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8666A - 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8666A
CN102428666A CN2010800179280A CN201080017928A CN102428666A CN 102428666 A CN102428666 A CN 102428666A CN 2010800179280 A CN2010800179280 A CN 2010800179280A CN 201080017928 A CN201080017928 A CN 201080017928A CN 102428666 A CN102428666 A CN 1024286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qi
order bit
interval
transmission
dispen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79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须藤浩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C Casio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286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86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能够不降低吞吐量而减少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信息量的发送装置。在该装置中,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将从S/P转换单元(103)输入的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设定从S/P转换单元(103)输入的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并且,发送单元(107)基于由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以及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分别设定的发送间隔发送CQI。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标准中,正在研究从发送装置(例如通信终端装置)向接收装置(例如基站装置)发送作为用于请求传输速率的设定的控制信号的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在3GPP标准中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接收装置根据接收到的CQI选择传输速率。
作为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以往的发送方法,有预先固定地决定发送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发送时刻,在到达发送时刻的情况下发送装置发送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全部比特的方法(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25.214,section 6A.1.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技术中,存在着在从发送装置至接收装置的线路中,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信息量变多的问题。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信息量变多后,在发送装置中,用于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发送的功耗增大。进而,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信息量变多后,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对其他终端产生的干扰量变大。
因此,为了减少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信息量,考虑在发送装置中,使对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固定设定的发送时刻的发送间隔更长。但是,线路状况时刻发生变动。因此,使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发送间隔越长,则在接收装置中,存在着接收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时的线路状况与当前时刻的实际线路状况之间产生误差的可能性越大。即,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精度变差。即,虽然减少了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信息量,但接收装置无法对发送装置选择合适的传输速率,存在着吞吐量降低的可能性。
这样,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信息量的减少程度与吞吐量之间存在着折衷(tradeoff)的关系。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不降低吞吐量而减少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信息量的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发送装置采用的结构包括:控制单元,将控制信号的高位比特的第1发送间隔设定得比所述控制信号的低位比特的第2发送间隔长;以及发送单元,基于设定的所述第1发送间隔以及所述第2发送间隔,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本发明的发送方法包括:将控制信号的高位比特的第1发送间隔设定得比所述控制信号的低位比特的第2发送间隔长;以及基于设定的所述第1发送间隔以及所述第2发送间隔,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降低吞吐量而减少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信息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CQI的发送处理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CQI的发送处理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副载波组(subcarrier group)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CQI的发送处理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CQI的发送处理的图。
标号说明
100、200、300、400 发送装置
101 编码/调制单元
102 CQI生成单元
103 S/P转换单元
104、202、302、402 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
105、303 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
106 P/S转换单元
107 发送单元
108 天线
201 线路质量信息生成单元
203 发送时刻信息生成单元
301 定时生成单元
401 判定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设为CQI。
(实施方式1)
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发送装置的结构。在图1所示的发送装置100中,编码/调制单元101对于发送信号实施编码处理以及调制处理。并且,编码/调制单元101将调制后的发送信号输出到P/S(并行/串行)转换单元106。
CQI生成单元102根据本装置的线路状况,生成用于表示传输速率请求的信息的控制信号即CQI。这里,生成的CQI用多个比特表示。并且,CQI生成单元102将生成的CQI输出到S/P(串行/并行)转换单元103。
S/P转换单元103将从CQI生成单元102串行输入的CQI转换为并行。另外,S/P转换单元103将转换为并行的CQI分离为高位比特与低位比特。并且,S/P转换单元103将CQI的高位比特输出到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将CQI的低位比特输出到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
