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4770A - 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4770A
CN102404770A CN2010102766337A CN201010276633A CN102404770A CN 102404770 A CN102404770 A CN 102404770A CN 2010102766337 A CN2010102766337 A CN 2010102766337A CN 201010276633 A CN201010276633 A CN 201010276633A CN 102404770 A CN102404770 A CN 1024047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measurement result
layer
measurement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766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4770B (zh
Inventor
刘佳敏
鲍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01027663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047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404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47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4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47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站对Un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n接口的层二测量量;所述基站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RN对Uu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u接口的层二测量量;所述RN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基站和RN。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确保基站和RN测量量的准确和全面性,有利于实现OAM和邻基站的控制和优化,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和UE的用户体验。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对现有系统的改动很小,不会影响系统的兼容性,而且实现简单、高效。

Description

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例如后三代(B3G:Beyond Third Generation)中或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长期演进高级),系统将提供更高的峰值数据速率和小区吞吐量,同时也需要更大的带宽。目前2GHz以下的未分配带宽已经很少,B3G系统需要的部分或全部带宽只能在更高的频段上,例如3GHz以上寻找。频段越高,电波传播衰减的越快,传输距离越短,因此同样覆盖区域下,要保证连续覆盖,需要更多的基站,由于基站通常具有较高的造价,这无疑会增加布网成本。为了解决布网成本问题,各厂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研究将中继引入到蜂窝系统中,增加覆盖。
图1为LTE-A系统引入RN(Relay Node,中继节点)后的网络架构,RN通过eNB下的donor cell接入到核心网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的分组核心网),和核心网没有直接的有线接口,每个RN可以控制一个或多个小区。在此架构下,UE和RN之间的接口称为Uu接口,而RN和DeNB(Donor Evolved Node B,DeNB)也即基站之间的接口称为Un接口。
图2是引入Relay节点后的网络架构的示意图。网络架构中数据传输过程及承载关系为:
在下行方向,发给UE的IP包在UE的PGW/SGW映射为UE的GTP(GPRS Tunnelling Protocol,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Tunnel,从UE的PGW/S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Serving Gateway,分组数据网络网关/服务网关)发送到DeNB。DeNB根据每个UE EPS(Evolved PacketSystem,演进的分组系统)承载的QCI(QoS Class Identifier,服务质量等级标识)将UE GTP tunnel一一映射为Un口的RN DRB(Data Radio Bearer,数据无线承载),具有相同QCI的不同UE EPS承载被映射到同一个RNDRB上,也可以是相近QCI的不同UE EPS承载被映射到同一个RN DRB上。RN将UE GTP tunnel映射为Uu口上的UE DRB,将收到的包发给UE。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上行方向,RN和DeNB完成类似的承载映射功能。
RN下UE的用户数据需要经过Un口和Uu口两段空口传输。其中Un口用户平面协议栈如图4所示,协议功能和架构均是继承Uu口已有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于Uu口来说,每条逻辑信道对应一个UE DRB,而Un口的一条逻辑信道承载了具有相同或者相近QCI的多个UE的E-RAB(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Radio Access Bearer,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无线接入承载)业务。
RN有两种工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当RN采取半双工的工作方式,则RN与DeNB进行数据收发时,RN不与其下接入的UE进行通信;反之,当RN与其下UE进行通信时,RN与DeNB之间不进行数据收发;RN与DeNB进行数据收发的子帧称作backhaul子帧或者Un子帧,DeNB只能在这些子帧上调度RN,RN也只能使用这些子帧上的PRB(Physical ResourceBlock,物理资源块)与DeNB通信。当RN采取全双工的工作方式,即RN可以同时与DeNB和UE进行通信,RN与DeNB之间通信没有限制,所有UE可用的资源都可以用于RN与DeNB的通信,也可以说backhaul子帧为全部UE可用的子帧。
由于系统中加入了RN节点,因此会设计系统测量的问题。
