于第一套管的下行上,而通过翻转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一组端口可位于第一套管的上行上。在不翻转光纤的情况下进行光学连接的一组端口可位于第一套管的上行上,而通过翻转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至少一组端口可位于第一套管的下行上。在不翻转光纤的情况下进行光学连接的一组端口和通过翻转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一组端口可位于套管的相同行或套管的不同行上。在本发明的公开内容中的其它组合也是可能的。
已参见上述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上述实施方式旨在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概念。一般技术者将理解,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的情况下,可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改变和修改。
Claims (41)
1.一种用于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光纤组件,所述光纤组件包含:
a)至少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每一个多光纤套管具有用于与光纤连接器的另一个配合面配合的配合面和用于接收光纤的终止面,每一个套管具有数个光纤接收区,所述光纤接收区布置于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二或更多个光纤接收区中;
b)每一个套管的光纤接收区包含光纤接收孔,所述光纤接收孔形成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孔从所述配合面延伸到所述终止面,以便每一个所述孔与所述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相关联,并且将所述光纤的相应末端光学固定于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每一组的所述孔中的至少一些孔中,所述光纤延伸进而形成相应组的光纤,所述相应组的光纤从所述第一套管的所述终止侧到所述第二套管的所述终止侧光学互连所述光纤接收区;
c)所述光纤中的一些光纤沿笔直方向从所述第一套管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以便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况下光学互连每一个套管的所述光纤接收区;以及
d)所述光纤中的一些光纤从所述第一套管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以使所述光纤被翻转,以便像从所述第一套管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的所述光纤一样使所述光纤的所述末端的方向颠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将所述套管的所述终止侧布置为处于实质上彼此相对位置,以使所述光纤组中的一些光纤组实质上面向光纤接收区组,且其中被翻转的所述光纤不是直接面向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包含一行光纤接收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组中的至少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分别包含两个光纤接收区。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组中的至少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分别包含六个光纤接收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组中的至少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分别包含十二个光纤接收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光纤接收区的传输和接收对与所述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通道有关,其中所述通道具有相应的数据速率,且其中所述光纤组件支持对应于通道数据速率乘以所述第一组中的光纤接收区的对数的数据速率。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通道数据速率为约10千兆比特/秒。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组中的光纤接收区的传输和接收对的数目为十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使用光纤接收区的所述十二个传输和接收对中的十个传输和接收对,以便支持约100千兆比特/秒的数据速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组件,包含:
第三多光纤套管,所述第三多光纤套管具有数个光纤接收区,所述光纤接收区可分割成为第三组二或更多个光纤接收区;以及
其中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组的所述光纤接收区连接至所述第二组和/或第三组的光纤接收区,且其中通过翻转所述光纤将所述第一组的光纤接收区与所述第二组和/或第三组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多光纤套管具有总共二十四个光纤接收区,并且所述第二多光纤套管和第三多光纤套管各自具有总共十二个光纤接收区。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将所述第一多光纤套管、第二多光纤套管和第三多光纤套管光学连接至相应的第一有源组件、第二有源组件和第三有源组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数个光纤含于光纤电缆和模块外壳中的一个中。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将所述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光学连接至相应的第一有源组件和第二有源组件。
16.一种用于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光纤组件,所述光纤组件具有各自含传输端口和接收端口的有源组件,所述光纤组件包含:
至少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二多光纤连接器,所述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多光纤连接器各自具有相应的数个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界定各自具有至少两个端口的相应的数个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所述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二多光纤连接器能够经设置,以便所述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端口位于每一个套管的相应的终止侧上;以及
数个光纤,根据配对方法所述数个光纤连接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所述配对方法维持所述有源组件的所述传输端口与所述接收端口之间的极性,其中在不翻转光纤的情況下光学连接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且其中通过翻转光纤光学连接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组中的至少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包括六个端口。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组中的至少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包括十二个端口。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多光纤连接器各自支持总共二十四个端口。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进一步包括:
第三多光纤连接器,所述第三多光纤连接器具有数个第三端口,所述第三端口界定各自具有至少两个端口的数个第三组,且其中所述第一组的端口面向所述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端口。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多光纤连接器支持二十四个端口,且其中所述第二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三多光纤连接器各自支持十二个端口。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连接器端口对与所述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相应通道有关,其中所述通道具有相应的数据速率,且其中所述光纤组件支持对应于所述通道数据速率乘以所述第一组中的光纤端口的对数的数据速率。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通道数据速率为约10千兆比特/秒。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第一组中的端口的对数为十二。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使用所述十二个端口中的十个端口,以便支持约100千兆比特/秒的数据速率。