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以及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具有作为决定CQI的发送时刻的发送控制单元的功能。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决定从S/P转换单元103输入的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时刻。这里,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由后述的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设定的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并且,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基于设定的发送间隔,将CQI的高位比特输出到P/S转换单元106。
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决定从S/P转换单元103输入的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时刻。这里,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设定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并且,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基于设定的发送间隔,将CQI的低位比特输出到P/S转换单元106。
P/S转换单元106将从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并行输入的CQI的高位比特,或者从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并行输入的CQI的低位比特转换为串行。并且,P/S转换单元106生成由从编码/调制单元101输入的发送信号和CQI的高位比特或CQI的低位比特构成的1系统的信号。并且,P/S转换单元106将生成的信号输出到发送单元107。
发送单元107对于从P/S转换单元106输入的信号(即,包含发送信号以及CQI的信号)实施发送处理,并将发送处理后的信号经由天线108发送。由此,基于由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以及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分别设定的发送间隔,分别发送CQI的高位比特以及低位比特。
接着,详细说明发送装置100的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以及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中的发送控制处理。
CQI所表示的值根据线路状况而变化。另外,表示CQI的多个比特中的高位比特越高,能够表示的值越大。即,与CQI的低位比特变化相比,CQI的高位比特变化时,CQI表示的值的变动量更大。因此,一般而言,CQI从低位比特开始依次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大。即,在表示CQI的多个比特中,低位比特越低,其值越容易根据线路状况的变动(线路变动)而频繁地变化。即,CQI的高位比特越高,其值越不易频繁地变化。
即,发送装置100即使对于发送其值容易频繁变化的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使发送值不易频繁变化的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加长,也能够对于接收装置通知正确的CQI。换言之,对于发送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频率,发送装置100也可以减少发送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频率。
因此,发送装置100的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换言之,发送装置100的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将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短。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CQI的比特数设为5比特。另外,S/P转换单元103将5比特的CQI中的高位3比特输出到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将低位2比特输出到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
另外,这里,假设CQI的值越大(或者CQI的值越小),则请求的传输速率的值越大。例如,CQI=“00000”(或者“11111”)对应于最低的传输速率,CQI=“11111”(或者“00000”)对应于最高的传输速率。即,CQI=“00000”至“11111”(或者CQI=“11111”至“00000”)与从最低的传输速率起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应关联。
如图2所示,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将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时间间隔n。即,如图2所示,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将时刻n、2n、3n、4n、...决定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时刻。
与此相对,如图2所示,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将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时间间隔2n。即,如图2所示,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将时刻n、3n、...决定为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时刻。
这样,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将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两倍。换言之,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使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频度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频度低。例如,在图2所示的时刻n~时刻3n的时间间隔2n中,CQI的低位2比特发送两次,与此相对,CQI的高位3比特仅发送一次,比低位2比特的发送次数少。
因此,如图2所示,在时刻n,发送CQI#n的高位3比特以及低位2比特,即CQI#n的全部比特,在时刻2n,仅发送CQI#2n的低位2比特。同样,在时刻3n,发送CQI#3n的高位3比特以及低位2比特,即CQI#3n的全部比特,在时刻4n,仅发送CQI#4n的低位2比特。
如上所述,CQI的多个比特中高位比特越高,其值越不易频繁地变化。即,CQI的高位比特越高,线路变动的值的变化越缓慢。例如,图2所示的CQI的低位2比特在时间间隔n(例如时刻n与时刻2n之间)下值变化的可能性高。与此相对,尽管存在图2所示的CQI的高位3比特在时间间隔2n(例如时刻n与时刻3n之间)下值变化的可能性,但在时间间隔n(例如时刻n与时刻2n之间或者时刻2n与时刻3n之间)下值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低。
