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9828A - 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19828A CN102419828A CN2011103764719A CN201110376471A CN102419828A CN 102419828 A CN102419828 A CN 102419828A CN 2011103764719 A CN2011103764719 A CN 2011103764719A CN 201110376471 A CN201110376471 A CN 201110376471A CN 102419828 A CN102419828 A CN 1024198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st
- user
- index
- video
- mista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71 general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56 performance test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4424 eye m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06010028347 Muscle twitch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0744 eyel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08 ey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9 cha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9771 cogn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217 dele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0 dele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1066878 Homo sapiens Polyribonucleotide nucleotidyltransferase 1, mitochondrial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2341 Mustela putorius fur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4410 Polyribonucleotide nucleotidyltransferase 1, mitochondrial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7181 Sturnus vulgar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556 ass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3464 asthen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42 behavio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252 bulbus oculi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27 coher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35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87 corne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05 data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4 evalu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03 everyda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45 las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651 moo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37 neu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00 radioactive trac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3 weig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对产品本身的测试和交互性能的测试。具体的产品本身的测试又包括外观指标测试和操作指标测试;交互性能测试包括信息交互指标和特殊交互指标的测试。通过本发明缩短互动应用原件界面开发流程,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同时减少测试中所需要参与的人数,降低主观因素,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家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从2003年开始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预计到2015年完成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转换。在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青岛模式、佛山模式及杭州模式,其中仅杭州模式提供了双向传输网络,提供了部分交互功能,其他地区均未达到交互电视的水平。在有线数字电视的推广过程中,机顶盒免费提供,相应的部分成本由政府资助。