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4938A - 空气调节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4938A
CN102444938A CN2011100211992A CN201110021199A CN102444938A CN 102444938 A CN102444938 A CN 102444938A CN 2011100211992 A CN2011100211992 A CN 2011100211992A CN 201110021199 A CN201110021199 A CN 201110021199A CN 102444938 A CN102444938 A CN 102444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regulator
regulator
reception room
handl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211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44938B (zh
Inventor
刘基奉
李宰民
朴洙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44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4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44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49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4Arrangements for portabil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2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ranspor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36Modules, e.g. for an easy mounting or transpor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第一空气调节器,其将空气吸入到空调室并对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排出,并形成有与上述空调室划分的收容室,和第二空气调节器,其从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吸入空气并对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排出,或者其被插入到上述收容室内,吸入空气并对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通过上述收容室排出,由此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具有室内的空间利用度高且能够一起运转第一空气调节器和第二空气调节器的同时有效地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优点。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系统,特别是涉及包括多个空气调节器且多个空气调节器中的任一个空气调节器可插入到另一个空气调节器的空气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空气调节器作为将室内空气维持为舒适的状态的装置,包括对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器、对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器、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制冷制热器、对室内进行除湿的除湿器、对室内进行加湿的加湿器、净化室内的净化器等。
空气调节器可定位地设置在室内或者可移动地构成,根据用户的选择,在一个室内可同时使用制冷器、制热器、制冷制热器、除湿器、加湿器、净化器等。
空气调节器中,制冷器、制热器或制冷制热器等可用作在多个室内中的特定室内定位设置而使用的定位型空气调节器,除湿器、加湿器或净化器等可用作移动到多个室内使用的移动型空气调节器。移动型空气调节器可在设置有定位型空气调节器的室内与定位型空气调节器一起运转,并可在未设置定位型空气调节器的其他室内独自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该空气调节系统不仅可方便保管多个空气调节器中的任一个空气调节器,还可提高室内的空间利用度,并且多个空气调节器中的任一个空气调节器在另一个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该另一个空气调节器一起进行空气循环的同时有效地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或者在多个空气调节器中的任一个空气调节器插入到另一个空气调节器的状态下可补充该另一个空气调节器的空气调节性能。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第一空气调节器,其将空气吸入到空调室并对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排出,并形成有与上述空调室划分的收容室,和第二空气调节器,其从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吸入空气并对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排出,或者其被插入到上述收容室内,吸入空气并对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通过上述收容室排出。
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在下部形成上述收容室,并在上述收容室的上侧形成上述空调室。
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形成有朝向上侧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口,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被插入到上述收容室内时,通过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的空气排出口的空气通过上述收容室的内侧上面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之间的空间而排出。
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在上述空调室的左侧形成有左侧空气吸入口,并在上述空调室的右侧形成有右侧空气吸入口,而且上述收容室的前面开放。
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在上述空调室的左侧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在上述空调室的右侧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在上述空调室的上侧形成有上侧空气排出口,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被插入到上述收容室内时,从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排出的空气通过上述收容室的内侧面和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之间的空间而朝向上述收容室的前方排出。
当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位于上述收容室的外部时,与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进行空气循环的同时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信号接收部,其设置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和第二空气调节器中一方,和远程操纵器,其设置有向上述信号接收部发送信号的信号发送部,用于对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和第二空气调节器进行远程操纵。
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包括用于使制冷剂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包括: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冷凝器,其使在上述压缩机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冷凝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膨胀机构,其使在上述冷凝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膨胀,和蒸发器,其使在上述膨胀机构中被膨胀的制冷剂蒸发的同时对室内的空气进行除湿。
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还包括接水部,该接水部用于装入在上述蒸发器的表面产生并掉下的冷凝水,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在当插入到上述收容室内时被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遮挡的一面上,形成有使上述接水部进出的接水部进出口。
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包括:底座,吸入面板,其形成有上述空气吸入口,排出面板,其形成有上述空气排出口,和主机壳,其设置在上述底座的后方部分的上侧,在其与上述底座之间形成有上述收容部,在其与上述吸入面板及排出面板之间形成有上述空调室。
上述底座包括:底座本体,其前面开放,后方部分的左、右两个侧面和背面开放,和顶板,其与上述底座本体的上侧相结合,并形成有与上述吸入面板相结合的吸入面板结合部。
上述主机壳遮挡上述底座本体的后方部分的左、右两个侧面和背面。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配置于上述底座的左、右外侧面上的加强部。
上述底座形成有用于引导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插入和拉出的导轨。
上述底座形成有第二空气调节器止动部,该第二空气调节器止动部在插入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时,对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进行定位。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收容室门,该收容室门能够选择性地在上述收容室的前面上或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的前面上装拆。
上述收容室门在上述收容室的前面上装拆的情况下,设置成在拉出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时遮挡上述收容室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收容室门能够旋转地设置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上。
当拉出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时,还包括配置在上述收容室内侧的搁板。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内盖,该内盖设置在上述收容室的内侧,用于遮挡上述收容室的内面中至少一部分,并形成有用于安装上述搁板的搁板安装部。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电源线,其向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供电,和第二电源线,其向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供电;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在上述空调室形成有使上述第一电源线通过的第一电源线贯通孔,并在上述收容室形成有使上述第二电源线通过的第二电源线贯通孔。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第一电源线,其向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供电,第二电源线,其向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供电,和插座,其设在上述第一空气调节器上,能够与上述第二电源线连接或分离,当与上述第二电源线连接时,向上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供电。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遮盖上述插座的插座盖。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由于在第一空气调节器收容第二空气调节器的状态下可使用第一空气调节器和第二空气调节器,因而具有无论在不使用空气调节系统时还是在使用空气调节系统时均可提高室内的空间利用度的优点,由于第二空气调节器在插入到第一空气调节器的状态下可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因而具有可提高空气调节性能的优点。