因此,即使CQI的高位比特(在图2中是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间隔比CQI的低位比特(在图2中是低位2比特)的发送间隔长(即使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频度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频度低),在接收从发送装置100发送的CQI的接收装置中,在CQI的各发送时刻使用的CQI的精度也不劣化。例如,在图2中,在不发送CQI的高位3比特的时刻2n,接收装置即使采用由在时刻n接收到的CQI#n的高位3比特和在时刻2n接收到的CQI#2n的低位2比特构成的5比特的CQI,也能正确地选择传输速率。即,即使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即使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频度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频度低),CQI整体的精度也不易劣化,因此吞吐量降低的可能性低。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将CQI(即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由此,发送装置能够将CQI的信息量降低相当于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频率比低位比特的发送频率低的量。另外,在接收装置中,CQI的高位比特的接收间隔比低位比特的接收间隔长。但是,由于CQI的高位比特的值不易发生变化,所以接收装置通过使用例如由上次接收到的CQI的高位比特构成的CQI,能够适当地选择传输速率。即,在发送装置使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的情况下(即,在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频度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频度低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吞吐量的降低。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不降低吞吐量而降低CQI的信息量。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降低CQI的信息量,从而能够减少CQI的功耗,并且能够减小由CQI产生的对其他终端的干扰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发送装置能够通过不改变CQI的格式而仅控制CQI的高位比特以及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发送频率),降低CQI的信息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CQI用5比特表示,发送装置将5比特分离为高位3比特与低位2比特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表示CQI的比特数不限于5比特。另外,CQI的高位比特以及低位比特的各比特数不限于3比特以及2比特。例如,在用5比特表示CQI的情况下,可以是高位比特为2比特,低位比特为3比特,或者也可以是高位比特为4比特,低位比特为1比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为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两倍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不限于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两倍,例如,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也可以是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3倍或者4倍。即,只要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发送装置将表示CQI的多个比特分割为高位比特以及低位比特两种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将表示CQI的多个比特进行分割所得的数目不限于两种,也可以分割为三种以上。例如,在将用5比特表示的CQI进行3分割的情况下,发送装置可以以发送间隔n发送最低位的1比特,以发送间隔2n发送从最低位起第2比特以及第3比特的2比特,并以发送间隔4n发送高位2比特。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可变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
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200的结构。在图3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1)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3所示的发送装置200中,线路质量信息生成单元201基于本装置和接收装置之间的线路质量(例如由未图示的估计单元估计出的线路质量),生成表示线路变动速度的线路质量信息。这里,线路变动速度例如基于线路质量的估计结果的变化量进行计算。并且,线路质量信息生成单元201将生成的线路质量信息输出到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
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基于从线路质量信息生成单元201输入的线路质量信息,决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时刻。具体而言,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根据线路质量信息所表示的线路变动速度,可变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例如,线路变动速度越快(线路变动越剧烈),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越短。但是,与实施方式1同样,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并且,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基于设定的发送间隔,将CQI的高位比特输出到P/S转换单元106。另外,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将CQI的高位比特输出到P/S转换单元106的时刻、即表示发送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时刻的信息输出到发送时刻信息生成单元203。
发送时刻信息生成单元203基于从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输入的表示发送时刻的信息,生成表示在CQI的各发送时刻是否发送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时刻信息。例如,发送时刻信息生成单元203生成1比特(0或者1)作为发送时刻信息,所述1比特用于表示有无发送CQI的高位比特。并且,发送时刻信息生成单元203将生成的发送时刻信息输出到P/S转换单元106。
P/S转换单元106生成由发送信号、CQI的高位比特或CQI的低位比特、以及从发送时刻信息生成单元203输入的发送时刻信息构成的1系统的信号。由此,发送单元107将包含表示是否发送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时刻信息的信号经由天线108发送。
另一方面,在通过发送装置200的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可变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情况下,接收装置需要确定发送CQI的高位比特的时刻。因此,接收装置基于从发送装置200发送的信号中包含的发送时刻信息,判定在CQI的各发送时刻有无CQI的高位比特。
接着,详细说明发送装置200的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中的发送控制处理。在以下的说明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假设CQI的比特数为5比特,5比特中从最高位起3比特为高位比特,从最低位起2比特为低位比特。另外,如图2以及图4所示,与实施方式1同样,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5将时刻n、2n、3n、4n、...决定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时刻。即,与实施方式1同样,将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为时间间隔n。
例如,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在从线路质量信息生成单元201输入的线路质量信息表示的线路变动速度在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线路变动速度比较快的情况),如图2所示,将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时间间隔2n。即,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将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两倍。
