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9867A - 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39867A
CN102439867A CN2011800009640A CN201180000964A CN102439867A CN 102439867 A CN102439867 A CN 102439867A CN 2011800009640 A CN2011800009640 A CN 2011800009640A CN 201180000964 A CN201180000964 A CN 201180000964A CN 102439867 A CN102439867 A CN 1024398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criber equipment
user
power
sector
antenna se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09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39867B (zh
Inventor
张华炜
楼群芳
夏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39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9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39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98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groups of terminals or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确定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包括第一和第二用户集合,第一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扇区内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扇区内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第二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当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从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其中配对的用户设备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对于一个扇区内的用户设备,在用户设备配对时,只选择与已调度用户设备不在同一集合中的未调度用户设备进行配对,节省了计算量。

Description

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VMIMO(Virtual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虚拟多入多出)技术对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进行配对,使得配对的两个用户设备同时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发送数据,可以共享相同的时频资源,达到时频资源的空分复用,从而提高上行系统的容量。
在进行VMIMO通信时,如何选择合适的用户设备进行VMIMO配对,从而获得整体系统容量的最大化是VMIMO通信方法首要考虑的问题。现有VMIMO通信方法在进行用户设备配对时,需要针对当前已调度用户设备,在其余未调度的用户设备中搜索。每个当前已调度用户设备需要和所有其他未被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尝试,并保存相应的配对度量值(例如,正交性、容量增益、PF优先级)。最后将度量值最大的配对组合确定为VMIMO通信方法中的配对用户设备。
例如,假设扇区内的时频资源可以调度给M个用户设备使用,在已调度了M个用户设备之后,假设还剩余N个用户设备没有分配资源。这N个未调度的用户设备作为已调度的M个用户设备的备选配对用户设备,即该已调度的M个用户设备中的每个用户设备都可以尝试与该N个用户设备中的每个用户设备进行配对。由此可知,当用户设备数较多(例如未调度的用户设备N的数目较大)时,尝试配对用户设备的计算量是非常大的,对于产品的实现复杂度的要求也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虚拟多入多出VMIMO通信方法和设备,能够提高用户设备配对的效率。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配对方法,包括:确定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包括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第一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上述扇区内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上述扇区内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第二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当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从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其中配对的用户设备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包括: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包括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第一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上述扇区内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上述扇区内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第二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配对单元,用于当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从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其中配对的用户设备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
对于一个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本发明实施例首先对它们进行集合分类,在用户设备配对时,选择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不在同一集合中的未调度用户设备进行配对,从而节省了配对的计算量,提高了用户设备的配对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配对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束覆盖区域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确定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的过程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配对过程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束覆盖区域的例子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针对现有VMIMO通信方法中用户设备配对处理时计算量较大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波束覆盖范围的用户设备集合分类方案,能够降低VMIMO通信方法中配对处理的计算量。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配对方法的示意流程图。图1的方法由设备(例如,基站、eNodeB,或者分布式基站场景下的基带处理单元等)执行。
101,确定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包括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第一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该扇区内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该扇区内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第二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
102,当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从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其中配对的用户设备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
对于一个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本发明实施例首先对它们进行集合分类,在用户设备配对时,选择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不在同一集合中的未调度用户设备进行配对,从而节省了配对的计算量,提高了用户设备的配对效率。
图1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第一”和“第二”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限制。例如,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可以互换。或者,在上述102中也可以表述为,在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二用户集合时,从第一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这样的表述仍落入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内。