在LTE的网络中,出于负荷均衡或OAM对网络进行性能监测的目的,eNB需要根据一定的测量配置,对其物理资源块PRB的平均使用率、激活UE数目、包延时、丢包率、调度吞吐量等进行测量,测量的结果用于上报OAM,使OAM能够实现掌握网络性能和调整参数、优化网络配置等目的;测量结果还可以用于eNB之间传递,实现负荷均衡和资源报告这样的目的,以降低相互之间的干扰,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系统总的性能得以提升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所有测量和上报均是针对Uu接口设计,缺乏针对Un接口的测量和上报的方案,也缺乏对于RN下Uu接口测量的完善考虑。
因此,有必要提出有效的技术方案,对加入RN节点的系统进行合理的测量,使得OAM等系统设备能对整体网络性能进行监测,从而提升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特别通过基站在Un接口进行专门的测量,测量量可以在基站和RN之间,向OAM上报、或与邻基站的交互中显式或隐式的体现上述测量信息完成对RN的测量,从而确保基站和RN测量量的准确和全面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站对Un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n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所述基站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RN对Uu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u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所述RN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基站,包括测量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测量模块,用于对Un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n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本发明的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出了一种中继节点RN,包括测量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测量模块,用于对Uu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u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通过基站在Un接口进行专门的测量,测量量可以在基站和RN之间,向OAM上报、或与邻基站的交互中显式或隐式的体现上述测量信息完成对RN的测量。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确保基站和RN测量量的准确和全面性,有利于实现OAM和邻基站的控制和优化,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和UE的用户体验。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对现有系统的改动很小,不会影响系统的兼容性,而且实现简单、高效。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LTE-A系统引入RN后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RN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3为下行方向数据传输及承载关系示意图;
图4为Un接口用户平面协议栈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基站侧的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RN侧的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RN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通常,协议标准中定义的层二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六种类型:
PRB使用比例:分为总的PRB使用比例和每种QCI的PRB使用比例,这个测量量测量的是时频域资源的使用比例,主要用于负载均衡通过X2接口在eNB间交互PRB使用信息或者用于OAM性能监测;
接收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数量:统计每秒内接收到的各种preamble数量,主要用于RACH配置的优化,preamble即前导序列或前导码,也称前导部分、前导;
激活UE数目:测量每种QCI的激活UE数目,作为计算激活UE能达到的比特速率的一个部分;
数据包延时:测量每种QCI的层二数据包的端到端传输延时,用于OAM性能监测;
数据丢失率:包含每种QCI下行因为拥塞队列管理的丢包率,每种QCI下行传输丢弃率,每种QCI上行传输丢弃率,用于OAM性能监测;
调度IP吞吐量:测量每QCI每UE的调度IP吞吐量,不包含初始的缓存时间。
本发明提出基站在Un接口进行专门的测量,测量量可以在基站和RN之间,通过向OAM上报、与邻基站的交互中显式或隐式的体现;RN在Uu接口的测量量也可以与基站进行交互,基站可以通过RN的测量量对其本身的测量量进行调整加权等操作,再向OAM或者邻基站进行信息传递。
例如,基站侧的层二测量可以有如下方式:
基站将Un的DRB与宏UE的DRB一起测量;
基站对Un接口建立专门的测量机制,区别于宏UE的测量显示上报;
基站对Un接口建立专门的测量机制,基站可以向RN配置测量事件,或者利用RN现有的测量事件,接收RN的测量结果,将该测量结果用于基站自身测量结果的修正和调整之中,之后再完成对OAM的测量上报或与邻eNB的信息交互。
RN侧的层二测量可以有如下方式:
RN测量自己Uu接口,仅上报Uu接口测量结果;RN测量自己Uu接口,并可以接收基站的测量,将这些测量结果用于对自身测量结果的修正和调整,之后再完成对OAM的测量上报或者与邻基站的信息交互;RN还可以接收来自基站的测量配置,按照要求进行测量并向基站上报。
基站的层二测量上报和交互可以有如下方式:
仅上报针对宏UE的层二测量;显示上报宏UE的层二测量和针对UnDRB的层二测量;显示上报宏UE的层二测量和经过RN测量量加权调整之后的关于Un接口的层二测量;将宏UE的层二测量和经过RN测量量加权调整之后的关于Un接口的层二测量进行综合,例如求和或者平均等,得到最终的测量值,进行上报。
RN的层二测量上报和交互可以有如下方式:
仅上报其Uu接口的层二测量;上报其Uu接口的层二测量,在由基站代理时,由基站增加基站对Un接口的测量结果,方式可以是二者均显示上报,或者做综合,例如求和或者平均后上报;上报其Uu接口的层二测量和Un接口的相应层二测量值;将Uu接口的层二测量值和Un接口的相应层二测量值综合,例如求和或者平均后上报。
为了实现本发明之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站对Un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n接口的层二测量量;所述基站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如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基站侧的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S110:基站对Un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n接口层二测量量。
