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8387B - 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18387B CN102418387B CN201010297692.2A CN201010297692A CN102418387B CN 102418387 B CN102418387 B CN 102418387B CN 201010297692 A CN201010297692 A CN 201010297692A CN 102418387 B CN102418387 B CN 10241838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 girder
- girder steel
- post
- ca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415 formwork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570 mortar (masonr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40 grou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513 prestress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1 at flo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5 construc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08 flo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412 per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78 precast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0 reinforced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95 synerg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工艺。本发明采用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与先张法预应力预制叠合梁相结合的结构体系用于大空间建筑,可以提高钢梁和预应力叠合梁的高强钢筋置换率,充分发挥大截面柱的承载能力,使建筑空间增大,造价更低。钢骨砼柱设置的连接件可以使钢管与钢梁以及预制梁支架方便,同时能实现多层的立体快速施工,安装。施工速度快,节省人工。由于采用了有支模孔和连接型钢的预制梁,预制梁的吊装更加方便,省去了楼板模板支撑架,使得施工速度加快。节省人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房屋结构体系,尤其涉及一种采用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另外还提供该体系的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房屋建造中的主体结构一般是由柱、梁、板组成的结构体系,在该结构体系上添加墙体等结构即可完成整个楼的建造。由上述三者构成的框架结构形式主要有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装配式框架结构,其中装配式框架结构多为钢结构。因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接头多结构复杂,且用钢量也很大,整体性差。现浇框架结构整体性好,但是,模板及支撑杆件的搭设与拆除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工、材料,而且还极其耗时。现有技术中为了将现浇和预制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出现了很多预制整浇的技术方案。而将钢梁和预应力预制梁、现浇板相结合的预制整浇技术比较少。这是由于预制梁本身重量比较大,运输不方便,并且在施工现场安装预制梁又比较复杂。为了克服上述缺点,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对梁体进行改造的技术方案。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0910060707.0号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日为2009年7月22日,公开了一种预制空心叠合梁及梁与预制板的现浇施工方法。所述梁体(2)的截面中心设置有通孔(1),所述梁体(2)的上部设置有与梁体(2)内部架立筋(7)连接的竖向纤维(4)。A.在梁体(2)的上平面两侧相对搁置预制板(3),在预制板(3)与竖向纤维(4)之间预留浇注缝;B.向梁体(4)上的预制板(3)对接处浇注混凝土,直至埋没竖向纤维(4),或在梁体(2)及预制板(3)的上方整体浇注混凝土,震捣,抹平,养护凝固后,即成现浇梁板。减轻了梁体(2)的自重,竖向纤维生成叠加效应,适于框架结构的房屋建筑,也适于高层建筑。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空心梁体,来降低预制梁的重量。但这种空心的预制梁制作工艺复杂、造价高、无可靠的梁与柱,梁与梁的联结节点,框架整体性差,抗震性能差。
