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80740A -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80740A
CN103580740A CN201210261420.6A CN201210261420A CN103580740A CN 103580740 A CN103580740 A CN 103580740A CN 201210261420 A CN201210261420 A CN 201210261420A CN 103580740 A CN103580740 A CN 103580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data
data flow
user equipment
high power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6142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80740B (zh
Inventor
王锐
刘晟
杜颖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26142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58074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3/073328 priority patent/WO2014015681A1/zh
Publication of CN103580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80740A/zh
Priority to US14/601,734 priority patent/US946800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80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80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04L27/3488Multiresolut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2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 H04L5/04Chann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signal the signals being represented by different amplitudes or polarities, e.g. quadriplex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用于降低近端用户设备检测低功率信号所需要的天线数。本发明实施例方法包括: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常数;所述基站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所述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小区中心用户设备和小区边缘用户设备,所述高功率数据流为对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干扰信号,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为对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用信号。

Description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叠加编码(Superposition Coding)最早用于理论上证明广播信道的信道容量。其原理是:把要发射的信息分层多个流,其中第一个流用第一大的功率传输,第二个流用第二大的功率传输,以此类推。发射端把多个数据流进行叠加同时发射。位于离发射端较远的接收机或者信道较差的接收机可以接收前几个流,而离发射端较近或者信道较好的接收机可以接收所有的流。因此,发射端可以同时服务多个接收信号质量不同的接收机,并且根据它们的信道情况提供不同的数据率,从而提高吞吐量。
叠加编码的常用场景是:基站向远端用户发射高功率数据流,同时向近端用户设备发送低功率信号;在基站的发射信号空间中,低功率信号与高功率数据流的复用同样的空间;远端用户只检测高功率数据流,而近端用户设备先检测并消除高功率数据流再检测低功率信号。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检测出高功率数据流,近端用户设备的天线数必须大于或者等于高功率数据流的总流数。这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多用户MIMO)并不能够满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用于降低近端用户设备检测低功率信号所需要的天线数。
本发明提供的信号处理方法,包括:
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常数;
所述基站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
所述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小区中心用户设备和小区边缘用户设备,所述高功率数据流为对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干扰信号,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为对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用信号。
本发明提供的基站,包括:
数据调节单元,用于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常数;
叠加编码单元,用于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
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小区中心用户设备和小区边缘用户设备,所述高功率数据流为对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干扰信号,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为对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用信号。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在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流之前,对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进行调整,使得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非零常数,实现高功率数据流的空间对齐;从而使得近端的用户设备在检测其需要删除的高功率数据流时,使用比所需检测的高功率数据流的流数少的天线,也可以检测出所有的高功率数据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信号处理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信号处理方法的另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信号处理方法的另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基站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用于降低近端用户设备检测低功率信号所需要的天线数。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信号处理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101、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
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非零常数,以实现高功率数据流的空间对齐。
所述空间对齐包括:零空间对齐和信号空间对齐;所述零空间对齐指的是将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零空间中;所述信号空间对齐指的是高功率数据流在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空间中实现信号空间对齐,即经过近端用户设备的接收向量后,它们在近端用户设备处形成的信号星座图完全一致。
102、基站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
基站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具体的,对进行信号空间对齐的高功率数据流需要使用相同的调制模式。
103、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
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具体的,所述用户设备包括近端用户设备和远端用户设备,近端用户设备又称为小区中心用户设备,远端用户设备又称为小区边缘用户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在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流之前,对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进行调整,使得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常数,实现高功率数据流的空间对齐;从而使得近端的用户设备在检测其需要删除的高功率数据流时,使用比所需检测的高功率数据流的流数少的天线,也可以检测出所有的高功率数据流。