例如,在步骤S110中,测量机制包括:
基站对Un接口的数据无线承载DRB与宏UE的DRB一起测量,或者
基站对Un接口的DRB进行单独测量。
此外,具体的测量机制还包括:
基站对Un接口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测量时,向RN配置测量事件,或者利用RN已有的测量事件,接收RN的测量结果。
其中,层二测量量通常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测量量:
PRB使用比例、接收随机接入preamble数量、激活UE数目、数据包延时、数据丢失率以及调度IP吞吐量。
S120:基站对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在步骤S120中,基站可以单独上报测试结果,或者进行综合处理后上报。
例如,基站接收所述RN的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用于对自身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其后将最终测量信息对OAM上报或与邻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又或者,将宏UE的层二测量和经过RN测量量加权调整之后的关于Un接口的层二测量进行综合,例如求和或者平均等,得到最终的测量值,进行上报。
此外,基站对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包括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
基站上报总的层二测量结果;基站分别上报宏UE的测量结果和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基站分别上报总的层二测量结果和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
其中,上述实施例中的RN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为多个RN时,上述提到的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将会存在多种的测量结果。例如,当DeNB连接两个或以上RN,则针对RN的Un接口测量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每个RN单独进行其Un口的测量;所有RN综合进行Un口的测量。
针对RN的Un接口上报过程也类似,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分别上报每个RN的Un口测量结果;综合上报所有RN的Un口测量结果。
显然,具体需要如何上报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
特别地,基站可以根据RN的类型组织不同的测量结果进行上报,例如,对于需要资源划分的RN需要区别上报其Un接口测量结果,对于不需要资源划分的RN可以不用区别上报其Un接口测量结果。
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RN侧的方法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S210:RN对Uu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u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其中,层二测量量通常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测量量:
PRB使用比例、接收随机接入preamble数量、激活UE数目、数据包延时、数据丢失率以及调度IP吞吐量。
S220:RN对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具体而言,RN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包括:
RN仅上报Uu接口测量结果;或者,
RN接收基站的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用于对自身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其后将最终测量信息对OAM上报或与邻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其中,RN仅上报Uu接口测量结果还包括:
基站接收Uu接口测量结果后,根据RN的Un接口的测量结果对Uu接口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后再上报。
此外,还可以是:
RN将Uu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和Un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直接上报;或者,
RN将Uu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和Un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综合处理后上报。
对数据进行修正和整理,或者综合处理,通常为进行求和或者平均等操作。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基站10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测量模块110和发送模块120。
测量模块110,用于对Un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n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测量机制包括:
测量模块110对Un接口的数据无线承载DRB与宏UE的DRB一起测量,或者
测量模块110对Un接口的DRB进行单独测量。
测量机制还包括:
测量模块110对Un接口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测量时,向RN配置测量事件,或者利用RN已有的测量事件,接收RN的测量结果
发送模块120,用于对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具体而言,例如为:
测量模块110接收RN的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用于对自身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其后发送模块120将最终测量信息对OAM上报或与邻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此外,发送模块120对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包括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