另外,由于容易插入及拉出第二空气调节器,因而具有增大使用方便性的优点。
另外,由于收容室不仅具有收容第二空气调节器的功能,还形成有与第二空气调节器一起向外部引导从第二空气调节器中排出的空气的引导流路,因而具有无需在第一空气调节器上形成为了将从第二空气调节器中排出的空气排出到室内的额外的排出口且第一空气调节器的结构简单的优点。
另外,由于从第二空气调节器中排出的空气的排出方向和第一空气调节器的空气吸入方向不同,可使从第二空气调节器中排出的空气不扩散到室内而逆流到第一空气调节器的情况最小化,因而具有可有效地进行空气调节的优点。
另外,具有第一空气调节器和第二空气调节器能够至少以四个方向排出经过调节的空气的同时立体地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优点。
另外,由于增大基于第一空气调节器和第二空气调节器的室内空气的循环,因而具有可有效地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优点。
另外,具有使远程操纵器和信号接收部的个数最少化的同时可操纵第一空气调节器和第二空气调节器的优点。
另外,由于第一空气调节器可对室内进行制冷的同时对室内进行除湿,而第二空气调节器可补充根据第一空气调节器的除湿性能弱,因而具有可提高室内的制冷性能的同时提高室内除湿性能的优点。
另外,由于在第一空气调节器中插入第二空气调节器时从外部看不到接水部进出口,因而具有可简化外观的优点。
另外,由于机壳与底座一起形成收容室的同时支撑排出面板,因而具有使部件数最少化的同时提高强度的优点。
另外,由于底座由箱体和顶板的双重结构构成,因而具有容易形成收容室、提高底座强度、底座的成型容易的优点。
另外,具有加强部可防止底座的损坏或第一空气调节器的掀翻的优点。
另外,具有通过导轨容易插入和拉出第二空气调节器的优点。
另外,具有根据第二空气调节器的止动部可防止第二空气调节器因振动或滑动等而随意脱离的优点。
通过后续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和参照附图,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以及优点,附图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是图1及图2中所示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所示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剖视图;
图6是图1至图3中所示的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1至图3中所示的第二空气调节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1至图4中所示的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底座和第二空气调节器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一实施例的控制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收容室的内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二实施例的主要部分解立体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是将图15中所示的前面板旋转而朝向上侧旋转收容室门时的立体图;
图17是用图15中所示的前面板遮挡收容室门时的立体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五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收容在第一空气调节器时的侧视图;
图19是将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五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拉出到第一空气调节器外部时的侧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图20中所示的第一空气调节器的主机壳及底座的主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七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剖视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七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内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剖视图;
图24是放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七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九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位于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内部进行运转时的剖视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九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位于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内部停止运转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能够具体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各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中,针对方向的定义,以空气调节系统作为基准,将空气调节系统的左侧(纸面右侧)定义为“左侧”,将空气调节系统的右侧(纸面左侧)定义为“右侧”,将空气调节系统的上侧(纸面上侧)定义为“上侧”,将空气调节系统的下侧(纸面下侧)定义为“下侧”。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是图1及图2中所示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所示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剖视图;图6是图1至图3中所示的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图1至图3中所示的第二空气调节器的分解立体图。
通过参照图1至图7进行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
第一空气调节器1将空气吸入到空调室12进行调节之后排出,并形成有与空调室12划分的收容室14。
第二空气调节器2从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外部吸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排出,或者其被插入到上述收容室14并吸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通过收容室14排出。
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不仅可单独运转而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还能一起运转而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并分别包括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的空调单元和通过送风使室内空气流动到空调单元的送风单元。
即,空气调节系统可使第二空气调节器2在收容室14的内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一起或者单独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抑可使第二空气调节器在收容室14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一起或者单独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
当第二空气调节器2位于收容室14外部时,可与第一空气调节器循环空气的同时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当位于收容室14内部时,可吸入收容室14外部的空气对其进行调节之后通过收容室14排出。
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可分别由对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器、对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器、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的制冷制热器、对室内进行除湿的除湿器、对室内进行加湿的加湿器、净化室内的净化器中的任一个构成。
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可分别由对室内进行制冷的同时净化室内的复合机构成,或者由对室内进行除湿的同时净化室内的复合机等构成。
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根据分别设置在两者内部的空调单元的种类和个数,能够以多种方式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并优选分别设置多个空调单元而执行多种空调功能。
当空气调节系统的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由制冷器、制热器、制冷制热器或除湿器构成时,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中的任一个可构成为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中的另一个构成为一体型空气调节器。
空气调节系统也可以是第一空气调节器1构成为制冷器、制热器、制冷制热器等的定位型空气调节器,其第二空气调节器2构成为除湿器、加湿器、净化器等的移动型空气调节器。
当空气调节系统的第一空气调节器1由对室内进行制冷的制冷器或制冷制热器构成,而第二空气调节器2由对室内进行除湿的除湿器构成时,可使第二空气调节器2可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分开运转而单独对室内进行除湿,抑可使第二空气调节器2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一起运转,由此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一起对室内进行除湿。
空气调节系统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由制冷器或制冷制热器构成,第二空气调节器2由除湿器构成时,第一空气调节器1进行制冷运转时可能会不充分地对室内进行除湿,当第二空气调节器2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一起驱动时,可补充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除湿性能弱的情况。即,当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同时运转时,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可有效地对室内进行制冷的同时除湿,从而更加舒适地维持室内空气。