因此,在数字电视推广的早期阶段,各款机顶盒为了快速抢占市场,用户需求方面调查不够充分,在开发过程中没有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推向市场后用户体验不够良好,导致用户对有线数字电视的接受持一种消极的态度。随着数字电视的进一步推广,业界开始从技术层面、用户需求方面关注数字电视的产品和服务,但是目前做的还远远不够。如今,产品功能不再成为吸引用户眼球的重要因素,能够推动大众对新产品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用户体验,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也由技术驱动转换为需求驱动。因此,本次研究将以数字电视服务-视频点播作为研究对象,把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融入视频点播用户需求调查和原型设计的整个过程,设计出一款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用户体验良好的数字电视视频点播服务原型,可以作为将来视频点播服务可用性测试开发的参考。
现有的可用性测试中一般是招募8位数字电视用户,其中4位是普通的数字电视用户,另外4位是使用过数字电视的可用性专家。测试中一位引导人员和一位数据记录人员,整个测试过程持续了两天时间,每天4位用户。首先对4位可用性专家进行测试,在发现界面布局和操作流程中的可用性问题之后,即刻对原型进行了改进,接下来的4位普通用户便对改进后的原型进行测试。测试是在可用性实验室进行,每个用户测试持续最长一个半小时,执行任务的过程都是一个一个的场景,并考虑到数字电视应用的社会性问题。过程中仅仅记录用户发现的可用性问题,对于绩效的数据并不统计,因为看电视的过程是一个休闲娱乐的过程,我们不要求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来完成任务,效率高的界面并不一定是用户最喜欢的界面,因此我们仅仅要求整个交互流程符合用户的认知,并且操作过程中能带来愉悦,最后让用户对各个功能的满意度打分。
每测试完成一个任务之后,让各个用户对整体页面布局,各个功能的交互入口是否容易找到、交互流程是否容易执行、界面提示是否完整清晰、整体功能的满意程度进行打分,最终求出各个功能打分的平均分,分值为1-5分,5分代表设计的功能流程与用户的认知非常符合,1分相反。
现有技术的缺点是:传统可用性评估方法收集到的数据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感觉基础之上的,没有从用户的内心、使用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满、不开心、高兴等行为、表情上去测试用户是否真正满意,也就是说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且都只是对原型的一个研究,没有真正运用到真机中来。此外,传统的可用性评估方法还不够完善,在对数字电视交互服务的可用性评估中难以形成具体的指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通过本发明缩短互动应用原件界面开发流程,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同时减少测试中所需要参与的人数,降低主观因素,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包括对产品本身的指标测试和交互性能的指标测试;其中,产品本身的指标测试包括外观指标测试和操作指标测试;交互性能的指标测试包括信息交互指标测试和特殊交互指标的测试。
外观指标测试主要从色彩、形状、尺寸、布局、一致性、可辨别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测试,其中色彩、形状、尺寸均采用用户问卷调查法进行测试;布局、一致性、可辨别的功能均采用相同的测试方法,即首先确定要符合的相关标准界面布局及元素,再用启发式评估法,来确认这些布局及元素是否与其相关的标准符合,符合的数量占符合要求的数量的比例越高,表明该指标值越好。
操作指标测试主要包括操作复杂度、易发生错误操作的程度、误操作的容错能力等的测试;其中,操作复杂度的测试首先采用用户模型法计算出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步骤数,并由专家进行确认;然后让专家操作视频点播系统,用走查法检测该系统完成同样任务时所需的步骤数,最后比较两组数目;易发生错误操作的程度的测试首先采用用户模型法确定完成测试任务所需的步骤数,再使用用户测试法,观察用户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误操作的次数。
误操作的容错能力的测试包括错误的纠正、错误发生后,纠正错误的时间、可还原性的测试;其中,错误的纠正采用用户测试法,观察用户完成某项任务时纠正错误的次数占完成该任务时出现错误的总次数的比例;错误发生后,纠正错误的时间采用用户模型法估算一下被测任务的完成时间,再使用用户测试法测试用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纠正该错误所需要的时间;可还原性的测试同布局的测试方法相同。
信息交互指标测试包括消息和输入消息测试,消息指标评测视频点播系统操作界面给用户的提示信息是否易懂好记;采用用户问卷调查法,即让用户确定是否易于理解,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在使用视频点播系统后,觉得系统提供的消息能够理解的人数;B=测试的总的用户数,0≤X≤1,X值越接近1,表明该系统中提示信息的有效性越好;输入消息指标能够评测视频点播系统能否对输入信息进行检查,评测方法同“布局的合理性”,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能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检查的功能数;B=要求能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检查的功能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