发送模块120上报总的层二测量结果;发送模块120分别上报宏UE的测量结果和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发送模块120分别上报总的层二测量结果和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
其中,上述实施例中的RN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为多个RN时,上述提到的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将会存在多种的测量结果。例如,当DeNB连接两个或以上RN,则针对RN的Un接口测量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每个RN单独进行其Un口的测量;所有RN综合进行Un口的测量。
针对RN的Un接口上报过程也类似,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分别上报每个RN的Un口测量结果;综合上报所有RN的Un口测量结果。
显然,具体需要如何上报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选择。
特别地,发送模块120可以根据RN的类型组织不同的测量结果进行上报,例如,对于需要资源划分的RN需要区别上报其Un接口测量结果,对于不需要资源划分的RN可以不用区别上报其Un接口测量结果。
通常,层二测量量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测量量:
PRB使用比例、接收随机接入preamble数量、激活UE数目、数据包延时、数据丢失率以及调度IP吞吐量。
如图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RN20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测量模块210和发送模块220。
测量模块210,用于对Uu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u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通常,层二测量量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测量量:
PRB使用比例、接收随机接入preamble数量、激活UE数目、数据包延时、数据丢失率以及调度IP吞吐量。
发送模块220,用于对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其中,发送模块220对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包括:
发送模块220仅上报Uu接口测量结果;或者,
测量模块210接收基站的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用于对自身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其后发送模块220将最终测量信息对OAM上报或与邻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其中,发送模块220仅上报Uu接口测量结果还包括:
基站接收所述Uu接口测量结果后,根据RN的Un接口的测量结果对Uu接口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后再上报。
此外,还包括:
发送模块220将Uu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和Un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直接上报;或者,
发送模块220将Uu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和Un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综合处理后上报。
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通过基站在Un接口进行专门的测量,测量量可以在基站和RN之间,向OAM上报、或与邻基站的交互中显式或隐式的体现上述测量信息完成对RN的测量。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确保基站和RN测量量的准确和全面性,有利于实现OAM和邻基站的控制和优化,能够有效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和UE的用户体验。本发明提出的上述方案,对现有系统的改动很小,不会影响系统的兼容性,而且实现简单、高效。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以不同的测量量、不同的方式对本发明上述公开的方法或设备作进一步说明。
示例一:总的PRB使用比例
基站(DeNB)侧:
DeNB MAC层测量一段时间内所有下行(或上行)已经使用(或者分配)的PRB占此时间段内所有下行(或上行)可用PRB的百分比;
DeNB MAC层测量一段时间内所有下行(或上行)已经被RN使用(或者分配)的PRB占该RN能够使用的下行(或上行)backhaul子帧内的所有PRB的百分比;
RN侧:
RN MAC层测量一段时间内所有下行(或上行)已经使用(或者分配)的PRB占此时间内所有下行(或上行)可用PRB的百分比。
为了使DeNB能够清楚RN的PRB占用情况,用于触发DeNB发起的backhaul子帧重配等目的,DeNB可以要求RN对其PRB使用比例情况进行上报。
DeNB向其邻eNB发送负荷均衡或者资源状态报告信息时,从邻eNB角度来看,RN作为DeNB下的cell,有可能也需要上报RN的情况,RN的信息中除了需要考虑RN自身的测量,还需要考虑Un口backhaul上以及DeNB的总体测量情况,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显式上报Un口backhaul上的测量情况和RN的测量情况、DeNB对宏UE总体测量情况;
二是对Un口backhaul上的测量情况和RN的测量情况、DeNB总体测量情况做一定的综合考虑,形成一个统一的该RN下负荷情况,进行上报。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上报三者当中的最大值,意味着RN负荷,DeNB负荷和DeNB backhaul负荷有任意一个负荷达到极限,皆说明该RN无法新接纳用户。
由RN直接向邻eNB或者OAM发起的上报信息时,RN的PRB使用信息也需要考虑Un口backhaul上和DeNB总的测量情况,对测量值的处理方式同上面的两种方式。关于RN如何获知Un口backhaul上和DeNB总的测量情况,也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DeNB发送该测量值给RN;
另一种是RN发送单纯的自身测量值至DeNB,由DeNB在中转代理时,综合考虑DeNB测量值的影响,增加新的测量结果域或者将原值替代成综合之后的值。
示例二:每种QCI或者业务类型下的PRB使用情况
因为现有的讨论中不排除多种QCI、多种业务复用到一个Un DRB上,而在基站侧层二PDCP、RLC和MAC层只能区分Un逻辑信道,无法将同一个Un逻辑信道中的不同QCI业务分别统计其PRB使用情况。有两种解决方案:
方案A
基站侧:对宏UE和RN的DRB分别测量,对宏UE测量每种QCI对应的业务所占用的PRB占总的可用PRB的百分比,对RN的DRB,只能按照RN DRB的映射规则,统计每条DRB的业务所占用的PRB占总的可用PRB的百分比;