下面对适用于本发明的各个场景进行描述:
一、基站向M个远端用户发射L1,L2,...,LM路高功率数据流,与此同时,基站向一个近端用户设备发射一个低功率数据流,请参阅图2。
记基站到M个远端用户的信道为H1,H2,...,HM,到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为I。记基站对第m个(m=1,2,...,M)远端用户的LM个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分别为Pm1,Pm2,...,PmM,记第m个(m=1,2,...,M)远端用户的LM个数据流的接收矩阵为QM,近端用户设备的接收向量为T。
201、基站对待发送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分类;
基站对待发送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分类,具体分为进行零空间对齐的数据流和进行信号空间对齐的数据流。
可选的,基站可以对选择空间对齐的高功率数据流设定规则,示例性的:基站可以生成一个对齐方式的集合,所述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一种对齐的分配方式;再根据当前的信号发送情况分别每个所述分配方式所对应的总体系统容量;最后,选择所述总体系统容量最大的所对应的分配方式,并根据所述分配方式选择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的高功率数据流,和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高功率数据流。
202、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
基站对远端用户使用Zero-Forcing的多用户传输方式,使得给一个远端用户的信号不会干扰另一个远端用户,即QMHm[Pn1,Pn2,...,PnM]=0(n≠m)。
可选的,若所述基站需要将发送给远端用户设备的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中,则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零。例如,如果基站要把给第m个远端用户的第i个数据流对齐到的零空间中,要满足TIPmi=0。
可选的,若所述基站需要将发送给远端用户设备的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中,则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Y等于非零常数α。例如,如果基站要对第m个远端用户的第i个数据流进行信号空间对齐,则P需要满足TIPmi=α。其中α是个事先确定且对于所有信号空间对齐的数据流都相等的非零常数。
203、基站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
基站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具体的,对进行空间对齐的高功率数据流需要使用相同的调制模式。
可选的,基站还可以对它们使用相同的信道编码;当采用相同信道编码时,近端用户设备可以统一对对齐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解码,获得更加准确的高功率数据流估计,进行高功率数据流删除效果更好。
204、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
相对应的,近端用户设备有如下处理方法:
进行高功率数据流(对于近端用户设备而言是干扰信号)和低功率信号(对于近端用户设备而言是有用信号)的联合信号检测。该检测根据基站到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高低功率信号的预编码器和高低功率信号的调制模式,检测解调前的低功率信号和解调前若干个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后的信号。近端用户设备先删除对齐后的高功率数据流,最后,近端用户设备对检测出的低功率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
可选的,如果所有进行信号空间对齐的高功率数据流使用相同的信道编码,近端用户设备可以先对叠加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解码,以提高检测和删除高功率数据流的准确度。具体步骤如下:
根据基站到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高低功率信号的预编码器和高低功率信号的调制模式,检测出解调前若干个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后的信号;根据现有技术对对齐(信号空间对齐)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解调和解码,重新构造干扰信号(对齐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干扰消除;对低功率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
二、基站向M个远端用户发射L1,L1,...,LM路高功率数据流,与此同时,基站向N个近端用户设备发射N(N小于或等于M)个低功率数据流,请参阅图3。
记基站到M个远端用户的信道为H1,H2,...,HM,到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为I1,I2,...,IN。记基站对第m个(m=1,2,...,M)远端用户的LM个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分别为Pm1,Pm2,...,PmM,对第n个(n=1,2,...,N)近端用户设备预编码向量为SN。记第m个(m=1,2,...,M)远端用户的LM个数据流的接收矩阵为QM,第n个(n=1,2,...,N)近端用户设备的接收向量为TM
301、基站对待发送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分类;
基站对待发送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分类,具体分为进行零空间对齐的数据流和进行信号空间对齐的数据流。
302、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
对远端用户使用Zero-Forcing的多用户传输方式,使得给一个远端用户的信号不会干扰另一个远端用户,即QmHm[Pn1,Pn2,...,PnM]=0(m≠n)。
把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TmIm调整到远端用户的有效接收信道QmHm构成的空间中,即TmIm∈span(QmHm)记第m个(m=1,2,...,M)远端用户的Lm个数据流的接收矩阵为QM(m=1,2,...,N)。其中span(QmHm)代表以QmHm的行向量为基构成的向量子空间。每个远端用户的所有高功率数据流在对应的近端用户设备处实施信号空间对齐。即QmHm[Pn1,Pn2,...,PnM]=[α1,α2,...,αn](n=1,2,...,N),其中αn为事先确定的非零常数。
303、基站将接收向量/矩阵通知相应的远端用户和近端用户设备;
304、基站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
基站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具体的,对进行空间对齐的高功率数据流需要使用相同的调制模式。
可选的,基站还可以对它们使用相同的信道编码;当采用相同信道编码时,接收端的近端用户设备可以统一对对齐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解码,获得更加准确的高功率数据流估计,进行高功率数据流删除效果更好。
305、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
满足上述条件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可以有很多选择,为了便于理解,以下给出一种计算预编码向量和接收向量的算法,具体为:
对于n=1,2,3,...,N,依次计算第n个远端用户的接收矩阵和第n个近端用户设备的接收向量:
假定基站,第n个远端用户和第n个近端用户设备各有根天线。
找到一个维度为(b+c|a)(b+c)的矩阵Vn,使得 V n I n H n = 0 且VnVn“为单位阵。其中代表Vn的共轭转置。
记Wn为Vn的前个列向量构成的矩阵,Wn为矩阵WnIn的left singularmatrix(假定singular value是从大到小排列)。则第n个近端用户设备的接收向量Tn为的第一个行向量。
找到Xn使得XnHn=TnIn,以Xn作为第n个远端用户接收矩阵Qn的第一个行向量;再生成Qn的另外个行向量使得Qn的秩为Ln
对于N个近端用户设备,它们的预编码向量可以使用Zero-Forcing的方法计算,从而保证基站给一个近端用户设备的信号通过其他近端用户设备的接收向量后将被消除。
对于M个远端用户,它们的预编码向量可以使用Zero-Forcing的方法计算,从而保证满足QMHm[Pn1,Pn2,...,PnM]=0(n≠m)。同时调整基站发送给第1,2,...,N个远端用户的高功率数据流的功率和相位使得满足QmHm[Pn1,Pn2,...,PnM]=[α1,α2,...,αn](n=1,2,...,N)。
上面仅以一些例子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相对应的,近端用户设备有如下处理方法:
进行高功率数据流(对于近端用户设备而言是干扰信号)和低功率信号(对于近端用户设备而言是有用信号)的联合信号检测。该检测根据基站到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高低功率信号的预编码器和高低功率信号的调制模式,检测解调前的低功率信号和解调前若干个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后的信号。最后,近端用户设备对检测出的低功率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
可选的,在上述描述中若干个近端用户设备可以是同一个实际的近端用户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近端用户设备到基站的信道完全相同,并且基站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向一个实际的近端用户设备发送多个低功率数据流。
可选的,在上述实施例中,选择空间对齐的高功率数据流可以有多种方式,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对所有高功率数据流都进行零空间对齐;也可以对所有高功率数据流都进行信号空间对齐;也可以部分进行零空间对齐,剩余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信号空间对齐;还可以部分进行零空间对齐,剩余的高功率数据流不作空间对齐(如,当部分高功率数据流进行零空间对齐之后,剩余的高功率数据流的流数不多于近端用户设备的天线数);
可选的,基站可以对选择空间对齐的高功率数据流设定规则,示例性的:基站可以生成一个对齐方式的集合,所述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一种对齐的分配方式(如上述的选择空间对齐的高功率数据流的多种方式);再根据当前的信号发送情况分别每个所述分配方式所对应的总体系统容量;最后,选择所述总体系统容量最大的所对应的分配方式,并根据所述分配方式选择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的高功率数据流,和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高功率数据流。
下面对用于执行上述信号处理方法的本发明基站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其逻辑结构请参考图4,本发明实施例中基站40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数据调节单元401,用于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常数;
叠加编码单元402,用于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
数据发送单元403,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数据调节单元包括:
第一调节模块4011,用于若所述基站需要将发送给远端用户设备的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中,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零;
第二调节模块4012,用于若所述基站需要将发送给远端用户设备的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中,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非零常数α。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还包括:
信道编码单元404,用于在对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之前,对所述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高功率数据流,使用相同的信道进行信道编码。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还包括:
集合生成单元405,用于生成一个对齐方式的集合,所述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一种对齐的分配方式;
容量计算单元406,用于根据当前的信号发送情况分别每个所述分配方式所对应的总体系统容量;
分配选择单元407,用于选择所述总体系统容量最大的所对应的分配方式,并根据所述分配方式选择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的高功率数据流,和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高功率数据流。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站还包括:
通知单元408,用于在对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之前,将接收向量通知相应的远端用户设备和近端用户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基站中各个单元具体的交互过程如下:
数据调节单元401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非零常数,以实现高功率数据流的空间对齐。所述空间对齐包括:零空间对齐和信号空间对齐;所述零空间对齐指的是将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零空间中;所述信号空间对齐指的是高功率数据流在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空间中实现信号空间对齐,即经过近端用户设备的接收向量后,它们在近端用户设备处形成的信号星座图完全一致。
具体的,若所述基站需要将发送给远端用户设备的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中,则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零。若所述基站需要将发送给远端用户设备的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中,则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Y等于非零常数α。
可选的,在调整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之前,可以由集合生成单元405生成一个对齐方式的集合,所述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一种对齐的分配方式;再由容量计算单元406根据当前的信号发送情况分别每个所述分配方式所对应的总体系统容量;最后,由分配选择单元407选择所述总体系统容量最大的所对应的分配方式,并根据所述分配方式选择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的高功率数据流,和对齐到发送给近端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高功率数据流。
叠加编码单元402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具体的,对进行信号空间对齐的高功率数据流需要使用相同的调制模式。
可选的,在叠加编码之前,信道编码单元404还可以对它们使用相同的信道编码;当采用相同信道编码时,近端用户设备可以统一对对齐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解码,获得更加准确的高功率数据流估计,进行高功率数据流删除效果更好。
可选的,若需要向多个近端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低功率数据流,则在对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之前,通知单元408将接收向量通知相应的远端用户设备和近端用户设备。
在完成叠加编码之后,数据发送单元403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号处理系统,包括:基站和近端用户设备;
所述基站用于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非零常数;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
所述近端用户设备对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进行检测,分别对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中的高功率数据流和低功率数据流进行解码,删除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得到近端用户设备所需要的低功率数据流。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信号处理系统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图2和图3的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信号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常数;
所述基站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