26.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组和至少一个第二组分别包括整行端口。
2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
a)每一个连接器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中的多光纤套管,以使所述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各自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
c)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下行上,以及
d)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上行上。
2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
a)每一个连接器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中的多光纤套管,以使所述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各自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
c)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上行上,以及
d)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下行上。
2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
a)每一个连接器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中的多光纤套管,以使所述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各自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
c)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相同行上。
3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
a)每一个连接器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中的多光纤套管,以使所述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各自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
c)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不同行上。
3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
a)每一个连接器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中的多光纤套管,以使所述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各自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
c)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从所述第一套管的下行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的下行。
3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
a)每一个连接器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中的多光纤套管,以使所述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以使所述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各自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
c)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从所述第一套管的下行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的上行。
33.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纤组件,其中
a)每一个连接器包含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连接器中的多光纤套管,以使所述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各自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
c)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包含第一组的翻转光纤;
d)所述组件进一步包含第二组的翻转光纤,所述翻转光纤从所述第一套管的所述终止侧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的所述终止侧;以及
e)当所述组从所述第一套管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时,所述第一组的翻转光纤和所述第二组的翻转光纤彼此交叉。
34.一种形成用于高速数据率光学传输系统的光纤组件的方法,所述光纤组件具有各自含传输端口和接收端口的有源组件,所述方法包含:
提供至少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二多光纤连接器,所述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所述第二多光纤连接器各自具有相应的数个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界定各自具有至少两个端口的相应的数个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其中所述第一多光纤连接器和第二多光纤连接器能够经设置,以便所述至少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端口位于每一个套管的相应的终止侧上;以及
根据配对方法使用数个光纤连接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二端口,所述配对方法维持有源组件的传输端口与接收端口之间的极性,其中包括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光学连接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的端口,且包括通过翻转所述光纤光学连接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至少一组的端口。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含:
a)将至少一个多光纤套管设置于每一个连接器内,以使所述光纤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
c)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定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下行上;以及
d)将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定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上行上。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含:
a)将至少一个多光纤套管设置于每一个连接器内,以使所述光纤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
c)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定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上行上;以及
d)将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定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下行上。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含:
a)将至少一个多光纤套管设置于每一个连接器内,以使所述光纤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以及