优选的是,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下部形成收容室14,并在收容室14的上侧形成空调室12。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收容室14位于空调室12的上侧时,不容易插入及拉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相反,当空调室12位于收容室14的上侧时,容易插入及拉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
第一空气调节器1可开放收容室14的前、后、左、右侧面中的多个面,为了引导从第二空气调节器2中排出的空气的远距离排出和加强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强度等,优选仅开放一面。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空调室12的上部形成空气排出口16、18、20,并在空调室12的下部形成空气吸入口22、24。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空调室12的左侧形成左侧空气排出口16,在空调室12的右侧形成右侧空气排出口18,在空调室12的上侧形成上侧空气排出口20,从第二空气调节器排出的空气通过收容室12的内侧面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之间朝向收容室14的前方排出。
即,如果空气调节系统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位于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收容室14内部的状态下一起运转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会通过收容室14的内侧面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之间、左侧空气排出口16和右侧空气排出口18和上侧空气排出口20,能够以至少四个方向排出经过调节的空气。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空调室12的左侧形成左侧空气吸入口22,在空调室12的右侧形成右侧空气吸入口24,优选开放收容室14的前面。
左侧空气吸入口22和右侧空气吸入口24当其高度高于收容室14而其空气吸入方向与收容室14的空气引导方向不同时,可使从第二空气调节器2排出的空气中不能扩散到室内而再次被吸入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左、右侧空气吸入口22、24的空气的量变得最少。优选的是,第一空气调节器1优选形成收容室14的前面开放且遮挡收容室14的左侧面、右侧面及背面的形状。
第二空气调节器2形成有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口102。空气排出口102可形成为朝向上侧排出空气,从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空气排出口102中排出的空气可通过收容室14的内侧上面15A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之间的空间排出。
下面,对第一空气调节器1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空气调节器1包括第一空调单元26、28和第一送风单元30。
第一空调单元26、28设置在空调室12的内部,以便调节从室内吸入的空气。
第一空调单元26、28包括使制冷剂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26。
当第一空气调节器1构成为具有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分离型空气调节器时,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设置在室外机上,室内热交换器26设置在室内机上,膨胀机构设置在室外机和室内机中的至少一个上。
室内热交换器26优选设置在第一送风单元30的上侧,使得从第一送风单元30中吹送的空气在朝向空气排出口16、18、20吹送的过程中与该室内热交换器26接触。
第一空调单元26、28还可包括净化吸入到空调室12的空气的第一净化单元28。
第一净化单元28作为过滤或去除空气中的异物的过滤器,优选设置在第一送风单元30的前方,使得吸入到空气吸入口22、24的空气在被吸入到第一送风单元30之前通过该第一净化单元28。
第一送风单元30设置在空调室12内,使得室内的空气吸入到空调室12并通过第一空调单元26、28之后排出到空调室12外部。
第一送风单元30可包括:风扇32,其旋转时产生送风力;马达34,其与风扇32连接,以使风扇32旋转;风扇罩36,其保护风扇32;和孔板(orifice)38,其形成吸入到风扇罩36的空气的流路。
风扇罩36优选在前面形成空气吸入孔的同时在上面形成空气排出孔,孔板38优选设置在风扇罩36的前面。
第一空气调节器1可包括底座42、主机壳44、吸入面板46、48以及排出面板50,底座42、主机壳44、吸入面板46、48以及排出面板50构成为形成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观的第一外壳。
第一空气调节器1优选形成为遮蔽收容室14和空调室12,使得收容室14的空气不流动到空调室12,空调室12的空气不流动到收容室14。
底座42包括:底座本体52,其前面开放,后方部分的左、右两侧面和背面开放;顶板56,其结合在底座本体52的上侧,形成有与吸入面板46、48结合的吸入面板结合部54。
吸入面板结合部54由突出形成在顶板56的突出部构成,或者可由凹陷形成在顶板56的凹槽部构成,或者可由沿上下方向开口形成在顶板56的孔部构成。
底座42因为由底座本体52和顶板56的双重结构构成,因此强度高,与一体形成底座本体52和顶板56的情况相比更加容易进行注射成型。
底座本体52的后方部分的左、右两侧面和背面被主机壳44遮盖。
底座本体52包括:底板部58,其形成收容室14的内侧底面;前方左、右板部60、62,其能够朝向上侧垂直地形成在底板部58中前方部的左、右两侧;主机壳连接部64,其沿着底板部58的后方部分的边角朝向上侧垂直地形成,以与主机壳44连接;和顶板部66,其形成在前方左、右板部60、62的上端,形成收容室14的内侧上面。
底座42中,顶板56和底座本体52的顶板部66起着划分空调室12和收容室14的划分板的作用,由此阻断空调室12与收容室14之间的空气流动。
第一空气调节器还包括配置于底座42的左、右外侧面的加强部68。
第一空气调节器1由于收容室14形成内部空的空间的同时在空调室12设置第一空调单元26、28和第一送风单元30,因此当底座42尤其是底座本体52的左、右侧强度弱时,会存在损坏底座本体52或者第一空气调节器1向前或向后掀翻的可能性。
当第一空气调节器1通过加强部68加强底座42的左、右侧强度时,能够防止底座本体52的损坏或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掀翻。
加强部68可包括突出形成在底座本体52的左、右外侧面的加强筋70。
加强部68包括结合在底座本体52的左、右外侧面的加强板72。
第一空气调节器1还包括设置在底座本体52的左、右外侧面以遮蔽加强部68的侧面盖74。
侧面盖74通过遮盖加强筋70和加强板72提高美观的同时可与加强筋70及加强板72一起加强底座本体52的左、右侧强度。
主机壳44设置在底座42的后方部分的上侧,并在其与底座42之间形成收容室14的同时在其与吸入面板46、48及排出面板50之间形成空调室12。
主机壳44将其下端放置于主机壳连接部64上,并且通过根据螺栓等连接部件与主机壳连接部64进行连接。
主机壳44形成为以多段弯曲的形状,以便遮挡底座本体52的后方部分的左、右两侧面和背面。
吸入面板46、48形成有空气吸入口22、24,可设置在底座42的上侧。
吸入面板46、48可放置于底座42中的顶板56上,在吸入面板46、48上形成与吸入面板结合部54结合的顶板结合部(未图示)。
当吸入面板结合部54由凹槽部或孔部构成时,顶板结合部可由插入而钩挂在凹槽部或孔部的突出部构成,当吸入面板结合部54由突出部构成时,顶板结合部可由使突出部插入而止动的凹槽部或孔部构成。
吸入面板46、48包括:左侧吸入面板46,其设置成位于主机壳44的左侧前方,并形成有左侧空气吸入口22;右侧吸入面板48,其设置成位于主机壳44的右侧前方,并形成有右侧空气吸入口24,左侧吸入面板46和右侧吸入面板48可朝向左右方向分隔。
排出面板50形成有空气排出口16、18,并可设置在主机壳44的上部前方。
排出面板50包括前板部80、左侧板部82、右侧板部84,在左侧板部82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16,在右侧板部84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18。
排出面板50形成为开放上面、下面以及背面的形状,在其与主机壳44之间形成可设置室内热交换器26的空间。
第一空气调节器1还包括:移动排出口单元86,其形成有上侧空气排出口20;和移动导向器88,其引导移动排出口单元86的移动。
移动排出口单元86由于开放其下表面的同时在其前面形成上侧空气排出口20,因此可使从空调室12上来的空气通过上侧空气排出口20朝向移动排出口单元86的前方排出。
在移动排出口单元86和移动导向器88可设置使移动排出口单元86进行移动动作的移动机构(未图示)。
第一空气调节器1还包括开闭底座42的顶板66和排出面板50的上端之间的前面板90。
优选的是,前面板90可旋转地与排出面板50和底座42连接。
第一空气调节器1还包括:左侧面板92,其开闭左侧空气吸入口22和左侧空气排出口16,并引导空气;和右侧面板94,其开闭右侧空气吸入口24和右侧空气排出口18,并引导空气。
第一空气调节器1还包括:左侧面板驱动机构93,其与左侧面板92连接,设在左侧吸入面板46或排出面板50上,由此旋转驱动左侧面板92;和右侧面板驱动机构95,其与右侧面板94连接,设在右侧吸入面板48或排出面板50上,由此旋转驱动右侧面板94。
下面,对第二空气调节器2进行详细说明。
第二空气调节器2在上面形成空气排出口102,并在除了上面以外的其他区域形成空气吸入口103。
第二空气调节器2在前面、左侧面、背面以及右侧面中的至少一面形成空气吸入口103。
优选的是,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表面形成空气吸入口103,使得第二空气调节器2在插入到收容室14的状态下可快速吸入收容室14外部的空气。
第二空气调节器2包括第二空调单元104、106、108、109和第二送风单元110。
第二空调单元104、106、108、109设置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内部,使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可进行除湿。
第二空调单元104、106、108、109包括:压缩机104,其压缩制冷剂;冷凝器106,其使在上述压缩机104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冷凝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膨胀机构(未图示),其使在上述冷凝器106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膨胀;和蒸发器108,其使在上述膨胀机构中被膨胀的制冷剂蒸发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
第二空调单元104、106、108、109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104、冷凝器106、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108,使得在压缩机104中被压缩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冷凝器106、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108之后回收到压缩机104,从而第二空气调节器2可构成为一种一体型空气调节器。
蒸发器108和冷凝器106可设置成位于空气吸入口103和第二送风单元110之间。
第二空调单元104、106、108、109还包括净化吸入到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空气的第二净化单元109。
第二净化单元109作为过滤或去除空气中的异物的过滤器,优选设置在蒸发器108的前方,使得吸入到空气吸入口103的空气在被吸入到蒸发器108之前通过该第二净化单元109。
第二净化单元109可设置成能够进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
第二送风单元110设置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内部,使室内的空气通过第二空调单元104、106、108、109中的至少一部分之后排出到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外部。
第二送风单元110包括:风扇112,其旋转时产生送风力;马达114,其与风扇112连接以使风扇112旋转;风扇罩116,其保护风扇112;和孔板118,其形成吸入到风扇罩116的空气的流路。
风扇罩116优选在前面形成空气吸入孔的同时在上面形成空气排出孔,孔板118优选设置在风扇罩116的前面。