又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0年2月24日授权公开的、专利号为200920157329.3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属于建筑结构工程技术领域。该预应力组合梁为钢梁(1)两端做横向加劲板(3),在横向加劲板下部布置若干根直线钢索(4),然后张拉预应力钢索(4),最后浇注混凝土板(2),混凝土板(2)通过栓钉(5)与钢梁(1)相连。该新型组合梁与钢梁及普通组合梁相比,虽跨中挠度及钢梁截面应力都大幅度下降,并且施工简便,经济效益显著。但其钢绞线仅在组合梁内部张拉,没有与房屋体系中的其他构件(如楼板、柱等)发生联系,一体性以及整体一致性较差。作为与其它构件一同使用的房屋框架体系中的一部分而言,其与其它构件的结合性也不尽理想。
现有的大跨度主梁主要有两种:钢筋混凝土后张法预应力梁和H钢梁。混凝土的后张法预应力梁施工工艺复杂,梁截面大,自重大,在地震区使用受到一定限制,采用全现浇工艺施工工期长。钢梁的缺点是梁高较高,造价较高,钢梁的端部下翼缘板侧向稳定性较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工艺。
本发明提供的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包括现浇钢骨砼柱、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以及现浇楼板,所述钢梁为H钢梁,所述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包括梁体和埋设于所述梁体中作为主筋的预应力钢绞线,所述梁体的端部设置有适于与外部结构相连接的型钢,所述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分为主梁和次梁,所述主梁用于连接与所述钢梁相垂直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钢骨砼柱,所述次梁的端部与所述钢梁连接,所述次梁为多个并依次排列,位于排头和排尾的所述次梁或位于第二排头和第二排尾的所述次梁、其端部与所述钢梁连接的空隙处现浇形成有转向块,其余的所述次梁、其端部与所述钢梁连接的空隙处现浇形成有加劲肋,所述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中的钢绞线设于所述转向块和加劲肋的下端并采用后张法工艺张拉固定于两端的所述钢骨砼柱上,使张拉后的所述钢绞线形成由所述转向块的端部向上弯折的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还采用如下附属技术方案:所述钢梁上设有与所述叠合梁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钢板;
在所述钢梁的至少一端与现浇钢骨砼柱连接节点的上部设有套管,所述H钢梁中的钢绞线穿设于所述套管中;
所述钢梁的腹板两侧和下翼缘板上均焊接有钢板,所述腹板两侧的所述钢板位于所述腹板的两端,所述钢板与所述腹板之间形成有容置所述钢绞线的凹槽;
所述凹槽中填充有防火砂浆,所述套管中灌有水泥浆;
所述上翼缘板埋入所述楼板中,所述上翼缘板的两侧焊有角钢剪力键;
所述楼板为现浇密肋楼板或现浇平板;
所述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包括预制部件和现浇部件,所述预制部件为预制梁,所述预制梁包括梁体和所述预应力钢绞线,所述梁体设置有箍筋,所述箍筋部分伸出所述梁体的上表面,所述梁体的至少一个端部设置有适于与外部结构相连接的所述型钢,所述型钢部分埋置于所述梁体内、其余部分露置于所述梁体的端部,所述梁体的至少一个侧壁上沿纵向设置有多个支模孔;
所述钢骨砼柱中的钢骨采用螺旋焊接钢管或H钢。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施工工艺采用的主要方案为:
A、立钢骨砼柱中的钢管,钢管与钢梁和主梁中的预制梁相连接的节点处设置有连接件;
B、在横向的所述钢管与钢管之间安装钢梁,在纵向的所述钢管与钢管之间安装所述主梁中的预制梁,同时可以在所述钢梁腹板两侧的凹槽中铺设钢绞线;
C、在每层的所述钢管和钢管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至少一个跨度中安装临时稳定支撑结构;
D、在安装好的楼层的钢管中浇筑砼;
E、待步骤D中浇注的砼达到强度要求后,在安装好的楼层中的所述钢梁与钢梁之间安装所述次梁中的预制梁;
F、自下而上浇筑每层中的钢骨砼柱、楼板、主梁和次梁中的现浇部件:首先对钢梁以下部分的钢骨砼柱进行扎筋支模,浇筑砼;然后对楼板、主梁和次梁中的现浇部件、钢梁与钢骨砼柱的连接节点、钢梁与次梁中的预制梁连接节点进行支模扎筋,整体浇筑砼,完成当前层的整体建造;