所述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小区中心用户设备和小区边缘用户设备,所述高功率数据流为对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干扰信号,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为对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用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基站需要将发送给所述边缘用户设备的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发送给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中,则所述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常数,包括:
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基站需要将发送给小区边缘用户设备的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发送给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中,则所述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常数,包括:
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非零常数α,所述α对于所有信号空间对齐的数据流都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之前,包括:
对所述对齐到发送给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高功率数据流,使用相同的信道进行信道编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之前,包括:
生成一个对齐方式的集合,所述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一种对齐的分配方式;
根据当前的信号发送情况分别每个所述分配方式所对应的总体系统容量;
选择所述总体系统容量最大的所对应的分配方式,并根据所述分配方式选择对齐到发送给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的高功率数据流,和对齐到发送给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高功率数据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需要向多个小区中心用户设备发送所述低功率数据流,则所述对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之前,包括:
将接收向量通知相应的所述小区边缘用户设备和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
7.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调节单元,用于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常数;
叠加编码单元,用于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
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
其中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小区中心用户设备和小区边缘用户设备,所述高功率数据流为对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干扰信号,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为对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用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调节单元包括:
第一调节模块,用于若所述基站需要将发送给小区边缘用户设备的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发送给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中,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零;
第二调节模块,用于若所述基站需要将发送给小区边缘用户设备的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对齐到发送给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中,则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非零常数α,所述α对于所有信号空间对齐的数据流都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
信道编码单元,用于在对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之前,对所述对齐到发送给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高功率数据流,使用相同的信道进行信道编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
集合生成单元,用于生成一个对齐方式的集合,所述集合中的每个元素对应一种对齐的分配方式;
容量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当前的信号发送情况分别每个所述分配方式所对应的总体系统容量;
分配选择单元,用于选择所述总体系统容量最大的所对应的分配方式,并根据所述分配方式选择对齐到发送给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信道零空间的高功率数据流,和对齐到发送给小区中心用户设备的有效接收信道的高功率数据流。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
通知单元,用于在对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之前,将接收向量通知相应的小区边缘用户设备和小区中心用户设备。
12.一种信号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站和小区中心用户设备;
所述基站用于调节高功率数据流的预编码向量,使所述预编码向量乘以低功率数据流的有效接收信道等于一个非零常数;对所述低功率数据流与调节后的高功率数据流进行叠加编码;向用户设备发送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
所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对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进行检测,分别对所述叠加编码后的数据流中的高功率数据流和低功率数据流进行解码,删除所述高功率数据流,得到小区中心用户设备所需要的低功率数据流。
CN201210261420.6A 2012-07-26 2012-07-26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035807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61420.6A CN103580740B (zh) 2012-07-26 2012-07-26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PCT/CN2013/073328 WO2014015681A1 (zh) 2012-07-26 2013-03-28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US14/601,734 US9468009B2 (en) 2012-07-26 2015-01-21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261420.6A CN103580740B (zh) 2012-07-26 2012-07-26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80740A true CN103580740A (zh) 2014-02-12
CN103580740B CN103580740B (zh) 2017-09-19

Family

ID=49996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61420.6A Active CN103580740B (zh) 2012-07-26 2012-07-26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68009B2 (zh)
CN (1) CN103580740B (zh)
WO (1) WO201401568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6750A (zh) * 2015-12-30 2017-07-07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534508A (zh) * 2015-04-20 2018-01-02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
CN107925456A (zh) * 2016-05-18 2018-04-17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具有互耦的天线阵列的等能量码本的方法和设备
CN110024300A (zh) * 2016-12-01 2019-07-1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叠加编码的波束成形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36907B2 (en) * 2014-02-07 2015-09-15 Alcatel Lucent Vectoring for low power modes