第二送风单元110优选设置成位于冷凝器106和空气排出口102之间。
第二空气调节器2还包括:阻挡部120,其划分驱动第二送风单元110时的空气通过的空间和空气不通过的空间;和接水部122,其装入在蒸发器108的表面产生并掉落的冷凝水。
第二空气调节器2中,优选的是,蒸发器108、冷凝器106以及第二送风单元110放置而设置在阻挡部120上,而其压缩机104和接水部122设置在阻挡部120的下侧。
在阻挡部120上形成排水孔121,该排水孔121位于接水部122的上侧位置,以便接到在蒸发器108的表面产生的冷凝水之后使它掉落到接水部122,其将冷凝水排放到接水部122。
接水部122是上面开放的箱体,设置成能够进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
第二空气调节器2形成有使第二净化单元109进出的净化单元进出口123,并形成有使接水部122进出的接水部进出口124。
净化单元进出口123和接水部进出口124形成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面、左侧面、背面、右侧面中的至少一面上。
净化单元进出口123和接水部进出口124优选设置在当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收容室14时被第一空气调节器1遮挡的一面上,并且净化单元进出口123和接水部进出口124优选沿左右方向开口地形成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中的一侧上。
在接水部122配置有遮盖接水部122的上面的接水部盖125,在接水部盖125形成有使掉落到排水孔121的冷凝水通过的冷凝水孔126。
第二空气调节器2包括:底座132;机壳134,其设置在底座132的上侧;前壳136,其配置于机壳134的前方;顶盖138,其配置于机壳134的上侧。
第二空气调节器2中,底座132、机壳134、前壳136以及顶盖138构成形成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外观的第二外壳。
底座132用于形成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底面外观,其突出形成有引导接水部122的插入及拉出的滑动导向器133。
机壳134用于形成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左、右侧面和背面外观,其在左侧面和右侧面中的一侧形成有净化单元进出口123和接水部进出口124。
第二空气调节器2由于在前面形成空气吸入口103,并在上面形成空气排出口102,因此可在前壳136形成空气吸入口103,并在顶盖138形成空气排出口102。
在前壳136的背面突出形成有净化单元装拆部140,第二净化单元109可在净化单元装拆部140上滑动地装拆,净化单元装拆部140可开放其左、右中的一侧面。
第二空气调节器2还包括可调节由空气排出口102排出的空气的风向的风向调节机构144。
风向调节机构144包括:上下风向调节部件146,其能够以水平轴为中心上下旋转地配置在第二送风单元110的上部;和风向调节马达148,其使上下风向调节部件146旋转。
第二空气调节器2在底面设置有脚轮150。
脚轮设置在底座112上,用于补助第二空气调节器2容易移动,当把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收容室14时,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底座42尤其是收容室14的内侧下面15B接触。
第二空气调节器2还包括形成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面外观的前盖160。
前盖160起到吸入口面板的面板的功能,以遮挡空气吸入口103,使得该空气吸入口103从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方看不到。
前盖160可移动地配置于前壳136的前方。
当前盖160能够与前壳136分隔地移动时,在其与前壳136之间形成吸入空气的吸入通路,当能够与前壳136紧贴地移动时,阻断异物等入侵到前壳136和前盖160之间。
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左右宽度小于上述收容室14的内侧左面和内侧右面之间的左右宽度,而其高度低于收容室14的内侧上面15A和内侧下面15B之间的高度,以能插入到收容室14内。
第二空气调节器2中,上下风向调节部件146可朝向顶盖138的上侧旋转。
上下风向调节部件146即使旋转到最高,也能以与收容室14的内侧上面分隔的高度进行设置,上下风向调节部件146不会与收容室14的内侧上面15A发生干涉。
图8是表示图1至图4中所示的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底座和第二空气调节器的立体图。
第一空气调节器1形成有引导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插入和拉出的导轨92。
导轨92形成在底座42上,并能向前后方向纵长地形成在收容室14的内侧下面15B。
导轨92可由朝上突出到收容室14的内侧下面15B的一对筋(rib)构成,或者可由凹陷形成在收容室14的内侧下面15B的引导凹槽部构成。
导轨92用于引导脚轮150,其优选由引导凹槽部构成,使得位于导轨92周边的脚轮150容易进入到导轨92。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底座42上形成有对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位置进行定位的第二空气调节器止动部94。
第二空气调节器止动部94能够与导轨92连通地形成,可由凹陷形成在收容室14的内侧下面的止动凹槽部构成。
优选的是,第二空气调节器止动部94比导轨92更凹陷地形成在导轨92的后端,由此使沿着导轨92引导的脚轮150的一部分插入而止动。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底座42中收容室14的前端形成有使脚轮150越过的倾斜部96,并形成有助于脚轮150的进入的脚轮进入诱导部98。
脚轮进入诱导部98由越向导轨92其左右宽度逐渐变窄的凹槽部形成。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一实施例的控制框图。
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信号接收部200,其设置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中一方;和远程操纵器210,其设置有向信号接收部200发送信号的信号发送部202,对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进行远程操纵。
即,空气调节系统利用一个远程操纵器210能够同时操纵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
远程操纵器210可一起设置操纵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第一空气调节器操纵部212和操纵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第二空气调节器操纵部214。
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优选由RF通信等的无线通信部220、222相连接。
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设置有第一无线通信部220,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设置有与第一无线通信部220进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无线通信部222。
当信号接收部200设置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上时,如果信号接收部200接收到从远程操纵器210中发送的信号并且信号接收部200所接收到的信号为针对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操纵的信号,第一空气调节器1则通过无线通信部220、222向第二空气调节器2发送信号,第二空气调节器2根据从第一空气调节器1发送的信号进行运转。
下面,对上述构成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动作进行的说明如下所述。
首先,如图1及图2所示,如果用户在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收容室14的状态下运转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一起运转。
第一空气调节器1驱动室外机的压缩机的同时驱动第一送风单元30,第二空气调节器2驱动压缩机104的同时驱动第二送风单元110。
当驱动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压缩机时,在压缩机中驱动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中被冷凝之后在膨胀机构中被膨胀,之后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6。
当驱动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第一送风单元30时,室内的空气中空调室12左、右侧的空气通过左侧空气吸入口22和右侧空气吸入口24吸入到空调室12,之后通过第一净化单元28的同时被净化。在第一净化单元28中被净化的空气通过第一送风单元30与室内热交换器26接触,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在室内热交换器26中被冷却的空气通过左侧空气排出口16、右侧空气排出口18以及上侧空气排出口20排出到室内。
当驱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压缩机时,在压缩机104中被压缩的制冷剂通过冷凝器106的同时被冷凝,之后在膨胀机构中被膨胀,之后通过蒸发器108。
当驱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第二送风单元110时,室内的空气中收容室14前方的空气通过空气吸入口103吸入到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内部,之后通过第二净化单元109的同时被净化。在第二净化单元109中被净化的空气通过蒸发器108的同时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从而空气中的水分冷凝在蒸发器108表面。与蒸发器108进行热交换的空气通过冷凝器106的同时使制冷剂冷凝,之后通过第二送风单元110,并通过空气排出口102排出到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上侧。
排出到第二空气调节器2上侧的空气根据收容室14的内侧上面和顶盖138的引导,排出到收容室14前方,所排出的空气与由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左、右上侧排出口16、18、20排出的空气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
另一方面,如果用户在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收容室14的状态下仅运转第一空气调节器1,则仅有第一空气调节器1运转而由左、右上侧排出口16、18、20排出经过调节的空气,所排出的空气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
相反,如果用户在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收容室14的状态下仅运转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仅有第二空气调节器2运转而向收容室14的前方排出经过调节的空气,所排出的空气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
如图3所示,如果用户在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从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收容室14中拉出并使之位于收容室14外部的状态下运转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一起运转。
第一空气调节器1将室内空气吸入到空调室12进行调节之后由左、右上侧空气排出口16、18、20排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分隔的状态下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内部进行调节之后由空气排出口102排出。