G、拆模: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模板和临时稳定支撑结构;
H、至少一端张拉钢梁中的钢绞线,并用锚具锚固,在钢梁腹板两侧的凹槽中填充防火砂浆,在套管b中灌注水泥浆。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采用带有体外预应力的H钢梁,由于H钢梁只承担施工阶段的楼面自重,而使用阶段的楼面荷载主要由高强度的预应力钢绞线承担,使钢梁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基础上用钢量大幅降低,降低造价。(2)由于采用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可有效控制梁的挠度,从而降低梁的高度。(3)本发明采用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与先张法预应力预制混凝土梁相结合的结构体系用于大空间建筑,可加大开面间,从而减少次梁的根数,增加钢梁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高强钢筋置换率,充分发挥大截面柱的承载能力,使建筑空间增大,造价更低。(4)本发明预制梁采用预应力钢绞线作为主筋的预应力叠合梁,采用预应力钢绞线能够保证具有同样强度的情况下,减少主筋的用钢量和降低梁体的高度,预制梁用先张法预应力技术在工厂制造,可以在工厂大批量生产,加快施工进度,降低造价。(5)本发明将预制梁与钢骨砼柱、钢梁、楼板整体现浇能够增强三者的连接强度,整体性好自重轻,抗震性能大大改善。(6)本发明在预制梁体的两侧壁上设置了支模孔,而支模孔可将梁作为施工阶段的承重构件承受砼自重和施工荷载,省去了落地承重架。节省施工材料,施工速度快。(7)在施工阶段,自重荷载由钢梁自承重,大空间、高大结构中无需施工临时支柱,施工更为方便,速度快。(8)钢骨砼柱中的钢管在安装梁前浇筑有砼,钢管在施工阶段只承受与钢骨砼柱相连的梁的自重,使得钢骨砼柱中的钢骨用钢量得以大幅减少,降低柱造价。(9)钢梁中的钢绞线设于所述凹槽中,并在凹槽中填充有防火砂浆,显著提高钢梁整体的防火性能。(10)钢梁与次梁间的现浇砼形成的钢梁加劲肋和转向块一举两得,有效提高钢梁的受力性能。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备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的工艺带来的有益效果:(1)钢骨砼柱设置的连接件可以使钢管与钢梁以及预制梁支架安装方便,实现多层的立体快速施工。施工速度快,节省人工。(2)由于采用了有支模孔和连接型钢的预制梁,预制梁的吊装更加方便,省去了楼板模板前地支撑架,使上层结构的施工载荷不会传递到下层,下层模板可提前拆除,此种支模法节省材料,施工方便,同时节省人工。(3)密肋楼板采用波形压型钢板,施工无需木模,节省木材的消耗,保护森林资源。(4)钢骨砼柱中的钢管在安装次梁之前,在钢管中浇筑砼,在楼板浇捣前浇筑完成梁下钢骨砼柱,钢管在施工阶段只承受与柱相连的梁的自重,所以钢骨砼柱中的钢管用钢量得以大幅减少,降低柱造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房屋结构体系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H钢梁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主梁和次梁的整体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与楼板结合的剖视图;
图4-1是本发明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与楼板另一种结合结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与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以及转向块的剖视图;
图6至图11为本发明施工工艺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桁架支模法的施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如图1至图5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包括现浇钢骨砼柱3、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2、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以及现浇楼板1,所述钢梁2为H钢梁,所述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包括梁体和埋设于所述梁体中作为主筋的预应力钢绞线4,所述梁体的端部设置有适于与外部结构相连接的型钢5,所述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分为主梁6和次梁7,所述主梁6用于连接与所述钢梁2相垂直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钢骨砼柱3,作为整个房屋结构体系中的框架梁。所述次梁7的端部与所述钢梁2连接,所述次梁7为多个并依次排列,位于排头和排尾的所述次梁7、其端部与所述钢梁2连接的空隙处现浇形成有转向块a。或者,位于第二排头和第二排尾的次梁7、其端部与钢梁2连接的空隙处现浇形成有转向块a。
