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7534A - 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7534A
CN102387534A CN2011103237674A CN201110323767A CN102387534A CN 102387534 A CN102387534 A CN 102387534A CN 2011103237674 A CN2011103237674 A CN 2011103237674A CN 201110323767 A CN201110323767 A CN 201110323767A CN 102387534 A CN102387534 A CN 1023875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ice
equipment
convergence
end access
transfer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2376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7534B (zh
Inventor
吴阳春
张军
郝男男
江华
谢大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11032376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875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387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7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7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7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包括:融合局端设备,用于周期性判断是否转移业务或接收转移业务,如果转移业务,则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接收转移业务,则处理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前端接入设备,用于与融合局端设备建立连接。本发明还同时公开了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方法。采用本发明能解决演进基站(eNodeB)缺少收敛中心导致接口过于分散的问题,且能提高eNodeB的处理效率和eNodeB间的协助能力;并能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的资源共享和网络融合。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第二代及第三代(2G/3G)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入网络是封闭的、非融合的多层次架构,这样的接入网络在低容量高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AverageRevenue Per User)值的语音时代有着较好的优势,能提供质量可控的电信级服务。随着各种智能终端及无线数据卡等应用的广泛普及,要求移动通信系统能为用户提供高速实时服务,因此,需要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入网络能处理大量的高速实时数据。但目前,由于2G/3G的接入网络中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BSC,Base Station Controller)的控制部署过于集中,需要透传大量的高速实时数据,因此,造成RNC/BSC压力过大且无法适应提供高速实时服务的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在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系统的接入网络中取消了RNC/BSC,将RNC/BSC的机能放在演进基站(eNodeB),这样可以将原来集中在数量较少的RNC/BSC的资源控制调度功能分给多个eNodeB,而eNodeB的用户面数据直接汇聚到CN网络中,三层网络架构变为两层网络架构,从而使LTE系统的高速实时数据处理能力高于2G/3G系统。另外,LTE系统的骨干网络的传输量与2G/3G系统相比有很大的提升,但是,LTE系统的设计很少考虑优化共享传输光纤资源,从而,可能导致LTE系统的传输速度收到传输网络的限制。
但是,由于按照传统思路设计和部署的eNodeB设备之间缺少收敛中心,使LTE系统过于分散。在eNodeB设备之间如果引入资源共享和无线电协调机制,则需在复杂逻辑互联的X2接口上传输高速交换数据,如此会导致X2接口占用原本属于eNodeB与CN之间传输用户数据和控制信令的S1接口的带宽,导致网络性能恶化,且时延增大。如果重建基于Mesh结构的传输网络实现X2接口物理互联,则会在满足高性能网络情况下,付出过高的建设成本,不为运营商所采纳。
虽然当前业界已实现了传统基站的基带处理单元(BBU,Base band Unit)和基站远端机(RRU,Radio Remote Unit)分离的设计,并在3G网络中广泛应用这类分布式基站。但这类分布式基站设计和部署方式与传统基站差别并不大,并没有提高基站的处理容量,也没有完成基站间接口收敛为基站内部接口,没有减少X2接口的数目,不能减少网络构建的复杂度,不能提供基站间高性能的协作功能和基站间的处理资源共享。
可见,LTE接入网络实际部署时无法克服eNodeB缺少收敛中心后接口过于分散和eNodeB互联互通过于复杂的问题;无法提高eNodeB的处理效率和eNodeB间的协作能力;也无法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的资源共享和网络融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能解决eNodeB缺少收敛中心导致接口过于分散的问题,且能提高eNodeB的处理效率和eNodeB间的协助能力;并能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的资源共享和网络融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该系统包括:融合局端设备和前端接入设备;其中,
融合局端设备,用于周期性判断是否转移业务或接收转移业务,如果转移业务,则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接收转移业务,则处理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
前端接入设备,用于与融合局端设备建立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融合局端设备,具体用于与多个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并管理前端接入设备;
相应的,所述前端接入设备,还用于接受融合局端设备的管理。
上述方案中,所述融合局端设备,具体用于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如果是,则将所需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不是,则继续周期性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
上述方案中,所述融合局端设备,具体用于判断是否收到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转移请求,未收到转移请求,则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收到转移请求,则判断是否接收转移业务,如果拒绝接收,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拒绝接收转移的响应,如果接收,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接收转移的响应。
上述方案中,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所述用户设备(UE,Uesr Equipment),用于通过前端接入设备与融合局端设备交互信息;
相应的,所述前端接入设备,还用于将UE发来的信息转发给融合局端设备;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还用于接收前端接入设备转发来的UE的信息。
上述方案中,