由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左、右上侧空气排出口16、18、20排出的空气分散到室内之后,被吸入到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空气吸入口103并进行调节之后排出到室内,由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空气排出口102排出的空气分散到室内之后,被吸入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左、右侧空气吸入口22、24并进行调节之后排出到室内。
即,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循环室内空气的同时对室内均匀地进行空气调节。
另一方面,如果用户在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拉出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收容室14外部的状态下仅运转第一空气调节器1,则仅有第一空气调节器1运转而由左、右上侧排出口16、18、20排出经过调节的空气,所排出的空气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
相反,如果用户在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拉出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收容室14外部的状态下仅运转第二空气调节器2,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分隔的状态下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内部进行调节之后由空气排出口102排出。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立体图,图11是图10中所示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剖视图,图12是图10中所示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收容室的内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剖视图,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二实施例的主要部分解立体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设置成当拉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时能够遮挡收容室14的至少一部分的收容室门300,由于除了收容室门300以外的其他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因此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收容室门300选择性地在收容室14的前面上或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面上装拆。
当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如图10及图11所示拉出到收容室14外部时,收容室门300设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上,当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如图12所示插入到收容室14内部时,收容室门300设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面。
收容室门300的左右宽度大于收容室14的左右宽度,其高度低于收容室14的高度。
收容室门300设置成遮盖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面,尤其是设置成遮盖前盖160的上、下、左、右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和前盖160的前面。
收容室门300包括:前板部301,其位于前盖160的前方;和盖部302,从前板部向后方突出,遮盖前盖160的上、下、左、右侧面中的至少一侧面。
盖部302包括从前板部301的上部向后方突出的顶板部。
顶板部放置于前盖160的上面,并使收容室门300沿重力方向挂在前盖160上。
盖部302还包括:左侧板,其从前板部301的左侧向后方突出;右侧板,其从前板部301的右侧向后方突出;和底板部,从前板部301的下部向后方突出。
盖部302中,在前盖160的背面突出形成有弹性地进行止动/解除止动的钩部突出在。
在收容室门300和前盖160中的任一个上沿左右方向滑动地配置有滑动器,在另一个形成有插入而锁定或拉出而解锁滑动器的滑动器锁定器,当滑动器插入到滑动器锁定器而被止动时,可固定在收容室门300和前盖160上,当滑动器从滑动器锁定器中拉出时,可使收容室门300和前盖160分离。
收容室门300通过钩303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结合。
钩303包括:水平部,其能够大概水平地从收容室门300的后端突出;和垂直部,其能够朝向下侧方向大概垂直地从水平部的后端突出。
通过钩303插入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收容室14的前端和右侧前端,可挂住收容室门300。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底座42的左、右板部60、62前端形成有插入钩303的钩插入孔2A。
如果钩303插入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钩插入孔2A之后收容室门300朝向下侧方向下降,钩303则止动在钩插入孔2A的下部,由此收容室门300被限制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
空气调节系统当拉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时,还包括配置于收容室14内侧的搁板310。
搁板310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可选择性地位于收容室14的内侧,当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拉出到收容室14外部时,如果将搁板310配置于收容室14内侧,则可更加有效地使用收容室14内侧。
搁板310由大概水平地形成的板体或隔栅体形成,其设置在收容室14的内侧下面和内侧上面之间。
搁板310能够沿上下分隔地设置多个。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底座42和主机壳44中的至少一个形成有使搁板310装拆的搁板装拆部,由此可将搁板310安装在底座42和主机壳44中的至少一个上。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后述的内盖320形成有使搁板310装拆的搁板装拆部322,由此可将搁板310安装在内盖320上。
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收容室14内侧并遮盖收容室14的内面中至少一部分的内盖320。
当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拉出到收容室14外部时,可看得见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底座42和主机壳44的缝隙或将主机壳44连接到底座42的螺栓等连接部件,如果将内盖320位于收容室14的内侧背面前方,则可遮挡缝隙或连接部件,从而显得高档。
当在内盖320形成搁板装拆部322时,搁板装拆部322可向前方突出形成在内盖320的前面,搁板装拆部322可由插入并扣合搁板310的边框部的一对突出部构成,搁板310由于其边框部扣合到一对突出部之间,因此固定其位置。
如果用户在收容室14内部插入除了第二空气调节器2以外的各种物品,收容室14则会用作物品收容空间,由于收容室门300遮挡容纳在收容室14内的各种物品,因此第一空气调节器1看上去很简洁。
另一方面,如果用户将搁板310安装在内盖310上,收容室14则划分为搁板310上侧的上侧收容空间和搁板310下侧的下侧收容空间,具有能够让用户更加方便地在收容室14内部收容各种物品的优点。
如上所述,如果在搁板310设置在收容室14内部的状态下用户从第一空气调节器中分离收容室门300之后将搁板310拉出到收容室14外部,收容室14则可再次收容第二空气调节器2,用户可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收容室14的内部而保管或使用。
此时,当收容室门300再次安装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面尤其是安装在前盖160上时,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方形成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面外观,此时,使收容室门300的丢失可能性最小化。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上沿左右旋转地设置有收容室门300,除了收容室门300以外的其他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因此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收容室门300可通过铰链使其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相连接。
在收容室门300和第一空气调节器1中的任一个垂直地配置铰链轴,而在另一个形成可旋转地支撑铰链轴的铰链轴连接部。
收容室门300当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收容室14时,旋转以位于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方,当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拉出到收容室14的外部时,向侧面旋转而能够拉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
收容室门300优选设置在不遮挡收容室14的内侧上面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之间的缝隙的位置上,以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在收容室14内侧运转时,不阻碍从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空气排出口中排出之后向收容室14的前方排出的空气。
收容室门300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收容室14的内侧时,其上端优选设置成低于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上面高度或者与其相同,从第二空气调节器2中排出的空气通过收容室14的内侧上面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上面之后可通过收容室门300的上端上面而排出到室内。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6是将图15中所示的前面板旋转而使收容室门向上侧旋转时的立体图,图17是用图15中所示的前面板遮挡收容室门时的立体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将收容室门300能够沿上下旋转地设置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上,除了收容室门300以外的其他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因此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收容室门300设置成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前面板90和外壳之间旋转或者朝向收容室14的前方旋转。
收容室门300通过铰链315使其上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相连接。
在收容室门300和第一空气调节器1中的任一个水平地配置铰链轴,而在另一个形成可旋转地支撑铰链轴的铰链轴连接部。
收容室门300通过铰链315与底座42中的顶板部66相连接,由此能以铰链315为中心旋转。
收容室门300当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拉出到收容室14的外部时朝向下侧旋转,由此如图15所示可向收容室14的前方旋转,当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收容室14时,如图16及图17所示可旋转成位于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前面板90和外壳之间。