其余的次梁7,其端部与所述钢梁2连接的空隙处现浇形成有加劲肋c。
所述的次梁成排排列是以一个跨度为单位,一个跨度是指两个柱之间所横跨的距离,连接两个柱的主梁为钢梁2,多个依次排列的次梁7,其端部分别与钢梁2连接。而位于排头和排尾的次梁7,即是指位于一个跨度之间的,成排排列的次梁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如图1所示,即一排次梁中的排头第一个和排尾最后一个,这两个次梁与钢梁的连接空隙现浇柱形成转向块a。而第二排头和第二排尾则是成排排列的第二个次梁和倒数第二个次梁。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次梁以外,其余的次梁7就是指除排头与排尾的次梁或第二排头和第二排尾的次梁以外的其他次梁7。这些次梁7的端部与钢梁之间的链接空隙现浇形成的是加劲肋c。
所述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2中的钢绞线4设于所述转向块a和加劲肋c的下端并采用后张法工艺张拉固定于两端的所述钢骨砼柱3上,使张拉后的所述钢绞线形成由所述转向块a的端部向上弯折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2为H钢梁,包括上翼缘板22、下翼缘板24和连接所述上翼缘板22与下翼缘板24的腹板,在下翼缘板24上焊接有2块钢板,这2块钢板分别位于腹板的左右两侧,并位于钢梁2的中段。在钢梁2两端的腹板上斜向焊接有L形钢板,下翼缘板24上的钢板和端部腹板上的钢板与腹板之间共同形成凹槽25。钢绞线4容置于该凹槽25中,凹槽25中填充有防火砂浆,以提高钢梁2整体防火性能。所述下翼缘板24上2块钢板的端部为钢绞线的弯折处,此处与排头和排尾的次梁7端部连接的空隙处浇注形成转向块a,处理排头次梁和排尾次梁的其余次梁,其端部与钢梁连接的空隙处浇注形成加劲肋c,相比转向块a而言,转向块a与加劲肋c内部的配筋不同。并且,如图1所示,钢绞线4中间一段位于腹板的下部,两边的两段张拉固定于钢骨砼柱3上向上弯折,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近似于U形或水渠形的结构,而两端向上弯折的钢绞线4即处于腹板两端的钢板与腹板之间形成的凹槽25中。
如图5所示,在腹板的两侧和上翼缘板22之间焊接有连接钢板21,用于实现上述的钢梁2与次梁7端部的连接,在次梁7的端部埋有型钢5,型钢5与连接钢板2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型钢5与连接钢板21连接固定后,钢梁2与次梁7的端部之间连接的空隙处,浇筑砼形成加劲肋c。本实施例中型钢5采用槽钢。
如图4,钢梁2的上翼缘板22埋入楼板1中,并在上翼缘板22的两侧焊有角钢剪力键23,以满足抗剪需要。除此以外,如图4-1所示,钢梁2的上翼缘板22可以不埋入楼板1中,而是紧贴在楼板的底部,而在上翼缘板22上设剪力钉,以满足抗剪需要。本实施例中的楼板1为现浇密肋平板。也可为现浇平板。
如图1所示,在钢梁2与钢骨砼柱3的连接节点的上部设有套管b,钢梁2中的钢绞线4,其两端穿设于套管b中。该套管b主要用于在现浇时,将套管b直接浇注固定在钢骨砼柱3与钢梁2的连接节点上部,钢绞线4穿设于套管b中,便于浇注砼后张拉钢绞线4。因本发明为后张法预应力的钢梁2,在浇注砼之后再张拉,因此套管b可以起到使钢绞线不与砼粘结,便于砼达到强度,张拉钢绞线时能自由伸缩。
本实施例中,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包括预制部件和现浇部件。预制部件为预制梁,所述预制梁包括梁体,上述叠合梁中作为主筋的预应力钢绞线就埋设于所述预制梁的梁体中。所述梁体设置有箍筋9,所述箍筋9与所述钢绞线4相连接,且所述箍筋9的部分伸出所述梁体的上表面。现浇部分是叠合梁的上部主筋与箍筋9绑扎后与楼板1混凝土同时浇筑而形成的。所述梁体的至少一个端部设置有适于与外部结构相连接的型钢5,所述型钢5的部分埋置于所述梁体内,其余部分露置于所述梁体的端部,本实施例中型钢5采用槽钢。
参见图1至图5,在本发明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在梁体的两侧壁上设置了支模孔8,所述支模孔8用于安装模板支撑架,楼板与叠合梁整浇过程中,楼板模板均可以通过支模孔8进行安装,使得模板无需设置落地承重架,该结构也能够实现多层结构立体交叉施工的目的。因此,该支模孔8可将叠合梁作为施工阶段的承重构件承受砼自重。无需设置密集的落地脚手架等承重架,利于房屋多个工序的同步进行,提高了房屋的建造速度。所述支模孔进一步的提高了叠合梁在房屋建造过程中对于速度的提高,同时降低了模板造价,加快施工进度。