与此相对,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在线路变动速度低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情况下(线路变动速度比较慢的情况),如图4所示,将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时间间隔3n。即,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将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三倍。
这样,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202根据线路变动速度,将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间隔可变地设定为时间间隔2n(图2)或者时间间隔3n(图4)中的任一间隔。
这里,线路变动速度越快(线路变动越剧烈),CQI频繁变化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发送装置200需要使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更短,而增加CQI的发送频率。另一方面,线路变动速度越慢(线路变动越缓慢),CQI难以变化的可能性越高。在此情况下,即使发送装置200使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较长而降低发送频度,接收装置也能够使用正确的CQI选择传输速率。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发送装置根据线路变动速度,可变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由此,发送装置根据各时刻的线路状况,发送所需的CQI的高位比特,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CQI的信息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发送表示是否发送CQI的高位比特的信息(发送时刻信息),因此用于CQI发送的信息量增加相当于发送时刻信息的信息量。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发送装置也可以仅对于CQI的高位比特发送表示有无发送的发送时刻信息。即,发送时刻信息所需的信息量仅为1比特(表示有无发送CQI的高位比特的“0”或者“1”)即可。因此,发送装置通过适当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能够使CQI的信息量降低效果大于发送时刻信息的信息量增加造成的性能劣化。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时刻信息的信息量增加造成的性能劣化的影响非常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仅可变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这里,例如,具备接收装置的基站有时也使用CQI(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进行资源管理。在此情况下,例如,如果发送装置使CQI的全部比特的发送间隔可变,则基站中的资源管理变得复杂。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发送装置仅可变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由此基站能够仅使用CQI的低位比特进行资源管理。即,基站通过仅使用在固定的时刻(发送间隔)接收的CQI的低位比特进行资源管理,由此能够防止资源管理变得复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发送装置根据线路变动速度,使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为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两倍(图2)或者三倍(图4)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发送装置根据线路变动速度设定的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不限于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两倍或者三倍,也可以设定任意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通信方式等的多载波通信方式的情况下,发送装置(即OFDM发送装置)也可以将多个副载波分组为多个副载波组,在多个副载波组中,仅在特定的副载波组中可变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例如,如图5所示,说明副载波号1~y的多个副载波分组为由副载波号1~m的副载波构成的副载波组#1与由副载波号(m+1)~y的副载波构成的副载波组#2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发送装置可以仅在特定的副载波组#2中可变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此外,副载波组数不限于图5所示的2个,可以将多个副载波分组为3个以上(例如100个)副载波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方式的情况下,发送装置也可以在多个发送天线中,仅在特定的天线中可变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例如,发送装置可以根据特定的天线中的线路变动速度,可变地设定从特定的天线发送的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通信开始时的CQI的发送方法。
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300的结构。在图6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1)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定时生成单元301生成表示通信开始的定时(通信开始时刻)的信息。并且,定时生成单元301将生成的信息输出到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2以及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3。
与实施方式1的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图1)同样,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2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另外,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2基于从定时生成单元301输入的信息所表示的通信开始时刻,决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时刻。
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3与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2同样,基于从定时生成单元301输入的信息所表示的通信开始时刻,决定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时刻。
接着,详细说明发送装置300的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2以及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3中的发送控制处理。
在以下的说明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假设CQI的比特数为5比特,5比特中从最高位起3比特为高位比特,从最低位起2比特为低位比特。另外,这里,假设发送装置300的通信开始时刻为图2以及图7所示的时刻n。另外,如图2以及图7所示,与实施方式1同样,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间隔采用时间间隔2n,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间隔采用时间间隔n。即,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间隔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两倍。
以下,说明通信开始时刻的CQI的发送方法1以及2。
<发送方法1>
在本发送方法中,发送装置300在通信开始时刻发送CQI的高位比特以及低位比特,即CQI的全部比特。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2将从通信开始时刻n起时间间隔为2n的每个时刻决定为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时刻。即,如图2所示,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2将时刻n、3n、...决定为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时刻。