本发明实施例的扇区可以是指由3扇区组成一个小区的场景下的扇区,也可以是指由其他数目的扇区(例如6扇区)组成一个小区的场景下的扇区,本发明不对扇区的具体划分方式做限定,而是可以在一个小区内包括任何数目的扇区。以由3扇区组成一个小区的场景为例,如图2中的21、22、23。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束覆盖区域的例子的示意图。图2中示意性地描绘了扇区21中的波束覆盖区域W1和W2。波束覆盖区域W1和W2分别对应于基站的一个扇区上的不同天线组,两个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W1和W2的交叠区域为W3。
参考图1的实施例,第一用户集合C1中的用户设备位于波束覆盖区域W1中除了区域W3之外的区域(称为区域W1-W3)中,第二用户集合C2中的用户设备位于波束覆盖区域W2中除了区域W3之外的区域(称为区域W2-W3)中。但是应注意,本发明实施例中,区域W1-W3中的所有用户设备无需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C1,区域W2-W3中的所有用户设备无需均属于第二用户集合C2。本发明实施例只要求两个用户集合C1和C2中的用户设备分别位于两个不重叠的区域W1-W3和W2-W3中即可。例如,可以使得用户集合C1中的用户设备仅仅位于区域W1-W3的子区域中。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扇区内除了第一用户集合C1和第二用户集合C2中的用户设备之外的其他用户设备可以归类为第三用户集合E,即,第三用户集合E中的用户设备是该扇区内不属于第一用户集合C1和第二用户集合C2的其他用户设备。下面描述确定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的一个例子。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确定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的过程(图1的101)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流程图。图3的实施例中,测量第一天线组接收到的用户设备的信号的第一功率,测量第二天线组接收到的同一用户设备的信号的第二功率,并根据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确定该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应注意,虽然图3中给出根据功率之差和预定阈值确定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的方法,但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根据功率的比值和/或通过其他参数确定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这些变化均落入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内。
301,测量两个天线组上接收到的同一用户设备UE的信号的功率,假设第一天线组上的接收功率为第一功率P1,第二天线组上的接收功率为第二功率P2。
302,将两个接收功率的差值绝对值|P1-P2|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如果功率差值绝对值小于预定阈值,表示两个天线组对该用户设备的接收功率比较接近。在此情况下,可确定该用户设备不属于第一用户集合C1也不属于第二用户集合C2,因此前进到303,确定该用户设备属于第三用户集合E。另一方面,如果功率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前进到304。
304,确定P1和P2哪一个更大。如果P1更大,表示第一天线组上的接收功率远远大于第二天线组上的接收功率,前进到305,确定该用户设备属于与第一天线组对应的第一用户集合C1,位于区域W1-W3(参照图2)中。另一方面,如果P2更大,表示第二天线组上的接收功率远远大于第一天线组上的接收功率,前进到306,确定该用户设备属于与第二天线组对应的第二用户集合C2,位于区域W2-W3(参照图2)中。
这样,不同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对应于不同的天线组。因此,如果选择不同用户集合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则在实现时频资源的空分复用时配对用户设备可以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
图3的实施例中,将用户设备归类为三个用户集合之一,但是本发明实施例不限于此。例如,在预定阈值为0的情况下,可不执行过程302-303,直接在304判断P1和P2的大小关系。换句话说,此时不考虑第三用户集合E。
在确定了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之后,根据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进行用户设备配对。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设备配对过程(图1的102)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流程图。
401,获知已调度的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是上述第一用户集合C1、第二用户集合C2、第三用户集合E之一。在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不包括第三用户集合E的情况下,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是上述第一用户集合C1或第二用户集合C2。根据已调度的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图4的实施例分别按照下述402a-402c的方式选择配对的用户设备。
402a,在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C1时,根据预定配对准则计算第二用户集合C2中每个未调度的用户设备与该已调度的用户设备的配对度量值。
402b,在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二用户集合C2时,根据预定配对准则计算第一用户集合C1中每个未调度的用户设备与该已调度的用户设备的配对度量值。
402c,在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三用户集合E时,不对该已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或者从第一用户集合C1和第二用户集合C2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402c是可选的过程,在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不包括第三用户集合时可以不执行402c。在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三用户集合时,不对该已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从而减少对集合E的用户设备配对带来的干扰,提升扇区边缘用户的性能。
在402a-402c中,上述预定配对准则可以是现有的VMIMO用户设备配对准则,可以利用现有技术中的配对准则,例如可以包括正交性准则,容量准则和PF(Proportional Fair,比例公平)准则等。
正交性准则是最基本的配对算法,总的原则是正交性高的用户设备优先配对,此准则下获得的配对度量值表示正交性。
容量准则计算配对用户设备的容量增益或频谱效率增益,优先对增益大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此准则下获得的配对度量值表示容量增益或频谱效率增益。
PF准则计算配对后的PF优先级,对优先级高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此准则下获得的配对度量值表示PF优先级。
403,将在402中得到的具有最大配对度量值的用户设备与上述已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即配对的用户设备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
举例而言,假设扇区内的时频资源可以调度给M个用户设备使用。在已调度了M个用户设备之后,假设还剩余N个用户设备没有分配资源。这N个未调度的用户设备中,假设N1个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C1,N2个用户设备属于第二用户集合C2,其余N3个用户设备属于第三用户集合E,满足N=N1+N2+N3。
对于M个用户设备中某一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当该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C1时,仅仅从属于第二用户集合C2的N2个未调度用户设备中选择配对的用户设备,而不用从所有N个未调度用户设备中选择,由此减少了配对算法的计算量,提高了用户设备的配对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对VMIMO通信方法中的配对处理进行了优化,只需要在未调度的一类用户设备集合中的备选用户设备进行配对搜索,大大缩小了配对搜索用户设备的范围,使得搜索复杂度降低。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VMIMO通信方法中,波束覆盖区域可以是实际分组的天线分别形成的波束覆盖区域,此时各个波束覆盖区域对应于实际分组的各个天线组。另外,波束覆盖区域也可以是对一个扇区的覆盖区域进行波束加权而形成的波束覆盖区域,此时各个加权后的波束覆盖区域对应于一个扇区的所有天线中的部分天线。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波束覆盖区域的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而言,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VMIMO通信方法中,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可以是应用中实际分组的天线,例如将一个扇区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波束覆盖区域(即,6扇区配置)的不同指向的两个定向天线组,或者在同一外壳内安装的劈裂天线的不同天线组。图5的部分(A)是6扇区配置下的一个扇区内两个定向天线组形成的实际窄波束方向图,图5的部分(B)是劈裂天线的两个天线组形成的实际窄波束方向图。两个实际窄波束仍然归属于同一个扇区,扇区内的用户设备只需在波束间切换,而不需要在扇区间切换。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也可以是同一扇区的两个双极化天线组,每个双极化天线组包含一付双极化天线。此时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可在3扇区方向图基础上通过波束加权技术,将3扇区方向图近似赋形成窄波束方向图,例如可将普通3扇区70度天线方向图近似赋形成两个35度天线方向图。如图5的部分(C)所示,其中25表示实际3扇区波束方向图,W1和W2是近似赋形的两个窄波束覆盖范围。在此情况下,无需将3扇区天线更换为窄波束扇区天线,只需在软件上进行处理。两个赋形后的窄波束仍然归属于同一个扇区,扇区内的用户设备只需在波束间切换,不需要在扇区间切换。