参见图1至图5,在本发明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梁体上的所有支模孔8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所述支模孔8为通孔,将所有支模孔8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能够保证安装在支模孔8处的模板处于同一平面,从而保证整个楼板的平整度。所述支模孔8为通孔,模板的支撑件可以直接穿过。当然该支模孔8也可以设置成盲孔,并且在梁体的两侧分别设置,该盲孔也可以用于安装模板。但设置通孔是最优的方案,加工方便,使用也更加简单。
本实施例除提供上述房屋结构体系之外,还提供制备该房屋结构体系的施工工艺,如图6至图11所示的流程结构图,包括如下步骤:
A、立钢骨砼柱3中的钢管31,钢管31与钢梁2和主梁中的预制梁相连接的节点处设置有连接件32,该连接件32用于钢管31与钢梁2/以及钢管31与预制梁之间的连接。
B、在横向的所述钢管31与钢管31之间安装钢梁2,将所述钢梁2的端部与所述钢管31上的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在纵向的所述钢管31与钢管31之间安装所述主梁6中的预制梁,将预制梁端部的型钢5与钢管31上的连接件32连接在一起,同时可以在所述钢梁2腹板两侧的凹槽25中铺设钢绞线4;在安装完两个方向梁柱的同时,C、在每层的所述钢管31和钢管31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至少一个跨度中安装临时稳定支撑结构101;
D、在安装好的楼层的钢管31中浇筑砼;
E、待步骤D中浇注的砼达到强度要求后,在安装好的楼层中的所述钢梁2与钢梁2之间安装所述次梁7中的预制梁;
F、自下而上浇筑每层中的钢骨砼柱3、楼板1、主梁6和次梁7中的现浇部件:首先对钢梁2以下部分的钢骨砼柱3进行扎筋支模,浇筑砼;然后对楼板1,主梁6和次梁7中的现浇部件,钢梁2与钢骨砼柱3的连接节点,钢梁2与次梁中的预制梁连接节点进行支模扎筋,整体浇筑砼,完成当前层的整体建造。此外每层均按照该工艺建造,逐层进行。
G、拆模: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模板和临时稳定支撑结构101;
H、至少一端张拉钢梁2中的钢绞线4,并用锚具锚固,在钢梁2腹板两侧的凹槽25中填充防火砂浆,在套管b中灌注水泥浆。
上述的施工工艺中,所说的横向与纵向是相对的概念。即横向与纵向是两个方向,相互交错。横向与纵向相互垂直。
在现场施工时,步骤a步骤b可以从下而上流水施工,也可以水平多层流水施工。在完成下一层的钢管31和钢梁2、主梁6的安装后即可进行上一层的安装,也可在还没有全部完成一层钢管31与钢梁2和主梁6的安装时进行上一层的钢管31与钢梁2的安装。待所有楼层均安装好之后,再对钢管31进行浇砼,待砼达到强度要求后再安装钢梁2与钢梁2之间的预制梁。安装好之后,自下而上的逐层浇筑每层中的构件。具体的是首先对柱3进行浇筑,在浇筑柱时首先浇筑钢梁2以下部位的柱3,扎筋支模,浇筑砼,该部分的柱3浇筑完成后,再对楼板1,钢梁2与柱的连接节点以及钢梁2与叠合梁中的预制梁的连接节点进行支模扎筋浇筑,整体浇筑成形,在这个过程中,钢梁2与预制梁端部连接处的空隙浇筑形成转向块a和加劲肋c。待砼达到强度要求后,拆除模板和临时支撑结构101,然后张拉钢梁2中的钢绞线4,由于在上述的浇筑过程中,套管b埋入砼中,使得穿设于套管b中的钢绞线4不会与砼粘结,使钢绞线4张拉能够在套管b中自由的移动。钢绞线4张拉固定好之后,在套管b中灌注与砼同强度的水泥浆。
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楼板1为现浇密肋楼板,所述密肋楼板的施工模板采用波形压型钢板,无需使用木模,不仅节约木料,保护森林资源,而且制备的楼板为密肋楼板,自重轻,钢筋用量减少。
在步骤F中,通过主梁6和次梁7中预制梁本体上的支模孔8用桁架支模法安装楼板模板,扎筋浇砼,铺设楼板钢筋网,对主梁6与柱之间的连接缝隙、次梁7与钢梁2之间的连接缝隙以及楼板整体浇筑,完成一层的建造。
在另一种支模工艺中,如图12所示,在步骤F中,主梁6和次梁7中预制梁本体上的支模孔中横穿钢管102,并沿纵向在横穿钢管102上设置连接钢管103,支模桁架104搁置于连接钢管103上,再在支模桁架104上铺设木档子106,然后再铺设楼板模板105,在模板105的两端设置橡胶堵头107,防止浇筑时漏浆。橡胶堵头107与横穿钢管102之间设置支撑管108,用于支撑橡胶堵头107。
在本发明中,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分为主梁6和次梁7。
本发明所谓的钢绞线4是采用多股钢丝编织而成的,该种钢绞线4强度高,在采用先张法拉伸后,能够产生较高的预应力,将该类钢绞线埋设于叠合梁中作为主筋,可大幅降低梁的用钢量。
本发明所称的叠合梁是指预制梁梁体设置有箍筋9,箍筋9的部分伸出梁体的上表面,留置在梁体上表面的箍筋9用于楼板1的建造,从而使梁体与楼板1构成一体结构。该种形式的梁体被称为预制叠合梁,预制叠合梁分为主梁6和次梁7,主梁6是连接于钢骨砼柱3中的钢管31之间的梁,作为整个房屋结构体系中的框架梁。次梁7是连接于钢梁2与钢梁2之间的梁。主梁6和次梁7在局部结构上会略有不同,但其主要的构成却是相同的。对于主梁6和次梁7的命名主要是以叠合梁在安装时所处的位置而定。
Claims (13)