融合局端设备和前端接入设备之间,使用前向光线传输网络(FFTN,FrontFiber Transmission Network)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融合局端设备进一步包括:管理单元、接口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管理单元,用于周期性判断是否转移业务或接收转移业务,如果转移业务,则通知接口收发单元将所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接收转移业务,则通知接口收发单元接收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还用于将前端接入设备转发来的信息转发给处理单元;
所述接口收发单元,用于将接收到的BRAS和/或移动通信核心网、前端接入设备以及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所有信息转发给管理单元;以及将管理单元指定发出的所有信息向BRAS和/或移动通信核心网、前端接入设备以及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出;根据管理单元发来的、移交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连接的通知,将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处理管理单元转发来的信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包括:基带处理单元、光缆终端设备OLT处理单元和无线接入控制器AC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基带处理单元,由多个基带处理单元BBU中的基带处理模块组成,具体用于处理管理单元转发来的、多个前端接入设备为基站远端机RRU的信息;
所述OLT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处理管理单元转发来的、多个前端接入设备为光纤网络节点ONU的信息;
所述AC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处理管理单元转发来的、多个前端接入设备为无线访问接入点AP的信息。
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方法,该方法包括:
融合局端设备周期性判断是否转移业务或接收转移业务,如果转移业务,则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接收转移业务,则处理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
上述方案中,所述融合局端设备周期性判断是否接收转移业务或转移业务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融合局端设备与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管理前端接入设备,并实时接收网络服务信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融合局端设备与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管理前端接入设备之后,该方法还包括:融合局端设备周期性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如果是,则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不是,则融合局端设备继续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
上述方案中,所述接收转移业务,包括:融合局端设备先判断是否收到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转移请求,如果没收到,则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如果收到,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接收转移业务,如果接收,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接收转移的响应,如果不接收转移业务,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拒绝转移的响应。
本发明所提供的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特点:融合局端设备通过周期性地对网络服务信息和自身管理的前端接入设备进行监测,将自身管理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移交给可以承担更多业务的相邻融合局端设备,从而达到综合考量、合理分担业务负荷,提高系统的处理效率的目的。
另外,融合局端设备中综合设置有多种业务处理单元,从而能够连接多种前端接入设备,实现移动通信业务、有线和无线宽带业务的融合。并且,融合局端设备还能够融合多个BBU,能够提高融合局端设备的处理容量,还能够达到减少外部接口数量、减少接口间的互联,进而简化网络部署复杂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中的融合局端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多功能融合的接入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融合局端设备周期性判断是否转移业务或接收转移业务,如果转移业务,则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接收转移业务,则处理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
这里,所述周期性指:根据实际情况预置的时长,比如可以预置为3分钟、或30分钟;所述移交指:将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信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发送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
所述移交,可以为:融合局端设备自身作为一个转发设备,将管理的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发来的信息转发给相邻的融合局端设备,且将管理的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信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发送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也可以为:融合局端设备断开与自身管理的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连接后,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信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发送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然后相邻融合局端设备根据收到的所有信息与需要转移的前端设备设备建立连接。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该系统包括:融合局端设备11和前端接入设备12;其中,
融合局端设备11,用于周期性判断是否转移业务或接收转移业务,如果转移业务,则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12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接收转移业务,则处理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12的业务;
前端接入设备12,用于与融合局端设备11建立连接。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可以有一个以上,相互连接的融合局端设备11互为相邻融合局端设备;所述前端接入设备12,在系统中有多个,每个前端接入设备12可以为:基站远端机(RRU,Radio Remote Unit)、无线访问接入点(AP,Access Point)、光纤网络节点(ONU,Optical Network Unit)或光分配网络(ODU,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中的一种,具体在系统中安装哪几种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融合局端设备11和前端接入设备12之间,使用FFTN连接;