上述实际和经过各种处理后的波束覆盖范围的形成方式均可应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VMIMO通信方法。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的示意框图。图6的设备600的一个例子是基站eNB或者分布式基站场景下的基带处理单元。设备600包括确定单元610和配对单元620。
确定单元610确定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包括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第一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该扇区内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该扇区内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第二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
配对单元620在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从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其中配对的用户设备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
对于一个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本发明实施例首先对它们进行集合分类,在用户设备配对时,只选择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不在同一集合中的未调度用户设备进行配对,从而节省了配对的计算量,提高了用户设备的配对效率。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除了上述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之外,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还包括第三用户集合。第三用户集合是扇区内不属于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的用户设备。此时,配对单元620还用于在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三用户集合时,不对该已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或者从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
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确定单元610测量第一天线组接收到的用户设备的信号的第一功率,测量第二天线组接收到的该用户设备的信号的第二功率,并根据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确定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例如,确定单元610可根据图3所示的方法,基于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的差值确定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具体地,当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预定阈值时,确定单元610确定用户设备属于第三用户集合。当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且第一功率大于第二功率时,确定单元610确定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当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且第一功率小于第二功率时,确定单元610确定用户设备属于第二用户集合。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确定单元610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确定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例如类似于图3的方法,基于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的比值确定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
可选地,在另一实施例中,配对单元620在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根据预定配对准则计算第二用户集合中每个用户设备与该已调度的用户设备的配对度量值,并将第二用户集合中具有最大配对度量值的用户设备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由于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的名称可以互换,所以配对单元620在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二用户集合时,根据预定配对准则计算第一用户集合中每个用户设备与该已调度的用户设备的配对度量值,并将第一用户集合中具有最大配对度量值的用户设备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例如,配对单元620根据图4所示的方法选择配对用户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可按照不同方式对天线进行分组。例如,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分别对应于同一扇区的不同指向的两个定向天线组(图5的(A)),或者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分别对应于同一扇区的劈裂天线的两个天线组(图5的(B)),或者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分别为同一扇区的两个双极化天线组,每个双极化天线组包含一付双极化天线(图5的(C))。
本发明实施例对VMIMO通信方法中的配对处理进行了优化,只需要在未调度的一类用户设备集合中的备选用户设备进行配对搜索,大大缩小了配对搜索用户设备的范围,使得搜索复杂度降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一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虚拟多入多出VMIMO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所述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包括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所述第一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所述扇区内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所述扇区内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所述第二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所述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
当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从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其中配对的用户设备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还包括第三用户集合,所述第三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是所述扇区内不属于所述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的用户设备,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三用户集合时,不对所述已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或者,从所述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同一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包括:
测量第一天线组接收到的用户设备的信号的第一功率,并测量第二天线组接收到的所述用户设备的信号的第二功率;
根据所述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包括:
当所述第一功率和所述第二功率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预定阈值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属于所述第三用户集合;