1.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现浇钢骨砼柱(3)、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2)、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以及现浇楼板(1),所述钢梁(2)为H钢梁,所述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包括梁体和埋设于所述梁体中作为主筋的预应力钢绞线(4),所述梁体的端部设置有适于与外部结构相连接的型钢(5),所述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分为主梁(6)和次梁(7),所述主梁(6)用于连接与所述钢梁(2)相垂直方向上的两个相邻的钢骨砼柱(3),所述次梁(7)的端部与所述钢梁(2)连接;所述次梁(7)为多个并依次排列,位于排头和排尾的所述次梁(7)或位于第二排头和第二排尾的所述次梁(7)、其端部与所述钢梁(2)连接的空隙处现浇形成有转向块(a),其余的所述次梁(7)、其端部与所述钢梁(2)连接的空隙处现浇形成有加劲肋(c),所述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2)中的钢绞线(4)设于所述转向块(a)和加劲肋(c)的下端并采用后张法工艺张拉固定于两端的所述钢骨砼柱(3)上,使张拉后的所述钢绞线形成由所述转向块(a)的端部向上弯折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2)上设有与所述叠合梁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钢板(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钢梁(2)的至少一端与现浇钢骨砼柱(3)连接节点的上部设有套管(b),所述H钢梁(2)中的钢绞线(4)穿设于所述套管(b)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房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2)的腹板两侧和下翼缘板(24)上均焊接有钢板,所述腹板两侧的所述钢板位于所述腹板的两端,所述钢板与所述腹板之间形成有容置所述钢绞线的凹槽(2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房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5)中填充有防火砂浆,所述套管中灌有水泥浆。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房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2)的上翼缘板(22)埋入所述楼板(1)中,所述上翼缘板(22)的两侧焊有角钢剪力键(2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1)为现浇密肋楼板或现浇平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包括预制部件和现浇部件,所述预制部件为预制梁,所述预制梁包括梁体和所述预应力钢绞线(4),所述梁体设置有箍筋(9),所述箍筋(9)部分伸出所述梁体的上表面,所述梁体的至少一个端部设置有适于与外部结构相连接的所述型钢(5),所述型钢(5)部分埋置于所述梁体内、其余部分露置于所述梁体的端部,所述梁体的至少一个侧壁上沿纵向设置有多个支模孔(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钢骨砼柱(3)中的钢骨(31)采用螺旋焊接钢管或H钢。
10.一种制备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的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立钢骨砼柱(3)中的钢管(31),钢管(31)与钢梁(2)和主梁中的预制梁相连接的节点处设置有连接件(32);
B、在横向的所述钢管(31)与钢管(31)之间安装钢梁(2),在纵向的所述钢管(31)与钢管(31)之间安装所述主梁(6)中的预制梁,同时可以在所述钢梁(2)腹板两侧的凹槽(25)中铺设钢绞线(4);
C、在每层的所述钢管(31)和钢管(31)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至少一个跨度中安装临时稳定支撑结构(101);
D、在安装好的楼层的钢管(31)中浇筑砼;
E、待步骤D中浇注的砼达到强度要求后,在安装好的楼层中的所述钢梁(2)与钢梁(2)之间安装次梁(7)中的预制梁;
F、自下而上浇筑每层中的钢骨砼柱(3)、楼板(1)、主梁(6)和次梁(7)中的现浇部件:首先对钢梁(2)以下部分的钢骨砼柱(3)进行扎筋支模,浇筑砼;然后对楼板(1)、主梁(6)和次梁(7)中的现浇部件、钢梁(2)与钢骨砼柱(3)的连接节点、钢梁(2)与次梁(7)中的预制梁连接节点进行支模扎筋,整体浇筑砼,完成当前层的整体建造;
G、拆模: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模板和临时稳定支撑结构(101);