另外,如图2所示,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3将从通信开始时刻n起时间间隔为n的每个时刻决定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时刻。即,如图2所示,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3将时刻n、2n、3n、4n、...决定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时刻。
即,如图2所示,发送装置300(发送单元107)在从定时生成单元301输入的信息中表示的通信开始时刻(时刻n),发送CQI的全部比特(5比特)。
这里,实际的线路中存在线路差错,因此若在从发送装置300发送的CQI中产生线路差错,则接收装置(基站)可能选择与发送装置300请求的传输速率不同的传输速率。因此,为了避免由CQI的线路差错造成的传输速率的选择差错,考虑接收装置对CQI进行多次平均的方法。但是,在通信开始时,接收装置中的CQI的接收样本数较少。特别是,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比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CQI的高位比特的样本数变少,因此无法得到CQI的平均化效果,传输速率的选择差错的几率高。
但是,在本发送方法中,在通信开始时刻,发送装置300发送CQI的全部比特,由此接收装置能够使用CQI的全部比特。因此,根据本发送方法,能够防止传输速率的选择差错的几率高。另外,根据本发送方法,与实施方式1同样,CQI的信息量降低,因此能够减少CQI的功耗,并且能够减小由CQI产生的对其他终端的干扰量。
此外,在本发送方法中,说明了发送装置300在通信开始时刻发送CQI的全部比特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发送CQI的全部比特的时刻不限于通信开始时刻。例如,也可以在线路变动速度快的时刻,即CQI的值的变化剧烈的时刻,发送装置发送CQI的全部比特。
<发送方法2>
在本发送方法中,发送装置300在通信开始时刻仅发送CQI的高位比特。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与发送方法1(图2)同样,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2将从通信开始时刻n起时间间隔为2n的每个时刻决定为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时刻。即,如图7所示,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2将时刻n、3n、...决定为CQI的高位3比特的发送时刻。
与此相对,如图7所示,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3将从时刻2n起时间间隔为n的每个时刻决定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时刻。即,如图7所示,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3将时刻2n、3n、4n、...决定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时刻。即,低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303不将通信开始时刻n作为CQI的低位2比特的发送时刻。
即,如图7所示,发送装置300(发送单元107)在从定时生成单元301输入的信息中表示的通信开始时刻(时刻n),仅发送CQI的高位比特(高位3比特)。
因此,在通信开始时刻(图7所示的时刻n),接收装置仅接收5比特的CQI中的高位3比特。即,在通信开始时刻由接收装置接收的CQI中,与由CQI的全部比特(5比特)表示的值(由CQI生成单元102生成的实际的CQI)相比,产生相当于CQI的低位2比特的误差。
但是,在表示CQI的多个比特中CQI的低位比特越低,能够表示的值越小。因此,CQI的低位2比特的误差对CQI整体的值产生的影响小。换言之,接收装置通过在通信开始时刻接收CQI的高位3比特,能够确定CQI的粗略的值。因此,接收装置虽然在通信开始时刻不接收CQI的低位2比特,而无法确定CQI的正确的值,但能够使用CQI的高位3比特(CQI的大概的值),大致正确地选择传输速率。
这样,根据本发送方法,发送装置300在通信开始时刻仅发送CQI的高位比特,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CQI的信息量。另外,在通信开始时刻,接收装置虽然无法确定正确的CQI,但能够确定粗略的CQI的值,从而大致正确地选择传输速率。因此,根据本发送方法,能够不降低吞吐量而进一步降低CQI的信息量。
以上,说明了通信开始时刻的CQI的发送方法1以及2。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发送装置基于通信开始时刻决定CQI的发送时刻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不降低吞吐量而减少CQI(传输速率请求用信号)的信息量。
(实施方式4)
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在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的时刻发送CQI的全部比特。
在表示CQI的多个比特中,最高位比特能够表示的值最大。另外,在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的时刻,CQI的最高位以外的全部比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高。例如,在5比特的CQI中,从CQI=“01111”上升一个值后变为“10000”,CQI的最高位比特从“0”变化为“1”,同时CQI的最高位比特以外的全部比特从“1111”变化为“0000”。CQI从“10000”变化为“01111”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这里,如上所述,在发送装置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时,有可能在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时刻以外的时刻生成的CQI的最高位比特从上次生成的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即,在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的时刻(即CQI的最高位比特以外的全部比特可能变化的时刻),也有可能不发送CQI的最高位比特。在该情况下,接收装置将接收到的CQI确定为与实际的CQI完全不同的值,从而选择与发送装置实际请求的传输速率不同的传输速率。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在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的时刻发送CQI的全部比特。
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400的结构。在图8中,对与实施方式1(图1)相同的结构附加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图8所示的发送装置400中,判定单元401使用从CQI生成单元102依次输入的CQI,判定在CQI的多个比特中表示最高位比特的值是否变化。并且,判定单元401在判定为CQI的最高位比特的值变化了的情况下,对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402进行指示以发送CQI的高位比特。
与实施方式1的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104(图1)同样,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402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长。进而,在某个时刻从判定单元401指示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的情况下,高位比特发送控制单元402将该时刻决定为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时刻。
即,发送装置400(发送单元107)在CQI的最高位比特的值变化的时刻,必定发送CQI的高位比特。由此,接收装置在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的时刻能够接收CQI的全部比特。即,在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的时刻,接收装置能够使用反映了最新的线路状况的CQI,可靠地选择适当的传输速率。