当所述第一功率和所述第二功率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阈值且所述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属于所述第一用户集合;
当所述第一功率和所述第二功率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阈值且所述第一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功率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属于所述第二用户集合。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从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包括:
当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根据预定配对准则计算第二用户集合中每个未调度的用户设备与所述已调度的用户设备的配对度量值;
将所述第二用户集合中具有最大配对度量值的用户设备与所述已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分别对应于所述扇区的不同指向的两个定向天线组;或者,
所述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分别对应于所述扇区的劈裂天线的两个天线组;或者,
所述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分别为所述扇区的两个双极化天线组,每个双极化天线组包含一付双极化天线。
7.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扇区内的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所述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包括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所述第一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所述扇区内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所述扇区内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所述第二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位于所述第二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但不位于所述第一天线组的波束覆盖区域中;
配对单元,用于当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从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未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其中配对的用户设备与已调度的用户设备使用相同的时频资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还包括第三用户集合,所述第三用户集合中的用户设备是所述扇区内不属于所述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的用户设备,
所述配对单元还用于,当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三用户集合时,不对所述已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或者,从所述第一用户集合和第二用户集合中选择用户设备进行配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测量第一天线组接收到的用户设备的信号的第一功率,测量第二天线组接收到的所述用户设备的信号的第二功率,并根据所述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所属的集合。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功率和所述第二功率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小于预定阈值时,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属于所述第三用户集合;
当所述第一功率和所述第二功率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阈值且所述第一功率大于所述第二功率时,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属于所述第一用户集合;
当所述第一功率和所述第二功率之间的差值绝对值大于或等于所述预定阈值且所述第一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功率时,所述确定单元确定所述用户设备属于所述第二用户集合。
11.如权利要求7-10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对单元在已调度的用户设备属于第一用户集合时,根据预定配对准则计算第二用户集合中每个未调度的用户设备与所述已调度的用户设备的配对度量值,并将所述第二用户集合中具有最大配对度量值的用户设备与所述已调度的用户设备进行配对。
12.如权利要求7-11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分别对应于所述扇区的不同指向的两个定向天线组;或者,
所述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分别对应于所述扇区的劈裂天线的两个天线组;或者,
所述第一天线组和第二天线组分别为所述扇区的两个双极化天线组,每个双极化天线组包含一付双极化天线。
CN201180000964.0A 2011-06-17 2011-06-17 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24398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1/075889 WO2012171225A1 (zh) 2011-06-17 2011-06-17 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39867A true CN102439867A (zh) 2012-05-02
CN102439867B CN102439867B (zh) 2015-04-08

Family

ID=45986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0964.0A Active CN102439867B (zh) 2011-06-17 2011-06-17 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20060B2 (zh)
EP (1) EP2713539B1 (zh)
KR (1) KR101495198B1 (zh)
CN (1) CN102439867B (zh)
WO (1) WO2012171225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9558A (zh) * 2012-10-12 2013-05-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3906252A (zh) * 2012-12-28 2014-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虚拟多输入多输出用户配对方法、系统及基站
WO2015085494A1 (zh) * 2013-12-10 2015-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及用户调度方法
CN104769989A (zh) * 2013-10-22 2015-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有源天线系统天线劈裂方法及控制器
EP2882123A4 (en) * 2012-07-30 2015-12-23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09698714A (zh) * 2017-10-23 2019-04-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波束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238464A1 (zh) * 2019-05-27 2020-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Lte和nr资源共享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67552B2 (en) 2010-05-03 2014-10-21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Virtual cluster switching
CN114071489A (zh) * 2020-07-29 2022-02-1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通信节点配对方法、装置、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7615A (zh) * 2009-06-02 2009-1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025463A (zh) * 2010-12-20 2011-04-20 东南大学 一种应用于下行链路的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反馈方法
WO2011063052A2 (en) * 2009-11-17 2011-05-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user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for high-speed packet access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42788B2 (en) 2002-10-01 2010-06-22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switched multibeam antennas in a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483406B2 (en) * 2004-04-30 2009-01-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virtual MIMO antennas in a mobile ad hoc network