其中,所述FTTN为已有技术,属于固定光传输网络的一部分,包括:骨干光纤传输资源下的汇聚和接入光纤资源。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具体用于与多个前端接入设备12建立连接,且管理前端接入设备12;相应的,所述前端接入设备12,还用于接收所连接的融合局端设备11的管理;
这里,所述建立连接指按照已有的协议或标准接口与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与前端接入设备12的具体种类相关,比如:融合局端设备11按照无源光网络(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的IEEE 802.3ah的标准与前端接入设备ODU和前端接入设备ONU连接;融合局端设备11与前端接入设备AP以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的IEEE 802.3标准通信;前端接入设备RRU与融合局端设备11之间使用CPRI/Ir接口来承载数据进行通信。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具体用于对本身连接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12的设备信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进行实时监测作为对前端接入设备12的管理,以及汇总的所有的业务处理流量得到总业务流量;相应的,所述前端接入设备12,具体用于接受融合局端设备11的管理,向融合局端设备11发送设备信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
其中,所述业务处理状况的具体内容与连接的前端接入设备的具体种类相关。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还用于实时接收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和/或移动通信核心网发来系统的信息、及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信息所共同组成的网络服务信息;
其中,所述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信息包括:信息的具体内容、接收融合局端设备的标识和发送融合局端设备的标识。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还用于从网络服务信息中获取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信息;其中,所述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信息包括:相邻融合局端设备连接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信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还用于接收前端接入设备12发来的注册信息;相应的,所述前端接入设备12,还用于向融合局端设备11发送由设备信息和注册请求组成的注册信息;
其中,所述设备信息包括:标识、种类、IP地址、端口号等信息。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具体用于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如果是,则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12的连接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不是,则继续判断自身管理的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
其中,所述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12为:当业务处理流量低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时,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为自身所连接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12;当业务处理流量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时,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可以为最新接入的使融合局端设备11的业务处理流量高于业务流量正常范围的部分前端接入设备,也可以为由融合局端设备11选择逻辑距离相邻融合局端设备最近的前端接入设备,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数量则由融合局端设备11根据各个前端接入设备的及时业务处理量来确定;所述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指:根据实际情况预置的范围数值,比如,可以设置为15%-85%,则融合局端设备11本来的业务处理流量为85%,但是增加了若干个前端接入设备12发来的业务,使融合局端设备11的业务处理流量增长到了90%,则将增加的若干个前端接入设备12做为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或者融合局端设备11业务处理流量增长到了90%,则将导致处理流量增长的若干个前端接入设备转移给最近的几个前端接入设备,使本融合局端设备11的业务处理流量减到85%门限值以下。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具体用于周期性判断总业务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当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时,先向相邻的融合局端设备发出转移请求,然后接收相邻融合局端设备返回的响应,如果响应为接收转移,则将自身管理的前端接入设备的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响应为拒接转移,则判断是否接收到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转移请求。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具体用于可以为:自身作为一个转发设备,将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发来的信息转发给相邻的融合局端设备,且将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信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发送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也可以为:断开与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连接后,将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信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发送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然后相邻融合局端设备根据收到的所有信息与前端设备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具体用于判断是否收到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转移请求,收到转移请求时判断是否接收转移业务;未收到转移请求时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具体用于根据自身的总业务流量是否在接收业务流量范围内,来判断是否接收转移业务,当自身的总业务流量不是在接收业务流量范围内,则拒绝接收,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拒绝接收转移的响应,然后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当自身的总业务流量在接收业务流量范围内,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接收转移的响应,再接收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前端接入设备12,管理前端接入设备12,然后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
其中,所述接收业务流量范围为:根据实际情况预置的范围,比如,可以为35%-65%。
所述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进一步包括:UE 13;