收容室门300将铰链315优选设置成位于前面板90的后方,由此当将前面板90朝向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外壳前方旋转时,使铰链315被前面板90遮挡。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五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收容在第一空气调节器时的侧视图,图19是将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五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拉出到第一空气调节器外部时的侧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当拉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时,收容室门300朝向收容室14的前方下降,当插入第二空气调节器2时,收容室门300朝向收容室14的前方上侧上升,除了收容室门300以外的其他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因此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收容室门300当插入第二空气调节器2时,位于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外壳前方而使收容室14及第二空气调节器2露出,当拉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时,从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外壳前方朝向收容室14的前方下降而可遮挡收容室14。
收容室门300可根据用户等手动升降,或者可根据收容室门驱动机构316升降。
收容室门驱动机构316包括:齿条317,其形成在收容室门300的背面;小齿轮318,其与齿条317啮合;和马达等驱动源319,其设置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外壳,用于使小齿轮318旋转。
第一空气调节器1设置有引导收容室门300的升降的升降导向器(未图示)。
另一方面,收容室门300不仅能够升降地配置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前面板90和外壳之间,还可升降地配置于前面板90内部。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1是表示图20中所示的第一空气调节器的主机壳及底座的主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第一电源线340,其与外部电源供应源C连接,向第一空气调节器1供电;第二电源线350,其从第二空气调节器2与外部电源供应源C连接,向第二空气调节器2供电,除了第一电源线340和第二电源线350以外的其他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因此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第一电源线340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连接的状态下可与外部电源供应源C连接或分离,第二电源线350在与第二空气调节器2连接的状态下可与外部电源供应源C连接或分离。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主机壳44形成有使第一电源线16贯通的第一电源线贯通孔45。
第一电源线贯通孔45优选形成在主机壳44中形成空调室12的部分上。
第一电源线贯通孔45可沿前后方向开放,也可以沿左右方向开放。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底座42或主机壳44上形成有使第二电源线18贯通的第二电源线贯通孔45’。
第二电源线贯通孔45’形成在底座42和主机壳44中形成收容室14的部分上。
第二电源线贯通孔45’可沿前后方向开放,也可以沿左右方向开放。
当第二电源线贯通孔45’形成在底座42上时,优选形成在主机壳连接部64上。
第一电源线16和第二电源线18可一起贯通第一电源线贯通孔45或贯通第二电源线贯通孔45’。
空气调节系统中,优选的是,当空调室12和收容室14被底座42的顶板部66遮蔽的状态时,第一电源线16贯通第一电源线贯通孔45与外部电源供应源C相连接,第二电源线18贯通第二电源线贯通孔45’与外部电源供应源C相连接。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七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剖视图,图23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七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在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内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时的剖视图,图24是放大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七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的立体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如本发明空气调节系统第六实施例一样,包括第一电源线340和第二电源线350,当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收容室14的内部时,第二电源线350不与外部电源供应源C连接,而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连接,由此可从第一空气调节器1供电,其他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因此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空气调节系统的外部电源供应源C的电源通过第一电源线340供应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供应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电源通过第二电源线350供应到第二空气调节器2。
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上设置有向第二空气调节器2供电的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第二电源线350可与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连接或分离。
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连接第一电源线340,并在其设置从第一电源线340中供电的电源供应部370,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与电源供应部370相连接。
电源供应部370与第一电源线340连接,并从第一电源线340供电,由此可向设置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上的各种电子部件和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供电。
电源供应部370可作为用于控制设置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上的各种电子部件的主控制器,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可由设置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上的插座形成,使得第二电源线350连接或分离。
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可设置在底座42上或者主机壳44上。
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可设置在空调室12内部,或者可露出地设置在收容室12内部。
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电连接电源供应部370和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的电缆362。
当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设置在空调室12内部时,优选设置在底座42的上面即顶板部66的上面,第二电源线350越过顶板部66的前端前与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相连接,或者贯通形成在顶板部66的第二电源线贯通孔(未图示)与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相连接。
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当可露出地设置在收容室14内部时,优选设置在收容室14的内侧上面、收容室14的内侧左面、收容室14的内侧右面以及收容室14的内侧背面中的一面上,电缆362优选通过形成在底座42的电缆贯通孔。
第一空气调节器1还包括遮盖插座的插座盖364。
插座盖364优选通过铰链可旋转地与插座连接,或者可滑动地配置于插座上。
第一空气调节器1在主机壳44形成有使第一电源线340贯通的第一电源线贯通孔45。
第一电源线贯通孔45优选形成在主机壳44中形成空调室12的部分上。
第一电源线贯通孔45可沿前后方向开放,也可以沿左右方向开放。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中,如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位于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收容室14前方,并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第二电源线350与设置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上的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相连接,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通过第二电源线350和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电连接,此时,如第一电源线340与外部电源供应源C相连接,则通过第一电源线340供应的电源则会供应到第二空气调节器2。
如果用户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收容室14,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上面则以与收容室14的内侧上面分隔的状态位于收容室14内侧。
如上所述,如果在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收容室14的状态下用户运转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一起运转。
另一方面,如果用户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拉出到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前方并从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中分离第二电源线350,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电分离,并处于可移动到远离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位置的状态。
如果用户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移动到期望的位置之后将第二电源线350与其他外部电源供应源(未图示)连接,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通过其他外部电源供应源和第二电源线350供电。
如上所述,在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分开向第二空气调节器2供电的状态下,如一起运转第二空气调节器2和第一空气调节器1,第一空气调节器1和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一起运转。