特殊交互指标的测试包括特殊辅助功能的测试和无障碍程度的测试;特殊辅助功能的测试方法同“布局的合理性测试法”,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系统能够提供辅助功能的种类数;B=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辅助功能的种类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无障碍程度的测试采用“用户测试法”,用公式表示为:X=A/B,A=系统能为有身体障碍用户操作的功能数;B=系统提供的总功能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本发明缩短互动应用原件界面开发流程,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同时减少测试中所需要参与的人数,降低主观因素,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体系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从可用性的角度出发,根据《系统与软件易用性》标准,建立一套适合数字电视视频点播系统的可用性评测指标及评测方法。同时将眼动数据引入到视频点播系统的可用性评测指标体系,使测试人员可以客观的比较视频点播系统的内部差异,从而进一步完善视频点播系统的可用性评测指标体系。此外将眼动追踪技术应用于视频点播系统的可用性评估中,运用眼动数据,如注视时间,注视点等作为评价系统的量化指标,并与传统的可用性评价指标结合使用,可以有效的评价系统的内部差异,衡量视频点播系统的可用性水平。
眼动实验得到注视顺序、注视热点图,可以直观的反应被试在视频点播各功能界面上的注意力分布情况,并为测试人员分析界面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意见提供客观依据。由于眼动录像可以再现被试使用视频点播系统时的视线活动情况,运用眼动录像与图像化的眼动数据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辅以访谈与问卷法,了解用户对视频点播系统的功能需求,从而发现更多深层次的界面及功能设计问题。
视频点播可用性初步调查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目前用户在使用数字电视的时候,存在对数字电视满意度不高,对视频点播系统的易学性、易用性不好的状况,并进一步确定视频点播系统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为了从大体上了解用户对数字电视的易学性、易用性以及总体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对视频点播的可用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在该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而找出进行可用性研究的切入点。
问卷调查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只能了解用户对产品的主观印象和主观满意度,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产品本身的问题。尽管如此,该方法应用领域广泛,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本文所研究的可用性工程领域,使用问卷调查法,能帮助我们搜集如用户对产品的认知程度、态度、使用情况、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产品的期望等数据信息。问卷调查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能突破时空限制,在广阔范围内,对众多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调查,从而获取大量的用户数据,但是问卷调查只能获得书面的社会信息,而不能了解到生动、具体的情况。只是研究用户对产品的看法,而不是对产品本身进行研究。
调查问卷以产品的可用性为依据,了解用户对数字电视及视频点播的使用、易用情况。本实施例的调查活动是在进行数字电视可用性研究工作的初期展开的,调查的对象为广州番禺区某小区装有数字电视的用户,对数字电视视频点播用户的使用情况及接受程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采用现场发放、填写和回收的方式,碰到有用户对问卷问题不明白的地方,调查人员会对问题进行解释,但不带诱导性的语言。调查人员将会将本次调查的目的向用户说明,使用户尽量配合此次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
挑选用户的主要依据是年龄、职业、电脑使用经验等方面。共挑选了60名测试用户,其中18岁以下的用户8人,18岁-35岁的用户35人,55岁以上的用户17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20人。近60%的用户有电脑使用经验,主要是上网浏览信息、收发邮件。40%的用户偶尔使用电脑或从未使用过电脑,这部分人主要是18岁以下或年纪较大的用户。
本实施例对数字电视视频点播的易学性、易用性,主要从点播界面的背景、字体颜色信息是否清晰、屏幕上所给出的遥控器按键操作提示信息是否易于理解、用户经常使用视频点播提供的哪些功能等方面进行调查。在屏幕的背景、字体颜色信息是否清晰调查中,有45%的调查用户认为背景颜色过于艳丽,字体比较模糊,字体颜色不是很清晰;在屏幕上所给出的遥控器按键操作提示信息是否易于理解的调查中,发现有23%的调查用户认为屏幕上有没有遥控器的提示信息区别不大,48%的用户认为屏幕上所给出的遥控器按键提示信息混乱,30%的用户认为屏幕上的提示信息很清晰;而对于视频点播提供的服务信息,45%的用户认为不感兴趣,技术上不是问题,但是我宁可上网去看,视频点播提供的太少了,不够详细、全面,25%的用户认为已经足够,只要能观看一些普通的与生活相关的电影及相关信息即可,15%的用户认为想接受,但功能过于复杂,不会使用,用起来总出错,只有5%的用户没有发现或感觉操作过于复杂。但在对视频点播系统是否可代替DVD播放机的调查中发现,87%的用户认为没有代替的必要,但比DVD操作方便而且影片的选择范围更大,最重要的是数字电视视频点播比DVD节省成本,真正做到低费用高享受。通过以上调查发现,数字电视视频点播在易学、易用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技术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可用性问题。这些问题是影响用户是否接受数字电视视频点播的重要因素,对视频点播的可用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发明评测的是测控仪中的互动服务系统,采用基于眼动视线跟踪技术与启发式评估、访谈等传统可用性评估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其交互设计进行评估,并给出一定的改进意见。
评测任务:
通过对每个模块设置任务来评估视频点播各核心模块界面的简洁性、直观性易操作性以及系统功能的可用性,具体任务如下:
任务一:找到最新热播影片“无间道”,观看1分钟。该任务涉及核心模块热点推荐、家庭影院、热点搜索。在理想的状态下,在热点推荐模块的热播影片推介一块即可快速找到,同时界面设计不会使产生视觉、身体疲劳。
任务二:进入视频点播,选择家庭影院中喜剧片电影“丁家有女喜洋洋”,播放30秒再退回家庭影院主界面;再选择科幻片电影“太阳攻击”,观看5s后推出视频点播界面。
任务三:在连续剧场中,找到一部日韩电视剧,并观看5秒钟。
任务四:在综艺文教找到用户自己喜欢看的一部综艺节目,观看5秒钟。
任务五:播放最近的一段番禺新闻,进一步了解番禺风情。
任务六:打开热点搜索功能,搜索电影“护宝奇兵”,然后观看5秒钟后退回主界面。
评价指标分析过程:
1、产品本身
评测产品本身的指标主要从外观、操作、文档三个方面描述系统的可用性。在外观方面,视频点播系统的界面设计既要符合业务流程又要符合用户的审美观点,并要有助于缓解用户视觉疲劳。其中,指标体系“外观指标”中的“外部一致性”,指该点播系统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其他版本和相关系统。因视频点播系统的界面设计布局要求与点播服务流程紧密相连,因此将该指标与布局指标合并。在操作方面,因在视频点播系统中用户不可以任意选择字体大小、颜色以及无需记录敲打键盘的次数等,将“操作复杂度”中的“使用中默认值的可用性”和“物理运动神经工作”删除;将“误操作的容错能力”中的“运行差错的易恢复性”合并到“错误的纠正”中;将“发生错误的影响力”调整为“错误发生后,纠正错误的时间”。
由于视频点播系统不涉及培训及帮助文档,故将文档指标删除。
根据以上情况,视频点播系统可用性的产品本身的指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视频点播可用性评测指标体系-产品指标
2、交互性能
该指标是指视频点播系统与用户的交互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可用性特征,主要从信息、可定制内容、特殊交互三个方面来描述。在信息交互方面,由于视频点播本身即为一个人机交互的过程,通过操作的有效性、用户的满意度来评测点播系统,因此不需要进行任何演示,故将“信息交互指标”-“演示”及“信息交互指标”-“运行状态”删除;将“使用中消息的可理解性”调整为“使用中界面提示信息的有效性”。由于视频点播系统不涉及可定制内容,故将可定制交互指标删除。根据以上情况,视频点播系统中的交互指标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视频点播可用性评测指标体系-交互指标
可用性评测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视频点播系统可用性评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视频点播可用性评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2、指标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视频点播可用性评测体系
指标评测方法与过程:
表3中各项指标详细描述及计算方法如下所示:
1、产品
(1)外观
色彩
该指标可用于评测视频点播界面的色彩搭配对用户是否具有吸引力。
评测方法:采用用户问卷调查法,让用户决定是否舒适,然后以选择舒适的人数所占总体测试用户人数的比例来决定该指标的好坏。用公式表示为:X=A/B,A=在使用过视频点播后,觉得界面颜色搭配舒适的用户人数;B=总的测试用户人数。0≤X≤1,X值越接近1,表明该产品的配色方案舒适度越高。
形状
形状指标可以用于评测视频点播界面各种元素的形状是否合理。
评测方法:同“色彩”,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在使用过视频点播系统后,感觉界面元素较为合理的用户人数;B=总的测试用户人数。0≤X≤1,X值越接近1,表明该产品的界面元素的合理性越高。
尺寸
尺寸指标可以用于评测视频点播界面各种元素的尺寸是否合理。
评测方法:同“色彩”,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在使用过视频点播系统,感觉界面元素尺寸较为舒适的用户人数;B=总的测试用户人数。0≤X≤1,X越接近1,表明该产品的界面元素尺寸的合理性越高。
布局
布局指标可以用于评测视频点播界面的各种元素的搭配是否合理。
评测方法:首先确定要符合的相关标准界面布局及元素,再用启发式评估法,来确认这些布局及元素是否与其相关的标准符合,符合的数量占符合要求的数量的比例越高,表明该指标值越好。用公式表示为:X=A/B,其中A=符合相关标准的界面布局及元素的数量;B=要求符合相关标准的界面布局及元素的数量;0≤X≤1,X值越接近1,表明界面布局越符合点播要求且操作越方便。
一致性
一致性指标用于评测视频点播系统各部分是否保持一致以及与其他相关元素的一致性程度。
评测方法同“布局”,用公式表示为:X=A/B,A=符合内部一致性要求的界面元素的数量;B=要求符合内部一致性要求的界面元素的数量;0≤X≤1,X值越接近1,表明该视频点播系统的界面元素一致性越好。这里将视频点播各功能界面分三个区,即功能区、信息提示区、影片列表区。其中,功能区显示的是该系统的六大功能模块;信息提示区包括影片简介及操作信息提示;影片列表区显示的影片名称及排列顺序。我们可以得出测量公式中的B=4。
可辨别的功能
可辨别的功能指标用于评测视频点播系统有多少功能可以被用户容易地识别:
评测方法同“布局”,用公式表示为:X=A/B,A=用户能够并能根据界面提示信息进行操作的功能数;B=要求用户能够并能根据界面提示信息进行操作的功能数;0≤X≤1,X值越接近1,表明越容易被用户识别。
(2)操作
操作复杂度
该指标可以用于评测用户对视频点播系统的操作能力。
首先采用用户模型法计算出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步骤数,并由专家进行确认;然后让专家操作视频点播系统,用走查法检测该系统完成同样任务时所需的步骤数,最后比较两组数目。评测结果应为步骤数符合要求的任务数量与进行评测的总任务数之比,用公式表示为:X=A/B,A=符合完成任务所需步骤数的任务数;B=进行评测的总任务数。0≤X≤1,X值越接近1,表明该系统的操作性越好。
易发生误操作的程度
易发生误操作的程度指标用以评测视频点播系统避免用户发生误操作的能力。首先采用用户模型法确定完成测试任务所需的步骤数,再使用用户测试法,观察用户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误操作的次数。用公式表示为:X=A/B,A=用户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误操作的次数;B=用户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所用的步骤数;X≥0,越接近0,发生误操作的次数越少,该指标越好。