所述UE 13,可以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通信设备。
所述UE 13,用于通过前端接入设备12与融合局端设备11交互信息;
其中,所述交互信息具体与UE的权限和UE本身的硬件配置和所购买的业务范围,以及UE发出的业务接入请求相关,交互信息的流程均为已有技术;比如:UE 13,具体用于为智能手机时,向前端接入设备12发出呼叫请求;相应的,所述前端接入设备12,具体用于向融合局端设备11转发呼叫请求;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具体用于接收前端接入设备12发来的呼叫请求,对发来接入请求的UE 13,向核心网发起鉴权,如果核心网响应为鉴权成功,则将呼叫请求发到核心网,等待核心网返回的呼叫响应,如果呼叫响应为可以通话,然后根据GSM或CDMA的通信协议的规定进行业务信道的分配以及通话。
如图2所示,所述融合局端设备11,进一步包括:管理单元21、接口收发单元22、基带处理单元23、光缆终端设备(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处理单元24和无线接入控制器(AC,Access Control)处理单元25;其中,
所述管理单元21,用于周期性判断是否转移业务或接收转移业务,如果转移业务,则通知接口收发单元22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接收转移业务,则通知接口收发单元22接收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
所述接口收发单元22,用于接收管理单元21发来的移交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连接的通知,然后将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还用于根据管理单元21的通知接收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
所述接口收发单元22,具体用于将接收到的BRAS和/或移动通信核心网、前端接入设备以及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所有信息转发给管理单元21;以及将管理单元21指定发出的所有信息向BRAS和/或移动通信核心网、前端接入设备以及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出。
所述管理单元21,还用于利用设备信息通知接口收发单元22建立与前端接入设备的连接,且管理前端接入设备,接收接口收发单元22发来网络服务信息,从网络服务信息中的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信息中获取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信息;还用于接收接口收发单元22发来的前端接入设备的注册信息,实时监测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信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作为管理,以及汇总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得到总业务流量。
所述管理单元21,还用于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如果是,则通知接口连接收发22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不是,则继续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
所述管理单元21,具体用于判断总业务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如果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则通过接口收发单元22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出转移请求,然后接收接口收发单元22返回的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的响应,如果响应为接收转移,则通过接口收发单元22将管理的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响应为拒接转移,则判断是否接收到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转移请求。
所述管理单元21,具体用于将本身当前连接的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通过接口收发单元22发送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
所述管理单元21,具体用于根据总业务流量是否在接收业务流量范围内,如果不在接收业务流量范围内,则通过接口收发单元22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出拒绝接收的响应,然后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有低于预置的关闭门限的;否则接收,通过接口收发单元22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接收转移的响应,再通过接口收发单元22与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管理前端接入设备,然后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
所述管理单元21,还用于在接收到接口收发单元22转发来的UE的接入请求时,根据接入请求的类型将接入请求转发至BRAS和/或移动通信核心网进行鉴权,鉴权通过后,根据UE发去的接入请求的类型将UE的连接转给基带处理单元23、OLT处理单元24或AC处理单元25。
所述管理单元21,具体用于同多个前端接入设备连接,将信息发送给相应的基带处理单元23、OLT处理单元24或AC处理单元25;
相应的,所述基带处理单元23,由多个BBU的基带处理模块组成,具体用于处理管理单元21转发来的、多个前端接入设备为基站远端机RRU的信息;
所述OLT处理单元24,具体用于处理管理单元21转发来的、多个前端接入设备为光纤网络节点ONU的信息;
所述AC处理单元25,具体用于处理管理单元21转发来的、多个前端接入设备为无线访问接入点AP的信息。
上述基带处理单元23、OLT处理单元24或AC处理单元25可以统称为处理单元,用于接收并处理管理单元21转发来的、多个前端接入设备的信息。
基于上述系统,本发明实现多功能融合的接入方法如图3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融合局端设备与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管理前端接入设备,并实时接收网络服务信息。
这里,所述建立连接为:融合局端设备利用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信息建立连接,也可以为融合局端设备处理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其中,所述设备信息,可以为融合局端设备接收到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转移业务中包括的所要连接的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信息,然后按照已有的协议或标准接口与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也可以为融合局端设备根据前端接入设备发来的注册信息,然后利用注册信息中的设备信息、按照已有的协议或标准接口与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
所述管理前端接入设备指:融合局端设备对其连接的每个前端接入设备的设备信息、连接情况、业务处理状况和业务处理流量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汇总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得到总业务流量。
步骤302:融合局端设备周期性判断是否将自身管理的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03;否则,执行步骤304。
本步骤具体为:融合局端设备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04;如果不是,则重复执行步骤302。
步骤303:融合局端设备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