H、至少一端张拉钢梁(2)中的钢绞线(4),并用锚具锚固,在钢梁(2)腹板两侧的凹槽(25)中填充防火砂浆,在套管(b)中灌注水泥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1)为现浇密肋楼板,所述密肋楼板的施工模板采用波形压型钢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F中,通过主梁(6)和次梁(7)上的支模孔(8)用桁架支模法安装楼板模板,扎筋浇砼,铺设楼板钢筋网,对主梁(6)与柱之间的连接缝隙、次梁(7)与钢梁(2)之间的连接缝隙以及楼板整体浇筑,完成一层的建造。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F中,主梁(6)和次梁(7)的支模孔(8)中横穿钢管(102),并沿纵向在横穿钢管(102)上设置连接钢管(103),支模桁架(104)搁置于连接钢管(103)上,再在支模桁架(104)上铺设楼板模板(10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97692.2A CN102418387B (zh) | 2010-09-28 | 2010-09-28 | 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297692.2A CN102418387B (zh) | 2010-09-28 | 2010-09-28 | 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工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18387A CN102418387A (zh) | 2012-04-18 |
CN102418387B true CN102418387B (zh) | 2014-05-07 |
Family
ID=45943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97692.2A Active CN102418387B (zh) | 2010-09-28 | 2010-09-28 | 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1838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36965B (zh) * | 2012-11-20 | 2017-04-12 | 淮海工学院 | 分散式体外预应力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方法 |
CN106284098B (zh) * | 2016-10-25 | 2018-03-20 | 薛秋香 | 一种先张法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桥板预拱度值控制方法 |
CN106948473B (zh) * | 2017-04-24 | 2019-06-14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连续变向钢筋混凝土柱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 |
CN109267683B (zh) * | 2018-08-28 | 2020-01-31 | 重庆大学 | 一种预应力结构楼面一次成型高精平整度控制方法 |
CN111608313A (zh) * | 2020-05-21 | 2020-09-01 |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筋板下t梁翼板张拉节点及施工方法 |
CN113668409B (zh) * | 2021-08-24 | 2023-02-21 | 福建九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体外预应力筋防火隔热装置 |
CN113977750A (zh) * | 2021-11-26 | 2022-01-28 | 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安徽混凝土装配化构件分公司 | 一种快速拆装一体式节段梁转向块模板工艺 |
CN114182879B (zh) * | 2021-12-25 | 2023-02-10 | 中建协和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92669B2 (ja) * | 1986-06-17 | 1994-11-16 |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 鉄筋コンクリ−ト構造の小梁に形鋼を使用する架構法 |
JP2001123534A (ja) * | 1999-10-25 | 2001-05-08 | Dai Nippon Construction | プレキャスト合成梁の構造 |
CN101418630B (zh) * | 2008-11-03 | 2010-11-24 | 杨峰 | 先张法预应力组合梁及其制作方法 |
CN201411822Y (zh) * | 2009-05-27 | 2010-02-24 | 北京京诚华宇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 |