RN侧:对RN下UE测量每种QCI对应的业务所占用的PRB占RN总的可用PRB的百分比;
RN需要将其相应测量值上报DeNB,DeNB对两个测量值做综合,得到每种经过RN的QCI业务在DeNB贡献的PRB百分比,举例说明如下:
QCI=1的业务在RN的PRB占用百分比为a,QCI=2的业务在RN的PRB占用百分比为b,而在Un口上,QCI=1和QCI=2这两种业务被映射到一个Un DRB上,该Un DRB占用的DeNB的PRB百分比为c,则QCI=1的业务在DeNB实际占用的PRB百分比为:
QCI=1业务实际百分比=宏UE的QCI=1的业务占用PRB百分比+c*a/(a+b);
同理,
QCI=2业务实际百分比=宏UE的QCI=2的业务占用PRB百分比+c*b/(a+b)。
由此,可以分别得知每种QCI业务在DeNB占用的PRB百分比和RN的百分比,并且能够得到每种RN下的QCI业务在DeNB占用的PRB百分比。这几个测量值可以在RN和DeNB间交互,在需要向邻eNB或者OAM上报测量值时,可以同时显式上报这几个测量值,或者将这些测量值按照一定的规则综合之后,上报一个总的测量值。
DeNB上报:DeNB在向OAM或者邻eNB上报自身的每种QCI的占用情况时,只需上报经本方案综合之后的DeNB总体的测量值;
RN上报:RN在向OAM或者邻eNB上报自身的每种QCI的占用情况时,可以仅上报RN的测量值,也可以上报RN测量值和DeNB的Un口测量值,还可以上报RN测量值和DeNB的Un口测量值的综合结果,例如二者均值,二者最大值等。
方案B
基站侧:对宏UE和RN的DRB采取统一的测量,即根据QCI到Un DRB的映射方案,如果QCI=1和QCI=2被映射到同一个Un DRB,则在统计时将所有QCI=1和QCI=2业务统一统计。最终形成基于QCI组的PRB占用百分比。也可以将RN下业务的PRB占用百分比单独统计。
RN侧:针对Uu进行统计,可以基于QCI统计PRB占用百分比,也可以基于QCI组统计PRB占用百分比。
RN和DeNB的基于QCI组的统计量可以互相交互,在需要向邻eNB或者OAM上报测量值时,可以同时显式上报这几个测量值,或者将这些测量值按照一定的规则综合之后,上报一个总的测量值。
示例三:激活UE数目
基站侧:测量在一段时间内,基于每种QCI的平均激活UE数目,其中的激活指的在采样点层二PDCP,RLC或MAC的buffer中有数据即算作激活。DeNB在统计时,只能统计宏UE数目,对于RN的DRB来讲,无法区分UE也无法区分QCI,可以考虑将RN下的DRB单独统计其激活的概率,或者将RN等效为一个宏UE来统计。
RN侧:测量在一段时间内,基于每种QCI的平均激活UE数目。
在需要上报平均激活UE数目时,RN单独上报自身的统计结果即可。对于DeNB,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上报方式:
1、单独上报每种QCI的平均激活宏UE数目;
2、上报每种QCI的平均激活宏UE数目和RN DRB的平均激活概率;
3、上报每种QCI的平均激活宏UE数目和每种QCI的平均激活R-UE数目;
4、上述各项一一上报;
5、将每种QCI的平均激活宏UE数目和该QCI的平均激活R-UE数目之和作为DeNB下该QCI的平均激活UE数目上报;
6、将RN等效为一个宏UE来统计,综合统计DeNB下每种QCI的平均激活UE数目。
示例四:每种QCI包端到端延时、因为拥塞队列管理造成的丢包率、空口丢包率
基站侧:
可以将宏UE的测量和Un DRB的测量分别进行,即测量宏UE基于每种QCI的延时和两种丢包率,同时也测量每个Un DRB的延时和两种丢包率;
另外,为了得到DeNB下总的业务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可以将Un
DRB当成普通宏UE的业务计算,差别在于,如果Un DRB为多个QCI复用,则该DRB在其多个QCI统计端到端时延和丢包率时都计算在内。
RN侧:
测量RN下UE基于每种QCI的延时和两种丢包率。
基站在上报其下UE的延时和丢包率时,可以仅上报宏UE的测量量,或者按照宏UE和Un DRB基于QCI或者QCI组总的测量之后得到的测量量进行上报。
在上报RN下UE的延时和丢包率时,需要考虑Un口测量的延时和丢包率情况,Un口的延时和丢包率情况可以由DeNB通知给RN,或者RN将其自身的测量结果发给DeNB,DeNB再综合了R-UE在Un和Uu两段测量量之后,统一上报。上报方式如下:
1、分别上报Un和Uu的时延和丢包率;
2、将Un和Uu的时延相加,作为R-UE的总的时延;
3、将Un和Uu的丢包率经过简单的计算,将计算结果作为R-UE丢包率上报,公式如下:
合成后的丢包率=1-(1-Un口丢包率)*(1-Uu口丢包率)。
注意:如果Un DRB是多种QCI业务的组合,则在折算时,其中每种QCI业务的Un口时延和丢包率都近似等于该Un DRB的测量量。
示例五:每QCI每UE的调度吞吐量
这个量测量基于每个UE的每个QCI的一次数据突发的平均吞吐量(PDCP SDU数据大小除以调度传输所用时长)。因为现有的讨论中不排除多种QCI、多种业务复用到一个Un DRB上,因此在基站侧层二PDCP层只能区分Un逻辑信道,无法将同一个Un逻辑信道中的不同QCI业务和不同UE分别统计其调度吞吐量。有三种解决方案:
方案A
基站侧:对宏UE和RN的DRB分别测量,对每个宏UE测量每种QCI对应的调度吞吐量,对RN的DRB,只能按照RN DRB的映射规则,统计每条DRB的业务所对应的调度吞吐量;
RN侧:对RN下每UE测量每种QCI对应的业务所对应的调度吞吐量;
RN侧上报RN的测量结果,DeNB上报DeNB测量的每UE的测量结果和每RN DRB的测量结果。
方案B
RN侧和基站侧的测量同方案一。
RN将其测量结果上报DeNB,DeNB用以作为其自身测量结果的修正。最简单的修正方式是:考虑到对同一个UE的同一个QCI的业务,其Un口和Uu吞吐量应该大致匹配,因此直接将Uu测量值近似为DeNB的调度吞吐量。当然为了进一步精确测量量,还可以根据排队平均时延,丢包率等做进一步的修正;也可以根据多个UE组成一个Un DRB的特性,将UnDRB的测量结果,按照Uu口所有组成UE的业务中每个UE每个QCI的测量结果相同比例进行分配。举例说明:
如果UE1的QCI=1业务Uu口调度吞吐量测量值为a,UE1的QCI=2业务Uu口调度吞吐量测量值为b,UE2的QCI=1业务Uu口调度吞吐量测量值为c,UE3的QCI=2业务Uu口调度吞吐量测量值为d,而这些业务在Un口上统统被映射为一个DRB,该DRB的Un调度吞吐量测量值为m,则划分到每个UE每个QCI的值分别为:
UE1的QCI=1业务Un口等效测量值为m*a/(a+b+c+d)
UE1的QCI=2业务Un口等效测量值为m*b/(a+b+c+d)
UE2的QCI=1业务Un口等效测量值为m*c/(a+b+c+d)
UE3的QCI=2业务Un口等效测量值为m*d/(a+b+c+d)
当需要上报RN测量结果时,正常上报。当需要上报DeNB的测量结果时,上报修正之后的测量结果。
方案C
RN侧和基站侧的测量同方案一。
对于R-UE来讲,每种QCI业务在Un口的调度传输吞吐量等同于该QCI映射到的Un DRB的调度传输吞吐量;
对于宏UE来讲,DeNB可以直接测量其调度吞吐量。
对于R-UE在Uu口的调度吞吐量,RN可以直接测量。
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携带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方法实施例的步骤之一或其组合。
此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2)