误操作的容错能力
误操作的容错能力指标可以评测视频点播系统提供的信息提示帮助用户修正错误的能力。
错误的纠正
采用用户测试法,观察用户完成某项任务时纠正错误的次数占完成该任务时出现错误的总次数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X=A/B,A=用户完成某项任务时纠正错误的次数;B=用户完成该项任务时出现错误的总次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
错误发生后,纠正错误的时间
该指标可以通过发生错误后用户纠正错误的时间来测量。首先采用用户模型法估算一下被测任务的完成时间,再使用用户测试法测试用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纠正该错误所需要的时间。用公式表示为:X=A/B,A=用户在任务出现错误后,纠正该错误所花的时间。B=正常情况下,完成该项任务所用的时间。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
可还原性
评测方法同“布局的合理性”,用公式表示为:X=A/B,A=返回到原状态的功能数;B=要求返回到原状态的功能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
2、交互
(1)信息交互
消息
消息指标可以评测视频点播系统操作界面给用户的提示信息是否易懂好记。采用用户问卷调查法,即让用户确定是否易于理解,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在使用视频点播系统后,觉得系统提供的消息能够理解的人数;B=测试的总的用户数,0≤X≤1,X值越接近1,表明该系统中提示信息的有效性越好;
输入信息
该指标能够评测视频点播系统能否对输入信息进行检查。评测方法同“布局的合理性”,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能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检查的功能数;B=要求能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检查的功能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
(2)特殊交互
特殊交互功能指标可以评测视频点播系统能否为有特殊需求的用户、特殊人群提供更多、更易操作的使用方式。
特殊辅助功能
评测方法同“布局的合理性”,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系统能够提供辅助功能的种类数;B=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辅助功能的种类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
无障碍程度
采用“用户测试法”,用公式表示为:X=A/B,A=系统能为有身体障碍用户操作的功能数;B=系统提供的总功能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
眼动仪主要分为桌面遥测式和头戴式两种。桌面遥测式主要由摄像头式眼动仪和其配套的计算机组成,被测试人员需要坐在固定的位置观看屏幕所显示的内容,不需要佩戴任何测试仪器,摄像头校准后自动捕捉被试的眼动,主要适用于软件操作界面、网站页面、产品外观图等方面的可用性测试;头戴式眼动仪由头盔式眼动仪和配套计算机组成,在移动状态下,用户不能在自然、舒适的环境下进行相关测试。本发明使用的是桌面遥测式眼动仪。目前所使用的眼动仪一般都是根据红外线捕捉角膜和视网膜的反射原理,记录用户的眼动轨迹、注视次数、注视时间等数据。主要用于提高视觉用户界面评估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利用眼动仪进行可用性测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测试指标:
(1)总注视次数:是衡量目标搜索效率的一个指标。注视次数越多,表明搜索效率越低,可能意味着显示区域的布局比较混乱。但同时也应考虑注视次数和完成任务所需时间的关系,任务时间越长表明需要注视的次数越多。
(2)平均注视驻留时间:反映的是提取信息的难易程度,持续时间越长被认为被测试人员从显示区域获取信息越困难。
(3)扫描路径长度:是指各个取样视点之间的距离的总和,扫描路径越长,表明搜索效率越低。
(4)第一次到达目标区的时间:这是度量用户界面布局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指在显示区域搜索特定的目标时,第一次到达目标区的时间。
(5)每个兴趣区域的凝视比率,即时间比:被试眼睛注视特定感兴趣区域的时间比例。分清被试在显示对象上的凝视频次和凝视时间,凝视时间多少反映信息提取的难易程度,凝视频次反映显示兴趣区的重要性。
(6)每个兴趣区的注视点数:此指标与凝视比率密切相关,可以用来研究不同任务凝视时间下注视点的数量。特定感兴趣区域的注视点数量反映对象的重要性,越重要的对象注视的频次越多。
其他指标,在某些情况下,下面的指标有助于对界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7)击中目标率:指注视特定兴趣区(Area of Interest-AOI)或对象的次数占总注视次数的比例。比值越小表明搜索效率越低。
(8)找到目标后的注视次数:该指标主要反映用户对目标的理解程度,指首次注视到目标后,转而注视其它对象或区域的次数。次数过多表明目标的可见性或意义性存在问题。
(9)眼跳数目:通过考察进行视觉搜索行为时眼跳的数目来揭示界面的相对组织程度。眼跳次数越多表明搜索量越大,说明界面的设计可能存在问题。
(10)回溯性眼跳:在界面评估过程中,回溯性眼跳一般是指与前一眼跳偏移90°以上方向的那些眼跳,表明用户的视线搜索方向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般是由用户的搜索目标发生改变或是用户所期望的与实际观察到的不相符合引起的。回溯性眼跳比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搜索行为复杂或加工的难易程度。
行为分析系统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工具,用来记录分析被测人员的动作,表情,情绪,人机交互等各种行为活动;并记录他们的各种行为发生的起始时刻、发生的次数以及持续的时间,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该系统可用于人机交互、产品可用性测试等领域的实验研究。主要用于分析完成特定任务的时间、正确率以及运动点在不同区域移动的路径、在特定区域中停留的时间等指标。