步骤303进一步为:融合局端设备先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出转移请求,然后接收相邻融合局端设备返回的响应,如果响应为接收转移,则将管理的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然后执行步骤304;如果响应为拒接转移,则直接执行步骤304。
步骤304:融合局端设备判断是否收到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转移请求,如果是,则执行步骤305;否则,返回步骤302。
步骤305:融合局端设备判断是否接收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前端接入设备,如果接收,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接收转移的响应,然后返回步骤301;如果不接收,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拒绝转移的响应,然后返回步骤302。
这里,所述判断是否接收指:融合局端设备判断总业务流量是否在接收业务流量范围内,如果不在接收业务流量范围内则拒绝接收,否则为接收。
另外,在步骤301完成后,融合局端设备就可以通过前端接入设备与UE交互信息。融合局端设备与UE之间的交互信息的流程,与UE的权限和UE本身的硬件配置和所购买的业务范围,以及UE发出的业务接入请求相关,具体的交互信息的流程均为已有技术,这里不做赘述。
可见,应用上述的方案,就可以实现使用融合局端设备互相连接,且根据业务负荷,合理的在相邻的几个融合局端设备中分担业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融合局端设备和前端接入设备;其中,
融合局端设备,用于周期性判断是否转移业务或接收转移业务,如果转移业务,则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接收转移业务,则处理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
前端接入设备,用于与融合局端设备建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具体用于与多个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并管理前端接入设备;
相应的,所述前端接入设备,还用于接受融合局端设备的管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具体用于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如果是,则将所需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不是,则继续周期性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具体用于判断是否收到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转移请求,未收到转移请求,则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收到转移请求,则判断是否接收转移业务,如果拒绝接收,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拒绝接收转移的响应,如果接收,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接收转移的响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
所述用户设备UE,用于通过前端接入设备与融合局端设备交互信息;
相应的,所述前端接入设备,还用于将UE发来的信息转发给融合局端设备;
所述融合局端设备,还用于接收前端接入设备转发来的UE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融合局端设备和前端接入设备之间,使用前向光纤传输网络FFTN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局端设备进一步包括:管理单元、接口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管理单元,用于周期性判断是否转移业务或接收转移业务,如果转移业务,则通知接口收发单元将所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接收转移业务,则通知接口收发单元接收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还用于将前端接入设备转发来的信息转发给处理单元;
所述接口收发单元,用于将接收到的BRAS和/或移动通信核心网、前端接入设备以及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所有信息转发给管理单元;以及将管理单元指定发出的所有信息向BRAS和/或移动通信核心网、前端接入设备以及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出;根据管理单元发来的、移交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的连接的通知,将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处理管理单元转发来的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进一步包括:基带处理单元、光缆终端设备OLT处理单元和无线接入控制器AC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基带处理单元,由多个基带处理单元BBU中的基带处理模块组成,具体用于处理管理单元转发来的、多个前端接入设备为基站远端机RRU的信息;
所述OLT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处理管理单元转发来的、多个前端接入设备为光纤网络节点ONU的信息;
所述AC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处理管理单元转发来的、多个前端接入设备为无线访问接入点AP的信息。
9.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融合局端设备周期性判断是否转移业务或接收转移业务,如果转移业务,则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接收转移业务,则处理相邻融合局端设备移交来的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局端设备周期性判断是否接收转移业务或转移业务之前,该方法还包括:融合局端设备与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管理前端接入设备,并实时接收网络服务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局端设备与前端接入设备建立连接,管理前端接入设备之后,该方法还包括:融合局端设备周期性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如果是,则将需要转移的前端接入设备移交给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如果不是,则融合局端设备继续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转移业务,包括:融合局端设备先判断是否收到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来的转移请求,如果没收到,则判断自身管理的所有前端接入设备的业务处理流量是否低于或高于预置的业务流量的正常范围;如果收到,则进一步判断是否接收转移业务,如果接收,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接收转移的响应,如果不接收转移业务,则向相邻融合局端设备发送拒绝转移的响应。
CN201110323767.4A 2011-10-21 2011-10-21 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023875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23767.4A CN102387534B (zh) 2011-10-21 2011-10-21 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323767.4A CN102387534B (zh) 2011-10-21 2011-10-21 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7534A true CN102387534A (zh) 2012-03-21