1.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基站对Un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n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所述基站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机制包括:
所述基站对Un接口的数据无线承载DRB与宏UE的DRB一起测量,或者
所述基站对Un接口的DRB进行单独测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机制还包括:
所述基站对Un接口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测量时,向RN配置测量事件,或者利用所述RN已有的测量事件,接收所述RN的测量结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所述RN的测量结果,将所述测量结果用于对自身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其后将最终测量信息对OAM上报或与邻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包括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
所述基站上报总的层二测量结果;
所述基站分别上报宏UE的测量结果和所述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
所述基站分别上报总的层二测量结果和所述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二测量量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测量量:
PRB使用比例、接收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数量、激活UE数目、数据包延时、数据丢失率以及调度IP吞吐量。
7.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RN对Uu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u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所述RN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包括:
所述RN仅上报Uu接口测量结果;或者,
所述RN接收基站的测量结果,将所述测量结果用于对自身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其后将最终测量信息对OAM上报或与邻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仅上报Uu接口测量结果还包括:
基站接收所述Uu接口测量结果后,根据RN的Un接口的测量结果对所述Uu接口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后再上报。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RN将Uu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和Un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直接上报;或者,
所述RN将Uu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和Un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综合处理后上报。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层二测量量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测量量:
PRB使用比例、接收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数量、激活UE数目、数据包延时、数据丢失率以及调度IP吞吐量。
1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测量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测量模块,用于对Un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n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机制包括:
所述测量模块对Un接口的数据无线承载DRB与宏UE的DRB一起测量,或者
所述测量模块对Un接口的DRB进行单独测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机制还包括:
所述测量模块对Un接口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测量时,向RN配置测量事件,或者利用所述RN已有的测量事件,接收所述RN的测量结果。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测量模块接收所述RN的测量结果,将所述测量结果用于对自身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其后所述发送模块将最终测量信息对OAM上报或与邻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层二测量量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测量量:
PRB使用比例、接收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数量、激活UE数目、数据包延时、数据丢失率以及调度IP吞吐量。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包括以下一种或者多种方式:
所述发送模块上报总的层二测量结果;
所述发送模块分别上报宏UE的测量结果和所述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
所述发送模块分别上报总的层二测量结果和所述RN的Un接口测量结果。
18.一种中继节点RN,其特征在于,包括测量模块和发送模块,
所述测量模块,用于对Uu接口建立测量机制,获取Uu接口的层二测量量;
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继节点RN,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对所述层二测量量进行处理后上报包括:
所述发送模块仅上报Uu接口测量结果;或者,
所述测量模块接收基站的测量结果,将所述测量结果用于对自身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其后所述发送模块将最终测量信息对OAM上报或与邻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中继节点RN,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仅上报Uu接口测量结果还包括:
基站接收所述Uu接口测量结果后,根据RN的Un接口的测量结果对所述Uu接口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后再上报。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中继节点R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发送模块将Uu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和Un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直接上报;或者,
所述发送模块将Uu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和Un接口的层二测量结果综合处理后上报。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中继节点RN,其特征在于,所述层二测量量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测量量:
PRB使用比例、接收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数量、激活UE数目、数据包延时、数据丢失率以及调度IP吞吐量。
CN201010276633.7A 2010-09-08 2010-09-08 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24047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76633.7A CN102404770B (zh) 2010-09-08 2010-09-08 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76633.7A CN102404770B (zh) 2010-09-08 2010-09-08 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4770A true CN102404770A (zh) 2012-04-04
CN102404770B CN102404770B (zh) 2015-04-01

Family

ID=45886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76633.7A Active CN102404770B (zh) 2010-09-08 2010-09-08 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04770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3184A (zh) * 2011-01-10 2013-09-04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与中继节点相关的测量
CN104602272A (zh) * 2013-10-31 2015-05-0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空口资源prb负载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05900358A (zh) * 2014-01-29 2016-08-24 Lg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确定测量时段的方法和装置
CN110972180A (zh) * 2018-09-29 2020-04-07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465033A (zh) * 2019-01-21 2020-07-2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测量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204249A1 (zh) * 2020-04-09 2021-10-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层二测量方法和网络侧设备
WO2022021302A1 (zh) * 2020-07-31 2022-02-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层二测量量增强表示和报告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0205A1 (en) * 2007-10-17 2009-04-23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such device
US20100103857A1 (en) * 2008-10-24 2010-04-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ll relay network attachment procedur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0205A1 (en) * 2007-10-17 2009-04-23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thod and device for data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prising such device
US20100103857A1 (en) * 2008-10-24 2010-04-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Cell relay network attachment procedures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CATEL-LUCENT: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69bis R2-102285》", 16 April 2010, article ""Consideration of Un re-configuration for Type-1 relays"" *
ALCATEL-LUCENT: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69bis R2-102286》", 16 April 2010, article ""Un subframe (re)configuration and RN start-up"" *
MITSUBISHI ELECTRIC: "《3GPP TSG-RAN WG3 #64 R3-091358》", 8 May 2009, article "Mobility management for relays" *
OUMER TEYEB 等: "《Dynamic Relay in 3GPP LTE-Advanced Networks》", 17 September 2009, article "Dynamic Relay in 3GPP LTE-Advanced Networks" *