c)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定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相同行上。
38.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含:
a)将至少一个多光纤套管设置于每一个连接器内,以使所述光纤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以及
c)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定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不同行上。
39.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含:
a)将至少一个多光纤套管设置于每一个连接器内,以使所述光纤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以及
c)使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从所述第一套管的下行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的下行。
40.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含:
a)将至少一个多光纤套管设置于每一个连接器内,以使所述光纤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以及
c)使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端口从所述第一套管的下行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的上行。
41.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含:
a)将至少一个多光纤套管设置于每一个连接器内,以使所述光纤组件包含第一多光纤套管和第二多光纤套管;
b)将在不翻转所述光纤的情況下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和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成行地布置于每一个套管中,所述行通常彼此平行,以使每一个套管具有下行的行和上行的行;
c)通过翻转所述光纤进行光学连接的所述第一组和所述第二组中的所述至少一组的端口包含第一组的翻转光纤;
d)第二组的翻转光纤从所述第一套管的所述终止侧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的所述终止侧;以及
e)当所述组从所述第一套管延伸到所述第二套管时,所述第一组的翻转光纤和所述第二组的翻转光纤交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2/486,473 | 2009-06-17 | ||
US12/486,473 US8251591B2 (en) | 2009-06-17 | 2009-06-17 |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assemblies and systems for high-speed data-rate optical transport systems |
US12/486,427 US8009959B2 (en) | 2009-06-17 | 2009-06-17 |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methods for high-speed data-rate optical transport systems |
US12/486,427 | 2009-06-17 | ||
PCT/US2010/037172 WO2010147762A1 (en) | 2009-06-17 | 2010-06-03 | Optical interconnections for high-speed data-rate transport systems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0255A true CN102460255A (zh) | 2012-05-16 |
Family
ID=43356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319680A Pending CN102460255A (zh) | 2009-06-17 | 2010-06-03 | 用于高速数据率传输系统的光学互连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443495A1 (zh) |
JP (1) | JP2012530936A (zh) |
CN (1) | CN102460255A (zh) |
AU (1) | AU2010260367A1 (zh) |
CA (1) | CA2765729C (zh) |
WO (1) | WO2010147762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76951A (zh) * | 2014-09-30 | 2017-08-18 | 泛达公司 | 光纤互连系统和方法 |
CN108761675A (zh) * | 2018-04-04 | 2018-11-06 | 重庆光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纤布置方法 |
CN109923453A (zh) * | 2016-09-02 | 2019-06-21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包括模块和互连线缆的光纤连接系统 |
CN115267980A (zh) * | 2022-08-16 | 2022-11-01 | 深圳市深光谷科技有限公司 | 光纤耦合器 |
CN115933065A (zh) * | 2022-11-16 | 2023-04-07 | 中国通信建设北京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互为冗余的mpo连接器四对四连接组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485737B2 (en) | 2009-10-29 | 2013-07-16 | 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 | Optical fiber array connectivity system for multiple transceivers and/or multiple trunk cables |
WO2014121034A1 (en) * | 2013-02-01 | 2014-08-07 | Commscope, Inc. Of North Carolina | Transitioning multi-core fiber to plural single core fibers |
EP3175274A1 (en) * | 2014-07-31 | 2017-06-07 |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LLC | Polarity configurations for parallel optics data transmission, and related apparatuses, components, systems, and methods |
WO2022059645A1 (ja) * | 2020-09-16 | 2022-03-24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光配線および光接続方法 |
WO2022176978A1 (ja) * | 2021-02-19 | 2022-08-25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光入出力装置 |
WO2022201474A1 (ja) * | 2021-03-25 | 2022-09-29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多心無反射終端部および光線路試験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64539B1 (en) * | 1999-03-04 | 2002-04-02 | Avaya Technology Corp. | Stackable multi-fiber ferrules having improved interconnection density |
US20040179771A1 (en) * | 2001-01-17 | 2004-09-16 | Robert Verhagen | Optical cross connect |
US20050152640A1 (en) * | 2004-01-09 | 2005-07-14 | Lemoff Brian E. | Parallel multiwavelength optical subassembly |
US20060034573A1 (en) * | 2003-02-05 | 2006-02-16 | Fujikura Ltd. | Method for compensating modal dispersion in multimode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path |
US20060133736A1 (en) * | 2004-12-22 | 2006-06-22 | Sullivan Keith D | Optical polarity modules and systems |