图2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八实施例的立体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上设置电极端子380,当插入或拉出第二空气调节器2时,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92与电极端子380接触或不接触,除了电极端子380以外的其他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或第七实施例相同,因此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当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收容室14内部的连接位置时,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与电极端子380接触而向电极端子380供电,当第二空气调节器2脱离连接位置时,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与电子端子380不接触。
电极端子380能够向后方突出地形成在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后方侧。
电极端子380形成为多个,当与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连接时,向第二空气调节器2供电。
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形成有可插入电极端子380的端子孔,并在其内部设置有与插入到端子孔的电极端子380接触而向电极端子380供电的电源供应端子。
当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脚轮160插入到形成在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第二空气调节器止动部94而被止动时,第二空气调节器2位于连接位置,此时,电极端子380与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相连接。
即,如果用户使第二空气调节器2位于收容室14的前方之后插入到收容室14内部,第二空气调节器2则深深地移动到收容室14内部,当脚轮160位于插入而在第二空气调节器止动部94止动的连接位置时,电极端子380与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接触,此时第二空气调节器2通过第二空气调节器电源供应部360可自动供给到电源。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九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位于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内部进行运转时的剖视图,图27是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第九实施例的第二空气调节器位于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内部停止运转时的剖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使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盖160移动的前盖移动机构400,除了前盖移动机构400以外的其他结构及作用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至第八实施例相同或者类似,因此使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当不运转第二空气调节器2时,前盖移动机构400可使前盖160移动到前盖160上端的高度高于第二外壳的上面高度的第一位置,当运转第二空气调节器2时,可使前盖160移动到前盖160与第二外壳的前面分隔的第二位置。
第一位置可以是当将第二空气调节器2插入到收容室4时前盖160遮挡第二外壳的上面和收容室14内侧上面15A之间的缝隙G的位置。
第一位置可以是第二空气调节器2的前盖160前面沿上下方向与第一空气调节器1的前面板90前面位于一条直线上的位置。
第二位置可以是前盖160的上端高度低于第二外壳的上面高度或者与第二外壳的上面高度相同的位置。
第二位置可以是前盖160与收容室14的前端F分隔的位置。
前盖驱动机构400包括:操作杆402,其朝向后方配置于前盖160的背面;连杆404,其与操作杆402相连接;马达等环驱动源406(称为连杆驱动源),其设置在第二外壳上,用于使;连杆404旋转。
前盖驱动机构400中,如驱动连杆驱动源406,连杆404则会以连杆驱动源406为中心进行旋转,操作杆402与前盖160一起沿着连杆404如图26所示地朝向前方下侧下降或如图27所示地朝向后方上侧移动。

Claims (23)

1.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空气调节器,其将空气吸入到空调室并对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排出,并形成有与所述空调室划分的收容室,和
第二空气调节器,其从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的外部吸入空气并对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排出,或者其被插入到所述收容室内,吸入空气并对该空气进行调节之后通过所述收容室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在下部形成所述收容室,并在所述收容室的上侧形成所述空调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形成有朝向上侧排出空气的空气排出口,在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被插入到所述收容室内时,通过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的空气排出口的空气通过所述收容室的内侧上面和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之间的空间而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在所述空调室的左侧形成有左侧空气吸入口,并在所述空调室的右侧形成有右侧空气吸入口,而且所述收容室的前面开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在所述空调室的左侧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在所述空调室的右侧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在所述空调室的上侧形成有上侧空气排出口,在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被插入到所述收容室内时,从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排出的空气通过所述收容室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之间的空间而朝向所述收容室的前方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位于所述收容室的外部时,与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一起进行空气循环的同时对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信号接收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和第二空气调节器中一方,和
远程操纵器,其设置有向所述信号接收部发送信号的信号发送部,用于对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和第二空气调节器进行远程操纵。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包括用于使制冷剂和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内热交换器,
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包括:
压缩机,其压缩制冷剂,
冷凝器,其使在所述压缩机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冷凝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进行加热,
膨胀机构,其使在所述冷凝器中被冷凝的制冷剂膨胀,和
蒸发器,其使在所述膨胀机构中被膨胀的制冷剂蒸发的同时对室内的空气进行除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还包括接水部,该接水部用于装入在所述蒸发器的表面产生并掉下的冷凝水,
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在当插入到所述收容室内时被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遮挡的一面上,形成有使所述接水部进出的接水部进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包括:
底座,
吸入面板,其形成有所述空气吸入口,
排出面板,其形成有所述空气排出口,和
主机壳,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后方部分的上侧,在其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有所述收容部,在其与所述吸入面板及排出面板之间形成有所述空调室。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
底座本体,其前面开放,后方部分的左、右两个侧面和背面开放,和
顶板,其与所述底座本体的上侧相结合,并形成有与所述吸入面板相结合的吸入面板结合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遮挡所述底座本体的后方部分的左、右两个侧面和背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置于所述底座的左、右外侧面上的加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插入和拉出的导轨。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形成有第二空气调节器止动部,该第二空气调节器止动部在插入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时,对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进行定位。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室门,该收容室门能够选择性地在所述收容室的前面上或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的前面上装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室门在所述收容室的前面上装拆的情况下,设置成在拉出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时遮挡所述收容室的至少一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室门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拉出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时,还包括配置在所述收容室内侧的搁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盖,该内盖设置在所述收容室的内侧,用于遮挡所述收容室的内面中至少一部分,并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搁板的搁板安装部。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第一电源线,其向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供电,和
第二电源线,其向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供电;
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在所述空调室形成有使所述第一电源线通过的第一电源线贯通孔,并在所述收容室形成有使所述第二电源线通过的第二电源线贯通孔。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电源线,其向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供电,
第二电源线,其向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供电,和