CN201785865U (zh) * | 2010-09-28 | 2011-04-06 | 杨峰 | 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 |
-
2010
- 2010-09-28 CN CN201010297692.2A patent/CN102418387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18387A (zh) | 2012-04-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785865U (zh) | 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 | |
CN102418387B (zh) | 一种后张法体外预应力钢梁和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工艺 | |
CN102418385B (zh) | 一种新型钢筋砼预制整浇房屋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 |
CN102418386B (zh) | 一种新型钢筋砼预制整浇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2418381B (zh) | 钢梁与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相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8005304B (zh) | 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639045A (zh) | 一种预制装配式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2418425B (zh) | 现浇加腋梁的预制整浇房屋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3046645B (zh) | 一种大跨度预制整浇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03243804A (zh) | 预应力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703197A (zh) | 一种大跨度多层抗震框架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1794161U (zh) | 现浇加腋梁的预制整浇房屋结构体系 | |
CN103883054A (zh) | 一种索杆肋梁组合楼盖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6088640A (zh) | 对既有框架结构进行抽柱改造的方法 | |
CN201786045U (zh) | 钢梁与先张法预应力叠合梁相结合的房屋结构体系 | |
CN113718753B (zh) | 锚碇地下连续墙基础装配式中隔墙及施工方法 | |
CN106088328A (zh) | 一种组合框架 | |
CN206769199U (zh) | 后穿式后张法竖向预应力现浇混凝土柱结构 | |
CN206769200U (zh) | 先穿式后张法竖向预应力现浇混凝土柱结构 | |
KR100939970B1 (ko) | 건축물의 복합보 공법 및 그 구조 | |
CN111255061B (zh) | 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柱钢框架-束柱墙住宅体系 | |
CN205329970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及其构建的带暗框架的墙板结构体系 | |
CN201785867U (zh) | 一种新型钢筋砼预制整浇房屋结构体系 | |
CN105649259B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及其构建的带暗框架的墙板结构体系 | |
CN109680833B (zh) | 自承式预制钢骨混凝土墙板构件、墙、结构体系及制作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220 Address after: East Backstreet Haishu District 315000 Zhejiang province Ningbo City No. 8 Room 201 Patentee after: Yang Feng Address before: 312000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Zhongxing Road No. 339 building Huahui Changan Patentee before: Yang Feng Patentee before: Huahui Engineering Design Group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