OVE LINNELL: "《Optimization of Home eNodeBs Management of Relays and Repeaters》", 30 September 2009, article "Optimization of Home eNodeBs Management of Relays and Repeaters"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3184A (zh) * 2011-01-10 2013-09-04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与中继节点相关的测量
US10567985B2 (en) 2011-01-10 2020-02-1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Relay node related measurements
CN104602272A (zh) * 2013-10-31 2015-05-0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空口资源prb负载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04602272B (zh) * 2013-10-31 2018-02-2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空口资源prb负载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05900358A (zh) * 2014-01-29 2016-08-24 Lg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确定测量时段的方法和装置
CN105900358B (zh) * 2014-01-29 2018-11-16 Lg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确定测量时段的方法和装置
CN110972180A (zh) * 2018-09-29 2020-04-07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465033A (zh) * 2019-01-21 2020-07-28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测量方法、装置、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1204249A1 (zh) * 2020-04-09 2021-10-1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层二测量方法和网络侧设备
WO2022021302A1 (zh) * 2020-07-31 2022-02-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层二测量量增强表示和报告方法及设备
CN115606230A (zh) * 2020-07-31 2023-01-1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Cn) 层二测量量增强表示和报告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4770B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67285B2 (ja) リンク・セグメントについてのターゲット・パケット遅延を決定するための、また調整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およびノード
CN102404770B (zh) 无线中继系统层二测量的方法及设备
US876110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load information among nodes in a radio system
US20190098606A1 (en) Uplink selec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 based on network based on network cell weight and linkspecific weight for wireless links
EP2735191B1 (en) Bandwidth aggregation in an access point
US881130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cheduling in a multi-hop environment
EP3530049B1 (en) Method and appratus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P246805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radio resource use per traffic cla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543978C2 (ru) Ретрансляционная станция для ретрансляции сигнала между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и базовой станцией и способ ретрансляции сигнала
KR101630334B1 (ko) 릴레이 노드 관련 측정들
CN101841920A (zh) 一种无线中继系统和无线中继系统的通信方法
EP2485520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ordinated scheduling
JP2017509229A (ja) MeNBおよびSeNBのためのフロー制御方法およびフロー制御装置
CN103596212A (zh) 异构网络下的层二测量及结果处理方法和设备
WO2013059978A1 (en) Downlink-uplink configuration determination
CN103493388A (zh) 无线通信系统的多个小区中的协同传输方法
Yi et al. Backhau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LTE-advanced relaying systems
EP2930982A1 (en) Mitigating DL-UL interference
EP2557840A1 (en) Method, equipment and node for determining quality of service in each section of link
WO2020199829A1 (zh) 一种缓冲区状态报告传输方法及装置
Nardini et al. Practical large-scale coordinated scheduling in LTE-Advanced networks
CN108476476B (zh) 功率指示系统和方法
CN102652440B (zh) 在中继网络中用于确定通信资源的方法及设备
Thalanany et al. License-assisted access considerations
CN108322939A (zh) 支持多种物理层方法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1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