CN102387534B CN102387534B (zh) 2015-05-20

Family

ID=45826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23767.4A Active CN102387534B (zh) 2011-10-21 2011-10-21 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8753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7446A (zh) * 2012-06-20 2014-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Ac、无线局域网系统及基于该系统进行无线接入的方法
CN108199764A (zh) * 2018-01-25 2018-06-2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融合地面移动通信核心网的信关站及卫星通信系统
CN111918415A (zh) * 2019-05-10 2020-11-1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连接修改的方法和设备
CN115277399A (zh) * 2022-09-27 2022-11-01 广州宇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无线接入功能的olt、onu设备及pon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5318A (zh) * 2000-12-06 2001-07-25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第二研究所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均衡业务量分布的切换方法
CN1728578A (zh) * 2004-07-30 2006-02-01 俞隽 具有非连续移动特性的多址宽带有线接入系统和方法
CN101415207A (zh) * 2008-12-04 2009-04-2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蜂窝协作中继网络中的负载均衡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1835202A (zh) * 2010-04-01 2010-09-15 武汉鸿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多跳中继的协作负载均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5318A (zh) * 2000-12-06 2001-07-25 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第二研究所 一种移动通信系统中均衡业务量分布的切换方法
CN1728578A (zh) * 2004-07-30 2006-02-01 俞隽 具有非连续移动特性的多址宽带有线接入系统和方法
CN101415207A (zh) * 2008-12-04 2009-04-2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蜂窝协作中继网络中的负载均衡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1835202A (zh) * 2010-04-01 2010-09-15 武汉鸿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多跳中继的协作负载均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OUMER TEYEB 等: "Dynamic Relaying in 3GPP LTE-Advanced Networks", 《EURASIP JOURNAL ON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7446A (zh) * 2012-06-20 2014-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Ac、无线局域网系统及基于该系统进行无线接入的方法
CN108199764A (zh) * 2018-01-25 2018-06-2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融合地面移动通信核心网的信关站及卫星通信系统
CN108199764B (zh) * 2018-01-25 2020-08-14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融合地面移动通信核心网的信关站、卫星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1918415A (zh) * 2019-05-10 2020-11-1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双连接修改的方法和设备
CN115277399A (zh) * 2022-09-27 2022-11-01 广州宇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无线接入功能的olt、onu设备及pon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7534B (zh) 2015-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98653B2 (en) Load shar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KR101617978B1 (ko) 기저대역 신호 처리 클러스터
US20130051348A1 (en)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155941A1 (zh) 动态频谱共享方法和装置
CN103686859A (zh) 一种基于多网络联合传输的分流方法、系统及接入网网元
CN105554818A (zh) 一种负荷均衡方法和装置
CN111866905B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4180328A1 (zh) 中继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KR20140117963A (ko) 차세대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트래픽 제어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3517323A (zh) 无线异构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分流设备、基站设备
US20070280159A1 (en) Load-Sharing Method And System In A Wireless Base Station
WO2012009989A1 (zh) 多基站协作方法、系统及移动终端、主服务基站
CN102387534B (zh) 一种多功能融合的接入系统及方法
CN106130833B (zh) 基于Inter-MAC层的家庭网络融合方法及装置
CN109922509A (zh) 一种多网络融合中的智能群切换方法
CN107396397B (zh) 异构多端口聚合的网络化资源共享方法
US20220124589A1 (en) Network load management methods and apparatus
WO2020238901A1 (zh) 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2143157A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2857985A (zh) 服务器、终端和网络切换方法
JP2014230037A (ja) 複数の無線ベアラにアクセス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03220828A (zh) 一种基于扁平化网络结构的多模基站系统
CN102469595B (zh) 一种可重配无线系统的重配触发方法及装置
KR101449720B1 (ko) 베어러 설정 시간을 단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1778523B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mmunicating between base stations of two differ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