数据分析
根据设定的用户任务测试指标,本文对数字电视机顶盒视频点播用户的测试指标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下所提到的任务时间、出错次数、帮助次数均是指11个测试用户数据的平均数。
1、计算任务完成率;
2、计算平均出错次数及帮助次数;
3、测试室的摄像头将被试的操作视频信息、表情等其他用户行为信息拍摄下来,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传送至控制室中的PC机上的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4、音频录制系统将被试参与测试过程中发出的满意或不满意等声音录制下来,通过事后与被试进行交流,得到被试主观感受数据;
5、通过眼动仪将被试的眼动轨迹、注视顺序、注视点等测试指标记录下来,用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本发明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缩短互动应用原件界面开发流程,开发出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减少测试中所需要参与人数,降低主观因素,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另外,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6)
1.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对产品本身的指标测试和交互性能的指标测试;其中,产品本身的指标测试包括外观指标测试和操作指标测试;交互性能的指标测试包括信息交互指标测试和特殊交互指标的测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外观指标测试主要从色彩、形状、尺寸、布局、一致性、可辨别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测试,其中色彩、形状、尺寸均采用用户问卷调查法进行测试;布局、一致性、可辨别的功能均采用相同的测试方法,即首先确定要符合的相关标准界面布局及元素,再用启发式评估法,来确认这些布局及元素是否与其相关的标准符合,符合的数量占符合要求的数量的比例越高,表明该指标值越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操作指标测试主要包括操作复杂度、易发生错误操作的程度、误操作的容错能力等的测试;其中,操作复杂度的测试首先采用用户模型法计算出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步骤数,并由专家进行确认;然后让专家操作视频点播系统,用走查法检测该系统完成同样任务时所需的步骤数,最后比较两组数目;易发生错误操作的程度的测试首先采用用户模型法确定完成测试任务所需的步骤数,再使用用户测试法,观察用户在完成该任务的过程中误操作的次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误操作的容错能力的测试包括错误的纠正、错误发生后,纠正错误的时间、可还原性的测试;其中,错误的纠正采用用户测试法,观察用户完成某项任务时纠正错误的次数占完成该任务时出现错误的总次数的比例;错误发生后,纠正错误的时间采用用户模型法估算一下被测任务的完成时间,再使用用户测试法测试用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纠正该错误所需要的时间;可还原性的测试同布局的测试方法相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信息交互指标测试包括消息和输入消息测试,消息指标评测视频点播系统操作界面给用户的提示信息是否易懂好记;采用用户问卷调查法,即让用户确定是否易于理解,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在使用视频点播系统后,觉得系统提供的消息能够理解的人数;B=测试的总的用户数,0≤X≤1,X值越接近1,表明该系统中提示信息的有效性越好;输入消息指标能够评测视频点播系统能否对输入信息进行检查,评测方法同“布局的合理性”,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能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检查的功能数;B=要求能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效性检查的功能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特殊交互指标的测试包括特殊辅助功能的测试和无障碍程度的测试;特殊辅助功能的测试方法同“布局的合理性测试法”,故用公式表示为:X=A/B,A=系统能够提供辅助功能的种类数;B=要求系统能够提供辅助功能的种类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无障碍程度的测试采用“用户测试法”,用公式表示为:X=A/B,A=系统能为有身体障碍用户操作的功能数;B=系统提供的总功能数;0≤X≤1,X值越接近1,该项指标越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764719A CN102419828A (zh) | 2011-11-22 | 2011-11-22 | 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103764719A CN102419828A (zh) | 2011-11-22 | 2011-11-22 | 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19828A true CN102419828A (zh) | 2012-04-18 |
Family
ID=45944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764719A Pending CN102419828A (zh) | 2011-11-22 | 2011-11-22 | 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1982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95857A (zh) * | 2012-05-09 | 2015-03-04 | 英特尔公司 | 显示器的部分的基于眼球追踪的选择性强调 |