US7940640B2 (en) 2006-01-20 2011-05-10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Adaptive orthogonal scheduling for virtual MIMO system
JP5571067B2 (ja) * 2008-04-28 2014-08-13 アップル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上りリンクのv−mimo候補リストを生成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01667903B (zh) * 2008-09-04 2013-0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和装置、数据重传方法和装置
US9497006B2 (en) * 2009-08-06 2016-11-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antenna transmission
CN101997653B (zh) * 2009-08-17 2012-10-10 上海交通大学 虚拟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用户设备配对方法和基站
CN101997583B (zh) * 2009-08-21 2015-07-01 索尼株式会社 用于协作多点传输的上行多用户mimo用户配对方法和装置
US20110228730A1 (en) * 2009-10-30 2011-09-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7615A (zh) * 2009-06-02 2009-1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1063052A2 (en) * 2009-11-17 2011-05-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user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for high-speed packet access systems
CN102025463A (zh) * 2010-12-20 2011-04-20 东南大学 一种应用于下行链路的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反馈方法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82123A4 (en) * 2012-07-30 2015-12-23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O2014056197A1 (zh) * 2012-10-12 2014-04-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3109558A (zh) * 2012-10-12 2013-05-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3109558B (zh) * 2012-10-12 2016-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物理扇区用户容量的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3906252A (zh) * 2012-12-28 2014-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虚拟多输入多输出用户配对方法、系统及基站
CN103906252B (zh) * 2012-12-28 2017-1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虚拟多输入多输出用户配对方法、系统及基站
CN104769989B (zh) * 2013-10-22 2018-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有源天线系统天线劈裂方法及控制器
CN104769989A (zh) * 2013-10-22 2015-07-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有源天线系统天线劈裂方法及控制器
CN104838714A (zh) * 2013-12-10 2015-08-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及用户调度方法
WO2015085494A1 (zh) * 2013-12-10 2015-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及用户调度方法
CN104838714B (zh) * 2013-12-10 2019-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及用户调度方法
CN109698714A (zh) * 2017-10-23 2019-04-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波束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98714B (zh) * 2017-10-23 2021-01-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波束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238464A1 (zh) * 2019-05-27 2020-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Lte和nr资源共享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15600A (ko) 2014-02-06
KR101495198B1 (ko) 2015-02-24
CN102439867B (zh) 2015-04-08
WO2012171225A1 (zh) 2012-12-20
EP2713539A1 (en) 2014-04-02
US20140105318A1 (en) 2014-04-17
EP2713539B1 (en) 2015-11-04
EP2713539A4 (en) 2014-04-30
US9020060B2 (en) 2015-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9867A (zh) 虚拟多入多出通信方法和设备
EP3011688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nergy efficient signal transmission in massive multi-antenn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44524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core network configuration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369539A (zh) 干扰协调的方法和装置
Ghosh et al. Energy and spectrum optimization for 5G massive mimo cognitive femtocell based mobile network using auction game theory
CN105338634A (zh) 资源调度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1969328B (zh) 一种基于波束到达角的多用户调度方法
CN106330279A (zh) 一种网络架构及资源配置方法
CN103580740A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03281784B (zh) 一种基于rru共小区的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KR101083549B1 (ko) 채널화 코드 할당 방법
KR101356897B1 (ko) 다중 빔 형성을 통한 다중 무선 접속 서비스 및 그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통신 장치
CN101772032B (zh) 多小区协作方法及系统
WO2016201984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基站
Chen et al. Machine learning-based generalized user grouping in NOMA
CN102958181B (zh)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用户调度方法及基站
Chen et al. Base station switch-off with mutual repulsion in 5G massive MIMO networks
US10405321B2 (en) Cell control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3931224A (zh) 一种实现交织冗余覆盖的装置及方法
Wei et al. The improvement of caching performance by employing MIMO on UAVs
US10615858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04284338B (zh) 一种不规则组网中上行干扰协调的方法
Wang et al. Secrecy profits analysis of wireless-powered networks against randomly distributed eavesdroppers
CN103380578B (zh) Vmimo的干扰控制方法及基站设备
US20150280879A1 (en) Pilot signal sending method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