插座,其设在所述第一空气调节器上,能够与所述第二电源线连接或分离,当与所述第二电源线连接时,向所述第二空气调节器供电。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盖所述插座的插座盖。
CN201110021199.2A 2010-10-01 2011-01-14 空气调节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4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096012A KR20120034446A (ko) 2010-10-01 2010-10-01 공기조화시스템
KR10-2010-0096012 2010-10-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4938A true CN102444938A (zh) 2012-05-09
CN102444938B CN102444938B (zh) 2016-03-16

Family

ID=46007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2119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4938B (zh) 2010-10-01 2011-01-14 空气调节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20034446A (zh)
CN (1) CN102444938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91139A (zh) * 2015-07-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送风方法
CN105091307A (zh) * 2015-07-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基座
CN105091306A (zh) * 2015-07-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基座
CN105091103A (zh) * 2015-07-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5091099A (zh) * 2015-07-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显示罩的立式空调
CN105444280A (zh) * 2014-09-30 2016-03-30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环境调节装置
CN107461842A (zh) * 2016-06-06 2017-12-1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式空气调节设备
CN112984639A (zh) * 2021-02-09 2021-06-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柜机和空调室内柜机的控制方法
CN114234290A (zh) * 2020-09-09 2022-03-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114234291A (zh) * 2020-09-09 2022-03-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114508787A (zh) * 2020-11-17 2022-05-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64912B1 (ko) 2012-08-24 2015-11-1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628002B1 (ko) * 2015-07-29 2016-06-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US20220373223A1 (en) 2021-05-24 2022-11-24 Lg Electronics Inc Air-processing apparatus
US20220373196A1 (en) 2021-05-24 2022-11-24 Lg Electronics Inc. Air-conditioning system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747A (ja) * 1995-06-30 1997-0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組込み式空気調和装置
CN2557850Y (zh) * 2002-07-04 2003-06-25 王赞杰 模块式空调装置及该空调装置用的加湿器
KR20040025269A (ko) * 2002-09-19 2004-03-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766432A (zh) * 2004-10-22 2006-05-03 维尼亚万都株式会社 具有独立制冷和净化路径的空调器
KR20080052886A (ko) * 2006-12-08 2008-06-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01326319A (zh) * 2005-12-13 2008-12-17 Lg电子株式会社 利用空调系统冷凝热的烘干机和具有烘干机的空调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747A (ja) * 1995-06-30 1997-0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組込み式空気調和装置
CN2557850Y (zh) * 2002-07-04 2003-06-25 王赞杰 模块式空调装置及该空调装置用的加湿器
KR20040025269A (ko) * 2002-09-19 2004-03-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766432A (zh) * 2004-10-22 2006-05-03 维尼亚万都株式会社 具有独立制冷和净化路径的空调器
CN101326319A (zh) * 2005-12-13 2008-12-17 Lg电子株式会社 利用空调系统冷凝热的烘干机和具有烘干机的空调系统
KR20080052886A (ko) * 2006-12-08 2008-06-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4280A (zh) * 2014-09-30 2016-03-30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环境调节装置
CN105444280B (zh) * 2014-09-30 2018-06-19 青岛海高设计制造有限公司 环境调节装置
CN105091099A (zh) * 2015-07-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显示罩的立式空调
CN105091139B (zh) * 2015-07-30 2019-05-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送风方法
CN105091139A (zh) * 2015-07-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送风方法
CN105091306A (zh) * 2015-07-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基座
WO2017016345A1 (zh) * 2015-07-30 2017-02-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基座
CN105091099B (zh) * 2015-07-30 2019-07-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具有显示罩的立式空调
CN105091307A (zh) * 2015-07-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基座
CN105091103A (zh) * 2015-07-30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5091306B (zh) * 2015-07-30 2019-05-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基座
CN105091307B (zh) * 2015-07-30 2019-07-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基座
CN107461842A (zh) * 2016-06-06 2017-12-1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式空气调节设备
CN114234290A (zh) * 2020-09-09 2022-03-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114234291A (zh) * 2020-09-09 2022-03-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114508787A (zh) * 2020-11-17 2022-05-1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12984639A (zh) * 2021-02-09 2021-06-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柜机和空调室内柜机的控制方法
CN112984639B (zh) * 2021-02-09 2022-04-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柜机和空调室内柜机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4938B (zh) 2016-03-16
KR20120034446A (ko) 201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4938A (zh) 空气调节系统
KR101811206B1 (ko)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103307660B (zh) 空调
CN101839525A (zh) 一种兼有移动空调功能的除湿机
KR100474045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206410246U (zh) 除湿空调一体机
CN113074417B (zh) 空气调节器
KR20120036142A (ko)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102374630B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
JP4708199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2444936B (zh) 空气调节系统
WO2010053227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3819707B (zh) 一种用于冰箱的储物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15675519U (zh) 空调器
CN21286997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101738084B1 (ko)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21286997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51410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20100061114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259800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047404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00572942C (zh) 空调器
CN21286998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40625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86997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