-
2011
- 2011-11-22 CN CN2011103764719A patent/CN102419828A/zh active Pending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宁玲一: "数字电视视频点播可用性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95857A (zh) * | 2012-05-09 | 2015-03-04 | 英特尔公司 | 显示器的部分的基于眼球追踪的选择性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houdrie et al. | The digital divide and older adult population adoption, use and diffusion of mobile phones: A quantitative study | |
Palomba | Building OTT brand loyalty and brand equity: Impact of original series on OTT services | |
JP5877455B2 (ja) | アンケートシステム、アンケート回答装置、アンケート回答方法、及びアンケート回答プログラム | |
K. Balasubramanian et al. | Modeling attitude constructs in movie product placements | |
US20130024813A1 (en) | Method, system, and means for expressing relative sentiments towards subjects and objects in an online environment | |
WO2008128134A2 (en) | Matching educational game players in a computerized learning environment | |
KR20160029013A (ko) | 소셜 보고 엔진을 가진 게임 작성 시스템 | |
CN104395857A (zh) | 显示器的部分的基于眼球追踪的选择性强调 | |
Carvalho et al. | New interaction paradigms to fight the digital divide: a pilot case study regarding multi-touch technology | |
Abreu et al. | A UX evaluation approach for second-screen applications | |
CA2981643A1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generating cluster-based search results | |
Fröjdman | User experience guidelines for design of virtual reality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controlled by head orientation input | |
Park et al. | Exploring produ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designer and the user through eye-tracking technology | |
Pinasthika | Why they use Wattpad: An emotional design analysis on the free online reading platform | |
Antonelli et al. | Usability of 4to24: A Transition Application for Parents of Stud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 |
Chamunorwa et al. |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moderated and unmoderated gesture elicitation studies on soft surfaces and objects for smart home control | |
CN102419828A (zh) | 一种视频点播可用性测试方法 | |
Cabral et al. | To binge or not to binge: Viewers’ moods and behaviors during the consumption of subscribed video streaming | |
Huynh et al. | User perception of situated product recommendations in augmented reality | |
Ye | Streamer-interface-viewer entanglement: An analysis on the discursive and affective live-streaming chatroom interface | |
Deng et al. |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web interface design optimization based on user cognitive load | |
JP2022153255A (ja) | オンライン映像配信支援方法およびオンライン映像配信支援装置 | |
Aranyi | Developing a psychological model of end-users’ experience with news web sites | |
Pretolesi | Personalised training: integrating recommender systems in XR training platforms | |
Alt et al. | Don't disturb me: understanding secondary tasks on public display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