此外,发送装置400在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了时,需要通知接收装置:无论对CQI的高位比特设定的发送间隔如何都发送CQI的全部比特。因此,发送装置400向接收装置发送用于表示CQI的最高位比特是否变化了(在对CQI的高位比特设定的发送时刻以外的时刻是否发送CQI的全部比特)的控制信息(未图示)。但是,该控制信息能够以表示CQI的最高位比特有无变化的1比特(“0”或者“1”)来表示,因此能够将信息量的增加抑制到最小限度。即,与实施方式2同样,发送装置400通过适当地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增大CQI的信息量降低效果,由此能够减小控制信息的信息量增加造成的性能劣化的影响。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发送装置在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的时刻发送CQI的全部比特。由此,即使在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的时刻,接收装置也能够接收正确的值的CQI,因此能够防止错误地选择与发送装置实际请求的传输速率不同的传输速率。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CQI的最高位比特变化的时刻以外的时刻,与实施方式1同样,能够不降低吞吐量而进一步降低CQI的信息量。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此外,在本发明中,发送装置例如可以根据线路状况向良好的方向变化的情况以及线路状况向低劣的方向变化的情况,分别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以及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例如,发送装置在线路状况向低劣的方向变化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两倍。另一方面,发送装置在线路状况向良好的方向变化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三倍。即,线路状况向低劣的方向变化的情况下的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比线路状况良好的方向变化的情况下的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短。由此,在线路状况向低劣的方向变化的情况下,能够防止产生CQI的线路差错,能够防止产生额外的重发。与此相对,在线路状况向良好的方向变化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CQI的信息量。
另外,在本发明中,发送装置也可以对每个副载波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以及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例如,在使用OFDM通信方式等的多载波通信方式的情况下,发送装置(即OFDM发送装置)将多个副载波分组为多个副载波组,可以对每个副载波组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以及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例如,发送装置在图5所示的副载波组#1中,如图2所示,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两倍,另一方面,在图5所示的副载波组#2中,如图4所示,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三倍。这样,发送装置对每个副载波独立地设定适当的发送间隔,由此减少各副载波中的CQI的信息量,因此能够减少CQI的功耗,并且能够减小由CQI产生的对其他终端的干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MIMO通信方式的情况下,发送装置也可以对每个发送天线设定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以及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例如,说明具有发送天线1以及发送天线2的多个发送天线的发送装置(未图示)。发送装置在发送天线1中,如图2所示,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两倍,另一方面,在发送天线2中,如图4所示,将CQI的高位比特的发送间隔设定为CQI的低位比特的发送间隔的三倍。这样,发送装置对每个发送天线独立地设定适当的发送间隔,从而减少各发送天线中的CQI的信息量,因此能够降低CQI的功耗,并且能够减小由CQI产生的对其他终端的干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发送装置可以在如图9所示的特定的时刻(在图9中是时刻3n)仅发送CQI的高位比特。通过仅在特定的时刻发送CQI的高位比特,能够进一步降低CQI的信息量,能够进一步降低CQI的功耗以及对其他终端的干扰量。另外,发送装置在使用OFDM通信方式等多载波通信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只在特定的副载波组中仅发送CQI的高位比特,在使用MIMO通信方式的情况下也可以只在特定的发送天线中仅发送CQI的高位比特。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发送装置可以是通信终端装置或者基站装置。由此,能够实现取得与上述同样的作用和效果的通信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或者移动通信系统。
在2009年4月30日提交的特愿第2009-110931号的日本专利申请中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使用了根据线路质量等而使编码率或调制方式等可变的链路自适应(link adaptation)的通信方式的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等。

Claims (12)

1.发送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将控制信号的高位比特的第1发送间隔设定得比所述控制信号的低位比特的第2发送间隔长;以及
发送单元,基于设定的所述第1发送间隔以及所述第2发送间隔,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进一步可变地设定所述第1发送间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用于表示是否发送所述控制信号的高位比特的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线路状况向良好的方向变化的情况以及线路状况向低劣的方向变化的情况,分别设定所述第1发送间隔以及所述第2发送间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对每个副载波设定所述第1发送间隔以及所述第2发送间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还包括:
多个天线,
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多个天线中的每个天线设定所述第1发送间隔以及所述第2发送间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发送单元在通信开始时刻发送所述控制信号的全部比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发送单元在通信开始时刻仅发送所述控制信号的高位比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发送单元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最高位比特变化的时刻发送所述控制信号的全部比特。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发送装置是使用了正交频分复用通信方式的发送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发送装置是通信终端装置或者基站装置。
12.发送方法,包括:
将控制信号的高位比特的第1发送间隔设定得比所述控制信号的低位比特的第2发送间隔长;以及
基于设定的所述第1发送间隔以及所述第2发送间隔,发送所述控制信号。
CN2010800179280A 2009-04-30 2010-04-28 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Pending CN1024286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0931 2009-04-30