JP6586762B2 (ja) 2015-04-07 2019-10-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送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7583A (zh) * 2006-05-17 2010-01-13 Lg电子株式会社 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前向链路实现叠加编码的方法
US20100046644A1 (en) * 2008-08-19 2010-02-25 Motorola, Inc. Superposition coding
CN101989890A (zh) * 2009-07-31 2011-03-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叠加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9232B2 (en) 2006-02-01 2010-06-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superposition modul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74257B2 (en) 2006-06-16 2013-02-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erposition coding and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a MIMO system
EP2260579B1 (en) * 2008-02-25 2011-11-2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of and a device for precoding transmit data signals in a wireless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015627A2 (en) * 2011-07-28 2013-01-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therefor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EP2590336A1 (en) * 2011-11-07 2013-05-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Precoding matrix set quality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US10003388B2 (en) * 2012-09-04 2018-06-19 Ntt Docom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nal relative transceiver calibr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7583A (zh) * 2006-05-17 2010-01-13 Lg电子株式会社 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对前向链路实现叠加编码的方法
US20100046644A1 (en) * 2008-08-19 2010-02-25 Motorola, Inc. Superposition coding
CN101989890A (zh) * 2009-07-31 2011-03-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叠加编码的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4508A (zh) * 2015-04-20 2018-01-02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
CN107534508B (zh) * 2015-04-20 2019-08-06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及基站装置
CN106936750A (zh) * 2015-12-30 2017-07-07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936750B (zh) * 2015-12-30 2019-12-17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7925456A (zh) * 2016-05-18 2018-04-17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具有互耦的天线阵列的等能量码本的方法和设备
CN107925456B (zh) * 2016-05-18 2021-09-28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具有互耦的天线阵列的等能量码本的方法和设备
CN110024300A (zh) * 2016-12-01 2019-07-1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叠加编码的波束成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39148A1 (en) 2015-05-21
WO2014015681A1 (zh) 2014-01-30
US9468009B2 (en) 2016-10-11
CN103580740B (zh) 2017-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80740A (zh) 一种信号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02624496B (zh) 预编码处理方法、基站和通信系统
US907129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space division multi-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D-MIM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925463B (zh) 用于在通信系统中操作波束成形的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17922B (zh) 波束形成的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US9680549B2 (en) User scheduling and beamformer design metho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based on two-stage beamformer for massive MIMO downlink
CN102714510B (zh) 基于多小区和多用户的通信设备和预编码方法
US8416738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joint leakage suppression scheme with low complexity
US965419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nel feedback i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
US8744361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precoding matrix
CN103117787B (zh) 一种协同多天线系统中的自适应比特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5340194A (zh) 多用户传输中对客户端接收干扰消除能力的估计和利用
WO2009102662A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stributed beamforming based on carrier-to-caused interference
KR101469576B1 (ko) 벡터 양자화를 위한 계층적 코드북을 이용하는 채널 상태 정보 피드백
CN103475609A (zh) 通信设备、基带单元和通信方法
CN107425891B (zh) Mu-mimo无线能量/数据传输中的能量效率联合优化方法
US10171135B2 (en) Precod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0445518B (zh) 大规模mimo异构网络系统下基于微小区分簇的导频分配方法
CN102457360B (zh) 预编码处理方法、预编码处理装置以及基站
KR101366749B1 (ko) Mimo 시스템에서 다중사용자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CN103297178A (zh)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158634A (zh) 异构网协作多点传输的预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3929224A (zh) 蜂窝网络中干扰抑制方法及装置
CN103703855A (zh) 一种上行协作发射方法及设备
US20090323643A1 (en) Method for cooperative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