US20080205824A1 (en) * | 2007-02-28 | 2008-08-28 | Joseph Todd Cody | Angle-specific multi-fiber ferrul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510068C2 (sv) * | 1997-08-22 | 1999-04-12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Komponent för korskoppling av optofibrer |
JP2005500565A (ja) * | 2001-08-10 | 2005-01-06 |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 3次元光学回路を利用したインラインシャッフルモジュール |
US6758600B2 (en) * | 2002-09-27 | 2004-07-06 | Corning Cable Systems Llc | Optical polarity modules and systems |
JP4032973B2 (ja) * | 2003-01-10 | 2008-01-16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多心光コネクタ |
-
2010
- 2010-06-03 WO PCT/US2010/037172 patent/WO2010147762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6-03 EP EP10789929A patent/EP2443495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6-03 CN CN2010800319680A patent/CN102460255A/zh active Pending
- 2010-06-03 JP JP2012516110A patent/JP2012530936A/ja active Pending
- 2010-06-03 CA CA2765729A patent/CA2765729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6-03 AU AU2010260367A patent/AU201026036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64539B1 (en) * | 1999-03-04 | 2002-04-02 | Avaya Technology Corp. | Stackable multi-fiber ferrules having improved interconnection density |
US20040179771A1 (en) * | 2001-01-17 | 2004-09-16 | Robert Verhagen | Optical cross connect |
US20060034573A1 (en) * | 2003-02-05 | 2006-02-16 | Fujikura Ltd. | Method for compensating modal dispersion in multimode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path |
US20050152640A1 (en) * | 2004-01-09 | 2005-07-14 | Lemoff Brian E. | Parallel multiwavelength optical subassembly |
US20060133736A1 (en) * | 2004-12-22 | 2006-06-22 | Sullivan Keith D | Optical polarity modules and systems |
US20080205824A1 (en) * | 2007-02-28 | 2008-08-28 | Joseph Todd Cody | Angle-specific multi-fiber ferrul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TYCO ELECTRONICS: "《TYCO Electronics》", 31 December 2007 *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76951A (zh) * | 2014-09-30 | 2017-08-18 | 泛达公司 | 光纤互连系统和方法 |
CN107076951B (zh) * | 2014-09-30 | 2018-08-03 | 泛达公司 | 光纤互连系统和方法 |
CN109923453A (zh) * | 2016-09-02 | 2019-06-21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包括模块和互连线缆的光纤连接系统 |
CN109923453B (zh) * | 2016-09-02 | 2021-06-22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包括模块和互连线缆的光纤连接系统 |
CN108761675A (zh) * | 2018-04-04 | 2018-11-06 | 重庆光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光纤布置方法 |
CN115267980A (zh) * | 2022-08-16 | 2022-11-01 | 深圳市深光谷科技有限公司 | 光纤耦合器 |
CN115933065A (zh) * | 2022-11-16 | 2023-04-07 | 中国通信建设北京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一种互为冗余的mpo连接器四对四连接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2765729C (en) | 2014-12-02 |
WO2010147762A1 (en) | 2010-12-23 |
AU2010260367A1 (en) | 2012-02-02 |
JP2012530936A (ja) | 2012-12-06 |
EP2443495A1 (en) | 2012-04-25 |
CA2765729A1 (en) | 2010-12-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60255A (zh) | 用于高速数据率传输系统的光学互连 | |
US9229175B2 (en) |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assemblies and systems for high-speed data-rate optical transport systems | |
US8009959B2 (en) | Optical interconnection methods for high-speed data-rate optical transport systems | |
EP1546780B1 (en) | Optical polarity modules and systems | |
US7416347B2 (en) | Optical fiber array connectivity system with indicia to facilitate connectivity in four orientations for dual functionality | |
US8485737B2 (en) | Optical fiber array connectivity system for multiple transceivers and/or multiple trunk cables | |
CN102804016B (zh) | 用于多行中继电缆和端子的光纤阵列连接性系统 | |
CN102918440A (zh) | 光纤盒 | |
US20050207709A1 (en) | Optical polarity modules and systems | |
CN101107551A (zh) | 光学极性模块及系统 | |
CN102906613A (zh) | 允许单/多路接头的光纤尾端组件 | |
US11740410B2 (en) | Routing of multicore optical fibers in data networks | |
US20210278621A1 (en) | Optical fiber connectivity system including modules and interconnection cables | |
US10859772B1 (en) | Routing of multicore optical fibers in data networks | |
US11555967B2 (en) | Fiber connection structure provided with optical connector, module, and assembly | |
US20240061186A1 (en) | Direction independent two-way multicore fiber optic cable assemblies and connector interfaces | |
US20240142721A1 (en) | Core polarity invariant structured multicore fiber optic cabling system | |
US20240329328A1 (en) | Structured bidirectional symmetric multicore optical fiber cabling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