JP2009110931A JP2010263308A (ja) 2009-04-30 2009-04-30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PCT/JP2010/003066 WO2010125820A1 (ja) 2009-04-30 2010-04-28 送信装置および送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8666A true CN102428666A (zh) 2012-04-25

Family

ID=43031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79280A Pending CN102428666A (zh) 2009-04-30 2010-04-28 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51455A1 (zh)
JP (1) JP2010263308A (zh)
CN (1) CN102428666A (zh)
WO (1) WO20101258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4002B2 (ja) * 2011-11-10 2016-03-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JP6108082B2 (ja) * 2013-03-01 2017-04-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TW201806349A (zh) * 2016-08-10 2018-02-16 Idac控股公司 具單載頻域多存取(sc-fdma)及ofdma彈性參考訊號傳輸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8497A (zh) * 2003-04-04 2006-05-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和通信方法
WO2007148586A1 (ja) * 2006-06-19 2007-12-27 Ntt Docomo, Inc.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並びに上りリンク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リクエスト送信方法
CN101352073A (zh) * 2005-10-27 2009-01-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接入探测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5442A (en) * 1976-09-14 1978-04-01 Nippon Signal Co Ltd: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 and unit for address signal
JPH05181764A (ja) * 1991-12-27 1993-07-23 Nec Corp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KR100605973B1 (ko) * 2000-06-27 2006-07-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링크적응 방법 및 장치
WO2002012915A1 (en) * 2000-08-09 2002-02-14 Fujitsu Limited Radar video transmission system
JP2007049406A (ja) * 2005-08-09 2007-02-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送信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受信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らを利用した通信システム
WO2007022630A1 (en) * 2005-08-23 2007-03-01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fdm multiple zone partitioning
JP4824612B2 (ja) * 2007-03-20 2011-11-3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8497A (zh) * 2003-04-04 2006-05-0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和通信方法
CN101352073A (zh) * 2005-10-27 2009-01-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接入探测的方法和设备
WO2007148586A1 (ja) * 2006-06-19 2007-12-27 Ntt Docomo, Inc.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並びに上りリンク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リクエスト送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63308A (ja) 2010-11-18
WO2010125820A1 (ja) 2010-11-04
US20120051455A1 (en) 201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9927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限制控制信道的集合来发送和接收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JP5074418B2 (ja) カスタム制御チャネルレポーティングフォーマットに関連する方法と装置
CN101421941B (zh) 多输入多输出接收装置和多输入多输出发送装置
CN101395879B (zh) 用于在单载波频分多址系统中传送/接收上行链路信令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1689958B (zh) 用于在电信系统中传送信道质量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2122979B (zh) 信号发送方法、设备及系统
KR20050081528A (ko) 다중반송파 통신시스템을 위한 채널 상태정보 피드백 방법
KR20070038552A (ko) Ofdma을 위한 전용 파일럿 톤들에 대한 반복적 채널및 간섭 추정
US8432819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CN101296207A (zh) 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以及终端
JP7200243B2 (ja) 基準信号構成
CN107979439B (zh) 一种支持信道编码的ue、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WO2008120920A1 (en) Method of transmitt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WO2008041112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user equipment self-terminating reporting technique
Yun et al.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link adaptation in MIMO-OFDM wireless systems
CN102869097A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发送、接收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1001166A (zh) 动态配置最大差分值的频域差分cqi汇报方法及设备
CN1815941A (zh) 多天线传输系统中的天线选择和比特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1998498B (zh) 一种秩自适应方法及装置
CN101291171A (zh) 信道质量指数反馈方法
CN102428666A (zh) 发送装置以及发送方法
CN101150766A (zh) 利用多载波传输系统的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
CN111937469A (zh) 信道质量指示信息发送和接收
CN101588633A (zh) 消息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02577545A (zh) 无线通信系统、通信控制装置、通信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装置的控制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